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实务课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教学方法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讲授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本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内容要求不相符,教学目标也多停留在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获取方面,缺乏符合报关职业特点的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多、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难度较大,枯燥和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需求及当前职业的需要。
(三)师资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职报关老师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课堂,教师本身并没有在企业的报关工作经验,这就造成授课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性,因此很多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实践环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教师主动考取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主动去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大,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方面受限,而报关实务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能如何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呢?
(四)课程考核方面的问题
该课程的考核基本上以知识点的考核为准,考核形式为期末考试,考核范围主要以参考报关员资格考试内容与题型,包括报关基本知识、报关和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报关程序、出口商品的归类、进出口税费、报关单的填制为主。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考核重知识考核,轻技能与素质考核,而学生是否具备报关从业所需的沟通、外语、道德规范等能力要求,其考核很难客观反映考生的职业要求。
二、报关实务课程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的内容可以紧密围绕着报关员的岗位特点来选取与设置,一般来讲,报关员的工作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关的管理创新而不断变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取上除旧迎新,使教学定位更贴近社会发展和岗位需要。可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下,重构了课程内容,将理论在技能任务中进行深度融合,使学习不再枯燥,加强学生报关技能训练,使之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报关员的从业特点,可以将课程内容做如下调整:在教材编写上可以引进报关单位及海关的从业人员合作开发,将企业真实案例引进课堂,课程内容不再以枯燥理论为主,而改成以任务为驱动,在任务完成中穿插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且能学以致用。在教学项目的选取和设计上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每个项目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充分考虑将来学生角色转换为工作角色的需求,整个课程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顺序不再以传统的章节或模块为序,而改为以一个报关员的工作过程为顺序进行,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章节进行适当重整,课程内容的选取紧密围绕职业要求,将报关员核心工作技能作为课程重点,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高职学生的核心报关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使学生能更快进入职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报关员的职业特点和成长规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将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优秀的报关企业引进校园,采取“三方联动”的教学模式,将海关、报关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三方共同研发教材、共同设置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打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校外专家指导式教学等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引领和组织,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知识的共识、共享、共进。
(三)师资方面的改革
教育部高教司2010年8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要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因此,在师资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政策,即邀请海关、报关企业的相关专家来校指导该课程的教学,介绍他们在报关工作中的经历,报关单的填制、商品编码查找等技能强的内容,这些来自一线工作人员的教学更贴近职业需求,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建立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针对目前高职教师实践性不强的特点,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即大力开展与报关企业、海关等部门的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安排学生和报关教师到企业或海关接触实际的报关业务,加深与社会的接触,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宝贵知识。
篇2
项目化教学作为近年来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是按照企业、行业调研分析,围绕相应工作岗位技能的需要确定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采购实务》项目化课程设计是以采购业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总体设计要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的主线,通过任务驱动构建的课程项目体系。
3《采购实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3.1明确课程地位和培养目标
采购是物流生产企业的核心环节,《采购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目标是为生产企业、商贸连锁及经营企业的采购部门培养熟练掌握采购流程的人才,树立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理念,掌握采购议价策略与谈判技巧,获得供应商信息调研、采购比价、采购执行、货物检验、订单制作等各项技能,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课程改革思路
《采购实务》课程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邀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一起对采购岗位进行职业分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强化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精心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形成采购管理与组织的认知、采购前准备、采购过程组织与实施、采购后管理四个具有职业性特点的教学项目,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运作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采购流程,树立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理念,掌握采购议价策略与谈判技巧,获得供应商信息调研、采购比价、采购执行、货物检验、订单制作等各工作环节的岗位技能,从而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获得较好的岗位能力提升。
3.3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采购实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引入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紧紧与采购工作过程相联系,以采购流程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掌握真实采购工作过程和方法,以达到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种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而且可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3.1课程内容的选取。
在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过程中,《采购实务》课程团队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采购管理与组织的认知、采购前准备、采购过程组织与实施、采购后管理4个项目10个工作任务。
3.3.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在《采购实务》教学组织中,根据四个教学项目的特点,按照课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每个任务为引导,若干个学生组成小组,相互配合完成相应任务和最终项目。如在组织采购谈判计划与实施任务中,由教师布置谈判条件和谈判目标,由小组同学共同运用一定的谈判技巧和专业知识来实现相应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协调、沟通、领导和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2)情境教学法。
根据采购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院物流实训室的采购软件,让每组给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岗位,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如采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通过情境教学完成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素养也得到了锻炼。
(3)现场教学法。
课程创新了教学模式,利用已有校内实训条件,把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在讲授采购计划的编制时,如果教师仅单纯地介绍计划的编制方法,则学生无法动手操作,此时若借助采购实训软件,对采购计划的编制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形成较好的直观印象,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计划的编制,学生便能深刻体会并熟练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3.3.3教学考核与评价。
