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体育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篇1

一、重主体,轻主导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练得多,教师讲得少、示范得少,表面上看学生练得不亦乐乎,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无目的地练、不知所措地练,这样一堂课学生即使有三十分钟练习,也是徒劳。因此,要提高认识,教师要再次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重形式,轻效果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另一方面,游戏教学的形式化。体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重形式,轻效果”的误区,主要是由于小学体育师资配备不齐和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所决定的,因此加强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配备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三、重达标,轻教学

对于小学体育而言,达标成绩和运动会名次往往是评价其工作好坏的单纯标准。为了追逐这方面的名利,有些学校就把它们当作体育工作的中心,所有体育课都围绕着它们转,有的教师想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可是力不从心,结果教材的内容就被打入“冷宫”,体育教学被异化,摆在了次要的位置。因此,学校领导在观念上要树立全局体育观,重视体育教学,从多元化的角度评价体育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切实处理好达标与教学(指体育教学和语数教学)的矛盾。

四、重技能,轻科学

教师注重的是纯粹的教学过程和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表现在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等方面的科学性规律指标却较为轻视。这体现在备课时的“应付性”,教学中的“无视性”和课后的“冷漠性”三个方面,有的老师甚至在这方面从未考虑过。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科学性,从主观上重视科学性,使教学中的量化与质变统一协调,达到预计的教学目的就并非难事。

五、重上课,轻反思

篇2

    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已有数十年,在这几十年里见过不同的学生,有安静的、活泼的、叛逆的、好斗的,归根到底,现在的“00后”小学生都是“标新立异”的。记得一位省级优秀教师说过,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特别是塑造德育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斗智斗勇。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在我与小学生打交道的这几十年让我明白,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标新立异”。       

    体育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严厉的、体育课是单调的,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老师和体育课下的定义。但是体育老师是有爱心的。 比如,上体育课时身体弱的学生就不能和身体强壮的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体力上就有区别,所以体育老师在分小组时就把学生按大小、强壮、男女分组教学,这是在老师的心中默默分成小组,不是有心观察是看不出的。体育教师有时也是严厉的,但在严厉中体现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例如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口香糖。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传球。看着她那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依然我行我素,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问她刚才为什么不认真练习,稍有不慎,就会被球击中,受到伤害。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 体育教师也不例外。

    学生的“标新立异”不外乎是性格和社会环境在使然。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格和交际关系,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在体育分组活动中,我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问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或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或是因为体育成绩不理想,而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一组。针对这一情况,我就亲自上阵,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拳脚相向,也有失利的组同学之间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倾向性的使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篇3

篇4

篇5

1. 注重转变角色,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一个重点是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如引导学生体验玩绳,教师示范简单的玩绳方法,然后提出精彩的玩绳方法来自大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教师则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帮助,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完成动作。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表演、讨论、互评、评比的形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使整堂课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开始的示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引导,提出“要求”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学生则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自主的探究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创新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只有我们体育教师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才能使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体验成功的优越性 让每位学生都能乐学、爱学,对体育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 这是体育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本课一开始,教师设置玩绳情境,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愉快和好奇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玩绳的展示设计中,教师要求把最佳的方法展示和评比, 并把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练习和大家一起练习、一起分享,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无形中告诉学生:只要付出,必定会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让成功的喜悦传遍体育课堂。

3. 关注个体差异,突出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爱好、能力、个性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案例由于在分组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只求自由分组,形成好的小组,各方面都突出,差的小组什么都不行,就出现学生课后要求换组的想法。如果不加以改善,久而久之,在课堂中将无法融合集体,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自卑感,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在课后的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自由组合与教师调配相结合的分组最佳。这样,既可以与自己要好的伙伴分成一组,又可以使各小组能力、水平都差不多,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在这样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更应关注相对而言能力较弱的小组,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注下,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篇6

一、充分认识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事关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战略要求。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少年重要时期。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要把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少年一代。

