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毕业生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知识,给予进步源源不断的力量。对于学习,我一直是学而不厌,孜孜不倦的。在平日里,我会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学习医学、精神药理学、体内药物监测等方面的知识。临床药师的职责是让病患的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要求。一名优秀的临床药学工作者应具备系统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有着对知识不断追求、对学术乐于奉献、对工作精益求精、对病患严谨负责的态度。而我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着。
2013年6月,我很荣幸地成为了我院“五邑廉洁清风”先进集体事迹报告的宣讲人。拿着一份三千多字的宣讲材料,而且比赛就三天以后举行,我倍感压力。我和自己说,我肩负着使命,一定要漂亮地完成这一次任务。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拿到材料之后,我根据自己对医院的了解,理解并熟悉稿子,一段一段地背诵,然后又一遍接着一遍地默写。一天一夜的时间,我将稿子完整地背了下来。第二天,在医院会议室里进行了第一次的试讲。感谢院领导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宝贵的意见。下班后,我在家里模拟宣讲的过程,然后将试讲录下来,反复地听录音,修正自己的错误。第三天,我来到比赛的现场,第一次接过这么沉甸甸的任务,我必须给自己好好的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行。我以从容的笑容,自信的脚步走上了演讲台。当听到宣布我获得预选赛第一时,我激动万分。那一刻,我懂得了:勤奋实干,会让一切都成为可能,让青春绽放出美丽的光芒。
2013年7月,我荣获了XX市市直卫生系统“诵读经典 礼赞中华”诗文朗诵比赛的三等奖。回想起准备比赛的过程,感触很深... ...
当时来三院工作已经一年了,我被医院人文关怀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在这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在为患者的安康奉献着力量,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性中最易触碰的温暖。他们对患者真情的关爱与患者舒心的笑容共同构成了我心中最美丽的画面。
接到医院选拔赛的消息后,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马上就报名参加比赛了。
因为在三院有着一群白衣天使,他们是中华的好儿女。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精神病患者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因为他们的付出,精神病患者重新被社会所接受所理解,因为他们的奉献,侨乡变得更加的和谐美好。我自豪,我是这个温暖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看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人的一切都不会永葆青春,不能象公共事业那样万古长存。在为实现人类最大幸福的斗争中,要做一名永不掉队的战士,这就是最光荣的任务和最崇高的目标。”是啊,这就是永葆青春的秘诀!每当想到,在这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里,有着自己一直奋斗着的身影,这样的青春多美丽啊。
篇2
篇3
生活似乎让我过的有点糟。工作慢慢上手,业务慢慢练。空闲时间多了,每天晚上6点到11点、周末时间,除了在网上闲逛就是闲逛,看电视剧、看新闻,qq聊天、刷微信,整天抱怨自己过着不该属于自己这个年纪该有的生活,期盼着充实有、有激情的生活,但是至今还未找到应该如何才能过得有意义,也许人就是这样,清闲的时候就希望折腾,折腾的时候又期盼着清闲。
篇4
现在对于实习,我还是又憧憬又惶恐的。憧憬是因为实习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将学了四年的理论去应用于临床,实在是非常新鲜而有意思。然后,要在病人身上操作,要想真正地透过症状看到疾病本质,心中却没底,便难免惶恐了起来。也曾问过不少实习同学,各说纷纭。总之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使用懂得知识的真正掌握是把它用于实践,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学会如何与病人,老师交流isveryimportant!不善于与人接触是我的一大弱点,那种胆怯与不自然会使我失去很多的学习机会,所以我觉得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学好了将使你受益匪浅。经过这近五个月的实习,我也有了这层体会。在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理论知识的问题:以前当的一直是学生,学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中国式的教育一向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那么多的知识,虽然考试考了那么多次,但现在我的知识在脑海中似乎没了踪迹,只好不断翻书。当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次次哑口无言时,才认识到自己记的粗浅,没有时间经过的记忆犹如沙滩上的足迹,当时似乎深刻明显,却耐不住时光的清洗。
二,角色转化问题。实习刚开始,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虽然以前也曾见习过,但真正的要实际操作了,我仍觉得底气不足。我会不会弄错了,万一弄错了怎么办。干事情总是缩手缩脚,加上跟我一块实习的同学表现都很好,我觉得老师都喜欢她们,事情似乎也轮不到我头上,每天盲目跟着做基础护理,跟着操作。本想说让我也试一下,但又不敢。因此,我觉得角色转化是个坎,我一定要努力克服这一点。方法主要是靠主动吧,我发现,只要主动提问,主动提出操作的要求,老师都是很乐意教的。不能再像在学校里那样等着老师要求干什么了。
三,胆魄的锻炼。面对病人,特别是外科的病人,见到血是经常的,看到病人痛苦地,特别在操作的时候,心总会提到嗓子眼,因此而小心翼翼,束手束脚,反而会给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因此,胆魄得锻炼得大一点,再大一点。胆大心细是我追求的目标,只有准确迅速才能早点解决病人的痛苦。
篇5
2012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医学检验专业由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为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学位授予由医学学位变为理学学位。面对这样的医学教育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医疗系统看到了既能满足临床需要又符合新时期特点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而最后一批五年制医学检验学生则多了一分就业焦虑与迷茫。而作为改革之初的最后一届医学检验毕业生面临两届学生一同毕业的巨大就业压力。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批医学检验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析与指导并且也应更贴合实际,找到更适合他们就业的对策。
1材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针对牡丹江医学院校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在其大学最后一年实习期间发放问卷300份,收回卷279份,有效率930%。
