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学习方式
1、由政工科组织观看司法考试名校教师授课光碟各科室负责人轮流辅导有关法律的学习,由政工科负责安排。
2、由党组书记主讲党务知识,并有教案。
3、由院领导领读学习有关文件精神。
三、学习内容
政治学习方面:以党的“xx大”、区、州院检察工作会议精神及本市有关政策、法规、会议文件、等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业务学习方面:以司法考试的相关内容为核心,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开展各业务科室的业务学习如反贪业务、刑法、审查批捕与立案监督、民事行政检察、刑事控告申诉检察、法纪检察等。
四、学习要求
1、严格考勤,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没有请假而不按时参加学习的罚50元;
2、辅导人因特殊原因误课,与政工科协商安排时间补课,无任何理由误课,辅导人一次罚50元;
3、学习时必须带笔记本和相关资料;
篇2
大学文化可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形成一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通过发挥办学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主体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标志性成果。这两方面既相辅相成,也相互制约,影响着大学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长期积淀也不是一个无指向、无目的的过程。任何长期积淀都是在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导下、在办学实践中完成的,虽然没有有意识地进行主体设计,但这种主体设计是一种隐性存在,也就是说,任何大学文化的积淀都是一定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必然反映。之所以提出主体设计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强调文化建设对大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文化建设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归根到底是要强化文化建设对大学发展的引领功能。
目前,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不透。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只能依靠长期积淀而自发形成,任何主体性设计都是揠苗助长,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根本目的是用长期积淀否定主体设计。这种观点恰恰掩盖了某些人对文化建设的功利性态度,由于文化建设大多属于软指标,而且建设周期长,很难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所以很多决策者对文化建设不屑一顾。二是对大学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往往把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等同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等同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无形中缩小了大学文化的内涵。既没有认识到大学文化是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人文环境文化等内容的一整套文化模式,也没有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大学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解决上述问题,前提是对大学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关键是找到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实践,强化主体设计,形成标志性成果,使大学文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设计应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提高教育质量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所在,也是主体设计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既缺乏理论上的深刻认识,更缺乏实践中的操作程序。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把教育质量的提高仅仅看作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其操作手段主要从教学研究、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和设施的更新与完善等方面入手。也就是说,把人才培养质量等同于教学质量,而没有从一所大学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理论和实践的错位,正是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质量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主要的在于人格的完善。由于社会因素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原因,每个人的人格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是人格各个部分发展不均衡,知、情、意不协调,内心存在不同层次的冲突;或是人格系统不健全、缺乏稳定的结构,各部分缺乏协调性,内心冲突十分剧烈;严重扭曲的人格还会导致人格结构的瓦解与崩溃。所以,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的认知进行改组,并导之以行,实现人格的矫正,促进人格的完善。
适应性和创新性是良好人格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才质量的根本标准,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大学文化是大学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既包括大学及其成员所持有的思维和言行方式,也包括他们所期待、所追求的生活理想,以及对其共同生活起实际作用的物质存在。大学文化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认知体系,而且还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对培养大学生良好适应性和创新性、塑造其良好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办大学就是办文化,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设计应致力于特色文化的打造
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一所成功的大学必定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大学不应该是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构建鲜明特色。但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单一化,最终导致了大学发展的同质化,众多大学为了在发展中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都会按照单一的标准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其实,任何一所大学,只要致力于特色发展,就能够达到高水平,就可以成为一所成功的大学。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大学文化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必定有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也会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永久的动力。
一所大学的特色,最初往往表现为学科上的特色,进而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特色。这种局部的办学特色只有进一步扩展和升华,才能融入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表现为广大师生员工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
大学办学特色的扩展,依赖于独特办学思想的支撑。强化办学特色,必须致力于大学文化的创新,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从不同角度来阐明办学主体对大学本质和大学使命的认识,表明办学主体对体现大学本质、完成大学使命的途径。因此,创新教育思想是创新大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大学办学特色的扩展,还必须致力于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充分彰显一所大学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具体化,只有把理念变成标准,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理念才会发生作用,并通过师生员工的行为,演化为一所大学的校风、师德师风和学风。因此,如何推进办学理念的具体化,构建相应的价值体系并使之深入人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课题。
办学特色成熟的标志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模式的形成。这种文化模式就是一所大学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有一系列的文化成果,而且这些内涵和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这种独特的文化模式,不仅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而且更要致力于文化建设标志性成果的产生,尤其要致力于制度建设,把文化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传统。
