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寻找意思相近的词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4、协同法。简而言之就是听说读写想。听单词,念单词,读单词,写单词,回忆单词,只要下到功夫,这些都可以有效的帮你记忆。

5、环境记忆法。为自己构建或寻找一个充满英语氛围的环境。可以在家中的物品上写上表示其含义的英语单词,或者看个英语电影,听听英文歌曲,这些都可以强化你的记忆。

篇2

Some Substrata Words Of Dong-Tai language in Guizhou Dialect

ZHOU Yan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noalities,Duyun, Guizhou 558000,China)Abstract:There are some sub-strata words with the similar sound and meaning between Guizhou dialect and Dong-Tai languages. But we can' t

find these words neither in the ancient Chinese writing records nor in other Chinese dialects.

We find them in the other languages belonging to Dong-Tai language.

It turns out that the words are the sub-stratums of Dong-Tai language.

Key words:Guizhou dialect; Dong-Tai language;Substrata words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大部分地区的主体民族是苗族、布依、侗族、水族等民族。其中布依族、侗族、水族等“侗泰诸族的先民是贵州南部地区的土著”。[1](P20)据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及陆续整理的《西南夷志》(彝族史书)等文献来看,汉时就有汉族进入贵州。贵州现在的汉族大部分是明清两代陆续从江西、湖广(大致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四川等地迁入的。[2](P150)这说明,贵州汉族与侗台诸族从汉代开始就有了接触。在长期的民族接触、融合过程中,语言融合、语言转用等情况会不断发生。

本文将贵州汉语与侗台语进行了认真比较,从中初步找出若干在音、义上与现代侗台语族诸语言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这些词中,有一部分是贵州汉语中无字可考的口语词,在汉语古籍文献找不到相应的词语,但却在侗台语诸语言中可找到与其语义相当、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此类词自然容易判定

成非汉语来源;有部分词用古汉语解释得通,也合于南方汉语词多保留古语的事实,似乎无可非议。但由于这些词大部分在汉语先秦文献中无查,侗台语内部的一致性又很强,又没有汉字书写形式,在分布区域上跟先前古侗台诸族生活的地方也相符,其语音形式更合于侗台语,定为“底层词”也许更为妥当。

文中用来比较的贵州汉语材料中,贵阳方言来自汪平《贵阳方言词典》,独山方言来自梁光华《贵州省独山县方言词汇》,都匀方言是笔者的母语,材料取自笔者的调查。侗台语材料主要取自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1996)。下面是贵州汉语中与侗台语有音义对应关系的24组底层词。

以下这些出现在贵州汉语中本字无考的口语词,在古文献、现代其他北方汉语中均未见,它们跟现代侗台语音义相同或相近,属于非汉语来源的侗台语底层词。1.玩耍、游玩侗台语:

壮liau2

布依语laau33贵州汉语:都匀 lau12

独山lau31

贵州汉语的“玩耍、游玩”一词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都匀话的“lau12”,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laau33”。“lau12”和“laau33”比较,在读音上它们的声母相同,韵尾相同,韵腹相近;两者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完全相同,如贵州方言黔南片区就有“有空到我家来lau31(有空到我家来玩儿)、你昨天去哪点lau12 来(你昨天上哪儿玩去了)”的说法。2.射、喷侗台语:

壮pi:u1

邕宁phlo6

布依pj?35

锦语phjo5 贵州汉语:贵阳piau55

都匀piau33

独山piu55

贵州汉语中的“射、喷”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的“piau55”,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pj?35”。“piau55”和“pj?35”比较,在读音上它们的声母相同(都是双唇不送气音),韵母中的韵尾相近(发音部位相同,都是后元音);两者在意义和语法功能上完全相同,如贵州汉语里有“水管漏了,piau55(射、喷)了好多水、一股水从地底下piau33(射、喷)出来”的说法。 3.跺、跺脚、往下踏侗台语:壮tam6 布依tam33

临高sam3 侗tam6 水tj?m6 仫佬tj?m4 毛南njam5 佯黄tjam6 黎tom6贵州汉语:贵阳t?n24

都匀t?n12

独山t?n31

贵州汉语中的“跺、跺脚”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的“t?n24”,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tam5”。“t?n24”和“tam33”相比,在读音上它们的声母相同,韵母中的韵尾相近(发音方法相同,都是鼻音);两者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上完全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天太冷了,他不断地在t?n24 脚(跺脚)、他把脚一t?n12(他把脚往下一踏),就把核桃踩破了”的说法。 4.弯(把器物弄弯)、弯(竹蔑)侗台语:

邕宁ut7

布依语ut7

琼山ot9 贵州汉语: 都匀 iu42

独山iu41

贵州汉语中的“弯(把器物弄弯)、弯(竹蔑)”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都匀话的“i?u42”,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ut7”。“iu42”和 “ut7”相比,在读音上它们的声母相同(都是零声母),韵母中主要韵腹相同,声调上相近(发音都很短促);两者在意义和语法功能上完全相同,如贵州汉语黔南片区有“把这棵铁丝iu42 成(弄弯成)一个钩钩、把竹篾iu41两发式(弯几下),才好编竹筐”的说法。 5.侗台语:柳江ne5

布依语n?3、m?3

侗南mi3

侗北me1

仡佬族n?6

毛南s?1贵州汉语:贵阳mi55

都匀 mi?33

独山mi? 55

贵州汉语中的“”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都匀话的“mi?33”,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m?3”。“mi?33”和“m?3”相比,在读音上它们的声母相同,韵母中主要韵腹相同;两者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相当,如贵州汉语中有“她的mi55mi55小得很,以后怎么喂娃娃吃奶”的说法。在贵州汉语黔南片区,由“mi?55”一词的基本义“”还引伸出“乳汁”一意,在黔南地区有“娃娃在吃mi?55 (娃娃在吃奶)”的说法。 6.搔、抓、挠(痒)侗台语:

泰 k?u2

老挝k?u1

龙州k?u1

武鸣、柳江、布依、壮kau1 贵州汉语:贵阳kh?u55

都匀 kh?u33

独山kh?u55

贵州汉语中的“搔痒” 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kh?u33”,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kau1”。“kh?u33”和“kau1”相比,它们的声母相近(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根音),韵尾相同;两者在意义和语法功能上相当,如贵州汉语中有“他的背着(被)蚊子叮了,痒得他不停地在kh?u55、、我的背好痒,帮我kh?u55下”的说法。7.(油)腐臭、变质侗台语:

都匀xa33x?u53

独山xa55x?u45

贵州汉语中的“(油)腐臭、变质”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xa55x?u31”一词中的“x?u31”,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au1”。“x?u31” 和“?au1”相比,它们的声母相近(发音方法相同,都是擦音),韵尾相同;两者的语义相当,如贵州汉语中有“猪油xa55x?u31了(猪油变质了)”的说法。 8.别、不、不要、没侗台语:

壮mi6

泰mi3

水mi4

布依语mi2贵州汉语:独山mi323

独山话的“别、不要、没”,在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mi2”。“mi323”和“mi2”相比,在读音上两者声母、韵母相同;两者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完全相同,如独山话常说“吃饭还mi323(吃饭了没有)、你mi323要打他(你不要打她)”。

独山方言中“没、没有”的读音与侗台语有很强的一致性。由于其发音与普通话“米mi323”相同,因此,外地人容易将“吃饭还mi323(吃饭了没有)”这句话的意思误认为是“吃了饭还要还米”,由此构成了有趣的谐音相关。这是贵州汉语中保留侗台语的一个典型例证。9.寻找、摸索侗台语:

邕宁la4

武鸣?a1 侗南la6 布依za24 佯黄la6

壮la1

泰、傣ha1

侗、水la5

贵州汉语:贵阳 xa55

都匀xa33

独山xa55

贵州汉语中的“寻找、摸索”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xa55”,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za24”。“xa55”和“za24”比较,在读音上声母相近(发音方法相同,都是擦音),韵母相同;在意义和语法功能上,两者完全相同,如贵州汉语有“到处乱xa55(到处胡乱摸索)、你在抽箱头xa33哪样(你在抽屉里寻找什么)”的说法。 10.(人群)围拢侗台语:

独山o?55

贵州汉语中的“围拢”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o?55”,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um4”。“o?55”和“?um4”相比,在读音上两者韵腹相同,韵尾相近(都是以鼻音结尾);在语义、语法功能上两者完全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那个地方在卖减价衣服,o?55 (围)了好多人、o?33在一堆(围成一堆)”的说法。11.刮、扒拉(用筷子将饭或菜拨进嘴里)侗台语:

壮po:u2

布依语pa:u11 贵州汉语:贵阳phau31

都匀phau53

独山phau45

贵州汉语中的“刮、扒拉(用筷子将饭或菜拨进嘴里)”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的“phau31”,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pa:u11”。“phau31” 和“pa:u11”相比,在读音上它们的声母发音部位相同(都是双唇音),韵腹和韵尾相同;其语义、语法功能完全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时间来不及了,赶紧 phau31两口饭就走”的说法。 12.腿侗台语:

泰kha1

布依ka1

侗南、北pa1

水pa1

莫语 ka6

黎ha1壮ka1贵州汉语:贵阳pa24thuei53

都匀 pa12 thuei24

独山pa31 thuei323

贵州汉语中“pa腿”一词,表达人或动物的大腿义。其中的“pa”有“腿”的意思,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pa24”与水语“pa1”比较,读音上两者的声母、韵母都相同;在语义上相当,如贵州汉语中有“鸡pa24腿、他的pa12腿”等说法。13.哄、骗、诓侗台语:武鸣、 柳州、莫语lo4 布依lo31

侗南lau4

佯黄?o4

锦语lu4

拉珈l?4

标语lau5 贵州汉语:贵阳 xo55、lo55

都匀xo33

独山xuo55

贵州汉语中的“哄、骗、诓” 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lo55”在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lo55”与“lo31”比较,在读音上它们的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两者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小张还在那里生气,快点去xo55他、娃娃哭了,你去lo55下、我着他xo33去百把块钱”等说法。14.老、年纪大侗台语:

壮ke5

毛南c?5

锦语te5贵州汉语:贵阳ke24

独山k?31

贵州汉语中,“ke”通常不单用,常叠用作形容词“老”的词尾,组成“老laokeke”一词来形容人或物老。“ke” 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ke24”在壮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ke24”与壮语“ke5”比较,读音上两者的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在语义上两者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黄瓜老ke24 ke24的(黄瓜很老)、他人老k?12 k?12的(他年纪相当大),谁喜欢他哦”等说法。15. 漂洗,清洗侗台语:壮klo:?4

傣la:?4

泰la:?4

老挝la:?4

侗la:?4

贵州汉语:贵阳lang53

都匀lang45

独山lang323

贵州汉语中的“漂洗,清洗”一词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lang53”在侗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la:?4”。“lang53”与侗语“la:?4”比较,两者在读音上有较强的一致性:声母相同,都是边音,韵母中主要韵腹、韵尾相同;两者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白菜落到地上了,拿去盆里头lang53下、在盆里lang323几下就干净了”的说法。

下列词语,虽在古代字书、韵书等有记载,但未说明通行区域,今不见于北方汉语,在汉语先秦文献中也无查。在侗台语内部,这些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其汉语发音与侗台语的发音也具有相似之处,据此,我们也将它们视为侗台语底层词。 16.用盖子盖某物,器物口朝下放置或覆盖别的物体;盖(被子)侗台语:壮(北)kam5、ham6

布依k?m6

临高kum3

傣hom5、hum5

泰hom5

老挝hom5

仫佬 k?m

水qum5

佯黄、锦语、莫语 k?m5

黎kom5贵州汉语:贵阳 khang 53

都匀 khang45

独山khang323

贵州汉语中的“盖”一词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khang 53”在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k?m6”。“khang 53”与“k?m6”比较,读音上两者的声母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根音),韵母中的韵腹发音部位相近(都为后元音),韵尾也相近(发音方法相同,都是鼻音);在语义、语法功能上两者相同,贵州汉语有“把饭菜khang 53 倒起(将饭菜用盖子盖上)、khang45好被窝(盖好被子)”的说法。

这个词不仅存在于贵州汉语中,也多见于其他南方汉语。早期文献中没有这个字,常被研究者写作“m ”,一个晚出的汉语字。《尔雅・释言》“m,盖也。”17.嗓子哑 侗台语:泰、老挝k?:p9德宏ha:p9 武鸣he:p9 布依l?

