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现状与分析: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另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应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结合为一体来进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理解多元文化
研究内容:一、认真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如通过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学生进入音乐教师、师生问好等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练习中,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各项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应根据教材,充分调动各种德育因素,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教育。四、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调查法:
设计一定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品德情况进行调查。
观察法: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德育进行引导,观察学生的领悟情况,并及时记录。
行动研究法:
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个案分析,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经验总结法:
在文献资料和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途径。
五、研究计划或步骤:
本课程共用时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8)对课题进行规划,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第二阶段:资料收集阶段(XX.9—XX.3)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研究需要的资料,并及时地做好记录。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4—XX.6)对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条件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
《培养小学生音乐想像力的研究》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
《唱游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研究课题的实践成果使教研组的成员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素质有一定的提升。在校的反思课、汇智课、平台课、擂台课中显示了明显的成果评价良好。课题论文也曾在片级范围内进行过交流得到良好反映。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人是一名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积累,便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研究成果可以很方便地运用于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时间保证:1、前期准备阶段:XX年9月。制订实验方案,做好物资准备等工作。积极,稳妥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2月。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依据,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3、后期总结阶段:XX年3月至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
4、最终完成时间:
XX年6月份。
4、资料设备:
本课题需要得到学校、社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低年级教育课程化的实施阶段,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肯定需要落实到课程,课题组成员将一起积极出力,向有关部门请示,完善解决。
七、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
篇2
一、小学音乐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美与艺术的结合,在音乐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出发:
首先,从生活角度出发,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指出,音乐回归生活,音乐歌词更贴近身边的生活,如讴歌劳动光荣、助人为乐、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等题材,音乐术语更易理解,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联想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体会,潜移默化影响自己,提升感恩之心,扩散爱的力量。
其次,从科学角度出发,音乐是艺术的更是科学的,音乐的节奏是各种情绪的体现,在欣赏课中,经常会用节奏旋律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励志情怀、榜样情怀等,在音乐课堂上,朗诵歌词环节,歌词配合节奏完成一首完整的科学的艺术作品的展现,更大的提升作品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对思想的影响。
再次,从情感角度出发,小学课堂在融合的德育教育方面,从情感出发往往更有效,小学生的情感波动频繁,极易被感染,音乐作品中彰显的激励、呼唤、鼓舞等均能牵引学生情绪,使之跟随教学方向,深刻感受德育教育。
二、小学音乐课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美好情操与高尚品格
新课标指出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通过音乐作品中表现的对祖国、人民、民族、文化的赞美与颂扬,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并在多样的教学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宽容、合作、感恩等爱的伟大的力量。
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教师对音乐作品做适当的解读。例如,小学教材中的《国歌》,教师首先应还原作品背景,告诉学生,《国歌》又称《义勇军进行曲》,表现民族救亡,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主题,最初用于一部电影的主题曲,在学习之前先放电影片段,让学生还原场景,生动感受抗日英雄在保卫祖国人民的战场上展现的高尚情操,也可截取部分升旗仪式的片段,国歌响起的瞬间,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用熟悉的节奏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学习《国歌》的过程中,告诉学生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要奋斗,更要向革命先烈致敬,做到忠诚祖国热爱人民。
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感恩。随着社会的发展,些许不良现象称作为负面新闻不断在社会传播,为纠正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选取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品,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如《真善美的小世界》《小乌鸦爱妈妈》等,通过浅显易懂的歌词,展现积极向上的一面,鼓励学生描绘心中的小世界,教育学生学习小乌鸦感恩父母,定期组织学生收集类似音乐作品并在课堂上展示、演唱,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表现欲望的同时,将感恩的种子植入其内心深处。
三、小学音乐课培养是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全面发展的基础,音乐课堂的多重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拉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音乐实践活动,诸多音乐课堂上都有合唱汇报,学生们自行组织,教师选曲,提前介绍作品的内涵并提出要求,学生们组织排练的过程中首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合唱要求合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团结的含义,当站在台上做汇报演出时,学生们的目标一致,集体主义精神强烈。可见,小学音乐课不仅传授美与艺术,在融合德育教育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小学音乐课关联整合各个学科,使德育教育贯穿小学教育
