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星座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星座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星座文化论文

篇1

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不能搞“一言堂”,直接把结论塞给学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自由辩论的舞台,要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争辩中获取真知灼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敢于向权威或老师挑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要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在讨论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多向互动,尊重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尊重时,才能把聪明充分地发挥出来。7至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进入高年级后,更是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为了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在语文课堂上非常尊重学生,尽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以学生意向为教学导向。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心中的想法成为教学的资源,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他们不但能演现代话版的,还能演文言文版的。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评议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同时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互提问题”,形成课堂互动。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就说:“我考考大家……”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就说“我请教大家……”学生在其间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喜的,从而语文课堂实现了多向互动合作。

三、自由展示,彰显个性

篇2

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的任务,在于捕捉和表现。

我们把它定义为情感的表现。油画从颜色、用笔等也表现出其画画人的情感。比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都表现了他们的情感。其实“情感”一词并不确切。通常所谓“情感”,往往是指“愤怒”“、快乐”、“悲哀”等心理过程。这里的情感概念内涵要丰富、外延要广阔。它无法获得一个明确的心理过程。包括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些“忧来无方,人莫知之”的东西;那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现代心理科学早已证明,正是那些东西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的内心生活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我们的“自我”。在这里,所谓“表现情感”,同“表现自我”是一回事。在创作过程中,我对这些作品都有了很深的情感,尤其是那张彩色的装饰作品,我在它身上注入了对现代时尚美的追求!并大胆地采用了纯色和当今的流行色,表现五彩的世界和人们的激情。在此幅作品中我还融入了当今最流行的影视艺术,在此表现出社会时尚元素不断追求的情感。这是我所表达的第二个层次。

三、艺术的创作作为情感的表现,实际上是一个意境问题。

若问艺术家创造了什么,回答就是创造了意境。画布上涂满各种颜色,键盘上敲出各种乐音,稿纸上写着各种单词……如果这些颜色、乐音、单词是有机地互相关联而形成一个活的有生命意味的整体时,那么不论它是抽象还是具体,不论它是否合乎逻辑,它都必然地构成这种或那种意境,具有这种或那种表现性。这个有机整体,我们称之为艺术。它是被创造出来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感情的旋律创造出来的。在它被创造出来以前,它并不存在。这就像各种颜色是原先就存在的,但是用几个颜色构成一个活的有机整体,是画家的创造。在他创造以前,你可以找到颜色、画布,等等,但却找不到那个意境。在作画过程中我的调色板,我感到就很有创作性,它的美我认为不是一般人可以感受到的,慢慢的体会每一个色块的安排,慢慢的体会同一种颜色的变化,它是很有艺术性的,很有层次,很有韵味。假如颜色在画布上不能构成活的有机整体,那它就是涂在画布上的颜色,此外什么也不是。活的有机整体并不活在画布上,而是作为一种具有虚幻维度的形式,活在欣赏者的感受之中。所以它是意境而不是实境。一种意境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艺术形式就是一定情感或心绪的动态形式的同构形式。情感本身及其表现也不等于艺术,只有它客观化为一定的物质形式才是艺术。在实践中艺术灵感总是来源于生活。这是我所表达的第三个层次。

篇3

2.笔触

笔触是手的运动使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它既是个性化的艺术修养体现,也是画者心灵释放的记录。它流露出画家的能力水平、气质修养和感情状态,如,伦勃朗的笔触肯定有力,哈尔斯的笔触轻盈欢快,柯罗的笔触魅力潇洒,凡•高的笔触热烈奔放……笔触无疑把画家的真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形体与色彩

形体与色彩是画面的核心和灵魂,怎样结合形体与色彩是每位艺术家在绘画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绘画就是要达到形与色的完美结合。形体成为深层意义上的构成要素,根据绘画者本身所考虑的表现内容来看,它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从构图与形体的关系上体现绘画者所思考的视角以表达其情感。形体完整与否,关键要看它在构图中的视觉要求,最终要符合画家的表现目的与艺术直觉。色彩是绘画作品至关重要的视觉传达语言,其中,纹章学方式、色调表情方式和纯色构成方式是色彩语言的三种构成方式。纹章学方式,即以装饰性色彩传达某种象征性涵义。色调表情方式,即用色彩构成画面的色调,色调在绘画中对画面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纯色构成方式,即运用纯粹的色彩构成,追求色彩自身的表现力。

4.材料肌理

材料与绘画肌理都是造型艺术重要的形式要素,如果说一幅画的色彩是最根本的基调,那么材料肌理就是画面的一种基调。材料肌理运用恰当而合理有序,能给观者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且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性,而这种趣味性恰巧可以表现绘画者所要表现的客观物象。当然,在绘画中也不能刻意追求肌理,否则就失去了材料肌理作为绘画形式要素的本来价值与意义。

篇4

(三)信息共享不通畅行政中事务绝大多数都需要填写核实办事人员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中,相互之间难以共享。不仅师生无法掌握个人的全部信息,单个行政人员也无法掌握一个师生的全部信息。办理事务是师生需要一次次的重复填写各类信息,行政人员需要从各方信息来源一次次的核实这些信息。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务,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感觉很差。

(四)“双肩挑”领导事务繁忙院系的行政领导大多数是“双肩挑”干部,同时担任领导职务与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并且大多数是学术带头人,学术事务十分繁忙,经常需要参加各类会议以及学术交流,频繁出差,又需要保证个人教学科研的时间,因此基本上难以实现坐班的要求。而师生办理的多数事务,都需要经相关领导的审批意见,遇到领导不在的时段,为了一个签名,师生短则等待数小时,长则需要几天。不仅师生觉得事情难办,院系领导也认为很多可以省去的管理职责占用了太多的个人精力。

(五)假期行政工作安排高校行政另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在社会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时有寒暑假时间,期间各项行政工作陷于停滞或者以极低效运行。而对师生来说,虽然假期时高校教学工作是停止运转的,但科研、实习、社会服务等并没有停止,以及其它一些师生的个人事务需要用到单位材料或加以明证的。而行政人员的假期轮班,并不按工作流程进行安排,加上行政人员的各自分工不交融,因此正常时间可能很快就完成的几项工作流程,放到假期可能就需要几周不一定能做完,遇到紧急的事务,即使行政人员愿意加班也不一定能做成。

(六)行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行政人员的来源复杂,除了进几年开始的事业单位通过考试竞聘上岗的人员,平均素质相对统一,之前的人员有各种来源,素质参差不齐,加上没有淘汰机制,高校里面行政工作压力不大,多数行政人员学习动力不强,业务水平靠慢慢积累经验提升,而近些年新技术发展迅速,各类改革政策也推出频繁,更是拉开了个行政人员的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办差别太大。

(七)与师生之间沟通太少,缺乏互相理解高校师生与行政人员,同属于一个大集体,但工作时间、考核、待遇、职业前景等都有较大差异,互相换位思考较为困难。高校的师生是思想特别活跃的一个群体,对僵化的行政工作批判很多,而学校职能部门制定的教师的各种激烈的聘岗和晋升制度,让教师对行政人员的意见也时有爆发。而有部分行政人员没有经历过大学生活,也难以体谅学生的焦虑和思考。一边是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的呼声,一边是教师不懂管理、不顾全局的评论。沟通越少,对立越多,使得一线的院系行政工作更加困难。

二、院系行政工作转型的建议

行政工作的问题很多人都看得很清楚,在国家整体的改革大潮下,高校行政工作也已经在逐步推行者一些改革尝试。以下是对于院系基层行政工作转型一些比较粗浅的思考。

(一)面向大学理念树立工作目标院系行政工作要跳出复杂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框架树立工作目标,有没有做好工作不是说遵守了多少制度和流程,而是究竟对学校的理念是否有帮助,是否对学生的培养、教师的研究提供了正面的作用,是不是有利于自己学院与学校的发展。当然,理念与目标不是基层行政人员所提出来的,但基层的行政工作中需要有这样的理念和目标。

