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生成长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生成长论文

篇1

一、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生命化课堂的“根基”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地予以尊重,以平等的关系来进行知识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的灌输与接受。同时,重视情感上的交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错误”假设,并在认可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知识的引导,从而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

二、创设合作互动的课堂:构建生命化课堂的“主旋律”

生命化课堂的模式是要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达成学习共识、共同经历学习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会给知识注入生命的气息,知识也因此而平添了几分鲜活的色彩。

篇2

【关键词】意疗;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

1.研究背景

据教育部门统计,有30%左右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焦虑、烦躁、自卑、封闭,甚至自杀现象发生的比率不断上升。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这些都是大学生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而大部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这种虽无较大损害但愉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常伴口中的情况比较常见,即所谓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可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医生来改善心理状态。

2.研究必要性

中医学“意疗”理论中,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间的相互反应与关系,通过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古籍经典里早有记载成功的案例,但目前理论整理较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很少会认识到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日渐严重进而产生心理疾病,既不自我调整也不看心理医生,这时候中医学“意疗”理论应用于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不会给大学生一种“我心理有病”的压力感,而是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方法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及时预防其心理产生疾病。因此,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意疗”,在浅析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的同时,也希望将我国国粹中医学“意疗”理论推广化,惠及更多的人。

3.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诱因

3.1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处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中,有丰富的娱乐场所和玩乐方式,外界的刺激让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过度的放纵和享乐,迷失了自我,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3.2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是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从小在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受到关注,没有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来往,变得孤僻忧郁,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

3.3人际关系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感到孤独,逐渐变得内向起来,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3.4就业竞争的影响

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家庭、情感等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

4.中医学“意疗”理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研究

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心以知觉功能统领性情,实现性情。中医学“意疗”理论通过研究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等,对于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整理出了中医学经典古籍中的“意疗”方法,并针对一些影响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诱因做出了“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4.1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理论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的心理疗法,具有鲜明中医特色,根据五行相克理论而产生的不同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情胜情来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此外,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所以说,欲解大学生心里之郁,则协情志之调。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的恐惧心理,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喜伤心,恐胜喜”以及“恐伤肾,思胜恐”的说法,平时大学生应该多思考人生的具体方向,多做准备,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和心态,“中和”状态即为一种心理健康状态。那么面对竞争压力带来的恐惧时,可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超越障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及时预防大学生因压力太大而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4.2开导解惑法

清代名医吴鞠通说“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婉言以开导之,重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惊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凑效如神”。对于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而孤僻忧郁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是时候说理开导、同情安慰可以改变其心理环境。由于大学生同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关系层面上进行考虑筹划就很重要,询问健康咨询者个人想法的同时,要保持把重点放到他们的关系上。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开导者要委婉指出性格孤僻对其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然后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找到咨询者负面情感中积极的一面,向他展现出爱与友善的表现[6],寻找从孤僻中走出来的突破点,同时也说明想要把孤僻的性格改变确实得要自己下决心养成良好的心态,此法对于预防由人际关系紧张而诱导的心理疾病同样适用。

4.3移情变气法

《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为了预防心理健康等疾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即可。放在当代,对于外界的刺激而日渐消沉的大学生,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外界诱惑对其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做到移情变气。大学生通过派遣情思,改变心志,特别是通过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把诱发人心理疾病的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此外运动移情法对于一些大学生因情感问题而可能诱发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预防作用。

5.总结与展望

中医学“意疗”方法作为一种将理论推广化的尝试,有利于拓宽心理学方法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渠道。“意疗”将该理论中的“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法等应用于预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辩证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在心理学本土化的浪潮下,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当然,“意疗”方法目前缺乏一定的实践研究,这也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也相信不久的将来中醫学“意疗”方法必将实践化,预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并且造福越来越多的人民。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自从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结合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后总结出43323的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会临床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其整个临床职业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

由于住院医师制度的推出,在原本研究生更侧重理论学习的研究来说,又增加了36各月的临床实践学习。一时在学生的培养、时间的高效利用与分配、管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混乱。高效、有序、协同、合作、指导性强、应用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一直并没有完全建立。鉴于此,我院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强化目标管理。做好过程及结果监督。形成我院特有的43323的中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2]

一、搭建四位一体平台

1.构建校院培训基地学生“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

随着规培制度与专硕培养的并轨,研究生管理就由原来的三方管理即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三方协调管理转向了由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和规培医院共同参与的四方管理。在原来三方管理基础上又增加了规培医院的教育与管理。在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后,给本来就不是很成熟、很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各管理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是否通畅,对研究生管理是否规范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有机地将各自岗位分工明确,责任细化,并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时时将学生的学习、规培、科研、思想动态等信息交流,均衡时间分配,并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协同管理。[3]

2.制定院校基础教育基地与住培培训基地接轨管理制度

制定两个管理教学单位相关制度。如定期例会制度、责任分工制度、问题处理机制等,确保干事有依据、沟通有平台、协调有对象,解决有效率。从而实现分工不分家的两地接轨制度,充分发挥两地教学与住培的教育管理优势,形成合力。实行信息共享、教育方式方法共享、优势资源共享,强化沟通、协调在开展教育过程中的集约化和高效化。

二、严控三个教学环节

三即三个环节,即培训、监督、考核等跟踪管理环节。培训、监督、考核是保证研究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任务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定期对学生召开学习进度说明会,要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召开专科培训会,要明确培训目标及培训的实效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规培中的考核,落实考核时间进度推进表,实行两周一次的主会制度,完成学业中的监督管理工作,细化考核制度。

三、打造三支精英团队

三即三支队伍。组建管理团队、考评团队、标准化的导师培养团队。

1.四向管理均衡分工,科学建设管理队伍

由于研究生管理涉及方面多,沟通协调面广,所以学院要精选力量参与到研究生的管理中,要明确导师、辅导员、住培教师、研究生院教师的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流程。对各自相应的工作内容开展正规的培训。

2.成立专业的培训考评小组

学院层面要联合教学、学工、住培医院精选人力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学业中期掌握程度,规培科室应知应会掌握情况进行考评,要实行定时考核和定向考核结合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考核。考评结果可以作为日后评奖评优的参考基础,并对学生成长做成长鉴定,形成详细的学生成长档案。

3.组建标准化导师培养团队

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临床培训,其中包括导师政治思想、觉悟及自觉性。定期邀请国内外优秀医学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导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管理会等活动,加强管理制度培训,解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自身院校有关招生选拔、培养、学位授予及导师遴选等方面规章制度培训,帮助临床医学导师明确培养目标,掌握培养方法。

四、搭建两个实践平台

二即两个实践平台。借助国家级临床大赛平台和社区义诊平台。国家级的临床技能大赛和社区义诊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及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院特别重视这两个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在国家级大赛前,学院会组织由本、硕、博组成的团队进行比赛。增强了学生梯队培养。同时配备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学生大赛。同时,在社区平台建设上,每周都会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带队到社区义诊,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增加了对诊病、处方的交流沟通,切实地将教学课堂搬到了社区现场。同时,我们针对研究生开设第二课堂德育分制,确保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性。

五、提升学生三个能力

三即三个能力培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课堂活动体系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1.成立研究生骨干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强研究生学生组织在学生业余生活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科研、临床等培训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有效弥补老师下班后时间利用率低下的现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构建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篇3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244-246.)