大都不合此字的例读,而与侗台语相近。如贵阳话的“xa55”在德宏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ha:p9”,

“xa55”与“ha:p9”相比,它们的声母发音方法相同(都是清擦音),韵腹相同;其意义和语法功能完全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她喊多了,声音把连xa55 完(她用嗓过度,嗓子都哑了)、他是个老xa33 鸭(他是公鸭嗓子)”的说法。 18. 水坑侗台语:

水tsum2

毛南ts?m2

佯黄ts?m2

仡佬ts?m2

壮tam5

侗tham2 贵州汉语:贵阳tang24

都匀 tang12

独山tang31

贵州汉语中的“水坑”一词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tang24”在壮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tam5”。“tang24”与“tam5”比较,两者在读音上有较强的一致性:声母相同,韵母中主要韵腹相同,韵尾相近(都是鼻音韵尾);在语义上两者相近(贵州汉语中的“tang”是小水坑的意思),在语法功能上两者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前面有个水tang24,小心!”的说法。19.潜水侗台语:毛南?mu:t7

佯黄tsut7

锦语m?t9

莫语m?t9贵州汉语:贵阳mi 24

独山mi41

贵州汉语中的“潜水”一词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mi 24”在莫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m?t9”。“mi 24”与“m?t9”比较,两者在读音上声母相同,韵母中主要韵腹相同,声调相近(发音都很短促);在语义、语法功能上两者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你会不会打mi 24 子(你会不会潜水)”的说法。20.(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侗台语:龙州bak7 邕宁mle:k9 武鸣be:k9 柳江ba:k8

布依ba6 毛南bja:k8 标语mak7贵州汉语:贵阳phie53、mie53

独山phie323、mie31

贵州汉语中的“分开、折断”一词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phie53”在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ba6”。“phie53”与“ba6”比较,在读音上两者声母相近(都是双唇音),韵母中主要韵腹相近(都为舌尖前音);在语义、语法功能上两者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把馒头phie53成两半(把馒头分成两半)、phie323根柳条下来(折根柳条下来)”的说法。21.浮肿侗台语:

侗南 pu1

贵州汉语中的“浮肿”一词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ph?u55”在莫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p?u6”。“ph?u55”与“p?u6”比较,在读音上两者声母相近(发音部位相同),韵母相同;在语义、语法功能上两者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脚ph?u55(脚肿)、ph?u33

眉ph?u33眼(眼睛肿)”的说法。22.扎、捅、戳侗台语:

侗南 nok9

毛南no:k9

贵州汉语中的“扎、捅、戳” 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都匀话“to42”在侗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nok9”。“to42”与“nok9”比较,在读音上两者声母相近(发音部位都是舌尖中音),韵母相同,声调相似(发音短促);在语义、语法功能上两者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你不要拿手to53(捅)我、塑料袋着(被)to42 破了、在纸上to41几个洞洞(在纸上扎几个小孔)”的说法。23.拉(屎、尿)侗台语:

壮o:k7

贵州汉语中的“拉(屎、尿)”一词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贵阳话“o55”在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o7”。“o55”与“o7”比较,在读音上两者声母相同(都是零声母),韵母相同;在语义、语法功能上两者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o55 尿、o55 屎”的说法。

北方汉语中,也有这个词,据研究,“所有说‘屙’的方言区历史上曾经居住过侗台民族的先民”。[3] “屙”这个词是侗台语的遗留。24.屎侗台语:

贵州汉语中的“屎”一词在侗台诸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如独山话“pe323”在布依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读音相近的词“?4”。“pe323”与“?4”比较,在读音上两者韵母相近(都是舌面前元音);在语义、语法功能上两者相同,如贵州汉语中有“o55 pa53”的说法。

以上贵州汉语中与侗台语词语在音义上都有对应关系的词语,它们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有民族底层作为背景和前提。“民族底层”是指某一地区由于民族之间的迁徙和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关系。[4]](P3)前面说过,贵州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贵州汉族和侗台诸族从汉代开始就有了接触、融合,贵州地区具有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民族底层,这种民族底层导致语言转用和双语现象的存在。如果没有语言转用和大规模的双语现象,发生的可能只是借用(借词)而不是底层词现象。[5](P57)

2.在底层语言中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在有接触关系的语言中输出某些成分代其他语言中去并形成底层的语言称为“底层语言”,而吸收了某些来自其他语言的底层充分的语言是“表层语言”。[6](P57)本文中,“表层语言”指的是贵州汉语,“底层语言”指的是侗台诸语。上文列出来的词语在作为底层语言的侗台语中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贵州汉语中“to42捅、戳、扎”,侗语中有意义相同而语音相近的词“nok9”。“to42”和“nok9”的词义和语法功能完全相同,读音上两者声母相近(发音部位都是舌尖中音),韵母相同,声调相似(发音短促)。

3.在表层语言中有词形不同的同义词。 例如贵州汉语中“phau52刮、扒拉(用筷子将饭或菜拨进嘴里)”是底层词,来自布依语“pa:u11刮、扒拉”,在贵州汉语口语中通用,而贵州汉语(表层语言)另有同义的固有词“kan45赶”。

而这三个特征正是班提出的底层词的判别标准,即“有民族底层作为背景和前提;在底层语言中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在表层语言中有词形不同的同义词”,[7](P150)因此,我们认为我们所列出来的这些贵州汉语中与侗台语词语在音义上都有对应关系的词语应是贵州汉语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侗台语词汇后留存下来的,属于侗台语底层语词。这些侗台语底层词多为动词、形容词,使用频率很高,它们与贵州汉语中固有的汉语词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语库,增加了贵州汉语的表达能力,比如有的与原有汉语词语并存使用,构成同义词或近义词,使语言表达更细腻、生动。例如:“捅”和“to”;“弄弯、弯”和“iu”。再如,有的与原有汉语词组合成新词。例如:“老keke(形容老)”,或作为词根派生新词,如:“pa腿(人或动物的大腿)”,“xaxou(油臭)”。它们已经成为贵州汉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贵州汉语与诸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过程中,贵州汉语与少数民族语之间彼此会受到对方语言的影响。过去我们只重视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较少涉及民族语对汉语的影响。贵州汉语中留存下来的侗台语底层词,是由侗台语输出给贵州汉语的,是贵州汉语在发展史上受少数民族语影响的有力见证。贵州汉语留存侗台语底层词的现象,从语言的角度也反映了贵州汉族与侗台诸民族之间密切的民族关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语言求同的趋势压倒一切。贵州地区侗台诸语言也受到汉文化、汉语言的严重冲击,已濒临灭绝。尤其是在贵州南部,年轻一代的侗台民族同胞,大部分只会说汉语,不会说本族语了。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的消失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面对濒临灭绝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及古老文化特色的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手段加以研究、保护。贵州汉语,尤其是南部汉语中的侗台语底层词可以说是侗台语音的活化石,因此,我们认为对贵州汉语中侗台语底层词加紧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资料集,研究文集,不仅对探索贵州汉语发展史和民族关系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护侗台语这一濒临灭绝的、具有地方性的、民族性及古老文化特色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0.

