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务处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院教务处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院教务处工作计划

篇1

二、负责学科和专业建设。组织和指导专业规划制订和专业申报、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案工作;组织院级重点课程、重点专业遴选和建设等工作;组织学院的教学改革研究、经验交流以及教学工作会议、学术会议。

三、负责组织各系(部)制定、管理实施全日制大中专及各类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各专业实习计划、各课程教学大纲;协助各系、部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

四、负责学院图书和教材的管理工作,指导教材建设和评优工作;搞好图书馆日常管理,做好全日制教材、图书报刊资料的订购工作。

五、负责学院全日制大专生的学籍管理,包括注册、休学、复学、退学及转学、成绩管理、学历证书等。

六、负责学院的考务工作,组织、安排各类考试。

七、负责全日制大中专课程教学情况的检查、督导、评优和教学事故认定及上级部门对学院的各类教育教学评估检查工作。

八、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年度科研和全日制大中专教学经费预算,拟定分配方案,监督审核科研和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九、负责编制学院科研规划,制定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学院科研工作,组织教学和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管理、评奖和成果转化等工作。

十、参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协助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及教学津贴编制核算工作,协助做好外聘教师聘用和学院教师的教学考核、评先工作。

十一、负责组织编制校历,编写教学进度表、课程任务总表、各教学班级和教师课程表,以及教室的使用调度。

十二、负责学院学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十三、负责学院文印室工作,承担学院的打字、文印、复印任务。

篇2

(一)熟悉本系教师、学生基本情况和教学开展情况。

学院现代农业系现开设2个专业,现代农业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共有专业教师7人,均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全日制学生共54人。

在学院教务处统筹安排下,本系学生自2019年9月入学以来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疫情期间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各门课程基本能够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尚未开展。

(二)完成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编撰。

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在海副院长的安排指导下完成了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初稿编撰工作,具体负责“考试管理规定”“教考分离实施办法”“试题(卷)库建设与管理办法”“阅卷、评分、登分及归档管理规定”“学生考场规则”“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章程”“课程考试主考、监考、巡考职责”“学生缓考管理办法”“学生考试违纪和作弊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9个考试管理制度的编写工作。

(三)完成学院筹建期间借用的实训设备搬迁归还工作。

协调农校教师和实训物资管理人员,对学院筹建期间外借实训设备进行盘点。联系原学院筹建专业负责人组织人员进行搬迁,农业和食品专业所有借用农校的设备均已归还到农校。

(四)组织专业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安排任课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把已开设专业课程但未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列出清单,做出实验(实训)计划,上报实验(实训)所需器材和耗材的采购计划。

(五)安排学生到农校开展实践教学

根据在校学生实验、实训教学开展情况,安排农业、食品专业两个班共54名学生到农校开展化学课实验,筛选了具备实验条件的11个实验,组织开展完成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两门课部分实践教学,完成68个课时的实践教学。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组织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8月)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格式及有关说明》的要求,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争取学院支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或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8~10月)

制定专业建设3~5年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办学总体目标,明确招生规模,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做出相应的实验(训)室建设规划,提出专业群建设规划,提出课程建设规划,提出科研项目平台建设规划,提出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划。

(三)推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7~12月)

目前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2019级全日制在校学生30人,2020年计划招生50人。在校生自2019年9月入学至今已完成1学年教学,公共基础和部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已经上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期教学计划安排,秋季学期计划开设5门专业技能课程,其中有3门课程总共21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72学时需在户外实验田地开展教学。系部计划招集相关专业教师在职教园区周边地区、曲靖农校、学院北面空地等地进行调研,寻找实践教学用地,以满足目前现代农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教学需要。

根据现代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开学后上述两个专业在校二年级学生和即将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将开设《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十余门专业课,其中实践教学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0%。学院现有5个农业和食品专业实训室配置了部分实训设备,但因缺少实训用具和耗材,不能开展实践教学,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充分利用已有实训设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计划配合实训中心等部门,尽快推进实训耗材采购和实训室的建设工作。

(四)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7~12月以比赛时间为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学校组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通知和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教师个人或团队参加比赛,以赛促教,通过参加比赛,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得到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五)组织教师参加“1+X”证书制度师资培训(8~9月以通知时间为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提升学院专业教师实施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学的能力,促进学院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计划安排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教师,参加由培训评价组织举办的线下师资培训,

(六)启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8~12月)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稿后,组织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标准。原则上每一门课程标准由两个以上专业教师协商、配合共同完成。每学期每个专业完成2~3门课程标准的制定。

(七)完成学院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

(八)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篇3

1 行政秘书的工作职责

一是文字工作。起草二级学院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报告、总结、决议和行政规章制度;起草、审核、编号、校印、分发文件;整理和保存会议记录、会议纪要;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和利用各类文件资料的服务工作;文秘、档案等岗位的管理工作;按照学校管理的规定,使用和管理印章、介绍信、证明信;接洽及处理公函、电话、电报、电传等政务工作。

