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节能减排工作经验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节能减排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节能减排工作经验总结

篇1

1 建筑设计的重点

建筑设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侧重点,这似乎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着的。在以前,由于经济和科学水平的落后,包括思维守旧等原因的影响,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手段都较为单一,大部分都只局限于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如:传统的设计手段多为电算器、图板加手册,个体手工作业;在设计方式上则是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等等。以至于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以“坐北朝南、通风采光良好、方正规矩、横平竖直”等模式而建造的。

2 建筑设计的创新构思

2.1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理论成果。例如,观念指导原则、各种实例分析以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等。这些对于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有着很大的益处。在用敏锐的思维去总结创造优秀理论以外,同时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观念去借鉴国际领域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2.2建筑的存在是依赖于其所处的外部空间环境的,外部空间环境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所以设计者要明确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的这种内在的统一、和谐的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这是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也是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

2.3现代建筑设计趋向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映照与转换。因此,建筑中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能力,这样会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在市政建设发展迅速的新建筑中,既包含公众精神、首创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就是建筑的灵魂,承载着人们对新城市、新建筑的美的追求。建筑的人文趋向是人们心中归属感与认知感的聚焦,体现了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价值与象征意义,也是与人们自豪感相结合的全新美学意向,它们均通过城市现代化建筑反映出来。

2.4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建筑的智能化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智能化建筑中将更多的体现出智能型计算机、环境监控、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等先进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此外,自动化监控设备的安装可以使信息资源及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情况与建筑进行优化组合,既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又能拥有灵活、舒适、便利、安全的建筑空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居住办公这种更加独立、自由的工作方式成为可能,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将办公分散在家居中,这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团体、集群式的合作形式。这种模式不但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充分自由,还对节省城市办公建筑占地面积、避免交通阻塞、减少环境污染等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在智能建筑中,人们能够获得非常现代化的居住、办公条件,其中温度、湿度、照度等室内环境可以通过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达到节能减排的功效,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现代建筑的智能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在保证建筑物科学合理的情况下,根据人类不断变化的需求,创造性的把越来越多智能化技术融合进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加舒适、高效的生活。

2.5自然能源的不可再造决定了人类必须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类建筑或多或少的耗费着生态能源,为此现代建筑也不可避免的朝着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迈进。从技术上,生态建筑要以满足合理规划选址的要求外,尽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为原则,尽可能多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纯净能源,以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生态建筑涉及到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的进步等多个方面,其中很多本身并不属于建筑专业的技术问题需要建筑师与其他专业工程师的共同配合,如能源优化、太阳能利用、污水处理、中水利用等。在生态建筑创新设计中,设计师们应加大对节能资源与耗能资源的对比,加大对生态建设的关注,创造有别于以前保守空间的新的自然空间,为生态建筑的发展,降低能源的消耗做出贡献。

3 现代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

为适应不断提升的现代化应用需求的现代建筑,必然在建筑环境及提供相应机电设施功能等方面,对能源的使用量急剧增加,尤其大量新型建筑材料和机电设备等的推广和应用,已造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加大,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显然,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工程方式是不能够抑制这一愈演愈烈的现状,因此,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和推行工程建设的“节能运行机制”,已作为综合衡量建筑质量和性能的首要标志,并成为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

4 智能化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更高目标值的有效技术对策

既然是建筑节能,当然建筑专业首当其冲,建筑本体节能的物理体主角地位建立不言而喻;关注能耗,显然为实现现代建筑功能环境要求而制造大量热(冷)而耗费电、煤、油等原能的“大户”建筑空调、电气等机电专业,是更具有不可否定的重要性。行业内以建筑及暖通等机电为主导专业由上而下的相应研究和投入,政府部门相应的节能标准目标值的提出及系列配套技术标准文件的推行,为行业的适应性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筑节能功效渐显。但阻碍更高节能目标值创造的瓶颈如何突破是人们所面临的新问题。

50%:是国家现行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规定(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任何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

