在线客服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书

篇1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简称“新规程”),这个规程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藏书标准,也首次对数字图书馆(室)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对各地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进的作用。在“新规程”指导下,中小学图书馆的装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投入也不尽相同。在全国数字图书馆建成数远远超过10000所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在特定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下连传统的图书馆(室)还没有完善。一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发展不平衡,城乡及区域差距明显突出。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以浙江省为例,建立图书馆(室)的中小学数量仅占全省学校总数的65%,就全国来说远低于这个水平,以全国中小学校总数(中学77977所,小学36.62万所)计算,全国建有图书馆(室)的学校仅有234825所,不足1/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点校与普通校、基础薄弱校之间,城近郊区与农村及偏远山区之间,完全中学与纯初中之间,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之间都存在差异。

2.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陈旧,图书馆投入不足。

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多年来从不进行图书剔旧工作,充斥着大量陈旧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而新近出版的书籍及文学、科普类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较少。有些学校为了凑足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便宜图书,还有一些学校的图书是由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捐赠的,这些图书并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筛选,不少不适合学生阅读。

由于对图书馆投入不足,多数图书馆没有专项经费购置新图书,致使藏书数量不足。一些条件好的学校靠自筹资金购置图书。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经费,因此学校图书馆图书陈旧,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留下的是“普九”痕迹,自“普九”验收以来,没有进过一本新书。

3.藏书结构不合理。

多年来,中小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收藏了大量的试题、教参等资料,而随着中小学课程的调整,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变化,这些资料不但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而且对学生有误导作用,但是图书馆仍不敢下架。中小学的图书馆配备一些考试辅导书,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是必要的,但如果这方面的书籍过多或过于陈旧,则不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他们需要吸收多方面的阅读营养。

4.中小学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少。

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中,专业人员很少,有的图书馆根本就没有,大多是兼职教师或者是非专业人员。有些学校是由于教师短缺,抽不出多余的人来管理图书馆,有的学校认为来借书的学生少,没有必要配备专门教师,这就使图书馆成为摆设,变成应付检查和验收的工具,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极大浪费。

5.由传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化较慢。

当今网络发展较快,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图书馆为适应时代变化也应进入数字化时代,而在这方面因各种原因,数字化进程始终较慢,这制约了图书馆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中小学图书馆

1.政府投入专项经费。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落实经费投入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议每年在教育经费中按一定比例设立图书馆专项经费,确保在中小学校经费的使用中,对中小学校图书馆(室)建设经费予以统筹安排。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经费投入、总藏书量、生均拥有图书册数三个增长。

2.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图书馆馆员。

高素质馆员的创新能力是图书馆竞争力的关键,要促进图书馆(室)的发展,首先要对图书馆(室)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养,使他们在充分了解图书馆(室)的规章制度及熟悉掌握本馆(室)的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馆藏文献资料和网络上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提炼做成二次文献,使这些文献资料以更简便快捷的方式服务于师生。今天的图书馆馆员,应该是信息馆员、知识馆员、网络馆员,应该是信息的组织者、再造者,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推动者,应该是知识的应用者和传播者。这些崭新理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小学图书馆的治理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治理重心将从对书刊、设备的治理转向对学生和图书馆员的治理。人文化的治理和服务,将始终成为中小学图书馆进展的原动力。

3.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

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中小学图书馆面向未来的挑战,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学校图书馆应“给学生以基本技能训练,使之具有广泛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它以科学的精神和理念,对学校图书馆的多元化任务提出挑战。为适应这种挑战,多元化图书馆应当具有信息传播、教学服务、开展活动等功能。首先图书馆应该成为向师生提供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港”。图书馆的建设在信息传递方面要体现诸如多媒体的传播、多向性的传播和动态发展式的多元化传播,使信息更逼真地反映所表述的对象,并实现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等;多元化图书馆的特性更体现在图书馆信息库的结构上,实现融印本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为一体的“兼容性图书馆”或各种图书馆并存的多模式状况,师生的信息选择更自主、处理更方便、感觉更直观和立体、服务更有成效。在教学服务方面,图书馆成为师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场所。创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特别是主动服务和深层次服务,适应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满足不同师生读者在不同情况下的信息需求。开展活动方面对学生进行图书阅读、图书馆利用、网络利用等技能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进数字化的图书馆的建立。

在传统图书馆中,信息的传播完全依赖于物质的载体——书籍,但是一本书中的知识不能同时被多个读者共享。另外,读者必须到图书馆借取书籍,才能获得其中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图书资源应有的作用。数字图书馆是我国今后几年发展的重点。它是通过电子格式,存储海量多媒体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操作,如插入、删除、修改、检索、提供访问接口和信息保护等。数字图书馆将提供网络环境下跨仓储的、统一的、高效的访问和利用工具,以及高质量信息的生成、组织和检索,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法。积极推进建立以学校和教育部门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篇2

1、注重营造具有童趣的读书环境

1.1 建筑环境

一个图书馆馆址的取舍、造型及周围环境对读者都有巨大的影响。少儿读者需要一个有童趣、有品位、有文化氛围的适合学习看书的地方,所以图书馆在建筑时要考虑外观应引人注目,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以舒适、实用、活泼为主。楼层不宜过高,避免给少儿读者高不可攀之感,或者会给年幼者带来不便。馆舍周围最好有青山绿水,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绿化,还可以设置滑梯等大型固定的玩具,让少儿读者感到清新、自然、放松,有童话味。总之,建筑的“包装”应给人以注目、耀眼、惊喜的效果,使人过而不忘,望而向往。

1.2 内部布局

首先要以少儿读者活动安全方便为第一要求,其次要体现图书馆工作的特点。比如少儿读者流通率较高的外借部、阅览部、低幼儿童玩具室等应设在楼层低的且显眼的位置,里面可配置一些造型设计有趣、符合儿童口味的桌椅,过道上还可悬挂一些色彩鲜艳、直观、形象的儿童画、卡通画和拼图等装饰品,避免太过阴沉和严肃。另外,图书馆的各种办公设备、视听设备、照明设备、阅览设备及书库设置对少儿读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从小读者的心理角度考虑,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富有情趣。

1.3调整藏书结构

调整藏书结构是必要的,但怎样调整,让谁来调整或者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调整呢?文献采购应符合以下要求才应是合理的:采购的文献,小读者认为是自己喜欢读的,馆员认为它是文献收集中最需要的,专家认为它是文献收藏中必不可少的。具体做法是:(1)组建“小读者采购团”。即通过海报、宣传单方式介绍本馆采访工作内容和操作方式,对有意参加活动的小读者提出具体要求,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部分小团员到书店采选图书。这样既增强了文献采访的针对性,又让参与活动的小读者有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了图书馆与小读者间的交流;(2)邀请本地区少儿问题专家、儿童文学作家和专门从事少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组建“采访工作指导委员会”,通过会议、书信、电话等方式听取他们的意见,提高采访工作质量。这样,借助小读者的“眼睛”使采选的图书更适合少儿需求,借助专家的“外脑”拓宽采购者的视野,使所采访的文献更有前瞻性。(3)通过发放“读书调查表”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少儿读者的读书动态,使采访工作更具针对性。

