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训练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长跑训练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长跑训练计划

篇1

篇2

1.根据大学生身体和中长跑业余训练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1.1 大学生的身体特点

大学时期,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组织以及各种内脏器官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大脑皮层也在逐步完善,并且身体素质的发展多处于敏感期。因此,务必抓紧时机,通过大量有效地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促使其机能协调发展,体能储备不断增强,机能能力全面提高,不断变换训练方法,把训练内容和手段编组成套,并时而重新搭配组合,进行循环练习,练习的花样要多,时间要紧凑,另外融合游戏竞赛于之中,这样很适合学生运动员的神经活动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一般不会感到单调、枯燥,训练效果也好。

1.2 中长跑业余训练的性质和特点

大学中长跑业余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并推进本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本质上不同于专业体校的训练。同时,业余训练客观上受着生源、训练时间、训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训练手段上也不可能搬用专业训练的那一套。大学生的中长跑业余训练,应该因地制宜,联系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只有明确了大学生中长跑训练的性质,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例如学生的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体育教师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关系;体育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等。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确保业余训练的有效进行。

大学中长跑业余训练,是学生在以学为主的前提下参加课余训练。如何解决训练时间短,又要快速提高成绩的矛盾,笔者认为,首先应摆正训练与强度的关系。传统的训练以量为主,量大是否能绝对提高成绩?相反一定量的积累也是为提高强度础。从训练角度讲,任何一种训练没有不变的量和强度,其辨证关系在于量大,强度相对减少,提高强度减少量。二者同时提高非但提不高运动成绩,反而导致成绩下降或过度疲惫。我们的训练目的是利用的时间,提高运动成绩。从这个意义上分析量和强度的关系,量是手段,强度才是目的。而突出强度,减量,提高密度的训练原则也恰恰适合有一定训练基础、运动成绩不突出而急待提高的运动员。

2.利用循序渐进原则,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使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处理好提高成绩与长远训练计划之间的矛盾,训练应顾及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采取体育游戏方法及其它体育项目和部分跑、跳、投项目组成的多项训练为手段,改善机体的有氧能力,在提高最大吸氧量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成绩。

3. 运用激励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中长跑的训练兴趣

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是提高中长跑业余训练成绩的主要因素。分析我校现有的中长跑运动员:是从全校运动会上选的一批普通专业学生。要想把这些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培养其良好的训练兴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长跑运动员,就需要长年的艰苦磨炼和积累。我用谈心的办法,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进行感情沟通,然后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给学生讲我国中长跑运动员的坎坷经历和所承受的伤痛以及成功的过程,特别是以王军霞为代表的中长跑名将在世界大赛上出色的表现。当五星红旗升起在奥运赛场上空时,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内心十分喜悦,不仅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而且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宣传教育,使学生树立了吃苦耐劳的决心,激发了中长跑训练的兴趣,这样在以后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很容易被克服。

4.加强赛前适应性训练,以最佳竞技状态参赛

中长跑在田径项目中是一项较难训练的项目,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只要抓住中长跑的训练特点和纲要,制定好全年长、中、短期训练计划,有针对性、阶段性和选择性的运用好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是可行的。笔者几点体会是:制定训练计划一定要符合具体条件和运动员的实际;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服从于专项供能特点,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如何把握比赛节奏是训练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加强对运动员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篇3

1.3负荷量的个体化与负荷结构的合理化。目前,在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人们最关心和考虑最多的问题,已不再足要不要增加负荷量的问题,而是怎样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去确定和安排最适宜的超负荷量,去掌握与控制超负荷量的变化,实施了负荷结构的最佳搭配与组合。在对运动员现实状态进行及时和准确诊断的前提下,进行超负荷量的个体化实施。

1.4运用综合的训练方法及有效地控制比赛。当今中长跑运动水平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努力缩短训练年限,尽快提高训练效率和成材率,以适应当代比赛与发展的要求。其主要途径有:尽力挖掘竞技能力结构中每一个影响因素的潜力作用,以较短的时间,发展更多、更全面的运动竞技能力;重视提高训练的负荷强度;科学地组织负荷的内容及方法手段,广泛利用综合的训练方法。致力于训练效率的提高。因比赛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验,所以有计划地、成功地参加比赛,既是训练的直接目的,又是训练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人们从比赛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多、过频地参加比赛,反而会给运动员身心带来过重的负荷。因此,人们已注意适当而有效地控制比赛的次数和强度。

1.5注重负荷后的恢复。我国著名中长跑教练马骏仁创造了完整的“陕复”训练法,运动员在超负荷、大强度的训练后能得到迅速恢复,震惊了世界,多名运动员连破女子1500米、3000米、10000米世界纪录,曾取得辉煌成就。当代中长跑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也都已经证明:只有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从训练负荷造成的疲劳中完全恢复过来之后,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目前各国都高度重视恢复过程的实施,把恢复训练同负荷训练放在同等的地位对待,并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加速负荷后的恢复,尽力提高恢复的效果。

1.6训练理论与方法的渗透、借鉴与移植。与当代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当代中长跑的训练理论与方法也借助于其他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渗透、交叉,从而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训练实践与过程证明,当代科学的广泛综合运用,对促进当代中长跑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起着某些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当代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人们愈来愈重视借鉴、引用和移植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训练体系。

2.1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由于当代中长跑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即使是天才运动员,也不可能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同时达到世界最好成绩。所以,一般从选材定向开始,就要集中力量,针对某一专项进行训练。

2.2训练内容的全面性与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并不意味只进行专项本身的训练,而是针对专项特点和需要,选择有利于迅速提高专项成绩的有关内容进行训练。然而从决定与影响专项成绩的诸多因素而言,在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全面性的特点。要提高和解决各有关影响因素,就必须根据不同项目的训练内容和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2.3训练实施过程的个人针对性。当代任何一个中长跑运动员,包括世界顶尖水平的运动员,他们都具有个人的特长与差异,即有强项,也有弱项。所以,教练只要善于发现其特长,准确诊断其差异,并根据其特长与差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进行针对性地训练。

2.4整体能力结构的全面性。不同专项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基本结构都具有鲜明的专项特征,从分析和比较世界优秀中长跑选手竞技能力结构的变化特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都在向着“均衡型”和“全面型”发展,其中多数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不突出的情况下,能成功地参加从800米到马拉松跑的比赛。因此,在当代中长跑训练中,既要保证使运动员的局部竞技能力(特长或绝招)获得超前发展,又要结合专项需要,选择多种・内容与方法手段,使其整体竞技能力结构获得全面发展。