[2]李蓝.贵州汉语受少数民族语影响三例[J].方言,1999,2,150.

篇3

一、在结构中认知

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别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较小罢了。

二、在读音中辨析

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例如《鸿门宴》:“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蚤(zǎo)”字通“早”。本来表示“早晨”的zǎo应写作“早”,但这里却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即“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孟子・梁惠王上》)“板(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毕《活板》)“被(披)明月兮宝璐。”(屈原《涉江》)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虽然通假与假借有区别,但读音上相同是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当然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具体做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

三、在例证中认知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段于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这些例子,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还有像“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书博鸡者事》)。再如“反”通“返”(返回,归来):“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孟子》),“人穷则反本”(《孟子》),“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盖亦反其本矣“(《孟子》),“责收毕,以何市而反”(《战国策》),“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等。

通假字是字的临时代用现象,它的出现加深了表意汉字的形义矛盾,并不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所以,通假字虽然在古书中十分常见,但随着语言文字使用的日益规范,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逐渐消失,恢复本字。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透彻地理解通假字,避免主观臆断。

参考文献:

篇4

阅读是识字的目的,也是识字的途径,因此识字和文本阅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文识字,因字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

1.妙用同义字特点识字

同义字就是字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很多汉字并不是真的同义,根据汉字一字多义的复杂特征,不同的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能会表达出相同的意义,这就是汉字的精妙所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巧妙组合,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识字效果。

如《坐井观天》教学生字“沿”和“际”时,采取这样有效的策略:(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请看大屏幕(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谁会读?(2)穿红衣服的字就是本课的生字宝宝(出示“井沿”)谁会拼读?(3)看图理解,“井沿”到底指的是什么地方?(动画演示)小鸟落在井沿上,哪一幅图才是正确的?原来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那沿就是(边)。(4)在课文当中,还有一个生字宝宝也是“边”的意思,它就藏在这个句子中(出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你能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吗?(际)。(5)小鸟说天无边无际(也就是说天大得没有边),所以“际”也就是边的意思。(6)看,汉字多有意思,“沿”和“际”都含有“边”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这些意思相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新的词:边和沿交朋友,就是边沿,边还可以和际交朋友,变成边际。他们组成新的词以后,仍然表示边的意思。

本环节的设计,非常巧妙地抓住了“沿”和“际”都含有“边”的意思的特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借助图片和联系上下文,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使学生而且感受到中华汉字的变化无穷,更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2.巧抓形声字特点识字

汉字中最常见的字就是形声字,形声字的特点是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个特点告诉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就能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红领巾”真好》教学生字“叽、喳”时,分为以下步骤: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叽、喳”的字形特点,从而揭示形声字的特点。接着,从读音入手,让学生读一读、猜一猜,这是谁的叫声?(小鸟的叫声)学生尝试读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建议:如果把第二个“叽”读作轻声,更能体现小鸟的轻快。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拓展,还有许多表示声音的字也像“叽、喳”一样带有“口”字旁,教师出示形象图及对应的字,提示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自由猜读。最后,教师小结: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真是又快又有趣。

类似这样的字还有许许多多,只要在学习偏旁的时候,教给学生理解形旁表义的功能后,学生也就能自己根据字的形旁推测出生字的字义了,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二、在生活语境中巩固字词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生活中处处有汉字,生活就是我们的识字大舞台。”同时,在语文活动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1.在生活实践中巩固积累

汉字来源于生活,若脱离了生活这一源头,识字也将变得索然无趣。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将识字与丰富的生活紧密相连。

如《“红领巾”真好》教学生字“牌”,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图字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形象演示“片”字的由来:出示“木”,拿来一把斧子,把木头劈开,劈成这样一片一片又一片(演示),这就是“片”,“片”字就像劈开的木片,所以“片”指的就是扁扁的薄薄的。第二步,出示“牌”,指导读准字音,再联系刚才的“片”字,联想到“牌”一定也是扁扁的、薄薄的。第三步,在生活中寻找“牌”的足迹:门牌、车牌、扑克牌……

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汉字的音形义,学会了运用。通过生活情境识字,把识记生字新词和认识事物统一起来,加速了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想象、创造和表达的能力。

2.在生活情境中拓展延伸

篇5

事实上,翻译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它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一种语言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先着手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词的问题,就必须对词有深入的了解。不同语言之间词的不对等问题也是翻译中时时遇到的棘手问题。由于各国的语言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很难出现完全对等的词汇。翻译中,对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做到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对等词的选择也就只能是相对对等词的选择。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替代,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得到比较恰当的表现。

同义词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同义词可分为两种,绝对同义词和相对同义词。绝对同义词在任何语境中的含义都完全相同。据前文所述,几乎不存在真正的绝对同义词。意义上相同或相近是同义词的表面功能,此外,同义词的词性,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其他方面的功能也必须相同或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些词词义,词性等都相似,但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的感情侧重点不同甚至相反,就不能称为同义词。同义词在翻译中的使用就是为了使源语和译语达成对等。某些时候能否准确到位地选择同义词决定了翻译最终是否成功。辨析同义词是正确选词造句的基础,同义词的辨析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所有的方法都只是有助于我们从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掌握词汇。

英语中的同义词,虽然很多字面意思相同,但是在隐含意义,表达强度以及情感色彩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要全面研究了解同义词,必然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同义词形式丰富,种类多样,数量庞大,在翻译的学习过程中只能尽力寻找风格对等,表达强度相似,感彩相似的同义词,选对了合适的词,才能最准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思想意识和感情。

同义词也分为几类。有同义名词,同义动词,同义形容词,同义副词等等,本文主要就这几个大类对同义词在中英翻译中的选用以及它们语义强度,语体色彩,感彩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同义名词

同义名词的产生很大原因是英美两国的语言习惯不同。带有地区的特征。例如,“电梯”,美国使用elevator,而英国则使用lift。“铁路”,美国使用railroad,英国则使用railway。“公共汽车”,美国使用bus,英国则使用coach。这些英美语言习惯形成的同义名词英美两国人在使用时都分的很清楚,而非英美国家的人经常弄混。

