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生物化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是教师机械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为此,首先应提高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在学习糖代谢时就可以提出“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那么红细胞是如何获取能量来维持其代谢需要的?”同时,教师要在网络平台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到课堂时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提炼、归纳,解决问题[6]。另外,独立学院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于3学时1次的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到第三堂课时教与学的效果均不是很好,为此,作者设计了每次教学内容时需要增加调动学生兴趣的部分,让部分走神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如《医学生物化学》的“绪论”能否讲好非常关键,也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关键一堂课,设计该部分内容时可在线播放一些视频,如《theinnerlifeofthecell》,讲述一些诺贝尔获奖科学家的小故事;在讲解枯燥的代谢内容时可结合临床一些病例,在线播放相关疾病的视频,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等,让学生觉得《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消除其“学习生化无用论”的错误想法。
篇2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为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按序进行,我们根据医学生化实验室的特点,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包括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工作制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守则、实验教师工作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常规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实验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提供有力保障。
1.2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的管理是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整个生物化学实验课程顺利开展、实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真实反映实验室整体面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生物化学实验室玻璃器皿种类多、数量大、易损坏,若管理不当,势必造成浪费和实验室污染,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玻璃器皿的保管是根据玻璃器皿的用途和大小分类存放的。一些带塞的玻璃器皿如容量瓶、滴定管等,最好在使用前用细胶线把仪器与玻璃塞系在一起,以免使用时弄混玻璃塞或使玻璃器皿造成损坏。一些常用必备的玻璃器皿分发给学生,每学期第一次实验课把每组的玻璃器皿按清单补齐,有固定可上锁的实验柜,课程结束时对器皿进行清点检查。教师要强调玻璃器皿易碎的特点,告知学生一定要小心使用,对于破损的玻璃器皿要求学生适当的赔偿,目的是增强学生爱护实验室仪器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爱护仪器、正确操作的良好习惯。对于破损的玻璃器皿不可随意丢弃到垃圾中,应该集中贮存在固定的纸箱中,实验技术人员按期处理,避免实验室污染和意外伤害。
仪器设备由实验技术人员专人管理。首先,每台仪器除登记在册建立总账外,还建立了各自的管理档案,做到“帐、物、卡”统一,见物有卡,见卡知物。例如,分光光度计档案卡中记录有仪器名称、分类号、规格型号、厂家、出厂号、购置日期、价格、现状、放置位置和管理人员。为了做到“帐、物、卡”一致,要求每学期清查一次,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现象;其次,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记录制度,即学生和教师使用仪器设备必须填写使用记录,包括实验项目、起止时间、运行状态以及使用人签字,责任明确;另外,建立仪器操作规程卡以保证仪器设备良好运行。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涉及多种中大型仪器设备,如分光光度计、台式离心机等,我们针对大中型仪器撰写了简明的操作规程,并制成卡片,塑封后悬挂于仪器旁,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随时参照,从而正确、科学和规范地使用仪器。实践证明,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也延长了仪器的使用寿命。
1.3药品管理
生物化学实验室药品种类繁多,对药品应分类管理。其原则是易燃、易爆、腐蚀性、有毒物质要单独存放,尤其是剧毒化学药品储存应双人双锁、专用账册登记管理。药品应进行标识并由实验技术人员专人进行管理,使用人员做好使用记录;易燃、易爆物品要放在低温阴凉处;氧化剂与还原剂应分开存放,避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酸与碱不能一起放置,且浓酸浓碱不可置于高位架上,以防碰翻造成烧伤事故,这些试剂尽量放在靠墙的地面上。常用药品也应分类存放,为方便查找实验所需药品,将存放的药品进行细致分类,如按酸、碱、盐、有机试剂、指示剂等分类,分开摆放在相应固定位置,同时在药品柜上标注分类目录,瓶上贴有药品名称标签朝外摆放。药品试剂要规范管理,用后归位,对于普通试剂借出要填写借用记录,但危险品与腐蚀品绝对不能借出。对于配置的试剂,首先要注意其安全性,防止其挥发、潮解、风化以及试剂间相互作用等;其次,要根据配置试剂的特性进行分类,如有毒试剂,需要多少配制多少,实验结束后未用完的试剂应作无毒无害处理;遇光分解的试剂,比如碘、碘化钾溶液、双氧水等,用棕色试剂瓶存放,并放在试剂暗橱中保管。
1.4安全卫生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是实验室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而要创造安全、整洁、条理清晰、具有人文气息的实验室环境,有赖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境意识,使其自觉保护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其次,实验室要有比较完善的安全设施,即配备防火、防毒、防潮等设施,如通风橱、灭火器、除湿机等设备,有些实验会接触有毒试剂,还需配备口罩、手套、防护眼镜或面具等防护设施;再次,水、电、气的安全使用以及“三废”的标准化处理。除此之外,实验室还需配备一些应急的急救药品,用以处理日常紧急突发事件,如被强酸灼伤时急需2%小苏打水、被氨水烧伤时所用的2%醋酸等。在实验室的环境卫生方面,除了保持实验室窗明几净、整洁有序外,还可以精选生物化学的典型图片,做成壁画悬挂于墙壁,这既使实验室布局美观大方,又显示专业性;还可以在过道中增设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介绍、名人轶事、前沿展望等多种知识窗口,在保证实验室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其人文气息,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
2实验室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档案是实验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是促进实验教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做好实验项目的规范管理。课程负责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包括项目名称、目的、所需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具体内容。其次,做好实验教学进度并严格执行。根据每学期期末教务处开出的下学期课表(年级、专业、学生人数),拟定下学期的实验安排计划及实验教学进度。课程教学进度要经课程负责人、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教学院长审核签字,是教学工作的保证性文件,需要严格执行。同时实验技术人员做好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物料的盘存工作,并列出下学期实验课所需要的动物、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物料清单,课程负责人审核后上报教学实验中心统一采购,确保下学期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此外,实验教学规范管理过程中,建立实验教学工作日志和实验运行记录制度。
3实验室人员管理
对于人员管理,坚持“鼓励技术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推动与支持人员的职业发展,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原则,在管理制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管理性质和职责范围,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岗位管理与责任管理相结合,责任管理是指管理应以人为本,实行以岗定人的实验室岗位责任制。根据岗位的客观标准对在岗人员确认管理责任,对其职业精神和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的考核,从而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感。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都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了解实验室的特殊性。实验教师要遵守岗位职责,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提前制订实验教学计划,熟练掌握每个实验项目,对新开的实验项目,应认真开展预实验。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科研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中坚力量。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一靠自我学习,二靠合理使用,三靠积极培养,在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上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学术讲座;同事之间相互切磋;参观境内外著名高校并与之学习和交流。只有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同时注意解决好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与职称待遇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除为实验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做好一切准备外,还应积极参加实验教学以及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参与科研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篇3