1 精神科医生的炼狱:中美医生天壤别,岂可平坐论短长

曾教授系列文章的第2篇是关于精神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第3篇则是重点讲对精神科医生的心理治疗培训。读了他介绍的培训制度后,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千锤百炼”这个成语。当个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真是太难了。紧接着的问题是:“有必要这样折腾吗?”

曾教授像其他美国精神科医生一样,受到过全面的精神病学培训,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培训。这个现象在西方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不像在我国,有些精神科医生盲目地鄙视心理治疗,而一些热衷心理治疗的人(包括一些精神科医生、非精神科医生及非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又竭力避免让别人以为自己与精神科医生有染,喜欢称自己是“心理医生”。

我本不喜欢“心理医生”这个不规范的词,但是看到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需要经过那么复杂、严格的培训,觉得这样熬出来的人应该是比较配这个称呼的,所以在标题里用了这个词,期望让有上述两种倾向的人能在“心理”和“医生”这两个词上各有新的理解:不喜欢心理的精神科医生要多学点心理治疗;耻于被称为精神科医生的人应该理直气壮地认可这个光荣的头衔;不喜欢与精神科医生为伍的人应该向精神科医生的高标准致敬,而没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再也不要随随便便称自己是医生。

对照美国同道的职业生涯,我们虽然也戴着“psychiatrist”的帽,却好像都是“草根”或是“草莽”出身。这倒不是自惭形秽,而是因我们道路不同,成长非常不易,难免百感交集。毕竟培训的事一定要涉及自我体验的,于是,尽管自己还不是可以写回忆录的人物,还是想联系自己30年来的“非规范”成长经历,引大家来讨论为什么要规范化的问题。

2 广阔天地里的稀有动物:磨难尴尬各自知,无师自通终有期

我们这代人走上精神科医生的道路,有些是出于偶然,有些是出于无奈。我1980年读大三时,哲学课上两小时的医学心理学介绍,让我马上决定一辈子做这门学问。后来登门求教老师得知,心理学被压制几十年了,才刚刚恢复;学医的人要做心理学家就得当精神科医生。这让我心里一阵忐忑――当精神科医生还会像当心理学家那样好玩吗?那时,精神科医生没有几个是自愿选择而当上的,大家对精神科医生的态度用“谈虎色变”形容并不为过。

1981年,终于在上精神病学课时见到了万文鹏教授。问他如何能当上精神科医生。他首先问我英文好不好,让我很诧异。他说,中国没有像样的精神病学,什么都得从头向人家学,所以外语很重要。当时以为向西方学,就是能读人家的书刊,能说话交流,不可能想到诸如住院医师培训这档子制度性的事情。

1983年毕业那年,填报了去精神病院的志愿,却因故留校在附属医院神经科做了神经科住院医师。在门诊3个月,许多病人是精神科的病人,但每天来这个著名专科看病的人太多,一天要看50~60个号,只顾得上关心躯体问题,说话的时间仅仅几分钟,不可能做心理治疗。2年后去华西医科大学复试,火车上遇到加拿大人,他们对我23岁就声称是神经科医师大为不解:好像专科医师应该35岁左右才能当上吧?面对这些洋人,我当时很自豪――我已经干了2年了!这就是中国特色!

接下来的3年硕士生学习,是另一个中国特色――以学代训,读研究生、搞科研成为当上专科医生的一条康庄大道。华西医科大学给了我最重要的住院医师训练。刘协和、袁德基等教授的查房、病例讨论现在还历历在目。因我会的是科研型硕士生,有大量时间博览群书,恶补了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空缺的社会人文养料,但可惜只安排了一年病房工作时间。还记得导师何慕陶教授曾试着像美国人那样组织几次行为医学的专题研讨课(Seminar),要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好小论文轮流报告,很新鲜,却很不习惯。后来去遥远的大凉山彝族地区调查,完成了跨文化方向的硕士论文。毕业时觉得出师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回到原医院与几位年轻同道一起,没有什么督导就开办了开放式的精神科病房。就这样,在大学毕业5年后终于当上了自立自主的精神科医生。

干了2年精神科以后,1990年到现代精神病学的发祥地德国海德堡,花3年时间学习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但大部分时间是一头钻进系统家庭治疗,顾不上深入学其他东西。在那里,感觉与同事及来所里轮转、进修的人(不管是医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工作、哲学背景的人)都缺乏共同语言,可是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人之间好像在培训经历方面却非常相近。他们常好奇地问我专业成长方面的问题。连我的导师也不解,为什么我对读学位那么重视。他觉得“培训”与“研究”有很大的差别。

在告别晚会上,研究所所长致辞,说我是“中国的稀有动物”,回到中国后相当于一个人要为整个海德堡市的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他算了一下,1993年时大约13万个中国人里才有一个精神科医生,那时海德堡正好约有13万人口,但这个文化名城居然有400多位精神科、心身医学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这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西方国家医学生学习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课程的总时间超过其他学科如内、外、妇、儿科;毕业时自愿要当精神科医生的人的比例比我们高,专科医师培养门槛高、培养程序严格、内容丰富,社会和受训者支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很高,但执业后能够得到补偿。而在中国,目前年纪在三、四十岁及以上的精神科医生,多属于成长于特殊环境与时代中的“放养的稀有动物”。但他们却并未因“物以稀为贵”而养尊处优,而是有点自生自灭的味道,出奇地廉价。他们还有点像小说里的云游武侠,各人依门派不同而有独特功夫。结果,其能耐就像国宝武术,好看、实用,但难进奥运会成为竞技项目。

在国内,所在学校、医院,跟随的导师及选择做的学位论文课题等客观方面的偶然性,以及动机、兴趣、个性等主观方面的多样性,决定了医生们不同的学术取向、素养与水平。千差万别之中,较相同的就是艰苦奋斗出身,都没有经过西方国家那样的严格培训,齐刷刷成才的概率很小。