50%~65%:是指通过进一步改进节能技术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建筑使用能耗从目前的50%逐步减少至国家所要求65%的水平。

建设部领导提出:科技提升“建筑节能”的技术水平,为建设行业进一步实现更高节能目标值提供了新的启示。因此,支撑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并在其中体现现代科技应用显著特征之一的智能化技术,必然应有所作为。基于这一出发点,赵总曾向行业提出“智能化技术,是创造建筑更高节能目标值重要后续技术推进力”的论点,在建筑节能中智能化技术应时效性地切入,受到客观性的重视、认可并响应,其具体内容为: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节能功效;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工程;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策略。

参考文献:

篇2

能源是促进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能源危机已经让各国在节约能源方面达成了共识,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势在必行。城市建筑集中供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何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提升供暖的效率已经成为了建筑集中供热采暖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下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建筑集中供热采暖的认识谈几点看法,以期可以更好的做好建筑集中供暖工作,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集中供暖的需要。

1.建筑集中供热采暖的节能理论研究

1.1开展建筑集中供热节能的必要性探讨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冬季,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温度较低,寒冷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所以采取集中供暖就成了必然要开展的重要工作。但目前来讲集中供暖对于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加之目前我国需要集中供暖地面的面积在不断扩大,长江以南地区的武汉、长沙等城市市民也希望能够享受到集中供暖,这就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因为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海平面上升给很多海岛国家构成了威胁。因此,对建筑集中供暖进行分析,研究降低热损失和环境影响的方法,对于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2目前建筑集中供热采暖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建筑集中采暖工作起步的比较晚,对于节能技术的应用不足,所以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保暖重视不足,建筑物能耗设计能够达标的比较少。另外建筑物本身额墙体的保温和隔热都比较差,这使得大量的热量在到达建筑物会后从窗体散失。另外一些地区的热力网的热损失也比较严重。由于热力站的设备老化问题,其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水平比较低,使用智能技术的控制率也比较低,加上热力管网年久失修,官网的保温和防水工作不够到位,也会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最后热源问题也是值得进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采取的是煤炭,煤炭在进行燃烧的过程中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加上热源的分布问题,对燃煤的消耗量比较大,最终导致供暖的成本比较高。

2.建筑集中供暖采暖节能设计探讨

2.1热用户的采暖节能设计分析

首先是建筑本身的问题,对于那些新建的建筑应当采取双层的隔热玻璃,合理的选用原片玻璃,选择隔热性能比较好的窗框材料降低玻璃的隔热损耗。其次是要针对采暖的需要建立依据热量的使用剂量科学系统,积极使用热能计和热量分配表等等设备,逐步的完善和建立对热用户按照耗能计费的收费体系,对于新建或者是新增设采暖设备的建筑,建议使用分户计量,一户一表,将比较陈旧的供暖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将用户用热的数量和花费挂钩,以此来提升用户节能意识。最后在不同的热力站之间应该采用间接的链接方式,以最大限度的确保调节的实现。热力站是集中供热采暖系统的二次网和一次网的链接纽带,是减少热网漏水损失最为重要的核心。在热力站应当配以自动调节的装置,以此实现热力站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和气候的变化做出调节,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2.2热源的节能设计分析

在供暖节能的设计中对于热源的设计具有提升供热水平,节约燃料和降低供热系统对于环境的污染的积极作用。先手要严格的依据节能减排的需要选择清洁煤技术与环流化床锅炉,选择具有防尘功能的设备。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人员进行培训,依据操作规范开展操作。依据室外温度合理的选择供暖期每日锅炉运行的实际参数,使得热源更加的节能,促使锅炉的运行能够更加的程序化和科学化,以便能够在节约煤炭资源的基础之上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2.3热力网集中供暖的节能设计

