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业市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相对集中度指标分析赫希曼指数是指基于该行业中企业的总数和规模分布,即将相关市场上的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后再相加的总和。HHI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一般而言,HHI值应界于0与1之间,但通常之表示方法是将其值乘上10000而予以放大,故HHI应界于0到10000之间。美国司法部(Departmentofjustice)利用HHI作为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指标,并且订下下列标准:HHI>3000,属于高寡占Ⅰ型;3000>HHI>1800,属于高寡占Ⅱ型;1800>HHI>1400,属于低寡占Ⅰ型;1400>HHI>1000,属于低寡占Ⅱ型;1000>HHI>500,属于竞争Ⅰ型;500>HHI,属于竞争Ⅱ型。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HHI指数从2007年到2014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在0.11-0.14之间波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HHI指数仍然很大,说明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有所加强,但是银行业垄断优势仍然存在。利用以上标准,得出我国银行业从2007年到2014年HHI指数大都在1000到1400之间,说明我国银行业属于低寡占Ⅱ型。
二、银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银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也是衡量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通过从新企业进入市场和原来企业退出市场角度来分析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市场集中度共同描述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
1.进入壁垒分析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进入壁垒是政策法律壁垒,它主要包括注册资本限制、机构设立和审批限制。首先,在注册资本方面,《商业银行银行法》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较高的注册资本使很多国内投资者很难进入银行业;其次,在机构设置和审批方面,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篇2
一银行流程再造是我国银行业推进营销发展的基本策略
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振兴银行.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在严峻的挑战下.一种银行管理的新模式——银行流程再造应运而生。银行流程再造强调对银行传统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方法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组,把市场营销部门推到最前台.充分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银行流程再造产生的结果是客户的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进.激发了银行的营销文化的重构.管理层与客户也变得更加接近。
业务流程是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业务流程来运作.银行也不例外。银行经营的货币、信用具有同质性.银行与银行的差别实际源于各自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由此成为建立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
1.依据客户的价值定价
传统上.由于金融管制和特许经营.银行多采用关系定价.即把一揽子服务打包定价.对许多服务项目给予价格优惠.甚至免费.以此来吸引客户与其保持业务关系.消费其他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交叉补贴。在这金融竞争不激烈.消费者选择余地不大的情况下是可行的。金融自由化使银行的客户面临着极大的选择余地.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分离消费——向每一家金融机构购买其最廉价.最优质的服务,这使关系定价失去了意义。面对竞争,银行又转向了竞争定价.即随市场定价。但竞争定价并不能真实反映自己向客户创造的价值与自己的成本.这往往使银行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却失去了利润。银行流程再造是主张银行要根据对客户的价值定价.从而改变过去在定价中所处的被动地位.增加银行在定价中的主动权。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银行借此可以提高客户对银行产品及服务的满足程度.银行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制定更高的价格.并尽可能减少免费服务。再造之后的银行应该有多种定价方式.更多地根据客户的价值定价。
2.银行业务外包
银行业务外包是要商业银行有效运用自身的核心能力,将一般性的业务交给外部服务公司去做。通常,保存下来的业务最能体现银行的竞争优势.具有高附加值而外包则往往是具有低附加值的后勤、人事以及不再体现领先优势的一些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的业务处理。银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以及独树一帜的服务手段等等。
3.整合业务流程
首先.银行应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贡献的大小。对一个银行来讲任何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没有贡献的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j对一个业务流程来讲.任何一个提高成本而没有贡献的活动都是不增值的活动。其次.业务流程的设计不应限于原有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式加以灵活调整.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减少活动的传递与重复.提高流程的效率。
4业务流程的多样化
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以标准化的流程来应付多样化的消费.往往无法满足客户在质量和时间方面的要求,银行流程再造强调银行在业务处理上应具有灵活性。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设计出低、中、高三种风险类别的流程小组。经过初步的信用审核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加以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等程序处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来加以分析和研究。
二、银行营销策略的制定
银行市场营销计划是组织、指导、监督银行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管理方法是银行战略的最终体现。市场营销计划明确了计划期内的经营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预先测算成本和费用开支;规定了计划期内的具体经营策略可以使各级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工作方法使整个工作有条不紊有助于协调和沟通银行内部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由于市场营销计划预测未来市场环境要素的各种变化事先为银行提出应变对策能有效防止环境变化给银行带来的风险。编制市场营销计划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现状
包括对市场形势、产品形势、竞争形势、渠道形势、宏观环境,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市场形势主要分析以往数年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情况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看法和购买行为等方面的资料。顾客的行为分析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主要有文化、社会阶层影响、相关群体、家庭等;内部因素涉及到顾客思维过程即一方面是心理影响心理影响因素由动机、感觉、态度和信念组成另一方面是每一个顾客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所处的生命周期、年龄、职业状况、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个性等。产品形势分析以往数年内各主要产品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价格和净利润;竞争形势分析竞争对手的经营规模、目标、市场占有率、营销策略等;渠道形势主要分析各主要渠道的销售量、变化等情况宏观环境主要分析对产品今后的销售会产生影响的人El、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趋势。
2.确定目标
营销计划中需要确定的目标归纳起来有三类:第一类是市场目标.即营销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是银行选定的并参与经营以达到经营目标的特定市场。它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各细分市场的容量、产品特征开发潜力.结合银行技术特点及经济实力确定的经营目标对象。通过细分市场.银行会发现不同的客户群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会发现市场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种”未满足的需求就是市场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市场机会都能被利用.只有与银行经营目标、资源条件相一致.并且比竞争者有更大优势的市场机会才能被利用。第二类是销售目标.包括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等;第三类是财务收益主要是投资收益。
3.制定策略
明确了营销目标之后.下一步就需要确立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及营销组合:
(1)产品策略:对银行来说,其产品策略更多的应关注新产品的开发。金融新产品是指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与现有金融产品相比有显著差异的产品.新产品并不一定是新发明的产品而是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创新、变革或变异。
(2)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是指对开发的金融产品确定一个有竞争性的价格。价格策略是银行市场营销组合中的因素之一,是营销组合中惟一代表收益的因素它决定了银行盈利率的高低。银行业的价格主要包括利率、汇率和手续费三类。
(3)分销策略是指开发的金融产品通过什么
样的渠道向客户推销。分销是银行的一个重要的、同时又是被经常忽视的营销领域。银行业的分销渠道是指任何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和便利性,从而增加客户使用率或从使用中增力1银行收入的手段。银行分销渠道主要有:分支机构、银行卡、店内分行、电脑服务、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在多种分销渠道中,分支机构是最重要的分销渠道。选择分支机构地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长期的大笔财务开支。
篇3
1.2变量选择
1.2.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在本文的分析当中,被解释变量主要是反映银行绩效的变量,目前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和净利息边际(NIM)。鉴于我国的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一些年份还没有满足8%的监管要求,所以这里采用资本收益率作为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不合适;另外,尽管目前我国银行的利率管制不再那么严格,但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作为商业银行仍然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定价,所以,净利息边际指标也不适合做银行绩效的变量。因此,本文将选取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衡量银行绩效的变量,即选区ROA作为被解释变量。
1.2.2解释变量的选取解释变量主要是市场结构的变量。如前文所述,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指标。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又包括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CRn)和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标(HHI)。在分析过程中,对于整个银行业样本采用HHI指标,对于子样本采用CRn指标。对于市场份额的选取,本文将用各个银行资产份额、存款份额和贷款份额的平均值来表示。
1.2.3控制变量的选取另外,在该模型当中,光有市场结构这一解释变量是很难完全反映银行的绩效,因此,在模型当中还需要加入一些对银行绩效有可能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考虑到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控制变量: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变量(RGDP),这一指标主要来衡量银行绩效是否受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第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通货膨胀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第三,银行规模(LSIZE),这一指标主要反映银行绩效和银行规模效益的关系,用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第四,银行经营风险(RISK),用于反映银行风险与绩效的关系,主要采用贷存比指标来衡量。
