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体育武术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体育武术教学

篇1

武术运动是对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考验,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也要以学生的体能素质为核心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例如:身强力壮、天生爱运动的男生可以选择相对剧烈、高难度的动作进行教学;相反,身单力薄、身体较弱的女生则适合相对轻柔、缓慢的动作,这样才能使不同才智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发挥。同时,安全意识必须贯穿于整个武术课堂教学的始终,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教师必须亲自守护,重点监督学生的动作规范与要领,确保学生能够严格依照规定科学练习。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适当地控制训练强度,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进行调节,防止出现学生由于过于疲惫昏厥的现象。

三、游戏教学,兴趣引导

在武术运动开始阶段,学生身体处于安静状态,很难进入激烈运动状态,可以引入游戏来激起学生的亢奋情绪,常用的游戏方法有: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聚焦学生的神志,学生的神经、肌肉会自然进入紧张氛围,身体也会慢慢走向运动状态,为接下来的武术练习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一些高难度动作更应该引进游戏,从而全面完善学生的肌肉质量。学生具备了练习武术的基本身体素质,才能达到对武术的疯狂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提高学生的品质。在一堂紧张的练习课的末尾,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较为轻松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放松神经、梳理肌肉,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对接下来的教学课堂充满期待。

四、侧重武术套路形成特点与原则教学

武术教学的核心在于在具备了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武术套路,无论教师选定那一套武术教学策略,都要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动作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习武不偏离方向,走入正轨。例如:常见的套路动作表现为打、攻、摔、踢等,动作的主要特征体现为进攻与守护,要向学生全面介绍这些动作规律,培养学生的肢体灵活度及保持平衡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稳扎稳打。而且学生一旦明白了各种武术套路的特征,就能够凭借自身的体能条件来恰当地择取练习方法,确保不同的学生各自发挥自身功力。

五、引入多媒体,渲染气氛

体育教学也应该同现代化接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来优化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渲染气氛,使学生能够身在其中感受到武术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一些典型的武术动作,例如:一些古装武侠剧中的武术片段,学生通过观看激烈的画面,自然会产生对武术功夫的崇敬,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为学生播放武术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练习,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音乐与肢体锻炼的双重带动下身心得到锻炼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篇2

一、武术教学具有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作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及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武术作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形成与完善的特色运动,不仅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样内容也极为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武术进行教学,具有内外合一的作用,更概括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不仅能够对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神经反应等多方面部位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同样也能不断的促进人身体的协调能力,促进身体全面的发展。据调查显示,武术对人身体的内环境平衡,调节气血,改善人身体的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起到一定的效果。武术作为中国发展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教育中始终是把武德作为练习武术的先决条件。在思想道德上能够教导学生尊重师长、相互帮助、讲理诚信、不恃强凌弱等道德内容,人性与习武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的重要表现形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武术练习的常见方式,对于锻炼学生意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注重的是基本功的联系,需要学生在长时间的锻炼下才能起到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永不自满的品质。

二、武术教学对于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思想、行为、身体及心理、审美能力。而武术教学中德育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认知能力转化为培养学生思想行为的能力,通过不断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习惯,传授更多的武术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内通过不同的武术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相互竞争及团队协作的意识,同样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净化不良作风。还能起到丰富学生经验与日常生活的作用,让学生在经验中寻找出解决事物的方法。现今中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知识素养及思想的健康,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责任心及学习态度。而武术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从优秀的运动员身上,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物意识,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带来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丰富情感,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知识点,设计出具有情感教学的情境,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育。

三、武术教学具有丰富美育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美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与其它各方面的教育条件形成良好的辅助作用,共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武术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其表现方式也具有美感性。而戏剧不仅保存了武术的精华,也增加了一些美感,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能为人们带来享受,同样也能激发人们美的情操。1.陶冶自然美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来源于生活,融合了大自然的美感,追求和谐统一的思想。阳刚、虚实等矛盾的对立统一是精髓所在。同时武术的技巧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技巧增多、规格严谨、动作连贯等特点,不仅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同样也能给人带来美的感觉。2.造型美感。在武术运动中动作、手法、身法及气力等技巧综合统一,不同的技巧相结合,运动不同的身法创造出不同的动作进行相互转换。在武术运动中,通过身体各个部位及点、线、面的转换,组合成不同的动态图画,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武术的美感,同样也能给人以动静结合的画面,通过不断的转换,促进武术运动美感的升华。3.结构美感。武术运动作为套路动作结合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结构的艺术性及布局性,不仅具有连贯、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样对于结构的设计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反复推敲的,注重攻防、动作快慢、力度大小等结构的变化。正是武术的这种结构特点,促使武术的布局具有完美性,动作连接符合科学规律,同时又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充分展现了武术的美学特点。4.精神美感。武术具有多套路、动作变化快等明显变化的节奏韵律,往往能够将人们带入视觉享受中,让人们感受到动静结合、干净利落、长短有别等不同的思想,能引导人们不自觉的进行动作模仿,从而不断获得喜悦的心情,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武术运动中,精神美感是武术运动的美感的灵魂,自然美感是核心,结构美感是自然美感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方式的表达能够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武术运动的美学特点,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情感,不断的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陶冶情操,从而不断的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作为我国代代相传,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因此,相关部门及体育教育事业从业人员,应当重视体育教学中武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通过武术教育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效果,同样也要教导学生追求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武术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体育文化素养等思想的发展。发展武术运动,不仅能够起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人们体制的作用,同样也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不断的引进武术教学,结合相应的教学目标,开发出全新的教学方式,从素质教育、道德、美育等多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高龙,陈思羽.我国中学武术教学研究综述[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6),46-46,52.