二、同义动词

同义动词的选用比同义名词要复杂的多,其特殊性在于在选用同义动词的过程中必须联系上下文语境以及动作施动者的心理状态,做该动作的动机等等,结合起来才能判断。例如在search,grope,fumble,feel这一组表示“搜寻”的同义动词中,search有搜寻,寻找,搜索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调查,探查;细察,细读,还有对…进行搜身;搜查(某人、家)等这个含义。grope也有摸索,搜索的意思,但它更侧重在黑暗中摸,触摸,常与for连用。fumble的侧重点在笨拙地做事,笨拙地行动,带有一种慌张的情绪,还有乱摸,犯错误的意思。feel的意思最简单。只是分析同义动词的意义它还是死的,要把词代入到具体语境中它才会变成活的。如果要把上述同义词代入句子中,表达慌忙摸出某物的时候,上述四个词中选用fumble就是最合适的,因为它能表示慌忙的状态,其他三个词就没有那个功能。

三、同义形容词

同义形容词的差异也主要存在于表达的情感方面。例如表示颤抖的一组形容词shivering,trembling,shaking,quivering中,shivering表示的颤抖多由于寒冷,恐惧而引起,trembling也是表达颤抖,常和情绪搭配且感彩最深,表示由恐惧,紧张,激动,兴奋等引起的发抖,有颤栗的,战悚的意思,shaking不带太多的感彩,主要就是表示颤抖,quivering表示非常轻微的颤抖。再看表示节约,不舍得花钱的一组形容词thrifty,economical,stingy中,thrifty是褒义词,表示勤俭节约,economical是中性词,表示节约,有计划地节省开支,stingy就是贬义词了,表示吝啬,小气。

由此可以看出,同义词在翻译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对译文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鉴于同义词的特点,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紧密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在文中的感彩,语义强度,语体风格等方面,选用合适的词语。翻译的过程也绝不是简单机械的查字典,要在同义词中选出准确合适的那一个还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看原版文章文献,观察本土作家是如何选词的,研习英美文化中的用词习惯和规律。在今后的翻译中,尽量避免文化信息的流失,做到最大程度的词汇对等,进而达到最理想的文化对等。

参考文献:

[1]关超(2011);浅谈英汉互译的不对等性;《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版)》;2011年第1期

篇6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感到乏味、头疼,尤其是对于篇幅长、难度较大的文章,部分学生表现出恐惧感,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了阅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能否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笔者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师生形成良性互动。比如,在阅读文章之前,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简短故事,或者选择一些简短有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前的热身,使学生在愉快情境中进行阅读,打消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恐惧心理,树立了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阅读完毕,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结、分析,对问题逐一加以解答,做到有的放矢,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加强了,学生对阅读树立了自信,阅读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

二、多途径词汇的积累

词汇积累是做好阅读的基本功,平时教科书中的基础词汇的识记与收集,是词汇的基本途径。另外,学生也可多读一些浅显有趣的英文寓言、童话和故事书,从中积累更多的词汇;多收听VOA 的Special English或者BBC英文教学节目等,从中学习词语,语音语调,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循环往返阅读,温故知新,增强词汇记忆,有利于口语的提高;平时应用词汇进行遣词造句,或者应用所学新词汇讲故事等,通过反复运用词汇,久而久之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三、阅读技巧的培养

1.词意推测的训练

平时阅读提倡学生应用工具书查找新词汇,培养独立阅读习惯。在训练泛读和快速阅读时,鼓励学生对生词(不影响文意的情况下)跳读,或通过上下文推测词汇的意思。笔者最常用的猜词方法有:从已知词汇推测未知词汇,并列同位关系推测词义。例如,I had been young, healthy, and smug. She had been old, sick, and desperate. Wishing with all my heart that I had acted like a human being rather than a robot. 这一段话中,我们可通过young-old, healthy-sick, smug-desperate(希望)这几对反义词,就能猜出smug 大致的词义是 “绝望”。

再如,cheating can happen in a lot of different ways, Jeff is doing it by sneaking answers to a test.从cheating(欺骗)可以推出sneaking为带欺骗抄袭(偷抄)。The students laughed so much,but I was afraid the headmaster would be in to see all this. So I decided to pay no attention to them and continued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however, they roared even more.从上下文可以猜测出roared是laughed同义词,但比laugh程度更强烈。

2.阅读速度的培养

笔者认为要提高阅读质量和速度,就要让学生尽早培养略读、寻读、意群阅读等阅读能力,改掉指读、声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在平时阅读训练中,笔者根据文章的难度和信息量的不同,采用限时阅读,要求学生首先找到文章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或中心意思(main idea)。主题句可在段首或段尾,也有少数隐含在段落中。通过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训练,学生掌握了阅读的要领,阅读速度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3.常用阅读技巧的培养

除了上文提到的略读、寻读、跳读和意群阅读外,笔者还引入了倒读法。该方法常用于考试阅读部分,先读题目及选项内容,后读短文,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运用该方法使学生阅读目的明确,能及时抓住题目与文章的相关信息,有效提高阅读速度,节省时间。该阅读方法无论对理解性题目,还是对深层推理性题目都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对概括和总结性的问题,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析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倾向,挖掘隐含思想和感彩,最后作出精准的判断。

4.权衡速度与细节的关系

细节决定成败,注重快速阅读并不是忽视细节,尤其是考试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是考查细节,答案基本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考查的部分可能是一个词或者短语,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者相关的若干句子。给出题目变换了句式或者变更了意思相近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例如,Most children do not enjoy doing housework, They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rather than cleaning the rooms. But in Australia, Jim and Rober’s mother...Mrs Black, has good and proper ways to get their children to do housework.

题目:1. Most children prefer playing computer games to doing housework.

2. An Australian mother, Mrs Black has good and proper ways to get their children to do housework.

篇7

二、抓准线索理结构

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是理解的基础。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通常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如叙述体的文章,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体的文章则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你可根据文章的特点,以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掌握文章的结构,能帮助考生在阅读和回答问题时做到高效省时。

三、“断章取义”寻细节

考生要从文段中获得所需的具体信息,可不必阅读整篇文章,而只需找出可能包含所需信息的段落,迅速划定关键词语,然后加以重点阅读即可。此法主要是针对获得具体信息,回答具体的问题,即试题中的细节问题。它常常与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有关,有时跟具体的数字,如长度、速度、距离、大小、尺寸等有联系。考生在运用此法时,应该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顺序排列。有的是按空间顺序排列,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考生应根据短文的结构,有针对性地扫读,迅速锁定相关内容。

四、同义互释解难题

所谓同义互释,就是在阅读的时候从备选项中找出与原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或短语,它们在意思上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解释、互相替换,这种方法叫同义互释法。它是英语阅读理解题常见方法之一。阅读理解中的难题,如深层理解题或判断推理题可重点采用同义互释法。

