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一、注重环节练习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1.手缝工艺技能训练是掌握基础缝制工艺的首要环节
现代服装的缝、捧、缲、环、缭、拱、扳、扎、锁、钩等工艺都体现了高超的手工工艺技能。手缝工艺具有操作灵活方便的特点,是服装制作中最基本的手法,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技艺技能,作为一名服装技术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手缝工艺。因此,在对高一新生的教学中应从最基本的捏针、穿线、打结的操作训练开始,逐一练习各种手缝针法,达到完全掌握,运用自如。
2.车缝基础训练是服装缝制工艺的基础
使用工业缝纫机缝制,不但速度快,而且针迹整齐美观,是服装制作的基本手段。但初学者常因手、脚、眼的动作不协调,使缝纫机转速忽快忽慢,甚至倒转,从而引起轧线、断线、断针等故障,严重者还会损坏机器或衣片。为了做到随意控制车速,使机器正常运转,各种针迹符合工艺要求,必须使学生了解缝纫机的工作原理,并且要讲解和示范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练习步骤如下:
(1)空机训练。为了使缝纫机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笔者要求学生在操作前先检查、保养机器,再进行空机练习。工作中要求达到操作自如、连续均匀,能数清针数,并能在一定针数时停机;慢速或快速运转时,均能即时停车,能打倒回针。
(2)缉纸训练。装针不引线,练习在纸上缉直线、曲线及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要求达到针孔整齐、直线不弯、曲线圆顺、形状位置正确。
(3)布片上缉线训练。正确穿引底、面线,会调整底、面线张力,使底面线能正常交织; 在布片上缉数组平行线,每十条线为一组,每组间距分别为1cm、2cm、3cm、4 cm不等,要求底面线张力大小适当,每条线迹起落针打三针倒回针。
(4)缉曲线板画线。要求在15分钟内缉完画线,线迹要顺直无棱角、无断线。
(5)拼缝训练。用数块布片练习缉缝服装缝制中常用的各种做缝,比如平缝、搭缝、贴边缝、明包缝、暗包缝、分缉缝、坐缉缝、压缉缝、别落缝、漏落缝等。要求缉缝方法正确,线迹要直,缝头符合标准。
3.部件缝制是适应服装款式多变、保证服装质量的关键
服装部件(口袋、衣领、衣柚)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服装的造型多样化、时装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服装款式变化快,样式多,从成衣制作角度讲,主要表现在领、袖、袋等方面。对学生应安排以下练习:
(1)口袋缝制练习。口袋是服装上的主要部件之一。口袋缝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衣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服装制作课程教学中抓好各种口袋的缝制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开袋类口袋,缝制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初学者不易掌握。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练习缝制各种形式的开袋应有数量要求,比如一节课练习应在3个以上,练习后还要作归纳总结反思,对比简做、精做及不同的缝制方法。熟练掌握缝制顺序、方法,能保证质量独立完成。
(2)衣领的缝制练习。衣领是服装上最重要的部件,是观赏者视线集中的部位,所以缝制质量要求一般很高。在服装制作练习中,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男式衬衣领、中山装领、西装驳领等领型练习制作,熟练掌握各种衣领的缝制要求和技巧。严格按照服装生产质量标准要求去考核学生的作品。
4.缝制整件服装是成衣制作的最终目的
经过前面各项基本技能训练之后,练习缝制整件服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裙子、裤子、衬衣、西装等服装的缝制步骤方法、工艺流程及操作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每一件服装的制作。
学生每当完成一件服装的缝制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服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予以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自觉地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5.熨烫是服装缝制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装行业常用“三分缝七分烫”来强调熨烫的重要性,熨烫贯穿于缝制工艺的始终;裁剪前喷水熨烫衣料不仅可起预缩作用,而且烫平皱折,便于划线裁剪;缝制前,对衣片进行“推、归、拔”工艺处理,利用衣料纤维的可塑性,改变纤维的伸缩度与织物经纬组织的密度和方向,将平面衣片塑造成立体造型,适应人体的体形和活动状况的需要,弥补裁剪的不足,使服装达到外形美观,穿着舒服的目的;缝制过程中,很多部位都需要边熨烫边缝制,这样既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质量;缝制完成后,对整件服装要进行整烫,以保证服装外形平挺、整齐和美观,不但能提高服装的外观质量,甚至可以达到提高服装档次的效果,在成衣制作实践中,要求学生熟悉织物性能,运用服装材料学的知识掌握织物的耐热程度,学会控制熨斗温度,掌握熨烫的基本要领和最基本的熨烫手势,多练习,多体会。
二、重视理论传授 促成技能的迁移
实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服装制作工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学不仅要突出实践性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还要将理论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让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让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的知识结构相互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下面几种方法。 1.开展归纳整理,把理论内容融入反思中
在课堂上,每一个部件、每一件成衣的制作工序、制作步骤、制作要领,教师都要认真讲解,但学生不一定都能及时完全接受,然而只有按正确的缝制顺序、方法操作,才能保证质量。对此,在教学中,笔者采用“讲解――实训――归纳记录――上交检查”的方式,把服装生产工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制作过程的技能要领强化体现在归纳记录上。
2.开展课题研究,把理论教学融入讨论研究中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在西服裙的制作中,笔者留下了做、装腰头这道工序,让同学们讨论,研究、实践其制作步骤、方法。学生们在实践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研究,老师适时插入,评价其合理性与科学性,让他们对制作工序步骤形成统一认识,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制作工艺,另外还学到了其他的工艺方法,受益匪浅。
3.利用循环教学,把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全过程
循环教学的特点是:分步骤,不定时,反复讲,随时听。
