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整改原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整改原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整改原则

篇1

三、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为突破口,加大治理力度。实施大处方点评公示制度。对于药品比例占总收入的前三名和负担水平高的进行公示,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严格控制药品比例、抗生素比例和平均住院日等重点指标,规范了医疗行为。强力降低药品比例。对超出医院药品比例规定的人员,严格实行行风办和支部书记找科室和个人谈话制度,并坚持严格的绩效扣罚制度。从而减轻患者负担。

四、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为终极目标,深入推进医疗管理体系建设。医疗方面,加强基础质量建设。每季度进行一次三基理论考试,医生全部参加,加强对病历质量的检查,实行医疗组长、医生对所有病历逐级审查,确保病历质量。严格控制药品比例和抗生素比例,每月对各医生用药情况进行通报,对用药比例过高的个人予以通报和扣罚。护理方面,积极倡导人性化护理、无缝隙护理。以和谐护理为主题、以安全护理为目标,完善兼职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制定护患沟通制度,规范护患沟通内容,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树立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不断深化提高护理细节管理和规范护理管理流程。

五、以实行院科管理为主线,深入推进现代化卫生院管理制度建设。完善院科管理制度,提高职工工作效益。坚持院科管理模式。首先科室从规范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服务、增加经济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工作质量取酬的分配机制。加大对医疗安全、医疗质量、药品比例、平均住院日、医疗收费、环境卫生等方面监测指标的单项绩效力度,全方位促进卫生院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强力推进全成本核算,减少财务的不必要的开支,加强现金流管理、负债管理、继续实行流动预算和盈亏平衡分析,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六、以降低药品价格为目标,加大药品社会招标工作力度。一是我院从制定招标工作计划,告知供应商,审查厂家资料等,报送资料和样品,到议价、签订中标协议书的整个过程,实行公开公示。在保证药品质量的情况下坚持谁的价格低,就购买谁的药品。二是坚持执行国家规定的药品价格,实行药品零差价。

篇2

(三)大量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重点医院 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使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重点医院。由于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合理、不公平,城市大医院除凭借优势医疗资源和各种关系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还大力采取商业化、城市化的手段,追求规模的扩大化,医疗设备的高档化和收入的最大化,导致优质资源的高度集中。

二、公立医院财政投入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原则

(一)保基本、强基层是中央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原则 保基本的含义是保全体国民的医疗,主要是指常见病,多发病和群体公共卫生疾病,如艾滋病、肝炎、结核、非典等传染性强,覆盖人群高的疾病。强基层是对县乡镇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加大投入,提升其医疗水平。强基层的原则主要包括:一是体现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的布局,为农村人口和城市社区居民就近看病,价廉看病提供方便和优惠。二是对不同级别医院的定位,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分流到县乡镇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减轻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的压力,使大医院定位在疑难重症治疗,危重病人的救治和重点学科的研究上。

(二)对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实行全额财政补助 财政补助的范围应包括人员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地区津贴补贴,医疗设备、基本建设、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和引进人才等。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是广大农村人口就医的主要场所,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重要群体,同时也是低收人群聚集的地域,经济承受能力极其有限。二是医务人员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且不能保证及时发放,生活压力较大,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更为突出。三是医务人员学历、职称较低,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现有的人才留不住,急需的人才引不来。四是医疗设备短缺陈旧,检查治疗手段不足,急需购进和更新。五是医技用房和病房简陋失修,就医环境较差。六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老化落后,不能维持正常的医疗工作和为住院病人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因此须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医院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诊治能力,增强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切实将广大农村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解决在基层。

篇3

二、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2004―2005年的大争论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在第一个主题的争论中,由于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够采取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态度,而不是把学术问题政治化、采取随便“贴标签”“扣帽子”的办法,应当说大多数人在许多问题上逐渐取得了共识;即使在保留着较大分歧的问题上,至少也使问题的症结和学者们各自的观点、论据得到了明确和澄清。这就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至于后一个主题,虽然它较之第一个主题具有更加基础性的意义,但是这方面的讨论却并不像前一主题那样,已经可以看到建设性的成果。大众对种种消极现象的广泛存在感到迷惑不解,甚至不满。学界人士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很不相同的解读。这都是十分正常的。一些同志利用大众对我国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和学界人士对改革和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正当质疑,重新提出他们在十几年前已经提出过的“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化”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命题,力图把人们引向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去,并且取得了某些成功。