(二)扩大院系行政权限,转审批为备案自下放是近些年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不是院系行政层面能决定的事情,但也是十分迫切需要的事情。要给与院系行政办公室直接利用学校资源、使用学校材料、调用学校职能部门的权限,只要不是影响学校全局的事务,原来掌握在学校职能部门手中的权限尽可能的放到一线的院系行政机构手中。未曾行使否决权的审批全部取消,改成由院系行政机构直接完成,由学校职能部门备案,完成过程中有困难的,由学校部门提供帮助和建议。学校所有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院系可以直接使用,报学校职能部门备案,发生冲突再进行协调。对于师生来说,这样可以极大减轻办事的复杂性。

(三)按工作对象而不是按职能划分办公室,并加强轮岗院系的内设机构,一般都按职能进行划分,并且对应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而大多数事务都带有综合性,师生办事时需要进过多个部门的流程,或者要分清楚不同的事情要找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这样就要求师生必须要清楚每一个具体事务的分管部门与流程。而服务型行政一个显要的要求就是要面向用户的需求,因此从院系三大工作对象可以讲内设的办公室改成教师服务办公室、学生服务办公室、对外服务办公室等。分别处理教师、学生、外部机构人员涉及到的所有事务,再加上一个负责综合协调的岗位。这样师生需要办理任何事情都只需要找到一个人就可以,这样可以缩减很大一部分工作流程,减轻行政事务带给师生的负担。在减少外部工作流程的同时,对于相对复杂的事务,增强内部工作流转,通过行政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进行分解,这样即使对于少部分事务会降低效率,但是带给师生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对于事务内部事项不需要懂太多,只要找到一个部门的一个人,事情就可以完结。在此基础上加强行政人员的内部轮岗,服务对象从教师到学生到外部人员轮换过后,每个行政人员都可以基本掌握院系行政中主要的服务事务,成为一个多面手。

(四)梳理服务型事务、执行性事务、主动型事务,精简不必要的事务于此同时,院系行政机构还需要对具体事务进行分类,将面向师生进行服务的事务与执行政策对师生有限制的事务以及需要主动完成的机构内部事务进行区分,结合校级机构的职能改革,尽量精简不必要的内部事务以及对师生带有管制的事务,并且编制相应的学生指南、教师指南等材料简洁明了的让师生了解哪些事是他们必须要做的,哪些事是行政人员为他们办理的,并进行公开和及时的更新。凸显出服务型事务的主要地位,也可以强化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对院系发展的责任感。现在有一些教师往往搞自己的科研,只追求个人的发展,而公共事务和自己无关,公共事务是院系领导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就漠不关心。而即使真的要实现教授治校,也需要培养出教授们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五)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增加职员的权限,在合理考核上加强职员的工作重叠在扩大院系行政权限之后,一旦行政人员要独立去解决师生的全部事务,就需要他对全部涉及到的事务都有相应的权限,而现代的很多行政权限,体现出来的是形形的管理系统的用户权限,为了保证管理系统的稳定与安全,院系行政人员的权限一般都是最低的。此外行政等级也带来一些权限的分类,什么等级的职务有什么样的权限。要真的实行服务化行政,还需要打破这种权限管理,给一线的直接经办人员最大的权限,并由他们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多数日常的服务性事务来说,由什么层级的人来做决定并不具有太大的不同,也不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只要一线经办人员具有责任感,因为他们对具体事务和情况了解的最多,从能力上来说,是最适合做出判断和决定的人选。只要明确责任,合理考核,大多数形式上需要领导和上级部门处理的事务都可以直接由一线人员直接完成,没有把握的只要给一线人员相应的请教渠道即可。同时淡化职能分工,加强业务重叠,院系层面行政人员本来就少,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纯粹当操作员的感觉;也可以减轻院系领导对日常管理事务需要投入的精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科发展、学生培养等宏观决策中去;同时也可以减少工作流程和环节,消除很多推诿事务的借口,提高师生对行政工作的评价。

(六)建立师生信息档案,互通共享,统一信息来源,增加渠道既有的管理体制使每个职能部门或行政人员掌握着师生们的部分信息,导致很多事务需要不同程度的配合,统一信息与档案数据是一个减少此类问题的方向。最好是由学校层面来建立数据中心,所有涉及到师生个人的数据及信息,都归类到个人信息档案中,这样不仅不同的部门可以批量的读取全体师生的同一类信息形成数据,师生个人也可以查阅自己个人的全部信息,并可以有选择的向外公开,有变动时也可以及时的进行修改,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通过部分数据授权的方式,对很多事务进行委托代办。行政人员在为师生办理事务时也可以方便的调取信息档案,极大的节省审核环节与时间。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加强信息安全的防范,避免因为太过全面的个人信息的泄露带来其他的隐患。

(七)建立联系人制度与紧急事项通道,利用新技术增加与师生的沟通渠道中国的特殊文化,致使很多事情熟悉的人办理还是不熟悉的人办理会有差异。现在普遍开花的定点联系体系是一个很明显的体现。从院系行政工作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推行服务行政的一个切入点。一个院系的行政人员不多,师生也不算多,建立联系人制度,每名行政人员分别联系十几位教师、百多位学生,然后相对熟记他们的信息档案,虽然不可能去负责这些师生的全部事务,但是可以为这些师生提供咨询通道,作为他们解答问题的人员。同时可以建立紧急事务流程,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常规事务中断办理时,师生办理事务先寻找他们的联系人,通过行政人员内部的沟通,可以像正常工作时间一样为师生处理好事情。利用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直接完成很多的信息获取、事务审核与权限分派,并且可以随时沟通,进行工作之外的交流,互相倒倒苦水,更容易做到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篇5

一、理解企业文化

1.定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定义种类甚多。一个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定义,是知名文化学者沙因(EdgarH.Schein)的表述: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多数成员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管理模式(转引自孙海法等,2004)。其中,共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内隐部分;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

2.(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企业文化的二维分析

正如所有企业都有共性的一面,所有优秀企业的文化也有一些共同要素,如:追求卓越(目标远大、思路清晰)、社会责任(企业宗旨明确、有社会责任感)、顾客导向(服务意识)、变革创新(技术领先等)、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注重持续发展(目光远大、百年老店心态),这些要素与外部适应有关。还有一些要素与内部整合有关,如:团队协作(和谐集体主义、群体至上)、重视人才(以人为本)、要求统一(形象风俗传统统一)、文化认同(组织成员高度认同本企业主流意识形态)、求真务实(结果导向、注重程序)、团队学习(个人与组织共同、持续成长)。

3.企业文化的个性

曹世潮(2003年)通过大量事例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不同行业及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才能建立竞争优势。以精密制造业和软件业为例。精密制造业和软件业的优秀企业在以下几对范畴的文化特性几乎处在对立的两极:“规则/自由、控制/信任、集体/个人、严肃/愉悦、理性/感性、科学化/艺术化、一元价值观/多元价值观、安定/冒险等”。

二、从“制序”的谱系和演化过程看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的定义已表明,其外显部分是行为规范,此即其表现方式之一。下面从社会制序的生发机制进一步理解企业文化的表现方式。

一些西方学者从演化博弈论角度进行的制度分析发现:在作为人类社会的“生活形式”的“社会制序”(institution)内部,无论是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还是在当代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即时即地,均实际上进行着或者说发生着从个人的习惯至群体的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这样一种动态的内在发展行程,即社会制序的生发机制(韦森,2005年)。

在这里,习惯(usage)指个人在自己的活动与社会交往中的重复性活动。习俗(Custom)是“一种不经由任何人在任何意义上‘要求’个人遵从之而驻存的一种集体行动的方式。”(韦伯,1997年)。“习惯出于个人的重复,习俗则是出于继续存在的成员变动着的团体的重复。它对个人有一种强迫的效果。(康芒斯,1968年)”惯例(convention)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较长时间驻存,并对人们行为有较强约束、规制与调控力的一种显俗,一种(非正式)规则。

在习俗、惯例和法律这三种“社会制序”中,习俗是惯例的基础,惯例是法律的基础。在这三者之中,法律规则发生作用时的“交易费用”远远高于前两者,但法律比前两者更规范、更稳定,其威慑力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是前两者无法比拟的。不过,即使是在一个宪制化社会中,调节人们关系的主要机制还是习俗和惯例。

