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舞蹈本科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舞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舞蹈本科毕业论文

篇1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连续多年扩大的情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工作,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每一所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每位指导教师认真思考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分析。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不长时间的青年教师,结合自身指导的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时间是前提

大学期间的第八学期是本科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期,但第八学期又是本科生入学研究生面试、考试或找工作的阶段。这种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论文。因此,时间短促是目前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的普遍原因,尤其对于实验性和探索性很强的生命科学学科来说,每一个实验步骤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让学生开始毕业论文是相对必要的。笔者指导的2010届2名本科毕业生,由于在大三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科研训练基金开放项目”,2011届被保送上研究生的1名本科生在第七学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因此完成的时间相对较充足,论文水平也很好。但2012届的2名毕业生,由于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使得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仓促,最后只能撰写文献综述,且质量极差,根本没有起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鉴于以上的经历和体会,笔者组织了4名2011级的学生申请了“内蒙古大学2013年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获得批准,现在已安排他们正式进入实验室,相信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必定对他们的毕业论文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二、科研项目是依托

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指导老师将实施科研项目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或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实验内容转化为指导本科生参加国家级、校级创新训练项目或毕业论文,积极指导本科生尽早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这样既可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接受科研训练,又可以让学生准备或完成毕业论文,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笔者指导的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依据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需要对几个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抗逆性(抗旱、耐盐性)进行基础性分析,以此为后续科研工作受体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安排了2名毕业生分别通过NaCl胁迫和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比较分析NaCl胁迫和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得出不同品种间的抗逆特性及差别。这样既为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信息,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进展,又将此部分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小课题,通过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训练了本科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也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三、选题要适中

用于毕业论文的课题应符合毕业生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难度适宜、分量合理,课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要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使其受到科学研究(设计)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或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而许多学者提出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要新颖、有创新,这样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笔者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要适中,兼顾新颖即可。

首先,由于多年扩招以及学生对大学校园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适应能力不同,使得在校毕业生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以相同难度要求他们完成毕业论文似乎不太可能实现。指导老师要和学生沟通交流,针对其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其次,作为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的一个小课题的毕业论文很难体现出新颖性和创新性,但其必定是具有学术价值的。

四、指导教师的角色

目前,在论文选题、实验方案的设计上多数毕业生还不能够独立完成,需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定3-5个关键词,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从中筛选出能直接辅证拟定毕业论文题目的文献,以此为依据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并由指导老师指导修改。实验的实施过程是本科生第一次真正亲自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尤其是在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或数据的合理分析和推理、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实验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都将会影响其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激情和安全性。因此,整个实验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都要耐心地跟踪指导,言传身教,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在跟踪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放手”,给学生留有自由实验和探索的空间,营造严谨而又宽松的环境。另外,生物学科实验本身就是探索性的工作,任何一个实验步骤在重复3次都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或结果不理想时,指导老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并认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寻求其他可能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的能力的过程。毕业论文是具有学术规范的科学性、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既要严谨、通俗易懂,又要具有专业性。因此,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严格依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的要求,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用词准确,科学、真实地表述实验结论及其学术意义。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结论,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参考文献中。而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术性论文写作时常常出现的共性是:口语化用词太多,经常使用第一人称表述;推断性结论太多,缺乏严谨性;结构、层次不清晰,缺乏逻辑性;物种拉丁名、基因和蛋白质的书写不规范,缺乏专业性等。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指导老师必须认真指导,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规范写作的习惯。

不难看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主导作用”的观点,但也有学者不完全认同此观点。笔者认为考虑的角度不同,指导老师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初次接触并亲自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研究工作的本科生,是不可能完全独立完成的,指导老师必须进行全面的指导,起主导的作用。对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的学生,指导老师只需给予引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全“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五、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其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完成。因此,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是毕业论文顺利进行的保障,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白拟开展的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学术意义,消除“毕业论文肯定能通过”的消极态度,并强调解决好就业或研究生入学与毕业论文在时间上冲突的实际问题,避免“老师比学生着急”的现象。

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的同时,在实验实施或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也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培养严谨的作风。实验过程不顺利的时候,学生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要急于完成工作任务而编造实验结果或篡改实验数据,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和寻求原因,或许可能发现未曾预想到的现象,提出新的科研内容或问题,这也是生物学科实验性和探索性的特点。

六、结束语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任务的最后环节,是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写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任务,是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互长的教学活动。指导老师既要严格要求,全面地指导、点拨,又要“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从单纯学习过渡到实践学习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或增强学生的专门技能。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一个真实的科研或专门技能工作的过程,是即将成为研究生或专门技能工作者的一次“实战”和“练兵”的经历,相信毕业论文过程中培养的基本科研素养或增强的专门技能必将影响着毕业生以后的科研或专门技能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芳萍,任志峰,赵春江.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2).

[2] 谢吉琴.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21).

篇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3

(一)“先天文化基础不牢”。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不高,他们被录取时,文化分数低于其它专业很多。而“论文写作是一种综合的脑力劳动”,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作者思想、观念、知识、修养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全面体现”。

[1]“他们最应该补习的东西是文化。” 〔2〕

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些“先天”不足。他们从小用大量的时间接受音乐技能训练,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自然要受到一定影响。[1]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困难较大。“论文是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种载体。”〔3〕“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首先应该能清晰明白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现在还不习惯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学术思想从哪里来。” 〔2〕

(二)“后期训练不够”。开设相关的课程很少,音乐专业开设此课程更少。他们在撰写毕业生论文之前没有受此教育,没有进行写作音乐论文规范化的系统训练。郑州大学教授郭英剑说:“不客气地讲,我们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没有能够受到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3]因而,直接导致音乐专业写作训练的不足、学术规范意识的缺乏。中央音乐学院钟子林教授认为:“对音乐系来说,应该把论文写作规范作为一项教学的重要内容”[3] 例如,音乐专业学生不通晓论文写作的技术规范。有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源远流长的古筝史》,其内容摘要:“凭着自己对古筝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大学四年所学到相关音乐知识,使我对古筝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写成此文。”显然,这位音乐专业学生不会写“内容摘要”。

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是未来音乐学科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然而,我们目前却没有加强对他们的科学道德教育、没有制定防止学术失范的根本措施;没有教育音乐大学生,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是从事学术研究者所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也没有组织他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树立法制观念。

(三)“部分专业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思维方式、指导思想都会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而专业教师中重技术、轻学术的思想也会对使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质要求对其所学专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而对其教学及工作的评价也由其技术水平的高低来决定 ,至使教师产生技术至上的思想。“作为大学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如果一个教师在学术道德上不能为人师表,那他怎么可能传道授业解惑呢?所以,教师决不能在学术人格、道德操守上把自己降为普通人”。[3]

一句话,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最终导致音乐专业学生不知该怎样入手撰写毕业论文,不知做学问的方法。

二、

“音乐学是一门专业技能,要从事这门职业,必须掌握学科术语以及写作技

巧,对音乐学提出看法。这种看法必须就学科规定的内容用学科接受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2〕

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要在毕业之前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训

练。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实践训练。怎样达到这一目的?

笔者认为:综述训练方法是有效训练音乐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方法,能够

达到这一目的。

其实,西方国家的大学音乐教育,早已注意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学习音

乐,首先要学习的课程是文献书目与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师会告诉学生各种有关书籍文献、图书馆分类和查找方法等等必要的资料收集手段。”“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做研究状况综述,就某一个题目总结有关数据,明白前人做了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2〕

何谓“综述训练方法”?是指根据论文写作规律,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

学生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每年围绕音乐某一选题,一开始就学习将大量分散的有关本选题的音乐文献,通过各种检索方法收集整理;一开始就学习广泛综合、归纳前人音乐文献数据中有实用价值、有见解的新材料的方法;一开始就学习具体分析有关本选题音乐文献的异同点,并学会述评、阐明自己的观点。“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艺术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每篇以综述文体撰写的学年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经过2至3篇的“综述训练”,再撰写毕业论文。当然,优秀的综述文章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这种训练要求具备以下特征:

(一)连续性。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综述训练,连续不断,直到大学四年级完

成撰写毕业论文。这样,将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由一次性写作变为“四年性”论文写作过程。从“综述训练”到论文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练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论文写作的所有环节,最后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通过答辩。

(二)同步性。音乐专业学生撰写综述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公共课的学习

同步进行,有机结合,其知识结构同步扩大,学问同步积累,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必能很快进入研究状态。因为在这期间,他们学习《哲学》《法律》《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理论等课程,通过综述训练的不断思索,已经积累相关知识,感悟必出。

“综述训练”为本科毕业学位论文的写作选题打下基础。学生选择毕业论

文课题,总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专业理论课结合,二是与已撰写过的综述训练内容结合。河南大学音乐教育2000级于捷在大三时曾撰写学年论文《音乐治疗学综述》,她的毕业论文《现代音乐治疗学管窥》就是在综述基础上完成的。此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收入《河南大学学术论文集》(2004)印刷出版。

(三)实践性。坚持多写综述,实践再实践,是掌握撰写论文和做学问的基

本途径。在实践中学习撰写综述,在实践中提高撰写综述的水平。

(四)全员性。要求所有音乐专业本科学生参加“综述训练”、所有专业教

师参加指导,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宏观管理。

“综述训练”离不开专业教师指导。有谁来组织实施“综述训练”?笔者

认为:由的二级学院组织,以音乐专业理论教师为主、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师为辅,并有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的队伍,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综述训练。在教学计划“毕业

论文写作”中,应有所体现这一方案。其指导形式,或专业理论任课教师通过课堂组织;或专业技能课教师单独指导。

三、

综述训练方法的步骤:

(一)选题:一是专业教师结合本课程的教学规定题目。例如,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班一讲师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为学生学年论文规定的选题范围限定在《中国传统音乐综述》。这样,学生可选其中一章题目综述,也可选所有章综述。学生结合所学课程的内容撰写综述,有可能做到综中有述,述中有综;既不是纯碎的音乐文献堆砌,也不是专业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专业知识的升化与掌握。二是学生结合自己主修课程选题。一般要选较小的题目,文献资料的来源有保证。如果选题太大,不易掌握。例如有的学生选题是《小提琴的发展史研究综述》、《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综述》,这类选题偏大,难以承载,不能完成。如果没有围绕已掌握的专业知识选题,学生则对要综述的内容不能形成自己的论断。“综述的题目越具体、明确,搜集音乐文献越容易,写作范围越清楚,因而也越容易把综述的“焦点”写深写透。”〔4〕提倡“小题大作”,而不提倡“大题小作”。

