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会计审计质量;会计监督;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8-0097-02

企业发展必然要进行经济活动,产生资金流,会计部门和人员存在的意义是保证这些资金流可以安全、有效地流通,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業的会计工作中,涉及到的业务范围很广,工作重要且繁杂,其中的会计审计就是很重要的内容,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及时获取真实且完整的经济信息,从而能够保证领导层获知企业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科学的决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完成,而在于质量的高低,这与负责人员的素质高低,以及企业会计审计制度是否完善密切相关。那么如何来提升一个企业的会计审计质量,需要考虑上面两个因素。另外,提到会计监督,顾名思义,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一系列监督行为,关系到制度层面,即企业监督机制的设置,需要有专门的会计监督部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是否完善,又直接关系到会计审计质量,两者是具有密切联系的,可以结合起来一起讨论。因此,本文将分别就如何提升这两项工作的质量进行探讨。

一、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概述

对于企业负责会计审计工作的人来说,获取到的经济信息是否准确、真实、完整,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完成的质量高低,即会计审计质量。另外,还需要考虑获取的过程和获取的信息是否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基于会计工作范围非常广,那么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来保障最终的质量。一方面,负责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有直接影响,需要专业出身,或有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只有各方面法律健全,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影响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比较重要的有工作人员和企业的监督体系,这两者共同决定会计监督工作能够高效高质量完成。综上,虽然影响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因素不一,但这两者却有共通之处,若能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无疑可以大力提升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提升会计监督的措施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得,会计监督是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先来探讨如何做好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挑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会计工作专业性强,自然需要有专业素养的人来负责,在招聘时就需要明确入职门槛,包括专业、资格证书、从业经历等,尤其需要具备相关证书,保证招进来的人能够快速上岗,准确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减少失误。另外,还需要职业忠诚度,会计工作涉及到企业的经济信息,会计监督人员必须要对企业忠诚,并知法、守法。除了招聘,还需要定期对企业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要学习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和理论知识,还要与时俱进,掌握新兴的会计软件操作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第二,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入手,完善会计相关制度,为会计监督人员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渠道,同时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刺激员工工作积极性,多组织团建,让员工从枯燥的会计工作中得到放松。

三、提升会计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1.建立高素质、强有力的会计审计从业人员队伍。不管是会计审计工作,还是单纯的会计监督工作,要想保证质量,其关键都是在于提升负责人员的专业素质,因此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会计审计从业人员队伍。为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首先,严格控制招聘门槛,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需要专业出身,在招聘简章上明确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要求、资格证书以及从业经历等,尤其要注重招聘人员的操作能力,以及是否通过注册会计师等考试。为了保证入职人员能够顺利上岗,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情况。基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企业还需要重要考察面试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人品不过关,是不适合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当然,这一素质需要时间来验证,可以在入职后着重考察,并纳入考核体系。其次,针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是要一直进行的,因为市场上的会计准则千变万化,要想让企业的运作紧随市场脚步,就必须让从业人员接受培训,来掌握国家变化了的政策法规,才能在实际操作时有章可循,不触犯法律。另外,为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举办会计审计能力竞赛,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奖励。最后,为会计审计从业人员提供完善的发展机制和保障机制,也是提升这一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明确了职业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留住高素质员工,减少用人成本。而且会计人员的素质较高,他们对自己价值实现的需求更多,企业要从职业发展上满足他们的需求。

2.利用目标管理,通过会计监督来提升会计审计质量。从会计监督和会计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来看,两者是有重合部分的,因此可以利用目标管理的手段,通过会计监督来提升会计审计的质量。因为会计监督的成果是时刻保证所获取经济信息的合法、准确、完整,属于会计审计重要环节。具体来说,根据时间长度,企业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在不同的目标要求下,企业在销售、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短期目标的侧重点在于经济利益,而长期目标转移到企业的品牌建设。在不同目标背景下,企业所进行的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信息是不同的,而会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结合实际,也是工作的对象和目标,会计审计工作内容包括审核原始单据和会计凭证以及账簿的记录。另外,检查财务报表、是否在会计准则要求下也是重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预定的目标,从一开始生产计划的制定,到中期的投入生产,都需要落实责任到个人,那么,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时,也要明确责任到个人身上,并结合企业目标来制订会计审计工作计划。为保证这一过程准确高效的进行,需要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激励,将完成的程度细化成指标,并与薪酬、福利挂钩。目标管理的实质其实是使会计审计工作更精准,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又能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

3.利用内部监督控制体系来提升会计审计水平。在前期,通过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以及目标管理,来提升后期会计审计,以及会计监督的质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往经济信息混乱的问题。但要想在真正实践过程中保证目的的实现,还需要常态化的监督控制体系来进行跟进和约束。在构建的这一内部监督控制体系中,所有会计审计从业人员的行为都受到了监督与约束,减少偏离正轨的可能性,实质上是通过制度的完善,利用监督手段,来倒逼从业人员可以保持初心和责任感,准确完善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而不是做假账等,若出现违规行为,则要受到处罚,这形成了一种震慑作用。同时,监督体系的作用还在于改善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设置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来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做好每一项工作,让企业的财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企业领导来说,还需要看到这一体系作用的发挥,需要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此,领导要真正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动员和宣传,来让全体员工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首先,领导的重视,给员工传递了重要信息: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透明的,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领导除了在制度上进行完善之外,还需要将目标落实到财务部门的每个成员,做到赏罚分明。其次,企业的凝聚力,这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的企业忠诚度,通过企业形象的塑造以及价值观的传递,让员工感受到工作是轻松、快乐的,自己的付出会得到相应的汇报。那么,在这一工作氛围中,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好处是不同部门在进行工作沟通时可以更加顺畅,对于负责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来说,更加保证了他们在收集企业经济信息时的效率,提升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4.借助外部监督,提高内部会计审计监督质量。要想减少企业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带来的随机性,以及部门之间相互勾结的问题,可以引入外部会计监督,其手段主要是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定期交换会计审计人员,互相学习对方的有效做法,从而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改进。另外,找到业界权威的审计转接,以及事务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再次核对企业的会计审计信息,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若企业对目前内部的监督控制体系不满意,还可以有偿征求上述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完善。