二是人事工作。按照学院统一的教师工作量核定标准,做好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工作,并上报学院教务处;计算和审核教师课时津贴和行政人员岗位津贴;负责教职员工的考勤、评教、年度业绩考核工作;负责教职工岗位竞聘、职称申报评定、人事调动、奖惩等工作。

三是日常行政工作。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协调与管理办公室工作,检查、督促落实情况,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开展院建设、发展和管理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为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筹备、协调、组织院各类会议,做好对外接待与联络、对外信息、对外宣传工作;协助院领导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负责院资产管理工作、办公用品和办公设施的领取和管理、发放和报刊杂志、信件的分送工作;处理其他一些突发事件和临时性事务,并及时向院领导管理层汇报请示。

2 行政秘书的工作特点

一是政治性。坚持鲜明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做好行政秘书的必要前提条件。高校行政秘书应该切实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及时了解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动向。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学校各项精神和指示,掌握学校工作动态,学习和研究领导讲话和文章,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认真履行行政秘书的工作职责。

二是事务性。行政秘书的工作头绪较多,涉及到二级学院的方方面面。每天工作量繁多且琐碎,从会议的通知、文件的整理传阅、来电来访的接待到领导交待的各项工作、教师学生的联系服务、资产管理、财务报销等等“大大小小”、“婆婆妈妈”的事情,而且还要兼任党务、工会等,工作不定性,几乎包罗万象,通常几件事情一起干,每一件都要仔细认真对待,不能有半点马虎。因此,行政秘书虽然天天忙,月月忙,可是年终总结确实忙忙碌碌一整年,兢兢业业无成绩,显现不出其重要性。但是,还是要求行政秘书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大量琐碎的工作中整理头绪,统筹安排,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

三是协调性。行政秘书工作涉及的范围广,交际的人多,从各级领导到学院教师学生,从各个职能部门到校外合作企业,这就要求其必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高校的二级学院里,行政关系呈现纵横交错的复杂网状关系,行政工作要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协作才能完成,故行政秘书处在行政管理部门、师生的信息交汇点,同时也是各种行政矛盾的集中点,因此行政秘书必须协调好于上级领导、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师生、教研室、教学秘书、辅导员等关系,团结协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作用,与各个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善于分析和处理复杂关系,政策灵活、行动果断、处事稳妥、勤于思考,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相互协作的良好局面。

四是参谋性。行政秘书不仅仅只做好学院的行政事务工作,还应当充当领导的考察团和智囊团。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深入要教科研、行政的第一线,了解各个工作环节,熟悉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情况,熟悉各位老师、行政人员的秉性,取得第一手资料,及时收集、整理、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认真总结,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向领导汇报,善于发现新经验,提出中肯意见和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最原始准确的资料。同时要注重全局性,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避免顾此失彼,努力促成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但是在工作中也要准确把我角色定位,只能“参与谋”,而不能“参与断”,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把为领导出谋献策的思想深入到工作中,尽职尽责当好参谋员。

五是服务性。行政秘书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树立全心全意服务意识。一是服务领导,认真及时完成领导交待的各项任务,为领导提供直接的辅助服务,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开拓思路,掌握和熟知领导工作程序,准确把握领导意图,使学院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为学院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服务师生。教学为立校之本,要切实为师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先其所想,急其所急,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在为教师服务过程中,耐心细致,工作到位,确保年度考评工作、职称评审、师资进修等工作顺利开展。对待学生要以诚相待,爱护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热情为学生服务,做好管理育人。三是服务各级相关行政部门。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接触的部门较广泛,涉及到院办、组织人事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教务处、设备处、纪检处、宣传统战部、工会、实训中心、图书馆、后勤处、各二级学院等相关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全校一整体的思想,学校整体利益优于二级学院,真正做到相互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及时传递相关信息,落实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协调好与其他二级学院的关系,为二级学院更好地与其他部门合作打下基础。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首先要清楚认识到其工作本质,明确其自身职责,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勤奋好学,认真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认真完成每项工作,为新时期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40-02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的责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强化操作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落脚点的教学形式。在各高校的培养计划设置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学生课外实践等环节。由于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及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导致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实践教学在管理和质量监控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创新不够;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和质量意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附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场地分散,时间不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比较随意等等,造成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监管缺位,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信息收集管理和反馈的机制,其质量得不到有力的保障。[1]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来说,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及管理过程进行调研,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构建了有效的时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践教学监控机制,提高了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质量。

一、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性

1.实践教学质量关系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发挥教学管理功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要以培养“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2.实践教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