2、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优化创新阅读环境

2.1 完善馆藏,彰显人性化服务

以文学和各类科普读物为主,教育辅导书为辅。考虑到目前电脑、电视普及,卡通、网络游戏盛行,一些外来文化可能对少儿产生负面影响。在丰富馆藏时,既要满足小读者求知、好奇的心理需求,也要适应我国正在推进的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特别是知识创新的需要,调整藏书结构,引导少年儿童多读书,读好书。要努力建好自己的信息网站,开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色栏目,让少儿快速了解丰富的网络知识,快速地掌握上网技巧,浏览精彩的网络世界。

2.2丰富藏书数量和种类,拓展多媒体阅读手段

图书馆除了要增加藏书的数量,满足日益增加的阅读需求,还要丰富藏书的种类,收藏适合各年龄段少儿阅读的各类儿童文献资料。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有限,应该选购图文并茂带有科幻故事情节的漫画、卡通书,而小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书面语言,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应采购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科普读物等。不仅如此,还要针对部分少儿的特定爱好,专门收藏个性化的文献资料,如战争历史类、人物传记、古董邮票鉴赏等文献。还可以兼顾其它读者层面为家长、幼儿园、小学老师开辟婴幼儿教育图书阅读区,制定馆藏文献在普及型、资料型、研究型各学科比例的采访原则,以读者需求和特色化馆藏建设为导向,将不同学科、不同载体文献针对不同读者层面加以合理组织,科学配置,以用定藏。在多媒体阅读手段上,要重视电子读物的发展。图书馆藏书建设既要建设文本文献,也要建设电子文献,多采购适合少儿阅读的音像读物。

3、开展多种阅读活动,提高少儿阅读兴趣

教育部在新课标中要求“少做题,多读书,通过课外阅读,提高中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通过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少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直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点。图书馆应举办形式新颖的阅读活动,如:主题读书会、故事会、征文、猜谜等,激发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通过活动,让少儿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图书馆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小读者参观图书馆,帮助儿童了解图书馆的各个职能部门、借阅程序、规章制度等,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目录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工具书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让小读者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掌握一定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能,使他们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读书后,总会有一些感受和体会想与人分享。图书馆应多创造机会,如举办书友会等,让少儿读者各抒己见,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读书笔记的展示等,为小读者搭建一个交流阅读心得的平台,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这种做法有助于读者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是读者提升思想、净化心灵的过程。

结论

图书馆只有结合广大少年儿童的特点,积极营造真正为孩子们着想的阅读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少年儿童提供温馨、充满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率,才能成为小读者依恋的图书馆,成为他们身心愉悦的快乐园地。

参考文献:

篇3

“先学后教”旨在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地探究。“先学后教”的“学”从课下和课上两个维度展开,课下首先预习自学,课上要自主合作探究。

(一)理性思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二)构建信息技术条件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现实需求

信息技术条件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课堂外学习体验活动,二是课堂内师生体验活动。前者主要通过“看(自主预习、观看微视频)、思(思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练(构建知识架构、完成前测)、记(记录疑难问题)”四个主要环节完成,后者主要包括“听(倾听汇报交流)、设(创设小组展示环境)、选(选择网络资源)、测(总结提升、平行检测)”四个环节。前四个环节和后四个环节是对应关联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上学习体验和课下学习体验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操作规范

(一)教师课前体验活动的操作规范

1.准确定位和科学设计信息技术在课前“先学后教”中的功能。

教师要将课前预习活动纳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体验,就要求对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有准确定位和科学设计。为实现“先学后教”,教师应注意:先学什么?后教什么?网络化的学习是怎样引领预习过程的?如何监控预习的结果和效果?

2.充分做好课前选题及试做。

课前选题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课堂前测题,是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拓展资料和自我释疑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价过程;二是课堂平行检测题,这是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启发、总结提升基础上完成的目标过关训练。教师在选题时,要把控题目的难易程度、梯度和做题速度,充分了解学情。

3.发现教学的难点,创造适合的教育。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难点是将传输手段、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情感态度与目标达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只有创造出适合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4.接收反馈信息,加强归类整理。

对于学生在预习阶段发现并回传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接收反馈信息,并加强归类整理。对于共性的焦点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教学策略的调整工作。

(二)学生课前体验活动的操作规范

学生课前体验活动的操作规范可概括为看、思、练、记。“看”是学生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己阅读教材,自主观看微视频等拓展资料。“思”是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观看微视频中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善于思考,明确困惑点。“练”是学生在看、思的基础上能在限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师预留的前测题。“记”是学生在看、思、练中要记录疑难问题。

(三)教师课中体验活动的操作规范

1.倾听学生汇报,确定交流主题。

教师在课上要认真倾听汇报发言,善于从汇报的问题中捕捉共性问题和焦点问题,并将该问题浓缩成与教学目标息息相关的探究问题,将其作为小组合作所要交流的主要问题。

2.创设展示环境,助推质疑论辩。

教师要善于创设组间思维碰撞的环境,通过诱问、追问、反问等成为交流质疑的组织者、驾驭者、助推者,保障交流有秩序、有顺序、有水平,真正为质疑释疑、去伪存真提供支持。

3.尝试网络互动,选择课件突破。

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提供或者检索有关教学课件来形象化地模拟问题,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问题情境,体悟问题本质。同时,教师可结合课件对问题实质、解题规律和思维方法等加以总结提升,为深化学习提供支持。

4.安排平行检测,布置课下预习。

教师根据学习状况可进行平行检测以落实学习目标,客观题可通过网络答题来迅速反馈,主观题可通过笔答来完成。同时,要有重点地布置课下自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自学的材料和学习方法。

(四)学生课中体验活动的操作规范

1.汇报自学成果,小组交流讨论。

围绕主题,独立思考,最好写出表达提纲;先写后说,说要扣题,明确表达自己意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能够辨析,分享思想;分工明确,集思广益;善于发现问题和质疑。

2.表达小组观点,组间交流质疑。

“观点表达”要大胆自信、言简意赅,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书写展示”要布局合理、工整规范,准确精炼;“表演展示”要基于文本、揭示主题与矛盾;“互动质疑”要认真倾听,吸纳分享,抓准问题,分析判断,质疑有力。

3.网络信息传递,快速有效测试。

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出题、评定,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做题、测试,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当堂反馈检测,提高了教学效率。

4.总结梳理提升,记录预习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组间质疑、当堂检测,学生可进一步梳理本节知识内容,如,主要知识有哪些?问题间的联系是什么?解决了哪些疑难问题?知识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将这些问题通过画知识树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提升认知。同时,根据教师的要求,记录课下预习内容。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从对6个班的64名同学调查样本来看,学生喜欢和很喜欢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比例占到了94.3%,不理解的占3.6%,反对的占2.1%。这说明,整体上来讲,学生是感兴趣和认可的。在连续的三次月考中,94.6%的学生学习成绩进步较大,这反映了学生对于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在持续提高。

