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师实习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文作者:王淑宁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当前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困境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灵活扮演各种角色,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些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而教育实习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教育实习一直是培养幼师生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近几年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专业教育实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从总体来看,目前学前专业教育实习还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1.教育实习的形式与内容单一。当前高师院校学前专业实习的形式基本都是见习和实习两种形式,有些院校连见习都没有,仅毕业前的实习。见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听各个年级的课、设计各领域活动、亲自组织活动、实习日记及总结报告等。王长倩的研究发现“目前学生见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幼儿园保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及幼儿园环境创设等”[4]。与张雪门的教育实习内容相比,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幼师生在活动设计、组织活动、班级管理、实结等方面内容,很少给幼师生尝试行政管理、招生、编班、婴儿保教及小学低年级教育等方面的工作。2.教育实习基地的不稳定,类型单一。当前缺乏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类型单一成为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高师院校虽然也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但对众多实习生来说,稳定的实习基地相对太少了。很多幼儿园怕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加上对幼儿安全的考虑,不太愿意接收实习。为了缓解实习基地紧张的局面,一些院校的采取让实习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自主实习。这样就会遇到如下问题,学生所选的幼儿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就无法达到幼儿教育实习的目标,实习基地过于分散,使实习管理和检查难以保证。另外,我国目前大部分学前专业的实习基地也仅限于幼儿园,并没有像张雪门一样为实习生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如小学、婴儿保教所等,有意去扩充幼师生的知识面。3.实习时间短而集中,缺乏连续性。“我国现行的高师教育大纲规定,包括1周的教育见习在内,本科教育实习时间是6周,专科是4周。”[5]224虽然有一些院延长了教育实习的时间,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学前专业实习时间为8-10周左右,有些院校没有见习、仅8周实习,有些院校是2周见习、8周实习。实习生要在短时间了解大、中、小班幼儿情况,熟悉各个领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保育工作、管理工作等,往往是实习生小班情况还不太了解,就进入中班、大班,犹如在走过场,而且幼儿园好多方面还没机会尝试到,教育实习就结束了。与张雪门的实习时间相比,大多数师范院校学前专业实习时间显得很短。另外与张雪门的连续分散的、贯穿全程的教育实习时间相比,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大多本科院校把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师范专科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而且多数院校没有参观、见习,只是一次集中实习。4.实习指导教师水平不高。除了实习基地与实习时间,实习导师的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很多师范院校,在选派实习指导老师时,都比较重视专业学术水平而忽视指导经验。随着近几年地方高校相继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以及本专业逐年扩招,实习生逐渐增多,使得一些刚工作不久的新青年教师也要担起教育实习指导的任务。这些新青年教师具备丰富的幼教理论,但是缺乏幼儿园保教、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所以他们在对幼师生实习进行指导时,就难以保证实习的成效。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在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时,大多只是负责听实习生校内试讲和把实习生送到实习基地,并没有像张雪门教育实习中的导师那样进行全程指导,并会根据不同的实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另外,多数院校学前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是由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两部分构成,而张雪门则强调应该由广泛的人来担任实习导师。
张雪门实习理论对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启示
1.丰富实习形式、扩充实习内容。由于近年来学前教育的新发展及学前教育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教育实习应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幼儿心理现象与行为的观察、亲子活动的设计、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探索、特殊教育的尝试等。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园保教内容,还应了解婴幼儿保教、小学低年级教育内容,因此,见实习的内容也应做适当的拓展。同时还应丰富教育实习的形式,将参观、见习、模拟实习、顶岗实习等贯穿到幼师生的全程培养中。2.建立稳定、多样的实习基地。为了不断提高实习质量,高师院校应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密切合作。在选择基地时,一方面应选取当地办学质量好、规范大、交通方便、师资优良的幼儿园、婴幼儿托幼机构、小学等作为学前专业的紧密合作型实践基地,来满足学前专业实习生的参观、见习、调研及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需求,其中幼儿园也要承担部分学前实习生的毕业实习工作。另一方面还应选取生源所在地办学实力较强的幼儿园作为学前实习生的毕业实习基地。因为部分学生想通过原籍举行的教师招考考试,获取国家正式的幼儿教师编制,这样把毕业实习放在原籍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幼儿园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在与实习基地进行合作时,高师院校应动员教师定期参加实习基地的教研活动,派优秀的年轻教师到实习基地挂职锻炼,或聘请一线名师来高师院校担任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同时高师院校还要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平台。3.延长实习时间,实施全程教育实习。从张雪门对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可以看出,幼师生实习时间远远比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充裕,且安排方式多样,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分割为若干部分连续地分散在幼师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之中。短而集中的实习时间安排不仅不利于实习生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还不利于强化和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改变集中的实习方式,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把教育实习纳入培养幼师生的全过程之中,实施全程教育实习。在大一、大二时,每周均安排半天或一天的时间由指定教师带队到幼儿园参观、见习。在三年级上半期,可以进行专题研讨,对幼儿园使用的各种教材、教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幼儿园、婴幼儿托幼机构、小学等机构走访、调查,返校后提交访谈记录和教育调研报告。在三年级下半学期,在学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法课,并利用幼儿微格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在四年级上半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集中实习。前2周让学生在校内实习,每组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2次说课、2次讲课,并撰写4份幼儿教学活动教案。后6周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以“影子教师”的方式进行实习,每位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一位优秀幼儿教师,系统地参与并学习各领域教学、教研活动。四年级下半学期,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中学生独当地开展教学,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4.精心选取实习指导教师,保证实习质量。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实习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以实习指导教师的选取非常重要。高师院校中称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非常了解当前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和一日生活常规,还要熟悉相关的幼教理论以及未来幼教发展的方向。实习基地合格的指导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的道德,丰富的保教、管理和教研等经验。对于实习指导经验欠缺的青年教师,我们应让有实习指导经验、业务素质较强的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实习指导业务培训。高师院校还应经常派一些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协助幼儿园开展工作,让其了解幼儿园保教及管理工作,使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实习指导水平。另外,在进行各领域教法活动、各类游戏活动组织时,高师院校还可以邀请一线名师来做指导。只有由于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得到加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前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
篇2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而近现代的比较优势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
(一)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的绝对成本的比较上。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的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那么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例如巴西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咖啡和香蕉,美国则能以较低成本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因而,巴西在咖啡和香蕉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则在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上具有绝对优势。于是,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需要进口咖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等。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个说明不仅绝对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也能成为贸易源泉的人,是19世纪早期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在仅需要一种生产要素的假设条件下,用几个数字为例简要阐述了这一原理。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在考虑多种要素作用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要素稟赋。要素是对生产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有形、无形因素,如自然资源、知识资本、物质资本、土地、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等,要素稟赋则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某种产品或行业的生产活动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取决于它们生产的成本比例能否与该国结构相一致。越是能密集利用一国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越是需要密集投入一国相对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则越是缺乏比较优势。
