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两学一做交流研讨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合理安排,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探究形式。
三、在充分活动中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在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要充分地倾听学生并组织研讨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究,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中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有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机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位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为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篇2
二、分类施策,确保实效
一是召开“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二是领导带头参与。各级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并自觉带头讲好党课、带头学习研讨、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整改落实,以实际行动为全区残联系统党员干部作出表率,带领机关全体党员形成“深学实做”的生动局面。三是机关党支部制定了学习计划,依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开展党员互学互比活动。四是创新学习方式。在常规学习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网络通讯设备,采取网站培训、印发资料、QQ群和微信群讨论等方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
三、领导干部,带头学习
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残联党组及其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区残联党组制定了领导班子“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就是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见真章。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谈体会、讲党课、作报告,带头参加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带头立足岗位作贡献。重点掌握内容,深刻把握“两个先锋队”的本质和使命,进一步明确“四个服从”、严守“四个底线”的要求,掌握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进一步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自觉投身到“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中来,区残联通过制作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建立微信群等多种方式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使机关上下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使“四讲四有”真正落到实处。
五、定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结合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以党支部为单位于每月10日前后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重温入党志愿和入党誓词,围绕“五查五问”(查党性修养,问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查规矩纪律,问自我约束严不严;查攻坚成效,问担当精神强不强;查道德品行,问带头示范好不好;查宗旨观念,问群众感情真不真),对照入党志愿谈理想、谈信念,对照入党誓词找标准、找差距,以当初入党时的真诚和激情坚定理想信念,增进对党的感情。鼓励有动笔能力的党员抄写、入党志愿书、入党誓词,组织机关党员开展集体宣誓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机关支部的党日活动,带头重温入党志愿和入党誓词,交流思想体会。
六、认真开展专题学习讨论
按照“”制度要求,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讨论,每个专题集中学习讨论不得低于1天。坚持集体学习、集中辅导、专题讨论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认真开展“五个一”活动,确保学习教育效果。结合专题学习讨论,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党性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持续深入开展思想理论、法纪、警示和先进典型“四项教育”。结合行业实际,按照“共性标准+个性标准”的模式,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合格党员具体标准、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大讨论,引导党员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对照“合格”找差距,对标“优秀”知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落实整改措施。
七、创新方式讲党课
(一)领导班子带头讲优质党课
机关党支部每季度结合专题研讨主题,领导班子为全体党员讲一次党课,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释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创设即时移动党课
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党课活动,鼓励所有党员干部通过残联微信群,及时相关理论文章和资讯信息,拓展党员干部知识范围。
(三)到挂联帮扶村讲党课
理事长周播根据挂联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情况,以《做农村合格党员,创脱贫攻坚模范》为题,围绕农村党员应该如何学如何做、脱贫攻坚怎么做等方面为基层党员干部上了一堂专题党课。通过开展这样的组织活动,让农村党员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在当地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八、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七一前,支部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班子成员要对照职能职责,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四对照四查看”:对照讲政治、有信念,查看是否信念坚定、政治清醒,有没有精神空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等问题;对照讲规矩、有纪律,查看是否手握戒尺、心存敬畏,有没有不守纪律规矩、党员管理不严格、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对照讲道德、有品行,查看是否严以修身、严以律己,有没有、优亲厚友、违反道德规范等问题;对照讲奉献、有作为,查看是否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有没有工作消极懈怠、守摊子、不发挥作用等问题。针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组织党员对班子进行评议。
九、加强驻村帮扶,深化党建扶贫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第一书记”办好民生大事实事,实现帮扶组织化、机制化、长效化,推动精准扶贫,提升群众致富奔康能力。残联机关领导干部要到帮扶的玉山镇两个贫困村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建扶贫工作,协助村党支部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和村组干部建设,重视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与贫困村党员一起开展“红色先锋”示范行动,不断扩大机关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把机关组织服务脱贫攻坚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十、立足岗位做贡献
党员领导干部立足岗位职责实际,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争做“实干先锋”。在普通党员中组织开展以“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比学习、比作风、比业绩,群众测评、个人自评、领导点评”为主要内容的“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以“扶残助残,有你有我”的演讲比赛,通过活动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十一、开展民主评议党员
篇3
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罗星凯
篇4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来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 新教材更贴近生活,更注重实用性
新教材删去了一些陈旧的,落后于时代的内容,并考虑到数学的现实需要,增加了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房间里,教室里,大街上都会认识许多新的图形,使孩子们在“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发现这些图形的奇妙性质,用他们去设计精美的图案,比如学习了“神秘的七巧板”以节后,学生兴趣很高,自己动手拼出了许多奇性怪状,漂亮的图案,并展示在教室的一角。还有“正方形的截面”一节,我让学生用白萝卜,红薯等实现切好一些正方体,然后三人一组,自己动手去截,并把截面用彩泥印在纸上,最后各组结果汇总得出正方形的所有截面,是学生感到数学课就像手工制作课,一节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效果很好,使一些原来惧怕数学的同学也体会到了数学课的乐趣,自然有乐学就变成了爱学。
3 新教材努力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一些数学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在数学中如果能将书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做类比,创设问题的情境,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掌握。
例如,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概念可以从汽车在行驶时速度一定(或路程一定)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讨论中得到启发。又比如讲“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时,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好的例子就是人怎样走近道等。再结合活生生的事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指导数与式来表达,刻画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在数与形的结合中培养数学思维意识,建构数学的认知结构体系,学生的受益将是可持续的,长久的。
4 新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了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途径中获得必要的发展。
5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生活实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6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同时,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征的知识结构。
7 新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教材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他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有些“做一做”,“试一试”则仅仅是面向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去完成它们。
篇5
案例展示说明
通过黄莹莹老师的两次试教,两次小组讨论,团队最终确定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范例研习,探究发现
师生互动,反馈交流
自由创作,搭建脚本
展示作品,创意无限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3分钟)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Scratch制作“走迷宫”小游戏、“神奇的万花筒”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和创编故事。那你们会让小猫画画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作品,它的名字叫“不停息的线条”,它能让小猫在舞台中自由地画画(如图1)。
2.范例研习,探究发现(10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第8课《不停息的线条》”作品,尝试着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探究如下三个问题:
哪些指令能让小猫跟随鼠标指针?