2.5训练适应过程的阶段性与长期性。要创造和保持专项运动的最好成绩,根据运动员训练适应规律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成长规律,都必须经过长期多年的训练过程。因此,要培养出一名高水平的中长跑运动员,一般则需要4―6年,长的需达十几年。不论一个训练过程有多长,它总是波浪前进的,而训练的长期性又必须通过若干个训练阶段即周期逐步实现。所以,当代中长跑训练的过程,既要有长期多年的计划安排,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严密的和科学的阶段训练计划安排,才能保证多年训练计划的落实。训练的周期性是训练阶段性的一种变化形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及性质相似的田径重大比赛,已成为当代国内外优秀教练员和优秀选手向往竞争的最高奋斗目标。所以,有以4年(或1―2年)为一个训练周期的,也有在1年中出现多个周期的小周期训练法。总之,使训练与比赛密切结合,有效地改善运动员的机体能力和心理素质,并保持长年训练的系统性。此特点已成为当今中长跑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要点。

篇4

中长跑比赛过程中,持良好的节奏感非常重要,可以确保运动员体力的合理分配。通过节奏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控制力,即人体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心理活动,经神经中枢系统协调,对生理机制进行支配,从而准确完成符合节奏律动的肢体动作。

1 中长跑节奏训练方法分析

中长跑运动中的节奏,即保持预定跑速的一种跑法,其中包括时间感、空间感以及距离感。节奏训练过程中,首先应当确定距离,调节跑速,然后采用一定的跑步节奏,完成预定的跑步距离。中长距离节奏跑过程中,所设置的跑步距离,应当比实际比赛过程中所设计的距离要短一些。比如,800米径赛项目训练过程中,可选600米距离作为训练场地;1500米径赛项目训练过程中,以1200米距离为宜;5000米竞赛项目以3000米距离为宜,以此类推。其次,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跑速、节奏的确定应当根据制定的竞赛目标所需时间确定跑速和节奏,这是节奏训练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用比目标稍快节奏跑、还是选择稍有余地跑速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为了使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时间、把握好距离,中距离通常200米小段记时,以便于能够找出其中的微细节奏。实践中可以看到,训练过程中的重复次数非常重要,不仅要求象中距离那样进行小段记时,而且还要找出平均数、计算几个大段落时间,找出他们的差距,然后通过训练找到适宜的节奏。其中,重复次数应当以训练目的、时间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增减;准备阶段可增加重复次数,慢慢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临近比赛需检查运动员的节奏感时,快跑应减少重复次数,使身体能够习惯竞赛节奏,以免打乱自己原来已经掌握的节奏感。

中长跑节奏训练与其它项目的训练一样,并非孤立存在的,在节奏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地结合改进跑技术、强化跑步战术的应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应当因人而异,速度感较好的运动员可不做为重点,反之亦然。一般而言,每周都要安排两次节奏训练计划。对于运动员的速度感而异,实际上是长期训练、比赛经验积累的结果,所以在训练安排时应当加强重视。准备完成后,应当每隔两三周的时间,进行检查跑练习。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其跑速主要是根据比赛目标时间、节奏性而定的。比如,巴西著名中长跑运动员克鲁斯,在23届奥运会上以1分43秒的优异成绩勇夺男子800米冠军,其教练总结训练计划时说道,在没有比赛的日常训练中,一周要安排4次节奏训练计划,在比赛季一周安排3次节奏训练计划;正是在这种训练方案下,克鲁斯每次比赛时都有非常强的节奏感,能够在赛场上轻松超越对手。再如,50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莫尔克罗夫特,其在个人训练过程中,冬季每周安排两次节奏训练,夏季每周安排3次训练,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在1982年挪威首都陆斯比什列特体育场打破5000米世界纪录,以1分零秒42的成绩获得冠军。有人描写他比赛时的场面,“他从一开始就不像罗诺,他就与对手并驾齐驱毫不相让,以出众的奔跑能力超越对手一路领先,越跑越快,以惊人的速度跑完了最后1000米,毫不逊色地体现了前慢后快的长跑节奏。”

2 中长跑比赛节奏和战术应用

在中长跑比赛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关注对手的,而是应当严格按照自己平时训练过程中较为熟悉的节奏跑,这是正常发挥和取得好成绩的关健所在。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过程中,节奏把握和战术应用非常重要,这是中长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点。

2.1 领先跑,甩开对手

在中长跑比赛中,采取领先跑战术,要求运动员在起跑以后就要加速,在最短的时间内甩开对手,在身位上占优;然后再按预定计划分配体力和速度,主动控制速度和节奏,最终将领先优势保持到最后。比如,1985年摩洛哥运动员奥伊塔,全程领跑并创造5000米世界纪录;有东方神鹿之称的王军霞,也采用了领先跑的战术,最终打破世界纪录。从应用效果上来看,领先跑战术的应用可以从心理上给自己以自信,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比赛开始时就给对手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破坏对手的心态,使对手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2.2 跟随跑,紧跟对手

跟随跑战术即影子战术,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紧跟某个运动员、或一直保持在非领先位置上,紧紧咬住前面的运动员,给他造成一定的压迫感,然后选择适当时机冲刺。采用跟随跑战术,不适合每一个运动员,而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为跟随跑战术,如果把握不好节奏,可能会适得其反,被对方打乱节奏,影响自己的成绩。对于适合的运动员而言,通常应当现以较快速度抢占有利跑道位置,紧跟其后,在剩下最后两圈、或者不足500米时,利用速度优势,通过最后的冲刺快速超越领跑者。比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10000米比赛过程中,中国运动员王军霞便在最后150米时被葡萄牙运动员里贝罗反超,无缘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同样是女子10000米中长跑比赛中,冠军获得者邢慧娜便采用的这一战术,紧跟前面的3名埃塞俄比亚运动员、荷兰运动员基普拉加特,最后2000米时,仍在第五位;但是其表情非常的自信和轻松,然在最后不足100米时,突然加速,超过了千米的四个对手,获得那一届的奥运会冠军。

