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ct诊断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临床表现半数以上病人感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其中16例有体重减轻,消化不良;黄疸症状14例。恶液质3例,有10例上腹部扪及包块,2例胰腺癌阻塞脾,门静脉而引起门脉高压。
1.3方法对25例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见图A-K(略)
2.1CT平扫胰腺肿块,肿瘤致胰腺外形局限性增大,轮廓改变,边缘可呈分叶状,肿块大多呈等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中心有水样低密度液化坏死区。
2.2增强扫描动脉期,由于胰腺癌为少血供肿瘤,本组病例绝大多数在该期为相对低密度。门脉期强化略有减低,肿块边缘不规则;延迟期肿块呈现为相对低密度。血管受侵,腔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侵包埋。3讨论
3.1胰腺癌的CT表现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1)胰腺肿块;(2)局部轮廓改变。间接征象:(1)胰周脂肪间隙的消失;(2)胰胆管系统扩张;(3)周围血管和脏器受侵犯;(4)梗阻远端胰腺萎缩;(5)淋巴结和脏器转移。
3.2胰腺肿块局限性肿块或胰腺肿大,破坏了正常胰腺的比例关系。本组在平扫时病灶大多呈低密度影。由于胰腺癌缺乏相对血供,早期容易突破胰腺境界侵犯胰周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这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判断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呈轻度强化,而门脉期呈均匀强化,而胰腺本身强化在动脉期与门脉期相似,实质期胰腺周围血管的显示均优于动脉期。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34到75岁之间。24例在右肺,其中12例在右上叶,4例在右中叶,8例在右下叶;16例在左肺,其中11例在左上叶,5例在左下叶。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气促、呼吸困难、刺激性呛咳、胸痛、吞咽困难、消瘦、声音嘶哑、喘鸣等。16例腺癌,15例鳞癌,9例支气管肺泡癌。
1.2方法
X光平片:去患者的正侧位,焦距是180cm,正位是15到20mAs、80到85KV,侧位是30到40mAs、90到95KV。
CT扫描:在X线片的技术上进行扫描,在病灶、重点位置加5mm薄扫,增强时静注100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每秒钟流速是3ml,在注入以后扫描成像30s,延迟3到5分扫描,要尽量的避开钙化灶、空洞。
1.3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当P>0.05时,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
2结果
患者肿瘤直径在0.8到7cm之间,4例患者肿块直径没有超过1cm,20例在1到3cm之间,10例在4到5cm之间,9例在6到7cm之间。40例患者CT、X线片检查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现在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因此很多群众、医务人员对肺癌意识给予了更多重视[1]。通过本次对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CT、X光片都是各有优缺点的,CT在肺癌分期、定性上有很大优势,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X光片。
3.1CT检查周围型肺癌优点:CT检查操作检查,患者更易接受;能够直接的显示出肿块征向,对于肿块密度、大小的显示也很清晰;能够显示肿块内部的洞壁薄厚或是有没有空洞,观察患者没有钙化[2],使用X光片检查很容易会忽视较小空洞,在本次研究中光片是5%。CT是33.3%,其差异比较明显;肿块多数都是由多结节组成的,进行CT检查可以多方位了解到病灶的轮廓,从而有效、直接的做出评价,就是直径没有超过2cm,检查时依旧可以显示出征象;毛刺的数目比较多,直而短[3],没有分支,是围绕着肿瘤排列的,近结节端比较粗,对此CT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本次研究中,光片是12.5%,CT是3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缺点:CT的分辨率、密度比较高,但是空间分辨率比较低;在确定扫描范围的时候,技术员很容易漏掉膈顶下、肺尖病灶;价格比较高,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扫描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气促患者的图像不会太清晰;进行CT扫描会增加患者所受的辐射量;一些放射医师对于CT认识不如X线丰富;在患者呼吸的深浅不一时,很可能会漏掉较小的病灶。
3.2周围型肺癌与诊断周围型肺癌又叫做肺野型,现在世界上,癌症致死最多的就是肺癌,发病高峰年龄在60到79岁之间,多数发病患者都超过了40岁,吸烟、家族史、种族史是此病的相对危险因素[4],此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比较迟,其早期的症状主要是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的表现,当患者感到胸痛严重的时候就已是晚期的。胸片检查有40%肺部和横隔、纵膈、心脏组织是重叠的,但是其缺少密度对比,发现纵膈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几率比较低,而且也缺少明确分期、性质、定位的鉴别。在本次研究中,CT的检出率明显的高于X光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进行X光片检查基本可以显示出肿瘤的形态、大小,而且价格比较低,因此可以做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是如果与CT检查相结合,那么就能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周围型肺癌,从而减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蔡建辉,谷文涛,张京,周文明,李良玉.Cai Jianhui.Gu Wentao.Zhang Jing.Zhou Wenming.Li Liangyu CT成像及MPR在诊断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期刊论文]-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3):174-176.
