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实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传统实验教学设计的弊端与不足
苏科版物理实验教学多依据配套的实验教材,以实验报告形式进行编排和呈现,让学生从中探究物理实验。以“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为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观察水加热及沸腾过程中的变化,并从温度变化中进行填写表格。其中,实验装置及器材选择较为科学、严谨,学生可以调整石棉网高度、酒精灯火焰来进行加热处理。最后,根据实验任务,当水温达到90开始记录温度计读数,然后填写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探析水温与加热时间的过程变化图像。从整个实验编排与设计流程来看,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流畅、步骤清晰,学生根据实验报告来进行观察、记录并填写,即可完成实验任务。不过,对于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是照搬实验过程,其成效并非理想。虽然教师在实验中也反复强调观察温度计的变化、留心烧杯里气泡的产生、以及声音的变化,还有杯口的“白汽”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于学生而言,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实验任务。因此,实验中的弊病仍然较多。如学生不明确观察的具体现象,学生不知道应该记录那些实验数据,学生不理解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如何从数学图像中来研究物理现象等等。总体来看,对于物理实验报告的照搬,并不能突出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学生也未能从中感受到不同实验器材、实验布置的合理性,反而增加了实验教学的盲目性。
二、以“活动单导学”来构建实验教学流程
藉由上述疑问,以“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为例,来应用“活动单导学”实验教学模式。从实验目标上,首先确立实验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从具体电路中来分析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其次,细化实验任务,让学生明确对“同一段导体”两端电压、电流、电阻进行测量,并学会控制变量法的使用;能够将实验数据进行填表,并处理,挖掘物理规律;能够解决实验中的一些其他疑难问题。再次,设置“活动单导学”实验步骤,分为三项:第一项为问题假设,设置物理情境,提出问题及假设;第二项为器材选择与方案设计,结合实验活动,明确研究对象,并探究实验方法,如何构建实验方案,记录那些实验数据,如何处理实验数据;第三项为实验过程实施;第四项为讨论与总结,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得出最后结论。另外,围绕该实验探究活动,制定实验数据表格。
三、“活动单导学”教学成效
从“活动单导学”实验探究模式来看,其目标及所运用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依然与实验配套教材中的实验报告具有相似性,但在“活动单导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成为实验探究的主体,教师从明确实验任务、设计实验流程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利用生活情境的构设,来引出“电流、电压、电阻”的实验假设,并让学生从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方案设计中逐步探究,突显了学生的能动性。同时,在“活动单导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整个实验过程分成若干实验活动,对每个活动都明确了实验目的,讲究实验过程的阶梯性、层次性,逐步引导学生厘清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现象,拓宽实验思维,增进实验探究,推动实验问题走向实验目标。所以说,在“活动单导学”实验设计中,对于问题的假设与思考活动,我们围绕实验探究任务进行了细化,也考虑到“跳一跳够得着”的难度层级化特点,让学生能够在每个实验活动中,可以通过小组协作方式,将自我思考与合作讨论应用其中,挖掘学生的实验体验,拓宽学生的实验视野,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最大限度挖掘实验教学的作用。“活动单导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师以“总指挥”角色来贯穿于实验过程中,而“打仗”任务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每一项实验任务都好比一场竞赛,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设计实验方案,一旦暴露问题,教师要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破解难题。
当然,针对不同实验内容,教师也要不断调整“指挥方案”,对具体的实验活动进行设置“纲领”,明确实验探究对象及问题探究的目标,指导学生从实验数据的观察、记录中,按照既定的实验表格进行填写,并完成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特别是在实验数据的“有效性”筛选上,要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对比实验任务,挖掘实验数据中的规律,真正发挥物理实验在学生知识自主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文娟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周巷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还很缺乏,尤其是农村由于金费不足实验器材还不到位。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可喜的是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点,所以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并且落到了实处。如国家花大力气为农村学校免费完成了实验室建设和“农村四配套工程”等,国家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目共睹。那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指定实验以外还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更容易接受。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课堂上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再引导让学生去讨论解开雨后彩虹形成的这个谜。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在这里学习的就不仅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的根本方法──实验。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所以我认为,实验教学不仅局限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1.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案例一: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①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光屏、透镜、火焰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何?②在光屏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像?③适当改变距离后像的大小有何特点?光屏上是否一直都有像,若没有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观察中,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要与学生紧密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本来就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而且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
演示实验时还要注意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案例二: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笔者认为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4.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例如,学习固体能传声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自制土电话。
四、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篇3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课为案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叙述“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是如何具体应用的。
