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是畜牧业遵循市场变化轨迹,从“量”到“质”的顺势而为不可否认,如今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注重质量,注重健康饮食,不再仅仅是吃饱,而是要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当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变化、要求更高时,传统的禽畜养殖方式、不合理的畜禽产品结构就不可避免地惨遭淘汰,而注重科学养殖、合理布局、提供优质健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随之应运而生,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2是畜牧业配套养殖,从“盲目生产”到“科学规划”飞跃转型的时势所需采用科学统一的生产标准与质量标准,不仅可获取优质、可靠的畜产品,而且利于市场竞争更趋向公正透明,对养殖户、消费者来说均是“受益匪浅”。另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实施,营造出“不以规矩不以成方圆”的畜牧业配套养殖氛围,制定了相关标准与制度,避免跟风的盲目生产。值得一提的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因地适宜,量化为入,使牧民和养殖户胸有成竹,将生产规模与销售市场合理衔接。
2.3标准化生产是当前畜牧业发展的航标,是畜牧业适应全球环境、与时俱进的首要之举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不仅颠覆了发达国家在禽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纵横一体的独断,更提高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用无可挑剔的优质产品刷新出口量,为国为民增加收入。
3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3.1优胜劣汰,统一品种,加强种畜禽的日常管理。在一定区域内尽量实现畜禽品种上的统一,为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奠定基础。
3.2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培育力度,意在整合小户。规范经营管理和统一生产模式是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所以,应注重培育、扶持规模养殖场,并以其为龙头带动相邻小户,组合为专业化养殖小区,这样便于有效管理。
3.3注重兽医业务技术培训,并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外引内联,相互携作”的途径,激发各位兽医对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浓厚兴趣。
3.4做好防疫工作,为畜禽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百姓之所以钟情绿色环保型畜禽产品,主要是因为这类产品达到卫生标准,可放心食用。而按照规定做好畜禽防疫工作,方能为畜禽标准化生产奠定牢固的基础。
3.5强化牧业执法,加大畜禽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应取精华弃糟粕、取优质抵伪劣,层层把关,用火眼金睛震慑不法分子,确保养殖户用到放心饲料和兽药。
3.6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应逐步铺开,并注重实际结果。另外,应着重引导、培养农牧民主动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的习惯,并持之以恒,使之落到实处,从而早日实现禽畜的标准化生产,让广大老百姓实现放心购买畜产品。
4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4.1重视禽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力度不断使之完善
这是实现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基础。首先,统一设计,依据“房屋砖瓦化、设备现代化、技术规范化”的标准,建造标准化畜舍并配备消毒器、冰箱等相关设备。同时,秉乘“方便生产,方便防疫”的理念科学规划,并依据主风向对主要功能区进行正确设置,给畜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其次,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标准化畜禽圈舍建设力度。光照、喂料、饮水、清粪应全部实现自动化。安装可视化远程监控系统,加强安全和管理监控,实现管理升级。再次,积极发展标准化集中畜禽产品供应站,为畜禽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实施创造应有的先决条件。
4.2持之以恒,将良种普及作为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重点
应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选择具有抗病力强、效益高的优良品种进行标准化繁殖生产,以各种努力、助力提高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另外,突出品种改良,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在畜种改良上,应秉承“提高优良畜种比例、压缩低产畜种”的理念,创新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以加快禽畜良种体系建设。
4.3注重科学饲养,狠抓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首先,按照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草原禁牧计划,将推广畜禽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作为重点,提倡“标准舍,科学管;冻精配,创高产”的综合组装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新疆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的特点,建立有暖棚和温室的标准化圈舍,并随着气侯变化对畜禽进行合理饲养。其次,为保证舍饲成功顺畅,需着重推广青贮饲料、微贮技术,并使之落实,为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饲草饲料基础。再次,为从根本上保证畜产品安全,强力推行饲料用品标准化生产,对牧草和饲料实行无公害、标准化、有机化生产,并由相关畜牧部门认定,达不到标准不得进入畜牧生产领域。
4.4吸引龙头企业加盟,做好标准化品牌建设
这是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关键。首先,采取优惠政策,邀请龙头企业入驻当地,伴随着这些榜样企业一同而来的是专业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标准,促进了产品质量和产业层面的提高——这些因素,给当地牧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4.5加强畜禽疫病防控,以保护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成果
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是是否将重大动物的疫病预控工作做到位,以确保畜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无疫情发生。首先,为了使畜禽健康成长,组建畜禽病检中心必不可少,同时必需购置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并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其次,建立防疫、消毒等制度,完善免疫程序,把畜群免疫作为防疫制度化的重中之重,主要采取加强免疫,定期检测的方法,作好种群动态的健康检测,确保免疫效果。在此需强调的是,在疫病防治上,应务必按照农业部公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规定使用畜禽用药,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用药笔记的记录,做到规范用药,从而保证畜禽产品的安全。另外,遵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管理规范》,落实畜禽疫病检测的具体事项,对当地所有畜禽进行动态检查、全面控制,并建立畜禽产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确保畜禽活体不含药残,健康无疫。
4.6实施定点屠宰,实现畜禽屠宰加工环节标准化
务必控制好畜禽产品上市关,严把动物产品上市关,对无免疫标识和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不能屠宰,对无检疫印章(标识)和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食品严禁出卖。
4.7提倡清洁生产,力争“就地化污”,做到粪污处理无害化
这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怀揣“农牧一体,种养兼顾”的理念,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并变废为宝,提取畜禽粪便中所含的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可用微量元素并制成复合肥。其次,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之举措,对禽畜的粪便进行有效分离,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或消灭畜禽排泄物及相关污染物的滋生、漫延,保护环境,还牧民、农民一个绿色环保的家园。再次,在牧区应提倡立体养殖、堆肥、沼气发酵等先进的畜禽饲养技术,从而取得“及时化污”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好效果。
4.8注重监督控制
这是畜禽标准化生产推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法律保证。首先,实行兽药、饲料产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了饲料安全,同时突击对牧民使用的饲料、兽药进行检验,从而保证了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顺利推广。其次,对畜禽产品质量务必重视并从严要求,建立并完善检测系统,引导畜牧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加工,做到畜禽产品从源头到供应末端的全程无死角、一条龙的监测监控。再次,责任到人,环环相扣,实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不遗漏任何细节,不放过蛛丝马迹,从宰前到消费场所,进行认真检查,以保证消费者享用到安全、可靠、放心的畜禽产品。
5建议
5.1转变经营创新方式,突破瓶颈,创新和发展并驾齐驱,产品质量和经济收入携手同行,将关注点聚焦在产业的内部调整与成长,比如研发能力的增强,品质的提升,内部创业的实施。
5.2政府应投资带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但要集中于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从而达到“扩张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高度,优化产业梯度”的目的。
篇2
1范围
规定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中的基地选择和管理、生产投入品管理、生产技术选择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措施。
2规范引用文件
《NY/T848-2004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L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GB/T16715瓜菜作物种子》;《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GB/T19648-2005 水果和蔬菜中446种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
3基地选择
3.1基地基本条件
建设基地要求: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机械化耕种和投入品及产品运输;水源条件较好,可保证常年浇灌用水;电力使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浇灌系统及产品加工、包装等用电;土地相对平整,方便大规模、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周边无污染源、连片面积200hm2以上。
3.1.1土地平整,为基础设施打下基础。结合现有耕地的地形地貌,采取相对就近统一平整,填毁不规则的沟渠,清除土地上杂树等附属物,形成单幅面积超过1hm2的平面整体。
3.1.2道路交通建设。田字型主干道4m宽,水泥路面;支干路3.0m宽,水泥路面或煤渣路面,主支道路相连。
3.1.3排灌系统建设。基地选择离江、河较近,采用江河水与打旱井结合,建立引水泵站,并建设蓄水池,加输水管线形成基地灌溉系统。同时基地内开发修筑主沟渠,新建槽形渠若干条与主干渠相连形成排水系统。
3.1.4电力设施建设。基地建设选择区域内,在充分利用现有农电网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调整部分变压器和低压输电线路,根据需要配套,以满足农户灌溉、产品加工、包装、杀虫等生产用电需要。
3.2基地环境条件
基地产地环境要求符合农业部标准《NY/T848-2004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规定。保证基地土壤、灌溉用水、空气质量、悬浮物指标满足标准要求。
4投入品管理
4.1农药使用管理
基地生产中防虫、治病以物理、生物防治为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技术,在确需要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按照《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及《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的要求合理使用。