(2)材料。牡丹江医学院校2014―2016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调查资料,根据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筛选并总结适合目前医学检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3)统计分析。用统计图进行描述,表达统计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1)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见图1。
图1显示,2017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选择中三甲及以上医院,二甲至三甲之间医院,考研分别占254%,244%,180%,居毕业生择业方向前三位。
(2)2014―2016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调查结果,见图2。图2显示,牡丹江医学院过去三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集中在二甲及以下基层医院,民营医院,考研成功升学的比例比计划考研的小,进入三甲医院工作的毕业生在当年毕业生中所占比例也较小,进入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近三年在逐年增加。
3讨论
(1)基于2012年医学检验毕业生恰逢医学教育改革,2017年医学检验两届毕业生同一时间毕业,毕业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2017年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岗位激烈的竞争,无形中增添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一,调查研究发现,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对于自身的求职方向期望偏高,分析往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和研究培养服务基层医疗为办学宗旨的某高等医学院校,显示目前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以二甲及以下基层医院,民营医院为主。这些医疗机构正处在发展壮大中,需要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基层医疗与民营医院中。这些地方对于检验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不断,恰好是解决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大助力。结合当前医学检验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为高校办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注重办学质量的同时也应结合当前发展趋势,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出符合当下就业行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而毕业生偏爱的三甲医院等工作也并非望而不及,只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学历水平、户籍所在地等主客观条件对于最后的录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是导致毕业生大多未能如愿在这些医院工作的原因。
第二,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国内的兴起,出现了迪安诊断、金域检验等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这一新兴行业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大量需求。结合近三年某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在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工作的就业情况以及校园招聘会走访调查的结果显示,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对于医学检验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是可观的。
篇6
1.继承与创新结合选题
继承性是一切科技论文的共性。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中医药学术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中医论文的这一特性比其他科技论文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在现今的中医实践活动中,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仍然起主导作用。
对于中医学毕业生来说,通过在校的四年学习,继承前人的学术成就,博系各家学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撰写这类深入发掘和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选題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创新,做到继承有创新,发掘有深度。走前人没有走完的路,涉猎前人没有完全涉措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类选题常见种类包括:诠释、补充或阐述发挥前人的学说,总结前人的经验,对前人学说质疑,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探讨等等。
2.理论和实践结合选题
中医学学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从不同的侧面,对前人学说作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进而形成当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毕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是,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医学术新成果的形成,新观点的产生,都必须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对于任何一个中医学术问题,如果缺乏在实践中的常任主研究和反复思考,就不可能形成对该问题的具有新意的正确认识。这样就要求中医学毕业生在最后一年的医疗实践中,广泛涉猎,留心观察,运用所学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同时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反过来重新认识理论。这类论文只要学生勤于总结,勤动脑,勤动手,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常见的这类选题包括:对一种治法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用某种治法治疗某种疾病等等。
3.主观与客观结合选题
主现条件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和精力。智力包括学生的知识贮备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身的特长等等。但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虽接近毕业尾声,但所学的知识有限,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医疗实践,尚是纯书本知识,没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毕业论文从研究到写作完成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且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医疗实习,准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辨,时间紧迫,学生分到各地医院实习,各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有所不同,带教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对学生医疗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首次进行医学研究,经验缺乏。同财,中医学毕业论文不同于其他学术论文。目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要求,使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规范的写作,为毕业后写医学类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毕业生在选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所学专业的不同,研究能力的大小,客观条件的不同。选择难度、大小适中的选题。
