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三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市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辖区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县(区),由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县气象主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负责对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机构的监督;
(三)负责对各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及设计单位执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情况的检查、监督;
(四)负责对违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依法查处。
第四条各级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安全监管、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以下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应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一)重点建设项目、大型工程建设项目;
(二)各类化工厂、易燃仓储、输送贮存油(气)、炸药、火药、起爆药等生产、储存、经营的易燃易爆场所;
(三)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民生工程。
(四)各类体育场馆、影剧院、大型商场超市、宾馆、医院、学校、汽车站、火车站等人员集中公共场所。
(五)各类发射塔、高耸观光塔、高层建筑、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库房、通讯枢纽、码头泊位等特殊工程。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第六条凡属本办法第五条所列举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同步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设计单位应当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列入施工图的设计依据,同时,根据报告要求、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防雷装置设计。
第七条对于已投入使用的易燃易爆场所及化工等企业,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定期进行安全评价时,需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第八条凡属本办法第五条所列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办理程序如下:
(一)气象主管机构接受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填报的“建设工程项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表”。
(二)市、县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书面意见。
(三)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由建设单位(项目业主)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承担机构签订有关合同。
(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由建设单位(项目业主)报市、县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九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技术机构实施;承担项目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应依法取得市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许可。
第十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并具有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
第十一条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第十二条经防雷主管部门审查和认可后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案作为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依据之一,不得任意更改;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评估时所提交的资料不符,应补充必要的资料,重新评估。
第十三条各建设和设计单位应主动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自觉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建设项目未使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擅自设计、施工的;
篇2
1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发展
最初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运用风险评价的措施,加强了对风险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并结合系统的方法对各种风险要素及相关的作用进行综合地评估,间接地推动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为其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打下了建设的基础。现阶段有关农业气象灾害形成机制的理论较多,像“区域灾害系统理论”、“致灾因子轮”等,在实际的应用中为灾害风险评估效果的增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促使农业气象风险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处理,间接地提升了整体的研究水平。同时,随着“三因子说”及“四因子说”实际应用范围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为农业气象灾害学研究领域服务范围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国际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是通过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对果树等农业经济作物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基于产量损失风险计算、定量评价等方法,并通过对风速、干旱风险等因素的风险,获得了可靠的气象观测数据,加快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我国在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要点主要集中在:(1)农业生态区中相关农业经济作物风险分析模型构建;(2)基于遥感、地面信息资源的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构建。这些研究要点相关计划的有效开展,为我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2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可知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有关各种致灾因子危险性方面的评估
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针对的时灾变强度及活动频率,进而对灾害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地评估。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的类型、致灾因子的强度大小、影响过程中的持续时间、等级等,评估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构建可靠的危险性评价模型及风险估算模型,增强了农业灾害风险评估的有效性。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扩散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我国农业气象站的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2 相关承载体脆弱性方面的评估
这种评估主要是指在一些较为危险的区域中承灾体面容易受到一定强度致灾因子的损害,通过对损害程度而做出的综合评估。现阶段承载体脆弱性方面的评估主要集中在:(1)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对不同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地评估;(2)对减灾能力、耦合防灾等不同的要素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构建出相关的参考模型;(3)绘制出有效的作物脆弱性曲线,对不同的灾害类型进行必要地分析,掌握脆弱性规律的同时增强实际的评估效果。
2.3 灾害风险的综合评估
通过对农业气象形成机理的分析,在合成法的支持下对各种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风险进行必要地评估,进而构建出可靠的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促使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风险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地排除。与此同时,通过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的合理运用,可以获得可靠的参考数据,间接地降低了相关农业生产活动开展中各种风险发生的几率。
3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方法
现阶段适用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基于指标的综合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中主要选取的是灾害风险指标,并在参考模型的支持下计算出相关的参数,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2)基于数据的概率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中需要确定资料样本数量,并通过对资料序列的有效利用,计算出灾害L险发生的几率;(3)基于情景模拟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关注的是可能发生农业灾害的过程,利用风险动态评估方式处理实际的问题。
4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4.1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估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发现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未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有效预防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中的应用方法较为薄弱。现阶段很多的研究理论注重于农业灾害的自然属性,忽略了其社会属性,影响着研究数据的准确性;(2)缺乏必要的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标准缺乏规范性,在评估方法、风险表征等方面的缺少必要的规范标准;(3)动态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有待加强。
4.2 研究展望
作为农业气象灾害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未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1)加强动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合理运用,构建完善的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体系;(2)注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理论及方法的深度,利用量化评估及模型支持的方式,全面提升灾害风险评估水平;(3)通过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的有效设置,扩大动态评估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构建可靠的作物生长模型,加强对各种农业灾害风险属性要素的合理运用。同时,需要深入研究多灾种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结束语: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的相关工作,深入理解其中的研究内容,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加强对评估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会不断地加快我国农业气象学的发展速度,扩大其实际的应用领域,满足实际农业生产活动需求的同时扩大其应用范围,促使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未来农业气象学及灾害学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技术及其它专业技术手段的有效使用,将会更好地发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实际作用,进而为我国农业生产效益的持续增加提供可靠地保障。
参考文献
[1]徐磊.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06).