五、“本末倒置”读广告

广告、字典、公告、演出信息、航班时间表、借书卡片等一般为功能阅读,需快速寻找信息。做这类题时没有必要阅读全文,宜采用“倒序法”来处理。即先看问题,后看文章内容。这样在阅读中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去读,冗余无效信息可以略读,甚至不读。

六、首尾定位排顺序

有时题目要求对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可用首尾定位法,即找到第一个发生的事件,再找到最后一个发生的事件,可大大缩小选择范围,快速有效地确定答案。

七、“去伪存真”选最佳

在答题的时候,考生有时会发现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可以作为答案。这时就应该意识到该题可能是一个判断最佳选择的题目。所以,在答题时,一旦发现有一个看似正确的选项,就立即把它作为正确答案,这是不明智的。正确的方法是再看一看其他选项中还有没有符合文义的,如果有的话,就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通过选择比较,去伪存真,做出深层理解和全面分析,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选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最佳答案。

八、立足已知断未知

新课标对阅读要求的二级目标是:“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语篇未直接写出的意思。”对考生推理能力的考查,是对阅读理解的较高层次的要求。考生一定要从文章的已知信息入手,充分利用文中提供的信息,按照正常的逻辑进行推理,从而推知语篇中未直接写出,但却合乎逻辑的结果。或者根据文章的字面意思,文章结构和句、段之间的过渡关系,分析其内涵,进而推断出作者的态度、意图。这类问题考生一定要以阅读材料提供的事实、逻辑关系为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顺应作者的思维模式,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千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阅读材料。总之,推理判断题的技巧要领为:陈述或事实不是推理,推论要有事实依据。

九、细微之处辨“正误”

其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是部分细节有错误的选项。考生一定要静下心来,耐心细致地对每个选项逐个分析排除,细心斟酌,最后找出正确选项。常用的方法是找出每个选项的“支撑句”来帮助分析,切忌凭感觉答题。

十、化繁为简析长句

阅读中,遇到较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时,可以考虑将其简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句意。最常用的方法是“主干成分分析法”。即理清主句的基本结构(主谓宾成分),理解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就能快速掌握句子大意。

篇8

例句:她所表现的耐得任何艰险的精神,显示了她是一个不寻常的女性。

A饱经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深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B,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C社会主义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并不是人人都搞清楚了。

D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例句与四个备选句在语法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主谓句,这是“同”。根据这个相同点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在这个相同点的基础上寻找其相异处。通过对例句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主语是名词短语,谓语是动宾短语,谓语中的宾语由主谓短语充当。备选句中,A句的宾语是名词短语,与例句谓语的结构不同;B句由主谓短语作主语,与例句主语的结构不同;D句有句首状语,也与例句不同;A、B、D项均可排除,判定C句正确。

再看“弃同求异”的例子: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正确的一项。

A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时速可达756公里/小时。

B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时速为756公里以上。

C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速度为756公里/小时。

D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速度为756公里。

这种题型应该用“弃同求异法”去解,即抛开各选项中的相同部分不管,专门审察那些不同部分。因为相同部分是不可能有差错的,只有不同处才会有错。例题中,各选项的前半句都相同,只有后半句不相同。我们就应集中精力去审察后半句:A的“时速”与“公里/小时”意思重复;B的“最高”与“以上”前后矛盾;D的“速度为756公里”没交代清是时速还是秒速。因而A、B、D均可排除,确定C句是正确的。

最后看两种方法并用的例子:请选出一种正确的说法。

A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

B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那是极端有害的。

篇9

一、语音知识差――加强发音练习

听力是为考查学生读、说的能力。首先,很多学生在单词发音方面做得不好,发音不准确导致听不懂听力材料里面的内容。对内容都不清楚,更别提该如何理解,如何做题。其次,对一些读音相近的单词分不清,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混淆材料的内容,导致对原文的理解出现很大偏差。有的学生在句子中词语的重读、弱读、连读等技巧性做法方面存在缺陷,常常忽略词语的连读、弱读,导致自己错误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听力结果一塌糊涂。

面对这个问题,老师首先在教课时一定要确保学生朗读时发音的准确性、规范性,耐心鼓励学生,让他们大声地读出来;遇到读音相近的单词,要让学生自己找寻它们的区别,例如单词“mouth”和“mouse”,“shoot”和“shot”的读音区别,在学生的发音方面一定要加强训练;另外,老师在平时的阅读课上,要注意给学生讲解一些英语口语中技巧性的东西,比如单词的连读“do”和“not”在一起时经常会使用连读。还有一些读单词的语气。单词的语气能决定这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陈述句。这些知识都是在点滴的积累中获得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词汇量不足――加强词汇积累

无论做什么事情,基础是最重要的。基础有了,后面的学习就会如行云流水,畅通无阻。然而人们总会事与愿违。英语学不好大部分都是由于词汇量不足而且不积极地去积累造成的。词汇量之所以会不足,一部分是因为学生对基础单词、词组的掌握不扎实,对语法的理解不透彻等导致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另外就是学生对英语背景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综合性知识方面匮乏。

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就是词汇量的问题。只要拥有足够的词汇,学生的听力肯定会大幅提高。因此,老师一定要争取进行全英语口语教课,课上尽量让学生在英语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讲解单词时也尽量用英文的解释而不是直接用中文翻译。同时还应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锻炼他们开口说英语的能力。这样可为加强他们的语感进行积累。然后,针对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文环境、学科背景等知识,老师也要进行详细的讲解,鼓励学生多加阅读课外英文刊物,扩充自己的课外知识。

三、缺乏好习惯――提高听力技巧

学生在听听力时,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寻找材料中的单词、词组信息上,而忽略了听力原文所讲的事情,极有可能会导致以偏概全或者偏离原文的理解。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常常会在那苦思冥想,忘记了听力在继续,这样就会错过后面的题目,落得一场空。另外,由于英语的语序同汉语有很大差别,学生常常致力于还原句子的顺序做出正确的翻译,这样恰恰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原文的理解错误。

篇10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词语解释绝不是照词典意思念,而是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动作或媒体等进行引导,把学生带入“词境”之中融会贯通。教学“惊奇”、“羡慕”等词就可以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的。老师让学生找出“又惊奇又羡慕”前面的句子读几遍弄清惊奇什么,羡慕什么,然后提问:“丑小鸭又惊奇又羡慕”的原因是什么,对象是什么,这样提问,迫使学生读上文寻找答案。学生读了上文,脑子里逐渐形成“洁白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的定格镜头,这是联系上文;接着联系下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是怎么想的?虽然下文没有说丑小鸭怎么想,但引导学生想象丑小鸭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属联系下文,这时学生展开想象,积极答问。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看到天鹅,惊奇地说,原来世界上还有比鸭子更美丽的天鹅!”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羡慕地想要是我也象天鹅一样美丽该多好啊!”这样用不着讲解,“惊奇”、“羡慕”的意思已经包含在想象之中。

