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关于大自然的古诗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关于大自然的古诗

篇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6、《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9、《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关系非常密切。学语文也在学地理。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写在前面”告诉学生语文与地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语文教学中可以学到许多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地形描述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描述各种地形的名家诗句数不胜数。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写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写出了庐山的雄奇秀丽。“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生动描绘了阴山脚下河套平原的坦荡辽阔和牛羊肥壮、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则写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岖的地貌。“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道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种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也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二、古诗词中的气候

我国的自然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大江南北景观各异。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就描述的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从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加之众多山脉阻隔,使之不能到达我国内陆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则反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山地景观的垂直变化。有时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解释这种气候的垂直变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三种降水类型中对对流雨的形象写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自西向东流,也可解释海陆间的水循环规律,陆地径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过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暗含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三、古诗词中的水文知识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L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写这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又可以从中看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向我们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我们在体会大江东去,奔流入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岁月生,江水应春生”“绝岸愁倾履,轻舟故溯洄”等则展现了钱塘江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潮汐能量巨大,若能开发利用必将造福人类。

四、古诗词与天体运动

关于天体运动,古诗词中也多有体现,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说明地球自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更替景象。“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则写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诗词言清四季变化,万物轮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篇3

  也许,也许……众多的也许使冰心奶奶同自然融为一体,她在享受自然的时候也使自己的文字的无限魅力散发出来。就如《繁星春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及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娇柔的造作,却能使读者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冰心的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真心的感受。她的幻想是那么美,她的母爱是那么的圣洁啊!

  2022关于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自从我前几天把冰心奶奶的《繁星》认真的看完以后,总会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和感触,就如同一滴滴清泉敲击着我的心,嘀咚嘀咚嘀咚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是啊,生命真的也只是这般的一瞥么?生命就如同涓涓小溪,匆匆流过,当你还来不及回头凝视时,它早已悄悄汇入死亡的海洋,生命的短暂,如此如此

  我至今仍记得,躺在病床上的外婆是那般的无神!那枯干的嘴唇,吐出的几乎无声响的孙女是她声嘶力竭喊出了的;那抚摸着我的粗糙的手是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抬起来的;而那种晶莹的液体,却是不费一丝一毫,就这样静静流淌下来的

  如今,外婆也如冰心奶奶笔下的娇花一般,在我心中撒得落红满地,花谢了,就再也不会

  我曾问过自己,我为外婆做了什么?是生硬的一句外婆?还是在她

  流泪时递上的一张纸巾?

  或许,生命就真的只是这般的一瞥罢了那个想要抚顺外婆银丝的冲动,在我羞涩地将手停在空中,知道放下的那一刻,也跟这消逝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也只能心生遗憾,叹息落花的短暂

  人们总说,时间还有很多,可是一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五十二万五千六百秒,三千一百五十三万六千秒仅此而已,回头望去,自己又度过了多少年,多少天,多少分,多少秒呢?

  人生如落花,也就不过是这么般的一瞥罢了。有些人,错过了就不会再来;有些事,发生了就不会重演

  唉,生命啊,为什么就没有人去珍惜你呢?

  2022关于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通畅而又情韵悠长,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哲理性强是《繁星》和《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和《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起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其次,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最后,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繁星》和《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是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篇4

面对自然

大自然是微妙的,是奇特的,是神奇的。在美妙的大自然里,可以感受到人生的启迪,引发出细细的思考,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联想……

比如说,滴水穿石——小水滴它那坚持不懈的努力战胜了坚硬无比的石头,战胜了可以比他强大但骄傲自大的海洋,战胜了它自己,本身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水滴但因为自己理想的坚持的不放弃而努力出来的成果是凡人难以超越的;还有,大自然可以教给我们有关于物理的知识哦,有报道说在一场大雨后的森林,引起了一场大火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原因……小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可能会引起一场火灾,因为小水珠可以当成凸透镜,这样可以聚光,所以会引起火;那与众不同的联想,在古代的人就想登上遥远的月球,去看那里的嫦娥和玉兔,这是人们美好的想象,以及人间那动人的传说,这嫦娥和玉兔在月球上,不就是人们的联想了吗?这也许是人们向上月球所以才编出来的,使大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而奋斗……