篇7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走向基层,学以致用,为基层服务,尤其是医药卫生人才下基层的计划,这样既解决了日益紧缺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失的大问题,也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因此,各类高等医学院校,尤其是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适时调整办学方针、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层培养计划。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等项目的启动,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和机关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
1 办学方向倾向于为基层服务,为基层就业垫好基石
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审时度势,依据现有及将来医药卫生人才的缺口及就业趋势,合理改进办学方针及方向,适时进行教学改革,修改适合基层卫生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为基层就业人才适应基层环境提供了保障。以牡丹江医学院为例,目前正开展“基层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立项课题研究,该项目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全面落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牡丹江医学院的办学方向确立为“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这一办学方向在1997年学院迎接原国家教委专家组本科评估时被总结为“二为”办学特色,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一办学方向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尤其是就业工作。学院坚持这一办学特色,计划将用4~5年时间,完成特色应用型医药学本科人才培养试点的周期实践,形成比较成熟的特色应用型医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适宜基层工作的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2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现状
2.1 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医疗改革,加大了农村医疗、社区医疗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投入,扩大了基层医疗的规模,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人员缺口。能适应基层服务特色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社区的公共卫生人才更是缺口较大,一些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的护士比例没有达到标准配备,低于正常。
2.2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基层卫生人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能力低的现象。本科以上人才占比例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专科人才,甚至无学历人才。由于近年新进人员较多,中级以下职称人数较多。另外,基层工作人员任务较重,没有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所以能力上肯定不足。
3 影响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因素
3.1 学生自身择业观
很多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基层就业根本就没在他们的选择范围内。以牡丹江医学院为例目前我院,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视野较狭窄,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准备,更不能适应艰苦条件,一味追求大城市、高收入。多数毕业生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反映出毕业生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的心态。通过我们这次调查发现:在全校医学专业抽样调查的800名毕业生中,93.5%的毕业生倾向于在省、市级单位就业,6.5%的毕业生愿意在县级单位就业,而乡级以下单位则无一人考虑;76.6%的毕业生倾向于在三级(三甲,三乙)医院就业,23.4%的毕业生愿意在二级(二甲,二乙)医院就业,而一级医院则无人问津;89%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刚毕业月薪就应该在1500元以上,甚至2000元以上。
3.2 用人单位需求转变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接纳毕业生时考虑的问题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疗机构、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医疗机构原则上都需要硕士,其次就是获得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基层则相对要求较低。可是由于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就业难现象。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就业难度逐渐加大。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另外,目前基层的绝大多数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在扩大规模而是以急需的、具备一定资历的专业人才为主,大量接收毕业生的状况是不存在的。因此,医学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医疗卫生人才基层就业是大势所趋的,要如何处理好基层就业用需之间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更要为医学专业毕业生营造适合的空间。作为毕业生也应考虑到主动适应基层环境,为基层老百姓服务,到缺医少药的地方去,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的实际需要的地方去,实践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相信通过全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磊.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38-40.
