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与社会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从外在于漳州社会以及社会的主体(漳州人)去寻求滞后的原因,也可以说是传统的实证主义方式。现象学哲学的反思方式则与此不同,在胡塞尔看来,与人脱离的所谓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存而不论,或悬置或加括号,现象学要探讨的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世界即关于世界的现象学。在这种视域中,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也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也就是说,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是深层地内在于漳州社会以及普通的漳州人。这些因素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需要现代哲学的素养和哲人的眼光才能穿透。如何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反思方式呢?胡塞尔认为,这个我们在清静时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总已经在哪儿了,先于我们的存在,而且是所有实践的基础,不管这些实践是理论的或超理论的。现象学哲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专门描写这个观念的生活世界的结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现象学哲学不再以庞大而严密的思辨体系来推演生活的逻辑,也不采用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来解释生活,而是采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即具体的、严格的方法直观生活世界。从这种现象学哲学的反思方式来考量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就不能采用传统的实证经验归纳方法来解释漳州市的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而是采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即面对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本身,我们融入进漳州人的生活世界,体验着、直观着这个特有的生活世界。体验与直观的结果就是所谓的现象学剩余。这种现象学剩余就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体验与直观的结果,这些因素是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反思对象和反思方式确认后,更为重要的和艰难的、甚至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是现象学的反思过程:关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我有一个或几个个别直观,我抓住纯粹的内在,我关注现象学的还原。并且我纯粹直观地完成一般的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的种类,现在个别性本身不再被意指,而是一般的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我们直观它,它便存在于此,我们意指的是它,便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性质。这不是指这种个别单一的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而是指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种类、程度本身是相似的;这种相似关系在这里正是一种总体的绝对被给予性,因而这种被给予性也是一种纯粹内在的被给予性,不是保持在个别意识范围之内这种错误意义上的内在。这里谈的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总本质以及在总的直观中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被给予性。在经过多重反思后,最终得出的反思成果(现象学剩余)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属于普遍而深刻其作用的文化深层次。具体说来: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内生变量或现象学剩余)是:①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②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③休闲第一的价值取向;④传统封闭的行为方式。其相应的对策理路是:①提升时空观;②推广普通话;③改变价值取向;④转换行为方式。现象学的反思是可以重复进行的,有时也是应该重复的,所以必须对反思结果进行再反思。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无论那一条因素,对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是内在地起作用(内生变量),无论那一条都不是针对某个或某些漳州人,甚至还可以不是针对某个时空的漳州人或事。
因为这些因素是普遍而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比如,这里的时间观念是一种“内在时间观”。对于时间的内在化理解,是由其现象学方法所要求的“明证性”所决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概念,是基于第三人称视角而设定的超越实存,不具备现象学思维所要求的“自身被给予性”,所以必须首先对其进行还原。漳州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像遗传基因一样内在于漳州社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它作为一种背景意识,伴随着所有意识行为,我们只有通过反思,将我们的目光从排列着的连续的感知对象回溯到感知对象的连续本身,才能以我们意识的意向功能将这种连续本身构造为一个内在的对象,通过这种构造行为,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内在时间意识”才得以与我们照面,我们才能由此得出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内在时间意识)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再比如,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在意识的深层次上有了一个假设:所有人都会讲漳州话。在这样的假设中,普通话不是普通话,闽南话才是普通话。这样就普遍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交往和效率。如何言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社会实践问题。如何言说涉及观念的表达,涉及观念如何从理智的内在世界外显于一个公共的世界,涉及观念的传递和交流,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不利于观念的传递和交流,所以,它成为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之一。对休闲第一的价值取向和传统封闭的行为方式这二者的反思与对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和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的反思类似。最后,需要对“对策理路”进行反思。显然,这四个对策理路都是对应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四个内在原因而提出的。
如果是实证性课题,接下来要做的就应该是对如何提升时空观、如何推广普通话。如何改变价值取向以及如何转换行为方式等提出在实践层面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但是,本文属于哲学课题,只提出对策理路而不是对策本身,对策的实施与展开是在对策理路的开启下进行的。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开启一个崭新的视域,为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智力支持。我们只需要对“对策理路”再反思即可。比如,“提升时空观”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增强时间观念,而是在意识的内在维度上反思内时间意识对人的始源性作用。或者说,内时间意识在深层中影响了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它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之一。只有从哲学层面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提升漳州人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在漳州市推广普通话,绝对不是那种应付式的至上而下的行政行为,也不是简单的提升漳州人民的普通话水平,而是在现象学语言哲学的意义上根本改变漳州人的言语意识,普遍改变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际交往方式,普遍提高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际交往效率,普遍而深刻地内在性地作用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可以这样说,用三年时间、花两千万元,在漳州市整个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像普法一样推广普通话,会极大地改变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发展态势,极大地提升漳州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总之,本文通过由对漳州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世界的考虑转向对思想主体(漳州人)的现象学反思,寻求一种普遍合理的关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的深层可能性。在漳州人的意识主观性中,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意向性地显现于反思主体的意识中。这是绝对的、客观有效的关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的先验源泉。在这种意识主观性(时间、言语、价值、行为)中,而且只在这些主观性中,客观性的存在(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才是绝对的。
篇2
1 从湖北的历史上看,不治水、治不好水就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1 湖北历史上的水害频次及造成的损失
据历史记载,千百年来,湖北省境内水、旱灾害频繁、严重,特别是利于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中南部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洪涝灾害经常发生,其间也常有干旱。据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至1949年的2200年间,湖北境内发生范围在州、府或5县以上的洪、涝灾害337次,平均15年1次。1949―1995年的46年间,湖北全省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8次(1949年、1954年、1964年、1969年、1980年、1983年、1991年、1995年),平均不到6年1次;而洪、涝、旱灾发生的频次越到近代越频繁,灾害损失越严重。
1931年7月―8月发生全流域型大洪水。长江干流自湖北石首至江苏南通,沿程溃决漫溢354处,城陵矶至汉口一片,汉口市内行舟,汉口站最高水位28.28 m,为186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湖北70个县中就有50个县受灾。整个江汉平原一片,洪水浸泡达3个月之久。死亡14.5万人。
1935年7月3至7日,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暴雨,暴雨区位于清江、三峡区间下段小支流及汉江中下游地区。鄂西五峰站实测最大五天雨量1281.8 mm,为中国著名的大暴雨之一。潜水、沮漳河、汉江均发生特大洪水。汉江中下游堤防溃决,两岸一片。长江荆江段,由于干支流洪水遭遇,宣泄不及,决口20余处,荆北一片。此次死亡14.2万人,损坏房屋40.6万间。
1948年湖北春夏雨,内湖水位增高,低洼田地多被淹没。大汛期间,江、湘并涨,汉水继之,致中游洪水泛滥。全省受灾30多县,农田55.3万公顷,人口370余万人。汉口最高水位27.03 m,为80年来第三次超过27.0 m。
1954年7月18日武汉关水位突破1931年的28.28 m的历史最高水位。虽然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长江、汉江多处溃口和扒口,荆江大堤沙市水位仍达44.67 m的历史最高水位,而且超44 m高水位持续半月之久。武汉关8月18日最高水位达29.73 m。“全省因灾死3.3万人,死耕畜16000多头。倒塌民房220多万间。浸湿和冲走粮食690多万斤,国营商业财产损失2134062万元合作部门损失1465468万元。9所中等学校房屋全部倒塌,14所部分倒塌。小学校舍遭毁的占灾区原有校舍总数的50%以上全省受灾田地2223万余亩占全省总田亩35%强,受灾人口10347000余人,占全省总人口35%强。”
1998年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仅7月11日间歇一天。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共出现74个暴雨日,其中大暴雨为64天,占暴雨日总数的86%,特大暴雨日为18天,占暴雨日总数的24%。湖北省有66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3688万,死亡345人。农作物受灾254万公顷,绝收58.8万公顷,倒塌房屋122万间。全省有545个民垸堤溃或扒口行洪,淹没面积20.4万公顷,涉及受灾人口545万。被水围困589.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77.8万人,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武汉市7月21至23日的特大暴雨,导致武汉三镇一片,被淹面积46 km2,占总城区面积的1/5,渍水1.3亿立方米。
1.2 历史上的旱害频次及造成的损失
湖北的旱灾也十分严重,从1470年到1948的479年间发生重大旱灾26次,平均18年一次,从1949年到1990的41年间发生重大旱灾12次,平均3.5年一次,从1990年到1998的9年间发生重大旱灾4次,平均2.2年一次,干旱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也越来越大。
1988年旱灾,全省受灾面积269.8万亩,粮食减产30亿公斤,棉花减产1.7万吨,受灾人口占农村人口的51%以上。
1998年鄂北地区干旱严重,379.3万亩减产或绝收。
2000湖北省大部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春旱,鄂北地区的旱情是“重中之重”,夏收作物大幅减产,春耕春播严重受阻,农业经济损失66亿元多。
2011湖北全省遭遇冬春连旱,降水量50年来最少,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87县(市、区)989万人受灾;6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1800万亩,其中绝收3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武钢2009年的利润76亿元相当。