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系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学院要培养“用得上,干得好,有潜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理论知识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并重的意识。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与指导,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2]

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

1.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管理系统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制度是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依据和准则。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制度来规范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学院层面要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质量检测细则》、《教学实习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二级教学单位要根据《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分类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报告书等教学资料;要积极组织教师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资料。另外,还要进行评价制度建设,通过学生网上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考评等方式,反馈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管理的有序性和高效性。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完善教职工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相关政策。

(2)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学院可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教务处可设立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及实践教学任务安排。各系设立实验中心,具体落实实践教学任务。督导办公室可搜集并反馈实践教学实际运行状态与信息,分析实践教学过程质量,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系负责教学的副主任对实践教学质量负责,做好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一些重要的实践环节纳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好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等内容,抓好落实。

2.实践教学内容监控系统

(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学院要始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创新,在“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努力。各系、各专业要围绕“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组成实践教学知识体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学科专业交叉”等特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结构模块化,除原有的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外,增加了个性发展模块、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模块、职能技能教育模块、综合教育模块。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如理工科类专业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不得少于30%,经管文类专业设置的实践环节总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不得少于20%。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构建涵盖“育人环节、育人环境、育人管理”等内容的、各具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

(2)稳步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注意课程间的衔接,精简课程门数,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的程度。整合实验课内容,适当精简单一的、以演示和验证为主的传统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根据要求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设计时应注意时间保障和现实的可操作性。同时要跳出单一的实践教学,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素质拓展与创新、职业技能教育、生理心理综合教育等课外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发展。全面稳步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

(3)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证。一是要明确校外实习基地全院共享,产学研办公室统筹协调、监管考核的体制。二是要指定专人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三是独立学院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在扩展新基地的同时,重点加强现有基地的使用与管理,形成相对固定的、有实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四是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结合自身特点,聘请一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五是让专职教师下企业、车间,努力造就一批“既能教好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三、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1.开展实践教学检查工作

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学期初和学期末教务处会同行政处、后勤、保卫等部门对实践教学场地、仪器,用水用电防火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各系分管教学的领导要对教学准备情况进行检查。期中教学检查阶段,学院和各系都会派出专兼职督导听课,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调查访问,了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定期检查主要是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实践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说、要重视、要整改,以保证实践教学检查有效果。

2.做好信息反馈和整改工作

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效果等做出客观可信的感知与评判,学院要组织学生积极加入教学信息员队伍,有效地收集来自学生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涵盖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利用、教与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教改等方面的教学信息以及学生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也包含实践教学方面的。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教师,教务处会及时安排专家听课,并进行指导,帮助其及时改进。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需要从实践教学内容、管理等多方面建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实践教学内容、管理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不仅从教学内容和管理上进行了研究创新,还对实践教学改革、绩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如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教师授课比赛、听课评教等活动,营造一种竞争氛围。把实践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工资水平、职称评聘、评优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让学生尽早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从思想上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2.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可以了解行业流程,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管理才能,为学生日后真正上岗积累宝贵经验。同时真正的将学生置于工作环境中,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按照职业标准进行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也增加了就业渠道。例如,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到诺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接触实际的人员招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等工作。

3.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院可以及时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及时调整学院专业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院各系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聘请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各方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4.通过让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院的师资水平,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台。比如我院教师专职实习一般是一个学期,在这期间,教师可从企业调研到实地资料,由于在岗位上参与企业实际工作,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各个院校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专业建设了少则一、两个,多则六、七个基地,但从目前实训基地发展现状来看并不是太理想,表现在:

一是这些基地大部分是关系基地。建立时是靠院校师生的人脉一时建立起来的,当事人走了,人脉就没了,基地也随之消失。

二是这些基地是学院一厢情愿基地。学院为了教学和实训需要主动找企业建立的,企业积极性并不是多高,觉得可有可无,如果学院联系不紧密,也就名存实亡了。

三是这些基地属于挂牌基地。没有起到实训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平台以及开展教学改革、科学就业指导的作用。

四是学生在基地实训时处于放养状态。有些学生素质偏低,没有责任心,工作出错或者稍不顺心一走了事,使得企业对学生实训并不满意,甚至觉得给企业带来了负担。

三、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深化发展的原因

1.国家缺乏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尽管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没有具体约束制度,我国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有效支持不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自行发展状态。

2.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不够完善,虽然从目标上来说,是十分理想的,但实际上由于高职院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没有更多能力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师资方面缺乏双师型队伍,不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院校方面外聘教师选聘、薪酬等方面制度不完善。

3.企业注重短期效益,认为高校无法为企业很快带来经济利益,缺乏对人力资源投资观念,不愿意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愿意直接招聘有经验的人才来上岗。学生到企业需要指导,培训成本高,企业并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学生实习时企业需要承担意外伤害风险,所以其参与性不高。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发展之建议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对参与共建实习基地的企业减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给予建立实训基地的企业税收优惠,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