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同其他学科关联,如歌曲《我的家乡》,在语文教材中也有体现,在教学中可关联两个学科,语文课上可齐唱歌曲,音乐课上可以直接谈谈乐曲的中心思想,在地理课上可以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找到家乡在地图上的位置,结合自然课上学习的动植物常识,总结家乡的特色特点,通过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家乡的热爱。除内容关联外,教学形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如语文学科的作业可以是对《国歌》感悟的作文,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歌曲改编成英文,让学生既学会音乐又记住单词。总之,尝试探索一切有利于课堂与德育教育想融合的教学方式,小学音乐是起点,教师通过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道德思想,成为全面发展的好苗子。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音乐课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让我们看到,融合后的德育教育不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向学生硬性灌输思想教育,音乐通过一种温柔绵软的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将健全的人格与优良的品格传输到学生心灵深处。艺术与教育的巧妙结合是一种突破,是教育的创新,利用音乐课的特殊教育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美,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美好品格、拥有宽阔胸襟和健康情趣,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析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郑雪.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8,(11):26-27
篇3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篇4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5
教师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渗透德育的主体,教师要先育人后教书,教育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更好地去实践自己的想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高低决定了教师是否能胜任这个职务,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成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因如此,近几年学校招聘教师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如果教师看见教室地上有垃圾不捡起来,学生也就学会了不捡垃圾;教师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学生亦如此;教师涂指甲油,学生就会问,老师能涂指甲油,为什么学生就不可以等问题。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一课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蔚蓝的地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珍l昔资源,从我做起,而老师却在下课之后把一盆干净的水倒掉。上这节课的意义也一起随水从下水道流走了。因此老师一定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谈吐大方,着装得体,这样既树立了教师的威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魅力,又起到了春风化雨般的道德教育作用,一举两得。
(二)建立健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德育家尼尔・诺丁斯提出“诺丁斯关怀理论”,他认为应该淡化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要能在多重角色中转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像家长一样给予学生关怀。教师要跟班教学,教师的数量充足,可以保证对学生的关怀质量。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方便给予学生关怀。例如学生在提问无关学习方面的事,老师也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尝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每周都应该组织与关怀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和关爱自己。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点,首先,各科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利用权威“命令”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次,无论课下还是课堂中,各科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课下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他们解决疑难;课堂中讲授时,如果学生遇到晦涩难懂问题,不理解或回答错误,不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使用引导性的话语耐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最后,在教学中,各科教师都要辅以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尤其在学生回答时,眼神交汇和微笑会给学生传递自信的力量。
二、教师要正确运用渗透德育的原则
(一)疏导原则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学中就擅长引导学生学习,引而不发,其弟子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坚持因势利导,多使用一些激励和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多引用一些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倾听学生的想法。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争吵》一课中,老师用平常同学之间争吵的一件事导入,然后询问这件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从生活中的事人手,抓住这个线索去默读课文,最主要的是体会安利柯的心理活动和爸爸说的话,从而知道知错就改,不能畏畏缩缩。
(二)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进行德育时,把道德教育理论方面和组织学生实际的德育活动实践方面结合起来,二者同时并举,不可偏废。把学生的知识变活,从而让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品德和社会大部分教学时应该一节理论教育课,一节活动实践课。走上马路,勇敢地把跌倒在路旁的老人扶起来。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教师要想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影响这个学生,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个原则对一些有特殊障碍的学生运用效果可能会更好,如班里有一个孤僻的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教师就可以鼓动班集体里的所有人尝试和这个学生相处,用爱和温暖去感化他。建立健全团结的班集体是实施这一原则的前提,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相互影响。在体育课中教师组织的足球赛、篮球赛和接力赛等游戏活动既能愉悦身心,又有益于凝聚班集体,形成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因材施教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采取不同方法措施来进行教育。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人手,运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内容,因材施教。不论在哪科的教学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的工具,小学低年级要多使用鼓励的方法,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个性特征发育较明显,可能需要相对多地使用批评的方法。
三、教师应掌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却也蕴含着无限的德育内容,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一课中利用坐标学习某地的位置,因为棋盘和坐标图的相似性,教师顺便引入中国古代的围棋运动,使学生对围棋感兴趣,并且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c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在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时,教师要介绍中国古人七巧板的智慧;在教学应用题时,让学生认真阅读题目,通过应用题所反映出来的数据,体会拒绝工业污染、爱护环境等的重要性。
(二)英语和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既是交流工具,又具有人文性,和语文一样在对学生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教学中,每个字、每个词、每首诗、每篇文章都散发着无限的韵味,上文论述的过程中,举了许多例子,在此不再赘述。与语文不同的是,英语不是母语,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起来有困难,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熟悉的英语“Hello,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I’m fine,thankyou,and you?I’m fine too.”这个经典对话是一开始接触这门语言时就学会的对话,让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铭记于心,除了朗朗上口之外,而且这个对话教会了人们见面打招呼的礼貌,教师可以多创设类似的对话情境,生活需要文明,文明出行且文明用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都是源于生活,当然也能用于生活,五年级下册英语的对话“We usually have a school trip in autumn.Great!When is the trip this year?It’s in October.We’ll go to the Great Wall.”对话中巧妙插入了中国名胜古迹长城,教师讲述长城的历史,让学生领略长城的风采和诙人民的智慧,对名胜古迹的敬畏油然而生。