1.2注重知识的更新需要补充更多的前沿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的书本知识。因为大多数成人学生都是学过一次生化的,对生化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如果只按照书本上的照本宣科,学生肯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作为教师,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在讲到基因这章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临床,介绍基因诊断的新技术,基因治疗的新方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3重视实验教学作为抽象难懂的生化,必要的实验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对于酶的竞争性抑制与非竞争性抑制来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觉得很抽象,但在临床上解释用药机理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可以结合有效的实验来让学生充分理解,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当然实验的选择应该不同于全日制学生,应该有所侧重。比如可以选择前沿点的基因提取及表达的实验,还可以选择些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参与分析的过程,或者选择些与临床相关的实验。
1.4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也主要以听为主。而生化这门课程知识量大,难点多,抽象难懂,作为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1.4.1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也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在PBL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倡导学生通过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和用比较系统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人学生已经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布置作业启发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并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在讨论中由老师来解惑答疑,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1.4.2案例分析法由于成人学生大多有一线临床工作经验,这是他们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优势来教学,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作为教师,如果从头到尾都只是在讲授生化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学生听起来寡然无味。而如果我们直接来一个真实的病案分析,通过病案再溯源到生化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比如,用一个黄疸病人的病例,列出其在医院所作出的血清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粪便颜色等检查数据,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黄疸的种类,发病原因及治疗原则,这样一来,难学的知识点不仅学生能听懂,而且兴趣也很大。
1.5搭建网络平台最后,还需要借助当今网络平台,即时反馈问题,在线作答。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借助网络这个快捷方便的载体,可以更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这对于上班的成人学生来说,是最受欢迎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构建一个优良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在线问答,实验视频观看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也节约了资源。
2教学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都只通过卷面考试作为考量学生的成绩,这样不仅单一,而且对于成人学生来说,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是记忆力有所下降。所以,对于成人学生不能完全依托考试这样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成人教育上面,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撰写综述的方式作为辅助评价。查阅文献不仅可以知晓更多的前沿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综合总结的能力,并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外,也可以选择一些案例分析,来考察学生的生化分析能力。
篇4
对于一个患病的机体来讲,同时存在着机能、形态和代谢方面的改变。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8]。如女性较为注意自己的形体,关注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减少饮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条,有的女性由于过度减少进食量而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教师授课时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这个现象,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谢的内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学生既学到了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及临床实践中,为将来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基础[9]。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特别注重案例与生化知识点的相关性及相互联系。例如:我们选择糖尿病的病例,讲解了糖代谢中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与学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不仅讲解了糖代谢,同时还与脂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生化各章节内容从纵向到横向结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请学生先分析,教师参与讨论,及时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有效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建立起案例讨论成绩评定方法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讨论成绩由病例讨论课现场讨论各班成绩(70%)和个人成绩(30%)组成。其中讨论课现场讨论成绩由教师及学委组织的答辩委员会评出;而个人成绩则根据每人准备工作多少、答辩参加状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由学委组织学生评分。案例式教学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10]。
篇5
篇6
1.2实验方法
1.2.1储备液的配制
鲁米诺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鲁米诺溶于1mol/L的NaOH溶液中,配制成1×10-2mol/L的鲁米诺储备液,储存在棕色瓶中,避光4℃保存。8-羟基喹啉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8-羟基喹啉溶于0.1mol/L的HCl溶液中,配制成1×10-2mol/L的8-羟基喹啉储备液,4℃保存。Fe(III)标准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烘干恒重的FeCl3溶于pH2.5的HCl溶液中,配制成1×10-3mol/L的Fe(III)标准储备溶液,其摩尔浓度通过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准确确定,通过GBW(E)081235硫代硫酸钠滴定溶液标准物质进行溯源。ATP标准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ATP标准物质候选物溶于无ATP水(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自带)中,配制成1×10-7mol/L的ATP标准储备液,-20℃保存。作为实验室研制的标准物质候选物,需要按照ISO导则35要求,摩尔浓度经过8家单位联合验证,并经过一系列均匀性、稳定性的考查。
1.2.2工作溶液的配制
鲁米诺工作溶液:用纯水将鲁米诺储备液稀释成1×10-3mol/L的鲁米诺工作溶液(其中NaOH的摩尔浓度为0.1mol/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用纯水将8-羟基喹啉储备溶液稀释成1×10-3mol/L的8-羟基喹啉工作液(其中HCl的摩尔浓度为0.01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用pH2.5的HCl溶液将Fe(III)标准储备溶液逐级稀释成Fe(III)标准工作溶液(1×10-4mol/L,3×10-5mol/L,1×10-5mol/L,3×10-6mol/L,1×10-6mol/L)。过氧化氢溶液:取一定量体积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用水稀释至1%,用时现配。ATP标准工作溶液:用检测缓冲液(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自带)将ATP标准储备溶液逐级稀释成ATP标准工作溶液(1×10-8mol/L,1×10-9mol/L、1×10-10mol/L,1×10-11mol/L),现用现配。