4.2肥料使用管理
基地肥料的使用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要求,优先采用有机肥,其他肥料的使用按《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的要求使用。
4.3种子
基地生产用种原则上采用无检疫性病虫害的优质生产性种子,在《GB/T16715瓜菜作物种子标准规定》范围内的按照标准,标准规定之外的种子,采用正规厂家生产,证件齐全的包装种子。
5生产技术
各基地根据生产需要,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按照各品种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生产绿色食品的按照各品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生产有机食品的按照各品种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
6产品质量安全监控
6.1采样
6.1.1快速检测采样。四级检测系统对2~3d内准备上市的单一品种面积超过100m2的蔬菜进行监测。对同一基地内相似种植条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内作为1个样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定点后,在该区域随机抽取样品。
6.1.2色谱检测采样。每季度对定点基地内2~3d内准备上市的单一品种面积超过1 000m2的蔬菜进行监测。对同一
基地内相似种植条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内作为1个样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定点后,在该区域随机抽取样品。
6.2检测
6.2.1快速检测。由基地检测室检测人员按照《GB/T5009. 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定性检测。
6.2.2色谱检测。按照《GB/T19648-2005水果和蔬菜中446种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进行定性、定量检测。
篇3
稻谷价格按照国家三等收购价计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
连续三年最高亩产达到602kg,亩增产86kg稻谷,最高增产幅度15.38%,最低亩产487.0kg,但也有减产地块,最多亩减产45kg,最大减产幅度为8.39%。增收部分来源于增产和节省投入两部分。2007年机插总体表现为减产,2008年由于技术的逐渐完善,表现为增产点次多,增产幅度大,效益较可观。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机插增产比例增大,增产幅度12%~15%,仍有减产地块。但如果采用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水稻亩产达到600kg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黑龙江省阿城区何长海自2007年开始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每年种植水稻200多亩,购置粉土机、育苗机、施肥机、收获机等配套机械12台套,在2009年种植东农429,平均亩产达到605k量水平。虽然水稻机械化生产总体应用水平还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水田整地机械应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学,质量难保证
多数选择宁波或18马力四轮车带五铧犁以翻地为主,水田旋耕整地面积少,田面平整度高低不平,欠沟,生地楞伐块比例大,翻耕地块一般需48小时浸透,增加泡田时间泡田用水,旋耕整地一般约4~5小时即可泡透粗耙。整地质量粗糙,地表面根茬多,沉淀时间掌握不准,耙地过细腻,渗水速度慢,延迟插秧时间,高差大等都影响插秧与灌溉都不同程度影响插秧作业质量。
2机械育苗质量差,壮秧效果不达标
主要问题有软盘床土厚度不够,播量过大,秧田管理不科学。底土过厚或过薄,农户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担心底土厚盘根不好,插秧时漏穴,一般铺设1.5cm以下,底土过薄种子密度大,床土养分消耗快,未到插秧秧龄秧苗出现发黄脱肥现象,出现小苗弱苗现象,播量过大,农户过分担忧插秧缺苗,补苗问题,随意加大播量,最多由650g增加到700g多至750g/m2,最多达到800~1000g/m2,播量大,单位面积秧苗根条数多,地下部水肥争夺激烈,地上部秧苗徒长,苗弱,茎弹性减弱,第一鞘长增加叶间距拉长。插秧时植伤率提高。田间保苗率下降。再者秧田管理粗放,机插秧要求适宜的株高、叶龄,否则对插秧质量有一定影响,秧田管理不及时,温湿度不适宜,不能按照秧苗生长最适宜温度进行放风管理,浇水次数多,秧苗整齐度不好,出苗率、成苗率低不能达到机插要求,田间易造成缺苗断条现象,水分过大达不到旱育壮秧标准,盘根受影响不能形成毯式秧盘。
3机械插秧技术不过关,严重制约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优势
机械插秧质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插秧时造成植伤,机手对机械性能、操作方法掌握不到位,秧针抓秧时秧苗茎基部组织挤压破裂,造成秧苗弯折,使秧苗致死或大缓苗,调查发现每穴插秧7~8株基本苗,损伤达5~6株,仅剩1~2棵完整基本苗,造成田间基本苗数不足而减产。即便是勉强存活缓苗时间延长,生长发育缓慢。2008年调查阿什河街城建村漂秧率8%,倒折率6.7%保苗率只有87.6%,大大增加了补苗工时费。也对后期水稻生长发育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缓苗慢、时间长,机插秧缓苗时间一般在7~10天,返青期过后正值除草施药期,田间保持相应高度水层极易遭到潜叶蝇的危害,不仅使营养生长期出现滞后,而且分蘖期、抽穗期乃至成熟期相应都拖后,晚熟4~5天,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4水稻机械插秧秧龄问题
虽然机插秧速度快,但整地沉淀时间长,秧苗迟迟不能下田,秧龄超过35~40天现象普遍存在,此时因后期天气温度高,秧苗在苗床生长速度快根系长,插秧时根系容易上浮而漂秧。秧龄过长也是影响插秧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5插秧密度不合理
机插秧要根据品种、地力和插秧时间等综合因素而定,插秧过稀或过密都会减产,稀植保苗数不足,密植易造成贪青倒伏、得病减产。
6机械化生产水稻施肥不科学
施肥机械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施肥均匀,田间表现生长整齐一致。但机械插秧施肥技术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保证,但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农户一般还遵从手工插秧的经验施肥方法,注重偏施氮肥,重施分蘖肥,由于缓苗慢易加大施肥量或多次施肥,分蘖高峰后移,生育进程拖后,无效分蘖多。以2009年为例一次分蘖肥空瘪率在12.8%,有效分蘖率85.3%,二次分蘖肥空瘪率在17.4有效分蘖率76.5%。氮肥量中分蘖肥比例超过50%倒伏比例加大。
7防病灭虫环节,重治疗轻预防
机械插秧要根据田间长相采取定量栽培精确管理模式,生产上农户往往忽视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总是发现田间得病后再打药防治。这就是机械插秧最应该注意的主要的技术环节之一。2009年阿城区料甸乡新发村二组近200亩机插水田因穗茎瘟减产8.3%。而胜新村在抽穗前后二次防治稻瘟病,穗茎瘟发病率仅在3.5%左右,对产量影响甚微。
8机械化生产水稻灌溉问题
机械插秧对水田灌溉要求,农户习惯深水灌溉。还有的田块长期渴水。或有水区不进行晒田,一水到底造成水稻长期淹水,地下根系发育不好,黑根黄根增加,分蘖慢、分蘖数量不足,亩产量相差100kg左右。
9机械化生产水稻收获问题
因机插水稻生育期有拖后现象,一般收获时间都延后,容易造成惊纹粒,脱壳率达到3%。
对秸秆还田认识不足:收获时一般不直接将秸秆粉碎,秸秆还田率不足10%,不超过2万亩。多数将秸秆田间焚烧,将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的最好资源白白毁掉,造成钾资源严重浪费。
10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必须坚持标准化栽培作业
水稻生产发展首先依赖稻作技术的进步,在目标栽培体系中提高标准化技术及措施,其是机水稻械化生产,各技术环节只有坚持质量标准,农技农艺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
10.1把好品种应用关
水稻机械化生产适宜品种为株高中等,中矮杆,分蘖力中等以上,抗倒伏,抗病虫,后熟快,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品种,品种在任何作物中主要决定作用生产潜力任何一个新品种都需要各自的栽培条件才能满足其增产潜力。
篇4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二、工业4.0的内涵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三、工业4.0的发展现状
工业自动化是德国得以启动工业4.0的重要前提之一,主要是在机械制造和电气工程领域。目前在德国和国际制造业中广泛采用的“嵌入式系统”,正是将机械或电气部件完全嵌入到受控器件内部,是一种特定应用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数据显示,这种“嵌入式系统”每年获得的市场效益高达200亿欧元,而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提升至400亿欧元。有专家预计,不断推广的工业4.0将为德国的西门子、ABB、通快(Trumpf)等机械和电气设备生产商,以及菲尼克斯电气(Phoenix Contact)、浩亭(Harting)以及魏德米勒(Weidmuller)等中小企业带来大量订单。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署专家Jerome Hull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工业4.0是运用智能去创建更灵活的生产程序、支持制造业的革新以及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它代表着集中生产模式的转变。Jerome Hull介绍:所谓的系统应用、智能生产工艺和工业制造,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生产过程,而是产品和机器的沟通交流,产品来告诉机器该怎么做。生产智能化在未来是可行的, 将工厂、产品和智能服务通联起来,将是全球在新的制造业时代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工业4.0是涉及诸多不同企业、部门和领域,以不同速度发展的渐进性过程,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成为必然。同样是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ZVEI)以及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三个专业协会共同建立的工业4.0平台正式成立
四、工业4.0的本质分析
1.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半期由蒸汽机实现工厂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后半期用电力来实现大规模化批量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后半期通过电气和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其实就是实现“智能工厂”。工业4.0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实现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
2.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
工业4.0报告中描述的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指从事作业的机器人(工作站)能够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所有有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自主切换生产方式以及更换生产材料,从而调整成为最匹配模式的生产作业。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能够实现为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的设计、零部件构成、产品订单、生产计划、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在生产之前或者生产过程中,都能够随时变更最初的设计方案。
3.首要目标是工厂标准化
德国工业影响力的一个侧面就是“标准化”。PLC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IEC61131-3(PLCopen)主要是来自德国企业;通信领域普及的CAN、Profibus以及EtherCAT也全都诞生于德国。工业4.0工作组认为,推行工业4.0需要在8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其中第一个领域就是“标准化和参考架构”。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智能工厂生态链上各个环节制定合作机制,确定哪些信息可被用来交换。为此,工业4.0将制定一揽子共同标准,使合作机制成为可能,并通过一系列标准(如成本、可用性和资源消耗)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以往,我们听到的大多是“产品的标准化”,而德国工业4.0将推广“工厂的标准化”,借助智能工厂的标准化将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广到国际市场,以标准化提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市场化效率,继续保持德国工业的世界领先地位。
总的来看,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程晓蕾.工业4.0架构下的工业大数据的需求、环境及服务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8)