在进行集中供暖热力网的设计过程中,首选要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参考城市的建筑物特点和地理环境做好热力网的规划设计及。在热网主干线的铺设过程中要尽力靠近热负荷的密集区域,尽力减少主干线的长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其次要进行科学的热力网控制,安装必要的热网微机监控系统,提升自控系统的可靠性。另外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能够熟练的操作热力网自动化管理中的各种设备,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最后要逐步的推广更为先进的材料,在各个干管上安装调节性能更为优越的节能阀,使得用户的流量符合具体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减少官网的水力失调,以便可以更好的解决暖气出现局部过热和局部不热的情况。

3常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A.设备故障处理

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发现,引起集中供热采暖系统故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就当前常见的散热器不热现象本身而言,其常见的情况有三种,即首先是散热器完全不热,及散热器表面的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差无几;其次是散热器不是很热,这种情况是散热器表面温度与设计要求的采暖温度有着一定的差距;第三是散热器在工作的时候出现忽冷忽热的状况。基于这种情况,在目前的设备安装和处理中则需要我们从设计理论入手去分析和解决,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技术缺陷与指标隐患进行深入的处理与总结,从而使得其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都能够得到良好有效的解决,尤其是对于系统中存在的安装质量隐患,我们要制定出严格、健全的施工指标,并对安装施工环节进行全面、高度的管理,从而能提高设备的安装运行质量。

B.技术故障的处理措施

在目前集中供暖的工作分析中,其处理方法是按照实际工程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水力计算值,而不是在工作中的过程中直接生硬的采纳各种技术规范,从而造成设备和施工技术的不达标、不科学。一般情况下,在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设计材料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种种质量缺陷,从而有针对、有目的的提出预防和解决方法。

4室外系统缺陷引起的供热故障

A.室外管网保温不符合要求。一是保温层厚度小于设计要求,材料不符合要求;二是保温层施工质量低劣;三是保温层遭到水浸或严重脱落。

B.初调节受到人为破坏。外网安装调节完毕后,应当固定所有用户系统进户入口阀门的开启度。如果这些阀门开启度遭到破坏,必然使整个系统水力工况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用户不热或过热情况。

结语

集中供热采暖技术是为了提高当前供热过程中供热的质量,降低由于供热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和环境影响因素,更是供暖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开发和完善的结果。在集中供热采暖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其各种故障的排除是主要的运行关键,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各种技术设备进行良好的分析,提高其供热质量,保证供热过程中人们良好的生活与工作。冬季我国北方很多地区使用集中供暖是居民取暖的重要方式,伴随着供暖面积的扩大,提升供暖系统的节能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建筑集中供暖采暖节能设计的过程中药注重环境和运行成本两个方面的综合考虑,这是开展集中采暖节能设计的重点。本文主要对建筑集中供暖采暖系统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进而分析了了供暖采暖节能设计的主要措施,以期可以更好的做好集中供热采暖工作,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39-02

1 工程概况

宝雨山煤矿位于伊川县白沙乡豆村东南3km,2001年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为0.60 Mt/a,本次产业升级改造设计生产能力由0.6Mt/a增加到0.9Mt/a,净增0.3Mt/a;本次技改不新增土地,矿井总人数不变,辅助设施不考虑增加。矿井工业场地生产、生活用水量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矿井最高日用水量2524.51m3/d,最大时用水量249.71m3/h。其中生活最高日用水量838.89m3/d,最大时用水量123.06m3/h;生产最高日用水量1685.62m3/d,最大时用水量126.65m3/h。

2 工业场地供水水源的选择

2.1 地表水

井田位于黄河、淮河水系分水岭中部,地表的泰沟寺溪和石峪沟溪以及白降河均受气候影响明显,大气降水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流量随季节性变化,雨季水量增大,旱季几乎断流干涸。水量、水质均不能保障,故不能作为煤矿企业供水水源。

2.2 地下水

矿井现采用深井水作为生活供水水源,深井水水质好,符合人们的饮用习惯,一般不需建净化设施,投资省,管理技术要求简单。

2.3 矿井排水

处理后的矿井排水作为供水水源。优点:水量充足,水资源充分再利用,节省排污费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缺点:水处理工艺相对繁琐,操作稍复杂,投资较高。