1.课前: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和学生按照“研学案”自主预习
(1)教师根据“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几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来设计“研学案”。“研学案”中应该包括具体的“研学”目标、循序渐进的“研学”任务、“研学”检测题、“研学”评价、课后反思等几个模块。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在这里只展示“研学”任务部分(如表1所示)。(2)教师根据“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任务需要,针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复习巩固3个环节制作了5个“微课”视频。课前自主学习要用到3个“微课”视频,其中前两个“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一个“在串联电路中先后加入一节干电池和定值电阻,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的演示实验以及对该演示实验背后所揭示的内容的解析,通过这两个“微课”视频让学生明晰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有关系。复习实验视频主要内容包括“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系,固体的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两个演示实验”,逐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仍然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课中合作探究阶段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录制一段“微课”视频。课后复习巩固环节需要制作一段对课后复习题解析的“微课”视频。
(3)学生课前在“研学案”的指导下,需要逐步地观看3个“微课”视频,明确电流的大小变化与电压、电阻变化有关系,能够知道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实验。“研学案”中的活动任务是有顺序安排的,学生必须按照顺序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或者教师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者疑惑需要记录到“研学案”中,在课中与同学或者教师交流解决。
2.课中: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教师组织教学、答疑解惑
(1)教师准备好学生实验所需的仪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需要干电池(2节)、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根据班级人数和器材的数量将全体学生按小组编排,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对于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学生最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干电池的节数来进行调节,在学生尝试各种方法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对于更换电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不改变电路,又可以根据需要将电压调节到实验所需。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对于如何在更换定值电阻时又保证其两端电压不变,教师应该让学生不断地在实验中尝试,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示数,加深对滑动变阻器的理解与使用。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应该将必要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以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造成仪器的损坏以及不必要的误差。在小组完成电路图与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之后,教师应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之间交流,并引导学生完成最佳的设计。当所有小组完成实验之后,请各小组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并汇报。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学案”的任务要求完成“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与“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两个探究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电路图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之后要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既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应该保证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学生应该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尝试,逐渐地认识到当定值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都积极地参与实验探究。当实验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将实验数据转化为实验结论,并掌握使用“图像法”形象展示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不需要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所有问题都要请教老师,老师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人的所有问题都进行指导,这个时候学生只需要观看“探究实验指导”“微课”视频就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当通过观看视频与小组内同学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寻求教师的帮助。
篇4
1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两大目标的训练。因此在平时物理教学中,老师要提出大量学生容易探究的实验题目,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爱好,自己选择题目、自己组队,进行搜集、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大家的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直到解决问题。
1.1 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实验为基础。以实验为基础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教学中的实验与科学研究的实验在实验性质、实验结构以及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是一种探索性或探究性活动。同时,这也是遵从“实践是认识来源”的规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课堂教学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的开展,最后归结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中掌握知识、增强技能。
1.2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问题或创设条件,而对问题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和论证主要是学生自己解决。这种实验教学不同于原来的物理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重复验证书上实验内容,从仪器装置到材料选用,实验指导书中都有详细的要求。学生的任务就是按书上的要求机械地模仿操作,再完成一次实验的过程。很少有能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地方。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从验证式实验推进到创新式实验。