三、如何看待这些争论

篇4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

篇5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事权不清,导致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了行政效率,也损害了行政职能的发挥。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思路。依法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包括中央政府的专省权、地方政府的专有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共有权,使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有法可依。

         2.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同时要改革行政执行体制,建立综合执行机构,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将分散到部门的行政权原则上收归同级人民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设置精干、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

         3.健全公务员制度。

         当前,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改革的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于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4.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新世纪机构改革的重点。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政事分开必须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要将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或者行政执行职能的事业单位,改组为行政执行机构。对承担政府交办任务、提供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实行宏观调控。对一般带有开发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年裁减财政拨款,逐步推向杜会。同时,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把各部门所属的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依法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参考文献:

 [1]崔彦,吴成钢,代中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学刊,2004(2)。

篇6

行政区划原则当中也有一个历史原则,但该原则被强调的不够,我们以前在进行区划的时候,显得过于随便,没有真正体现该原则。如建国后对于直辖市和少数省的调整就显得很随意。在我国现有的省市县三种地方建制中,县的历史最长,最早设县的是秦国(非秦朝),在公元前688年,秦国设杜、郑两县。 而且,县的建制在中国具有超稳定的特点。省是在元朝开始设置的。元朝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即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在明朝设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江西、云南、贵州、福建和南北直隶共15省。清朝将江南分为江苏、安徽,将陕西分为陕西、甘肃,将湖广分为湖北、湖南,加上明朝的15个为“内地十八省”;另外设台湾省,东北三省,新疆省;此外,还有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等省级单位。 相比之下,市的历史在中国最短,在民国时期才开始设市。基于这样一个地方建制的历史,我们在行政区划改革的时候,应保留县制,而不是一味县该市,同时,省和市,特别是市可以做出大的符合宪法和历史的调整。

语言和习俗等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载体,语言相同,会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凝聚力无疑会增强,这些也会对行政区划产生实际影响。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北方人抱团,这就与北方地区的语言接近有很大的原因。

三、原则之“实施”

基于以上三原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也此尝试对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的方案略加探讨。

1、 关于大区。

中国在建国初期曾设立六大行政区,即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

北行政区。1949—1952年间,六大行政区既是中央的派出机关,又是地方高于省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1952—1954年间,仅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关而存在;1954年后,六大行政区全部撤消。 六大行政区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一直到现在还有影响,以六大行政区的区名作为名称的机构还大量存在,这说明中国的区域间差别和区域内合作客观存在着。行政区划改革应予以考虑。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六大行政区应该恢复?笔者并不赞成有的学者的主张。该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31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管理幅度太大,国务院总理需要协调的关系太多,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最好重新设置大行政区。具体以六个为宜,分别是: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和华西。 笔者认为,这种主张虽然解决了行政区划的管理幅度应适中的问题,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其一,可能会与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冲突,会带来新的甚至可能影响国家统一的大问题;其二,与中国大多数人一致主张的减少区划层次的观点背道而驰。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考虑既结合中国现状又合理借鉴外国经验。法国是单一制国家,而且中央集权的传统也较悠久,是一个不错的借鉴对象。法国也设有大区,但法国的大区是指经济大区,是中央各部按照其本身行政管理工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在法国,一般由几个省组成一个大区,目前,共有22个大区。 笔者认为,中国也可以实行具有法律地位的经济大区制,这样既与中国大区协作的现状相符合,又不会带来多一级的地方建制。

