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工作思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改革工作思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改革工作思路

篇1

篇2

2011年年初,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人们日报发表文章,文中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中国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应努力的方向,更明确这次统计生产方式变革的工作思路。在规范统一的原则要求下,国家统计局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出了实施“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措施。

企业一套表――是以统计调查对象为核心,通过整合现行统计报表制度,规范统计标准和业务流程,在同一软件系统下采集、审核、上报、汇总和处理统计数据的一种新型统计调查制度。企业一套表就是由被统计调查单位报送纸介质报表改为通过互联网报送电子报表;由基础统计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审核,逐级汇总报送改为调查单位数据一步到位,直接进入国家国家数据中心平台,统计数据报送体制有链条变为直线。

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专业界限,是对传统的统计工作生产方式和工作模式的改革和完善,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适应统计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各方面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通过企业(单位)联网直报,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对统计数据的干扰,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最终实现统计部门依法独立统计的法定目标。

下面结合县区基层统计2011年年报和2012年2月份月报工作,分析“企业一套表”对县级基层统计机构工作思路转变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

1.转变工作思路的具体要求

保证报表单位的真实性,提高对基本单位名录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完整真实,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实时更新,特别是对“三上”企业的名录库更新和建设,这是企业一套表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先入库,再出数”是企业一套表的基本原则,也是为了确保调查单位的真实性。对三上企业的名录库建设要做到准确、及时,把新增的、“三下”变为“三上”的、注销的和停止生产经营还未注销的企业更有及时掌握情况,在名录库中予以反映,一免造成统计工作的漏报和误报。要做到上述要求,县级基层统计机构工作人员就要进入企业多走,多看,掌握第一手信息,确保填报单位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深入企业督促指导,确保源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企业一套表”改革之前,县区统计机构把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放在繁重的企业原始数据收集、汇总、审核和向上级报送上面,每个县区的限上企业少则几十家多则上百家甚至几百家,县区有限的几个工作人员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很难有时间深入到企业,了解每个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而现在,由于企业一套表的实施,把我们从之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转向对原始数据的核查和对企业基础统计工作的督导上面,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对数据的真实性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同时能够面对面的指导和解决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在报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第一时间给相关部门做出反馈。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单位)联网直报的实施,县级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很少有机会与纸介质统计报表“见面”,也不能面对统计报表直接审阅基层的统计数据,所以,深入企业督促指导,确保源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将成为基层统计机构的常规任务,这一常规工作任务的转变将大大的减少源头统计数据的不实处理行为的发生。

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与统计工作的结合。马建堂局长《“十二五”时期中国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努力的方向》一文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统计生产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传播统计信息资源。企业一套表要求统计机构各级工作人员和企业统计人员人不再面对纸质报表,而是人机对话,因此加快统计现代化建设,提高统计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与统计工作的结合,成为统计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同时,为适应这一变革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基层就应该进一步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与统计工作的结合,争取达到统计工作从调查方案设计、调查任务布置到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加工和公布的全流程电子化、网络化,实现无纸化办公。

加强统计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必要性和法定性的认识。《“十二五”时期中国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努力的方向》一文明确指出:只有社会公众了解统计调查的重要性、复杂性、法定性和个体资料的保密性,才能支持配合统计工作。只有社会公众知悉统计制度的严密性、调查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生产的规范性,才能放心使用统计产品。只有社会公众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具备必要的统计素养,才能正确运用统计信息。作为与社会各阶层的关联度最高的县区基层统计机构,要想把工作顺利推行下去,并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达到上述三个“只有…才能…”的效果,各级统计机构就必须加强统计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必要性和法定性的认识。作为一名县区基层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这点感受良多,有时深入企业调研、了解情况,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同和理解,对加强统计知识的宣传,提高统计地位的愿望就更加迫切。

加强统计法制保障工作。依法行政是当前统计工作的行为准则,也是提高统计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更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也是统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实施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工作中,对联网直报企业(单位)无故拒报、迟报和源头统计数据的不实处理行为,县级基层统计机构应充实法制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夯实执法办案基础,依法严肃查处。

2.存在的问题

篇3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要不断提高效率,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减轻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本文主要从人文关怀与心理引导两个方面对行政管理工作思路的创新进行研究,以此积极优化传统高校行政管理思路,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以道德信仰为基础强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

1.坚持行政管理原则

教育发展新思路与新格局的形成,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文化发展。它已经成为高校行政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之一。那么何谓人文化呢?所谓的“人文化”,就是在管理工作中注重人本主义精神,注重管理工作的人文性,这是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原则。

2.提升管理人员人文素质,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从高校行政管理的人文视角出发,管理人员人文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具体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意识、基本道德素养两个方面。职业责任意识是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基本道德素质主要包含了基本道德、工作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有效强化这两个方面,可进一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人文”的认知,带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满足高校发展的切实需要。

3.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强调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的价值主要在于,能够渗透“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立足于“人”的内心需求进行有效关怀,从而实现工作的转变与突破。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管理者统筹协调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能够突破高校行政管理的难点,形成人性化行政管理新思路。这是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行政管理内在本质进行有效扩充的关键因素,为工作思路的有效转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以理性心理辅导为主体的高校行政管理新思路

1.倡导理性探究与心理引导相结合的全新行政管理工作理念

理性探究作为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客观认识与研究的基本思想,对于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涉及领域的深入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一方面也是造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压力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加强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促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能够得到不断提升,体现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思路的创新性。

2.针对行政管理工作特点做出相应的个性化工作要求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涉及范围较广,要求存在差异,这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心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工作思路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应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不同工作心态,及时、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对工作特点与发展方向都有更好的认识,以缓解工作压力与思想压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3.立足客观工作规律,强调高校行政管理心理疏导工作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对行政管理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工作压力。对此,在进行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思路的探索中,学校应强调客观工作规律对工作方法的影响,研究客观工作规律,简化工作程序,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减压与疏导,从而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心理辅导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

四、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在于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影响到了工作效率。本文主要从人文关怀、心理辅导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今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中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创新思路进行有效探索,以对传统工作思路产生有效的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恒.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1).