1.2.3实验方法
1)化学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检测:在1.5mL离心管中分别依次加入以下溶液,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进行动力学检测,每秒取一个点,检测时间共100s。①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pH2.5的HCl溶液(相当于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85μLpH2.0的HCl溶液(相当于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②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pH2.0的HCl溶液(相当于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③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pH2.5的HCl溶液(相当于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④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8-羟基喹啉的用量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在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并用pH2.0的HCl溶液将体系补足205μL,立即检测当前发光值。pH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在1.5mL离心管中依次加入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利用HCl或NaOH调整体系的pH值,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检测当前发光值。反应介质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在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50μL的Tris-HCl、H3BO3-KOH、Na2CO3-NaHCO3和B-R缓冲溶液,然后分别依次加入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检测当前发光值。
2)生物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用ATP标准物质代替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中的ATP校准溶液,采用试剂盒中的其他溶液建立生物发光标准体系:首先,将10μL检测缓冲液加入有100μL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的1.5mL离心管中,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进行检测,作为背景信号;然后,将10μLATP标准工作溶液加入有100μL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的1.5mL离心管中,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进行检测。
2结果与讨论
2.1化学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鲁米诺(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是最常见的化学发光试剂之一,具有发光效率高、结构简单、容易合成、水溶性好等优点;在碱性条件下,鲁米诺被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氧化后能发出波长425nm的蓝光。在不同体系中,鲁米诺发光形式不同:金属离子-过氧化氢-鲁米诺体系是闪光型发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过氧化氢-鲁米诺体系[9-10]是辉光型发光。HRP-鲁米诺体系虽是辉光型发光,但生物酶的活性很难控制和复现,不适用于仪器的计量校准。本文将8-羟基喹啉(8-Ox)引入鲁米诺-过氧化氢-金属离子体系中,实现发光方式由闪光型到辉光型的转变,建立了发光强度稳定的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化学发光标准体系。
2.1.1添加8-羟基喹啉
初步实现稳定辉光型信号鲁米诺在碱性溶液中,与OH-反应生成阴离子,该阴离子被某些氧化剂氧化产生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能被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吸收,使其处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出波长为425nm的光,Fe(III)可以催化该反应过程,增强化学发光信号,而8-羟基喹啉可以与Fe(III)络合,从而起到稳定剂的作用。不同体系中鲁米诺-H2O2的发光情况,其纵坐标为相对发光强度(RLU)。曲线a说明鲁米诺与H2O2混合后,被H2O2氧化并发光,刚开始发光值缓慢上升,随着反应物的消耗,发光值开始缓慢下降,发光形式呈现一个较平缓的闪光;曲线b说明在鲁米诺-H2O2体系中加入了Fe(III)之后,加速了鲁米诺与H2O2反应,因此一开始体系的发光就达到了最大值,之后随着反应物的快速消耗,发光值也急速下降;曲线c说明当在这个体系中加入8-羟基喹啉,Fe(III)与其络合,保证了在碱性条件下Fe(III)的稳定性,使化学发光反应变成非常平稳的辉光型,在100s内发光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1%。曲线d是没有Fe(III)的空白对照实验。
2.1.2优化反应体系的稳定性
为获得稳定且容易操作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选择了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摩尔浓度为1×10-3mol/L)和100μL过氧化氢溶液(体积分数浓度为1%)的基础上,考察8-羟基喹啉的用量、反应体系最终pH和反应介质3个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了该化学发光体系优化浓度比例。
1)8-羟基喹啉的用量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
随着向体系中加入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的增多,体系的发光值持续降低,直到当加入50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体系的发光值不再随着8-羟基喹啉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仪器计量工作中,可以选择加入50~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此时8-羟基喹啉的体积对发光强度的影响最小。在后续实验中,选择65μL作为优化的8-羟基喹啉加入量。
2)反应体系最终pH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
鲁米诺的化学发光反应需要OH-的参与,因此体系的pH也是影响发光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pH>10.0,体系的发光值会随着pH增大而呈指数增加,体系不容易控制;当pH值在8.80~9.60范围内,体系的发光值增长比较稳定,可以满足仪器计量检定中操作方便的需求。
3)缓冲体系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
考察了相同浓度的Tris-HCl、H3BO3-KOH、Na2CO3-NaHCO3和B-R缓冲溶液对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化学发光体系的影响,发现Tris-HCl中化学发光信号最为稳定,故选择Tris-HCl缓冲溶液;最终体系定为:加入50μL0.05mol/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9.10。通过对8-羟基喹啉的用量、反应体系最终pH和反应介质3个方面的考查,确定了化学发光分析仪计量用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体系,其用量分别为:10μL摩尔浓度为1×10-3mol/L鲁米诺工作溶液(pH13.0)、100μL体积分数为1%过氧化氢溶液、65μL摩尔浓度为1×10-3mol/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pH2.0)、和50μL0.05mol/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9.10)。此时化学发光强度与Fe(III)的摩尔浓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2.2生物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在众多生物发光体系中,ATP-荧光素-荧光素酶发光体系应用最为广泛,ATP检测也经常被业内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灵敏度的衡量指标。其原理是:荧光素酶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和荧光素结合后催化ATP转化成AMP(磷酸腺苷),同时释放出光子(波长562nm),发光效率高,而且发光强度与ATP含量呈很好的线性关系。为了统一仪器灵敏度的评价方法,我们研制了ATP标准物质,并结合商品化ATP检测试剂盒,建立了一套稳定可靠的ATP生物发光标准体系,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的计量校准。
2.3生物化学发光标准体系
在仪器计量校准中的应用最终将化学发光标准体系和生物发光标准体系联合,共同对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计量校准研究,对仪器的计量性能进行全面的考察:采用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化学发光标准体系对伯托LB962型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重复性、交叉污染和线性相关系数的计量特性进行评价;采用ATP生物发光标准体系作为标准光源对伯托LB962型化学发光分析仪的灵敏度的计量特性进行评价。
2.3.1测量重复性
以1×10-5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进行测量,重复测量6次,相对发光强度值分别为302579,298800,321145,299523,338856,356041,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为7.4%,即为仪器的测量重复性。实验数据说明仪器测量重复性较好;同时也说明建立的化学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发光值稳定,完全可以用于仪器测量重复性的计量特性的评价。