相比之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成长条件稍好。尤其是几个大城市的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研究中心、研究所,独秀于其他地域和等级的医院,形成明显的两级分化。然而就是在这些精英机构之间,也是风格、特长各异。更多的同道们,条件至今还很艰苦,一次分工到专科医院便定了终身,勤奋好学的人只得靠“无师自通”。有的前辈,年纪轻轻时就被“放单飞”,但在边远、荒僻之地也不忘钻研进取,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还是有许多人缺乏条件,动机也不足,变得知识贫乏,技能单薄,成了于清汉教授所称的“氯丙嗪医生”,什么病人来了都只知道按“精神分裂症”处理。这样看来,缺乏良好职业生涯条件的人生,代价、机会成本实在太高,本来要对社会释放出来的潜能常常被浪费掉了。

3 迈向规范之路:中外江湖汇共识,游侠孤魂修大同

2011年新年前夕拜访许又新教授,采访他20多年前为“中德心理治疗培训项目”做翻译的感想。他送给我一本小书《如何学习心理治疗》[1],并提到“译者序”里一句话:“我从来也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训练,甚至没有任何一位上级医生指导过我如何进行心理治疗。” 许教授回忆道,1997年发表的有关心理治疗现况问题的文章[2],曾写入了“中国心理治疗师不得不‘无师自通’”这样的内容。他笑着说:“严格地说,无师是自通不了的啊。”

目前,由于成长经历方面的差异,我们这个职业群体离散性较大;有时看法不同,交流也有不顺畅的时候。但这常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歧,而是因为缺乏正规训练,少了许多本来应该有的共识。例如,许多同道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训练,但以为自己与患者、家属谈话谈得很好,这不就是心理治疗么?已经会了,就不用多花功夫了。更有甚者,用几十年前对某种流派的批评来全盘否定现代的心理治疗,同时沉迷于生物医学方法,懒得与人说话,渐渐地不会治疗神经症之类需要心理治疗的病。有的专家居然武断地说抑郁症、焦虑症就是生物性疾病,根本不用做心理学研究。相反地,另一些因为机缘、兴趣而多学了心理、社会、文化这类偏软科学东西的同道,也许对生物精神病学没有兴趣,渐渐地无视这方面的进展,重型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也不会治、不敢治了,同样有脱离医学主流之虞。

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直接就做专科医生的做法,目前还是多数中国精神专科医院的现实制度;读研究生之后进条件好一点的机构,本质上也类似,因为还是没有系统的临床训练。这是为了解决临床一线劳动力短缺问题而造成医生“长缺”的恶性循环制度。因为这样的制度难以吸引大量优秀的医学生投身于精神医学事业,不利于培养优秀医生,难以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提高精神科的行业地位与社会形象。

其实,世界各国对精神科培训的很多核心内容还是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只是受制于条件而有实施上的困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同道,常常只能望洋兴叹。发达国家的同道们对我们国内精神科医师队伍素质的看法,值得我们深思。但我们也不用妄自菲薄。大家若是对于规范化培训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加上有更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行业发展前景,会很乐意接受长程、严格的培训。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医学界已经有了规范化培训的良好势头。越来越多既有国际视野、理论素养,又有扎实的实践功底的同道,利用各种学术技术及行业组织的平台,奉献各自专长,汇聚起可以供广大同道分享的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和经验,为推行规范化培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彻底改变了以前单打独斗的局面。例如,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几年来,积极开展了提升素质和改善形象的活动。其中,在加强、扩充临床精神医学培训的进程中,显著增加了心理治疗、法律、伦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最近在我国卫生部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基于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部分地区和机构的经验,组织编写了适合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3],即将于近期开始在有条件的机构实施。

在心理治疗培训方面,以“中德班”为代表的一些国际合作项目,20多年来不但培养了一批批接近国际标准的心理治疗人员,也为增进精神科医师与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近年来,很多可供参考的文章[4-6]讨论这个问题,表明了大家的重视。

总之,以我国近30年来各项建设突飞猛进的成就来看,以我们在艰苦条件下还能取得许多骄人的成就来看,中国的精神科医生赶上世界标准已经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Bruch H.Learning Psychotherapy,Rationale and Ground Rules[M]. 许又新,译.如何学习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内部资料,1974.

[2]许又新,赵旭东.我国心理治疗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9-10.

[3]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试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1-121 .

[4]杨蕴萍.中国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培训教育模式的讨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357-358

篇4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医保体制的全面铺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趋多元,中国的公立医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背景下,许多公立医院都选择了“做大做强”的资源投入式的发展模式。然而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医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了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以A医院近五年的发展为例做剖析。

一、现状调查

(一)医院的扩张

基本情况:

(二)2012年青年职工的状况

1.人数

2.年龄状况

3.工作年限

4.人员的流失

二、 数据分析

(一)公立医院的扩张

公立医院的扩张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的扩张上,表现为床位数、设备资产值、医院固定资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医院硬件的扩张也带来了医院人员的扩张,表现为人员数量的增加,新鲜血液的注入整体提高了医院职工的学历层次,也改善了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的比例。但是软件的提升滞后于硬件的提升,反映为新进人员职称偏低,动手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二)青年职工的状况

1.培养的迫切性。从青年职工的人数来看,青年职工占到全院职工总人数的半壁江山。青年职工已成为医院的生力军,他们的医疗水平、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关涉到医院的声誉和品牌。并且25~35岁是医疗人员成长成熟的黄金期,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实战期,也是他们丰富经验、养成习惯、培养态度的生成期。

2.高层次青年人才的缺乏。学历高低,反映的是所受教育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反映的是理论功底扎实与否;因为临床医疗既是创新性的工作,又是经验性的工作。职称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操作能力的高低。从医院现有情况来看,医院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医生不多,药类技类博士研究生缺乏,护理类博士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

3.临床经验急需提升。从职称上看,具有中初级职称的青年职工占医院人数的多数。从工龄上看,相当一部分青年职工在现有岗位上工作不到三年,近半数的青年职工工作不到五年。临床医疗是一门经验医学,这也意味着医院青年职工的临床经验急需丰富。

4.人文关怀的呼唤。从2012年医院职工离职的情况看,共离职4人,其中3人属青年职工。人才的流动属正常现象,但是通过访谈,得知青年职工离职的原因主要是个人发展、家庭原因、人际关系。结合离职的青年员工的去向,较为多数的为了个人发展而离职的员工的新去向,并不比现有医院强。也就是说,这部分离职的青年员工放弃了综合实力较好的但是可能个人发展空间狭小的医院,而选择了综合实力较弱的医院谋求空间。如果现有医院改善人际环境,早用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可能一些优秀员工可以留下创业。