1.3 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学的探究性。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在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结论的前提下,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相关结论。这种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把结论教给学生,而忽视这些知识是怎么产生的”这种教学而言,更重视教给学生获得科学事实和结论的过程,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在观察总结科学家、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索实践和吸收先进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它遵循着“提出问题一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和论证一评估交流”这样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怀和尊重,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2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所应坚持的原则
2.1 坚持探究的原则。可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将教材当中存在的探究点挖掘出来,以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水平作为引导探究实验的出发点,以便将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出来。
2.2 坚持激励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潜在的主动进取与探究精神进行培养,并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实行实验成果的评分制,采用以上方法能够产生较好的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2.3 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实验教学应兼顾所有学生,不能侧重于部分学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将注意力放在所有学生的身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关注,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物理探究实验当中,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能够得以全面提高。
3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篇5
二、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初中物理实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的现象引出实验教学,引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学生对实验是非常有兴趣的,而且非常好奇。通过这些趣味性的实验,学生能够打开思维,对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得到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以“大气压”为例,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些学生无法理解,通过实验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首先,我把一个琉璃瓶抽掉空气,然后让学生上来打开瓶盖,一个力气大的学生怎么也打不开瓶盖,于是我便在瓶盖上用针扎了一个小孔,再请学生来打开,学生很轻松地打开了。这样,学生明白了大气压的威力。再例如,我讲到“热胀冷缩”这个现象时,我要求学生带来一个踩瘪了的乒乓球,然后放在热水里浸泡,而后学生可以看到乒乓球恢复原形了。孩子们很兴奋。通过这些物理实验,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现象的奇特,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敢于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较为初级,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最好阶段。实验技能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和有目的地培养。首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实验前,要学生准备好需要的实验物品和器械;其次,要将实验原理弄清楚,实验步骤要理清,对实验设备要正确使用;最后,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要准确,并记录好实验结果,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做测量物体质量这个实验之前,要学生提前将天平调准确,对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解读;还有就是要注意不能用手去触摸砝码,只能用镊子,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此外,物理老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在实验课上自己动手,自己观察,培养实验技能。比如,可以让学生考虑这些问题:为什么湿的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很快就能干?为什么煤炭放在墙边会把墙染黑?这些物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探索科学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相对比较简单,不能够完全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物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更深刻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除了要授予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将知识联系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涵和外延,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实验,并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让学生弄清实验的原因和结果。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维。比如,在做实验时,我先将一个冰块放在一个普通杯子里,然后往杯里灌满水,让冰块露出一小部分于水面上,然后提问学生当冰块融化之后,杯中的水是否会满出来?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当实验做完之后,学生都惊讶地发现水没溢出来。为什么呢?我提示学生从质量和体积两方面去考虑。学生马上想到了:水结冰时体积增大,质量变小,就会浮在水面上;而当水融化时,失去的是增加的体积,水不会溢出来。通过实验,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物理知识,还提高了实验的操作技能,开启了思维大门。
篇6
一、演示实验
初二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新的学科总有些不安和好奇。不安在于学生不确定自己能否学好这门学科,好奇在于在这门学科上课时,有许多的实验现象和规律等着大家去探索研究。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准备了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然而此时的学生对于一些实验器材的使用及实验操作技能还比较缺乏,采取“学生实验”的方法就显得不恰当了。
此时,我就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如:“放满水的杯中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中。不少同学猜想只能放三五个,少数同学猜想能超过二十,甚至三十几个。我先请一个同学上来放回形针,底下的同学就在座位上帮着数。很快,不少原来猜想只能放三五个的,发现在超过十个后,还能继续放,不禁充满了好奇:能不能超过班里同学猜想最多的三十个呢?结果,直至放到一百四十多个,才有水溢出杯口。通过这次演示实验,同学们明白了光靠猜想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探究活动,才能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这次演示实验效果非常好: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积极表示“真有趣,想自己做”。
在接下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中,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明实验的重要性,进行物理常用仪器介绍和基本操作练习。
具体做法:
1.看――看懂并认识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2.认――对照所列出的实验常用仪器,让学生认识并说出该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例如:在使用酒精灯时,我进行了演示实验,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点,尤其强调绝不可以“借火――绝对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因为往往在没火柴的情况下,有同学贪图方便,会直接将一个点燃的酒精灯拿来点燃另一个,殊不知,这样会使灯内酒精流出,遇到明火,酒精灯马上就会燃烧起来,这就相当危险了。当然若真发生酒精溢出引起燃烧的情况,也有解决方法:用湿抹布扑盖。在课堂上经历了此番训练,则为后继学习内容,如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中酒精灯的使用等所要进行的学生实验做好了准备,也避免了危险事故的发生。
当然,演示实验要一次成功,一定要在课前认真准备,重复验证,力求万无一失,才能实现演示实验的目的。
二、学生实验
中学课堂开展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此时,学生实验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当然,开展学生实验,课堂时间就会相对紧张一些。因此,可以采取学生分别、分组完成不同实验的方式,如:“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就请两组完成“冰融化”、另两组进行“石蜡熔化”实验,实验完成后,进行分析、归纳、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如:1.如果说用酒精灯对冰进行加热,使其加速融化的话,就可能会出现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的假象。
2.由于天气原因,冰在进行实验时就可能已经开始融化。因此,融化前的温度不易测量,无法寻找其熔化前的温度规律等。
如果在实验中出现了上述的现象,我就请同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经讨论后发现,可能是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受热不均造成的。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踊跃发言,最终提出可以采取“水浴法”进行实验。由于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观察得特别仔细。如此通过“学生实验―老师提问―学生分析问题―再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这种方式比让学生花同样的时间来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印象也较为深刻。
因此,“学生实验”,不仅使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加强了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合作,甚至独立实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篇7
一、实验内容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同时教师也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全方位地主动地介入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因此一个新的理念被突现出来:“教师即课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教师完全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形,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和自然条件富有针对性地对物理实验进行适当的增舍,最终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环境,建构起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物理空间的小环境和以所有媒介为补充以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为大环境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教师在实验创新上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1.以教材为主的原则
虽然说新课程是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价值取向的,教科书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也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是大量的专家、学者结合一线教师长期工作的经验信息而编写的,是物理学全程学习的阶段安排,它不仅安排了当前学习课程,同时统筹物理学全程学习,是最能充分体现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课程资源之一,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任务上更是有突出作用,因此在教科书的框架内进行实验的创新设计是实验创新教学的首要原则。
2.趣味性原则
兴趣作为主体的一种内驱力,直接导致学生主动地去关注实验、完成实验,理解实验。转变教师角色,变“演”为“导”。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课堂活动实施前,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策划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一个有效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将知识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教学时必须要贯彻始终。例如在光的折射学习时,让学生正午时在太阳光下用口喷出水雾模拟彩虹的产生过程,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3.可操作性原则
限于初中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要尽可能的简单实用,实验原理尽可能在初中范围以内,要有可操作性。就地取材,用简单的器材做实验容易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研究物理并不神秘,如抽水马桶原理的模拟;虹吸现象等。
4.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创新型实验设计上要保证不出科学性错误,同时在实验中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要只关注与假设相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而忽略观察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这样往往失去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而由部分数据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
5.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自然而又应用于自然的基础科学,它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教材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扩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视野,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物理。同时关注物理学与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作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将学生从课堂、教材、习题中释放出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二、教学方法创新,变“传授式”为“探究式”模式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介绍实验的原理、器材、步骤、要观察的现象、记录的数据、要得出什么结论、产生误差的原因等等,甚至连实验报告中的表格都替学生设计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本不用自己思考,或者看热闹般地“观察”,仅仅被表面现象所吸引而忽略内在原因的考虑;或者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操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会想有没有其它等效的或更好的操作方法,更不会想重新设计此实验的做法。由于要观察的现象或要得出的结论已经先入为主,所以根本不分析采集到的数据,更谈不上由实验的数据去演绎、归纳出结论了,长此下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反而下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评价创新,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原则