哪些指令能让小猫画出线条?
单击不同的色块,如何实现将小猫画出来的线条改成相应的颜色?
本环节,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都会针对性地选择一两名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学生探究的全过程,并在团队博客中进行详细记录。根据大家的反馈,我们发现学生探究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情况:打开范例,在舞台中绘制图形,然后再观察范例中的脚本,另外打开一个Scratch界面,模仿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指令,仔细观察,如果指令中有文本框,可以输入数字,不断地修改文本框中的数字,观察其变化。
第二种情况:打开范例,在舞台中绘制图形,然后再观察范例中的脚本,通过对脚本中指令的拖曳、删除、再重组的方式,观察其变化。偶尔打开教师所提供的三个问题,边观察范例中的脚本,边思考老师所提供的三个问题,想办法去解决。
第三种情况:打开范例,在舞台中绘制图形,然后再打开教师所提供的三个问题,针对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这三个问题。
学生探究过程千奇百怪,上面所罗列的三种情况是最普遍的,个别情况不再罗列。
3.师生互动,反馈交流(5分钟)
本环节教师针对环节二中的三个问题,与学生共同研讨,通过学生的上台操作演示,全部学生的共同回答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通过本环节的反馈,为环节四的“自由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自由创作,搭建脚本(20~25分钟)
在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四个问题:
你准备选择一个什么角色来画线条?
你打算画几种颜色供角色选择?
你能添加橡皮功能吗?
利用画笔类中的指令,你还能为自己的作品添加其他功能吗?
带着这四个问题,学生进入创作环节,教师给出温馨提示:
完成作品的同学把作品提交到学生端的共享文件夹“第8课《不停息的线条》”中。
如果你已制作完成,可以通过学生端的共享文件夹,下载别的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
如果你已制作完成,还可以轻轻地离开位置当小老师,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如图2、图3)。
5.展示作品,创意无限(3分钟)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把作品提交到共享文件夹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如下页图4、图5),看谁的作品最精彩,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可以给同学们的作品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老师也做了一个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如下页图6),有没有觉得它有点像我们的画图软件?除了可以设计画图软件外,我们还可以通过Scratch设计一些小工具软件,如设计一个计时器,在特定的时间时,设置响铃提醒;设计一个节拍器,让用户看着屏幕上闪烁的节奏,跟着节拍律动等。只要有好的创意,就可以试着在Scratch中试着做一做,Scratch有很多的功能等待我们去挖掘呢。
为了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创作时间,我们通过提交作品,让学生自发地欣赏他人作品等多种渠道展示学生作品,而减少师生一起评价作品的时间。本环节我们一般会选择1~2个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课后教师再对学生作品进行一次整理,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在后面的课时中进行反馈。
Scratch教学模式研究
以上所呈现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通过两次试教,大家共同研讨,最终呈现出来让大家觉得比较满意的一个教学流程。
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在整个研讨过程中,不受常规应用软件教学模式的束缚,把关注点从关注“老师的教”,移到“学生的学”,通过对大家所记录材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学生的探究需要有针对性,面对一个全新的范例,教师课前需要做足工作。针对之前所学各范例,再结合具体的学情,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等,从而有的放矢地确定研讨问题。
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探究,显得很重要。
给足学生创作的时间,尽量不打扰学生。
篇6
二、“议”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认知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所以每个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因此,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合作研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听取他人观点,修正自己的看法,促进信息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学中当学生面临教学重、难点等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个体难以独立完成时,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讨,在讨论中得到启发,最终使学生在互动中自主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代数式”一节的教学中,“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里有必要安排讨论。当学生由例题列出3x+4y的式子时,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首先帮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即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其次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所以,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出不同的实际背景和几何背景。通过讨论,使学生对“代数式的意义”能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又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如果教条地将方法搬给学生,学生当时记住了,以后却不能灵活应用。教师可以先出示这样一道例题:①28+(-15)+15+72。然后问学生:如何解决?有简便方法吗?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有的学生将15与-15先相加和为0,也有的学生将28和72先相加和为100。通过讨论,描述解题方法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可以将具备一些条件的数结合在一起相加,使计算变得简单:①相加得0的数;②几个数结合在一起相加得整数;③同分母或容易化为同分母的分数;④符号相同的数。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再讨论,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了结论。学生在今后计算中,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自己探讨出来的简便方法,提高运算效率;同时自主探究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探”中学数学