(二)收集音乐文献。

“综述训练方法”的基础是检索音乐文献。欧美许多国家,“大学里导师们

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一开始便是如何使用图书馆数据。”〔5〕音乐专业学生没有掌握音乐文献及其检索知识,也就没有检索音乐文献的能力,在撰写论文之前,对有关课题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了解,也是抄袭、剽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当他们具备了检索音乐文献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确立重点需要阅读与研究的论文论著;有利于确立资料收集的范围与相关研究的意向,避免研究课题重复;而且也能从根源上杜绝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

首先,音乐专业学生要认识音乐文献的特性。音乐文献既有理论论著、乐谱,更有载体形式不同的有声音乐作品(单声道唱片、立体声唱片、激光唱片、激光视盘、录音慈带、录像磁带等等);音乐文献具有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特征。〔6〕

其次,音乐专业学生要熟悉音乐工具书,掌握传统的检索方法,到学校图书

馆、院(系)资料室查找音乐文献。在西方进行音乐研究,其快捷方式是辞典和百科全书。“在这些工具书里,我们可以找到基本事实,某一个术语的准确解释,以及该词条所涉及内容的简要概括。”〔2〕音乐工具书是在已有的大量音乐图书数据基础上,广泛搜集音乐范围的知识材料,按照一定方式加以编排,为人们提供音乐基本知识和数据线索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常见的主要有音乐文献目录、百科全书、音乐年鉴、图录等。还可利用音乐期刊查找,效果不错。它分理论和乐谱两类。理论有《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以评论音乐为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黄锺》《乐府新声》《交响》《音乐探索》等,以音乐理论研究为主,以其学术性见长。曲谱有《音乐创作》、《音乐生活》、《音乐天地》、《歌曲》、《通俗歌曲》、《祁连歌声》、《广播歌选》等,以刊载不同体裁的音乐新作为主。〔7〕音乐专业学生可查馆藏音乐期刊目录或馆藏音乐期刊篇目索引,就可获得有关资料。

再次,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音乐专业学生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检索

方法,熟悉主要网站及网址,上网查找。(1)雅虎(http:.cn)。其按主题分为14类,音乐专业学生点击“娱乐”类目下的“音乐”,即能获得各类

音乐相关信息;若点击“参考数据”类目下的“图书馆”,又可以查到联网的音乐图书馆的文献信息。(2)中国期刊网(.cn)等.。

(三)做读书笔记和卡片。这是很关键的一步,目的是获得本选题有用的音

乐文献。首先“确定摘录项目:包括参考文献著录项的作者、论文题目或书名、刊物名称或出版社名称、年、卷、期”〔4〕等。其次确定摘录内容:重点在于写好摘要,适当摘录正文内容等。再次将卡片“分类、归入提纲、标号:根据摘录卡片的内容进行初步分类”,〔4〕将相关的、类似的观点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音乐文献,要学会对比分析,按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做出是非的判断。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应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思想火花记录在卡片上 备用。

(四)草拟提纲:在积累大量读书笔记和卡片的基础上,写出本课题综述提

纲。通过提纲,将已掌握的音乐文献组织起来,并串连到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上。一般可采用“分类综述”,例如余琛《近年来唐代乐器研究综述(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2期)就是分类综述:“一、打击乐;二、吹奏乐器;三、弦乐器。”

(五)评判:在概述音乐文献的基础上,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就浮出水面。这

时,就要评判前人的成果是否有价值、取得哪些成绩,尤其要注意分析两个以上音乐学者不同的学术思想、观点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适当阐述自己的意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文献综述”不是纯粹从文献到文献的碓砌。

(六)回顾研究与建议:这是最后的步骤。在评判的基础上,要提出进一步

研究的设想和内容,力争发前人未发之言,并分析新的研究思路的可行性等。

为便于说明问题,再详细分析上例:

1、综述题目:近年来唐代乐器研究综述(作者:余琛,载《交响——西安

音乐学院学报)

2、前言部分: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唐代乐器的研究作分类综述。

3、正文部分(分级分类标题):

(1)打击乐(再细分各种乐器);(2)吹奏乐器(再细分各种乐器);(3)弦乐器(再细分各种乐器).

4、初步印象:总结全文,提出研究不足。

这篇论文作者至少做卡片85张之上,因为本文引用论文85篇。

音乐专业学生可选其中一类乐器进行综述研究,例如“弦乐器综述研究”;

也可先其中一种乐器进行综述研究,例如“古筝研究综述”。另外,根据读书笔记和卡片,可把年限定为“近年来弦乐器综述研究”、“近年来古筝研究综述”。

四、

“所谓学术,它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做学问的方法,二是指应用一

定的方法去认识事物所得到的成果。”〔8〕著名学者王力先生特别强调学会撰写论文方法的重要性,他说:“研究生的任务不单纯是接受知识,而且要进行科研工作。因此,研究生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写论文。”“我们现在要求研究生写论文,就是要他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写论文的方法。”〔9〕显而易见,综述训练方案,对培养学生做学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走向“学术规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述训练”为音乐专业毕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命题。“在西方,指导

教授和学界人士一看论文的导言就可以判断论文是否有学术价值,因为导言部分通常会对前人在某一个问题上所做的研究做出回顾和评价,然后以此 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即命题。”〔3〕而我们目前,音乐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百分之九十以上没有这一部分。

(一)“综述训练”使学生对前人的学术成果一目了然,熟悉本课题的研究

现状、进展和困境,避免“重复研究”和“常识研究”。“按照德国学术规范,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们就受到文献分析训练:要研究某个问题,先必阅读归纳有关这个问题的全部文献,然后再考虑自己能做什么。”〔2〕

(二)“综述训练”使学生正确使用引文、注释等。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杨昌

勇认为:“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化是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西方的学术论文注释很长,实际上就是一种学术积累和保证学术发展的重要措施。如果不重视这种积累,就为剽窃抄袭制造条件。”〔3〕

(三)“综述训练”能够训练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锻练学生覆盖专业

知识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而撰写综述文章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写作思路。

(四)“综述训练”能够锻练学生查找和积累文献资料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各种检索音乐文献手段和方法;学生做笔记、做分类卡片,为毕业论文积累学问。厚积累,多看书、多搜集、多动手,根深方显凝重,厚积方能薄发。“抄一本书是剽窃,抄十本书是研究,抄一百本书是学问,抄一千本书是大家。” 〔2〕

五、

在音乐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进行“综述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

的培养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但要全面解决培养学生走向学术规范的问题,还应开设相应的课程,“学术规范”教育应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音乐文献、音乐文献检索、著作权法、学术论文写作等。这门课程可称为《音乐信息文献综合检索与论文写作》。

在音乐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有必要与信息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当今,在“美

国,信息素养教育成了讨论热点。”﹝10﹞我国在图书馆界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图书馆员要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责无旁贷。

从这门课程内容看,涉及音乐学、法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写作学及计算机应用。要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倡图书馆员、音乐教师、法学教师、写作教师、计算机教师等多方合作开课,音乐教师讲授音乐文献部分、法学教师讲授著作权法部分、写作教师讲授论文写作部分、图书馆员讲授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部分;辅导实习以图书馆员为主,专业教师亦积极参与,与图书馆员密切合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美国,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合作,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意味着图书馆员积极走进学科教学的课堂,全面地深层地参与课程;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把信息素质内容纳入自己的课程要求,接纳并主动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与合作,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师实施乃至评价。这是信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合作形式。只有通过它,信息素质教育才能直接惠及全体教育对象。”﹝10﹞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

〔2〕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程千帆,巩本栋.贵在创新〔C〕.学术规范读本.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324.〔〕郭英剑.〔〕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C〕.697.〔〕张国春.近期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讨论综述〔C〕.*128.〔〕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命题和注释——简评我国法学研究的流弊〔C〕.497.〔〕王笛.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C〕.194页.

〔4〕黄栩兵.文献综述的写作〔J〕.人民军医,2004(4).

〔5〕杨沐.我国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1988(4).

〔6〕郭旗.音乐文献的特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3).

〔7〕童小燕.谈音乐期刊文献的开发利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3)(4).

〔8〕王振铎主编.编辑学通论〔Z〕.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94页.

〔9〕葛发智,陈崇铨.学位论文的要求、准备与撰写能力的自我培育〔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6(3).

篇4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生毕业答辩音乐会普遍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音乐表演学科因其专业的限制性、就业范围相对其他文理专业较窄,因此往往在普通高校学科设置中容易忽视,因此所谓的答辩音乐会质量差强人意。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应当呈现出来的是学生演唱的完整性、曲目搭配的科学性以及音乐会本身的高规格(包括舞台形象、舞美设计等),但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达到一场真正的音乐会应有的质量水平和教学目的,比如因师资力量不够,声乐器乐不分考场,作曲作品质量远远不够,部分专业(如流行演唱专业)需要使用电声设备却因硬件限制无法使用,毕业生答辩曲目总量不够、演唱质量不高、曲目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使一场音乐会有名而无实,本身的观赏性和教学价值远远不够。 

(二)学生对待毕业答辩音乐会缺乏重视 

对于非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的课程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和实施不过是获得学位的一种必然形式,加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鲜有关注和考察毕业生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问题,学生由此便认为答辩音乐会的好坏与就业关系甚微,也就不愿花更多的精力进行音乐会的筹备事宜;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站在舞台上,按照学位要求演唱(演奏)完相应数量的作品就可以轻松毕业,无形中降低了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自我要求。 

(三)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质量不高 

众多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抑或老师会认为,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比音乐会本身容易许多,于是形成了学生和教师在音乐会设计上花费的精力远远少于舞台现场表演的准备工作。毕业答辩音乐会由舞台表演和现场答辩两个部分组成,之前应该有详尽而科学的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事实上,一份全面而科学的音乐会设计报告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高低影响重大,它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音乐会筹备过程中各环节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是全面、确切、综合检验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有一些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对音乐会设计重视度不够,因此在许多细节上出现问题,其中以曲目的选择与搭配不够科学、提问答辩质量不佳等方面尤为突出。 

(四)毕业答辩音乐会各项工作疏于管理与规范 

由于毕业生答辩音乐会普遍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因找工作、实习等情况致使大部分时间无法归校,由此,前期的音乐会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导教师加强指导与监督;但确有部分教师因无法或不便与学生取得更多联系,最终导致毕业生音乐会设计的格式、曲目的选择与确定等问题出现差错,从而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在答辩过程中,形式化的答辩模式普遍存在,主辩教师在答辩前没有仔细阅读答辩学生的设计方案,答辩提问过于随意,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甚至没有安排答辩环节等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对毕业生答辩成绩评定时过于宽松,使学生对答辩音乐会没有任何压力与危机感,从而无形之中降低了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 