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评价体系,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的学业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项目考核成绩和平时表现综合而成。期末成绩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度,强调专业技能,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项目成绩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考核,考核方式为实训考核和平时表现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每个项目的成绩,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定出每一项目的权重,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平时表现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用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和训练。
篇3
下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出纳实务》课改实施方案:
一、课改实施的教学内容设计-项目设计
从目前出纳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出纳实务教学内容可以分解为八个项目:出纳岗位知识培训;假钞的识别及点钞技能训练;现金管理业务;银行开户;银行结算方式;现金、银行存款的账实核对与清查:账簿启用的各个事项;出纳业务实际操作流程。各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模拟操作训练为主.所选用的会计核算资料应尽量从企业出纳岗位上经常发生的真实的经济业务中采集,所使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都要求仿真,使学生能够利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与实训设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所学专业业务流程,获得出纳岗位职业能力。同时,上述每个项目又可分解成不同的模块。
从教学内容上看:以现金管理项目为例,它可以分解为三个模块,即现金收入业务核算、现金支出业务核算、现金记账登记。
从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角度看:它可以分解为“学习目标”、“任务案例”、“理论知识”、“任务处理”、“知识归纳”、“阅读材料”、“延伸思考”、“达标检测”等模块。
角度不同,分解的模块不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交叉、融合在一起的。
二、课改实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化-情景模拟教学
主要是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根据出纳实务来设置实验设施。虽然现在企业业务核算采用会计电算化是个大趋势,但是出纳这一块除了电脑算以外普遍还兼带手工核算,所以手工模拟室必不可少,且所有设施、凭证、账簿、报表及印章等应尽量与会计工作的实际相同。如设计的业务中会计主体为张家港市灵通公司,那么我们的单位公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等均是专门刻的灵通公司的章,而各岗位人员的章则是学生自己的名章,他们在充当某个角色需要签章的时候用的就是自己的名章。指导实验的老师应根据会计工作环境和工作规范提供手工操作的各种实验资料和工具。并模拟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开展记账凭证的编制、现金日记账以及银行存款日记账账簿的登记、账表的启用及装订等一系列出纳工作中基础性的实验内容。学生通过体验出纳实务中涉及到的实务和流程,不仅可以验证所学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职业经验。这样做的关键是业务仿真和操作情境仿真,即让学生进入会计工作“现场”,充当一个“角色”,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
具体操作如下:
(1)项目确定
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前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在介绍项目内容、进行项目分析时应讲究艺术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在学生学习过《基础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完成项目确定难度并不大,学生基本也不会有畏难情绪。
(2)项目准备
①项目介绍:包括岗位分工要求、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模拟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②设备配置:按照经济业务的需要准备全部仿真的现金收付款凭证、费用报销单、现金支票(复印件)、现金缴款单、现金收讫印章、现金付讫印章、财务专用印章、法人代表印鉴、大头针或回形针;③学生分组:应组织学生合理分组,完成岗位分工。可以每小组4-6名学生。
(3)项目实施
①任务分工,也即角色扮演。教师安排4名学生分别扮演出纳员、会计、经办人和领导,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协同工作,共同完成项目,将某个项目以剧本的形式展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互相轮换角色,以增强互相协调和综合处理能力;②实施过程,也即工作流程的再现。师生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及工作流程后.利用工作流程再现法把各个岗位的工作衔接起来。学生确定自己的角色后,按照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岗位工作。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工作中的细节,譬如办公期间的卫生清洁、同事之间的寒暄、找领导签字时的交流沟通、去银行办事时的礼貌用语等等,这些都会加强学生在演绎相关项目(报销差旅费、存钱等)时的真实感,也强化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并适当点评。
篇4
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和企业师傅传授,但这两者都有无法避免的困难,世格外贸软件试图填补中间的空白,拉近学校和企业间的知识距离。在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学为主,教为辅”。学生在摸索中熟悉业务流程,单证的缮制等,学生在实践中、项目教学中真正熟悉了国际贸易流程,并且也了解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优势和劣势,教师教授的知识也能够很快得被学生消化,融会贯通。由于世格软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由于是学生之间分组,小组成员间互相做买卖,这种方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充满兴趣学习。根据对历年教授学生的观察,那些以前在课堂上睡觉、不听课的同学在此次项目教学中成绩也很好。当老师问他们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他们戏称“这就是打游戏嘛”。因此从老师的感受和学生的方向,可看出项目教学结合软件模拟的重要性和有益性,通过项目教学、软件模拟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得到更大的教学反思。
3基于世格外贸平台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
通过历年的考核实践,得出以下评价标准:40%的系统自动评分成绩;30%的项目报告成绩;20%的课程总结;10%的情感价值与态度,并且规定系统自动评分必须满足60分,才能通过这门课程。
篇5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以德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以塑造大学生良好品德为内容,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就教育目的而言,专业教育与德育是相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不仅要“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初步具备从事旅游科学研究的能力;熟悉国家关于旅游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具有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旅游服务操作技能;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且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专业基础课《导游实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其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指导,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导游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进行表达,将旅游服务技巧全面融入到工作中。旅游专业教育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就教育目的而言,《导游实务》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通的,要达到通过专业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必须深入开发《导游实务》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才能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互动共进。
一、《导游实务》课具有的德育功能
旅游的过程能够让人心情愉悦、让人倍受启发,让人大开眼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导游运用语言艺术对此加以表现。要使学生在走上导游员工作岗位后能够掌握并运用“畅通的信息”、“协调关系”、“激发游兴”、“提高素质”、“愉悦游客”等方法,必须发挥《导游实务》课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实现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互动共进,达到感染游客、愉悦游客、服务游客的目的。
《导游实务》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走上导游员工作岗位后,能够掌握标准的行为规范和认真的服务态度。由于导游员具有“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服务性”、“经济性”、“涉外性”的特点,使导游实务教育成为富有强烈实战能力的综合应变教育。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位优秀的导游员,可以使旅游者在游览景点的同时,通过导游的讲解和介绍、使得游客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心灵得到净化。通过《导游实务》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基本技术和服务工作中的应变技巧,在学生在掌握导游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职业道德教育是导游实务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导游工作的入门阶段学习了《导游实务》课以后,初步解决导游员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行为,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自觉性,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使学生在旅游服务中形成深刻的道德感受。对学生进入导游行业的行为起到定向作用,使学生在独立开展旅游服务后展现积极向上的导游形象,使学生加深对旅游服务工作的感悟,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判断力,让学生把书本中抽象的文字变成旅游服务中的对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升华道德情操,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彰显《导游实务》课和德育之间的相互辅助、内在交融、彼此互化的关系。