这大自然真是让人学习到很多的知识,那大自然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让我们从生活中,实际操作中去发现美,去发现我们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大自然是我们的好友,是我们的良师,是一曲曲优美的歌曲,是一首首抒情的古诗,是一个个动人美丽的人间传说。我们都有过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经历。面对每日的朝晖夕阴,每一年的花开叶落,上万年的雄奇山峰和深沉大海……

篇5

题材、范围、体裁的广泛。其中选编设计了多种题材。写景、乡愁、人生哲理、咏物、爱国诗歌、时令节气、情感等多方面。比如《静夜思》代表乡愁,《题西林壁》揭示人生哲理,《赠汪伦》歌颂友情,等等,不甚枚举。这些古诗的选取,有的培养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志趣;有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开启他们的思考;有的培养学生对珍贵的情感的重视,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文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心智进行了很好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选择的范围比较广泛。人教版选择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古诗词。除了两汉时期没有,其他时期都有内容。在以唐宋两代为主的基础上,还兼顾到其他时期的古诗的选编。比如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先秦诗歌《采薇》、清代的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给学生展现不同时代的诗词,增加学生的视野,提升学习的兴趣。

体裁广泛。古诗文的选择上主要是七绝和五绝,这些内容的安排,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易于记忆和背诵。除此之外,还加入了词和古体诗等体裁,既注重了选文的典范性也注重了体裁的完备性。

(二)选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古诗词文中既有五绝也有七绝,前者学习教容易,后者有一定难度。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重在对其兴趣的激发,才能提升教学成绩。因此,由五绝到七绝的安排体现了由易到难,难度适中的原则。特别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特点。

二、编排方面的优点

1.在古诗词的编排上,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首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五绝,在五绝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再进行七绝的教学,随着年龄的上升以及经验的积累再学习词和古体诗等,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的发展规律。同时,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配以精美的插画,让小学生能通过画面直观地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斑斓的图画中得到激发,让他们的思维也随着画面放飞。

2.每个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与古诗词的主题相符合,如小学三年级的上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诗人描绘的景致,也在思想上受到了熏陶,陶冶了情操。

3.为学生创造了不同的练习模式,注释的详细。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了很多的练习模块。“读读背背”、“日积月累”、“趣味语文”、“展示台”等,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而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古诗词注释这一块,也进行了详细的注解,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选文方面的建议

1.题材比例方面有待均衡。比如,小学阶段的关于亲情的诗歌仅占古诗词总量的百分之三点二,友情的诗歌只有6篇,爱情诗歌则没有。人教版小学阶段主要是描写景致以及游记的古诗词。如果增加亲情、友情的比例,将对学生的情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选择关于爱情的诗歌,比如《迢迢牵牛星》放在6年级的学习课程中,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心智成熟一些,也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的价值观。

2.教材的选文范围适当地扩大。虽然现有的教材范围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是还是遗漏了一些精华的古诗词。诗经、楚辞等有其独特的魅力,由于较长,可以采取节选的方式,主要是感受其中的手法和现实主义精神。

3.各类题材有待均衡。在人教版中,七绝占总体的比例约百分之五十九,而五绝是百分之十四,这样的安排,明显就提升了学习的难度,所以应该更加均衡比例。另外,曲和词的选择都较少。这样对学生对词、古体诗和曲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不能形成整体的把握,不能了解其全面的艺术内涵。因此,要加大曲和词以及古体诗的数量,从而使整个的比例均衡。