1.3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Eviews6.0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和回归。为了更加全面的反映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本文分别对我国整个银行业、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第一列我们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52147较高,市场结构变量赫芬达尔指数在%水皮上显著为负,表明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绩效跟市场集中度是一种负的相关关系,这也反映了我国银行业要想提高市场绩效,就必须降低市场集中度,与此同时这也推进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方向。市场份额与市场绩效在5%水平上负相关,国内生产总值在10%水平上与市场绩效正相关。贷存比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不显著。
由表1的第二列方程我们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为0.93705。除了贷存比变量通货膨胀指数变量不显著之外,其余变量都比较显著。市场集中度指标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呈负向影响,市场份额对四大行的绩效同样也呈负向影响,同样说明了银行业的集中度越高,银行的绩效越不高,可能是由于缺乏竞争导致银行缺乏追求高绩效的动力。四大行的资产规模对银行的绩效呈正向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银行绩效同样呈正向影响,表明四大行的资产规模越大、经济增长越快,其资产收益率就越高,绩效就越好。这与现实生活也比较吻合。而四大行的贷存比和通货膨胀对绩效影响并不显著,表明我国四大行具有较强的抵抗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的能力。但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同业需要四大行加强贷款资产的质量。
由表1的第三列方程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市场份额、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CR4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三个变量的比较显著之外,其他的变量都不显著。从回归系数来看,市场份额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呈正向影响,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对于其绩效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对股份制银行的绩效呈显著负向影响,表明集中度过高,会阻碍股份制银行的市场绩效。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于股份制银行的市场绩效有正向影响,这同样也符合实际情况。
2结束语
篇4
优势及强项(Strengths)
营业网点和市场占有的优势。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和布局,与外资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上具有先天优势,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点体系(表1),这为中资银行拓展金融业务与服务空间、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的网上银行业务还延伸了营业网点上的物理空间,进一步奠定了网点上的优势。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141家商业银行中,48家开设了网上银行业务,企业和个人网银注册用户总数已经达到7100万户,网上交易总额达到93.4万亿元。与之相比,外资银行则要逊色许多。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只有14家,同时存在200家外资银行分行和79家支行,242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网点数量少,办理业务并不便捷。从市场占有方面来看,2001年外资银行刚进入中国时,其市场份额占中国银行业资产份额的1.78%。但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以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仍只有1.89%,国内银行以绝对优势领先。
客户基础和保障优势。国内商业银行长时间的延续经营,已经培育了特定的客户群体和一定的忠诚度,基本上能够满足居民的金融需求,可以较为方便地提供除人民币存贷款和汇兑业务外的信用卡、基金代销、证券业务、保险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费用缴纳服务,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基础。可以预料,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还将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客户资源。而外资银行因为网点稀少和通过设置服务门槛对客户事实上的歧视,以及业务审批效率的低下,短期内无法拥有像中资行那样相对完整的产品线的现实,将使它们在竞争中显出下风。
品牌提升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增强的优势。我国一些大型银行在经历一系列的剥离不良资产、注资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等大动作后,经营利润大幅好转,发展和竞争能力得以提高,在国际银行界的形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消费者认同度逐渐增加。根据国际上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的《2006年中国银行体系展望》的报告,在对中国银行业财务实力、监管、外部经济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展望后,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级别,这显示了中资银行总体状况和竞争能力的改善。
政府支持的优势。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都不同程度的在各方面得到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可以预料,尽管我国已经履行承诺开放银行业市场,但出于审慎监管和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等考量,各级政府仍会在适当时候出手支持商业银行的运营,并可能在对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和监管要求等方面进行一定的限制,这客观上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快速成长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
劣势及弱项(Weaknesses)
冗员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较多,管理层次多,机构臃肿,尽管顺应于重组和上市进行了一些机构的撤并,但与国际先进活跃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上仍差距不小,适应领先银行发展的人力资源激励、考核、培训和退出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这在外资银行全面抢滩国内市场,基于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和文化融合等考虑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正在增加对人才争夺的背景下,中资银行面临挑战。
不良资产问题依然困扰国内银行,案件多发的局面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06年12月份,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含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2549.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1%。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534.9亿元,不良率9.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68.1亿元,不良率2.8%,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54.7亿元,不良率4.8%,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3.6亿元,不良率5.9%。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仅为37.9亿元,不良贷款率0.8%,我国商业银行处置和防范不良资产的任务仍较重。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深受各类案件的影响,200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1085件,其中百万元以上大案273件,防范风险和加强内部控制的任务严峻。
收入结构不合理,赢利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利差构成中资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和盈利来源,利息收入占资产的比重为2.2%,这与世界前五大银行2.1%相比差距不大;但在非利息产品收入占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上,中资银行为0.45%,外资银行是1.7%,差距明显。同时,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而我国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不到30%,还有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10%左右徘徊。近十年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正由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向由非利息收入为主的方向转变,这显示未来银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围绕中间业务展开,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是银行提升赢利水平、增加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内地银行赢利能力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不够突出(表2),这在银行业市场开放,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放开后是中资银行一道难解题。
金融创新不足,风险管理能力低下。受制于分业经营和监管等限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层次目前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技术含量不高,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居多,自主式创新较少。而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则表现逼人,尤其在金融衍生品业务、代客理财、设立基金公司、资产证券化、银行保险业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在重要的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目前既没有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供商业银行对冲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也缺乏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为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信用风险提供平台,商业银行多是被动承担风险,利用自身盈利或资本进行风险补偿,在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风险管理水平受到极大限制。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人口红利等引致的经济持续平稳的增长,以及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市场开放后各类正向激励效应,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契机。但与此同时,竞争加剧引起的客户流失,业务受到冲击和过度监管等,将可能阻碍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机会(Opportunities)
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资银行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特殊人口红利现象的存在,使1978~2006年间GDP平均增长9.7%,过去四年经济尤其以超过10%速度增长。可以预料,伴以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在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的同时,经济的辐射和各种溢出效应将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氛围和支撑。
庞大的市场空间创造的金融服务需求。我国目前银行业市场规模已达5万亿美元,并且每年约有14%~18%的存款增长,15%左右的贷款增长,这使我国银行市场成为全世界银行业市场的战略市场,蕴涵着无穷的展业空间。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全球性流动性过剩衍生出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及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人口的增长,外国市场对中资银行的对等开放,这些因素会使中资商业银行业面临巨大利好。
市场开放后的竞争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正向激励效应。随着银行业市场的开放,相对于长期受到政府的隐性保护、缺乏发展经验的中资银行而言,外资银行在业务品种、管理经验、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上的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最好范本。同时,中外资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剧烈竞争将有助于从两方面提升国内银行的筛选水平。一方面可以提高中资银行对于项目和贷款对象的筛选水平,降低筛选成本,促进发展;另一方面竞争过程也有助于对中资银行进行筛选,并甄别出好的银行,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
威胁(Threats)