三、相关建议

1.做好培训,创建成长平台。(1)专项技能培训。医院的品牌创建依靠特色科室,拔尖人才;医院的业务量的提升依靠医技人员整体的技术水平,因此对于青年职工的培养应遵循重点培养和全面培养结合的原则。从培训的方式来看,可以立足于院内培训,重视进修培养。就院内培训而言,可以将相关培训定期化、制度化。入职培训应侧重于工作流程的熟悉,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医院文化的熏染。临床病例讨论会可以科室为单位,以专家领头,鼓励青年医生发言,建议形成个人心得本。临床大查房可由医务部、教学科研部牵头,以个案或病种为主线,用病历摘要、诊治讨论、专家点评的方式开展,扩大青年医务工作者的视野、拓展临床思维。科研论文、新技术的宣讲会应侧重于经验的介绍与推广,起到听到、见到、悟到、用到、再创新的作用。派出进修是提升青年职工业务能力的良好途径。对于派出者的选定,要综合考虑科室发展的短板和远期规划,要考虑培养者的知识结构和潜在能力。对于派出人员派出期间的学习情况要定期反馈,归来后,须在科室进行派出汇报和经验推介。此外,除了“派出去”,还需“请进来”。可结合医院实际,邀请专家来院讲座。(2)职业精神的培养。对于一个优秀医务人员,精湛的技艺与良好的医德,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现今医患关系恶化、医疗纠纷不断,医疗服务功利化的背景下,加强青年职工道德培养尤为重要。要培养每一个医院的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专业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作风上的一丝不苟的态度,道德人伦上的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的培养方式多样:可通过座谈会了解民情,通过表彰会张扬新风,通过主题竞赛弘扬主流价值观,通过户外拓展培养人文精神等。

2.依托科室,搭建人才梯队。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18~25岁是医学人才的成长期,25~35岁是医学人才的成熟期,35~45岁是医学人才的成名期。优秀人才的成长固然有着浓厚的自我成才的色彩,但分析中国众多的医疗学科团队情况,可发现首先是零星的拔尖人才显露,然后是学科团队的组建,最后是批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涌现。一个科学的人才梯队的搭建,可采取“学科总带头人+次级学科带头人+梯队成员”的形式,不同层次间保持适当的年龄梯度、职称梯度,以减少内耗。在人才梯队中可采取导师负责制,让青年职工与有一定资质的前辈结成师徒对子,用“传帮带”的方式帮助青年职工的成长。

3.注重落实,抓好住院医生的培养。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的培养,对于提高青年医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非常重要。首先要建立完善《临床住院医生培养的实施细则》,对临床住院医师的培训要求、时间、方式、内容、考核等细化,制定相关制度。然后关键是执行和落实。加强住院医师的管理。定期召开住院医生座谈会,检查住院医生轮转手册,对青年职工轮转科室的时间、病种数、病例数、手术数、科研论文、医德医风进行考核评价。如果指标不能到达要求,建议延长培训。其次是加强住院医生的考核。住院医师的考核可以常态化,采取出科考核、年度考核以及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专业理论考试坚持与临床结合,采取从严、从难、大题量、覆盖广的出题思路。临床技能考试可用面试和操作的方式进行,着重考察青年医务工作者的临床思维。

4.优化环境,提高培养效能。自古就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经过对医院青年职工的访谈,结合分析青年职工的离职情况,青年职工(尤其是新入职)成长的人际环境还可优化。要建立尊重、信任、宽容的人际工作环境,摒弃怀疑、排斥、诋毁的人际工作环境。对于青年职工既要放手给予锻炼的机会,又要加强侧旁指导的意识。同辈之间业务上的交流与学习是必须的。要倡导一种健康、良性的人际工作环境,不遗余力地批评相互轻视、相互诋毁、保守封闭的陈规陋习,可对科室的人际环境进行相关的民意测评或调查反馈,并纳入科室考评和个人年终考核中。

篇5

有一位患者,再看专家门诊之前,已经从网络上搜集到了所有有关自己疾病的资料,甚至连最新的学术论文也打印好了。他穿着笔挺的西装,带了一本《协和医事》的书,“气宇轩昂”地坐在专家的面前。一进门,他便将《协和医事》放在专家触目可见的地方,然后结合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问专家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此举让习惯于盯着电脑屏幕的专家抬起头来仔细地看了看他。他谦逊地说:“大夫我不在医院工作,但是我一直尊重医生,我相信老协和这些名医的精神今天都还在,在您身上我就能感受到这种力量。”专家严肃的脸孔马上舒展开来,甚至露出了笑意。难怪之后他接收到了最完美的服务。

医生也是人,期望其如圣人,实在是不合实际的。这位聪明患者的成功就在于他将心比心,以积极地就医态度换得医生的重视,以对医生的尊重和理解换得高质量的服务。

还有一次,我采访一位骨科名医。他颇有感慨地说:“现在懂得和医生搞好关系的患者太少。”(这里的搞好关系绝不是送红包的意思,而是将医生作为人来理解、尊重和接纳)

他举个例子说:“我曾经有个患者,在我手中被我误诊了。后来他转到另一家医院之后发现我之前几个月的治疗是错误的。但是他没有马上告我,更没有采取任何举报或者责备。其实在这几个月的住院期间,他一直对待我如同朋友一样。不是把我放得高高在上,更不是送什么东西给我。他就是会在每一个和我接触的机会中,表达他对我的关心和尊重。”

“他发现被我误诊之后,只是非常平静地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了一下他现在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我能感受到他的意图不是责备我,而是要让我通过这个误诊可以有所学习。”

“我心里认准了,这个朋友我交定了。不是他来和我交朋友,而是我认定这个人可交。后来我们成了十几年的好朋友,我做了他全家十几年的免费医学顾问……”

这些年的采访中,说起医患关系,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千头万绪。医者和患者无不满腹苦水。但上文这个患者,真是智慧得让人惊叹。换个角度想一下,假若他一气之下将这位医生告到医务科,后果如何?无非多几个钱而已。然而他用饶恕和理解充分向这位医生展示了其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一位医者的心。

篇6

1.2简化思维:一些学生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盲目相信某些先进检查方法提供的数据或图像护理论文,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1.3表面思维:把现象当作本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使临床症状体征表面化,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

1.4印象思维: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体征或辅助检查资料感兴趣,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论点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临床判断的资料任意删去,做出偏面的诊断,制订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案。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客观规律。

2对策

毕业实习是临床教学过程中实践最多的一年,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笔者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供同道参考。

2.1在带教过程中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2.1.1加强床边教学:查房时应针对病人,应用新的医学模式,讲解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一定要重视用系统化整体观综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医嘱、对症处理。对给予的处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当观察员、记录员,应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注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实习效果。

2.1.2增补临床专业新知识,重视医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定期举行讲座。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故应举办专题讲座,疑难病案、大手术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在讨论中以学生发言为主,带教老师引导,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在讨论中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转变观念,不能只依赖现代技术设备,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医学事业的人道主义本质。随着社会进步,疾病谱的演变,对医护卫生保健服务的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后者包括保健康复需求的扩大。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技能、价值及态度的获得和发展,要让医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和价值观,并重视以下能力的培养。

a)临床技能:是要求医学生掌握的最核心的技能。除进行诊断学和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外,应加强人际交往技能、职业行为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避免机械操作。

b)学习技能:医学生不能满足书本知识,套用书本知识,应养成主动地、自觉地更新知识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篇7