四、编排方面的建议

1.加强编排形式的多样性。人教版主要是将古诗词作为单篇的课文来进行编排,而引用古诗词的课文就很少。仅仅只有《给诗加腰》、《诗中的秋》两篇。如果能增加古诗词的引用,就会给学生学习古诗词创造更具有吸引力的环境。

此外,在编排上还应该注重古诗词作为单元单独进行编排的方式。可以将古诗《望洞庭》词《清平乐?村居》、曲《天净沙?秋思》、诗经《采薇》等描写风景的古诗词放在同一单元。这样就加强了诗歌的学习。

篇6

我觉得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是丰富写作素材的好方法。

毋庸讳言,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是枯燥和乏味的,因此,我经常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化,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我们学校的绿化比较好,校园里的各种花木特别多,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各种花在开放。我经常在花草方面做文章。

早春的时候,草坪返青了,我在上课时告诉学生:“春天来了,草坪里的草都露头了,下课去看看吧。”有很多学生下了课去草坪了。再上课我就问大家去看没有。学生就会给我描述小草刚刚萌芽的样子。我就提醒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散文《春》里描写小草的片段。回忆韩愈描写小草初萌的古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和他们自己见到的情景作对比。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得差不多了,就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秋天树叶落了,又可以写关于生命思考的文章。冬天下雪,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雪的散文古诗,如此等等。

大自然是一部奥妙莫测的大书,也是学生写作素材取之不竭的宝库。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联想,多思考,他们就会写出漂亮文章来。

二.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

我有在课前和学生“聊闲天”的习惯。上课跨进教室后,我爱和学生扯两句“闲话”:国家大事,明星八卦,作家趣闻,天气,流行色等等。学生很爱听,也会追问这些事的背景,原因。有时我们还会正儿八经地讨论一小会儿。这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养成他们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积极思考,凡事刨根问底的习惯。这样写文章时就不会材料陈旧,干瘪空洞;也不会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材料丰富、新鲜,观点新颖可以帮学生拿到“发展等级”的分呢。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勤思考,以读带写

指导学生用假期等大段时间读名著,然后组织读书体验交流会,给学生谈体会,交流感受创造一个平台。高一学期末学了《林黛玉进贾府》,我就安排学生在寒假里读《红楼梦》,并要求写2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新学期一开始就组织了交流会,效果非常好。阅读思考得多了,他们就会有写作的冲动了。这样读完《红楼梦》,我的学生也有可能写出《赤兔之死》这样的好文章来。

学生的阅读当然包括精短美文。这些文章,我经常要求学生精读,仔细揣摩。加以必要的赏析指导之后,我会让学生仿写。比如学了《想北平》后,我要求学生仿写文中老舍先生表达自己对北平深厚情意的段落。学生的热情很高,写的片段也很漂亮。恰巧期中考试时,考到了“故乡情结”的作文,学生们的作文成绩普遍不错。

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形成文字

我经常把学生的练笔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既让学生分享了美文,又带动了其他同学。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又树立了榜样。这样的激励很有用。

五.用作家们的鲜活事例激励学生

学了《我与地坛》,有好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这启发了我。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一些作家的生平经历,像莫泊桑,像莎士比亚,让他们明白写作并不神秘,更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坚持观察思考练习,就能写出漂亮文章。

六.批改作文时多鼓励,少批评

批改讲评学生作文时不要求全责备,要以鼓励为主,多表扬长处,指出不足也要注意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七.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

篇7

那种一提到空谷就想架桥修路的人,是不是该沉静下来,好好想想:有多少自然本真的风景毁在他们自以为是的所谓“人定胜天”的盲信?在狂轰滥炸、开山填谷的运动中,毁弃了多少绝世珍奇的幽美,放逐了应有的敬畏自然的诚心?是否料想到他们的子孙后代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遭到自然的报应?