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客观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小学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基础和起点,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因此,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来统筹规划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在构成学生素质和人才质量的诸多要素中,身心健康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和道德品质、学识能力同等重要。同时,体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特别是今天的学生大部分仍然是独生子女,通过体育运动能帮助他们锻炼意志、磨炼毅力,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因此,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积极推进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许多城镇小学办学容量处于饱和状态,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导致学校供学生活动的空间和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锻炼习惯和兴趣得不到更全面的培养,学生体育潜能和特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教育部分要按照有关规定,全面加强小学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镇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同时,小学自身也要按学校建设与装备标准,做好建设规划,配齐体育器材设施,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努力满足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

三、着力规范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管理

造成目前学生体质和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少小学办学思想出现偏差,不按规定落实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和任务。特别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成绩,违规压缩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规范对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小学必须开足体育课时,确保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挪用体育课程时间。要严格控制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合理安排各学科教学内容和作业量,尽可能给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不应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文化课学习时间。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作息制度。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季节变化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要坚持每天上午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三是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所占权重。四是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要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和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常抓不懈。要经常检查体育器材破损情况,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保证体育设施和器材的质量。要完善体育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管理,防止发生群体性体育安全事件。

四、广泛开展群体性学生体育活动

要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小学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鼓励与引导小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真正把仰望蓝天白云的机会、选择体育锻炼的自由还给小学生。要积极开发与推广适合少年特点的个人、集体竞赛项目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小学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因地制宜经常开展以校、以班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努力营造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氛围。

篇7

一、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游戏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体育游戏,在开展游戏时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没有明确通过体育游戏学生能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虽然游戏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在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时并不能将游戏的效用发挥到最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良好品质的培养等多方面的提升。

2.体育游戏教学内容不充分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开展前并没有充分准备游戏教学的内容,在完成教学内容后的剩余时间,教师往往随意地通过自由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展开游戏锻炼。这种情况下,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得不到保障,学习效率也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该充分设计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作为消磨课堂时间的一部分。

3.体育游戏教学环节不完善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游戏,更重要的是游戏过后的引导与总结。而目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环节大多不太完善,仅仅让学生进行游戏运动后便结束了教学环节,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1.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在体育游戏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以及环节的设定上,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例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集体游戏,如,拔河、跳大绳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为了集体荣誉而努力。除此之外,在一些个人游戏,如踢毽子、乒乓球等活动中,常常有的学生因为一些分歧产生矛盾,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换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宽容,找到失败的原因,不断促进自己进步。

2.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体育游戏和竞赛一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在游戏中,输赢常常在一瞬间就会发生改变。因此,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游戏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加坚强成熟,且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在课堂中当“主人”的感受。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体育游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小组体育游戏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各组学生分工合作,贤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而在体育游戏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擦伤、碰伤等,教师可以不必一一包办,而是通过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急救措施让学生自主处理,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对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相应完善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得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3.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二、哲学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

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苏州横扇小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对篮球的特殊爱好,导致了人均GDP并不被看好的横扇镇,在人均球类数指标上,超过人均GDP第一的上海中小学。

对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已形成一条“规律性”的认识,即领导的态度和爱好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并已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成败竟完全取决于少数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目标是公民社会。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走向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我们感叹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我们也意识到公民社会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

体育,使人的生命系统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发育、成长,避免畸变伤损,圆满地实现生命全过程的预求;使生命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体质、体能、体型、体力等等方面发生合乎目的的相应变革、强化或优化,适应不同形态人的活动的需要。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五育”的整体性推进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整体结构中各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如果单独一个方面,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我们一味地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

没有对先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就不会有先进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先进的理论并不代表先进的理念,因为理论转变为理念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必须先接触和了解理论。能不能接触和了解理论,有三个问题:第一,想不想知道?第二,从哪里知道?第三,有没有条件和办法知道?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就面临着这三个问题。

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终于全面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体系。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思想的长期影响和现实社会体制内的等级压迫,造成了广大农民及农村体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发生,却少有人问津。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例如,对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等。但学校体育经费具体给多少,还是有关领导说了算。张校长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多给一点,李校长不太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少给一点。如果体育教师胆敢提出不同意见,就用“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规划”等大话来压你,如果不服就给你“穿小鞋”,甚至搞打击报复。

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真正做到: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辩证联系的思想要求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的属性、功能并非各部分属性、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的整体。