总之,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由于生产技术先进或要素稟赋丰裕而在某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主要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就可以与别国取长补短,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水平。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则可以促进世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全世界的福利水平。
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实践上的缺陷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有完美的逻辑体系,但理论本身存在如下缺陷: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构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提出了挑战。2.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有限。二战后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不是遵循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起来的。3.比较优势法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
无论是李嘉图提出的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禀赋理论,二者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均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从而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特征。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的生产技术可能会进步,或者要素禀赋的积累会改变,那么原有的优势和劣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显然忽视了这些可能的变化。
在实践上,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在指导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时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因为在按照静态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水平低,其比较优势产品一般是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选择这样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则很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即将本国经济锁定在低技术的专业化生产模式中,结果只能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不仅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盘剥,并且被置于世界经济二等公民的地位,同时还面临产业竞争力无法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目前,被广泛的接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基于未来发展战略的动态比较优势是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去培育的,或者政府的产业政策可以加速这一进程。典型的解释东亚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雁行模式”理论-日本为领头雁,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雁行模式形成东亚区域内产业循环和连锁变化的机制,使东亚各国或地区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转换,带动经济的依次起飞和持续发展。以及后来的外贸优势转移学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均说明了一国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转变,会随着一国要素禀赋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发生变化。就政策而言,动态比较优势观点表明:一国有可能通过适当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来改变其天然具有的比较优势,即比较优势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内生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选择专业生产某种产品,它可以在外生比较优势不存在时,内生地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和绝对优势。如在一个原本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比较优势的国家来说,其比较优势并非只能固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通过扶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可以实现本国比较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从而改变本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因此,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一国应该着眼于未来有选择地去扶植和培育战略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树立新的比较优势,以保证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四、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现代贸易格局下的发展和延续。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被动适应”的主张,强调一国应利用要素稟赋结构等天然形成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种“积极改变”的主张,强调一国从适应比较优势向创造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升级、学习积累等经济活动来培育本国新的比较优势,在更高级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实践中我们也要看到,虽然遵循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较为理想的产业政策选择,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脱离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去进行。尤其是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飞速发展、世界生产资源有效整合的背景下,这为不同要素稟赋的国家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供了契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现阶段发挥静态比较优势,才能积累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然后通过将资金和技术用于培育未来战略产业,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成功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
参考文献:
[1]胡昭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M],2006,(3).
篇3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模式是将集中和分散二者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习要求而组织实施的实习模式。它是指在学校统一的实习时间内,一部分学生集中实习,一分部学生分散实习。该模式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的不足,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缺点是实习效果容易出现两极分化,而且实习成绩的评定也因标准不一而无法比较。“选择性集中与分散”模式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模式的优化。它是指在统一的实习时间内,派遣学生前往有可能就业的学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选择性:包括实习学校的选择、派往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的选择多个方面。首先根据以往实习信息,选择真正能够提高毕业生实践水平的实习学校前往实习。其次,根据了解信息,该实习学校或实习地区在未来一年,有招聘体育教师的计划。学校根据所需专业,选择性派出该专业优秀学生前往实习。第三,本着宁缺勿泛的原则,选择对中学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研究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第四,实习学校的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院择优录取。集中分散:学生采用集中实习模式,但又具有分散实习的特点。规模较小,一般8-10人为一组,学院安排指导教师,但指导教师不长住实习学校,而主要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和实习学校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在实习期间,按照规定指导教师定期前往实习学校检查指导实习工作。
2“选择性集中与分散”实习模式的实验
1)实验对象与方法
实验对象:选择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53名实习生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校内见习阶段(2011.09.19-2011.10.30)时间长度为2周,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校外实习阶段(2011.10.10-2011.12.05),时间长度为8周,分别进入各自接收学校进行实习。实验分组:根据接收学校下年度能否提供就业岗位以及接收实习生人数计划将53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21人),对照一组(15人),对照二组(17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各包含两个实习学校。其中,实验组采用选择性集中与分散模式;对照一组,采用教师带队的集中实习模式;对照二组,采用小组分散实习模式。实验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六所中学为实验地点。其中实验组在顺德一中实验学校(9人)、顺德郑裕彤中学(12人);对照一组在顺德工业中专(6人)、顺德一中大良学校(9人);对照二组在顺德华侨中学(6人)、顺德杏联中学(11人)。
2)实验效果的检验
实验前的检验:在校内实习结束前两天内,组织专职教师对三组学生分别进行以下六个指标的检验:指标一,思想行为表现;指标二,技术课教学;指标三,理论课教学;指标四,课外体育指导;指标五,班主任工作;指标六,教育调查报告。说明,由于校内实习的特殊性,指标四、五、六分别选择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熟悉程度、教育调查的撰写能力等进行评分,通过检验,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的检验:在校外实习结束前一周内,再次组织教师对三组同学相同的指标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实验组各项平均得分为96、89、87、88、92、83;对照一组1平均得分84、84、81、82、80、90;对照二组平均得分80、81、77、80、85、75。通过方差分析,实验组与对照一组P=0.022,说明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与对照二组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P=0.105,无显著性差异。