篇5
1发展现状
滁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其粮油、蔬菜、花生、茶叶、猪肉、淡水鱼类等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加,总量已具备一定规模。2004年,全市只有3家企业、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3个,面积300hm2,实物总产量仅240t。经过4年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20家企业、47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24个,面积2.46万公顷,实物总量9.96万吨,企业总数增长了5.7倍,产地增长了7.0倍,认定面积增长了80.9倍,产品数增长了14.7倍,总产增长了414.2倍。据安徽省农委“2007年度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情况通报”显示:近几年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速度位于全省前列,这表明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正走向快速发展时期。
2存在的问题
2.1产品少规模小
近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较小,认定的产地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认证产品数和产量也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市龙头企业数量虽有不少,但大都是规模小、资金有限,缺少大型规模化、效益好的基地;在参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上存在着投入不足、产地面积小、产量少,产品不能精深加工,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达不到标准;机制落后,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远远不能带动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需要。
2.2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上看,产品认证数超过10个的只有2个县,产地认定数在4个以上也仅有3个县,截至目前,我市仍有部分县(市、区)至今没有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淡水鱼类上,而粮油、肉蛋禽类和一些地方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少之又少。较为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适应不了大市场、跨地域、多元化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制约了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选择,不利于开拓滁州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
2.3重申报轻管理
一些企业和农民认为申报的生产基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产品也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所生产的的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其实不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着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要求,部分企业疏于管理,不对生产人员进行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先进栽培技术的培训;不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导致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不当和生产操作规程执行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产品污染,生产的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此外,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检测能力不够,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检测设施薄弱,单靠现有的管理、检测、监督体系远不能满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
2.4认知程度不足
无公害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无公害产品消费群体仍十分有限,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无公害农产品产量少,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且产品档次不高,包装差,难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欲望。这就造成在较严格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没有获得相应的较高收益回报,价格低于价值,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用,而不管是不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也不管生产的农产品是否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5统分经营矛盾突出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的经营体制,很难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矛盾突出,单家独户的种养殖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实施、日常监管难度。
3对策和建议
3.1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地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转变农民群众观念,提高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使农民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着力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带头人,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严格记录生产、加工、包装、生产资料使用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情况。同时,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操作水平。
3.2做好试验示范,带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采取示范引路、逐步推进的办法,各级科研、推广部门要在突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采用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通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试验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大,严重制约了产品数量和市场有效供给量。要彻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产规模,努力增加产品总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从而使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3.3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一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及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和不定期抽检产品质量,确保对产品质量的适时监控。同时要督促生产企业及基地制定并实施自检制度,共同把好产品质量关。二是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电话和检测合格证明等,实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予以公布曝光。三是加强对生产基地的环境和投入品的管理。防止产地、产品受工业“三废”和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农业投入品污染,真正实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不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而是要有组织地统一农业生产行为。要通过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进、改造培育、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网络,积极培育营销队伍,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通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基础组织、行业协会,重点培育个体私营大户等措施,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3.5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粮油)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6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为人民办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实事、好事。各级政府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要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帮助他们解决认证过程中的困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费用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篇6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独特的资源条件和产品品质,并且已具备一定的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迅速在国内、国际形成较强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具有稀缺性、绿色性、区位性(结合WTO就是原产地原则)等特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农业特殊品质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的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也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河南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优越,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发挥特色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河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于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特色农业的经济学分析
1.推动农民增收
从种植业来看,目前我省农业种植大部分结构单一农业论文,特色不明显;小麦、玉米是主要作物,杂粮和蔬菜的规模种植较少,商品化率不高。按每亩地年产1000斤小麦和1200斤玉米,小麦每斤1元、玉米每斤1元的价格计算,一般种植业每年亩产值在2200元左右。刨除耕地、化肥、农药、机收等投入(每亩地大约需投入300元左右),收益约在1900元;加上每年的农业补贴,农民的传统种植收益一亩地也只有2000元。当前我省农村人地关系属于人多地少型,人均耕种面积不足2亩,传统农业种植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有限。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挖掘和培育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能有效推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怎么写论文。
2.提升农业竞争力
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优质性、稀缺性和绿色性,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使其特色品质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国内国际市场上激烈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能避开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低效益和弱竞争力;这对于促进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在当前公众对绿色无公害食品需求旺盛以及国际农业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广泛存在的条件下,特色农业只有通过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提升和凸显产品自身无可比拟的质量特色优势,才能够在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必然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目前单户生产带来的农户市场参与不足、农业附加值低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机制体制的创新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