我们认为,在企业组织内,同样存在着从企业成员的习惯到企业内群体的习俗和惯例(合称“惯俗”),再到企业的正式制度这样的“谱系”。只是,企业制序的生发逻辑有可能表现为先有企业正式制度、后有企业成员群体的惯俗、再后有企业成员的习惯这样一种反向演变过程。

在“企业制序”的谱系中,企业“惯俗”与企业文化概念基本重合。企业文化,作为调适企业组织与成员行为的非正式规则,正是主要以习俗和惯例的方式,通过有意选择、模仿或其他诱因,调整着企业成员个人的(工作)习惯,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

三、企业文化的性质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经济资源

企业文化物质层的企业外在形象、品牌可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明显具有经济资源性质;企业文化精神层面可以通过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而为企业创造收益,本质上也是一种经济资源。

2.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非正式制度,与企业正式(管理)制度相辅相成

作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行使着企业非正式规则的功能。作为非正式规则,它与企业的正式管理规则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不能代替正式管理制度,但正式管理制度只有与企业文化相契合,才能得到实施,否则再完美的制度亦将流于形式。正式管理制度具有可模仿性、可移植性,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群体实践沉淀的结果,具有不可移植性、不可模仿性。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

3.企业文化在企业系统内具有某种准公共物品性质

现代经济学根据服务性质的不同,把物品(服务)分为公共物品(publicgoods)、私人物品(privategoods)和准公共物品(semi-publicgoods)。公共物品有两个特性:供给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准公共物品的特性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

企业文化是非排它的,实际上企业成员“消费”企业主流意识形态的人越多,企业管理当局越满意。同样,企业文化的供给是非竞争的,追加企业文化的组织成员消费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正是由于它是某种公共物品,企业内各群体、各分支机构通过免费“消费”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绩效;同时,企业文化的“供给”只能由企业管理当局全盘考虑。海尔的张瑞敏便自认为是集团的“首席文化官”。

4.企业文化的演变具有路径依赖性

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具有路径依赖性。一般而言,社会成员一旦选择了某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好是坏,在以后的路径中他会不断地重复并强化这种选择。即一旦接受,就可能不断接受;一旦排斥,也就会不断排斥,要想替换非常困难。同样,企业文化的演变也具有某种路径依赖性,偶然事件的发生有可能给企业文化的演变带来极大影响(杜旭宇,2004年)。最典型的事例是,一些企业创始人的风格和最初的选择,在长时间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性格,如IBM、松下电器等知名企业几十年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托马斯·沃森、松下幸之助们的烙印,尽管创始人早就离开了企业。

四、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

企业文化为何、如何能改善企业的绩效?

1.企业文化能有效节约企业内交易费用

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主要是指企业用于计量、监督、组织、协调以及为实施各种活动所耗费的费用,也可笼统称为管理费用,其费用的大小与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文化有助于克服企业产权模糊性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产权的清晰界定对于企业的效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界定产权的制度的供给并不是免费的,界定产权同样需要费用。“如果交易成本大于零,产权就不能被完整地界定;”(巴泽尔,2003年)。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降低产权界定的成本,降低为克服产权模糊性所需的计量、监督、组织、协调等活动的成本,以及弥补因产权界模糊所带来的收益分配不确定风险,以较小的谈判成本实现各方可接受的收益分配。另外,对于那些绩效测度噪音高的企业,如高隐性知识含量企业,企业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企业文化作用于员工的价值观、信仰和思想,能够增加偷懒对于员工个体的成本,提高经济刺激对于提升员工绩效的效率。人们常能听到诸如此类的感慨:“在这样的公司上班,能够给人家一般的温暖,就是少挣一些钱也愿意。”可见,企业文化确实能够减少员工的“经济人”特性,这是提高高隐性知识含量企业成员工作努力的重要条件。

当然,企业文化营造本身是有成本的,但只要企业文化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节约量大于企业文化形成的成本,塑造企业文化在经济上就是可行的。

2.企业文化是组织资本形成的源泉和动力

组织资本指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组织成员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转化为组织特有的、共享的资源,这种资源一旦与组织其他资源结合,不仅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且还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赵顺龙,2004年)。企业文化不仅能诱导企业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有效地转化为组织资本,而且能促使企业组织资本结构要素与工作任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它有助于营造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环境,有助于企业组织资本产生协同效应,是决定企业组织资本形成路径的依据。

3.企业文化是企业运行的剂,是企业的自动平衡与规制系统,具有协调功能

任何企业组织的运行都要解决激励问题(动力机制)和协调问题(平衡机制)。两大问题都不容易解决,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解决难度越大。

在企业的“制序”体系中,正式制度无疑具有最大的效力和强制力,但企业内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不可能事事都通过正式制度来调控,大量的行为是通过习俗与惯例来调节;而且如果正式制度与惯例、习俗(即企业文化)不相容,则正式制度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企业的习俗与惯例一旦经由长久驻存而变成大家都遵守的非正式规则,它就对企业的运行有一种规范与约束作用,成为企业组织成员的“共识”:如果大家都按某种方式行事,我也应当如此,甚至有时不得不和必须这样做,而且这样做可能最方便、风险最小。此时,企业成员不一定按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从而,企业的习俗与惯例即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运行的一种纽带、一种保障机制、一种剂。

4.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产生超我动力的一个源泉,即具有激励功能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行为有两大动力系统:一是“自我动力”系统,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即为了生存、交往、发展、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系统。二是“超我动力”系统,是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超越自我”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的利益(杨金勇,2005年)。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而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就后者而言,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即通过调控员工的意识形态来调控员工行为。良好企业文化之所以成为企业激励机制的放大器,主要是通过超我动力起作用。

实践证明,过分依赖自我动力与过分依赖超我动力都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如果说合理的管理制度足以调控自我动力,则非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足以调动超我动力。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使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使员工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

以上几个解释变量不能包括企业文化功能的所有方面,且略有重复之处,但已能诠释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曹世潮:《第一竞争力》,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3]杜旭宇:“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社会》第8期,2004

[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篇6

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教学中,我利用“打电话”、“传口令”、“猜谜语”等游戏或开展说说“我的生日”、“我的名字”、“我家的喜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说话、写话产生兴趣。同时,积极探究教学情境。如,新年快到了,让学生回忆过年的一幕幕——拿压岁钱、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舞龙舞狮……然后产生一个个小课题,如: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新年拿压岁钱、穿新衣有什么寓意?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调查探究,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调查过程和结果。另外,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放飞想象,在想象中快乐地作文。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没有直接联系的词语,如:“花园、医生、小狗、蛋糕”,学生靠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自编成故事。欣赏一段音乐,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要求边听边想象,让学生在音乐中产生表达的灵感。

二、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都是好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起学生的想象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及时鼓励,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或只是只言片语,都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在学习园地、校园板报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儿童的作文大多是表述“儿童语言”,幼稚但又富有情趣。教师要常常蹲下身来,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儿童的认知水平接纳、赏识我们的学生,不要随意挥动大笔,抹杀了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变成一群沉默的羔羊。

三、注重生活实际,放飞童真、童言。

长久以来,课堂成了语文教学唯一的场所,教学被校园围墙围住而与大自然、与社会隔开了。其实,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习作要重视生活这源头活水,

从生活中去摄取,学生的习作就不会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选择习作素材,让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习作。组织内容丰富的班队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智力竞赛,问答比赛,辩论会,小记者采访活动,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只要学生玩得开心、玩得高兴,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也就多了。

“自主写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所谓“自主写作”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观察和感受的所得形成语言文字。春秋时节,带领学生到公园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到山溪边野炊,到后山攀登、眺望家乡风光、放风筝……学生走到广阔天地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看到广袤天宇下的大千世界,极大地愉悦了身心,在充分感受自然美的同时,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许多新鲜美好的印象。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真意切,个性凸现。