二、发挥《导游实务》课德育功能的意义
作为专业基础课,《导游实务》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技能教育和德育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使学生掌握较好的技能技巧,还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初步形成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导游实务》课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专业技巧训练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以理育人的方式把德育工作融合在导游专业技能教育之中,达到提高未来导游员人文素质的目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没有明确赋予专业课程教师德育职责,导致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专业课程的德育教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专业课教师往往认为只要讲好课、传授了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就是尽到了职责,而极少有在课上进行德育渗透的,认为开展德育工作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缺乏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带来了德育渗透主动意识不强,只传授知识,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严重削弱了德育工作,不仅影响了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也势必影响旅游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如何发挥专业课程所具有的教学时间长、载体和资源多、空间跨度大等优势,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索实现这一功能的途径,是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增强导游实务课程德育功能的对策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非常重大,积极开发《导游实务》课蕴含的德育资源、探索实现《导游实务》课德育功能的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要把专业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培养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职业操守、文化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及身心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深入开发专业课的德育资源。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要对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教案到课堂教学的德育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专业课程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落实的情况,促使专业课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重视挖掘课程的德育潜力,牢记自身肩负的立德树人的使命,以高超的专业造诣熏陶、感染学生,形成德育合力,使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渗透取得良好效果。
增强《导游实务》课的德育功能必须让教师积极参与德育活动,通过提升教学水平实现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使专业课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相结合,通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掌握导游技能,使其产生敬佩感,以自身缜密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带动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专业教师必须端正品行,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自身高尚道德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正确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在专业技能实践指导上,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亲自示范、认真指导,加强课后与学生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和实践中的思想变化,实现知识传授和道德引领相结合,做到不仅仅传授学生如何带好旅行团,同时让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闪现,即不仅仅让学生学会怎么带团、怎么跟游客相处,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理念,传授他们良好的职业操守,教他们会理解、感悟、提高,增强学生的应变处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现能力和交流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员打下基础。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导游实务》课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实践环节的指导,其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特殊性,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操守的影响最为直接, 要始终坚持职业技能与德育的辩证统一,要善于利用教师良好的职业操守来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不仅要做学业上的导师,更要做道德上的领路人。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专业教师要及时予以关注,利用心理学和道德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失时机地予以指导和纠正。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使他们在旅游服务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存在价值。要使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德育渗透的主动性,将德育贯彻于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专业教学和道德教育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将德育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实现专业课教学的德育持续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中重视德育教育的作用,在教案中体现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以《导游实务》课第三章《导游员职业道德》为例,这一章就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专业课教师要熟悉本章内容的特点,系统研究本章内容蕴含的德育目标,进而合理挖掘课程的德育素材,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设计,把德育渗透的系列要点有意识地纳入教学计划中,落实到各个章节,具体到每个课时的德育目标的精心设计,使德育渗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地予以鼓励,即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道德规范的学习的同步进行, 在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去体现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要及时进行教学效果反馈,以便在新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整或反复,将德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应包括专业课外实践环节、课外作业创作、毕业创作、专业实习等诸多环节,并实现全程指导和监督,以确保德育渗透实现的完整性和长效机制。
篇6
那么我们是怎么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的呢?和原先的课程教学有什么不同呢?医药商品实务课程在整体设计上通过五大转变来实现五大融合,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由原先的依赖教材转变为围绕工作任务来选取;课程组织上由原先的学科体系,转变为实际工作体系;在教学团队的配备上我们聘请行业专家承担教学任务;教学场所由传统的课堂—教室,转入了校内外实训基地;课程评价由单一的评价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为了实现这些转变,本课程与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课程组织与工作流程的融合,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的融合,教学场所与工作环境的融合,教学评价与岗位要求的融合。改变以往和市场严重脱节的现象。