二、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定位不够科学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实际上是对学生本科四年的教育质量与教学成果的综合性考核,它能以最直观的角度检验学生学位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技能培养是否能够在舞台实践中高质量体现。因此,要提高本科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就必须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人手,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教学系统。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校对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定位缺乏科学性,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更为匮乏,大部分学校仍然将其视为一门课程,甚至没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答辩音乐会开设相应课程,比如舞台形象设计与塑造、舞美设计、音乐会设计、答辩音乐会书面设计教学课程等,几乎都没有开设,取而代之的几乎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类的课程。毕业答辩音乐会与毕业论文写作完全属于两个学科,这个理念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和教学管理者不够清楚。

     (二)缺乏毕业答辩音乐会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院系对本科生的答辩音乐会从教学到设计方案审核再到音乐会运行,几乎都按照“毕业论文指导+院(校)级普通音乐会”的模式进行,没有建立完备而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来确保音乐会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答辩音乐会的针对性教学系统,使老师和学生对答辩音乐会(包括音乐会书面设计方案)概念模糊,甚至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夕仍然不清楚正规的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应包含哪些内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流程到底如何,一线教师也对如何提高答辩音乐会的质量不够全面,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技能层面;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时,缺乏对其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督,导致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工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再次,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教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使指导教师没有充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进行毕业音乐会设计指导,学生也普遍认为答辩音乐会只要按时提交音乐会设计方案、表演完作品即可,其质量的好坏并不影响毕业和就业的错误观点,因此在音乐会的整个流程中,学生态度比较“走过场”;最后,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在临近毕业学期找工作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面对对正常教学秩序冲击的问题,未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也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增加不少难度。这些均是毕业答辩音乐会质量迟迟无法提高到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因其专业考核的制约性,使得在进行招生工作时身不由己,面对不同地区的生源因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需求性选择。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的深入,普通高校的大学教育在形式上多数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造成教育上不可逆转的局面;尽管教育改革让更多学子进入大学,完成他们的大学梦想,得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但不同高校的音乐院系受入学标准的制约,使得本应作为技能化、专业化、素质化的音乐教育逐步演变为被入学标准扼住咽喉的学科,一些原本有音乐素养的高考生却因文化几分之差与自己心仪且适合的高校失之交臂,替代他们的是部分音乐能力普通、文化成绩“过关”的学生,这对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本科音乐教育本身增加难度。另也有部分高校因受地方招生制度的限制,面临生源质量较高的地方招考指标不足、生源质量较差的地区指标有余的情况。音乐修养的“先天不足”导致音乐表演本科教学难度增加,其中以技能教学尤为突出,从而影响学生毕业时的技能能力要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整体质量不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现场展示质量自然难上新台阶。 

(四)本科毕业生逐年扩张规模,师资力量匮乏 

在普通高校,以艺体类院系为主的师资力量匮乏和本科毕业生规模扩张的矛盾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甚至有些院校还有更为严峻的情况。近年来,因国内各高校本科扩招,每年本科毕业生都在大幅增长,使得原本与其他学科相比师资力量较弱,教师队伍规模较小的音乐院校教学压力逐年增加,面对全面扩招,师资力量的补充速度步伐缓慢,意味着音乐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在毕业指导工作方面工作量增大;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指导教师还要肩负教学与科研等教学任务。面对重重压力,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音乐会的指导和审核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压缩,从而直接影响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 

面对诸如以上的问题和原因,如何从根源上人手,解决问题和困难,提高普通高校本科音乐表演学科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整体质量,除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之外,各地高校和教学主管人员也应当对此展开相应的改革性举措。 

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质量,就需要强化其在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其教学与教育的定位。国内的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教师以及音乐会指导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毕业答辩音乐会并非走过场,它是每年一项的教学成果,也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重要汇报,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一次在校技能舞台展示的机会。因此,它应该是一场视听饕荔盛宴,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建立年年毕业音乐会,场场高质量演出的理念,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例如,针对音乐会教学系统的匮乏,各级高校音乐院系可以开设独立的音乐表演学科学生毕业音乐会设计和指导的课程,使学生更加明确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意义,规范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流程,提高音乐会质量;针对指导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在学生大学学习的第四年分批进行答辩音乐会,将学生按能力及学生本人意愿先后分时间段进行答辩,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因寻找就职单位时间段不同而无法保证持续性在校的问题,也能减轻指导教师以及答辩组的工作压力。最后,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应协调和发展对普通高校音乐学科的教学,做好监督工作,指导各个学校建立较完善、针对性强的音乐表演学科毕业指导工作和质量监督细则,从根本上保障和解决目前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答辩音乐会等相关毕业工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同英.改革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3). 

篇5

二、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意义

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学了这么多舞种和这么多组合,真正在实践和今后的就业当中却很少也很难用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各民间舞蹈的技法,而没有了解到技法、动态形象背后的文化价值,不知道每个民间舞蹈的风格具体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学生并不会把所学的东西拆开、分解、组合,最后创新出自己的东西。

而教授本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技法的基础上,对他们所学多年的民间舞蹈技法课程,用一个学期以民间舞蹈文化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他们对所学的多个民间舞蹈进行总结,分析各民间舞蹈间的共性与特性。

三、教学内容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想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内把所有民间舞蹈全讲一遍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工程量浩大很难完成的事情,这就需要把56个民族进行划分,分版块学习。以往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划分方法有很多,如按地域划分法、按语系划分法、按历史年代划分法等,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本课程按经济文化形态将中国民间舞蹈划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绿洲文化型民间舞蹈、农耕文化型民间舞蹈和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这样既可以纵向对比也可横向研究,运用交叉式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好、更透彻地研究本门课程。

民间舞蹈划分为五大板块,每块内容又包含多个民族民间舞蹈,本课程着重总结每一版块间民间舞蹈的共同特征,选取一个代表性民族深入分析,举例说明它的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从民族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语言系属、风俗礼仪、节庆赛会、等方面阐述文化背景,从生活活动、社会活动、礼仪活动三部分分析其民间舞蹈。

四、教学方法

授课中采用开放式、引导式、对比式、发散式以及强制性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

(一)强制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节有效率的课程必须建立在遵守纪律之上,对于行为较自由的艺术生而言这点尤为重要,可以从考勤、课堂纪律、学生笔记等方面进行要求。

(二)开放式

大学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活跃的,大学生是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虽然《民间舞蹈文化》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更多的应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散思维,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现场进行示范展示,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先播放一段影像,抛出问题让他们思考,或以身试教,或让学生自己组织一堂课等。开放式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引导式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与实践技法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较多运用引导式。如讲蒙族民间舞蹈时,首先让学生先描述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然后请学生现场展示,接着请他们思考与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态,讨论完后播放蒙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讲解他们的生活习俗等,学生就会明白这种舞蹈的基本体态,是建立在长期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上,最后欣赏经典视频,让学生知道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一种艺术的升华。通过这样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动起来,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主动思考,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使他们知道舞蹈动态形象之下的文化内涵。

(四)发散式

发散式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掌握以及扩展知识极其重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讲农牧文化型民间舞的“一顺边”艺术特征时,让学生思考他们所学的民间舞蹈中还有哪些也具有“一顺边”特征但不是农耕文化型民间舞的舞蹈。学生经过现场讨论后得出了还有傣族与朝鲜族有“一顺边”的艺术特征,然后让他们进一步发散思维,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经济文化形态下却有相同的艺术特征。通过这种发散式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同时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五)对比式

由于《民间舞蹈文化》这门课程具有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对比式教学方法。如以下两种方法。

1.技法的对比。蒙族舞蹈和维族舞蹈的基本体态都具有立腰拔背、抬头挺胸、下巴微扬的特点,但他们本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又非常明显。区别就在于,虽然上身体态相似,但整体动律不同,蒙族舞下肢躺拖长为后脚点地,动作沉稳,气息悠长。而维族舞蹈下肢轻盈多在切分音上做三步一踢快节奏舞步,同时舞蹈表情细腻、柔媚,舞姿多姿。

2.理论的对比。从历史变迁、、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语言系属等方面进行不同舞蹈的对比。也可就同一民间舞蹈不同地域的舞蹈进行比较,阐述其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积淀。

通过对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每种民间舞蹈的特性,区别不同舞种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实践

作为大三的学生,不仅要储备专业知识,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程利用几周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己组织一堂30分钟的课。这样做的目的如下。

(一)为毕业论文打基础

在教师的提示与指导下,学生知道组织一堂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整理内容、制作PPT、现场讲解等。而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步骤和答辩形式也是如此,所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讲课能力,也为一年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二)为就业应聘做准备

让学生以老师的角色站在讲台上讲课,目的是通过这样的锻炼在今后的应聘当中会更有优势。作为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会选择教师教育类职业,而讲课是面试中最最重要一关。

(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工协作的方式,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一堂课有搜集资料、整理内容、制作PPT和主讲等任务的分工,学生可以按自己的专长分工协作把团队力量发挥到最大,最后评出表现最好的一组给予奖励。

六、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对教学成果的判断。作为舞蹈学院理论与实践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理论课程,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如下。本课程一学期内把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按经济文化形态划分成五大类,并选取和讲解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藏、蒙、维、汉、傣五个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在这五大民族中抽取一个民族,进行八百字的论述,可以围绕所抽民族进行整体民间舞蹈文化论述,也可着重对所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个舞蹈进行论述,题目自拟。

篇6

3.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构架中国音乐学院实践基地建设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基本原则,与兰州14中牵手构建西北地区首家中学生音乐教学实践与生源基地。目前又与青岛市第39中(中国海洋大学附中)、长沙市等合作建立教学基地和生源基地。院系在与校外基地的合作过程中,注重发挥学院人才、科研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基地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基地依托单位与院系合作的积极性,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双方受益,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所必需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的兼职指导老师,保证了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4.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实践构架南京艺术学院以艺术实践季的形式开展艺术实践活动。(1)社团活动,指团委、各院(系)或其他单位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每位本科生在读期间至少要参加一个社团。(2)社会实践,指由学校组织或个人自行联系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各种学校及社会公益活动。(3)艺术实践,指由学校组织或个人自行参加的与专业学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写生采风、展览演出、专业比赛、学术研讨、市场调研、组织策划、就业实习等艺术实践活动。以上有代表性的音乐艺术院校实践平台构建的调研结果充分表明:(1)在新形势下,音乐艺术院校进一步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发挥社会联动机制,挖掘各种内外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构建层次化与模块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这是培养具有特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音乐艺术人才的基础保障。(2)通过对这些院校平台构建的途径、方法、手段、效果进行比对分析,说明实践平台建设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教学机制管理制度必须要完善,使基地建设有章可循。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特点,明确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制定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并严格按计划有效实施。(3)实践基地建设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专人负责,设立专用资金,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及时检查、评估和总结表彰,不断提高实践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依据社会需求构建社会场所艺术实践平台