从以上可以看出,一次水灾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的直接破坏。一次旱灾,不但可以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使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还能够引发严重的生态灾难。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都能够给湖北这个特殊的省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管子说:“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大。”,管子所说在湖北表现尤甚,不治水或治不好水将直接影响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2 从湖北治水的实践上看,治水、治好水就能产生减灾效益
1998年,湖北省受灾最严重的为例,据不完全统计,98湖北水利工程抗灾减灾效益就达1009亿元,2012年武钢的利润为17亿元,抗灾减灾效益接近60个武钢2012年的利润。
2007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宣布,经过初步测算,今年入汛以来全省水利工程设施共减少淹没耕地980.5万亩,减少受灾人口736.3万人,避免34座城市进水,实现减灾经济效益159.7亿元。2007年减灾经济效益相当于2012年武钢的利润的9.2倍,显示了水利工程设施在防洪减灾和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
2008年湖北省气候异常,4月至8月频现13场暴雨洪水,有4个站点的降雨强度超过百年和450年一遇、25年一遇或者为当地历史第一;有近千条河溪突发山洪,沮漳河等9条主要中小河流多次现峰,有的超历史最高0.05 m;先后有1590座水库、17座水电站水位突破汛限,省内四条主要湖泊水位超汛限最高2.02 m,其中长湖超保证0.03 m,为历史第三高。防汛工作初步总结中获悉,今年该省在抗御多场次暴雨洪水中,通过人力防守和科学调度水利工程设施,保护了下游21座县级以上城市、223万亩农田和16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举解除了沿岸125家大中型企业、50万亩农田和5万居民用水污染,维护了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与近十年洪涝灾害中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值、死亡人数均值相比,分别降低约30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防洪减灾社会效益达83.7亿元。防洪减灾社会效益相当于武钢2012年17亿元利润的5倍。
2010,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评估报告显示,在抗御今年洪涝灾害中,堤防防洪减灾效益达248亿元,全省水库保护了下游337万人、52.5万亩农田、13座县城的安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泵站通过田湖统筹排涝,减灾效益296亿元,解除了1850万亩农田渍涝,占受渍涝威胁2399.5万亩农田的77.1%。全省水利工程设施防洪减灾效益高达652亿元,相当于武钢2012年17亿元利润的38倍。
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历史性地减轻了湖北的防洪压力,带动了钢结构桥梁、升船机制造等新型产业的等一批重点企业崛起,促进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2010年7月,流量达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进入三峡水库。这是三峡水库建库以来的最大一次洪峰,峰值流量甚至超过1931年、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峰。三峡水库削掉了每秒3万立方米的洪峰流量,当年累计拦洪260多亿立方米,防洪经济效益266.3亿元,相当于武钢2012年17亿元利润的15.6倍。
从以上各年的防洪减灾所产生的效益看,治水就能够减灾,就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就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 从湖北的地貌特点和社会经济布局上看,治水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3.1 湖北的地貌特点
湖北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向南敞开,约成一个形似马蹄的不完整的盆地。其中西部山地为武当山、荆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一般海拔千米以上,最高点神农顶3105 m,为华中第一高峰;北部有大洪山、桐柏山,东北部是大别山,东南部为幕阜山、九官山,一般海拔500 m以上,高峰在1500 m左右。长江从四川巫山入境,自西向东,沿湖北中、南部,过阳新、黄梅后进入江西、安徽,在湖北境内流程1046 km;汉江从陕西白河县入境,自西向东,纳丹江后折向东南,于武汉汇入长江,在省境内流程864 km。在长江、汉江交汇前的三角区域,形成一个3万多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称之为“江汉平原”。据匡算,全省海拔400 m以上的山区面积占全省总自然面积的56%,50 m以下的平原湖区面积占20%,山区与平原之间为丘陵岗地,面积占垒省总自然面积的24%。4300余条长度在5 km以上的中小河流,一般都从山区发源,从南、北、东、西向长江、汉江和中南部的平原湖区汇流;史称湖北为“千湖之省”,就因省境内中南部低平,四周中小河流汇注于此,壅塞成千百个积水洼地,形成“水袋子”之故。
3.2 湖北社会经济布局
篇3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紧扣目标促增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的预定目标。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55940.24万元,渔业产值1759.5万元,合计实现农业产值57699.74万元。仅优质青早蚕豆(大粒蚕豆)2万亩种植,销售量达2万吨,已实现销售产值1.2亿元。(二)突出转型升级,全力加快产业发展。一是抓招商合作。抓住“滇沪合作”契机,依托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开辟绿色通道不断拓展牟定蔬果在上海销售市场。通过与市场信息互动调整种植优质适销蔬果,进一步培树绿色品牌,重点服务好2万亩青早蚕豆种植基地和云南红梨、冬桃、花椒产业的推介工作。二是突出特色种植,发挥示范引领。采取土地规模集中流转,集中资源、项目连片开发持续打造“南大门”(牟定县高原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北大门”(戌街乡冬早果蔬示范园),不断壮大示范园区规模及辐射面,发挥积极示范带动作用。通过3-5年的发展,共和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面积将达到5000亩(目前园区已流转土地1550亩,入驻1户企业和2个专业合作社,已完成投资9000万元,建成标准化大棚300亩,种植特色蔬菜500亩,种植葡萄550亩);戌街果蔬示范园面积将达到60000亩(目前园区已流转土地8000亩,入驻7户企业和25个专业合作社,种植特色蔬菜4000亩,种植猕猴桃1000亩,种植早桃3000亩)。积极做好企业发展协调服务工作,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申报农业基金项目,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融资困难问题。三是充分发挥专家基层工作站作用。推进与省农科院基层专家工作站的深度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带动油菜产业,特别是优质油菜繁制种和优质水稻繁制种产业发展。四是发挥规划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完善《牟定县环化佛山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议》、《昆大高速公路牟定过境段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议》文本,按照规划要求,培树牟定县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带。重点围绕云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太极食品有限公司、耘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原料需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共和镇、凤屯镇围绕化佛山沿线建设一批集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农林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带,打造冬春赏花、夏秋品果的化佛山观光休闲特色农业。五是做好主体培育工程。抓好3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200户种养殖大户、5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组织申报、认证工作。六是做好品牌创建。抓好新增“三品一标”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3个,新增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1个。(三)补齐发展短板,围绕主线培产业。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稳定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优质杂粮,扩大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万亩特色蔬菜、万亩红梨、万亩冬(早)桃、万亩花椒、万亩大粒蚕豆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试种推广粮经饲兼顾的青贮玉米。目前已完成种植大春粮食作物16.5万亩,经济作物4.4万亩,占计划的100%。其中粮食作物:水稻9万亩、玉米6万亩、杂粮1.5万亩;经济作物:蔬菜3.15万亩、魔芋0.1万亩、其它经济作物1.15万亩。一是小春粮经作物喜获丰收:2017年小春粮油生产实现丰产增收,14.4万亩小春粮食作物预计可实现产量2.68万吨,较上年增长5.5%。。实施油菜高产创建3片,做到3个“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管理),5.5万亩油料作物预计实现油料产量0.94万吨,产值4800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1800万元。二是大春生产工作扎实有效:为实现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目标。按照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创建要求,落实好150万元省、州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在共和镇、江坡镇、戌街乡实施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样板4片,发展优质粳稻40000亩;在共和镇余丁、柳丰等11个贫困行政村实施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样板1100亩。三是产业培植工作:与州农科所合作,在戌街乡推广兰花子种植1万亩及开展新品种区域试验,经测产,示范区兰花子平均亩产66公斤,实现了提质增效的目标。按照繁制种技术规程做好油菜繁制种技术服务工作,全县繁制种面积1698.1亩。其中,繁种面积1436.9亩,制种面积261.2亩,通过上级专家鉴定,可实现预期增收目标。2017年引入北京亿展公司在戌街老纳村委会、伏龙基村委会新村以楚粳39号为主的优质水稻示范基地700亩。引进元谋客商在碗厂和水桥村委会种植沃柑500亩。围绕县委、政府“两路一山一湖”沿线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路,在庆丰村委会老豆冲、河节冲村委会结合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人。依托宏鑫种养殖有限公司、亿鸿林牧有限责任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推广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重点抓好宏鑫种养殖有限公司2000亩的青贮玉米示范推广,4个新品种的试验试种,在联系的挂点贫困村委会碗厂种植青贮玉米200亩。在共和镇、戌街乡实施稻田养鱼、稻田养鸭一田多用技术。四是落实科技措施:1.推广良种良法,落实各项增粮措施。水稻品种主推“楚粳”系列为主,玉米推广青贮饲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1万亩,作物间套种40万亩,地膜覆盖7万亩,水稻集中育秧0.5万亩,玉米集中育苗0.2万亩,水稻机插秧1万亩,稻田养鱼(500亩)。2.推广种植模式全程机械化。依托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资源,进一步扩大农机深松作业面积4000亩,增加粮食烘干设备1套及仓储设施,实现全县农机具总动力达14万千瓦以上。3.围绕大春生产,开展一次农资市场集中整治和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县农业局共组织出动执法人员43人次,检查整顿市场7个次,检查农资经营企业(经营门店)54个次,发放宣传资料0.8万份,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7场次,立案查处违法农资案件4件。4.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队。抽调业务骨干及科技指导员组成工作队,于大春生产期间分赴各乡镇指导大春生产,协助各乡镇做好技术服务及培训工作,已组织科技培训110场次,发放宣传材料3.5万余份。5.培育一批种植大户。全县培育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不少于200户,其中:共和镇不少于70户,江坡镇不少于30户,其余各乡镇不少于20户。6.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其中:水稻新品种示范面积100亩,玉米新品种示范面积100亩,蔬菜新品种示范面积160亩(其中辣椒60亩、荷兰豆50亩、小番茄50亩)。五是举办了2017年第一期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经过45天紧张学习,培训班44名学员于4月26日全部通过考核,取得了驾驶证。(四)激发农村活力,助推农业改革发展。一是强化“三资”监管。结合产权制度改革,对“三资”进行了全面清理,基本摸清了村组集体三资的家底。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台账,实行日常动态管理,并与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签订了“三资”管理责任书,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围绕“六有”目标抓落实,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截止6月25日,全县代管村(居)委会89人,村(居)民小组1208个,分别占村(居)委会总数100%,村(居)民小组总数100%,代管理资金总管总额8046.74万元,其中:村委会资金467.67万元、村民小组资金7579.07万元。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止6月25日,完成4个乡镇指界工作(戌街乡、蟠猫乡、共和镇、安乐)和2个乡镇的公示工作(戌街乡、蟠猫乡)。三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保护不严等突出问题,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起草了土地“三权分置”实施意见初稿。