(三)音乐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教学中体会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更容易些,音乐本身就无性别,无民族,无国界。例如在教学《送别》这首歌时,先念歌词,教师帮助理解,把送别的惜别情绪捕捉到位,而且这首歌的词也很有韵律美,同学们在即将离别母校,踏入初中的校门时,对六年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的深情都会从歌曲中流露。老师也可以和学生交流讨论,听了《听妈妈的话》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中的传统音乐,比如漫瀚调,让充分感受家乡的温暖。
美术教学包括画简笔画、水墨画、素描、油画、书法、艺术手工等。让学生走近生活,踏出课堂观察自然,把课堂设在外面,树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走进各地的博物馆,欣赏名家名作,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多组织书法课,让学生爱上书法,练习书法能锻炼学生性格。
(四)班会课的活动教学中渗透德育
班会课要总结班级一周工作情况,处理班级问题,还有整顿班风学风等,教师通过班会课能持久反复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时地、有针对『生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师要利用班会课组织一些共青团、少先队和校外活动,组织主题班会,如读书交流会,同学互相推荐有趣的课外读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在互相交流和切磋中感悟经典,快乐成长;如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生命诚可贵,诚信价更高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班会。
四、教师要探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其他策略
首先,优化创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在德育方法途径手段上大胆创新,不落窠臼。如广州市白云区握山小学根据自身身处白云山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将白云山的品格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形成“四融合三阶梯”的德育模式,打开了握山小学德育的新篇章。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教育,勇于开拓的精神值得学习。
其次,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教师的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等形式多渠道密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联系,形成家庭=学校一致的德育教育。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国际精神,学生刚被这种精神感动,社会就立刻提供了反面教材,大学生魏某在北京某武警医院就医,某医院没有治疗技术,却仍然打虚假广告,导致了悲剧。社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道德环境。
篇6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7
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10个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育的效果
决定着学科教育的效果。所以,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创新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就使教师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使
传统课堂价值受到挑战,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
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因此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参与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设
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肯钻
研,善思考,勤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重视评价、更重视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教师要
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及时性评价,不断鼓
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活动,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教师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因为这些行为是学生
表现出来的最真实的自我状态,教师不应简单的给予否定,而应教育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做的更好,还
应给予学生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合作性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不要单一的评价。
三、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要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
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创造想象是创造
思维的一大支柱,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思维,而创造思维是一切活动的核心部分,因此只有发展学生的
创造想象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四、以审美为核心,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性格。因此,教师创设美的
情境时,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有关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等等。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运用清晰、规范、激情、流畅、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养成
良好语言习惯的重要因素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和陈述
教学内容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情绪处理语言的速度和力度,使语言表达声情并茂,富有深刻的感染
力和强烈的吸引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唱应以饱满的热情以及音乐特有的表现手段,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进行音响的选择时,努力给学生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是培养
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环节。
五、对学生德育的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
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
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
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
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
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六 、面向全体学生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
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理想价值观。基于这种教育理念,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面向每一位中小学
生。其中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音乐课应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
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为此,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
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
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篇8