音乐院校的艺术实践平台离不开社会场所这个大舞台,如今不断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科技和信息,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艺术审美、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在社会舞台的实践中,必须依据社会场所对艺术实践的需求,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掌握天津艺术实践场所的需求现状,广泛收集社会人群对天津音乐文化、舞台实践的需求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为教学实践提供社会导向依据,从实践内容、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舞台,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对天津市文化中心、天津音乐厅、西岸艺术馆等艺术演出场所;华夏未来、少年宫等青少年艺术交流场所进行了问卷形式的深入调研,掌握了部分社会人群对舞台实践形式与内容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1.市场需求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定期观看音乐会的占10%,不定期观看音乐会的占35%,偶尔观看音乐会的占40%,认为音乐会与自身生活无关的占15%。数据充分说明音乐文化现已渗透到天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提高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的一个途径,也是音乐艺术院校学生舞台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助推力。

2.观众群体调查在观看音乐会的人群中,35岁以下的占25%,36至50岁的占55%,50岁以上的占20%。该数据说明中青年人群为观看舞台实践活动的主体,对年轻一代的带动作用和对老年群体的影响作用将直接推动天津舞台实践的积极发展,使天津音乐文化市场的繁荣具备强大的后劲。

3.实践曲目调查在观看音乐会的人群中,偏爱通俗名曲的占65%,热衷于某位作曲家作品的占25%,曲目风格不限的占15%。该数据说明喜闻乐见的名曲易于大众接受,具备独特音乐审美情趣的群体为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在舞台实践中要实现高尖端乐曲及大众乐曲演奏学习兼具。

4.实践形式调查在观看音乐会的人群中,喜爱乐队形式的占48%,偏爱独奏形式如钢琴独奏等形式的占40%,热衷于室内乐组合形式的占12%。该数据说明演奏形式的多样性是丰富舞台实践的着眼点。学生应在练习本专业的同时,加强重奏、合奏、室内乐等形式的学习与实践,从多方面提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对于群众关注西洋乐、民乐、美声、民声的情况也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群体没有固定的倾向,但由于民族题材的作品、表演形式较国外作品还不够丰富,限制了舞台实践群体的曲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民族题材舞台实践的关注。因此,舞台实践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也是扩大音乐文化艺术在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曲目的学习方面应中、西方兼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掘民族题材的作品,使学生立足民族文化,中西结合发展。

三、构建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实践教学是音乐艺术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天津音乐学院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实践教学的培养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体制,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指导实践,实践促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有效构建实践教学育人平台。天津音乐学院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主要分为三个层面:(1)在每学年暑期学院统一组织的为期近一个月的艺术实践活动,称为“艺术实践月”。这期间,在院领导的统领下,在教务处的统筹安排下,全院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各系在专业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备有序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并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有评估。这种全院范围的统筹安排可有效地激发全校师生的热情,确保艺术实践的实施,促进实践教学。自2006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每年有3000多人次参加实践月期间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2)各系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演出实践活动。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多层面的大学生实践机制,如“星期音乐会”等在学院音乐厅、演奏厅举行,面向社会免费开放。(3)组织和策划好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以上专业比赛、演出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近年来,天津音乐学院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一是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从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角度更新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积极推进高水平实践基地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二是制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以艺术实践学分为杠杆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

1.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具有音乐艺术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条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精神搭建平台。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校内和校外基地相结合,坚持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坚持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坚持实践基地建设要具有特色和前瞻性、办出新模式,坚持实践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在校内建立了天津青年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实践剧场、天津青年民族乐团实践剧场、舞蹈实践剧场、戏剧影视实践剧场、音乐表演实践剧场,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将排练课与演出实践、平台建设紧密结合,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增强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建设了天津市文化中心、天津音乐厅、西岸艺术馆等音乐艺术演出场所,华夏未来、少年宫等青少年艺术交流场所;在武警指挥学院、45中学等院校建立了艺术实践共建场所。积极参加天津市音乐文艺展演———高雅音乐进校园、天津市“海河之春”文化节、天津市“五月音乐节”、达沃斯论坛系列演出等实践活动,以实践平台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服务社会,为天津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完善艺术实践学分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进一步完善具有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参与科学研究、专业竞赛、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天津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更符合时展的需要。学院于2013年在本科生中推行“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学分管理办法”。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强化学院专业艺术教学活动的重要举措,它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分为杠杆的管理机制的形成,最终为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学分适用于在校本科生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专业比赛、演出、学术讲座,举办音乐会或舞蹈、戏剧影视展演,发表作品、论文等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学分。分为四类:(1)比赛类,即在国际、国家级、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优秀奖以上奖项,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作品;(2)演出类,即参加由院、系组织的国家级、省市级及其他形式的演出;(3)音乐会、展演类,即个人或2—5人举办作品、演奏、演唱音乐会,舞蹈、戏剧影视展演;(4)学术讲座类,即参加由院、系举办的专家讲座,以系、部提供的讲座考勤记录为依据等获得相应的学分。

3.加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指导作用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内容体现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理论与舞台实践的统一。通过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措施强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同时为了提高选题质量,学校实行毕业论文题目的申报与审查制度,要求题目紧密结合舞台实践,加强对实践的理论思考,有效提升舞台实践的理性思维,保证实践的深度和可持续性。

五、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考试方法改革

1.调整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与内容传统的专业选修课设置方式和教学内容存在着不适合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弊端。教学计划中提前几年安排好的课程名称和内容在开课时往往已经落后,使得部分学生修选修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学分,没有起到拓展视野、增强能力的重要作用。天津音乐学院改革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式和教学模式。一是改革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各专业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内容要紧密结合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舞台实践能力的提升,及时反映有关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二是改革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各专业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课堂研讨、现场教学、一对一教学与小组课教学结合的模式即1+2+X等方式。三是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教师,原则上要由具有较强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也可聘请校外专家来校开设专业选修课。以“大师讲坛”等学术形式定期聘请资深学者、艺术家、教育家到校讲学、座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推行考试方法改革,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试既是实践平台又是检验平台,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原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天津音乐学院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基础课以“平时+期中+期末”的考试方式为主,专业课则根据课程性质实行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舞台考核方式。特别强调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

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篇8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篇9

赵塔里木是一位坚韧的学子。新疆素有“湖湘子弟满天山”之说,虽祖籍湖南,自被父母赋与“塔里木”之名,他便被深深烙上了新疆的印记。出生于乌鲁木齐的赵塔里木中学毕业后,远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担任州文工团演员,七年的文艺实践使他浸于蒙古长短调、哈萨克阿肯弹唱以及维吾尔麦西来甫等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并与当地民族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当今天的赵塔里木袒露他至情至性的一面时,还会用蒙古舞的抖肩击筷来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而也正是这段生活,奠定了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不解之缘。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塔里木进入新疆奎屯师范学院学习,主修理论作曲。两年后转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2年,随杜亚雄教授考察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从此走上民族音乐学之路。经过五年的执教和研究生涯,1987年塔里木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耿生廉、杜亚雄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于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新疆师范大学任教。再经过五年的执教生涯,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师从王小盾教授,研究方向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从学士至博士的求学生涯,在上个世纪对于地处新疆的学子而言,无疑是一条充满艰辛而坎坷的道路。更不幸的是,塔里木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工团工作的七年,正处于期间。为了备考,塔里木甚至发明了凿冰洗脸来保持头脑清醒的方法,偏远的博乐小城在冬天动辄就是零下30多度的奇寒天气,可以想见一个年轻人以冰水扑面的惨烈。考入大学后,在钢琴教育家王莲教授,音乐理论家赵梓辉教授,作曲家祝令、马辉教授等名师的指导和自身坚忍不拔的努力下,塔里木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198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是塔里木第一次走出新疆,也是新疆音乐界首位硕士研究生。在中国音乐学院接受了全面而系统的民族音乐学训练后,他深入蒙古族额鲁特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田野调查,完成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论文荣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音乐史优秀论文评选研究生组评委奖(1990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塔里木回到新疆继续执教。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再次成为新疆音乐界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就这样,一个来自大西北中年学子,来到瘦西湖畔的温润环境中,在王小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以目不窥园、夙夜不懈之精神,对中国音乐文学的古今典籍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研究。近两年的潜心修造后,塔里木将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投射到了中亚东干人的民歌,之后辗转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甘肃等地,完成了洋洋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

赵塔里木是一位胸怀博大的民族音乐学者。新疆的偏远与相对闭塞,确实使得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曲折,然而正是其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为音乐学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塔里木深知,民族音乐学家首先必须植根于民间音乐生态之基底,以坚定信念与毅力向纵深发展,形成立足之本的直根系:其后还须扩展至探寻与音乐共生的文化背景,以求知欲与置疑态度发展出侧根,打通学科壁垒,形成网状分布的须根系;最终从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形成伟岸的树干与繁茂的树冠,在人类文明的普照之下进行光合作用,以参天大树的高度来俯瞰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是为直根、须根、树干、树冠的有机关系。因此,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调查对象的内核,以局内人的身份与该文化生态形成共同体,分享其音乐的审美内质与社会功能,最终再上升至学术层而对其进行理性的把握与诠释。在撰写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时,他深入伊犁昭苏、尼勒克二县的额鲁特部中,与民间艺人共同生活,熟练地掌握了额鲁特语,并记录下一百五十余首额鲁特民歌,对额鲁特民歌共生的文化背景、额鲁特人的音乐观、民歌的分类和流传、额鲁特民歌的歌词特点与音乐特征、额鲁特民歌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该论文是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系统分析与科学结论的范本之作。