[2]邹小荣.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境与出路[J].孝感医学院学报,2011(6):76-78.
[3]闫珂,孟晓红,常淑香.高职临床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调查及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23):75-76.
[4]裴丰庭,齐玉龙.新医改政策下医学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建设[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5):66-68.
篇8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篇9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跳跃式的增长。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明显增大,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212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1年650万人。历年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高校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急剧攀升。高校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数比率,2003年为24.68%,2005年为34.85%,2007年为41.11%,2009年为55.35%,2011年为53.24%[1]。社会经济方式的变化导致我国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传统的“统包统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2]。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经济收人、社会声望和权利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发展前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也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十报告把就业工作作为一种战略来对待,这是一种全新的提法。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河南的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相关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本文对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
一、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概况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为畜牧兽医、食品生产、生物技术等行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2007年11月份,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有药物工程系、动物医学系、畜牧工程系。2011年,药物工程系就业率是93.07%,动物医学系医学就业率是99.03%,畜牧工程系就业率是98.26%;2009年,药物工程系就业率93.86%,动物医学系医学就业率是96.67%,畜牧工程系就业率是93.86%;2008年,药物工程系总就业率93.07%,动物医学系医学就业率是99.03%,畜牧工程系就业率是98.26%。但学生的初就业收入明显偏低。
二、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措施
学生就业的成功与否是对教育过程的成功与否的直接验证,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给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一个更好的起点,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我们总结与归纳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互容、平等、共享的关系。这种共享既是文化共享,也是责任共享[3]。为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评价标准应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
某些商品卖不出去还能回场重造,可我们的毕业生一旦毕业了,就无法再回头重学了,所以教学和技能实践尤为重要,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创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的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1.课程安排上,加大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就业资本。在第一年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中,加入专业理论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本专业,有利于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第二年开始,应该根据专业方向分模块安排课程,在本专业方向上的课程尽量开足、开全,让大学生形成从业素质,构建完整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目前很多高校课程体系设计更多的是仍然沿用精英教育方式,过于重视知识性和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思路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高校在教学的方法上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同时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紧紧联系生产实际,构建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对口生和普招生的认知能力有区别,前者接受直观知识快,但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后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强,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需要时间较长,因此相同专业的对口生和普招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科学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找到发展的契机、合适的工作,以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如《兽医药理学》的教学,教学大纲应该很明确地把理论的教学目标和各论的教学目标区别,帮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用基础知识解释药物之间的区别,也能用药物的特点来诠释兽医药理的基础观点。灵活有趣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普招生的理解,提高对口生的识记能力。普招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需要典型案例来帮助他们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口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不高,需要老师设计课堂的整体计划,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归纳总结。应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涵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学会用准确、科学的数据说话,为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路径,为改进和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教育理念上,重视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无论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应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具备从事社会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建功立业。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多年了,大学教育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侧重知识型与理论型的教育,这恰与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实操型、技能型的人才相去甚远。毕业生们还需要从技能培训和职业化培训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使自己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成功对接。
3.专业设置上,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适应行业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培养社会、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专科教育则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训练岗位操作能力。