专家评述:

天津市南开区教育中心教科室付强主任致力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究已近二十年,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了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一等奖,出版了个人专著《走进新课堂》。他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又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理论。其中,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对角原则和远点优先原则”,这是他对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的结果。同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他又能够与时俱进,其研究成果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强,可操作性强,可借鉴性强,对于提高区域性教学质量,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合作学有裨益,相信会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重要启示和帮助。(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博士胡振京)

走在成长为教育家的道路上

付强:与时俱进,探究“教育+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加入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三年来,我始终关注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一个“教育+互联网”的时代已经以它不可阻挡的势头滚滚而来,互联网将构筑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生态,让课堂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协作无处不在,研究无处不在。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研究思维,引领师生超越发展,使之成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驱动力,为师生的“多元成功”安装了助推器,这也为教育的现代化和均衡化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因此,与时俱进,探究“教育+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必将成为教育科研工作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有四方面的特点:

一是支持将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撑。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服务的有效性取决于服务的针对性,针对性越强,对学生的支持作用就越大,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提供支持的课堂,只有支持的个性化,才有自主学习的个性化,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支持的内容首先应该是教师的情绪、情感、态度、意志和能力,其次是信息的多样性、即时性、选择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机地选择支持性资源,教师的支持和信息技术的支持融合在一起,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撑。

二是社会化互动将成为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未来的课堂将会出现“人机互补”的现象,这就意味着教学环境中的互动会是一种社会化的互动,从显性层面讲,包括师生的互动、教师和平台的互动、学生和平台的互动等,从隐性层面讲,包括师生间数据的传输、学生间信息的往来、教师和信息库的互动、学生和信息库的链接等,但无论怎样的社会化互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教育工作者始终如一的研究方向。

三是多元化评价将成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个性化学习的出现,使得学习者对于知识的摄取内容、摄取方式、摄取速度、摄取容量以及消化方式、消化速度、消化程度等都会千差万别,统一的评价标准显然不能够对症下药,我们在鼓励个性化学习的同时要关注个性化的评价,要实施评价的多元化,应牢牢把握育人这个根本,要能够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个性化的人,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生命的张扬和活力,时刻感受到成功的进步和喜悦。

篇4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提出有其现实背景,包括相关教育实践探索背景和理论研究背景两个方面。教育实践探索背景,主要指的是由素质教育目标掀起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开发辅教学资源,应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新型的辅教学资源,应该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由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转变,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由夯实“双基”向追求“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理论研究的背景是指辅教育资源的学术问题,很少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辅给予理性思考的人也甚少。较早见之于报刊研究“教辅”方面问题的文章,是伴随“素质教育”的社会呼声、于1996年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四期)发表的吕瑞荣《教辅刊物应在素质教育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文。该文指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起着特殊作用、不可低估其影响力的教辅刊物,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居于怎样的位置,以便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转变,并切实为素质教育服务,是我们教辅刊物同仁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后几年,也有业内人士发表了对教辅建设性的看法,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教辅的理论研究还相当不足。

(二)实用现状

教学资源问题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障碍,也是新教材使用中教师感到困难最多的问题。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从总体上说还不够丰富,特别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真正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的、适合网络环境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学资源的应用也还不够广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

教学资源库实际价值的核心还是资源的质量,包括资源的技术质量和内容质量。分析当前我国教学资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突出的问题还是优质资源的数量比较匮乏、教学观念相对滞后、资源类型不够丰富。使用比较普遍的资源,仍然是基于传统概念上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即以“传授和演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资源,具体分为以下四类。

1.教学素材类资源

教学素材类资源一直是目前市场上各种资源库的主体。图片、视频影像、课件、电子教案等素材类资源成为中小学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素材类资源在今后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主题类学习资源

主题类学习资源是利用计算机通用工具软件,帮助教学资源创造者,利用素材资源,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资源。它可以随时灵活地扩展、增加、更新教学内容,也可以记录学习过程,评价实施教学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这是传统媒介载体资源难以具备的优势。在国外,主题类学习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得到充分的使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这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促进课程改革。

3.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和进度,围绕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是系列化、系统性的资源。以往比较普遍地采用传统的视频(电视)技术制作这类课程资源,例如,课堂实录、名师课堂等。但利用视听技术制作的网络课程,难以形成资源系列化、资源多样化,更难以随时灵活地更新、扩展,传统的视听教育技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

4.学生学习辅教学资源

本课题首先面对的就是助学读物尤其是教辅图书的种种现实问题。

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学使用教辅资料需求和作用的调查数据[1]。

(1)对于中学使用教辅资料需求的调查数据

对教师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习的作用

必须有,量不能少

必须有,量不能多

有一点即可,最好在一本中挑选

有一点即可,最好是单元试题

不需要

调查结果

12%

36%

44%

5%

3%

对学生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习的作用

必须有,量不能少

必须有,量不能多

有一点即可,最好在一本中挑选

有一点即可,最好是单元试题

不需要

调查结果

3%

47%

11%

31%

8%

(2)对于中学使用教辅资料作用的调查数据

对教师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作用

帮助很大

有一定的帮助

稍有帮助

没有帮助

调查结果

45%

37%

16%

2%

对学生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作用

帮助很大

有一定的帮助

稍有帮助

没有帮助

调查结果

36%

52%

11%

1%

从这一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师生对教辅是十分需要的,要求要适量而且是精品;师生认为教辅对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有时帮助还很大。另据统计,我国570家出版社,约530家都出版教材教辅。而无论是出版单位还是选题品种、发行数量,教辅都远远超过教材。可见教辅的开发与使用都是颇具规模的。

但教辅出版数量巨大的背后却是教辅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从选题立意到编校水平,都让人忧心忡忡。归纳起来,这些图书有三大问题:一是新瓶旧酒、墨守成规;二是七拼八凑、变本加厉;三是随心所欲、无理无据。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比如,“三个维度”的体现,完全看不到──从书名到立意、到体例、到文字。这些助学读物中的大多数,不论是其所包含的教学理念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超不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和教育出版的发展水平,甚至还不及当时我国某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及某些一线教学改革的先进性;而只是书名的花样翻新、版式的不断变化和印装的别出心裁。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有些读物,即使是用最传统的眼光、用最常规的标准去要求它,也是非常不合格的。这说明一个问题,这些读物严重缺乏学术支撑,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新课程追求高境界的教学,高境界的教学呼唤高质量的教辅,高质量的教辅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其开展严肃的学术研究。从实用角度讲,应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课程改革精神、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