3)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除了指标6,教育调查报告得分较低外,其余五项指标得分均远远高于其它两组。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前五项指标是实习生在未来实习单位有可能获得就业岗位切身相关的实习内容,因而学生主动性很足。实验组指标六成绩较低,因为该项成绩的获得,是在实习结束后,返校后由各带队教师给予评分的,对其竞争就业岗位帮助不大。因而,学生主动性较差。说明,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未引起同学们的重视。指标一,思想行为表现方面,实验组远远高于其他两组,说明,因为实习与自身就业挂钩,实验组的同学认识到了实习工作对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因而在实习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能始终严以律己;而其他两组同学,刚开始实习热情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疲劳与松懈,不能始终如一的完成实习工作。教学工作方面,指标二和指标三,各组均技术课教学得分高于理论课教学,说明在实习工作中,同学们“重技术轻理论”。当然教学中技术教学时数远远高于理论教学时数,但两者实验检验的评分标准也不一样,技术课教学评分更为严格。另外,从某种角度来说,对照一组,由于有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双重指导,教学实习得分应当优于其他两组,但实际情况是实验组两项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一组,结合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之间的差异性检验,说明能动性是实习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保姆式”的集中实习模式和“放羊式”的分散实习模式,对学生实习帮助并没有差异性。指标四课外体育指导和指标5班主任工作,数据说明,这两项指标带队教师的过多指导,会起到一个相反的作用,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行动,不能使同学们放开手脚,从而影响实习的效果。指标六教育调查报告,由于对照一组,在带队教师的不断地督促和随时随地的指导下,实习效果较好。所有得分中,对照二组该项成绩最低为75分,结合实验组较低的83分,说明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在实习工作中学生中间普遍存在“应付差事,完任务”的特点,这种现象应当在今后的实习中引起重视。
“选择性集中与分散”实习模式作用与意义
1实习为择业提供了一个机会和条件,缓解了就业压力
在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知识改变命运”个人笃信的励志名言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高校在校生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据统计,2011年,全国不少省市的高考统招录取率达到创纪录的80%,因此,只要你不放弃,坚持参加完高考,基本上都有希望上大学。据最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201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高校规模与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大学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同学奋斗了多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甚至是更高的学历与学位,到头来却落得“毕业等于失业”的无奈境地。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甚至出现恶化。[5]“选择性集中与分散”实习,就是通过实习以获得实习单位对学生的了解,同时它也是实习生进行自我推荐的一个机会。在实习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获得实习单位的认可和好评,从而达到毕业后尽快走上工作岗位的目的。“选择性集中与分散”实习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先能选择到能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机会的单位,然后再去实习。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的就业一般由本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管理,但庞大的工作量,使得各高校的这类部门,很难真正走出去寻找就业单位,“选择性集中与分散”实习模式就是在实习前,发动本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各方面渠道,收集下年度各用人单位的详细情况,然后汇总,比较,作出选择,决定前往实习的单位。因此,这样实习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次,这种模式,深化了学校在学生就业中的位置,将学生的就业细化到本专业的任课教师,扩充了教师的职能作用。
2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竞争是一种文明,社会因竞争而进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不仅是自然界演进的法则及基本动力,也是人类生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处于一个强者的时代,竞争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对人性的挑战,我们必须要直接会对这个竞争的时代。2002年,我国第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竞争力,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人的竞争力。[6]因此,我们应当将培养学生的竞争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要使学生知道竞争能力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要鼓励学生学会主动参与竞争、培养自身的竞争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的改革理论是:通过实习,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门技能的人才。[7]“选择性集中与分散”实习,就是在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可能上岗的单位去实习,先通过校内学生之间的竞争,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前往实习学校,通过实习学生之间的竞争,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一种实习模式。这种实习模式,使学生在未走出校门前,就切身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性,感受到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通过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将压力转化成动力,进而形成能力,这种竞争能力的形成,将是他们未来在社会获得较好发展的宝贵财富。
3完善了教育实习理念,充实了教育实习的目的
篇4
1.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调查于2014年3月5日-4月5日集中开展,由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团委,选取了向刚从酒店实习半年后回校的旅游管理本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采取了一人一座,匿名填写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0分,回收79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79%。2.3人口统计因素分析本次被调查实习生的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一是在酒店实习的大学生中,女生远多于男生,某种程度上也更适应酒店的要求;二是实习学生为大三阶段,年龄在19到21岁之间,是最富有活力同时也是自身价值判断能力初步形成的年龄;三是在自我性格认知上,50.6%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难以用外向或内向来判断,但有21.5%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内向,这对于酒店实习来说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
2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酒店实习满意度分析
学生对实习过程的评价,多是由于实习中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感受而形成。为此,对实习满意度的评价从客观的实习岗位安排及调整、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关照和培养等入手,进而得出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以及对实习价值的总体判断,形成相对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2.1学生的实习岗位安排及调整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酒店对学生的实习岗位安排主要集中在餐饮和前厅,分别达到了43%和35%。两个部门也是酒店对外接待的窗口部门。尤其是餐饮部门,多是工作时间长、消耗体力大的岗位。这类岗位实习生往往承担着相对于正式工的替代作用。实习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实习能够多大程度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这是实习生尤为看中的方面,实习中的轮岗是大多数学生的诉求。图2可以看出,71%的实习生始终在一个岗位,而实习中能够转岗的仅为25%。这一现象是酒店基于自身业务和利益的考虑,因为调研对象的实习时间为6个月,对于酒店来说这一实习时段不大愿意让学生换岗,因为酒店实习区别于其他行业,实习过程也是工作过程。
2.2作息时间安排及业余活动
作息时间是学生实习中意见最大的因素之一,超出规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在实习单位中尤为普遍,仅有38%符合规定要求,而46%的受访者超过8小时的工作时间,另有9%为没有固定时间,详见图3。饭店服务的特殊性使得员工作息时间多变且不确定。而与工作时间相对应的是员工业余活动,业余活动质量往往能够弥补员工对工作时间较长的不满。图4显示,31%的实习单位采取外出郊游的方式安排实习生的业余时间,事实证明,这一方式尤其受到学生的欢迎。16%的实习单位采取专业技能比赛的方式,反映饭店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而体育类活动项目如羽毛球等的安排很少,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2.3实习不满情绪的来源
实习是大学生初步接触社会的过程,实习中不满情绪的出现有许多原因。实习生认为工作中部门领导的工作水平是让他们产生不满的因素,达到了36%。其次是由于客人的原因,占24%。11%的不满原因是与同事的关系以及8%的因素是自己难以胜任岗位要求。从图5可以看出,实习单位提升管理者职业能力和实习生尽快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是消解不满情绪的主要办法。
2.4对实习成效的评价
实习过程到底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是检验实习成效的重要标准。通过图6和图7可知,57%的实习生认为通过实习对酒店服务操作规程是一般了解,较好掌握的仅为37%。另从“实习对就业和未来发展的作用”看,72%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实习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对未来发展很有作用,另有19%认为实习和自己预期的不一样,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无论是对酒店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实习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5实习满意度的综合评价
根据里克特量表进行的指标统计,可以发现:在实习的客观条件评价方面(见表2),均值最高的指标为“与他人相处”4.01,说明了同学们有着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其次是对实习岗位的满意度,达到了3.22,说明了总体上实习岗位是较为满意的。而住宿条件和实习报酬的均值则都很低,分别为2.97和2.87,实习单位需要在这两方面有所改善。体上评价较低,但“辛苦工作得到上级认可”的评价均值为3.32,“企业培训情况”次之3.20,反映出学生对企业培训基本认可。“企业文化感知”的评价均值为3.13,这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尚处于中等水平。“管理模式感知”的均值为2.82,实习生接触管理层面的几率较低,因而也难以对这方面有深刻认识。