4.具体实施上,重视实习环节,建立良好的实习机制。完善教育管理理念,切实推进“全程就业、全员就业”的工作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开展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见习、实习和实践活动。避免安排假设的、空对空的活动,使大学生确实能收到成效,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第一,实习有完备的教学实习制度,每个专业都要有足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导师,让大学生能与真实的职业环境“零距离”接触,平稳过渡到职场。第二,加强管理,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安排专门的导师手把手地教会相关的职业技能,基本学会某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畅通与毕业生的沟通渠道,切实做好跟踪调查工作
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能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是优化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是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和培育专业特色的基础与保障。要做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详细记录。所有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详细登记表,包括家里的固定电话、学生的工作情况、学生的联系方式、QQ、单位的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的单位、学生和家长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联系方式、甚至学生的朋友的系列情况等。这份表格一定要存档备份,而且要不断地向这份表格内添加信息。及时做好供求与需求关系的分析与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预见性,为学校专业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提高、课程建设的加强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在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定期把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毕业生邀请回母校作成才讲座和诸如“优秀校友面对面”的主题交流活动,告诉在校的学生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掌握重要的工作技能和培养相关的品质。
三、完善就业创业课程指导体系
就业教育应该从大一新生抓起,大二、大三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进行,切实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与能力,增加继续学习的动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指导大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路线。通过职业规划,让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领域,然后去了解这个领域的相关职业及工作环境,职业所需的素质要求,并以此为学习和实践的目标,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能因此缩短职业适应期。再者,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使之认识职场,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期望值。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理性有文化的从业者,生活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应当拥有很强的职业目标意识。只有这样,自己的职业生活才会有计划性、指向性,才能有充足的动力将工作做好,职业发展才更快、更有成功的可能。第三,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求职是一种针对就业的有计划的行为,可以用计划行为理论来向学生解释整个求职过程。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态度、主体规范越积极、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越强,则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越强;而这种意向越强,则越可能最终执行某种行为[4]。
总之,“稳定压倒一切、就业高于一切、学生就是一切”是十提出的,每一个高等教育者都应该牢记并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做起,切实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
参考文献:
[1]褚福灵.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6)3:3-6.
[2]周文霞.职业成功:从概念到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37-145.
[3]张春辉.上好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实验课的方法.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60-361.
篇10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nrollment Re-examination
ZHANG Haoxuan[1], ZHAO Yuanqin[1], LU Dongbing[2], YAN Faping[3]
([1] Bengbu Medic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fice, Bengbu, Anhui 233030;
[2] Bengbu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Bengbu, Anhui 233030;
[3] Bengbu Medical Colle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er, Bengbu, Anhui 2330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master's degree graduate enrollment re-examination of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Methods 2012-2013 apply for my school master's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graduate survey by the re-examination of the present times,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graduate professional degree in undergraduate clinical ability. Results graduates in the subject was more than time graduates, students of different ability for clin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management of beds and served as chief resident time. Conclusion graduate enrollment in medical work, but also to the greater proportion of re-examination. Re-examin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election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assessment of candidat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erms of abi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the use of scientifically correct way to test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ndidate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ine specialty degree; graduate; re-examination; clinical skills