2.给予学校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财政扶持,由于建设实训基地花费较大,需要场地和设备投入,仅仅靠企业是不会完成的,必须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于接受学生的实训基地进行补贴和奖励。

3.学院应当把企业需求放在首位,由院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在进行广泛调研基础上,对本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标准,编写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学院系部对学生实行订单教育和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既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就业,还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做到学院和企业“双赢”。

4.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指导性建设与管理标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机制。学院教务处应当跟踪和落实、组织实施学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规划,统筹协调全校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工作。各专业教研组应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列入各专业的发展规划,对实训基地配有专门负责人,联系落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

5.校企双方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权利和义务。学院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实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督导,及时排除影响过程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意见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

6.加强基地师资培养。制订具备“双师”素质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进行科研立项。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联合建立能为区域支柱产业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能力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专业关键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如外语能力、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是通用的一种专业能力。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设计工作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新技术新方法的自觉学习接受、工作结果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方法关键能力还包括分析归纳、逻辑推理、抽象提炼、联想创造等,它是最基木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作为个人对从事执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包括社会责仟感、主动性、自信心、成功感、包容心、与人交流协商的能力、诚信度、乐于助人、环境意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不难发现,德国学者注重职业能力的心理学特征,也更重视职业能力与相关背景的不断发展创新,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能力的现在形式与未来内涵。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与德国职业教育界密切交流合作,各高等职院校派出了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赴德国学习交流,基于理性主义哲学、格式塔心理学、教学论三块思想基石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思想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主流思想。徐国庆、姜大源等人对职业能力内涵元素的阐释更是对以上种种职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准确地辨析,对职业能力的结构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至今为止,这是一种较为明晰的构成分析,从能力内容的横向角度看,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构成的纵深层面来看,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的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并能够对成果作出评价的能力,包括单项的及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它可以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对劳动资料的认识等。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职业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涉及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术的能力,能在给定工作仟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社会能力是经历和建构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仟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是与他人合作、交往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交流及解决冲突矛盾)、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仟。

三种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较强的方法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不同专业领域里的方法能力具有共通性,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素养。而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则为方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技术支持平台,有一个明确的施展对象,专业内在的各元素渗透进人方法能力的各个分支,为方法能力的提高提供营养。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更多是针对个体,而社会能力则是群体性的,离不开群体基础,是更高层面的宏观背景能力,是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基础上的综合抽象提升。从基木职业能力层面到关键能力层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内涵要求不断深化,专业能力从机械的模仿程式深化为过程优化、质量意识及合理化建议;方法能力从面对某一具体岗位工作的一般工作方法步骤提升到信息采集、全局综合分析决策,赋予了创造力的内涵;社会能力则提升到富有“人格魅力”的高度。

笔者通过对建筑行业长期坚持的调研及历届木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对岗位工作仟务进行深入细化、整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指导委员会组织多家建设类示范高职院校的参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建筑行业主要的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结构总体布局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2项专业综合能力是木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为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每项综合能力分解继续分解为专项能力,第三层分解为单项能力,具体的分解技术路线为:专业一岗位一综合能力一专项能力一单项能力。岗位群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从中提炼出12项专业综合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木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Ti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木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T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T种操作能力。其中,第2项综合能力分解为5项专项能力20项单项能力上。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实践

(一)专业能力评价手册的设计思路

在专业能力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保证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全面、客观地度量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的专业能力,在各专项与单项能力权重上进行适当调配,灵活掌握,确保被选择的指标具有持续性、导向性功能。同时,在基木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力求用较少的指标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减少评价的T作量,提高评价T作的效益。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量化评价的可行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尽量选用那些能够直接量化的定量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可以直接采集到的统计数据。

评价是结束点,也是出发点,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在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与教学相结合,采用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接受每一个学习仟务的同时,就相应有一份学习评价手册,这一仟务学习结束,评价也相应结束。这种适时评价而又总体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对老师的教学组织提出了很多要求,老师设计出大量的学习仟务表与学生各能力模块评价表,汇集成为评价手册。教学过程及时做出评价,然后调整。学生毕业的时候,对学生能力的判断,不再只是一张简单的成绩单,我们给用人单位提供出每一个学生各能力项目的学习考核结果,汇集为该同学的能力评价手册,该手册成为用人单位选材最重要的参考。