2.3 均速跑,创造佳绩

中长跑比赛中的匀速跑,即在比赛时将体力均匀分配到每个段落,该战术要求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有较强的速度感和节奏感,有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采用匀速跑战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成绩,先以较快速度起跑,在占据有利位置以后再按自己既定配速跑步,无论场上情况如何,都要保持节奏;保持稳定的速度,依靠速度感和节奏感综合控制身体。均速跑是中长跑比赛过程中创造佳绩的最好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最省力的一种战术,可使运动员身体系统保持平衡,感觉轻松、能量消耗少,肌肉工作的效率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长跑节奏训练非常重要,因此养的对专项节奏感、比赛战术意识和战术应用能力加强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绩,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篇5

中长跑项目包括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两个组成部分。中距离跑包括男子、女子800米跑和1500米跑;长距离跑包括男子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女子3000米跑、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对于高校体育中长跑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来说,中长跑项目的开展遇到诸多的瓶颈,致使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水平相对不高,各项成绩也较差。在诸多制约因素当中,训练及教学的主体――学生及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是制约高校中长跑项目开展和提高的主要因素。由于中长跑项目对身体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的身体满足不了中长跑项目的要求,学生对中长跑项目不感兴趣,加之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比较大,训练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大部分参加训练的学生不能坚持到最后,参加训练的大学生不能转变成为高校中长跑运动员。

体育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体育领域的新名词,它是从教学模式中演化出来的概念。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类体育教学活动的范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多,对不同项目的教学模式的异同也有诸多的阐述。

二、现阶段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训练保证

现阶段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基本处于“教――学”的模式,单纯的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缺少其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衔接和配合,缺少相关科研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科学意见。科学的训练和训练周期的制定、训练状态的确定、运动恢复的调整等都应该通过严密的、科学的监测和跟踪检测来完成。造成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资金投入满足不了训练的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限制、缺乏相关的监测设备等都可能是导致高校中长跑训练缺乏科学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忽视技术的重要性

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讲,技术、速度及耐力是影响中长跑项目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受我国传统中长跑训练观念的影响,训练偏向于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提高,忽视了中长跑技术的训练。因此,赛场上出现许多跑步姿势各异的运动员。中长跑技术的重要性在于正确的跑步技术可以使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能量储备的作用发挥最大化,用最小的能量消耗完成同样的移动距离。当下高水平的中长跑训练越来越重视中长跑技术的更新和变革,使技术更加的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力求把技术的作用发挥最大化。高校中长跑训练应更加重视技术的训练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忽视技术的重要性。中长跑技术观念落后、缺乏与高水平领域的交流等是造成忽视技术的原因。

3.缺乏运动后恢复和健康训练的指导

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则是训练的必要保障。在大强度和大周期的训练模式下,必须要注重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他可以有效地保证以后训练的正常进行,提高后续训练的训练效果,使有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保护身体,减少运动损伤。高校中长跑教学及训练相比专业中长跑训练来讲属于半专业训练层次,高校教练和运动员普遍不重视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方面,常常忽视准备活动、训练着装及放松活动。高校中长跑训练对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重视不够也是导致运动成绩提高慢、运动员易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4.不重视训练后的营养补充

中长跑训练会过多的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水、蛋白质及糖等物质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长时间、大强度的耐力训练必须科学、合理、适时、适量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在高校领域,中长跑训练后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恰恰是薄弱环节。教练很少或者没有进行科学的营养补充计划,运动员也不具备训练后的营养补充的意识和行为。多数是从平常的饮食中得到补充,大部分饮食以外的营养补充没有科学的根据。没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来进行营养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不能足量的、及时的得到补给。

三、构建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依据

1.构建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必须具有科学性

包括运动员选材、身体机能的评定、生化指标的检测、中长跑训练、运动恢复及健康训练在内的中长跑训练全过程都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有科学性作保证,根据科学的训练计划,在整个训练周期中,从始至终都要严格以科学的依据来实施训练,逐步完善技术。根据每次的训练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根据科学的监测和比赛时间来调整每个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训练强度、训练量;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训练后的营养补充。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根据科学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情况、训练和恢复情况、饮食营养状况,这对于训练效果和成绩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2.结合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来源主要是通过普通学生选拔和体育特长招生来完成。因此,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不能用一种教学和训练模式来对所有运动员来实施中长跑训练和教学。这样会使一部分运动员“吃不消”,一部分运动员“吃不饱”,能力稍差的运动员会出现“厌训心理”;训练强度和训练难度太小,水平高的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就不会太高。适宜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会提高训练和教学的效果,增强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相对比较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相对较大,这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提高训练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对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适合中长跑项目和运动员的训练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和训练激情,从而弥补中长跑项目本身特点带来的缺陷。因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考虑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项目特点,通过好的训练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训练状态,提高训练成绩。

3.根据中长跑项目规律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其事物存在的规律性。中长跑项目也是如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因其项目的规律性而具有特定的规律。只有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才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运动员的体质,增进身体的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成绩。因此,应该按照中长跑项目的规律来选择、设计和实施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的制定必须以中长跑项目的规律为制定标准,根据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规律来有计划的安排和调整训练及教学模式,根据中长跑项目的身体活动规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和能量供应变化规律来设计训练及教学模式。

四、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及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长跑训练只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运动员中长跑项目理论能力的提高。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对于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于训练实践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作用,高校中长跑训练更应该强调运动员训练理论的重要性。采用中长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和教学模式,用中长跑训练实践层次的逐步深入带动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以中长跑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训练实践能力的提升,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促进训练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

2.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比赛成绩,为学校取得好的成绩。无论选择什么类型的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体质水平和比赛成绩来体现。比赛成绩的优劣很重要,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百分之百的训练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这又涉及到比赛心理状态训练的问题。比赛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在这一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多运用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还可以培养运动员比赛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取得有意优异的比赛成绩。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但在应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地点,要根据训练周期及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有选择的应用。

3.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

综合训练法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根据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侧重点,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充分运用各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中长跑的各种教学模式如长短距离结合训练模式、渐进训练模式、多次训练模式等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长处汇集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适用范围更广的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各种教学模式不能共存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训练内容有选择的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结合运用,使训练及教学模式与训练内容形成最佳的组合,提高训练效果。

4.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

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主要从满足运动员的情感体验入手,为运动员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中长跑教学氛围,减少运动员心理上的枯燥、乏味的训练感觉。增强运动员中长跑学习兴趣,提高训练乐趣,以促进心理动力的内化。使运动员愿意进行中长跑训练及教训,运动员的情感体验中更多的是快乐、满足和成就感,减少运动员痛苦、单调、乏味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实施中,利用一些趣味性的、非常规的方法进行训练,这些非传统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运动员训练的情感体验,以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心态来完成中长跑训练及教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