篇3
风险分析现今已广泛运用于生物、环境、技术应用以及医学等多个领域,且发展极为迅猛。灾害大多承受着自然、社会、技术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发展时间较短,以至于几乎没有成熟的成果。国内外学者对于风险分析的研究也多针对经济领域,起步较晚的自然灾害风险研究,起先是侧重于对工程项目的研究应用。通过研究建立了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体系,有了损失指标以及定量计算的方法,建立了自然灾害评估框架体系,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函数,洪水灾害模型、洪泛区价值模型、洪泛区抗灾模型及损失计算方法,同时还在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区域水灾的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研究,在农业生态地区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南果树生长风险分析模型,这也是国内较早在农业气象灾害中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即便如此,我国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理论等仍旧薄弱,对某一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的技术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现今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大都将灾害发生的实际频率作为研究基础,但是随着资料序列的增长,灾害的出现频率以及致灾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无法反映出真实的风险状况。尤其现在侧重研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告稀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灾种,资料收集、处理
本文将针对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等地区灾种进行叙述。
本文逐日资料来自东北地区玉米产区、北方地区冬小麦产区、江淮地区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南地区荔枝产区近400个气象点,时段大都为40年。逐日资料缺少的个别日期在处理时通过多年平均值进行替代。相应的年实际产量以及灾情资料来自不同地区对应的统计部门。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2.1 研究思路
通过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也就是对农业产量损失、产品质量下降,最终经济收益损失等事件由于气象灾害而导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分析。现今利用概率论作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数学分析依据。
农业气象灾害系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四要素构成,同时利用气象、产量、灾情历史资料,分别对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孕灾环境、灾害种类、发生强度下,造成的减产率、承灾体的抗灾性能。
将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进行的风险评估为例,分析其主要致灾因子有:冬春少雨雪且底墒差、冬季强寒潮南下最低温度降到热带果树致害温度以下。其主要灾情为: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依据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对冬小麦、荔枝灾损率以及抗灾性能进行分析,建立不同的灾损价值模型和抗灾性能模型。与此同时,还应构建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和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致灾因子的致灾等级标准。
2.2.2 研究方法
(1)减产率序列的构建。确定一年生农作物冬小麦历年减产率,通常采用逐年实际产量偏离其趋势产量的相对气象产量的负值。趋势产量通过正交多项式逼近法、直线滑动平均法等方法确定。
(2)不同致灾指标、致灾因子序列的建立。利用长年代灾情资料、产量、气象,对不同年代北方地区的冬小麦减产率与对应发生涝渍,华南地区荔枝减产率与对应发生寒害,江淮地区的冬小麦减产率与对应发生涝渍等各种致灾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主要致灾因子;根据减产率与致灾因子量值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致灾指标、致灾因子序列。由此得到研究区域的不同致灾因子、致灾指标的长年代序列。
(3)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估算模型的构建对研究区域分县的不同承灾体的减产率序列,不同致灾等级下的致灾指标序列分别进行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瑞利分布、伽玛分布、威布尔分布等概率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及致灾指标
东北地区玉米冷害致灾因子为5~9月平均气温之和。致灾指标为一般冷害和严重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致灾因子为冬小麦全生育期自然水分亏缺、降水量亏缺、拔苗期降水量。致灾等级及对应的致灾指标:轻旱70。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致灾因子为2、3、4、5月降水持续时间及降水量。致灾等级轻度涝渍、中度涝渍、重度涝渍。根据不同时期降水量不同进行致灾指标划分。
3.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本文仅针对冬小麦进行评估,其他方法类似。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方法,表现出了在实际生产情况下,自然社会等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造成北方冬小麦产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干旱。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因此干旱成为北方地区冬小麦低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冬小麦的历年减产率,得出年际间干旱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数学概率分析的方法,利用构建的正态分布模型,可以估算北方地区分县的不同冬小麦减产率范围出现的风险概率。
4 结论
依据灾害风险分析理论,本文介绍了几种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筛选出适用于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风险评估的主要致灾等级、致灾因子、致灾指标以及相应的减产率,初步构建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量化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篇4
一、现行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气象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包括:(1)城乡规划;(2)国家重点建设工程;(3)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四)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释义》还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作了笼统的规定:(1)规划和建设项目气候适宜可行性;(2)建设项目影响气候变化可行性;(3)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可行性。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和内容和《气象法》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3.《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
《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相比《气象法》,增加了“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区域农(牧)业结构貂整建设项目。”第二条规定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相比《气象法》,增加了“气候风险影响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行性”。
二、现行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规定
1.《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条规定和第二十七条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范围为:(一)行政区域;(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三)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四)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五)城市规划。但是,《条例》没有对气象风险评估内容做具体规定。
2.《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九条仅仅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的范围为行政区域。同时,还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为行政区域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风险性。
3.《山东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
《山东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十二条、第十六条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分为,相比《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增加了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和重点领域规划、大型农业开发项目;受气候及气象灾害影响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公共安全的易燃易爆场所等受气象灾害影响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特定项目。《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了规划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为“规划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风险性”。
4.《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
《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相比《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增加了农业开发、生命线工程等受气候及气象灾害影响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人员密集场所等受气象灾害影响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特定项目。《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为:“规划和建设项目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风险性、规划和建设项目引发气象灾害风险性。”
三、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关系的若干说法
1.说法一:“气候可行性论证包含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持该说法的观点为,气候可行性论证包含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该观点的主要根据《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以及地方标准《贵州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山东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有关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的规定。他们认为气候可行性包括:“(一)规划和建设项目气候适宜可行性;(二)建设项目影响气候变化可行性;(三)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可行性;(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只是气候可行性论证的一部分。
2.说法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持该说法的观点为,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同一内容的不同称谓。随着各级政府逐渐重视气象灾害工作,气候可行性论证逐渐演变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该观点主要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关于“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统筹考虑”的规定。他们认为,对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统筹考虑,且其范围一样,就意味着两者为同一内容。
3.说法三:“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交叉关系”
持该说法的观点为,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只是由于两者的范围有所交叉造成的包含或者等同的误解。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在《气象法》已经规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依然规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可见,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另外,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出台了《山东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和《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进行管理,因此,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不同的,只是范围有所交叉。
四、本文观点: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本文同意原则上同意第三种说法,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现将理由陈述如下:
1.两者的范围不同
根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其他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规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仅限于(一)城乡规划;(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三)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四)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除包括上述范围外,还包括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和重点领域规划、大型农业开发项目、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可见,两者的范围不同,且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范围大于气候可行性论证范围。因此,两者不是包含或者等同关系。
2.两者的内容不同
根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其他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规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为:(一)规划和建设项目气候适宜可行性;(二)建设项目影响气候变化可行性;(三)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可行性。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为:“规划和建设项目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风险性、规划和建设项目引发气象灾害风险性。”可见,气候可行性论证倾向气候适宜性、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倾向气象灾害和规划、建设项目之间相互影响。因此,两者也不是包含或者等同关系。
综上所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范围和内容均存在不同,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实际上,气候可行性论证属于气候资源管理范畴,主要针对的是气候适宜性、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为和气候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属于气象灾害防御范畴,主要针对的是气象灾害防御,范围是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易燃易爆、人员密集场所等容易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建设项目。
五、相关建议
针对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两者间的关系容易混淆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供气象灾害防御立法时参考。
1.删除气候可行性论证方面的内容
为避免同《气象法》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相混淆,应当明确气候可行性论证主要针对的是气候适宜性、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为和气候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主要针对的是气象灾害防御,范围是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易燃易爆、人员密集场所等容易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建设项目。因此,气象灾害防御立法应尽量不出现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
2.划清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内容
篇5
关键词 :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94
基金项目:甘肃省气象局科技处“果树气象灾害风险的综合评估技术和方法研究”(2014-12)。
第一作者简介:张谋草,女,1964 年出生,甘肃宁县人,高级工程师,大专,主要从事农业气象应用工作。通信地址:745000 甘肃省庆阳市气象局,Tel:0934-8213784,E-mail:zhangmc8811@126.com。
收稿日期:2014-06-23,修回日期:2014-09-22。
Risk Assessment of Meteorological Frost Disaster During the Blossom Phase of Qingyang Apple
Zhang Moucao1, Yao Xiaohong2, Zhang Hongni1, Zhou Zhongwen1, Che Xiangjun1, Du Jun1(1Qingyang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 Xifeng 745000, Gansu, China;2Tianshui Meteorology Bureau, Tianshui 741000, Gansu,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of local’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ssessthe risk of frost disaster during apple florescence. This paper used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observeddata from of apple’s blossom date which were got from Xifeng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The resultsshowed that: the main hazard factor of frost disaster during the flowering phase of Qingyang apple, was the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Xifeng during mid April to early May and Ningxian’s in April. These twofactors’influence weights had achieved 24% and 76%, respectively. Then, we built an evaluation model offrost disaster during the flowering phase of Qingyang appl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frost disaster duringthe flowering phase of apple from 1990 to 2012 by the model, it showed that apple was frosted would be harmedlightly while its early blossom phase, but seriously while its final blossom phase or fruit bearing phase.