2.3.2交叉污染测量中心孔
(样品位置,1×10-5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发光值I0和周围孔发光值I0i,如表1所示,周围孔发光值的平均值与中心孔发光值之比的百分数即为化学发光分析仪的交叉污染。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中心孔的发光对周围孔发光影响很小,仪器的交叉污染仅为0.02%,与仪器的出厂指标无明显差异;同时证明了我们建立的化学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可以用来评价仪器的交叉污染的计量特性。
2.3.3线性相关系
数采用化学发光标准体系对0,1×10-6,3×10-6,1×10-5,3×10-5,1×10-4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进行测量,考察仪器测量线性相关系数,以检测发光值信号减去本底信号得到的相对发光值ΔI为纵坐标(本底信号为Fe(III)摩尔浓度为0时的发光值),Fe(III)的摩尔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Fe(III)在1×10-6~1×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ΔI=2×1010C-22396,线性相关系数r=0.9986。使用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对0,1×10-11,1×10-10,1×10-9,1×10-8,1×10-7mol/LATP标准工作溶液进行分析,考察仪器测量线性相关系数,以相对发光值Δ(IΔI为检测发光值信号减去本底信号,本底信号为ATP浓度为0时的发光值)为纵坐标,ATP的摩尔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ATP在1×10-11~1×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ΔI=7×1012C+550,线性相关系数r=0.9999。采用化学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和生物发光标准反应反应体系评价仪器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6和0.9999,说明仪器的线性相关系数的性能指标较好;这两种反应体系均能评价仪器的线性相关系数的计量特性。
2.3.4灵敏度使用
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对空白溶液的本底信号进行测量,平行检测11次,本底信号相对发光强度分别为29,34,32,34,40,47,37,42,34,39,32,计算检出限(3×S/N)为2.24×10-16molATP(100μL样品体积),即为化学发光分析仪的灵敏度,达到仪器的出厂指标,说明ATP生物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可以用来评价仪器的灵敏度的计量特性,统一了化学发光分析仪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篇7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进行创新,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将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它们给予多彩的表现形式,对教学结构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速度,使学生对于医学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比较先进的知识进行了解,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点进行想象创新,比如酶的诱导契合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片以及动画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观看了相关多媒体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酶的实际形态进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酶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如蛋白质组学研究、几种电泳、层析方法的区别与实践等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教学效率。
3突破教学难点,重视学生课后复习
在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自身实力以及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难点的剖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明确化。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的时候,应该对难点进行层次分析,从简至繁,逐渐的加深教学程度。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们的课后复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布置很是反感,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选择,尽量挑选一些趣味性比较强,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时候不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有所上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很是丰富,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对难点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点认识模糊的现象发生。然后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大方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逐渐改变生化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不利局面。
4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开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繁多,分子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变化多样,所以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认识不够彻底也是比较常见的,加上还有繁重的实践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别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繁多的理论知识,应该进行分类,在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以及功能学习的时候,可以从分子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并且以营养学的角度进行饮食调节。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分析,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认识。而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实践知识,教师首选需要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训练,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对于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对半分为基础实验以及综合技能实验两大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篇8
课前预习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学生不仅要预习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更要预习与查阅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尽管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也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并要求每一位学生提交预习实验报告,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前预习流于形式,严格地说学生只是誉写了一份实验指导。在指导教师示教后,学生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错误百出。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在每一次实验开始前一周布置下一个实验内容的方法,根据学期实验次数,把3人的实验组合成5-6人的实验小组,每次实验指定一个小组准备15分钟左右的讲稿,小组内推选一位学生在实验课上做一次讲课,教师再针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和纠正。课前预习方式的改革,不但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而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一定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规范基本实验操作
基本实验操作是做好生化实验的基础,只有规范基本实验操作,才能做出高水平的实验。由于生物化学实验涉及仪器较多,其中刻度吸管量、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较高。为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从网络教学资源中搜索和下载示教视频,在每学期实验开课前一周内,通过播放实验教学视频,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有初步了解。教师再于第一次生化实验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演示结束后,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当场演练,由其他同学指出演练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并进行矫正。通过这种纠错训练,多数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
4注重结果分析,改革实验报告内容形式