“诊断”是一个古老的医学术语,包括“诊”和“断”两个方面,在医学上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医生诊断后所做的结论,二是医生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及各种医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以及患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对应的人体器官功能损害的程度,这一系列动作的步骤及方法。将“诊断”一词应用到教学之中,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称之为“教学诊断”(Teachig Diagno-sis,CDT)。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因此课堂教学诊断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有利于管理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效率最高的一种诊断方式,本文研究与探析的教学诊断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诊断而开展。

笔者据检索及阅读论文过程了解到,在国外,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比较少见。通过深入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到,国外并未将医学专业的术语“诊断”实际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而是从发展性教学评价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诊断教师的课堂教学。前苏联学者巴班斯顿研究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学术思维;柏林纳将教学行为区分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与无效的教学行为;盖奇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美国的多伊尔在盖奇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技能;斯蒂芬于1989年首次提出了教师的自我评价理论,强调“以原则为中心”;而后,芒托尼尔强调了教师的标准化测试的重要性。在国内,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相关研究也尚未系统化、正规化、普及化、常态化。1989年,杨惠贤在《西安体育学报》上发表期刊论文《体育学院学生理论课考试试题分析》,最早提出了“教学诊断”的概念,但是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直至2009年才在相关杂志上出现“课堂教学诊断”的相关论文。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日益增多,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不断重视,但是直至目前针对“课题教学诊断”的研究依然比较零碎,未形成系统。所出的论文影响力也较小,内容单一,缺乏真正的实践意义,更没有建立课堂教学诊断的长效机制。

课堂教学诊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实际条件、老师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内容的手段要实现多元化、科学化、个性化的途径。但是纵观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诊断现状,距离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可以说,我校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还任重而道远。

1 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

1.1 唤起教师的课堂教学诊断意识

当前我校的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教学诊断意识,没有认识到培养自己教学诊断能力的作用。他们认为教学诊断是他人的事情,自己主要是被诊断的对象。如果上课被其他老师和专家督导听评课,有的老师也会从心理上排斥。同时,即便有教学诊断的机会,大部分的也是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堂教学诊断的内涵所在。常有的情况是有“听”无“评”,或“听”多“评”少,只挑好听的、优点方面来评,好像说缺点、不好听的会得罪被诊断的教师。殊不知只有客观的理性的课堂教学诊断意见和评价,才能真正给到被诊断老师帮助和益处。同时,被诊断的教师也应该放低姿态,谦逊开放,多听取各方面的观点,才能够使自己快速成长。因此,教师从根本上意识到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坚持教学诊断和教学诊断,才能真正发挥到课堂教学诊断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诊断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所学有所得。

只有长期执着地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诊断,才能使自己在教学诊断过程中不断有所感悟,教学诊断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1.2 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的两大能力,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就需要培养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思考教育理论、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习惯。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意识到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的深层意义。新时代的知识不断更新,所以作为教师也需要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接收新知识,才能指导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除了保持学习,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直到初具备创新学习能力的学生。

教师只有在教学诊断实践中不断反思,并把反思与阅读、学习教育理论相结合,不断地思考教育理论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和转化方式, 才能超越教学诊断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诊断能力。

1.3 建立完善的学校教学诊断机制和课堂教学诊断文化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提高,除了以上两点要求:其一良好的教学自我诊断意识,其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理论水平外,还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诊断机制,致力营造课堂教学诊断文化。

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诊断机制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摆设。每学期都有安排督导老师进行听评课活动,但是频率太低,有的老师整个学期都没有被听过一次课。学校亟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诊断机制,大力推进,使课堂教学诊断活动成为教师的日常活动,并安排相关部门系统的负责安排,保证课堂教学诊断机制运行的规范化。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诊断才能真正的发挥好其作用,深入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另外,我校目前课堂教学诊断的文化比较缺失,很多老师从心理上比较拒绝被听评课。学校还需大力推进良好的教学诊断文化,努力营造平等、真实、对话的教学诊断氛围,使每一次教学诊断活动都成为教师之间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理念生成的思想盛宴,使每一次教学诊断过程都成为诊断教师和被诊断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才能有序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在不断的诊断过程中得到提升,青年教师也能迅速成长。

课堂教学诊断这一理念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今,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毫无疑问,课堂教学诊断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核心能力。在各大院校,不断开展各类有关课堂教学诊断的建设与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喜事。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的巨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决定了它将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2 根据课堂教学诊断的发展轨迹与新时代的课堂教学需求,课堂教学诊断将会朝着三个趋势方向发展

2.1 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客体关系将发生转变

“教师”、“教师同伴”和“学生主体”将会取代现在的“领导”、“督导专家”,成为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

2.2 课堂教学诊断的辅助工具将不断趋于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

正如医学上的诊断工具、器械不断革新,课堂教学诊断的工具与方法也将不断发展,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课堂教学诊断的辅助工具包括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操作程序、权威的道德伦理、严格的诊断标准等等。

2.3 课堂教学诊断将往学科化、普及化、自觉化发展

课堂教学诊断能力是专业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群体的课堂教学诊断能力,将是未来课堂教学诊断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代天真,李如密.课堂教学诊断:价值、内容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0(4):41-43,66.

[2] 唐美莲.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13):30-31,33.

[3] 温小允.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诊断[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7.

[4] 胡庆芳.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系统的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

2009(4):41-47.

[5] 杨兰娥.教学诊断应秉持的六大原则[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9(11): 42-43.

[6] 秦德林,张伟.课堂诊断: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梯”[J].上海教育科研,2008(12:56-57.

[7] 宋继燕,胡秀威.浅析诊断―处方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70-71.