篇3
超声探针是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关键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本刊有关文章涉及课题基金项目的标注要求
甲状腺功能亢进^131I治疗后妊娠26例临床分析
关于作者使用远程稿件管理系统的几个注意事项
磁共振分子影像研究现状及展望
关于论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本刊对形态学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脑代谢显像在多系统萎缩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本刊有关文章涉及课题基金项目的标注要求
本刊有关论文中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总结
重视神经系统核医学的应用研究
加强SPECT/CT临床应用研究
本刊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2011年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99Tcm放射性药物的发展与机遇
稿件远程管理系统作者投稿说明
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18F-FLT体外监测结肠癌细胞早期放射反应
PET预测结肠癌转移潜能的实验研究
胃癌盆腔种植性转移灶摄取99Tcm-MDP一例
常见胸部肿瘤胸骨转移的核素显像特点
关于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本刊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本刊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
发挥核医学优势推动甲状腺癌治疗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专业网站已正式开通
脾霍奇金淋巴瘤18F-FDGPET显像一例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创建网站
骨显像在儿童常见恶性实体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关于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关于论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重庆市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举行换届选举
PET/CT临床应用优化选择的思考
利尿肾动态显像在小儿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中的应用
“数码版”核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制
国产腺苷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Tcm—MIBI显像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DXA骨密度测量质量控制中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研究
PET和PET/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对照研究
用γ探测仪定位法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
篇4
关键词 白虎汤;张锡纯
1 张锡纯临证擅长用白虎汤概述
张锡纯临证擅用白虎汤,重用石膏,山药代替粳米,灵活化裁,他认为,“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依据对石膏药性的认识,认为白虎汤有发汗作用,且不伤脾胃。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张锡纯白虎汤加减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中1 例应用张氏白虎汤加减治疗发热的临症体会整理如下。
2 病案举例
病案举例:胡某某,女,49 岁,2014-11-21 初诊,7 月份因受凉出现咽痛,发热,最高39.2℃,服用抗炎、退热药治疗效果不佳,体温易反复,发热前偶有寒战头疼,傍晚发热多见,于11 月13 日开始发热持续不退,乏力多汗,心烦口干欲饮,无咳嗽胸痛,无腹胀腹痛,纳差,恶心,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数。
辅检:胸部CT: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血沉:54mm/h,抗核抗体全套、肝功无殊。诊断为里热证,证属气分热盛,气阴两虚。
治宜清热生津、益气解表,方用白虎人参汤加桂枝汤加减:石膏60g、生知母20g、山药30g、蜜甘草8g、生晒参9g、炒党参20g、生桂枝15g、炒白芍12g、大枣12g、生姜5 片、芦根30g、淡竹叶12g、炒防风8g、生荆芥6g。2 剂,水煎服,早晚各100ml 分服。药后热已退,前额头痛,纳呆,呃逆,口干喜冷饮,二便可,乏力气短,舌红少苔有裂纹,脉细数。患者热病后期,气津两伤,治宜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上方石膏、桂枝量减半,去党参、生姜、芦根、淡竹叶、炒防风、荆芥,加生葛根30g、炒川芎10g、制半夏8g、炒柴胡8g、生麦芽12g 。5 剂,水煎服,早晚各100ml 分服。药后,舌红,苔薄白,有裂纹,脉细数,余症不明显。
3 体会
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证,或渴,或烦,或舌干,固由内陷之热邪所伤,实亦由其人真阴亏损也,若素有内伤,或元气素弱,其脉或虚数,或细数者,皆投以白虎加人参汤。人参补气之药非滋阴之药,而加于白虎汤中,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并与健脾养阴的山药和知母相配,扶正祛邪,助白虎汤清解热邪,既可保护大剂石膏不损胃气,又能防止耗气伤阴,因而常使垂危病证,迅速转危为安;人参与石膏配伍,石膏得人参清热补虚,不伤气阴;人参得石膏补而不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更正
本刊2015 年9 月下半月刊“临床研究”栏目第42 页刊发了四川省宜宾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毕光辉同志的论文《16 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因为编辑失误,没有把此篇论文的
参考文献刊发出来,特给予补登并向作者致歉。
参考文献
[1] 张志军, 黄桂芹.16 排螺旋CT 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48-49.
[2] 张艳芹.64 排螺旋CT 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刊,2014(19):97-98.
篇5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1.2方法
利用MSCT的高速螺旋扫描(0.42s/转),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的薄层数据采集和心脏扇区图像重建算法以及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图像。在检查前常规测量患者体重以确定对比剂用量(成年人2mL/kg)并做过敏试验和心电图检查。对中重度心律不齐者,不适合检查;若心率过快,检查前30min口服“倍他乐克”使心率控制在50次/min~70次/min;平静状态下,注射碘海醇后闭气行触发扫描,注药速率4.0mL/s~5.0mL/s。
2检查过程中注意事项
1)呼吸训练
吸气幅度:中度(同正常呼吸的吸气幅度一样,忌深吸气),切记叮嘱患者每一次呼吸的幅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在增强扫描时,因病人呼吸过深或过浅,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屏气情况:尽管真正的扫描时间可能仅仅不超过10s,但还是应该嘱患者屏气时间在15s以上,在患者良好屏气的同时要求患者胸腹部要保持静止状态,切勿运动,避免图像产生运动伪影。在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的同时,观察其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如患者在屏气状态下诱发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应推迟检查。
2)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等),以往病史(搭桥、支架等),认真向患者讲解检查中的正常反应,如造影剂注入时因流量大会使患者产生全身的发热感,避免因病人感觉发热,产生紧张,致使心率加快,影响检查质量。
3)患都采取仰卧位,中心线位于胸锁关节,双臂上举于头的两侧,避免产生伪影。
4)电极片粘贴位置
左上、右上位于第二肋间,右下位于第六前肋间或以下,连接ECG导连,使扫描区域无电极片、导联线干扰,观察ECG信号,要求ECG基线平稳,R波清晰,无杂波干扰。