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体系应致力于标志性成果的产生
强调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设计,必须致力于标志性成果的产生,要针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不同层面,凝练好建设项目,构建起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体系。在推进建设项目时,要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对项目进行校内外公开招标,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课题申报,专家审核,校内立项,严格验收,把投入和实效有机统一起来。
1.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标志性成果:一是要形成文字凝练、师生认同的办学理念与核心价值。对这些内容,都要经过提炼,形成准确的文字表述和科学的解释。二是要形成完备的文化符号识别系统,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与一所大学对大学本质的认识紧密相关,与一所大学所确立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密切相关。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必须由自身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来支撑。这些精神文化既是学校推进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标准。因此,构建 “办学理念、价值标准、大学精神” 三位一体的精神文化体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校徽、校歌、校标、校旗、校服、节庆活动等作为大学文化的载体和外显,共同构成了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文化符号,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表征,是一所大学地位的代表和形象的展示,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歌、学校名称及中英标准字体以及学校标准色,并出台相应的使用办法;规范各类宣传品、办公用品、礼品指示牌、名片以及建筑的命名等。
2.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标志性成果:总的来讲,就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具体来讲,重点在以下两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制定大学章程,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二是实施制度创新,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任务,构建学校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系,完善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一所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建立起合理、健全的制度,将大学所拥有的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以及大学的精神、传统、追求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很好地整合利用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稳定的制度化保障机制,大学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内核,它要以法的形式确立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战略体系,它要彰显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特色,规范校内各种关系,明晰领导体制、治理结构、管理模式,规定教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把大学与教师、大学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突出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和学生在育人中的主体地位。
除去制定大学章程外,还必须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通过废、改、立,精心构建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使之与大学章程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人们知道一所大学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奖励什么,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包括大学章程在内的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是一场改革,重点是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关键是形成政治权利、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互支撑与相互制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对大学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诠释。但对于学术权力而言,还存在很大问题。一是学术权力缺位,在大学管理体系中,除去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外,没有任何组织机构可以保证大学学术权力的运行。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所侵占是一种普遍现象。二是对学术权力缺乏应有的监督。对于大学的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有上级相应的主管部门和大学的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制约和监督,但对于大学的学术权力,还没有任何明确的、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存在。如果说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高居于大学上层和管理层,那么学术权力则蛰伏于院系等基层的教授群体,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院系一层,学术权力被滥用的现象比比皆是。正因如此,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从宏观来讲,学术权力缺乏运行平台,没有应有的地位;从局部来讲,学术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又肆意而为。如果说这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一大弊端是一点不为过的。
制定大学章程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就是要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但在这方面,大学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迎难而上,而是绕道而行。一方面这和大学办学自的不落实有关,同时也和大学对社会发展需求反应迟钝,缺乏强有力的反应力有关。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3.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标志性成果:一是引导学院文化建设,力求形成数个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模式。二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形成数个有一定影响的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三是实现网络文化的创新,创建数个代表大学形象的综合性网页。
首先,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上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在学校层面上,关键是加强政策导向;在学院层面上,关键是在实践中出品牌。在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在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学术自由的学术环境方面,在加强科技创新和团队合作,促进学科交叉、文理兼容、理工结合、相互渗透方面,学校应以政策形成良好的氛围,学院要根据自身特点创建各具特色的学院文化品牌。
其次,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文化品牌,要发挥一所大学的专业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大学生科技文化建设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创新文化活动品牌。
再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关键是整合力量,出拳头产品,如对大学管理部门的网页,要改变各自为战,低水平、低效能的局面,集中力量建设好学校主网页,建设好新闻网、思政网、教学网、科研网、招生就业网等,形成强大的功能,树立良好形象。
篇3
一、激发学生写话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由写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一二年级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对写话的兴趣是我们进行写话教学的首要任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如果我们不能激发他们对写话的兴趣,那么写话教学的后续活动就难以有效、顺利展开。所以,在写话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自由写话,由此体验写话带来的乐趣。
二、加强写话训练,丰富写话指导方式与方法