由此,必须充分重视优质特色农业的挖掘和培育,不断拓展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产值,使我省农业“质”“量”齐增。这对于我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但资源优势开发不足
河南省特色资源丰富,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叶、花卉、畜禽、果蔬、木材、药材等在内近70种口碑相传的特色产品,如信阳毛尖、南湾鱼、樱桃谷鸭、杂交水稻、光山麻鸭、新县银杏、商城油菜、淮滨杨木、息县半夏、平桥石榴、固始鸡(鹅);泌阳、西峡香菇;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孟津梨;河阴、封丘石榴;荥阳柿子;灵宝牛心柿饼;西峡猕猴桃;仰韶杏;灵宝、新郑、内黄的大枣;信阳板栗;卢氏、辉县的核桃;方城烟叶;南召柞蚕;驻马店、南阳芝麻;开封花生;商城油茶;开封西瓜;中牟大蒜;淮阳黄花菜;淅川、永城小辣椒;固始“愣头青”白萝卜;杞县、延津胡萝卜;洛阳牡丹芍药、延陵腊梅、开封、南阳、郑州月季、信阳杜鹃;焦作四大怀药、内乡山茱萸;西峡山茱萸西洋参;南召辛夷;济源冰凌草;封丘金银花;辉县、林县山楂;新县银杏;正阳生猪、三黄鸡;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泌阳毛驴;周口槐山羊、沈丘清真牛羊肉;固始土鸡;淇河鲫鱼;原阳大米;确山红薯;道口烧鸡;驻马店小磨油;许昌腐竹;商丘酱菜;兰考泡桐等。以这些特色优势为基础,我省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论文,各地树立了众多的特色品牌,如华英鸭肉、文新茶叶、商城制鬃品、羚锐中成药、奥龙牌色拉油、安太食品、维维、十三香(调料)、利维康、莲花、宋河、金丝猴、辅仁等。但有些特色优势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化经营。
2.农业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河南省有562家企业被列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企业先后入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908相比,只占不到4.5%的比例。从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产业链条的发展看,除少数知名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大多企业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阶段,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少、产品单一,核心竞争力不足。很多特色产品质量上乘,但由于技术、资金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工和包装简单,品牌意识缺失,销售半径小,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3.农户认知不足,组织化程度低,参与意愿与能力不强
在目前我国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单户种植(养殖)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农户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对沈丘县石槽乡农户调查得知,大部分农民对特色农业的概念表现陌生,缺少品牌意识,没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观念的落后、技能的不足和市场意识的模糊使得大部分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只能扮演“耕种者”的角色,在产品质量提升、特色提炼、加工和营销等方面严重缺位。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这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停滞在单户耕作的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业企业和众多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难以在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怎么写论文。
三、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促进我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深化认识、加强引导农业论文,坚持走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战略,并进一步理顺和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供应,积极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激发特色农业发展的原生动力,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业企业的发展,畅通特色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营销渠道;这是我省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深化认知,理顺职能,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
1.把握特色农业发展规律,理顺政府职能
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先决、市场导向、规模适度、科技支撑、产业开发。作为主导的一方,政府有关部门应首先深化对特色农业的认知,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以更加科学地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其次,通过理顺政府职能,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围绕特色农业的项目培育和遴选、扶持体系的构建、特色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志和识别,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逐渐形成专门领导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并完善其工作机制,实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垂直、高效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力量,发挥其专业优势,推动诸如农民培训、技术推广、产品推介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
2.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
从观念上使农户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有所认知,增强其市场经济意识,提升其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意愿。对农业劳动力群体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具备特色农业发展意识,更新生产组织方式,促其形成专业化的经济合作组织。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管理组织方式、人员编制、薪酬待遇、服务农户的方式和渠道等,创建发挥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的机制。加强对农民信贷的引导,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还款方式和期限等向特色农业倾斜。
3.做好区域规划,科学布局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考虑地区综合条件,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寻求最佳的发展方案。我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农业论文,特色产品的发展基础坚实,前景乐观。在特色农业的布局上,应构建机制,综合利用专门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对河南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深入调研,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历史文化、农户已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现有种类、质量和规模,制定科学规划;使各地具有明确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避免地域不适风险、市场风险、需求不足风险和一哄而上的风险。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战略
1.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促使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
产业化经营为特色农业的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使原来小规模的家庭式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部门和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把传统的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变成由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经营;将原来相互分割的农产品经营环节重新加以有机整合,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使地区潜在的相对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完整的产业链,能提升特色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2.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农业标准化生产能有效克服当前农户分散生产带来的随意性,保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优质性,也有利于避开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怎么写论文。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应着眼于生产、加工、流通三大环节,着力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凸显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高收益,促使农业标准化进入良性循环和高水平发展。
(三)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1.完善农地制度
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全使土地分散耕作固化的状况很难打破,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业企业的发展形成限制。应进一步完善农地制度,一方面,加强集体经济建设,发展和强化其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中的号召引导功能;另一方面,应健全农地流转制度,保护农户土地使用权权益的同时,通过流转使农业规模用地得到实现和保障。这对于促进特色农业的企业化发展有基础意义。
2.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论文,促进农业产区与市场的衔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市场效率,同时推动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其营销网络的完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当前我省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路网、通讯等不够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另外,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推广、农民培训等都需大量资金支出。应采取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方法,多方引进资金,多渠道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供给。
3.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制定易于操作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也是农业企业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应继续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扶持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金融支持、人力资源环境优化、相关政策的推介、产品购销平台的搭建,引导各种资源的有效联结,同时在企业品牌打造,相关政策适用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学英.关于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2]李八月.加强和改进对特色农业的金融服务[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2.