大区的设置以经济元素为核心,尊重原有的各地之间交往和协作的传统,并不必与行政区划保持完全一致。具体设置7个经济大区,分别是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华北经济大区以原华北行政区为主体,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山东西北部,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考虑将内蒙划入西北经济大区,该大区的经济中心是天津,次中心是济南、太原和石家庄。东北经济大区就是原来东北行政区所辖区域,即东北三省,该大区的经济中心是大连,次中心是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华东经济大区包括山东黄海沿岸以及靠近江苏徐州的南部地区、江苏、安徽合肥以东以南靠近南京的地区、浙江、福建和鄱阳湖以东的江西东北部靠近浙江的地区,该大区的经济中心是上海,次中心是青岛、徐州、南京、杭州和厦门。华中经济大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衡阳以北地区、安徽靠近河南和湖北的地区、江西南昌以西靠近湖北的地区,该大区经济中心是武汉,次中心是郑州、长沙、南昌、宜昌和南阳。华南经济大区包括湖南衡阳以南的南部地区、江西南部、广东、广西和海南,该大区的经济中心是广州,次中心是南宁、海口、深圳、衡阳和赣州。西南经济大区就是原西南行政区所辖区域,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该大区的经济中心是重庆,次中心是成都、昆明和贵阳。西北经济大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该大区的经济中心是西安,次中心是兰州、乌鲁木齐和包头。

2、 关于省。

目前在对于行政区划改革的讨论中,“省”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基本上可

以分为两种主张。其一是虚省制,就是将省的权力虚化;其二就是扩省制或缩省制,这两种叫法实质是一样的,“扩省制”是扩大省的数量,“缩省制”是减小省的面积。笔者基本赞成第二种主张,因为第一种主张没有考虑中国的传统和实情,中国是一个注重文字隐晦的国家,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很难把握,实中转虚,虚中藏实,所以虚省制“虚”不下来,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其他问题,最终达不到改革的目的。

但“缩省制”(或者叫“扩省制”)怎么缩法?笔者认为,一定要慎之又慎,要综合考虑区域平衡、经济发展和历史传统等三大改革原则。对于有些人所持的观点即目前那些面积大人口多的省应该分掉,各省面积和人口应大致相等,笔者认为这是僵化的看问题。如果一个省的省会影响和辐射带动能力太小,那么就是该省目前面积相对不大,人口不是很多,也应该分,让那些被强制束缚在省会行政领导下的地区划出来,真正地受能带动它们发展的城市的影响。反之,如果某省的省会辐射带动能力强,它的影响范围已经超出了现有省的辖区,那么,即使该省的面积较大,人口较多,也没有必要分掉,甚至还可以考虑多划些地区给该省。同时,除了要考虑经济发展原则之外,也要考虑历史传统原则。如果某省的区划历史较短,人们的语言相当不统一,对本省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不强,就可以考虑对该省的行政区划作出大的调整。

为了说明笔者的观点,在此举湖北省为例。笔者曾经在湖北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对湖北的情况比较熟悉。湖北省是清朝的时候才设立的一个省份,与周边的河南省、江西省(此两省均为元朝所设)相比历史较短,而且湖北有一个在全国都算奇特的现象,就是语言极为不统一,有河南方言区(襄樊、十堰),赣语区(咸宁等地),江淮官话区(湖北东北部),湘语区(靠近湖南地区),四川方言区(恩施等地)等,武汉话的范围仅仅限于武汉城区(即汉口、汉阳、武昌三镇),武汉所辖几县(上世纪90年代均已该为区)的话与武汉话区别很大。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对湖北的行政区划作较大调整:①武汉直辖,同时将武汉周边黄冈、黄石并入武汉;②将宜昌、恩施与重庆的万州、黔江合并组建三峡省;③或者再将襄樊、十堰与河南的南阳、信阳合并组建新省;④剩下荆州、荆门、孝感、咸宁等地组建新的湖北省或叫荆楚省,以荆州为省会。这种调整方案有几个优点:①解决了武汉在湖北首位度过高武汉直辖后湖北无城作省会的矛盾;②将黄冈等经济较落后地区划入武汉使武汉从湖北带走产值的同时也直接带动落后地区发展,而且新武汉直辖市的面积不是太大不会出现重庆直辖市面积过大负担太重反而影响辐射带动能力的问题;③将武汉的辐射能力释放出来从而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④可以解决重庆市面积太大包袱过重以及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⑤可以解决河南人口过多而郑州对河南南部地区影响力弱的问题;⑥新的湖北省继续拥有京广、焦柳(焦作—柳州)和洛湛(洛阳—湛江)铁路,还有长江黄金水道和大量的淡水湖,所以资源并不贫乏,而且面积和人口适当也符合缩省的趋势,并且荆州从历史上看是楚国故地及核心地区,从现代元素考量有铁路、长江港口、高速公路和飞机场,所以做新湖北省会既尊重了历史传统又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当然,这个方案可以做具体的调整。