(二)能力评价手册案例

能力评价手册以单项能力评价为基木实施单元,内容有能力目标、项目工作仟务、考核环境、考核时间、评价方法、标准及记录几个方面,具体案例如下:(1)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工作仟务,熟练查阅相关规范,正确选择计算公式,正确查找各项材料力学指标。(2)考核项目(工作仟务):某结构构件的设计项目,确定应查阅的相关规范,确定需选用的资料(相关的手册、案例等)根据需计算的基木构件材料标号或级别,确定需要的各项材料力学指标。(3)考核环境:校内实训室或资料室;实训施工图纸;相关结构设计规范;相关标准图集。(4)考核时间:45分钟。(5)评价方法:以学生小组为评价对象,小组互检资料的正确性,穿插教师提问答辩。(6)评价标准及评价记录表。

(三)能力评价手册实践的成效

我们采取教师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相结合,通过对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9级、2010级部分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同学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学生之间交流活跃。对老师课前的组织准备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只是在讲台上讲授,老师更多成为组织者而不是演讲者。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企业对这种能力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给予了较高评价,并对其中部分能力构成要素提出了参考意见。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69-02

收稿日期:2015-02-09

作者简介:陈清清(1981-),女,安徽寿县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

一、引言

随着近年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差异较大。面对监管不严,内部管理不到位等各种问题,学院只能通过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找到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提升学院教学领导力。

二、高职学院教学管理的内涵理解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院的课堂管理是教学与学院管理相互渗透而形成的,高职教学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环境和相应体制下,有效地运用相关机制,保障并推动各类教育资源和各教学元素,在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发挥充分的作用,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

教学管理是对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的宗旨,教学管理观的实践改进点是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学校管理观和教学观三者结合的产物。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院管理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等。包括:教学管理流程的检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教学制度表述等。同时新时期高职教学管理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如何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

高职教学管理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一样,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反馈性等属性外,还具备以下特征。

1.多元开放

高职院校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不能脱离社会关门办学,而是要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开放办学。教学全过程的开放性决定教学管理的开放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主体观,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观。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引入社会企业主体等。

2.需求导向

需求导向是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是指企业业务范围确定为满足顾客的某一需求,并运用互不相关的多种技术生产出不同大类的产品去满足这一需求。将“需求导向”理念应用于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引导。对教学管理所涉及的要素而言,包括学生需求、教师需求、企业需求和家长需求。其中,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是关键需求。学生需求主要包括:实用性需求、岗位技能需求、激励需求、个性发展需求等;企业需求主要包括企业岗位需求、人才规格需求、职业素养需求、职业技能需求等。教学管理以“关键需求”为导向开展各项工作,才能达到优化高效。

3.刚柔相济

传统的教学管理“刚性”较强,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性要求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和实施更加弹性、更加灵活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如,及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组织时间,跟据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课程置换制度,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或其他部门组织的专业课程学习或生产实践,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或实践过程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程序检验后予以认可等。

四、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有效的管理是任何组织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也一样。有效的教学管理,能使开放的高职院校教学系统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力量,推进高职教育发展。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个人认为有效的教学管理有以下几个原则:

1.转变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落实到教学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包括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本。一方面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把人力资源摆在一切办学资源的首位,突出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2.注重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任何组织最基础的管理,而且也是最重要的管理。用金字塔形象描述,制度是塔基,执行力是塔身,战略是塔尖。学院应注意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对于系部的管理应立足于“理念”,实现责权转变。健全教师参与管理机制,将基层教学组织作为学术性组织来管理。健全学院内部教学质量测评体制,以督导团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评价。如督导团评价过窄,可辅以教研室评价,同课头老师评价等方式。督导的评价方式应有所转变,应将老师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作为评价的重要权重,适当淡化评价结果,注重形成性评价。

3.实施“目标管理”,落实激励机制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组织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目标管理的前提是要制定科学的计划或规划。在教学管理中,包括专业发展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教学工作计划、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教学改革方案等。目标,也包括制定的各种“标准”“规格”“条件”等,比如专业建设标准、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课程标准、专业带头人条件、骨干教师条件等。教学部门要加强指导、考核和评估,对达到目标、标准、条件的,学院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由外在的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在教学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4.强化教师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理念是“以生为本”,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已不符合教学管理创新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在教高[2000]2号文件附2中,高职教学管理5条基本任务就有4处涉及,要求要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研究教学管理、研究基本建设、研究运行机制。没有“研究”,就不能准确理解国家高职文件精神;没有“研究”,就没有高职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注重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将现有的教师进行实际的训练和培训,使他具有双师素质,把一线的有实际动手经验的人吸引教学队伍中,作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

五、高职学院教学管理思路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管理思路。作为学院高层教学管理者,需要的是把握整体、关注要点。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系公办的专科层次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安徽省教育厅。从20年开始示范院校建设立项申报,通过在示范院校申报和建设过程中的学习,学院注重办学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文化传承创新与办学定位的支撑度、人才培养各环节与教学环节的吻合度、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开展专业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发挥学院技能大赛优势,将成果惠及全院学生。把技能大赛成果进行转化,实现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的作用。