指导学生写话,我们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写话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写话并非机械单调、乏味无趣的,而是始终对写话持有新鲜、好奇的心态。另外,在写话指导方式的运用中,我们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展开,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写话指导方式与方法中受到科学锻炼,从而把学生顺利带入写话的殿堂。
1.组词造句,连句成段
小学低年级注重对学生的识字教学,而且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识字教学主题,在这些主题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词造句,并将多个句子连起来组成一个段落,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对遣词造句的规律进行初步理解,并通过练习对各种句式进行了解与熟悉。如一年级下册中“语文园地一”需要学生认读的几个词语:春暖花开、春风拂面、万里无云、五颜六色、百花盛开、欢声笑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这些词语造句,并将所写出的句子连起来组成一个段落,以为学生了解遣词造句规律和熟悉不同句式打下基础。
2.看图写话
如今小学语文课本的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配以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插图,而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些精美形象的插图对他们有着强烈吸引力,总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所以,我们就可将这些插图当做训练他们写话的素材,指导学生写出句子通顺、句意清楚的语句和段落。例如,《找春天》这篇课文,配了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第一张插图中,三个小朋友在田野中奔跑,其中一位小朋友停下脚步屈膝观察一朵盛开的鲜花;第二幅插图中,两位小朋友在河边草地上追逐嬉戏,空中有两只小鸟自由飞翔,远处还有一只放飞的风筝……根据这两幅插图,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插图中环境、人物的观察,让学生尝试写一段话,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句意表达清楚、句子通顺即可。
3.仿写和续写
仿写,即让学生对已有文本材料的结构与句式进行模仿。低年级学生缺乏独立的观察思维和学习自觉性,而且他们本身有善于模仿的性格特点,通过给学生提供范本让学生进行模仿练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写作的难度,培养学生写话的自信心。续写,指的是学生通过发挥自身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对某篇课文进行续写,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和书面表达能力。例如,以《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为例,课文结尾部分是小鸟要求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我们就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续写内容包括: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如果没有跳出井口,它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结局是什么?如果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这样,通过要求学生续写课文,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我们要尝试探索和寻求切之可行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写话展开训练与指导,使学生适应写话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为学生日后迈好写作这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
篇4
化学教学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重视创设学习情景、设计组织学习活动、指导支持学生的学习。“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成为策略型学习者。“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引导、启发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硬性灌输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 而且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上课缺乏热情,语言缺少磁性,对新教材中出现的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中的新内容侧又显得力不从心,再者淡化实验,化学和实验是分不开的,没有生动神奇的实验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因此使不少学生难以掌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使之成绩无法提高。
2.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学能力差,只是单一的听从老实讲,不会自己学习,其次解答能力差,不会使用化学用语和实验用语,再者初中和高中知识脱节,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也脱节,还有学生不会记录重点知识,课后的遗忘率又高,这样如何学好化学。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看这句话有点问题。蜡烛的光是一点点地灭下来,最后就全灭了。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自己要不断地提高,今天是蜡烛,明天必须是明灯,要不断地充电,照亮学生。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应该关注: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教材,甚至自己设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案的设计。以前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今后我们应该说学生是“教学之本”。
3.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要根据实验内容尽量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二要减少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做学生分组实验、或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三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情景,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化学实验,激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实验设计。
4.化学和生活的联系
化学绝大多数知识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来展开教学的。在备课和上课时要力求从学生的身边作手,鼓励学生从身边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化学事例出发,把学生引领到他们所知道的情景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学化学,学到“真正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5.注重课后学生自我复习指导
学生的自我复习和学习同样很重要。目前学生的复习状况就是不会复习。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化学复习,培养学生自我课后复习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课课清、单元清的好习惯。每次上新课之前要对上节课内容有所复习。每节课结束,要对本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单元结束后应该有个单元总结复习。要培养学生自我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论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2 能力目标:对江西的历史文化发展情况有新的认识:能在探究活动中、在与周围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知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江西的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作为江西人的自豪和尊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成为热爱江西、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
(二)内容结构
本模块主题和内容要点见表1~3。
(三)编写特点
1 地域性和针对性。本模块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传承江西的优良传统文化,满足了时代的需要,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不同的内容进行编写,在课程目标上具有一定针对性。
2 时代性和现实性。从内容看,本模块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体现地方特色,促进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关心江西发展。同时,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内容,以区域、地方的历史文化现实为依据系统设计。具有突出的现实性。