篇4

一、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规范体制

办公室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工作流程较繁琐,同时还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工作量及复杂程度也会随之增加,因而涌现了更多问题。在许多企业中,因缺少系统规范的体制对工作行为加以约束,经常造成分工不明确、工作授权不清晰的情况,影响了工作的进度和完成质量。此外,办公室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较大,若是他们对自身职责不了解,将会出现多个人做相同工作的情况,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某些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尚未作出详细规定的企业中,极易为少数员工提供偷奸耍滑的机会,在具体工作中不能依据规定办事,导致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度下降。

(二)脱离现实情况

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当前和实际严重脱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某些管理人员自身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决策失误情况经常出现,这些失误最终造成办公室在落实领导命令与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形式,从而逐渐构成了一种单纯为了工作而进行工作的不良现象。许多办公室工作人员并不了解具体工作状况和有关材料,同时也缺少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在行政管理中,只是机械性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导致哥哥部门缺少沟通和默契配合,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人员能力有限

在许多企业中几乎都存在办公室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有限的问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缺少专业人才支撑,办公室行政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仅仅依靠非专业人才,某些还是兼职人员。其二,办公室工作人员缺少经验,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进入企业的时间较短,都是经验不足的新员工,因此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全面兼顾各个方面。其三则是某些能力出色的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或是对现有工资待遇不满意,致使他们缺少工作热情,最终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改革的具体思路

(一)细化全部考核指标

当代企业的飞速发展,对办公室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的行政管理模式过于陈旧,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相对落后,早已无法顺应当代企业的发展形势。促进办公室行政管理改革和创新,首先需要对全部指标进行量化和精细化处理。传统的办公室行政管理所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便是管理的各种事宜不够清晰,责任划分不具体,阻碍了企业的稳定运行。对此,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将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逻辑性划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监管各项工作流程,同时还能从整体角度对其进行把控。进而基于此,构建切实有效的工作流程,把控整体工作的进展情况,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要实施量化处理,掌握各项工作具体流程及其实际完成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与内容,从总体上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构建精细管理制度

想要确保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确立严格的流程,制定出各项工作的详细要求。企业可利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和体制对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规定,约束他们的日常工作行为,以此来提高各项工作的实效性。在实施流程化管理的同时,应对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加以深入分析,依据一定的逻辑将其分解,应保障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人,按照每项工作的实际完成程度进行科学有效的衔接,保障整体工作的高效完成。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标准化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在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后,应结合具体情况建立各项工作的具体指标,包含工作完成的期限,工作整体质量规定,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方法等,这些都应建立合理的标准,相关负责人应严格依据标准开展工作,在完成工作后应指派专人对其进行审查,并且还要构建奖罚制度,以此来确保工作完成的实效性。从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办公室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构建合理的体制和详细流程,保障企业员工能够依据规定开展工作,这将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企业内部沟通

企业的经营一般涉及许多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不同部门间的互动与合作对整个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公室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不同部门间的默契合作,单纯依赖行政部门力量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改革效果的,只有各部门间相互协作才能切实将各项行政工作落到实处。例如某些文件材料的处理,其中包含了文件的接收和发送、手续办理以及文件储存和下载等,从表面上看,该项工作较为简单,但实际上却含有诸多环节,必须要在多个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下才能将该项工作顺利完成。此外,在开展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把控好有关的运营成本,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

三、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改革的操作方法

(一)制定精细化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是以各种管理体制为基础的,企业想要实施办公室行政管理改革,首先就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构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让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确保办公室行政管理改革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以往的办公室行政管理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便是办公室各种工作管理整体较为懒散,缺乏体制方面的合理依据,一般是由某个项目的负责人进行管理,他们的管理方法过于粗糙,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种情况,实施办公室行政管理改革需要从体制的构建上入手,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将会涉及的要素进行详细规定,限制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对办公室各项工作内容也应进行精细化制定,详细划分每项工作的流程,规定全体员工应严格依据流程要求做事,对各个流程进展情况加以核实和检查,保障整体工作质量。此外,还要奖罚分明,对顺利完成工作且效率较高的人员应适当给予奖励,而对尚未完成任务或是工作质量较差的人员应进行惩罚。利用多种有效方式,在体制层面上保障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改善企业总体经营状况。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执行力

实施办公室小行政管理改革,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彼此配合,更需要他们积极履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这样才能真正将办公室行政管理革新落到实处。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许多办公室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缺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应重视并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严格依据办公室管理条例做事,逐渐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断拓展他们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真正满足企业发展与建设的实际需求。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知水平,才能推动办公室行政管理改革工作的开展。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每位工作人员都应明确个人的工作任务和主要内容,了解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同时企业也要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保障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增强工作人员素养和能力

办公室行政管理改革需要对全部工作加以精细划分,各个流程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若是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不达标,将会影响行政管理工作得顺利开展。行政管理改革是要化繁为简,各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人员负责和管理,需要这些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进展。在具体实践当中,企业可积极引进某些专业的管理人才,以此来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而对于当前业务水平较差的工作人员,应定期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培训,针对各个工作岗位开展针对性地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员工的能力和素养。企业员工应努力挖掘自身存在的不足问题,积极学习并及时转变传统工作思想,全体员工共同付出、共同努力,携手共创企业美好的明天。

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命运,根据对当前办公室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水平,这是各大企业将来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需持续探索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应努力强化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主动学习更多与岗位有关的知识,从而促使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付向军.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9(4):168.