四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土地流转合同鉴证、登记、备案制度,依法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年内计划新增规模流转土地面积4800亩,全县规模土地流转面积达3.3万亩。抓好州级2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组织申报、认证工作。2017年争取全县标准家庭农场认证达50户以上。五是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攻坚战。因人制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转移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已开展绿色证书培训640人,完成培训任务的64%;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0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780人,完成1000人培训任务的78%;转移2800人,完成转移任务的70%。(五)夯实发展基础,恢复重建工作成效明显。一是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争取进入省级盘子。二是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三是继续争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仓储物流配套设施,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四类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做好项目推进协调服务工作,涉及我局负责牵头的项目经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五是“9•30”特大洪涝灾害农业恢复生产工作。县农业局多次到省、州农业主管部门对接,积极申报项目,抓紧恢复重建及开展生产自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年来,虽然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我县人口密度高,山区面积大,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总量少,由于受“9•30”特大洪涝灾害影响,库塘及农田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新的考验。(二)农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监管难度不断增大。农业安全生产涉及面广,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意识不强,诚信意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农业部门监管队伍不健全,监管监测能力跟不上,农机安全打非治违监管主体不明确等因素致使农业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三)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发展不强。投融资不足,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多为初加工,产业链延伸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难。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范化程度不高,数量众多,但相对分散,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整体上相对较低,培育市场主体仍需继续努力。农业产业基地分散不集中,规模和效益不突出,农产品生产聚集度小,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主导产业发展规模需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四、采取的对策措施(一)围绕主线培树产业坚持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稳定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优质杂粮,扩大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酱菜原料辣椒、青菜5万亩,发展青早蚕豆、荷兰豆种植面积3万亩,发展云南红梨、冬(早)桃、猕猴桃、车厘子、花椒、葡萄等优势特色经济林果4.3万亩。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依托宏鑫种养殖有限公司、亿鸿林牧有限责任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推广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今年重点抓好宏鑫种养殖有限公司2000亩的青贮玉米示范推广,4个新品种的试验试种。(二)紧扣目标促农增收紧扣年初提出的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蔬菜产量15.7万吨,茶叶产值1200万元,中药材产值2840万元,花卉综合产值4500万元,水产品产量3100吨的预定目标。县农业部门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实现了2017年开门红,一季度实现农业产值18743万元,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17805万元,渔业实现产值938万元,比去年同期16320万元增长14.8%。(三)稳定粮食促增产稳定粮食生产。为实现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目标。按照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创建要求,落实好150万元省、州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在共和镇、江坡镇、戌街乡实施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样板3片,发展优质粳稻3000亩;在共和镇余丁、柳丰等11个贫困行政村实施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样板1100亩。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适时制定大春农业生产意见。落实好计划面积,不折不扣完成20.9万亩大春粮经作物种植面积,确保实现大春粮食总产7.58万吨、经济作物总产值21299万元的目标。二是推广良种良法,落实各项增粮措施。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率达95%以上,水稻品种主推“楚粳”系列为主,玉米推广青贮饲用品种;推行工厂化育秧、机插秧、统防统治、种养结合一水多用、一田多用、稻田养鱼、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推广作物间套种40万亩,地膜覆盖7万亩,水稻集中育秧0.5万亩,玉米集中育苗0.2万亩,水稻机插秧1万亩。三是推广种植模式全程机械化。依托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资源,进一步扩大农机深松作业面积,增加粮食烘干设备及仓储设施,全县农机具总动力达14万千瓦以上,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9%以上。四是围绕大春生产,开展一次农资市场集中整治和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活动。五是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队。抽调业务骨干及科技指导员组成工作队,于大春生产期间分赴各乡镇指导大春生产,协助各乡镇做好技术服务及培训工作。六是储备好救灾备荒种子。七是培育一批种植大户。全县培育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不少于200户,其中:共和镇不少于70户,江坡镇不少于30户,其余各乡镇不少于20户。八是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其中:水稻新品种示范面积100亩,玉米新品种示范面积100亩,蔬菜新品种示范面积50亩。九是举办好科技增粮示范样板。各乡镇负责落实科技增粮示范样板100亩以上1片、机插秧示范样板100亩以上,县级落实科技增粮示范样板水稻、玉米各1000亩以上。通过大户规模种植示范引领,不断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戌街特色果蔬示范园面积,带动周边群众扩大云南红梨、花椒、冬早桃、青早蚕豆、葡萄等特色果蔬种植规模,打造牟定果蔬品牌,不断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实现“抱团取暖”促农增收的目标。
作者:杨正云 单位:云南楚雄牟定县委党校
篇4
一、关于基地的认识
(一)“平台”性质
基地是一个在形成初期主要由政府搭建,以充分整合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资源为手段,以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平台。
1.平台搭建者(组织者):按照“政府-政府为主、市场为辅-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政府调控、市场为主体”的方式演化。目前的主要组织者是省级人事职能部门,但离不开与科技教育的分工与合作。
2.平台的支柱:是“机制-政策-信息-技术”的“四位一体”,也是典型的政府-市场演化的驱动运行机制。
3.平台的载体及作用对象:是经济建设及社会文化建设主战场。政府“搭台”,专家“唱戏”,专家是平台最活跃的主体;政府“设宴”,企业“请客”,企业是平台最大的需求用户。
(二)示范性质
既要有时限性的重要责任和严峻任务的履行,又要有条件的充分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既讲究成本,着重落实,又鼓励探索和创新。
(三)服务性质
基地从本质上首先是以综合效益优化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性质的载体,可以是偏向经济实体的综合组织,也可以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组织。
(四)工程性质
基地在建设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有理念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更有具体的落实和建设;不仅有理念和制度的形成,更有具体的实物配置和工程的建设。
(五)智能性质
基地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综合组织,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式往往表现为技术服务为主要形式和特色,具有智能性质。
二、系统整合模式的发展思路
(一)系统整合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
按照以人为本,体现特色,突破瓶颈,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目标,通过政府综合制度设计、政策导向开辟服务基地建设渠道,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建立基地平台,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开拓、建设、培育专家服务市场,通过政策和激励手段,组织和引导专家积极参与基地的建设和服务工作,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导向整合配置各种资源,通过信息平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好各主体的利益分配。
(二)模式的功能目标
1.系统资源整合功能。如,相关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资金、行为主体等资源的整合。
2.系统多元驱动及其互动功能。在政策导向下,通过模式的运行机制,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形成正向互动。
3.动态自适。根据市场、社会需求的变化,主动进行系统组织调整,以有效适应变化。
4.系统辐射功能。即系统的先进性和带头示范性,不断强化和拓展服务基地的发展。
5.培育功能。即具有强大的专家队伍建设和培养功能,技术、模式等创新功能,市场培植功能等;6.综合效益功能,即最终有利于形成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
(三)模式的功能结构模块
1.动力驱动模块:由模式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市场行为、专家行为等构成。
2.资源整合模块:由“制度-政策-信息-技术”平台、组织机构和政府、企业、专家队伍、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等构成。
3.服务产品及技术体系模块:由基地所提供的服务方式、途径、内容、特点及相应的技术体系等构成。
4.市场模块:由基地服务的对象、领域、市场细分、市场信息、市场行为、市场预测与分析、市场定位、市场策划及招商引资等构成。
5.服务模块:由项目、合同、经营与管理方式、目标等构成。
6.基地后勤模块:由基地基本建设工程、后勤管理构成。
(四)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1.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使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到诸如市场、科技基地、研发基地、产业园区、创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建设规划中,享受政策激励,形成整体优势。2.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建设具有经济实体为基础,科技研发为支撑,具体项目为契机,制度-政策-信息为保障,政府“穿针引线”,政府先期适当资助、企业投资、社会筹资相结合,独立核算、成本化运作的基地框架。3.研究制定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发展指南,明确核心发展领域,拟定先期具体落实项目,政府先期适当资助,进行市场策划,招商引资,完善和发展服务基地。4.通过政策导向,强化市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企业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关于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平台建设问题
基地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作,除了基地建设的主体工程外,其支撑平台建设必不可少,包括制度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与此相对应,必须树立综合发展观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包括专家、企业、市场等信息系统、信息平台及其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科学规划与决策;建立和完善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基地建设和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落实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专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实现基地建设和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永龙.当代西方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2003.