Key words: Qingyang; Blossom Phase of Apple; Frost; Risk Assessment
0 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业结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为了应对气候的这种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人们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2-4],刘德祥等[2]、邓振镛等[3]和王鹤龄等[4]认为宜将过去以粮为主的格局向粮、经等多种种植的格局转变。庆阳市种植业结构也由过去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向以粮、牧、林果等多种种植结构形式的转变。庆阳市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光、热、水在年内时空分配不均,形成了冬冷多晴,夏热雨丰的气候特点。该地年平均气温8.7~10.0℃,年降水量409.5~609.8 mm,年平均无霜期150~193 天,年日照时数2262.2~2527.0 h,太阳辐射总量5000~5600 MJ/m2,苹果生长季≥10℃积温为2800~3040℃,日照时数为1020~1140 h。这种气候有利于苹果的着色和甜度增加,因而该地苹果在国内属优质果品,苹果种植也是其主产果业,2012 年全市种植面积达78600 hm2,产量达42933×104 kg。姚玉壁等[5]认为庆阳市气候宜以苹果的种植最为有利,但是近年来气候变异,暖冬现象日趋明显,造成果树萌动期提前,初春寒潮降温天气增加,晚霜冻危害出现频繁,影响着果品的品质和产量[6]。为了估算灾害对果业造成的影响程度,为农业生产安排提供依据,杨仕贤等[7]、陈香等[8]、李美荣等[9]和许彦平等[10]就不同气象灾害对农、林果业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提出定性评估模式。由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具有地域性,同一强度的气象指标在不同的地域上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笔者拟对此类评估模型及其参数进行验证和修正,以期建立苹果花期霜冻危害风险模型用以对庆阳市苹果花期受霜冻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果农进行果园管理,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计算方法
文中用到的计算及数据分析均采用Excel 电子表格中统计函数及数据分析工具。
1.2 产量资料的处理
苹果产量(1991—2012 年)取自庆阳市统计局。庆阳市苹果种植主要分布在正宁、宁县、西峰、镇原、庆城和合水6 县(区),且苹果种植后基本是从第3 年挂果,第5~6 年是苹果产量最高时期。该地苹果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变化,每年有新增种植面积,也有老树退化面积。因此采用单产进行气象产量的分析不仅不同树龄的产量有差异,而且不同果园的产量也有差异。因此,为消除此因素影响,对该地苹果总产采用Excel 电子表格中的二次曲线拟合方法进行分离,同时为消除空间上的差异,用相对气象产量[4]作为分析指标。Ys=(Y-Yt)/Yt …………………………………… (1)式中,Y 为庆阳市苹果总产(kg),Yt 为趋势产量(kg),Ys为相对气象产量。
1.3 苹果开花期日期及花期遭受霜冻气象资料气象资料取自相应县的国家气候站。正宁、宁县苹果开花期一般在4 月上旬至下旬,西峰、镇原、庆城和合水县苹果开花期一般在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由于苹果的物候观测资料不完整,正宁、宁县、镇原、庆城、合水这5 个县苹果开花日期以调查和走访群众为主,西峰区苹果开花期资料取自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苹果花期受冻气象指标主要是最低气温<0℃持续天数、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11- 14]。物候资料和气象资料年代是同步的,其中西峰、正宁县资料年代为1990—2012 年,宁县、镇原、庆城、合水资料年代为2001—2012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致灾因子的确定
统计了各县(区)对应开花期的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最低气温<0℃持续天数、极端最低气温与<0℃持续天数积等因子进行两两组合后与苹果的相对气象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苹果花期霜冻危害影响因子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回归模型(见式(2))。由此可知,庆阳市苹果在花期受晚霜冻影响的主要因子是西峰区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和正宁县4 月极端最低气温。
Ys=0.1026+0.0129Tn 西峰+0.0415Tn 正宁(n=23,F=1.1683>F0.33) ………………………………………… (2)式中,Ys 为相对气象产量,Tn 西峰为西峰区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Tn 正宁为正宁县4 月极端最低气温(℃)。2.2 开花期霜冻灾害风险评估2.2.1 灾情指数灾情风险指数采用模型[10]见式(3)。P=H×V ………………………………………… (3)式中,P为灾情风险指数,H为相应灾害的影响权重,V 为相应灾害等级值。实际工作中可按照灾害发生的概率设定可能等级,按损失的强度或根据灾害对其造成的灾情程度设定等级强度进行风险评估[11-16]。以苹果花期西峰区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和正宁县4 月极端最低气温作为霜冻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作为苹果开花期霜冻灾害风险评估指标(Pi)(见式(4))。