具体做法是把一个教学内容按讲解、演示、指导三步为一循环反复进行。课前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拍成视频,首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采用分解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反复、规范的演示,让全体学生都掌握操作要领,这样可以规范要求,避免学生训练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对于已听明白的学生,自己先独立实践,没听明白的学生,再看老师的演示操作视频,教师可深入下去检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指导实践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者集中起来再进行讲解和演示。这样做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快的往上进,慢的往上赶,不等时间,人人都有学习内容。(2)没完全接受的学生还有机会再听、再看视频讲解,循环听讲,加深理解。(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和掌握情况听课,随意性强。(4)在循环讲解中,教师发现讲解力度不够或效果不佳时,可以随时调整。
4.产教结合,把理论教学贯穿于生产实践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培养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加强服装实训实验基地基础建设,引进了多台电脑平缝机、锁边机、锁扣机、双针机、绷缝机、挖袋机、样板输出设备等,建立了两个实训缝制室、两个裁剪工作室及一个服装CAD室,同时为了将企业文化、企业运作流程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情境中感受当企业人的“味道”,学校还重点打造了服装生产流水线设备,积极协助企业进行服装订单加工,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学生经过流水线生产的实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得到了深化提高,对整个服装生产过程有了详尽的了解,并熟练掌握了工艺技术,这为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服装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尚行业,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技能,科学的工艺分析方法,才能适应服装行业的变化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种种便利,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实训力度,以全新的方位,建立适合高职服装专业的实习基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已迫在眉节。该专业,其实质就是市场化的设计,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而这正是大多服装学院的缺口、市场的急需。我们在服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专业定位
1.1 重新审视服装专业的发展现状。服装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的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培养大量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分析我院服装专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80年代成长阶段、90年代初辉煌阶段和前几年的退缩危机阶段三个时期。1986年我校开办了内蒙古第一个服装专业。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兴起,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专业规模随之发展壮大;90年代成为辉煌时期,班级扩大到6个,可近几年来,服装专业的招生越来越“尴尬”,办学规模也在缩小,2003年已缩减到1个班,只招到19名学生,2012年只招3个班级。考察其它兄弟学院的服装专业,其发展的历程基本与我校相同。因此,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已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因此,服装专业如何面对现实,进行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今高等职业学院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学院自开办服装设计专业以来,本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致力于吸纳和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人才。经过近3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了一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习基地。
1.2 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目前,该专业正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大胆探索模块式、项目引领型教学新模式;同时,与相关企业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按照企业需要开展面向企业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聘请了部分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企业或社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并就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问题献计献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现有的实习、实训情况是:服装设计专业有3个服装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4个,其中一个用于服装CAD教学,素描,摄影实验室1个、展厅1个。其承担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有关专业课和职业能力课与职业能力体验课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实验室设备比较先进,管理用具及实验用品配置齐全,能满足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管理规范,专业职责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及教学管理文件齐全。实验、实训课的指导教师均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2004年12月服装实验室通过了自治区高校实验室合格评估。随着学院新校区的落成,艺术系服装实验室将有1200M2的实训、实验室建成,届时,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
2.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2.1 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现场、真实职业环境,适应行业、技术最新发展。以服装设计师、打版师、工艺制作师、生产主管、服装跟单、市场营销、产品展示等职业岗位能力建设为目标,培养从事服装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在总体设计上要突出开放性,集教学、培训、科研、产品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以服务本校为主体,同时与周边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共享,向社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开发等。探索有效运行机制,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