四、讲究趣味,让学生爱你没商量。

篇7

一、明末心学思想的传播与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影响明代士人风气的一个特殊因素是心学对理学的冲击,宋学经明初政府的大力推动,一时形成所谓“道德一而风俗同”的局面。从朱元璋建国到正德时期,(1368-1506)年,是明初文化的保守期,与明初严密的政治统治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学术上承袭元代,尊重程朱理学。有人曾这样记叙明初思想界的状况:

“明兴,高皇帝立教著政,因文见道,使天下之士一尊朱氏为功令。士之防闲于道域,而优游于德囿者。非朱氏之言不尊,”从正德至万历中期,(1506--1602),是人文注意思潮兴起的市民文化期,随着王阳明“心即是理”的学说大兴,宋儒包办、政府选定的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除了供科场之用外,不在对士子的行为发生有效的规范作用,在传承方面,王学倡导的自由的书院讲学风行之后,游学大兴,官办学校为之一虚.士人不在学校而到山水坊院之间去“致良知”了,正如明史中所说:“嘉隆之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所谓“致良知”学说,认为“喜怒哀惺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而且良知人人皆有,虽众人、贤人、小人没有区别。”嘲§董梦石跟晚年的王阳明学道,一次出游回来告诉老师,:“今日见一异事,……见满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王艮出游归,也发现满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都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翻由此可见,王阳明学说,大大取消了圣人、小人的道德和本体上的距离,这对于与小人并列的妇女是有利的。而且他的良知是融合着“性、情、理、欲”的浑沌未分的“一点骨血”,其中“主真”“主情”“主欲”说与文学关系甚密,而真、情、欲往往被认为是与妇人、女人性近。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晚明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有待于礼教这根绳索的松动,而这种松动在理论上是由李贽完成的。

王学后进中李贽是谈论女性问题并与女性接触较多的人,有人对他说:“妇人见短,不堪学道”李贽作答书道:“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子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李贽的“童心”说,从王阳明“良知”而来,但偏重以“真”矫“伪”“假”。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本心也。”闱四‘‘真心”包括“真情”和“真性”,他又说:“念佛时但去念佛,欲见慈母时但去见慈母,不必矫情,不必逆性……真心而动,是为真佛。”眷五他以此为准则来对待一些妇女问题。李贽的这种思想无疑为明代后期乃至清代女性文化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而在桐城众多女性诗人中。以方氏一门,最负盛名。《中国妇女文学史纲》认为“清初龙眠闺阁多才,方孟式、方维仪、方维则姊妹尤杰出。”阎探方氏家学之源流,则多以心学为宗.据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列,方氏姊妹之祖父方学渐属心学的重要学派——泰州学派的继承者:“泰州学派是一个强调以身为本的具有平民色彩的学派,以个人为中心来重新审视个人与家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妇女问题上认为:妇人、女人在本质上、智慧上是亦同有是理,并不比男子逊色,夫权也不是绝对的,族权主要是用来通财济贫的……”。学渐育三子,长大镇,次大铉,皆进士,季大钦,郡廪生,孟式、维仪乃大镇女,吴令仪乃大镇媳,维则乃大铉女。陈济生《方大镇传》记载大镇躬亲政务,好尚心学,曾与当时名流聚集京师,建首善书院,讲学其中,可以说,正是方学渐父子两代道德学术滋养,至第三代才出现一门名媛彬彬盛况。

二、婚姻的需要与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清代女性文化的繁荣的背后还体现出社会对女性需求层次的提高。清代有禁止官员狎妓的禁令,致使大多数有闲阶级的男子们把兴趣转向了自己的家庭,有些买姬妾、蓄家乐,有些便以与妻妾们酬和为乐事,文学毕竟是比较风雅的一种消遣,于是士大夫们争相效尤,蔚成风气。对于妇女自身来说,文学成了名正言顺的事,更加求之不得.因为不仅她们被束缚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某种施展的机会,而且还因此增添了家庭生活的情趣,增进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

谢肇制,《五杂俎》的作者,在一段关于女子之才与色的论述中曾说:“妇人以色举者,而惹次之,文采不章,几于木偶也。”他说得非常清楚,美即意味着长相,也意味着文学才华。清代王相母亲作《女范捷录》,其“才德篇”日:“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诚非;——盖不知才德之经与邪正之辨也。”这段话即明确了“才”在“女教”中的位置。“才”之地位的确立。为女性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机。

《桐城续修县志》卷之三风俗卷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家重择婿.男家亦重择妇。”誊三虽然文章中没有详细列出“男家择妇”的标准,但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出,女子的才学应该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桐城名嫒诗钞》一书中记录了不少闺房之内,夫唱妇和,举案齐眉的和谐画面,可见受过良好教育的妻子是成为“闺中良伴”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张莹,方中履之妻,性慧,喜读书,于归后,即屏弃纷华,从夫学诗,以写起意,多见道语,不类世俗女子香奁之音。著有《友阁集》;

张姒谊,与莹为姐妹行,太守同邑姚文燕室,工诗,随夫宦游蒲亭皇华,而不废吟哦。文燕每退食,必倚身唱和为乐。著有《保艾阁集》;

姚苑,幼读史书,好吟咏,年十五归茂稷,闺中唱和,如良友焉:

姚凤翔,幼博经史,既归云旅,分题梧阁,此唱彼和,积稿盈尺:

左如芬,阶州知州同邑姚文熊室,伉俪甚笃,文熊远客,如芬思念,辄赋诗遣闷;

姚德耀,中城指挥同邑马占鳌室,素娴内则,性喜为诗,闺阁中倡随歌咏,互相诗友,不减梁、孟。

三、母教的要求与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母教”是儒家伦理传统的一个长久信条。刘向的《列女传》以十四位模范母亲的故事为开篇,是女性训诫文学的开山之作。到了明代,通过给士大夫的妻、母授予名誉头衔,明政府从官方正式承认了女性对男性的教育贡献。桐城一县,明清两代,男子外出做官或远游者不计其数,母亲就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教育后辈的职责。正如《桐城民俗风情》一书中所录地方民谣:“桐城好,乡校颂声传。都堂继志开家塾,南路延师启后贤,膏火给良田。

桐城好,母氏更操心。有父做官还做客,教儿宜古更宜今,宵共补衣灯。”书中且有后记说明:“吾乡宦游与远幕者,十居八九,故幼稚得力于母教者尤多。先慈张太君,秉外王母胡母训,恭俭人慈,深明大义,虽膝下仅不肖一人,而教诲之严与煦育之恩并重,故日则竭蹶延师,夜则篝灯课读,每同志过谈时,必于厅事后侦之,或援经道古,语语在名教中,即典衣沽酒出,以助谈其兴,倘稍涉戏谑,则呵逐立加。”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需要有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桐城大作家成材的经历来看.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个共同的特点:全是出身于书香之家,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严格。刘大抛的祖父死后,祖母章大家的眼睛失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樾五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统奴皆睡去,独大家偎炉火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日:‘若书熟否?先生曾扑责否?’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姚莹是姚鼐的侄孙,他在得到姚鼐教诲的同时,还得到其母的严格家教,用他本人的话来说:

莹兄弟方幼,太宜人竭蹙延师教之,每当讲授,太宜人屏后窃听,有所开悟则喜,苟不慧或惰,则俟师去而苔之,夜必篝灯,自课莹兄弟,《诗》《礼》二经,皆太宜人口授。旦夕动作,必称说古今圣贤事。”桐城的一代文学宗师姚鼐也曾竭力赞扬妇女的才学过人。尤其认为母教对持家、教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在《郑太孺人六十寿序》中,他赞扬“侯官林君母氏郑太孺人,少善文辞。”在其丈夫死后,他说:“上事姑,下抚两幼子,辛苦劳瘁,以其学教二子,同一年得乡荐,季者成进士,为编修。余每与两林君言论,非世俗浅学也,而皆出于母氏。”

桐城母教之美誉最为登峰造极的是桐城龙泉学博孙森之女,张文端公张英之妻姚氏。据马其昶所著《桐城耆旧传》所载,姚氏性好简朴,虽夫位至卿相,不改其态,生平于《毛诗》、《通鉴》悉能淹贯,旁及医药、方数、相上之书,而尤好禅学。子廷玉,继入翰林,直南书房时,康熙帝尝顾左右日:“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