另外,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中,政府的角色也至关重要。要不定期检查企业在这一方面工作质量,倒逼企业加强日常监督。为此,政府部门要有专业负责这一工作的岗位,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来任职,并且也要遵循法律法规,接受社会监督,让抽检在阳关底下进行。

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不能“耍小聪明”,做好会计审计工作,监测好各项经济信息,保证经济行为要正轨上进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把握好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从业人员素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推动企業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这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对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此文简单介绍了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详细分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并研究了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益成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多变,经济活动也愈发复杂,为更好地应对经营管理风险,需要企业提高对会计审计的重视程度,了解其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并认识到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工作作用价值,这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

(一)了解会计审计工作的特点

对于会计审计而言,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当中最能够体现工作职责的就是在对会计的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项工作当中能够充分的体现会计审计的工作职责。就会计核算来说,是会计工作当中的一项基础,也是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当中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等相关方面的要求。从而在相关会计操作人员具备这些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才能够保障对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会计审计核算,达到数字信息的准确,相关内容的完整[1]。

(二)掌握企业经济效益概念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看,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一定要看清形势和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企业在发展当中的最好机会。虽然国有企业是能够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之下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要具有对机会的把握能力。通过对网络等相关数字信息化的技术使用,在其生产和经营环节降低成本,减少对劳动力的超额使用,基于这些措施工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之中,会计审计的工作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而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因为在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当中,会对企业的整个经济往来进行一个监督和计算,保障其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

(一)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重要性

就企业来说,相关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以及投资成本等相关方面的经济来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而且在这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公民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经济来源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国有企业当中相关的产品生产也能够给我国外贸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增收,产品对外出口一方面能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2]。

(二)会计审计职能

在会计审计当中,其主要表现的职责和能力就是对于相关的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更好的监督,和通过对这些经济方面进行核算得出的数据信息进行评价,以及见证这些经济收入的合法性。就拿会计的核算部分来说,其主要就是通过会计操作人员使用相关的会计工具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当中的经济往来等各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再有效地计算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的经济部分展现出来,反映出企业在发展和运营当中真实的经济效益情况,从而为企业在相关的发展和生产当中提供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经济的管理避免出现亏损,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稳步提升。而会计监督也就是对在核算过程和评价之中进行一个有效的监控,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以及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

三、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会计审计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相关的企业发展的情况之中来看,对于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想法就是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完整和提高,而要想保障企业经济的效益能够稳步上升,对于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向前迈进。通过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当中的会计审计进行管理和相关工作的运营,能够保障企业在对经济方面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和判断,以及在企业运营当中的决策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使得会计审计在企业当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和价值[4]。

(二)企业会计审计可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中,对会计审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保证其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且良好的状态下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在实际当中,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活动,应该保证企业在其中对于人力物力的使用尽量控制,保证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客观的评价和计算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为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做出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判断和决定,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保证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做到精准、可靠、有效。

(三)会计审计管理能够使企业资金合理利用

篇2

公司改制上市的过程,通常也是其资产重组的过程。因为公司要成功上市,其业绩必须满足—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相对来讲是不变的,而改制上市公司的业绩则往往是可调节的,调节的途径就是资产重组。这是因为业绩良好的公司内部可能存在部分不良资产,而业绩一般甚至亏损的公司中,也可能存在部分优良资产,在—些大型公司或公司集团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通。因此,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结合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无疑将会增强改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近年来国内公司改制上市的成功经验看,资产重组是业绩—般的公司改制上市的必由之路。

在整个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但注册会计师以其所具有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则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通过积极参与改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实现资产的最优组合,使改制上市公司真正具备较强的赢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是规避因业绩不实所导致的改制上市公司审计险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目前执业环境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资产重组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只是被动地参与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的制定,其结果往往将事务所和自己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因为公司上市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利益、时间紧、工作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往往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重大压力,如果不能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来控制审计风险,最后就可能不得不在某种压力下违心地发表审计意见,使自己陷于风险的漩涡。

注册会计师介入资产重组的途径

改制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是各中介机构、改制公司(有时还包括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合作的产物。注册会计师应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做好以下工作:

1、深入了解情况。注册会计师了解的情况越多,越具体,其在重组方案设计中发言的份量就越重。而了解和评价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又恰好是注册会计师的强项。在资产重组方案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着重了解的情况包括:(1)改制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分公司、子公司、联营企业等;(2)公司及各个组成部份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主要资产的质量;(3)公司的整体技术水平;(4)产品销售市场和主要原材料供应情况;(5)职工构成情况:(6)公司享受的优惠政策;(7)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计划;(8)公司所在行业的现状。通过对公司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的了解:就可能为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提供较大的调整空间。

2、参与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注册会计师应运用掌握的第—手资料,结合其专业经验,形成自己对重组方案的意见。资产重组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满足公司上市条件的前提下,兼顾公司改制上市的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公司上市的目标定位,尽可能把具有较好效益的优良资产组合进拟上市公司。对那些质地优良,但暂时不能产生效益的资产,则可暂时不作为组合对象(可考虑作为以后配股资源)。而对于那些亏损部门和劣质资产,则完全不应进入拟上市公司。

3、验证和评价资产重组方案。资产重组方案确定以后,审计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全面验证,充分评价其可行性。

首先,应根据资产重组方案,对改制上市公司作初步业绩模拟,业绩模韵应注重真实性和合理性,即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税收等法规情况下,尽量使模拟结果如实地反映资产重组后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在此前提下,凡是公司上市后确实不会再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原则上都应予以剥离。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因为模拟的业绩和实际业绩之间往往存在—定的差距,例如,分离人员减少的工资费用就可能因人均工资费用的增加而部分被抵销。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通常涉及公司资产、人员和业务的重组,故业绩模拟也就表现为对与这些分离出去的资产、人员和业务相关的收入、费用和成本的剥离,审计人员应合理确定有关收入、费用的剥离标准,据以初步计算改制上市公司的三年模拟业绩。