2.2 实训基地建设具体目标。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在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10万基础上,拟建成系列化实验实训室。具体分解为以下 5 个中心:
——完善服装工程基础实验实训室,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和相应软件,引入企业化运行机制,建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师研发工作中心”。
——设置面料室和资料室,建成“服装设计信息中心” 。
——更新服装计算机软件系统,建成“服装设计 CAD 中心”。
——改造服装生产线,建成集裁剪打板、缝制工艺、整烫和质量检验一体化“生产实训中心” 。
——增加配套性设施功能,建成“服装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
3.服装设计实训基地项目的功能
3.1 承担实训(实践)教学工作。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紧密跟踪行业的高新技术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适时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服装职业岗位群和服装技术领域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培养具有专长、敬业、勤奋、合作、开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实训设施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全院学生范围内及社会下岗转岗、企业在职职工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鼓励学生在校获取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开展“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 CAD ”、各种电脑应用软件等的培训与鉴定。
3.3 开展校内外专业课题研究。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课题的研发推广工作。
3.4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资源共享。学院服装工程实训基地基本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主要有: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打板室、形体训练室、服装 CAD 室、画室、摄影室、立体裁剪室、服装表演工作室。利用上述实验实训条件,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企业提品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产品展示、宣传等项目的服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双赢;充分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今后还将扩大为周边地区及兄弟院校提供实训基地服务的范围。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3.5 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服饰产品研发 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利用实训基地在社会上带来的窗口效应,鼓励教师多方面与企业沟通合作,建立横向联系,合作开发有关服装的新款式、新工艺、新技术等,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
服饰表演、策划、产品推介 利用学院服装设计与展示专业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条件,为推动内蒙古服装行业的品牌效应,可承担时装表演与策划、企业服饰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企业产品的订货会、各类服装服饰博览会或相关行业(如汽车展销会模特)等宣传及有关服饰商业活动。
订单式培养及岗前培训 结合我区服装行业特点及产业集群,可根据企业和地方需求,开展各种岗前培训和专门技术培训,如操作工培训、各类纸样打板培训、服装设计培训、生产管理培训等等。
4.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的机制
4.1 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1 成立实训基地管理中心,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由主管教学院领导分管、系部全面负责统筹基地的建设和实训教学安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系部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系部除正副主任外,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专门负责资产管理、日常管理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4.1.2 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大型、贵重设备、特种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指导。
4.1.3 多渠道筹措资金。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多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保证财政拨款专项建设经费,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借助知名企业、校友会、兄弟院校、国际合作组织等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行。
4.1.4 “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考察调研,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四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使更多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
4.1.5 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及不断总结完善;实训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为配合实训基地建设,组织教师编写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使它们合乎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职业核心技能的相关要求;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和最新技术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做好实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如学生实习实训报告的存档。