篇7
一、利用场馆资源,形成特色课程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达14万余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书法、绘画为特色,许多学校就利用上海博物馆的这些资源开发出多种特色课程。研讨会上,黄浦区尚文中学的庄琪老师介绍了该校利用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馆的资源,针对四个不同年级所开发的青铜艺术系列学校特色课程。即六年级以《探索艺术根脉,认识青铜纹饰》为学习主题,使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查找资料,结合课堂学习,对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过程、材质工艺、纹饰造型等方面形成初步的认识;七年级以《体悟青铜造型,创造剪纸作品》为主题,让学生体悟青铜艺术的造型与纹饰之美,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纹饰,用剪纸形式剪出青铜纹样;八年级以《挖掘纹饰美感,制作金属浮雕》为主题,要求学生以金属薄片为材料,进行青铜纹样的浮雕制作;九年级则以《再现青铜艺术,制作陶泥器皿》为主题,让学生用陶泥模仿制作—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作品。
徐汇区徐汇中学的陈春燕老师介绍了该校“博物馆之旅——漫游手记”的活动情况。他们利用上海博物馆古代陶瓷馆的资源,将美术教材中《亲近陶瓷艺术》单元进行拓展,组织学生对博物馆中的陶器、瓷器展品进行了“二次观摩”:第一次观摩,要求学生对陶瓷馆中展品做一个整体的浏览,并将搜集到的照片和文字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交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第二次观摩,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观察自己感兴趣的馆藏展品,并将展品的造型、纹饰和色彩用笔进行描绘、记录,回校后,到四位美术教师组成的工作室,分别以拼贴、线描、泥塑、版画等形式进行创作。(图3至图5)
黄浦区曹光彪小学通过展板形式呈现了该校是如何利用上海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将语文、德育、信息、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研究开发学校特色课程《走进上海博物馆》的。该课程围绕上海博物馆十个专题展馆展开,由各班自主选择每次参观的场馆。每完成一个专题馆的学习,都要求学生整理参观笔记、撰写探究报告,并用美术形式进行表现和展示。
中华艺术宫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而成,宫中的“海上升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展览,是我国第一个完整展示海派艺术,并以此为中心呈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脉络的长期陈列展。研讨会上,浦东新区竹园小学的朱燕凡老师,介绍了该校利用这一展览资源而开发的学校特色课程《览中西美的历程,扮未来多彩世界》。其中设计了三个主题的课程模块,分别为“走进艺术殿堂”(一、二年级)、“走近艺术大师”(三、四年级)和“探寻艺术之旅”(五年级),每个主题的课程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图6)
黄浦区董家渡路第二小学的季蓓蕾老师,介绍了该校利用中华艺术宫中的“上海美术电影展”资源所开发的学校特色课程《走进中国动画片》。该校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展厅中电影作品的年代、表现形式和内容,制作完成了《上海美术电影展作品一览表》,并结合美术课设计制作了《上海美术电影展手绘导览图》。
上海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除市级层面以外,在一些区县也都建有各类博物馆和美术馆。为此,一些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类场馆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如黄浦区七色花小学,通过展板形式介绍了该校利用学校附近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旧居“日月楼”资源,开发了学校特色课程《走近丰子恺儿童漫画》。该校邀请了丰子恺的外孙宋雪君教授来校做有关丰子恺的生平及其艺术特点的专题讲座,还多次举办丰子恺漫画展览,形成了这所学校赏漫画、画漫画的美术教育特色。 毗邻上海邮政博物馆的虹口区崇明路小学,在研讨会上,以展板形式介绍了该校利用上海邮政博物馆的资源,组织学生参观了解邮政历史、邮票来历及种类,并开发了校本课程《漫游方寸之间》,让学生在美术课上用绘画、剪贴、电脑等手段设计、制作邮票,形成了该校的美术特色课程。
杨浦区中原路小学的沈佳芸老师介绍了该校利用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资源开发了学校特色课程《儿童扎染》。该课程分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传统工艺了不起”,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中国纺织印染历史资料,初步了解中国印染工艺的悠久历史;第二模块“探寻纺织与扎染”,带领学生走进纺织博物馆,通过聆听讲解、动手体验等形式,从中感受中国传统印染工艺的特点;第三模块“我是扎染小当家”,通过在学校中建立“儿童扎染创意工坊”,为学生学习扎染技术提供了专门场所。
地处七宝古镇的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在皮影老艺人的帮助下,开发了学校特色课程《七宝娃玩皮影》。该校的陈萍老师详细介绍了他们利用古镇的皮影馆资源,编写了校本教材《七宝皮影进课堂》,将七宝皮影艺术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学习和比较,系统地了解七宝皮影的历史、造型特色和表演方式。该课程还通过“皮影探秘…‘玩玩小皮影”“皮影设计师”“上演皮影戏”“皮影也创新”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皮影绘制方法,学习编剧、角色分配与皮影表演技术,并将皮影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新的皮影表现形式。(图7至图9)
远离上海市中心的青浦区重固小学,利用当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泉山遗址”的资源,形成了与版画教学相结合的学校特色课程《走进福泉山》,让学生通过对“福泉山遗址”的实地考察,了解福泉山出土的古代陶器的名称、造型特点和图案特征,感受福泉山古陶器的艺术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将现代陶器作品与福泉山古陶器作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修补陶器”的小游戏,用自己的双手还原福泉山古陶器之美,体验创作的乐趣。
青浦区崧泽学校的杨卫新老师,介绍了该校创建的“江南民俗苑”小型博物馆,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到传统民间劳动工具的特点,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并在美术课上以“再现百姓生活”“再现百姓生产”的版画创作,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图10)