Pi =Σj =12 (Hj ×Vij) ……………………………… (4)
式中,Vij 为苹果花期霜冻灾害等级分值,i 为1990—2012 年各年份排序(i=1,2,…,23);j 为霜冻灾害2个风险因子,j=1 为西峰区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j=2 为正宁县4 月极端最低气温;Hj为相应灾害因子的影响概率,即H1=[0.0129/(0.0129+0.0415)]×100%=24%,H2=76%。灾情指数(Pi)越大,表明苹果花期受霜冻灾害危害越重,对苹果产量影响就越大。
2.2.2 分级标准用逐年西峰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正宁4 月极端最低气温与其相应因子<0 年份的平均值之比作为灾情等级的分级标准。其比值<0 的年份为无灾,≥0 的年份值按照数值的离散程度将灾情确定为轻、中和重3 级。
依据灾情指数和分级标准得出该市霜冻灾害风实际产量等级的对照情况(表3)。由表3 可知,在所分析的23 年中,苹果相对气候产量出现负值的年数是8年,评估中有灾年数是8 年,评估准确率达100%,无漏评年份。而指标评估等级与产量实况等级差异较大,在出现灾害的8 年中,仅有1990 年和2003 年的评估与产量实况一致,其余6 年的评估等级与产量实况有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霜冻发生时苹果所处的开花时期有关,一般苹果在开花初期,遇低温霜冻危害较轻,在开花末期或坐果期遇低温霜冻危害较重,特别是在坐果期遇到低温霜冻时会造成绝收。如2006年霜冻评估级别为重,产量实况级别是中,霜冻发生在4 月12日,此时苹果处在开花始期;2010年指标评估为重,产量实况级别是轻,霜冻发生在4 月14 日,此时苹果处在现蕾期。
3 结论与讨论
庆阳市苹果主产地位于南部和中部地区,因此选取中部的西峰区和南部正宁县的4 月至5 月上旬的极端最低气温资料能代表该地区霜冻出现时对苹果的危害情况,且两因子的影响权重分别达24%和76%。用此两因子进行该市苹果花期霜冻危害评估与其相对气象产量进行对照,其趋势完全一致的,因此用极端最低气温作为灾害评估因子,利用(4)式模型进行庆阳市霜冻灾害发生时对苹果危害的评估是可行的。
用笔者建立的灾情指数模型进行趋势评估与相对气象产量是一致的,但用模型进行评估的等级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等级有差异,模型预测的等级比相对气象产量得出的等级量要高。主要原因在于霜冻灾害出现后,由于不同果园所处的周围环境、土壤肥力、管理措施等条件不同,同时不同果园灾后所采取的恢复措施也不一致,灾害对苹果产量的影响程度就不同,因而灾情评估等级要视低温霜冻发生时苹果所处的开花时期及其果园的环境、管理措施等而定。若低温霜冻出现在现蕾或开花始期,则评估所得的灾害等级比相对气象产量等级高;若低温霜冻出现在苹果开花末期或坐果期,则评估等级与相对气象产量等级基本吻合。这与许彦平等[10]采用模型做的天水市蜜桃霜冻灾害等级的评估有差异,说明该模型在使用时应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及管理措施等方面因素。今后还应在苹果开花的不同时期(即分现蕾期、开花始期、开花普遍期、开花末期、坐果期)对气象因子和地理环境因子进行同时试验,对模型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 李袆群,王春乙.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123-129.
[2] 刘德祥,赵红岩,董安祥,等.气候变化对甘肃夏秋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27(6):806-812.
[3] 邓振镛,张强,刘德祥,等.气候变暖对甘肃种植业结构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沙漠,2007,27(4):627-632.
[4] 王鹤龄,王润元,张强,等.甘肃省作物布局演变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3):413-421.
[5] 姚玉壁,李耀邦,张谋草,等.陇东黄土高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林果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73-77.
[6] 蒲金涌,姚小英,姚晓红,等.气候变暖对甘肃黄土高原苹果物候期及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8,29(2):181-183.
[7] 杨仕贤,张好艳,张春红,等.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J].安微农业科学,2010,38(18):9738-9740.
[8] 陈香.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生态学杂志,2007,26(6):961-966.
[9] 李美荣,朱琳,杜继稳.陕西苹果花期霜冻灾害分析[J].果树学报,2008,25(5):666-670.
[10] 许彦平,姚晓红,万信,等.天水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灾害气象风险评估[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5):606-610.
[11] 柴芊,栗珂,刘路.陕西果业基地苹果花期冻害指数及预报方法[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4):621-626.
[12] 屈振江,刘瑞芳,郭兆夏,等.陕西省苹果花期冻害风险评估及预测[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1):219-225.
[13] 李健,刘映宁,李美荣,等.陕西果树花期低温冻害特征及防御对策[J].气象科技.2008,36(3):318-322.