篇3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内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工作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和范围、审计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和民营企业家终于确立了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增加企业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为绩效,它来自于过程。企业的运营过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断的链条,只有健康、高速运转,过程才能确保创造绩效。而过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职能,不是内部审计的职责,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介入管理又不参与管理,事实上很难严格做到。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医院里的专职外科门诊大夫,仅限于验病开方,不兼卖药品和参与手术开刀,以发现风险和转移风险为己任。内部审计找准切入点和摆正这个位置有三个必要条件应同时具备。第一,高度独立的体制。最适合国情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企业的董事长领导,特点是确保独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内部审计机构应确保有能力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第三,能够实现审计目标——增加效益,提高机构工作效率。

基本条件和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大且具杂乱感。这是由企业高层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权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常规审计很难进入规范化审计程序,企业高层也不关心你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只问结果。这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但就管理审计而言,没有明确的审计对象和开展内部审计的基本条件,搞管理审计很难操作。一方面很难跳出常规财务审计的圈子,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很难开创新局面。因此开展管理审计必须解决以下审计环境问题。

1、管理审计面对的是各级职业经理人,其优秀素质的集中表现是较强的管理意识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主观上理解、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的时间成本不会过高,工作沟通、配合、减少和解决矛盾都能在一个平台上顺利进行。

2、经营目标和考核认证标准明确。民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灵活性。这是因为市场影响企业的生存决定的,在企业内部无论哪个主管、部门、负责人、总经理、总裁都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和详尽的考核认证办法。但是,这种目标和考核认证之间有没有冲突,考核是否独立、严格进行,有无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是解决企业高层最关心问题的最好途径。

3、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断得到修正。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企业文化和发展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都能围绕企业效益来制定。但最容易被职业经理人“遗忘”也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内控制度均缺乏“违约条款”或制度轻描淡写没有责任承担者,不具操作性,出了问题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东西,往往找不到责任人。这说明制度本身有问题。这是民营企业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没有压力,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机构的工作效率。那么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根链条是否健全,有无死节、坏节、环节链是否有隐患和风险仅靠企业家一人是顾及不到的,靠各“环节”汇报仍存在报喜不报忧之嫌。管理审计的介入就不同了,因为内部审计与运营无直接利益关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以及从各种调度会、协调会、总经理办公会、总裁办公会、董事会议上反映出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脱节、扯皮等负面信息均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盲区和盲点。个别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作为暴露无疑。

4、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职工的凝聚力,内容包括生存观、责任感、归宿感、诚信和企业发展理念。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从内心彻底认同该企业文化的合格的称职的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以诚信为前提的充分授权激发出创新的动力,使各级职业经理人时刻铭记民营企业赋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职业经理人要想在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付出对企业忠诚的代价。

5、要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标准。管理审计实现最终目的的途径是通过独立的评价活动来完成的。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内部审计要制定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标准。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审计标准、有效生产成本审计标准、资金预算审计标准、应收账款审计标准、特殊风险审计标准、部门尽责程度审计标准等。

计划、实施与报告

管理审计必须制定计划。审计计划应尽可能编制详细。经高层批准的审计计划是来自民营企业的最高指示,应该全部

落实。

1、突出重点。管理审计计划编制前应尽力争取企业高层,尤其是董事长本人明确(或暗示)的重点风险领域,并将之列为重点对象,切忌自作主张确定非必要重点,即浪费审计资源又劳而无功。

2、明确目标。就是施实管理审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审计报告要揭示和反映问题的原因及责任是什么?目标必须具体,不能似是而非。

3、确定工作范围。管理审计范围的确定要看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或企业高层所要求的审查深度来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重点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怎样?

(2)财务和经营管理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3)对重点审计对象的考核评价、兑现利益是哪个部门进行的?有无利益关系或职责关联相容关系?

(4)经营者(或项目)的责任经济目标是否完成,薪资、奖惩是否按规定执行。

实施审计。实施审计的过程就是内部审计机构代表企业所有者对审计对象就审目标进行测试、评估、认证的过程。

报告结果。民营企业管理审计报告最好直接报告给董事长,因为民营企业(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权或资本都是董事长直接或间接所有。如果董事长认为有必要让董事会或总裁办公会重视这份报告,可建议董事长已批转报告的方式周知或举行小范围审计听证会。管理审计报告的格式不宜统一。根据审计计划或高层指派就某一项目或某一部门进行审计,报告的重点是明确肯定或明确否定审计对象的风险。突出效益、效率影响,明确原因和责任承担者,并从内部审计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审计意见。

审计标准与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管理审计建立起来的审计标准不同,其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效益标准和效率标准的建立是民营企业从职业经理人量化了的任务指标和部门职责两大平台所构成,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管理审计的介入就是通过独特的方法向企业高层提供独立的客观保证,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的效率。

管理审计的标准和技术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采购成本的审计标准

1、采购计划标准。从内部审计掌握的信息资源中,审查目标期内的采购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产业公司目标期的生产计划期内总成本,生产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营销公司同期销售目标所需成本。根据各品种的单位成本逐一审核并加权计算采购总成本,扣减有效库存后编制当期必购物资计划和采购预算即可作为管理审计的标准。

2、比价标准。民营企业确定供货商是同过比质比价来进行的。比价会议应该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在会议决议上签字负责。报价、比价过程一般在互联网或各自局域网上进行。原则为随行就市同质优价,老客户与新客户机会均等一视同仁。供货合同必须报内部审计部门就采购数量、价格、结算办法、付款方式和违约条款等内容进行审核通过方可盖章生效。

3、无效库存标准。所有采购物料均设立库存时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库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视为无效库存,计算损失成本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承担者。实行责任上划,连带追究制度,即下级责任上级主管负责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上级承担责任后追究连带责任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

