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从文明的演进过程观察,书信的演变,经历了没有文字、有了文字但造纸术没有发明、造纸术和书写工具成熟三个阶段,今天的科技时代,可以算第四个阶段。
有文字之前的书信,其实质是通过一种实物来表情达意,此类“家书”可为“实物信”,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而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书信应起于在纸张尚未出现的秦汉时期,当时的书信称为“简”或“牍”,尤其是“牍”、“尺牍”,一直是古代书信的代称。秦汉时期,公私“简牍”一般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保密,将竹简或木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分叉处加以检木,封之以粘土,然后上盖印章,以防私拆。这个时期,已经有了专司传递公文和军情的成熟的邮亭制度,只不过普通人家的“家书”很难享受到官方邮亭的递送。
汉以后,有了“尺素书”。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一句,是“家书”升级换代的最好证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有条件用锦帛作为家书的载体,然后把写成的家书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的由来。所以,李清照写“云中谁寄锦书来”,想象那一封锦书,足够华美,也足够温情。
除了“鱼”的借喻外,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也在古代用来称家书,其中,“雁”经常和“鱼”放在一起,“鱼雁”以称书信。所以,李清照又写“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些送出“双鲤”、等待“雁归”的日子,虽然漫长,但很美好。
关于八行书,特别值得一说。旧时人们书写家书,一般使用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毛笔书写在这八行红线之中或之上,“红与黑”的颜色配搭,使家书的书写过程和阅读过程都是一种艺术享受,远不像今天看手机屏幕那么枯燥。今天,很多雅致的文人,还常用统一印制或自印的八行书,给朋友或家人写信。典雅的情趣之外,还有一种回归传统的意蕴。
笺、素都是写家书时使用的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在笺、素上写家书;翰是鸟羽,古人以羽毛为笔。虽然后来家书的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但是,这样的材料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起的。东汉后期,造纸术的发明,为普通人家的“家书”传递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家书”的演变,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而相对长期的历史阶段。杜甫《石壕吏》中,“一男附书至”,让战时贫苦的石壕妇人可以凭借家书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随着造纸术越来越先进,三国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纸制信封来装寄“家书”了。
篇2
二是把好内容关,用先进文化的精神食粮培育新一代农民。
“农家书屋”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读好书”的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市场的作用正在逐步得到发挥,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新闻出版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应对的问题。农民也是市场消费的主体,没有社会主义文化产品,他们就可能去消费其他文化产品。因此,建设“农家书屋”时,要认真研究农民读者的需求和想法。一方面多生产适合农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将这些精神食粮送到农民的家门口,融入农民的生活中,用先进文化的阳光抚育新一代农民成长。建设“农家书屋”可以切实缓解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和看书难的矛盾,保障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将农民急需的文化产品送到农民家门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提供适合农民口味的“先进文化的精神食粮”已成为当务之急。新闻出版部门不仅应该建设好“农家书屋”,更应该出版、配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让思想健康、科学先进、实用性强的文化产品占领“农家书屋”的主阵地。与此同时,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市场意识,坚决把好内容关,决不让违主义道德规范、甚至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产品混入“农家书屋”。