通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一文,塔里木展示出作为民族音乐学家所必须具备的扎实根系,而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再认识》(《音乐研究》1989年第3期)一文中,已经看到塔里木伸展出树干的端倪。文中首先通过描述少数民族音乐与其生产活动的联系、在婚礼民俗中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的文化意义等方面,揭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特殊意义,并阐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文化中的“向心”、“规范融合功能”,为“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摇旗呐喊。文中指出:“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其自身具有的价值体系是其它文化不能取代的。”同时,塔里木也冷静地指出:“在观察异民族音乐文化时,试图采用一种完全中立、超然的态度来摆脱自己的价值观对观察、判断所产生的主观倾向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放弃文化价值相对观,相反却要提倡和坚持,并作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其根本意义在于:不断向客观逼近。”他还在文中警示“另一种极端倾向是:虽然从“平等音乐观”的愿望出发,最后却得出不平等的结论;从批评“欧洲中心论”出发,却建立起地域、民族的自我中心。”这些观点,在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这是民族音乐学家面对全球化大潮时应该坚守的原则与座右铭。

正是持有这种科学的民族音乐观,使得塔里木的研究视野愈加开阔起来。以新疆额鲁特部民歌研究为起点,他开始将目光拓展至整个中亚。新疆与中亚存在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等7个主体在界外的跨界民族、还有维吾尔、回等2个主体在界内的跨界民族。而回族作为一个跨界民族长久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其音乐文化的跨界研究则基本上为空白,塔里木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觉关注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东干人音乐文化。1997年1月至5月,他与王小盾教授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对东干民歌进行了实地调查,历经辛苦与磨难,终于1998年9月完成了《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可以说该篇论文的完成,标志着塔里木作为一个民族音乐学者,正在形成其知识结构的树冠层面。该文对东干民歌的流传分布、民歌概念与分类、传承方式以及唱词格律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并将东干民歌与中国西北回民民歌进行了个案的对比与分析,从而全景式收录了中亚东干民歌的形态、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现出鲜明的跨界特征。这篇论文是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开篇之作,将为国内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拉开序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4个跨界民族。对于跨界民族所进行的文化研究,还关系到政治、经济、宗教乃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不仅仅要从学术层面上揭示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及其共生文化体系的属性与特征,还要站在公民层面,在探索艺术真理的过程中承担起维系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国民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大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塔里木将研究的目光拓展至东南亚民族民间音乐上来。2011年8月,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学科规划小组评选审批,塔里木主持申报的科研课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被列为“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一一湄公河流域面积约达80余万平方公里,从云南出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五个东南亚国家。而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中,跨国境民族就有16个,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后期以来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充满着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这些跨界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音乐学学科本身,上升至与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发展、边界和平等息息相关的重大命题上来。

纵观塔里木的学术研究历程,在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样一个脉络:从新疆额鲁特民歌解释,至中亚东干人的民歌研究,再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正是一个民族音乐学家立于民族民间音乐生态中向下植根、网状伸展、登高俯瞰的历程,硕士与博士的研究对象分别从境内单一民族(额鲁特)、拓展至跨界单一民族(回族-东干)、再至跨界民族集群(云南-东南亚五国),昭然揭示出一个胸怀宽广、肩负使命的民族音乐学家的历程。

三、教育家——领航者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汉纪·灵帝纪》)。以言传者为“经师”,以身教者为“良师”,倘若以思想、智慧与人格的力量为学生树立信念与理想,是为“人师”。本科于师范大学、硕士于音乐学院、博士于综合大学的学习经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专业音乐学院的执教经历,使塔里木对教师这个社会角色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以言传身教的“良师”为起点、以照亮学子学术人生的“人师”为目标。塔里木一直如此践行:课堂上的他以严谨缜密而著称,生活中的他则如慈父般地关爱学生,而无论课堂内外,他都用自己的行为、思想与意志影响着学生。在专业方面,塔里木强调必须通过系统地学习与训练,掌握全面而扎实的音乐理论与实践技能功底。在综合素养方面,塔里木强调打通学科分界,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还要具备经史子集的古典文献阅读功力,熟练掌握外语来保持对国际学术热点的时刻关注,还要熟练掌握现代科技的研究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正所谓一手读春秋、一手用科技。最最重要的,做学问即是做人,学品与人品同步、知识和行动合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新疆师范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典礼上,塔里木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一行大字:“踏踏实实做学,老老实实做人”。这一行朴素无华的文字,整整影响了一代新疆音乐学子,他们坚定地朝着老师所树立的灯塔前行,同时也遵循着着薪火相传的传统来照亮后学的道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塔里木便以民族音乐学家特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现有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其《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一文中,对少数民族班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与其母语文化割裂、教学方法与其音乐实践过程脱节的现状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认为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欧洲传统音乐文化的经验总结,而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在这些课程中充其量只是‘民族化’口号下表面的、缺乏实质内容的点缀”,其根源在于“一元音乐价值观的误导”。走出误区则需要“树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探索双重乐感的人材的培养”。从此,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在塔里木双重乐感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在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即使在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后,后继者依然沿着这条道路探索进取,终于在十多年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995年,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新疆艺术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影视戏剧系、舞蹈系等,汇集了新疆的歌舞丹青艺术门类,这为塔里木的教学与科研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教学方面,塔里木开设了《音乐学基础》、《民族音乐学概论》、《民间音乐田野调查技术》、《计算机音乐概论》等课程,集基础理论、艺术实践及音乐科技各方向的教学于一身。在他的主持下,新疆艺术学院创办了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并于1996年首次招生,这标志着自古以来民间口传心授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正式纳入了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体系中。塔里木认为:“当代学校教育己是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木卡姆的传承不可完全游离于这个文化传承的主流。如何不失时机地将木卡姆传承纳入学校教育轨道,使其成为活态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学校艺术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2003年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教学成果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赵塔里木领衔的音乐学学科被评为自治区艺术类惟一的重点学科。

篇10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研究生组

一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段青如 《四种水平的幼儿园教师学习与发展状况调查――基于

K-Means聚类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

臧蓓蕾 《3~5岁儿童心理数线的发展》

李庆霞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分享环节研究》

杨恩慧 《游戏在我国学前教育法规中演变的研究》

康佳丽 《亲子班活动中亲师幼互动个案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朱萌萌 《学习故事评价方案在幼儿园的运用现状研究》

王孟怡 《幼儿分享行为与动机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马妮萝 《近十年英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政策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樊丰艺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PK-2年级阶段的分析

及启示》

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钮亚磊 《大班幼儿认识和使用地图能力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李 娜 《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幼儿社会教育的现状研究》

魏 聪 《我是一个行动者――幼儿园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构建研究》

方晨瑶 《张雪门行为课程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

翁楚倩 《自主表达语境下的学前儿童句法特征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

李 放 《低结构活动促进4~6岁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实验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王 娟 《儿童心理状态术语输入方式对其心理理论的影响》

焦欢欢 《教育戏剧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实践研究》

刘冬贵 《促进大班幼儿分享认知的教育实验研究》

于淑凤 《在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的实践研究》

于帅琦 《幼儿园教师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收入的调节作用》

张 沙 《北京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李 哲 《在幼儿园开展哑剧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王先妹 《幼儿园课程改革成效研究――基于“关注为本采纳模

式”的分析》

冯 M 《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熟手――新手教师师幼互动特征的

比较研究》

冀轶骁 《区域活动分享环节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胡红花 《追求卓越:一名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杨 眉 《新西兰〈编席子:学前课程〉研究》

三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史九欠 《幼儿园中班师幼互动质量与大班幼儿词汇理解能力关

系的追踪研究》

李延方 《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4~5岁幼儿社会技能关系的追

踪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包 丽 《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家庭关系――基于家庭动力绘画测

验的结果分析》

步 宁 《串珠材料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

程 程 《幼儿园种植园地活动的实施现状研究――以南京市四

所幼儿园为例》

南通大学

王 娜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家庭亲子沟通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张丽莎 《3~6岁汉语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特点及其对早期阅读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

高竹青 《社会情绪教育对大班幼儿外化问题行为中影响的实证

研究》

殷菁彤 《社会情绪教育在中班幼儿内化问题行为中的干预研究》

李 娟 《图画书不同教学关注点及其效果的比较研究》

于 真 《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需求分析及社区指导方案建构

――以入户指导为例》

沈阳师范大学

茹晨辉 《基于幼儿教师准入标准的幼儿教师专业品性指标体系研究》

商 妮 《教育戏剧活动促进大班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的教育现场

实验研究》

时康洁 《幼儿园园长胜任力结构和水平的研究》

王梓杨 《“双向衔接”视角下儿童入学准备现状的研究》

吕冰霞 《家园关系中亲师矛盾的特点及成因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马英连 《幼儿园区域游戏教师指导态度和行为的特点及一致性

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武 威 《美国〈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

准备标准〉研究》

蒋 倩 《昆明市Y幼儿园蒙台梭利X混龄班幼儿助人行为的个

案研究》

孔礼美 《普惠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个案研究――以丽江市

A园为例》

童 欢 《发展适宜性教育视角下贵州省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

动研究》

谢 英 《幼儿园中班绘本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昆明市Y

幼儿园为例》

张春艳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幼儿园叙事教学的实践探索》

宋文婷 《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以C幼儿园

中一班为例》

唐东琴 《昆明市X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状况的研究――

以中(六)班为例》

李俊丽 《5~6儿童“社会性发展”入学准备的家庭环境现状调查

研究――以玉溪市A幼儿园为例》

赵 丹 《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以昆明市

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例》

本科生组

一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

潘炳如 《当前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实证研究――以广西幼儿园

园长为例》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薛长凤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江

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东进村学前留守儿童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於金滟 《3~5岁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研究》

张 婷 《某街道园的发展变化――基于对一位街道园园长教育生

活的研究》

张博楠 《幼儿家长对“起跑线”认识的研究》

陈 洁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班级地位的相关性研究》

南通大学

孙 琪 《学前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基于三

所幼儿园实验研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宁波大学

全佳敏 《大班幼儿图画叙事的推理能力研究》

绍兴文理学院

杨 爽 《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观察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杨梦倩 《结构质量对幼儿园班级管理质量影响机制的研究》

吴镁云 《北京市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评价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莉莉 《中班幼儿家庭表露特征及其与社会退缩的关系》

冯廖宁 《亲子阅读中母亲在不同类型图画书上的语用研究》

郭 俊 《抚养者敏感性对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 超 《自闭症儿童挑战的调查研究》