篇3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武术的教学研究,抓住影响武术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习武动机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学生年龄尚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武术。我们要积极引导,从思想上端正习武的动机。很多人认为体育课上的武术线性花拳绣腿,是骗人的花架子,这种认识是极端的、片面的。也是学生对中华武术认识不深的真正所在。因此,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较全面了解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尤其要让学生深入掌握现代武术特点、作用及古今中华武术的异同。只有不断的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现在的武术动作、套路运动是来源于技击意识很强的攻防技击动作,为了便于更好的演练而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基本功及套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有别于对抗性攻防技术,它是在保留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增强了锻炼身体的效能,同时也讲究卫生动作的艺术观赏性。

中学生武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中,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应善于及时发现中学生优点给予表扬。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可让表现好的同学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演练。

二、课前准备要充分

1、备教材

现行的体育课本上的武术内容所占比例小,不够系统,教师要根据教授对象的情况,筛选难易程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并注意教材的系统性长拳的基本手型、步型、腿法、身法等要作为武术的基本功长抓不懈,五步拳是一套较好的组合套路,编排严谨细致、科学合理、短小精悍、易学易练。教师也可将地方方的传统套路稍加改编引进体育课堂。考虑基本动作与成套动作教学的比例,难度适中,制订好授课计划。

2、钻研教材

教师对新选择的教材要钻研,充分掌握动作的要点、难点,只有这样在示范时才能做到准确优美,气势磅礴,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吸引并感染学生。加之通俗易懂、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更加激发学生纷纷效仿的良好的心理反应。

3、备学生

学生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各有差异,水平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曾在武校学习过,有相当的功底,这样的稍加指点便可成为得力助手,成为武术教学中的体育骨干。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条件较好的少数学生严格要求,刻意提高,这使大多数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看到身旁的同学动作做的那么的优美,很多的学生都会不断的努力。对于协调、柔韧等素质差的少数学生采取多鼓励、指导,使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习武的信心。

三、科学的教学组织

1、教法避免单一、固定

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仅用少数、重复的几种教法。例如学习手型可以综合步型、步法,配合形象化的语言,效果会大有提高,两臂侧上举的勾手,结合提膝平衡,谓之大鹏展翅,学生兴趣会提高。纠正动作也不一定教师亲自去做,人数那么多,累且不说,耽误时间是真,学生练习密度小,让学生自己去互相纠正,省时高效。

2、打破教学常规,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原来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阶段教学法”这一传统模式,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自身的优点,问题是武术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也许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动作后,让几个体育骨干分别带领学生发挥创造力自编小套路来表演。让学生去评判套路编排、基本功是否成功和扎实。这不仅能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更易建立浓郁的学习氛围。

3、加强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武术基本动作及套路组合动作是经过多次练习,反复刺激才能掌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把握信息反馈,注意观察学生生理、心理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把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条不紊,活而不乱。

4、改革考试办法,注重能力培养

以前武术课测评,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把规定套路做一遍,根据学生做的好坏给予评分。这种考试的方法缺点在于考试过后,学生在不上武术课或体育课时,时间一长就将以前学过的动作遗忘,将教师的心血和学生的汗水付之东流。为此。考试方法可作如下改革:第一学年重点以基本手型、步型、基本动作考试为主。第二学年以教授的套路和自编套路为主,分值各占50%。第三学年把传统套路改编后传授给给学生或学生自学套路,仅作为考查课。这样学生不仅要学好规定套路,又要学习武术套路的编排原则和方法,将来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基本能自学武术而进一步提高,从而受益终生。

篇4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初中生年龄较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武术,而且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本上很少有与武术有关的理论知识,只有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套路,看上去象花拳绣腿,远远比不上成龙、李连杰所拍的电影的武术动作,因此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实施武术动作、套路的教学内容之前,至少要安排一节武术的理论课。这节课可以是老师向学生介绍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以及武术攻防技击性的特点和生活中防身、健身的作用等。也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分组安排学生网上查找跟武术有关的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先播放一段成龙的动作电影片,再让学生谈谈对中国武术的看法,最后再向学生讲解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以及武术的特点、作用等。通过这一节武术理论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了武术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对武术的认识,领会了武术理论发展的精髓里离不开攻防技击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武术基本的动作和套路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学习武术的前提和基础,才能产生对武术的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动作讲解上渗透武术的攻防含义

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本质。武术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按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范攻防组合动作。它以踢、打、摔、拿等动作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以在功夫那个实战中找到原形。