三是把好管理关,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运作机制。
“农家书屋”的生命力在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解决了建设问题就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解决了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配送问题就是解决了读什么、听什么、看什么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好的也可能难以持久,已有的内容也可能逐渐落后,需要不断补充、巩固和完善。为此,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由此确保“农家书屋”持久稳固地存在和发展。“农家书屋”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难度大的实际工作,仅仅依靠建设时期一时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因地制宜。花大力气,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一方面在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人员管理、图书更新、市场开发等方面建立机制,长管长盛;另一方面,要加强“农家书屋”的系统化、立体化管理。完善建设规划机制,建立使用激励机制,探索运营网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实行长效管理、科学管理,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依托。
篇3
兄姊四人中我排行最小,父亲寄予我的希望也最大。记得刚上小学时,父亲在生产队里干保管。晚上回来,经常就着煤油灯昏黄的光亮,用毛笔小楷记着长长的流水账。他那专注端庄的神情,桌上随意布置的纸张,笔下工整遒劲的蝇头小楷,像一幅耐久又耐看的古朴油画,以一种不可言说的魅力让童年的我神往不己。我羡慕的神情没能逃过父亲的眼睛,他是在欣慰和愉悦中答应教我书法的。他用工整的大楷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例字,叫我对照着一笔一画地摹写。总算不负他的苦心,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自小就对书法表现出良好的理解能力,十岁上代表中心小学参加全县的毛笔书法比赛,几年下来连续多次拿过全县的一等奖,方圆十几里也算是小有名气。于是,过年时乡亲们就三三两两地来到家里让我写春联。每逢此时,父亲便由衷地高兴,忙活着给我研墨、抻纸,时不时地指点一二。他的快乐从心底溢到了脸上,皱纹里满是笑意,在乡亲们朴实的称赞声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大年初一,踏着爆竹的纸屑,父亲有时会沿着村里走一遭,仔细端详贴在左邻右舍粉刷一新的大门上我写的对联,看到儿子的书法一年年长进,他的心里充满着欢喜。
初中毕业后,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县城师范。父亲从村里的老师那里得知消息后,回家进门就喊:“孩子,你考中了!”尽管在努力克制自己的兴奋,可那掩饰不住的激动依然透露着他无比的欢欣鼓舞。高兴归高兴,一次性缴纳的学杂费又成了一个大问题。那时两个哥哥刚结婚,家里花销大,几乎拿不出一分钱。父亲抽着旱烟,大半宿没睡觉,他苦了大半辈子,希望的就是儿子以后能教书或者学医,如今这个想法就要实现了,几百块钱的学费却让他犯了难。一夜的苦心焦虑让他做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第二天一早把圈里还不足重的两头猪赶到了集市上。当他一脸轻松地把一沓钱从兜里拿出来时,我眼里的泪花直打转。要知道,两头猪的钱可是来年春天农业投资的全部来源,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全部塞给我,叮嘱说:“拿着,在学校别慢怠自己”。
篇4
那天同样是夜深人静时,我正在想家,突然手机响了,显示的是爸爸您的来电,当时别提我有多高兴,我立即按下接听的按纽,您的第一句话是:“你吃饭了吗?”在你们的心中最担心的是我是否吃饭了没有,然后您又接着问“晚上被子盖好了没有,冷不冷,钱够用吗?不要省钱,饭一定要吃饱”。当时我听到后总觉得您唠叨,每次来电话就是问这个,当时的我真是太不懂事了,现在想起来,不要说,泪早已湿润了双眼。
那次您来电话的第一句话还是一样,并再三嘱咐我:“一定不要省钱,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学习不要有太多的压力,硬是学不进就算了,身体要紧”。这里说到身体,其实最该注意的是你们的身体,你们俩为了我和哥哥读书,特别是母亲常年患病,但一直强拖着。有好几晚我都看见母亲痛得直流眼泪,在床上翻来覆去强忍着。我知道母亲有很多晚都是在这样病痛的折磨中度过的。但第二天依然要早起,你们一年四季总是起早摸黑不停地忙碌着,那天您来电话告诉我,母亲已到花炮厂加夜班去了,您也要马上到花炮厂加夜班,现在你们夜里都不舍得休息了,我听后,心中就好像有一把刀在割似的,那晚我偷偷流泪了,而且翻来覆去很晚才睡着。
今天您又来电话了,第一句话问的还是一样:“你吃饭了吗?钱够不够用,别省着,冷不冷!”当我听到您的脚又痛时,我的眼泪又流下来了。我清楚地记着您这个脚痛病是因为我才有的。那次您也差点命都没有了。您的每一次脚痛,其实是每次有一把刀正在我心上割啊!