赵 蔚 《6~8周岁自闭症儿童回声式语言语意分析研究》

金t程 《幼儿手指数数发展的眼动研究》

高佳怡 《亲子关系与儿童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相关研究》

胡 琦 《大班数学区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特点特点研究》

陆 露 《4~6岁儿童执行功能对算术策略的影响》

倪 莉 《幼儿对象形甲骨文、简体字和简笔画认知加工模式的

ERP比较研究》

张甜甜 《学习故事对一线幼儿园教师回应策略引领作用研究

――以X幼儿园新西兰学习故事园本教研班为例》

中华女子学院

顾颖欢 《自主阅读状态下4~5岁幼儿无字图画书叙事能力的发

展特点研究》

郑诗涵 《早期阅读对学前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研究》

二等奖

常熟理工学院

严晓艳 《幼儿园中班教师奖励行为的调查研究――以常熟市

Y幼儿园为例》

杭州师范大学

葛莎莎 《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对学前师范生指导现状的调查与

分析――以杭州某高校为例》

陈心怡 《围裙剧场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之探究――以绘本“蛀

牙虫家族大搬家”为例》

河南大学

马钰雯 《波兰融合幼儿园幼儿的交友研究》

湖州师范学院

胡回回 《大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章佳琪 《父亲参与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孙梦婷 《基于角色游戏的同伴交往中幼儿语用倾向的发展研究》

王珊红 《幼儿园规则性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研究――以宁波市

某公办幼儿园为例》

王乐萍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

奚倩颖 《湖州市0~3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研究》

嘉兴学院

曹妍慧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积木搭建活动的调查研究》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唐 宁 《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吕 佳 《死亡主题图画书阅读对5~6岁幼儿死亡态度的影响研究》

姜佳佳 《3~6岁儿童对“家”的认知研究》

李小文 《我从幼师学到了什么――职前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

价值的个案研究》

杜佳坤 《学前本科生通识性知识调查研究――以N市为例》

南通大学

陈芳婷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亲子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徐 磊 《E市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家园共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A

的相关研究》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徐文静 《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家长被动合作现状调查与研究――

以南京市主城区幼儿园为例》

宋 佳 《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现状研究――以南京市S

园为例》

黄冈师范学院

王元h 《幼儿园午睡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以H市A园中班

幼儿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朱晓雪 《幼儿成长档案评价研究》

刘珊雪霏《家园联系册及家园联合进行形成性评价调查研究》

胡迎节 《4~6岁幼儿对朋友理解的研究》

南通大学

程沭欢 《我喜欢的好老师――来自5~6岁儿童的图像语言》

蒋异秋 《美术情境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

周 宁 《语言情境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

毛碧琪 《民间艺术情境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

岑茜燕 《幼儿参加兴趣班现象与对策研究》

王懿晴 《4~6岁儿童体质发展状况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白 娟 《幼儿玩电子游戏的调查研究――以某市为例》

石婧菲 《新建幼儿园幼儿性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以

B市K幼儿园为例》

张臣媛 《幼儿园表演区中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应用――以H市S

区蒙古族幼儿园为例》

赵媛媛 《内蒙古地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

告――以N大学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为例》

孙笑然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作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H市

T幼儿园为例》

田立圆 《农村家庭早期教养资源现状调查――以T市K县为例》

宁波大学

林 洁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提问的调查研究――以宁

波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大丙班为例》

刘佳佳 《座位安排对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影响研究》

王瑜银 《科学益智类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的探究――以

大数据理念为支撑的个案研究》

应青青 《中大班幼儿想象画作品特征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

庞国秀 《幼儿园与早教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比较》

杨 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石家庄学院

梁晶晶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专业

能力情况的调查研究――以S高校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

白 鸽 《北京市公办性质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对策分

析――以海淀区3所公办性质幼儿园为例》

杨 静 《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知与实施现状的个案研究》

陈媛媛 《幼儿园图书区创设与使用的个案研究》

乔雅迪 《北京市幼儿园中班早期阅读指导策略调查研究》

刘t玮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研究》

叶新蕊 《专家型与新手型幼儿园教师提问的比较研究――以数

学集体教育活动为例》

张美玲 《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

张晓飞 《陈鹤琴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研究――以江西省立幼

稚师范学校为例》

赵 悦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中班幼儿的告状策略研究》

赵晓婷 《4~5岁幼儿角度大小感知的干预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朱 锐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情意调查研究》

韩志辉 《园长眼中的卓越幼儿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儿师范学院

郝哲含 《美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中自我发展的内容分析》

梁吉利 《幼儿园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研究――以杭州市

西湖区三所幼儿园为例》

石欣怡 《3~6岁幼儿对布绒玩具色彩偏好的调查研究》

朱艳艳 《基于情绪体验的交互式叙事儿童体感游戏设计研究》

曹荣静 《美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中人际交往领域的内容分析》

韩雨萨 《妹妹来了――二孩家庭的个案研究》

俞秋云 《小班同交往方式性别差异的观察研究》

张乃铭 《不同气质类型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叶常宇 《对幼儿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调查研究》

周雅雯 《家庭中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尹 枚 《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对策研

究――以胜利学院为例》

王红彬 《东营区幼儿数字媒介使用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

聂 颖 《幼儿园初任男教师职业适应状况研究》

程 思 《大班幼儿攻击及教育策略研究》

高 珊 《父亲参与家园合作的现状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某

一级一类幼儿园为例》

田青云 《儿童探索馆中异龄同伴交往特点的研究》

乌哲丽坤《5~6岁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以龙岗路幼儿园为例》

赵欣秀 《区域活动中3~4岁幼儿攻击行为与教师策略研究》

陈君玲 《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入学准备观念的调查研究――以上

海市公立幼儿园为例》

张F倩 《幼儿园过渡环节中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

孙 歌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幼儿科学探究行为的研究――以老

牛儿童探索馆缤纷水世界探索区为例》

专科生组

一等奖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任 玲 《幼儿偏食行为的原因探究及解决对策――以通辽市××

幼儿园中班为例》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郭明婕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教育策略》

童 琳 《中班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研究》

曾雅君 《大班幼儿绘画中色彩情感表现的实践研究》

李 倩 《实习老师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与研究策略》

陈虹灵 《儿童画对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帮助》

顾舒婷 《小班幼儿家园进餐问题的比较研究及解决策略》

洪莉琦 《大班幼儿创造性游戏中同伴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周思祺 《大班幼儿一日生活的个性化发挥和管理的研究》

林梅妹 《中班幼儿争抢玩具行为分析及教育对策》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 姗 《“窥视”童心读懂幼儿行为的背后》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丛伊美 《母爱似水―滋润心灵,温暖人生――从〈妈妈咪呀〉谈

家庭教育》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王 媛 《浅谈大班幼儿在自由情境中的自语现象》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张 《幼儿恋物行为的个案研究》

张康帅 《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需求及对策研究》

姜妍妍 《浅谈3~6岁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现状和应对策略》

张 莹 《父亲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影响的相关研究》

宋淑珍 《论幼儿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背离与回归》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毛玮佳 《学前期幼儿参与课外兴趣班的调查研究》

朱靖奕 《上海市现代祖孙关系的调查研究》

二等奖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晓璐 《自由游戏中大班男童玩具选择的影响因素观察》

欧雪艳 《幼儿合作讨论的价值与引导策略研究》

潘友玲 《大班幼儿游戏活动指导的叙事研究 》

叶星莹 《中班幼儿自主游戏中不良行为的观察研究》

关江洪 《关于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林凯璇 《低结构材料在美工区中对幼儿能力的影响》

林雨菲 《大班晨间谈话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影敏 《区域活动里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刘 玉 《幼儿园餐后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王莉莉 《小班幼儿在集中活动中注意力分散问题的观察研究》

张玫瑶 《幼儿园实习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陈小妹 《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黄建芳 《浅析数字化绘本对幼儿阅读时的几点建议》

林雅婷 《新西兰学习故事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何梦婷 《大班幼儿值日生活动中数学能力的表现观察研究》

张铃芳 《幼儿“游离”行为分析和指导方法》

赖碧珍 《中班幼儿攻击的个案研究》

林梦婷 《小班语言区材料投放问题及策略研究》

谭晨璐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谭文洁 《大班幼儿游戏中合作行为现状及策略》

陈美红 《幼儿攻击家庭成因分析及矫正对策研究》

何秋娇 《小班幼儿情绪调控类型与教育策略》

吕秋萍 《大班木工坊材料投放与使用的观察研究》

谢莉权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许 匆 《小班幼儿负面情绪的观察研究》

洪文文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黄云蔚 《中班幼儿值日生任务意识现状与策略研究》

赖艳春 《中班幼儿的进餐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晶翠 《用融合教育开启特殊儿童的心灵之窗――以两个案为例》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刘子成 《幼儿园区域活动常见问题浅析》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牛 莉 《幼儿教师对大班幼儿动手能力的指导研究――以幼儿

园科学教育活动为例》

王 蕊 《幼儿园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表扬行为策略的研究》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陈钰茜 《3~6岁幼儿性教育的调查研究》

王兆锦 《教师应对3~6岁幼儿告状行为情况的调查分析》

陈明倩 《情境教学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钱 雪 《农村幼儿园歌唱活动的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

夏艳秋 《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度的研究》

魏梦霞 《幼儿一日活动随机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颜 梦 《幼儿游戏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仇祯杰 《幼儿“人来疯”现象的个案研究》

黄 葳 《家庭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三等奖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 瑾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亲社会行为及培养策略》

黄艺 《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依恋关系和攻击行为的影响》

李麒阁 《中班幼儿与同伴的冲突行为及相应干预策略的研究》

林云艳 《大班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研究》

刘珍珍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废物利用的现状研究》

潘静虹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吴静凌 《部队特色渗透于园所环境创设的探索研究》

星 《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观察研究》

詹 银 《大班幼儿歌唱兴趣缺乏的成因及其培养策略探讨》

郑婷婷 《幼儿音乐兴趣培养的生活化策略实践研究》

朱文凤 《小班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发展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陈幼娇 《不同家庭背景下小班幼儿数学发展水平差异的比较研究》

刘煦芳 《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陆婷婷 《小班幼儿午休不良行为的解决策略研究》

吴昕容 《培养幼儿科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叶舒妍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策略研究》

黄雨徽 《中班幼儿自然角中探索能力的观察研究》

林 洋 《初探大班幼儿角色扮演中的师幼互动》

沈 薇 《中班幼儿故事创编能力培养的叙事研究》

汤婷婷 《如何有效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

许巧敏 《幼儿行为问题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

陈悦琳 《自闭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方 h 《培养幼儿美术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林尘钰 《关于提高幼儿舞蹈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分析》

陆倩宇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幼儿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饶巧仙 《实习新教师组织中班歌唱活动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李梦婕 《浅谈大班幼儿绘本的选择及阅读指导》