一、故事触情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歌唱促情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这样,既加深广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联系实际融情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和灵魂,这是由品德课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
(一)思想品德课需要联系。
1.学生的思想实际。
2.学生的生活实际。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4.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政治文化、经济的巨大变化的实际。
(二)怎样联系实际。
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现在的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改革开放等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很关心,对国际政治经济现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有兴趣。此外,学生行为习惯、思想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编排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教材以上学——做学生——守时——守纪律到团结同学——爱老师——爱祖国——讲卫生——爱物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和深入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是好动、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无知等,若与实际特点联系起来。
篇9
1.故事触情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在学《惜时如金》一文时,为了让能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我在课前安排学生回家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以及关于时间的小故事。在上课时,我让学生自主交流讲讲他们搜集的小故事,并且说一说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这样就使他们知道伟人成功的原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2.设“画”诱情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可以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制作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幻灯片,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从而使他们懂得珍惜粮食,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歌唱促情
思想品德课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可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这样就更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主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样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又如学习《珍惜时间》一课,让学生唱《明日歌》,使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时间是宝贵的,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刻苦用功,惜时如金。这样,既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思想品德课
是在教育孩子怎样理解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是在教育他们如何做一名正直的人、高尚的人。在教授《出行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说f“你们在出行时,都做了哪些准备”。接着我和学生一起讨论要注意的安全有哪些,这样学生就能牢记在出行时要注意的问题了。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要认真落实好品德课的教学,可以不断的总结方法,摸索经验。品德的教育不仅可以渗透在文化课的教学中,也可以在生活点点滴滴中进行。我相信只要努力,德育教育就不是一件难事。今天还是祖国的花朵,明天就是祖国的优秀人才!
5.结语
在培养学生情感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在课前用情感备课。备课时除了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求灵活多样的教法外,还要注意发现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揣摩恰当的表达方式,考虑课堂上情感氛围,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感起伏,而且能控制和引导学生情感的发展方向。其次,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切忌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到课堂之中,更忌迁怒于学生,使学生时时感到你是一个爱岗敬业,又丰富情感的快乐健康的使者。再次,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爱好、兴趣、性格、个性等都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宛泽.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D].吉林师范大学,2014.
篇10
二是语文富有质朴的美感。课文选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公仪休拒受礼物》;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九寨沟》,《雾松》;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这些优美的文字,让学生们在美的熏陶中受到教育。充分发挥语文的这些特点,把德育教育不露痕迹地渗透进去,“润物细无声”,这就是育人。
二、在阅读教学各环节渗透。进行育人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须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1、在导语中渗透
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先启发学生回忆: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学生根据初读课文的情况一定可以说出文章的中心,这样就让学生们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到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受到思想上升华。
2、讲读中渗透
(1)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比如上《沙漠中的绿洲》这课,课临近结束,总结课文时,教师可以为阿联酋人民不屈不挠、热爱生活、为美化家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精神深深地鞠一躬,就可以一下子把课堂震住,当学生理解老师的用意,内心的激情喷然而发,自然就会体会到课文思想的精髓——阿联酋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就会对他们热爱生命的执着肃然起敬。
(2)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九色鹿》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调达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调达灵魂的肮脏,从内心对他产生鄙夷,自己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3)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有些课文如《公仪休拒受礼物》,戏剧性强。表演相对比较容易、方便,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相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3、拓展中渗透
篇11
(二)评价方法简单
第一,评价程序过于公式。总以先德育、后智育,再到体、美顺序排列,视乎在前的就是重要的。在实际的评价中,学校总是把智育放在第一位,而德育放在最前面只是人为的一种固定式。第二,评价表达方式传统。传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几点条框,都只是以描述式方法进行评价,且评价方法简单,只有班主任有主导权。
(三)评价内容不明确
一般来说,我们将德育理解成对学生思想、情操、信念、教育等等。但是具体至每一个学生时,真正可说出个性的并不多。这也就产生了调试总结操行的评语。而这些内容是不明确且抽象的,如尊敬老师、学吃苦、成绩优良等等。这些评语过“虚”,所评价的话也都是空话。
二、如何进行德育评价的改进
(一)克服评价简单
要准确及评价一个人是很困难的。要对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则更难。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差异性。因此不可只用一种评价方法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而且德育评价不可定期及公式化,不能等到期末的时候才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采用其他的方式,如单独交流、网络交流的形式进行。在德育评价时,要以鼓励为主,尽量不要用批评的语句,同时不可忽视及抛弃批评,应该用平稳的口气以及温暖的态度来体现人文的关怀。