篇6

前言

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教练员通常使用心率监控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强度。方法为强度完成后即刻6秒或10秒的运动后心率,此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强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可控度较低的情况,往往不能够真正反映出运动员的实际负荷强度。因此,选用相对技术较为成熟,售价较为低廉的polar RS200型心率表监控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中负荷强度,目的是进一步控制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强度,有助于提高运动员训练的有效性,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一、研究对象

宁夏回族自治区体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8人,平均年龄为17岁,运动员均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实验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训练心率表使用方法

在运动员开始训练前,教练员会根据当日训练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训练手段、方法。在训练前运动员将心率带佩戴至胸前调节好心率带松紧,不能使心率带过紧,这样会影响运动员正常呼吸,也不能过松,这样将会容易滑落,并将心率带与心率表配对成功,如不能顺利配对可以检查心率表和心率带的电量是否充足,也可以在心率带上适当涂水增加导电性。

在场地训练中通常中长跑运动员会使用三种课型:第一种是低强度的有氧训练,通常运动强度为运动员最大心率的75%~80%,计算方法为目标心率=(220-年龄)×(75%~80%)。由此可以推算出此种训练方法运动员的运动中心率为152~162bpm/min;第二种是混氧训练,通常运动强度为运动员最大心率的85%~90%,可以推算出在此种训练中运动员的运动中心率为172~182bpm/min;第三种为强度训练,通常运动强度为运动员最大心率的95%~100%,可以推算出运动员的运动中心率为193~203bpm/min。当教练员了解运动员在不同训练目的下的心率情况,就可以根据运动员运动中心率的变化以及本次课的训练目的,及时了解运动员完成训练课的有效性。

(二)案例与分析

如表1所示,运动员进行12km匀速跑训练,速度较低属于提高心肺功能的训练课。因此,运动员的运动中心率应该控制在152~162bpm/min。在训练中运动员每圈向教练员报告心率,使教练员能够及时掌握运动员的心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训练刚刚开始时,运动员速度较低,但心率较高。这是因为刚开始训练时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并未调整至最佳状态,这是青少年运动员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随着训练的深入,运动员的心肺功能逐步适应了训练的强度,使得运动中心率逐步降低。到后期运动员单圈速度逐步提高,但运动员的心率变化情况并不明显。直至最后一圈达致本次课最快速度82s,运动员心率提高为163bpm/min,本次可总用时44′26″,平均心率为157bpm/min。训练完全按照训练前既定目标完成,训练效果良好。

如表2所示,运动员完成400m间歇的训练课属于运动员的强度训练。因此,运动员的运动中心率应当控制在193~203bpm/min。但是,在实际训练中可以看到,运动员仅有3次是按照65s每次的计划速度完成的,完成时心率在相对应的区间以内,其他均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训练,导致前几组强度不够达不到应有的刺激,而后几组强度过大,容易造成对运动员的刺激过大,造成比计划程度更深的运动疲劳,影响下一堂课或者下一阶段训练的继续进行。

并且,通过表2还能够看出,如果单从每次的平均时间来看,运动员是按照64′4的成绩完成训练,运动中心率是197bpm/min,这样训练是按照既定计划完成的。因此,在控制运动员训练的完成情况时,不能以此次训练课的平均时间和平均指标作为衡量训练课好坏的标准,而是要看按计划完成训练的百分比,如果完成的百分比越高,则说明训练可完成状况越好,有效训练所占比例越高。

三、结论

1.在中长跑运动员日常训练中可以使用心率表作为监控训练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2.在日常训练中不能仅仅通过运动员完成训练的平均时间、平均心率简单地判断运动员完成训练的有效性,应该根据运动员完成既定训练计划的比例来判断此次训练课的有效性。

3.训练课如果不能够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合理的监控和按计划完成,则极有可能造成运动员没有达到相应的刺激或者容易造成运动员刺激程度过大,增加产生过度训练、过度疲劳的可能性。

四、建议

1.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可以选用性能较为稳定、售价较为低廉的polar RS200型心率表作为日常监控训练负荷强度的有效工具。

2.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该实时了解运动员的心率变化情况,摸清运动员心率变化规律,使训练完成情况更能符合训练计划安排。

3.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应该注重按照训练计划完成训练,并培养运动员科学化训练的理念,促进运动员对自我的监督。

4.教练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运动员的心率变化来调整运动员的单圈速度,更好地控制训练强度。

【参考文献】

[1]Bengt K.Nutrition and energetics of exercise at altitude:theory and possible practical implications.Sports Med[J].1994,17(5):309-323.

[2]包人鹏,胡扬,田野等.运动后低氧暴露对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形态的影响[C].北京体育大学.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一北京体育大学研究成果专辑,2006,1.286-290.

[3]蔡明华,姜丽,李成国等.越野滑雪运动员-长白山高原训练生理效应分析[J].冰雪运动,1999(3).61-62.

[4]陈耕春,黄东.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心理反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84-85,93.

[5]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主编.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Sunders PU,Pyne DB,Telfofrd RD,et al.Factors Affecting Running Economy in Trained Distance Runners[J].Sports Med,2004.

[7]黄治,韩行方,常世和等.马拉松资料汇编[J].内蒙古体育科技,1990.