马行东 《幼儿肢体动作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与提升策略》

沈丽娜 《中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及解决策略》

叶莉莉 《中班幼儿识谱能力诌议》

张 妍 《中班幼儿打击乐常规的现状与培养研究》

董玉婷 《大班幼儿生活日记绘画的观察与分析》

刘岚岚 《美术区域材料投放对幼儿的影响》

叶冰妃 《小班娃娃家区域游戏的趣味性创设策略》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王 芸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探析》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孙 鑫 《新媒体介质条件下,幼师生学习区域理论效果的现状

分析和对策研究》

苏 瑶 《学前自闭症儿童课堂适应性的干预研究》

郭金平 《黑龙江省早期教育机构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

马 越 《〈最强大脑〉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孙美姗 《提高幼专生职业能力的途径和有效策略――以H专科

学校为例》

韩冬梅 《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选择适宜的动画片――以〈熊出

没〉谈动画片的等级制度》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蒯孝添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所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媛媛 《中班幼儿歌唱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凉城县岱

海镇第二幼儿园为例》

成美娟 《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吴 珂 《在幼儿园开展花球啦啦操的实践研究》

吴晓凡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的有效结合》

许正杰 《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幼儿园绘本阅读活动指导的

实践研究》

蒋玲娟 《关于幼儿园体操教育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李楠馨 《幼儿游戏缺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李墨梓 《浅谈民间游戏在乡镇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

篇11

2009年5月5日,音乐周主办方与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联合举办了“中英世界音乐对话”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担任主持,嘉宾包括音乐家刘索拉、音乐人朱哲琴、英国资深音乐创意企业家代表、英国爵士及世界音乐重要推手克莱尔・维特克尔(Claire Whitaker)以及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资深讲师瑞切尔・哈里斯(Rachel Harris)。他们汇聚一堂,一起探讨了有关“世界音乐”以及原生态音乐保护的问题。对话期间,与其他四位优雅的女士相比,年过六旬的田青显得最为“愤青”,他谈到国内音乐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中国学钢琴或者学西方音乐,反而比民族音乐更容易,这个现象不正常。”他还提到,因为跟钢琴的十二平均律不一样,不少音乐人想要改造我们自己的竹笛,把笛子多扎一些眼,把二胡弓子解放出来,像小提琴那样,追求与大乐队的合作,但是把中国音乐里边最有味道的音都抹杀掉了。“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这样的状况,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不理解、没有继承的情况下,轻易地抛弃了。”他还特别指出,中国人心中神圣的金色大厅就是一个演出剧场,可以出钱租用,从而成为某些团队和个人“镀金”的方式,所以不能将之作为代表音乐成就的唯一标杆。

作为对话活动中唯一一位与商业相关的人,克莱尔・维特克尔也非常关注原生态艺术:“通过试讲或试唱的方法让听众了解到更多的音乐形式,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是对演出者和听众共同的激励。我们不能够低估了面对面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原生态艺术。惟有让观众参与进来,才可能同时获得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在欧洲,‘世界音乐’甚至能够帮助唱片公司,而不仅仅是音乐家。”(胡凌虹)

2009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顺利闭幕

2009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于2009年4月28号开幕。《梁祝》诞生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作为了本届音乐节的开幕演出。5月16日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音乐节组织委员会主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致词并宣布为期十九天的2009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圆满闭幕。闭幕仪式后,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奉献了精彩的音乐会。

本届“上海之春”历时19天,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芬兰、奥地利、爱尔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奉献了30余台40余场演出,其中,包括德国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芬兰拉蒂交响乐团、中国澳门乐团等众多世界知名乐团。音乐节期间共有10余万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通过电视、电台收听、收看音乐节演出的市民更是达到数百万人次。本届“上海之春”坚持“新人新作”的办节特点,共举办新人新作音乐会13台,推出新作品约53部,新人新作音乐比赛5大项,其数量规模再创历届音乐节之最。同时本届“上海之春”还聚焦“城市”和“世博”主题,举办了世博号角――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暨中国第三届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团队展演活动。在上海首次举办的城市森林音乐会,也成为“迎世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的压轴大戏。(祖忠人)

上海现代戏剧谷开幕

2009年5月20日,上海现代戏剧谷开幕。在开幕典礼上,上海现代戏剧谷与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东方票务、孟京辉戏剧工作室、上海现代人剧社等2009年度首批演出合作单位进行了签约仪式。而全球最大的剧院管理机构――美国百老汇倪德伦集团也在开幕典礼上与静安区政府就戏剧谷的战略合作达成了总体框架合作意向。上海现代戏剧谷东起成都北路、西至镇宁路,以南京西路至华山路一线为中轴,区域宽约0.5公里、长约3公里,是上海现代戏剧产业的核心集聚区,也是上海首批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唯一的音乐、演出娱乐类产业项目。上海现代戏剧谷每年将分春夏秋冬四个演出季。今年5月至7月的首个演出季中,30台100场次的戏剧将集中上演。(rainbow)

“无障碍电影工作室”成立

电影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视觉艺术,但一些残障人士由于生理障碍,无法与健全人一样在电影院内无障碍地享受视觉盛宴。为能让残障人士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近期,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下,市残联、市图书馆、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筹划成立“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并于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行该工作室的成立及中国第一部无障碍版影片《高考1977》的首映仪式。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制作的电影主要以反映社会主旋律、具有励志精神的最新上映的国内外影片为主,突出通过增加旁白,配备字幕,让视力障碍人士借助听觉来“看”电影,让听力残疾人借助字幕来“听”电影。今年工作室将完成 《高考1977》、《非诚勿扰》、《可爱的中国》、《导盲犬小Q》、《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等七部影片的制作。无障碍影片的制作和播放,将受惠于更多的残疾人,让他们能像借阅普通图书一样,在公共图书馆或者区县阅览室中,借阅喜欢的影片在家里观赏,享受电影艺术带来的欢乐。(黄一庆)

水墨当下――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开幕

2009年5月12日下午三点,由朱屺瞻艺术馆发起,并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水墨当下――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了中国当代及海外水墨艺术领域7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本届大展由五个主题子展览构成:“上海新水墨艺术基地特展”、“水墨创造・感悟都市”、“海外水墨三十年”、“水墨・抽象”、“粉墨――当代女性水墨画展”。

篇12

文章编号:1003-7721(2012)02-0127-09

一、调查的起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运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大量增加,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农民的“工人化”再就业,获得了比农村更多的收入,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但是,在这个大好的发展环境下,广大的农民工身后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亲或单亲长期在外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单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或其他委托人照看,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关爱、亲子关系疏远,再加上学校教育资源失衡、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对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对社会而言也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话题之一。2004年以来,有关学者和各类工作者,从多视角、多领域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和解决途径,甚至从理论高度、法制层面做了有益探索。学校教育和教学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主要途径,对儿童身心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少有从课程功能和教学效能方面进行具体实验研究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数显得空洞和类同。

笔者2009年在做课题“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时,开始接触到“留守儿童”现象,通过与受访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发现有关留守儿童问题,产生了运用“音乐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教学手段,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思路,申报并获批了《城乡音乐教育现状比较及均衡发展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笔者认为,音乐课堂不仅是学习音乐知识的场所,同时也能成为安抚心灵的“保健中心”。我们把音乐课和音乐课外活动作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通过音乐帮助和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洼地”,建设“心灵开发区”。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中自觉地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充分运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基于以上想法,笔者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对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成长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我们对受访学校留守儿童学生做了相关调查。我们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5 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从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在所调查的185名留守儿童中,男童98名,占53% ,女童87名,占47%;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6岁,有60% 的儿童在6岁至12岁之间。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情况来看,97.3% 的留守儿童的监护是祖辈监护型,其中,88.9%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由爷爷奶奶承担,8.4%的监护人由外公外婆承担,2.7%的儿童无人监护,即父母双方均外出,儿童独自在家,可能偶尔会得到亲戚或者邻居的照料,但大部分时间是独立生活,属自我监护型。

(一)学习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1、学习动力不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缺乏父母直接有效的引导和监督,30%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过低;有10%留守儿童从自己的家长和周围的农村人的身上隐隐看出,学习没有什么用,因而没有学习动力。2、学习成绩不容乐观。40%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和孤独感,导致上课注意力分散、听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不稳定。

(二)心理健康方面呈现的问题

1、缺乏心理支持导致自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支持,往往心理比较自卑和脆弱,30%孩子性格普遍较为内向。2、缺少关爱容易引起对抗。由于缺少父母关爱,60%学生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戒备和敌对的心理。20%留守儿童不愿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逃避各种公共场合和活动,有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监护人发生摩擦而产生隔阂,大约5%左右学生面对老师的管教会说:“我父母都不管,你管干嘛?”对老师的教育有明显的抵触情绪。3、缺位管护导致薄情和任性。在外出务工的背景下,抚育孩子的责任全部转移到祖辈或亲朋好友身上。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了,子女对他们比较陌生,“父母”成了一个概念,导致薄情。因隔代育人或受托育人而产生溺爱宠娇,容易造成儿童任性。还因为祖辈或其他亲友的文化背景与阅历的差异,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容易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强烈。

(三)青春期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由于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成为儿童的青春期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儿童面临着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不断变化,生理成熟期到来了,而心理却没能同时成熟。80%留守儿童面临青春期的苦恼,由于家庭教育功能缺位,学校的青春期教育薄弱,使得留守儿童在这一阶段往往无所适从。

(四)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呈现的问题

1、道德观念发生偏差。家长长期务工在外,对孩子都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金钱+物质”就成了他们用来弥补孩子亲情缺失的最直接方式。有些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印象,就是那个经常打电话过问学习成绩,承诺发给奖赏的人。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2、道德行为出现异常。据受访教师反映,大约有2%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的应有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由于长辈的溺爱宠娇,部分学生很不懂得尊重长辈,甚至认为那种疼爱是他们应得的。在道德行为方面, 6% 的留守儿童经常有违纪行为, 1.5%的有打架偷盗行为, 部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旷课逃学。

三、音乐教学活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调查分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基础教育近年来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学校还只能做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体制上来解决或许还需要一段时期,因此探索非体制机制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寻求非政策性、非体制性的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行途径,笔者对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点初期概况及调查问卷统计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直属的农村重点学校,是咸安区留守儿童教育实验点。初中有22个班级,仅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另有3名兼职音乐教师。小学26个班,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4名兼职音乐教师,有1台电子琴,还有一些洋鼓洋号,用于大型活动。从该校课程表上看,每班每周安排有1节音乐课,但能否真正上音乐很难说。我们访问了该镇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①,他说,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缺乏音教设备和艺术类师资,教学供需比较紧张,“普九”时配备了一些器材,现在不是旧了就是坏了,艺术教师基本到不了农村。音乐教师吕志远②表示很想多开展一些音乐活动以满足孩子们热爱音乐、快乐学习的心愿,但心有余,力不足。以上状况与拙文《论音乐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以鄂南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2]的调研分析是一致的。