5)为保证检查过程中静脉通路的可靠性,预先4.0ml/s的流速注入20ml的生理盐水,通过试验注射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效也是防止注射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方法之一。
在18例患者中,其中4例正常,8例左冠狭窄(左前降支近端狭窄5例;左回旋支狭窄3例),2例单纯右冠起始部狭窄,1例右冠开口起始于左冠主干且发育细小,3例经DSA内支架术后随访复查均未见再狭窄。上述11例狭窄病例中,其中仅6例经DSA证实病变狭窄>75%已安内支架;1例左冠狭窄并冠状动脉钙化较明显;4例冠状动脉成像正常者,其中有3例经DSA证实无狭窄。
3选择恰当的扫描方式
1)在定位相扫描完成后,应该先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平扫:起始于气管隆突,终止于心脏的膈面,左右各大于心外缘两侧10mm~20mm,上缘包括胸骨外缘。目的:观察冠状动脉轮廓、大致范围,管壁钙化情况。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范围:以左冠状动脉上缘10mm~15mm为起点,以心尖下缘10mm~15mm为终点(若为观察桥血管,起点应位于主动脉弓以上10mm~15mm)。增加扫描范围是防止病人因吸气幅度的不同,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
2)增强扫描前准备
首先,确定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如支架术后选择支架重建方式等。其次,确定感兴趣区层面:同于增强3D冠状动脉扫描的起点层面。最后,增强前再次对病人作呼吸训练,观察其屏气对心率的影响,再次确认病人心率是否合适于冠状动脉增强扫描。
3)增强扫描
以4ml/s流速注入非离子造影剂(350~370)mg/ml,64排CT总量为55ml~75ml,16排CT造影剂用量要根据测定的峰值时间正确计算,通常为90ml~115ml,随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ml~40ml的生理盐水。注射同时启动对感兴趣区进行连续动态扫描(早期延时8s,以减少患者接受的放射线剂量)。(2)当升主动脉CT值上升至130HU~150HU时,作为增强扫描的触发点进行增强扫描。启动触发后,请病人吸气后屏气。若患者因紧张或屏气导致心率变快(80次以下)或出现心律不齐,可适当降低管球旋转速度和降低螺距以提高时间分辨率,部分弥补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有报道认为在冠状动脉CT检查过程中适当使用硝酸甘油有利于改善图像质量。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它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反射性心率加快、性低血压等。方法分为舌正给药和口腔喷雾给予药两种,同时需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国内经验是:用低浓度造影剂时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提高图像对比度,但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同时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反而会影响检查过程的稳定和增加后处理的难度;用低浓度造影剂而未服用硝酸甘油所得到的图像对比度,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质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4个性化的后处理重建
1)左冠状动脉在心脏舒张早期血流量大,而右冠状动脉在收缩晚期血流量大,各支血管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获得各自最佳的图像质量。如右冠脉普遍早于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三支冠状动脉最佳时相范围在心动周期的40%~80%之间。我们的经验是心率控制在70次/min时,选用75%期相即可获得比较优良的图像。原因考虑是此时心脏搏动接近舒张中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搏动伪影最小。
2)尽管扫描前对患者进行解释,仍有少数患者在最后增强扫描时因意外因素导致心率明显波动,甚至心律不齐,对后期重建、诊断造成困难。此时,可以选用不同重建成方法和针对不同期相进行重建,在上述因素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有时也能获得可以用来诊断的图像。但需要强调的是,个体化重建方案费时费力,需要大量后期工作,并且受重建工作人员经验。
参考文献
1.KennedyJW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cardiaccatheterizationandangiography1982(1)
2.SchmermundA.RensingBJ.SheedyPFIntravenouselectron_beam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forsegmentalanalysisofcoronarystenosis1998(7)
3.鲁锦国.吕滨电子束CT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3)
4.RaggiP.CallisterTQ.CooilBIdentificationofpatientsatincreasedriskoffirstunheraldedacutemyocardiacinfarctionby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2000(8)
5.HongC.BeckerCR.HuberAECG-gatedreconstructedmulti-detecterrowCTcoronaryangiography:effectofvaryingtriggerdelayonimagequality2001(3)
6.潘爱珍.甘毅.陈涛.郑建忠.黄慧玲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4(9)
7.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赵红.杨立冠状动脉疾病多层面螺旋CT成像初探[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2(8)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收集1997年9月~2007年3月本院临床确诊为HIE患儿175例,其中男103例,女72例;胎龄:42周15例;1min Apgar评分:≤3分21例,≤6分119例,>6分22例,评分不详13例。随访HIE患儿并复查CT的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复查时的年龄1岁5月~11岁,平均年龄约7.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差,抽搐,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临床分度按文献[4]的标准:轻度53例,中度87例,重度35例。随访并CT复查的89例中,其中脑性瘫痪113例,智力落后97例,语言困难71例,癫痫46例,视力障碍29例,颅内高压15例。
1.2 检查方法:使用设备:Somatom AR nova全身CT;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80mA,时间4s,矩阵512×512,窗宽82~87HU,窗位30~36,层厚10mm,层距10mm;初次CT检查时间,最早出生3h,最迟29天,平均6天,全部为平扫,部分患儿给予镇静剂。
2 结果
2.1 CT分度:依据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标准:175例中,轻度44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中度52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实质出血5例,重度47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脑实质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并脑实质出血7例。CT未见异常32例。
2.2 随访并复查CT的89例,11例末见明显异常;78例异常,全部为HIE远期不可逆后遗症。①脑萎缩65例,表现以大脑凸面脑沟、脑池、蛛网膜下腔的增宽(蛛网膜下腔、脑沟宽度正常<5mm)[5]为主43例。表现以侧脑室变形、局部的扩大、边缘不整齐、两侧常不对称为主22例。②脑软化51例,表现为脑实质的低密度灶,其中3例与脑室相通形成脑穿通畸形。③脑积水27例,全脑室扩大3例,导水管以上脑室扩大11例,单/双侧脑室扩大13例。④脑钙化8例,侧脑室室管膜附近、基底节区、颞叶及顶叶脑实质内点状高密度影。
3 讨论
