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设计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设计难点:通过想象,潜入诗境,与诗人达成心灵的交流。
设计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抓住重要词眼,通过想象与诗人达成心灵的交流。
3.熟读成诵,潜入诗境,品悟诗歌的意境美。
4.运用所学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字文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思乡篇章,读来常使我们热泪盈眶。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尤为脍炙人口。
1.请大家放开心情,自由读,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读读诗的作者:王安石,记住这个北宋大诗人的名字。
3.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音:bó jiàn huán
泊船 一水间 还绿 数 重
二、通读晓内容
同学们,当你把这首诗读正确、流利之后,能感知到此首诗的大概论内容是写什么的吗?
1.要求生反复通读,读出节奏。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边读边想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诗中找出体现主要内容的依据。
3.交流,评议。
写诗人的所见(春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京口、瓜洲、钟山、数重山。
写诗人的所想(心思):何时照我还。
写诗人思念家乡(思乡):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作者身在异乡。
4.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说说这首诗的大概内容。
5.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中所见的美丽春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解诗意
这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又蕴含着怎样的诗意呢?让我们通过体悟图文来理解诗意。
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小组内互说诗歌大意。
2.小组合作根据诗的前二句,画一幅简图,标出:京口、瓜洲、钟山的方位。
3.讨论交流,选派代表上台出示简图,指图说出全诗诗意。
4.鼓励学生着重理解好前两句诗的诗意,明白诗人所处的地点,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打下铺垫。
5.师用电脑演示PPT:京口、瓜洲、钟山。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方位关系,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6.自由说说全诗大意。
四、熟读悟诗情
当我们反复地读着这首诗,诗人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便伴随着三月的春风徐徐吹送到我们的心头,感受到诗人对家乡那份真挚的思念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呢?
1.反复熟读,感悟诗情。
2.是什么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能从诗文中找出一个最鲜明的字眼吗? (“绿”)
3.此时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4.又一次被春风吹绿的江南岸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抓住“绿”字想象春天到来时江南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象。
5.想象江南美景的同时,品味“绿”字的传神。从一个“绿”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提醒学生还可用哪些词?(到、入、满、来、过……)
6.交流、评议,让学生感受到“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春天到来时江南岸边一派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7.课件展示:春天到来时的江南美景图。从直观上感受文字蕴含的美好意境。
8.如此美好的季节,如此美丽的春景,而诗人却不能趁着美好的春光回到家乡去,多么遗憾与无奈啊!(鼓励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他的思乡情怀)
9.师:油然而生的强烈的思乡之情便在孤独的船头化作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两句,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他深沉的思乡情怀。
五、精读谙背景
师:夜夜魂牵梦萦的家乡即在眼前,又被春风吹绿了容颜,多美好的时节啊!诗人为什么不能就此回家而孤单地在船头独自哀叹、忧愁呢?
1.出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
2.分析不能还的原因。
3.评议小结:
(1)表达了作者重被朝廷启用,有机会施展自己抱负奔赴上任的急切心情,所以没时间回。
(2)王安石是一位有政治抱负、远大理想,以事业为重的人。
4.师小结:诗人的内心是喜悦与愁肠纠结,希望与失落交错的多重感受。带着这样的理解,再精读这首诗,我们的心灵一定有了更多的感触。
5.师生凝视画面,再次深情朗诵。
篇2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亲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欣赏二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篇3
电教媒体技术在古诗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其音像视听效应。古人作诗很讲究音、画、意、韵、情、趣、平仄和对仗,在短短的数十字中,尽显其文辞、意境之美。电教媒体技术,用声像描摹诗文,用形象诠释抽象,把古代切换到现代,让有声替代无声,把苍白变得精彩,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脍炙人口的宋诗《题西林壁》,诗中涉及的许多景象是大部分学生未曾见过的。仅凭书上的一幅插图,难以唤起学生的感觉美,更难领悟诗人的立意。因此,有必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的真实情景中。于是,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运用了多媒体具有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通过荧屏的切换去拓宽界面,使远景、近景、全景、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色交替出现,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象。多媒体以优美、奇妙的音画触动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他们的视、听觉感官,促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地达到“身临其境”。