3、 关于市。

如前所述,“市” 在中国的历史最短,而且建国以后的调整也最为频繁,市目前在中国的情况也最复杂甚至混乱。

如现行宪法30条对市的规定有三种,即直辖市、市和较大的市。直辖市为省级,宪法上讲的“较大的市”是指设区管县的市,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地级市(或叫省辖市),宪法上讲的“市”根据30条的内容可以判断主要是指县级市,所以,在我国有宪法地位的市有三级,即省级、地级和县级。而中国目前的市可谓种类繁多,就行政级别而论,有五级,即省级(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副省级(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地级,副地级(一些省直管的市)和县级市。很显然,副省级和副地级市是没有宪法依据的,但在中国现实存在着,所以行政区划改革需要对这两种市的宪法地位予以明确。

另外,“直辖市”在目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笔者建议对直辖市问题也有必要在行政区划改革中予以解决。由于中国在1997年对1968年以来停滞了几十年的直辖市的区划进行了调整,因此现在有至少10多个市希望成为直辖市。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市想成为直辖市,在本省做省会不好吗?除了行政地位提高对这些市的诱惑外,笔者认为:其一,直辖市和省虽然都是省级,但直辖市是“城市”,省主要还是农村为主导的地区,而中国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无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直辖市会比省受到更大的关注,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对一个城市的实力和地位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显然比省会等拥有更多的优势;其二,对于一些在比所在省更大区域范围内有辐射影响的城市,将其从所在的省单列出来,有助于该区域的发展。因此,笔者主张在中国设立更多的直辖市。正如有学者讲的,增设直辖市有利于缩小省区增加一级政区数量,从而使我国行政区划的层次和幅度逐步趋向合理;可以提高部分大城市的行政地位,使之成为跨省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级;有利于增强中央政权调控的主体地位。 至于设多少个,在那里设?笔者认为应当综合考虑前面提到的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不止是一个,但也不宜太多(多了直辖市的作用反而会降低)。中国目前的四个直辖市,三个在东部,一个在西部而且是西南,所以中部应设一个,而且京、津属于华北经济区,上海属于华东经济区,所以从区位、规模、实力、辐射力以及可操作性等因素考虑,在东北经济大区可设大连直辖市(大连不是省会操作相对简单),在华中经济大区设武汉直辖市(湖北行政区划调整后,武汉直辖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华南经济大区设广州或深圳直辖市,在西北经济大区设西安直辖市(陕西的区划也可做调整,现在该省的区划也存在问题)。

4、 关于县。

如前所述,县是中国最稳定的一级地方建制。笔者主张:其一,应当稳定这

一区划形式而不是一味的县改市,“县”的辖区基本上是农村地区,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县改市并不能真正加快城市化进程;其二,逐步取消“市管县”体制,当初在设计这一制度时,一则是与撤地设市的改革相适应,二则是希望城市带动农村。但现在看来,“市管县”体制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小马拉大车” ,很多地级市本身很小,又管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县,很难起到带动作用,所以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但没起到正面作用,反而会有负面作用。

注释 :

1 参见夏书章:《行政区划》,《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4期,第68页。

2 依照哲学上的说法,形式由内容决定但反作用于内容,形式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对内容有很强烈的反作用。在宪法学领域内,国家(性质)是内容,国家结构形式等都属于形式,都是为国家性质服务的,形式的好坏对国家性质的实现有很现实的影响,因此国家形式问题是很重要的宪法问题。

3 有人主张在中国实行联邦制,笔者认为从中国的历史(即历史和民族因素)上看不会采取,从中国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和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两个现实因素考虑,中国都不适宜采取联邦制。

4 参见韩大元、胡锦光主编:《宪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192页。

5 参见胡锦光、韩大元著:《中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页;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231页等。

6 相关数据可参看中部发展创新网、中国地区发展报告网、湖南统计信息网等。

7 一般来讲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这显然比轻工业能积聚更多的人到城市来。

8 参见陈晋肃:《21世纪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思路-刘君德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4期,第2—3页。