传统的实验评价是重结果轻过程,重实验试题轻操作的技能与素养,最终出现会说不会做实验的现象。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实验教学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实验的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单一性评价为多方位评价,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更关注学生实验的过程及实验过程出现的种种表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学生实验档案的方法实现这一转变,例如记录学生实验中的某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一次优秀的实验报告,一组精确的实验数据,一个创见,一个小教具等,及时发现闪光点,及时反馈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总之,从学生、从教师,体会新课程改革人文性、完整性、终生性、可持续发展性落实到现阶段物理教学、方法教育、情感教育,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篇8
一、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中考转的质量观。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改革试验中,我们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
二、抓好课堂内的演示实验教学,寓实验课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个实验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若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做压强的实验时,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三、认真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这一思想,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其要点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路的连接方法》探究过程如下:
(1)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要求两盏灯都亮了。
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
(2)改变电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学生分组探究,寻找方法。
有学生连接成并联电路,有同学连接成对其中一盏灯短路的电路。分别把他们连接的电路画在黑板上,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串联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大家发现用这两种电路都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和电路的短路连接方法。
(3)交流结论,互相补充。学生们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加深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们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和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后,应配合课堂实验教学,组织好课外实验活动,例如:在学习液压机前,借来油压千斤顶,利用课外活动操作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
教材中的“小实验”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四、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因此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实验后的总结和反思
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
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例如,“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公式是η=Gh/Fs,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可变通为:η= Gh/Fs=Gh/Fnh=G/nF 此时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反思实验规律,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可总结出以下规律:⑴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⑵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反之亦成立⑶ 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以上规律化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9
我们大多学生对物理有恐惧心理。原因之一,实验器材的缺乏很难让每个学生亲自操作一些实验,而是将物理定律规律强塞给学生使其死记硬背。因而学生不能灵活处理物理现象,理论和现象也不能加以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实验形象生动、真实、直观。所以,老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尽一切可能带领学生自制一些小实验,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创设一些活生生的物理情境。在讲光现象时,我指导学生模拟自制小孔照相机。学生兴致高涨,自己进行探究小孔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的关系。既扩展他们知识又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理解的更为透彻。所以老师应尽可能的将课本上的任何细节搬上课堂进行演示。
2 课前准备要充分,做到心中有数
演示实验时,老师必须认真备课,亲自动手做几遍。不能马马虎虎,认为以前做过,或见别人做过而懒于动手。打一次无准备的仗。如果上课时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失败,而强塞给学生实验结论。那么教学效果则会大打折扣。也给学生传递一种不严谨的学习过程。在学生以后学习过程中会很大的破坏性。所以演示前要多次实验,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都能看的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准确性。同时也给他们严谨探究的科学态度。不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碘升华和凝华时,我第一次放碘过多,导致出现黑色碘蒸气,与书上所讲紫色碘蒸气相违背。经过再次实验放入少许碘时进行加热,现象明显,效果显著。不用讲解学生自己就能从实验现象归纳出:升华要吸热,凝华放热。可见,实验会明确告知学生所学知识,从而减轻老师讲解和学生死记硬本的负担。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课堂无法进行。我们应借助多媒体。将其生动,直观显示给学生。比对于不明显实验现象,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只能使其厌恶这种学习方法,借助多媒体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刺激他们探究学习的渴望。
3 实验时让学生大胆参与,细心观察,培养相互合作精神
学生分组实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他们体会到学科学的乐趣。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思考,怕麻烦的思想。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首次接触实验器材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认识仪器的规格和性能,观察铭牌或说明书。弄清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零点及调节方法、使用方法。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掌握了这些,才能保证实验精确完成和实验的安全性。例如,温度测量时,如果没选择合适的,超过量程将会使温度计破裂。如果将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一样用力下甩,这样损坏温度计。在使用电流表时,没弄清它的使用方法,如果没将它和用电器连接而直接逾电源相接,这样会烧坏它。或没看好“+”“-”极,这样会让损坏指针等。所以使用仪器时一定要认真选择和使用。
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和团体中交流与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在活动中要分工明确――操作员、记录员。同时组内要进行角色的转换。注意发挥每个同学的作用,不能遗漏任何人,也不能让少数学生代替他们。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过程,也发挥了他们主人翁精神,又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逾协作。为以后的工作和他人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分组实验结果中,要允许有差异存在。