3 探究性和实践性。在课程实施中,以“活动场”“冲浪区”的形式渗透探究型、实践型的学习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4 螺旋式渐进性。编写目标体系呈螺旋式上升,在全套书中作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排列。
5 体验性和实践性。本模块内容从学生的视野出发,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和亲身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教材将教学内容演变为各种活动样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特定的和预期的行为。
6 恰当的评价方式。教材在评价上更关注反馈和调整,给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教学建议
1 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江西作为积淀了几千年文化的地域,有许多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本模块内容主要涉及到向学生传授关于江西地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化、文化古迹等,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认识家乡,关心江西发展,继承和弘扬江西传统文化。
2 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是实现其他两个目标的载体,离开它,其他两个目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过程和方法是纽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桥梁。贯穿始终。应体现关注学生多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多于关注结果。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3 体会教材的意境,创设情境教学。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表达教学情境的有利空间,尤其是通过相关情景的描述,每课的导入部分将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情境。教师应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4 把握教材特色,构筑多维互动的教学形式。本模块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应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实现课程自身的价值。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22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1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知道江西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学生自由发言,回顾旧知:唐宋家之一欧阳修、诗人陶渊明、正气浩然的文天祥等)
师:的确,他们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还只是我们江西省历史文化的一个方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江西历史名人,去认识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板书课题)
2 师:关于宋应星以及他的主要著作,同学们课前已查阅了资料,现在依据你的资料以及课题来提出问题,然后我们一起解决。(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提出问题)
师:从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
(二)观察插图,思考体验
1 默读“启迪窗”,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
2 同桌互议这根长竹竿的作用,谈谈各自的想法。
3 交流汇报。
师:矿工在井下采煤,将一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从地面矿井深处,这根长竹竿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天工开物》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下一部分内容。
(三)解读文本、探究内涵
1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历史名人吗?(出示宋应星的图像)谁来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 (课件出示此部分内容)指名读,思考:想一想从这部分内容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 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要点:宋应星的生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4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予以补充说明,用教师的间接经验引领学生完成归纳、提升。
5 反馈。学生谈谈对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的认识。
(四)梳理知识,检测学情
1 想一想:《天工开物》书名的含义。
2 议一议:《天工开物》为什么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讨论:从煤井排除毒气的科学措施,谈谈为什么说《天工开物》反映了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
2 理解“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的含义。
3 宋应星为什么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成就?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呢?(1)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有关宋应星等明清时期科学家的故事,分小组讨论。(2)学生推选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篇6
简笔画是一种简洁明了的绘画语言,是在教师讲授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它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图画的认知过渡到心理上对于知识的接受,逐步再到由手写加强记忆。将简笔画这一教学形式合理且巧妙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融入课堂学习中,而并不是教师空洞地传授知识与经验,以此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2简笔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1有助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将间接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直接经验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内容。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生字的这个过程中,竖弯钩对于他们来讲是有些复杂的笔画,教师可以通过鸭子的这种弯曲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像鸭子的头颈的曲线,又细又长;“弯”是弧形,是小鸭子圆润的胸部;而后面的行笔顺序是小鸭子的腹部、臀部,最后是它的尾部;字母“q”可以用系线的气球来加深记忆。
2.2帮助学生精确把握词句的内涵与精髓之处
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在语言学习中,能够掌握住字形只是最基础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词组、句子、文章等更为复杂的文字组合形式,锻炼其理解能力。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十三课《雪地里的小画家》,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描述小动物们的爪子形状,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篇课文并进行字词的学习并画一对小爪子。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各种形状的爪子,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各种颜色。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整堂课的气氛还是融洽而且活跃的。
直观法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还可以给学生识记学习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开阔眼界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3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进行掌握与突破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以简笔画的形式传授知识,带领学生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并找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口,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描写小马过河的过程中时,学生可能因为对三个动物形象的不熟悉,在课文的理解上有些偏差。这时,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的方法将文中涉及的老牛、松鼠、小马画在同一条河里,把它们的形体大小在黑板上通过对比展现出来。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小马比老牛矮,比松鼠大很多,河的深度是一直不变的,所以小马、老牛和松鼠过河时所感知的深度自然就不同。用图示直观地进行演示很容易突破课文内容过于抽象这一难点。