1.1课程标准首先,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去企业进行市场调研,获取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岗位的核心能力,结合医药商品购销员的职业标准,选取并确定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流程整合、重构、序化,最后确定4个教学项目:分别是药品分类、药品保管养护、处方调配、常见疾病的用药指导。其次,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遵循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原则,结合职业标准,同时又充分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来选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本课程的课程标准,以此来规范我们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备从事药品销售、药库管理、药品调剂的能力,同时能掌握支撑这些核心技能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在能力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树立“质量第一”,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1.2教学团队[3]为了达到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目标,在师资的配备上,我们除了有一支“双师型”的专职教师队伍以外,还有一支来自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队伍“双师”结构比例达到100%。课程组注重对专任教师的培养,通过去企业锻炼和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素质和水平。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有效保障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1.3教学场所为了实现教学场所与工作环境的融合,我们建立了具有教学、讨论、训练等功能区域的项目教学专用教室,模拟职业岗位情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岗位,在医院药房、社会药房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1.4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我们以项目导入为基础,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任务的布置、交流小结的过程中采用PPT、录像、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在工作步骤确立等过程中引入实践性学习,使学生走近工作岗位,了解工作的实际内容和步骤,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引入网络教学,使学生主动检索、自主学习。我们也引入错误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纠错中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在常用疾病的用药指导教学单元中,模拟工作情景进行角色扮演。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延伸了学习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助推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积累。
1.5课程评价[4]在课程评价中转变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理论、实践、技能大赛考核相结合;在结果上除了学校评价,还引入社会评价(技能证书的考核)。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合理的综合性评价。
1.6教学资源为了给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还进行了各种开放性、共享型的教学资源的建设。例如:教学卡片、校本教材、教学软件以及课程网站等。另外,为了适应用人市场岗位要求不断细分的变化,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采用工学融合、校企联动的递进式教学模式。即通过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实现知识、技能的连贯性和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
2课程实践
篇7
一、简述《汽车营销实务》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实践的重要意义
《汽车营销实务》是汽车技术服务和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主要面向将来从事汽车营销行业的专业学生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们专业基础知识过硬,还对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为了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教学教师也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研究出培养全能型人才更好的方法,经过实践,资源共享课程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不仅能够巩固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课程值得在教学活动中推广和实践。《汽车营销实务》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面向汽车销售、维修、售后服务等工作,实质作用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汽车行业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了解有关汽车各方面的工作,掌握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汽车营销实务》这个课程设计不仅创新增强了实践性的训练,而且传承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对基础知识的重视,既有特色,又有传承,符合国家号召的素质教育,培养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全方位人才,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而且实践课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能有效满足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初衷。
二、简述资源共享课程的可实践性
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众多的网络爱好者不求利益,把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源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分享给大家。将资源共享应用到教学模式上,在资源共享这种大的环境中,学生们能够通过老师的教学更好的了解到整个汽车营销行业的变化,能够吸取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源和知识,掌握不同方向的技能和本领,老师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汽车营销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要和能力侧重点,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来改变教学策略和模式,无疑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创新,更是一项改革。信息化社会就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各个行业、社会的角角落落,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汽车营销这个行业。资源共享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也区别于精品课程,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的枯燥性和单一性,还具有很大强度的共享性,它不拘泥时间,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分享和接收资源;它也不拘泥地点,学生们既可以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把自己更好的资源分享出去,然后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业者的经验;它还不限制共享的对象,不局限于师生之间,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来自社会上的有经验的工作者进行交流和学习;而且资源共享的平台也不受限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映入眼帘,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且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像是百度云盘,360网盘等等,你可以随时随地在有网络的地方进行资源备份,这样即使手机不慎丢失也可以保留住手机里的资源,还可以节省手机内存。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网上浏览,也可以缓存,还可以网上交流讨论,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完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简述资源共享课程的不足之处
每一项突破和创新都伴随着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资源共享课程因为刚刚开始实践,还需要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它现在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每一项智力成果和项目设计都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还包括商标、商号、著作权、专利权、发明权、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等等,在资源共享的平台上,大家对于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有很大的纠纷。在共享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成果被剽窃、版权纠纷等问题,这都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强烈、授权机制相对缺乏造成的,使用者往往不会考虑资源的出处和所属者,更不会意识到自己无心的一个借鉴就有可能造成侵权。而且由于资源共享课程属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资源的可用度其实并不是很高,甚至还出现了重复建设的情况,导致资源共享课程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
四、如何提高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我看来,资源共享课程对教师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难免会打击到老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所以需要老师能够及时的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且能够起到监督学生的作用,保障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进行。资源共享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首先学生要非常自觉,化被动为主动,增强法律意识,既是保护自己不侵权也是维护自己自身的利益,改变以往填鸭式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实现资源共享与自我建设相统一的目的,积极地投入到全新的学习模式中去,积极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自我,改变自我。
五、总结