二、运用电教媒体巧解字义突破难点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大都是“粉笔加嘴巴”的模式。教师虽想方设法解释说明,但效果难以尽善尽美。而电教手段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泊船瓜洲》诗的前三行点明了瓜洲的地理位置,这里出现了几个地名:瓜洲、京口、钟山,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印象模糊,难以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下图,学生观察诗中提及的三处地名一目了然,从示意图上知道,瓜洲与钟山路途遥远。图文对照,并通过朗读,查阅多媒体提供的作者“背景”,从诗人一连使用的两个表示数量的词“一水间”、“数重山”和一个“只”字,便不难明白:浪迹江湖的游子,思乡心切,此时,作者身处瓜洲,浩浩长江,钟山重重,但诗人却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离故乡很近,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感情。简单的示意图,把抽象的地理位置具体化了,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把作者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勾了出来。
三、运用电教媒体丰富认知诵读悟情
“诵诗”在古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和诗句的理解,更能促使学生对诗情的领悟。如教学《暮江吟》一诗时,我设计了看画面打诗句的练习:让学生观看动画画面,当画面出现“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时,学生便背诵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句,依次出示画面,学生便逐句背出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样既可使学生感受到诗句描绘的画面,又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了古诗的背诵记忆。巧用多媒体介入古诗的教学,它可以生动活动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达到领悟诗情,轻松愉快地背诵古诗的目的。
四、运用电教媒体采撷信息扩充知识
电教媒体技术可以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课件提供的信息之中浏览,也可以在网络上探寻并获取更多的信息。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由于信息源头和渠道拓宽了,因而学生获取的信息也更丰富了。教育者为教好每一首古诗,可以把大量相关资料输入多媒体电脑里,这些资料可以涵盖诗人生平、时代背景、古人和今人的点评、诗歌涉及的人事物、出典和诗体介绍等。师生只要点点按按鼠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科研与教育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古诗教学将更精彩,更生动。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引进电教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多种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正所谓“引电教媒体之活水,灌古诗教学之田园,激热爱古诗之动力,促民族文化之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J].2006年第1期
篇4
但是,一堂课如果没有发现美的老师,就不可能有感受美的学生。而美育教育的及时有效介入恰好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照得很好的结合点,从而让课堂充满趣味和教育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学生,巧妙设计课堂生成
对一堂课来说,预设和生成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如车的两轮,鸟的翅膀。教师要在备课时研究自己的学生学情,多花时间去考虑和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和问题,教师多花时间可以有效增加课堂的有效性,增加课堂参与性,让学生迸出思维的火花。
如我在进行《我们的错误》这一首坦桑尼亚诗歌教学时,在备课过程中我研究我的学生学情,觉得学生在走向成熟过程中对错误都普遍是一中排斥态度。为此,我设计中抓住“错误是必修的一课啊/每个人都要细细地研读/细细研读啊,把他读懂/把它读懂啊,你才会成熟。”让学生讨论错误与成熟的关系,学生的课堂反映十分积极,最终一致赞同要善于接受错误,并从中汲取走向成功的营养。学生发言都认为犯了错误及时认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善良,是一个人的闪光点。我相信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会欣赏美,接受美。
二、对语文问题进行审美关注
对于语文课堂里的问题,有时候从审美角度引导学生去关注,会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惊喜。
如我在指导学生合作自学《绿色千岛湖》一文时,基于这一单元主题是:家园的呼唤。文中写道:“大自然造福与人类,人类要和大自然保持和谐。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我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一语文问题转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思考探讨“既然我们要保护家园,那为什么人工创造的千岛湖是美丽奇迹,是一首优美的诗。”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发现千岛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是人类科学的设计和利用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为人类造福,它是美的,对人类有益的。既解决了语文问题,同时又教育学生认识到对人类有益的美是多么的伟大神奇,长大后也要奉献社会,创造美,真是一举两得。
三、发觉课程内涵,展示教师美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开放性的,不仅限于课本,生活处处皆语文,而美又存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二者可以有水融的。