口头造句。口头造句时,除了自由句式外,发展性的练习是词语易位。如教学“如果”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造句,看到学生已经掌握后,老师就提出要求:“能否把‘果然’分别放在句前和句后各造一个句子?”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度。

换词。这就是在没有改变句子意思的前提下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且与原句比较,看看哪个词用得更准确,更生动。我在教学《要下雨了》中的“连忙”这个词用的就是这个方法。通过点拨,学生理解了词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朗读“连忙”所在的句子,然后提出:“能否给‘连忙’换上另外一个词?”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分别换上“急忙”,“赶忙”等词。

反义词《丑小鸭》文中的“疼爱——欺负”。《日月潭》文中的“清晰——朦胧”。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理解“清晰”的词,即是“清晰”的反义词,老师一提,学生一找就找到了。这样,学生会为自己的聪明感到高兴,会觉得学习语文不但很容易,还感到很有趣。

三、运用表演理解词语

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现就说单项表演。单项表演,即表演既没有情节,又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做解释。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抱”“捧”,“扛”“摘”等,我就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的情趣。

四、使用演示法

篇11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将译界从“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讨论中解放出来,为探索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新视角。“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重内容轻效果;交际翻译恰恰相反,重效果轻内容。”但任何文本的翻译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如何和谐地处理内容与效果这对关系,尤其是诗歌翻译。内容与效果的兼收并蓄对于完美再现其艺术性和审美性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解决之道是把两种译法合理地进行整合,平衡。笔者认为,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进行合理结合是探索英译汉诗的一条新途径。以下试以许渊冲《将进酒》的英译为例进行浅析。

《将进酒》译例浅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o you not see the Yellow River come from the sky,

Rushing into the sea and ne’er come back?

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s high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原诗两个排比句,将那种一泄千里,不复归还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藏年华一去不还,应惜眼前的深意。译者将语意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采用两个对仗基本工整的排比句,且语词,词性,句意方面,做到了语义对等。在汉语文化中,青丝常作为头发的喻体出现,但在英语,这个意象却是一种文化缺失,因此译者灵活译为silk-black,取得了一定对等效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When hopes are won,

Oh!Drink your fill in high delight,

And never leave your wine-cup empty in moonlight.

Heaven has made us talents,we’re not made in vain.

A thousand gold coins spent,more will turn up again.

译者将四个工整的七字句,根据英诗的格律要求,从语义翻译的角度将原诗的意思基本移入目的语,在形式上没拘坭于对等。对金樽这个汉文化中才有的物件在译入语中的缺失,如果不加处理,直接译过去,语义的完整反会阻碍读者的理解。译者创造性地将金樽这一词弱化处理,译为wine-cup,这一交际翻译的方法为译诗增色不少。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Kill a cow,cook a sheep and let us merry be,

And drink three hundred cupfuls of wine in high glee.

Dear friends of mine,Cheer up,cheer up!

I invite you to wine.Do not put down your cup!

二个七字句后紧跟四个三字词短句,诗的节奏和韵律将那种醉饮作乐的豪情,豪气,豪性表现得十分形象和具体。译者先从从语义翻译的角度出发,在句形处理上没有一步一趋地照搬原诗,将其译成韵律优美的但句长不等的英诗。岑夫子,丹丘生,若直译,会给读者增加一些阅读阻碍。为了较好地再现原诗的深层意境,不能一味追求语义照应忽视整体诗意和效果,否则译文形同一具没有生命的躯壳。因此,作者适当采用了交际翻译的方法,只概译为Dear friends of mine,这样也能让译入语读者产生相近的阅读效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I will sing you a song,please hear,

O,hear!Lend me a willing ear!

What difference will rare and costly dishes make?

I only want to get drunk and never to wake.

请君为我侧耳听从交际翻译的角度,译为a willing ear,这一转化为神来一笔。译文要意思对等,那译入语里应有对等词,否则应寻找途径处理文化缺省。此外,对等词在诗词中因为双语的意象建构和诗学传统不同,也可能给双语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此时,译者可以采用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结合,进行变通,生成更妥帖的译诗。钟鼓馔玉译为rare and costly dishes就是一个成功的译例。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How many great men were forgotten through the ages?

But real drinkers are more famous than sober sages.

The Prince of Poets feast’d in his palace at will,

Drank wine at ten thousand a cask and laughed his fill.

A host should not complain of money he is short,

To drink with you I will sell things of any sort.

此六句的译诗句形与原文相近,除第一句化成问句,这样虽在句意上与原诗表面不对等,但译者摆脱了原文形式束缚,进行灵活变通,避免形式阻碍意义的传达。陈王是汉语中的一个典故意象,这在英语中是一种意象空白,若直接译出,读者不便不能“读”知其意,更不能“思”得其象,译为The Prince of Poets,则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平衡中取得译诗内容与效果的兼收并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My fur coat worth a thousand coins of gold

And my flower-drappled horse may be sold

To buy good wine that we may drown the woes age-old.

此处,为求得诗义和诗意的平衡传递,译者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结合得到语义基本对等,诗意效果近于原诗的译文。比如,“呼儿将出换美酒”句中的“儿”这一词素的省去不译,是因为不能追求语义照应忽视整体诗意和效果,否则译文形同一具没有生命的躯壳。

结语:

诗歌翻译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音美”“意美”“形美。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进行合理结合,才能把诗歌神韵化进形式,像颜色化入水;又可以用形式表现神韵,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

参考文献:

篇12

一、直译法

直译,就是指在符合翻译文章的语言规范性前提下,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接转换成译文。换句话说,直译法就是尽量保留英汉习语的原意、语法和形式结构,既要做到“形相近”,又要达到“意相似”。比如常见的英语俗语“have seen better days!”直译成汉语就是“看起来日子过得不错!”;“a gentleman’s agreement”直译成中文便是“君子协定”。汉语习语直译成英语也是如此,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直译成“Hard work pays off”;“头发长,见识短”直译成“Long hair and short wit”;“万事开头难”直译成“The beginnings of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等。直译法使得原文与译文习语的字面结构和形象意义都十分近似,保留了原习语的文化特征与民俗风格,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理解。