通过资源共享课程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上的认识和感悟,在本文中我将《汽车营销实务》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和总结,而且将《汽车营销实务》中的理论应用到了资源共享课程中,真正的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本文还提出了资源共享课程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文对《汽车营销实务》有更深刻的见解和认识,并且能够通过本文更好的提升自己,了解自身所需要改变完善的地方,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价值,更好地从事于自己喜爱的职业,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李梦寅 单位: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探究——以高职“报关实务”课程开发实践为例[C].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篇8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是涉外经济与贸易各学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综合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和结算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只有正确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贯彻和落实对外贸易方针和政策,规避和防范国际贸易风险,从而实现最佳经济利益。这就要求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采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一种高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简言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列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使用在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则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会和灵活运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听没听,听多少,懂没懂,这些都无法在课堂中得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查阅各种理论知识,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不同见解学生可以相互间进行交流,师生间也可进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好。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获成就感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缺少实用性,而且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没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需要自己去主动思考、创造,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对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学生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3.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有成语故事叫“纸上谈兵”,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行不通,这和现代课堂教学中,只有书面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同。案例教学法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对摆出的案例应首先分析缘由,促使学生站在实际问题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更贴近实际。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案例来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如何选取与运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实施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法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这是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要求相符合,并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是前提。当然,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科学合理的案例选取与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1)案例的选择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必须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二是案例要有科学性,能够反映国际贸易实务事件的典型特点,紧紧围绕大纲相关要求;三是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所列举的案例要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结算的规则和政策,体现时代特性。
(2)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现实性。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多,而贵在于内容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所认知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所以,一些社会中的典型真实事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对国际贸易知识了解的意愿,提高了学生希望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愿望。另外,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以便能够很好地为要讲授的国际贸易知识点服务,案例的来源最好要真实可靠,最好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这样容易被学生理解。
(3)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提前备课,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讨论氛围,当好导师和“主持人”,调动学生参与研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把学生放在主体学习和讨论的位置上,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收获知识。
2.如何组织和实施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案例教学要分步骤进行:一是让学生课前准备。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前,提前使学生做好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预习,如学习相关的贸易术语、事件所涉及的国际规则和注意事项等;告知案例双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使学生尽快对案例产生兴趣,主动将所预习的知识与案例联系起来,并尝试分析案例。二是对学生摆出案例。教师将案例摆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涉及到的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发现主要问题后,寻找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重点。三是组织学生开展研讨。这个阶段是学生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课前预习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去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大胆进行讨论。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将讨论升级到更高的形式,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发言不是个人的意见,而是小组群体讨论的结果,更理性、更合理。在案例研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鼓励学生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学生一起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从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拓展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的发散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五是教师作案例综述点评。教师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研讨中的积极表现给予评价,以便日后能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教师有必要对抛出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揭示其包含的知识点、客观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结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案例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及合作精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讲授效果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巍,王茹.MBA案例教学初探[J].南开管理评论,1999,(1):78—80.
[2]徐娴英,黄涛,张冬.基于内容熟悉度的案例教学模式构建———以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为例[J].对外经贸,2013,(8).
[3]郝双魁.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6,(6).
[4]贺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8,(16).
篇9
(二)教学方法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讲授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本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内容要求不相符,教学目标也多停留在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获取方面,缺乏符合报关职业特点的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多、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难度较大,枯燥和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需求及当前职业的需要。
(三)师资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职报关老师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课堂,教师本身并没有在企业的报关工作经验,这就造成授课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性,因此很多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实践环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教师主动考取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主动去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大,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方面受限,而报关实务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能如何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呢?