篇5
休闲体育是追求人类全面发展的一种过程。社会学家把“休闲”看成一种社会建制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个性的方式。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学家对休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体育运动方式来进行休闲,是一种由内部动机引发的自觉行为,使人能在知觉上感到自由,在活动中体会快乐,在交友中形成信任,对工作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它能使人暂时逃离现实世界、寻找自己的生活空间。
休闲体育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当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子正在加快,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同时,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及家庭成员不断减少,这会使以前由子女照顾老人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社会,而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采取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国民体质,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矛盾的积极对策。①
休闲体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都想选择一种让身心愉悦快乐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健康才是人最大的财富”,“有健康才有未来”。由此看来,体育消费需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有效组织体育生产活动、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条件,可以带动体育市场的发展,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来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②
休闲体育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力质量。体育运动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0.6%~10%。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其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休闲体育活动来实现。
休闲体育可以拉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休闲体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不但对体育用品需求量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对产品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能够体现人性化、个性化、时尚化的体育用品将是消费者的首选。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接受,体育培训、咨询将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使得体育消费逐渐兴旺,体育产业潜力巨大。
休闲体育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开发。休闲服务与其它服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城市化和以物质商品生产为主要基础的经济模式,并依靠自身实现企业化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由盲目针对全体大众的经营理念逐渐瞄准固定对象的经营理念开始突现,根据消费者的口味来设置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活动环境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越来越多,新的服务理念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经营效果,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体育休闲会馆越来越多。
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增长趋缓且不稳定,总体消费水平普遍较低。根据消费的一般规律,居民消费支出按照梯次推进的顺序,依次用于购买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体育消费属于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范围,需要的收入弹性较大,因此,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不会有较快的提高。另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已全面推开,教育、医疗、养老和就业体质的改革正在陆续出台。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来由政府和单位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及子女上学等社会保障,将全部由居民自己承担,影响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居民预期支出加大。同时面对下岗待业、收入增长趋缓且不稳定的情况,人们从紧消费。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和行为,使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尤其是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难以形成排浪式、成规模的需求。
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带有城乡和地域差异。目前,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与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有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的差异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会导致人们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质量,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从地区看,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体育休闲娱乐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投资的热点,人们对体育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空前高涨,体育休闲娱乐市场空前繁荣,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些都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体育消费水平和人们需求等方面的发展。
闲暇时间不足和生活方式制约了居民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要大众化除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之外,还需要有时间上的保障。从经济学上讲,人的自由支配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可以自主安排;二是必须有钱充填这个时间。在闲暇和收入之间,人们一般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选择。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收入,而更多地选择闲暇,这时体育消费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保证。③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影响休闲体育的发展。居民体育活动离不开必要的体育场所,而居民体育发展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人口众多,场地奇缺。中国的体育场地还有一个特点,即大多数不属于社会,不属于社区,而多属于部门和系统。中国城市中很少能找到社区体育场馆,农村更谈不上体育场馆。对象和场所不足必然会制约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发展我国休闲体育的策略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参与体育活动意识的新观念。体育活动意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体育活动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正确的体育活动意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21世纪,人们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体育已在情理之中,“花钱买休闲”的观念己深入人心。对小康社会的人们而言,新价值观正在取代旧价值观,这一时代的人正处在一个典型的世界观转化过程之中,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一个扎实的基础。
利用多元化投资,大力开发场地设施,提高现有场所、场地的利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大众体育的基础条件之一,体育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快体育设施建设除了需要国家加大投入之外,各地区的体育行政部门也要做好引导工作,运用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模式,鼓励非国有投资人与社区联合兴建多功能体育场馆、设施,并以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价位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带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④
充分发挥职能与媒体的宣传功能。在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居民了解全民健身计划,大部分居民对此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自身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针对这些情况,也可以采用一些集体活动,最重要的是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开展一些宣传性活动来扩大社会效应,促进体育本身的发展。广泛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开展持久的宣传,使体育活动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感召,进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媒体的宣传功能会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方面的积极配合,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为居民体育健身营造一个良好的健身氛围。
结语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满足人类追求、体验文化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表现固有精神价值、推动体育发展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由此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和主动参与意识。“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不运动可能会使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疾病越来越多;而运动既可以缓解脑力上的疲劳,获得生理上的平衡,又可以赢得精神上的自由,营造心灵上的。因此,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新型健康观的形成,休闲体育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追求生命意义,探索生命价值,将成为这段时期人类反思的主题,而人们追求的轻松愉快、健身强体、修身养性、缓解压力与恢复体力的生活方式,将为休闲体育的繁荣架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这种生活方式还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大大提高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幸福生活,进而达成实现现代化生活的共同意愿。(作者为新乡学院体育系副教授)
注释
①刘立峰:“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济学考察”,《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篇6
近几年,烟台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把机构编制工作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审视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促进机构编制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在机构设置上,注重因时因地制宜。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理念,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根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适时调整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该撤销的机构坚决撤销,该设的机构积极主动地设上去。努力做到"两个适应":一是,机构设置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市场秩序的监管,是尽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一次性将8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全部撤销,授权十大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把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产纽带关系,提升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上轮机构改革,我们审时度势,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从财政部门独立出来,设成政府工作部门,代表市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职能。二是,机构设置与烟台实际相适应。根据省委、省政府东部突破烟台的要求,适应烟台扩大对外开放和打造面向日韩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在具体机构的设置上,既坚持上下对口,又注意因地制宜。适时设置了招商引资和外商投资服务机构,部分经济部门内部增设了外经服务机构,为推动招商引资,实现烟台突破提供了组织保障。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行业是烟台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新兴支柱产业,为促进其旺盛的发展势头,我们强化政府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行业的管理职能,适时设置调整和加强了相应行业管理机构,充实了工作力量,加速了这些新兴支柱产业的急剧膨胀。为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振兴港口经济,理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港口管理体制,消除了影响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体制,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在事权划分上,注重减少推诿,有利于管理。立足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降低行政运行内耗、提高政府效能的目标出发,着重理顺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相同或相近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调整理顺了部门职能交叉的问题。先后将城管部门承担的城市公共客运管理职能划归交通部门,实现了"一城一交"的管理体制;将规划的监督检查和乱搭滥建查处职能交由城市行政综合执法部门,实行了审批管理与监察执法相分离;将土地、地质矿产和测绘职能合并,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二是,理顺市与县市区之间的关系。本着市级主要抓宏观,区级侧重抓具体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原则,结合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共向县级下放权限100多项,真正做到了该由县一级办的事项,坚决放到县级去办;依法合理划分市与区的职责权限,先后理顺了广播电视、海洋管理、房产管理等方面关系,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市区公安等工作,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下放了城市管理执法权,中心下移,较好地调动了市区两级积极性。三是,理顺县市区与乡镇之间的关系。县(市)直部门派驻乡镇直接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机构,尽可能地下放乡镇管理,健全了基层政权功能,促进了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在事业单位管理上,注重资源优化整合。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按照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要求,以资源整合和改企改制为重点,确定事业单位调整方案,该弱化的坚决弱化,该退出的坚决退出,该强化的坚决强化,以弱化和退出的资源支持重点发展的领域。先后将5所中专学校合并成立了烟台职业学院,将2所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合并到烟台技术学院,将600多所中小学合并重组,整合了教育资源。将分散的部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政府信息平台,降低了行政成本,促进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全市先后撤销了100多个重复设置、职能消亡和长期不能正常运转的事业单位,冻结了70多个职能萎缩、任务不足、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差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充实完善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公用事业、安全监察、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整合完善的同时,较早地探索将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将规划建筑设计、地质勘探、审计会计中介机构等转为股份制单位。截止目前,全市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达330多家。