3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酒店实习管理
学生对酒店的满意度,为提升实习工作的成效提供了很好的参照。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评价,院校对酒店实习管理应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3.1做好大学生的实习引导教育
院校应对学生的实习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实习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面临着与学校截然不同的情景和环境。酒店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每逢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往往也是酒店最为忙碌的时段,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也很难在酒店中得到贯彻。作为主要面向一线岗位的酒店实习安排,这既让学生得到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但同时也是消耗学生体力的过程,这对于年轻大学生来说,是体力上的考验。因此,院校的实习引导教育应重点在挫折教育、逆境承受等方面给学生进行心理铺垫和辅导。
3.2与实习单位保持紧密沟通
对于很多酒店企业来说,吸收实习生很大程度上是缓解用工成本压力。在实习过程中,多数实习单位不愿意让学生轮岗,主要是基于学生实习时间短而培训,培养员工需要较长周期的考虑。因此,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应与实习单位保持紧密沟通,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另一方面是尽可能让学生有轮岗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应争取学生在管理助理的岗位锻炼,练就除了技能之外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篇5
1.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相当一部分旅游高职院校缺乏科学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的效果无法监控。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定,普遍采用的做法是针对集中实习的学生,由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评定;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则由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评定。这种考评方式主观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此外,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实习报酬、损害赔偿等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部分旅游企业、高职院校或中介机构甚至利用实习生牟取利益;有的旅游企业强制学生加班,有的学生在旅游旺季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且没有按规定支付加班费;学生在实习期间受伤,不能享受正式员工同等待遇,最终不了了之。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笔者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策略,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向合格的职业人转变。
2.1深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该院旅游管理专业自创办之初,就与知名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共同培养后备管理人才。近年来,学院在原有的“2.25+0.75”、“2+1”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与知名旅游企业共建工学订单班,校企共同构建“1.5+1.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如图1所示),即通过“校+企”循环式学习,教师与职业经理人共同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与岗位任职要求接轨,拓展职业生涯发展后劲。校企双方通过开展教学管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等多层次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2建设“校企师生”四位一体管理队伍
校企共同构建“岗位实践-课程学习-岗位管理”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打造一支由“校、企、师、生”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管理队伍(如图2所示),即校、企选派专人组成管理队伍,并从各实习岗位遴选学生骨干参与到实习管理中,共同参与实习过程全程管理。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难题时,既可以通过小组团队研讨寻求解决方法,也可以向校内指导教师及企业实习导师寻求帮助;通过这种“四重”(重安全、重诚信、重能力、重团队)规范化管理,学生既了解了企业生产管理流程,掌握具体工作技能和方法,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从而培养“三高”人才(高层次服务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
2.3搭建“人、机、网”多维管理平台
根据调研发现,该院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达100%,手机已变成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将智能手机引入顶岗实习管理中,构建“人、机、网”多维管理平台,成为一种趋势。首先,基于“四位一体”管理队伍,成立通讯网络小组队伍,以方便动态管理。其次,组建顶岗实习管理QQ群,要求学生在外出顶岗实习前,手机下载QQ软件并加入群),条件允许的院校可以开发或购买“实习管理”的手机APP。学生在实习期间,通过手机可以接收重要通知,也可以提交实习月记、总结等。再次,校企依托共建顶岗实习管理网站或QQ群,实时重要通知、掌握学生实习动态,以及批阅实习小结。
2.4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是确保实习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笔者根据《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实习教学工作规范》的要求,参与校、企、生三方协议的拟定,并起草了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师工作手册》,明确了校、企、师、生的责、权、利,从而确保顶岗实习工作有效开展。
篇6
一、使学生视听结合,以形象生动的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人的一生中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但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主要靠听觉器官接受知识,但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留存72%,3天后降为20%左右;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85%,3天后留存65%。此时能以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方式呈现信息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展现出了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和其它感觉器官,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和生动,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具体的教育素材,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由“苦学”变为“乐学”。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力便会自然提升,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求知欲,课堂上气氛也活跃起来。
二、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对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中最缺少的就是真实的英语环境。虽然英语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练习英语的语境,但局限于母语的影响,真实的语言环境是难以创造的,因此一个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正是英语学习中所期望获得的。多媒体教育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创设趋向于全方位、多层次的模拟语境。刺激学生感觉器官,闻其声,观其形,身临其境,沉浸在英语氛围中,更多的进行语言实践。这种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做到的。
此外,随着英语学习的继续,英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熟悉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语言。因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有效工具,把从网络上搜索到的适合学生的背景知识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从而学到更为地道的英语。
三、增大课堂信息量的输入,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备好课,把知识点写在教案中,上课时再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学生看了之后,再记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上,黑板不够用就要把前面所写的东西擦掉继续使用,这中间就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系统,把知识投影在大屏幕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约了板书时间。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通过大量练习的展示来加大训练力度,由此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使课堂密度增加,解决了中学英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信息量大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还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学过的知识可以随时翻看,不像黑板似的擦掉就没有了,这样可以防止学新忘旧,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降低遗忘率。
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避免了传统的弊端
在正规的多媒体教师中,教师在操作课件,学生在各自电脑前认真听讲,避免了后排学生听课效果差的弊端。传统方式下,学生在本子上做完作业,教师花时间去批改,等到讲评时,已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学生很有可能把作业中的错误当作正确知识记忆,知识漏洞得不到及时弥补。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布置练习,学生用计算机输入答案,计算机可以立即做出评价。这种及时得到学习反馈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迅速查缺补漏,与传统的教师批改作业相比,优势相当明显。另外,针对个别程度较好,练习完成较快的同学可以再发送一批练习让他做,个别程度差的同学,适当发些基础知识练习。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体现了个别化教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五、促进素质教育开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接触,中间缺少教学手段。教师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教学方式,以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进行一言堂教育,教学效果不佳。英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展个性,挖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内在潜能,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正好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发展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使教师以新的教学方式面对学习者,师生观念不断更新,并带来教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正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以上优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因此现代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倍受青睐。我们要不断研究改进,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篇7