我记得那是我两岁时,因为犯了严重的病开了刀,但开刀后,医生说要是要永久治好,就必须到山上去采一种草药才能治好。于是您就每天都到山上采药,就是那一次采药,您掉到了一个大洞中,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去的,那时我还小,只知道村里的人找了几天才把您找到,回来时,您满身是血,但手中一直紧紧握着的是那个采药的竹篮子,长大后村里的人经常对我说:“你的第二次命,是你的爸爸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从那以后,您就落下了这个永久的脚痛病。
记着有一次我帮您洗脚,我发现您的脚板底下全是一条条的“沟”,而且那一条条的“沟”都很深很深,“深沟”里全是泥巴,我足足换了四桶水,但是还是没有把您的脚洗干净,您笑着对我说:“我的脚是“洗不干净的”。您的脚是真的“洗不干净的”。您的脚是因为一年四季在田里耕种长久积淀下来的,是为了我们长久辛劳而沉淀下来的。
还记着那一次,我参加高考,考前的一天正好是端午节,我竟没想到您和妈妈一起来学校给我送粽子和鸡蛋。并且你们整整陪了我一天,那一天可是下大雨啊!你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学校时,全身都湿透了。因为下车后,还有一段路程,你们为了省钱竟然冒着这么大的雨走路来学校。当时我来到校门口看到你们时,我却竟然还担心你们被我的同学看见,怕他们笑我。现在想想,我真是愧疚万分,太对不起你们了,也太不是人了!其实你们真的没有必要来,之前您在电话里已鼓励了我很多,但我知道,在你们心里就恨不得替我去参加高考。
现在你们俩都年纪大了,并且常年还有病痛在身,有时候也要真正地替自己想一想了。儿子们现在已长大,该是报答您的时候。有好几次我多么想对你们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你们要注意身体,不要太操劳了,儿子已经长大了。”但就是不敢说出口。有好几次话已到嘴边,但是就是不敢说出来,总觉得不好意思。现在就通过这封信让你们知道你们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但我还是知道,在你们的眼中,在你们的心中,我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你们还会像往常一样的为我们辛苦奔波。因为你们觉得,为了我们,为了自己的儿子,一切都值得。
但我就希望你们能稍作休息,不要太劳累了!我还是知道你们是不会休息的,此时我真心的对你们说一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辛苦了!……”
篇5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篇6
读《傅雷家书》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傅雷夫妇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博大的爱。傅聪从小就极有音乐天赋,20岁时留学波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傅聪之弟)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只说了句:“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呜咽不成声了。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这样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的友人陈伯庚家近一月余。后因傅雷的姑夫去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聪弟弟傅敏接傅聪回家,双方才讲和。)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这是家书收录的第一封家信。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自从有了元元之后,我身兼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傅雷的这种感情应该说是体会更深。我现在明白了并且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许有的人不会同意,那就是:一个没做过父亲(母亲)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的老师。在我看来,在很多方面做父母和做老师是相通的,他们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要教育的对象,并且都是未成年人,而父母或老师手中有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好象是天生的,你拥有它是天经地义的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就不免滥用这种宝贵的权力而做出一些让人后悔的事来。傅雷其实就是这样,他可能觉得作为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做父亲的拥有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他不允许儿子来挑战这种权威。其实做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想想,当老师这么多年,做出的伤害学生的事情还少吗?给他们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痛还少吗?真是不堪回首,不敢回首啊。所以读到这一段感触特别深,我完全能体会傅雷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内疚。往事已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来者当深戒之,更重要的是做好后面的事。