长宁区虹桥中学和闸北区第八中学,也通过展板形式,分别介绍了各自利用学校周边美术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
二、依托场馆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研讨会上,许多学校都介绍了如何利用博物馆与美术馆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经验。如黄浦区董家渡路第二小学的美术教师,利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电影展”中展示的《孙悟空大闹天空》《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九色鹿》和《葫芦娃》等经典国产动画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动漫艺术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杨浦区中原路小学,通过学一学、看一看、做一做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扎染工艺的特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
徐汇区徐汇中学利用上海博物馆古代陶瓷馆的资源,以“漫游手记”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样式的演变、制作工艺和发展过程;以“陶瓷艺术”为主题,运用多样的艺术材料和艺术手法,加深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美的了解。
黄浦区尚文中学则利用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馆的资源,在初中各年级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实地观察、师生交流、自主设计、欣赏评议等系列活动,了解青铜器的用途、造型和纹饰种类,感受青铜器作为实用器具和礼器所承载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魅力。
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利用皮影馆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民间皮影艺术的内涵,在了解家乡民族文化的历程中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利用“善缘·唐卡秘境艺术中心”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唐卡艺术了解西藏文化,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三、活用场馆资源,创新参观形式
在本次研讨会中,许多学校还介绍了多种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形式。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的汤春妹老师,介绍了学校通过“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参观中华艺术宫的情况。所谓“虚拟”,就是利用“数字美术馆”等网络平台,先上网浏览、搜索资料,了解中华艺术宫的基本情况和展品特点;而所谓“现实”,就是去中华艺术宫实地参观,感悟原作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浦东新区进才小学的陆瑛老师,则介绍了该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的场馆教育活动。该校与浦东喜玛拉雅美术馆签约合作,开展了“场馆艺术进校园——流动美术馆项目”主题活动。通过将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不定期地“请进来”,在校内做各种艺术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与喜玛拉雅美术馆以及学校所在社区联合,让学生创作的“智慧树”系列装置作品“走出去”,以流动美术馆的形式,到所在社区进行展示,以此发挥学校与场馆、社区合作的教育功能。(图11至图13)
四、借助参观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研讨会上,许多教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触: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进行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进行美术学习,更主要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闸北区实验中学的虞胜莉老师,介绍了该校在组织学生参观中华艺术宫活动前,针对参观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设计了“大家来找碴”活动,让学生通过发现并指出不文明的参观行为,对参观中华艺术宫时的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图14至图16)
长宁区虹桥中学在每次带领学生外出参观时,都要预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搜集资料,引导学生筛选信息,获取有用的信息;在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概括、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与交流,从而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在参观时,还设计了“学习单”。学生们依据“学习单”的要求,带着问题参观,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独立判断、独立选择,这有助于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
篇8
关注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历史使命,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发展者。实践证明,新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为教师提供了比较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使新老教师都将焕发出新的生命。下面就我学习新课程理念后,结合案例、实践和听课,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看这样一个案例
一、感受“力”
学生实验:每人用力拉伸一束橡皮筋,并坚持一段时间,找一找用力的感觉。
师:①人的最初对力的感觉,是从肌肉紧张的感觉中得出的。
②在拉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让我们共同展开下一步的探索――究竟什么是呢?
二、探索“力”、体验“力”
1、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手拉弹簧,钩码拉弹簧
表明:物体对于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归纳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归纳二: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②彼此不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相互作用
学生实验:同学们用力互拍双手,双手有何感觉?