(四)课程考核方面的问题
该课程的考核基本上以知识点的考核为准,考核形式为期末考试,考核范围主要以参考报关员资格考试内容与题型,包括报关基本知识、报关和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报关程序、出口商品的归类、进出口税费、报关单的填制为主。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考核重知识考核,轻技能与素质考核,而学生是否具备报关从业所需的沟通、外语、道德规范等能力要求,其考核很难客观反映考生的职业要求。
二、报关实务课程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的内容可以紧密围绕着报关员的岗位特点来选取与设置,一般来讲,报关员的工作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关的管理创新而不断变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取上除旧迎新,使教学定位更贴近社会发展和岗位需要。可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下,重构了课程内容,将理论在技能任务中进行深度融合,使学习不再枯燥,加强学生报关技能训练,使之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报关员的从业特点,可以将课程内容做如下调整:在教材编写上可以引进报关单位及海关的从业人员合作开发,将企业真实案例引进课堂,课程内容不再以枯燥理论为主,而改成以任务为驱动,在任务完成中穿插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且能学以致用。在教学项目的选取和设计上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每个项目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充分考虑将来学生角色转换为工作角色的需求,整个课程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顺序不再以传统的章节或模块为序,而改为以一个报关员的工作过程为顺序进行,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章节进行适当重整,课程内容的选取紧密围绕职业要求,将报关员核心工作技能作为课程重点,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高职学生的核心报关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使学生能更快进入职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报关员的职业特点和成长规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将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优秀的报关企业引进校园,采取“三方联动”的教学模式,将海关、报关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三方共同研发教材、共同设置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打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校外专家指导式教学等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引领和组织,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知识的共识、共享、共进。
(三)师资方面的改革
教育部高教司2010年8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要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因此,在师资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政策,即邀请海关、报关企业的相关专家来校指导该课程的教学,介绍他们在报关工作中的经历,报关单的填制、商品编码查找等技能强的内容,这些来自一线工作人员的教学更贴近职业需求,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建立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针对目前高职教师实践性不强的特点,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即大力开展与报关企业、海关等部门的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安排学生和报关教师到企业或海关接触实际的报关业务,加深与社会的接触,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宝贵知识。
(四)考评机制的改革
改变过去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加入任务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在考核设置上充分体现报关员职业需求,把考证和教学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中加入了项目考核和企业评价,在项目完成中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参与态度等方面,考核更全面更注重能力和职业素养。整个考核特点不再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惟一原则,加强了能力考核及围绕职业要求进行考核,更多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使该课程的考核更加客观和全面。
篇10
3如何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实务课程教学强调互动教学,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多维交互,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促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一切机会、时间,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教学之中,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的素质和谐全面地发展。课程教学手段强调现代化,教学方法强调多样化。课程教学根据项目教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项目,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设计、组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突出高职教学的鲜明特色。(1)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重视典型案例的学习,通过案例讲解、分析、讨论,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启发、互动式教学: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的优越性,让同学们进入情景,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不时地提出问题,让同学思考,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与积极性。(3)情景模拟教学:比如在讲销售技巧单元,给每个团队设置一个情景,如设置一位顾客买了一个月的K金项链断了,很生气,来店里处理客诉,要求团队的每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来处理客诉的问题。
篇11
文章编号:1873-2111(2008)08-151-03
作者:胡朝新,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00
为适应当今中国法学本科教学培养法律应用人才的根本目标,各种实践性教学方式被应用于现代法学教学中。《律师实务》是以律师法、律师各项业务的具体操作实践及其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应用法学中操作性最强的课程之一。近些年来,一些高等法学院校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由于是实践性教学课程,国家教委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导致各校在课时安排、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定、教学评价体系等等方面各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尤其在教学模式上处于摸索阶段,各自为战,百花齐放。我校法学院也开设了《律师实务》课,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逐步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本文主要围绕我院《律师实务》课的教学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与同行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律师实务》课教学的发展。
一、《律师实务》课的定位及教学资源的配置
1、课程定位
《律师实务》是以律师法、律师各项业务的具体操作实践及其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律师法学的组成部分。《律师实务》课的侧重点是要研究律师具体业务活动。因为没有律师的各项操作实践,律师法学、律师实务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律师实务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院校所开设的重要实践性课程,其教学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律师制度的基本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法律的理解,让学生熟悉律师的各项具体业务,训练学生的法律技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我们认为律师的具体业务活动的内容应占整个课时的70~80%。课程具体内容除了律师的基本问题及基本制度内容外,实务部分主要包括刑事,民事,行政三大部分。
2、师资配置
《律师实务》课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我院为了保障《律师实务》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设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师队伍。我院从事《律师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多数取得法学博士学位,而且全部是兼职律师,并有在司法机关工作的经历。
3、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
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是模拟法庭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模拟法庭实验室应配有完整的法庭审判设施、多媒体影视设施、计算机网络设施。不仅能完全满足模拟审判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对模拟法庭的开庭过程进行同步录像,为庭后的教学评价和以后模拟法庭教学提供资料。此外,在实验室软件建设上,制定出民事、行政审判和刑事审判的开庭程序和要求,开发或购买模拟法庭软件。通过软件实现的模拟法庭,可以提供多组学生同时进行,不受场地限制,随时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我院在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上卓有成效,目前除拥有一个设备完善的、有几百个座位的模拟大法庭外,还有几个精致的小法庭。上述设施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我院购置了一批与律师业务有关的教学软件,保证了教学的需要。