4.1.6 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训实行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上下班制度,要求学生做到工作环境一尘不染,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而且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4.2 基地资源共享措施
4.2.1 利用基地资源,与自治区劳动厅保持联系,共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
4.2.2 利用学院的地理优势,除为兄弟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外,不断扩大为周边地区和相关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的领域。
4.2.3 利用基地资源,为带动呼和浩特服装产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并向自治区内延伸。
5.实训基地总体评价
本项目在准确的把握服装人才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全力挖掘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内涵,以培养服务服装产业的实操人才为目的,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院的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
5.1 实训基地与企业经营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服装教学体系中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使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当今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实际需求,树立服装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将设计作品转化成产品, 为服装高职教育和企业运作之间寻找一种合作方式。
5.2 通过市场运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设计水平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中,其中包含着很多科研课题,如生产管理、缝制技术以及设计、样板、教学模式、实训教学等等,可以与其他专业互动,就市场急需的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陈列、服装贸易 、服装 QC、跟单、进行学科交叉。增强教师实践阅历和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5.3 通过产、学合理的持续互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技能型人才,创新服装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强化学生动手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学生按企业岗位需求标准进行技能培养,让学生受到企业环境熏陶;按照企业标准,针对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明示制作技术操作的规范文件,规范操作,让他们不仅学技能、学经营还要学做人;按照服装职业功能模块教学,由学校在教学(实习)现场进行职业功能模块考核评定;以岗位群、复合技能、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由学校组织命题进行知识与技能考试、考核成绩合格,结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开展工作。
篇4
1.服装实训教学“独角戏式示范”直接影响学生服装技术定向映像的形成。
学生没有指向性、互动性地观察教师示范,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头脑中不能初步形成连续性的、稳固的服装技术动作表象,以致直接影响到后续服装技术定向映像的形成。长此以往,学生的服装技能就会缺乏服装技术原本应有的相互联系,最终熟练而系统的服装技能也就难以在学生身上完整形成。
2.服装实训教学“放羊式管理”直接导致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练习存在大面积的断裂。
现在中职服装实训的一般情况是,1~2个实训指导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实训,在示范讲解阶段已经很难在有限时空中形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在练习强化阶段,实训教学很容易形成“空白时空”。教师认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已经看过示范可以自己操作,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遇到的问题很多,实训的质量大打折扣。
3.服装实训教学“零情感交流”直接导致实训师生关系淡漠。
服装实训教学中师生仿佛也成了服装工艺机器,师生交流的都是一种冷冰冰的“服装机器语言”:“缉合、包缝、扦边……”。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服装学习的情感疲倦,教师也会褪去榜样权威的光环,服装实训情境失去本应有的美感。
(二)师生断裂问题的解决方法
1.师生有效互动的内涵和做法。
在中职服装实训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从时空的维度来讲,应包括示范讲解时的师生互动、练习强化时的师生互动和反馈总结时的师生互动。从学习心理学的维度来讲,应包括言语信息的师生互动、动作技能的师生互动和情感意志的师生互动。
具体以基础裙实训教学的教师示范讲解为例分析,教师在做后片操作示范时,不能只做示范而不对学生进行简洁、概括与形象化的言语信息说明。最重要的言语信息互动还应包括请出一些学生,“现场直播”教师正在示范的是什么服装动作,说出教师在做后片时和做前片有什么不同之处,也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分析或者直接提问其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这样学生观察教师示范时就有显著的指向性,流畅的师生互动会使教师的服装技术示范有效性大大增强。同样进入到学生的练习强化阶段,教师可以在基础裙的学生练习中,严格执行并合理调整巡回指导方式与节奏,按照“做前片”、“做后片”、“做里子”的结构分别进行示范和练习,通过小步子前进方式使巡回指导更紧密,使师生互动更紧密,从而促进实训质量的全面提高。
2.有效互动的前提是情感意志的互动。
在实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中,最容易忽视的是情感意志方面的互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服装技能学习,采用磋商、亲善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合理接受学生作为青少年阶段正常的不成熟行为,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最终掌握服装技能。
二、模块化课程破解课程断裂
(一)课程断裂问题的主要表现
1.服装理论课和服装实训课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
较为典型的问题是服装理论课和服装实训课的教师往往对于同一种款式的服装在制作工艺上存在着不同的主张看法,造成学生在实践操作时的紊乱,既不能在理论上找到正确的支持,也不能在实践上得到可靠的验证。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权威性,直接导致服装实训教学异化进行。