[3]岑荣.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增收[J]. 南方农村,2007,3.
篇7
1严格杨梅种植培育技术
1.1制定技术操作规程
依照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NY5201-2004、NY/T391-2000、GB3095、GB4285、GB5084、GB8321.1-6、GB15618),制定了《峡江县无公害杨梅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印发至各种植户,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
1.2基地选址
选择森林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湿度适宜,方圆3km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土壤、空气、水质环境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级(类)标准(要求)的区域,离公路干线500m以上,远离城镇居民区、工矿企业、废弃物和废旧物资堆放地及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源,没有或不受污染源影响,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区域,同时对土壤、空气、灌溉水质进行综合监测。
1.3合理的施肥管理
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允许的有机肥、生物肥、专用复合肥,适当配合使用无机肥。在生产过程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补;基肥为主,追肥为补。幼树期施肥以促春、夏梢,争取实现早出梢,迅速扩大树冠为目的,一年中施基肥1次,追肥2~3次,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厩肥、饼肥等,追肥通常使用尿素和三元复合肥。成年结果树每年施2~3次肥,分别为花前肥(1月下旬至2月下旬)、壮果肥(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后肥(6月下旬至7月上旬)。花前肥以钾肥为主,配合适量氮肥。一般株施焦泥灰15~20kg或硫酸钾0.5~1.0kg,如花量多,可在上年11月施下,以迟效肥为主,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栏肥15~20kg,加硫酸钾0.5~1.0kg。树势弱的加施适量尿素。采后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速效肥料,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栏肥或饼肥2kg加焦泥灰10kg,树势强的,结果少的,可不施采后肥。壮果肥要看树施,挂果较多的,可株施硫酸钾1kg;对树势弱可根外追肥,用于快速补肥或补给微量元素,喷施时间宜选择阴天或傍晚。一般选用喷施宝,高效复合稀土液肥等,采前40d禁止喷施任何叶面肥。
1.4整形修剪
杨梅的树形以自然开心形为好,树体高度控制在3m以内,主枝3~4个,主枝与主干的角度45°以上。主枝上配备不同方位的副枝3~4个,副主枝上培养结果枝群。结果枝以5~15cm的中短结果枝结果最好。以春梢和夏梢为主要结果母枝。根据这些特性,修剪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采果后,即7月上、中旬进行,促发夏梢,控制晚秋梢,加快花芽的形成,以大枝修剪整形为主,不剪小枝,锯除顶部直立枝、交叉枝、拖地枝、密生枝。7~10月不搞修剪,以控制晚秋梢。第二次修剪要看树势定时进行,对强树早剪、弱树迟剪,强树在11月份剪,主要是促进枝梢老化粗壮,增强花芽发育,弱树在翌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剪,过早易受冻害,过迟影响开花,以小枝疏删修剪为主。
1.5病虫害防治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以及影响杨梅质量的农药。推广使用防治病害的农药主要有石硫合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2”抗菌剂;防治虫害的主要有杀灭酯乳剂、潜克可湿性粉剂、机油乳剂等低毒低残农药。病虫防治1a不超过5次,少的1~2次。关键是病害预防在前,虫害在初孵幼虫盛期重点防治。根据森林食品的要求和杨梅无果皮的特性,禁止采前40d使用任何农药及叶面肥,确保果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2产品质量管理
2.1采摘
篇8
2019年,酿造部在公司领导、技术协助组的大力支持、帮助和酿造团队共同努力下,顺利实施了质量与工艺管控和改进,有序推进了团队建设相关工作,超额完成了品质原酒的生产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岗位认知
酿造部长要把控好浓香酿造生产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抓生产组织、产质量目标、绩效管理、团队建设、对外对接和在建工程工艺的规划布局与过程质量监督工作。同时,根据公司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制定部门各项目标的分解下发,形成推进计划和生产技术保障方案,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组织酿造管理、技术团队进行总结、分析,指导和解决生产管理、技术问题;拟订组织实施改进方案。
二、2019年部门年度经营、管理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12月止,投粮***吨,完成年度****吨投粮目标的****%;产酒****吨,出酒率****%(按耗粮计),超****%的出酒目标****个百分点;产一级以上原酒*****吨,其中(特级原酒****吨,优级原酒****吨,一级原酒****吨)完成年度****吨目标的***%。
(二)曲药消耗 ****吨,稻壳消耗***吨。
(三)培植窖泥****m3(其中一次窖泥***m3、培植二次培泥****m3、培植三次窖泥****m3);培植培养液***吨、酯化液***吨。
三、2019年履职情况及各种目标完成情况
(一)个人完成的主要工作事项
1、质量与工艺管控和改进方面
(1)带领团队从工艺模式、生产操作、标准化操作等**个方面拟定《***工艺优化实施方案》,推动*****余项优化提升工作,使糟醅质量得到良性循环,产量步入正常化,原酒质量得以提升。
(2)组织实施强化工艺定型工作,确定生产组织实施方案和规范生产工艺细节管控,摸索***工艺、*****工艺操作方案,完成了工艺标准化生产技术文件。
(3)深入开展窖泥培植、培养液制作配方等研究工作,形成了固定化窖泥配方和适合***窖泥培植操作方法。
(4)牵头拟定中高温曲试生产技术文件,对适合于中高温曲微生物生长条件、环境提前培养菌源和适宜微生物植物的归类。
(5)科学推动各类品质提升试验工作,开展了*****生产试验、集中******制作探索,糟醅质量有力提升。
2、安全管理方面
建立安全督导小组,制定安全生产管控实施方案,逐级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一人生病全体吃药”的高压管控模式,生产班和组发生安全事故,取消当月评优资格,促进安全管理全员参与。
3、规范化管理方面
(1)成立酿造标准化工作组,全面推动了部门标准化建设工作,生产规范性得以提升。
(2)持续强抓部门衣食住行、言行举止规范管理,酿造员工形象得以提升,同时在公司起到带动作用。
(3)组织进行部门管理制度修订、优化部门绩效考核管理,从制度标准层面正向引导规范化管理。
4、学习改进提升和创新项目情况
(1)通过公司培训、外出学习,同行考察,思路得到提升,视野变开阔,以强化管理、提升品质、成本控制为目的,完成**项改进提升工作。
(2)申报发明专利**个、实用新型专利**个,论文***篇,部门上报公司技术创新***个。
(二)配合相关部门或个人完成的主要工作事项
1、全力配合完成集中供汽锅炉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对集中供汽与生产相关工艺进行匹配优化。
2、对*****车间在建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过程进行专项监管,及时将存在问题向关联部门反馈并督促整改。
3、积极协调沟通外购曲药的购进和质量把控,保证酿酒生产的顺利推进。
4、完成“***”仪式、“****名”仪式和***、经销商的日常接待工作。
5、积极为****研究院在*****开展项目提供技术参数。
6、配合****技术协助组多次召开****生产技术分析、总结会。
(三)、团队建设工作
1、按《酿造部团队建设方案》参加公司部门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增加了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推动了整个团队的精、气、神面貌。
2、积极配合***开展的员工合理化建议,优化管理,解决员工实际问题;开展常态化员工沟通会,搭建情感桥梁,增强团队凝聚力。
3、推进员工业务技能、企业文化、食品安全等多项的培训,组织优秀班组评比,优秀员工及管理团队拓展和全员军训,一年来部门赶、学、比、帮、超氛围浓烈,团队整体素质提升明显。
四、存在问题剖析
(一)年初发生轻微安全事故*起,主要原因是新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实操安全培训、引导不够,持续加强安全教育仍是重点工作。
(二)部门员工群体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思维意识与主人翁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后期将持续加强与员工群体的沟通,通过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强化企业文化教育和团队建设工作,提升员工对公司和团队的认同感。
(三)在建工程进度缓慢,存在未严格按图纸施工现象,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易得到落实。后期需继续加强与施工方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在建工程倒排计划实施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五、个人履行职责自我评价
自身在领导的点拨与鞭策下,思维方式和性格有了较大转变,通过不断的培训、外出学习和同行考察,使我视野更开阔,工作动力更强,管理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在公司高速发展和追求极致品质背景下,我始终坚守工匠精神,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定额目标与各板块的重项工作,较称职的履行了酿造部长职责。
六、2020年主要工作规划
2020年酿造部将紧紧围绕提品质、保生产工作核心。品质上,提升优级原酒、特级原酒产量,突破调味酒瓶颈。产能上,完成****吨投粮任务,耗粮出酒率≥***%,产酒≥***
(一)优化工艺、提升品质
1、固化培植方案,抓好窖泥培植管理,提升窖泥质量。
2、实施酿酒工艺的第**次优化,持续对工艺进行改进,进一步细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保证生产操作、工艺的有效落地实施。
3、稳步糟醅整体质量,保障原酒品质。
(二)中高温曲生产
制曲试生产过程中,摸索、分析、总结,完成制曲工艺定型,形成特有的中高温曲质量工艺标准。
七、部门绩效改进与措施
1、优化奖惩机制,对业绩优秀、团队协作、技能突出员工增大奖励幅度,在月度、年度考核中予以体现。
2、增设成本管理、节能降耗管理考核细则。
3、强化日常监管,推行首问责任制,提高员工执行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落地。
八、个人及团队能力提升要点与方法
(一)个人性格修养感悟和提升
1、努力克制、多换位思考,多沟通,多带和谐面容。
2、与员工之间多一些亲和力,持续与员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员工思想动态积极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二)团队提升
篇9
1.泰顺茶叶基本情况
泰顺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洁净无污染。茶树长期受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持嫩性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产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风格独特,自然品质优异,古以“黄汤”、“白毫银针”著名,现以“三杯香”享誉,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现有茶园面积68693亩。2011年茶叶产量达2492吨,产值19914万元,茶叶成为泰顺县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
2.发展无公害茶叶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差、规模小
目前全县通过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面积仅占全县茶园面积的1/4,还有3/4的茶园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没有组织实施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申报,现有的生产基地建设质量差、规模小,茶农经济效益低,组织精制茶加工的企业效益不高,茶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不强。
2.2 素质低、技术落后
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缺乏茶叶生产专业技术知识,更缺乏科技兴茶意识,重产出轻投入,掠夺性经营,造成资源枯竭,形成产量逐步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种茶、管茶、制茶水平不高,农药、化肥施用品种、数量不合理,缺乏生物防治技术。设备简陋,加工工艺落后,仓储条件差,不适应无公害茶叶规模生产的需求。