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我们一定注意不要只强调动作要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应该在教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例如在健身拳中的拳、掌、肘、爪、勾等打法,脚踢、膝顶、头撞、按摔等技法都具有明显的技击性和攻防含义。学生在练习这些基本动作时往往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完这些基本动作要求后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攻击对方保护自己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甚至不用教师要求,自己都会去练习体会动作。这样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不但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武术,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套路的积极性,为学习攻防实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攻防含义的传授对于武术教学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2.2动作示范上采取分解和完整相结合

武术教学中不管是学习套路,还是学习器械,教师都应该把该套路完整的示范给学生看两遍,这样不仅学生对该套路的动作形成完整的印象,对动作的概貌和精气神的韵味有了初步了解,还让学生有了美的享受(当然教师的示范要以正常的速度体现式正招圆、劲力顺达,力求行美质善),增强了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另外武术是有很多动作组合而成,因此在教学中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如果动作比较复杂,就要分解为:上下分解和左右分解。例如在学习“马步架打”时,教师先示范一个完整的动作后,再进行上肢的分解动作,接着进行下肢的动作,最后再带领学生把一个个的分解动作串联起来,进行完整的练习。一个动作不会不要急于教下一个动作,要反复体会,才能消化和理解动作要领,同时也注意渗透攻防意识刚开始学习时,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动作的细节,等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再精雕细琢。比如在学习“剑术”套路时,先引导学生学习刺剑、架剑、挂剑、撩剑、压剑、崩剑、劈剑和点剑,然后在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最后再将每个动作串联起来。

2.3动作纠正上采取互教互学的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阶段教学法”,学生都是被动接受,但在武术的课堂教学中,可打破这种常规教学法,采取学生互教互学的办法。

我们的学生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各有差异,水平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曾学习过,有相当的功底,这样的稍加指点便可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成为武术教学中的体育骨干。在上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武术爱好者进行单独指导,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在武术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这些学生示范动作、也可以让这些学生来纠正其他学生动作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密度,省时高效。同时这些学生在教学中既锻炼了自己,又展示了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小武术明星”。正有了这样的“小武术明星”我们可以按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和水平来分组教学。这样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4分组比赛和自我展示

通过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劲量水平相近)由“明星”担任组长(或者由组内选举)。通过看教师的完整示范(或者学生的示范)和分解讲解,由组长带队指导练习,教师巡回纠正指导。规定时间参加比赛,同时规定比赛的规则和要求。还可以加上自我的展示,为本组加分。学生还可以根据所学的武术知识自己创编节目。从而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这样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增强了集体的荣誉感。

武术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教学认知系统,它不仅是身体的形式活动,而且还讲究内存的精神、意向以及呼吸与形体动作的密切配合,对培育人的心理美与形体美的完美结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作用。

篇5

传统武术是主要扎根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名族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我国中华名族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文富。然而,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一些传统武术文化特性正在逐渐消失,这给我国名族个性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我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程下,关注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意义重大。

一 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个性,是一个民族独立于民族之林的标志。而当代中国所处的外在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代是西方文化主导的时代,西方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逐渐影响着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尤其在市场经济引入中国后,对外交流的频繁,国人的思想产生了较为深重的震动。现代人对时尚的炫耀,以及'休闲'、'简洁'理念占据人们的主流思想,使原已复杂、丰富而著称的武术等民族传统武术项目走入人们视野的边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韩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力是不可量化的,跆拳道的风靡,使得中国的武术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瑜伽的盛行让中国的传统引导术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所有这些都在凸显出一种文化的扩张,对此现象,广大的武术工作者和传统导引术的传播者应有所作为。我们每一个国人都有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义务与责任,对于我们体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大力推广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我们要把它们从人们视野的边缘抢救回来。

二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不同于一种器物,不可能像一件古董埋在地下几千年上万年,出土后还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那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所依存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必须要以创新的形式存在,这是防止民族插头体育衰退的重要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繁荣的前提,也是许多研究者的共识。”木兰拳与合气健身操便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武术在当代适应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新的发展态势,这给予了其它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新思路,不能依然靠过去的老套路在当代社会里谋取生存。21世纪是体育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在对自身现代化的改造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鉴、融合、嫁接和变异,只有如此在当代社会里才有新的发展空间。

1.体育教学中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及热情。 体育课是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适当加入武术教学内容。项目的开展不能单纯一个套路地枯燥重复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多样化;要充分重视学生想象中的武术和现实武术的反差对比,学生想象中的武术受传统传奇故事的影响和现代影视的陶熏对武术产生错误理解。且武术初始教学又一般都是基本功和基础套路练习,那么,现实武术很容易与学生的“理想武术”现象相排斥,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必须做到: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开始学习武术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浓厚的,因此在刚开始教学时注意暂降低对基本功的要求;基本套路动作要短而少,有代表性,能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作奏感就达到了目的。如弓步、马步练习时,要把几个动作篡编成:马步转左弓步,右脚上步成右丁步,右脚打开成马步,左脚上前成左丁步,左脚打开成马步,如此往复。套路可用五步拳或是拿规定拳、四十二式太极拳中一个分段,去掉较难的动作做为教学等。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体现武术的特点,并同时选择几个有难度的组合或分段表演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学生不容易服输的心里特点,分组进行教学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训趣。