2.4 推荐方案

矿井排水水量大,水量充足,符合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故采用矿井水经过处理后作为矿井的消防、洒水、生产、绿化等用水;地下深井水水质好,水量较为充沛,经过过滤、消毒后,提供矿井生活用水。

3 给水系统设计

(1)宝雨山矿井工业场地与居住区相距350多米,生活供水水源采用深井水;生产用水采用经过处理后的井下水,工业场地已有两座400m3的圆形清水池,储存生产和井下消防、洒水等用水;新增两座400m3地上日用及消防水池,提供生活用水及工业广场地地上消防用水。矿井工业场地与生活区坪场标高相差较大,矿井水处理站与生活区最高坪场标高相差30多米,故工业场地与生活区采用不同供水压力的分区给水系统。工业场地供水管网为环状管网,生活区为枝状管网。

(2)根据供水压力及管径的不同,分别采用焊接钢管和球墨铸铁管。钢管采用法兰连接或焊接,工业场地内给水管径≥DN75时采用球墨铸铁给水管,橡胶圈接口。管径≤DN75时采用内外涂塑埋地给水管,法兰连接。管道埋深不小于地面下0.7m,工业场地和生活区按照规范要求均设置室内、室外消火栓;工业场地内给水系统统一管理,不需计量。

本次供水系统设计新增建、构筑物参数及主要设备选型:1)地面生活、消防水池:V=400m3,两座;单座L譈譎=11.4?1.4?.8m;2)消防水泵房:18?.0?.5m,一座;3)消防水泵:XBD10/40-SLW(HY),Q=40L/s,P=1.0MPa,N=75kW,两台,一用一备;4)生活给水设备:采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KDGS46-70,Q=46m3/h。H=70m,N=11kW(与现有生活供水设备共同提供生活用水);5)水泵房内排污泵:50WQ10-10-0.75,Q=10m3/h,H=10m,N=0.75kW,两台,一用一备;6)二氧化氯发生器:HSB-2000型,N=1.0kW,2台,1用1备。

(3)净化系统

由于井下正常涌水量增加到正常40704m3/d(即1696m3/h),最大58032m3/d(即2418m3/h),所以在原有设备基础上,需增加矿井水处理设备,以满足产业升级改造及安全生产等需要。

井下水处理:充分利用矿井水资源,从井下排出的矿井水进入矿井水处理站,进入斜管沉淀池沉淀后经无阀滤池等工艺流程处理和消毒后,清水两座V=400m3(已有)的井下消防、洒水水池;深井水经过滤消毒后,进入两座V=400m3(新增)的工业场地生活、消防水池。

矿井水处理系统新增主要建、构筑物参数及主要设备选型:1)斜管沉淀池:Q=400m3/h,三座,L譈譎=19.03?.09?.5m。(钢砼,地上式);2)重力式无阀滤池:Q=120m3/h,两座;3)集水池:V=200m3,一座;4)煤泥池:V=100m3,两座;5)煤泥脱水间:L譈譎=15m?m?m,一座;6)提升泵:150QW130-30-22,Q=130m3/h,P=0.30MPa,N=22kW,四台,两用两备;7)煤泥泵:100QW65-15-5.5,Q=65m3/h,P=0.15MPa,N=5.5kW,两台;8)提升泵:150QW150-15-15,Q=150m3/h,P=0.15MPa,N=15kW,两台,一用一备;9)冲洗水泵:ISG50-200,Q=12.5m3/h,P=0.50MPa,N=5.5kW,一台;10)成套加药装置:JY-0.3/0.7A-3,N=6kW,两套;11)皮带式压滤脱水一体机:DY-3000,N=8kW,一台;12)值班加药间:L譈譎=18m?m?m,共一座。