实验结果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比实验本身更加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最佳阶段。实验分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正常实验结果的分析,另一种是对异常或错误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往采用每次实验课后即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学生为应付作业,只是简单地将实验流程与实验结果记录式地抄写一遍,教师要批改众多的实验“复制品”,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改革实验报告提交形式,由原先六次研究报告改为三次。三次研究报告的书写,不仅要求书写实验研究的背景、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更强调学生对实验结果、实验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问题的分析。由于报告提交次数的减少,学生有时间对报告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实验报告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5增开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考虑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验基础薄弱,我们开设了生化实验基本操作、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与使用、蛋白质的性质实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血清葡糖糖含量的测定五次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强调常规实验仪器正确操作以及操作流程的规范。但是验证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而设计性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增开了动物组织DNA的提取与鉴定的自主设计性实验。该内容包括了的DNA提取、分离、纯化以及凝胶电泳鉴定DNA的纯度。在实施设计性实验时,提前五周向学生布置实验题目,要求学生4-5人一组,查阅文献并研究制订实验方案,制作PPT,在实验实施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将实验方案在班级内交流,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对实验设计中的不科学之处给予纠正。实验全程由学生自己动手,从溶液的配制到具体的各项操作,均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独立完成,教师仅起到指导协助作用。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不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而且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6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实验学习机会
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仅依靠有限的实验教学难以保证,还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及提高。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实施一次4小时的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开放不仅可以为那些因实验中操作失误而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或实验操作生疏致使实验无法按时完成的学生提供了重新操作的机会,而且还可以为对实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营造自行设计实验和开展实验的条件,为这些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学习机会。
篇9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师均毕业于医疗专业或化学专业,没有系统地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了解临床医疗活动的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得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被淡化,教学内容空洞化,纸上谈兵,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2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
根据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应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邀请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专业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结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合理地调整了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忽略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抓住反应特点、生理意义、临床意义等与临床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注重知识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发现、前沿动态以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成果,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先推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该课程与临床的联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增补和完善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减少理论性,以保证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符合在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添教学活力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在职临床专业学脱离课堂时间较长、用于生物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并具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殊需求,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掘学生积极讨论与研究的能力。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国内很多探索和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肯定了其积极性的作用和效果,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我们运用PBL教学法,在每节课开课前和结束后,均会结合本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出思考题,同时针对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QQ群,学生在课后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查阅一些资料,并在QQ群中进行讨论,在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使得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职临床专业在临床一线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单一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让他们应用生物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如在讲完脂类代谢后,列举一个高脂血症病例,要求学生对该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分析该疾病形成原因,为明确病因应做何检查,如何治疗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病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类代谢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将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代谢结合起来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来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实际应用的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记忆变为了主动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对于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较难记忆的情况,可采用歌诀、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携一两本淡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又如在讲三羧酸循环时,对该反应过程中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可进行如下的归纳: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歌诀来记忆,使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
2.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生物化学教材,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3个月时间在临床一线实践,一方面加强临床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实践,密切与临床医生交流,为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确保在授课时,生物化学知识和临床知识能相互渗透。