归纳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效果
学生实验:探索力能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A: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实验表演)
生B: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快慢……发生改变(实验表演)
生C:象玻璃、石块这些硬物,受到一个不大的力作用后,会发生形变吗?
归纳四: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体会“力”
1、投影练习(课件)学生逐一举牌回答。
(1)一枚铁钉受到磁铁的吸引,则铁钉
A、不吸引磁铁B、不一定吸引磁铁C、同样吸引磁铁(原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力作用在弹簧上,只会使弹簧发生形变B、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一定会发生形变
C、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运动状态不断改变
(原理:力能使物体产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性作业:
(1)做一做(引体向上),想一想其中的原理。
(2)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或力产生效果的原理设计一件小制作。
课后分析:
1、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握了一个“趣”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身力的常识入手,为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丰富多采的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丰富的活动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两者不可偏废。
3、本课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做中学”,在活动中感受力,探索中体验力,应用中体会力。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让他们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地观察、比较、联想、归纳,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有关力的知识,逐步发展体验学习的能力。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的深度、广度以及课堂反馈的效益度来分析,都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指标。
4、在“认识力作用的间接形式”,“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相对性”,“归纳力的作用效果”等本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处,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做一做”(磁铁与铁钉的相互作用)、“试一试”(提供多种器材)、“看一看”(课件模拟真实)等自主学习方式在相互的合作交往中探索、体验、体会。从富有创意的课外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进而显示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5、本课让学生主体参与,通过活动、情境、交往、成功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几下几种形式:
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作“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其次是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第三是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
要做到几下几点:
第一是要关注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上,教师都知道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上,仍然难以脱去“单方面教”的痕迹。学生的需要还没有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这可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建议,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
第二是要知道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的。“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教师习惯于直接“给”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与教师的交谈中,专家发现,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发现学习,对探究学习的理解过于狭隘。
第三是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第四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我认为,只有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根据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是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是教学跳出年复一年的简单复制的途径。
总之,面对课程改革,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关注课堂活动是否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关注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才是全身心的投入,我们不只是在教和学,我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生命的满足感才会得到成全,我们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9
(二)涉税财物价格认定工作寻求新突破。在前期调研、考察先进县市区经验基础上,我中心已逐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下一步将努力寻找切入点,争取取得新突破。
(三)价格争议行政调解稳步推进。***局2020年10月13日与***共同发文《关于建立司法价格调解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2015年8月底我们在***街办分别设置了调解室。
二、公共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一)抓党建促提升取得新成效。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我中心人员积极参加物价局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讨论等活动,综合运用听党课、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并确定将***价格认证中心与***价格认证中心作为学习标杆和赶超标杆,6月2日与6月27日分别到两地参观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开拓了思路,找到了不足,也学到了好的做法和经验,对今后工作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业务能力的培训,不断增强业务骨干的工作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价格认定工作质量评查活动。今年以来,我中心根据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价格认定工作质量评查活动,现在总结阶段已接近尾声,通过对价格认定案卷工作程序和价格认定结论书等价格文书逐一审查,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提出切实改进措施,并总结提高价格认定工作质量的好做法、好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聘请潍坊双和律师事务所为常年法律顾问。也多次与办案机关对涉案物品价格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通过价格认定质量评查,不仅交流了价格认定工作经验,也让价格认定工作人员得到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推动价格认定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10
紧张而又忙碌的学期工作结束了,现将一学期以来的工作做以回顾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全体教师经过齐心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将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区域活动
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区域活动的开展、个别化教学已占据整个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部分,在园领导的正确指引下,九月份新学期开始,我们就已经投入到了紧张的区域活动研讨和尝试中,在尝试中总结经验, 经验中再尝试,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区域活动日常化每个班有序步稳的开展起来了,各班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创设了适合她们的活动空间。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每周一次区域活动,增加为两次。为了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去先进的幼儿园参观学习组织开展区域活动的经验,通过学习,我们的教师拓宽了教育思路, 对区域活动的设计有了更完美的创设和构思。 在活动材料上力求多元化。在活动内容和环境布置上力求新颖趣味浓。各班不断的更新主题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创设活动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找到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了提升我园个别化教学质量,我园经常组织教师在一起探讨在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相互学习研究,不适合本班孩子年龄特点的材料相互交换,互通有无。组织开展区域活动模范班的观摩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对教师们的触动很大,教师们在网络上搜集相应的资料,利用一月份闲暇时间制作活动材料,争取下一个学期将我们的区域活动个别化教学达到先进的标准。