4 排水系统设计

本次技改不新增土地,矿井总人数不变,辅助设施不考虑增加,故工业场地及居住区的各种污、废水仍由现有的各排水系统统一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本次设计不再新增生活污水、生活废水、生产废水等处理系统的构筑物及设备。排水量共计646.26 m3/d。分别如下:职工生活排水133.22 m3/d;职工公寓排水145.32 m3/d;池浴排水52.08 m3/d;淋浴排水69.44 m3/d;食堂排水60.56 m3/d;洗衣房排水98.11 m3/d;其他排水87.53 m3/d。

(1)污、废水排放方式及系统。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经格栅调节池后进入原有一体化地埋式生活污水综合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外排。洗浴废水经毛发收集器后进入原有一体化地埋式生活污水综合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外排。食堂污水经隔油池后进入原有一体化地埋式生活污水综合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外排。

(2)雨水排放方式及系统。矿区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矿区内雨水利用原有雨水排放系统统一收集后排出。

(3)工业场地和居住区排水管的管材、接口方式、敷设方式及最小埋深等资料均为已有排水系统资料,本次设计不再考虑新增。

5 水量平衡

本次技术改造采用井下水处理后作为矿井的供水水源;矿井涌水量为正常40704m3/d(即1696m3/h),最大58032m3/d(即2418m3/h),矿井最高日用水量2524.51m3/d。

篇4

一.前言

随着我国在炼铁行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炼铁的技术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在炼铁高炉进行炼铁的时候,冶金技术也被应用到其中,从目前冶金技术在炼铁高炉的应用情况来看,其经济效益还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就有必要进一步的加强冶金技术在炼铁高炉中的应用研究。

二、冶金技术

冶金技术是指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及其金属化合物,然后再使用各种加工方法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过程和工艺。现代冶金技术主要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以及电冶金二种技术。

1.火法冶金。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冶金过程就是火法冶金。矿石在高温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由原始的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化合物或单质,并且集中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中,从而达到使目标金属与其他的杂质分离的目的。火法冶金技术所需要的热能通常是依靠燃烧燃料来供给的,但也有通过化学反应来供给的。火法冶金的过程:干燥一焙解一焙烧一熔炼一精炼一蒸馏一提取

2.湿法冶金。在溶液中进行的冶金过程就是湿法冶金,湿法冶金的温度一般都不高。湿法冶金的过程:浸出一净化一制备金属。浸出过程是使用适当的溶剂对矿石进行处理,使需要提取的金属与溶剂反应,从而以离子的状态进入溶液的过程。对于某些比较难以浸出的矿石,需要在浸出前进行预处理,使其成为易于浸出的某种化合物。净化过程是由于部分金属同需要提取的金属一同进入了溶液,在溶液中将这些杂质去除的过程。制备金属是使用电积、还原、置换等方法从净化液中提取出目标金属的过程

3.电冶金。利用电能提取金属的方法就是电冶金。电冶金可分为电化冶金和电热冶金。电化冶金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将需要的金属从溶液或者是熔体中提取出来。电热冶金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进行冶金的过程,其与火法冶金的区别仅仅在于热能的来源不同。

三.冶金技术在炼铁高炉中的具体应用

1.高炉双预热技术

炼铁高炉所需能源有78%是由焦炭和煤粉燃烧提供的,剩下的则由热风和炉料化学反应热提供。高炉炼铁过程中所用的煤炭有34%的能量会转换为副产煤气(包括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回收利用副产煤气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双预热技术就是利用高炉煤气燃烧产生的高温废气与热风炉烟道废气的混合气体作为热源,混合气体可将煤气和助燃空气预热至300 0C以上。

宝钢、昆钢、鞍钢等多家企业在炼铁高炉中应用了双预热技术后都取得了1 200 0C以上的高温风,宝钢3号热风炉使用分离型热管式余热回收双预热装置,4号热风炉使用分离型热管煤气、空气双预热器装置;济钢第二炼铁1号高炉投产后即使用顶燃式空气、煤气自身双预热热风炉,也得到了1200 0C以上的外送热风。