篇10
1.1.1种质特性朱吉等[1]发现宁乡猪经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及饲养科学的适应性变化,肢蹄卧系率降低92.2%,体尺体重性状和繁殖性状提高率分别达6.97%~27.67%、11.62%~17.44%,窝重提高率达26.91%~78.97%,特别是阉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能明显提高。宁乡猪母猪日增重表现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长曲线,阉猪表现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长曲线,阉猪和母猪都具有生长肥育期日增重曲线的相似性。后备公猪的体重及体尺指标不及同龄母猪,主要是性成熟过早所致。
1.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变日粮组成分与结构可以减少3.2%~62%的氮排出。宁乡猪与瘦肉型猪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宁乡猪12.91%蛋白质日粮组具有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宁乡猪生长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进生长、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猪肉品质。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较强,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优化饲粮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础。宁乡猪肥育期日增重与膘厚、肥育率呈正相关;胴体长与胴体宽、后腿重与腿臀围呈强正相关,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而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宁乡猪肥膘产量高,相对产值较低,所以55~85kg阶段是宁乡猪的最佳屠宰期。
1.1.3母猪营养需要研究表明宁乡猪母猪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能源分别为37%~39%、22%~24%和39%~41%,相应的日摄食标准消化能分别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质分别为156g、242g、538g;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是节省能量、提高仔猪增重的重要途径,补饲青料可提高母猪的饲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粮蛋白水平有利于促进宁乡猪母猪的生长发育[7]。
1.2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宁乡猪白细胞总数、红细胞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猪;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甲状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猪,血清甲状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猪,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猪可能与胰岛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猪有关。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国内小型猪相比,宁乡猪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较高,而γ-谷氨酰转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外引进品种猪相比,宁乡猪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明显较高,总胆固醇明显较低,γ-谷氨酰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洁平等[10]研究发现与长白猪相比,宁乡猪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浓度较低,空肠前段和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较高,肾脏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最低,肠道和肝脏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最高。
1.3病理特性研究发现猪流感(H3)诱发宁乡猪高热病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充血,肺肿大,小叶间质增宽,肺尖叶有实质病变,肠胃出现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外来良种猪及其三元杂交、二元杂交生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宁乡猪及其与外来良种猪的杂交后病症状较轻,治疗也容易一些,有的生猪甚至不治而康复,死亡率也相对较低[12]。
1.4肉质性状宁乡猪肌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猪肉产品。根据营养需要推荐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测定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发现宁乡猪肌肉内脂肪为5.37%,风味氨基酸高达220.5%,必需氨基酸高达122.4%,油酸(18:1)51.0%,亚油酸(18:2)7.74%,不饱和脂肪酸59.6%,是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宁乡猪和三元猪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1,13]。目前开展了宁乡猪与商品瘦肉型猪生长激素基因功能比较研究,王文策等选用了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宁乡猪生长激素的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GH。
1.5遗传学特性研究发现宁乡猪二、四、六月龄时体重变异系数均在16.28%以上,体长、胸围、腿臀围变异系数为5.66%~8.55%。宁乡猪的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3,表型相关系数为0.74,这与宁乡猪属于脂防型猪种、具有边长边肥的特点有关。宁乡猪头长、额宽、腿臀围、体高具有高遗传力,头长、额宽表型变量受环境偏差的影响较小。宁乡猪的变异系数较小,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泌乳力、断奶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宁乡猪毛色是品种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的标志;与瘦肉量相关系数最高的是后腿重。研究发现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别为0.186/0.814,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月龄体质量性状,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结果提示宁乡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宁乡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
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实验宁乡猪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研究显示灵长类、犬、猫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受到伦理限制,而猪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猪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对致动脉粥样硬化食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一致,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标准模型动物;猪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几乎是人类的复制品;猪也是皮肤和整形外科手术、皮肤烧伤等较理想的模型动物;小型猪还是皮肤黑色素瘤研究的首选实验动物。刚出生的或剖腹产得到的仔猪,是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很好的模型动物,小型猪也是人类异种移植理想的组织、器官来源,可作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模型。
2.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近研究发现原代宁乡猪与其第一代仔猪13项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尿素氮、总蛋白等有显著性差异,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发现宁乡猪与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3.2%,与小鼠同源性达90.76%,为内源性精氨酸的营养调节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赵拴平等发现宁乡猪的总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标都处于人参考值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高于人参考值范围。耿梅梅等还发现,门静脉灌注葡萄糖可使宁乡猪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经机体代谢,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基本无变化。研究还发现宁乡猪与瘦肉型猪相比有不同的代谢,包括脂肪生成、脂质过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胃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肥胖宁乡猪可能是儿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宁乡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有关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但研究还表明宁乡猪可能不宜作为异种移植的适当供体。