篇7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公众意识不断提高,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规划业务办理、数据存储与展示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展示的内容不够丰富以往的规划更多的都是展示已成稿的规划全文,很少有对规划进行解读后再展示,其他的规划内容如规划的项目、数据都少有涉及;而且展示的形式基本上就是文字或者是图片,没有更多新颖的展现方式去吸引读者去了解。2、规划展示的渠道比较单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数都超过了传统互联网,所以仅在电脑上展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更多社会用户的需求。3、民众不能有效的进行参与互动政府做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后不能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上,还需要让社会各界给出他们的意见,让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这是目前各类规划展示系统所没能做到的。4、不能有效的辅助决策目前大部分的规划展示类系统都是在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文本或统计图表调整后进行展示,展示的信息是五年规划实施完成后的成果,这就导致了一项规划只有到了实施完成后才能知道规划的效果如何,没有能够及时的对方向进行微调,从宏观上减低了规划的可控性。
二、建设内容
规划立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繁复、形式多样、关联复杂,对于展示和应用不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规划的梳理。所谓立标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展示和应用的标准,方便以后的继承和发扬。数据保障:根据已经确定的规划数据体系,由广西各级发改部门整合自身的资源,整理归纳现有规划数据,同时按规划纲要数据标准对规划文本进行数据转换,形成有效的规划纲要数据,为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统筹管理:由自治区发改委统筹各区县发改部门的数据采集、转换工作,统一调配资源,保证各项数据采集的顺利进行;通过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对各类规划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动态管理数据:由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后台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其中,通过接口管理可以有效管理各类接入的接口,并为接入系统配置不同的调用权限;通过数据源管理可以显示各系统采集得到的数据,方便对数据的管理与调用。
三、总体架构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建设采用多层技术架构,分为表现层、应用层、数据资源层、数据支撑层、基础设施层、标准与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与运维体系。1.表现层,针对用户而定,将用户分为社会公众和规划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可以利用PC、移动设备或微信查看规划信息;规划管理人员可以通过PC对规划信息进行管理与。2.应用支撑层,主要针对功能进行分类,按照功能的使用场景,分为规划移动应用子系统、规划数据展示子系统、规划数据库子系统。规划移动应用子系统用于管理移动端应用,并在移动端应用上展示规划信息。规划数据展示子系统用于规划信息的与PC上的展示。规划数据库子系统用于规划管理人员进行规划信息的采集与管理。3.数据资源层,主要针对数据库的应用,按照数据类型的分类,将数据库分为规划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库、项目数据库、资讯数据库。
四、总体业务流程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的业务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采集、转换、、管理和统计分析。第一步,规划数据采集。由各级发改部门收集规划数据,如规划文本、规划视频、规划图片、规划解读等数据,收集完成后按照自治区规定的规划数据标准体系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标准的规划数据后上报到区级发改委部门。第二步,规划数据管理。数据采集完毕后集中进行录入,整理并丰富数据库的数据,同时对部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转换和优化。第三步,规划数据展示。从规划数据库中抽调数据,按照规划模板的样式进行微调,到各终端上,终端包括PC客户端、移动端应用和微信端。
五、功能架构
1.规划数据展示子系统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图像、视频、动画、全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展示技术,以科学、直观的表现手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及规划历史过程进行展示管理。2.规划数据库子系统对规划相关数据内容进行规划、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及共享,实现规划表现形式由文本向数字化转变,按照以规划信息为主体,关联地理信息、项目信息、图文视频信息的思路,完成规划大数据库的建立。实现规划信息展示和规划数据库管理的移动化应用,以富媒体的展现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十三五”规划体系的内容信息。主要展示渠道包括:公众服务移动端应用、公众服务微信端。后台主要管理功能包括:微信关注管理、数据分享管理、数据订阅管理、交流互动管理、移动应用终端管理、系统管理。
六、建设要点
1、规划数据体系业务梳理广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复杂,从它引申出来的各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市县规划更是数量繁多,同时规划还涉及到其他专家的意见和解读内容、各种工程项目,这些都是规划展示过程中需要进行梳理的重点,梳理出来后才能作为标准用于规划的展示与应用。2、规划展示移动化历来的规划都是以PC端的应用为主,很少有移动应用上的突破,本次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就采用了移动应用和微信端作为移动化的突破口。建设过程中,针对规划内容如何在移动设备上能够完美展现,设计人员采用了当前主流的移动系统框架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移动应用的兼容性进行差异性的调整。3、规划数据个性化定制为了让各地市的规划数据能够更好的被社会各界接收,系统将采集到的规划数据进行整理后,专门对其进行了一轮个性化定制,主要包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各章节内容进行单独的解读和包装,让数据更为精炼,同时专门对展示效果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内容主旨。同时还对广西14个地市进行了专业的地图数据制作,让规划展示能够落到地图上,增加展示的感染力。
七、运行方式
各自整理,分别采集。由广西各地市发改委部门各自收集本地市的规划展示数据,并根据自治区规定的规划数据标准体系进行数据转换,形成各地市完整的规划数据,最后提交区级发改委部门。集中录入,统一管理。区级发改委部门负责收集各地市上报的规划数据,通过接口获取更多的规划项目数据,连同区级的规划数据一起录入到系统中,并安排专人按制度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专人,多端展示。在获取完数据后,由区级发改委部门抽取相应的数据进行,人员要熟悉业务,了解系统,过程中要保证数据展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必要时能对数据进行适当的优化和美化,展示的内容将同步显示在PC端、移动应用和微信上,实现多端展示的目标。
篇8
法制建设应当使社会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目前,在经济领域,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保护产权、加强宏观调控、维护公平交易和市场秩序等制度的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这些制度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的同时,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空间,从而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而在社会领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有制度更为侧重于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主体主动创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法制建设应当有利于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利益关系的平衡。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因此,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如何正确处理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兼顾公平正义,是制度建设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这些年,我国的法制建设是比较重视体现公平正义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社会主体之间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比如,教育和卫生事业关乎每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目前,还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城市与农村、城市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又比如,近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的城乡收入,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贫富差距扩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收入分配调节的制度还不够完善。
法制建设应当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礼记·礼运》中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各得其所,安定和谐,秩序井然,这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境界。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关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有:一是,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的制度不健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便捷、及时的反映,滋生不少矛盾。二是,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完善。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我国社会矛盾和纠纷呈现出利益性、群体性、危害性强等特点。及时化解纠纷、保持社会稳定,需要建立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诉讼、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在内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但还不够完善。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社会矛盾的压力过大,其他矛盾调处方式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成本很高。三是,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没有形成。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也逐渐增多,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些年,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应对突发事件中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缺乏明确规定,公民权利受到不法侵害缺乏明确的法律救济渠道,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
二、加强法制建设的指导原则和重要工作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首先要求要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制度。也可以说,加强法制建设的过程,就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落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法制建设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作用。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责任,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发展社会事业,并不意味着要自己建学校、办医院,而是应当充分运用经济扶持(花钱买服务)等手段,鼓励、支持各类社会事业主体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此外,一些社会事业领域也要引入必要的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要妥善处理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原则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 自主解决的事情,不要由政府管理,尽可能留给社会自律解决;应当主要由政府管理的事情,也要尽可能发挥社会自律的作用,彻底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局面。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着眼点,充分考虑、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按照上述指导原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落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力口强法制建设,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法制建设。要建立健全现代国民教育制度和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科技制度建设,推进科技事业发展。要加快公共卫生制度和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要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完善社团、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它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完善收入分配调节制度。要强化政府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切实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要研究制定社会保险法,完善社会补偿、社会救济方面的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当前,要进一步抓紧制定、完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要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制订或者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建立健全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完善我国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应当在明确各类社会矛盾解决方式性质、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它们在整个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意处理好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关系,保证整个机制有效运作。各级行政机关要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制度,及时发现矛盾隐患,及时化解。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首先,要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研究解决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其他民间调解委员会的法律地位问题。其次,要完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行政机关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关于行政裁决,在完善有关行政裁决组织、行政裁决程序等制度的同时,要重点研究行政裁决与诉讼的衔接问题。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制度建设和重大决策要切实做到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切实珍惜民力。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法制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按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的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在经济领域,要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致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社会领域,要切实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公共利益。需要强调的是,公平是再次分配的生命所在。制度建设要特别注意避免再次分配中的不公平,从根本上消除教育、医疗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现象,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宪法对土地所有和分配制度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运行中,无论是管理者和被管理1者都无视这一基本制度,让许多顺理成章的事情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一、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的现象