采用余热回收技术,使用转炉煤气进行烧热风炉,利用高炉废气热代替化学热,以热管(属)换热器预热助燃空气或煤气,有效节约了焦炭,改善了热风炉燃烧工况,提高了焦炭利用率和高炉炼铁率。目前,我国炼铁业在高炉双预热技术中回收利用的废气余热仅为25.8%,以热力学定律为基础的计算和分析表明,此值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高炉干法除尘

高炉除尘技术主要有干法除尘和湿法除尘两种,而干法除尘又分为高压静电除尘和布袋尘,其中布袋除尘运行成本较低效果较好。为适合水资源缺乏这一国情,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高炉干法布袋除尘技术,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

高炉干法布袋除尘技术在引进初期,普遍采用的是加压煤气反吹大布袋除尘工艺,高炉干法布袋除尘技术在大型高炉企业并未得到较好的推广,因为当时只有200~300 m3的高炉可以采用此技术。经过近20年的经验总结和技术改进,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研发了高炉煤气低压脉冲布袋除尘技术,此项技术在短短七八年时间里已经推广应用到儿乎全部新建的1000 m3以下的高炉上,使炼铁工艺发生了质的跨跃。近年来,干法除尘技术的发展更为成熟,现在2600 m3以下的炼铁高炉都可应用此项技术

3.高炉喷煤技术

焦炭是高炉冶炼的必需品,它为冶炼过程提供热量,同时是铁矿石的还原剂。高炉喷煤技术是从高炉风口向炉内喷吹煤粉,在高炉中直接起提供热量和还原剂的作用,从而使高炉炼铁焦比降低,同时减少了炼焦设施,降低了炼焦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现代高炉冶炼的一项重大革命。按当前市场价格,使用煤粉可降低炼铁生产成本约800元。

在炼铁高炉生产中,首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煤粉的燃烧率和降低燃料比,实现经济喷煤。长时间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精料和降低渣比是高煤燃烧率、低燃料比生产的基础,预热工艺设计是安全生产的保障。

前期的喷吹系统多为串联罐系统,后来逐渐被并联罐系统取代,单管路+分配器的结构也变得普及。经过不断实践,系统的计量和控制精度得到显著改善。如今经典的工艺流程为:中速磨制粉一热风炉废气+烟气炉一大布袋收粉一并联罐一直接喷吹一单管喷吹+分配器。以宝钢高炉为代表,经过喷煤技术的改革的炼铁高炉在生产状况、成本控制都有一定的改善。

四.冶金技术及高炉炼铁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冶金技术不断地汲取相关专业技术的新成就,加强冶金动力学和冶金反应工程学的研究,从而不断充实、深化冶金技术。在冶金技术的热力学熔渣结构及物性等方而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并且建立起了智能化热力学数据库,加强计算机的应用,逐步实现了对高炉炼铁中冶金技术的自动控制,实现了系统的最优化。冶金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逐渐地成为了热门话题,因此研究冶金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同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

1.加强高炉炼铁反应技术

高炉炼铁反应技术的加强关键在于提高反应效率。提高反应效率的方法主要有:实现矿石与焦炭的最恰当配比,在低温、高速中还原;通过添加催化剂,提高反应的效率

2.降低对炼焦煤资源的依赖度

在工业炼铁生产过程中,扩大炼焦煤源,降低焦比,降低对优质炼焦煤资源的依赖度,通过炼焦配煤优化系统,自动优化出适合于炼铁生产需求的最佳配煤模型。

3.探索氢利用技术

利用碳化氢进行低温还原,不仅可以改善熔融带的透气性,还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高炉的功能。目前氢利用技术的道路仍在不断探索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冶金技术的进步,其在炼铁高炉中的应用将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冶金技术也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促进我国炼铁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刚 以气代焦 天然气与冶金市场双赢天然气工业2000-09-28期刊

[2]丘增红 微能8000kW/10kV变频器在炼铁高炉鼓风机改造上的应用变频器世界2010-08-15期刊

[3]王步皓 炼铁高炉上料扰动的透平静叶控制系统设计东北大学2011-06-01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