在当下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人在雄奇壮伟的大地江河面前,时常表现出的是愚昧无知。他们的生存字典里早就剔除了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等等关键词,向着青山绿水巧取豪夺,那种敲骨吸髓、涸泽而渔式的榨取,已经让地球不堪重负。

素材运用亮点2:这一段联系当下社会现实,运用概括举例的方法,指出忽视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等基本法则的恶果,分析了不懂得敬畏自然的危害性,针对性强,有批判的锋芒。

海德格尔有言:“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而我以为,倘若世人都如那些面对空谷即想架栈道筑桥梁式的愚顽固执,大地或恐将难觅诗意。唇亡则齿寒;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哉?假如我们想继续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淡,想不再错失“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那份坦荡,想挽留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那种壮观,那就要在某些个利欲熏心的大自然的“逆子”作出草率鲁莽的决定之前,先给他来一记当头棒喝:“敬畏自然!”

素材运用亮点3:本段先引海德格尔之名言,然后反向阐明“面对空谷即想架栈道筑桥梁式的愚顽固执,大地或恐将难觅诗意。”这一道理;接着引用成语,表达了破坏自然生态的恶果,语句凝练而隽永;最后又引用古诗词名句,用假设排比句式,反复强调“要敬畏自然”这一主旨,文采斐然。

君不见,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架设三条索道,直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每小时单向运送客流量就达426人。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人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当年规划时尚存的珍稀动物现已难寻踪影。类似因人类过度开发致风景被毁,生态失衡的现象,比比皆是,触目惊心。为什么此类短视的规划与实施竟然得以畅通无阻?根源还是在于“敬畏自然”之心的缺失,“保护自然”之策的不落实。

素材运用亮点4:本段紧承上文,举云南玉龙雪上架设索道直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而使得风景被破坏、生态失衡这一典型事实论据,进而指出短视的规划与实施根子在于“敬畏自然”之心的缺失,由表及里,分析深入。

篇8

(一)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来提高语文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授课质量

教师的备课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备课的质量对授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参考教参,并通过阅读其他与本次课程教育主题相关的内容,对其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并总结而制定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备课才是比较完善、质量较高的备课。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表达出课文中所写内容的真实接触和感想,那么其备课质量必然会大大提高。比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一课的学习中,作者的登山路线是课文的线索,备课前教师需要一步步地根据文字理清作者的登山路线,将其系统起来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而如果教师已经亲自登过泰山,经历过登山的过程,体会过登山的感觉,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登山经过并结合这篇课文的描述,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作者的登山线路并通过将自己的登山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加强备课质量。另外,讲课时,教师的心境、感受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登到山顶时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情感变化等与学生进行分享,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生动,情感更加真挚,更加有趣和真实,进一步将心境升华,深化,唤起学生的向往之情。

(二)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在课堂上利用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克服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和刻板,如果学生曾经见过去过这些地方或者这些景物,那么他们就会踊跃阐述自己对课文的见解,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出作者的思想意图,将文章还原到生活中,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感受,升华思想。现在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电子游戏中,忽略了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理解产生了偏差,而通过旅游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性,为学生创造了自主交际的场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交流意识,将语言知识转换成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利用旅游资源,使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赋予的课文意境,并通过旅游知识的串联,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学生的心智培养,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途径,再加上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都是精髓,因此更加具有学习价值。我国古诗词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作者身临其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通过精炼的语句,来向我们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当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就经常会发现在游览的地方会有一些作者写下的古诗词,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成为不朽的诗句在世间代代流传下去,当我们在诗人们曾经到过的地方读着他们留下的诗词,我们更加能够真实地领悟到作者所描述的那种意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那种情感,这才是文学真正的享受和体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真实感受,只有通过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对文学中的魅力进行深层次地理解、感悟和欣赏,将旅游文化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诗句的直观感受和文学感染力。如果你曾经登上过泰山,当你站在泰山顶端,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时,你一定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唐代诗人杜甫所写下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如果你曾经游览过古寺、古桥、古关、古镇还有古运河,那么当你在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时,你才能够亲临其境,想象到当时的月亮中天,乌鸦在凄凉地哀啼的景象,感受当时满天霜华的寒意,并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当时面对江枫和渔火时作者难眠的心绪。