4、调整计划标准。市场决定企业生存,民营企业的经营政策有不确定性特点,对审计标准的及时调整必须加强。平衡和解决经营政策变化与内控目标的矛盾关键在于决策信息系统的快速反馈。管理审计要凭借总裁会议、董事会决议信息将不确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时调整审计计划和审计标准,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审计标准。民营企业发展到集团化阶段,随着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一般情况下,大批量的订单生产基本上都形成了标准成本定额,为管理审计解剖生产成本提供了基础。管理审计认为生产成本应区分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产产品开工的第一天。综合部门就知道批量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人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这为管理审计的介入创造了切入点和审计标准。批量产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应产出未产生(废品损失)的原因、数额就是审计对象,是什么原因?应明确到班组、个人;产出来的产品经检验为不合格不能销售的产品也必须明确责任;已产出的合格产品在成品库超限存放占用资金的原因是什么,哪个部门或哪个责任人对此应承担责任必须明确。问题的原因要区分主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必须处罚。客观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职责不清,内控制度衔接有问题,部门之间扯皮等情况。比如设备出了问题应该找出是动力部门问题还是车间操作问

题还是维修部门的问题。责任无法落实的,要将损失量化后视同非有效成本上划到连带部门的共同上级管理责任人,并由其承担责任。

三、资金预算审计标准。民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老板的私人资本,因此实行资金预算制度非常重要。

1、资金预算必须经企业有权批准人的批准方能执行。

2、经批准了的预算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谁应对此负责。

3、经批准了的预算支出在资金上是否有数量上的保证,资金调拨环节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预算批准了,而资金到不了位影响生产、经营运转的问题,什么原因,内控制度本身有无漏动,谁应负责任。

4、超预算支出和无预算支出的批准人是谁?有无追加预算的审批手续或最高层授权,内控制度是否还应明确。

四、应收账款的审计标准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在民营企业有其鲜明的特点。即对所有应收账款设立限额和限时制度。比如对同一经销商所欠货款超过发货总额的10%到合同期满不能划回,或单笔应收账款超过45天不能收回即应视为“坏帐”进行风险管理。凡是进入“坏帐”程序的应收账款不能计算经营业绩并与提成、奖励脱钩,已发放的奖金、提成均应追回。超过发货总额30%超过60天仍不能划回的应收账款记入营销公司期间费用落实责任。

五、尽责程度的审计标准

民营企业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即诚信和能力。管理审计对各职能部门或其负责人尽责程度的评估认证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设立评估项目打分进行。

1、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工作讲实效,服从上级并正确向上级报告,精通业务内容,熟练掌握职务要点,正确领会上级指示并全面执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2、能力。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岗位创新能力。

3、责任感。任务有排期、工作有计划,预测过失的可能性,并有预防对策,有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实际行动,知错必改。

4、全局观念,不以我为中心,突出部门协调,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为了市场。

篇4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和审计工作中的一项共同原则,其含义是指会计报表中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如果某项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后,会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修改其相关经济决策,则该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如果某项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后,不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产生明显影响,则该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就是不重要的。

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反映的逼真程度。由于现代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会计必须运用合理的假设、判断和估计才能进行有效的核算,因此,现代会计报表不可能是绝对真实,而只能是公允真实。所谓会计报表的公允真实性,是指会计报表中可以存在所有会计报表使用者都能允许的,不影响他们决策的错报或漏报,即允许存在不重要的错报或漏报,但不允许存在重要的错报或漏报。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就是要查明会计报表中是否有重要的错报或漏报。因此,会计报表审计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中的运用,是通过审计人员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标准来实现的。重要性标准是衡量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的尺度,需要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来衡量。因此,重要性标准有性质标准和金额标准两种。

重要性的性质标准是确认各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具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审计中抽查出的每一笔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它通常是由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自己以往的审计经验,从每项审计项目的实际出发,自主判断确定的。通常认为,“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现金和资本账户中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等等。

重要性的金额标准,是确认会计报表及其各个项目中的错报或漏报在总金额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总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总体的错报或漏报总额以及各报表项目总体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是否重要的标准。它是由审计人员根据被审单位实际和被审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构成,运用职业判断确定的;是会计报表及其项目可以存在的,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也叫重要性限额。其中,会计报表中可以存在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叫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报表项目(也称“账户”)中可以存在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叫账户(或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限额。

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确定的一般程序是,先确定其判断基础,再确定其相对数,最后将其判断基础与相对数相乘,即确定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判断基础,应主要依据报表使用者的构成情况确定。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在作经济决策时,所关心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同。审计人员应根据会计报表主要使用者所关心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选择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判断基础。一般而言,投资者往往更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因而他们对会计报表中的净收益和净资产信息更敏感。所以,审计人员在为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提供会计报表审计服务时,宜以净收益或净资产指标作为判断基础。债权人往往更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因而对会计报表中的总资产信息更为敏感。所以,审计人员在为企业获取贷款提供会计报表审计服务时,宜以总资产指标作为判断基础。而当审计人员为企业提供年度报表审计服务时,由于既要为投资者服务,又要为债权人服务,所以,应选择净收益或净资产和总资产指标作为判断基础,以其中判断确定的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较低者,作为实际使用的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

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相对数(以下简称“相对数”),通常由审计人员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后确定:一是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要求越严格的,表明其允许会计报表中可以出现的错报或漏报数额就越小,相对数就应定得越低。二是被审单位的规模和所处行业的性质。规模越大的,表明报表使用者越多,相对数就应定得越低;行业竞争性越强,或是夕阳产业,表明其会计报表中较易出现错报或漏报,审计应越谨慎,相对数应定得越低。三是审计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相关业务的审计经验越丰富的,就越能准确把握审计的要害和重点,相对数就可定得适当高些。四是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评估表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越可靠,审计风险越低的,意味着出现重要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越小,相对数可适当定得高些。五是判断基础的金额大小和前后期的波动幅度。金额和波动幅度大的,容易引起报表使用者的关注,相对数应定得低些。