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的教育以及学位等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指在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后,使得该类学生成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①②我国在2009年开始招收应届本科生为医学专业的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我国的医学研究教育结构有很大的调整优化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及生源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非常重要,不管在复试中还是之后的研究生培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次对于我校两个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复试情况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复试临床技能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选取2012-2013年报考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并通过复试的研究生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针对所选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生随机发放180份问卷,平均每个年级发放90份。问卷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些会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临床能力培养、生源、临床实习安排和科研能力等内容设计。总共收回问卷156份,其中有效问卷有1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82.05%。
(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般情况:对于收回的128份有效问卷中,女生为60人(46.88%),男生为68人(53.12%);其中历届本科生为24人(18.75%),应届本科生为104人(81.25%)。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科研能力培养情况:由于在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应届本科生为医学专业的学位研究生,使得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及生源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对于回收的128份有效问卷中,在本科阶段便进行基础研究的为3人(2.34%),进行研究与临床相结合的学位为17人(13.28%),有27位(21.09%)学生主要从事临床应用的研究,进行临床实践总结的学生为8人,占6.25%,有18位学生,即占14.06%的学生在本科期间主要攻读的是临床病例的分析研究,多数学生即55人(42.97%)主要在本科期间是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于应届毕业生以及往届毕业生在本科期间对于所做研究的时间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应届毕业生从事课题的时间明显多于历届毕业生。占33.65%应届毕业生从事课题研究占8~12个月,而对于24个月以上长时间的课题研究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历届毕业生均无,这可能与本科生的课程以及学年的设置有关,这使得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没有大量的时间(≥24个月)来专门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由于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非常重要,故在研究生复试中对于学生的临床能力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128份有效问卷反馈的数据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的生源对于临床能力在管理床位和担任住院总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别,即P<0.05,而在工作时间,管理床位数以及独立操作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别,即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得,对于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且通过复试的学生中,每天的工作时间小于6h的占16.41%,而每天的工作时间≥6h的则占83.59%。可以独立管理床位的学生达55人,占42.96%,而不能独立管理床位的占57.04%,共73人。在128名学生中占75.78%的学生能都独立管理床位大于4张,而仅有24.22%的受访者独立管理床位的数量小于4。有66.4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时常或者经常自己独立进行医疗操作,而仅有43名受访者表示他们偶尔或者很少进行独立的医疗操作。有48.44%的学生表示在医院的总时间小于3个月,而又51.56%的受访者在医院的总时间均大于等于3个月。
3 讨论
至2009年起,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生源主要由应届毕业生本科以及历届本科生组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本研究中受访应届本科毕业生为104人(81.25%),历届本科毕业生为24人(18.75%)。学校从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即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临床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医疗人才,必须严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关,另一方面也更应强调在复试中对学生临床能力的考察、考核。③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生的毕业院校、考生的个人经历、理论功底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等的不同均会造成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在加上现行社会上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以考研来躲避就业的压力便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考研上,从而忽视了本科的临床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正式成为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前他们的主要临床实践的锻炼基本来自本科教育的临床实习。故在复试中考核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非常有必要。因此本校从2012年开始,在复试中对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考生统一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组织各学科专家组,确定各学科临床技能考核内容,编制统一的考核评分标准和详细的考核用表,制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临床技能标准化考核办法。通过在复试阶段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不断完善与生源特点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拔质量。
在本研究中发现不同的生源对于临床能力在管理床位和担任住院总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别,而在工作时间,管理床位数以及独立操作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别。一般来讲,如果学生能够在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后再攻读相关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生源质量,其原因就在于历届本科生对于临床有较为扎实和透彻的了解,对于自己的薄弱方面以及感兴趣的方面更加明白。在某一方面也说明历届本科生源在某些临床技能方面优于应届本科生源。
许多医学院在培养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时往往认为科研比临床更为重要,这也使得许多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花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埋头于科研事业中,而无法从事相应的临床实践技能的锻炼,这对于研究生将来从事相(下转第58页)(上接第47页)关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不管在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学校都应该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强调临床技能的培训以及考核,聘请专业的教授以及医师专门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实行科室的轮转责任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本研究中受访者每天的工作时间小于6h的占16.41%,而每天的工作时间≥6h的则占83.59%。不能独立管理床位的占57.04%,共73人。在128名学生中占75.78%的学生能都独立管理床位大于4张。有43名受访者表示他们偶尔或者很少进行独立的医疗操作。
总之, 在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复试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复试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考核手段,应强化考生在临床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采用科学正确的考查方式,针对考生的特点,确保生源质量。在复试中增加临床技能考核,可以推动我校本科临床实践教学及临床技能考核改革,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和规范临床教师带教培训;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技能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我校临床实践教学、临床技能培养和临床技能考核能起到推动作用。