二、《律师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的法科同仁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匠心独具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法,如“启发提问法”、“案例教学法”、“法条分析法”、“混合教学法”、“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法”等等一系列区别于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法”的新方法。根据我院的办学条件和实际状况,我院在《律师实务》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法、法学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
(一)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模式
课堂讲授主要适用于律师的基本制度,如律师执业、律师的权利和义务、律师职业道德、律师法律责任等等问题,在这个环节教师是主角。关于课时安排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掌握。课堂讨论是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案例,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的内容,或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情景,然后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讨论。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在法学教育中首次引入。百多年来,案例教学法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一般不要求讲解抽象的法学理论,而是根据教材的案例集,由学生课前准备形成自己初步的意见,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案例教学法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法律事件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在群体讨论中进入特定的法律情景,建立真实感受,追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启迪教育者的思维,培养其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的,使学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掌握蕴涵于其中的法学理论。具体安排是:
1、精心选取典型法律案例
选择适当的典型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在案例选取中我们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选案例要能够系统概括地反映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法律规则的内涵。所选案例既要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基本理论进一步理解深化,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意识地将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融于案例中,使案例教学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第二,案例要有较强的现实性与真实性,最好是近期发生的,真实可靠,又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的案例。第三,案例具有启发性和疑难性。选择具有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教学案例,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选好的案例材料,统一打印,上课前分发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案情。如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或找到合适的视频案例来进行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将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分组进行分析与讨论
分析与讨论法律问题是学习知识的起点和归宿。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高层次的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分析与讨论可采取以下具体方法:一是案例讲授法。即教师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直接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解答问题;二 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叉讨论法;三是分小组开展课堂论法。在具体运用时,先把教学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确定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组织学生按教师的布置进行分析与讨论。教师巡视讨论地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各小组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案例交流,各组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归纳案例
在全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在总结后,教师可以要求学员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由老师逐份批阅、评定作业成绩。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模拟法庭教学法
模拟法庭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式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近年来已在一些高校开始试点。我院也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是以法律基础理论课教学为依托,以学法用法提高法律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按照程序法的规定自编、自演的仿真法庭。模拟法庭教学的主要环节:1、确定模拟法庭教学规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大模拟法庭和小模拟法庭两种方式。小模拟法庭一般都是由一个班的学生自由组合,每组不超过10人,每组选一个组长,根据教学内容挑选案例,自己分派角色,组成一个模拟法庭。各组之间自由发挥,互相比赛,教师进行指导。小模拟法庭的优点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课中来,得到更多的锻炼。大模拟法庭在大法庭开庭,除了有角色的学生外,同年级其余学生都坐在旁听席。大模拟法庭也欢迎其他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旁听。开庭时特定角色的同学身着法官、检察官、律师、法警服装入庭,模拟法庭的布置同法院的布置完全一致,庭审严格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及程序进行。开庭的全过程可以录像,供庭后分析点评。
2、开庭前的准备。不论大模拟法庭还是小模拟法庭,选择适当的典型案例是模拟法庭教学成功的前提。案例选择的原则同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选择基本相同。在确定好案例后,各组学生按承担角色的需要,准备诉讼资料、发言材料等。这是模拟法庭教学法非常重要的阶段。准备充分,模拟法庭审理比较顺畅、活泼;准备不充分,会出现冷场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保证大模拟法庭开庭的顺利,可在开庭前彩排,使学生心中有数,放松紧张心理。
3、开庭审理。不论大模拟法庭还是小模拟法庭的教学,所有学生都要按自己承担的角色进行模拟法庭审判。审判长是庭审的主导者,教师要特别关注审判长的人选,对审判长做更多的指导。教师在审判过程中必须做好记录,找出各角色在审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便于审判结束后点评。
4、庭后点评。不论大模拟法庭还是小模拟法庭,庭后点评是模拟法庭教学法中不可缺省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的点评既能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对了,哪里错了,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提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律师实务》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开课之前要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的分配、计划安排案例的个数、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及主要涵盖的知识点等等。此外,教师还应为每个教学案例制订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计划,内容包括:案例类型、案例来源、向学生发放案例素材的时间、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案例讨论地点的安排等。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地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能力素质及人格魅力。实践性教学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尽可能使学生全部参加到教学之中。
3、案例教学中应注重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掌握法律推理的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讨论中,教师是教学的“导演”。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教师的功能与作用是引导和评判,学生的任务是配合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不配合缺乏主动参与,则案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律师实务》课的教学评价
篇12