(2)教学内容要形式多样。 在武术教学中,学生有一定武术基础时要立即推出擒拿、格斗、散手的拳法、腿法和组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了解到武术的攻防意义,体会到武术的博大精深。例如,由学生自己提出在平常戏耍中碰到的无法克服抱缠的动作,教师针对抱缠动作进行讲解如何使用巧劲摔倒对方,反败为胜,体现了武术的实用性,同时可减少受“理想武术”的负面影响。

(3)教学手段要多变。 在教会基本功和基础套路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实施不同的武术项目,如文静的学生授以文静流畅的太极拳、长拳;好动、活泼、力量较好的学生授以刚劲猛烈的南拳、擒拿格斗、散手等项目。尽量把学生的个性在项目的特点中体现出来。利用四十二式太极拳做放松运动,改变以往单调的放松运动,增强学生的新鲜感。

(4)思想政治工作要常抓不懈。 思想政治工作是武术生存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也是学校是否支持开展武术教学的最重要原因。斗志旺盛、容易冲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影视的打斗场面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要求教师时刻要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专项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爱,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吸收武术礼节,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纪律,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且更有利于帮助学校政教的德育工作,为学校获得了两赢。

2.不断提高教师的武术技术水平。 随着项目的快速发展,师资水平必然受到挑战,要组织教师经常观摩高水平的武术比赛或技术、规则研讨会,提高教师教学教育能力和技术水平、评判水平,进一步提高武术素养,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3.建立比赛制度。 比赛是技术水平的体现,是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设置比赛可以从本校或本运动队小规模开始,使教师和学生的努力结晶在比赛中得到体现。将有力地推动教师和学生更努力去探索,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学生兴趣的调动和水平的提高才能得到家长、社会的有力支持,反过来又促进武术运动的更好开展。

4.国家政策及国民的需求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全民健身”是传统武术的时代价值。事物要生存,必然要有其生存的空间。并且空间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过程。目前,尽管我国竞技武术模式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传统武术依然广泛活跃,这是传统武术拥有顽强生命力和发展生存空间的最大特点。从而也为传统武术发展地位的定位指明了方向。

5.科研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解放后,武术这一学科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我们应当看到,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科研工作明显不足。传统武术科研工作严重滞后于武术实践,传统武术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搞好传统武术的科学理论研究工作,才能使传统武术技术规范化,才能真正做到传统武术的继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总之,武术要在学校广泛开展,必须走先体育教育后竞技训练,先调动兴趣后培养,利用成功促发展这些途径,武术运动将很快在学校体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①不断完善政策,加强小学武术管理实施力度,加大对中学武术的经费投入,大力培养中学武术师资人才,不断创新教材,积极主动创造武术教学条件,营造中学武术发展空间。②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到会讲、会做、会教、会看,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武术学习中来。从自身入手,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③小学武术教学要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从教材教法入手,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并与实际情况结合,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

2.建议。①加强武术对小学生的宣传力度,介绍国内外武术的发展动态,带领小学生一起关注武术“走向世界、走进奥运”的发展情况。②让小学生观赏各类武术比赛录像带,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中学生对武术运动的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加强武术文化的教学,了解中国武术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继承并弘扬民族传统武术中的精华,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北京:国务院,2005

篇6

一、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在当代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套路运动教学占据内容。

教学中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正式的武术套路运动一样,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循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武术主要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等。格斗项目在校园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比较少,因为格斗运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的几率比较大。现在校园体育开展的格斗运动有散打和太极推手。

二、武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武术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都在武术的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同时对强身健体有着显著的功效,更可以锻炼一个人意志力,武术的道德也在不断的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起到教人做人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地位优势。同时也因为武术神奇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也为其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1、武术课程是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运动。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2、武术课程可以自卫防身。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自卫防身效果。这同其他的体育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的体育项目能做到的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效果,却不一定在自卫防身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武术课程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武术课程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武术基本技艺,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中华武术都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良传统。通过习武,让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礼仪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4、武术课程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武术项目的观赏价值很高,不论是技术动作的艺术美,套路演练时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还是团体竞赛时团队的团结一致的气势,都给人以美德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别的体育教学项目所无法企及的。

三、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学习武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武术内容非常丰富,一个套路往往动作多变,技术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学不会,教学费力又效果差。

1、让在学生学会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武术教学应从“基本”入手,后教学拳术和器械套路。“基本”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提高基本动作规格,而且是学习拳术和器械套路、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武术套路都是由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跳跃、平衡等单个动作组成的,基础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以后教学武术套路的效果。

2、重视武术基本理论的讲授。由于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善独立思考,喜追本溯源,要求从理论的高度对学习的拳术或器械进行概括,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又喜欢怀疑和争论,富于想象,常常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