2010年6月在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我们向四个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发放了问卷,在每个年级中抽取了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80份问卷,收回80份,作废卷0份。通过数据统计,主要结果如下:

在问及留守儿童们是否能够承受挫折的时候,15%选择了“不能”,59%选择了“有时”,28%选择了“完全可以”。

在问“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中,有10 %选择了老师;27%选择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3 %选择了同学;32%选择了父母。

在问“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中,36 %选择“读书升学”,27 %选择“有好老师、好成绩”,还有36%选择“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看出,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坦诚,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孤独、内向、说谎等心理问题,与老师平常掌握的情况总体相符;统计数据同时也显示留守儿童普遍都热爱音乐,喜欢音乐课,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被调查的学生大多数喜欢并信任音乐老师,使我们深感音乐教育者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二)实验概况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均设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办”,已经在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音乐教学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两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办”有名有实,校长亲自任主任,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几位音乐老师都是留守儿童教育办的成员,由此可见该校的留守儿童教育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我们与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音乐教师吕志远,横沟中学音乐教师黄蓉③、酒方方④等进行了几次座谈,了解到该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强调成绩,心理压力较大;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群体意识、合作意识较差;对他人防备怀疑,缺乏安全感等等。在该校的调查结果没有超出我所参阅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的分析,只是各项目的具体数据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证了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也为提高本文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指导性奠定了实证基础。下面是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的实验。

实验一:

形式:合唱队

年级:小学各年级

指导教师:吕志远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1、完成当天语、数作业,吕老师代替家长检查;2、合唱歌曲

吕志远老师经验总结:留守儿童不愿主动跟老师交流,但通过合唱队这个集体活动,对音乐老师有些亲善感。因为音乐老师给他们的是轻松愉快而不是学业和管教的压力。这些留守儿童在心中对她不设防,比较听她的话,也向她说一些内心的想法。因此,作为音乐老师她不但没有副科老师的自卑,相反更多感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教育者的责任。根据她的经验,低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描写家庭温馨、色彩温暖的歌曲;五、六年级的孩子的感情开始复杂起来,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调节。在日常教学中,吕老师针对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备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侧重留守儿童,增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调减不适合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教材内容,效果很好。

实验二:

形式:星星乐队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黄蓉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歌曲、小乐曲。(乐器:古筝、二胡、笛子、葫芦丝等)

黄蓉老师经验总结: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积极有效的,留守儿童通过音乐课和参加乐队学习使一些性格内向、不遵守纪律但是又期待关注和表现自我的男生变得积极自信;使一些胆小内向的女生变得活泼可爱。有一部分男生课堂上经常捣乱不安分,原以为他们是故意影响课堂纪律,对此进行过严厉批评。后来通过观察交流发现,他们的“故意”源自他们渴望表现、渴望周围的人去认可他们,以至用“捣乱”来证明他们的存在,吸引老师和同学的“眼球”。把握这一心理特点,运用“动态生成”教学思想,在音乐活动中,表演乐器独奏,大胆的让他们有序有度地表现。针对部分女生胆小自卑,回答问题时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的情况,鼓励她们放开嗓门歌唱,对她们好的表现和进步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既全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信心,既发挥了个性特征,有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实验三:

形式:留守儿童活动小组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酒方方

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唱歌比赛、野外郊游、音乐游戏、主题演讲等。

酒方方老师经验总结:作为音乐教师,身兼数职,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还要负责“留守儿童教育办”工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就是——音乐,把教学与教育融合为一体。近年来,该校以音乐活动为基本载体,积极开展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通过唱歌比赛、主题演讲,让留守儿童从学习中增强自信;通过野外郊游、音乐游戏让留守儿童从愉快中学会合作与信任。第二课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收到积极效果,这充分说明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有积极作用的。

经过一年的音乐教育活动实验,我们在2011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表一、表二)。从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同样的对象、同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有了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感减弱,孤独、自卑、无助的心理状态好转,恐惧感基本消除,学生心态整体呈现阳光。

四、用音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几点经验

笔者认为音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身心健康是有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作用的。根据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音乐教育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五个基本作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寓情感教育于音乐之中

音乐教育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中培养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他可以使人的思想达到最高境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感情缺人安抚”的“四缺”状态,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被抛弃感”,导致他们以稚嫩或扭曲的心灵去面对社会。音乐教师可以在歌曲的教学中,利用富有感情的歌词和旋律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爱父母、爱家乡、爱老师、爱同学,培养他们健康阳光的心态。例如:八年级欣赏课《回家》,教学中通过乐曲分析和情景再现,告诉学生“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再如七年级歌曲《在我们生日的时候》、九年级歌曲《儿行千里》,学生们学习时首先会想到父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可以拉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心灵距离,教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主题组织教学,如《外婆的澎湖湾》、《父亲》、《母亲》,对中小学生的亲情教育非常合适。结合各地区风土人情、文化背景,选唱或欣赏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调补充到教材中,培养乡情。如《乡间的小路》、《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热恋的故乡》;再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咸宁“名歌”《江南桂花香》、《温泉河》。选唱教材中的《校园的早晨》、《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相逢是首歌》、《幸福快车》,可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间的友爱情感。

实践证明,经常向留守儿童教唱一些积极向上、充满亲情的歌曲,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亲情,用感情来点燃信心和希望的火炬,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发挥美育教化功能,在音乐中引导学生立德弘志

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在不同的年龄段安排了一些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音乐材料。比如,爱国题材的《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我是中国人》、《让我们荡起双桨》;励志题材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红梅赞》、《我怎样长大》;树立理想题材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的未来不是梦》。在教唱这些歌曲的时候,要重点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相关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合理组织教学游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信任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时,特别强调“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认为“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善于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而优秀集体的显著特征恰恰就是成员之间能融洽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和教育价值,音乐课中的群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领域。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适当设置一些教学游戏,让学生们通过互助合作去完成,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和相互信任的意识,[3]找回自信。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音乐教材设计教学游戏,以同桌、同组或其他组织形式开展活动。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加强交往,体验互助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信,发展互信,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如在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教学中,通过分析与聆听音乐让学生发挥音乐想像力,根据自己对音乐不同的理解,利用小组分角色的方法和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器乐小组:碰铃代表水声,三角铁代表水波中透明、柔和的月色,笛子代表宁静与安详,利用器乐重奏的形式表现了乐曲中“明月当空、渔舟泊岸”的意境。小品组:一家四口出海打渔,孩子撒网,父母划船,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及动作来表现乐曲中满怀喜悦、渔歌飞扬的画面。舞蹈小组表现“夕阳西下、渔舟晚归”。还有诗歌朗诵小组、图画展示小组、歌咏小组等,要求学生表演大胆,思维开阔,充满情趣。一堂看似枯燥单调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的美,锻炼了学生音乐表现的才能,而且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以加强。

(四)开拓音乐教育资源和空间,助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老师,而且其中不少是音乐老师,这充分体现音乐的力量。据中小学老师的教育经验,中小学4-9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和疑惑是青春期生理和情感问题。在留守儿童教育,特别是女生的青春期教育问题上,女性班主任和音乐老师功不可没。青春期教育问题本不是音乐老师的职责,也不是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协同教育” 是音乐老师的“课外作业”。音乐老师是学校最好、“最廉价”的“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延伸了音乐课堂时间和空间,而且构建了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平台。在实验点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喊“老师姐姐”、“老师妈妈”,让我深受感动。这正是音乐的魅力和音乐教师价值的体现。因此,我认为音乐课没有“上下课”,音乐老师没有“上下班”,完全可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显身手。

(五)加强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和成就感

艺术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集体意识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和平台。[4]从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调研来看,虽然这两所学校是农村学校,但是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横沟小学比较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设计和组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取得了预期教育效果。学校还把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每年举办“艺术节”或参加市区“学生艺术节”活动,年年都举行全校“文艺汇演”。每逢大型活动,学校邀请镇村和教育办干部、学生们邀请家长、亲戚朋友观看表演。从该校校长的介绍中,我真切感受到农村中小学在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我认为农村中小学应该重视合唱队、小乐队和文艺汇演等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既是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的艺术性或场面效果,而是它的教育性和爱的传递与辐射!

五、结 论

留守儿童问题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受访学校实验的调查,针对儿童心理状况有关指标制作了实验前后效果对比示意图(图1)。

从调查实验中看到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希望,摸索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和教学思路、方法,从微观层面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通过实验调查,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不能期待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从宏观上去彻底解决。但是完全可以从微观层面有所作为。即使有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环境,也需要广大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端正教育思想,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中具体落实。2、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是儿童接受系统和正规教育的主阵地与主要途径,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平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列入教学和教育目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督学机构应该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教育评价或考核范畴。3、音乐教育对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锻炼功能,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如果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系统设计,由各科教师分工实施,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会更健康。4、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差别很大,留守儿童家庭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校为主、以人为本,在教育思想和具体教学措施制定上应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可持续性。

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实施影响还属于探索阶段,笔者期待通过本文,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中,为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说明: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项目批准号:2011jyte145)。

附件: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音乐问题的调查问卷

1.你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2.你会常常感到孤独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3.你现在由谁看护?

A.爷爷奶奶 B.外公外婆 C.亲戚或父母的朋友

4.你平时会做家务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5.你会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觉得自卑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6.你平时容易发怒急躁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7.你能够承受挫折吗?

A.不能 B.有时 C.完全可以

8.你会莫名的情绪低落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9.你常常感到恐惧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10.你会说谎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1.你会经常感到无助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2.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

A.父母 B.老师 C.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D.同学 E.听音乐

13.你喜欢音乐课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4.你平常喜欢唱歌和听音乐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5.你觉得音乐课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吗?

A.能 B.不能 C.没感觉

16.你喜欢你的音乐老师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7.你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唱歌和听音乐?

A.思念的时候 B.快乐的时候 C.空闲的时候 D.随便 E.其他

18.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读书升学 B.有好老师、好成绩 C.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注释:

①陈清河,男,46岁,小教高级,咸宁学院87届毕业,历任3所农村学校教师,先后担任过两所小学校长12年,获得多项省市级荣誉。

②吕志远,女,28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6届毕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5年。

③黄蓉,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

④酒方方,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横沟中学团总支、学生会指导教师,湖北省优秀支教生。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