(四)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写作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就是积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积累是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坚持和持续才能实现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达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或者书面的方式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表述出来,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流利的表达。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一个积累的很好方式,它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按照事物的顺序,将旅游经过从头到尾、真实、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叙说,内容要详略得当,并在记叙中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作为《登泰山记》和《故宫博物院》等。

篇9

二、及时捕捉美的信息,挖掘教材中的美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从课文中,我们就能领略到课文中的语言艺术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美。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及时捕捉美的信息,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美。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悟文字美。

汉语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结晶,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语文中尽情展现。朗读是学生感悟课文的主要手段,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汉字运用的精妙。

古诗词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古诗文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低年级学生在背诵时,往往机械地记忆,而古诗中蕴涵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他们很难体会。因此,平时我便经常给他们讲李白、杜甫、孟浩然等诗人的生平故事,诗句写成的背景等等,并教他们按节拍背诵,学习古人吟唱。学生了解了李清照的《绝句》里面的“项羽”跟《大风歌》的作者“刘邦”之间的故事,知道了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惺惺相惜,懂得了“花落知多少”中的“知”实为“不知”……学生们更加愿意背诵古诗了。他们也从中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韵味,品味到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美。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一,由八个词语组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几个反映春天优美景色的成语或词组,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而且文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低年级教材中这样的课文不胜枚举,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课文的美妙语句,对学生进行语言熏陶,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精奥与美妙。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人对美的最直观感受,大多来自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对自然风景的赞叹,直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这需要学生会根据想象感悟。教师要会引导学生想象,借助图片、网络多媒体、声音等等各种手段为学生想象打好生活基础。如教学《松鼠与松果》一课时,我通过叙述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教育学生: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只凭分析讲述不足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我又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森林的图片,人们毁林伐树的资料,给学生观看,很容易地激起了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愿望。

小小的语文课本,容纳了名山大川,流淌着海浪清泉,展示着多姿多彩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文中得以体现,阅读课文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3.体验中感受美的情感。

人的感情分多种,亲情、友情、爱国之情、感恩之情……语文教学更不能忽略情感。

三、打造余音绕梁的课堂总结

篇10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下之妙。”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一、诵读诗文,感受意象

意象不仅包含意思,还包括读者在特定的意境里的多种感悟、多种解读。学生通过古诗的朗读,头脑中浮现的是形象,进入的是意境,可以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思想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和心灵产生碰撞。

如在教学《春日偶成》时,笔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展现的是怎样的情景?在师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重点落在让学生借助诗句想象画面上,然后把画面转化为描述性语言。这时候,学生脑中有画,胸中有情,也就有了语言表达的冲动。“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春天天气晴朗,百花争艳、桃红柳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就不难体会到在小溪边春游的快乐心情,追问为什么“时人不识余心乐”,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也就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心境了。

二、了解背景,表达意象

古诗总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写成的,是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外在显现。要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必须深刻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如教学《示儿》一诗时,笔者在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谁告诉儿子?”“告诉儿子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告诉儿子的?”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有了亲密接触后,能初步感知古诗的意思,及时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感知宋朝爱国大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始终牵挂的是被金兵侵占的中原大地的收复,中原人民仍生活在金兵的铁蹄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一生为了祖国统―大业的愿望没有实现,所以临终以遗言的形式来表达心中渴堂收复失地的情感。学生在了解这首诗写作背景后,心中对陆游的敬意油然而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味道也就不一样了。了解写作背景,学生既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又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篇11