3简笔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
3.1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合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据调查显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处于活泼好动时期的小学生,更加容易被教学之外的条件所影响。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活泼好动的特点,利用鲜活有趣的简笔画背景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且明确学习目的,一定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2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开发创造力为基本任务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把简洁生动的图画当作学习知识内容的阶梯,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合理大胆而又丰富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设想,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创造力的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3.3能够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篇7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体现着高校的层次和品味,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发挥着导向、凝聚、熏陶、协调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因应当前的文明教育形势。
在高校中系统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明确主题,要从行政上明确认识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基础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考核标准,明确落实办法,清晰高校相关部门、院系、教职工在高校基础文明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作用。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
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二者间的互动关系,须对双方有透彻的了解,然后方能从本质上透析关系的各种机理。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各种校园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结果为基本形态,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各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
在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初步地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文化载体、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管理等的总体规划、设置和兴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整治,舆论导向,学习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的品位、艺术、科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师生关系以及必要的阵地、设施、物质条件的支持和保障等等。依据上文提及的校园文化的四种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相对应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涵义。基础文明建设是公民文明素质建设的最基本要素,是践行杜会主义荣辱观最直接体现。作为社会进步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应当是基础文明建设的建设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革和教育自身(尤其是义务教育)尚待完善等因素制约,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令人堪忧,传统的打架斗殴、课桌文化、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依旧存在,新兴的言行怪异、诚信危机、攀比消费等不文明现象又时有发生。因此,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离不开校园文明建设,要在一系列校园文明建设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更要善于开展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样才会使学生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建设文明校园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让学生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是以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的变化、思想文化的不断更新,使现代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教育,从而在教育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就能使校园文化更为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二)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政治观点。高校的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先进的文化性质和方向都需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通过现实生活可以证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能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保证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负荷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在校园文化中,通常强调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师生和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也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环境中的无形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优良的校风是学校能够进行全面发展的有效精神环境。
三、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校园文明建设要始终以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为中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使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的个人品质和行为规范,使学生把文明修身活动与热爱国家、人民和学校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精神面貌的体现,同时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校想要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就要让校园文化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好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思通,王春艳,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中国地质教育,2000:3_7.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3】张再兴.深入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教育研究,2004(12):11~12.
篇8
如何加强小组凝聚力?我从学校的课改实施方案上得到了启示,那就是加大班级和小组文化氛围,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文化建设。当然,这不能靠班主任自己去完成,必须要激发同学们自主参与的的积极性。
我以班训“抬头靠实力,低头靠勇气”为题,在班会上进行了一次专题演讲,请同学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我也加入其中,详细阐述自己喜欢这句话的原因和意图,渲染出浓厚的氛围之后,我提出要求:我们各小组也需要自己的文化,所以每个小组也应当有自己的组名,组规和组训,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就都以水果为名,希望各小组能群策群力,起一个成员们都喜欢,又能充分体现小组个性的组名。
结果超出我的想象,同学们对起“组名”非常上心,仅仅一天功夫,十个水果小组就确定了下来。更没想到,他们能将给自己的组名诠释的如此精彩!在为此召开的主题班会上,各小组发言人的演讲精彩不断,让我这个英语老师对这些七年级的孩子刮目相看! “芒果”是神圣果,芒果组的成员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把To be No.1!作为组训;蓝莓与天空一样的颜色,蓝莓组同学要胸怀宽广,不对小事斤斤计较;榴莲那么臭竟然还有人喜欢,说明他一定有过人之处,榴莲小组决定要注重内在品质修养;荔枝组同学欣赏荔枝外形不美但内心高贵;山楂组希望八位同学能串成糖葫芦,精诚团结;班内倒数第一名在菠萝组,几位成员决定把“克服屡战屡败的唯一方法是屡败屡战”作为组训…,虽然言语有些稚嫩,但想想出自七年级小孩之口,让人不由得刮目相看!