二、 教育教学
根据上级领导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示精神,我园也随之转变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全体教师在园领导的带领下,针对我园的现状,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转变了以往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师设计j教学活动基本是以孩子为主体,孩子们在愉悦的心情中了解我们的社会,增长她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给孩子们创造发辉想象的空间。引导激发她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美术教学
绘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门学科,她们在涂涂画画中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能表达出她们稚趣所在,我园将这一学科设为特色教学,教师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为他们设计适合她们的绘画内容。孩子们从小班的简单认识颜色,到学前班的自创画。这些都是与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20xx年x月份,我园组织幼儿参加"第七届全国少儿书画摄影创作大赛中赢得了骄人的成绩,参赛作品100多幅全部获奖。其中有六名幼儿获得了特等奖项。我园幼儿绘画作品每周一次的展出,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四、日常教育
一日常规的教育,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的教育无时不在,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引导督促和持之以恒的坚持。通过教师们辛勤努力,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喝水、上厕所排队,吃饭不挑食、安静进餐。早晨见到老师、小朋友问好,小朋友之间友好相处,不吵架,知道礼让,游戏时有合作精神。
五、安全教育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幼儿天真活泼,她们在玩耍中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很容易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情。社会上的复杂环境孩子们也意识不到其中的危险所在。因此,我园将安全教育课题列为重点教育。教师们针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设计安全教育课题开展教育活动并详细记录过程。防振,防火等教育是通过模拟训练形式来教育幼儿,孩子们通过演练掌握了一些自救的常识。
六、健康教育
学期前我园全体教师利用假期搜集各种材料为孩子们制作了很多适合幼儿户外活动的体育器材。这些活动器材为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增添了无尽的乐趣。教师们在设计健康教育课程中,制作了浅显易见的教具,让孩子们很直观的了自己的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教育他们怎样的保护自己身体健康,及卫生常识。
七、家园联系
与家长的沟通是教育幼儿健康成长的 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利用每天早晨晨检的时间和家长做简单的沟通。晚上离园时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将幼儿在园的一日表现、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公布给家长。十月份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各班教师精心准备了会议资料,将我园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手段、需要家长支持配合的事情等情况一一说明,给家长们也创造了和老师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通过这次家长会的交流,家长们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支持。
以上是我园一学期以来工作中的 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争取在下一学期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出更好的成绩。
幼儿园8月份工作总结
一、行政事务
1.配合中心做好继续教育验证,顺利通过了XX年度的年检工作。建立教师档案袋,做好教师个人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业务主任整理XX年度园本研修资料,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组织年级组长对继续教育上交资料和教师填写的个人档案资料进行认真的检查,重点检查教师的研修记录手册。
2. x月x日园长、业务主任、年级组长对全园角色游戏开展了随机调研。主要看:
一、活动环境创设和物品摆放是否合理
二、游戏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内容
三、材料是否丰富是否与主题匹配
四、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否有效
五、幼儿玩得是否认真和投入
六、活动评价是否紧扣目标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及时把要调整的地方反馈给教师,提出调整策略,帮助改进。另外把调研情况通过网络进行反馈交流沟通,针对班级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要求班内两位教师商讨解决策略,并落实到实处。
3. 开展了“班级常规之我见”研讨活动。x月x日上午,园内组织召开了班级常规管理研讨活动,全体班主任参加。此次研讨活动意在探讨班级管理的策略和途径,提高班级常规管理的能力。会上,各班主任教师就班级所遇到的常规问题、采取措施、成果经验等内容进行了面对面的剖析与研讨。大家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特别分享了班级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对于工作中棘手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大家也都积极献言献策。
此次活动,使大家都感到受益非浅,对每个人都有晋升和辅助,经过这一次的交换分享,大家对常规管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各自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小妙招,同时大家也对今后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更有信念。最后,园长强调:班级常规工作是重中之重,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幼儿在良好的习惯培养中健康成长。
二、教育教学
1.做好园内观察记录评比工作,结合中心的工作意见和我园十月份培训内容“如何写好角色游戏观察记录?”,组织教师围绕角色游戏撰写观察记录。本次活动共有12位教师参加,在评比方法上我们采用教师个人推荐的方式,评出2篇优秀观察记录,xx和xx老师被推荐到中心参加评比。通过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观察、记录、分析、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2.开展园本培训活动,组织教师解读《一日活动组织规范》,并结合我园在一日活动常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让教师明知哪里做的还不够需要改进,力争常规管理上一个新台阶。通过培训活动,让教师们对照细则并认真落实到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之中。
3.组织骨干教师和见习期教师参加太仓市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4. 加强年级组管理。一做好周计划的审议工作,经组长审议后再传给业务主任。
(一)看主题重点表述是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二)看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是否围绕主题重点展开。
(三)看各活动内容与内容之间是否体现层次性、延续性。是否体现动静交替的原则。通过审议活动,确保课程计划质量。
(四)看课与课之间安排是否合理恰当。
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研课活动,重点围绕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原有经验有哪些目标制定是否合理?是否体现领域特点?根据领域特点是否挖掘课程内涵?是否把目标落实到各个环节?活动过程是否体现层次性?通过研课活动,拓展教师思维方式,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教育科研
1.选送家教论文、案例,参加太仓市妇联组织的家教论文、案例评比活动。
2.结合专题开展了“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主题化的实践研究”的专题学习,主要围绕“如何组织指导与评价主题背景下的角色游戏?”首先我们通过网络的形式,把专题学习内容挂到博客上,通过网络的形式让教师自学,并结合学习内容,把自己在领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网络回复,随后有主持人xx老师梳理,针对在存在的问题开展园本研修活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针对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发言,给有问题的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并能学以致用。