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必须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此,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育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12年的时间(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12年的时间足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对于一个以“三农”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合宜的农村学校体育模式及相关的政策倾斜,应该只是一种遗憾,而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本已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学校体育来说,“城市取向”的学校体育政策,使得本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最为丰富的农村,遗弃和背离了他们原本有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们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悲哀。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勤于学习,掌握和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造性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建立创新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的“跑圈”运动量小;让学生在田野里抓蝴蝶,听到的笑声或许是最开朗的。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这种“兴趣”能够陪伴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

[1]刘志民,丁燕华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R]体育科研,2004(1):62~75

篇9

一、体育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体育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地“扬弃”,其过程实际上是体育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将体育教学与反思、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

二、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记下成功,把成功继承和发扬。

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即符合场地器材的布置、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要求,并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如当前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班级授课时人数偏多(往往在50-60人之间),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悬殊。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对学生“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但往往形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阻碍学生练习积极性的产生。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在教学中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实施分层教学。不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让后进生发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大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记录失败,吸取教训,改进不足。

一堂课下来,在完成教学目标、课中教学方法、队伍调动、练习次数、练习质量、上课效果等方面如有不妥的地方,或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和出现问题要毫不避讳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吸取的教训,从而不断改进。因对教学方法、教学场地的考虑不周全,造成这次伤害事故,通过课后小结记下几点教训:①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场地的选择要考虑安全性;器材的使用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平时或课前要注意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及时清除场地安全隐患,及时淘汰破旧器材。②对教学方法的考虑要周密。③加强对体育小组长的培养,协助老师做好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④从安全角度,要重点关注调皮学生;从教学角度,要重点关注后进生。记录下这些,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抓住灵感,灵活运用。

在学生练习兴趣即将降低时,我忽生灵感,针对女生爱美的心理,渲染此练习对腰腹部的锻炼效果,以及对保持苗条身材的好处。因这本能的促动,女生又自觉地增加练习次数。这种忽来灵感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身体素质,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灵感在此情景下及时地、灵活地、合理地运用,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记录下这些,可以促使体育教师今后善于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并加以开发和应用。

(四)记录创新方法,从中得到启发。

记录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学习方法,或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独到的见解等,即由学生学法的创新来促进教师对教法的创新。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时,我发现有一组学生在引导人的带领下,学练起流行的机器舞动作,其他组的学生则对此显示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一现象,我深深感受到知识开放时代体育活动的内涵,以及年轻一代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正是由于这一发现,我积极了解“机器舞”,自学自练,自我提高;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缺陷,对机器舞动作进行整理归纳,并有选择地改编若干动作,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自己所教班级的全体学生对“机器舞”这一社会体育有亲身体验,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收效十分显著。

三、体育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一)教学反思要“有感而发”,要“真”。

教师写教学反思,要使自己善于去回忆和总结课堂中出现的“成功的情境”和“失败或欠妥的安排”,把它看作是教案或者教学的一部分,在得出结论后还要真实地记录下一点一滴。久而久之,教师会觉得撰写教学反思对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因此,千万不要把它看作是一种形式或负担。

(二)教学反思要“及时”。

只有及时回忆和总结,才能把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诸如教学方法、队伍调动、练习次数、练习质量、上课效果、安全因素等反思透彻、全面地记录下来,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忘,失去宝贵的反思资源。

(三)教学反思要写“全”写“细”。

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做好记录外,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情况,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等教学理论进行分析,从各环节、各细微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四)教学反思要“坚持”。

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在思想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观点和要求;在内容上,一事一议,一得一记,有感而发;在时间上,做到记录及时,一般不超过当天,每周2―3篇,目的在于使教学后反思成为教案的延伸和有效补充。

四、结论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中,需要反思的点更多,需要反思的面更广,有时可能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反思,而且教师应视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体育教师及时反思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是积累教学经验、认识教学规律、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创造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3.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二、现状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

2.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3.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必须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此,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对于一个以城市化率刚刚达到50%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合宜的农村学校体育模式及相关的政策倾斜,应该只是一种遗憾,而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本已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学校体育来说,“城市取向”的学校体育政策,使得本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最为丰富的农村,遗弃和背离了他们原本有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们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悲哀。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的“跑圈”运动量小;让学生在田野里抓蝴蝶,听到的笑声或许是最开朗的。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这种“兴趣”能够陪伴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

[1] 刘志民、丁燕华. 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R].体育科研,2004(1):62-75.