篇11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含义
“‘跨文化意识’是提出的概念(Hanvey,1979),指的是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社会不同,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各异”①。我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包含以下内容: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以及促使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相互融合的积极的意识。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目标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G.Hanvey)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外语学习者对于异族文化中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认为它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个层次,外语学习者通过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了解到某些与本民族文化明显不同的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但他们对此的反应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学习者通过理性的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在第四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目的语文化,学会了设身处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达到感其所感的理解。
根据《标准》,学生应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具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健全的情感和态度,为就业做必要的准备,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要求总结如下表:
结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层次理论,《标准》对五年制高职英语文化交际教学方面的要求便可以转化为让学生从第一、二层次努力达到第三、四层次。而当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层次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真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目前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现状
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总结,我发现目前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非常淡漠,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喜欢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去理解英语,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不能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交流中的误解和障碍时有发生。跨文化交际教学并没有融入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重视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水平,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养成。
四、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原则
(一)教师需要系统规划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做到循序渐进。
学校在确定英语课程授课计划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英语教材,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定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时做到循序渐进,兼顾层次性和一致性,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语言水平等因素,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并接受英语语言文化。
(二)教师要实施适用、实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合理有效选择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内容、容量和教学方法,强调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单元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摒弃过于抽象和捉摸不定的文化现象,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中文化对比必不可少。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时,由于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让学生进行文化间的对比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指导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思考时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②。然而,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又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
五、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策略
目前,虽然五年制高职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尚处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上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但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确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适时加入“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是加拿大的外语教学法专家斯腾(H.Stern)在1992年提出的方法,它要求教师挖掘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介绍,并利用课堂中的机会有机结合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族、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情操,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比如,我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经常会把“Britain”与“England”等同起来。碰到此类情况,我便会向学生介绍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并说明英国分为4个部分:Scotland,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也不会弄错了。
(二)加强“文化对比”。
英汉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差异。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异,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敏感性所必需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偏见意识使他们从本民族的视角来看待英语文化,而这种母语文化的干扰势必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理解或者误解。通过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会随之提高。教学中,小到一个单词大到一个话题,存在文化差异的地方处处都有:词汇涵义的差异、世界观的差异、语言行为的差异、非语言行为的差异等。只要有文化差异的地方就应当为学生提供作比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比如,中西方人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再如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分析性抽象思维,而中国人的综合性形象思维,等等。再如涉及外国人的称呼时,外国人的名和姓与中国人的名和姓的不同点就要做细致的比较。通过对比,学生可以避免在交际活动中的错误和尴尬,并且可以准确地接收对方信息和及时准确地发出信息,提高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多方位进行“文化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方法是多样的。在考虑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导入的方法:实物、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网络等。这些导入方法都能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兴趣。
(四)积极创设“跨文化交际语境”。