课题名称:校级课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临床技能考核的探讨”,课题编号:jyxm1157
注释
篇11
一、我国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评估较少,其评估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和专家进行,而且评价内容大多集中在办学水平,即校舍、设备等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仅仅停留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状况的考察等较浅的层面。欠缺在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跟踪调查和社会反馈等方面的评估。
我国尚无针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估体系,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现在并无科学的、可行的和专业的指标评价,虽然陆续已有一些本科医学院校在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初步研究与探索,但真正依据评价学、教育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社会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未见报道,目前高职教育管理与评价更是一项空白,急需弥补与完善。很多高职院校已意识到了社会对人才培养效果反馈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逐渐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但苦于目前还没有科学、有效、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因而迫切需要量化、可测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在高职教育中引入新的教育评价管理方法与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鉴定,衡量和检验毕业生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与社会需求是否吻合,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衡量本专业毕业生工作成绩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质量社会评价的方法及途径。
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通过对国内近期相关文献的检索与考查发现,对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护理人才的临床能力评价以及对学位质量的社会评价的相关研究存在有一部分,相对于以往已有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关于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与论述目前还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为切入点,建立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注意在研究中通过多种研究方法与实证方法相结合,力求多角度多层面地验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些是以往研究所欠缺的。同时对现有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以丰富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而对其他相关医学类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
2 实践意义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余年,由最初的懵懂探索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与年俱增,就业形势看好,甚至有许多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提高生存质量的需求带动着我国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卫生事业单位纷纷创办康复专科,因而相关康复人才紧缺。相对于康复医师,从事具体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更为抢手,因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越加快发展,越应该把质量建设放在首位。因此,认真总结经验,加强评价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大力开展多层次和多种类的评价活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
在社会的快速进步、经济的迅速腾飞、科技的大力发展的形势下,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用人单位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度逐渐增加,如诚信品质、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脚踏实地的心态、合作沟通能力、灵活变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等。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它有关内容的研究,不仅是教育学、管理学和教育评价领域的重要课题,也可以通过对毕业生职业能力问题的研究,为当前的教育实践与导向提供评价依据和反馈信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研究的思考:(1)目前尚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行业发展动向、本着专业建设依托市场需要的原则,完善在校教育体系,探讨并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的结构体系――适宜于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且科学、系统、全面、简便的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可以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价研究,能更深刻地了解和分析毕业生与工作实际及与其他同类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逐渐完善培养目标,更有效地制定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探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另外,本研究能帮助本专业及时掌握行业需求及发展现状,便于有效地帮助毕业生提前做好择业、就业准备、和谐融入社会。(3)建立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丰富高职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充实教育评价领域的内容,为其他相关医学类高职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奠定基础。(4)在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并运用统计技术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应该从多层面、多角度论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篇12
【摘 要】中医作为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在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学专业是我国特有的专业,但是近年来持续走低的就业率,使其成为高失业风险学科。本文就如何改善中医学就业现状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医学;就业;对策
根据相关机构对2009 年后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总结分析,中医学专业为需要调控的专业,需调控专业是指连续两年落在全国失业率前10 名或失业量前10 名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中医作为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重要领域。然而,中医学就业形势的严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为此,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为我国中医学学生专业就业政策的健全和完善提供可鉴参考。
1 中医学专业就业困境原因
1.1 社会公众就业选择倾向性导致中医学就业问题