2.服装传统实训教学内容跟不上现代服装发展步伐。
例如在服装实训教学中,教师还在使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长久不变的传统模式,没有结合现代化的服装CAD制版及输出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还有一些实际服装生产中早已灭迹的工艺,部分教师仍在一成不变地教授学生。例如衣领制作还是以树脂衬操作为例教学,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早已使用粘合衬。
(二)课程断裂问题的解决方法
1.形成课程模块化的基础保证:服装理论课和实训课相互配合。
在中职服装实训中,服装理论课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服装CAD》,与服装裁剪、缝制、锁钉、整烫等工艺是紧密相关、相互统一的。服装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制图方法是否科学准确、数据使用是否精准到位,都要靠缝制好的样衣来检验。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学生全面掌握服装“艺术+技术”,真正实现服装实训培养的目标要求。
2.形成课程模块化的具体做法。
首先,统一组织服装教学顺序。服装教学应该改变传统服装教学的“前后顺序”——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统一服装理论和服装实训的教学安排和进程,坚持同步一体,做到服装的品种、款式一条线下去,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一体考虑、相辅相成。
其次,阶梯式整合,综合设置模块。中职服装实训教学设计可以参照服装品种、款式安排模块,具体安排“衬衫、裙子、裤子、马甲、连衣裙、上衣、大衣”等7个大实训模块,“基础衬衫、中式衬衫、领结式衬衫、无领短袖衬衫;基础裙、加片裙;基础裤、松紧带裤、牛仔裤;马甲;平领连衣裙、背心裙;西服、暗襟上衣、前衣身起领上衣;双排扣大衣、插肩袖大衣”等17个小实训模块。模块化的实训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内容充分结合,彼此渗透,每一道服装工艺工序范例以模块的形式出现,形成阶梯式课堂任务。综合工艺课与设计课、制版课、服装CAD等课程内容,可充分吸收现代化服装设计与工艺的核心元素提高对市场的认识。
以服装模块化课程来整合服装理论和实践,来聚焦服装技能的全部内涵,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不同的科目之后有一个综合运用、整体优化知识的过程,给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其在服装实训教学中体验展示成衣成果的快乐,促进服装实训兴趣的持续生成。
三、校企一体化破解校企断裂
(一)校企断裂问题的主要表现
1.与服装企业岗位要求相比,中职服装专业学生技术水平“苍白无力”。
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面对企业的设备、工序,面对服装生产流水作业、质量监控,面对同行的熟练程度、水平、速度,都感到陌生和茫然,原本在学校学习的技术一下子显得苍白无力,几年的中职服装实训没有给足支撑和动力,要改变尴尬局面,只能继续做学徒拜师学艺或放弃专业选择转行。
2.在服装企业文化土壤中,中职服装专业学生技术心理“水土不服”。
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面对团队连带合作与个人责任的重压,很难完成角色心理的快速转变;面对服装企业“零缺陷”的技术文化要求,学生原来“60分万岁”的思想显然难以适应。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对自身的认同感产生很大的反差,部分学生最后选择了逃避和放弃。
(二)校企断裂问题的解决方法
1.学校应该主动带领教师和学生贴近当地一线服装企业,主动研究企业的市场需求和生产特点。
学校应将教师、学生带出校门,组织他们深入本地区的几个大服装企业、大商场、广大消费者群体进行专项调查。从流行款式、面料、色彩入手,了解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问卷调查卡。采用问卷与个人专访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了解各类服装的社会性和艺术性,奠定并形成服装企业生产的学习氛围。
篇5
一、高职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英语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尽管具备着就业导向的天然优势,但是所招学生的英语素质普遍偏低,且对于英语学习方面没有较高的兴趣,从而对高职英语学习产生懈怠和抗拒的心理,使得原本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水平更低。
2.英语教学模式传统
虽然当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均提倡“校企合作,工作结合”,实际上的课程均是以技术为基础导向的课程。服装专业英语与基础学科一脉相承,从一定程度上遭遇窘迫境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服装专业英语属于较为特殊而的应用领域,所以并不能脱离基础英语而单独存在,但是由于其使用主体、使用范围以及使用对象的差异,导致与日常生活存有明显区别,因此服装专业英语难以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但是由不能衔接实践操作,实际收效甚微。
3.教学环境简单
当前服装设计实训室主要包括服装CAD实训室、服装设计研发室、服装印花刺绣实训室、牛仔工艺实训室、针织服装实训室以及服装工艺实训室等,此类实训室仅仅适用于服装生产以及服装设计方面的专业课,对于服装专业的英语教学则难以适用。
二、工学结合模式在服装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改革应用
1.提高英语学习量
为实现高职服装专业英语改革则必须要强化对此教学的重视,在高职院校新生入学伊始,便着重安排英语类课程,并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一学期安排实用英语课程以及公共英语课程,优化学生英语基础,然后在第二学期,随着理论课程的终止英语课程也会随之终止,但是英语学习应插入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专业词汇以及专业句式等方面加之英语诠释,例如Export sales contract(出口销售合同)、Face accessories downgrade the use of a single(面辅料降级使用审批单)、Garment inspection(成衣检测)等,让学生接触高难度专业英语,并且逐步练习,以勤补拙。
2.以人为本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教学内容中充实大量的真实案例,并且不盲目追求专业技巧以及服装设计原理的英语表达,尝试让学生接触了解服装单证、单据英语翻译以及各个部分的英语表达。其次,要求学生能够看懂英文文件,并且提高外贸公司中英文基础交流、英文简报交流以及英文电子邮件交流的能力,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音译法、交际法、联想法、对比法以及直接法等,有意识的将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以及独立学习能力,例如信用证的流转程序英文注释,不仅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还能够接触重要英文词汇(如图1)。
3.以实践为载体
篇6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篇7
一、实践教学应解决的问题