3.1 HIE的病因 与发病机制。HIE主要是围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宫内窘迫和分娩过程中或出生时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也见于新生儿疾病,如严重的呼吸暂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胎粪吸入综合征、严重肺炎,心力衰竭、休克等。缺氧时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使脑细胞氧化代谢发生障碍,体液由血管内经组织间隙转移到细胞内,产生细胞内水肿。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细胞外水肿,继而使脑血管受压,发生脑缺血。严重缺氧时心搏减少,脑血流量明显减少,更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缺氧使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或组织坏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颅内出血。
3.2 HIE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CT检查可明确HIE患者的脑水肿部位和范围,评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从发病机制上可以看出,当轻度缺氧时,对缺氧最敏感的侧脑室旁白质,尤其是双侧侧脑室前角外上方最先发生对称性低密度,而此时大脑灰质密度无明显变化,CT表现为轻度。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在上述区域引起血管源性水肿,且水肿主要沿白质纤维扩散,使多个脑叶白质广泛低密度,灰白质分界不清,CT表现为中度。当缺血缺氧更为严重时,大脑灰质也发生水肿,广泛脑组织肿胀,甚至颅内压增高,脑室变窄,颅缝增宽,有时并发出血,CT表现为重度。在诊断HIE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在诊断HIE 时需具有明确的围产期缺氧史,特别是围产期重度窒息;②早产儿、足月新生儿的脑实质CT值较成人偏低,小脑、脑干、丘脑相对密度较高,不可误诊为CT反转征;生后2周~3周的小儿,因其大脑白质区脑神经髓鞘形成不完全及脑组织发育不成熟,含水量高,在前额、脑室周围及侧脑室三角区附近的大脑白质区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其边缘、境界、轮廓清晰,这属于小儿正常生理情况,不要误认为此病;③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双侧脑室前角周围低密度灶应与脑积水时脑脊液外渗所致前角周围低密度灶鉴别,后者脑室扩大,前者脑室不但不扩大,反而缩小;④合并颅内出血时,应与发生在新生儿的其他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区别,包括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和产伤引起的出血。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的出血特点是出血量多和多部位出血,而缺氧缺血性病变出血量相对较少,且多与水肿灶并存。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出血量可大、可小,结合临床一般不难确定。总之,HIE的CT诊断,应与解剖结构、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资料密切结合,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3.3 HIE远期后遗症的病理基础及CT表现。①脑萎缩是中、重度HIE最常见的CT表现,因缺氧缺血导致脑灰质、白质减少或丧失所致,CT表现为脑沟、裂、池的增宽及脑室系统的扩大。脑萎缩常分为三型:皮质型、髓质型和混合型。②脑软化、脑囊性变及穿通畸形,是脑组织坏死不同程度和阶段的表现。发生在脑内出血、脑梗死及严重脑水肿的基础上,脑组织局部或多灶性坏死软化后,脑组织丢失形成囊腔,可与脑室相通而形成穿通畸形。CT表现为形态不一的低密度灶,囊腔内密度同脑脊液密度,常伴有周围脑组织萎缩表现。③脑积水是HIE合并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和改变主要取决于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机械堵塞程度,可吸收而自行改善,阻塞严重时,脑积水可逐渐加重[6]。④脑钙化灶是脑内出血、脑梗死致病组织坏死吸收后钙化形成的。
总之,CT对有高危因素及临床高度怀疑HIE的新生儿,阳性率较高,且早期可对脑出血、脑水肿以及病灶的部位予以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后遗症损害、评价HIE患儿的预后有重要价值[6]。
参考文献
1 路利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分度结果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2,10:739
2 李勇,周晓玉,许植之,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观察.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735
3 李丽玖,虞人杰,汤泽中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CT征像特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2):118
篇7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篇8
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外科急性腹部疾病, 可见于先天性肠扭转, 手术后并发症, 饱食的体力劳动, 肿瘤的发生及剧烈运动之后, 表现为腹部的急性阵发性疼痛, 可伴有频繁呕吐, 常引发肠部梗阻, 进而压迫阻塞肠管, 影响血液供应, 造成血液循环的障碍, 引起小肠组织的缺血坏死, 威胁患者的健康, 甚至是生命安全, 后果很严重[1, 2]。所以选择好的检查方法对疾病确诊非常重要。有报道称多层螺旋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中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的准确部位, 对临床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3]。鉴于此, 本文通过对多层螺旋CT对于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诊断意义做出探讨, 得到了一些结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2月~2015年5月本院共有18例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被诊断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观察组)和常规CT扫描(对照组)。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年龄7~59岁, 平均年龄(34.6±7.3)岁。包括连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7例, 中下腹急性伴阵发性绞痛4例, 右下腹急性腹痛7例。其中男8例, 年龄7~58岁, 平均年龄(33.6±7.8)岁。女10例, 年龄8~59岁, 平均年龄(34.4±8.1)岁。
1. 2 方法 患者检查前24 h禁食, 怀疑肠梗阻者在检查前口服2%~3%泛影葡胺造影剂1000 ml(有禁忌证或肾功能异常者服温开水800 ml)。常规CT机设定为扫描电压120 kV, 电流250 mA, 扫描层厚为5 mm, 层距5 mm, 重建层厚1.25 mm。多层螺旋CT机检查在常规CT机设定的基础上, 检查前静脉高压注入对比剂, 儿童1.5~2.0 ml/kg, 成年人90 ml, 流率3.0 ml/s, 分别延迟30 s和70 s对动、静脉进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时嘱患者平卧、屏气。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医学影像扫描图像表现 观察组表现为血管漩涡征者占比100.00%(18/18), 比对照组的77.78%(14/18)要高, 鸟喙征者占72.22%(13/18), 靶环征者占55.56%(10/18), 均比对照组38.89%(7/18), 22.22%(4/18)要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手术后的结果 小肠扭转者10例, 包括肠扭转180°者1例, 270°者4例, 360°者5例。乙状结肠扭转者6例, 包括肠扭转180°者1例, 270°者1例, 360°者4例。空肠扭转者2例, 包括270°者1例, 360°者1例。肠内疝引发肠扭转360°者1例。见表2。
3 讨论