在我国实际生活中,普通百姓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学习理解存在不准确,不深入,绝大部分还是沿袭传统的认识,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惯例在工作和生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错把国有或集体所有理解为私人所有。按照《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土地属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使用者只有使用权或经营权,而且对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根据用途分别明确有具体的使用或承包经营时间年限,这些规定或道理,无论是管理者、被管理者或普通群众都是应当知道或实际知道的,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运行中,具体到不同的地点或区域,国有的自然资源或土地,被实际使用或承包经营者将其看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定价或有偿非法转让,特别是在国家公益事业或产业发展中需要依法征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时,实际使用或承包经营者忽视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或承包经营权,处处以所有人的姿态漫天要价,以获得高于土地和自然资源使用或承包经营的利益,致使国家或集体的公共利益受损。其实,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无论是用于公益设施还是产业发展,除了投资人获得相关收益外,还包括广大群众的利益,因为,用于公益设施可以直接服务于普通大众,用于产业发展可以带来税收,政府利用税收发展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事业,可以间接服务于普通大众。由于社会大众思维方式与相关制度的背离,容易使经济社会发展受某个人或某一群体的错误思维干扰甚至被导向制度的反面,从而削弱制度的规范效用,影响或阻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二)错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政府保障兜底。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充分说明个人取得财富,必须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这种劳动可以是智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但必须付出劳动,才可能取得收益,只是收益的多少与投入的有效劳动密切相关。政府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是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在鼓励竞争,追求效率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社会保障的核心功能主要是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出发,保障人的基本生命权得到尊重和保护。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中,部分居民把政府的社会保障看成理所应当,钻政策的空子,甚至以生活无法保障为由索取不劳而获的利益,这是对按劳分配政策本质的歪曲理解和错误认识,是按劳分配政策在错误思维背离制度设计情况下的社会扭曲反映。
(三)错把使用权和经营权转让理解为所有权转让。按照《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也就是说,公民的合法财产可以依法处分。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中,普通居民对所有权的理解十分粗浅,有的故意装糊涂,非法将本不属于自己的财产有偿转让,这种现象最突出的体现在农村。由于受交通影响,许多偏远地区的居民希望能在靠近交通方便的区域居住,这种需求十分巨大。同时,交通方便区域的居民,由于进城务工、从事公职等离开了原居住区域,宅基地和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闲置,一方面有需求,一方面有供给,在错误思维的支配下,私下土地、宅基地交易市场形成,从而造成土地承包经营的混乱。当遇到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建设、工业等项目建设时,多个主体在利益动机驱使下,错把使用权和经营权转让理解为所有权转让,提出许多非法无理的要求,影响工程进度,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这是明显的所有权思维方式背离制度规范。
二、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国有或集体财产收益的公平分配。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第一个要素突出的表现在国有或集体所有的财产收益无法达到公平分配,出现一夜暴富和国家社会保障风险增加。比如: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补给土地使用或经营者的,应该是土地使用或经营的收益,土地本身的价值应该由所有人获得。但实际工作中,使用或经营土地者在错误思维的影响下,无限放大土地的收益和延长承包经营的时间,造成一夜暴富。国家不仅要付出多的成本,而且同一个地域的其他居民不仅无法获得收益,还要承受一夜暴富对当地物价影响的其他支出。更难于控制的是由于一夜暴富,钱来的太容易,有的开始从事黄、赌、毒等违法或影响社会公德的事情,短时间花光补偿所得,造成生活无法为继,国家还要承担失地保障额外的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带来的其他影响。
(二)影响社会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按劳分配是社会稳定的十分重要的制度根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成本评价的标准,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增长、推进科技创新和提升社会分工合作的水平,也是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衡量标准。如果按劳分配的制度被错误思维裹挟,带来的直接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一部分人不愿意就业,指望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或家庭的供养;二是对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没有正确的评估,对工作挑三拣四,对工资提出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要求;三是在工资期望的牵引下,不断的跳槽和寻找新的就业机会,造成就业人员的频繁流动;四是社会一方面大量缺人,另一方面又大量人员失业,造成人力资源市场的倒挂;五是推高人力资源成本,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诸如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无法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对教育等其他方面产生影响,阻碍社会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
(三)影响国有或集体财产的保值增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思维方式背离制度设计,又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有和集体财产的保值增值。自然资源和土地国有,这是国家和集体的一笔宝贵财富,如果经营得当,可以无限累加财富,同时也是最稳定的国家税源基础,可以有效保障国家不断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比如:城市国有土地,如果保持有偿使用,国家可以稳定城市税源。农村集体土地,如果使用得当,通过发展生产,可以源源不断的带来财富。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中,一方面我们会看见农村大量田地的抛荒,另一方面又看见许多农产品企业面临土地流转的压力和困境,同时国家还要对抛荒土地付出农业补贴成本,这种政府和企业都含无奈的“冤大头”的现状,不仅使集体土地无法产生效益,实现增值,国家还要蒙受损失,严重阻碍国有或集体财产保值增值。
三、破解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影响经济发展的对策
篇10
1.2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良性相互关系的概念[8]。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概念[9]。协调发展则是协调和发展的交集,是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9]。水资源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水支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经济发展则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指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是消除不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污染条件下,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较好状态。目前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外部因素中,水资源状况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水资源的多少和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需要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10]。
1.3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第一作者将和谐定义为:为了达到“协调、一致、平衡、完整、适应”关系而采取的行动[11]。人水和谐发展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12]。人水和谐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多个复杂系统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3],本文第一作者等采用和谐论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河流健康评估[14]、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评估[15]以及水资源管理[16]等。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属于人水和谐发展的研究范畴,是两者共同发展的最高目标,即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河流进行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应当保持河流的可持续利用,不能损坏河流的自然过程。
1.4匹配与协调、和谐的关系
匹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关系”的一种描述,匹配并不一定是一种好的状态,匹配并不一定就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也不一定达到和谐目标;所以,3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一般从低到高的层次关系是:匹配协调和谐。分析匹配程度,可为进一步研究协调关系、和谐关系奠定基础。为了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首先要分析两者的匹配程度。定量计算不同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匹配度,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了解不同地域水资源支撑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两者匹配状况良好,说明该地区建立了良好的适水产业布局;如果两者的匹配状况较差,则可以根据地区的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意识、节水型器具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不匹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改变其不匹配的现状。另外,从国家层面,可以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配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本文旨在提出基于数列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匹配度是定量度量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各要素之间匹配程度好坏的指标,用来度量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匹配状况。
2基于数列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2.1空间上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假设需要分析计算变量X和Y的匹配度,在研究空间上有K个单元,各个单元变量X和Y的值分别为(x1,y1),(x2,y2),…,(xK,yK)。可以用下列方法计算得到不同单元X和Y的匹配度:a.可以对K个单元的X值x1,x2,…,xK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对应的序号为n1,n2,…,nK(最小为1,最大为K)。同样,对K个单元的Y值y1,y2,…,yK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对应的序号为m1,m2,…,mK(最小为1,最大为K)。①如果X值越大而Y值也越大时,两个变量越匹配,则匹配度计算公式为ai=1-ni-miΚ-1(i=1,2,…,K)(1)可以根据序号的差异来度量变量之间的匹配度。当ni=mi时,完全匹配,匹配度ai=1;反之当ni与mi序号相差越大时,匹配越差,匹配度ai越接近于0。②如果X值越大而Y值越小时,两个变量越匹配,则匹配度计算公式为ai=1-ni+mi-K-1K-1(i=1,2,…,K)(2)这种情况下,当ni与mi差距越大,匹配度ai越接近1;反之当ni与mi的差距越小,匹配度ai越接近于0。b.另外,可以按照各个单元上,变量的具体数值占研究区该变量总值的比例进行匹配度的计算,同样分为两种情况,计算公式如下:ai=1-ri-simax(rk,sk)-min(rk,sk)(3)ai=1-ri+si-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4)其中rk=xk∑Ki=1xisk=yk∑Ki=1yi(k=1,2,…,K)
2.2时间上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如果对具体的研究区域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变量之间的匹配度进行分析计算,可以按照需要,将研究时段分为T个时间段,分时段的变量值分别为(x1,y1),(x2,y2),…,(xT,yT)。同样对这些指标值进行排序,序号为n1,n2,…,nT;m1,m2,…,mT。则分时段变量间的匹配度的计算公式在两种情况下变为aj=1-nj-mjT-1(j=1,2,…,T)(5)aj=1-nj+mj-T-1T-1(j=1,2,…,T)(6)同样地,也可以按照分时段内,变量的具体数值占研究时段内该变量总值的比例进行匹配度的计算。计算公式为aj=1-rj-sjmax(rk,sk)-min(rk,sk)(7)aj=1-rj+sj-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8)其中rk=xk∑Tj=1xjsk=yk∑Tj=1yj(k=1,2,…,T)2.3匹配度划分标准依据匹配度的定义,可以人为划定匹配度大于或等于0.8为匹配;0.8和0.6之间为较匹配;小于或等于0.6为不匹配。根据该标准,对不同变量之间的匹配度进行分析计算。
3实例分析
如果对不同区域或不同时间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进行计算,可以分别选取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作为代表性变量,采用上述方法定量计算两者之间的匹配度。
3.1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
依据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产值数据,采用公式(1)根据排序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计算结果来看,匹配程度较好的区域有江苏、福建、湖北、四川、内蒙古、重庆,说明这些区域当前人均用水量与人均GDP相匹配。匹配较差的区域有山西、宁夏、广西、山东、、北京、天津,其不匹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比如广西、、宁夏,这些区域的水资源可以支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二是水资源相对缺乏,而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比如北京、天津,山东、山西,说明这些区域的发展较快,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在当前水资源量的限制条件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瓶颈,进一步的发展需要考虑外调水等方式增加可用水资源量。针对具体的省(市、区),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匹配关系与地区缺水状况之间的关系,同时针对省(市、区)内分布不均的情况,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省(市、区)不同行政分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匹配程度。