再看这一封: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这哪里是一个着名的翻译家、艺术家写的文字呢?这分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老者对孩子的喃喃细语、絮絮叨叨啊。但就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包含着父母对儿女多少的爱恋和期盼。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的道理:做儿女的也只有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做父母的这种感情。
儿女的婚姻大事历来是父母最关心最操心又最担心的事。傅聪英俊潇洒,身材修长,才华横溢,温文尔雅,更兼艺术家的气质和禀赋,多少女孩子对他表达爱慕之情。加之一个人长年在海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孤单和寂寞可想而知。做父母的深知这一点。但是为了孩子的事业,他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一封封家书就像温暖的火种不仅安慰了异乡的游子孤寂的心,也照亮了他前方的路:
其次我不得不再提醒你一句: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你周围美好的天使太多了,我怕你又要把持不住。你别忘了,你字誓要做几年清教徒的,在男女之爱方面要过几年僧侣生活,禁欲生活的!这一点千万要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防自己!一切都要醒悟得早,收蓬收得早;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之后再去压制,那时痛苦更多,而且收效也少。亲爱的孩子,无论如何你要在这方面听从我的忠告!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不过是这些。
再看看妈妈写给儿子的话:
幸运的孩子,你在中国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天之骄子。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不要忘记了祖国千万同胞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尤其要想到目前国内生灵所受的威胁,所作的牺牲。把你个人的烦闷,小小的感情上的苦恼,一齐割舍干净。这也是你爸爸常常和我提到的。我想到爸爸前信要求你在这几年中要过等于僧侣的生活,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更重要了。你在万里之外,这样舒服,跟着别人跟不到的老师;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气氛;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山水之美,艺术之美;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同胞的事发生。否则艺术家的慈悲与博爱就等于一句空话了。
这才是真正的爱、博大无私的爱!这是抛弃了狭隘的小我,成全了高尚的大我的爱。在最隐私最坦诚的家书面前,傅雷夫妇为孩子做出了表率,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可惜在现在的时代我们渐渐离它而去了。傅雷夫妇堪称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学习的楷模。
花了一个月时间,利用晚上休息前或其他一些零碎时间完成了《傅雷家书》一读。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二】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我几乎是带着一种解脱的喜悦进入大学的,抛在身后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学业,还有日日夜夜相伴几乎到腻烦的父母。在我自以为是的长大中他们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壳,是我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旧时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书》准备指导一下他们的教育方法,却在读过之后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时光。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在与傅聪意见不合激烈争吵后,他在信中这样说道:“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
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很少读书,他们不会要我提高艺术修养,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入每一个孩子般长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三】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北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篇7