客户流失的隐忧。按照“二八”定律的思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在信誉和服务质量上更有优势,且与分业经营的中国银行业不同,外资银行多能提供更为全面和完备的全能银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也更能吸引优质客户。银行业市场开发后,外资银行可能凭借其各方面的领先资源而强化“摘樱桃”行为,与中资银行展开对大型跨国公司、集团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和富裕个人等中高端市场的争夺,中资银行可能面临已有客户群体流失的威胁。
业务冲击加大。可以预料,外资银行将利用其熟悉现代银行经营的特点,依赖于其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在中国市场将国外成熟的金融工具本土化,不仅会在批发业务(如大客户贷款)和零售业务(如个人消费贷款)领域与国内银行直接面对面展开市场的拼抢,而且还将在投资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金融衍生业务等分市场对中资银行施加更大压力。
过度和不适当的监管。银行业市场开放以后,出于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型和审慎考虑,监管部门会加大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但可能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当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可能加大中资银行的运作成本,并对未来的多样化经营和金融创新等造成现实障碍。
基于如上分析,采用SWOT矩阵形式,我们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一目了然(见表3)。
竞争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由5家大型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各类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未经改造的农村信用社等)组成。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机构网点,以及人员素质、科技水平、竞争能力等都不相同,在银行业市场已经开放带来的新格局下,绝不能采取相同的展业和发展战略,单纯围绕国内市场开展低水平的同质竞争。而应根据各类银行的具体实际,在大方向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业务竞争能力,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厘定银行的发展策略和文化,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形成与外资银行和国外银行竞争的强大合力。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重点采取“进攻推进型”战略。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第一梯队,也是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宏观性战略资源,背靠中央政府的支持。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和交通银行已经成功股改上市,农业银行股改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这几家商业银行在竞争战略上应该在发展和稳定国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参与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全球化布局,大力拓展国外市场,在高层次上和国际先进活跃银行展开竞争。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重点采取“增长领先型”战略。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创业阶段采取“大企业、大城市、沿海、沿江”的市场定位战略,运用“拼规模、上速度、抢大户”的做法,积累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大中型优质公司业务客户,从而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在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历史包袱轻、市场意识强、机构布局相对合理、创新能力强等方面的先天优势,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应从组织再造、经营策略、市场营销、风险管理、银行文化等入手进行银行建设,加强金融业务创新和科技投入,开发和稳定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等高价值目标客户群体,培育品牌,成为国内市场上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中坚力量。
城市商业银行群体重点推行“防御突破型”战略。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基本上都由原来各地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其区域性与地方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城市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独立性较强,决策性的工作在行内就可以完成,免去了大银行繁复的报批程序,具有决策链短、业务创新灵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优势。但应该看到,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发和创新、人员素质、资产规模和质量等方面不及大型国有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并没有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经验和实力。因而,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发挥服务于城市中小客户群体和社区这个基础不动摇的同时,抓住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巨大发展机遇,扩大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提升经营管理绩效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推进我国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统筹与协调做出贡献。
篇5
(1)基于资金价格的分析,研究高风险的银行是否支付了较高的利息成本。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Keeley(1990)的实证分析发现,市值的资本资产比率较高的银行支付的CDs利率较低,银行资本资产比率每增加1%,CDs利率降低14%。Martinez Peria和Schmukler(2001)运用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危机前后的历史数据考察了银行风险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三个国家均发现,具有较高资本资产比率和现金资产比率的银行对存款支付了较低的利率,具有较高不良贷款比率的银行支付了较高的利率。Denurgüc?Kunt和Huizinga(1999,2004)从高风险的银行是否支付了更高的利率和高风险的银行是否吸收了较少的存款量方面对几十个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约束情况作了分析,发现银行实际利率与银行风险的滞后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基于资金可获得性的分析,研究高风险的银行是否吸收了更少的存款。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Kane(1986)的研究表明,当美国俄亥俄州存款保险基金出现危机时,存款人仅从受其保险的俄亥俄州金融机构提取存款。Gorton和Pennacchi(1990)研究了纽约银行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对银行存款的约束为什么会通过存款数量调整来实现。Calomiris和Wilson(1998)提供了更为确实的证据:存款者通过银行风险来识别银行。Park(1995)以及Park和Peristiani(1998)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风险较高的储蓄与贷款协会存款增长缓慢,并且存款的增长与储贷协会的违约概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Martinez Peria和Schmukler(1998)对危机前后的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进行检验后发现,各国银行存款与用会计指标测算的滞后风险变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Demirgüc?Kunt和Huizinga(1999,2004)从高风险的银行是否吸收了较少的存款量方面对几十个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约束情况作了分析,对这些国家银行的风险变量与存款增长之间的关系却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国内研究集中在市场约束的理论部分。张强、佘桂荣(2006)从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的直接约束与间接约束两方面对市场约束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综述。实证方面张正平、何广文(2006)采用了14家银行1994-2003年的面板数据,从高风险银行是否自负了更高的利息成本方面研究,发现银行的实际利率对银行风险变量的变化没有做出预期反应,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非常微弱,且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承受的市场约束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二、实证研究
1、模型设定。我们采用固定影响可变截距模型来分析。估计方程:GROWi,t=α1βRISKi,t-1+γMACROt=εi,t,其中εi,t~N(0,δ2,方程中个变量的含义为:GROWi,t代表银行i在时期t的存款增长率。RISKi,t-1代表银行i在t时期银行风险滞后一阶变量。MACROt代表宏观经济控制变量。
由于我们是看存款对银行风险变化的反应,所以我们取银行存款增长率(GROW)作为因变量,反映银行风险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反映银行风险的指标我们综合以上文献,取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管理质量。同时我们加入一个表示宏观经济变量表示系统风险,考虑到公众获取银行信息的滞后性,我们对所有银行风险变量去滞后一阶。从一般意义上讲,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率越大,代表银行风险越小,从而可以以更高的速度来吸收存款,所以我们期望对这四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管理质量指标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非利息费用越高,可以理解为提供的服务质量越高,从而可以计较低利率吸收存款,但同时,非利息费用越高,又代表银行效率较低,从而风险较大,限制了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资产质量值越小,代表银行风险越小,存款增长速度越快,其回归系数应为负。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银行风险越低,从而可以以低利率吸收较多存款,我们期望回归结果为正,宏观经济变量用存款实际利率表示,回归结果应为正。
我们取的样本为12家银行2000-2005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年鉴》,样本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数据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不一致,但从整体上来看,本文使用的数据仍然具有相当的可信性。
2、结果分析。我们用Eviews5.0对样本银行作固定影响可变截距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在设定(1)中,我们用全部银行样本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表明: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指标在比较显著置信水平下获得了预期的正系数,表明较高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会带来较高的存款增长率。而且这个结果的拟合性,F统计量及多重共线性也很显著,显示这个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而对管理质量、盈利性以及宏观变量利率指标则不能得出明显的结果。
在设定(2)(3)中,我们分别对四家国有银行和剩余的银行样本进行回归,以便比较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的存款增长是否受同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果国有银行的统计指标对存款增长率的影响不明显,而非国有银行的统计指标对存款增长又明显的影响。那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市场约束对非国有银行的效应是明显的,而对国有银行的效应则是非明显的。对国有银行市场约束效应的非明显性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国家对所有国有银行提供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而(2)(3)的回归结果恰恰印证了我们的猜想。在设定(2)中,我们对所有国有银行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指标对存款增长率都不能获得显著的印证,只有流动性指标在可以勉强说对存款增长率获得了预期的正系数。而对其余的四个指标,都不能得到明显的显著性,资本充足率指标甚至得到了与预期相反的负值,但非常不显著。
篇6
银行是社会经济体中的一个元素,它与外部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银行经营过程中进行信息披露和通过各种其他途径向外界环境传递的运营方面的信息是市场对其进行约束的第一步。然后银行利益相关者将所获银行经营方面的全部信息进行研究判断或求助于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给予评估,并针对银行的风险情况采取行动,以维护自身利益的极大化。而银行为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将付出风险成本,为其利益相关者提供风险补偿,并自觉改善经营,减少风险。从而,银行利益相关者以一种市场化的力量影响了银行的经营管理,约束了银行的风险行为。市场对银行约束作用是否有效的重要一环在于银行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市场对信息披露的依赖性强,如果披露的信息是偏颇的,则会对市场参与者形成误导,经营风险较大的银行可能无法被辨别,从而积累和产生更为严重的风险行为,而经营稳健的银行则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而遭受信用危机甚至是挤兑风险,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股东的约束