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常与肠袢及其系膜过长, 系膜根部附着处过窄或粘连收缩靠拢等有关, 一旦发生, 患者表现剧烈的腹痛, 非常痛苦, 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选择良好的检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可以确诊扭转部位, 使临床可以尽早的加以处理与治疗, 进而阻止疾病的继续进展, 提早减轻患者的痛苦, 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情况,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预后, 达到治愈目的。腹部立体平片检查能确定有无梗阻, 但无法准确定位。有报道表明, 多层螺旋增强CT扫描可清晰的显示中肠旋转不良尤其是伴肠扭转的准确部位。
本文通过对多层螺旋CT扫描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诊断意义进行探讨。表1结果发现, 多层螺旋CT扫描明显较常规CT显示扭转征象清晰。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CT图像可表现为漩涡征, 鸟喙征和靶环征, 其中血管漩涡征是其主要征象。符合相关学者报道结果。此外从表2可知, 肠扭转以扭转360°较为常见, 扭转部位以小肠扭转最为多见, 其次为乙状结肠扭转。符合相关学者报道结果, 这可能与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发生年纪、发病原因及多层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有关。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对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诊断有意义, 有助于辅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尤其对于外科的腹部手术定位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应用及各大医院的广泛推荐。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篇9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疾病的预防与尽早治疗,每年主动进行体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所以体检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对于这种形势,本文将介绍几种在体检中的用到的常规检测方法。
2 讨论
2.1 腹部B超
腹部B超是一种常规二维超声波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一般受检者采用右侧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等,进行多切面检查在受检者各部位。要求在检查前受检者要禁食12小时以上。需要检查的部位有肝、胆、脾、双肾、膀胱等。
在陈红的论文里,对2387例体检者进行了统计研究。这些体检者的年龄分布在18~90岁,含有1341例男性,1046例女性。采用了西门子的亚当黑白B型超声诊断仪作为测试设备。
在这2387例里面一共检出了920例疾病。它的检出率是38.54%。
其中检查出脂肪肝男性为17%,女性为8.9%。和统计结果进行比对,腹部B超在脂肪肝这一项上检测的准确度可以达到85%到97%。
胆囊结石的统计结果,男性患病比例为3.68%,女性比例为3.93%。这项的检测准确率为90.8%到93.0%。
胆囊息肉的统计结果,总共的检出率是2.68%。
胆囊肿的统计结果,总的检出率为1.55%,男性的检出率是1.47%,女性的检出率是1.69%。检测的准确率是98%。
肝血管瘤的统计结果。总检出率是0.92%,男性的检出率是0.93%,女性的检出率是0.96%,检测准确率是61%到79%。
肾结石的统计结果。总检出率是2.13%,男性的检出率是2.47%,女性的检出率是2.09%。
总的说来超声波检测,可以不受患者的条件限制,相对来说,容易进行检查,能够检查患者泌尿系统、肝胆系统的病变,对大多数病例的诊断是正确的。
2.2 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
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显示病人病灶的大小,边缘 ,形态,能够显示病灶的内部架构,比如空洞、扩张、狭窄、和钙化的支气管等等。满足胸部体检的要求,帮助医生提早判断病人的患病情况。
在杨俊武等的论文里面,随机抽取了50个体检者,其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29例,年龄分布在19到71岁,平均年龄是51.5岁。采用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的16排螺旋CT,和富士干式激光相机。
在这些体检者中,发现了阴性37例,病变的13例,阳性率是26%。病变的情况有淋巴结钙化、肺大泡、结节、肺气肿、肺结核、肺炎等。
2.3 甲状腺彩超
甲状腺彩超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甲状腺的病变情况,对于医生早发现,早诊治这种疾病起到很重要的效果。
在梅妹的论文里面,研究了822个体检者,其中男性462人,女性350人。他们的年龄在27岁到80岁,平均年龄是41.3岁。采用的设备是日本东芝600型彩色超声仪。
在检测结果中发现了197例甲状腺异常的体检者,他们中间有6例甲状腺恶性肿瘤,占到了总数的0.03%。异常者的比例是23.92%。女性的异常者有118例,占比为32.8%。男性的异常者有76例,占比为17.1%。结果发现女性的发病率要明显的高于男性。
3 结论
这三种常规的检测方法在各自的检测领域里面能够发挥很大的的作用。胸部B超能够比较准确的检测出体检者在肝、胆、脾、双肾、膀胱处可能的疾病和异常。胸部多层螺旋CT对于肺部的异常能够做出较准确的检测。甲状腺彩超能够检测出甲状腺的异常情况,帮助医生早做出诊断。所以最为常规的检查手段是比较有必要性的。
参考文献
篇10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38岁,矿山事故伤,左侧第1肋骨颈沿长轴斜行骨折,无移位,X线平片未能显示,因疼痛2天后CT检查发现。、
例2:患者,男,32岁,2m高处跳下,膝关节疼痛,X线平片及CT检查阴性。MRI检查胫骨上段,股骨下段片状异常信号,呈TI低信号,T2高信号,诊断骨挫伤。
例3:患者,女,45岁,车祸,X线平片可见腰1椎体骨皮质不连续,见1个游离骨块。CT检查可见腰1椎体骨折,并见3个大小不等游离骨块。MRI检查可见腰1椎体异常信号,可见1个游离骨块。
例4:患者,女,32岁,滑倒后尾部疼痛,在外院DR诊断骶骨下部骨折,远端略前移成角,2个月后来我院复查,因患者较胖,CR片影像不清,只能隐约见骶骨前移成角,未能显示骨折线情况。
例5:患者,男,27岁,头部线状骨折及顶部凹陷骨折,CT平扫未能显示,X线平片显示清晰,CT加冠状位扫描得以清晰诊断。
例6:患者,女,62岁,左侧髋臼骨折,无移位。X线值班医生未能发现。后经CT诊断。然后找2名副主任医师分别盲阅,未能发现,告知有骨折后,反复细看X线平片,才发现骨折征象。
结 论
目前的X线平片、CT、MRI不能发现所有骨折,骨折漏诊有必然性。
讨 论
骨折是由于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积累暴力和肌肉牵拉、组织本身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1]。骨折的部位、形态、走行方向多样性,骨折块的多少及移位方向不确定,所以表现极为复杂。X线平片价廉、快捷、全面、空间分辨率高是其主要特点。引起漏诊的主要原因有X线平片质量不佳[1],受检部位解剖形态复杂,骨组织重叠,病变细微,患者强制因素等[2~4]。CT检查诊断骨折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早期认为CT诊断骨折漏诊率高,颅脑骨折诊断率是X线平片的20%[5]。现在CT检查在临床应用中是第一线检查方法,特别是CT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如MPR重组(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 mation)在颅底骨、眶骨、乳突、听小骨[6,7]、髋臼[8]、距骨等部位,对骨折的诊断有重要作用。MSST可进行任意间隔重建,提高了细微病变的检出[9]。CT漏诊原因很多,主要的有扫描时病变未包括进去,骨折线与扫描层面平行,部分容积效应等。MRI检查可以任意方向成像和组织分辨率高无疑对骨折的诊断就重要帮助,特别是X线平片和CT检查都难以发现的骨挫伤,MRI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检查方法。MRI对骨折的时间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点在法医学方面有重要意义。MRI空间分辨率低,对钙化灶显示不佳,对骨折块的的观察有很大影响。MRI是三种检查方法中骨折块漏诊最多的。另外,影响最多工作者学识水平,健康状态,阅片不良习惯,超大工作量也是骨折漏诊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影像检查均不能显示全部骨折,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多名影像医师多次看片能够减少骨折漏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颅脑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董玉龙,刘继敏,骆彬,等.高分辨率CT对眼眶内侧壁骨折的诊断[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6):416-417.