我在教学“礼物”这一单元《微笑》这一首西班牙民歌的时候,恰好是我们五年级举行班级间的拔河比赛。我们班同学虽然精心准备、尽力拼搏,还是失败得很惨。操场上同学们顿时失去了生龙活虎的身姿和灿烂的笑容,神情暗淡,早早的回到了教室。这一点让我震撼。与我内心正在构思如何教学《微笑》这一首西班牙民歌的想法不谋而合,找到了极佳的结合点。我及时回到办公室修改了教学设计。
在第二天的早上,我迈着勤快的步伐,怀着喜悦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同学们问好后就座,看到我仍然在微笑都显得不解。我说:“同学们,昨天我在操场收到了你们的礼物。”我在黑板写下:责任感、凝聚力。我说,这是你们昨天给我最美的礼物。我发现你们有责任感,有凝聚力。这是一种崇高的美,我的微笑就是我送给你们的表扬和礼物。学生听到这里不约而同露出了笑容,热烈鼓掌。这样既化解了同学们怕挨批评的忧虑、担心,又让他们懂得要在人生旅途上发现美、欣赏美、赞美美、对人善良。从而可以容易地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四、字斟句酌、诵读中品味美的魅力
语文接触的就是语言文字,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课文是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载体,我在指导学生自学《千锤百炼为一“绿”》时,对王安石《泊船瓜洲》“井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分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神妙之处,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色彩、春的气息、美感等去想象和感受春天到来时水乡江南之美。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发现感受美的存在。
只有教师做到自己美,善于发现美,才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重视美,感受美,把学习语文和美的教育相结合,学好语文,贴近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仇春霖著《美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5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之作,其人其词评价极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这样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沈轶刘、富寿荪在《清词菁华》这样评价:“(性德)小令为清一代冠冕,奇情壮采,一无往前。”《长相思》上片描写的是词人白天在跋山涉水,目的是是山海关。下片承接上片的“夜深千帐灯”,描写的是夜晚风雪交加,嘈杂难耐,恶劣聒噪的环境勾起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长相思》在小学思乡的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表达方式,它是通过“聒”来刻画外面恶劣聒噪的环境,外面的环境不给词人想家的机会,所以词人内心对家乡思念的深度更加深刻、对家乡思念的时间更加长久。在教学这篇词时,应该紧扣这个特点来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词而言,这是继四年级《忆江南》学的第二首词,对于词的特点有一点点的了解,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提及一二。就思乡的题材来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再加上前面学了《泊船瓜洲》和《秋思》,学生对于思乡的感情基调的把握以及词的节奏和韵律是没有问题的,学生比较难懂的就是,如何理解“不给词人机会想反而让思念更长久”这样的表达方式,正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才让纳兰性德的思乡作品在众多思乡题材中与众不同。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2.理解词人思乡之苦、思乡之深、思乡之久的感情
3.理解词人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词人思乡之苦、思乡之深、思乡之久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词人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王安石借吹绿了岸边的江南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家乡的感情,张籍借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家乡的感情,那么在纳兰性德眼里,他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感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介绍词人和词的特点
1.介绍词人
纳兰性德,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清朝宰相之子,是满洲贵族子弟,也是皇帝的贴身侍卫。跟贵族子弟不同的是,他性情细腻、多愁善感,他的词也大多抒发凄凉哀愁的感情。 他被称为“清词第一人”,不过天妒才华,31岁英年早逝,代表作有《饮水词》《纳兰词》。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2)词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3)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按照要求,自由读词(第一遍:读准字音,注意字正腔圆 ;第二遍:读准节奏,注意内如停顿 ;第三遍:读出韵味,注意轻重缓急 。)
2.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明确:“更”和“聒”的读音,“身向榆关”和“聒碎乡心”的后面停顿,“夜深”和“故园”的后面停顿)
3.播放名家配乐朗读,深化感受
(四)结合注释和插图,读懂词意
1.思考:词人白天在做什么? 晚上在想什么?
2.词人白天在做什么?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明确:跋山涉水)
(2)体味“山一程,水一程”
(明确:跋山涉水的艰难漫长)
(3)指导朗读上片
(明确:两个“一”字要读得长一点缓一点,“夜深”读得轻一点缓一点。)
3.师:白天的跋山涉水,如此得艰难漫长,本该搭起帐篷好好睡一觉,可是夜深了,词人却……?(夜深不寐)?那么他在想什么呢?(思念家乡)
(五)品味关键字词, 了解表达方式
1.过渡:师:是啊,夜深了,词人的内心本该可以安安静静的享受他自己的小世界,本该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念自己的家乡,可是外面的环境给词人提供了一个安安静静想家的机会吗?(没有)外面的环境又是怎么样的呢?