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主要是指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由于现金流量表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的,在复式记账法下,影响损益表的错报或漏报,必然都影响资产负债表。只要查明资产负债表的公允真实性,就可进而据以查明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公允真实性。因此,审计人员一般只需确定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重要性限额。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重要性限额的确定方法有分配法和比例法两种。分配法就是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之间,根据一定的因素进行分配,以确定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比例法就是按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一定比例,如20%~50%或1/6~1/3等,考虑一定的因素,确定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这两种方法在确定分配额或比例时,都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账户的性质及其发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一般说来,流动性越强,与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关系越密切,项目金额前后期波动幅度越大,其发生错报或漏报对其他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影响越大;发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越大的项目,其重要性限额应定得越低;余额越大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限额应越多,确定的比例应越低。二是账户的审计成本。审计成本越大的项目,其重要性限额应定得适当高些,以提高审计效率。在采用分配法时,还应考虑有些项目可能是多报,有些项目可能是少报,多报和少报在汇总时会相互抵销。由于资产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往往会被高估多报,而负债项目往往会被低估少报,且负债往往占资金来源一半左右,故分配时,应按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两倍左右进行分配,其中一倍分配给资产项目,另一倍左右分配给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中,主要用于制定审计计划和评价实质性测试结果。

重要性限额是总体审计计划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具体审计计划的重要依据。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策略、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设想和安排。在总体审计计划中,审计人员应运用前述方法,确定报表层次和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为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提供依据。具体审计计划是根据总体审计计划编制的,为具体查明各报表项目是否公允真实,而对各报表项目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作的详细规划和说明。因此,编制具体审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规划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中对审计程序范围的规划,应主要依据重要性限额来进行。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运用审计程序,审查某报表项目的抽样数量和取证数量。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是一种全面审计,一般应采用抽样审计方法。要进行抽样审计,就必须事先对抽样规模作出规划。报表审计的抽样规模主要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可信性、可容忍误差、预期总体误差、总体性质、样本项目数量、结论可靠性水平等因素。账户层次的重要性限额,就是对账户进行抽样审计的可容忍误差,因而是规划抽样规模的重要依据。抽样规模与取证数量具有正向关系,即抽样规模越大,证据数量就越多;抽样规模越小,能取得的证据数量就越少。取证数量取决于抽样规模,抽样规模又主要取决于重要性限额。因此,账户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也是规模取证数量的重要依据。

重要性标准是评价实质性测试结果,验证会计报表是否公允真实的标准。会计报表的总体公允真实性是建立在所有报表项目公允真实性基础上的。因此,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一般是先对报表项目,即资产负债项目公允真实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对会计报表总体的公允真实性进行验证。无论是审查和评价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还是验证会计报表总体的公允真实性,都必须运用重要性标准来进行。

就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审计评价而言,审计人员必须同时采用重要性的性质标准和金额标准,才能作出正确的审计评价。具体评价时,应区分下列两种情况来进行:

其一,当审计人员通过抽查某报表项目,发现各项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都不重要时,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没有超过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可以初步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超过或等于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不能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应要求被审单位对该报表项目中的错报或漏报进行全面的调整,以达到再次抽查时能认定其是公允真实的程度。

其二,当审计人员通过抽查某报表项目,发现各项错报或漏报中有的在性质上是重要的,则审计人员不能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低于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应要求被审单位对已发现的各项性质重要的错报或漏报进行调整;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高于或等于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应要求被审单位对该报表项目中错报或漏报进行全面的调整,以达到再次抽查时能确认其是否公允真实的程度。

篇5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应用型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学院第一批升本专业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同时学校将迎来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转型审核评估给学院明确了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应用是今后办学的方向。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通过表1、表2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级至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会计学本科优秀论文比例只占2.7%(其中专升本优秀论文占比为2.77%,本科占比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少,案例研究少,实证研究更少。整体来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成败。从调查看,毕业论文选题空洞且大,教学科研与应用题目偏少。选题定位不准,学科交叉和创新性选题甚少。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升本后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离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评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选题必须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和应用的需要。

 

(二)开题

 

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文献的查阅处于敷衍状态,简单拼凑;对论文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理解不透彻;文献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与要研究的论文方案脱节;写出的文献综述篇幅很短。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与学生讨论和与教师沟通,所参考的文献层次较低且比较陈旧。因为会计事项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很大且日新月异,陈旧的准则及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开题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所以将PDCA管理理念引入毕业论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开题环节,把文献查阅和大学知识的积累应用相结合,提出一个论文初步方案,约定时间广泛听取论证每篇论文的开题报告,充分酝酿补充意见,才能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指导

 

经过升本后几年的实践,指导环节的问题是:师生沟通次数少;包办现象;没通盘考虑研究过程;拖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性差,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为了考核评先评优的需要不得不包办。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没有通盘考虑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进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对研究论文的可行性、一体性的系统思考。

 

(四)监督

 

监督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问题。根据我校的情况,师资力量不足,一位教师要指导10位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需要相当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且没有相当经费的支撑,难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监督力度,没有办法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学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类考试的时间节点与毕业论文时间的冲突(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的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金融系统的招考、选调生等考试)、实习找工作使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都会给论文写作造成不良影响。

 

(五)答辩

 

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也不参加答辩,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对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PDCA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所谓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普及,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型审核评估背景下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和实践引入PDCA管理理念,从大一起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开课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思考毕业环节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设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盖本科毕业论文整个环节,贯穿会计学本科周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笔者针对2015届会计学本科和专升本毕业生共340名学生(2011级会计学本科95名和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7学期第5周进行。发出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设计问题10个,9个问题为选择题,一个为文字描述。通过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在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知度上,有将近150名学生对毕业论文有正确认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会计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有13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士学位而为之,还有50名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取消。在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认知度上仅有65%的学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针对如此情况,必须将PDCA引入毕业论文的教学机制。“以生为本”,树立个性化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感悟到大学学习生活既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有重要的实习加漫长的毕业论文积累、制作、完成等环节。更应该明白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大学生学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初步锻炼过程。

 

(二)参加创新、本科校级课题院级课题申请

 

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且对中签的团队给予适当的资助,同时院级、校级要分开,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选题

 

在学生选题方面,笔者对2006—2011级会计学34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有效调查330名。学生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提前进入会计学实训环节、参加创新活动,会计学及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讲座。最喜欢的毕业论文开题方式是在导师的指点下自由发挥;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与会计学实务相结合。简言之,对毕业论文选题要提前介入、双向选择、真实课题、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在第6学期必须开始,选题时间意愿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将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之前选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第6学期完成此项任务的占40%。在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上,调查结果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有3种态度:必要、不必要、无所谓。总体上说是有主见的。首先看重的是师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师生互选。