4 拓展迁移,积极利用好课外时间
我们利用和开辟好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既可完善,丰富课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也可参观活动等。比如:“凸透镜烧蚂蚁”,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既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又能满足学生对友谊的渴望;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例如“质量的测量”学生可以在市场看看那些仪器都用来测质量的。在看看常见食品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他们对质量的多少就有明确的概念。
篇10
一、改变教学理念,重视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早已不再适用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加快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将更多先进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并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逐步从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质疑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在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时,很多学生对声音可以在液体内传播表示不能理解。为此,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生硬传授知识点的做法,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声音在液体内传播的理解:将五把钥匙用细线系好,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然后上下抖动细绳,这时我们可以听到钥匙碰撞的声音。此时教师提问道:“大家仔细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能够证明声音是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呢?”学生受实验的启发,列举出“人在潜水时可以听到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和“鞭炮在水中爆炸的声音”等例子。通过这种演示实验和教师的有效提问,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改进实验装置,增强实验效果
一个优秀的物理实验能够使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很多物理实验受实验器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容易出现实验成功率低,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教师在处理这些实验时,要摆脱“教材至上”的观念,根据实验特点和实际条件灵活选择实验器材,改进实验装置,增强实验的直观效果。教师在改进实验装置时要遵从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原则,使实验能够更好地突出实验原理,验证教学内容。在学习“液体汽化的物态变化”时,教材提供的是“观察水的沸腾”演示实验:利用酒精灯加热装水的烧杯,待水温达到沸点后观察水的变化。由于烧杯容积相对较大,盛水量较多,所以需要较长的加热时间。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将烧杯换成大号试管。相比于烧杯,大号试管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并且盛水量更容易控制,减少了加热的时间,使实验的可控性更高,实验现象更明显,加深学生的理解。
篇11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1.物理实验教学基本情况
根据抽样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初中在对待物理实验时普遍重视不足。很多学校的物理实验课程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要求,更有甚者一部分学校基本上一个物理实验都不让学生做。即使有的学校按照大纲完成了数目上的要求,实验教学的效果也远远没有达标。
2.受传统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有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单纯地采用讲课的方式,产生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唐做法,学生对于从实验中得出的规律和概念并不真正理解,无法准确运用书中简化的科学语言,只能去死记硬背,学习起来也感到特别吃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很多教师都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带来的效果,用多媒体去模拟整个实验过程,学生没有看到实物,对于实验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已经结束了。教师敷衍了事,学生也没有通过实际操作做到对物理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3.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物理教师在组织实验的教学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着问题。教师没有意识到实验课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实验教学目的的要求也不明确。在做每一个物理实验时,对具体目的的要求没有进行细致的考虑,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实验能力和素养方面没有做出统一的标准规格进行要求;没有对学生预习实验做出明确、严格的要求,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检查,做实验只是为了应付课程,流于形式;在课前没有准备充分的实验资料。
二、改善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带头,重视实验课程在初中的开设,努力克服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打破旧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1)条件好的学校同条件差的学校建立同盟关系,从纵向上实现联合,展开帮助和援助,从而弥补客观条件上的不足,为实验课的开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建立其横向的兄弟联谊关系,条件差的学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开展不同学校之间物理教学组之间的集会,关于物理实验的教学共同展开探讨,共同研究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2)与当地的工业企业建立联系,建成学生的实习基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有秩序、有目的地到一线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流程,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实验课中担任辅导员,定期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实践作用和指导意义,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实验、重操作的良好习惯。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眼界,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系统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2.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主动积极地为开设实验课创造条件
(1)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对物理实验课程的看法,尽可能地去做对书本理论有延伸意义的演示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由教师亲自操作,只需要一套装置即可。这种实验,既可以在课堂上做,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它同课外实验的最主要区别就是由教师亲自操作,学生在其中起辅助的作用。(2)每个教师到要做到术业有专攻。实验教师和代课教师往往是同一个人,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代课教师无暇顾及实验课程,更多的时候,代课教师的精力都放在了理论教学中,学生对待实验课程也都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概念及规律性的东西难以理解,违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初衷。实验课要和理论课分开,由专业人士进行负责,在课时的安排上也做到充足充分,使得实验课的教学实实在在得到落实,而不是纸上谈兵,永远停留在理论阶段。