接下来的工作就简单多了,组长分工设计,组员们各显本领,第一期“小组墙报”很快就张贴完毕,其中包括了组名诠释,组训组规,小组分工,以及部分组员的作品展示,香橙小组还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自己的组徽,得到了广泛好评。
篇9
一、从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大学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大学的血脉,没有文化的大学就没有生命力。什么是大学文化,如何建设大学文化,从目前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看,还没有一致的说法。在吉首大学看来,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历史的凝结,是其在办学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个性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区别于其他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她熔铸在大学师生员工灵魂里,是大学师生员工办学实践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寄托。只有将大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这一高度,才能找到大学文化的真谛,大学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大学建设发展的动力机制。当前许多学者忧虑的大学文化的缺失正是这种大学文化个性的缺失。
大学文化的作用在于规范和引导大学的办学行为,是大学办学的内在支配力量,传统的优秀的大学文化将对大学师生员工的行为起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一所大学如果形成自己的文化规范和文化个性,也就标志着这所大学走向成熟。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她只能寄生在其他大学的阴影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多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吉首大学将自身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培育,从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二、以形象工程为主要载体,系统构建文化校园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吉首大学从多年办学实践的总结中对自身文化建设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和思考,从大学理念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识别文化及大学精神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1、凝炼大学理念文化。
大学理念是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经过多年的摸索,到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认识到,一所大学在遵循现代大学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对此,学校强化了作为地方大学的特殊历史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党委、行政审时度势,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校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融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学校定位,其中将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
2、规范大学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学校通过形象工程,于2006年推出了形象建设成果《凤飞千仞――吉首大学精神阐释》,其中对师生员工的思想修养、精神作风、行为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行为文化。
3、设计大学视觉文化。
大学的视觉文化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吉首大学在形象工程中全面设计了学校的视觉文化,主要包括校徽校旗、路牌路标、办公用品、信封信笺等,同时将学校传统精神、价值追求等融入视觉标识中,并外化为人文景观,融入学校的视觉文化系统。
4、提炼大学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吉首大学作为办在湖南西部民族贫困地方的地方高校,近50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一直代代相传。在学校形象工程建设中,对学校的传统精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升华,提炼了具有个性化的学校精神和校训。吉首大学精神――凤飞千仞,薪传八方。吉首大学校训――以人名校,以业报国。
三、将本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形成校园文化个性
湘西虽然是边远民族贫困地区,但是,千百年来,湘西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进取、爱国、淳朴、友善、诚信等是湘西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湘西文化、认同湘西文化、传承湘西文化,而且还使湘西本土优秀文化有机溶入到校园文化中,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个性。
同时,学校将自身传统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一是将学校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物作为校园人文景观,如反映学校艰苦建校的“石磙”、历史图片等传统精神的代表物都成为学校人文景观的组成部分,通过校园视觉文化感染、教育师生员工。二是组织编辑出版了《景色人生》,用优秀校友的成长奋斗事迹教育激励在校学生发奋图强、立志成才。
四、积极将校园文化转化为现代大学的功能特色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其目的就是促进学校发展,促进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全面发挥。
1、人才培养。
多年来,吉首大学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按照“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文化素质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将本土民族文化和学校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了一大批乐于奉献民族地区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49项,省部级奖项115项。
2、科学研究。
篇10
8:05 吃饭
8:20———8:50 背单词
8:55———9:25 背课文
9:35———10:35 数学
10:45———11:45 英语
11:45———12:00 课外书
12:00———13:00 午休
13:10———14:10 化学
14:20———15:10 物理
15:20—16:20 语文
篇11