篇8

一、青年医务人员发展平台缺失情况分析

目前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存在青年医务人员发展平台缺失的情况,由此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医院发展与和谐的潜在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医院整体的价值观与青年群体价值观的不和谐。在医院精神的诸要素中, 医院价值观是实质和核心。 国家卫生部要求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医院价值观的实施需要广大工作人员的认同和支持, 其根本在于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医院价值观的规范、准则和理念必须得到工作人员的广泛认同, 化为自觉行为, 其培育才得以完成。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 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 增加其对医院价值观的认同和支持。目前,医院往往忽视了对青年员工素质的培养,忽视了青年员工的价值诉求, 因此,医院的发展缺乏持续张力, 难以调动青年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医院发展要求高和青年员工素质低的不和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深化与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青年员工整体素质,使医院在集团化发展中站稳脚跟,已成为医院管理层探索的首要问题。创新实践、创新思想注重全方位的培养青年人才,是实现人才与医院核心竞争力双丰收的重要举措。重视人才培养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要想真正有效地吸引、留住、运用、激励青年员工,以满足医院发展的高要求,就必须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理解和尊重青年员工,营造适合青年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青年员工发展拘泥于事务性工作。现在很多青年医务人员进入医院后,一些任务繁重的科室如获至宝,抓住人才就不放,只是一味地干活,入院后轮转培养的制度得不到很好地落实。一些部门领导在工作中重任务,轻带教,不能有效地对青年管理人员进行素质培养和工作指导,使得青年员工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青年员工由此拘泥于本科室的事务性工作,少有在畅所欲言、发表观点的机会和渠道,很难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百家争鸣的工作氛围。

(四)青年人员的创新性想法和思维缺乏施展平台。青年人有想法、有激情,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不被重视,同时也更怕自己由于心直口快说错话、办错事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便不约而同地形成一种“按部就班、只做不想、能想不提”的工作习惯,久而久之,必将对医院及青年人自身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本课题组前期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现有职工按年龄结构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市一医院在职员工共有2133人,其中青年职工(18至35岁)有1192人,约占医院员工总数的55.88%,28周岁以下青年职工631人,占29.58%。比例之高,反映出青年发展与医院建设的关系极其密切。我们已对医院35周岁以下青年职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青年医务人员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情况,包括:科研指导、医患沟通技巧、心理减压技巧、口才与演讲、PPT制作技术、形象设计及礼仪培训等,实际参与投票人数为352人次,总票数999票。结果显示,青年最感兴趣的前三项培训项目为:科研指导、心理减压技巧、医患沟通技巧。为此我们成立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青年成长联盟(平台),并已组织开展3次活动,吸引200多人参加,同时聘请2位导师作为辅导老师。

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深入研究立足于构建一个适合院内青年医务人员成长、成才的平台,有目的、有方向地将青年员工感兴趣的项目与内容加以多方面、多形式的指导,并在团队的协作与帮助下进行深化、提高,最终帮助他们发掘和培养自身的潜力和优势,使他们整体的素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评估院内职业培训平台对青年成长的推动作用,探讨构建青年成长平台的实践意义。研究成果旨在推动我院卫生人才梯队建设,也为我省卫生系统推广青年成长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青年成长联盟工作经验介绍

2014年初,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团委为了提升医院集团青年医务人员专业素养,为集团下属青年提供职业培训与教育平台,引领团员青年坚定从业信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共同实现“中国梦”进一步凝聚集团青年力量,在医院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院区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市一集团青年成长联盟于年初正式成立,目前按照预定计划顺利推进各项活动。

(一)细心调研,扎根青年,服务青年。为使“市一集团青年成长联盟”活动组织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青年需求,2014年初,市一团委召开医院集团各院区团工作负责人专题会议,对活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会议明确了联盟计划名称、实施步骤、实施内容、实施计划等,具体分为需求调查、活动开展、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2月,医院各院区内部网开辟调查版块专栏,广泛征求青年意见,了解青年思想动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调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调查方式,为后期开展联盟活动提供参考和支持。本次调查对象为35周岁以下医院青年职工,实际投票人数为352人次,总票数999票。其中,青年最感兴趣的前三项培训项目为:科研指导、心理减压技巧、医患沟通技巧。基于调查结果,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减压之道”职工心理知识专题讲座1次和“课题申报与论文撰写”等科研指导讲座3次,4次活动吸引了400余名青年参加,活动反响良好。

(二)精心策划,关注青年,引领青年。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关注度高、参与度高、满意度高。自联盟计划推出后,集团内部青年职工踊跃参加,参与网络投票人数达到350余人,占35周年以下团员青年比为54.8%,参与对象涵盖临床医生、护士、医技科室及行政后勤科室青年。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切入青年成长需要,集团内青年参加活动积极性很高,4次活动参与人数共计400余人,占35周年以下团员青年比为62.7%,超过参与调查青年的数量,可见,活动内容符合青年需求,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三)耐心回访,关心青年,团结青年。医院团委除了组织活动外,还针对每次活动进行回访,不断调整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真心实意为青年服务。在回访中,参加活动的青年对团委组织的联盟活动表示满意,轮转医生张医生初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感慨的说“医院能为青年们提供这样的平台,我们感觉找到了组织,很有归属感,以后如果还有这样的活动,我先提前报个名。”

青年成长联盟活动在顺利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在下一阶段活动开展中不断完善,不断调整联盟发展方向。

1.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针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参与人群不稳定,青年成长联盟下一步拟构建联盟核心团队,以各团委委员为各团队小组负责人,按照各临床科室专业,加强学科交流与融合,以职称、学历为选拔标准,选取相关科室内35周岁以下、研究生学历、中级职称以上的青年组织一支骨干队伍,实施联盟成员会员制,明确骨干队伍的权利与义务,不断完善联盟组织架构,以团委为核心,以骨干队伍为主力,将青年联盟的职业导航计划辐射至全体集团青年。

篇9

             做一个有思想的校长,

             是***的一贯追求

***是那种浑身上下透着实干和创新精神的领导者。他常说,开拓和实干,如果没有先进理念的引领,就会成为出蛮力的盲干。一个校长,首先是学校思想的领导。所以,彰显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尊重其人格,开发其人能,重视其发展,是他实践“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人本化管理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他主持制定、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并实施的教师岗位职责、教学常规要求、工作奖惩评价等三大类100余条规章制度,都显现着人性的光辉。他确立的“123456”学校工作方针,不仅着眼于学生的智慧成长,更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他积极倡行“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创建了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更是其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

可以说,“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管理理念,是王玉东心中最亮的灯盏。他坚信: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教师、培养学生,就是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充满人性、张扬个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他始终认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管理本质,体现为人本性、创新性和发展性,即以人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根本,将人置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尊重和开发人的价值;鼓励求异,容纳多样,人人都能创造,人人都可成功;强调终身学习,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个人幸福快乐,并使他人幸福快乐……

           率先垂范,做教师的教师,

           是***一贯践行的工作原则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打造优良的教师队伍,进而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是***的工作信念。为了更好地引领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他通过营造科研活动氛围、提高教师的认识,健全运行机制、建立制度保障、确立研究方向、提高科研实效等措施和方法,引导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活动,以此力促教师不断学习吸纳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内化为具体的行为,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总结与反思、发展与创新。为了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引向深入,王玉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参加教育科研,做“研究型”、“专家型”的领导,由他撰写的20余篇教育科研论文,在市、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或被正式出版的文集收录,或荣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