2.1齐齐哈尔市游泳馆培训基础状况分析在调查500名培训学员中,男女性别比例约3:2;年龄主要集中在6-30岁之间,占据总数的90%,31-50岁游泳人群的比例为10%。调查表明游泳运动具有时尚元素且有娱乐性,同时对青少年和儿童的身体骨骼发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游泳运动是一项对儿童和青少年具有较大吸引力的运动项目。另外,参加游泳培训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中、小学生和在校大学生,主要是利用寒暑假期间集中培训;其次是私营业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群。通过对游泳培训人群的走访得知,游泳技能培训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四种,分别为自学、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学、进入业余游泳培训班学习、请游泳教练进行单独指导学习。其中后两种学习培训的占总数的88.33%,只有11.67%的游泳人群是没有参加游泳技能学习和培训的。这表明游泳技能培训是很受广大群众喜爱的。
2.2齐齐哈尔市游泳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
(1)齐齐哈尔市游泳场馆数量少且缺乏整体规划目前,齐齐哈尔市游泳场所已满足不了更多游泳爱好者的需求,不够运动规模。没有形成游泳培训市场文化产业链条。体育培训市场的管理和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法的明文规定,要求体育行政部门大力加强体育经营和产业活动的管理,迄今为止,齐齐哈尔市的游泳培训市场主要是缺乏游泳场所的数量,体育行政部门及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力度,来弥补整个游泳培训市场不充足的现象。另外,部分游泳教练缺少相关游泳培训的指导证书,缺少体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年审批准,自作主张开展游泳培训的经营;个别游泳场馆安全防范措施和设备不齐全,经营场所和设备也不符合相关体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因而对参与游泳培训学员缺乏安全保障,齐齐哈尔市游泳培训市场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齐齐哈尔市游泳培训市场的有序发展和良性开发。
(2)参与游泳培训的学员的数量不稳定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量的游泳学员在参加了一期或多期游泳技能学习和培训之后,就不再参加培训,参加短期游泳培训的学员流失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研究分析,主要是存在以下几种因素:一是部分家长让孩子去学习游泳,只是图个新鲜,人云亦云,缺乏培养孩子长远规划性,新鲜劲儿过了也就不再进行游泳培训学习了;二是个别教练员执教水平缺乏规范性,不能符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游泳技术的信心,教练缺乏对学生错误动作的指导与及时纠正,使得学生感到学习游泳的难度增加,进而放弃了对游泳运动的学习;三是当今教育体制下,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家长更加看重孩子的学习,孩子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而游泳这种运动项目,体、教结合不够全面,导致大、中、小一条龙的培养方式链接不畅,使部分具有游泳天分的孩子中途流失。
(3)经营管理落后,安全意识不强游泳培训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但管理人才匮乏,经营落后,宣传力度不够,往往在接待规模上严重超载,又有时严重不足。游泳辅导者素质偏低、影响培训中的学习效果。由于游泳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对学习者讲解和辅导不到位,会使一部分人产生恐惧感,对游泳培训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2.3齐齐哈尔市游泳培训市场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政府加强管理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基础建设游泳培训产业的发展需要各部门密切合作。卫生、文化、法律、金融、工商等部门要大力支持保护企业的积极性,把游泳培训产业作为齐齐哈尔的“阳光体育产业”加以扶持。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战略,实现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原则营造优良健康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实行联合开发,发展体育配套经济,在游泳培训产业化、集团化和规模化方面下大力气,帮助游泳培训产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游泳培训产业竞争力。
(2)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齐齐哈尔市游泳培训应根据所参加游泳培训人群的年龄、职业、收入水平、体育运动需求等特点,将参加游泳技能学习培训的目标不同分为技能发展型与娱乐休闲型两类。根据不同类型的游泳培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游泳培训应当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方式灵活的设计;应该结合各处游泳场馆实现多元性和一体化的服务内容;开展中、小学以及各高校的游泳学习培训工作,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底蕴。
(3)提高游泳教练综合素质游泳教练是游泳培训市场中的核心人物与关键因素,一名非常优秀的游泳教练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还要具备优秀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及时给予纠正,并且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特征和技术特点,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让学生从心里真正的喜欢和接受游泳运动项目。重视游泳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保证游泳培训的品质形成以及优化游泳培训机构的发展理念。
3、结论与建议
篇8
1.3激励机制表现优秀者可在我院继续实习;实习考核优秀者,毕业后可被我院优先录取为正式助理护士。在助理护士期间,若考取大专,毕业后可晋升为我院合同制护士,按我院合同制护士管理办法实施管理。
1.4评价方法(1)护士长对助理护士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进行评价,填写助理护士考核评价表,考核内容包括:个人素质(20分)、护理质量(54分)、教学(6分)、护理安全(20分),总分100分;(2)病区向住院患者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仪表举止、基础护理落实、技术操作水平等18个条目,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得分在85分为及格(调查表中满意10分,较满意5分,不满意0分);(3)引入见习护士补充助理护士岗位前后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特一级护理合格率、陪护率、患者满意度均以医院每月护理部检查结果为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引入见习护士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见表1。
2.2引入见习护士前后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合格率、陪护率、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2。
2.3助理护士考核评价6个月后见习护士考核平均98分。
3讨论
3.1合理的护理人员配置是优质护理服务持续开展及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多数医院科室临床护士紧缺,卫生部对204所医院护士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人力资源的配置在技术职务与岗位分配上存在脱节现象[3]。主要原因包括未实现分层级管理、岗位管理,一些高、中级职称、本科学历护士除承担科室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外,还和低年资、低职称、中专护士从事同一水平的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发挥[4],从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导致护士缺乏个人发展的动力[5]。工作细化、责任护士分管患者时,治疗工作量较大,护士力不从心,忙于完成医嘱、治疗而无时间认真完成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健康教育,部分生活护理、低技术含量工作只有依靠护工来完成,专业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时间很少。护理岗位分工缺乏科学性,不能体现资历、学历、能力、职称的不同,未体现护士分层级管理,制约了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的发展,造成“一边在培养高等人才,而另一边高等人才却在浪费”的情况,威胁着我国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后勤及辅助系统工作未能为科室解决实际困难,部分护士仍耗在对账、领药等非护理工作中。年轻护士比例较大,各科室结婚、生育休假,造成病区护士在编不在岗。另一方面,患者自己高价雇用的护工未经过规范岗前培训,不能较好的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导致护理质量下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不满意。
3.2随着按职称上岗、分层次使用护士的措施在全国逐步推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医学前沿医院设置了助理护士岗位,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医院科室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缓解了注册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工作压力,成为注册护士的得力助手[9]。根据护士的技术职称、学历、业务能力和临床经验,科学、合理地实现各级人员的分层次使用,使各级护理人员人尽其才,高、中级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带教、科研、质量控制等工作,以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助理护士与护工教育层次、素质相比较更具优势,患者更愿意接受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护士为其服务,而且为患者节省了住院期间雇佣护工的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专业的护理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
3.3将见习护士引为助理护士在病区补充助理护士岗位,逐渐取代护工,这无疑是对护工队伍的一种巨大冲击,这是我们在优质护理中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目前中等专业护理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通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模式的改革,引入见习护士补充助理士护岗位,培养中等专业护理院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护理服务理念及职业素质,临床实践巩固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基础护理技能,提高了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成为实用型护理人才,提高就业机会。医院与中等护理院校一体化方案的实施不但为中专护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激发了助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护理工作更规范、高效,同时提高中等专业护理院校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篇9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56.