二、辅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中辅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反思反省及评价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志向、情感、兴趣、智慧、人格的健全发展,对新课程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课题研究针对课程改革中新旧课程、新旧教材体系转化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来解决课程教材在继承与创新的碰撞中给教学带来的实际问题,避免不良影响,促进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与教师整体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来弥补师资参差不齐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与教学资源建设相对落后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建设,解决学生学习资源相对欠缺的问题,促进学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不配套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解决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以适应社会化要求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内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课题研究针对学校教学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不对称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解决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心理的顺利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传统教辅存在的弊端,提高助学读物的学术品位,促使辅教学资源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课题研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掌握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和培养学科素养三者难以并重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来解决促进学生建构学科知识、积累问题情境经验、提高心智操作水平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

课题研究能够针对新、旧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以体现学习的自身诉求,实现“三维”总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心智水平、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方面和成果

教学资源呈现多元的形态,对不同形态的教学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教科书为唯一教学资源的现象,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教学资源系统。基于此,我们把课题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评价资源等方面。

(一)《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教学资源库的研究

课题针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教学活动、探究案例等学习情景素材,策划开发制作一套适合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资料──《课程标准情景要素》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是为使用新课标教材的教师提供的优秀的不可代替的教学资源,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现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许多新的知识内容、探究案例、现代科技、社会活动素材等,其中包括大量教师不易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素材。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情景化过程来阐释抽象的知识内容;用缩小的手段展示宏观的知识内容;通过放大的形式再现微观的知识内容;通过动态化的过程来演示静态的知识内容。

关于教学资源(不包括教材)的研发,目前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尚处于自发阶段,或者说还未把教学资源研发作为教材改革的战略性补充部分。因此,从自觉研发的角度而言,教学资源库这一研究课题具有开创性和补白性。

几年来课题组深入实验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多元教学资源观,认为课程资源从形式上可分为传统资源(如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视频、动画等),从内容上分有情境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情感性资源。只有建立立体多元的教学资源,才有助于教师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课程目标。为此课题组和实验区教研员、教师共同确定了

转贴于 各学科新课程急需的视频、动画等资源,在实验区教师研制的脚本指导下,由专家、教研员、电教专业人员组成的摄制组走遍了全国许多的科研单位、实验室、工厂、矿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出了一批新课程急需的、高质量的视频素材。视频素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来源于教师,以服务教学为宗旨

本研究从开始就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各个学科新课程资源需求的调查,从中筛选出最急需的素材,进行了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可以说我们收集的视频素材都是一线教师在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所急需的。我们的教学资源还有了专门的配套指导书,“视频点击”为教师讲述视频的过程和重点,“素材集锦”为教师提供此视频的文字背景材料或其他不能用视频表达的资源,“应用建议”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这些视频或文字资源提出建议。这些新型教学资源必能真正为新课程教学服务。

2.贴近新课程,体现新理念

此次课程改革着力体现生活情境性,注意引导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课程目标调整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题组注意了这三项改变,视频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为实现三维目标,我们收集了科学发展历史事实、科学家生平、历史事件、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我们拍摄了最新的科学实验设备、高科技工厂等。视频素材本身要凸显情境性、过程性、真实性和探究性,体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时代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需要。课题组的全新资源观,使我们的视频素材具有了新课程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利用高科技,采用新手段

课题组研制的素材使用了现代视频拍摄、制作手段,利用慢速和高速拍摄技术、显微摄影技术,利用电脑动画和非线性编辑手段,制作出了许多可“再现”的学生无法在实验或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为课堂教学增加了许多的感性认识。

4.制作阵容强,专业显身手

本课题组由课程专家、教研员、教师、专业电教人员组成了强大的制作阵容,第一次采用了联席会议制度,课程专家、教师介入拍摄和制作的全过程,课程专家与电教专家联手成就了我们的课题成果。

(二)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研究

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地实现学生学业能力评价以及教师教学特质评价。课题组从命题、组卷、测试、诊断等评价的关键环节着手,架构高质量的题库、卷库,提供智能路径,帮助教师构建优秀、科学的教学评价流程,并利用心理测量学理论进一步挖掘学生成绩数据背后的信息,力图对学生个体、群体学业能力及教师教学水平做出全面诊断。

课题组基于世界上最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网络技术、教育心理测量学技术,开发研制出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系统,这是国内首个客观诊断学生学业能力和教师教学特质的大型网络在线教学评价系统。

学业评价系统融合了传统的教育经典测量学理论和现代的项目反应理论,使教师在传统的评价纬度之外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评价方法和尺度;创造性地构建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学区评价等多级多主体的评价模式;通过从科学、高效、智能化的个性化组卷到成绩分析、评价报告的教学评价流程,充分挖掘学生成绩数据背后的信息,实现了对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校际以及跨地区等多层多范围的学生学业能力的系统、客观、科学的衡量与诊断,从而为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供了辅助工具,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客观依据。

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系统包括三个模块:考试中心、评价引擎和数据仓库,以保证安排考试──选卷组卷──录入成绩──评价报告──数据跟踪流程的顺利完成。

(三)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新课程中辅教学资源的功能

辅教学资源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学科课程资源,就其实质而言,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教科书的补充,它是对学科课程及其教科书的解构、演绎、配合、强化、延伸,应凸显以下功能:目标明确与细化功能;知识梳理与扩展功能;技能训练与强化功能;方法点拨与实践功能;思情启迪与促进功能;教改凭借与推动功能。

教辅资源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教辅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和地位,也关系着教辅自身的价值和生命。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教辅资源的功能,乃是教辅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对教辅功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背景下,教辅对于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

教辅资源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否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自主学习(意义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概括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学习,即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优秀的教辅,应能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也才能促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综合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要实现辅教学资源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作用,必须做到:在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表演活动中学习;在艺术欣赏与体验活动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互动活动中学习;在转换角色活动中学习。

第二,教辅中的反馈与评价,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所谓反馈(feedback),指的是某一控制系统在把信息输出之后,又将其作用的结果作为新信息送回原控制系统,用以调整和纠正它所输出的信息。在教学中运用反馈原理,是将教学过程也看成是一个信息控制系统,在教学控制系统中,不断地将教学信息输送给教育主体,再从教育主体得到信息反馈,通过反馈信息以改进和调整教学控制过程的方法。在学习中运用自我反馈原理,是要科学地建立起自我反馈学习模式。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多种学习过程信息,促进学生对学习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引发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掌握学习方法、拓展思维,以及深化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促进更有效地学习。

采用“自我反馈”策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馈,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逐渐自主地学会学习。自我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调节,是学生运用元认知进行自反馈、并通过反馈调整自我意识的能力。皮亚杰认为,元认知的自调能力的强弱,与学习进步的速度有很大的关系,高效的自调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自我反馈的基本内容有三方面。一是自我观察,是指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这是对自身学习状况及学习结果的最初级的认识。二是自我分析,是指学生把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归类。三是自我评价,它是建立在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效果、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要素进行科学而可靠的评估。