2.风一更,雪一更。 (聒)
(1)风雪交加的声音非常嘈杂
(2)狂风暴雪让词人非常烦躁、厌恶
(3)指导朗读下片
(明确:两个“一”字要读得长一点缓一点,“风”读得急些,“雪”读得轻些,“无此声”读得轻缓些。)
3.明确表达方式
(1)师:词人内心是思念故乡的,但是狂风暴雪让词人非常烦躁,以致于词人想思念家乡,可是却不给他这样的机会。
(2)问:不给词人机会去想念家乡,难道词人就不思念家乡了吗?(不是)反而让词人思乡的程度更加深刻、思乡的时间更加长久,也增添了词人思乡的苦楚。
(六)课堂总结
1.结合板书自己说一说你对整首词的理解
2.结合板书跟着老师一起总结整首词
3.带着词人思想之深刻、思乡之长久的感情诵读全词,并尝试将全词背诵。
(七)布置作业
收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或《纳兰词》的部分诗词来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设计:
长相思
白天:跋山涉水――艰难漫长
聒(不给机会想)
篇6
在夏饶正老师一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里,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没有枯燥的概念,也没有机械的运算符号给人以全新的感受。笔者认为,这堂课有三个亮点。
一、导入新课别具一格
教师巧妙引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夏饶正老师以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导入新课,意境深远的古诗为学生营造了高雅、宁静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地学习状态。一个简洁明快的“数”字与“一水间”的“一”字形成强烈的数据对比,巧妙地引出:像数重山的“数”这种不确定的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从而很自然地揭示课题。教师深挖古诗素材,寓中国传统文化于数学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学生生活实际融入课堂
课中精彩片段
师: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买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前几天老师就到书店买了一些书。
课件出示例1:故事书比科技书多10本。
师:从这条信息中,你们发现什么信息?
师:猜一猜老师买了几本故事书、几本科技书?
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概括出我们刚才写的所有算式吗?
学生小组商量,然后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如果用a表示故事书的本数,那么科技书就是a+10本。
练习拓展精彩片段
1.填一填: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张嘴,4只眼睛8条腿,…..()只青蛙()张嘴,()只眼睛。
2、师:同学们,只要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身边的一些事物吗?
生1:公交车上原有x人,下了5人,还有有x-5人。
生2:存钱罐里原有n元钱,又存了3元现在有n+3元。
生3:橘子每千克4元,买了m千克,一共需4m元钱。
数学本身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在保障知识成分的前提下,应给纯粹的数学理解和运算加以生活化的包装,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也就是说要把“机械计算”为“生活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王国的美妙神奇。上面的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实践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课堂练习精彩片段:
师: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会请教不说话的老师――书。
课件演示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景图。
师:宇航员为什么跳着走路呢?
课件演示:(翻开百科全书)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谁能举个例子说说。
生:略。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让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写一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篇7
2.教材钻研要深。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义之趣、语文之厚重。想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优秀学案。对于文本的主题,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定要研究透彻。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求教师必须号脉准确,切中要害。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入地研读单元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以及文本自身的特点和写作意图,等等。其次,教学设计是一种智慧,体现了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素养、理论水平、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对文本的一种结构重建、内容压缩、中心升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和点评语言,都需要教师有前瞻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课堂智慧。例如:在教学《论语》时采用“当当当”的钟声作为上课开始与结束的信号,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课堂中。《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反复朗读,在学生耳边、心中回荡着这句话,让他们时刻记住这句话。许多好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中心,层层铺垫,反复渲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阅读理解要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言的积累,句子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哪一样都不是容易的。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打磨与挖掘是必不可少的,解读文本的深与浅、长与短、肥沃与贫瘠,将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终极目标是否高效。教师不是普通的劳动者,必须高瞻远瞩,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文本,解读重构,化为己用。教师不是普通的读者,必须把自己内化的东西释放出来,并让学生最大化地消化吸收。因此,在教学文本之前,教师必须自己先吃饱,吃透教材,吃准目标,如此才能让学生吃胖、吃好。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其中的一个“醉”字的解读,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夫妻恩爱之醉、孩子孝顺之醉、家庭和睦之醉,甚至还可以理解出醉在美景、醉在作者。
二、深度语文的“深”
篇8
在设计《推敲》一课时,我想让学生在一个兴趣盎然的环境中学习语用,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故而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以独特的“角度”,巧妙设计教学突破口。本文可供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地方不少,但由于课堂容量的有限,我必须大“气度”地舍弃部分内容,注重关键语言训练点。我努力寻找教材中的“出路”,让学生基于文本进行语言运用,积累语言经验,落实文本后能由此及彼地横拓“广度”,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一、角度――研读教材。巧设教学突破口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前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小处着手而前往“别有洞天”的大境界。