篇10
关于会展与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
关于会展的含义
会展的定义包含公司业务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tour)、协会或团体组织会议(conferenceorconvention)和展览(exhibition)四个部分。英文简作“MICE”。
会议就是围绕某个主题,通过口头、书面文字和电话网络等多种手段,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信息交流活动的临时组织。
展览即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们观看,既具有观赏教育功能,又具有销售推广实效。
关于会展旅游的含义
由于我国会展业还处在形成之中,会展旅游的概念自然也比较模糊。会展旅游是指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特点衍生出来的行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旅游的范畴,包括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等各种出于工作需要的旅游和奖励旅游。狭义的概念是: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馆之外的、且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
中国旅游界将会展旅游界定为狭义的概念。其特点是:旅游主题明确、驻留时间长、经济效益高、影响作用强等。
由此可见,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相应的服务。会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和旅游业的六要素形影相随,而且依赖旅游业的参与程度。会展旅游是依托会议、展览、文化旅游节、体育赛事等各类会展活动而兴起的一项旅游活动。会展旅游以其兼容性强、辐射面广、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高和文化气息浓等特性,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并以此作为提高本地区旅游产业质量、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关于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举办会议展览(尤其是国际性的)必然涉及到食、住、行、游、娱、购的旅游六大要素,而各种国内以及国际会展活动的参加者也自然形成了旅游业重要的客源市场。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这充分说明会展业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联系
旅游业与会展业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会展业和旅游业都为“朝阳产业”,它们与房地产业一起并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共性表现在:产业性质都是以资源为依托、服务为媒介的“第三产业”;综合性上都是系统工程、综合经济,需要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特别是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快捷的信息传播服务;产业关联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会展地也可以开发为旅游地,而旅游地经常被作为会议、展览的举办地。
广州会展旅游发展优势
从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2004年6月举行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发展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而且《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对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广州将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更大的程度上扩展自己发展空间。同时,广州成为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城市,对广州的服务业的发展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CEPA的签订与实施为广州会展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已在今年初正式实施,其将为广州和香港的经济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相比之下,广州展览业与香港展览业差距很大,服务业是香港的强项,而广州则相对较弱,展览服务更是需要提高;香港发展会展旅游的经验、所拥有的专业人才以及拓展国际市场的网络和渠道,则恰恰是广州旅游会展所缺乏的。与此同时,相对而言,广州的办展成本较低,市场开拓空间较大。所以CEPA的签署和实施,有利于广州会展旅游业与香港会展旅游业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从广州会展旅游的自身发展分析
举办“中国第一展”的广州进出易会的广州市,一直被视为南方会展业的代表城市。广州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也是国内会展旅游发展最早、会展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展览的数量、展览面积、展览规模和影响,都位居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地区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会上百个,其中国际性展览占三分之一。既有“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也有后起之秀的广州博览会、美容美发博览会,广州的会展经济业可以说初具规模。
另一方面,参展企业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据了解,广州的会展业至今已形成大大小小的专业公司400多家。据统计,2003年秋交会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参展比例接近四成,由于这些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强,出口成交占了总成交额的二成七,比上届提高六个百分点。名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新产品成交势头旺盛,其中,家用电器成为第二大类商品,出口成交比重占总成交额一成多,比上届增长两成七,信息及通讯产品成交非常活跃,增长两成二,扩大出口的潜力巨大。日用消费品中新款式、新面料的服装日用及工艺陶瓷等颇受客商欢迎。广交会业内权威人士表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在“非典”的影响下,广交会到会客商人数和成交量还在持续增长,并屡创历史最高记录。以2003年秋交会为例,这次交易会就实现交易额近205亿美元,也说明广交会具有很强的生机和活力,因而对外商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为今后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从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分析
会展旅游城市往往位于大都市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会展是都市旅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展旅游融商贸、交通、餐饮、酒店、广告、文化娱乐、信息等产业于一体,关联性强,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求和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高。更重要的是,城市可以通过会展的举办宣传自己,树立形象。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次高规格、影响广泛的会展的举办,可以成为推动整个城市建设、市民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契机。正因为如此,会展旅游已受到众多城市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共识。
广州具有发展会展旅游雄厚的经济实力。会展旅游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实力是会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体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增速比全国和全省分别快6.5个和1.4个百分点。据统计,广州的各项指标都居于全国前列,综合竞争力指标排名第4,人均收入指标排名第2,市场占有率指标排名第5,就业与综合生产率水平都是排名第7。广州综合竞争力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会持续扩大,因此,广州具备着发展会展旅游的雄厚经济实力,经济的繁荣景况也为会展旅游的相关企业注入强心剂。
广州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地理优势
广州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腹地,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毗邻香港、澳门,连接东南亚,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自秦汉始迄今两千余年一直繁荣兴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口岸角色。同时,广州华侨众多,对外联系密切,其市场辐射能力近至广东省、华南地区,远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广州这种优越的经济地理环境,是发展会展旅游的有利条件。广交会当年在广州创办,正是缘于这种地域和人文关系的优势。
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也是发展城市会展旅游的一大基本要素。纵观广州,其拥有着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和新白云国际机场;其次,广州具备广州港、黄埔港、南沙港、莲花港四大大型港口;再次,广州作为珠三角的中心枢纽,有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最后,广州亦是华南铁路网络的中心,再说,广州已确定在番禺钟村镇建设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这将为广州的铁路运输作出重大的贡献。
同时,广州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据统计,广州目前具有1,441家旅游住宿设施(含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其中涉外宾馆酒店近200家,星级宾馆、酒店有75家;同时,广州拥有140多家旅行社,其中57家是国际旅行社,这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接待设施。再者,广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就旅游景点而言,全市就有70多家,其中像广州花卉博览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番禺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花都芙蓉度假村、广州动物园、番禺莲花山旅游区、番禺南沙高尔夫球会等旅游景点也是会展旅客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展馆条件
广州原已有6个展馆,展厅面积共29.4万平方米。现在新建成与使用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首期投资40亿元人民币,占地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该中心拥有30万平方米展示场,可容纳国际标准展位10200个,它将能满足大型国际级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大型国际会议等需要,是目前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的世界第二大会展中心。
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研究
区域经济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发展会展旅游
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度为1:9,即会展场所收入为1,则相关的其他收入为9。会展旅游的举办和发展带动了城市旅游、商务旅游、饭店、餐饮、购物、交通等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展场所每增加1元营业额,就能使周边地区产生4-5元的经济效益。如广州的一年两次的广交会的直接收入和相关收入之比为1:7。广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会展旅游的深入开展。只有各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沟通,才能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才能培养出广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品位,才能扩大就业领域,才能实现广州经济全面提升的经济目标。