3 盛蕾,王霞,孔庆奎.不同重建方法对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准确性的影响[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2):194-197.
4 胡军,孙立新.多层螺旋CT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7):829-831.
5 孙胜荣.42例肋骨骨折X线漏诊原因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28(9):723.
6 贺永斌,姜卫国,王继萍,等.MSCT斜位多平面重建诊断鼻骨骨折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5):385-386.
篇11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1-4]。PACS分为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贮、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及用于传输影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等5个单元[2,4]。
PACS是一个传输医学图像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信息传送的先决条件。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标准是第一个广为接受的全球性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它利用标准的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网络环境来实现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直接联网[3]。因此,PACS是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构架,DICOM3.0标准则是保证PACS成为全开放式系统的重要的网络标准和协议。
1998年我院放射科与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GEHangweiMedicalSystems,简称GEHW)合作建成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进行医学数字化影像采集、传输、处理、中心存储和管理。
材料与方法
一、系统环境
(一)硬件配置
1.DICOM服务器:戴尔(Dell)PowerEdge2300服务器(奔腾Ⅱ400MHzCPU,128MB动态内存,9.0GB热插拔SICI硬盘×2,NEC24×SCSICD-ROM,Yamaha6×4×2CD-RW×2,EtherExpressPRO/100+网卡;500W不间断电源(UPS)。
2.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螺旋CT:GEHiSpeedCT/i,DICOM3.0接口;磁共振:GESignaHorizonLXMRI,DICOM3.0接口。
3.医学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SunAdvantageWindows(简称AW)2.0,128MB静态内存,20in(1in=2.54cm)彩显,1280×1024显示分辨率,DICOM3.0接口。
4.激光胶片打印机:3M怡敏信(Imation)969HQDualPrinter。
5.医学图像浏览终端:7台,奔腾Ⅱ350~400MHz/奔腾Ⅲ450MHzCPU,64~128MB内存,8MB显存,6GB~8.4GB硬盘,15in~17in显示器,10Mbps以太网(Ethernet)网卡,Ethernet接口。
6.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打印服务器:2台图像浏览终端兼作打印服务器。
7.激光打印机:惠普(HP)LASERJET6LGOLD×2。kr~e6w=,N!''''#X_Ow+bafe~nNw法律论文b&mWw;\+?=u(tAvzA€\J?~^v=
8.集线器(HUB):D-LINKDE809TC,10MBPS。
9.传输介质:细缆(THINNET);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电缆。
10.网络结构:星形总线拓扑(STARBUSTOPOLOGY)结构。
(二)软件
1.操作系统: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务器:WINDOWSNT4.0SERVER(英文版);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WINDOWSNT4.0WORKSTATION(中文版)。
2.网络传输协议:标准TCP/IP。
3.网络浏览器:NETSCAPECOMMUNICATOR4.6。
4.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BASESERVER/CLIENT5.1.1。
5.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开发软件:BORLANDC++BUILDER4.2。
论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来自免费
6.医学图像浏览终端:GEHW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
7.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GEHW医疗诊断报告1.0。
8.刻录机驱动软件:GEAR4.2。
(三)系统结构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标准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细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过光纤电缆与激光胶片打印机相连,进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统构成:
CT/I:GEHISPEEDCT/I;AW2.0:SUNADVANTAGEWINDOWS2.0;MRI:GESIGNAHORIZONLXMRI;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ETHERNET网络:以太网络;T-BNC:同轴电缆接插件T型连接器;TERMINATOR:终结器;TRANSCEIVER:收发器;UTP:无屏蔽双绞线;THINNETCOAXIALCABLE:细同轴电缆
1.数字化图像采集子系统:从螺旋CT、MRI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至DICOM服务器,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2.数字化图像回传子系统:将中心存储的图像数据回传给螺旋CT、MRI等数字影像设备,供打印、对比参考及后处理(三维重建等)。
3.医学图像处理子系统:在AW工作站及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上进行调节窗宽/窗位、单幅/多幅显示、局域/全图放大、定量测量(CT值、距离、角度、面积)、连续播放和各种图像标注等。
4.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子系统:书写规范、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5.图像中心存储子系统:图像短期内(5~7天)保存在DICOM服务器的硬盘中,当图像数据累积到一定数量(650MB)时,将其刻录到CD-R(COMPACTDISK-RECORDABLE,刻录盘)盘片上作为长期存储。
二、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
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使用的软件包是由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简称GEHW)提供的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该软件以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为操作平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软件负责完成医学图像的传输、中心存储、数据库管理等任务;客户端软件具有医学图像浏览和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