篇6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是依据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多种控制条件、实验和对气象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评价的数学模型,使我国的气象灾害逐渐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评级进行转变。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洪涝、干旱、台风、暴雨、寒潮等农业气象灾害。目前,我国国内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内容主要有灾害风险区划及管理、人类社会经济损失和作物产量损失等,评估的模型主要有灾害风险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和综合模型评估。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灾害风险分析最早起源于国外,分析领域主要集中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经济领域,而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相对较少,起步较晚,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主要是通过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化、数量化技术和方法,构建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含了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后期的跟踪与评价,灾后的评估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因子的评估分析工作,主要涉及对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危险程度,对灾害的预测、承载体系的承受能力以及降低灾害措施的分析等方面。
2.农业作物模型评估
目前,在国际上的农业作物模型评估类型比较多,例如澳大利亚的APSIM模型、美国的DSSAT模型、荷兰de W it学派的系列模型等,而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CCSODS模型。该模型主要面向国内的农田管理者以及农业管理者,具有通用性和机理性的特点,经实践证明,在气象灾害评估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提供作物的优化栽培体系。
3.综合模型评估
综合模型评估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覆盖面积、灾害的强度、农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农作物的防御能力以及当地在某一时间段所拥有的生产力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构建气象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灰色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等方法的选择与利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评估模型,以此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目前,我国的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对综合评估模型进行创新和发展,确定了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在该模型中,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主要依据对农作物受灾后产量的损失评估,农业部门主要是计算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对粮食的损失。
二、国内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发展趋势
1.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将加强作物模型的应用
农业作物模型主要是对农作物的生理过程和土壤、气象等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把农作物的成长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做定量的描述,这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作物模型的特殊作用,在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从作物模型的发展来看,将依据简单、精准、大众化为基本准则,研究方向将有专业的上层研究转向基层的广大生产用户。农业评估模型也将结合数学模型融合专家知识模型,最终建立成综合系统的评估专家系统,实现作物模拟的专业化和可视化。
2.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都将被引入到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体系中,并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通过农业灾害相关机理的研究,对于承灾体的易损伤性、致灾因子的不稳定性以及区域防灾能力的脆弱性将得到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而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的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风险模型评估和风险指标体系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这就导致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统一,所以,通过不断构设标准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在未来的风险评估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的标准方面会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
3.农业气象风险综合评估技术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农业气象灾害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然而在对农业受灾损失进行定量评估时,一般都比较看重给农业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损失,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损失关注力度不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风险综合评估技术也将出现多元化。对于气象灾害的影响,除了灾害性天气之外,植被地标状况、区域地形结构等也成为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综合来看,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将发展成为地面监测与3S技术相融合的一体化的灾害评估系统,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全面评估。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现状分析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要不断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与相关作物模型的分析研究,切实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保障能力,使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的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为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提供可靠的保证,这也是我国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才能为农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篇7
河北省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不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及村(社区)等政府性机构防灾减灾职责和责任不健全和不落实;政府机关部门间的防灾减灾职责分工不科学不合理,同一灾种的防抗救不同环节分不同部门监管,同一源头的不同灾种也分不同部门管理,职权交叉重叠、缺位漏项,推诿扯皮、效率不高;政府防灾减灾公共服务事权不清、责任不明,保障不到位,特别是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社会法人主体、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不明确、不落实;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防灾减灾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第二,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尚需制定一部统筹各类自然灾害防范的防灾减灾基本法,亟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灾害防御法》;现有的法律法规也需要根据新变化新要求加快修订;部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不具体,缺少实施细则和监督落实机制,致使许多法定职责未能真正依法“落地”;分灾种和分领域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防灾减灾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存有大量空白,且强制性和约束力难以保证;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高,宣传演练不够,缺乏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
第三,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等科技支撑能力滞后。现有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探测要素、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精细预报、精准防范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水文、国土、生态、环境、交通、海洋等领域的气象灾害专业观测能力滞后,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实时共享;灾害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和时效性不够;省、市、县三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尚不健全,全网和精细灾害落区的“绿色通道”均未完全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灾害综合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尚未建立;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第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各地对气象灾害普查、区划和灾害防御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灾害基本情况不清,风险不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尚未实现从重抗灾救灾向重防灾的转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高风险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等有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应急防范和处置能力不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灾害防御管理与应急指挥水平有待提高;风险规避和转移机制缺失,气象指数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服务才刚刚起步,其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
践行防灾减灾新理念,构建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树立“综合防灾、全民防御”理念,健全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一是健全综合协调、科学高效的政府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和监督组织以及责任系统。参照水、旱灾害防御领导体制,政府主导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重点乡镇建立常态化运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推进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向基层延伸,明确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防灾减灾具体责任,对高风险隐患点实行安全责任承包制;明确和细化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高效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应急联动的综合防范制度。二是依法落实法人、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推进全社会防灾和全民防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公告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等配套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三是健全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各级公共服务事权和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树立“标准先行、依法防御”理念,完善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一是加快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和气象灾害防御立法,据此修订省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二是制修订政府分灾种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和实施细则。三是制修订各级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分灾种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综合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水平。四是按风险区划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灾害级别、灾害调查、风险评估、防御要求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
树立“精准防范、科学防御”理念,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强化致灾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与地方共建水文、海洋、交通、农业、环境和生态等专业观测系统,建立多部门实时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中心。二是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分灾种的风险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三是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系统建设,建立预警信息权威、全网及分区域机制,增强农村等薄弱地区预警接收能力。四是强化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五是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系统建设,强化全民防灾避险科学普及。