[2] 孙庆祝 等.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 体育文化导刊,2004(8):53-55.

篇11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3)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4)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队伍严重匮乏。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我县十三所中学,一百多所小学中,除了一中、二中、三中、和为数不多的几所乡镇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师配备较全,其它学校严重缺编。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师资缺乏的学校,都是拿其它学科教师代替上体育课,业务教学水平不能保障,就不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序进行。

(3)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4)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体育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再提高,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犹如闭门造车、瞎子摸象。

(5)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严重的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3、场地器材、基础设施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在我所了解的近两百所学校里,体育设施暴露的问题很严重,只有三所学校有田径场,每年各学校的资金大多用于基建,对体育经费的预算和器材的购买没有纳入计划。场地器材的不足很难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4、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

二、改革中的反思

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等。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育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12年的时间(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足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12

在课堂上最能体现教师绝对自我中心化教育观的行为现象就是言语对话上的特点,也就是“霸语”。“霸语”是教学行为和师生关系中不和谐的表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行为的顺利和有效进行。

一、专制的课堂对话——霸语

(一)何谓“霸语”

“霸语”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就是霸道的言语,反映的是教师在讲课时的言语和与学生对话的言语出现“强硬”、“专断”、“非修养化”等不利于师生关系和教学有效性的表现。

“霸语”现象在小学教师中比较明显,并且是各学科教师的“通病”。在教学过程和师生对话中,“霸语”有两层含义。

第一,研究发现,学生单纯听课能掌握20%,学生动手做能掌握50%,学生说给别人听能掌握80%。这就说明学生亲口说,亲手做,他记住的知识和信息会更多更牢固。而“霸语”则是教师独占了话语权,自身涛涛不绝地讲课,挤占了学生反映问题,阐述观点的时间。不管学生接受与否,教师只是把知识信息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过分地自信让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听学生的意见,也很少主动给学生反映问题的机会。师生交流少、互动少是“霸语”的主要表现。

第二,“霸语”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师生对话的态度差异,体现了一种教师的修养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大部分老师会说“坐下”、“坐。”有时甚至摆摆手示意学生坐下,表现出高高在上、对学生不甚尊重的态度。而在国外,日本的小学教育中非常注重师生的相互尊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定会说:“谢谢,请坐。”再如,老师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候,由于不能记清学生名字,往往便会叫“号数”,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被叫成了“1号、2号……”,这也是不够尊重学生的“霸语”表现,这种现象在小学尤为严重。

总的来说,“霸语”就是教师很少,甚至不主动与学生交流,单纯完成讲课任务的独霸话语权;还有教师心中过分夸大的师生阶级观念、“俯视”学生的话语态度,是霸占话语权和霸道话语的统称。

(二)“霸语”引发的问题

在教学行为中,教师的“霸语”让教育过程显得不那么和谐,由此可能会引发显性或者隐性的问题。

首先,“霸语”引发的最明显的不良后果就是师生关系的疏远,甚至是恶化。在课堂上,教师只顾着自己讲课,没有跟学生进行良好地沟通和交流,会导致教师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想要反馈信息的行为遭到压制,不利于产生良好地教学效果。学生想要提出问题或者发表意见,或者想要亲自动手操作的时候,教师不能给予很好的支持和帮助,仍旧机械地灌输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信心和主观能动性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时候,在此阶段,如果教师的教学过分抑制学生想要表现自我、表达看法的行为,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其次,“霸语”行为会造成不平等观念在学生心中的烙印,导致恶性传承。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和依赖并存的心理,一方面怕被指责,另一方面认为教师的话语和行为都是对的。这时候,教师的“刻板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讲课的口气,和与学生对话的态度即使不恰当,让学生感觉不适,他们也不会意识到教师不够尊重他们,反而认为教师和学生这样说话就应当是这样。当他们为人师的时候,也就会照搬儿时教师的说话语气和态度,让师生作为“君臣”关系的阶级性一代一代传下去,不利于两代人良好的代际沟通,也不符合当代越来越看重人权的教育思想。