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是否成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准,政府应该重视会展旅游业在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政府的名义加入国际会展组织,并以政府的名义举办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性会展活动,以提高广州会展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会展旅游也宜结合本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竞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民族的东西就是越国际的东西。以城市文化功能的22个影响因素排名,广州在全国排名第三,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但与排名第二的上海相比,综合指数相差近4个点,而且存在基础设施(排名15)和本市文化需求规模(排名13)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广州的文化地位。
依靠科技内涵提升会展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内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科技与会展旅游的融合程度与广度都越来越得到增大和提升。会展旅游这一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要想进一步和国际会展业接轨,就必须从现在的“劳动密集型”迈进“科技密集型”产业的行列。
在会展旅游的发展历程中,科技的发展、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如上世纪60年代CRS(计算机预定系统)和GBS(全球分配系统)的发明及其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被认为是一次革命。以广州的会展旅游业为例,科技与会展旅游业的整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会展旅游管理系统。主要是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会展旅游行业数据库。其中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行业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是会展旅游主管部门和会展旅游企业的工作重点。
提高会展旅游的场馆设计与设备配套系统。未来的会展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将具有高度的智能性,符合消费者便利性和舒适性要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电器设备将大量使用。如会展旅游中的会议设施与设备,会展场馆的消防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会展废弃物的处理系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和节水型生态厕所的建设系统等方面都有待通过科技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建立会展旅游网。以广州会展旅游业为例,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广州会展旅游网”、“广州会展旅游公众信息网”等网络,集合广州会展旅游的展示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网络营销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让世界了解广州、了解广州的会展旅游,这应是广州会展旅游今后十年的发展重点,逐步实现“数字会展旅游计划”。
大力培养会展旅游的专门人才队伍
我国会展旅游业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缺口。这势必直接影响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旅游业的业内人士都表示他们缺的不是人手,而是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在人才缺口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会展旅游业的教育培训应该形成正轨,为顺应会展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使会展旅游水平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距离尽快缩短,应该开展各式各样的人才培训项目,如业界人士的论坛、演讲;开设形式多样的会展经理培训课程;还应该有权威的会展管理认证培训机构等等。同时,可以和国际上会展专业开办较成熟的大学联合开办会展旅游培训。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缓解业界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在会展旅游业人才培养中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国家教育部已把会展列入本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在会展旅游业的几大城市中,要大力发展会展教育,第一步培养“复合型”人才,以解决目前会展旅游业人才紧缺的状况,第二步培养“小而专”的国际型会展人才,以适应国际会展旅游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国油画市场的起步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内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一些常驻中国的外交家、外企工作人员,还有部分游客开始零星地购买中国艺术家的油画作品。所以,早期的交易行为经常发生于外企、外交人员的家里或领事馆举办的聚会或小展览中。当然,也有部分作品挂在酒店中同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一起销售。那时的画价非常低,除了当时市场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低以外,在很多人心目中甚至是艺术家本人也从没有想过作品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在我们的传统理念里,艺术与商业毫无瓜葛,艺术是纯粹而高尚的。油画作品开始频繁交易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港、台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历经七八十年代的迅猛发展,积累了一定量的财富,并且,中国的艺术品价位较之上述其他地区的价位要低廉得多,品质与功力又相当不错,所以一些经纪人、画廊与藏家纷纷将目光投到中国艺术家身上。中国当代艺术品或者说中国油画艺术品正式进入海外艺术市场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和1994年、199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推出的中国油画拍卖。正是世界顶级拍卖行的专场拍卖为中国油画艺术品的市场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开始,商业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开始渗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与商业再也难以分离。在90年代的前半期,我国港、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油画艺术市场逐渐由盛转衰,来自于我国内地的油画作品也渐趋饱和,质量更是良莠不齐。正是此时,欧美市场趣味开始取代东南亚市场,前卫画风开始抢滩欧美艺术市场,艺术品价格更是迅速飙升。从此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开始闪现于欧美国际艺术舞台,引起了欧美市场的关注与反应。这一进程的背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中国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希望参与中国的发展。中国内地艺术市场的真正启动,是以199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成立为标志的。它率先推出的中国油画雕塑专场拍卖第一次全面地将油画呈现在世人面前,置身于中国艺术市场中。也正是“专拍”的不断努力,迅速地扩大了油画的知名度,促进了中国藏家与投资人对油画或当代艺术的了解,嘉德拍卖公司亦成为中国油画拍卖市场中的领头羊,成为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的重要风向标。拍卖是中国艺术市场中的一件大事,它以其集中的、大规模的、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以及强有力的宣传,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速度地促进了中国内地艺术市场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画廊业的兴起进一步夯实了油画艺术市场的基础,开始引导艺术市场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并与拍卖业形成了互补的局面。画廊是整个艺术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石,在艺术家与收藏家、个体与社会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它们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这些画廊都是市场初期与海外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到90年代中期,一些更具有主动性与多样性的画廊涌现出来。有相当部分的画廊是由外国人开办的,90年代后期,由于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出现了很多私人画廊,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画廊从数量上超过了先行地北京。进入21世纪,一些海外画廊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开始纷纷涉足中国艺术品市场。①
二、中国油画市场兴起的原因
中国艺术市场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突进式的发展,目前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整合期,一些积累的问题也就凸现出来。比如作品的真伪、价格的炒作等等,尤其集中于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上,使艺术市场的风险性增大,也使进入书画领域的收藏与投资的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这里除了有市场初期不可避免的机制不健全、投机分子作祟、中介机构的不规范操作之外,也与一些收藏者、投资者的急功近利、盲目投资有关。正是在此背景下,油画市场开始兴起。油画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资金的需求量与书画市场相比较少,书画市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尴尬在油画领域内几乎还没有到来,易于进入。因此,部分资金从书画市场投向油画市场,这是油画市场兴起的主要原因。第二个重要因素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的产业阶层与白领阶层日益崛起,社会审美风尚改换。由于这个阶层日益发展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无论在资金能力、文化水准、审美趣味上,都乐于接受充满新意、具有挑战性的当代艺术,他们的年龄与知识背景决定着他们与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和力。所以体现时代气息、色彩丰富、充满节奏感的油画逐渐成为这一阶层的需求对象。由于目前视觉环境、视觉符号无论是立体的还是平面的,都在向着现代的、时尚的、国际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口味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这也促使中国人对油画、雕塑等原本来源于西方艺术体系的艺术品并不觉得陌生,从简单了解发展到欣赏的层面。第三个因素是中国油画艺术体系的自身发展。油画从海外传入到今天也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却在中国生根开花,产生了像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中国油画大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艺术空前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局面,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丰厚的艺术资源,为我们进行收藏与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四个因素是近年来拍卖业、画廊业等中介机构逐步走向规范化,大力推陈出新,培育了新兴市场。虽然从市场份额上与传统书画市场相比还相差不少,但其发展潜力决不可小觑。
三、中国油画市场的现状分析