3.做好角色游戏周计划记录表的整理工作。结合专题研究计划,尝试开展了将角色游戏和主题内容有机地整合,我们结合主题和每周的课程内容,把有价值的可生成的游戏主题挖掘出来,然后结合专题学习,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准备、组织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园的角色游戏课程。
四、环境创设
1.为了能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里进行游戏活动,游戏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首先请xx老师结合到上海参观学习的机会,给教师们做了一个有关环境创设方面的专题讲座,内容是“谈谈如何结合年龄段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然后结合讲座,各班根据班级的格局和实际情况进行游戏环境的创设,老师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放弃了很多的休息时间,创设出了各具特色的区角游戏环境。
篇11
探究式活动是一种多方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活动,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科学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组织、引导是必要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明确教师、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地位和作用
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这一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课间、课后的每一个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每课的科学知识,必须做到五点: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了解课程的新理念,了解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二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思路,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精心设计每一课堂课(即备好每一堂课);三要如何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或课外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四要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即上好每一堂课);五要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即总结每一堂课)。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不能有效地传授科学知识。课堂和课后的实验过程,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起引导作用,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实验,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材料。同样,也要求学生准备一些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说明自己的想法、观点和实验过程与结果,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别人的批评,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只有充分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善于取舍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要有“善于用教材教”的意识,但不能纯粹按教材去进行教学,要做到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合理取舍教材。例如,在教学小学科学人教版第一单元《播撒希望的种子》、《小苗快快长》及《开花结果》这三课时。因为正值每年的二三月份,南方还没有有播种什么作物,天气还很冷,不宜种子的发芽,学生也没有亲自动手种植什么,不能观察到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情况,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可以将三课合并起来先上一至二节课。让学生了解种植植物的种子方法、种子发芽的条件,让学生知道观察植物的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有关常识和记录的方法后,并指导学生播种并布置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到期中和期末,再上两三节课,根据学生的观察情况进行交流和总结,这样会让学生学得快乐、轻松、扎实还有体验。中途可以灵活地上第三单元以后课文,这样老师和学生都有了充裕的时间安排自己的课程和长期观察的时间,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另外,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都要面面诸到,有时,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和探究活动的需要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合理设计能使学生有所发展的探究方式。
目前的《科学》教材版本较多,各地使用的版本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地实际来体现“用教材教”的观念,有时可以各种版本的教材穿插使用,有时也可因地制宜编写教学内容和设计实验活动,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都可以运用,这样教师和学生有了很大的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有积极性。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才能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三、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进行科学探究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眼多“看一看”,用脑多“想一想”,用口多“说一说”,用手多“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生。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才能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表现一定会让我们吃惊!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要提供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是学生探究活动取得收获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使探究活动趋于完善和有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盲目的、没有规律的、随随便便的思考和提问到有选择性的思考和提问;从漫无边际的观察到有条不紊的探索研究,从不认真到细心,从凭兴趣到有目的地学习,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适时、必要的尺度,教师介入不宜过早也不能过迟,教师指导得过早,学生没有自我探究和发现的余地,过晚,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就感到无助,特别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找不到有关资料和信息时,教师要提供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成功与探究的兴趣。
五、要组织学生认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每一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有一位博士曾经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所学知识和经验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在表述时,各人的说法不一样,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予以肯定和批评,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取知识,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六、要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要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某一知识的获取,专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如要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在课外进行探究课堂中是无法完成的,要想掌握这类知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课外的研究时间进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森林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这一方面切不可忽视,要根据探究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拟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地探究,这样才能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篇12
教师对玩具的认识决定了自制玩教具的价值取向。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用于“玩”的器具,就叫玩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对玩具应作广义理解,凡是儿童可以玩的、看的、听的和触摸的东西,都可以叫玩具。因此,制作教玩具的思维需要发生如下改变:从原来教师要做什么样的玩具到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玩具的转变;从重“物”的设计到重幼儿兴趣挖掘的转变;从以玩具为本到以幼儿为本的转变。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光、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去挖掘适宜孩子的、让孩子感兴趣的玩教具。在找到核心要素后,还必须围绕“孩子喜欢的玩具”这一线条逐步展开,从集体研讨――作品构思――打样――再研讨――制作――展示交流等各个环节都要紧扣孩子的特点与需要进行过程性的调整和丰富,严格遵循教育性、安全性、趣味性、科学性、简易性、牢固性、多用性、操作性的制作原则。总之,玩教具的设计强调以“玩”法开发为主,“具”型设计为辅,教师应学会深人挖掘每一种玩教具材料的可利用价值,做到一物多玩、一物涵盖多个领域。