股东将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易时,其交易价格是市场对银行经营状况及潜在风险的反应。这一信息反应可直观地为监管部门所了解。而当公司破产倒闭,股东的股权价值也将首先遭到冲击,因此股东对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故而股东能够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当银行进行风险业务操作时,股东会选择卖出股权或者对银行经理层给予施压以纠正其管理中的风险行为。但另一方面,因股东在银行破产时只承担相应于出资额的有限责任,而在盈利时可获得所有投资带来的回报,因此,股东在选择银行时并非完全规避风险,所以股东对银行所进行的约束并非彻底,尤其是当银行面临经营失败的局面时,股权约束力更加薄弱,更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是国有法人股,其性质类同于银行监管机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行为更加非商业化,其约束力量也更加非市场化。
二、银行债权人约束
(一)存款人约束
当存款人认识到银行的高风险行为时,会将其存款提出或转移至其他银行,这易引发银行挤兑,甚至造成银行倒闭。“如果存款人在选择银行进行存款时,对银行不加以区分,则说明对银行系统的市场约束几乎不存在”。对存款人是否有能力来评价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许多经济学者给予否定态度。Dewatripont和Tirole(l994)认为由于个人存款者行动分散,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且常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他们很少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对银行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因此难以对银行风险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而多数研究表明,当银行进行风险操作时,存款人可以以提高存款利率作为反应来约束银行风险行为,只是利率提高的程度在各国有所不同。但是以往较少有研究证实存款人可以通过减少银行存款来制约银行风险行为。
(二)债券持有人约束
债券约束指银行债权人对银行经营的风险行为进行干预和施加压力以保障其债券的利益和价值。银行债权人可以分为高级债权持有者和次级债券持有者,而后者对银行的市场约束力量更为明显。银行次级债是一种固定期限大于等于5年的长期债券。它不对银行日常经营的损失进行弥补,且其获得偿付时处于存款和高级债券后。次级债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还有较强的约束作用。这一约束作用是由银行次级债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次级债的偿付次序决定了其持有者更加关注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当银行破产倒闭,次级债在十分靠后的位置上得到偿付,因此其背负着很高的风险成本。其次,尽管其偿付风险较高,但是在收益方面,它没有股权所能获得的银行高风险下的超额收益,而只能得到固定的银行利息,这一利息收益只是比存款利息稍高一点。因此,次级债券所有者的收益无法获得较好的保证,它要为银行经营失利付出高昂的成本,却不能从银行经营收益中获得额外的风险补偿。这就决定了次级债所有者比银行的其他利益主体更为关注银行的风险状况。当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业务时,次级债所有人将采取行动,比如抛售手中的债券,来对银行的风险行为给予约束。另外,市场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据银行风险状况通过对次级债券在一、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操作来提高银行的筹资成本,从而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
三、其他相关者约束
(一)银行同业间的相互约束
当某一家银行经营风险较高时,同业市场可能对该银行的业务往来实行不合作的态度,不再向其拆出资金,这样该银行很可能出现资金紧张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尽管现实中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银行业在当下的竞争中将难以持久生存而遭遇淘汰。因此,同业之间的业务约束对银行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中介机构的约束
信息中介机构具有专业化的队伍,相对于公众而言,其对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程度等信息的解读更为客观和准确,是公众难以独立收集和分析银行信息时的主要求助对象。因此,当银行经营状况较差时,信息中介机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评价反应,银行的利率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相应的反应,银行的利益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行为决策,从而对银行的风险行为形成约束。
(三)银行监管机构的约束
由于股东、存款人、债权人等针对银行风险行为会做出抛售银行股票、债券,要求银行调高利息支出水平等反应举措,这些数量和价格上的变动信息将传递给银行监管部门,监管者据此提取有用信息,对银行的风险行为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从而对银行的风险给以约束。
参考文献:
[1]陈俊龙,孔令昕,孔曙东.?银行业市场约束初探[J]. 武汉金融. 2001(01).
[2]马尔科姆·D·奈特,杨宏娟.?寻求更为有效的市场约束[J]. 中国金融. 2004(06).
[3]黄蕙.?银行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的权衡与选择研究——对我国银行外部监管效应的论证[J]. 财经研究. 2006(11).
篇7
首先,与普通的公司不同,银行财务杠杆非常高,公司治理不能只讲保护股东利益。债权融资在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银行财务杠杆非常高,债权人的利益也需要在公司治理中得到体现。
其次,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外部性,商业银行一旦出现风险情况,通常需要政府救援,这就决定了政府也需要以一定的方式介入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且随着新的市场化形势的变化,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在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架构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运营能够符合股东、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而为了继续推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监管部门应该以培育Shibor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我国金融机构定价机制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总利润目标统领的利率定价架构,建立健全市场化产品定价机制、贷款定价管理机制、内部转移定价管理机制,逐步开发支持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风险定价水平。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历史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固然与当时宏观经济环境的周期变化有关,但归根到底是国有银行约束机制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的反映。在前期的改革过程中,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建立了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但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等表层上进行,尚未触及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加之当时支持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和改革攻坚的需要,先后实施了债转股、技改贷款贴息以及国企上市等措施,使整个经济改革的转轨成本向金融领域集中,这是当时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的深层次体制因素。因此,国有银行需要全面深刻的改革。
以2003年底设立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为标志,我国银行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进,必然催生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业监管的新课题。
1.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正式运行,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和培育工作逐步展开。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16家商业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每个交易日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至1年共八个关键品种。三年来,Shibor基准性地位逐步提高,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指标性利率,在浮动利率债券以及衍生产品方面发挥了定价基准的作用,并且为拆借及回购交易、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定价参考。
Shibor的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长远看,Shibor最终要替代基准利率成为市场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准;其次,Shibor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一头连接着市场,一头连接着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经济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再次,Shibor还是其他许多产品和制度安排的基准;最后,Shibor的发展和完善还关系到中国货币、债券市场的纵深化发展,从而成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建立中央银行利率间接调控体系的前提条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Shibor的定价及应用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利率层次和结构复杂化,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包括利率工具、利率衍生产品和利率相关产品(如债券)的交易创新。此外,利率市场化将带来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远期市场等相关市场的深化发展,这些都为银行进行利率衍生工具和金融交易创新创造了条件。从国外实践来看,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以及新的金融交易(如回购、证券化),都是为适应利率自由化而产生的。
结合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现实环境,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次序推进应遵循“先规范,后发展;先基础,后高级;先场内,后场外”。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所要求的初始条件,从基础到高级依次发展,对四种基本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应优先发展远期和期货交易,待条件逐步成熟时,再发展期权和互换交易;其次,要坚持“先规范,后发展”的原则,根据“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建立金融衍生市场的规章制度框架,给其以制度化约束;最后,对金融衍生市场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而言,应重点发展场内交易试点,适度利用场外交易。
3.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篇8
市场的竞争状态是由市场结构描述的,在分析时一般从进入(退出)壁垒、市场集中度以及市场份额这三个方面开始的。进入(退出)壁垒反映了银行业市场外部与内部的关系;而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则将相互竞争的公司在市场内规模的分布情况反映出来了,所以必须要从卖方以及买方这两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银行业当前处于卖方市场的时期,存在着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市场增量改革就成为了我国银行业进行改革的重点之一。
必须要以微观企业为基础进行银行业绩效的研究,以商业银行绩效的研究作为银行业绩效的基础。行业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种,其经营目标必然是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商业银行绩效中一定将企业绩效的一般性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莹莹期间内但各银行所实现的经营成果,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企业,它的经营对象是货币,具有高复制经营的特点,所以其外部性很强,整个经济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风险的影响。所以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将风险因素考虑到,受到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的约束。综上所述,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必须要包括在商业银行绩效中。