这是一部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常常翻阅的书。它能鉴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甚至还能由彼及此洞悉自我心灵深处的隐秘世界。当然,这种父爱,这种良苦用心,仍然能使我心领神会,仍然能使我深深感动。
斯人已逝,教训犹新,读着家书,看傅雷为儿子纠正错别字,为孙子起名提建议,为儿子理财出主意,为儿子译文释艺术……我们深深地感知一个普通父亲的伟大情怀。
篇8
“是漳平人,就应该会讲漳平本地话!”也许您早已遗忘了,三年前的一个仲夏晌午,在您的侄儿杨铭远出生满月的酒席上,我信誓旦旦地向四伯伯、四伯母、杨若雨姐姐表态一定要教会您讲漳平本地话。
“杨家有儿初长成,教在深闺人未识。”是啊!光阴荏苒,三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如今,杨铭远上了幼儿园小小班,您也已茁壮成长为一名健康向上、阳光帅气的五年级小男生,在家里基本能用漳平本地话与父母亲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与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在漳平城区,90%左右的公共场所,90%左右的家庭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想见,学讲漳平本地话的难度。”回想三年来,为了教会您漳平本地话,我与妈妈拌了不计其数的嘴,我还刻意在客房与书房的门口张贴了“温馨提示:在家里请讲漳平本地话”的纸条,无非是想在家里营造一个学讲漳平本地话的氛围与环境。还有,为了让您学会漳平本地话,我还打骂过您不下十次。现在回想起来,深感内疚。在此,我真诚地向您道歉,请顺便转达一下我对您妈的歉意。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倘若没有我的执著与苛求,没有妈妈的配合,没有您的“忍辱负重”,就没有今天您讲漳平本地话的水准。
当然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正视存在的不足,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感觉在学讲漳平本地话的过程中,您还存在着一些抵触情绪,被动学习的成分多一些,似乎缺少了一点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现在您用漳平本地话与我和妈妈沟通交流时,磕磕巴巴的,还不够流利。
“生于斯,长于斯,不爱讲漳平本地话讲啥话呢 ”儿子,漳平本地话是闽南方言的一部分,属于闽南话向客家话过渡的语言区域,具有闽南话的许多特征。儿子,在当下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漳平本地话遭遇冷落的情况下,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漳平人,我们更应该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学好漳平本地话并传承它,因为漳平本地话就是乡音,乡音虽土,但它是籍贯的护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了乡音,就没有家乡认同感,故决不能在您这一代消失殆尽。
“用本地话进行交流会给人亲切感,亲近感,无形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您曾经问过我好几回关于学会漳平本地话的好处。现在告诉您吧,平日里您可以用漳平本地话给住在乡下老家、文盲的阿公阿妈挂电话聊天,在略表孝心的同时,驱赶空巢老人的空虚与寂寞。考上大学之后,您可以在宿舍里用漳平本地话“开诚布公”地与我和妈妈通电话,诉说衷肠,倾诉内心的秘密,却让您的室友、闺蜜如鸭听雷。当然了,更为重要的是,若您大学毕业后,有机会到厦门、泉州等地市工作,您就会很快融入那方热土,因为漳平本地话与闽南话一脉相传,短时间内便可学会闽南话,它将对您的创业大有帮助。当然了,学会漳平本地话还有别的益处,日后,您就能慢慢体会到,尝到它的甜头。
“行百里路,半九十”这句话说的多好呀!儿子,请跟我继续学讲漳平本地话吧!昨晚我还做了一个梦哩,梦见有一天,您的班主任问班里的同学谁会讲漳平本地话?只见您直身起立,挺起胸膛,气沉丹田并自豪地说“Wà,ěiGòng!”,那梦境,那神情,我还历历在目。
“亲爱的儿子,如果您能把我当成您的知心朋友,那该有多好呀!”儿子呀!其实今天写信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抛“砖”引“玉”。我真诚地希望有一天,您能把您在学习中、成长中最羞于出口的心里话用书信的形式告诉我,好吗?
篇9
注释:
①小淹馆:古代私塾讲学地方的称谓。
铺(pu):床铺,此指种田。
⑤乾坤:泛指天地,此指父母。
④媪袍:(yun):新旧混合的丝棉。袍:粗布棉袍。
⑤纨绔(wan ku):古代贵族子弟的华美衣着。此指专讲吃喝玩乐的子弟。
我家历代贫寒,先辈们生活贫困的情况,多少纸也写不完。你母亲嫁给我时,我已在家乡考中了举人,家境与以前稍有不同,但我与你母亲说起先人艰苦困窘的状况时,仍然泪如雨下。我二十九岁时,曾在小淹馆中写了八首诗,其中一首写到我父母当年贫苦的生活,有四旬是这样说的:“终年耕田养儿女,常把糠屑做晚餐,父母忧伤何时了,怎忍儿孙吃菜根。”到现在有时候吟诵起来,仍然止不住悲伤!自到军中以来,不是宴请客人时决不用海味,深冬仍然穿着粗布棉袍,希望能与士兵们同甘苦;同时考虑到享受不能太多,恐怕先辈们留下的福分,到我这里耗尽完了。古人以“能吃菜根的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来教育子女。像我们这样家庭,更应该进行这样的教育。较之菜根糠屑已经很是可口的了。你们应该记住,怎能忍心效仿富贵人家子弟的所做所为呢?