四、桐城特有的文化氛围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桐城以一县之地.产生出如此纷繁的女性文学。其原因当然离不开文化之乡浓郁的文化风气。一是读书风,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的人数多,“通衢曲巷,夜半诵读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学子不仅在本乡本县读书。还到外县外省读书,许多人几岁就学,二十出头就读遍经史百家,学问渊博,在科举考试中蟾宫折桂,名列前茅。“穷不丢猪,富不丢书”这是桐城世代相传,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民间谚语。

《安徽名嫒诗词征略》中便有许多桐城女子自小博览群书的记载:吴令则,……博通经史,小从父学诗,声调婉丽;吴令仪,……自幼勤学不倦;章有湘,……幼时人塾,常背诵《捣衣篇》《长恨歌》,一字无讹,与姊瑞麟、妹玉璜、回谰、掌珠,并善才名;吴坤元,……幼奇慧,从从祖应宾受书,辄成诵,十岁知属文;姚宛,……幼读史书,好吟咏;姚凤翔,……幼博经史,善吟咏;吴氏,……诸生询女,幼读书时,父以“自古以来天气好”诗句命对,即应声日:“放怀之处世情疏”,父奇之;方份,……性好书史,幼从祖姑读,及笄,学益进,……弟自塾中归,必与讨论诗文,一日,弟持师出联“桐子迎秋老”五字至,未及对,份辄举唐人诗“桃花带雨浓”句应之,父大喜,谓工致蕴。

二是尊师重教风。明清两代,桐城县内私塾遍布,教师颇受尊重,文人从教者多。“与文人贤儒重教重读相呼应,地方官宦士绅亦积极捐资办学兴教,数百年间,学风熏染,书香四溢”。桐城甚重女教,《桐城续修县志》指出:“邑重女训,七八岁时以女四书、毛诗授之读,稍长,教以针黹尤必习于井臼,虽巨室不娇惯。”%如姚鼐《郑太孺人六十寿序》云:“儒者或言文章吟咏非女子所宜,余以为不然。使其言不当于义,不明于理,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能以辞为之,天下之善也。言为天下善,于男子宜也,于女子亦宜也。”

篇8

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教学中,我利用“打电话”、“传口令”、“猜谜语”等游戏或开展说说“我的生日”、“我的名字”、“我家的喜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说话、写话产生兴趣。同时,积极探究教学情境。如,新年快到了,让学生回忆过年的一幕幕——拿压岁钱、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舞龙舞狮……然后产生一个个小课题,如: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新年拿压岁钱、穿新衣有什么寓意?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调查探究,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调查过程和结果。另外,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放飞想象,在想象中快乐地作文。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没有直接联系的词语,如:“花园、医生、小狗、蛋糕”,学生靠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自编成故事。欣赏一段音乐,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要求边听边想象,让学生在音乐中产生表达的灵感。

二、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都是好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起学生的想象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及时鼓励,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或只是只言片语,都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在学习园地、校园板报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儿童的作文大多是表述“儿童语言”,幼稚但又富有情趣。教师要常常蹲下身来,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儿童的认知水平接纳、赏识我们的学生,不要随意挥动大笔,抹杀了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变成一群沉默的羔羊。

三、注重生活实际,放飞童真、童言。

长久以来,课堂成了语文教学唯一的场所,教学被校园围墙围住而与大自然、与社会隔开了。其实,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习作要重视生活这源头活水,

从生活中去摄取,学生的习作就不会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选择习作素材,让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习作。组织内容丰富的班队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智力竞赛,问答比赛,辩论会,小记者采访活动,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只要学生玩得开心、玩得高兴,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也就多了。

“自主写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所谓“自主写作”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观察和感受的所得形成语言文字。春秋时节,带领学生到公园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到山溪边野炊,到后山攀登、眺望家乡风光、放风筝……学生走到广阔天地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看到广袤天宇下的大千世界,极大地愉悦了身心,在充分感受自然美的同时,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许多新鲜美好的印象。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真意切,个性凸现。

四、讲究趣味,让学生爱你没商量。

篇9

(一)齐鲁文化的形成

据考古研究发现,最早的齐鲁人大约出现在四五十万年前,齐鲁文化的前期主要是东夷文明,东夷文化是较早的古文化之一,经历完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东夷族人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通过大汶口遗址中出土的骨器、石器、陶器、纺织工具等,使我们依稀看到当时文化的发达。而且东夷人最早使用龟甲占卜,开创了甲骨文化的先河。通过各种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东夷族是中华文明较早的渊源之一,东夷族与其他族共同开拓了华夏文明的雏形,为齐鲁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平息“武庚之乱”后,通过“迁徙殷族遗民”和“同姓同宗分封”政策维护周朝的统一。周公旦和姜尚被分封到山东地区,分别建立了齐国和鲁国,成为了著名的诸侯国。周公旦封于鲁后,改造了当地的夷人风俗,实行周朝的礼制制度,鲁人被周人同化,中原文化成为鲁国的典型文化。齐国在姜尚的领导下,结合本土的东夷文化,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优秀的文明成果。经过近八百年的时间,随着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不断融合,东夷文化逐渐向周文化转化,使齐鲁文化的繁荣成为可能。齐鲁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在文士们不断的学术交流和积极传播中得以丰富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

(二)齐鲁文化的特点

(1)齐文化的特点

姜尚受封到齐国后,齐国的居民还在发展畜牧业和渔猎业,他采用开放、务实的经济发展方针,结合当地的习俗,简化礼仪形式,发展商业,使齐国逐渐走上了民富国强的道路。由于齐国处于海滨的独特地理环境,注重对外交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齐国的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随着对外思想文化的交流,齐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齐文化的思想基础是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开放的经济和自由的思想,造就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统治者,给齐人自由自在的发展空间。务实和功利性是齐文化的又一大特点,在明确物质利益决定作用的同时,加强伦理道德的培养。文化上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各种理论学说在这种宽松的文化、社会环境中并存,齐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2)鲁国文化的特点

鲁文化是在东周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发展起来的文化形式,经过了前鲁文化、先秦时期的鲁国文化和孔子文化三个阶段的历程而得到不断完善。鲁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鲁国是一个内陆型文化系统,它不具备独立形成文化类型的条件。鲁文化源于周公被分封到鲁国,由于周公在周国长大,从小接受了传统的宗法和礼乐制度的培养。到了鲁国后,周公将周的礼仪、典章、制度完整的搬到了鲁国,并以此作为鲁国的行为准则。此外,除了西周的文化典籍被带到了鲁国,而且掌握历史文化的史官也到达了分封地区,为鲁国带去了丰富的学术文化资源,促进了西周文化在鲁国的传播。封国后的鲁国文化继承了周礼的传统,是一种尚礼重义的鲁国文化,具有崇德重礼、讲究秩序和重文崇文的特点。此外,鲁国的农业经济基础决定了它文化上的守常性,表现为仁者型的文化。

二、齐鲁文化的影响

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学术风气浓厚,逐渐向周围传播,在中国辉煌灿烂的多元文化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在这里,士人的文化成就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和认可,深刻影响着其它的地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由原生地逐渐向周边扩展,并成为历代官方的政治哲学,影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独树一帜。

(1)齐鲁文化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包容性和民主性

同是分封国的齐国和鲁国,在政治制度上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齐国文化强调实用性,主张用人唯贤,不过分考虑血缘关系,通过对国民的教化,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齐桓公重用管仲就是不仅看中他的丰富经验和追求利益时的才智,更钦佩他为追求功名而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是齐文化功利性的体现。鲁文化作为强大的社会精神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包容性较强的政治理念。此外,鲁国“尊尊尚恩”的方针,虽然在早期能维持政权的稳定,但又成了国力日削的根源。相比之下,鲁国极力推行和维护周族姬姓一家一族的“尊尊而亲亲”的任人唯亲的国策,形成了军臣上下,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在“仁”和“礼”的控制之下,限制了人的奋斗向上,改革创新精神,无疑是一种“精神枷锁”,而力行霸业,一统天下,是齐文化的核心所在。