以嘉德的油画专场拍卖图录为例来加以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是由以下几大板块构成的:1.早期油画作品,大致占整场比例的15%;2.东方格调的华人经典画风,比例约占6%;3.写实倾向的学院派画风,包括现实主义画派比例约占40%;4.青年油画家的多元化风格,包括部分前卫艺术作品,比例约占39%。(一)早期油画作品——20世纪初期留学海外的前辈画家作品
他们是中国油画艺术的奠基者,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拥有崇高地位。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玉良、吴作人等。徐悲鸿的作品《风尘三侠》在2001年中国香港佳士德秋季拍卖中以704.37万元港币成交;林风眠的作品《丰收图》2002年在香港佳士德秋季拍卖中以556.50万港币拍出。
(二)东方格调的华人经典画风的代表者——赵无极、群、吴冠中等
他们的作品得到海内外华人收藏家的广泛而有力的支持,是目前市场上最炙手可得的艺术家。赵无极的作品《1.4.66》2002年在香港佳士德秋季拍卖中以755.41万港币成交;吴冠中的作品《鹦鹉天堂》在2005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中以3025万元成交。
(三)写实主义倾向的学院派画风——国内最早,也是最容易为市场所接受的绘画风格
其一是中国写实画派,其中的代表者有陈逸飞、陈丹青、王沂东、艾轩、杨飞云等。他们得到我国港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的认可,作品单幅价格均已超过百万元。其中王沂东的作品《深山里的太阳》在2005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拍出了506万元的个人最高价。其二是中国现实主义画派,其成员包括孙为民、徐惟辛、忻东旺、郑艺、王宏剑、孙向阳和陈宜明七人。其中徐惟辛的作品《打工图》在2005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中,拍出308万元,创出个人最高纪录。
(四)青年油画家是目前中国艺坛最具创作活力的一群
他们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技术扎实,思维活跃,注重个性风格,形成多元化的创作格局。其中的代表性画家有刘晓东、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祁志龙等。刘晓东的作品《三峡新移民》在2006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中以2200万元成交,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世界纪录。张晓刚的作品《血缘系列:同志120号》,在2006年3月31日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全场最高价97.72万美元成交。
结语
中国油画市场未来依然会呈现上升趋势。我们提取一个样本来分析:北京中诚信拍卖公司是一家专事油画拍卖的机构,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次拍卖会。首拍油画专场是2004年底,总成交额为2167.1万元;2005年春拍总成交额为2585.1万元;2005年秋拍总成交额为3212.7万元。把北京中诚信拍卖公司的三次油画拍卖会的总成交额作一纵向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油画市场的上升进度是呈台阶状的。
中国油画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市场,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它所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是显而易见的。在世界范围内,艺术品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就是当代艺术品。目前中国油画艺术品市场份额在整个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小的,与书画、古董等传统艺术品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设立艺术投资基金,把众多投资人的资金汇聚起来,通过专门管理人员的运作、多种艺术品类组合投资,最终实现收益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市场理性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活跃市场的交易,给更多人参与投资艺术品的机会。如何将近一百年来、数代艺术家探索与创造的油画艺术成果以及丰富宝贵的文化资产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且跟艺术市场发生良性互动,进而有益于艺术创作,这是一个有待各主流美术团体、艺术史研究者、艺评家,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艺术机构,画廊、拍卖行等商业中介机构以及传媒、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深思的问题。市场的发展促使我们更加认真地总结近现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关注当代文化艺术建设,进而能够为市场发展提供明晰的参考体系以及建立博物馆等公共收藏体制。这是油画艺术市场得以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美)林悦熙,陈伟梅.美国艺术收藏市场管窥[J].画廊.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04.第2期.
篇12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蔡睿彦.中国对外贸易流向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硕士论文.
[3]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对外经
篇1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幼儿园游戏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幼儿教育中需要这种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灿烂,他们只想追求当下自由的生活,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生的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灿烂、追求自由天性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措施,是挖掘智力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同时,推进儿童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个性品格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创造能力,还能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并且还能锻炼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幼儿园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幼儿园游戏教育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改革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教育信念,带动儿童的自主性,让儿童在幼儿园游戏中能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技能,从而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
一、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获得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过程
小孩在幼儿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游戏是自由独立的,是每时每刻都能进行的,比如在餐前的数字游戏;户外的身体接触游戏;口语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过程、空间、难度等都是可以随时改变的,非常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需求。
2.促进儿童认知的开展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与他人、物体、环境相互作用,借助语言的互动交流,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探索和实施,满足他们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获得社会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3.推进儿童社会性的开展在幼儿园游戏的情境中,儿童需要和伙伴互动交流、互相协作、一同选择、组织协调、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且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以及同伴的游戏行为。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二、创新游戏内容
1.加强儿童的生活体验,创新游戏内容
儿童想象力是对于记忆表象所进行转化来的过程,而记忆的表象则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加强儿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对游戏的创新和实践不断改革。比如,在“小熊造房子”游戏活动中,要多组织儿童去搭建各类建筑物,也可以让儿童自行去搜索和房子相关的图片资料,加深儿童的表象记忆,在熟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幼儿游戏活动,这样一定能起到有效的成果。
2.需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
普通的游戏活动一般都只出现在校园内,幼儿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比较严重,在游戏中的知识性和技巧性收益较少,所以,需要在儿童游戏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创新游戏内容、拓展游戏的纵向、横向空间,这样才能使幼儿园游戏更加有趣,更能提高游戏的效果。比如,可以为幼儿设计《我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游戏题目,让幼儿回家后收集家里的声音、照片和物品等资源,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展览,让幼儿在课堂上讲讲我和哥哥姐姐的故事,评比一下哪位小朋友收集的资料最全、故事讲得最好,过后可以对学生展开亲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扩充了游戏的实践容量和空间,加强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能有效达到幼儿园游戏的活动目标。
三、对于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1.幼儿园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注重观察
老师可以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有方向、目的和步骤地指导儿童开展幼儿园游戏,利用游戏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导的方向性。
2.游戏中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幼儿在游戏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游戏伙伴,决定游戏活动材料的技巧和方法,即自己能够决定游戏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老师适当地给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但能增进老师和儿童之间的感情以及扩展幼儿语言,还能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幼儿年龄段指导游戏
幼儿的年龄不同,使游戏的方式种类也有所不同,对于老师的指导态度也是有所区别的。老师在组织游戏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不能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要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施教。总之,幼儿园游戏是一种愉快且有益的自由活动,不但能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能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幼儿园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学习契机,有趣的游戏活动能让小孩全身心投入,游戏是一种能表现和肯定幼儿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活动,有利于幼儿主体发展和培养的教育价值。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以幼儿主动性学习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所以,老师应当把幼儿园游戏当成基本教育活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幼儿都富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