第三,教师的社会认同感遭到破坏。小学教师作为儿童开始迅速获得自身发展道路中的主导者,应是一个良好的榜样。不只是在学问上,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和人格上。社会和家长把孩子送到小学,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学问并存的人。而在教学中“霸语”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在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反而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社会和家长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道德操守产生怀疑,也就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造成小学教师“霸语”现象的因素

造成小学教师“霸语”现象的因素大致有两点。

首先,师生角色的观念。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师尊生卑的观念在教育领域中根深蒂固。师为传授生为受,教师讲,学生听,似乎就过分夸大了教师的地位,让教师显得至高无上,而学生不应反驳,而要谦虚领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仅是师生,而不是人人。这也就是儒学道家各派的教育思想给后人留下的“祸根”。传统师生角色的观念让现代教师在潜意识里没有去注意和学生的良好沟通和对他们的尊重。

其次,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无知”,他们不敢反驳教师,并且都希望教师给予“听话”的名号。小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依赖让教师们在潜意识里扭曲地提高了自我角色的认知,认为教师和学生是阶级的,学生不敢反驳教师,教师在教学和对待学生态度中就不需要有所顾忌,致使小学教师不懂聆听,只知讲授。

二、如何减少小学教师“霸语”现象

(一)师生角色观念的改善

“弟子不必不如师,是不必贤于弟子”。要想改变教师上课时出现的“霸语”行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在教师心中传统的师生观。由传统的师生角色观向新型的师生角色观转变;由专制性的师道尊严向民主性师道尊严转变。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虽说到了今天已有了巨大变革,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还是能看到一些影子。在教育领域中,传授者与接受者的身份特征让传授者的话语权总是大于接受者。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充分占有主体主动权,而学生的客体身份让他们在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现在我国越来越提倡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似乎从理论上提高了学生的地位,给了学生应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但是,在教师的心中如果不能转变师生角色观,“生本教育”将是一纸空谈。

在国外,从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到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进步主义儿童观,体现了旧的教育单主体向新的双主体的转型。蒙台梭利认为,“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进步教育之父”帕克强调,“儿童必须是教育经验的中心”。近代西方教育之所以优于我国的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教育特点——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位。这些国外很早就提出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今教育中还是不能深入教师内心。

如果我国小学教师能辩证地思考学生和教师的角色特征,能本着民主、平等和对话的心态去教学,“霸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不但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能更好地进行生本教育,使教育效果不断提高的催化剂。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位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方式就是说话方式。对待学生的说话方式能体现出教师是否把学生当做和他同样的“人”的层面来对待。

小学生可塑性是最强的,教师授课的言语和与他们对话的言语是否得当,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烙印。教师是教育主体,也是榜样,教师的“霸语”体现了个人修养中负向的一面,也给学生做了负面的榜样。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在教育中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怎样对待他们,对他们今后的与人相处中很可能会照猫画虎。在言语上对他们不够尊敬,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这都是不可逃避的可能性。

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是今后教育工作不能逃避和须大力加强的一个环节,个人修养的提高,会使教师更懂得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

(三)加强师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架起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教学模式。课改以来,合作学习的双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意识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教师更多地成为了引导者和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习的主动性归向了学生。新课程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更有效地学到知识。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的正面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霸语”为主导的,那么怎样才能“相长”,怎样才能体现“不耻下问”的境界?从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提出以来,在理论上已经给教师们提供了很好的与学生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提供了良好的营造师生和谐关系的机会。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与个性化教学还不够普及,还在试验阶段。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根深蒂固,这就为教师“霸语”现象提供了客观支持。

杜绝教学中的“霸语”现象是必要的,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合作学习与个性化教学是消除“霸语”的有效支持,需要不断地研究和落实。

(四)从“师生”对话向“人人”对话转变

“霸语”是教师在言语上的“失误”,是对话的不和谐表现。关键的诱发因素就是对话双方的角色。有阶级性的对话和无阶级性的对话是不同的,如果教师始终把她授课的对象和对话的对象当成是无差别的学生,那么“霸语”问题会一直存在。但当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那么心中观念的转变便会促使对话的转变。