(2)齐鲁文化形成当今文化的开放性

齐鲁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和精神理想主义的集中体现。管子作为齐文化的代表,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的实用主义观点。同时,齐国重视经济发展,尤其是重手工业和商业,从而使齐文化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征。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沿海地区思想较为开放,工商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形式比较灵活。而鲁国实行单一的农业经济,因其地处内陆,有大量肥沃的良田,易于农业发展,故其商品经济不发达。对比来看,像内陆地区的泰安、聊城、菏泽、济宁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展思路略微平稳内敛,经济形式没有那么灵活。再如同为山东省知名的旅游节庆活动,每年9月份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活动和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展现,泰山国际登山节以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为基础,而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以啤酒为媒介,以商贸洽谈为主的,重在经济目的。此外,在齐文化中充满了功利和进取,是不断的兼容并包,不断奋斗向上的一种文化。但这只是从两国的社会角度来看,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来看却是儒学为主体,确切的说是以鲁文化为主体,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是齐文化为沿海文化,属于开放性文化,不适合当时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鲁国文化作为能最终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文化,正是符合了当时国情的结果。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的作用

从商代一直到先秦时期,齐鲁地区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和自然遗产极为丰富。山东省也是我国人文遗产大省,泰山和“三孔”都是较早的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和人文遗产的景区。齐鲁文化促进了丰富多彩的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齐鲁地区文化形态的特征是文化旅游资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山东文化旅游资源是齐鲁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和地域民俗等方面。

(一)形成了魅力独特的古建筑艺术风格

山东的人文遗产相当丰富,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古建筑被称为凝固了的文化,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考察建筑结构布局,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建筑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产物,是一种通过综合性展现的艺术形式,人们学会了建筑,建筑又塑造了人类,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风格,能够感染人们的情感,使人类社会环境更加美好和丰富。建筑具有两大作用:实用和美观。建筑艺术不仅代表了历史时期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也是当时人们精神面貌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

东夷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创造了丰富的史前文化,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发展。这时的建筑布局结构合理,空间面积增大,类型多样。建筑的代表城堡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如齐长城的修建,它绵延500米,直达黄海之滨。不仅是齐鲁文化深厚底蕴和齐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展现,更具有保护齐国不断发展的有利屏障。随着齐鲁文化的不断融合,齐鲁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齐鲁地区建筑的特色,齐国文化的创造性和鲁国文化的保守性在建筑文化上表现出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的特点。另外,齐鲁建筑文化重视技术的提高和建筑的实用性,在建筑中采用结合地形和利用当地材料的方式,争取达到最好的光照和保温效果,建筑赋有厚重而又创新的特点。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建筑文化又富有想象力,提倡突出个性。齐鲁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在建筑文化中具有吸纳百家所长的开放性,建筑多元复合化,同时又保持了地方特色。如济南长清灵岩寺的辟支塔更是建筑史上艺术成就的体现,蕴涵着浓厚的民俗气息,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齐鲁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在建筑中体现为注重伦理法则,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反映等级制度。独特的古建筑艺术是齐鲁两国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两国的科技和文化水平,丰富了我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二)宗教文化交汇融合、异彩纷呈。

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齐鲁宗教文化的形成,齐鲁宗教文化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由于对原有文化吸收的不同,齐国宗教文化与鲁国宗教文化经历了融合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鲁国宗教文化注重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重视情感体验,具有内向性。而齐国宗教文化与之相反,齐国宗教文化更加强调外在事物的敬畏性,讲究自然崇拜,是外向性的文化类型,齐国海滨经济特点决定了齐文化对海仙的崇拜。随着齐鲁宗教文化的融合,自然崇拜和神格道德化的宗教文化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主要表现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也为原始道教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道教产生的渊源很多,主要归纳为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和黄老思想,而这些思想在齐鲁宗教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都曾有体现。在齐鲁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传统民族宗教形式――道教。山东地区道家名山众多,有五岳之首的泰山,青岛海滨的崂山和沂山等,在这些著名的道家名山上保存有大量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如泰山上的碧霞祠。这些道家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构成了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大约于公元一世纪开始在山东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隋唐达到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富有地方特色的庙宇、塔林、摩崖石刻等开始在各地出现。如济南长清被称为“海内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称为是宗教的胜地、文物的宝库和艺术的殿堂,作为高品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当今旅游者争相拜访的名胜,促进了山东旅游业的发展。称为“大字鼻祖”的泰山经石峪石刻,山顶的《纪泰山铭》摩崖石刻也是价值较高的佛教文化遗址。旅游者们通过欣赏千姿百态、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来领略佛教文化的真谛。济南历城区的四门塔以单层型石塔而闻名,它是富有齐鲁地方特色的佛塔建筑之一,是旅游者了解佛塔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大窗口。

伊斯兰教于公元1265年传入山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穆斯林的不断迁徙,伊斯兰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齐鲁大地上生根繁衍。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和穆斯林的风俗习惯逐渐被山东人民所欣赏和接受,成为齐鲁文化的丰富内容。清真寺的建筑独特,同时也结合了中国传统技术,风格独特。在山东地区较著名的清真寺有济南清真南大寺、北大寺、德州苏禄国王墓傍的北营清真寺等,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为研究穆斯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山东省保留了珍贵的建筑遗产和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是在19世纪30年代传入山东的宗教形式,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基督教堂作为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播的场所被完整的保存下来,独特的风格和悠久的建筑历史,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三)齐鲁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这种独特性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民俗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在继承原有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又会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不断创新、不断筛选和补充。

齐鲁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兼蓄并收、博众家之长,在民俗文化的形成方面更是体现了这一点。随着对外商业来往的密切,各种外来文化随之而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些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形成齐鲁文化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又不断滋养着地域文化,保持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以泰山为首的山岳文化、以母亲河黄河为代表的泉水文化和以孔子为先驱的儒家文化共同孕育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了各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地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

齐鲁文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它的影响。齐鲁民俗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丰富性的特点。作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内陆地区,突出代表了高水平的山东民俗。东部沿海地区日照、蓬莱、长岛为代表的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由来已久,与齐国文化传统相一致,外出经商的习俗一直影响至今。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受古代黄河文化的影响,民间艺术曲艺、剪纸等民俗体现出历史沉淀和连续性的地方特色。

篇10

大型综合性医院要健康发展,除了要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业务人才,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综合性医院把人事工作人员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建立运行机制,选拔创新人才,加强理论指导,完善党务工作人才队伍的结构与功能,为进一步加强综合性医院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组织保障。

1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联系。

改革开放和卫生人事体制的改革,给我国国有和私营医院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创业机遇。在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力因素起到地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力资源的队伍,关系着医院未来发展的成败。在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综合性医院人事工作人员必须把握“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个时代要求,提高理论素质,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政策意识和政策水平。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把政策的理解和政治上成熟引入人事工作的思考和实践中来,不断提高对人事政策、人才理论、人力运用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和技能的学习。既要掌握政策法律,熟悉选拔、任用、培训、管理的程序和要求,做人事工作的行家里手;又要广泛学习人力资源、公共管理、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知识,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以政策为准绳,在干部选拔工作中为医院把好关、用好人的智慧和能力。

2修身立德,以良好的素质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

人事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事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行为理论研究表明,能否建立公正的形象对工作能否为受众所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的人事部门必须坚持“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要求,以公道正派的优秀品格,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树立为民的观念。始终从党的立场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准绳。注意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谋划人才的布局和人员的使用。要从医院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从关心员工的实际困难入手,帮助有需要的员工解决思想上和工作上的难题,让员工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下工作,体会工作的乐趣。事实上,医院的人事部门要想成为沟通党委和干部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在员工中树立可亲、可敬、高效、公正的形象,成为员工的聆听者、知心人、贴心人。

树立务实的观念。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评价医护人员的能力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不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在决定进退去留时,要敢于表明自己的意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做“老好人”,不说“昧心话”;在面对不同意见时,虚心听取别人的看法,辨证地分析和评判,既不主观武断、刚愎自用,又不摸棱两可、随波逐流;在不正之风面前,要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批评和抵制。