1.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是中职实践教学必备的硬件支撑,也是中职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实践基地,没有良好的必要的实训设施,就无法开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所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中职服装专业建设的头等大事。
2.实践教材内容的修订
原有实践教材内容滞后,有的实践教材用的虽然是新版本,但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对此,应对原有实践教材进行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编写出新的实践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实践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新的专业实践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在实验教学管理和组织教学过程中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重视常规性、基础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学校将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验仪器装备标准,组建和完善教学设施,努力提高实验仪器的完备率,完好率和开出率,各教研室和各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提高现有的实验设备和设施利用率、开出率和效果。
目前,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严谨的、规范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与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4.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是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知识。这个过程也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概述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它能督促学生加强实践的学习,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考核进程中应注意,考核的选题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考核内容。
二、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提炼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首先要从培养目标上入手,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应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比重,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达到总体课程平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知识结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
中职院校逐渐形成以教务处、教科室牵头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我校服装专业规范、疏通教学信息通道,每周上报的教学日志、定期的师生教学座谈会纪要,收集、统计、召开教学例会研究解决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解决。聘请兼职督导听课,跟踪专业教师教学,进行测评;每学期结束,组织学生对本学期任课教师综合评议,对教师进行考评;通过教师互相听课,教研活动等相互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突显中职实践教学特色。
当然,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通常可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预实习和基础实习是企业实习的第一阶段,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以服装生产基本技能为主,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篇8
紧紧追踪上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和强化艺术与技术结合特色,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将创意思维培养与实际课题训练有机结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对接。培养适应一线职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
一、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化服装产业,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把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补、融合的趋势,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从事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工程管理、服装工程设备配置与运行、服装企业信息管理、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服装高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等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凸现我校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特色,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专业培养标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领域标准)。
> 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
> 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 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
> 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
> 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
> 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
> 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三、艺工复合课程革新设置
在艺工复合课程革新中,我专业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1]。