篇5

1.1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1.2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明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1.3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1.4 增强深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1.5 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2 化工课样体系改革的要点

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一是体现在课程计划方案中的专业定向结构,它反映在一定的学制年限内,学生所面对的专业变化和专业方向的选择;二是指课程中不同性质和不同教学内容要素的各科目在纵向的排列组合结构;三是一门或多门相关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某种方式和准则的编排结构。化工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

2.1 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新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能力本位”观课程论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①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②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③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⑤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专业管理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⑥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2 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割断了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2.2.1 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经济、管理、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保证计算机和英语课程三年不断线,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2.2 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如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可设置四个专业方向: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工业分析、化工环保。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每个化工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其他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2.2.3 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2.2.4 采取“学习一工作一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保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之比约为1:1。

2.2.5 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敦育的理念。学生具备刨造、创新能力。

2.3 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台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2.3.1 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3.2 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2.3.3 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职业学校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新课程体系的优点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考虑降低教学成本,分析课程体系建立所需的教学硬、软件环境,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综合以上因素,新课程体系有以下优点:

3.1 新课程体系体现了“能力本位”观课程论的教育指导思想,适应化工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需要。

3.2 新课程体系注重化工科技和生产的前沿信息,将课堂教学与化工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篇6

一、坚持以人为本

1、发展依靠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也是企业物业后勤发展中起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物业后勤工作特点,应把队伍建设作为加快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一方面,要结合行业创“三好”、创建“三型机关”和“满意机关”活动,积极营造以勤奋学习为乐,更新知识为荣,奋发作为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努力加强知识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坚持把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基层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来抓,弘扬开拓进取、谋政干事、争创一流的精神,充分发挥基层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和领兵作战能力。

2、服务为了人。站在为“两率先”服务的高度认识服务保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把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服务对象满意作为物业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认真分析服务对象和需要,研究切合实际的服务内容。努力改善服务设施,完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兑现服务承诺,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中增强两个效益。真正使服务工作能不断适应领导和机关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管理促进人。管理也是项目、效益。严管理总结为三句话:目标定位要科学,规章制度要健全,纪律责任要严肃。从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抓起,努力规范工作行为,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对口管理,抓好基层党支部的管理,按分工重点抓好分部门管理,工会抓好会员管理,共青团抓好团员管理,确保每个干部职工都在管理之中。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格责任追究,不搞特殊化,不搞下不为例。

4、改革激励人。改革的宗旨是激活工作机制,激发人的潜能潜质,不是简单的撤和并,甩包袱转移矛盾。在深化改革中,要以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轮岗等制度,采取任用制与聘用制相结合的方式,不搞一“聘”定终身;用人、用工上,坚持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合同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工人技术等级考评制。因事设岗,以岗定人;在分配上,全面推行岗效工资制,将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与岗位责任、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和劳动成果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对工作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同志,不仅要让他们有干事业的舞台,还要给他们政治上的荣誉,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全方位给予激励。对改革中富余的或落聘、落岗的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安定,做到落聘不灰心,落岗不断情。

二、抢抓机遇

1、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物业后勤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和转型阶段,新形势给后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将面临更重的任务,更大的压力,更多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宏观背景看,国家已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快速发展,后勤工作也融入了时展主旋律,赶上加快发展的好时期;从发展走势看,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观念和氛围已比较浓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正是题中之意;从内部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努力,物业后勤工作领导支持,得到认可,上下同心,创业干事,创新作为的劲头很足。这些良好的条件为后勤改革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要切实把握机遇。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此面前人人平等,关键看是否能积极应对,及时把握,抢抓先机。因此,我们要有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善于研究和探索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市场需求,适应市场,促进发展。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彻底消除守摊子、看院子的陈旧观念,以勇于参与市场竞争的勇气和谋略,大胆走向社会去争抢市场;善于借用别人的优势和条件,为我所用,共谋发展。近几年,根据市场需求,在抓好传统项目的建设管理上,先后增设和扩大一些基础服务设施项目,以一定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样既扩大了服务阵地,又增强了保障实力。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正确应对挑战,主动把握良机,开拓市场,就能把挑战变成工作的动力,让机遇变为发展的优势。

三、求真务实

后期工作要坚持以求真务实的指导思想来认识改革,对待改革,推进改革,不断探索管理、服务、经营的思路和方法,从中找出基本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违反规律,更不能盲目从事。各项改革工作都要坚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抓落实。

1、突出重点方面,找准切入点。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物业后勤生产力。我们要认真分析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保障形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后勤服务保障不相适应的问题,找出阻碍和影响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

2、努力规范运作,稳步有序推进。改革涉及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十分敏感的课题。一要规范操作。从方案的酝酿准备、基本确定到组织实施,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要做到调研深入、论证充分、程序严密、工作过细,努力使方案更实在,内容更详尽,各项措施更到位。二要稳妥操作。各项改革工作的前期准备要充分,估计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制定好积极应对措施。实施中要做到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心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影响。三要人性化操作。在人员安置上,要切实尊重职工意愿,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符合提前退休条件且自愿申请提前退休的,积极给予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该发给经济补助的,按政策规定及时协助办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要及时给予办理。从个方面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落实到位,推动物业后勤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

四、以服务为大局

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为高效有序运转提供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是物业后勤必须履行的首要职能。找准自身职能与全局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把握切入时机,充分发挥职能,体现价值和作用。摆正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位置,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为中心服务,为大局服务。

1、主动参与。要真正确立有“为”才有“位”、有“位”要有“为”的观念,积极主动争取服务,主动上门争取支持,自加压力发挥作用。同时,要对物业后勤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或重组,形成资源优势,并积极投身到重大的经济活动、重点工程建设、阶段性创建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后勤会务、餐饮、洗浴等服务保障资源的优势,主动参与到企业各类重大项目建设活动中去,最大限度地利用物业后勤的自身优势,树立创品牌意识,向广大职工开展服务。