这是一封警示子女保持寒素家风的家书。
篇10
妈,您的腿疼病又犯了吗?我真的不想让您再在浴池里工作了,那里太潮湿,对身体有太多危害,等我有了能挣钱的能力一定不会让您再遭那份罪了。您从来不会向其他家长那样对我喋喋不休的唠叨,而自己只是默默的为我付出着一切。从前我最期待的就是每当您休班的时候为我和弟弟精心做的饭菜,而现在远在他乡,最怀念的也是您做的一桌我最爱吃的饭菜。
爸,最近您还在每天在外奔波忙碌吗?天气一天天热了起来,不要为了几个活儿就站在太阳下等着,在外面骑车一定要注意安全。您经常会告诉我很多道理,曾经觉得很啰嗦没多大用处,但是随着一天天长大,您的很多道理都得到了证实,确实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有时候您会像个孩子一样可爱,做一些傻事,博得大家的一笑,我最佩服的也是您的乐观的精神,无论生活如何窘迫,都不肯放弃生活,一直不断的努力。
离开了家以后我才发现生活真的很不容易,挥霍钱财容易,而挣钱却很艰辛。当别人都在到处玩乐时,自己却要去辛苦工作。有时候也会遇到委屈,有时候也会觉得不公平,但是一想到你们每天还在那么拼命的为我和弟弟付出,就觉得自己这些真的算不上什么。
篇11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看观众)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六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在英雄的抗日斗争中,像赵一曼这样年轻的父母,还有很多。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父亲,他叫左权,他是一位军事家,在他的指挥下,我们获得了像这样的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他被人们评价为像钢铁般坚强,如狮虎般勇猛,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铮铮硬汉,在他的内心里,也有着非常温柔的一面。他深爱家庭,写给妻子、北师大才女刘志兰的信,其多情、细腻、详尽,在我军将领中无出其右。信中反复出现得最多的名字,是“志兰亲爱的”和女儿“北北”。在这些信里,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爱。
1940年12月23日
此时,延安的天气一定已经很冷了。
太北小家伙是很怕冷的,不知道她现在怎样了?
如今已经半岁了,肯定较前长大了一些!
你要当心些,千万不要冷着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1941年9月24日
看到太北的相片及你对太北的描写
那样活泼可爱的孩子更增加了我的想念
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儿
能够听到台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
能够牵着她走走
抱着她玩玩
闹着她笑
打着她哭一哭
真是太快乐了
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
空想一顿以后只能把照片摆出来一一的望着
1942年5月22日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一块玩着谈着
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
一时在地下一时趴在妈妈的怀里
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的怀里来闹个不休
真是快乐
可惜……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相见却难。
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你我何日再相聚……念念、念念。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在最后一封家书发出三天后,左权在指挥八路军总部机关转移的时候,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而牺牲,时年仅37岁。
念、念、念、念!一片深情赋予谁?是妻子,是女儿,更是所有劳苦大众,是党,是国家,市人民。
篇12
然而,我对傅雷先生更深入的了解,却是在读了《傅雷家书》之后。这是一部在20世纪80年代即广为传阅、对世人印象最深、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家书,是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其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回国后,他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也许是受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的影响,他不仅自己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治学作风,而且对自己的两个孩子――傅聪、傅敏也是管教甚严,有时到了苛责的程度,例如吃饭时不得讲话,咀嚼时不准出声,饭菜不能掉在餐桌上,用餐后椅子要归位,等等。但从家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更深的却是傅雷先生的另一面――父爱。
家书中的字字句句都充满着父亲对在外求学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私的关爱。在一封给大儿子傅聪的信中,傅雷甚至为自己曾经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对于一向性情耿直的傅雷先生来讲,这个道歉无疑是对其自身的一种超越!
傅雷先生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体会却是极其细致、深刻的。儿子在数万里之外正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奏,爸爸却好似对即将赴考的身边的孩子一般,设身处地预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应该如何对待……父爱之伟大、之细腻,由此可见一斑。
贯穿着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正是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最终成为蜚声乐坛的著名钢琴大师。
也是在严父慈母的培育和关爱下,作为教师的二儿子傅敏认识到:“……传授知识比教人容易,如果只教书而不教人的话,书绝对教不好;而要教好人,把学生教育好,必须注意身教和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最终成为优秀的英语特级教师。而这样的结果,正是傅雷夫妇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篇13
书中几次推荐记录魏晋名士风度的文学名著《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他当作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近来常翻阅《世说新语》……觉得那时的风流文采既有点儿近古希腊,也有点儿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那种高远、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寥寥数语,既表达了对魏晋名士风度的认同,又提出了比较文化有待进一步展开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