 

(四)师生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着重从交流的形式、次数、内容着手,并且对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调研中可以发现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马虎敷衍。同时除了毕业论文外还有35%学生接受了教师考研方面的帮助,46%的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业方面的指导。PDCA循环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工作。据了解学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课后、周末、期间长假、晚上开展论文工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论文全程指导

 

通过调研,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毕业论文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上的转变。应用技术转型使今后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平顶山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应有战略选择。第二,应用综合素质的提升。PDCA开课计划和管理理念能实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检查、检验和反复总结经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学生共性及兴趣性格及智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专业点,且正确认识课程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关联与差异;对学生来讲学校与教师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达到一致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认知还有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境界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了解。大学的学习过程不但有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实训、实习、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在学院转型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利用寒暑假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通过PDCA在大学四年的循环和管理,学生有了一些成果,发表一些论文,参与一些课题,科研活动获奖等,就会比较容易完成毕业论文各环节。

 

(六)答辩

 

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合格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根据学院转型及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探索,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设置了7个答辩评量标准选题、文献查阅及调研、论证分析、撰写质量、论文价值、译文及格式、任务书执行情况。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以上7个标准仅为论文成绩。具体评量内容及要素见表6。

 

平顶山学院近几年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行的是实时评量,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对往届毕业生采取的是延时评审。随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深入,论文的抽取、送审和通报将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届会计学毕业生中抽检论文3篇,建议在转型中的二本院校尝试引入“双盲”审核制度。

 

篇6

3、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

4、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思考

5、财务欺诈的成因及防范

6、浅议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7、会计报表作弊的方式及审计策略

8、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9、如何进行货币资金审计

10、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1、识查假账的主要方法

12、货币资金审计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3、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

14、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

篇7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篇8

一、引言

实践环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张少刚等(2004)指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不但要注重传统教育所强调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提高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所要求,不断学习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

而目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现状却是:论文选题陈旧;论文论题偏宏观,与工作实践相脱节;论文内容相似性、重复性明显,缺少对个案问题的调研分析。部分论文抄袭、借鉴成分过大,达不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如何使毕业论文撰写真正成为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手段,让师生真正体会论文撰写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南京电大以会计专业为例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本文为课题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二、关于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现状研究分析

(一)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毕业论文选题为财务管理方向的最多,有59人,占调查样本的31%。其次是管理会计方向占比18%。选择会计、审计方向分别只有13%、9%。然而从论文最终得分情况来看,选择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方向的学员均分较高,分别达到78.5分、77.8分。

可见,成人在职学员更加注重会计数据的分析及应用,而不是拘泥于纯粹的会计核算。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会计核算为其他部门提供了分析所需的各种数据,最终为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需要;第二,在实务工作中,值得探究的是会计数据的价值。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说,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领域及深度相对于其他方向更具有优势。得分较高也说明了这两种选题的价值。

2.毕业论文选题原因的调查分析。论文选题原因“工作岗位”的学员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0%。居于第二位的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选题,占样本总量的29%。处于第三位的是“个人兴趣”选题,占20%。调查统计显示,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论文得分最高(均分75.5)。

通过调查,约65%左右的学员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他们能够从自身工作岗位出发选择论文研究课题,这符合成人在职学员“接近实际生活,联系实务工作”的选题原则。另外,说明成人学员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确定论文选题、寻找论文参考资料。同时,研究表明从工作实际出发选题,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调查表明,97%的学员认为选题阶段指导教师的作用很大。这既说明学员普遍认识到选题的重要性,又说明大家普遍感受到选题存在的困难。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不论是学员还是指导教师都应该在毕业论文选题上给予较多的投入。

3.选题与工作相关度趋势性分析结果显示,从工作实际出发选题呈现上升态势,2006年春占比57%、2006年秋占比64%、2007年春占比68%,表明越来越多的学员注重毕业论文的现实意义。据调查,大多数论文指导教师和教学点对务实型选题提出要求也是促进学员联系工作选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关于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的问卷调查分析

1.对毕业论文撰写意义的认识。88%的被调查学员认为论文撰写是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12%的被调查者认为并非如此。

有85%的被调查学员认为要求撰写论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10%不确定,5%不认可。据分析,后15%学员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完成论文态度不够端正;二是不从事会计专业相关工作,对会计专业的认识也存在欠缺。

约93%被调查学员认为撰写毕业论文能够初步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进而对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有7%的学员不确定或不认可,据了解,这部分学员的论文与其从事工作无关。

2.搜集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途径。学员搜集参考资料的途径一般为网络搜索引擎(93%)、电子期刊(80%)、教科书或专业书籍(49%)、单位资料(22%)、社会调查(17%)。调查数据表明,网络资料成为学员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参考源。带来的问题是论文观点的相似性,甚至出现大段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此外,专业期刊具有时效性、实务性特征,成为网络之后最受欢迎的参考资料来源。运用社会调查方式获取论文资料的较少,这与成人学员撰写论文时间有限有着很大关系。

3.关于毕业论文最关键的指导项目。78%的学员关注“论述方法”的指导,有37%的学员关注“选题”的指导。表明了成人在职学员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不清楚中心论点确立及阐述的方法。同时也表明越来越多的学员感到选题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提醒并指导学员慎重选题并更加注重论述方法的指导。

而对于论文答辩,71%的学员关心回答问题的方式,有20%左右的学员关心答辩程序及评分标准。表明指导教师在指导答辩前准备时,除了要求学员再次熟悉论文内容,最需要的就是关于针对不同答辩问题如何进行回答的指导。

(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指导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所积累的经验。受访教师认为理论研究水平弱(90%)、重视程度低(86%)、时间投入少(78%)是成人在职学员完成论文中最大的三个问题。因而,对成人在职教育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表示担忧。

通过访谈了解到,92%的受访指导教师将毕业论文的选题作为最重要的指导环节,因为这与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及答辩的顺利与否紧密相关。82%的受访指导教师认为成人学员初步选题时存在两种较突出的问题:首先,选题“大而空”或过于生僻。如“论企业内部控制”、“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其次,选题的表达不清晰,如“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信息保障”。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太会把握选题的原则和方法,在这方面指导教师应该给与更多的指导,教学点也应给与更多的时间让学员用于选题。80%左右的受访教师认为毕业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点工作人员访谈记录分析