《推敲》一文的故事起因于一个“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夜晚”,如此幽静之景也是贾岛所创作的《题李凝幽居》一诗的环境背景,而韩愈主张用“敲”比“推”的理由之一也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由此可见,文中的环境描写大有文章。那么如何将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出供学生品读赏析呢?我将目光聚焦在了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上,从诗中寻找文本教学的“突破口”。既然课文中出现了贾岛的诗篇,那便是一种教学资源,我首先让学生去读这首诗,在诗中感受李凝居住的环境之幽静,找到诗眼“幽”字后伺机追问:读一读第2小节,哪些句子围绕了这个“幽”字来描写李凝居住的环境?学生找到体现环境幽静的句子,发现“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句可看出李凝居住之幽深。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既在字面上反复推敲字义,又能紧扣文本内容仔细揣摩词语内涵,在学习《推敲》的过程中体验“推敲”,玩味“推敲”。
二、气度――取舍内容,探寻语言训练点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学科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以教材为例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姓“语”,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教W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取舍。因此,我们应该在解读教材、剖析文本、设计教学时,有一种懂得“取舍”的气度,在简单扎实的语文课堂中追求“一课一得”。“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便是这“取舍”之道。
(一)词句品析
语言文字中承载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阅读教学中,紧紧围绕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揣摩、理解、品味,从特定的情景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言语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感悟文章遣词造句巧妙的同时,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贾岛反复思考,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长安城,“闯”进了仪仗队。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理解“吟哦”的意思,并“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在动作中感受贾岛斟酌字眼时的专注,顺理成章地体会到“不知不觉”和“闯”背后的人物形象,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贾岛对于文学创作严谨认真的态度。
(二)表达训练
语言表达是学生用语言反映思维成果的一种行为活动,也是一个学习运用,再创作的过程。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实践的平台,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它既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作者在编写本课时也是根据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行文的。故事学完后,我为学生提供了文章的脉络及故事的关键点,让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内容,以达到故事情节的清晰、生动。
出示:
(起因)夜深人静月光皎洁拜访沉睡
(经过)吟哦推门敲门比划闯进
(结果)宽恕思索礼貌宁静响亮斟酌推敲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思辨与交流中,将原本静态的语言生动化,焕发出生命力,既巩固了“推敲”的含义,也体会着表达的魅力。
(三)写法指导
教学中要把目光从内容的锁定聚焦在方法的引领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推敲》一文中,其环境和推敲的过程描写都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比如,从文中的“夜深人静”和“月光皎洁”两个词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环境的幽静,而“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则以动衬静,从侧面衬托出环境之静,两者结合,使静更静。在此基础上,再去让学生揣摩“为什么作者描写贾岛认真推敲字句的过程还要花费笔墨描述行人、车辆的反应?”便迎刃而解。
三、广度――超越文本,学会举一而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阅读教学是为了以教材为例,让学生懂得阅读的方法,找到阅读的策略,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更多地关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迁移文本语言形式。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也就是说,对于文章中个性化的语言,可以通过模仿将言语形式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表现生活情景,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如《推敲》中的“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我由浅入深地设计练习,让迁移循序渐进,在实际操练中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做到“入乎其内以观其理,出乎文外以通其变”。
出示:
即使今天下雨,
____,也阻止不了我去上学。
篇9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模式的教学过程具备两个基本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传授,然后学生再通过实践操作或者课后作业来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强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知识传授,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内化,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翻转。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翻转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管理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从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学的基本方式由之前的课堂讲解、作业变成了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再将主要的课堂时间用于知识的讲解和传递,而是与学生一起就教学内容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究。通过网络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反思,并运用多方式、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评价。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有效策略
1.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后来进行,课堂上主要是由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保障课堂效果教师必须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来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要能够涵盖新授内容中所有的知识点,做到明白晓畅、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例如笔者就根据苏教版小学语文6年级《海伦・凯勒》这篇课了相应的教学视频,从审美、主旨、内容、视觉、色彩等方面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视频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如果学生学有余力,笔者在课外教学视频后还为学生推荐了一些相关知识的链接供学生选择学习。如果学生观看完之后达到相应的效果还可以反复观看。
笔者积极鼓励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家中观看视频,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自由控制看视频的时间和节奏,可以选择反复观看、倒退观看。笔者组织全班学生建立了一个QQ群,学生观看之后可以在QQ群中探讨视频中的问题,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开展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启发。