树立“关口前移、风险防御”理念,发展防灾减灾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气象灾害调查、风险排查和区划制度,开展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精细到乡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和规划制修订制度,建立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执行清单和制修订清单。三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四是建立重点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制度,由政府主导开展认证工作。五是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纳入政府补贴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服务。六是建立防御标准、措施落实检查督查制度,由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落实情况检查,实施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考核,考核结果列入政府实绩、干部评优的参考依据。
加快实施“十三五”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构建全时空、立体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高中小尺度突发灾害监测能力;提高分灾种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能力,提高灾害预警的精准度;发展灾害调查、普查、区划和风险评估、预报业务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更新灾害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提升应急处置防范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设,完善防灾组织、责任体系和法规标准预案机制,提高依法防灾管理能力。
实施“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工程”。建成气象大数据资源池,推进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社会化共享应用;完善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延伸期、月、季、年的无缝隙客观气候预报业务;建立城乡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制作系统,重点建设省市县集约的公众气象云服务平台,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气象科普业务系统、资源共享传播系统和气象科普场馆,打造气象宣传科普资源品牌和基层气象科普示范工程。
实施“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人影作业条件监测系统,提升对人影作业气象条件的监测识别能力;完善省市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指挥协调能力;加快国家飞机增雨和科学试验石家庄基地和冀东、冀西北飞机人工增雨保障基地建设,在太行山与燕山山区、粮食主产区、黑龙港流域、冀北生态保护区新增山地催化烟炉和火箭发射系统,加强人影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飞机、火箭、高炮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联合立体作业能力,力争实现年增水50亿立方米目标。
实施“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建成覆盖全省区域的环境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实现空气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的连续实时监测;升级改造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发展分县空气质量客观预报能力,建立应急减排效果检验评估业务系统,提高科学精准治霾气象保障能力。建立卫星遥感为主的生态监测评估系统,发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等业务服务,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能力。
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农业、海洋、交通、旅游、能源、商贸物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及省市农业气象中心、省市海洋气象预警中心和京津冀交通气象中心,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和服务平台,完善3个市级海洋气象预警中心业务平台和精细化海洋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立跨区域交通气象综合数据库和京津冀交通气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集旅游气象综合信息数据库、服务产品分发于一体的省市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基本满足河北经济转型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实施“气象‘一流台站’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气象业务保障条件较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气象台站,迁址建设气象探测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和难以长久保护的气象台站,重新建设不符合现代化气象业务需求的省气象台、影视中心、装备保障中心和资料档案馆等综合业务用房。切实改善基层台站环境,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全省气象台站100%达到“一流台站”标准,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冬奥会和冰雪经济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冰雪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多维度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气候条件预测及风险评估分析系统、冬奥会驻场气象台和冬季运动专项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等气象保障系统,提高精细化天气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人工增雪作业能力、气象信息与新闻宣传能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建设冀西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加密布设火箭人工增雪装备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建成科学高效的冬奥会赛区人工增雪作业保障系统。
落实党政同责,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
强化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结果导向和减少人员伤亡的刚性约束作用,将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各地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和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
深化和拓展气象防灾减灾专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继续推动政府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狠抓过程管理,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编制绩效评估报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力度、问责力度与公开力度,持续改进工作。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重点加强组织责任、法规标准、科技支撑、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
健全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地方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中央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完善财政对社会防灾减灾的支持引导机制,扶植灾害防御社会组织发展;开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备投资等领域,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不断扩大全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
(作者为河北省气象局局长)
篇8
1、海南省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工作灾害区划评估。
(1)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2)建立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试验
2、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完善台风、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价与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分区工作,进行综合防御区划,并编著相关章节,编写防御非工程性和工程性防御措施,绘制海南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区划、分区图,汇总气候、防雷相关风险性与区划材料。
3、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
(1)一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2)一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
(3)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
三、任务分工
(一)总体设计组
负责人:***、***
负责任务的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负责部门间协调沟通,负责总体的技术指导。
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项目管理,对外协调沟通。***,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技术流程制定指导。
(二)中小河流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中小河流试点工作中灾害部分相关工作任务实施。
人员:***、***、***(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乡村气象服务组
负责人:***
负责乡村气息气象服务建设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防御规划编写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进度安排
1、中小河流
2011年2月15日前,完成实施方案,上报预减处。
2011年3月31日前,选取试点流域,收集相关资料;初步开展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2011年5月31日前,基本完成流域灾害评估区划和流域灾害评估模型建立工作。
2011年6月1日~8月31日,流域灾害评估业务试验。
2011年9月1日~12月31日,总结试验成果,改进、完善相关方法模型以及业务流程。
2、乡村气象服务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9月30日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风险区划。
2011年11月30日前,主要农业气象风险区划。
3、防御规划编写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7月31日前,完成综合灾害防御区划。
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灾害防御分区。
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稿。
附件:所领导对近期生态遥感工作指示批示
1、 加紧三亚卫星站接收前期准备工作;
制定值班制度和业务流程。派技术人员去广州、北京进行第二次培训。邀请卫星中心、地面站专家来琼授课。
2、按照省局《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进度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3、《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综合评价。。。
4、《台风灾害风险区划》:结果验证。。。
5、中国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海南橡胶风害实时评估系统建设与应用 》;
6、台风灾害评估:应急值班、业务系统运行、评估报告;
篇9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的统筹规划,加快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天气观测网和雷电、船舶自动气象站、梯度风、能见度站、酸雨、大气成份、土壤墒情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成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和气候变化监测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渔农村、沿海(海上)、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和灾害多发区域的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气象数据计算能力和移动气象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网格化、分灾种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警能力。各地在建设灾害防御设施、水利设施、大桥、标准化渔港、大型工程等基础设施时,要统筹考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
(二)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规范气象信息的与传播,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建立覆盖面广、响应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完善紧急异常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的作用,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和简明的防灾避灾方法。要加快**气象影视中心建设和**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的升级改造,准确、快速、全面地向公众和海上作业船只各类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气象预警信号灯塔、气象警报系统、气象电子显示屏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要扩大公众手机气象灾害预警短信传播范围,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委会和敏感行业(单位)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制,确保手机、声讯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等传播通道的畅通。机场、车站、码头、学校、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设立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及时向公众提示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