以服装设计学为例,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主要专业课,从基础的服装设计入门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成衣设计实践与操作,最后结合毕业设计完成具体的成衣设计企划和成品的操作训练。课程主要进行流行趋势分析、市场调研、成衣设计实战能力的培养,采取课堂讲授、团队组合市场调查分析,全班交流讨论,独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成衣设计和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全方位训练;强化学生们对品牌服装设计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该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服装品牌风格设计拓展训练。
由于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成衣设计与生产”。不同于高级时装设计,成衣设计是按照一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制作的衣服。同时有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之分,因此针对市场需要,要求课程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基本的款式设计能力。通过对成衣市场的调研分析以及商品企划的具体操作和训练,逐步掌握基本的服装商品的企划方案到成衣单品的设计,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展开掌握整体的规划、设计整合能力及设计方案制定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区别于服装设计学课程的地方是针对性更强,方向明确,主要针对市场和成衣这一块的内容来进行基本的设计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以及产品设计的整合能力。
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合作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在综合性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小型项目任务,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密切的产学合作教育,加强企业与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企业的大中型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课题,再由此带动更多小型项目的课程导入。交互循环使产学研合作得到切实的成果展现。
分工明确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的具有创新思维表现形式的成衣品牌设计、制作、展示的分段一体化企业服务流程,根据企业实际的阶段性需求,给予分段服务或一体化的项目跟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宗旨,提供企业自身市场以外的创新途径探索。
四、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服装工艺实习、服装工程认知实习、服装工程岗位实习、服装工程见习实习、职业装课程设计、针织服装课程设计、礼服课程设计、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工业样板企业实践、服装生产管理企业实践、采风、毕业设计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
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科技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2]。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程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应围绕“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专业目标和理念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服装产业和市场需求的素质高、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艺工融合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篇9
(一)采购组织。学生们实习发现,XO公司在总经理之下直接设置了专门的采购部,采购部目前共有11名工作人员,他们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负责评价和选择公司的原料供应商,建立合格原料供应商档案,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察和审核,选择最合适的原料供应商;二是收集采购信息,及时收集采购原料的市场信息,为采购在价格上创造优势;三是制定内部采购流程和相关采购制度,使采购活动井然有序且能与其他部门同步协调。按照教材定义,采购组织是指为了完成企业的采购任务,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由采购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建的业务职能团队[4]。采购组织在公司组织架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采购组织的好坏能够对采购管理的实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很多学生发言中提到,XO公司采购组织的运行效率不高。目前,采购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依旧只是完成供应的工作,很少与其他部门就工作进行沟通,因此工作上也缺乏协作。例如采购部与销售部,销售部不知道生产服装所用材料的采购价,采购部门也不知道公司服装的销售价格。很明显,这两个部门很少交流工作,控制成本这一工作也就无法做得更好。另外,部门中没有专门的跟单人员,催货人员、管理合同的工作人员等,如此每位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他们需要进行申请、找寻供应商、洽谈价格,下单、物料跟踪、对账、申请结款等多项工作,因此就没有太多时间去了解物料价格的走势。采购部的所有工作中与财务部、生产部相关,如申请付款、制定采购工作的规定、申请批复的程序等,这些工作只是为了对采购人员进行监管,没有达到在采购中节省成本、增中利润的目的。在采购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都会降低工作的效率,尤其是不在公司管理范围的供应商,如果采购的时间加长,产品的生产就需要不间断地提供大量的原材料,这时公司就必须支出相应的资金,进一步增加了对采购进行管理的难度。于是,学生们通过前置课程的学习,基于供应链的思想,结合XO公司实际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学生们的发言和总结,大家认为该设计是在原有的采购部的基础进行整合而成,但是具有职能更明确、流程更合理的特点。它将采购部细分为采购管理、采购计划和采购执行三个组成部分,采购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部门的工作准则和预期目标,对订购单进行签订与审核,改进和完善公司的采购体系、对产品的采购进度进行管理和跟踪、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并建立密切伙伴关系、处理退货问题等工作;采购计划的职能是撰写企业的采购计划、采购支出的预算以及设计采购的具体实施方案等;采购执行的主要职能是登记购货单、对合同进行初步的拟定、与供应商就价格、付款的方式、交货的日期、验收方式等进行谈判,登记交货记录、向公司申请采购支出、操作采购管理平台等。(二)采购流程。XO公司目前采购的内容主要有服装原料和服装生产设备两大方面。服装原料方面又分为服装面料的采购、辅料的采购和成衣的采购。服装生产设备方面主要包括设备和零部件的采购。案例教学中,侧重分析公司服装原料的采购流程。