市场结构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在中国许多学者近年来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相关理论的运用,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呈现在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中,这是由于高度垄断的市场机构存在于我国银行业中才造成的。通过比较市场集中度以及资产收益率等相关经济指标,可以看出用来对银行绩效进行支撑的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低是导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低的资产收益率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国家严格管制我国的银行业造成了不断恶化的银行经营环境,最终造成银行效益的不断下滑。通过对在2004-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的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相对而言,其他的商业银行只占有较低的市场份额,所以中国银行市场集中度过高对良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妨碍作用。
同时又有人表示过于分散化对于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并不适合,必须要保持行业结构的相对集中,从而对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具有更好地促进作用。
实证分析银行市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
企业行为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而经济效益又是由企业行为决定的。效率只有在竞争中才会产生,从而实现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市场效率可能会受到任何市场势力的影响而导致偏离。市场绩效的实质是对市场运行效率的反映,这是以S-C-P分析范式为根据得到的结论。
在S-C-P分析范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利润的回报于集中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利润率的提高与市场竞争集中度互为因果。我国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在我国转轨经济过程中并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是我国银行业体制的特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在很弱的市场竞争体制下进行数量扩张的模式。所以在S-C-P分析范式中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不存在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当中,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规模过大造成的过高的管理成本,最终导致低下的银行整体运转效率。以上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在经济转轨中我国的银行业还要走比较长的路。在一定程度上,市场集中度是存在正相关的,在银行业中,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的理论未必适用。
银行业产业机构改革建议
运行效率问题的改革。运行效率的问题应该是银行业改革的重点,而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是其本质。在中国银行市场中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此中银行业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过在现实的情况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以及资产收益率相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要低很多。导致这种效率底下的因素是比较多的,由于中央政府持有中国国有银行的产权,导致内在的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所以股份制改造应该是以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方向。
放松金融进入的管制。必须要放松金融进入方面的管制,对民营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予鼓励,将将我国银行业开放的程度提高,从而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起到促进的作用。
篇9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使商业银行拥有资金的自主定价权,使利率如实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对均衡利率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而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业结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资金市场中,银行不存在超额利润,资金的定价由市场供求决定,此时形成的利率便是均衡利率;反之,如果货币市场上存在垄断,银行出于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会抬高贷款定价扩大利差或压低贷款利率抢占市场份额,由此形成的市场利率都不能如实反映资金供求,达不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因此,银行业结构是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国银行业结构现状
截至2011年底,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共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数家其他类型的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等,竞争日益激烈。同时,随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圆满收官,中小商业银行改制也平稳推进,银行业的竞争更加全面和深入。
关于银行业的市场份额,我们从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的存款比重、贷款比重、资产比重和利润比重四个指标来进行判断。2007-2011年,这四家银行的各个指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显示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其余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工行的各项指标保持在20%~25%左右,其中资产比重下降程度较多,从2007年的24.2%下降至19.58%,利润比重从24.37%下降至23.65%;建行各项指标保持在16%~20%左右,资产比重下降相对较多,从18.39%下降至16.73%;中行的存款比重和贷款比重略微有提高,存款比重由15.29%上升至15.9%,贷款比重由15.24%上升为16.5%,而利润比重下降较多,从18.44%下降至14.78%;农行在2010年上市,资产比重和利润比重有所上升,存款比重和贷款比重亦下降,贷款比重由18.61%下降至14.65%。
对银行业市场集中率的判断,我们运用CRN指数和赫芬达尔(H)指数的计算来衡量。通过CRN指数,我们发现,四家大型银行的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利润额在全部银行业中均占据70%左右,说明我国目前的银行业仍然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但动态来看,从2007年至2011年,四个指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正不断缩小,其他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壮大。
从资产和利润两项指标来看,H指数在2007年至2011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至2011年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表明银行业竞争度逐年提高。从更为直观的N指数来看,我国目前约有6-7家资产和利润相近的银行在市场中拥有较大的占有率和控制率。动态地观察N指数的变化,可以发现,2007年约有资产额相当的银行6.645家,到2011年有7.746家;2007年约有利润相当的银行6.224家,到2011年已经有6.961家,说明除了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之外,其他的银行成长较快,竞争力不断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度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市场集中度,都显示出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竞争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表现出一定的寡头垄断特征。如果将行业准人也看作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指标的话,银行业的行业准入主要体现在政策层面。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并且需要一定的经营场所和专业经营人员。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建立一个中等规模的银行,需要投资150亿元,电子网络建设等每年还需投资50~80亿元,再加上严格的机构审批手续,大大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限制了行业内的竞争,这也是造成我国银行业目前仍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的原因之一。
二、商业银行定价行为的博弈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将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产生深远影响,本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大银行的定价行为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仍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储户和企业对银行的议价能力较弱,因此本文假设利率市场化后单个银行的定价行为只与行业内其他银行的行为有关,不受其他主体行为的影响。
1 模型的基本假定如下:市场中存在两家大型商业银行P1和P2;P1和P2掌握完全信息;P1和P2的目标是获得利润最大化;利率市场化后两家银行拥有对资金的自主定价权,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价格合谋和参与竞争。价格合谋时两家银行均能获得超额利润,参与市场竞争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博弈的战略表达式如图l所示。
在这个博弈中,当两个参与人都选择价格合谋时,可以同时获得超额利润C;当两者都选择参与市场竞争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A,显然O2选择价格合谋,P1选择进行市场竞争时,P2因维持高价损失了市场份额和利润,获得了O,P1由于降低了价格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了利润B,可见A
从上述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中,我们得出在具有寡头垄断特征的银行业结构中,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大型银行间为保持超额利润在定价时将选择价格合谋。
三、价格合谋对利率市场化成效的影响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我国当前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获得了资金的自主定价权,将通过形成价格合谋来控制利率,获取超额利润。图2显示的是大型商业银行价格合谋对贷款数量和利率的影响。Ls和Ld分别是几家价格合谋银行面临的贷款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况下,均衡点E所对应的Qe和re分别是均衡贷款数量和均衡利率,但由于大银行间形成了价格合谋,它们以获取垄断利润为目标,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在Ls和MR的交点O点决定贷款的数量和利率,因而贷款数量和利率分别为QO和rO,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QOre。
从图2可以看出,当大银行间形成价格合谋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将贷款利率定在高于均衡利率的水平,并压缩贷款数量,将从不同方面损害其他银行和借款人的利益,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产生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率不能如实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大银行的价格合谋行为将利率定于高于均衡利率的水平上,利率不仅没有起到如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反而成为大银行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货币当局将无法对市场资金状况作出准确判断,不利于政策出台。
2 信贷总量减少。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实际利率的提高带来居民储蓄的提高,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最后提高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在大银行有价格合谋的情况下,上述传导机制将不可能实现。因为银行提供的信贷总量低于完全竞争时的信贷总量,即使利率提高后居民储蓄随之提高,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但由于银行惜贷,故而不能完全转化为贷款。
3 损害中小银行的利益,加大金融风险。大银行为了扩大或保持市场份额,如果同时将存款利率也定在较高的水平,将严重损害中小银行的利益。中小银行为了维持自身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也不得不抬高存款利率,支付高昂的存款成本,并投资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小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银行会将高昂的存款成本转嫁至借款人,可能导致企业的道德风险,投资于高风险行业,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加大了整个宏观经济的金融风险。