二、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应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制订和完善台风、暴雨、雷电、高温热浪、干旱、大风、大雾等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组织、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共同响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预案演练,提高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顺完善部门联动和应急处置的程序及办法,提高处置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能力。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气象灾害敏感行业要积极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和防御规划工作。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重点区域、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灾害隐患排查,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并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重大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和实施以台风、暴雨、大风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气象灾害防范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三)积极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各级政府要针对台风、风暴潮、雷电、地质灾害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提升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各级气象主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城建部门要联合气象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在编制城乡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和审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时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将气象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以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体系,加强防雷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安装建(构)筑物的雷电防御设施。气象部门要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检测,加强对重点工程、危化物品生产储存场所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强化渔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渔农村建筑的防雷技术规范。
(五)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体系,落实相应的经费、编制。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要充分发挥人工增雨在防灾减灾、干旱、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人工增雨、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综合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乡镇要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领导,设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协理员,有条件的乡镇政府和街道要设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站,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灾工作。要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
(二)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气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小尺度预报模式,推进气象开放实验室、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建设。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变化应对的科研工作,不断加大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强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围绕台风、旱涝、暴雨等气象灾害防御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织科技公关,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对气象灾害防御的支撑能力。
(三)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规章、办法,健全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重要气象设施的统筹规划。气象主管部门要加强**区域内气象探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将各类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全市气象观测网络总体布局,要严格按照气象技术标准及规章程序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并按规定向气象部门汇交所获得的气象探测资料。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持续增长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投入机制,并把所需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下转第20页)(上接第50页)要落实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篇10
我市位于黄河下游、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属雷电活动多发区,境内危化行业众多,易燃易爆场所点多、面广,雷电灾害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将雷电防护列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各自实际,严格落实有关制度和措施,切实做好防雷安全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严格按照《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省雷击风险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进一步加强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设计图纸审核、工程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的管理,真正从源头上消除雷电安全隐患。
二、严格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
防雷装置年度安全检测是防雷减灾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各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将防雷装置检测列入年度安全管理工作计划,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各单位要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认真排查雷电事故隐患,积极主动向各级防雷减灾机构申报年度安全检测,积极配合检测机构做好检测工作。防雷检查检测的重点是:《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油库、加油站、化工企业等易燃易爆场所和重点防火单位,火车站、医院、商务楼、宾馆、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电力、金融、证券、通讯、广播电视等行业和单位的调度中心、通讯基站、计算机机房等。经检测存在防雷装置隐患的单位,应当落实整改资金,严格整改时限,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三、切实加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篇11
Key words: drought disasters;risk zoning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323-04
0 引言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新形势下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需要加快建立“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风险管理”有机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可以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决策科技支撑,有效增加防抗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我县气象防灾减灾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撑。
干旱是泾阳县境内主要气象灾害之一,1997年4月8日-9月10日长达156天期间。泾阳县无一场透雨,较常年偏少78%,加之气温较常年偏高,蒸发偏多29%,日照偏多26%,使土壤水分损失加剧。全县秋粮受旱11400.0公顷,严重受旱8933.3公顷,绝收5800.0公顷;2001年2月24日-4月19日54天降水5.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7%,4月25日-7月9日76天降水53.6毫米,较同期偏少65%。两次干旱造成6666.7公顷小麦受旱,其中严重受旱2666.7公顷,18000.0公顷玉米受旱,绝收3600.0公顷。为此,本文利用GIS作为工具,在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对泾阳县干旱灾害做风险区划,以期为气象防灾减灾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决策科技支撑。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泾阳县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阳市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中部为冲积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展宽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势平坦。南部为黄土台塬,位于泾河以南,塬面开阔。总面积792平方千米,人口51万。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农灌设施比较发达,粮食产量很高。泾河流过本县,自王桥镇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3公里,流域面积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67亿立方米。张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泾惠渠引水枢纽,是泾阳县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县域内为八百里秦川冲积平原区,地势地坦,水流平稳,比降仅1%,土壤肥沃,宜于灌溉。
泾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冬季(1月)最冷为-20.8℃,夏季最热(7月)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为349.2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195.2小时,最多(8月)为241.6小时,最少(2月)为146.2小时。无霜期年均213天。
1.2 数据来源 研究的气象资料来源于泾阳县气象局,包括泾阳县气象站1961-2010年的日降水量数据、年高温日数、年最高气温及区域站资料等;灾情资料为1984-2011年泾阳县以乡(镇)为单元的干旱灾害普查数据(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以乡(镇)为单元的行政区年末人口(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年末耕地面积(公顷)、GDP(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公顷)、大牲畜年末存栏(万头)等数据以及有效灌溉面积(公顷)和旱涝保收面积(公顷);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泾阳县1:25万数字高程(DEM)、土地利用资料、水系数据和植被数据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数据资料包括各乡镇应急预案指标、气象预警信号能力、政府防灾减灾决策与组织实施水平等。
2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及区划因子
高庆华、黄崇福和赵阿兴等学者从灾害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自然力作用于承灾体的结果,可以表示成灾害危险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函数。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气象灾害风险定义为灾害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系统、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的可能性,而不是气象灾害本身。具体而言,是指某一时间内、某一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破坏损失、活动程度及对自然环境系统、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的可能性的大小。
借鉴相关学者研究思路,结合泾阳县实际,本报告中基于灾损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主要是根据各地过去出现过的各地各类气象灾害产生的损失的大小,计算各地灾害风险度,然后将每个气象灾害分成几个等级,求它们的出现概率,再结合各地的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每个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结果。
2.1 干旱气象灾害危险性 气象灾害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影响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因素主要包括:旱灾规模、强度、频率和影响范围等。而这些因素变化的程度越大,旱灾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破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严重,相应地,灾害风险就可能越高。反之,旱灾的风险就越小。在灾害研究中,致灾因子的这种性质,通常被描述为危险性,其高低通常可用干旱灾害的变异强度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来表达。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对各地市分五级将干旱灾害危险性进行区划,分别为低危险区、次低危险区、中等危险区、次高危险区和高危险区。
2.2 干旱灾害发生地的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 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自然物理暴露是孕育灾害的温床,自然物理暴露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地质地理环境(又称为孕灾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海拔高度、山川水系分布和地质地貌等。
影响干旱灾害的自然物理暴露主要有以下几点:地表水文因素(流域、水系、水位变化、地表湿润度指数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质地、田间持水量等)、地形地貌(海拔、高差、走向、形态等)和植被状况(植被类型、覆盖度、分布等)。自然物理暴露包含因素较多,各因素间关联比较复杂,分析时应综合考虑。对于自然物理暴露的分析,采用植被覆盖度、田间持水量和地表湿润度指数三个因子为评价指标。植被覆盖度越大,物理暴露度也越弱;土壤田间持水量越大,物理暴露度越小;地表湿润度指数越大的地区,物理暴露度越弱;三个指标的变化都与旱灾的敏感性成反比。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分五级将物理暴露度敏感度进行区划,分别为低敏感区、次低敏感区、中等敏感区、次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
2.3 干旱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 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如人员、牲畜、房屋、农作物和城镇生命线等。承灾体是灾害风险作用的对象,是蒙受灾害的实体。潜在气象灾害只有作用于相应的对象(包括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安全)时,才可能造成灾害,而存在危险性并不意味着灾害就一定会发生。一个地区人口和财产越集中,易损性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越大,气象灾害风险越大。