2.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指导。笔者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并选定1个组长。课堂中每个小组可以进行自由讨论,由组长负责记录讨论中的问题。笔者将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之后,鼓励学生相互解答各自的问题,对于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进行统一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笔者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诗中“绿”这个字的妙处,或者让学生想能用什么字来代替这个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笔者还准备了很多与炼字有关的小练习,例如“红杏枝头春意( )”“僧( )月下门”等等,让学生填字,感受炼字的妙处。
3.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下,很多小学生不会提问题,或者不能提问题,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只有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逐步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问题,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制作多个小型微课,每个微课中包含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选看,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要考虑到师生的接受度。在开展翻转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介绍,并对教师开展相应的短期培训,获得家长的配合,提高“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一、当回裁判员。5分(小试牛刀)
1.“胖、切、扁、宿、喷”都是多音字。()
2.“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这组词按时间先后排列是正确的。()
3.“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死去的人”。()
4.《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5.“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缩句后为“脚挡住了球”。()
二、快乐ABC(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5分
1.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miǎn qiǎng(勉强);b.zhí rè(炽热);c.mányuàn(埋怨)。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他的作文提纲写得很好。
b.我们要刻服困难,努力学习。
C.既使遇到困难,他也能想方设法解决。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a.这件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b.我们要发挥成绩,改正缺点。
C.他在赛场上非常冷静,发扬了正常水平。
4.与其他两项有明显区别的一项是()
a.《南辕北辙》;b.《拔苗助长》;c.《泊船瓜洲》。
5.“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
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
a.因为……所以……;b.即使……也……;C.无论……嘟……。
三、咬文嚼字。7分
1.“鸟瞰”中“瞰”的音节是_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这个字时,应该在目字旁中查_____画,它的意思是。同样有这种意思的词语有_____、_____。
2.找样子写成语,要求成语里有一对反义词。
例:大同小异 不分胜负
3.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我最喜欢看《______》这部古典名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人物是你学过的哪篇课文中出现的?
贝多芬()桑娜()
蔺相如()伊凡·茹科夫()
5.下面是一位同学背诵的两篇课文的自然段,请你把背诵错的地方用符号改过来,帮他背正确。
(1)向高处望去,隔着密密层层的浓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这时候,松树啊,柏树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拉不住游人。
(2)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四、句子万花筒。5分(过关斩将)
1.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书。”(改成转述句)
2.河姆渡遗址是家乡的骄傲。(扩句,至少两处)
3.人人都说“*”是。(改成双重否定句)
4.周俊当上大队长后,就处心积虑地想把工作搞好。(改病句)
5.大礼堂里挤满了人。(改成夸张句)
五、蛙博士解剖。29分
后生可畏
“哦!爸爸认输了,爸爸认输了!”随着弟弟的叫喊声,响起了爸爸爽朗的笑声:“是啊,我认输了,认输了。”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我看着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在我家里,爸爸是,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里来的气,在吃饭桌上就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弟弟受了顿训,虽然很委屈,张一张嘴便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眼光。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作风。”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膝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谦虚地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少年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呀!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赏析加油站
①本文用倒叙方法写。
②“疾言厉声”字典中的解释为:说话急躁,神色严厉,形容发怒时的神情。
③王勃:唐朝诗人,《滕王阁序》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信息收集库
1.读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写下来。
2.摘录文中的反问句。(两句)
阅兵操练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爽朗()浮现()会意()慈爱()
2.用文中的词句解释下列词义。
①疾言厉色:②少年气盛:
3.爸爸原来认为_____________,我对此持不同观点,先后举出两个事例进行反驳。这两个例子概括地说,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4.那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
5.找出首尾呼应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下来。
6.理解题目“后生可畏”在文章里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解释打√。(题任选一题)
(1)“后生”原意是晚辈、年轻人的统称,在文中指:
①“我”②美国的智力超常儿童③王勃④泛指晚辈(包括我)
(2)“畏”是敬畏,不可低估、轻视的意思。爸爸说“后生可畏”是因为:
①少年王勃才华横溢,名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②“我”能言善辩,驳得爸爸无言以对。
③“我”观点大胆,认识深刻,说理透彻,使爸爸口服心服。
(3)文章以文中 命题。
(4)这篇文章说明:
①大人说话时小孩不但可以而且应该插嘴。
②大人们的家长制作风是要不得的。
③晚辈不一定不如前辈,应该提倡“敢想,敢说,敢做”的风气。
7.这篇文章最打动你或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8.你能质疑问难吗?请提出有价值或不懂的问题。
六、真事回顾。30分(大显身手)
上文中的“我”,凭借自己掌握的正确理由,说服了爸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曾教育过别人,或别人曾教育过你?请选择一件事,把其中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用你美妙的笔记下来。
要求: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③字迹工整,400字以上。
七、智力冲浪。5分(完成5小题得5分,其余答对1题加1分)
1.猜一猜:他人看不见(打一字)()
2.连一连:
凿壁偷光喜出望外
伞兵跳伞 一孔之见
爱好旅游 弄虚作假
照相底片 一落千丈
人造卫星 颠倒黑白
魔术师的手不翼而飞
3.加一加:(加上不同的标点,使句子意思表达不一样)
明明哥哥叫你快去明明哥哥叫你快去
明明哥哥叫你快去
八、卷面分。4分
恭喜你全部做完了,是不是再检查一遍?