2.3 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泰顺茶区的茶园分布广且分散,未形成规模经营,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栽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仍存在农残超标等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无公害茶叶的对策
发展无公害茶叶是一项系统性要求较强的工作,要求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控制,需要产、加、销协调一致,哪一个环节跟不上,就会从整体上制约无公害茶叶的开发效果。其主要对策是:
3.1 优化产地环境,建设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
我县产茶条件优越,但茶叶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尚处于“小、散、乱”状态。成规模的基地少,零星分散的茶园多;精细管理的少,粗放生产的多;独立成园的少,与其它作物混种的多,部分茶园小环境仍存在安全隐患。一是部分地区土壤环境指标达不到要求,二是混种区(特别是稻、茶混种区)茶园易受交叉污染。优化茶叶产地环境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3.1.1科学规划,根据茶叶产地环境要求,选择茶叶最佳生态适宜区进行规划种植
新建茶园和生产基地,要严格按照茶叶产地环境要求,远离污染源,进行成片规划开发。现有茶园要逐步做好隔离保护,混种区要深入农业结构调整,以茶为主的区域要调整掉其它可能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作物。凡产地环境不适宜种植茶叶的,要采取措施,逐步调整改种其他适宜作物。
3.1.2 大力推行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标准化的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管理水平先进的核心茶园。坚持“以改为主,适度发展”原则,采取改园、改树、改土、改植换种等方式对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
3.2.应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做好茶叶在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治
茶叶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受到有害生物危害,要做到既控制病虫为害,又保证茶叶无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必须从茶园生态系的整体平衡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利用生态控害措施和茶树自身的抗耐病虫能力,实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
3.2.1重视农业防治的重要性,优化茶园生态环境
在茶园建立和农事管理中,注重推广抗性品种、合理密植、合理修剪和台刈、深耕施肥、及时采摘、抗旱保湿、疏枝清园等,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而抑制有害生物发展的、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平衡的茶园生态环境。
3.2.2推广应用物理防治方法,降低害虫密度
物理防治方法包括:灯光诱杀、嗜杀、性激素诱杀、人工捕杀等。灯光诱杀法在茶园应用广泛,电子灭蛾灯、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均有较好诱杀效果。
3.2.3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以虫治虫,以有益微生物治害虫。常见的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茶尺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应用广泛。
3.2.4限制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
使用农药要做到合理选用农药,安全使用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技术,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农业部明文规定禁用的农药品种。绿色食品AA级和有机茶园,严格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和助剂。只允许有限制地使用一些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
3.3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基地认证工作
首先是加快进行基础性工作。一是根据泰顺的实际,研究制定容易操作和不断更新的、用以指导和规范生产的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二是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建立一个完善的、整体性的病虫预防和控制体系;三是强化环境质量控制。其次是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再者是积极争取质量认证。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基地,及时争取认证;已取得质量认证的基地、企业,争取升级和扩大规模。
3.4抓好工艺流程,严防二次污染
生产出来的无公害茶叶在加工、包装和运输环节中,应把好环境和包装材料关,严格按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进行采摘、刹青、烘烤、分级包装。严防在加工、包装和运输环节因操作把关跟不上导致二次污染,使其失去应有的商品价值,以致前功尽弃。加工过程中,鲜叶采摘要清洁,不夹带老叶、杂物;鲜叶运输要卫生,按时加工,防止鲜叶原料变质,从业人员要健康、加工工艺合理,包装材料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3.5实施标准化工程,强化质量控制
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强制性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泰顺县农业标准规范三杯香》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其它茶类的地方标准规范。政府落实茶叶质量管理措施,监督检查企业的标准执行情况。完善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在县内完成常规项目检测,开展定期抽检,进行产品质量动态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宜绪。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的病虫综合治理。福建省植保植检站。
篇10
1合理安排种植茬口
1.1越冬茬在l0月份播种或定植,翌年6月初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1—5月份。栽培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茄子、厚皮甜瓜、香椿等。
1.2秋延后茬在8月份播种或定植,元旦前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种植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西葫芦、茄子、菜豆、芹菜、甘蓝、生菜、筒篙和芫要等。
1.3冬春茬即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育苗,2月份定植,6月底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4—6月份。种植品种同秋延后茬。
1.4越夏茬即在日光温室内于夏季增种一茬蔬菜,一般6月底定植,9月下旬采收结束。种植的蔬菜为番茄、芹菜、佛手瓜以及生育期短的速生菜等。
2增加蔬菜种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花色品种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引进的蜜世界、状元、女神和伊丽莎白等厚皮甜瓜品种,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引进西芹等特种蔬菜的同时,还引进并推广了青花菜、大叶菠菜、黑田五寸胡萝卜和四季白菜等优良品种,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应用先进生产技术
3.1温室配套技术主要是对温室结构的改良,如安装使用电动卷帘机,提高了工作效率。
3.2喜温蔬菜深冬栽培技术通过改良温室结构,在夏秋季节进行喜温性蔬菜播种,深冬收获上市,蔬菜价格高,菜农的收益大幅度增长。
3.3遮阳网覆盖越夏栽培技术许多蔬菜在高温多雨的夏季生长不良,产量低,品质差,因而出现蔬菜供应的夏淡季。通过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防止雨水冲击,减轻病虫危害,保证夏季蔬菜供应。既充分利用了温室闲置期,延长了夏季蔬菜供应期,又增加了收益。
3.4滴灌系统在温室内安装滴灌系统,进行膜下灌溉,既节水,省工,高产,又可降低温室内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使黄瓜混合病情指数降低18%,增产10%,番茄增产17%以上。
3.5应用薄膜防水滴剂在有水滴的薄膜内侧涂抹使用简便、价格低廉、并有防病效果的防水滴剂(抗凝水剂)一灭滴灵,涂抹后,能消除水滴,改善光照条件。
3.6施二氧化碳气肥主要采用燃放沼气法,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可提高温室内温度。蔬菜一般可增产20%~40%,且能提早上市,提高商品性,增强耐贮性。
3.7秸秆反应堆技术示范结果表明,西红柿、黄瓜、甜椒等蔬菜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进行栽培,具有抗病、早熟、座果多、个大、着色快、肉质好、高产优质、不早衰等效果。一般上市期提前10~15d,收获期延长30~40d,增产50%以上。标准化操作不用化肥,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成本60%以上。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是蔬菜无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术。
此外,还推广了无土育苗技术、大棚香椿密植栽培技术和芽菜生产技术等。
4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
特色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地区、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注册并正确使用特色农产品商标,逐渐成为提高和保证经济效益的手段。
4.1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的途径现阶段,农民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在实践中不太可行。申请商标注册,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以下几种途径:
4.1.1由特色农产品协会申请商标注册特色农产品协会是特色农产品生产者自发成立的群众性组织,由该组织申请商标注册,由加人协会的成员或一定区域内的农民使用。
4.1.2由县或乡镇一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申请商标注册应充分发挥政府农业部门的作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广大农民逐步成为能够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生产经营者。
4.1.3由产地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申请注册由其申请商标注册并使用于进人市场交易的特色农产品,既可吸引农民进人市场交易,又可刺激消费者购买。
篇11
*通讯作者:辛淑荣(1966-),女,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产后加工技术研究。
摘要:综述了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现状、技术成果、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方向以及产业体系建设任务内容和规划目标。
关键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产业技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7.13-1(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103-04
山东是我国食用菌生产规模第一大省,2012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66.1万吨,产值207.3亿元,创汇2.34亿美元,年产量和产值均占全国的1/8左右;创汇额占全国的1/10;工厂化食用菌产能占全国的1/3,其市场份额是全国水平的2倍以上。山东省食用菌主栽品种有: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香菇、毛木耳、黑木耳、鸡腿菇、杏鲍菇、白黄侧耳、白灵侧耳、草菇、灵芝、秀珍菇、银耳、猴头菌、斑玉蕈、柱状田头菇、蛹虫草等,另外还有滑子蘑、灰树花、大球盖菇、鲍鱼菇、榆黄蘑、大革耳、黄伞、金福菇等,其中平菇、鸡腿菇、灵芝、毛木耳的种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食用菌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优势在于栽培菇种多、栽培模式多、工厂化生产发展快,生产方式正在由传统大棚生产向工厂化及简易设施周年化生产转变,组织形式由农户分散式栽培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约化生产转化,在区域布局上已形成鲁北香菇、鲁西双孢菇、鲁东金针菇、鲁中珍稀菇、鲁东南黑木耳和鲁南平菇等六大产业带,基本实现了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布局园区化、经营产业化的“四化”格局。目前山东省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约有120家,年产能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14.3%,因此,产业的总体形势是:常规设施栽培与工厂化生产方式并存,传统大宗菇类优质品种与珍稀新型高档菇类共同发展。