一、兴味盎然吟诗词、语言丰富乐体验

(一)每两周推荐

每两周下发一份必会古诗目录,目录上我有选择地列出了各个朝代名家的著名诗篇,学生以每周固定几首诗文的速度吟诵着,背诵着。为了了解学生熟练程度和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我还绘制了“熟练程度”自测一项,请学生根据自己背诵的情况描画“金星”。利用每周三晨读时间、课间休息时间集中背诵或抽查。对在读书活动中的优秀者,评选为“诵读小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古人在诗词的创作、吟诵中实现安邦定国的伟业,感叹世化的无常,歌颂祖国的大好江山,诠释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二)课外大拓展

春天来了,教材中有描写春天的夜晚的诗――孟浩然的《春晓》,我就根据早春、仲春、晚春等不同时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住宅、广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然后搜集整理出描写春天的名诗,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杨巨源的《城东早春》、高鼎的《村居》、朱熹的《春日》、志南和尚的《^句》、程颢的《春日偶成》、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江南春》。还有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寒食》等。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受到古诗文的滋养和熏陶,而且增强了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和热爱之情,懂得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积累,增加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继承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传承的祖国悠久的文明。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正是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二、形式多样悟诗情、心灵丰富乐感受

(一)了解诗人

这样坚持不懈地背古诗,学生发现了许多朝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的诗特别多,从《静夜思》到《望庐山瀑布》,从《古朗月行》到《望天门山》,进而猜测李白是最有名的诗人。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趁机会向学生介绍了唐朝诗人中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用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话语向学生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他们诗歌的特点和他们写诗中发生的故事,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地兴趣。从学生如饥似渴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班内可能又将出现新一轮的学习,这是伴着背诗词出现的,那就是了解诗人。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了我的想法。学生兴趣浓厚地去了解每一位他们知道的诗人,每出现一首新的古诗词,他们就会首先看看作者是谁,如果是以前没接触过的诗人,就会向老师询问这个诗人的概况或自己查资料来交流。“诗仙―李白、诗史―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贾岛做诗斟酌‘推敲’二字;王安石作《泊船瓜洲》多次换字,终得一‘绿’……”这些故事学生讲得头头是道。除了唐朝诗人,他们还了解了宋、明、清各代的著名诗人,苏轼、于谦、龚自珍的名字对他们并不陌生。

(二)归类背诵

让学生背出送别诗,背过的古诗词在学生脑海中一首首闪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都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学生诗人认识得多了,背诗时有时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杜牧的诗说是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说是李白的诗。这种现象用归类法也能很快解决。按诗人来背,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这些诗人,你能背出几首他们写的诗词?以这种方法背诵,既巩固了诗词,又牢记了诗人,这样诗词与诗人就能对号入座了。

(三)开展竞赛

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也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背古诗大王”得“金星”的小型竞赛便在我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为了得到“背古诗大王”的称号,每个学生都拼尽全力,课间和同学轮流背,也敢和老师来挑战。这种温故知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收获颇丰,还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三、置身诗词品诗境生活知书乐达理

(一)诗情画意

一首首诗词,如此吸引人,如果配上图画,是不是会锦上添花,配上图画的诗词又是有另一番景象呢?事实上,学生爱给诗词配上图画,他们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作画时,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蝴蝶还是要画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绘出了可爱的美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意。

(二)感悟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感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自然感悟诗的韵律美。

(三)体会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于感染性。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上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进入,带着感受诵读,体会诗人的心情,自主自悟地学习。