所谓“同步反馈”中的“同步”的含义是:与练习的过程“同步”;与课程阶段性进程同步(与每章、每单元涉及的课程主题配合);与课程教材内容同步(与每课每节教学内容配合);与每课的训练阶段栏目同步(与栏目板块配合);与学生学习心理兴奋点同步(与学生解题思路配合)。

(四)教具学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具学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运用教具、学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具的使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与新课标小学数学、美术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具学具。教具的设计思想是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教师的教法创新、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充分从事教学活动提供辅教学工具,解除自制教具的烦恼;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拓宽思路创设广阔的平台;教具新颖、便捷,科学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强,与教材内容密切结合。

通过本课题研究,一方面关注了开发教具学具的理论研究,体现教具学具开发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本课题着重研究教具学具的教学实用性,注重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使研究的成果具有即时性的应用价值。

(五)配合新课标教材的学生教辅图书研究

就教师而言,一套优秀的教辅,能起到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作用。就学生而言,与教材紧密配合的教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

作为辅教学资源之一,狭义的助学读物主要指同步辅导、同步训练类教辅。在教辅出版界,习惯上分别把它们叫做“讲”的教辅与“练”的教辅。教辅策划者常常同时设计一讲一练、相互配合的教辅,人们又把它称做“1+1”的讲练结合的教辅出版模式。从助学读物的本质上讲,就是要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本课题研究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角度,就这几类教辅的编写原则做出分析。

1.同步辅导的设计原则

同步辅导是配合教科书逐课逐单元编写的以解析性内容为主的助学读物,它就像一位无声的教师陪伴在学生身边,为学生耐心、细致地分析和演绎教科书。同步辅导书既可以在课前预习使用,也可以作课后复习使用,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编写同步辅导书应该体现以下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表达能力;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学生扩展阅读。

2.同步练习的设计原则

同步练习是配合教科书逐课逐单元编制的训练材料。一般情况下,同步练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教师也可以将同步练习在一定程度上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步练习是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重要阵地,能够最直接地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当然,作为载体,如果没有先进的设计思想,也容易将学生引进“机械训练”的死胡同。立足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同步练习设计应该体现目的性、实践性、启发性、系统性、简约性、趣味性以及正面性。

3.讲练结合的设计原则

讲练结合形式的教辅可以具有同步辅导与同步训练的功能,也可以是综合性的讲解与练习,是近期广为流行的一种助学读物。编写讲练结合辅导书应该针对其使用功能,确定较为灵活的编写设计原则。

篇5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话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致疑。

然而,综观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记得,我小学时期的作文亦是如此,老师要求我们作文符合“大一统”的标准,于是没有了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雷锋、赖宁、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都是我们写作的救星。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无形排挤到认识圈之外的现状,着实让人心寒。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

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归罪于小学时期作文模式化教学的恶果。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近来,市场上除了大批量的写作辅导书外,又跳出了所谓“作文软件”之类的宝典,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欢迎。然而,对于“作文软件”,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在电脑中输入主题和关键词,四分钟即可得一佳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能力”现象。即使学生了解材料内容及作文的要求,但是这“四分钟电脑作文”却无益于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因此,也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注意的地方。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有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小学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例如演讲或班会课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笔者的一位同学书面作文成绩优异,但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无法很好地与别人沟通,导致他在找家教时,多次被人谴回。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与小学时期“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四)重课堂,轻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心惊。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但是开怀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作一深思,一言蔽之,怎一个“惨”字了得?

(五)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据调查表明,在来自小学的100份问卷中,能反映出老师按时进行作文讲评的只有百分之61.6,能有质量地组织讲评的仅百分之37,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六)重范文,轻下水

几年前,上海曾举行过一次师生作文与评改比赛,结果有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苏北有个县也做过类似测验,结果也出乎意料。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现今,这种“重范文,轻下水”的倾向在小学语文中依然存在。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

二、 改革措施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普遍存在“听说作文,如见猛兽”的心态,我觉得,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立足于教法和评改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现今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累牍,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鉴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②注重平时积累,做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造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i.阅读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ii.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iii.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iv.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等,确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四)改进评改方法,教师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了解,目前小学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对此字斟句酌。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小学语文教师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据上海一所小学实验这种“互动批改”的作文教学改革表明,在调查的学生中普遍认为“互动”模式有益于作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行“互动”评改模式势在必行。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视范文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作文。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在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篇6

近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社会保障事业探索发展与发展,已经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框架。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的观念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坚持“引进来”对外战略,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制度与技术和资本发展本国经济与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西方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也传入中国,、、犯罪、艾滋病等在国内泛滥。本人认为这些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之所以会在改革开放以后传播、泛滥是与当代中国市井平民倡导性解放有重要的关系,这里不做论述。、、犯罪、艾滋病等在国内传播与扩散严重威胁了妇女与儿童的健康与安全,所以国家加大了对妇女儿童的权利保障与救助。妇联的发展使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效。一般认为儿童和母亲是作为一个天然整体,所以把两者的保障划入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方面中。本人认为这样划分限制了儿童社会保障的发展空间,至于妇女与儿童社会保障分不分开并不是本文所讨论范围。本文从保护儿童权利出发讨论农村儿童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

二、我国儿童现状概述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儿童权利保护是政府、社会和家庭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对儿童权利保护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儿童现状问题。

据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儿童是指0¬—14周岁孩子【1】,中国人口调查中划分年龄阶段的第一档也是0—14周岁【2】。所以本文所指的儿童概念是指0—14周岁的我国大陆孩子(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所以本次调查的人口数量比较新的也是比较准确的数据。全国人口中(未包括港澳台地区),0—14周岁的儿童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周岁儿童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3】。

(一) 教育方面

我国近2.7亿儿童中未入学率约1%,也即大约有270万儿童失学,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儿童【4】。我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90年的96.3%提高到2000年的99.1%;小学5年巩固率由1990年的71.4%提高到2000年的94.5%;小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92%,男生为90.2%;中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48%,男生为52.2%【5】。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贫困地区仍有适龄儿童无法入学。

(二)健康卫生方面

我国有许多贫困儿童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得不到良好的健康营养与卫生医疗保证。营养不良的儿童约占9%(占儿童总人数,1997—1999年数据),相对于年龄体重不足的儿童10%(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相对于年龄身高不足的儿童17%(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6】。

儿童卫生保健方面投入不足,虽然在儿童计划免疫项目增加了乙肝疫苗、水痘疫苗等的接种保证了儿童的健康成长【7】,但农村中的医疗水平有限、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农村儿童保健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中国儿童现在有7.6万人感染艾滋病【8】,虽然相对于全国儿童总数比例不高,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儿童福利院服务方面

1995年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73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7000多名【9】。全国有托儿所、幼儿园共18万家,在园儿童2711万人,教职工共116万人,其中教育者87万人【10】。对流浪儿童的服务由过去通常是纳入收容遣送范畴改为专项的儿童福利范畴,到1997年底,全国已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成72个这样的场所,能为流浪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医疗、衣食住、非正式教育、心里咨询和行为偏差矫治等多方面服务【11】。