树立廉洁观念。“公生明,廉生威”,廉洁自律是公道正派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源泉。人事部门要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以公道正派的作风取信于民。

3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律,不断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使医院的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能。

因此,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运用,强化三种能力。

要善于识才。人才的发掘,主要的场所就是业务工作,核心就是发现业务精湛优秀人员。要提倡依靠群众的选拔方式,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取得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为医院的任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把有德行修养、有工作实绩、有创新精神、有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个领导工作岗位上来。要利用好选拔中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五个基本环节,用严谨公开的程序选拔出色胜任的能人,为单位和组织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要善于育才。创设“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环境,激发人的斗志和上进心,激励工作人员自我增值、自我提升。继续抓好“三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政治素质优秀、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出众的复合型人才。坚持把培训的针对性和人员的特殊性相结合,把外派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干部和人才分门别类培训;同时,要建立培训情况考核制度,把培训与工作情况联系起来,定期跟踪培训的实际效果,及时修订完善培训计划。

要善于用才。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排座次、以优劣定奖惩,拓宽选贤任能的途径,继续执行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行之有效人才遴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要根据医护人员的学历、经验、能力、特长、性格等特点,科学地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来。要重视人才使用中的“师承优势”,把工作内容和业务要求理成规则、形成制度,在医护人员中传授教导,发展完善。

4坚持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做以人为本的表率。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事部门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应用,统筹和平衡“个人”和“集体”关系,引导员工围绕医院的工作中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要尊重人。平等地看待身边的每一位员工,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人的聪明才智,尊重人的劳动和创造成果,尊重人的发展要求,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共同投入到医院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来。

篇11

讨论会开始了,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了杜绝油腔滑调这种现象的方法,有的同学说了油腔滑调的伤害性,有的同学检举讲油腔滑调的话是那能人……

第一个站起来的杨浩辰说:“油腔滑调讲话的人主要是:秦天宇、李沐洋等一些同学。”

曾经讲过油腔滑调话的秦元也站起来说:“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讲笑话,让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不但直接影响课堂纪律,还会使自己在同学们的心里形象受损,这多像小丑啊!”

秦元的话还没说完,心急的朱欣悦就立即起来说:“如果你说话油腔滑调,那么周围的人就会觉得你不文明,这样他们都会远离你,你没有了朋友就会孤独。”

陈仲尧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有人说了油腔滑调的话,我们轻则扣分,重则找家长。”

王茜迫不及待地说:“有时你说了油腔滑调的话语,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呢。”

篇12

1.2个性创作应具有积极意义

广播电视影响着观众的舆论导向,所以播音主持的创作需要以积极向上为原则,给观众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并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播音主持人员的工作态度会影响众多听众和观众的情绪及思想,由于播音主持人员的受众多,他们的播音主持态度和形象会给群众带来重大影响,因而在现实播音主持工作中应严格遵循积极向上原则,例如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语言的生动性、逼真性,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并保持真诚的态度。

2播音主持个性化创作途径

2.1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客观现实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源泉,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文学源自生活、艺术源自于生活”,因而播音主持的个性化创作也来自于现实生活;播音主持人员应该密切联系现实来进行个性化创作,使其个性化创作更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借此吸引观众、听众来观看和聆听。但是,播音主持创作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模仿别人的节目创作风格,当前的播音主持栏目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中一部分主要是由主持人的个性创作所决定的,所以,播音主持人员应结合自身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创造独具个人魅力的节目;播音主持人员完全可以个性化创作节目,但是不能随意创作,他们要树立准确的个人榜样意识和节目传播意识。所以,播音主持人要用真诚的态度进行节目创作,为大众创造正确的价值、思想导向,避免凭借主管意愿进行节目创作、传播。

2.2联系现实,开拓创新

篇13

(二)本论

独特快乐的自然心源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解开心结的过程,艺术创作始终要坚持深入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切身体会.在我们准备创作之前,或者在考虑创作题材之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积累生活当中的素材.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因为在学校我们更多的是在学习专业技术和专业方面的文化知识.这样下去的后果是逐渐使我们丧失观察生活的实际能力,而最终使自身的艺术洞察力渐渐退化.最多也只是成为匠人.所谓匠人,就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这种人注定永远沿着别人的路走,或永远在某种外力的牵引下行动1.中国画论中有这样的古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创作时不仅描写对象的外貌特征,而且重视感情注入,心灵的引渡,把从对象所激发的感悟、思考和想象同时表现出来,这源于自然的心源或心象,才是艺术创作的依托.

2在这个章节要探讨的是如何从学习中创作,再从创作当中学习.学习到感悟再到实践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往往我们在学习时是被动的去接受一些思想或方法.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掌握灌输到大脑中的理论.动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科目,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动画理论中的原理.下乡写生、采风,积累素材是我们在创作之前必须打好的基础.要以它为依托从中受益.通过长期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完善,才能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在这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创作的一些独到思想也会应运而生.

当一位音乐家通过优美的旋律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时;当雕塑师挥舞着粗糙的手啄刻一位心灵的舞者时;当一位动画艺术家通过屏幕上翻动的一张张闪光画面来诠释人生哲理时,他们寻找到了艺术创作的依托轻人当中最可贵的是激情四射,然而最匮乏的却是对人生的阅读能力.

在具体的创作中我要求自己首先要先收集大量的资料与素材,在对所要创作的题材有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才可以开始具体的设计与构思.如执导并参与创作的联合作业<<老鼠嫁女>>.起初是在美术家张德禄老师的画案上无意发现的一张民间木板年画.在被深深吸引后,开始寻找更多的关于木版年画的资料,以及相关的民间艺术素材.其中有关于<<老鼠娶亲>>的资料有很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如民间剪纸,纸塑,木版年画等等,就剪纸就有许多种美术风格.在之后我又有幸拜访了平阳木版年画的民间艺术家赵大勇老先生,也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木版年画的知识,从它的历史到具体的制作方法.包括民间艺术在木版年画中的渗透以及发展.之后也从浮山剪纸艺术家郑洪峨老先生那里了解到民间区域风格的炯异.看到了纸塑的<<老鼠嫁女>>虽然在许多方面自己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理解还有不到之处,但是在半年的准备和不断的学习中感到受益非浅.在假期当中也经常进行黄河流域的文化采风和学习.如在<<老鼠嫁女>>短片中的云的形象是在运城扁鹊庙的采风中,从栓马石的石雕上演变而来的.而风的造型是从汉代画像砖人物中汲取了营养.不是一味的借鉴,而是在有所保留同时也有所改变.而稷山青龙寺的壁画也为我提供了一些保贵的素材.还有许多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文化气息将会为以后的创作打好深厚的基础,学无止境,许多古人留传的珍贵文化艺术宝卷即便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读完,读懂.

在接下来的毕业创作<<旱地行船>>中,实地采风显的更为重要.这部短片记录了一个发生在五十年前不为人普遍知晓的黄河船夫的事迹.她可以被认为是我心中的中华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就象拍摄记录片一样,先后三次前往坐落在深山峭谷的实景地,进行一步步的采集和更深一层的了解.我发现每一次采风完回去的路上都有不同于之前很大的变化,就像调整焦距一样,在不断的收集过程中物象逐渐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在起初查阅<<吉县志>>的资料时,关于<<旱地行船>>记载的文字少的可怜,只有一些水流量的数字统计,以及像传说一样的简短描述.就连地名也与其他资料有所出入.(有的地理名称也因为是方言的音译而不准确)在关于运输货物的黄河大船的记录也无法从资料上得知.另外在拖运木船的细节方面如船底部所垫的木头的形状,有的资料为滚木,而有的则为木板.而具体拉纤的过程就更找不到依据.通过三次实地的考察,这些问题都得到一一解决,同时还获得了更多更有价值的艺术素材.在采风时我结识了一位当地的老者,他向我讲述了从前拉船的故事,回忆并唱起当时的拉船号子.许多资料中的空白也随之被一一填补上.