9 参见张崇琛:《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秘书之友》1994年第9期,第39页。

10 同上,第42页。

11 参见魏定仁主编:《宪法学》(全国自考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12 参加唐彬:《调整全国行政区划的新思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卷第4期(2003年12月),第7—9页。

13 参见许崇德主编:《宪法学》(外国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

14 笔者讲的是具有现代含义的市。

篇7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事权不清,导致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了行政效率,也损害了行政职能的发挥。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思路。依法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包括中央政府的专省权、地方政府的专有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共有权,使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有法可依。

2.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同时要改革行政执行体制,建立综合执行机构,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将分散到部门的行政权原则上收归同级人民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设置精干、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

3.健全公务员制度。

当前,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改革的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于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4.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新世纪机构改革的重点。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政事分开必须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要将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或者行政执行职能的事业单位,改组为行政执行机构。对承担政府交办任务、提供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实行宏观调控。对一般带有开发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年裁减财政拨款,逐步推向杜会。同时,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把各部门所属的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依法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参考文献:

[1]崔彦,吴成钢,代中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学刊,2004(2)。

篇8

在新时期下,教育界积极地倡导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调对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教育。尤其是对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的问题,是创新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中,看重的是如何充电、灌输、加油等内容,而创新教育的目标在于如何引爆和释放人类的一些埋藏的潜能,创造性的人格、技能、思维才是创新教育的目标。那么在中职政治教育中如何施以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又有哪些特性和原则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给予说明。

一、进行政治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中职政治教育教学中,施以创新教育是不是可以?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三。

第一,人的思维创造性最好的时期应该是20~30多岁,这是人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得到这一结论是因为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我们发现世界上的许多大科学家,都是这一时期有了重要的发现、发明。在中职学校里正在学习的中职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部分在15~19岁之间,他们的这一年龄正好是人的创造性思维最活跃阶段的前奏时期。在这个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前奏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行的。

第二,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创新的潜能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也就是说,创新潜能并不是只有那些考上高等大学的学生才有,中职学生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创新潜能。而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任务就是积极地将学生的那些潜能给开发出来。

第三,中职学校经历了几十年的师资调整充实,这就说明我们的中职学校里的师资力量已经初具规模,这就为中职教育创新提供了师资力量的支持和保证[1]。

二、进行政治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对国际经济大形势分析之后发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科学文化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知识的核心又是创新。可以说,在新世纪里,创新必然就成为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坚强后盾。美国作为一个知识创新大国,同时也是世界超级强国。谁拥有这个后盾,谁就会成为新世纪里的主角。所以说,创新就成为我们国家应对世界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的机遇。

2.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中职学校的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换一个角度来看,创新教育也有着不可抹杀的重要意义。就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来看,拥有创新技能、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思维的中职学生,在往后的个人发展中将更加稳健。

3.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在中职教育中,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中职学校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来说,中职学校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枯竭的生源。如何再创中职教育的曾经的辉煌,首要的问题就是保证中职学生的毕业质量。只有保证了中职学生的毕业质量,才能保证学生的就业;保证了中职学生的就业,反过来才能保证中职学校的发展[2]。

三、在中职学校中进行政治创新教育策略

(一)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努力对中职学生的思维品质给予培养

1.在中职政治创新思维品质中,对独立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从小学生到中职生,学生都是依靠教师。特别是在思维品质上,他们缺少独立的思维,也缺少思维的压力,更缺少相应的一些的思维品质的训练。所以他们的思维习惯就是依靠,而不是积极地思考。所以,我们在中职政治教育中施以独立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必要的了。在中职教育中,主要对中职学生的两个意识给予强化:一是怀疑意识,因为只有怀疑才会有思考和探索的思维活动。二是,充分地培养学生不断否定和肯定自己的健康的心理。