(四)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儿童有232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农村平均每四个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结构如下:

从这图中可以得到农村留守儿童(0—14周岁)为4799.5万人【12】。

三、我国儿童福利政策与分析

为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国家通过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享受抚养人的连带社会保险等几个渠道,推出一系列保障儿童健康、教育的措施【13】。

这些措施有成效也有不足,分析如下:

(一)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

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旨在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成长,从小就预防疾病做到了从源预防,成效非常大。

在计划免疫项目有一些项目是免费接种的,但也有一些是收取费用的,虽然近几年来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但新增的大多需要收费,本文认为收费不可取。职工子女的接种劳务费可由家属医疗或子女筹医疗项下部分报销【14】,而且职工族收入高又稳定,可以支付得起这项开支。可农村子女的这项计划免疫费用是家庭生活开支,虽然金额不大,但也是不小数目,农村农民由于“近视”效应,认为花费金钱去做免疫不划算,更有令人费解的是打三针预防就打一针或二针,原因是“打了这个没用,没有看到孩子异常,挺健康的,少打一阵可以省些钱买包奶粉”。

农村儿童保健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乡村医生医疗水平和设备大大提高和改善,儿童的健康得到了很大的保障。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投入不足,医生得不到良好的培训和生活保障,医疗设备也相对落后,这一点城市儿童保健做得比较好。所以农村儿童保健事业不容乐观,大多数医生不具有本科学历,许多医生只是跟其他医生做了一二年学徒,参加医生培训个把月就在当地开个诊所,其中有不少是庸医,值得政府和社会关注。农村中缺乏一支良好素质的技术医疗队伍和良好医疗设备是制约农村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直接因素。

(二)儿童抚育津贴和儿童福利设施

凡领取独生子女证的职工独生可以享受儿童抚育津贴,而且可以享受托儿补助费【15】,而农村儿童则不能享受抚育津贴。在英国,国家为家庭内第一个子女(未满16岁,学生未满19岁)每周发放10.4英镑(约合15美元)的津贴,其余子女每人每周8.45英镑。此外许多国家的政府还为婴儿提供一定的食品和婴儿用品或者提供相应的现金补助,这些津贴都是给本国国民所有的儿童【16】。这一点我们还做得不够,有些观点认为给所有儿童提供津贴有两个障碍,国家经济实力和家庭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国家经济基础条件方面本文想指出“少儿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若想更强大必须让儿童“强大”,从本文第一栏中儿童健康、卫生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儿童有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欠缺,用一部分财政预算给儿童津贴上从国家长远战略考虑非常值得,关于如何保证津贴费用真正到儿童身上,下文再做论述。无论哪个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无贵贱,农民子女有权利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用家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限制儿童平等享受儿童抚育津贴是错误的观念,国家有责任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利。

在儿童福利设施方面国家加大投入,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规模的托儿所、儿童福利院等,但是农村的儿童福利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从上文指出的农村留守约有5800万可以看出农村儿童福利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儿童免费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六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从2007年开始,全国开始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只交书本费即可,从理论上保证了全国所有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事实上,我国仍有许多儿童失学和辍学,如上文指出我国约有270万儿童失学,大部分是农村儿童,中学净入学率比小学经入学率低,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一生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兴衰。保证所以儿童能够真正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儿童失学有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家庭经济贫困使有些父母支付不起孩子的书本费及相关费用,同时有些儿童因为家庭经济贫困引起了内心的自卑感不能与同学相处从而导致失学和辍学。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留在农村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一般由祖父母、亲戚、邻居等照顾。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十分大,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祖父母年龄大,知识水平低根本不能教育和监管孩子,他们只能督促不能教导,在亲朋好友家的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不是自己生的小孩,往往不会尽心教导。许多家长也知道这一点,可是他们最无奈的事“要想出去赚钱,孩子不放在祖父母、亲朋好友家管放哪管”。可见农村的儿童设施水平比较低,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不够重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人身权、受监护权、发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儿童和农村的权益。

四、加强儿童社会保障的措施

国家对于保护儿童权利的许多措施取得很大的成效,儿童的整体平均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很大提升,但由于政府把保护儿童利益放置于保护妇女权利一起,限制了儿童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目前儿童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农村有许多儿童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及失依儿童的社会保障做得不够到位,究其深层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许多儿童失依与留守农村。有些观点认为儿童的生活水平不能与国家挂钩,这是家庭家长原因怨不得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在保护儿童权益身上,不能破坏游戏竞争规则。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核心目的是倡导拉开距离,保证竞争的不对称性。中国人有一种弊病观念:自己富,则不希望别人富,喜欢别人都穷;自己穷,不希望别人变富,自己不能富则希望人人都穷,这里不做讨论。认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保护儿童权益的观点不可取,完全忽视了国家、政府的社会责任。每一个儿童的事都不是小事,不能因为个例而忽视,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益不受侵犯和损失,保证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同时社会和家庭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儿童权益,本文从政府、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如何加强儿童社会保障。

(一)政府方面

1、儿童计划免费免疫与加强儿童保健投入

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普及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等的接种,对计划免疫内的项目全部实行免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付,同时增加预付新疾病的财政预算,防止新增的疾病对儿童健康造成威胁,延长儿童免疫年龄,保证0—14周岁儿童均可获得免费免疫,切实从源头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增加对儿童保健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儿童保健投入。农村农民对卫生健康方面并不熟悉,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由相当一部分儿童存在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健康问题,如何消除这些健康问题是政府的一大任务。加大投入,培养一支素质比较高的农村医疗队、巡回各个乡村,免费为农村儿童做健康咨询,推广营养配餐,保证儿童营养健康;培养农村当地医生,提高农村医生素质与技术水平,严厉打击农村的庸医与高收费情况;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投入,更新医疗设备,特别加大对儿童常见病门诊的投入,降低医疗费用;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配备1名或若干名专业医疗师,维护当地儿童的健康权。

2、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改善儿童福利设施

(1) 扩大抚育津贴范围,保证农村儿童也可以享受抚育津贴,给每一个0—14周岁儿童发放现金或购物券津贴,由于农村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可能会把儿童现金津贴转化为生活所用。为了保证儿童津贴真正服务于儿童可以发少许现金津贴,更多的发放购物券:0—3周岁发放奶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若干奶粉超市购买奶粉,边远山区的由超市运载到村委会,然后家长持券购买,这样可以减少家长变卖购物券;4—9周岁发放营养配餐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地点购买;10—14周岁发放食品如鱼、肉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地点购买。