服务器端软件包括图像浏览、图像管理、光盘数据库和系统设置4个模块。(1)图像浏览模块具有简单的图像浏览功能;(2)图像管理模块包括存储、删除、图像输出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中通过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CT号、检查序号、检查类型、检查日期等为关键词在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查询所需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3)光盘数据库模块储存有每张光盘图像检索信息以备查询;(4)系统设置模块管理各输入输出设备的IP地址等。
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通过网络从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调阅所需图像,并进行图像浏览和后处理。它包括窗宽窗位、图像、几何、网络、显示格式、连续播放等功能模块:(1)窗宽窗位模块通过预定义、用户自定义及精确设定窗宽窗位,使图像得到最佳显示,另外还可以通过鼠标左键进行调节;(2)图像功能模块可以对图像进行放缩(1~300倍)、滤波、对比度(-100~100)、旋转(0~360°)、三原色(RGB)色彩处理;(3)几何功能模块可以将图像垂直或水平翻转、加网格、负片处理、定量测量(CT值、距离、面积、角度)及标注等。经过后处理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出至诊断报告系统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盘以供制作幻灯片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软件镶嵌于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内,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入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检查所见、印象两项可直接从诊断支持库提取正常或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查所见、印象,直接或经局部修改后形成诊断报告主体。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粘贴、清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该软件可输出4种格式的诊断报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图例。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
结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设备安装、组网完成后,在基础网络连接(TCP/IP)和DICOM水平传输这2个层次上,对PACS进行整体调试,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NT)不同格式图像(Adv和Dic)在DICOM3.0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内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显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讨论
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要求医生逐渐习惯于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观看医学图像;通过计算机检索和调阅医学图像,并且调节窗宽窗位;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所需的医学图像及诊断报告等相关信息。
一、传统的医学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保存胶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间。(2)在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3)胶片库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询慢且容易把胶片归错档。(4)数年后由于胶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给再次查阅和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图像硬拷贝到胶片上,固定的窗宽、窗位已经丢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医师认为有用的信息,图像无法后处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是有用的诊断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1)利用PACS网络技术,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间能快速传送图像及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方便医师调用、会诊以及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诊断治疗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记录光盘(CD-R)存储技术,实现了部分无胶片化,减少了胶片使用量和管理,减少了激光相机和洗片机的磨损,降低了显定影液的消耗,节省了胶片存放所需的空间,降低了经营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调手续和照片的丢失与错放,完善了医学图像资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时调阅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图像,并可进行图像的再处理,以便于对照和比较,为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的条件。(5)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运用PACS可无损失地储存图像资料,待日后调阅发现有价值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图像,标上中英文注释,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教学幻灯片,采用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示教。
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
三、诊断报告规范化、计算机化
篇12
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一般梗阻部位愈高,呕吐出现愈早。依并发症的不同又可出现更为复杂的临床表现。
随着CT的广泛应用和CT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螺旋CT的应用,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T可显示腹平片和钡灌肠不能显示的肠壁增厚和肠壁血供异常、肠系膜和腹腔间隙是否存在病理改变等,在明确梗阻病因、梗阻部位和判断绞窄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对于观察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因此,CT可作为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一)基本CT征象
当肠梗阻发生后,肠腔随着液体和气体的积存而不断增宽,梗阻部位越低、时间越长肠腔扩张越明显,梗阻以下的肠腔萎陷、空虚或仅存少量粪便。值得注意的是,萎陷的肠管特别是肠系膜肠管,可因扩张肠管的挤压而发生移位;在低位肠梗阻时,上段空肠也可不出现扩张(特别是在进行胃肠减压后)。
CT表现为肠管扩张,管径显著增大,其内可见气一液平面,也可完全为液体所充盈,肠壁变薄。梗阻远端肠管明显塌陷,梗阻远近端肠管直径的明显差异,是诊断肠梗阻非常有价值的征象。
(二)闭袢型肠梗阻
闭袢型肠梗阻多由肠袢沿肠系膜长轴旋转引起的肠扭转所致,也可由纤维束带的粘连将一段肠管的两端收缩聚拢而形成闭袢。肠扭转可见于部分小肠、全部小肠和乙状结肠。
当扫描层面通过闭袢时可表现为两个扩张的肠环,随层面逐渐靠近闭袢根部,可见两个相邻肠环的距离逐渐接近。当闭袢与扫描层面平行时,可表现为一扩张的U形肠袢。当扫描层面通过闭袢的根部时,可见肠管的变形,肠扭转时则表现为一个三角形的软组织密度影。扫描层面通过闭袢的输入与输出端时,则表现为相邻的两个萎陷的肠环。当肠扭转闭袢的输入或输出段肠管的长轴与CT扫描层面平行时,由于扭转使输入端逐渐变细,输出段由细变粗,在CT图像上表现为“鸟喙征”(beak sign)