[8]冯连世,李开刚.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篇7

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最终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另外学校体育还担任了培养体育特长生的任务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1.训练的目的及发展趋势

学生的素质、兴趣是有差异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为了满足部分体育特长生的身心需求,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到运动场上去奋斗、去拼搏、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培养一批体育后备人才。进入90年代以来,中长跑训练已逐渐形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科学化的训练过程,较80年代前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运动训练总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专业化、社会化、科学化。

2.项目交叉训练法的理论依据

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决定体育教学原则和体育训练方法的重要根据。它主要包括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人体生理机能与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和青少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等。体育训练必须遵守青少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使训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如果违背了青少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造成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后果。

2.1、训练内容的全面性与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专项本身内容的训练。而是要针对专项特点和需要,选择有利于迅速提高专项成绩的有关内容进行训练。但从决定与影响专项成绩的诸多因素来说,在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全面性特点。要解决和提高各有关影响因素,就要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和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激发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

2.2、训练适应过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要创造和保持专项运动的最高成绩,根据运动训练适应规律和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必须经过多年的训练过程。所以,要想运动员出成绩短则2-3年,长则4-6年。短期训练是不可能实现“一步登天”的效果。所以小学田径项目的训练,应从四年级开始。但不论一个训练过程有多长,它总是波浪式前进的,因此,训练的长期性又必须通过若干个训练阶段逐步实现。所以,中长跑运动训练过程,不但要有长期的设想和打算,更重要的是应有严密的、科学的阶段训练计划安排,才能保证多年训练计划的落实。

2.3、训练过程的可计划性和计划的可变更形。

任何一个完善的训练计划都是相对的,它不可能完全与各种动态变化因素及未来的训练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训练计划必须根据训练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适时进行变更和调整。这是在训练过程中实施最佳控制的关键所在。

2.4、承担运动负荷的超极限性。

在中长跑运动比赛中,由于优秀选手的运动水平十分接近,竞争程度非常激烈紧张,运动员所承受的身心负荷相当大。所以,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给运动员施加更强烈的超负荷训练,才能充分发掘其机能潜力,以适应紧张激烈比赛的需要。

3、项目交叉训练法的具体运用

所谓中长跑交叉训练法:是依据400米、800米两项运动的共同特点,在训练中进行交叉设计,达到提高两项身体素质的效果。

3.1、学选材是前奏

国内外资料和大赛的实践证明了具有天赋的运动才能是成功的根据。学生的运动天赋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制、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技术等因素组成的,所以,选材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3.1.1、身体形态

400米、800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注意选择“干瘦”形者,身体匀称,腿长,体轻,胸围大,膝踝关节围度小,跟踺较长,足弓较大。

3.1.2、生理机制

生理机制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是生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各器官系统发育无先天性缺陷。因此,选材时要严格进行身体检查。中长跑是内力项目,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要求更高。不仅要有很好的有氧代谢能力,还要有教强的负氧能力。所以,在选材时要把心肺系统功能放在重要因素之内。检查时应注意观察,心脏发育良好,心容量大,脉搏有力,脉搏输出量大,搏动频率较底,脉压差较大,脉搏回降迅速,肺活量大等,这些都是中长跑运动员应具备的心肺功能特征。所以,在选择少年儿童运动员时,一定要把心肺功能指标放在首要位置,并进行反复细致的测验和观测。

3.1.3、心理素质

中长跑运动不仅要有超人的心肺功能,同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选材时要相应考虑选材那些性格活跃而又沉着,有吃苦的毅力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

3.1.4、身体素质及技术

中长跑对运动员的身体全面发展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耐力素质是最主要的,良好的速度、力量、协调性,柔韧性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2、中长跑交叉训练实施方法。

400米跑是短距离速度加耐力,而800米的基础是400米平跑速度,故在制定课训练计划时要突出这个重点。而800米的难点在于训练运动员对耐力承受和意志力的体现。在训练初期重点抓力量,附加一些速度的训练,在训练中期训练以提高速度和速度耐力优胜为主,以训练技术为辅。初期进行一些模拟比赛,以赛代训。训练方法以简练,提高速度以短距离为主,耐力练习,力量训练为辅,采用一些综合性的、循环式的力量练习。

4、成效与建议

通过训练实践,学生的“两项”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进一步证实了借鉴、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可行性,采用项目交叉训练法的有效性,故建议中长跑训练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借鉴、引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训练体系,以达到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和身体素质。

篇8

(3)学校以做好学生冬季长跑活动为主题撰写致家长的信,向家长宣传长跑意义,争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二、时间安排与组织形式:

1、时间安排: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议要求,以及莱城区教育局的具体安排,结合我校实际确定学生冬季长跑时间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4四月,共计5个月。

2、组织形式:因学校场地和学生在校时间所限,本次长跑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利用每天早晨上学以前的时间或上学路上进行长跑,具体要求如下:

(1)从12月14日开始,全体学生禁止骑车上学。

(2)居住地距*中学不足1.5千米的学生必须在家长的协助下选择长跑训练路线完成训练任务;居住地距*中学满1.5千米的学生应采用跑步上学的形式进行训练。

(3)学生训练时间的安排,由学生根据训练路线用时的长短进行安排,要确保学生在7:30左右来到学校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班务整理。

(4)学生双休日、节假日期间应自觉坚持进行长跑训练,全体班主任要协助做好学生家长的监督工作。

(5)全体学生在结束长跑时要确保累计长跑距离达20万米以上。

(6)全体教师同时参考学生长跑计划,拿出自身的锻炼计划。

(7)长跑期间全体师生要加强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长跑任务。

三、本次长跑活动的主题:阳光体育与全民健身同行

三、活动的监督评价:

1、活动的监督:

为确保学生长跑质量,养成自觉长跑的习惯,各级部、各班主任应协同家长共同做好此次活动的监督工作,建议采用以下监督方式实施监督:

(1)班级成立学生监督小组:监督小组坚持每天开展检查活动,具体检查项目如下:

a、在校门口或学生自己设定的跑操路线上对学生进行检查。

b、通过电话等形式回访家长,确定学生确实严格按要求进行长跑活动。

c、检查学生有无骑自行车上学现象,坚决禁止学生在长跑活动期间骑自行车上学,特别注意学生有无把自行车停放在校外周边地区的现象。

(2)做好家长的监督工作:

节假日、双休日等学生校外活动期间,学生必须自觉进行长跑锻炼,各班级一定要在学生离校前将《*中学学生冬季长跑监督评价卡》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家长在“学生长跑情况监督记录”中填写评价意见,学生返校时要将监督卡及时带回,各班级要及时做好家长意见的整理和回访工作。

2、活动的评价:

(1)各班要坚持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价制度,每周班会要对上一周学生长跑情况做总结,问题及时记录在《*中学学生冬季长跑监督评价卡》上,每月月末各班级要做好长跑活动的系统总结工作,将结果填写在《*中学学生冬季长跑监督评价卡》上,整个冬季长跑活动结束时,要对学生参加长跑情况做出全面评价。

(2)将学生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素质评价“体育与健康”维度中的重要指标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活动结束时,学校要对这项活动进行专题总结,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学校将不定期开展各种抽查活动,结果用于评价级部和班级。抽查内容如下:

篇9

从现阶段我国中长跑运动训练的整体情况来看,其中运动员基础素质差、初始训练量设计不合理、训练忽视耐力而过度关注速度的问题还十分普遍,这些问题都会制约我国中长跑田径体育事业的发展,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更加完善的训练策略,正式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中长跑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长跑是田径比赛的基本项目之一,在进行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许多。下面,我们对比较常见的几个普遍性问题进行阐述:

1、运动员基础素质差

一般情况下,教练在选取运动员时,会将体检结果和运动员实际身体素质作为参考,除去了利用仪器进行测试的复杂而又繁琐的过程。通过对运动员的安静心率和最大心率的测量结果,推断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好坏。可是,有时选拔运动员时,教练会将比赛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认为高分数才是选拔人才的可靠依据,这种方式未免有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必经在比赛过程中有些运动员可能超长发挥,而有些实力较强的运动员存在没有展现出真实的水平情况。

2、初始训练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在训练过程中,有一点是教练需要时刻注意的,就是关于训练科目的难易程度的制定工作。想要运动员获得骄人的成绩,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可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对运动员而言,伤害可能是终生的。由于想要短时间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教练需要不断对运动员进行强化训练,没有科学的选定训练方案和制定计划,导致运动员产生肌肉疲劳,影响下一阶段的训练进程。还有,就是关于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问题。过多的训练科目会对运动员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为了保证取得好的成绩,除了运动员具有较强的实力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战斗意志,这些都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

3、过分强调耐力训练,忽略速度及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长跑确实是非常考验运动员耐性的一项科目,但是过分的注重单项发展势必对对其他方面有所忽略。教练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对所有方面权衡考虑,除了运动员的耐性,关于速度与爆发力的训练也非常重要。保证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才能保证运动员可以适应不同场地和突况,收获让人满意的结果。

二、优化中长跑田径训练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

运动员进行基本的体能训练,重复着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这种机械性的模式,这对于每一个中长跑运动员来说,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利用这个基本原理,运动员的肌肉受到刺激,产生更强的耐性与爆发力,机械性的重复使得肌肉产生记忆,从而轻松应对其他各项技能训练,身体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进而保证获得良好的成绩。

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可以保证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提升。教练按照相关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多年的实际训练经验制定一套完整的科学训练方法,保证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不会产生过多的身体损伤。同时,训练的同时需要合理的安排套餐饮食,满足运动员的营养需求。只有利用完整的科学训练方法,合理的训练计划,才能保证运动员接受到更为正规的训练,身体技能才能大幅度提升。

2、强化训练活动的科学性

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要从教练、运动员选材两个方面说起:首先,选取的教练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确保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要学会利用身边的器材不断调整训练方法,懂得根据不同运动员的素质选取制定训练方案,懂得突破固有的训练模式,不断的在训练指导领域探索研究;其次,选取的运动员需要保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有一定的抗压性。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训练时要注意营养套餐、心理辅导、体能测试以及放松运动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完成基本训练任务。

3、对重视运动员的疲劳恢复问题

运动过程中肌肉会有疲劳反应,这点在田径比赛中尤为明显。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难以避免的问题,就需要制定一套不断提升运动员抗疲劳性的训练计划,利用不断加长时间与公里数的训练方案,让运动员的疲劳周期缩短。这种方案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训练时教练要加强重视运动员的体能恢复问题,综合考虑运动时和运动以后的肌肉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方案让运动员适应多种地形,拉长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周期,保证可以完成长时间的长跑运动等。

总之,能够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注意运动员的疲劳恢复情况,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效果是能够达到保障的。本文基于现阶段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田径项目的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篇10

竞技能力,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其是由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等构成的,并且会在专项竞技的过程中加以综合的呈现。对于中长跑运动训练工作来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始终是重中之重。

一、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体能因素

中长跑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类耐力性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能是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体能主要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三个方面。

首先是身体形态。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的就是中长跑运动员机体内外部的形状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形态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身材匀称、腿长、体轻、骨盆小、胸围大、髋关节和踝关节围度小、跟腱明显、足弓较大的身体形态为最适合。具有上述身体形态特征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在竞技能力的提升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

其次是身体机能。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指的就是中长跑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肺活量、每搏输出量、最大摄氧量以及疲劳恢复能力等均是影响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肺活量大、每搏输出量大、最大摄氧量高、疲劳恢复能力快的运动员通常会具备更好的竞技能力。

最后是运动素质。中长跑运动属于体能类、周期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是决定其竞技能力的关键性要素之一。根据中长跑运动的项目特征对运动员机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定向改造则是不断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其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以及柔韧素质和协调素质等几个主要的方面,其中耐力素质是基础,速度素质是核心,力量素质是保证,要实现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提升就必须要关注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以及力量素质训练的开展。

(二)技战术因素

虽然,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体能是其竞技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但是体能却并不是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唯一因素,良好的技战术水平对于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顺利提升来说,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良好的技术能力能够让运动员在比赛中省时又省力,良好的战术能力则是确保运动员运动水平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而具体到技术能力和战术能力,影响中长跑运动员技术能力的最重要的三种技术则为:着地缓冲技术、节奏感以及放松能力。影响运动员战术能力的重要因素则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体力分配方式。在开展日常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应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智能及心理因素

智能因素,实际上指的就是运动智能,运动智能是运动员学习、记忆、思维以及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动智能与心理因素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具有良好的运动智能的运动员往往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运动技战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运动员则通常更能够忍受运动过程中心理和生理上的极度疲劳,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

二、提升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训练策略

一是,要重视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开展,尤其是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的开展。其中,可以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间歇跑训练法、持续跑训练法或者是变速训练法来训练和提升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可以采用短于专项距离的专项速度训练来训练和提升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素质;可以采用跨步跳、单足跳或者是负重半蹲、循环力量练习等方法来训练和提升力量素质。

二是,要以现代训练理念来指导技战术训练的开展。紧跟现代中长跑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时的了解和学习现代中长跑训练理念,并将其切实的贯彻于中长跑技战术训练之中,以此来确保中长跑技战术训练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要注意从实战出发来开展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注意在日常训练中渗透和贯彻运动智能训练。采用实战训练的方式,让运动员适应中长跑比赛的环境,提高比赛中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运动员的心理应激能力,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此促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稳定性的提升,确保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充分发挥。而要在日常训练中渗透落实运动智能训练,则可以灵活采用表象训练法、正误对比法、引进移植法、求异标新法、生疑提问法等来开展。