什么叫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你们班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围绕形式和内容开展的历程等等,都要和学生共同探讨、实施,在宣传中理解,在理解中内化,逐渐让学生知晓文化建设对人身建设与塑造的重要性,使得班级文化建设的道路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班级文化更加充分合理地构建。(班级文化就是利用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班级文化是班级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2 符合职教特点,不能照抄照搬普通中学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在普通中学开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有的学校饱尝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甜头。对于高职班级,我们既要继承普通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内涵,更要主动重建职业文化内涵,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提供发展成长的空间。在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我班大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了《班级羊皮卷》,其中有《理念是我踏上新征途的基石》理念篇、《只会操作,不懂理论,就会裹足不前》的重视理论学习篇、《我现在就付诸行动》的立即行动篇、《今天我要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珍惜自己价值篇等。通过这些《班级羊皮卷》的学习,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开展读书活动,不是仅仅在教室张挂《语文报》、《语数外学习》、《英语天地》、《平凡的世界》等学习期刊和传统经典巨著,更要建设以职业文化为主体的班级文化,如《细节决定成败》、《责任是一种素养》、《自动自发》等切合职业学生素养构建的书籍,以及学习普通创业者的创业精神。通过学习切合学生需要的书籍,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开拓了学生成长的空间,拓宽学生成长的视野,激发学生的职业学习情怀。
3 要建设班级自身的文化特色
针对班级特点和班主任的自身条件建设富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形成真正的班级文化气场。如“bó”文化(“bó”指博大的胸怀;博学的才识;搏击的勇气;拼搏的斗志。我们要有广博的知识,因为我们博览群书;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因为我们团结友爱;我们要有搏击的勇气,因为我们渴望成功;我们要有拼搏的斗志,因为我们不甘示弱!)YI文化(“YI”指“仪、谊、毅、一”“仪”代表着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端庄的仪容仪表,为人处世要仪态大方,对待他人要有礼仪,同时也指班级整体卫生、班风要有仪范“谊”代表着班级学生都拥有深厚的友谊,班级是个团结的团队,代表着班级学生齐心协力“毅”是指班级学生在学习、困难面前的态度和决心,坚毅永不服输,指做事的态度。“一”代表着每一位学生奋斗的目标,也指班级最后要达到的结果,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争一的决心)。围绕班级主题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突出重点、有条不紊、不枝不蔓,最终达到预先确立的目标,总之,班主任在创建班级文化的共性文化时,一定要彰显班级的自身特色文化。
4 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活动。对支撑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设计应尽量做到实效性、多样性、系列性和互动性,用变化莫测的设计来吸引、打动孩子们的心,让他们紧紧围绕在班级文化建设这片主阵地上。任何的教育管理只有凭借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才能出效率,出成绩,出风采。主题班会活动在我校已经蓬勃发展,既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拓展了班主任的成长空间。其实,还有很多的活动,值得我们去探寻。如我校的太极文化活动、编织活动、绘画活动、摄影活动也都可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还有很多活动需要学校和班主任的主动设想,创造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总之,班主任要和学生携手共进、群策群力,努力探寻开辟出文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为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快乐成长、职业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5 尝试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
“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氛围,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力,将企业管理中的理念、制度和方式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把班委会式管理改成公司化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通过班级 “仿真公司”的锻炼和适应,让学生提前感受和熟悉了企业的管理氛围,最大化地做到了跟社会接轨,跟市场接轨,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迅速提高对企业的适应力,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力和抗挫折力,改善学生为人处事的方式,培养学生敬业创业意识和团结互助的品质。近几年,在国内省内许多学校,诸如我校一大批的学校开始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公司化”、“企业化”管理模式的试点和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
篇12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二、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1、建筑形式与体量建筑是城市空间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筑及其群 体组合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在城市规划中,根据城市整体形态结构和塑造区域特色的要求,对建筑形式及体量进行控制,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外观、沿街后退、风格、尺度、色彩、材料等内容。
2、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环境塑造上,应符合季节变化,使城市在一年四季中可展示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改变寒地城市冬季萧条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因而,在冬季主导风向一侧可设计常青树作为防风屏障,而在向阳的一侧采用落叶乔灌木,达到冬季不阻挡阳光,夏季又可遮荫的效果,改善城市热环境质量。
3、交通与步行 交通是城市的运动系统,是决定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城市的形态和效率,它包括车行道、步行道、高架轻轨、地铁等的线路选择,站点安排、停车设置以及换乘系统组织等。 步行是市民行为中最普遍的内容。人行步道是组 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步行系统包括步行商业街、林荫道、二层或地下步行道。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减 少市中心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物理环境,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进零售商业的发展。人行步道是城市规划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重要体现。