(二)克服评价模糊
德育内容非常广,是一种长期、艰巨的教育工程,同时德育评价也并不是德育考试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句、两句操行评语所能概括的。操行评语虽无法真正准确涵盖学生思想品德,但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方面具体体现学生思想品德。例如一次拾金不昧、一次助人为乐、节约用水等等。虽事小,却可小中看大,反映出学生虽小却心灵美丽、思想单纯。学生这类生活细节都是解决德育评价内容模糊的良好对策。因此我们老师在平时要和学生多多沟通、接触,注意观察学生、收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德育事例。
(三)评价内容多样性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向,不同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这让德育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传统道德体系受到了之前未受过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学校德育评价一定要承认,也要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其评价内容也要努力实现多样性。多样性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要从小培养学生合作观念,也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更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四)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评价重要,但教育也不可忽视。学校应该教会各个教师,让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例如在音乐课堂中,要品德教育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学习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这首歌曲,从歌词中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从小养成待人有礼的品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和歌曲表演,切身感受到做个文明有礼的孩子的自豪感。进而培养我们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文化修养。渗透德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五)激发小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我们的德育评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作用,因此一定还要形成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动机。成功学校德育教育不是硬性强调小学生要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以心体验,发现现实生活的真、善。例如,把生活看成是学生进行自我德育教育的良师,学生要突破学校的禁锢,而是要面向社会,在适当的机会下积极主动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并且积极主动参加到道德实践活动,感情别人命运,对学会明辨是非,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篇12
当前,“应试教育”、“升学第一”的观念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存在教育战线的各个领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桎梏,以致连音乐这门在普通学校中的“小儿科”,在学期总结上也往往要冠以多少人升上高一级音乐院校,领过多少奖项来标榜所取得的惟一业绩。透过这一点,便可找出当前普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首要应是变单纯的“育才”为“育人”基础上的“育才”,而其中“育人”应是主要的方面。
音乐教学中要实践这样的改革,急切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音乐教学的根本内容。这样,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审美因素,以能让学生产生美感,作为评估一节音乐课优劣的最高准则。彻底改革过去根深蒂固的各科通用的“四个环节”的形式主义教学法。这样,音乐教育才能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音乐《新课标》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但是,有些地方的音乐教学还在沿用“循规舞矩式”的教学法:如先教育音准、节奏,再教感情和表现手法,这种教法把认知同感情因素,技能同审美因素分割开来,忽视了“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心理学家穆塞尔语)的原则。要知道,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充分表现在感染、激励、教育、启迪等效应上,因而教师必须善于诱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指出:普通音乐教育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其目的,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这不仅扼要地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其他形式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
情感教学在《新课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教学改革中具有很高价值的一个科研课题。因为它在研究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既注意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又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认识它们互为条件的一面,又强调了它的和谐统一、同步发展的一面。情感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位置已上升为教学目的之一,它和认识在课堂上处于同样的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来说,情感教育,个性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创造情境,进入角色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介绍一首歌曲(乐曲),首先由教师进行富于感情的范唱(奏),它会使孩子们久久难忘,那是因为经过启发,带动了他们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这给教师提出了既要善于认识美,还必须善于表现美的要求。我们在执教《多年以前》一课时,由于歌曲的旋律,早为儿童所熟悉,我们采用让孩子们的个性获得充分展现的教学方法,课一开始便让学过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的学生,分别以不同的音色、感情处理、演奏风格表现同一旋律,给儿童从比较中学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艺术表现;接着教师和儿童一起进行重唱、合唱,并运用律动来增强了歌曲艺术的表现力。在这“火候”上,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首优秀儿童独唱曲,反复的感情起伏,让儿童进入丰富的情感角色。这样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采用各种各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孩子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迅速发展。
三、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礼乐并重,极言“礼乐云者,其关天下之盛衰”,“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并在实践中获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结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新要求,音乐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是迫在眉睫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证明:音乐能够陶冶性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人民、为真理、敢斗争的情操美德。正如贺绿汀说的:“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至于音乐教学中德育应根据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予以体现。我们的体会是:培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开启求知的兴趣大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花大力气选编好民族民间音乐教材。针对一段时间以来,流行歌曲备受青睐,而民族民间音乐却颇遭冷遇,音乐课上一些同学对欣赏民歌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更不愿意听的现象,要迫切要求我们选编曲调优秀、活泼轻快的民歌影响儿童的审美心理。
篇13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作者:李庆勇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