对于干旱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的分析,通过选取泾阳县人口密度、人均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有效灌溉面积比、地表湿润指数和干旱灾情等评价指标,构成泾阳县干旱气象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泾阳县各个乡(镇)进行干旱气象灾害易损性评价与分析。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承灾体易损性指数进行区划,分别为低易损性区、次低易损性区、中等易损性区、次高易损性区和高易损性区。
2.4 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 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是指受灾区对气象灾害的抵御和恢复程度,包括应急管理能力、减灾投入资源准备等各种用于防御和减轻干旱灾害的各种管理对策及措施,包括减灾投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资源准备、管理能力等,表示受灾区在短期和长期内能够从灾害中恢复的程度。防灾减灾能力越高,资源设备先进,管理措施得当,管理能力强,可能遭受的潜在经济损失就越小,干旱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小。
防灾减灾措施是人类社会、特别是风险承担者用来应对灾害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技术、方法和行动的总称,一般分为工程性防减灾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减灾措施两类。非工程性防灾措施包括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和组织实施水平以及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等几个方面。
对于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分析,采用财政支出、旱涝保收面积比和非工程性防减灾措施等,包括应急预案指标、气象预警信号能力、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等多个因子。
根据专家调查问卷,根据各灾种防灾减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因子,建立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指数模型,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区划,分别为低防灾减灾能力区、次低防灾减灾能力区、中等防灾减灾能力区、次高防灾减灾能力区和高防灾减灾能力区。
2.5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在灾害危险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为了反映各乡(镇)干旱灾害风险分布的地区差异性,根据风险度指数的大小,将风险区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然后根据灾害风险评价指数法求干旱灾害风险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FDRI=wh×(VH)+we×(VE)+ws×(VS)+wr×(1-VR)
式中:FDRI为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用于表示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则灾害风险程度越大;VH、VE、VS、VR为分别表示风险评价模型中归一化的灾害危险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各评价因子指数;wh、we、ws、wr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针对不同类气象灾害,wh、we、ws、wr取值不同。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经过对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各个评价因子及指标的权重。泾阳县干旱灾害的精细化风险区划评估指标权重详见图2。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分五级将干旱灾害风险指数进行区划,分别为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
3 泾阳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图3-8)
①从区划结果来看,泾阳县西北部大部分地区为干旱灾害中等及低危险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则为干旱灾害次高及高危险性区域;受海拔和植被分布影响,白王镇东部、口镇西部、王桥镇大部、桥底镇、中张镇、太平镇为干旱灾害次低及低敏感性区域,高庄镇、崇文乡、三渠镇小部分则为高敏感性区域,其余部分为次高敏感性区域;受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泾阳县大部为干旱灾害高易损性区域;更多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减灾行政能力等影响,王桥镇、云阳镇、泾干镇、永乐镇为干旱灾害高防灾减灾能力区域,其余地区多为中等及以下防灾减灾能力区域。
②综合以上因素的泾阳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显示,东部龙泉乡、永乐镇、崇文乡、高庄镇东部、三渠镇南部为干旱灾害高风险区,白王镇、口镇、王桥镇为干旱灾害次低及低风险区,中部大部及其余地区则为中等及次高风险区。
③影响区域干早灾害风险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数据资料不易获取,所以要将干旱灾害风险影响指标完全定量化研究有很大的困难,并且有些指标的归类存在模糊性。随着数据的易获取性及处理技术的提高,在研究干早灾害风险时,还应该考虑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类型及质地、河流密度及缓冲区等指标对成灾环境敏感性的影响,社会经济要素方面还应该考虑当地的灌溉条件、水利设施、产业结构等指标的影响。
④本文所建立的干旱灾害的社会属性,即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是静态分析的结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相应的社会经济数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加之数据处理的技术会不断提高,相应的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结果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对社会经济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风险区划才可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其防旱减灾作用。
⑤尽管运用GIS建立指标模型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及区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为了更好使区划结果为规划所使用,必须进一步调试和改进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各种指标及模型,如旱灾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成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各因子和指标如何使得其选取与量化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如何更合理将各因子和指标及综合风险指数分等级等,从而使区划结果更合理,更接近实际。
参考文献:
篇12
二、全面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雷击风险评估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依法履行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各级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安全监管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击风险评估监督管理工作。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必须根据委托单位的需要,客观、科学、准确地提供评估结果。评估范围内的业主单位、项目设计单位应主动配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三、规范实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危险易燃易爆环境等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同步做好雷电风险评估工作,设计单位应当把雷电风险评估报告作为施工图的设计依据,根据报告要求、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防雷装置设计,切实从源头把好防雷安全关,以确保社会公共安全。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应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建设项目包括:
1、城市桥梁、燃气、轨道、供水、供热等公共设施;
2、输电线路、变电站、发电厂等电力设施、电气装置;
3、石油、化工、矿山等易燃易爆物资和剧毒物质生产车间与仓储设施等爆炸危险环境;
4、医院、商场、学校、影剧院和体育馆等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
5、城市火车站与铁路枢纽的主体工程;
6、重点建设项目及高层建筑(建筑高度≥米的建(构)筑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及以上的住宅小区;
7、高速公路的高架桥、Ⅱ类以上的机场;
8、其他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重大建设工程。
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必须依法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对评估结论负责。
(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
2、基础资料来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说明,通过现场探测所取得的资料,还应当对探测仪器、探测方法和探测环境进行说明;
3、评估所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方法;
4、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背景分析;
5、雷击风险性的评估,极端雷电事件出现概率;
6、预防或者减轻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7、评估结论和适用性说明;
8、其他有关内容。
四、切实抓好防御雷电灾害安全责任制落实
篇13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整合气象、水利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气象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要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各乡镇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要有一名分管农业的领导分管气象工作,在机关干部中指定专人担任气象协理员,负责本地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和有关指导、协调、督办工作。每个行政村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按照公益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村干部或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挑选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熟悉本地农业生产、乐意为农民服务的人员担任气象信息员,并通过适当的途径解决气象信息员的通信费。县气象、农业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气象信息员进行灾害预警、灾情收集、信息传递、防灾减灾、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把农村气象信息员培养成农业气象知识的宣传员、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员、农业气象灾情的情报员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员。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建设。各乡镇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尤其要加强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和农村人口密集区的预案演练,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风险灾害评估制度,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管理,尤其是重点加强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民建房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要积极开展乡镇、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加强农村防御雷电灾害能力建设。按照防雷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企业以及成片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并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气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各地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与宣传,建设至少一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要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推进城郊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一)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县气象部门要开展针对水稻、油菜等作物关键生育期、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县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影响会商分析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农业生产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和稳定。
(二)建设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按照共建、共享方式,结合高产创建,城郊生态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建立集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服务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开展为示范性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乡镇、村以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建立村村有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的气象信息接收平台。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防御气象灾害和安排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四)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为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环境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动态预警服务。积极组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队伍等,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
四、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