3.2河南省逐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
上文计算了不同变量空间的匹配度,下面再计算时间系列的匹配度。以河南省为例,计算河南省2003—2011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相关数据来源于2003—2011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采用公式(7)进行匹配度的计算,结果见表2。表22003—2011年逐年河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年份人均GDP/万元人均用水量/m3不同年份人均GDP占总值的比例不同年份人均用水量占总量的比例匹配度.从表2可以看出,2003—2011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均GDP持续增长,而人均用水量在经历了相对增长期后,开始趋于平稳,两者之间的匹配度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步下降,这主要是2007年以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量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两者同步增加,匹配度逐渐增加。2007—2009年,由于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水资源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增加需水的要求,只能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满足发展的需求。2010年以后,水资源利用情况趋于稳定,而经济社会依然持续增长,匹配度进一步降低,但是人们节水意识逐渐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技术推进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同时也说明了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3.3河南省不同行政分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空间匹配度计算
前文已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空间上的匹配度和时间上的匹配度分别进行了分析计算,但是针对较大单元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分布不均的情况,还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匹配度的分析计算以得到更加详细的结果。因此根据上述计算结果,选择匹配程度处于中等的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利用2000—200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和《河南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采用公式(3)计算2000年、2005年以及2009年河南省各行政分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09年郑州市的匹配度最差,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而水资源相对缺乏引起的。如果要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节水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或者通过调水等方式,增加水资源量。开封市和濮阳市从2000—2009年的匹配度持续下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用水量猛增,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洛阳匹配度也缓慢减小,但原因与开封和濮阳不同,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水资源量并没有随之急剧增加,而是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保障该地区快速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发展。鹤壁市的匹配度缓步上升,主要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维持用水量的逐步下降,达到了两者的匹配发展。驻马店市的匹配度变化不大,一直较高,这是由于这7年内该市经济发展和用水量所处的排名位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引起的。
篇11
1、引言
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773公里,覆盖全省6个地级市,覆盖率达46%。根据《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30年,江苏将规划建设16条高速铁路,13个省辖市将全部开通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铁动车,全省44个县(市)将有26个通上高铁,部分市实现高铁县县通。
高铁时代应势而来,“高铁效应”、“高铁经济”深刻改变、影响了辐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2014年12月28日,连淮扬镇铁路在扬州破土动工,古都扬州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铁时代,对于进一步提升扬州在“上海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中的经济社会地位,更好地联动苏南、苏北两大经济区域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2、连淮扬镇铁路扬州段规划设计情况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客运专线是联系沿海、苏北腹地、苏中及苏南地区的快速干线,全长约305km,是加速我省建成“四纵四横”省域铁路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扬州地区约128km,投资估算为156亿元,预计2018年底通车运营。连镇客运专线本线引入扬州地区设扬州南站、宝应站、高邮界首站、高邮高铁站,同时设置淮扬、淮泰联络线接轨既有宁启铁路。
3、从高铁通车城市看高铁影响
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自1964年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通车以来,高铁建设不仅取得长足发展,同时也对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沿线地区及沿线腹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1)同城效应提速城市群发展。
高速铁路将城市紧密联接起来,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使同城效应扩大化,直接促使高铁沿线城市经济、社会、产业、生活、交通等大融合,形成并促进以高铁沿线节点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城市、沿线腹地城市为次中心城市的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相互补充的城市群发展,进而在相邻城市之间实现“双城生活同城化”,同城效应日益显著。
沪宁依托“小运量、高密度”,公交化运营模式的1小时城际客运专线,大大缩短了沪宁运输通道内各城市之间的直达时间,吸引了大量的客运出行,进一步促进了长三角之间的城市联系,2014年上半年,沪宁城际铁路日均旅客发送量达到了24.2万人。人才、技术等更多要素资源在沿线7个大城市之间共享,使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上海三大经济圈实现经济大交融,特别是苏锡常地区的房地产业、物流业、旅游业、餐营业等产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有助于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聚集效应提升城镇化水平。
高速铁路以全天候运输、方便快捷和运能强大的特点,对于保证城镇人口大量流动、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合理布局、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吸引投资,促进沿线城市经济、社会、产业、生活交通等大融合,吸收更多农业人口向城市、城镇涌进,大幅提升城镇化水平。
目前,京沪高铁每日运送旅客最高时达到41.6万人次,不仅促进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省会城市经济、文化融合,而且加快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沿线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动速度。高速铁路连接区域、覆盖城乡,不仅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而且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南京和上海的高速铁路沿线已看不到农村的影子。
(3)拉动效应推进区域产业融合。
区域间高铁快速通道的构建促进了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加快沿线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和整合,实现区域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快速流动,城市间贸易、商务往来愈加频繁,带动相关产业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把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资源配置结构、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沪宁城际贯穿沪宁经济走廊内六大经济都市,并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一小时都市圈”,上海的金融产业辐射到江苏,沿线串联的各站点大多是“熠熠生辉”的制造业、服务业板块:亚洲最大的铝箔制造基地丹阳、长三角风电配件研发重镇惠山以及无锡新区、苏州新区等高新技术聚集地,为沿线各大城市之间的金融、物流、咨询、传媒等产业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连淮扬镇铁路对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连淮扬镇客运专线全线2015年预计完成投资120.5亿元。据初步测算,未来几年间大约需要钢材70万吨,水泥238万吨,生石灰64万吨,片石42万方,碎石942万方,汽柴油9万吨,建设期间大部分原材料将以“本地工、本地材、本地税”为原则,优先使用本地生产的钢材、水泥、沙子等。扬州段范围内将新增多座客运站,将为沿线城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进一步促进扬州区域内的人口流动,拉动沿线经济发展
(2)进一步提升扬州交通枢纽地位
扬州区域现已基本形成了由京沪高速、沪陕高速、扬州绕城高速、扬溧高速所组成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并有G328、S237、S336等众多国省干线公路,但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比例较低;有京杭运河和芒稻河两条五级以上航道,并形成了以扬州港为龙头、江都港、仪征港区为两翼的港口群,加之宁启铁路贯穿城市东西部以及扬州泰州机场的开通,逐步形成以扬州市为综合交通枢纽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条件。连淮扬镇客运专线的建成开通将与宁启复线构成扬州铁路“一横一纵”主框架,特别是扬州南站的建设,以及江都站的改造将进一步刺激扬州地区的客货运需求,形成以扬州站、扬州南站为地区主要客运站、江都站为辅助客运站的“两主一辅”的格局,更加凸显扬州在全省尤其是苏中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3)进一步促进扬州旅游商贸业发展
高铁的第一客运对象为商务人群,其次是旅游人群,商务、旅游成为最先、最直接的受益产业,因处理公务而引发的旅游行为随处可见。扬州市首扬州作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24个亚类和49种基本类型,预计2015年旅游总收入将达到500亿元。包括鲁皖苏三省交界区域城市和省内苏南地区及上海等发达城市在内,扬州至长三角核心区间的“一小时经济圈”将为扬州这座“鱼米之乡”带来巨大的消费群体,甚至高消费群体,商务与旅游融合发展将带动商贸、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发展,推进扬州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转变。同时,对于扬州乃至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凸显城市名片,推动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4)进一步加速经济要素流动,提升城市化水平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随着高铁枢纽的建成,不仅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也会带来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连镇高铁将为扬州地区带来巨大的人流,进而产生强大的购物、餐饮、休闲和服务消费能力,高铁枢纽站区将被打造成商贸服务业为主体的新的增长极,城市配套设施将逐步完善,对于拉大城市框架,建设苏中新城具有重要意义。
(5)进一步提升扬州的产业层次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来发展,扬州的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正在逐步和苏南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互补性对接,与苏中三市和苏北各市相比,扬州的经济水平已经具有明显优势。连淮扬镇铁路的通车将加速扬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上海等其他长三角核心城市对扬州的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为扬州带来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为扬州接受产业辐射、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供重大历史契机,并为巩固在苏中地区的经济领先地位,提升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完善扬州产业布局提供动力引擎。
(6)进一步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一直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连淮扬镇客运专线的建设将拉动扬州的经济发展,诱发扬州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大量出行需求,将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以高铁车站为中心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实现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拓展与用地布局优化。
(7)机遇与挑战并存,负面效应不容小视
高铁时代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潜在的虹吸效应、遮阴效应与屏障效应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连镇客运专线开通后,受“一小时”经济圈的影响,扬州地区的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楼宇经济等高端产业可能会更多的向南京、无锡、苏州等苏南发达城市和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聚集。同时,在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层次,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上,我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如果不能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将很难在区域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另外,在承接苏北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将明显会受到南京、苏州、无锡、上海等城市阻滞。如何找准定位、凸出比较优势、协调互补发展成为扬州在高铁经济下的发展关键。
5、下一步发展对策
高铁的开通是当代社会城市开放还是封闭及开放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够进一步强化城市在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网络中的地位。用好高铁机遇,首先应当明确,高速铁路本身只是交通工具,最关键的是如何利用高铁,通过更快捷高端的人流,汇聚高端发展要素,就是既要更快出得去,更求更多进得来。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宣传推介,最大限度放大高铁经济效应
高铁的建成通车将为扬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使扬州能够更深层次的融入到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中。连淮扬镇铁路的建成,能够加强苏中地区与江苏省内外的沟通,为淮扬镇城市组团构建联系纽带。建议以高铁造势,提升扬州的整体形象和美誉度,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徐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三大都市圈的经济交融,以交通优势带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将交通流转化为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产业流。
(2)适应高铁时代新理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高铁的建设必然会给扬州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由于受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这个机遇带来的效果可能不会像北京、上海、广州如此之大。所以在以高铁经济为发展先导,积极主动对接高铁经济的同时,要树立开放、高效、创新、文明的理念,时刻警惕盲目的与国际或国内大都市攀比,找准自身定位,正视高铁经济所带来的虹吸效应、遮阴效应与屏障效应,注重建立和完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以高铁建设为契机,结合“十三五”规划,科学制定未来产业发展、城乡统筹、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专项规划,抓住机遇,乘势发展,彰显高效的政务服务理念,实现行政提速、服务提质。
(3)充分发挥高铁同城效应,大力发展旅游、商贸和房地产业