口语交际部分10分
(完成形式:由甲乙两生自愿组合,合作完成。)
一、古诗词积累测试
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0首背诵的优秀诗文。
形式:抽签(每签中有两首,难易搭配)后,甲背,乙认真倾听并进行评议,然后对换角色。
二、两人情境说话,要求听得清楚,能礼貌、大方、得体地说。(任选一题)
内容:1.各自向对方介绍喜欢的一本课外书,说清怎样喜欢和为什么喜欢。
2.毕业在即,你的合作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祝福他什么?请你们互相倾吐。
三、各自感情朗读下面一段话,请对方说说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若有不同意见,可互相争辩、补充,并互评对方语言表达的优点和不足。
篇11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中秋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中秋节简介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活动二】中秋话习俗
1、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月饼欣赏
(多媒体课件:月饼)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中秋讨论会
讨论:对于现在的高价月饼现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结:
【活动四】谈感受,激感
1、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尝月饼。
最新中秋节主题班会选集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20××年9月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ok带、中秋灯谜、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八(1)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老师:同学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队员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3)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师:你吃的月饼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
老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咱们中队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队员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 送月饼:
② 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四、中秋灯谜
1、老师: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观)
3、举杯询包拯。打一句宋词(把酒问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五、游戏:“月”字组词接龙。
要求:以“月”字开头组词,以“中秋节”收尾。
优胜:组词过程短者获胜。
六、老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某某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结束语:(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时光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感谢每个学生的参与,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最新中秋节主题班会选集
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很快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我们二(3)班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班有几个寄宿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桃山,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我们该对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全班每一个同学都爱他们。他们的亲人不在自己的身边,可是我们同学都在他们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篇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所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认清语文学科到底要教学什么,模糊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甚至学界有学者质疑语言教学是否忽略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其实不然,语言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语文教学过程中显性呈现的应该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和思维训练应该渗透或包含在本体性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之中。[2]作为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不可能对教学的细节面面俱到,所以虽然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对学生诵读的要求,但是没有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即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诵读。
语文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地诵读诗词呢?首先,诵读即是要读出语言的节奏,古诗词特别是格律诗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节奏特征,读出来朗朗上口。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讲清诗词的平仄、节奏点,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节奏感,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与白话文不同的语音特征,在不断地诵读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提出:“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3]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玩味”,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古人创作诗词有“炼字”的传统,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古诗词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很值得读者推敲,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品读字词句中感受不同字词句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在表达写作文章要有文采,否则就不能久传。古人作诗词不仅讲求遣词造句,同时也会运用一些修辞,如在浪漫主义诗歌中,许多字词句表达的内涵具有天马行空的特征,诗人善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不同于现实的更具特点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不同意象所表达的不同含义,通过意象的勾连,体会诗词的意境。
二、诵读思维:注重实践摒弃低效聆听
一些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导致对“诵读”理解的偏差,致使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诵读流于形式,这样的诵读只有声音的呈现,缺乏学生的思考与感悟,从而导致“声”“情”脱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十几年来收效甚微,学生学语文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愈少,存在着学生不思考或即使有思考也不善于、不敢于表达的现象。当然,许多语文教师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但却没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更严重的是教师自身存在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素质不高的缺陷,也就更谈不上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讲授法”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学科知识,但是许多语文教师过多的讲授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限制,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听课”的习惯,即使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但讨论的效果却不高。所以学生不注重思维或者思维低效来源于语文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实践。教师没有更新角色观念,传统教学观念的引导致使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与习惯。诵读教学尤其强调学生的诵读体验,虽然很多教师具有诵读意识,但是理解诵读教学的重点有偏差,若只注重声音表现的技巧,语文课堂就成了诵读表演会。