篇7

?穴一)档案观念依然落后,档案价值未被充分认识

现在,仍有大部分企业员工,甚至不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档案意识薄弱,档案观念落后。他们对档案的认识仍停留在“档案就是历史记录”,“档案就是保密材料”,“档案只要被保管好、不丢失就行了”,“档案就是写在纸上的书面材料”的层面上,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作为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除了记录历史、收藏秘密外,档案还具有服务于企业现实的重要价值。除了纸质档案之外,电子档案是企业档案的新成员,数字化平台是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新舞台。

(二)企业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档案机构何去何从

当前,许多企业实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精简机构,削减管理层次,从而提高企业运转效率。企业推行组织结构扁平化后,企业档案机构如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没有独特的价值,就会成为被精简的对象。甚至一些企业干脆撤销了专门的档案机构。档案机构在企业组织体系中的地位下降,制约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也影响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新形势下,如何明确档案机构在企业中的定位和角色,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实体档案保管”模式难以为继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信息化的意义和价值,并且不断通过建立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应用系统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企业在各项活动过程越来越多地形成数字化的信息,传统的企业档案“实体保管模式”难以为继。而在很多企业中,由于没有实施管理或管理不当,导致电子文件、档案处于“游离”状况,企业“记忆”面临丢失的危险。

(四)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分散,无法提供系统服务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或企业合并,涌现了许多大型公司或集团公司。这些公司或集团公司的下属机构或分公司,出于方便自己利用的目的不愿向公司或集团公司档案机构移交档案。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分公司,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或者由于驻地分工不愿向总部档案机构移交档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倡导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但至今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即便一些企业将图书情报机构和档案机构合并,成立信息中心,但也只是停留在机构合并的层次上,并没有真正地将图书、情报、档案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系统的、综合的、集成的信息服务。

二、思路:以知识管理思想指导企业档案工作改革

对于传统的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细枝末节的改进,已经于事无补,只有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任何改革实践都需要一种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在知识经济时代,指导企业档案工作改革的理论应该是知识管理思想。

知识管理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企业内外各种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全面的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且通过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它是利用企业的集体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管理、知识技术管理、知识员工管理等方面。知识资源管理侧重于企业知识的识别、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检索和提供利用,为整个知识管理提供资源平台。知识技术管理侧重于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仓库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等的应用,为整个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知识员工管理,侧重于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向企业贡献个人的隐性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为整个知识管理提供人员保障。其中知识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知识管理一般从知识资源管理起步。

⒈ 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档案管理是知识资源管理重要的内容

根据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穴OECD?雪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知识包括四大类:“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know-why);“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know-how);“知道是谁”的人际知识(know-who)。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也即是记录于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知道怎样做”和“知道是谁”的知识,是存储于人们大脑的经历、经验、技巧、诀窍、灵感等尚未公开的秘密知识,或者是只可意会难于表达的知识。例如,我国一些企业进口零部件,并利用外国企业同样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方法来组装产品,产品质量却明显不如外国企业的原装产品,这就说明我国企业工人没有掌握外国企业工人的隐性知识(操作技巧、诀窍等)。

企业的文件、档案作为企业活动的记录,凝结了企业员工在从事各项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体会、经验和教训,是企业最主要的显性知识。正如IBM Lotus公司在其企业知识管理软件产品白皮书中所说的:“文档是知识的容器,是已经物化的显性知识,其中蕴涵了大量本企业的知识财产。适时地、不受地域和组织形式的限制获得基于文档内容的知识,正是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 美国Delphi咨询集团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组织所获取的知识中,大约46%是以文本和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的。

企业的显性知识实际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文件、档案,二是从企业外部收集而来的图书、情报。图书、情报是公开的,可以为所有企业利用,而文件、档案是本企业自身产生的,是企业所特有的,其他企业无法获取。因而文件、档案构成企业具有竞争价值的核心显性知识。企业的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只有固化为文件、档案形式的显性知识,才能被有效地管理。可见,某种意义上,企业档案是企业最重要的知识资源。

既然企业文件、档案是企业最重要的知识资源,那么,企业档案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重要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活动,企业档案管理应该成为整个企业知识资源管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⒉ 档案管理应以知识资源管理为发展方向,知识资源管理应以档案管理为核心内容

一方面,档案管理是知识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使得档案管理以知识资源管理为发展方向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知识管理是21世纪的企业管理模式,作为企业重要管理工作之一的档案管理,以知识资源管理为发展方向是其必然的选择。

知识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易到难、有步骤地开展。当前,许多企业的档案管理已经具有良好基础,特别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档案数字化建设。因此,知识资源管理可以从档案管理入手来逐步开展。企业档案是企业最重要的知识资源,档案管理是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知识资源管理也应以档案管理为核心内容。

综上所述,企业档案工作改革的方向就是实行知识资源管理。

三、对策:构建知识资源管理平台

实行知识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一个“知识资源管理平台”。

(一)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的功能

“知识资源管理平台”是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它是企业整个信息流、知识流的载体和媒介,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收集装置、加工仪器、存储场所、传递通道、服务系统。借助于这个平台,使企业任何部门和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最简便的方式,最迅速地利用到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充分实现企业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的结构

“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由“知识资源库”、“知识资源整合系统”、“知识资源服务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⒈知识资源库。“知识资源库”是集中存储企业各种信息、知识的数据库。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

―――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主要是企业各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档案;

―――企业外部的显性知识,主要是企业各部门购买、收集而来的各种图书、情报、资料;

―――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主要是企业员工个人的工作经验、技巧、诀窍等,以及企业的精神文化,这些隐性知识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制度和技术,固化为文件、档案形式的显性知识,才能进入“知识资源库”,被有效管理。

⒉知识资源整合系统。“知识资源整合系统”的功能是:

―――及时、全面收集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知识;

―――对其进行科学加工处理,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数据,使之有序化、系统化;

―――将加工整理后的企业知识资源存入知识资源库。

⒊知识资源服务系统。“知识资源服务系统”的功能是:为企业各部门利用“知识资源库”中各种的信息、知识,提供一个便捷的数据出口、检索途径和服务窗口,同时也接受知识资源服务的反馈信息。

(三)管理机构

⒈机构设置。“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运行与维护,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根据企业类型、规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机构设置:一是企业档案馆(室);二是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机构,如档案信息中心、情报信息中心或信息中心等;三是设置新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可取名为“知识资源管理中心”。该机构可以在企业原有的档案机构基础上改建而成。在建设之初,根据企业原档案机构在企业组织体系的位置,“知识资源管理中心”既可成为企业下设的单独的二级机构,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也可以挂靠总经理办公室下,以充分利用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性、协调性部门的优势。在知识资源管理实施一段时间之后,“知识资源管理中心”以独立为二级机构为宜。

⒉ 基本职能。该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是:

―――知识资源整体规划,即根据企业对信息、知识的利用需求,对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进行整体规划;

―――知识资源建设,即全面收集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知识,对其进行加工、组织、整合,以规范的形式存入企业知识资源库。

―――知识服务,即基于知识资源库,通过知识资源服务系统,提供增值信息、知识服务。

(四)构建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的条件

篇8

(二)医院档案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当前,很多医院对档案管理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医院管理者只将眼光放在医院部门的业务发展上面,盲目追寻短期收益,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在医院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很难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专门的档案管理设备,招聘专业管理人才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指导。很多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室面?e窄小,设备老化,跟不上科技的进步,不仅缺乏先进的电子设施,而且管理模式跟不上医院业务水平,仍然使用过去的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档案受损或丢失。

二、充分利用专业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改变档案管理模式

(一)引进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到目前为止,由于我国内部医疗资源有限,很多大型医院与县乡级医院之间的差距随着经济的进步也越拉越大,与之伴随而来的是下层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技术难以及时满足社区的要求,很多有关职位不能顺利展开系统的训练,直接造成医院内部管理队伍层级出现断层的现象。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这类问题的发生,加强医院人才梯度构设,妥善解决此类问题。现如今,如何帮助医院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逐渐成为很多管理学研究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可是讨论至今,还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统一的解决思路。医院唯有首先引进一些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模式,才有可能利用高效的档案管理工作为医院业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9

实行“管养分离”,全面推行公路养护招投标制,是公路养护单位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轨变型的重要改革举措。通过这场改革,打破了过去僵化的管理机制,用人、用工制度和旧的劳动分配形式,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方式和新的市场经济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路员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变过去的要为我要干;变过去的班长由上级委派为个人公开竞争上岗;变过去的干多干少一个样为定额管理、计量支付的合同化管理;变过去工区与道班的纯行政隶属关系为业主与承包人承包合同的经济契约及法律制约关系;变班长和班员的关系为承包人(雇主)和雇员的关系。这诸多的变化,象冲击波一样冲击着职工的思想,冲击着旧有的观念,因而产生了一些困扰人们思想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养护招投标中的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体现了一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契约关系,它旨在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工作责任感和生产积极性。这里的雇主(承包者)既是一个管理者,也是公仆,职工(雇员)也不是奴仆,同样享受着应该得到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这种劳动雇佣关系是以劳动承包合同为基础的,而这种承包合同则是以法律为保障的。这种劳动合同明确规范了雇主和雇员在经济活动中的责、权、利关系问题,它兼顾和体现了双方的意愿,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平等、公正的,是受法律保护和劳动仲裁机构监管的。第三,党、政、工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工会要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情绪,重要决策一定要提交职代会,让职工自己依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依法体现职工主人翁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作用,调动职工参政、议政、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者的关系,找准结合点,注意切入点

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师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如果说改革和管理师保证事业正常运转的两个车轮,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一根车轴。找准这三者的结合点、切入点,把两个轴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保证同心、同向、同步高效地运转。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主体,管理的对象都是职工群众,改革要深化,管理要强化、细化,都离不开职工群众的支持、理解和参与,而这些都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疏导与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内在的思想管理人,管理是通过外在的制度教育约束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为改革保驾护航,又为管理鸣锣开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管理工作,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普理——软管理。如把单位的规章制度、行政条例,看作是一种硬管理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一种软管理。它是一种靠提高人的思维、觉悟、意志、情操和精神需要的规范。硬管理和软管理应该有机结合,互为表里,互相补充,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锦上添花。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虚实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真抓实干,虚功实做

篇10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formdevelopment

作者简介:陈静(1977―),女,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为了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部门和各个高校都进行了多角度多途径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二、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在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一个特殊群体却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他们就是各个高校中的残疾学生。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国家高考招生政策的放宽,以前与大学基本无缘的残疾学生群体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虽然对于大部分残疾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学习并不比正常学生逊色,但在很多事情上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它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能够承担更多的压力。

开展好残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整体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对于残疾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其实很多教育者并不持赞同的态度,这种想法虽然很不合理,但也不得不承认残疾学生进入高校的确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迎难而上而不能回避问题。如果能够将这部分学生教育好,显然更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二是有利于教育公平与均衡化的推进。目前,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多次在各种文件中有所提及。对于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化,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残疾学生能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就是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化的表现。但是,这显然也还不是全部。因为如果高校的教育者在残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开展不够完善,显然不利于这部分学生教育机会的获得和教育资源的获取,那么也在无形之中表明了教育公平的均衡化的失败;三是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残疾学生在身体的某个部分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真的与正常学生存在差距[2]。实际上,很多残疾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要好于普通学生,只不过因为残疾这个事实在一定程度转移了大众的目光而已。如果高校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残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那么不仅会使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他们今后离开大学之后多年的工作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高校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目前,普通高校的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的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残疾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虽然目前高校都有专门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但他们的工作更多是针对普通大学生,基本上很少考虑到残疾学生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残疾学生数量与正常学生相比仍然不多,设置专职人员从事相关工作对于高校而言,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另外,也与我国高校对残疾学生大量开放的时间较短有一定的关系,这使得专职的针对残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很少。但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的情况有差别,因此设置专职的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还是有必要的。