2.在中职政治创新思维品质中,对发散性思维品质的积极培养。在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之中,发散性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品质。这里的发散就是一种求异思维。就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积极地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学生如何对待“追星”的问题上,中职教师可以进行整治创新教育,即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得出正确而全面的看法。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需要从以下几个层次给予着手:第一就是对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考察。第二就是对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培养。第三就是在中职教育中培养中职学生发散思维的新颖性。在发散思维活动中,新颖性是其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中职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3.在中职政治创新思维品质中,对中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创新一些东西,我们的头脑里首先要有这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在新事物还没有出现之前又是没有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想象。因为想象是人类创造心理活动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在中职政治创新思维品质培养中,中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可忽略。为了达到对中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让中职学生保持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只有好奇心的存在,才有想象的参与。二是积极地拓宽中职学生的知识面,中职学生的知识面越宽泛,那么中职学生的思维想象图像就越生动清晰,也更加丰富。

(二)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可以从历史背景教育中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当下呼声比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同样可以积极地倡导政治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如何进行情景教学呢?历史背景是创设教学情境的良好方式。就当前来看,中职学校大部分专业不开设历史课。但是,历史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在某个角度上说,都有着一致性的特点,即爱国。所以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可以积极地从历史背景教育中创设教学情境,让中职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比如,在进行爱国主题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链接到中国历史上一些任务:岳飞、林则徐等,充分地将政治教育跟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政治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育丰富教学活动

新世纪里,信息已经是前所未有地网络化了,这种网络化的趋势已经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代以及下一个时代的生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三点三八亿,而2014年,再次统计中国网民已经达到6.49亿。而这庞大的数据中,青少年是网民中的主流。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行为、政治、价值、道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了。同时,网络也为我们的政治教育拓宽了一条渠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种模式。即,中职学校完全可以将学校的建立起来的网站和网页链接到互联网上去,方便中职学生网络浏览和阅读。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中职学生展开一些政治思想上的调查,以及开展一些心理服务。而中职教育者,在网络上还可以极其方便地搜集和整理分析学生的网帖,进而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网络。充分地让网络成为中职政治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努力优化中职政治教学的过程

1.积极转变中职政治教育中的评价观念。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在经历一定的政治教育过后,必然要对中职政治教育进行评价。目前由于教育从应试正处于向素质教育过渡时期。一些观念就以为,素质教育就必须取消考试,因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故而在评价上因噎废食。殊不知,在我们还没有寻求到一种全面科学的评价手段的时候,毕竟考试是其中一种评价方式。

2.鼓励中职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在我们的教育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何进行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作为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教材如何编写、学生的实践活动如何展开上,特别在意的是一些抽象材料、符号材料,以及语言材料,而对于那些形象材料、图形材料和非语言材料却忽视,这在实践中就有必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故而在中职政治思想创新教育中,中职就是应该鼓励中职学生积极地参与一些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鼓励中职学生课外的一些制作活动,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组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让中职生在活动中锻炼创新能力[3]。

四、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我们过多地注重知识教学,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性指导不够。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知识常常被新的知识所更新。面对这些知识的更新,我们如果仅仅依靠原有的知识,显然是不能够适应时代的。故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有必要扭转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不足的做法。

二是中职教师只是看重自己如何提问,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没有错,但是更要关注学生的如何提问,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提问有深度和高度,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一定要认识到政治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努力对中职学生的思维品质给予培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育丰富教学活动,努力优化中职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职政治创新教育的质量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9

(一)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工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工商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二)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权,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工商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工商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工商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工商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工商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工商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工商行政目标的能力。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工商行政部门的工商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二、深化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一)依法规范中央及地方的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在权限方面都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尤其是上下级工商行政机关的有些事宜不能够很好的区分,很容易导致权力和权限的不明确。也有可能出现职能交叉的情况,这将严重影响日常工商行政的办事效率,同时也损害了有关职能部分的发挥。一定要规范审批制度,还要创新管理机制。对于我国的工商行政审批机制来说,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改进。

(二)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实现工商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的和相近的相关职能部门交给同一个工商行政部门去分担。并且还要对工商行政执行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综合性的有效执行机构,这样才能够推进政府相关事务的管理,并且要将权利分散到几个相近部门中去。

(三)健全公务员制度。

当前,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于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面对在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和社会的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人员的大量流动现象,如何安置分流人员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问题,解决好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实现分流人员合理安置的首要保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使这些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是解决分流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保证出口畅通的重要手段。