篇12

2.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自主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教师不但要“精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或参与研讨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人的思维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借助于问题情境,学生才能努力地发现、寻求,创造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与方法,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花儿也会放风筝》这篇课文,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人和动物可以一起分享大自然的一切,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中,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好奇地问:花儿还会放风筝·都放了什么样的风筝·……当他们通过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解决这些问题后,更提出了“花儿还会放什么样的风筝·”“我看花儿放风筝”“花儿与风筝”等一系列的扩展内容,既体会到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更亲身经历了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并有所发现的过程,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2.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小组学习。它是一个异质小组,将不同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别的学生组成一组,组内每一个学生都有责任。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了外因,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因。合作学习能促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例如,在古诗《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再回顾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接着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组成不同的研究学习小组,可以是以座位组合的四人小组,也可以是关系较好的朋友,还可以是用同样方法学习的几个同学。学生根据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诵诗文等步骤,采用各自掌握的方法分工合作、学习探讨,有的查资料,有的看插图,也有的逐词逐句探究,说、画、背、写,各显其能。在汇报交流时,许多小组都通过合作研究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提倡多读书勤思考。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读书思考,会运用自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品读等多种方式来学会读书思考,并向课外延伸。如学习《捞铁牛》一课,学生通过边读边思,对于“捞铁牛的准备”和“打捞铁牛”这两部分内容,自己做了标注,理清了顺序,使重点问题迎刃而解。

4.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和运用。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课前查找学习资料,开始没有选择性,照单全收。笔者指导学生分析资料与本课内容的联系,选择最为精要的内容来交流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搜集资料会选择重要的内容,舍弃无关内容,为学习服务。

5.关注课堂教学的综合开放性。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春天的雨点》这一课,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真挚深厚的师生情像春雨绵绵滋润着师生的心田。笔者启发学生运用查资料、交流探讨、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搜集了关于“春天”和“师生情”的资料,有描写春天的古诗、散文,有写师生真情的文章、典故,并通过摘抄研究卡片、仿写作文、写读书感想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不局限于对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拓宽了知识获得的渠道,还迁移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种学习能力。

三、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注重激励评价。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时,笔者注重激励性评价的运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受到鼓舞,不断地产生内驱力,去进一步地研究探索。激励评价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如学习活动中,笔者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这个词语大家学得很认真,这种潜心钻研的精神令老师佩服。”“你们小组团结协作,对这段课文的研究很有创意。”“这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有时笔者也通过微笑注视、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肩膀等肢体语言以示激励。

2.培养主体评价。在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同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主体评价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要认为学生年龄小就没有评价能力,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都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言传身教。笔者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时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如“我认为他这方面做得很好!”“我要向他学习……”,中肯评价自己与他人。在这一次次的主体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学习评价的方法,也积累了与人交往、合作探讨的经验,更激发起参与、协作、共同发展的精神。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终结性的评价,会使学生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则不利于学生的平日学习。我们应就学生平日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做记录、评价。一个形成性评价的记录,会促使学生重视平日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3

二、领略韵昧,揣摩语言美

经典诗文的语言富于形象性、动作性、色彩性、音乐性和多感性。它是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世界,古人为了把诗文的语言炼得更传神,更动人,更精炼,更悦耳,不惜绞尽脑汁,呕心沥血,从“力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诗句都可以看出。品味揣摩诗文的语言美,使学生入于目,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感知诗文的语言美,接受感染熏陶,获得审美享受,从诗文中吸取语言的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引导学生体会“绿”字。诗人王安石曾用“到”“过”“入”“满”等字眼,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绿”,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境全出。从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同时,“绿”又有动词的意味,吹绿,使之绿,使春风具有一种动感,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三、再现画面,体昧语言美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往往又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因此在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可逐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凭借想象中的画面再现情境。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在想象中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语言的美。 如《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于是,我在课堂中决定让W生给诗配画,感受意境。先是由我配乐深情读诗,学生闭眼想象画面;接着指名学生交流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然后小组合作,给诗配画。这样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刻地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帮助其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四、巧记妙背,积淀语言美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小学阶段积累更多的古诗文,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净化人的心灵,丰厚人的文化底蕴。要提高背诵质量,则要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激起学生的背诵兴趣。 例如,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如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可以按照课文插图制作课件,让学生根据画面的描绘与诗句对照,便抽象为具体直观图像识记背诵。图片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五、仿写运用,表达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