第二、对残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较少。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较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较少。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个学期都会有大量的相应的社会活动,但却几乎不针对残疾学生,这导致残疾学生受到越来越少的关注,甚至很多学校已经到了完全忽视的地步;二是目前关于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也很少。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搜索相关的文章,目前仅仅只能搜索到5篇相关的学术论文[3-7],而在这些论文中,基本上都是关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说明目前我国对于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是一项空白。很显然,如果研究很少,就说明大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不够,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研究该问题的人减少,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恶性循环的现状;三是媒体宣传很少。通常情况下,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曝光频率基本上代表了该事件的被关注度。然而,在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几乎很少发现对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报道,这说明这一问题目前的确还未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三、残疾学生问题较多,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残疾的学生,他们大多学习比较自觉,也比较刻苦,但是他们也有顾虑,面对升学和就业,他们也有不小的心理压力[8]。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加强,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工作的重视以及全社会文明素养的提高,虽然残疾人读大学和就业的机会已经大大增加,但在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其中心理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最后聚焦点,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对残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打消他们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四、 高校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在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这么多困难的时候,作为教育者必须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将残疾学生的问题始终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积极研究、探索与残疾学生教育的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第一、为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所谓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形成的只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行为的框架,表现为具有管束、支配、调节作用的行为规则和程序。制度既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也是促进公平正义理念形成的“助推器”,更是社会公正进步结果的“凝结”。而制度保障则是保证这些制度得以正常执行的规范体系。为了促进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正规化,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是必须的。

针对高校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制度保障可以从两点考虑:一是学校出台相应的规章条例。比如,各个高校可以根据国家针对残疾人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出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条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条例》等文件,至少在文字层面来规范残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合法化的土壤,让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学校可以出台相关的认识保障。对于专门从事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应对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保障。这主要是因为在工作的过程中,残疾学生的特殊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尽可能的支持,解决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从而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残疾学生其实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尤其是对于已经完全懂事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非常在意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也非常注意周围发生的一些细小的变化。所以,为残疾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非常之有必要的。良好的教育氛围的营造,最重要的还在于他们周围的同学。因为无论老师与残疾学生的基础有多么频繁,肯定没有周围同学与他们接触的频率多。为了发挥普通学生对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的作用,可以将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进一步帮助普通学生做工作,然后大家一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一个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少走弯路,尽量将精力花在帮助残疾学生身上。

第三、成立专门的小组。没有专职的针对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是目前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不太顺利的原因之一,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专职人员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将全校的相关负责老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针对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组。在工作组内部,所有成员都需要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大家共同努力来解决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通过这个工作小组,也可以将全校所有的残疾学生集合在一起,由于他们处于相同的境地,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有利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有利于该项工作的统一开展和统筹规划。

第四、以课题的形式开展相关研究。对于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各个学校不仅要有相关的计划,同时要将工作的开展提升到科学化的水平。对于科学化的工作,必须要以严谨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因此,各个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以设置一些与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研究课题,然后通过申报的形式进行研究。另外,对于有着非常重大意义的课题,也可以以委托的形式邀请专家进行研究。通过对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和繁荣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能够为实践层面的推进提供准确、科学有效的依据。

总之,目前高校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教育者值得关注的领域,它对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新途径,是推进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之处。

参考文献:

[1] 何祥林,谢守成,刘宏达著.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肖碧林.让残疾学生得到有尊严的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10).

[3] 谭宏安.浅谈残疾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新途径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4] 谭宏安.浅谈网络化对残疾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0).

[5] 谭宏安.新形势下残疾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2008(28).

篇1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模具专业课程,需要对模具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在明确模具企业岗位(群)以及其中的典型工作岗位和每个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 将相同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后形成行动领域,再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最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的步骤见下图(图1)

1.1 模具专业的工作方向 通过对学生毕业方向的调研,中职模具专业主要的工作方向为:模具制造;模具设计;模具的维修和装配技术;模具生产管理与调度等方向。以上方向中,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较差,高职专业也设置了模具专业,要中职学生学好模具设计课程,从事模具设计工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模具设计这一岗位不应定位在中职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中,应只要定位在高职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中,生产管理方向主要是模具生产过程中的调度、材料、设备、工程管理、质量检测与控制,这个工作偏向管理,是学生后续的发展需要。所以工作方向主要还是在模具的制造、维修和装配。

1.2 岗位方向 每个工作方向对应具体的一个岗位,每个岗位对应着相应的工作任务,并且这个任务还是实际的工作任务。以模具制造工作方向为例,主要是两个工作方向。一个是模具零件制造;另一个是模具钳工。

1.3 典型工作任务 每个岗位对应多个工作任务,以模具钳工为例,模具钳工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模具零件钳工加工、模具的装配和调配、模具交付和售后服务、设备的维修和维护等等。

要想学生掌握工作任务,就是工作学习课程体现,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个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通过课程的教学来阐释和分解典型的工作任务,以模具钳工为例,除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外,主要的的专业课程还是模具钳工,主要学习的内容有零件图的识别、模具确定加工方式、制订工艺流程组件和安装图、加工设备、检测工具功能描述、检侧结果记录、技术标准展示、作业分析和制定加工计划等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学生了解模具企业的工作环境、熟悉模具钳工工作领域及工作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切削加工等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训练掌握模具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用工夹具、主要设备的使用调整和维护保养方法等等。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计,每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都有相应的课程与之相对应,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也做到有的放矢。