1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是食用菌工厂化、现代化高效栽培迅速发展,工厂化食用菌市场占有率、标准化生产和食用菌优质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逐步向“高产、高质、高端、高效”方向发展,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二是优质、抗病、耐温、适应各种基料及产业生产方式的专用品种不断培育开发,野生菌种种质资源不断驯化利用,新的栽培菇种及品种越来越多,总数有望超过果蔬。
三是食用菌各种保鲜和精深加工产品不断研发上市,国内外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与开拓。
四是以食用菌生产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不断完善,菌渣资源的利用途径越来越多,增值会越来越高。
2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主要技术成果
2.1建立了食用菌“三品”生产和工厂化栽培的标准体系
山东省制定了食用菌国家行业标准 4项:《双孢蘑菇》、 《鲍鱼菇生产技术规程》、《秸秆栽培食用菌霉菌污染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和《食用菌菌渣基质化发酵技术规程》;实施了山东省食用菌地方标准70余项,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起到了主导作用。
2.2集成创新了多项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
2.2.1菌菜阴阳复合棚栽培模式 改进了中隔墙空气交换和阴棚与外界的换气方式,实现了菌菜气体、热量、湿度的内循环互补和外循环补充,提升了菌棚冬季保温和夏季降温性能,达到了“四节”以及多品种食用菌周年高效生产。已在寿光、章丘、历城、淄博等地应用。
2.2.2多功能控温拱棚周年化出菇模式 集成了控温、通风、喷水及隧道发酵供料等管控技术,实现了草腐菌周年化集约化低本节能生产,达到一年4个周期,空间利用率、生产效率和单产大幅提高。已在莘县、武城、邹平、东营等地应用。
2.3初步形成了食用菌病害防控技术体系
在国内首次研究报道平菇、鸡腿菇、金针菇等菇种的8种致病菌并探明病害发生机理;最早研发出食用菌专用消毒剂、防病剂、栽培料发酵菌剂等产品;为6种国内外食用菌专用药物的登记提供效果评价。
2.4培育食用菌优良品种
全省育成食用菌审定品种:国家级3个,省级16个,包括11个菇种。另外,先后选育出大宗和珍稀菇类30多个优良菌株,建立了平菇等食用菌种质资源库(650余株),为解决山东食用菌当家品种少、菌种退化快等问题提供了种质保障。
2.5获奖成果、授权专利和论文、出版书籍
近十年来,全省获得食用菌科技成果奖励30多项,发明专利3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食用菌论文300余篇,编著食用菌书籍 20余本。其中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 10余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 6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3项以及东营、济南、泰安、聊城、济宁等市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
3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3.1工厂化和轻简化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有待加强,与食用菌质量安全相关的病虫害防控和信息化应用技术薄弱
食用菌栽培营养生理、环境因子调控生理、有害重金属吸附及农残代谢规律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工厂化设施条件监控、质量安全管控、可追溯体系等物联网信息化应用技术,专用配套设施设备及新型材料器具,工厂化及轻简化高效栽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足;病虫害发生机理、预警体系以及栽培、生态、生物及物理防控技术应加强研究应用。
3.2品种选育工作滞后,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少,菌种繁育标准化水平低
抗逆性强、不同用途、适销的农法栽培品种较为缺乏,工厂化栽培适宜菇种单调,专用品种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地区菇农、生产企业对品种的需求;对山东省菌物资源调查整理保藏和具较高经济价值的菌类驯化栽培或创新利用研究较少;菌种优质快繁与质量检验控制、菌种活力评价与良种提纯复壮以及菌种标准化商品化生产、包装贮运配套技术研究不力;菌种厂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较差,品种退化快,菌种质量难以保证。
3.3产后加工缺乏技术支撑,菌渣资源利用链条尚未完善
采后生理、保鲜贮藏、初级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成果较少,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落后,生产工艺不规范,加工产品系列单一,缺乏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鲜加工标准化技术;食药用菌活性物质提取及功能性产品研发力量薄弱,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亟需提升;菌渣资源转化利用技术研发不深入,高效利用率尚低,以食用菌生产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产业链条衔接不畅。
4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立伊始,由10个岗位专家和4个综合试验站组成,以全面提升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种菇效益、保障食用菌安全为核心,针对影响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品种选育滞后、设施高效栽培和质量管控技术薄弱、产后加工缺乏技术支撑等瓶颈问题,以创新团队为主体,组织开展研发创新、试验示范,重点突破全省食用菌产业或区域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由遗传育种岗位选育抗逆优质高产专用新品种和研发食用菌良种标准化繁育技术,建成山东省最大的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由栽培与设施岗位、质量控制岗位和病虫害防控岗位联合创新建立食用菌标准化节简高效栽培、工厂化设施环境调控及物联网应用、病虫害安全防控和质量控制保障技术体系;由产后加工岗位研发先进的食用菌保鲜、精深加工及功能成分提取新技术新工艺。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研发成果共享,发挥科技引领支撑和创新驱动力,带动全省整个食用菌产业技术、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升级,以稳固山东食用菌产业地位,并向食用菌国际化强省迈进,实现产业的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5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的研发方向和重点任务
5.1食用菌优良专用品种选育和菌种标准化繁育、检测技术
针对山东省当前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少、菌种繁育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远源杂交等技术相结合,重点开展高产优质多抗和富含有效活性成分的具有适宜农艺性状与优异商品性状的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工厂化生产优质专用新菇种及新品种开发以及食用菌菌种标准化繁育和检测技术研究。
5.2食用菌野生种质和核心种质资源整理、评价与创新利用
开展野生种质资源的调查、整理、保育与驯化培育工作,进行食用菌核心种质资源搜集、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编写山东省大型真菌多样性名录;建立菌种保藏、优质快繁与质量检验控制、菌种活力评价和良种提纯复壮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指导全省食用菌产业菌种生产健康发展;开展野生菌株的驯化栽培试验,培育经济价值高的优良菌种。
5.3工厂化、节简化、标准化、信息化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集成适合山东省食用菌生产的轻简化和工厂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构建食用菌节简高效栽培模式,优化菇房设施结构;研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及环境调控专用配套设施条件,形成工厂化杏鲍菇栽培环境条件调控技术手册,提升工厂化生产管理技术,初步集成建立工厂化杏鲍菇栽培环境监测调控的物联网信息化应用技术体系;研究提出立足于山东省原料资源条件的新型丰产栽培基质制备技术及以棉秆、花生秧、玉米芯等为主料的双孢菇、草菇等优化配方,并示范应用。
5.4食用菌质量管控和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建立
在全省主产区建立主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调研监测点,开展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亚硝酸盐、有害微生物等项目的检测;研究生产投入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和安全控制标准;建立食用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安全管控技术体系。
针对平菇、金针菇和双孢蘑菇以及工厂化食用菌等主栽菇种的病虫发生特点,建立预警体系,研究集成栽培、生态、生物药剂及物理综合防控技术,引进示范国家产业体系“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防控技术和引进筛选高效、安全防控病虫害的环境预防消毒剂及生物源药物,替代传统化学药剂防治。
5.5食用菌保鲜、精深加工与发酵工程应用技术研发
研发冷链物流保鲜、包装、贮运和初级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术,建立干品类和鲜品类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标准,研发平菇等食用菌休闲即食脆片;针对目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后加工能力和技术创新性不足的瓶颈问题,在食用菌精深加工、功能成分提取以及发酵工程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搭建食用菌产后加工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金针菇等食用菌精深加工工艺,优化食药用菌多糖等活性物质提取纯化工艺,研发功能性产品与食(药)用菌发酵工程技术,并进行中试和转化应用。
5.6菌渣资源化、无害化、高效化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集成不同菌渣资源化(肥料化、基质化、发酵床养殖垫料化及经济昆虫饲料化、二次种菇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建立一套完整、成熟的菌渣高效利用及循环利用产业化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
5.7前瞻性研究
篇12
随着国家对于安全环保问题的不断重视,中石油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也制定的健全的安全环保问题的预防机制。然而,这些机制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此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企业安全环保文化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问题虽然在很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和解决,但是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环保文化体系。一个企业的文化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体系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2.安全环保生产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严格的监管
虽然中国石油企业根据国家在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制定了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环保问题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执行制度,使得安全环保制度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在安全环保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导致企业中的部分员工会做出违章的行为。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企业整体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环保的问题。
3.事故要求标准不够严格