访谈的问题主要涉及论文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主要经验。在访谈中,所有受访工作人员认为成人在职学员“有工作、有家庭”的特征使得论文撰写成为较“艰难”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利用电话、短信、QQ等各种方式通知、“催促”、“跟踪”学员论文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学点工作人员参与安排毕业论文动员、聘请指导教师、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归档等一系列工作,并不轻松。

访谈中了解到,受访教学点注重总结前一学期的经验,两个教学点(占比29%)将前一届学员毕业论文选题、撰写的经验总结为一份启示录,在论文动员时发放给下一届学员。同时,对于论文指导教师,所有教学点均实施淘汰制,越来越注重选择富有责任心、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论文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仅体现在包括选题、查找资料、撰写、修改、论文答辩这个过程相对较长,也因为论文的完成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参与者应该和谐相处、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相关工作。

三、调查结果带来的启示

(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应突出能力培养与提升,注重个性差异化辅导

1.教学计划中考虑增设提高学员实践能力的课程。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考虑设置与成人学员工作、生活紧密的“热点”课程(如,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安排启发学员思考、提高其分析能力及研究水平的“学术”课程(如,文献导读)。可以安排为选修课程并且在考核制度上给与较大的灵活性。这有利于学员根据自身情况确立选题,有利于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

2.前置毕业论文起始时间。建议安排在入学的第一学期,这样做有三个目的:首先,引起各方重视。开学就布置毕业论文任务可以引起学员和教学点的充分重视。其次,学员入学后会注意从所修课程中获取信息及灵感,以确立毕业论文选题并确定指导教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条件的学员可以提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尤其是要进行数据分析(甚至需要几年数据对比分析)的学员,可以尽早获取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对于时间相对宝贵的成人在职学员,尽早安排毕业论文选题,利于其拥有较充裕的思考时间。

3.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适当延长确立论文选题的时间段。论文选题的恰当性关系到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的顺利程度,也体现该论文的价值。据调查,教学点普遍要求学员在1-2个月内确定论文选题,而短时间内确立毕业论文的选题存在较大困难,尤其对于不从事会计工作或从没接触过专业相关工作的学员。

4.拓展搜集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分析,绝大多数学员(有的仅仅)参考网络资源完成论文的选题、撰写,这导致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和雷同现象,缺乏新意和独立思考。因此,应指导学员积极拓展论文参考资料来源。选择有新意的研究课题。

5.应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将之视为提升能力的又一重要阶段。指导教师和学员应该充分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通常是检验写作者对论文主题、观点、论述方法等方面的熟悉程度,作为成人在职学员借助论文答辩进行再学习、再思考,在与答辩组教师的交流中,对所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论文答辩时,可以根据选题类型确定提问重点。例如因工作原因选题的,应该侧重“微观式”提问,即选择实务工作中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因个人兴趣或者查阅资料选题的,则选择“宏观式”提问,即注重理解性、政策性方面的提问等。毕业论文答辩的过程实质上又是一次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对不同选题针对性的提问,使撰写者更深入理解自己的课题,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撰写目的。

指导教师指导前应与学员充分沟通,了解学员的专业基础、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年龄层次、个人兴趣领域等,分层次或分类进行选题、撰写直至答辩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指导。

(二)关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熟悉论文涉及的领域或行业情况,更应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另外,考虑选派具有一定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

(三)提高对学员的要求,使之注重从资源利用、自我激励意识、写作能力、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等方面培养自己

教学点与指导教师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应热心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要求。另外,更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要使学生在毕业论文整个撰写过程中受到一次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各个方面的锻炼,力求使学生受到一次能受益终身的锻炼。

(四)教学点应统筹安排毕业论文工作

教学点应注重协调论文指导教师、学员的沟通,及时发现并总结论文完成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加以调整控制,促使论文撰写工作真正达到提升学员综合能力的目的。

篇9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 重要性的判定

(二)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 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的要求。

2. 运用重要性原则, 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抓住关键点。

3. 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账户设置

(二)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 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篇10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

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

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篇11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篇12

二、毕业设计(论文)结构的初步设计和进度计划:

论文的初步设计:

一、网络会计的概述

二、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一)核算的充分性和信息的无纸性 (二)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

(三)会计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性

三、网络会计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在传递中存在问题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2。财务机密的保密性 3。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

(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存在隐患

1。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 2。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三)对会计软件的新要求

1。对会计软件开发的要求 2。会计软件运行环境的要求

四、应对网络会计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工作 (二)健全内部控制 第一,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第二,做好日常操作管理 第三,做好会计档案管理。

(三)从技术上,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一,系统容错处理。

第二,安全管理体制。 第三,安全保密技术。 第四,为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入侵,可以采取端口技术和防火墙技术。 (四)加强网络会计信息安全控制措施 (五)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五、结论

六、致谢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选题困难:平时较少关注会计信息,对会计热点问题了解较少,对于论文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范围自己不好控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综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大致上拟定几个题目,再请教老师,从中挑选一个适合的论文题目。

2、搜集资料:我国网络会计相对是一个比较新的会计领域,在这方面,会计界学者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的,资料搜集比较有难度,需要从多种渠道收集,上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上中国知网搜索有关我国网络会计的相关资料,咨询专业老师获取相关建议。

3、毕业论文格式不熟悉:毕业论文对格式有着很高的要求,第一次写毕业论文,对格式很不熟悉,请教上一届的学长姐的同时上学校网上查找相关毕业论文格式的资料,另一方面在网上下载范文作为参考。

四、进度计划:(包括时间划分和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总体安排:

首先与导师商定论文选题,之后就此选题到图书馆和网上进行资料收集,拟出论文提纲,再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修改,最后定稿。

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8—15至2019—11—8)

第二阶段:构建本论文的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2019—11—9至2019—11—30)

第三阶段:完成初稿(2019—12—1——2019—12—31)