4 降低银行效率,不利于资金合理配置。在具有寡头垄断特征的银行业结构中,大银行只要通过将贷款利率定于较高的水平,扩大利差便能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失去了改善业务经营管理的动力,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大银行提供的信贷总量低于需求量,居民储蓄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造成部分资金滞留在银行内部,不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
5 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较高的贷款利率,不仅会抑制企业的资金需求,还将通过货币市场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造成物价水平的不稳定;再加上贷款总量的下降,造成经济中的资金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不利于经济增长。
四、相关建议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98-01
1 市场约束的定义
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自我监管并列为有效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对银行监管中市场约束的研究层出不穷。简要来说,银行监管的市场约束是指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出于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借助银行和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关注银行的经营情况和风险水平,并根据其自身掌握的信息和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一定措施,通过金融市场对该银行的经营产进行约束,使得管理落后或不稳健的银行被逐出市场,银行业安全稳健经营的过程。市场约束是外部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2 市场约束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1)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市场约束作用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股份制银行的股东,可以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来给银行施加压力,从而约束银行行为。
(2)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市场约束的有效进行需要市场参与者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信息披露是获取银行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只不过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有明确的原则、方法和范围,遵循统一的定性与定量标准,从而便于市场参与者对银行基本实力变化做出分析比较。
(3)高效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金融工具是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载体。市场约束需要通过金融工具的价格和数量变化来影响银行行为,这就要求金融工具可以被市场参与者便利、自由和高效的采用。
(4)有限的利益保障机制。市场参与者承担银行风险损失的程度会影响其进行市场约束的激励水平。在隐性存款保险情况下,投资者的损失都能受到补偿。政府的救助政策使得市场参与者缺乏对银行风险警惕的激励,市场约束失效。
3 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国有银行的最大股东是国家,这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所有权的同质性使得国有银行所受约束程度让人质疑。此外,当国有银行出现财务危机时,考虑到金融和政治稳定的因素,国家不但不会轻易撤资,反而会千方百计加以救助。如此也就解释为什么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一直居高不下了。
(2)信息披露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目前,我国银行业推行的会计制度不仅与国际规范相比还存在许多过于宽松的作法,如高估资本充足率和利息收入等,而且各类银行之间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制约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比性。同时,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此外,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落后,难以提供公正、客观的评级信息。
(3)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市场约束机制的制约。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规模滞后,市场传递和反应的经济信号在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失真,使得市场参与者不能及时通过市场信号准确获得银行的经营信息。
(4)市场参与者激励水平较低。在我国,各级政府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各类银行拥有绝对比例的所有权,如此,存款者通常把银行信用等同于政府信用,认为存款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即存在隐性存款保险,于是对银行的经营行为几乎无约束力,而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也因此变得更加有恃无恐,银行业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4 政策及建议
(1)完善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合格统一的会计、审计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市场约束主体识别银行风险提供准确的信息,从而有利于降低市场约束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促使银行对自身行为做出改变,以提高银行贷款组合投资成功的概率与收益,提高社会收益。
(2)大力发展资本、货币等相关金融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一方面可以为银行的市场约束主体提供更多的金融操作工具和公平高效的交易平台,从而可以通过提高市场约束的成本弹性来实现最优的市场约束;另一方面,有效的价格、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与银行有关的金融产品更能切实准确地反映银行的贷款组合投资成功的概率与收益等经营情况,为市场约束主体实施最优市场约束提供依据。
(3)重视专业投资者的作用。存款是中国银行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人多数不是专业投资者,缺乏约束银行风险的动机。如今多数银行已经发行了股票和金融债券,为市场参与者约束银行风险提供了渠道。投资基金和养老金机构投资者符合专业投资者的特点,其对银行风险的判断更加明确,约束更准确、有力。
(4)建立科学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我国政府要加速从对所有银行的隐形存款担保中退出,逐步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加快银行发行证券,形成有利于股东、存款人和债券持有人对银行进行监督的激励机制。执行严格的银行关闭政策和惩罚性中央银行再贴现制度可以使公众和各利益相关方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对银行实施最优的市场约束,进而实现社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11
一、我国金融自由化现状
合理的金融自由化路径应该是:金融抑制金融约束金融自由化。我国现处在从金融约束向金融自由化过度的阶段。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是适度和循序渐进的,较好的保护了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体系的安全平稳。我国实行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利于金融体系安全平稳,具体表现在:
(一)适度金融约束可以规避一次性放开利率管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使利率失去作为资源配置的价格信号作用。银行的贷款回报,并不是贷款利率的单调递增函数,这是因为,逆向选择是指那些积极的以较高利率从银行争取贷款的借款者可能是风险最高的,那些不愿意以较高的利率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潜在借款人可能是风险最低的,银行未必能从较高的贷款利率获得较高的收益。而道德风险是指如果借款者可以随时改变资金投向,当借款利率上升时,他们极有可能将资金投向那些高风险、高预期回报的项目中去。因此,银行最大的预期回报是基于某个临界利率水平,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下,若银行根据借款人对利率的出价配置信贷资本,可能是非常危险的。通过适度控制利率等措施,借款者破产和违约的概率下降,银行体系更加安全。我国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管制,亦是部分基于此考虑。从结果来看,有管制的放开贷款利率并未显著冲击我国银行资产质量,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逐年下降,信用成本向低位企稳,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事件鲜有出现。
(二)适度金融约束还可以避免银行经营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大幅冲击
适度金融约束还可以避免银行经营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大幅冲击,有助于银行提升盈利水平,进而扩大营业规模、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更好的集中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约束存款利率上限,推高银行业净息差,促使银行盈利逐年上行,为银行扩张客户规模、增加业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便利和保证。因此,金融约束通过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金融约束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实现“租金效应”,扩大社会可贷资金量。
二、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机遇
首先,渐进式、市场化的改革使利率成为最主要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利率管制是国际上对金融领域进行管制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各主要发达国家几乎都存在利率管制措施,如美国制定了Q条例,日本制定了对银行存贷款、储蓄存款和政府债券的利率。各国放松利率管制的目的是使利率真正成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金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同时也是为了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其次,利率市场化推动了银行的产品创新,增强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当利率竞争基本趋于稳定以后,非价格竞争将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优质的企业和个人拥有了议价的空间,他们往往会要求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上升、资产收益下降,从而减少了银行的利差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依靠非利差收入的增长来弥补利差收入的下降,以维持利润的增长。要获取非利差收入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新的理财产品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然后,利率市场化可以使银行的经营行为透明化。从各国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与个人、企业之间的交易透明度大大提高,银行吸收存款能给出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益和综合实力;市场化的利率也使得贷款的价格公开化,贷款租金由以前的企业和银行个别集团占有变为集体性占有,有利于银企提高交易的效率。
最后,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据IMF和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的统计表明,16个实施了利率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有14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上升,下降的只有2个国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利率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的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因为能增加储蓄,从而可投资数量增加,更主要的在于改进了投资质量。
(二)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首先,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产生危机的概率增大。直观显示,实际利率的变化与银行危机的发生是高度相关的,美国、日本、阿根廷、智利和泰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这表明,在利率受管制的时代,银行自身的经营过于依赖利率管制红利,部分银行由于转变滞后导致破产倒闭,甚至引起全行业的危机。
其次,利率市场化会缩小银行的利差收入,使银行经营出现困难。利率市场化后,各国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纷纷向客户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同时会给予这些客户较高的存款利率,以稳定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会趋于下降,而存款利率则会上升,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窄,影响银行的利润水平。