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物理实验是人类开始认识世界的一项重大活动,无数伟大的理论都是从实验中获得,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科的发展。
篇12
2.物理实验将静态理论延伸到动态实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物理实际上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微观世界,物理主要告诉我们自然万物的生存规律以及自然现象的产生演变。物理教材是静态的,是将物理概念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些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很难正确理解吸收的。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会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例子为学生进行讲解,促进其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光反射、浮力等都是人的肉眼很难清晰看到的抽象概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存在着许多证明其存在的现象。如:镜子、水面上漂浮的木块等。然而一些公式的推导则需要教师通过物理实验进行证明,让学生不再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大大提高学生记忆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压力大小,即f=μF的关系推导公式,便能通过物理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说明。
篇13
一、当前我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程面临的难点问题
1.教师教学水平及实验设备缺陷
2.学生自主动手的实验积极性不高
3.教学过程中实验的能见度较低,致使实验教学内容很难被学生观察到
4.由于实验设备缺陷,物理现象极难在实验器材上直接提取
5.抽象物理概念很难以实验的方式展示出来
由于上述五点情况制约着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从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应对问题的策略
1.确定目标,寓施于学生实验课教学中
初中物理的学生实验课教学既属于认知领域的问题,也属于操作技能领域的问题,二者是并举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实验课前要有一个能全面而具体地体现物理学生实验教育功能的教学目标,让师生掌握,以克服实验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发挥学习目标的启发导向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的目标是搞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及客观评价学生技能的一个基本保证。制定学生实验的教学目标时,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认知”、“操作”、“素养”三个方面来制定实验课的五步程序中实验报告和巩固思考代替了达标评测,实验课既是新课的学习目标,又有达标评测的作用,从而发挥启发导向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
2.学生实验课前必须以认知技能为基础
学生实验课与一般课堂教学不同,它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目的是培养的实验技能。而认知是初级阶段,是基础,认知的内容包括了知识,动作两方面。实验前,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实验难度、内容、目的及有关注意事项,做到胸有成竹。使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实验只有这样,当学生在实验时,才能够动作协调、操作规范,保证学生实验教学顺利完成,从而顺利得出结论。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课前,应以探究实验基础为课讲重点,系统而全面的掌握实验课程的内在本质,牢牢抓紧实验主旨,抓准课讲难点及重点问题,并且充分结合本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系统的实验工作,在适当情况下补充实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精心设计课讲中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数据处理与记录,从而使讲课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寻求有效的、新的实验课程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使实验课堂变的更加有趣、精彩。
3.学生实验教学以培养操作技能为重点
初中物理实验课中,有些实验涉及的仪器较多,稍有不慎便会损坏,同时在实验中,如操作不规范、数据读不准确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教师要做到眼快、手快、腿快,看到学生有不规范的操作时,应马上让他们纠正过来,并对实验小组加以指导,认真检查,多示范,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4.实验课教学中应因材施教
学生实验课中,如果老师采用同一个办法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指导,既不能使差生学好,又不利于尖子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只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能同时照顾到后进生和尖子生的。因此,应从目标激励入手,指导学生读书。教材中的实验,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懂,然后让他们动手操作,对于难点、凝点和关键的地方,我们可以采用设问、启发、引导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掌握原理、方法、步骤,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并对差的学生个别辅导,使得各类学生都各得其所,调动起学生主动的积极性。
5.学生实验教学必须以培养操作技能为重点
在实验课中涉及的仪器较多。如:《测小灯泡功率》、《物质的比热》等实验,学生稍有不慎,仪器就会被损坏。因此,精心设计实验装置,规范操作步骤,认知观察实验现象,仔细读取实验数据并准确记录。以至拆卸装置,清理归还物品等,都必须提出严格的要求。实验时,特别是我们老师要眼明、腿勤、手快,对各个实验小组加以指导、检查、示范、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教师针对问题简明地点拨提示,复杂的问题,要给学生具体示范,对于要手、脑、眼、协调操作的部分,应让学生多练几次,从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6.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着力于课后创新
课改后,初中物理教材添加了很多小实验、小制作授课环节,比如小孔成像及土电话实验等,这些小实验的添加主要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讲学时,应充分利用小实验资源,不应忽视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鼓励学生利用废弃物完成实验,让蜡烛头、废纸都能被废物再利用,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物理课程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讲解《凸透镜成像》后,课后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观察别人,学生们自然而然的会发现大楼是倒立的,人物也是倒立的,还如此之小。也许某些学生会不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也许某些学生会因好奇而将问题延伸开来,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就会像炸开锅一样的热烈讨论。
三、总结
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让学生的精力集中,主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际操作的技能;3、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整个物理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标下的实验课应是这样,实验课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人性的养育圣殿,是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