第四阶段:请指导教师审核初稿并征求意见(2019—1—1至2019—1—20)

第五阶段:修改论文初稿,完成二稿,请指导教师审核校阅(2019—1—20至2019—4—30)

第六阶段:毕业论文定稿并誊正(2019—5—1——2019—6—1)

第七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9—6—8左右)

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许永斌。电子商务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

[2]胡华。网络安全与会计控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

[3]岳和平。网络化对未来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太原科技,2019(3)。

[4]张英明。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中国会计电算化,2019(1)。

[5]姚友胜。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及要素特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6)。

[6]崔晓清。21世纪网络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9(4)。

[7]姚止海。网络时代挑战传统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9(4)。

篇13

一是会计核算能力。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复式记账科学方法,通过凭证、账簿、报表等手段,连续、系统、全面反映核算单位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工作。因此,会计核算能力具体表现为按一定会计核算程序,通过手工或计算机将核算单位经济业务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中进行登记,进而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最终向有关方面提供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是价值管理能力。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活动在价值方面表现为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分配活动。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分配进行管理,以实现以收抵支,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因此,价值管理能力具体表现为营运期前的财务分析能力,财务预算编制能力,长期和短期投资决策能力,筹资决策能力;营运期中的销售收入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营运期末的利润分配能力;以及对伴随整个财务活动产生的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的财务关系和企业内部委托关系下的财务关系进行协调的能力。

三是审计工作能力。市场经济中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资源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资源,而是将资源委托给人进行管理。这样,受托人必须在一定期间后向委托者证明自己管理责任的完成情况。应运而生的审计就是由具有专业知识、并能独立于委托和受托责任双方的第三者,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客观、公正的检查和评价。因此,审计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受托者可计量信息证据的收集能力;信息符合既定标准程度的确认、鉴证能力;以及将审计结果向利害关系人的报告能力。

(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会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能力”的复合f生特征所决定的。尽管高校会计教育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而社会实践是复杂丰富的,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难免会与未来就业的工作实际发生差异。因此,为了提高就业适应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社会应变能力。

一是行业差异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可能到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对外贸易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种企事业单位工作,而这些具体的企事业单位都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只有不仅精通会计核算和价值管理的共同特征,而且熟悉会计核算和价值管理的各种行业特征的学生,才能尽快“顶班上岗”,胜任未来的工作。因此,行业应变能力就是一种让学生熟悉不同行业会计核算特征,以提高适应性的能力。

二是关联职业沟通能力。会计只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工作中不仅会接触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而且会与企业外部金融、税务、法律、供销等各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生频繁业务往来。只有不仅精通会计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熟悉各种与会计本职工作相关联职业(无论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与之沟通的能力,才能做好会计工作。因此,关联职业沟通能力就是一种让学生熟悉关联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练就“知己知彼”的协调沟通能力,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适应性的能力。

三是会计现代化能力,会计现代化是会计方法和会计手段的现代化,其中会计方法的现代化是会计方法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国际化;会计手段的现代化是会计工具的自动化、网络化。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将有更多的现代化科技成果运用到会计工作中。21世纪同时又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未来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会计作为最基本的“商业语言”,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样存在实现会计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只有不仅掌握现有会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洞察我国会计现代化脉搏,跟上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人,才能胜任未来会计工作。因此,会计现代化能力就是让学生掌握现代化会计方法和手段,紧跟我国会计现代化趋势,以提高未来就业适应性的能力。

(三)会计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些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能担当起在新世纪实现会计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为了未来学生发展需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开拓创新能力。

一是会计职业观察思考能力。这是一种能够在会计实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产生改善现有会计工作既定模式的冲动和“灵感”,进而思考提高会计工作科学性,更好完成会计任务新模式的能力。

二是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能力。这是一种针对发现问题,寻找和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获得启迪,进而丰富补充自己,开拓研究视野的能力。

三是探索发现能力。这是一种针对发现问题,敢于冲破前人思维定势,以会计职业判断,科学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措施,以创造和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二、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会计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课程教学阶段运用练习、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国家职业技能考试等途径。

课程教学阶段运用练习是学生运用教学阶段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审计等主要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各阶段,应对重点内容,不仅进行知识测评,更要以运用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模拟实训是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和财务、成本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应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模拟实训,以扩大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电算两种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并为未来手工、电算两种情况下的就业提高适应性。最后,应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审计学”等课程教学后,进行以“财务预算编制”、“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以“成本计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

以“审计学”为内容的审计工作模拟实训。

毕业实习是学生到企业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尽可能参加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承担着让学生了解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状况,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适应性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单位难找,实习效果难保”的问题,为此,应努力做到:加强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对一些难以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给予必要帮助;做好实习动员,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自觉性和掌握融入实习单位,扩大实习效果的方法;以折合工作量安排专业教师承担毕业实习的检查指导工作,以提高学生实习效果。

国家职业技能考试不单是检验、认定考试者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方式,而且参加职业技能考试的过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活动。学校应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参加诸如“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格”、“理财师”、“内部审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证书考试,让学生从中锻炼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并通过获取证书,为将来就业创造更好条件。

(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多行业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关联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计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多行业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对制造业外其他行业会计特点的学习。学校应在一般以制造业为例的财务会计学习后,开设“行业比较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技能实训,以帮助学生了解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增强毕业后到制造业以外其他行业就业的适应性。

关联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对与会计相关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和与企业会计相关的外部管理部门或单位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校应在开设各会计专业技术课程的同时,开设“管理学”、“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税制”等关联职业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让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将来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工作,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后与这些关联职业业务往来时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会计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针对会计现代化对会计方法“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要求和会计手段“自动化、网络化”的要求,而进行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计方法的“规范化”是指会计具有“标准性、统一性、一致性”要求,而这种规范化,又必然与体现“客观性、有效性、先进性”要求的“科学化”和体现有关法律要求的“法制化”,以及体现国际间“相应性、可比性、适应性”的“国际化”相结合。因此,学校应在开设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开设“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会计”、“会计理论专题”、“国际比较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以增强学生在我国会计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潜力,提高就业适应性。

(三)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课余活动及毕业论文写作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