教师在课堂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运用各种课堂活动来创设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游戏、小组竞赛、角色表演是受五年制高职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教师在创设跨文化交际情景教学时,可多采用这些课堂活动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文化学习、实践的兴趣和效率。例如:老师要向学生讲授有关如何应邀到英国人家里吃饭时,就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进行前学生可在课外准备好,也可以即兴表演,表演完后让大家进行评论是否符合英国人的习惯或者直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正确的待客场景让学生进行对比:客人必须按时到,最好提前几分钟,主人先让客人到客厅喝饭前酒,再去进餐,就餐时中国客人应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通过这类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语言知识,积累交际经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播放多媒体资源,如原版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网络等。这些多媒体资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活泼而新颖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逼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情景和环境。学生能通过真实的画面和音频直观地体验到利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活动,进而置身其中。通过看、听这些视听材料,学生能够从中了解英语国家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并深入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现代化教育技术已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介。
(六)开展多种跨文化交际外延活动。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进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训练,而且要在课外最大限度地创设跨文化交际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课外阅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课外指导他们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英语报刊杂志或者一些富有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书集和文章,并提醒他们在阅读时主动去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甚至是风光等的知识。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专题讲座、英语配音、短剧表演、研究型学习、市民英语角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七)加强教师自身学习。
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好全面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御教学内容,从而完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目标。
六、结语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将越来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适应“地球村”的需要。教师需要努力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要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要素,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层次,主动去理解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乃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本文对此作了分析和论述,并期待与从事英语教学的同仁们共同探讨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对策,从而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办法。
注释:
①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研究,1998,(1):19.
②黄宏姣.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意识准备.学术交流,2004,(9):131.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Stern,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研究,1998,(1).
[4]黄宏姣.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意识准备[J].学术交流,2004,(9).
篇12
选择合适的考评机制
篇13
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
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要求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方面,完善教师岗位培训管理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在国内其他高校进行访问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等,以巩固专业技能,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落实各种教学活动制度,鼓励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授课质量。经过多年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教学条件建设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推动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改善等作用。课程组教师联合主编及参编策划“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3部,主编配套的辅助教材《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以适应医学各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需要。
根据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理念与评价标准,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体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功能,包括前台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两大模块,为师生提供优质数字资源。通过建立QQ群、丰富讨论区内容,制作微课、慕课并上传,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学生知识面,又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1.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环境下,以网站、论坛为主的网络平台应运而生,可教学大纲、课程测试题、微课、学科进展、专业相关的实验技术视频等,使用QQ群、博客等以文字、图片、动画等方式推送至手机等终端,学生还可在线学习及答题,与教师反馈交流。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课程组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地呈现出来,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课程组制作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课件”获得了教育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医科组优秀奖。
2. 开展双语教学和留学生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并传达给学生,逐渐实现全英文授课,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其次,加强教师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口语与听力训练。教研室通过引进留学经历和选派教师参加语言培训,全面培养高质量的双语教师队伍。我校从2009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来校进行临床医学本科学习,现已独立承担了留学生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针对留学生独有的教学目的、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具体改进,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课堂上,较多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肢体语言、声调变化等,增加亲和力。
3. 开放式实验教学。除预设实验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引导、鼓励学生申报省级乃至全国性创新项目实验,挖掘学生潜能,最后将结果整理成论文,体验独立完成科研的全过程,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了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树立了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课程组教师现已指导学生进行省级、校级10项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学生对开放性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很高。
4. 多元化考核,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改变以往单一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提问、课堂测验、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撰写文献综述、研究进展学术讨论会等方式,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要求教师及时指出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种评价考核方式不再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