4、城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城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群聚居空间。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所有社会活动都提托城市而展开。因此,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舒适、安全、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恰恰就担负着创造这样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综合需要,不仅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也是人性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城市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要求无论位于何地、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公平均等。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出发,对环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完成对人的服务的时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应当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在各项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上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帮助。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关注好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生命线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安全、重大气象灾害预防等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使之城市发展相适应。人性化的方向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关注点。
5、城市规划的生态设计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生态学原则有以下内容。①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如在市郊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区周边环境,从而缓解市中心的生态压力;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的平衡。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规划要有全盘统筹的眼光,促进生态稳定,追求最佳效益。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有赖于其子系统的平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具体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单体生态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要着眼于城市设计,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及所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结语 总之,现代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含道路、桥梁、地铁、轻轨等)紧密联系,城市设计既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又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景观和市政等详细工程设计的联系桥梁。尤其是城市重要地段,为确保环境质量,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详细规划之外必不可少的设计阶段。
参考文献
[1]杜美忠.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2).
[2]周玉荣.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内江科技.2009(O1).
篇13
文学编辑在工作实践中,一方面要忠实于艺术,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还要在审美中实现自己作为精神主体的价值。因此,艺术的审美、社会的审美、思想的审美三位一体的审美意识结构,实际上也就是认识文学作品美的规律的途径。无论是哪种美作为一种信息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状态才有意义,因而审美意识的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一般来说,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的结构是由艺术的审美、社会的审美、思想的审美三者构成的。
文学编辑的艺术审美,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追求。编辑只有在艺术审美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社会审美和思想审美;文艺作品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特殊形式,遵循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基本规律,编辑的社会审美意识,应该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本质方面的发展规律,从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感悟和运动规律的把握上来考察与评价文学作品,并以一定的时代精神、美学理想和文艺理论为依托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一部好的文学或艺术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文学编辑审美中的思想审美决定着作品时代精神的体现程度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程度,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思想价值。
艺术审美意识、社会审美意识和思想审美意识是互相融合统一的。编辑审美只有具备了以上3种意识,才能对时代、社会、个体等诸因素进行合理的思索,才能具有历史与时代的使命感。从而去发现那些积极思考人生,努力捕捉社会信息,深刻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好作品,并在编辑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获得自己的综合审美意识。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审美现象,文学编辑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文学编辑在具体编辑工作中的审美倾向,是由其审美意识决定的,审美意识直接影响着其编辑作品的质量。
(一)审美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文学编辑要加深对文学审美的专业知识的把握和对基础学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活动中的观察力,发现美的敏锐力,和对美的鉴赏力。如今随着传媒业的蓬勃兴起,人们的审美角度日趋多元化, 但是美的本质不变。编辑就要具有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素养,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找出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的文稿中找出美的形象,把自己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开阔视野,扩展思维,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敏锐力、发现力和鉴赏力,成为一个行业专家。正如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美的过程,就是对一个编辑审美意识的最好检验。编辑的审美素养和对美学的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就是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随着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审美意识的提高是可把握、可具体操作的事情。作为审美主体的编辑,只要具有审美的需求、自觉性和进取性,终有一天其眼光会透过层层迷雾,片片芜杂,看到隐藏在迷雾后面的亮点和掩盖在芜杂下面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