四、通过武术课程在大学中的开展完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体系应包括武术课程教学、武术协会及高校武术队。在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这三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武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应从根本上突破工具性教育、实用性教育这个框架,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可改变教学内容,开发短小精练的组合动作体系,将实用、娱乐、健身、休闲、文化融为一体,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充分利用书籍、光碟和网络传播武术文化知识。在武术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督促全国各高校成立武术协会分会,对其进行引导,使武术文化能够有效地传播。在高校武术队建设方面,我们应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加入到武术队的后备力量中去,要使高校的武术竞赛有其本身的特点,不要一味的走竞技化的道路,应该为武术而武术,为国家而武术,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发扬光大[21]。只有将这三者不断的完善,才能使我们的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内更加广泛的传播开来。

五、武术教学在大学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武术文化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师生属于高层次的文化群体,对武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都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感染力和辐射能力,我们应加强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这对今后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势必将武术文化更好地传播到全社会、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许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

篇7

一、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在当代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套路运动教学占据内容。

教学中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正式的武术套路运动一样,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循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武术主要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等。格斗项目在校园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比较少,因为格斗运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的几率比较大。现在校园体育开展的格斗运动有散打和太极推手。

二、武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武术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都在武术的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同时对强身健体有着显著的功效,更可以锻炼一个人意志力,武术的道德也在不断的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起到教人做人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地位优势。同时也因为武术神奇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也为其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1、武术课程是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运动。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2、武术课程可以自卫防身。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自卫防身效果。这同其他的体育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的体育项目能做到的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效果,却不一定在自卫防身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武术课程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武术课程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武术基本技艺,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中华武术都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良传统。通过习武,让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礼仪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4、武术课程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武术项目的观赏价值很高,不论是技术动作的艺术美,套路演练时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还是团体竞赛时团队的团结一致的气势,都给人以美德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别的体育教学项目所无法企及的。

5、武术课程可以增加在学生的交流。武学内容丰富,理论博大精深,功夫亦无止境。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这不仅仅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增进了友谊,丰富了业余生活。

三、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学习武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武术内容非常丰富,一个套路往往动作多变,技术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学不会,教学费力又效果差。

篇8

二、武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武术是源于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的演化与发展中,形成了集健身、防身、养生为一体的独特锻炼功效,是一项很好的健身和终身体育运动。武术也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形式满足了不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由于授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武术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武术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应加强武术教学。

(一)参与者的群众基础广

学生对武术特别钟爱,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就有学习武术的兴趣,对武术有崇拜与梦想,我们体育教师在武术课的教学上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能够实现体育的目的

武术是一项既有搏击运动又有套路运动的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培养学生勇猛、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它具有功防技击性、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对于武术的学习门槛比较低,不会对身体素质有过高的要求,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学习,同时在体育考试中便于教师的组织和考核,保证了体育课的有序性,与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完全吻合。

(三)对场地器械要求少,适合各级学校

“拳打卧牛之地”,习武占有的地方比较小,所以,武术教学一般不受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教育经费不够充裕甚至缺乏的情况下,发展武术比发展球类、田径、游泳等体育项目更容易。

(四)师资力量已部分满足教学需要

根据原国家教委1992年的文件精神,体育学院和师范体育系,体育师范专科,武术课已成为必修课,这就意味着每个从师范体育系毕业的学生都具有一定武术基础。他们毕业后也能满足本校武术教学的需要。

(五)培养学生武术的道德观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无执无痕与无为无待,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的武术道德,这也是传统的武术道德的观念体系。它对于所有传统中国人特别是传统武术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来自儒家的一种积极向上、宽厚待人的入世性质的道德观念,是练习武术的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依据。自强不息,是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基本共识。学习武术可以使我们对于做事情做到自主、有信心,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充满信心。厚德载物作为一种武术道德,是以载物为外在表现,强调的是一种包容。这种包容可以大致理解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中庸。

无执无痕与无为无待,是来自佛家和道家的一种平心静气、超凡脱俗的出世性质的道德观念,是习武调整形态的法宝。无执无痕,是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良好心态,是佛家的思想精华,这种入世和出世融于一体的理性意识也深深影响着诸多中国人。无为无待,是对待他人他物的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不对他人他物进行任何干涉。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篇9

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手段。游戏是按规则进行的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要进行好游戏,首先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否则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游戏借助规则,可以很好地约束学生的个人行为,为武术教学在纪律上提供了保证;体育游戏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智力,改善器官系统的有效方法。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培养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而且能有效促进器官系统的健康发展,为武术课教学提供很好的教前准备;体育游戏是提高武术教学训练质量的有利条件,武术的许多身体素质练习,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很好的、高质量的开展。

二、体育游戏的特点

明确的活动目的。体育游戏目的就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智力和获得娱乐。有时游戏重在提高某些素质,掌握某些技能;有时重在发展体力和智力;有时是为了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有时则侧重调节情绪和休闲娱乐,这些都为武术教学提供很好的铺垫。有休闲娱乐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学生不受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的限制,人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取得效益。

三、体育游戏的选择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武术教学中选择游戏首先应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选择促进身体一般发展的活动性游戏作为准备活动的教学内容。如“贴膏药”、“开火车”、“喊数抱团”、“追捕营救”、“排头追排尾”、“老鹰捉小鸡”、“拉网捕鱼”等,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运动器官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水平,调动学习状态。选择与各类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的专门性游戏作为练习手段,如“掏鸟窝”、“抬木人”、“追逐赛”、“推小车”、“蛙跳追捕”、“搂腰拔河”、“猪八戒背媳妇”等,通过游戏流动,在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同时,又能全面有效地发展武术项目的各种身体素质。