推销实务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推销工作流程中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技术,能尝试完成具体的推销任务,并初步形成从事销售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今后就业和适应未来职业转换打下基础。
与该门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有营销员、推销员、导购员、营业员、客服员等。通过对这些销售类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分析,与行业或企业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讨论,根据学生在实际岗位中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将整个课程的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推销前的准备技巧、推销中的应对技巧、推销后的服务技巧。推销前的准备模块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礼仪与形象准备三个具体的学习任务。推销中的应对技巧模块包括顾客接近、产品介绍、引导与说服、异议处理、业务成交五个学习任务。推销后的服务模块包括成交后的跟踪和售后分析与反馈两个学习任务。建议课时数为72,学分为4分。
二、推销实务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熟悉推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寻找顾客、约见与接近顾客、产品介绍、异议处理、促成交易及售后服务与跟踪等推销技术,同时形成善于合作沟通、自信开朗、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职业品德与职业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推销的本质、功能、作用
2.知道推销工作的基本流程
3.明确推销人员的基本职责与素质
4.熟悉推销心理与推销模式
5.知道推销中的基本礼仪知识
(二)技能目标
1.能准确地寻找到潜在目标顾客
2.会灵活运用各种接近技巧与方法接近潜在目标顾客
3.能专业化地介绍产品
4.能与顾客融洽沟通、协商,适时地引导与说服顾客
5.会识别顾客提出异议的真实性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
6.善于把握各种成交的机会与信号来有效地促成交易
7.能妥善办理各种交易的手续
8.能做好成交后的服务与跟踪工作
9.会进行售后资料分析、信息统计与反馈
(三)情感目标
1.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2.养成责任感强、能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公平的职业品德
3.具有文明礼貌待客的服务意识
4.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
5.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推销实务课程内容设计
以推销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推销实际工作过程(流程)来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以期达到与营销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分解成10个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每个情境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见表1)。
每一教学情境具体内容要尽可能贴近营销实战一线,通过真实的、可操作性的情景,揭示所要传授的理论要点和要提高提升的推销技能,注重实践技能的演练,强调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教学的形式要符合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互动化和人性化,既要生动、形象又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受。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赋予学生和老师不同的角色,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同时辅以案例讨论、调查活动、实地观察、户外拓展等教学手段与方法来组织教学。以学习情境4为例,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见表2。
五、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设计的推销实务课程标准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商贸141、商贸142、商贸143班级使用后,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较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学生不再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并能灵活应用。课堂上学生开始积极探索、主动上台展示、课后认真演练。学生开始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能力的训练。但要全面实施还是存在着如下困难:
(1)学生在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作业、技能训练作业(如录制推销情景小剧)时需要花费的时间比原来的多,这样会占用到学生的课余时间,少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的、学习主动性差的同学多多抱怨、不适应,甚至采用消极态度来对待。
篇13
相比国外而言,我国税务兴起较晚,国家税务总局于1994年9月公布《税务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税务制度的正式实施。从总体上看,我国税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行业市场广阔,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因此很多学校会计税务专业重视该方向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来说,对于会计税务等专业而言税务课程开设就尤为重要,概括来说,《税务实务》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税法和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更是一门对税收理论与制度设计的深层理解与实践操作的课程。目前,包括笔者所在的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在内的许多高等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本课程,并把其设置为专业主干课,其对于税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高职税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税务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重复,缺乏整合。我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开设了本课程,因为我校会计学生培养偏重税务方向,所以还开设了很多门税务相关课程。比如先开设税收实务课程,下一学期又开设税务会计、税务实务、税收筹划、税务实务实训等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成为会计税法理论同实践并举的专业人才,而且这几门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全面掌握税务知识的核心技能课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比如《税务实务》就其教材内容看,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管理、税法计算及各税种的会计处理,其内容同税法课重复,同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重复。
2.税务实践教学不成熟完善,没有形成体系。税务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目前部分学校没有开设实践教学内容,造成税务教学中广泛存在理论与实务脱节问题。加之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使得学生鲜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差。
3.现行税务教材不能充分满足高职教学需求。现行税务教材偏少,难易程度差别很大,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且难易适中的教材比较欠缺。很多教材在编写中主要侧重于说明税务事项中的各项业务操作规范及要求,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
三、我院税务课程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1. 整合多门税务学科,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税务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融合了税法、会计、审计、税收筹划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我院积极将税务课程与税务会计综合为一门课程,丰富课件内容,拓展课程内容,课程每周定为6课时,提升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学进程中突出税务的会计处理过程、涉税申报缴纳、税收筹划与税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重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对税务知识点相应的会计处理综合讲解,使学生触类旁通,收益良多。
2. 开设财税一体化实训课程,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突破以往税务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以财税一体化微机实训室为载体,全面实操财税申报缴纳的仿真练习软件,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我院专门成立财税一体化实训室,购买专业财税软件模拟网上相应的报税系统,仿真练习。该软件是根据税务机关征管查、企业办税、等岗位技能的需求,运用仿真实训资料,建设并完善一个可完成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纳税检查划等税务主要业务流程。使得学生在掌握之前的会计与财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更能体会知识运用的快乐。通过税务分岗位、分阶段进行实训,使学生熟悉税务相关业务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纳税申报及税务等相关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提升能力,为今后实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新的从业的环境中能更快入门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