在创作上我们须要坚持不懈的深入到生活里面去,在生活中去挖掘捕捉灵感,真诚的与所要捕捉的对象交流、对话.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而更有力的投入到创作当中去.体会自然心源所带给你的独特快乐.

独特快乐的本色演绎

在这一节中主要阐述独特快乐元素在动画创作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从事艺术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的掌握自己和认识自己,而不让无感情的技术和机器掌握自己.1而本色演绎的要求就是要追求原创,独特快乐在这里特指题材内容的新颖和差异.要求在构思和设计上敢于创新.如动画的表现形式,制作手法等等.

在已经完成的联合作业中也尝试了运用一些新的制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影片本身来讲有许多方面还并不成熟,但就一些大胆的实验还是值得去保留.<<老鼠嫁女>>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摸索了几种制作手法,在经过不断的实验筛选后选择了工序比较复杂但很出效果的一种.

在中期的制作过程中原动画依然按照传统的方法用铅笔在动画纸上绘制.为了使动作更加准确,动画人物的边缘线也要求完全闭合.而动作的时间掌握要与分镜头设计稿和摄影表上的完全一致.加动画的环节也比较严格,从而使动作更为流畅,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原动画的制作完成之后同样进行动作检查,将不到位的画进行修改.达到要求的原动画将要进行描线的艺术加工.真正的绘制工作从这里开始.为了达到一定的美术效果,描线和上色都将在宣纸上完成.首先将宣纸打好定位孔.然后进行描线拷贝.这时的线条就是影片中大家看到的边缘线,它不是完全闭合的.这样就加强了画面的绘画感.描线完成后将进行手工上色,,每一张色稿都由手工绘制完成,这个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每一张画稿的颜色偏差不能过大,要保持视觉的流畅性.到这里中期的制作基本就完成了.中期的制作过程相对于普遍的手绘制作手法有很大的区别,完全由手工独立完成,电脑上色的方法被排除,这也是由影片的风格所决定的.不同类型题材的影片也应当选择适合它的制作流程.

后期的工作量就相对来说大了一些,将手工制作的画面扫描进电脑进行合成.在这个环节主要工作是抠象.为了尽量不破坏画面的表现力,所有的电子图片也由手动抠象来完成.最终将合成好的图象与音乐相对接.

除了在画面的创作上有所突破,在音乐上也极力与之配合,在学生的短片作业中往往将创作仅仅局限在视频的制作上,对音乐的要求却是非常随意.配乐的重要性在短片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在这部民间题材的短片当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选用地方特色的民乐,配器也以唢呐为主,包括笙,鼓,镲,锣等.作曲家根据短片的情节创作音乐,同时也借鉴和容入了一些民间音乐的一些特色韵律.如民间的迎亲音乐,还有新绛花鼓中的<<滚核桃>>等.在音效方面运用唢呐的音色特点模仿老鼠的声音,用吊镲来模拟风的声音,小鼓和小锣模拟云的声音.其中最具创造性的是老鼠凿墙时的音效,是由鼓槌滑动鼓边的效果来完成的.在录音方面都是有演奏家在录音棚根据画面配合来完成的.

目前正在制作当中的<<旱地行船>>也力图追求原创,在题材的选择上独树一帜,在创意上争取有新的突破.这是一部较写实的动画短片在对基本功的要求上会更加严格,从而在制作上也带来很大的难度.之所以考虑做这样类型的作品,主要也是由影片本身的类型决定.在人物设计上尽量追求写实,场景设计也应当与人物风格相统一,目前已经基本敲定了影片的美术风格.在制作手法上会适当的采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更加紧凑的联系在一起,使叙事的能力更为突出.

短片中的音乐将选择地方特色的鼓乐,将"威风锣鼓"这一种鼓乐种类作为影片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采风中收集到的拉船号子重新进行创作,录制,为影片锦上天花.争取在视听效果上有更新的突破.

本色演绎动画的独特快乐是一个需要不断追求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是要一味的宣扬个性,而是要结合更多的时代气息,更要考虑到影片的观众群体.做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固然很好,若能够使作品得到广大群体的认同和共鸣才是最终的目的.毕竟从事艺术创作的义务就是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色演绎在选材上也不仅仅局限在民族特色这个范围之内,现实主义,童话故事和其他各种形式都可以去探索挖掘.

在学习与创作中坚持本色演绎的思路,并不是摈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范例.模仿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要讲究方法.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动画风格在我个人看来是应该被大力赞扬的,中国有句古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中有利于我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动画创作中的不断探索.就象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动画片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仿痕迹.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就是从模仿美国动画开始的.不过从那时起,中国动画的创作者就一直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努力走探索民族化的道路.1

独特快乐的创作思路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明确创作的目的性,将那些盲目崇拜和被动情绪剔除掉,带着轻松的心态和蓬勃的生机加入到影片的创作当中去.为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创新打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新空间.

独特快乐的团队之星

一提到团队之星,热爱足球的人们都很熟悉,它是2006年世界杯专用球的名字.独特快乐元素的第三个方面也是它最为关键的含义就是在团队中寻找快乐.确切的来说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培养树立"团队精神".团队合作将是决定动画创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序论中将这部分内容定义为动画创作的基本保障.从工作内容来看应当划分为动画创作中的策划与管理方面.

将动画创作的过程比作为足球比赛是最恰当不过了,动画创作本身也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在普遍情况下)一部耗资巨大的动画片需要成百乃至上千的动画工作者共同来完成,我们在这里不就美国或日本的商业片做详细研究,而只是从规模很小的学生短片创作来做分析.也是从具体的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想法.谈及到这个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创作中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对于这方面因素的探讨直接关系到作为动画创作人的最基本的专业道德修养.

在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许多人习惯了在孤独的环境中生活,这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相对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较差.加强团队意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们所高度重视,它也在其他行业中被受关注.

将合作精神贯穿在创作的始终是应当一直被大家尝试和训练的.从二年级开始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就应当有意识的将作业作为实验的对象.比如从简单的小品式的创作,要人为的将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最粗略的分为视频和音频两大方面,例如自己制作的第一部完整的实验小品<<小羊的故事>>到后来的<<一个和四个>>都是与录音系的同学一起完成.由于制作周期和相对要求不是很高.在制作中参与的人员数量也很少.但是通过这样的训练,除了制作方面外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度的培养也需要相当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磨合.在不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创作管理方面的经验.也为之后的联合创作顺利完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之后的<<老鼠嫁女>>剧组中,也将之前学习的组织经验加以更多的实际操作.从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积极的调动和合理的规划.

在前期阶段主要组织主创人员对选择的题材进行讨论,内容包括剧本,分镜头,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在得出初步的结论后进行简短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初步了解每一个组员的特点,也可以作为起初的磨合期.为之后的合理分配奠定了基础.

在中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考察创作成员的制作能力和工作素养.繁重的绘制工作会影响到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在这时应当及时发现并想尽办法调整心态.如在原画的绘制中马马乎乎,不求准确.在学生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习惯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被显露出来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短片<<老鼠嫁女>>的制作中就是由于合作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影片本身.在片中有一段风的画面,人物造型和前面的镜头都有明显的区别.这是由于在造型统一的方面出现了失误.完全可以发现是由两个人绘制的痕迹.还有墙的造型,绘制时忘记画其中的一个耳环,然而在中期的审查时也没有发现.最终只能在后期进行补救.幸运的是修改的比较完善,观众也没有发现穿帮的地方.类似这样的错误联合创作中往往是可以避免的.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创作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会使制作影片的失误率大大降低.在相对成功的一方面,制作人员的合理分工是值得今后创作中继续保持的.与其他类型的作品不同,<<老鼠嫁女>>在制作流程上的分工较为烦琐,在上色这个环节的把握就比较领人满意.上色组由三人组成,在协调和统一方面比较到位.颜色指定的要求也基本落实到每个组员.

在足球比赛中讲究传接配合,讲究整体如一.在动画创作上也要遵循这个原理,只有大大提高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树立团队荣誉感才能将真正有才华的每一个创作个体融入成一支生力军.只有在高度凝聚力的前提下才能各尽所长,优劣互补.团队合作才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