高铁经济所带来的同城效应,将更加凸显扬州在苏中地区的核心地位,并能更加快捷地与周边三大都市圈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对于旅游、商贸业,扬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遗产、人文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光2014年上半年扬州市旅游总收入就达到了356亿元,高铁建成通车后,加快了扬州与周边地区的人流交换,将为扬州地区带来巨大的了旅游消费群体甚至高消费群体,随之带动商贸、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发展。对于房地产业,连淮扬镇铁路的通车将加速扬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扬州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更多人流的涌入势必会带来扬州房地产业的新一轮发展。为此建议进一步整合人文旅游资源,比如提升蜀岗-瘦西湖景区的整体环境,大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扬州旅游内涵,利用“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名片,在沿线城市及周边辐射城市主动进行形象宣传和旅游产品促销,并重点拓展商务旅游这一高端旅游市场,优化客源结构与旅游方式。充分利用高铁同城效应,为扬州地区吸引更多资源要素、人才要素,推动旅游、商贸、房地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4)加快高开区的开发与开放
充分发挥属地优势,以高铁速度引领开发区速度,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吸纳集聚高铁新站带来要素资源,培育建立商贸、物流、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中心,加大吸引生产要素力度。同时,扬州应充分把握好机遇,正视“虹吸效应”等所带来的影响,承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的具体有效措施,加快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把开发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和示范区,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窗口和示范导向作用,助推尽快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5)高标准设计建设高铁站区
按照建设地标性建筑群和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体要求,对标交通枢纽港,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全省范围有特色、有影响、有较高知名度的高铁站区样板。按照建设国内一流高铁生态商务区的要求,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变单纯的对外交通集散地为承载城市交通和商务贸易等更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区。加强高铁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力争做到与城市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实现公铁无缝对接,打造全方位的立体客运综合交通枢纽。
(6)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得益于高铁功能的全面释放,过去难以引进的高端产业项目将主动上门投资。建议不失时机的推进产业转型、提升经济能级,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争得主动。一是发展高水平商贸物流业。坚持“以站兴商、以商带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与高铁相适应的商业集聚业态,重点建设宾馆、酒店、写字楼和商品超市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二是积极鼓励行业企业把握高铁经济契机,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上抢抓先机。通过加大高开区、综合高铁站区等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分享人流、物流等要素流动带来的收益。
篇12
2、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确保了民众生活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事业的投入,推动了工程所在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水力资源开发建设中,通过电站的建设,兼顾电站建设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水电站的开工建设,大批建设人员涌进工程建设所在地,对各种物资和食品需求量大增,给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创造了机遇。当地在发展蔬菜、瓜果生产,以及种养殖产业方面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良好效益。确实做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 水电开发建设可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借用发电企业在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延伸电力产业链,促进电力产业与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较具优势的产业群体。水电开发建设使用本地劳务、建材等都对地方经济有拉动作用。还有围绕库区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推进生物、旅游以及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矿电结合上可以加强合作。 同时,积极通过当地企业参与优质资源的开发,对于培育当地经济发展基础,使水电开发与地方经济能更好地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4、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电站的开工建设,通过内引外联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够使地方基建、运输、产品加工、以及餐饮、培训等第三产业得到有效发展。有利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
5、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貌有较大改观,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由于地处偏远,水电工程所在地城建步伐一般都比较落后,水电工程开工建设后,往往都能积极带动市政建设投资力度,使地方城镇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水电开发战略条件下,两种发展观的思考
实施西部大开发,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强交通、教育、通讯、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遵循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一条良性出路。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共同的认识是:西部地区有优势,优势在矿产、水力、特色农业;也有劣势,劣势在交通条件差、信息不畅、农业与水利基础设施差、人口较多且素质低;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定程度上劣势大于优势。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在发展观上存在两种认识:
一种认识是:西部劣势的根源与现状国家有责任,国家投资东部多,西部投资少,西部为东部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与条件,国家欠西部地区,西部干部群众有—定的怨气。由此,希望国家多投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应在产业政策上对西部调整、倾斜,如围绕水、电、气的资源开发进行产业政策调整。
西部除政策外主要是缺乏资金,等待输血。对于大型项目的建设,地方广大干部群众一方面坚决支持,但也有把项目当“唐僧肉”,寄予能“多分一些”的希望;另一方面对项目建设的市场化运作不太适应,一定程度上失望大于希望。
篇13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和判断
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一般都是通过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来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节目单进行划分和判定,从而让人们对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主要是通过人均GDP、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为基础的指标,来对整个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在处于一个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且随着工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将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实现向工业化后期过度,从而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在此期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我们就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采用相关的技术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
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地震工作需求
从西方发达国家演变历程来看,每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工业初期、中后期、后工业阶段这个三个阶段的演变。这就使得人们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其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比如工业化初期当中,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并且对地质工作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控制管理,还颁布并实施了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来对相关的调查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规范,从而使得地质信息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在工业化中期中,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显著的增强,那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这就使得矿产勘查的任务日益迫切,因此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体制进行使得的完善和改进,从而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性格要求。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我国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不一致的,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经济和地质需求规律是大体相同的。
1当前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资源约束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随着工业化发展,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GDP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资源消耗增加是不可必免的。所以,我国当前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情况还很突出。一是资源呈现开发强度大,利用低,储量消耗快的供应情况;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不适应;三是矿产品进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1. 2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给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们从全球化配置资源角度考虑地质调查工作。即,要求我们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矿产资源的重新分配的同时,积极开发国内市场。由于我国矿业权市场尚不发育、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不健全,地质调查工作要发挥引导境外风险勘查工作,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作用的同时,吸引外资,降低矿产勘查风险,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社会发展的资源安全供给。
1.3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目标和任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地质调查工作要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为工农业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和其他物质资料;要开展地下水调查,确保干净的水资源;要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要加强重大工程建设的地质调查评价。
2 2020年前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2010年,全球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后,正逐渐企稳并呈现新一轮增长态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望保持在6.5%的水平,比去年的7%略有放缓。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稳定有序的上升阶段。
预计2020年,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化进人可持续发展轨道,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占产业结构中的50%,重工业发展进人缓慢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到后工业化阶段,随着人均GDP增长,工业化进人平稳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趋于稳定或逐步减少,但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发生变化。
2.1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
从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一旦工业化进人重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加快。与此同时,也会带来资源的紧张和能源的短缺。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相当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尤其是2002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三年高于80%。21世纪以来,由于汽车、住宅、和基础设施等最终需求强劲增长,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和化工等中间产品需求量的迅猛增长,再引起煤炭、矿产资源、石油、电力等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按照工业化进程的划分理论,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未结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应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预计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铁矿石需求量达到10亿t以上,未来20年累计需求超过200亿t;铜需求量达7760万t,未来20年累计需求将近1. 5亿t;铝需求量达到约1900万t,未来20年累计需求超过3. 1亿t;镍需求量超过100万t,几乎是目前的3倍。按照现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分析,大量能源不得不依赖进口,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将大幅度上升,能源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
2.2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要求拉动了地质勘查投人的迅速增长
我国从实施地质大调查以来,地质调查投入结构变化与国际发展趋势是基本相同的,尤其是地质环境类地质调查投入有了明显增长,而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呈同步之势,基础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明显,需求将持续增加。
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固体矿产勘查需求强劲,勘查投人不断增加,自2001年以来连续10年创历史新高,2009年达303亿元。预计2011年将进一步增加到400亿元。加上地质灾害频发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财政资金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方面的投人不断加大。据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国民经济的症状都和地质调查工作有着目前的关系,因此我们就要更加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行驶,来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进行确定,从而对当前我国地质工程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进,以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