截至2014年3月,学院以质量工程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抓手,教育教学成果丰硕: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10个;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优秀教学管理集体1个; 卓越技能型人才计划1项;中央财政投资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1项;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8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一等奖6项);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安徽省高职组代表队以16金、43银、45铜的历史最好成绩,位列全国金牌和奖牌总数前列;其中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以7金、12银、3铜的成绩位居安徽省高职院校奖牌榜榜首。

六、结语

优化教学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一定要切合“开放办学”的特征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保证高职办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1年度研究项目“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TJK40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42-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对于高职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来说,如何将这一定位具体落实到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学组织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值得深入思考。

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解读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是产业发展高端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刘易斯拐点”效应的显现和“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原有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由“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中国创造”,很多单一技术被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取代,新的岗位综合性要求大大提高,直接创造价值的一线岗位工作复杂化程度大大增加。这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管理素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动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用工荒”与“就业难”依然并存。一方面,大量的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焦虑;另一方面,企业因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抱怨。令人困惑的是,专业和课程模式越来越符合雇主的要求和期望,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合适的人才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过于强调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时,主要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过度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或者较少考虑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其他方面的发展。高职学生是一个具有多元智能、多重属性的社会群体,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2.注重教学功能,弱化了育人功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但在育人方面,特别是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这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软肋。

3.强调学生的短期发展,忽视了长远发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大约为40年,高职教育既要关注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又要关注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甚至将职业教育等同于社会培训,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竞争力模型,有利于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弥补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不足。

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模型的具体构成

1.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既是产业所需,也是人才培养所求。本研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突破口,采用开放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特征进行分析。

第一,开放式访谈。根据电子信息类产业的特点,先后与电子产品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企业的资深人力资源专家、主管40余人就“高端产业发展与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主题进行开放式访谈,得出用人单位心目中“理想”员工的关键特征,包括员工个人品格、对待工作态度、做事方法、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团队协作、创意与创新等要素。

第二,问卷调查。在开放式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研究的最新成果,设计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需求”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发放3200份,调查范围涵盖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青岛等电子信息产业较发达地区,回收有效问卷2650份。

第三,结果分析。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与创意能力的整体认同率超过67%。通过与人力资源、教育等领域专家研讨,认为以上六种能力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典型能力特征。

2.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模型及其具体内涵。将前期调研获取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具备的六项典型能力特征进行集化和系统化,称之为职业竞争力。职业竞争力是原有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简单地说,竞争力是参与者通过双方或多方的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职业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与内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职业竞争力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典型特征。

根据调研的结果,高职学生职业竞争力分为六个层次: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与创意能力,并据此建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模型(如下图所示)。其中,职业道德是核心,其他五个方面的能力相辅相成。

第一,职业道德。即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责任等。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公道正派、诚信友善,职业态度方面的要求是有责任心、踏实肯干、积极主动、精益求精,职业作风方面的要求是吃苦耐劳、勤奋努力、乐于奉献、雷厉风行,职业纪律方面的要求是遵守时间、严守规程、保守秘密、注重细节。

第二,专业能力。即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胜任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总和,是通过专业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关系密切,主要反映在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等方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具体包括阅读一般性英文技术资料和进行简单口语交流的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熟悉常用办公、设计、制图等软件的使用;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测试、验收的能力;常用网络设备的选型、安装和配置能力;数据库系统的安装、配置与应用能力;服务器系统布置、配置与维护能力;WEB应用开发及常用的工具使用;网站设计开发与维护能力;网络运行维护、监控、优化及故障排除能力;主要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优化能力;网络安全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能力;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能力;具有文档管理的能力和习惯等。

第三,方法能力。狭义地说,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等。方法能力是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新方法的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能力,善于发现、总结、挖掘知识的能力,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规划、设计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等。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即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能不断适应岗位变迁、适应技术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基本要求包括较系统的理论基础、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第五,社会能力。即处理社会关系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包括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处理、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与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心等。社会能力是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承受困难挫折的心理素质等。

第六,创新与创意能力。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提出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产品的设计与改进、工具设备的改善、技术改良与改进、提出新颖的创意思维等。主要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工艺革新能力,工具、设备革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出现的高级技工“用工荒”现象,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为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高职院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建立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模型,然后从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与创意能力六个方面制订科学严谨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风气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好学、乐观上进的态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注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反馈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是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现状,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认真刻苦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的效果,直接体现了高职高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方案的设计、制订和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组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机构,确定总体工作要求

1.成立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秋季学期(九月)开学初,在学院教务处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下,系部开始布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首先成立应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主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由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任成员,教师广泛参与。

2.明确工作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确工作组成员的工作职责,针对各教研室的职能划定各专业及班级的责任主体单位,确定主管教研室和协管教研室。确立专业总负责人、班级负责人、论文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人选并明确其工作内容和职责,相关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在系部网站公布,确保每位参与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人员分工明确、思路清晰、职责分明。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准备充分,实施有效