三、小结

当前看来,我国经济运行事态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社会大发展对我国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挑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和新要求,人民群众更加期待工商行政管理改革能够给自己带来福利。面对着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时机,抓紧转变政府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方式,做到优化和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加强工商行政改革,把我国的工商行政改革推到一个更加高的位置。

篇10

绩效改进工作者应当成为开发团队的一员,亲自参与或监督干预方案的开发并谨记两点:第一,确保选择方案是根据设计规范而制定的;第二,对所选方案或产品的所有要素进行有根据性、试验性的用户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设计标准相比较,以确定是否按预期执行并实现所期望的目标。

开发方案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应回顾干预方案设计阶段的有关工作与最终设计方案,明确实现设计方案的目标;

第二步,结合实际项目情况,比较干预方案的组成要素与设计规范;

第三步,确保干预方案是可行的,并按照设想开展工作;

第四步,对整个干预方案进行初步测试,基于测试结果,把握总体方案的改进与发展;

第五步,将各种评估结果整合到最终的方案中,如果干预方案中的一些要素需延迟或未开发,确保让客户知晓。

由于干预方案是遵循设计要求而进行开发的,所以,保持开发与设计的一致才能保证客户从干预方案中受益。

保证开发方案可行性

可行性方案通常需要考虑五条标准:需要性、适当性、可行性、经济性和接受性。

需要性

该措施所针对的问题或机会是需要被解决的。然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时间、金钱、人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问题同时解决,这就需要选择当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适当性

该措施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或达到期望目标,需判断组织的干预措施是否直指问题的根本。造成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对应的干预措施亦会有很多,有些能够根除问题,有些则只缓解现状。为实现成本收益最大化,最好的选择就是找到并根除问题的干预措施。

可行性

现有的时间、金钱、人力等资源能否满足该措施的实施条件,这一点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些干预措施固然好,但若公司的资金和人力不足,就得重新考虑是否需要在干预方案中纳入新的干预措施。

经济性

篇11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讲,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老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教与学的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哲学意义:

其一,把人看做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以人的需要为主要出发点;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打破单一的个人权威和话语主导权,突出双主体的作用;其三,应把实践看做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主体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是指在遵循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思想成长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务实的创新型学习环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一种较为开放、灵活和追求实效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1.研究型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思维,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追求,合理建构知识框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探索和运用空间。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创新教学方法,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点,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终点。

2.研究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自觉认同和接受价值观,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课程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觉察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鼓励积极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此路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以及理论的科学性,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运用科学原理,在运用原理的过程中感受理论的科学性,以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3.研究型教学需要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研究型教学,不是简单的研究型“教”和研究型“学”,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密切的沟通与交流。虽然要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对教学的主导地位,整个教学活动依然需要教师的宏观指导和微观切入。教师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追求,又要全程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框架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多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4.研究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更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尽可能设计实用性、针对性和现实性较强的实践课题,同时还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结论,让其自觉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实践结论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研究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其学习兴趣就更容易激发出来,认同和接受理论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

三、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通过对主体性原则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内涵的理解,可以发现主体性原则有“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互动性”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任何实践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在接受外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是在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展开。主体意识越强烈,就越能激发主体的能动作用,主体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越大,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就更强烈,当然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充分、越有持续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认真落实主体性原则,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主体性原则对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实施主要仰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保障研究型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时,一些老师总是认为某些学生不够重视。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解释,学生其实对思政课课有着强烈的需求意识,比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国家政治发展和个人自由空间问题,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等等,他们都有着极强的探知欲和参与欲。但是单调的“一言堂”和呆板的理论“填鸭式”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出现了学生应付思政课学习的现象。因此找准学生切实关注和关心的点,将社会实践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然后把学生推到前台,才是解决思政课知识供需矛盾的关键。

主体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现实基础。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因此教师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担当着有效组织教学任务的重任。研究型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创新,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来完成的。它可以采取问题导入式、社会调研式、小组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建构多样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思路。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研究型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充分调动学生探知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充要条件。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的知识追求和价值诉求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型和智慧型的启迪,总之要做到教师的“教”是辅助的、引导的;学生的“学”是主动的、探究的。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权威,完全听命于学生。教师要充当热心为学生服务的角色,而不是伺候上帝的奴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由此,能否成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研究型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融洽的主体间性是研究型教学的直接追求。人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研究型教学要体现的融洽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拥有和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优势互补,促进教学相长。