2 教学改革保证因素

2.1 教材建设 目前,各类出版社出版的模具专业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学校现有的实习教学计划相配套。

因此,为加强实习教学内容在每个学校的针对性,符合自身学校的教学实施过程,保证实习教学质量和教学的完整性,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形成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组织本校教师在编写实习教材或者实习指导书时必须基于工作过程,在组织实习内容时,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以及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为参考,实现学科体系的结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以便在实习教学中教师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学生通过不同工作任务情景实习,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积累专业知识。

2.2 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培养的目的就是培养一线工作线上熟练操作工艺的人才,那么实践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二十一世纪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级应用型人才”。这表明作为职业教育应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生产第一线工作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般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对于中职模具专业本身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学校应在校内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中职学校还要主动的走出去,积极联系校外的实训基地,尤其是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在企业中实习,能够直接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通过真实的工作现场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将所学校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较好的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

篇12

引言:

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本质价值发生了转变,它俨然成为了现代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鹜,甚至为了通过考试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作弊等错误手段,严重影响了该项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同时,某些监考人员由于对自身工作职责认知不足,主观意识不重视,出现了为违规操作、态度漠视等不良现象,给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优化之后,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客观地承认该管理体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考务工作繁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高校扩招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其接收的生源数量不断增长,四、六级报考人数也大幅上升。这一客观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难度,工作量较为繁重,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做好充足的考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整理报名数据、分装考场材料装袋、检查放音设备、抽调并培训大量考务工作人员等等。但是,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特殊时期,不少高校专职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其相关准备工作往往只由一人负责。某些管理人员除了要承担考务工作之外,还需要兼任其他行政类工作,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同时肩负着教学职责。从直观效果而论,这减少了高校教育成本支出,使得高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他教学体系建设上,提高了本校一定的教育实效。然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能力毕竟有限,过多地承担工作任务,势必会出现疲于应付的不良现象,极容易发生操作失误或管理疏漏等问题,最终影响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有序进行。

2.个别教师监考不严。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家级考试,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某些高校及教师对国家级考试的认知不足,主观意识上把这项考试的严肃性等同于校内的考试,忽视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及规范性。同时,英语四、六级考试通常都在周末进行,部分监考老师认为这占用了他们的私人时间,因而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常常会做出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举动,例如接听电话、丢失封条等。四、六级英语考试监考是一项十分神圣和严谨的工作,在身份核实、试卷启封、听力放音以回收答题卡等各考试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和操作标准,需要相关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但是,正是由于个别监考老师对这项工作的不重视、不屑一顾的监考态度,致使监考工作中容易出现纰漏,如缺考生记录错误、违纪生试卷丢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对考生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失去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意义。个别监考教师监考不严是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

3.作弊屡禁不止。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果的权重无限放大,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等切身利益。某些本科院校及更高学府把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否获得学位证书的重要标准,并由此决定优等生评选、奖学金申请、专选课学分替代等。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企业或单位及国家公务员招聘,都将四、六英语测试成绩视为人才录用的必备条件,甚至还与其绩效、工资、福利等关联在一起。从某种积极意义上讲,这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视度,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知识,促使其主动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为通过考试而动歪脑筋,企图作弊蒙混过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不良商家针对我国四、六级英语考试存在的漏洞,研发了很多高科技作弊产品,为大学生作弊提供了便利。这些作弊产品小巧精致,并被包装成橡皮擦、工具盒、眼镜等,给监考老师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校园内充斥着各类替考、作弊等广告信息,增长了部分存在作弊心理学生的气焰。

二、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路径

作者结合上文对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1.降低社会关注。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制度改革发展至今,社会极高的关注度无限放大了其权重,致使考试规模急速扩张,学生作弊现象泛滥,与该项考试原本服务于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为了缓解甚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源抓起,适当降低社会对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注度,转变社会各界及高校、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功能化的思想,回归其设置初衷,实现其服务于高校英语教学优化的价值。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明确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教育目标和任务,深刻意识到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本质价值,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在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其评选受奖、毕业结业情况,激励他们努力学好各学科知识。用人企业或单位则应该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招聘人才,可将大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标准而非硬性标准或唯一标准,全面衡量应聘人才能够为本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和效益,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各类人才相应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招聘人才的潜在能力。

2.提供网络服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量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在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中的引入,将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传统人工操作服务模式,不仅对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增加了工作任务量及其烦琐程度。在人力资源数量收缩、结构优化的情况下,应该进一步推进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广大报考学生提供网络式服务,以保证报名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高校需要开设校园信息服务平台,请考务管理工作人员及时把报名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公布出来。如此,既减轻了繁重的管理工作,又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是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3.健全管理机制。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工作是高校教师及其他教育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作保障基础。各级考试考务管理相关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这其中包括责任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成立考务工作领导小组,全程对监考老师的现场行为进行检查监督,一经发现、违规操作等行为,根据相关规定予以严厉惩处,利用强硬的手段强化监考老师的职业意识和素质。各相关人员则需要认真研读四、六级英语考试考务管理规定及制度,准确定位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有效付诸实践。另外,高校也应该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将之纳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当中,定时定期开展教职工培训活动,提升教师们的职业素养,端正他们的监考参与态度,强化其专业技能,尽量保证教师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监管过程中不会出现工作纰漏。同时,还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行为表现,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适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其主动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此项工作上。