这里须指出一点比较好的奶粉和营养配餐一般都只是超市有,所以家长也比较愿意上超市为孩子购买。但农民没有去超市购买肉、鱼等食品习惯,一般都认为集市比较便宜又方面。可以在乡镇集市设立一换券站点,持券者持食物到站点,站点服务员见物换券给予现金补贴,站点服务员由当地银行在每次市集时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家长因缺乏购物的选择性而不去购物,也考虑到购物券不能在自由市场流通。在这里有人会问要是这家长到站点换券之后再把食物退回买主而把钱变为他用,那该如何?首先要明确农民并不是不想为孩子营养着想,而是怕麻烦,担心在指定地点购物吃反亏,所以才不去购物而想着变卖购物券。如果给予他们方面,自然会取得预期效果,如果真是人人都是那样换到钱而退货那就真没办法了,除非看到孩子吃到食物,否则什么措施都没用,购物券更多的考虑到家长是为孩子健康着想的。

对于担心给农村儿童发放抚育津贴而引起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只要把抚育津贴和母亲节育联系在一起即可,母亲在一年内节育后,她的孩子即可获得儿童津贴,这样既可以把计划生育真正落实到农村,也可以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关于母亲节育年限可以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2) 增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缓解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救助问题。从农村中每4个儿童中就有1个儿童是留守儿童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儿童福利系统是非常脆弱的。本文认为我国的福利设施建设更多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政府及多数人认为城市时非常必要建设儿童福利设施。因为城市人“不善良”,大多数城市人不愿意照顾他家孩子、收留街上浪儿,城市居民一般都有工作,也没有时间照顾儿童,所以必须给城市中的儿童提供福利帮助。而农村人民因为善良,看见流浪儿动了恻隐之心会收留,也会愿意照顾他家小孩,农民因为时间比较空闲所以本家孩子可以很好照顾,把整个农村看成是儿童收养站,所以农村中儿童福利设施比较少。其实应该加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给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外出工作农民的后顾之忧,如农民工的孩子有比较好的安置,他们就会安心在城里工作,农民农忙的时候也可以专心耕作。

3、儿童教育全免费与免费午餐

(1) 虽然我国实行免费九年教育,但还是有一部分儿童因为贫困而失学。对于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学杂费免除而且要免除书本、资料费,免费提供书本和相关资料(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小学不提供相关书籍,初中每门课程提供一本辅导书)。给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助学金、奖学金,而且要落实到每一所中小学(从笔者角度出发,当地县城乡村中小学暂无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生活补助也很少有,但并不代表学校没有贫困生,而是没有这项资金)。让每一位贫困生不会因为贫困产生自卑感和失去自信心而失学。

取消小学和初中生不能留级的规定,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鉴于目前我国的经济条件,实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和补助有很大的困难,但至少要保证小学要全免费和补助。因为小学生往往没有判断力,很高兴能不去学校上学,要是家长因为贫困而不关心孩子学习则会产生很大的失学率。如果国家不介入会使义务教育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所以必须对小学生一定要“狠抓”。至于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会主动争取。

落实教育公平的政策,改善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政府要统筹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放宽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工作地入学。

(2) 在乡村中小学提供免费午餐,推广营养配餐,既可以节约农村家庭开支也可以保证儿童营养健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加强农村治安建设

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儿童卫生健康和教育问题的产生,主要都是农民生活贫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多自然会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与健康饮食,同时也不会“丢妻弃子”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措施。为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犯罪、吸毒、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扩散,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他们缺乏判断力和控制力而容易陷入困境,所以执法部门必须对农村治安加强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不良行为,保障农村儿童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二)社会方面

目前,我国许多公共服务部门逐步开始市场化,官办机构竞争导致了分层日益明显,拥有众多资源的机构收取高费用,于是可以投更多的资金用于改进服务设施(从而再次提高收费标准),而资源较少的机构则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发展,服务水平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已经为贫困者获得公共服务设置了经济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则是填补公共服务缺口的一种重要方式,政府必须支持社会力量的救助措施。

1、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

本文主张政府建设福利设施,然后由社会力量管理福利设施,但同时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儿童福利设施领域,这里不再赘述。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改变政府“万能型”的儿童福利行政模式,寻求管理模式社会化、资金来源社会化、服务队伍社会化的新型福利模式【17】。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服务队伍管理福利设施给儿童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配备专业医疗师、心理专家解决儿童困惑和心理阴影。社会应该关注福利院中儿童的成长,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友善,帮助儿童走出心理困境。农村福利机构更多地关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在管理儿童过程中实行“一对一”管理模式,并不是要求为每一位儿童配备一位服务人员,而是在管理过程中实行个性化管理而不是大众化管理,那样会陷入“万能型”政府行政模式。

实行资金来源社会化可以扩大资金来源,保证儿童福利机构正常运转。

2、保护失依儿童权益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人照顾的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或是其他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更多是流浪儿童),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福利机构帮助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18】。对于失依儿童推行福利社会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让失依儿童有所“依”除了儿童福利院收养,更多的让社会家庭接纳,让失依儿童体会到“家”的温暖。对于家庭收养失依儿童办法在下文讨论。

3、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

在社区内加强各户家长合作,把留守儿童组成几个队,并由当地服务机构或志愿者带领,家长参与监护。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4、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

学校要增强孩子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于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建立留守子女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实行多向管理,真正形成家长、学校、临时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系统。

学校要多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许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母爱或父爱而变得沉默寡言,学校应该帮助他们走出消沉,培养以学校为家,以同学友情为关爱的制度,多开展一些班级、校级集体活动,提高儿童的合作、协调能力,从集体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19】。

5、社会关注及预防艾滋病在儿童身上传播

目前中国大约有7.6万儿童被艾滋病感染,预防艾滋病传播不是一个家庭可以完成的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合作才能预防。社会应该加强让艾滋病源远离儿童,教导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应该加强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家庭应该关注孩子成长,不能把病源带入家庭,感染儿童。

社会对于艾滋病儿童应该给予温情关怀,而不是仅仅捐钱,这样会使儿童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孤儿”。社会更多的要给予感情关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给予他们精神安慰,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都是温馨的情感关怀。

大多人忽视儿童的恋爱,认为儿童无恋爱或没有可谈的,一般都不讨论它。但在儿童的恋爱方面,本文想指出人生的恋爱观是从儿童小时候不知觉与知觉中培养和树立的,培养良好的恋爱观(这恋爱观是人生恋爱的启蒙思想观)是儿童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家庭方面

1、农村家庭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除了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外,也有做父母的自身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大多数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有书读就行了,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对于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家庭温暖,而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如果父母真是无能力教育孩子,可以在社区组成一个团体(如上文所指),由服务机构或当地知识分子志愿者给予教育指导。家长除了让孩子衣食无忧,也需要同他们建立情感沟通,一个电话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一年至少要回一次家看望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经常也要与学校联系,形成“家庭—孩子—学校”三边管理,重视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对于儿童的营养问题,所有农村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是让孩子吃饱饭就可以,更要注意营养搭配。这一点政府、福利机构与家庭必须建立信任模式,推广儿童营养配餐,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2、家庭收养