闭袢型肠梗阻时肠系膜内血管束的CT表现也具有一定特征,表现为扩张肠袢的肠系膜血管呈放射状向闭袢的根部聚拢,在肠扭转时聚拢的肠系膜血管可形成“漩涡征”(whirl sign),中心的软组织密度影为上一级的肠系膜动脉,周围为伸展扩张的小血管。
闭袢型肠梗阻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有关内容见后。
(三)绞窄性肠梗阻
当肠梗阻造成肠壁血运障碍时,CT除肠梗阻的基本征象外,还可伴有以下的CT表现。
(1)肠壁呈环形对称性增厚,厚度约在0.5~1.0cm,可呈节段性分布。肠壁出现分层改变,表现为“靶征”(target sign)或称为“双晕征”(double-halo sign),为粘膜下层水肿增厚的征象。在空肠可见扩张的肠管环状皱襞(Kerckring皱襞)的消失。
(2)增强扫描时,病变处肠壁不强化或强化明显减弱。当延迟扫描时,正常肠壁强化现象已消失,而病变处肠壁出现强化,随时间延长可达正常肠壁的强化程度。
(3)肠扭转时光滑的鸟喙征,因梗阻处肠壁的水肿增厚和肠系膜的充血、水肿,变为锯齿状的鸟喙征(serrated beak sign)。
(4)肠系膜密度增高、模糊,呈云雾状,CT值上升可达-40~-60Hu。肠系膜血管失去正常结构,逐渐变粗并呈放射状,由梗阻处向外放散。
(5)腹水的出现:开始时为少量,聚集在腹膜间隙内,逐渐变为大量,弥漫分布,使腹腔及肠系膜密度升高。
(6)肠壁出现梗死时,可见肠壁内出现积气。肠系膜静脉与门静脉内亦可见气体影,增强扫描时可发现肠系膜动、静脉血栓形成。
(四)定位诊断
根据扩张肠袢的形态特征及扩张和萎陷肠管的移行区可以进行梗阻部位的判定。如果扩张肠袢的数量少,且多位于上腹部,梗阻部位则位于空肠,可见到扩张肠管的空肠环形皱襞。如果多数扩张的回肠肠袢布满全腹,伴有较多的气一液平面,结肠内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但无扩张及液平,则梗阻部位在回肠远端。结肠梗阻表现为梗阻近端扩张,并伴有气一液平面,扩张的结肠可见结肠袋及半月襞。小肠多无扩张,或扩张的程度较轻。
动力性肠梗阻CT多表现为小肠大肠的弥漫性充气扩张,以结肠较为明显,其内多见气一液平面,胃内也可见大量气体。
(五)病因诊断
肠梗阻的病因复杂多样,如肠粘连、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克罗恩病、血管性病变、寄生虫、大胆石、粪块、腹部疝、慢性结肠憩室炎、肠套叠、肠扭转等。
肠粘连约占肠梗阻病例的1/3。利用窗宽窗位技术可很好地显示粘连的索条、部位及与周围肠管和腹壁的关系。
肿瘤引起的肠梗阻,CT一般可以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其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袭范围(详见小肠与结肠肿瘤)。增强扫描对于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肿瘤的其他征象,如肝转移、淋巴结肿大、周围肠管和器官的浸润等。
胆石性肠梗阻具有较为特殊的CT表现,称为Rigler三联征。①肠袢的积气、积液扩张。②下腹部异位钙化的胆石。③胆囊或胆道内少量气体。
在诊断肠梗阻时,还应考虑以下问题:腹内、腹外疝的存在与否;是否存在两种以上的病因(如粘连袢肠扭转或腹部疝);肠管有两处以上部位的梗阻(如结核所致的肠管多处狭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等);是否合并先天性肠管畸形等。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45例颅脑病变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均由两位以上的主治医师确诊, 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的颅脑病变诊断标准[2]。其中男27例, 女18例, 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度兴奋、面部发绀、昏迷或伴有惊厥性肌张力下降等。本次入选新生儿家属均对本研究内容充分知情, 且均在征求家属同意后将患儿病历资料纳入研究范围, 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要求。
1. 2 方法
1. 2. 1 彩超检查方法 选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HD15), 探头频率10 MHz。固定新生儿使其处于平卧, 经颞窗、前囟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新生儿颅脑进行探查偏转, 同时分别从左右、正中进行矢状面、冠状面扫描;同时调整至彩超模式, 检查新生儿大脑前中动脉以及中动脉的收缩期流速并测量, 对新生儿大脑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估测。
1. 2. 2 CT检查方法 选用Philips公司的16层螺旋CT机(GE), 对新生儿进行颅脑扫描, 调整扫描参数为120 kV、100 mA, 扫描间隔1.5 s , 层厚5 mm;在检查前将新生儿的头部使用小型棉垫+头带进行固定。
1. 3 观察指标[3] 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检验金标准, 研究CT与颅脑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并对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比较 CT检查诊断新生儿颅脑病变的准确率与诊断金标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诊断与彩超诊断新生儿颅脑病变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医药卫生0.05)。见表1。
2. 2 CT诊断新生儿颅脑病变的结果 诊断结果显示, 45例新生儿中有34例存在新生儿窒息(包括27例宫内窘迫胎儿, 5例宫缩乏力, 2例脐带异常), 缺血缺氧性脑病11例。通过CT检查发现, 45例新生儿颅脑病变患儿中, 有31例为颅内出血(其中包括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7例脑室出血);5例为脑组织发育不全与畸形;3例脑水肿;6例为颅骨骨折。
3 讨论
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 新生儿颅脑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由于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缺氧情况, 机体缺氧导致脑部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而致病[4, 5]。有研究已经证实, 新生儿或胎儿窒息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 是导致脑组织损伤的关键因素[6]。当新生儿发生缺氧性窒息, 则机体会由于缺氧、酸中毒以及高碳酸血症的出现, 而引起大量的乳酸堆积, 引发血流量的增加;同时脑内组织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也会逐渐丧失, 最终导致压力波动性脑血流的产生。若颅脑组织缺氧患儿未能及时得到复苏与供氧救治, 则会出现脑血流量下降、脑血管痉挛, 引发缺氧性脑损伤, 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智力低下、脑瘫等后遗症, 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 及早发现新生儿的颅脑组织供氧情况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以便及时对新生儿是否存在颅脑病变情况作出判断, 有利于新生儿的后期救治以及预后推断。目前较为常用的是颅脑超声检查方法。虽说颅脑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室管膜下或脑室内部出血, 但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敏感度不够。而颅脑CT对于细微脑内出血的敏感度高, 且可以明确出血部位与范围。本次研究结果发现, 通过CT诊断新生儿颅脑病变的准确性高达95.56%, 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CT诊断的准确性优于颅脑超声检查。由此可知, 通过对新生儿早期疑似颅脑病变者进行颅脑CT检查, 有利于及早发现新生儿的颅脑组织内部缺氧情况以及病变范围, 对于颅脑损伤新生儿的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是导致新生儿颅脑病变的主要原因, 患儿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后遗症。而新生儿颅脑CT的应用则有利于预估新生儿的预后以及健康状态, 对于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生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