1.工作安排科学合理,准备工作充分有序。在教学安排方面,系部对各专业学生均安排20学时“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必修课,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化工文献分类、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绍常见化工专业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要求学生熟知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写作格式、文摘撰写要素等知识,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选题方面,各专业负责人将本专业选题指南在系网站公布,指导学生在选题方面,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和专业特点,注重专业教学、市场需求、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和实际专业水平,选择难度恰当、大小适宜的课题。

2.工作要求明确,时间节点工作任务清晰。系部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总体工作安排”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在长达近10个月的工作周期中,系部按照工作细则要求,制订工作时间进程表,对各阶段的毕业(设计)论文制订时间表,由系部秘书按照时间节点,督促相关工作人员按照工作计划、时间和要求,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相关工作按时完成。系部检查各阶段完成工作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学年9月份开始,分别实施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班级负责教师确定,任务书下达、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完成情况检查、论文评阅、论文成绩评定等工作。(1)要求班级负责人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汇集各阶段的相关信息,将相关信息汇总至专业总负责人,配合领导小组完成相关信息的汇总和。收集班级学生的论文及相关材料并及时转达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汇总班级答辩成绩完成信息汇总表并送达至专业总负责人。(2)要求论文指导教师要明确学院关于论文指导工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负责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开题、实验、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方面全过程的指导。根据工作进程安排及时向班级负责人汇总相关信息,要求论文评阅教师在论文的内容、格式、规范要求方面进行评阅。论文答辩工作安排及实施、成绩汇总、资料收缴归档、论文评优等各项工作由系部统一安排部署,责任人按照规定时间高质量完成。直到第二学年的7月份放暑假前各项工作落实到位。(3)指导教师在工作安排方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科研工作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程度,本着抓两头促中间的原则,有重点的安排有科研课题的指导教师和具有一定研究潜质的学生为一组,有目标地科学合理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任务,系部提供或创造条件,为师生的课题工作服务,力求取得工作进展,为创优、获得成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工作欠主动的学生,采取严抓紧盯的方式,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工作任务,促使各阶段工作按期完成。

三、统一安排答辩工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和答辩地点

1.答辩工作统一安排,管理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是要求全体毕业学生必须完成的环节,系部统一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组成答辩组,基本与毕业班个数相当,每个答辩组由组长1名和2~3名教师成员组成,每组配备三名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服务工作。答辩时间和地点由系部统一安排,答辩组长安排每组学生的具体答辩时间并张贴在答辩室门口,学生按照顺利依序答辩。每位学生安排5分钟时间进行论文简述,10分钟回答教师提问,现场评定答辩成绩,取各位答辩教师给予成绩的平均值。对于一次答辩未通过的学生,答辩组将名单及时向系部汇报,学生论文整改后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核通过后,由个人提出再答辩申请,系部审核批准后,统一安排再答辩时间。每位学生只有一次补答辩机会,补答辩未通过的学生需要来年提出申请同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答辩,每位学生必须符合答辩要求并获得通过方达到毕业要求。

篇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专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JA08000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16-02

高职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近几年来高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这股热潮中,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很难热乎起来,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根软肋,在专业课程改革逐渐“花开”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却黯然失色,收效甚微。作为现代高职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如何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不至于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掉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本文试图通过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来探索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出路。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有专家指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就在于着力提升学习者已有一定基础的核心能力的水平,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发展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适应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二、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根据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的认识,对照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可以说,在价值追求上,完全不在一个方向,可想而知,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难度之大。但是从现代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出发,公共基础课负载着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为专业服务的重要功能,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改革公共基础课程、提升其服务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从课程建设或改革的角度来说,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建构优化、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按照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有用、够用、实用、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定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应该要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目前,公共基础课程大多是学科本位,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的是理论教学而忽视甚至忽略了实践教学,而多数学生虽然在理智上承认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切实解决其思想认识、提升自身能力,这大大降低了公共基础课程实用性、职业性的认同。所以,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实现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公共基础课程必须打破学科体系,构建能力本位的体系。打破学科体系,必须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进一步整合、优化。职业核心能力所包含的八个方面,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大多数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课程,这为我们在这些课程中重点渗透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能力培养提供了可能性,为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极强的指导作用。例如,工具类课程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外语、计算机等可以渗透“与人交流”“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能力,职业素养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可以渗透“自我学习”“创新革新”“解决问题”等能力。以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结合专业调研、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要求,贯穿进“必需、够用”的相关知识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会得到更好的改善。