三、小结

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影响其竞技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很多。教练员在开展工作时,应注意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并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够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1

1 规范青少年中长跑运动技术动作

青少年运动员在实施中长跑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教练人员往往过于关注运动员的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对于技术的掌握度,尤其是忽视了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由于在这一方面教练没有予以重视,使得运动员很难在运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运动技术动作则是运动员未来发展状况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教练在对青少年实施中长跑运动技术动作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教练要积极的采取示范性教学,使得运动员可以充分的了解相关的技术动作,针对动作中的细节部分和重点部分进行详细的刻画,使得青少年能够充分的理解各个技术动作的正确应用方式,从而可以有效的使得青少年运动员的整体实力能够得到提升。

另外,教练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中长跑训练的时候,密切的观察运动员动作的具体情况,做到一个合理的把控,针对运动员动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出,并要求其快速的改正,这样才能够使得青少年长跑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在实际的应用中更加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就可以使得青少年中长跑训练水平得到合理的提升。

2 在基本训练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升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

在体育训练中,主要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坚持这一运动原则的基础上,来针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校正和正规教学,可以使得运动员动作出现误差的情况大大改善。而这一原则也贯穿于目前的青少年中长跑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合理的按照这一原则展开中长跑运动训练,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使得运动训练过于激进,虽然短期内会使得运动员中长跑的训练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却会使得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其实力会逐渐的降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也会逐渐的暴露出来,不仅无法使得青少年运动员的深层次潜力得到挖掘,同时严重的还会使得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受到威胁,其运动梦也会被断送。

例如:盲目的大运动量、高强度运动训练,极有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事故,造成运动损伤,如骨膜炎、骨骼变形等等问题,不但影响训练成效,还会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所以,在训练青少年中长跑技术动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身体素质等进行充分的探究,结合两者的特点来进行训练计划的设计,从而可以使得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以更好的推动运动员的发展。

3 合理的展开训练恢复

中长跑运动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运动量相对较大,由于运动负荷较大,使得训练的强度也相应的较大,在长时间的训练下,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出现疲软的情况,而青少年本身的身体和心灵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会使得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灵的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就需要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运动的训练疲劳状态进行恢复。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说明,疲劳与训练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没有疲劳,训练也无从谈起,而出现疲劳却不懂得恢复,就会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无法得到明显的提升,就算是会提升,提升的幅度也相对较小。所以,在开展青少年长跑运动训练的时候,对重视训练恢复,对于训练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一般来说,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可以应用到训练恢复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是训练课恢复方法。这样的训练恢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相较于传统的恢复方法来说,更加具有恢复的优势。传统的恢复方法是在训练结束后进行恢复,而训练课程中的恢复方法则是在边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就使得运动员的肌肉系统恢复到正常的生理指标范围内。这样的训练恢复方法都是依照活动的过程来展开,熟练的应用相应的方法使得肌肉得以松散,严防肌肉出现拉上的问题。一般这样的恢复方法都需要持续10-15min之间。

第二,就是训练后的恢复方法。这样的恢复方法是一种后期全面恢复的方法。在所有的训练科目均结束后,针对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心理进行恢复。在对肌肉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中,通常会应用到温水浴、推拿以及按摩等多种方法。其中温水浴就是应用温水来缓和肌肉组织,使得肌肉逐渐放松,也使得人体的神经可以得到松缓。而所谓的推拿按摩主要就是合理的针对人体上的穴位进行推拿和按摩,使得人体可以得到整体的放松,如果要想使得训练后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可以得到良好的恢复,就需要合理的应用负氧离子方法,在运动员结束各个项目的训练后,依据负氧离子发生器使得室内空间中充满负氧离子,使得运动员在呼吸后,体内能充盈着更多的负氧离子,然后利用负氧离子来影响神经反射以及体液机制,从而使得心血管系统能够得到快速的恢复。

除此之外,青少年在中长跑训练结束后,也需要进行心理恢复。在训练时,青少年很容易因为训练苦和累,或者是训练效果不明显而出现沮丧和自暴自弃的心理情绪,这就需要教练能够注重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心理开解,使得其能够得到良好的心理恢复,而教练一般可以采用如自我暗示和沐浴等多种方法来恢复运动员的心理,使得运动员可以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充分的了解到,青少年运动中,中长跑运动是一项较为重要的项目,针对青少年进行中长跑训练有着一定的必要性。要想使得青少年的中长跑训练水平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就需要规范运动员训练技术动作,保障动作的准确性,并重视进行恢复训练,同时要遵照相应的原则,实现运动员身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才能够使得青少年在中长跑运动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范安辉.高水平竞技训练运动负荷调控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篇12

一、前言

现代中长跑运动随着科学化的训练,使其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单靠科学训练和科学选材是不够的,还应依靠合理的比赛战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长跑运动员战术训练方法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并收集我国中长跑战术训练研究论文及相关文件4O余篇进行分析和整理。

2.专家访谈法。主要对从事中长跑田径教学的教师、教练进行了访谈,就中长跑战术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咨询。

3.逻辑分析法。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采用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中长跑战术训练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长跑战术的分类

1.领先跑战术。领先跑战术又称为“创造最佳成绩战术”,是指运动员在起跑后就占据领先的位置,按预定的计划分配速度,主动控制跑的速度和节奏,并把领先优势保持到比赛结束的战术方法。这种跑法适用与训练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对手,或专项耐力好,而速度和冲刺能力较差的运动员。也有人称这种法为“破记录跑法”,是指运动员为了打破记录,在自己实力较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最佳竞技能力。

2.跟随跑战术。跟随跑又称“影子战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紧跟某个运动员后面或者仅仅保持在非领先的某个位置,选择适当的时候冲刺,而取得预想成绩的战术,这种战术一般不能取的最好成绩。

3.变速跑战术。变速跑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预先的设计不断改变跑的速度和节奏,完成预想成绩的战术方案。这种战术的目的是,打乱对手的比赛节奏和心理状态,增加对手的能量消耗和紧张程度,在途中把对手拖垮,甩开,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4.匀速跑战术。匀速跑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赛前预定的速度,合理分配体力,严格按照此方案有节奏的跑完全程。这种战术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不能轻易的被对手的比赛节奏和其他条件所破坏。