此外,如果原文中有比喻、隐喻、意象等特点,在直译的过程中也将保留这些特点。因为这些修辞手法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文化色彩,通过直译法保留这些特点,也就保留了习语译文的原汁原味。比如,汉语习语中的“挥金如土”,采取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一个人花钱如流水,而直译成英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仍然保留这样的修辞方法,使得翻译之后的习语也十分的形象、生动。

二、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是对直译法的补充和扩展。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英汉文化背景不同,会导致读者对部分译文以及习语背后的文化难以理解。这时便有必要对直译的译文增加注释加以说明,弥补读者的文化缺失。

比如中国有名的习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直译成英文是“The clever-housewife can’t cook without rice”意思很清楚了。不过若是加上注释 “Here rice refers to grain.”,西方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米”泛指“原材料”,意为没有原材料再好的工人也无法制造出产品。这正是它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再如英语习语中的“Love is blind”,直译成汉语是“爱情是盲目的”。中国读者会绞尽脑汁儿琢磨,为何说爱情是盲目的呢?如果译者在译文后面加注予以解释:“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是在用布蒙住双眼的情况下,盲目地射出了爱情之箭”。那么中国读者便很容易理解这句译文习语的含义了。

总之,直译加注法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译文习语的文化背景,避免读者在直接的字面意思中感到不知所云,从而发挥直译习语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的重要优势。

三、意译法

习语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的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正是这样的特点,也使我们在翻译很多习语时,若只采取直译的方法很难达到原文所要表现的效果。比如英语习语中的“a gay dog”,如果直译出来是“一只快乐的狗”,其实其本意是形容“一个逍遥快活的人”。直译的效果并不好,译文与原意相去甚远,这时便可以采取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指在翻译时,尽量寻找一些与原文寓意相近的俗语、谚语或成语来进行翻译,这样会避免直译的平淡无奇,使得译文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且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如英语习语“to break the ice”,直译“破冰”表达效果不佳,可以意译成“打破僵局”;“a bolt from the blue”,直译“来自天空的一声响”似乎语句不通顺,则可意译成“晴天霹雳”。再比如汉语习语中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意译成英语习语便是“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落花流水”可意译为“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总之,由于文化特色的不同,英汉习语所包含的地方特点:民俗文化、人名地名、宗教习惯等都不尽相同,单靠直译翻译会显得译文冗长拖沓,深奥难懂,而意译法则可避免这个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一定注意英汉习语中所表现出的生存环境、风情民俗、、历史文化以及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识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尽量充分考虑文化背景与历史底蕴,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充分呈现出来,从而有效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篇13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地名教学的常见问题

1.汉语地名转换为英语地名过程中的问题。

(1)转换过程的规则太多。汉语的地名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可是一些汉语地名在转换为英语地名时,需要遵守的规则太多,很是繁琐。有的汉语地名转换为英语地名时,可以直接用拼音拼写,但有的地名是例外。比如澳门,拼音是AoMen,但是转化为英语的时候是Macau。相比之下,我国其他地区的地名转换为英语时,则显得简单很多。比如,北京转换为英语是BeiJing,河北是HeBei。

(2)用法上特殊性太多。关于汉语的地名转换为英语时,在用法上存在许多的特殊用法。北京作为一个地区,转换为英语是BeiJing,而北京大学转换为英语时却是Peking University。由此可见汉语地名转换英语地名时,需要注意的特殊用法太多。

(3)作为空间载体,难以体现文化信息。上文提到地名是地区文化的空间载体,汉语的地名往往包含了地域的本土文化信息,比如东北、河北、山西等。而这些地区的名称在转换为英语以后,都是用拼音来表现,根本体现不出地域的文化信息。

2.英语地名转转换汉语地名过程中的问题。

(1)英语地名词汇的翻译五花八门。以New这个单词来举例,在New York、New Zealand、New Foundland这三个英语地名词汇中都出现了。而这三个地名翻译为汉语以后是“纽约”、“新西兰”、“纽芬兰”三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名称,学生完全搞不清楚翻译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2)英语地名的书写形态多种多样,难以分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是以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名字来命名。而华盛顿的书面表达方式有Washington和WashingtonD.C.两种形态。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明明是同一个地名,为什么会有俩种表达方式?哪个单词才是正确的?又为什么要加上D.C.?

二、中学英语地名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办法

1.掌握英语地名翻译为汉语的基本方法。

(1)读出英语地名,并根据发音寻找相近的汉字书写出来。先把英语地名读出来,然后根据英语发音,找接近的汉字书写出来。也被称作“音译法”。比如London翻译为伦敦,英语的发音和中文汉字发音都较为接近。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根据英语地名的发音,在汉字中寻找发音接近的汉字,书写下来。

(2)根据英语地名所包含的意思,翻译为汉语。把英语地名中所含的意思翻译为汉语,此方法也被称作“意译法”。这样的地名往往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出该地区的本土文化或者方位。比如the North Pole翻译为“北极”,North是“北”的意思,Pole是“极”的意思。

2.掌握汉语地名转换为英语地名的基本方法。

(1)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汉语地名转换为英语地名,国际标准的翻译方法是用拼音拼写。而在进行拼写时要注意:当地名翻译为拼音时,存在音节界限混淆的情况,拼音的隔音符号不能省略掉,比如西安翻译为英语地名时,要拼写成Xi'an,而没有隔音符号的话,有可能就会理解为Xian,也就是“先”。

(2)遵循汉语地名翻译为英语时的特例。上文提到北京和北京大学,这两个地名在翻译为英语地名时,形态会不同。这是由历史原因所造成,而这些地名的英语形态已经被国际认可,不能擅自更改。学生在进行翻译时,要遵循其特殊性。

3.多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

(1)教师对于相关地名知识的讲解要透彻。教师在中学英语的地名教学中,要进行透彻、全面的教学。除了讲解和地名相关的知识点以外,还有积极的解答学生提出的和地名有关的疑问。比如学生对于Greenwich这个英语地名的疑问,为什么在过去翻译为“格林威治”,但是现在却翻译为“格林尼治”。老要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因为这个地名中的“W”一词,是不需要发音的。

(2)教师为学生拓展地名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英语地名教学时,讲述一些和地名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Washington,翻译为“华盛顿”,是美国首都。教师可以就 “华盛顿”这个名称的由来,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这样,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极大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

地名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空间载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地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英语地名的学习和转换过程中,存在许多疑惑。这就需要学生了解使用英语地名时的注意事项,并灵活掌握英语地名、汉语地名之间的自由转换方法,教师也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如此才能提高中学英语地名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