2.主体性原则对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型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不是盲目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活学活用理论,使其真正理解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这与研究型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契合点。

篇12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主阵地,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在广大高校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学生不爱学,一些课堂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大课题。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而准确把握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和发展趋势是对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在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把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改革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既关注学生,又要关注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选择和探索教学方法时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那些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解答存在的困惑,弄清模糊认识的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关注教师的发展,探索能有效激发教师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2.遵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关注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样性的且在不断发展的。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改革原则就是教师在研究和应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教学方法,还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教学方法,能根据教学条件,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设置及自身的素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新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因其“新”而盲目照搬;对传统教学方法,决不能一概否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摆脱固有模式的限制,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创新出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贯彻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趋势

1.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运用新兴媒体的教学手段随之产生,推动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各种新型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恰当选取新闻图片、影视资料、录像资料等等,这些资料不仅可以直观地呈现一些历史与现实的镜头,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枯燥、单调、死板的不足。因此,更加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趋势。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的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讲授、讨论、案例、多媒体、社会实践等常用方法外,出现了体验教学法,专题讲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法,直观式教学法等等。实践证明,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3.教学方法的综合化趋势。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首先,随着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必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化运用。其次,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势必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包含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然借鉴这些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法。

4.教学方法的隐型化趋势。显型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方法,是指教育意图能让教育对象明显感觉到,即把道理、观点、要求开诚布公地告诉教育对象的一类教育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特征”。而隐型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则是指教育意图不为教育对象明显感觉到的教育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避免教育对象产生逆反情绪,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愉悦感,延伸工作空间和时间。”[1]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深入和发展,我们日益认识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重视显型教学方法是片面的和有局限性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必须高度重视隐型教育教学方法,比如通过研讨一个热点话题使学生自主地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通过一则新闻报道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隐型化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显型教学方法的作用。

总之,为了适应时展、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多样化、综合化和隐型化。

结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现代化、多样化、综合化和隐型化的发展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并要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其他构成因素去灵活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13

1引言

在多值逻辑函数结构理论中, Sheffer 函数的判定与构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其判定问题与函数集完备性之判定密切相关,完备性的判定可归结为定出其中的所有准完备集[2-3],而Sheffer 函数的判定又可归结为定出准完备集的最小覆盖。 对于部分多值逻辑,其函数集的完备性问题已彻底解决,但其中Sheffer 函数之判定与构造问题尚未彻底解决[4]。本文根据准完备集之间的相似关系理论[5], 定出了部分四值逻辑中保三元正则可离关系函数集的最小覆盖成员。

2基本定义

设Ek={0,1,…,k-1}, k≥2, Ek上的完全和非完全K值逻辑函数统称为部分多值逻辑函数,所有部分K值逻辑函数作成的集合记为Pk。

函数f(x1,…,xn)(∈Pk)说是一个Sheffer函数,如果f能叠合出Pk中的所有函数。

部分四值逻辑中保三元正则可离关系函数集最小覆盖的确定若Gm正则可离, 则称T(Gm)为保正则可离函数集, 并记为SR,m。

显然, 相似关系是一个等价关系, 我们用Gm~φG′m来表示Gm与G′m在双射φ下相似。

3主要结果及其证明

定理部分四值逻辑中保三元正则可离关系G3的准完备集T(G3)共有36个属于最小覆盖的成员, 按相似关系分为8类。

证明根据相似关系理论[5], 任何两个相似的准完备集要么同属于最小覆盖, 要么同不属于最小覆盖,而相似关系又是一个等价关系。因此,我们只需从以上8类中各取其中一个(以下均取第一个)G3来证明保此关系的准完备集属于最小覆盖。下面按类分别进行证明。

由此可得出G3={,,,,}必是部分四值逻辑中准完 备集之最小覆盖的成员, 同时也证得此类相似关系的准完备集均为最小覆盖的成员。

由于以下七类的证明方法与第一类的类似, 而篇幅有限, 故只写出了各类中某一准完备集的 构造函数, 具体证明过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