(二)中长跑战术的训练方法

1.中长跑运动员战术训练情况介绍。中长跑是发展耐力的项目,它要求维持一定的跑速,又要尽量合理地减少能量的消耗。因此在跑的过程中,正确的掌握战术和合理地分配体力是十分重要的。

2.中长跑运动员比赛中的战术方法。(1)起跑后快速抢占内道,跑的步子稍短而摆臂比平时稍高,以防止被撞。(2)起跑后要领先,可以掌握速度,选择不让某个运动员超过,但是,领先跑常会给运动员增加心理压力并打乱跑的节奏,如果不想领先跑,则可稍稍让开内道,让其他运动员取代领先位置。(3)跑在领先者背后内道是危险的,会被挤在人群中,此时要冷静地保持直跑,跑在比赛队员距离中间,最好位置在领先者的右肩后面,创造超越跑的条件,最好是在直道三分之一的地方超越,要出其不意。(4)在与水平相当的其他运动员一起比赛时,考虑到本人的潜力,找好时机决定是否领先跑。只有和对手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时才能一开始就争取领先。(5)最后冲刺对取胜至关重要,冲刺跑的距离因人而异,冲刺过早会降低速度让人超过,太晚则没有时间赶上前面的对手,冲刺时不能回头观看。(6)在预赛中要保持体力,要熟悉进人下一赛次的人数,目的是进人决赛,遇到顶风时应保存体力,跑在第二、三的位置是理想的,决不能力争领先,以至失败。有二、三名队友一起比赛,赛前要制订好一套或几套方案,确保比赛取胜。

(三)制定比赛战术的依据

1.自己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提出来的,这一战术思想有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所以在比赛前,一定要认真了解自己和参赛对手的情况,需要对参赛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正确评估,及时收集其他运动员的战术信息。如果自己的竞争能力较其他运动员较强,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竞技能力和不被外界干扰,可以采用领先跑或变速跑战术。

2.运动竞赛外部条件。为了更好的实现战术的计划,应充分了解运动竞赛的外部条件,包括竞赛的场地,裁判员的组成,观众的因素,季节气候,风向,比赛的时间,准备活动的地点,何时进入比赛的场地,以及跑鞋,服装的准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从容进行比赛。

四、结论

经调查目前,中长跑运动员在战术方面主要受竞争对手、外部条件的影响。合理的利用战术对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名次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根据个人的实际和习惯确定战术方案,应对对手情况、场地、气候、风向、环境等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要知己知彼,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闫艳伶.浅谈中长跑训练的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6).

篇13

笔者从2008年开始,以专项体育测试记录、运动会成绩记录和学生体能测试记录为数据来源,将开展大课间长跑训练的学生测试资料及体检指标进行统计整理,分析训练组和参照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力求发现大课间长跑训练对学生体质发展影响的作用与规律,为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某班的5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14名自愿参加大课间长跑强化训练的学生为训练组,强化训练的方法是每天增加1次时间为20分钟的跑步练习。再在剩下的40名普通训练学生中,随即抽取14名作为参照组。受试者都在同一学校,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相似。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基本情况对照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分析对比法。

文献法:通过电子阅览室、光盘、图书馆、杂志等收集国内外长跑训练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与教育相关的文献,查找关于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件精神,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分析和总结体育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及指导策略。

问卷法:采用事先编制好的《大课间长跑训练问卷》,其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调查问卷搜集的数据,并分析处理调查结果。

观察法:主要是对个体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观察,观察者无需介入任何一方的互动行为。即采用非参与自然观察。

访谈法:对被试学生访谈。设置问题重点是探讨大课间长跑训练中自身的感觉和应该怎样提高成绩的策略问题,了解他们对教师愿望及指导策略的理解。

对比分析法:采集学生在不同实验阶段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统计参与组在实施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后身体形态指标,体质健康数据,以个体为单位把某个学生的原始数据和动态数据对比;以小组为单位,把训练小组和参照小组的各项数据作对比。检验训练的效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不管是普通参与组,还是强化训练组,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研究数据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我舍去了诸多的辅助数据,只提取必要的数据予以展示。即通过对数据列表的直观比较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论。

(一)指标的确定和数据列表

针对阳光体育大课间长跑训练活动,我精心选择了有代表性数据,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两个方面展开纵横列表比较,直观表达训练的效果。

1.形态指标对比

形态指标体现了人的形体之美。体育锻炼除了能给予健康的体魄之外,还能塑造优美的形体。开展体育大课间长跑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价值观。

表2 训练组与参照组的形态指标对比

2.身体机能指标

身体机能是人体对外界适应能力的体现。本文选取了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和肺活量等指标来定义身体机能。在活动开展期间,对训练组和参照组的学生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测试并记载,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训练组与参照组身体机能测试指标比较

(二)数据分析

1.对学生体态数据分析

我校学生阳光体育长跑运动前后身体形态指标的比较,臀围、腰围和大腿围都有明显的改变。通过研究表2可以看出,训练组和参照组相比,数据都偏小。观察体表面积,训练组的体表面积并不小。这样可以推知,训练组体型相对参照组修长,而参照组中,可能有一部分是体型肥胖者。

2.对学生身体机能数据分析

学生参加阳光体育长跑运动前后身体机能指标都有变化。比较通过研究表3可以看出,训练组学生的脉搏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强度都有明显的提高,训练组肺活量均高于参照组。可见,训练组的整体身体机能都在提高。阳光体育大课间长跑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

(三)分析结果

1.大课间长跑训练的意义

通过数据比较发现,开展大课间长跑训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长跑训练是把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成为有组织、有计划集训类体育课。

2.大课间长跑训练的效果

大课间体育活动能抑制学生中枢神经细胞的兴奋,减轻学习压力,增加呼吸深度,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表2充分说明,大课间长跑锻炼对学生身高、胸围有一定促进作用,对控制学生的体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建议体型肥胖者参加大课间长跑训练。

3.大课间长跑训练活动的影响

大课间长跑训练运动开展后,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显著的积极效果。而且通过强化训练组的数据还发现,训练时间适当增加,效果更好。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对大课间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运动的类型上更加丰富,组织形式有了明显改善。

四、建议

希望学校能把大课间长跑训练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中去,推广大课间长跑训练,减少学生群体中的体型肥胖人数。但同时要注意大课间活动安全,要有教师在场及时调节。

参考文献:

[1]温展拔.广州市荔湾区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调查[J].教育导刊,2011(2).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