2.从教学对象成长的角度来说,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个人成长、提升职业能力的期望值。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设计了“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五步训练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有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法主要通过行为目标来引导学习者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学目标是一个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学习者必须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和监督评估者,其职责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习者的表现、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三、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1.强化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反映。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深层次认识。在高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专业课程都已经或正在推进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职业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对课程的开发、设计、目标、实施、评价等内涵建设都有了实质性的成果。但是,公共基础课程在这方面的发展比较滞后,主要原因就在于课程的实施主体——教师对课程意识的淡薄,很多还停留在教学意识的层面,即关注的是“怎么教”的课程具体实施、课堂技术,很少关注“为什么教”的课程价值。所以,在公共基础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首先就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树立“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价值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认识到公共基础课要面向职业活动与工作实际,即树立“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提高公共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性。有了这种认识,教师才能够在行动上想方设法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转变为具有吸引力和教学时效性以及学生认可的能力训练课程。其次,认识到课程不是僵化的而是生成性的。课程不要局限于教材,“一本教材”打天下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课程可以有教材,但不是仅限于教材,即使是使用国家指定教材,课程也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社会生活内容、职业领域或岗位的信息、经验、知识等等。另外,认识到课程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高职的公共基础课程相比专业课程来说,学科本位的味儿更浓。要打破学科体系,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课程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2.优化课程体系。有了高职现代教育观念的思想上的认识和改革,下一步就是要搭建实施的平台——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体系。从某专业来讲,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通常由“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构成,公共基础课属于“职业素质与能力”和部分“职业拓展能力”板块。要有效地发挥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和功能,构建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相当重要。

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是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向“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改革的目标是以渗透和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一种改革方向和目标,重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应包括了课程内部的系统优化和课程之间的系统优化。

课程内部的优化,主要是对某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进行课程建设。教师应该在已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以“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为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模块化、任务项目化,而不必片面追求课程的完整性。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绪论”一共有九章30节内容,可以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适应大学新生活、砥砺思想政治修养、加强道德修养、培养法律修养。在这四个模块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出教学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应用文写作”往往涉及的文种多达100个,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一一学习讲授,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需要进行优化整合。比如可以将教学内容情景模块化:(1)校园生活学习篇,主要涉及在校园学习阶段所需要的文种,如活动策划方案、海报、竞聘演讲稿。(2)就业工作篇,主要涉及在就业求职和工作岗位上的一些通用文种,如求职信、简历、劳动合同、工作计划、总结。(3)专业领域篇,主要涉及专业性强的文种。如果是文秘方向的学生,行政文书的相关知识必定是重点;如果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重点讲经济文书的写作;如果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就要重点讲法律文书的写作。

课程内部的体系优化还应该包括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整合。例如公共基础课程的“应用文写作”中有求职信、简历等内容,在“就业指导”课中这也是一个必然涉及的内容;调查报告、合同也是“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内容,而在经管类的专业课中也会讲授这些内容。为了更好地使教学内容合理化,从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功能出发,公共基础课教师就有必要了解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真正做到为专业服务。

课程内部的体系优化除了教学内容优化之外,还应该优化考核方式,这是很重要的一环,是渗透职业核心能力教学理念、达到“培养能力”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变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变一纸定成绩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课程之间的系统优化,主要是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公共课程体系,要突出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的任务、目标。如118页图所列出的六大课程模块是普遍化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还可以根据学院的特点、专业的特色要求来设置其他课程模块。能力本位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素质模块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来设置,设置的课程应注重职业基本能力的巩固、提高和发展,例如思维能力、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写作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还要重点加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综合性的能力素质。那么,“职业素质与能力”大块的课程可以考虑是某一门独立的具体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而“职业拓展能力”大块的课程可以考虑是具有综合性能力培养特点的课程或教学内容,作为选修课。两者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让学生不断地认知、训练和提高,并最终能应用。

3.落实教学实施过程。构建了“能力本位”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还必须进一步落实课程的教学实施,包括课程项目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课程项目化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项目设计是一关键环节,能够在微观层面真正体现出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实现线路。课程项目设计就是寻找出合适的能够包含知识点和能力点学习训练的载体,在设计策略上,紧扣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要抓住三点,即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基于以上这种作用和策略,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课程项目设计方面就要克服缺乏行业、企业背景和经验的困难,深入分析专业需求和工作岗位需求,活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虚拟的或真实的工作情境引入到课程项目中来,组建工作(学习)项目,然后分解工作(学习)任务。

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师还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适合课程项目化教学,应该积极大胆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行动化,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多实践、少理论,淡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主动性。

有效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公共基础课教师一方面要克服个人学科化教育经历的影响,如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填鸭式学习、先理论后实践的学习逻辑;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及时改进,避免不分专业、不分年级,一种方法打遍天下。

需要指出的是,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改变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现状的一个有效有力途径,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是一个需要教师逐步认识、实践提高的探索过程。

[参考文献]

[1]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