四、体育游戏在武术作用

武术教学的准备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地活动开身体,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这一阶段体育游戏可分为: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中的运用和在专项性准备活动中的运用。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全面活动机体,克服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报数凑团”、“贴人”、“大小西瓜”等游戏,这些游戏简单易行,学生易理解,好组织,效果好,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快速投入武术课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游戏在专项性准备活动中的运用:专门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与完成基本部分内容有关的肌肉、韧带、关节以及各系统机能作好充分的准备。这类体育游戏内容要和将要进行的专项内容相关,比如,在武术的跳跃教材前做“跳拱”类游戏,以进一步活动下肢。与基本技术相结合的体育游戏,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身体素质练习艰苦、单调、一般强度都比较大,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练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如果在武术身体素质练习中加入适合学生的、合理有效的体育游戏,就能大大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状况。如:要提高学生下肢力量和弹跳力时,运用了“跳起躲棍”、“立定跳接龙”、“跳大步”的体育游戏;在发展上下肢协调能力的练习时,运用了“跳绳接力跑”的体育游戏;在发展上肢力量练习时,采用了“实心球投准”和“小球赶大球”的体育游戏。通过体育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体育游戏在结束部分的运用,对于武术上课练习引起的生理、心理疲劳,用一些形式自由,内容简单,轻松活泼的小型游戏进行放松,已经得到了几乎所有教师的认可,同时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呼吸相结合放松类型及意念放松等也可适当的运用于武术教学课堂。

五、结束语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利于武术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广大教师要根据武术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游戏内容,将体育游戏和武术教学内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发挥体育游戏对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促进作用。

篇10

一、初中体育开展武术课余训练的基本特点

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武术课余训练的开展,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自主参与性

我国学生在学校还是以学业为主,参加课余体育训练根据自愿的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在不影响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因此,摆正课余训练的位置,处理好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运动训练而忽略文化学习的倾向的问题很重要。

2.基础性

初中学生还是处于身体成长的阶段,所以,一切的课余体育训练都以学生的基本技术、身体发育、运动素质的定向发展为主要目标,采用适合初中学生身体发育、运动素质定向发展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以加大他们的基础训练,为将来的转向训练做准备。

3.针对性

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就在于在课余训练中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紧密结合训练对象的生长发育特点,这也是课余体育训练本身的任务和目标。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这一阶段很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和寿命,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不同之处就在于训练需要挖掘人的最大可能的潜力。所以课余体育训练必须按照这些特点在许可的情况下,作科学的安排才是可取的做法。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课余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总结来说,增强体质是我国体育的根本宗旨。那么从初中生的学校生活来看,除去3个月左右的寒假和暑假,其它时间都是学生到学校上学,一周的7天中学生至少有5天在学校,那么在锻炼条件方面,学校不仅场地器材充足,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专业的指导者即体育教师,原本这是学生在学校进行身体素质锻炼的最好条件,可是现状看来,却常有出现学生在学校反而锻炼不足的情况。这就成了学校体育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就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需求出现,这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的要求。

三、武术课余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对策

1.动作讲解上渗透武术的攻防含义

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本质。武术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按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范攻防组合动作。他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以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

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我们一定注意不要只强调动作要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应该在教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例如在健身拳中的拳、掌、肘、爪、勾等打法,脚踢、膝顶、头撞、按摔等技法都具有明显的技击性和攻防含义。学生在练习这些基本动作时往往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完这些基本动作要求后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攻击对方保护自己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甚至不用教师要求,自己都会去练习体会动作。这样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不但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武术,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套路的积极性,为学习攻防实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攻防含义的传授对于武术教学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2.动作纠正上采取互教互学的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阶段教学法”,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但在武术的课堂教学中,可打破这种常规教学法,采取学生互教互学的办法。我们的学生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各有差异,水平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曾在武校学习过,有相当的功底,这样的稍加指点便可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成为武术教学中的体育骨干。在上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武术爱好者进行单独指导,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在武术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这些学生示范动作、也可以让这些学生来纠正其他同学动作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密度,省时高效。同时这些学生在教学中就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榜样,看到身旁的同学动作做的那么的优美,很多的学生都会不断的努力。

总而言之,武术课余训练的开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武术课余训练时,应当通过专业化的指导,促进学生武术技能的提升,让中国的国粹在青少年一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篇11

据本人对市、区、县几十所中小学近年来的教学活动、观摩课、优质课和大课间活动的观摩学习,得知,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对待武术内容普遍存在以下五点问题:

1.武术教学在一些学校遭遇“冷落”,在教学中课时安排比例不够;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不全面;不能有效地运用武术教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效果。

2.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基本功薄弱,对武术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而是简单的模仿和不切实际的想象。

3.教学方法简单,教师示范不合理,重、难点讲解不够,错误动作纠正不及时,有效的教法得不到实施。

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过程简单,重复学习、复习、考核这一过程,单一的学习过程形式枯燥,压迫性学习,而没有趣味性,造成学生兴趣不高。