现代教育越来越要求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要求师生的关系从“主——仆”向“人——人”转变。虽说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让教师的话语权大于学生,但是同样站在“人”的角度,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与学生以相互尊重学习的心态交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应把学生看做是个“人”,并提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不再是不可冒犯的权威。人本主义提倡尊重儿童个性,并将提升儿童个人价值作为教育终极目的。

如果教的人和学的人在地位上那条尊卑的鸿沟不去除,那么师生永远的阶级的,教师将永远以“霸语”的方式与学生相处。

(五)建立学生监督评价制度

如果只靠教师自身领悟,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作为教学的共同主体,学生应有权利监督教师。但是当代校园中学生对教师的监督评价基本处于少到无。教师是否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是否能以“人人”对话的姿态对待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

监督和评价是教育教学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维度,但不仅仅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监督评价,作为教育的第二主体——学生,有权利,也应当对教师的行为和言语作出评价,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霸语”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师的行为言语调查,可以了解教师在言语上是否体现出认为学生不敏感而表现出的“不尊重”态度。调查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

建立学生监督评价制度,是和谐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之一,但在当今学校还不甚健全,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提倡和帮助。

结语

篇13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同于学科知识教育,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只能将一个班的学生归于一个教学体系进行学习,无法让教师因材施教,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这样会导致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身体素质过差的学生开始惧怕体育活动。与此同时,体育课程应该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而不是在高年级截然而止。这种不科学的课程体系会引发种种问题。

3、体育教学内容枯燥

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没有紧跟时代潮流,而是固步自封,依旧按照过去的旧设计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较为枯燥单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都能从生活中网络上接触到新鲜的体育活动模式,开始重视自我的身体素质提高当他们将目光转向校园时,面对的只能是球类田径等从小就一直在练习的陈旧活动,对学校的体育课程失去兴趣,转头课外体育活动的怀抱。一些年轻的体育教师,本身就拥有拉丁舞,跆拳道等特长,却苦于没有施展的舞台,渐渐地将技能丧失,无法和学生的需求对接。

4、教学研究不足

由于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比不大,所以高校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也比不上其他学科。这种现象导致了体育教学研究部门缺少时间和经费深入地探索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上的问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现如今,大部分高校还是将精力放在传统的教学研究方法上,对现代教育方法的研究则有着置之不理的态度。当然了,在“术”方面,现在的体育教学研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研究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顺应时展。过去的理论研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无法达到最好的研究效果。

5、体育教师素质还需提高

随着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为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学校也涌入了更多的体育教师。但对于新教师来说,在教学经验上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对教学过程会造成一定影响。而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陈旧的知识体系已不再有效,必须向新教师学习,多补充新鲜知识和新技术。不仅仅要用过去的老知识教导学生,更需要学习青年教师的新鲜知识。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才能在原来的基础让日益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质量。

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即为身心健康,抗压能力强。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体系就应该从这三个方向出发,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体育活动课程。改革旧知识体系,结合新知识,新思想,总结出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

2、编创先进的教学教材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教师们能接触到的先进信息与技术也越来越多。在这些新的知识面前,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如何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增强体育教材的趣味性,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3、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质量与课程研究是否深入,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修养上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依旧落后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体育教师进入高校之后,需要通过高效培训及自我提升来促进自我教学能力的进步。不论是理论培训还是课程实践,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他们对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度,从而吸引学生自发地加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将基层的体育教师的能力提上来,才能对整个教学体系有基础上的提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

4、丰富教学内容

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自发地参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作调查问卷,将学生们的意见加以汇总,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开发出满足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为了满足工作单位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还需要提升自我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在面临择业困境时,学生才不会败下阵来。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急需改革,只有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将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变得更加有趣,自由度高,才能更多地吸引学生加入体育活动,已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三、总结

现如今,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卓越人才,评判标准不仅仅是他的工作能力还有它能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1912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德智体教育并重的方针,并号召大学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将追求“增强体质”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方针。通过改进单一的教学内容,能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增加部分理论课程,让学生们能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明白身体运作的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体育素质。鼓励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之外,也能在课余时间增进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高目标。

作者:李遥远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13(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