然后,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危及银行的资产质量。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引起信贷规模的膨胀,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银行为了吸收存款,竞相提高存款利率,使银行的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为了获利,银行只能采取冒险的贷款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贷膨胀。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上升会引致“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利率提高既会引致高风险的借款人,又会激化银行的冒险行为。为了追求高利润和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需要,银行会把资金发放到房地产和证券业等高风险行业,从而形成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银行的不良资产必然大幅提高,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最后,利率市场化导致市场资金的“非中介化”,危及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供应者为了逐利的目的,会频繁地在银行机构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不断调拨,导致了资金“非中介化”的出现,这样对于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因为银行要防备存款的随时变动而需要增加存款准备金;同时由于存款的不稳定,对于全社会的支付清算体系也会构成威胁。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展望
我国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以及贴现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到位,只剩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方面存在管制。而在贷款利率方面,面对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方面,银行在贷款利率上有一定的定价能力。在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大企业的贷款利率也在上浮,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或扩大下浮比例目前来看意义不大。因此,未来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将以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为主要内容,在此期间,市场整体利率水平具有上升趋势,影响储蓄向消费转化,增加投资效率,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构成影响,驱动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定价机制,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完善基准利率形成,增加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展望,对于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设计,应该给予大额、长期存款更大的浮动范围,而对于活期存款可相对谨慎。当然,鉴于银行业竞争市场及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通过价格和准入政策,监管层可以继续使用适度的利差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从而给予金融机构调整其运行效率的时机。
参考文献:
[1]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创新.2010;2
[2]张蓓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2
篇12
一、引言
货币政策传导是从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结果产生的整个过程,它既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货币理论与政策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中的关键一环,与厂商和个人等微观主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效果。因此,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有的文献中,研究银行业结构与货币政策效果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在实证研究方面,Stiglitz和Greenwald(2003)假定银行都是风险厌恶型的,他们通过研究银行系统的竞争和限制后发现,竞争性更强的商业银行市场会弱化贷款利率的上调效果,利率提高会减少存款,使得财富效应与银行业竞争程度负相关,进而降低了货币政策效果。Freixas和Tochet(1997)使用Monti-Klein模型(古诺模型在银行业市场上的应用)研究了在垄断的商业银行市场中银行间利率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他们研究发现,较高的银行业竞争性会降低银行间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这也就说明,如果货币政策制定者将银行间利率作为调控目标,则竞争性较强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会弱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Alecar和Nakane(2004)认为,早期的研究只注重局部均衡,忽略了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他们利用跨国数据,使用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后发现,银行业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实体经济对利率的变动更加敏感。
在理论研究方面,Van Hoose(1985)研究发现,如果中央银行将货币流通额作为调控目标,将债券利率作为调控工具,那么商业银行竞争性的改变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没有影响。Aalion和White(1978)研究了欧洲国家的货币制度后发现,垄断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和完全竞争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同。与垄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相比,在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下贷款利率更高。但这一结构并不能说明垄断性的银行业结构优于竞争性的银行业结构。他们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垄断性市场结构下的存款利率总是低于竞争性市场结构,其存贷差也总大于竞争性市场结构下的存贷差。因此,垄断性银行业市场结构损害了公众福利。Dell和Ariccia(2001)扩展了这一研究模型,他们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在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下银行业竞争性也可以很高。
国内学者早期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探讨得出了寡头垄断的结论。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更多的研究证实了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学者们关于银行业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很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钱雪松(2008)的研究,他通过借鉴BoRon和Freixas(2006)的模型,构造了一个欠发达资本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他研究发现,如果银行业由几家银行垄断,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就不连续,因此,垄断的银行业结构、公司债市场不发达,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现有的很多研究只使用了集中度指标代替竞争性指标研究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即使有学者从理论上证明了银行业的竞争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但是,很少有通过实证检验银行业竞争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研究,而且大多数研究中使用的是集合数据,忽略了对银行一级的研究。本文使用银行一级数据,利用VAR方法,用H统计量作为竞争性指标,使用2003—2010年22个国家的跨国数据分析了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
二、总体数据分析
1.模型的设计和指标的选取
为了计算银行业结构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本文使用了VAR方法进行分析。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计算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如计算商业银行集中度的CR值和HHI指数等。本文使用Panzar and Rosse(1987)模型中的H统计量来衡量商业银行市场结构。脉冲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在货币政策文献中被广泛使用。这些方法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分析外生变量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将货币政策冲击所造成的效果视为其他经济变量冲击产生的影响,并通过脉冲分析来进行估算。使用VAR分析的变量包括短期利率(r)、银行贷款的对数值(b)、货币流通总额的对数值(m)、物价水平的对数值(p)以及生产总额的对数值(y)。由于这些变量可能具有单位根,所以使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本文将利率变化定义为货币政策冲击,进而研究其对银行贷款、M2和真实GDP的影响。为了对样本进行鉴定,我们用克列斯基分解对正交化脉冲函数进行了估算。值得注意的是,变量顺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VAR的分析结果。考虑到这一点,本文设计了两种模型。模型A:(y,p,r,b,m)表示中央银行根据同期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对利率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会对以后一个时期的产出和价格产生影响,对当前的产出和价格水平没有影响。然而,由于中央银行获取相关数据十分困难,所以这种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强。相反,我们使用模型B:(y,b,m,p,y)来说明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只参考前一时期的指标,货币政策影响其他同时期变量。
为了研究商业银行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计算了两个指标,一是累计的脉冲响应函数,将它作为衡量货币政策冲击影响的指数;二是H统计量,将它作为衡量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指数。在计算货币政策的影响时,本文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总产出额,通货膨胀率作为物价水平指标,将M2作为货币流通额,将银行贷款作为企业的债权。本文使用2003-2010年22个国家的数据进行计算,数据为季度数据。GDP、物价水平、M2、短期利率以及银行贷款的数据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的国际金融统计(IFS)中获得的。真实GDP的数据难以获得,我们使用通货膨胀率对名义GDP进行调整,得到真实值,使用X12法消除了数据的季节性。
2.结果分析
图1显示了在模型A下,银行业竞争程度和货币政策效果之间的关系。在图1中,横轴是模型A的累计脉冲响应函数,纵轴是H统计量。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栏的三个图说明了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rto b)。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两个指数之间存在任何确切的相关性,我们并没有发现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产生了影响。第二栏说明了货币政策对M2的影响(r to m)。从图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二者呈负相关性。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单侧法进行检验,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图1的第三栏和第四栏说明了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r to p)以及对GDP(r to y)的影响。货币政策似乎与这些变量都没有关系。我们分别使用最小二乘法和bootstrap方法计算标准差。使用最小二乘法必须满足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考虑到误差项可能不满足正态分布,所以本文接着使用bootstrap方法计算标准差,由于土耳其的相关数据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在后来的回归分析中排除了它。通过研究我们并没有发现银行业竞争性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了影响。
图2为模型B下银行业竞争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所得的结果似乎与模型A相同。通过对每个指数的回归计算,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的H统计量下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系数都是不显著的。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对作为因变量的M2和物价水平产生的影响可以发现,H统计量与这些变量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差异性较大的数据产生的结果。采取类似模型A的做法,我们把土耳其的数据排除掉。分析在H统计量下货币政策对真实GDP产生的影响时,系数仍然是不显著的,这说明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效果没有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种研究方法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我们无法确定二者的关系。因此,下面我们用国家数据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的影响。