本文认为对于失依儿童更多的实行家庭收养,家庭收养可以给孩子一个“家”的概念,让孩子有所依,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精彩,同时也可以减少福利机构人员和资金投入。

对于家庭收养首先应鼓励城市居民收养,名额不限,以不影响收养儿童正常发展为前提。本文认为鼓励城市居民收养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城市居民素质高;第二是经济基础好;第二是户籍制度。家庭收养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失依儿童长远发展和终身大事。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城市居民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较高,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由收养关系登记到城市户口,对失依儿童将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鼓励乡镇经济基础较好的居民收养失依儿童,乡镇居民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失依儿童进入乡镇家庭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最后是让农村家庭无子女但确实希望收养一孩子的家庭收养。

基于这样的排序选择并不是本文观点利益化,而是基于孩子的长远考虑,若一家庭经济困难而给与他们收养,一方面增加家庭经济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更有可能的是会被受到家庭虐待。

五、评估

本文从现行的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出发,讨论如何做好农村儿童社会保障,虽然分为三个大部分:政府,社会,家庭。但其中有些措施并非一方可以完成,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的努力。

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加强儿童保健措施可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的基础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真正落实儿童免费教育和提供免费午餐,使每一位孩子同等享受教育权,保证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众多农民的利益,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加强学校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这项措施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可以保护儿童的切实利益,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家庭收养是一种有效解决失依儿童的措施,体现给失依儿童提供社会温情关怀,真正改变失依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家庭环境。推广家庭收养可以减少福利机构投入。对于家庭收养还需要注意一点,应避免儿童受到家庭暴力和虐待,所以在收养前必须考核收养者家庭背景及家长文化素质,以免家庭收养产生负效应。

在儿童社会保障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与联系,净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给无助儿童多一些关怀,给农村儿童多一些帮助。

六、总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农村儿童权利保护,是我国各方力量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政府重视儿童福利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前提。社会力量加强服务范围,填补公共服务缺口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家庭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作,它涉及到千千万万儿童权利和父母的利益,但我们不能因为工作困难而放弃对儿童权利的保护,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推广儿童社会保障,使全国儿童都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发展的成果。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网络型”项目,许多措施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才能实行与落实,在儿童服务社会化过程可以提倡志愿者服务,让更多的人关心儿童的成长,构建和谐社会。本文提出的措施并不是万能的,需要在推行儿童保障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断评估与完善。

七、后语

本文主要讨论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多偏向于讨论失依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很少涉及残疾儿童等社会福利问题,并不是指残疾儿童社会保障不属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范围,而是限于相关数据与篇幅条件限制以及本文在构思中是把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划入残疾人社会保障范畴,所以没有纳入讨论范围。未出生婴儿其实也是儿童范畴,许多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与他们在母亲怀孕时期健康发育分不开的,如果从儿童大范围内讲,儿童社会保障年龄应该从母亲怀孕开始计算,但由于数据和操作性问题本文最终没有把未出生婴儿纳入讨论范围。

文中许多数据是从《2002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和相关文献获得,所以有不少数据是过时的,本文已在相关数据标出年限,其中只作本文写作参考。文中有不少观点是超越目前国家经济实力的,如国家向全社会儿童提供抚育津贴,暂时不符合国家经济现实条件,但这是我国儿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本文并不强调实行过激的儿童社会保障,而是从实情出发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1],[5],[6],资料来源,《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

2、[2],[3] ,资料来源中国网,china.com.cn,中国人口结构。

3、[4],资料来源,百度知道,中国失学儿童数量。

4、[7],[13],[14],[15],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72页。

5、[8],资料来源,央视国际,cctv.com。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6、[9],白益华,吴忠泽主编:《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128页。

7、[10],资料来源,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658页。

8、[11],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81页。

9、[12],资料来源中国芜湖新闻网,wuhunews.cn,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有5800万。

10、[16],美国社会保障署编:《全球社会保障.1995》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6年,366页。

篇7

二、导学案教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课堂要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因此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高效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可。"导学案"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而言的,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导学案的种类

导学案种类划分:按学习方式要求可分为自主学习案,合作探究案、当堂检测案,训练(巩固)案。英语基本课型如听力课,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都可以根据教材及授课内容的不同用以上案进行自由组合。每个案的组合主要取决于课题与课时的关系: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一课时的课题就安排来呈现自学、展示、反馈。两课时的课题就设计成自学课、展示反馈课或自觉展示课、反馈课。三个课时的课题,就安排为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也可将自学课作为两个课时呈现,展示和反馈作为一课时呈现,所有的组合都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要灵活调整预习、展示和反馈的不同组合。

四、英语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导学案是对教材进行的二度整合,因此在编写一份好的学案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主体性原则

学案的设计不同与传统的教案设计,它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学案便更能以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置,所设置的问题也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方面等因素都在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因此更能以"学生主体,教师指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出发,切实能做到"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

2.目标性原则

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等,在每份学案的开头要吿知学生本节的学习内容,如在《英语句子成分及基本句式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具体呈现为:(1)看懂句子成分的英语单词。(2)基本能分清句子的主、谓、宾、表、定、状及表语。(3)能说出并默写五个句子基本句式。(4)热情投入,积极合作,大胆展示质疑。 并用黑 体字标注了要点:五个句子基本句式及句子成分 难点:分清句子成分。这样做让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少绕弯路,少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使学习事半功倍。

3.导学性原则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导学案的突出特征就是"导学",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整个导学案设计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如在Unit 3 Lesson 4 Christmas(阅读导学案)【使用说明及方法的指导】的4中就对课本使用提出具体了要求:

1)学案上出现的短语和句子要在课文中划出,重点理解;

2)课文中的生词要超出意思,红笔标注;

3)难于理解的句子要结合辅导书做好理解,仍未解决的要用问号标注出来,等待课堂质疑解决。

4.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是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传统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学习,而导学案教学课堂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化。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小组中独学、对学、群学等合作学习是课堂中的一大亮点,在这种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吵而不闹,杂而有序,讨论氛围蔚然成风。"因材导学,分层学习,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得以很好的落实。

5.问题性原则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以问导学、以问导趣是导学案另一大特点,一份好的导学案往往是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新知识。比如中Unit 5 Lesson 3 Experiment in Folk Kong goes for folk! 这一课中老师就巧妙的提出作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孔祥东为什么会剃光头呢?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课文,得出是为了尝试新风格而理的新发型这一结论。

6.层次性原则

同一个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研究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常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来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形成师生共同建构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案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在新课导学的学案中课文复述这一部分就对不同的同学做出不同的要求如A层的同学,不参考文章直接完成,B层的同学给出重点连接词,C层的只填写有关文章的关键词。

7.情境性原则

语言的学习讲究真实语境,语境越贴近真实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在学案的设计中就应考虑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来营造真实语情。如在Uni5 Lesson 1 performance Alanis -a true performer这一课中学案设计就有Alanis的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