我们时常提到思维与教学的关系,可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认清何为思维,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活动式、体验式的诵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思维与教学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首先,在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关系,对于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习得的内容要重点讲,而对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习得的内容则可以略讲或不讲,语文教师要筛选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己的诵读感悟诗词。其次,积累可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经验素材。教师要要求学生加强诵读积累,背诵一定篇目的古典诗词,并且指导学生对所背诵的古诗词归纳分类,以便于之后学习中经验的提取。再次,诵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品质――再表达、再创作。诵读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作出不同的演绎。[4]诗人将自己的情志转化为语言文字,读者就要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行再创造,同时要把握再创造的“度”,即不可天马行空,加强引导学生产生对文本理解的不同感受,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诵读审美:文质兼美排除空话连篇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但是教师不敢放手导致强调实践性并且会占据语文课堂较多时间的诵读教学“退居二线”。另外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对意境美的感悟,而忽略了诗词的语言美,教师整堂的分析鉴赏课也正是体现了这种诗词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师这种泛泛而谈往往造成学生对古诗词课的刻板印象即认为诗词课即空洞的分析讲解。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仍在继续,不同学者对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持有自己的观点,我们的教育不可能脱离了考试评价而进行。面临升学压力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考试升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往往是由一张张语文试卷的讲解构成的,但是以考试评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则弱化了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语文教师往往会忽视古诗词的语言美,正如在教读课文时忽视语言的本体教学,语文教师做的是“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的无用功,所以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发现、研读语言的习惯,在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时忽视语言教学,没有让学生从诵读语言入手,切身感悟诗词的美。
语文教学应当与美育相结合,古诗词教学更应注重审美,不可忽视学生美的感受与体验,在古诗词诵读中应如何重视学生的审美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语音美,古代文人创作、鉴赏诗词是通过吟诵的方法进行,甚至词在产生之初是谱曲歌唱的,所以不管是吟诵还是歌唱,主要是透过声音表达与感受诗词的内涵,朱光潜先生曾说:“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5]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声韵母的配合、音调的配合、节奏的落脚点,发现并体验古典诗词的语音美。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汉字的字形美,一首优美的诗词由诗人精心筛选的汉字组成,而汉字最初的形体特征就是一幅幅图画,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发现字形美的意识,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表形特征。再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发现诗词的修辞美,以浪漫主义李白的诗为代表善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宏大的意境,“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都不符合写实描写,所以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对时空的虚化,而不苛求诗词意境与现实情境的一一对应,才能够感受到诗词所展现的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意境。
四、诵读文化:把握内涵而非流于表面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许多语文教师对诵读的含义把握不准确,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将诵读理解为齐声朗读等情况,没有发挥出诵读应有的功能,忽视学生个体的诵读体验,使得师生都对诵读教学充满怀疑。甚至有不懂语文教育的教育管理者对诵读理解有偏差,并且受社会上“国学热”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中穿上传统服装,手捧竖排经书,念起书来摇头摆尾,将文化传承理解为机械复古曲解了诵读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诵读作出明确的内涵界定,使得语文教育在开展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无所适从,用朗读代替诵读教学。何为诵读?有学者认为诵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反复朗诵阅读,口诵心惟,感悟语言的声音韵律和气势,领会诗文意象画面和境界,加深记忆,培养语感,在身心参与中习得语言,获得美的体验。[6]诵读应当包括朗读、吟诵、背诵等不同的形式。然而社会大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倒逼使得教育的原有生态受到破环,将一些错误观念引入学校,使得学校教育杂揉着社会浮躁之风,失去了原有的本真。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流传至今,得益于其一定的有效性,如何既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同时兼顾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呢?朱熹提出了关于诵读的“朱子读书法”,语文教师应当借鉴其“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染,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化的内涵,而非走形式主义。其次,语文课程具有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但是一定要把握语文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不同时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各异,语文教师所设计的古诗词诵读应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不应盲目复古;同时更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切忌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吴忠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17.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95.
[4]魏巍巍.从诗歌诵读教学中的几点问题谈起[J].语文建设,2012(4):75.
篇13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很快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我们二(3)班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班有几个寄宿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桃山,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我们该对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全班每一个同学都爱他们。他们的亲人不在自己的身边,可是我们同学都在他们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4、同学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我们班级同学如何过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二(3)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大家永远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做好每一件事!
2019年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中秋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中秋节简介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活动二】中秋话习俗
1、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月饼欣赏
(多媒体课件:月饼)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中秋讨论会
讨论:对于现在的高价月饼现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结:
【活动四】谈感受,激感
1、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尝月饼。
2019年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方案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20××年9月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ok带、中秋灯谜、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八(1)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老师:同学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队员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3)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师:你吃的月饼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
老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咱们中队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队员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 送月饼:
② 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四、中秋灯谜
1、老师: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观)
3、举杯询包拯。打一句宋词(把酒问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五、游戏:“月”字组词接龙。
要求:以“月”字开头组词,以“中秋节”收尾。
优胜:组词过程短者获胜。
六、老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