目前制定的标准主要是针对重大的事故,对于影响不大的事故和事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就导致安全、环保隐患依然存在。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对于安全环保生产考核标准的制定不够完善,对于非生产事故和生产事故中C级以下的事故事件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导致小的安全环保隐患问题时有发生。按照事故冰山理论和危险金字塔理论,当小的隐患数量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势必会引发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4.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淡薄、教育和培训不到位
企业对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教育和培训层层衰减、流于形式,缺乏有序的管理和考核机制,致使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淡薄,安全行为执行不力。
二、安全环保生产隐患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目前随着油田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的作业范围不断扩展、工作量的持续增大,生产工艺的日趋复杂、设备装置和工艺管线不断老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制定相应的安全隐患预防措施,对于现在企业安全环保的运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中石油的具体情况,采取的具体有效措施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应该把文化体系的建立放在重要的地位,将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抓,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生产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不断开展安全环保工作相关的特色活动,将安全环保的理念植入每个员工心中,使岗位员工时刻提醒自己做好安全环保工作,真正建立完善的文化体系,对每个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狠抓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环保监督队伍
任何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一直强有力的监督队伍,对于制度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进行及时的修正,使整个执行过程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将具体的责任由领导层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员工身上,确定属地管理领域。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使管工作必须管安全,抓管理必须抓安全落实到实处。
3.狠抓HSE培训师队伍和HSE审核员队伍建设
将管理层和员工的安全环保生产职责和HSE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HSE培训师和HSE审核员队伍,强化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和承包商管理,积极推进HSE体系评估,狠抓安全环保隐患排查和整治,努力建立反“三违”长效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持续平稳。
4.细化生产管理目标,强化生产过程控制
安全环保生产的要求是做到“零污染、零伤害、零事故”。这一生产目标的制定对于大多生产活动都是适应的。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正确的安全环保生产方针之上的。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目标为生产活动的安全、顺利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其生产活动的根本要求。在以总的生产目标为基础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应细化生产管理目标,制定上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管理者在内的覆盖全面的管理目标,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其责任尤为重大,基层是生产活动的第一线,众多的安全隐患出现在基层,因此强化生成过程成为应对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之一。
5.增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环保素质
篇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产品已成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消费品,花卉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山东省青州市的花卉产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企业、科研单位、花农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采取科学的发展策略促进青州花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青州花卉产业现状
青州市花木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花卉种植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州花卉业迅速发展,开始由传统花卉业向现代花卉产业转变。青州市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和花卉集散中心。花卉产业作为青州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对青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青州市因势利导,依托便捷交通、文化资源、传统产区等综合优势,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辐射”的基地建设方针,把发展花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制定了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土地、税收等方面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措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青州市花卉基地现己发展到10万多亩,形成了以示范园区和规模种植区为主的花卉基地,形成了20余公里的花卉走廊,建成了黄楼花卉种植区、城区盆景栽培基地、东坝花卉栽培基地、东高花卉生产基地、王坟树桩根艺生产基地、王母宫绿化苗木生产基地等六个规模较大的花木专业生产区。
青州花卉产业对于促进青州市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州花卉产业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如旅游和物流业的发展。青州市90万人口,70万是农业人口,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州市发展花卉产业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活跃了地方经济,增加了政府税收。
二、青州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青州的花卉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花卉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一)花卉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牌
青州花卉的品种结构不够合理,品种不够丰富。青州花卉以西洋杜鹃、仙客来和各类时令花卉为主导品种,品种更新缓慢,如西洋杜鹃,很多种植户都栽植了十几年了,还是原样,很多花农自己也觉的单调,但是没有能力栽植新品种。当前虽有大花蕙兰、蝴蝶兰、凤梨等品种,但温室条件要求高、技术难掌握,很多花卉种植户没有能力种植。
青州尽管有上千个花卉品种,但真正注册的花卉品牌却很少,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从数量上看,青州市的大花蕙兰、蝴蝶兰、凤梨等存量和销量非常大,但大部分是购进小苗种养。青州花卉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牌,这将会阻碍青州花卉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花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生产方式
青州市具有悠久的花卉苗木种植历史,花卉栽培种植经验丰富,但是青州大部分花卉生产基本上以传统技术和经验为主,新的扦插技术、水肥管理技术和新肥料应用较少,花卉生产总体技术水平较低。从长远看,花卉产业的发展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仅仅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产品价格,在将来的花卉市场上很难占据优势。青州大多数花卉种植户的花棚是日光花棚,设备简陋,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出的花卉品质不够稳定。
(三)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青州市的花卉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程度低,还存在很多处于独立经营状态的个体花农。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自产自销、独立经营的模式,在花卉产业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的扩大、竞争的加剧、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种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花卉生产经营模式己经显露出它的种种弊端。这些分散经营的农户不能形成有效的组织,市场竞争力较弱。他们无法建立起涵盖技术指导信息、质量监督信息、供求信息和对外宣传的网络体系,信息较为闭塞,对花卉品种的选育现状、供求信息动态等了解相对较少,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在花卉经营上,他们无序竞争,交易成本高,货物安全、运输担保、服务质量等保障程度低。这种较低程度的产业化削弱了青州花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青州花卉产业发展策略
针对青州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青州市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花卉产业发展策略,促进花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积极完善各项政策,优化花卉产业发展环境
结合青州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花卉产业,解决青州市花卉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引进培养花卉科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从而为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积极帮助花卉生产者寻求市场,拓宽销售渠道。行业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宏观调控,正确指花卉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青州市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供求状况,因地制宜,做好花卉产业的规划布局,优化花卉产业的发展环境。
(二)大力发展有青州特色的花卉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对已有一定批量和市场的花卉产品,如大花蕙兰、蝴蝶兰、凤梨等品种,通过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建立起青州特色的花卉名牌产品。其次,要充分利用青州市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特有的观赏植物资源,重点扶持,加大开发力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培育新兴花卉产品和花卉品牌。再次,要加强市场宣传,拓宽销售渠道,创立青州花卉名牌产品。
(三)加强花卉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花卉产业的科技创新包括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首先是品种创新,需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花卉品种和配套技术,通过全光照喷雾育苗、组织培养、扦插和分株繁殖、容器育苗、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技术,实现名优花卉种苗的地方化。要加大对花卉科研育种的投入,鼓励资本雄厚的企业和单位把资金投入到花卉产业中,并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其次是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国内外先进的花木生产技术,也要推动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竞争优势。另外,还要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青州花卉产业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
(四)建立花卉产销组织,推进花卉产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