5.教学内容少。目前的教学内容仅仅是手型变换、武术操。对攻防套路的教学开发不够,有条件的学校对器械的运用不够好。

二、确立武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五项措施

中华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富有哲理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我们具有地域优势,具有一支年富力强、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队伍,只要措施得当,充分重视,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功能。

1.充分认识武术教学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手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体现“习武以德为先”,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讲礼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操守。武术的练习,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有益于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2.武术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奠定开辟了一个崭新途径

“终生体育”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武术要以本身的优势占据学生日常锻炼的内容。“终身体育”的前提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和各项体育活动中,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连贯性的安排武术内容,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它,习练它,一定能使相当比例的学生终身受益。从课程目标的四个方向来讲,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武术都是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3.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提高

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要充分认识武术是必修课,增强自身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积累,具有完整的表达能力,正确优美的示范,摸索武术自身的教学规律,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具有编、创适应具体教学实际的能力,重视基础教学。

4.善于培养学习兴趣,提倡愉快教学

武术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践意义。利用武术中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善于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大胆动作,利用游戏方法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事例,组织学习,如“制伏罪犯”、“自卫术”等。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过程。

5.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日常的规范

篇12

随着校园集体舞的淡出视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学生课间活动内容,教育部联同国家体育总局创编《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以下简称《武术健身操》),并于2010年教体艺厅下发关于推广《武术健身操》的通知,决定于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全面推广实施。当前,认真贯彻和落实《武术健身操》精神,以广播体操、校园集体舞的推广经验为基础,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契机,进而推动小学校武术健身操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使之成为校园艺术教育和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要内容。为能使《武术健身操》积极有效地推广和开展运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其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对武术健身操在小学体验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概况

《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是以中国武术为主要内容,以广播操为表现形式,以传承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思想,进而达到丰富小学生大课间操内容、增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锻炼形式。[1]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包括适宜小学生选练的《旭日东升》、《雏鹰展翅》,适宜中学生选练的《英雄少年》、《功夫青春》共四套武术健身操。

二、武术健身操在小学的运用

(一)武术健身操的教学内容

武术健身操的要素包括动作、队形和音乐。因此,在为小学生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动作。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共包括四套:《旭日东升》、《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功夫青春》从四套武术健身操的动作特点的因素来选择具体教材。比如适宜小学生选练《旭日东升》、《雏鹰展翅》,适宜中学生选练《英雄少年》、《功夫青春》。《旭日东升》以长拳基本动作为主,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入了“虎爪发声”等武术象形动作和象声发音,注重对小学生武术兴趣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形成了简洁、欢快、有趣的特点。《雏鹰展翅》以长拳基本动作为主,融入妙趣横生的武术象形动作,在突出武术精气神的同时,增加了动作的游戏性,使小学生有兴趣、乐于主动模仿和学习。

在武术动作教学过程中讲究动作规格,但小学生在变换队形的过程中既要随音乐合拍做动作又要注意自己的路线是否正确,小学生是较难掌握动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遵循武术教学基本原则,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再到整体来进行教学。

2.队形。集体武术健身操活动培养小学生时空推理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整齐而有秩序的队形,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进行正确的推理。《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四套健身操队形的编排都是有秩序的,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整齐划一。

3.音乐。《旭日东升》音乐刚柔相济,寓意小学生像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茁壮成长。《雏鹰展翅》音乐轻松欢快,寓意小学生像雏鹰一样,迎着朝阳,展翅翱翔,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武术健身操教学方法

篇13

1构建“生活化”体育课堂,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体育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是体育技能和教学方式充分结合生活情节,体验等经验,并以此指导学生健康、娱乐、生活行为的教育课程。在武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武术教学视为一种生活,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喜悦、有悲伤、有猜想、有思考、有交流、有争论等,多彩的教学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探索的潜能 。这样武术课堂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内在需要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相渗透。

1.1体育场地布置生活化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体育场地的布置上下足功夫,场地的设置、装饰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一眼看上去感觉非常的逼真、充满吸引力,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想立刻参与其中的欲望,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针对小学生心理的特点,设置情景,将学生身体辅助练习和武术教学内容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1.2情景教学趣味化

情景教学生活化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氛围,给学生应有的自,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并结合武术教学情景来渲染课堂的氛围。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允许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实施他们的做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各种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创造性学习的真正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为今后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础。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课的开始到结束的设计,都必须让学生一直在情景中学习。 如:教学《猴拳》。课的开始,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规范课堂管理,确保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的展开。

准备活动部分。内容设计让的辅助练习,应将学生身体辅助练习和武术教学内容同教学任务充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窜出“水帘洞”“绕过小树林”“ 跳过溪”“走过独木桥”“过爬杆 “短距离疾跑”等活动,让他们把自己融入到情景中,把自己看做是一只真正的小猴子。教师就扮演“大王”的角色参与其中,但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形象逼真,语言生动有趣,引领学生完成整个准备活动。正是这种真实的情景再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拼搏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热情。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更加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这个环节。学生学习猴拳时,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想孙悟空在花果山和候孙们挠痒痒时的神态、出洞、窥探、赏桃、攀登、摘果、争斗、嬉戏、摘桃、蹬枝、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的样子;然后再由老师将猴拳的动作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由浅入深,进行掌握猴子的形态的系列动作;接着再掌握猴拳的基本动作方法如:抓、甩、采、切、刁、拿、扣、顶、个“度”。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进行指导,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包容他们的错误,并积极参考学生的建议与要求,优化武术课堂教学进程和方法。定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动作的想象和学习中去,达到在愉快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