三、按国家拆分数据分析
1.模型设计
为了使用样本国家的个体银行数据进行研究来检验不同银行业结构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文借鉴Ash-craft(2006年)的模型。设计了下面的模型: ln(Lit)=αi+β1Sit+β2S(i,t-1)+β(Hi*Sit)+β(H1*S(i,t-1))+cit+εit
(i=1,…,N;t=1,…,T) (1)
其中,Lit表示银行i在时间t时的银行贷款额,Sit表示银行i在时间t时相应国家的货币政策冲击,皿为H统计量,cit是控制变量,εit是扰动项。控制变量包括存款与总资产比率的滞后、总资产周转率的滞后、存款的增长率、实际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H统计量,本文使用GLS方法对公式(1)进行检验。公式(1)右侧的第二项和第三项分别代表在时间t和t-1时的货币政策冲击。
早期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通常使用罗默时间。他们通过使用历史记录,定义出了美国联邦储备金检查小组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率时的冲击变量。由于我们的样本包含很多国家的数据,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不切实际的。另一种方法是将上一部分用VAR计算的利率方程的残差作为货币政策冲击的指标。这种方法是合理的,因为现有文献中的很多研究都将做脉冲反应的利率方程的干扰视作货币政策冲击。本文使用年度数据,这样可以使用每年第一到第四季度的残差总和作为货币政策冲击的指标。有些研究使用货币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冲击的指标,但是如果要研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这其实是不合适的。本文在模型中加入存款与总资产比率的滞后和资产周转率的滞后两个变量,这是因为银行管理者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前期银行的财政状况。
公式(1)中的第四项和第五项代表在银行业更具有竞争性的国家中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β3说明在时间t时,在各个国家的H统计量约束下利率每增长1%银行贷款增长的百分比,同样β4表示在t-1时利率增长1%银行贷款增长的百分比。
样本国家同上一部分一样,数据同样来自Worldscope。因为不能从数据库中获得新西兰的观察值,所以样本只包含21个国家,时间是2003年到2011年,数据频率是按年度计算的,银行数量是1202家。
2.结果分析
表1为检验结果,公式(1)的估算结果见第一栏。货币政策冲击的系数是负的,而且显著,这说明在当期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货币政策冲击会减少银行贷款。H统计量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是正的,而且显著,这意味着在更具竞争力的行业,货币政策冲击对银行贷款产生的影响会相对较小。此外,H统计量的系数是正的而且显著,这说明高度的银行业竞争会导致银行贷款的增加。由于H统计量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相互作用项可能会给模型带来问题,所以我们在公式(1)排除这一项,并重新检验,结果见第二栏。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系数都同第一栏类似,所以这一项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第一栏是剔除存款与总资产比率项的估计结果,结果与标准估计基本相同。与货币政策的互动项的系数都是显著的,且与表1的符号相同,其他变量的系数也仍然保持不变。第二栏是剔除资产周转率项的结果,它也没有发生变化。第三、第五和第六栏显示的是去掉银行规模、真实GDP和通货膨胀率的各自的估计结果,这些结果都与标准估计的结果相似。在第四栏中我们剔除了存款增长率,互动项的系数也是显著的,但是为正值。总的来说,公式(1)的结果并没有因模型设定不同而改变。
为了研究美国数据的敏感性,我们对公式(1)进行了重新估算(银行如果是美国的就用0表示,如果不是就用1表示)。表3的第一栏为检验结果。正如表3所示,结果仍保持不变。尤其是货币政策冲击和银行业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系数十分显著而且为正值。换句话说,即便我们专门设定一个不包含美国银行的样本,我们也可以拒绝银行竞争和货币政策效果之间不存在关系的零假设。为了检验其他区域的敏感性,我们对部分区域依次进行估计。表3中的第二栏显示了对欧洲国家的估计结果,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同标准估计的相同。在第三栏中,我们对亚洲和大洋洲国家的模型进行估算,发现结果也同标准估计类似。这就说明,区域性样本并不会改变结果,也就是说,银行业竞争的状况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影响。
篇13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制定利率。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在市场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纵观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不难发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管制的放开往往导致利率水平大幅飙升,造成银行业以及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银行竞争加剧,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我们仅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风险凸显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这一盈利模式本身就决定了对利率的稳定和利差的稳定的依赖,以及受制于被动选择和期限结构的影响。
利率的波动在目前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下直接决定了收益和盈利情况。当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存在缺口时,无疑就暴露在了利率风险之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正缺口)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增加,利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而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负缺口)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减少,反之则收益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实施之后,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决定,无疑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使定价趋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会在竞争中不断的缩小,传统的依赖稳定利差为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无疑会减少银行的利润。
同时,存款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和贷款期限结构的长期化也使银行业暴露的头寸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通常我们使用持续期缺口来衡量这一利率风险,当持续期缺口为正时,利率的上浮会使银行收益下降,利率下降则会使银行收益上升;而持续期缺口为负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增加,利率湘江会使银行收益减少。而存贷款利率的期限,却不是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及暴露头寸可以及时调整甚至主动选择的,这一期限决定于存户或者贷款企业与银行协商选择的结果,同时由于同业之间对于优质客户的严苛竞争,使得银行不得不妥协于一种其自身并不期待的期限结构,并导致更大的风险头寸。
二、利润短期内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少数银行的破产倒闭
利率管制的放开必然导致了市场的开放性,形成一个趋于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资本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利差的减少无疑会使大多数银行的利润在短期内出现大幅的下滑。这一过程,一些经营不善,或者没能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银行,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同时,国内对于外资银行业的逐步放开,而这些外资银行已经历了其本土的利率市场化阶段,业务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存贷款以外的盈利模式,这无疑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业面对的又一严峻的竞争态势。而少量银行的被淘汰,无疑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萧条,会使经济处于一个较为低谷的状态。发展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点需要一个探索,实施,普及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银行业需通过先进的管理和风险规避手段保持虽然低速但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一个发展是度过这个利润下滑阶段的保证。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竞争引入机制,终会将金融市场带领到一个更加健全而完善,自由而顺畅的全新的环境中。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原本就已经脆弱的商业银行运行举步维艰
银行无法准确了解贷款企业或项目的所有资信情况和风险程度所面临的不能收回逾期贷款本息的风险,即为信用风险。而逆向选择则是因为贷款方由于拥有信息优势,了解银行所不了解的内容,为了弥补贷款成本趋于投资向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从而增加了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原本就是金融环境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其导致的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更是始终贯穿在银行业经营的上百年的历史岁月之中。已经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很大影响的银行业在面对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时将需更加谨慎对待,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更显得重要。
商业银行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这诸多挑战,就需要整合管理理念,从根源上开辟新的业务范围,实现业务创新,将挑战化作机遇,赋予创新的活力,引领金融业进入新的时代。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适当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盈利90%来自于传统存贷款业务,而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中间业务则占到了30%-40%,这不可避免的使商业银行暴露在了利率风险之下。要从根本上规避利率风险自然是将业务开展到与利率不直接相关的领域,即中间业务。当然,目前的形势看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在中间业务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讲,可积极拓展代收、代付,以及资产管理、基金托管、代客理财等等,甚至尝试混业经营,将经营范围扩展至保险,证券投资,投资咨询等领域。在发达国家,已经证实这些领域无疑是未来的金融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且盈利性不容小觑。
2.充分利用和开发衍生工具,建立成熟发达的衍生品交易市场
如前文所述,银行业的经营过程中,总会面临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而这些风险在经营过程中总会存在,就需要我们的银行业学习使用衍生产品来规避此类风险。比如,在经营中暴露在利率风险下的头寸可以通过利率期货,期权,以及利率互换来规避,只需付出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规避蕴藏的巨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这样以稳健作为经营理念的机构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工具。而对于信用风险,西方金融机构已经开发的CDS,CDO等工具曾经帮助解决和转嫁了信用风险,虽然之后爆发的次贷危机与他分不开,但是相信只要有完善的法规建设,危机是可避免的,同时商业银行业也需自律,仅将衍生工具作为风险规避之用而不是用于投机,以期通过准确的市场预期用暴露头寸来获得巨额收益。
3.规范银行业的管理机制
我国的商业银行业,管理机制存有国有企业的气息,且由于我国不存在银行业的再保险机制和退出机制,国家以及纳税人作为银行业的最终担保人承担了无限责任,导致了银行业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薄弱。同时由于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落后,银行业缺乏衍生品市场的专业人才,因此一旦需要运用和发展衍生品市场,就极有可能出现使用衍生品来进行赌博性投机的可能。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自律的管理机制和国家统一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为整个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商业银行经历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之后,经历利率市场化的洗礼之后,相信一个更加安全高效,自由发达的金融体系将会逐步的建立起来。中国金融业也将开始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 金融理论与实践[J].2010(7):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