4.净化考试风气。针对上文提及的考试作弊行为泛滥问题,国家教育部、工商局及其他协作部门应该强强联合,净化英语四、六级考试风气,坚决打击帮助学生考试作弊的商业行为,断绝学生考试作弊通道。在此建议政府从立法层面上,对辅助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进行规定,严禁高科技作弊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一旦发现即刻予以惩处,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和法律责任。另外,各级教育部门则应该加强对四、六级英语考试试题的管理,强化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防止题源泄漏,从根源上消除考试答案贩卖等不良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考试作弊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行为,受学生思想的主导。要想从根源上消除英语考试作弊现象,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其恶劣性和错误性,从主观意识上剔除学生蒙混过关的思维,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考试观,促使他们对考试负责、对自己负责,引导他们自主拒绝作弊思想和行为。

总而言之,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十分重要,未来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其他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我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的动态发展,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更多的有效意见或建议,以尽量保证考试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的发挥,使其应有的价值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宝玉.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篇13

企业工会作为广大职工权益维护者,是职工之家,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改革阶段,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员工形成了多元思想、观念,对企业工会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为增强企业工会活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加强对企业工会工作思路创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工会工作现状分析

时代进步,经济发展,企业在发展中只有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才能够获取更多发展机会,实现长足发展。工会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但目前,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观念陈旧。市场经济主导下,企业改革力度日渐增强,且进程加快,无论是在思维方面、还是政策方面都存在一定滞后性。在实践中,完全按照领导的指令开展工作,缺乏创新性。

工作方法是实现工会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新时期下,工会在企业中地位逐渐提升,且工作任务多样化,使得原有工作方法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导致工会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当中。一直以来,企业工会职能全面、且广泛,使得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工作内容方面,涉及方面较多,缺少重点。当前职工希望通过工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事实上,工会在解决职工问题方面并不积极,难以争取职工的信任。

工会干部专业素质偏低,作风有待调整。企业现代化制度逐步完善,工会干部原有知识体系过于陈旧,难以适应企业发展趋势。在工作作风方面,领导机关过于强调行政化,尽在年初布置一次任务,年终总结一次,最终导致工会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活力。可见,企业工会工作思路亟待调整,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才能够探索一条适合企业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激活工会活力。

二、创新工会工作思路,增强企业工会活力

(一)重视自身建设

针对工会队伍建设来看,提高工会干部素质成为工会工作改革的关键,也是工会组织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详细来说,首先,政治素质作为工会干部的基本素质,工会干部政治思想素质高低直接反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因此工会干部应明确自身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为职工排忧解难,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其次,工会干部要善于学习,增强自身理论素养,为工会工作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精通业务,了解并掌握工会动态情况,从大方向上把握工作方针、思路,将工会工作与中心任务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工会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最后,任何事物发展都具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工会干部要不断摸索工会工作特点及规律,创新工作方法,促使工作能够逐渐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既能够为企业生产和改革指明方向,还能够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最大程度上保障职工根本利益,协调职工与企业之间利益。

(二)创新民主管理

新时期下,民主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加强民主管理,畅通民主渠道成为个人价值与企业精神统一发展的关键。而职代会作为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要载体,应努力在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实践工作中,企业应赋予职工代表参政议政权利,促使其能够处于不同的角度提出意见。尤其是重大决策决定时,要听取职工代表的建议。另外,还需要落实职代会提案工作,反映职工群众关心的薪酬、住房等问题。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应听取职工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提案通过后应积极落实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推进职代会民主评议,做好职代会民主评议工作,使得职工能够真正站在全局角度思考问题,共同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一份力量。

(三)创新维权工作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企业工会最基本的职能,其代表的是职工的所思所想。因此应重视对维权工作的创新。具体来说,工会干部在工作中,要牢记职工需求,深入到群众当中,真正解决职工疾苦,保障职工权益。在实践中,工会要将职工权益视为一切出发点,增强自身号召力、凝聚力,从而最大限度上调动工会活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会在工作中,应从经济、政治及文化等角度综合考虑各方面问题,从而对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其中经济权益应放在首位,落实好职工工资、奖金及生活福利等方面的权益。知识经济时代下,工会维权还应朝着精神层面上延伸,从精神文化角度,提升职工文化素质,从而促使职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真正感受到来自企业对自身的关心和爱护,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发展。

(四)创新工作方法

创新作为工会工作发展不竭的动力。新时期下,要想赋予工会更强的活力,还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摒弃不合理工作方法,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开拓创新精神。工会工作要广泛收集职工智慧,给予职工畅所欲言的机会,且真正将有价值的意见纳入到具体工作当中,避免形式化工作。同时在工作中,要讲求工作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等方法,将工会工作深入到职工工作、生活当中,提高工会工作有效性。

目前,企业工会工作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完善。因此在实践中,企业可以积极借鉴其他企业丰富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将党政关注的重点、职工关心热点等整合到一起,逐渐探索一套全新的工会工作体系,从而加快企业工会工作发展。单纯依靠某一方面激活工会活力难度较大。所以在工作中,不能够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要尝试跳出传统工作范围,从党委等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出更具特点的东西,促使工会逐渐由普通工作朝着重点工作方向发展,将先进理念、思想融入到工作当中,形成一个整体,消除对工会工作产生的不良影响,最终达到创新的最佳目标。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对此,企业工会要重新审视自身责任,重构工作体系,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职工特点,创新出更多具有本企业职工特色的工作思路及方法,不断提高工会工作有效性,为企业改革指明方向,减少企业改革的盲目性,真正意义上让职工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企业改革深化趋势下,工会在企业发展中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工会要积极改革,领导干部要转变自身传统观念,增强自身使命感、责任感,将创新企业工会工作思路视为一项重要工作,将其纳入到日常管理体系当中,引导和鼓励企业全员正视工会工作,并主动参与到实践当中,促使工会工作能够焕发出更强的活力,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与企业各项工作相结合,形成合力,从而为企业改革、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文丽.创新工会工作思路,增强企业工会活力[J].山东工会论坛,2014(01).

[2]潘丽娟.创新企业工会工作思路与方法刍议[J].品牌(下半月),2014(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