在他的榜样示范和典型带动下,义和中学的科研氛围浓厚。“研究”已成为全校教师的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努力成为实践研究者”已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态度和发展目标,多数教师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义和中学教师撰写的300余篇教育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荣获市级以上成果奖励。教科研的效应和效能是巨大的,它不仅推进了义和中学“学习型学校”和“研究型学校”的创建,促进了“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连年被区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优胜单位”,还曾荣获“山东省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用关爱启动师生的热情和内驱力,

           是***实施情感管理的行为准则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管理者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而且更多地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人格力量。***以强烈的人格魅力,把全校师生凝聚成了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集体。看上去身体壮硕的他,其实血压、血脂都高到令医生吃惊的程度,但他却快快乐乐地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着。工作就是快乐的、幸福的,他把个人的利益和快乐,与学校的利益、师生们的快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校两千多名学生,他基本上都能叫出名字。每个教师的思想状况,每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他都了如指掌。为改善办学环境他多方筹集资金,并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几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神怡,高雅的人文环境启人遐想;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温馨舒适的宿舍楼,透射着关爱与期望;功能用房、实验室及其配套设备均达到了省定I类标准,各类图书、杂志种类齐全,语音、电化教学设备先进,宽带网络畅通……,山东省教育厅陈光华副厅长时隔三年再进义和中学,对学校的可喜变化发出了“沧海桑田”的赞叹。

作为校长,校务缠身,难以有暇顾及家务。去年学校盖学生宿舍楼,三个月的工期,他几乎天天到施工现场。同时,家里也盖房子,他交给家人后不管不问,回到家里妻子埋怨,他总是笑脸以对,不作解释。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也就选择了奉献。在学生眼里,***是一位慈爱有加的师长。他总是利用中午或放学后的机会深入教室、寝室、食堂,去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需求。去年“非典”时期,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不受到侵害,早晚体检、消毒灭菌,他亲自督导,从而保证了抗“非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出现缝隙。

在广大教职工心目中,***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全校一百多名教师更是装在他的心里,时时刻刻把关爱送到教师的心坎里。一位教师的母亲生病动手术,他知道这位老师是独生子,没有轮换的陪床人员,王玉东亲自到医院陪护,感动得这位老师热泪盈眶。在***的感召下,尽管义和中学的教师福利待遇一般,可校内的教师像着了魔似的拼命工作,外乡镇的教师也纷纷要求往里调,不能不说是***的人格魅力激励了他们,吸引了他们。

          探索有佳境,奋斗无止境,

篇10

绩效考核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医院的长期发展起着举足轻足的作用,早期的绩效考核主要是与经济收益直接挂钩,在这种方式下,收入和支出是主要考核指标,用收支余额和不同的提成比率来调剂所考核科室的绩效额度。这种单一指标体系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收支的统计实质上也只是一个事后数据的归集,并不能对科室做有效地引导与规范,同时收支的影响因素也有其客观性,如科室的收入会受宏观经济、季节气候、社会环境等制约,科室支出也存在人员编制、设备引进等因素影响,单纯地强调收支难免引发歧义导向,所以收支指标并不能合理地反映科室的运营状态,不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

借鉴企业业绩评价的理念,我们可以发现,从20 世纪90年代起,企业的经营目标经历了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转变,业绩评价也从以短期利润为核心的财务指标考核过渡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考核,出现了许多新的考核机制。

如美国著名梅奥医院的360 度绩效反馈体系,提出员工要在源于机构核心文化价值的原则下,接受评估考核,注重医疗技术的提升,卫生服务的促进与社会效益的创造。如上海交大仁济医院的rbrvs体系,即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评估系统,其评估项目主要由医生的工作量、医疗服务项目所需成本、责任成本三部分组成。其工作量计算有如下原则:1.必须是医生手工操作,完全扣除药品,材料及设备的成分。2.高风险、高技术奖金系数高。3.单位工作量耗费人力价值多的系数高。其绩效目标是在工作服务总量、工作难度、风险系数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和多劳多得,体现出了核算的精细化和对医生成本的控制。使奖金与收入不直接联系,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对可控成本进行了较好的优化。

在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管理中,平衡计分卡考核体系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相对传统的收支考核,这种多重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科室的运营状况,挖掘科室的发展潜力,有利于医院的长久发展。

平衡计分卡是采用多重指标,从多个维度或层面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利润最大化是短期的,企业的经营要体现出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应致力于追求未来核心竟争力。完整的平衡计分卡通常分为四类指标:财务效益指标,内部经营管理指标,外部指标(顾客),技术创新和学习指标(学习和成长),这四项指标的理解次序是从后到前,体现出以员工为基础,业务与顾客两手抓,最后才是财务指标的落实。

一、内部经营管理指标

1.内部经营管理可以设计如下指标:平均门诊费用和平均住院费用,用以考量病患的诊疗负担,可以约束临床科室的医疗行为,让病患得到实惠;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综合考核病床的使用情况;危重急值登记率/次数,业务后勤不良事件上报率/ 次数,用以考量科室的应急反应;重症收治率/ 人次,异地患者收治率/ 人次,用考量业务的广度和精度; 科室药品收入比率,可按医生开单比例来统计每医生药品比率,通过公开公示、额度内处罚等方式倡导合理用药,规范医疗路径;建立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单病种临床路径成本、床日成本、诊次成本,第三方付费适应度。合理保障医院利润,降低患者负担;新引进设备的投资回报率。防止滥进没有效益的设备。

2.内部经营管理还可以结合工作量法来考核,如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每员工诊疗人次、每员工住院床日、医技单机工作次数、检验次数、手术例数、院外会诊次数、院内会诊次数、参加义诊次数、下社区服务次数等。

3.利用内部管理信息平台,推行科室预约服务,争取优质病员,建立病员差异,开发不同层次就医对象,通过制定详细有效的政策,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4.按照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职能科室,财务科、医保办、审计科合并成资产规划部。事业部制的优点是减少科室之间出现工作盲区,加强科室之间的工作结合,避免各自为阵,互相推诿。

二、外部指标(顾客)

1.出院随访一般是患者就诊科室对患者的回访,可同时加入职能科室人员回访患者,从不同层面考查患者对在院情况的满意度,切实为病患服务,满足病患的实际需求,提高医院的社会认知度。

2.设立院长代表制,由职能科室中层干部轮岗任职,在门诊、住院一线设立专门岗位,第一时间解决病人在就诊过程中遇到的跨职能、跨科室问题,为病人创造舒心的就诊氛围。

3.患者满意度,包括在院期间患者意见、患者家属意见以及对出院患者的回访。

4.患者会员制,保健科室可以大力开拓会员制,优惠政策可以是免费的医院停车、免费的医院营养餐、免费的讲座以及老会员的特惠条件等等多种形式。

5.鼓励患者参与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

6.开启超市时间模式,针对特定的就医对象如上班族、学生族,试行预约制,也可开展季节性加班,针对需要空腹检查的项目开展提前开诊,错峰排班、精确预约、分层送检等利民措施。