当前社会公众更倾向于西医诊疗的便利和疗效,对中医抱有偏见甚至歧视,中医发展不好,自然中医学就业亮“红牌”。此外,即便是西医医院大量处方中药,但是却对中医学执业医师准入比例进行宏观调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1.2 中医学专业规模扩张与投入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中医学专业扩招规模过快,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的相对滞后,而中医学其学科性质具有实践性强、实习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形成人员规模增长速度与投入相对不足的对立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就业局面。此外,中医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城市工作,排斥去乡镇或偏远地区从业,然而基层医疗机构继续中医专业人才。
1.3 中医学学生就业趋向单一
中医药院校因其特殊的教育内容,学生就业观念方面有其特殊性。从中医学专业学生自身特点探讨,其对专业本身兴趣比较浓烈,职业专属性较强,但就业思想较为传统,职业规划方向相对单一;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但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缓慢;社会对于高学历中医执业医师叫西医执业医师需求较少。而本科以下学历中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尤为困难。[1]
2 改善中医学专业就业环境探讨
2.1 平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做好城乡中医药机构的调研工作,宏观上掌握我省对中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改善中医学专业供大于求的状况。
2.2 确保乡镇中医院、卫生院中医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
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工资经费补贴标准,鼓励中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中医药人才相对匮乏。所以,中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去是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诸如在《中医药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 这对改善中医学就业现状是有益处的,地方政府应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引导,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机构的财政投入,为中医学毕业生服务基层提供优良的环境。
2.3 政府主管部门应确保用人机制完善化
用人单位择才机制不透明,使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现象。[3] 如有些地方和部门,只接收本地区生源,对外地生源进行严格控制,这对于外地生源来讲,连参加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难谈就业事宜。因此,政府要在法律法规及政策层面上,对用人单位录用机制做出规定。
2.4 改善就业观念,处理好考研和就业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生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够灵活,自身素质不够完善是导致就业难就业率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解决就业难问题,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4]
此外,中医药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实习是中医药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应把实习放在第一位,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正确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和当前社会对中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端正择业观念,把精力放在实习上,为今后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5 加大对中医宣传力度
通过加强对中医的正面宣传,改善公众对中医的偏见甚至歧视,减少影响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政府媒体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和教育,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中医的认识,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宣传对改善我省中医学就业现状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3 结语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有经济社会方面、高校方面和中医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推进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引导,就业环境的改善,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医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方面面。/
关键词 :中医药;就业;对策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医药毕业生自己的原因。推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萍等. 中医学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解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28(9):381.
篇13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1,2]。就此笔者对青海某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影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本次调查的资料来源于某高校2003-2014届预防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对连续12届的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
2.研究方法。对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涵盖论文研究类型、资料来源、撰写格式(题目凝练、中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统计方法使用、内容以及研究意义。对即将90名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3.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2.1软件建库录入调查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789篇论文资料中,预防专业372人,占47.1%;地方病防治方向272人,占34.5%;卫生管理方向67人,占8.5%;妇幼保健方向78人,占9.9%。论文研究类型中描述性研究623篇,占79.0%;实验性研究76篇,占9.6%;分析性研究70篇,占8.9%;Meta分析16篇,占2.0%;其他类型4篇,占0.5%。其中来源于指导老师的课题(为校级或院级)20篇,占2.4%;指导老师协助下设计并完成的760篇,占97.6%;无省级及以上课题。总体来看,每年毕业论文以描述性研究居多,近年Meta分析逐渐增多。
2.写作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常见错误和不规范情况中,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情况最多,476篇,占60.33%。其次是正文格式有误的359篇,占45.50%,第三位的是统计图表的使用有误的127篇,占16.1%。论文整体质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03年论文无误率仅为50.7%(36/71),2014年论文无误率达85%。
3.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9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态度是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重要,22.70%认为不是非常重要,7.60%认为不重要。对毕业论文认识的调查显示,65.10%认为是重要的实践,63.40%认为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50%认为是锻炼自己的机会。毕业论文撰写对科研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的人数调查显示,68.60%的学生认为可提高科研的能力,61%认为可以增加对科研的兴趣,70.30%认为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36.60%认为和学位证挂钩,涉及毕业成绩,不写论文就不能毕业,存在应付。此外,调查显示67.50%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73.60%认为资料来源匮乏,61.90%的学生认为缺少老师指导,58.80%认为缺少设备条件,46.50%认为缺少院系支持,44.10%认为缺少政策激励。指导教师对论文质量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46.20%的学生认为是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38.30%认为是指导老师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