(二)从“做”到“玩”:多样方式的拓展
制作玩教具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教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做与想同步,让孩子在做中玩、玩中学,最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曾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摆弄、探究、体验,在实践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为此,必须改变以往玩教具不耐用,做好了只能“看”不能“玩”的现状,坚持“做”与“玩”自主的原则。教师提供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让孩子参与到“做一做、玩一玩”中,体验制作的乐趣。
多样的自制玩教具材料有助于引发和释放幼儿的潜在能力,激发幼儿动手的欲望。从确定做什么,到找材料、尝试制作,不断修改,最后形成一个与最初想法较一致的“玩具”。这本质上也是“玩”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玩”的过程,它能使孩子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满足,从而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自制玩教具的设计原则
(一)教育性
教师可以通过自制玩教具可以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样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教师在制作前要根据课程教材考虑自制玩教具适宜的“用途”,把“做”和“用”相结合才能发挥自制教玩具的真实价值。
(二)科学性
教师在设计构思自制玩教具时,应注意知识,概念与原理的正确性。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这样设计出的自制玩教具才会科学合理,适合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三)趣味性
学习的第一步是兴趣,这要求自制玩教具要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这样幼儿才能积极配合,有助于教学过程的进展。
(四)创新性
自制教玩具是为了弥补成品玩具的不足而设计的,单纯的模仿只会让自制玩教具变成一种摆设。那就要求自制玩教具构思要新颖,外形要独特,这样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五)简易性
教师就应注意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以最低的成本制作成最适合教学的玩教具。而且制作方法应简单,不能浪费过多的精力,这样也会耽误其他的正常工作。至于使用方面,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制作方便、可操作的实用性玩教具。
(六)安全性
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教玩具接触机会很多,可能会使幼儿受到伤害,还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所以一定要符合安全标准和卫生要求。
三、自制玩教具的基本方法
自制玩教具最重要的就是选材,那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生活中的“废垃圾”变成人见人爱的玩教具。选材虽然重要,但是堆了好多材料后,教师就应区分这些收集的材料,并分类,根据材料来研究制作的方法了。
(一)自然类材料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许多,例如:沙土、水、树叶、果蔬皮、壳、树叶、树枝、花瓣、菜根等,教师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稍加制作,就可以分别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了。例如:幼儿可以制作树叶书签;贝壳和石子上可以作画,也可以做粘贴的壁画;菜根也可以做成印章,既可以运用于教学,也可以适用于游戏活动中,都是很好的选择。
(二)纸制品、印刷类材料
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收集的纸盒、礼品包装盒、报纸、纸箱、纸质手提袋等。这也便于自制玩教具的制作和运用。例如:在语言领域,多选用图片类的玩教具,教师在自制过程中应做到尺寸适宜、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制作方法可以运用纸张来绘画,然后裁剪或粘贴等。图片类玩教具种类多样,根据页数分类分为:单 幅单张和多幅连续两种。利用废旧的纸盒可以制作单幅单张的字卡,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单词和生字;也可以制作多幅连续的图片,这样适合幼儿进行故事欣赏、句型练习、对话练习、讲述复述等。这样既丰富了活动,也增加了教学和生活的趣味性。
(三)布、线类材料
作为幼儿园搜集这类材料比较困难,但是教师可以留意搜集一些旧衣、旧床单、旧毛线、旧T恤、孩子的小白鞋等材料。教师可以运用这些素材,使各个教学领域的活动环节变得顺畅和有趣味性。例如:在社会领域教学时可能因为玩教具的缺乏,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理解,教师应自制一些符合教学题材的玩教具,就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利用布、线制作成玩偶类的玩教具。玩偶具有可爱、生动、操作性强的特点。这样可以是乏味的道理充满趣味性。
篇13
一、转变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观念
以前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极大程度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想要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观念。作为初中物理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二、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1、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案例一: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①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光屏、透镜、火焰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何?②在光屏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像?③适当改变距离后像的大小有何特点?光屏上是否一直都有像,若没有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四、组织学生有效参与合作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和多动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例如,在《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中,教师首先要让班级里面力气大的两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拉马德堡半球,这个时候是拉不开的,但是当教师把马德堡半球上面的活塞打开让空气进去以后,再让两位力气小的同学试着拉,就会发现很轻易就拉开了。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物理实验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有时候需要班级里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科学的组织学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物理实验的成效。例如,在讲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时候,教师在开展实验之前,可以首先提出实验要求完成的课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课题开展实验,并且把班级里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在分组完成之后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来完成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物理问题和现象,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得出问题的答案。
五、指导、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器材不应该只是局限在专业的实验器材上面,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简易的器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来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认识,这种方式比教师采取专业的实验仪器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指导、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他们对初中物理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师讲解完《汽化和液化》这节课以后,可以让学生做一做《纸锅烧水》的小实验,而且这个实验学生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可以使这个实验更加方便简单,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作为物理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转变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观念,科学组织,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