7.推行自动挂号系统,开展24 小时预约挂号,支持银联卡,减少患者就医等候时间。

三、技术创新和学习(学习和成长)指标

1.学术论文、科研立项、科研奖项作为明确的指标参与到绩效考核体系。

2.医疗纠纷、各级检查存在的问题通报情况。这类缺陷指标也应在绩效考核中有相应体现。

3.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也应参与到绩效考核中,激励科室学习气氛的养成。

4.科室品管圈的设立,品管圈在学习成长层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品管圈是指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围绕工作中的问题组成不同的小团体,分工合作,以达到业绩改良的最终目标。

四、财务效益指标

1.业务收入,业务收入的增减幅度可以一定的比例出现在绩效考核指标中,但不能成为主要的考核指标,随着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体系的成熟,业务收入在指标体系中要逐渐淡化。

2.可控成本,可将成本分级次,如院级成本、科级成本、单病种成本、单项成本。也可划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成本的分配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中最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按照成本产生的动因,设定合理的分配指标与指标比重,不宜简单地用单一指标如人次来做粗放分配。

篇11

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重点研究方向。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称转化研究,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通过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障碍,保持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服务于患者。“转化医学”这一名词在1996年的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科学家Geraghty指出了转化医学的“BtoB”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双向的,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临床到实验室”的过程,也就是“bench to bedside to bench,BtoBtoB”的过程[1]。研究者明确提出,转化医学理念是双向、开放、循环的转化医学体系[2],转化医学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3]。而我国著名学者钟南山教授认为,在我国,转化医学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包括从临床中提炼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再回到临床,以及从经验到循证的过程。

转化医学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和基础研究方向的确立,并将会逐渐影响医学生基础和临床教育。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七年制医学生从基础课向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引入转化医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由卓越的医学生成长为卓越医生。

一、在临床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内容的必要性

(一)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开始临床课程遇到的困难

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在临床理论课学习、临床实习阶段和研究生学习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如: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课程学习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将基础知识淡忘,如何将基础医学的学习顺利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学习;临床理论课的学习如何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怎样将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验为主,在进入临床阶段理论课学习后,很难有机会接触基础实验。学习内容与之前有较大变化,学习环境也有差别,每次变化均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二)现代医学的发展摆脱了旧有的模式,对医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健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尽管医学模式的转型尚未完成,但已然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让医学生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需要[4]。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被隔离开来,缺少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这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分离的医学教育,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也不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如何突破这种“瓶颈”,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转化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可以帮助医生、临床教师和医学生适应传统医学模式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于内科学的带教过程中的探索

(一)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运用到见习中

学生刚开始临床理论课学习时,普遍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理论课的教学有严格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任课教师介绍转化医学的新进展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在见习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安排相对灵活一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问、思考,带课教师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将转化医学中的成果安排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慢性胃炎、胃溃疡时,将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提出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的事例穿插其中,加深了学生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理解和记忆。两位医生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使学生了解了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应用的典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接受和适应新型医学模式,增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与能力,从较高的起点出发,未来从医后亦能将转化医学的理念用于工作中。

(二)在实习中,鼓励学生参加转化医学相关的学术活动

学生有对临床工作的好奇、紧张,也会对将来研究生阶段学习满怀憧憬和思考。我们鼓励实习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展多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例如:要求实习学生参加医院举办的小讲课,部分内容涉及肿瘤的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中的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密切相关。学生在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学习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在临床实习中可以见证基础科学的重大进展如何在临床上“大显身手”,能够建立转化医学的意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担当起突破基础医学成果和临床应用之间屏障的任务,架起两者的桥梁。

(三)渗透“转化”理念,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准备

转化医学的实质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与融合;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与合作精神。七年制医学生研究生阶段只有两年,本科阶段有意识的将“转化”观念引入教学,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有利于他们为下阶段学习做准备。采用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启发模式,指导他们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时代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总结的能力,强化其只有不断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才能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理念。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本科生可以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申报或参与临床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到收集病例、归纳总结、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学生参与科研的各个环节,培养了对科研的兴趣,锻炼了思维,又能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转化”的理念渐渐贯穿在学习中。

(四)转化医学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转化医学要关注疾病的治疗效果,就不能放弃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从实验室到病房,再回到实验室的全过程都需要病人的参与。人文精神的注入能够帮助医学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转化医学多因素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全面医学人才。在带教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多与病人接触,课堂讨论的病例,尽量要求学生亲自采集病史。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多思考,勤提问,教师帮助学生提炼问题,引导讨论向纵深进行,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带入讨论中。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会遇到诸如新技术、新方法带来的伦理观念上的冲突,还需要慎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避免盲目强调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忽略病人的感受或带来伦理上的新问题。

三、转化医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在教学中存在问题

目前,为了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世界上各主要的核心期刊都开辟了转化医学专栏,同时还出版了国际性专业杂志,如:《Translational Research》、《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各个国家开始制定实施转化医学的发展计划,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受到极大鼓励。国际知名的医学院近年来在转化医学理念的影响下已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并取得不少业绩,起到了引领新的医学发展的范例作用。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传统医学教育体制的影响,还存在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临床技能培养相脱节的现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制,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够完善,教材中关于转化医学的理念强调不够,教师缺乏主动将转化医学理念注入日常教学的意识,也很少有医学院校开设转化医学课程,本科生科研创新的项目不能覆盖所有学生。但转化医学在我国发展迅速。国家级和卫生行业的科技发展计划,都对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为疾病的预防、预测以及个性化药品研发提供了可能。国内有专门发表转化医学内容的期刊《转化医学杂志》,特别是七年制内科学教材不断更新,关于转化医学的内容也逐渐增加。

总之,转化医学在新时期医学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与医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大力传播转化医学理念,将其渗透到在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一定临床科学研究能力,思维活跃,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Lancet, 1996, 348(9025): 422.

篇12

语文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2000年版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但此处的语文素养的意义与地位并不十分明确,直到21世纪初我国相关教育部门颁布的两个语文课程标准才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后,教育界学者纷纷对语文素养的核心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探讨,雷实认为,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记忆和情感态度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1]。罗晓辉则认为,语文素养是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的有机整合[2]。郑新丽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知识和语文思维方面的修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3]。综合众多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断丰富语文知识,积累和建构语言,发展与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时展要求的必备的素养即为语文核心素养。研究语文核心素养,必须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与塑造其人格为基础,着眼于时展要求,决不能脱离社会,建造“空中楼阁”。另外,还要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也就是理解清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区别,我们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2关于社会互动教学模式

篇13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