2开发有价值的系例武术操,提升民族素养

国家体育总局指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进校园活动”,《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对“课间操”等活动形式规定出勤考核标准,以加强学生的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新《九年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关政策实施下,紧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武术操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有力的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与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的开展。2010年9月,当全国小学生武术操《旭日东升》等以武术基本动作为元素,以广播操为基本形式,保留了武术的韵味和属性,吸收了部分韵律操动作,丰富了体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在全国中小学大部分学校开展起来。然而,众多的因素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学校武术的教学指导思想,导致学校武术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开课率更不理想,武术操的开展没有在各学校普及开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形式,停留表层,口号响亮,没有行动,事不追我,能过就过,人为地让学生停留在维持性的学习上。现代社会处于急速变换之中,是知识更新的时代,不能只对学生提出掌握知识的要求,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不断的掌握新的技能。实际上校园是指传承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育人场所,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实验基地,是让师生眷恋的地方,是人们取得和谐发展的一个空间。如果校园没能给学生施展武术锻炼的平台,那么就阻碍了教育保持民族传统性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中国武术才能在学校领域里和谐发展和。

2.1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探索、好奇、模仿能力和表现欲特强,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学生这些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做到让学生“一看就精彩”。 首先让专职武术教师为全校师生来一次精彩的武术表演,从教师娴熟自如,舒展大方、准确到位、富有力量的优美示范,给学生一种健与美的感受;从学生理解到欣赏武术的神韵美到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激情; 从教师展示时发出的号子如“哈 、哈哈”等,积极调动和激发大课间的课堂氛围。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先分节教学,难度大的动作要分解来教,,教完第一节武术操后,让学生在课堂课外练习、互相展示、互相指点。待整套操教学完后再连起来练习,纠正、规范动作。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配上教师灵活多样的口令和音乐伴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时还要仔细观察,挖掘那些模仿能力强、身材协调性好、节奏感强、动作比较到位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在全校的大课间操时示范表演,以促进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再次,对刚入学的新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只凭单纯的简单的讲解是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慢播功能,让学生跟着画面中的动作慢慢模仿;其次,利用课间操组织高年级武术操做得好的学生为一年级新生带操,既可以使学生对武术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又可以树立学好武术操的信心。这样,每天的模仿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武术操的基本动作。再步步深入,在众多爱好中形成一个中心爱好。由单纯从兴趣出发转到有目的的去发展特长的轨道上。

2.2构建武术操校本教材

武术操作为体育课程进入我校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是玉溪市唯一的一所,最早把中华武术课程引进校园的学校,武术课间操早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更好的在校园传承和普及武术体育课程,打造学校体育特色,让武术操成为学校对外的宣传、展示的窗口,继承中华武术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武术操作为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早已在1999年就开发了《中国功夫》的校本教材,以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新生入学的新生第一学期都要学习武术操。在此基础上2009年我校又开发了具有观赏性和武术技术元素为一体的《精忠报国》武术操的校本教材,囊括了武术中的拳术、剑术、棍术和少林入门功夫等基本动作。“在武术操的创编过程中,力求做到三大突破”首先是主题突破。武术不仅贯穿了中国文化的主题,还渗透了文化内涵,突出“以武养德”,而不是单纯的武术动作的组合。第二是内容上的突破。打破了极少吸收韵律操的动作,丰富了本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还原了武术的本性。第三是形式上的突破。将武术的本质属性通过操的形式体现出攻防内容,保留了武术的韵味和属性。使整套操贯穿着培养民族精神和因我是中国人而骄傲的主旋律,以及武术动作劲美结合的特点,激发和调动学生做好每一次、每一个动作的激情。培养了少年儿童活泼、向上、开朗的精神风貌。丰富了想象力与表现欲。同时,音乐铿锵有力,激发了学生爱国的热情和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风采。其次,动作变化和歌曲相融会贯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武术动作的表达。如最后一句歌词:“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达到整套操阶段,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倍增,学生展示武术功夫的意境更强。再加上武术操中的基本手形、步形、腿法、跳跃、抱拳礼、起势、侧展、砸拳、剑指、划臂仆步等,一招一式打得更是有模有样。当表演到出拳、踹腿、横扫千军、少林的拳脚功夫时那一声声整齐的“哈、哈哈”,把“武术的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显示出中国武术气吞山河的气势和中华武魂的魅力。展现了武术运动的体育性和艺术性的和谐发展,对中国武术能否在学校领域中发挥作用做了最好的诠释。所以,丰富中小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发不同系列的武术健身操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带动群体推动学生锻炼的意识。

3提高学校武术队的水平,是带动群体锻炼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