XO公司生产部根据生产任务制定生产计划,并结合库存情况计算成衣所缺的服装面料数递交给采购部,采购部根据具体需求,综合考虑现有的库存量,品种、数量等多方面的指标,然后向上级提出采购申请,最后由XO公司的总经理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可以继续接下来的采购步骤,否则则无法进入采购计划的制定环节。采购部根据公司生产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根据供应商的价格、质量、价格协议、优惠方案、供货方式、结算条件等方面来综合评估,选择最佳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并由采购部与其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签订之后,采购部再根据采购合同条款要求供应商定期发货,收货后采购部组织业务部门进行验收。质检部门对所有的货物出具验收证书,不合格货物发回供应商,验收合格货物办理入库手续。采购部核验供应商的供货清单与货物种类是否相一致,在确认没有任何出入之后到财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实习中学生们发现,XO公司采购流程存在一定问题。采购工作的环节数量多,时间长,涉及部门与人员较多,因此工作中常会出现脱节、重复和停止等问题。由于采购人员工作内容多,与供应商签订合同过程中,只重视原材料的价格,无暇关注供应商的实力,有没有更低价格的供应商,材料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等。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应对XO公司采购流程进行优化,特别是要吸收协同作战互利共赢思想,变库存采购为销售订单采购,将采购质量控制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在根源上保证采购服装原料的质量,注重与供应商的合作共赢。XO公司各个部门需要通力合作。首先,销售部门应将签订的服装订单及时交付生产部门,其次,生产部门依据接到的订单制定生产任务,接下来生产计划人员计算出任务的总工作量并录入生产系统中的产品数据管理得出所需多少服装面料,多少辅料,接着查看仓库管理系统的信息,最后决定所需要采购的数据。同时质检部和设计部从产品数据管理中查看信息给出所需原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指标。最终采购部门结合各部门的要求充分考虑服装原料需求量、原料质量要求、技术指标和库存信息拟定采购计划,制作出采购清单。销售订单采购是基于订单驱动的,和库存采购基于生产需求驱动而采取分散采购不同,它最大的特点是集中采购,从而使得采购人员的效率得到提高。(三)供应商评价管理。目前,XO公司在国内的供应商数量接近150家,所在省份涉及12个,公司在订购服装生产原材料时,为了从市场上众多供应商中挑选出一批高质量的合作者,公司建立了一套供应商资质考核体系,从价格、交货期限、服务水平、货物质量和合作态度五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具体操作方法是,对每个指标设置五个打分标准,即优秀(90)、良好(80)、中等(70)、较差(50)、很差(30),将每个供应商的考察结果绘制在表格上,然后将所有供应商的打分表格绘制在一起进行比较,选出综合得分比较靠前的供应商。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学生们提出XO公司评价供应商的标准不科学,没有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XO公司在选择与评价供应商的工作中,是针对材料价格、材料质量、交货时间、供应商实力以及合作的诚意等问题开展工作。这些条件项较多,但没有将其量化,也没有指出各项条件的重要程度来完善选择供应商的细节工作。这一问题使评价供应商的工作主观因素较强,评估工作过于随意,评估的结果无法全面、科学、真实地反应每一位供应商的实力。因此,在采购过程中,仍然是更注重采购材料的价格。公司在供应商处采购材料时,选择价格更低的供应商,选择之后再利用其他办法对材料进行监控与管理,通常会以采购材料的数量进行监控与管理。在合作周期上一般是短期的合作,虽然获得了比较合理的价格,但因为与多家供应商合作,只一味考虑价格,无法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材料质量、收到货物的数量与时间都出现不少问题,也影响了公司生产部的工作。学生们讨论认为,XO公司评价权重的确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样就不能对供应商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如果仅仅以价格、质量、交货速度等单性能指标为评价标准是不完善的,应将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产品竞争力、服务合作性、财务和人力资源指标等也纳入评价体系。技术能力不仅能够影响供应商的产品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对XO公司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供应商的产品竞争力主要由产品合格率、准时交货率、价格高低等指标决定。供应商的合作不仅表现在产品交易的过程中,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够沟通和协调是更重要的指标,应将服务合作性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财务指标在评价供应商的财务风险、运作能力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另外,人力资源环境评价应主要从组织结构合理性、员工技术水平、考核方法以及企业培训质量等方面来开展。
三、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高校《采购管理》课程中的思考及建议
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回到课堂结合实习企业案例进行研讨交流,学生们能够真切感受到采购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并能结合所学理论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特别是多数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很受鼓舞。(一)精选案例,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应用型高校任课教师仅有理论素养已经不能满足实践要求,还应有企业的实践锻炼经历,在实践中积累采购案例素材,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案例运用游刃有余。应用型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考察和咨询活动,选派教师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如笔者所在的经管学院就先后选派老师参加“百名人才进百企”、“科技人才进企业”、“博士服务团”等企业挂职锻炼活动,既为地方做好社会服务,又能深入企业锻炼提升实践能力。《采购管理》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关键是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任课教师应在案例讨论中引导讨论方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与学生交流讨论时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结合身边实例分享感悟,挖掘案例背后蕴藏的采购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运用采购管理理论分析生活实践的兴趣和热情。(二)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应用型高校《采购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采购管理理论方法,以便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课教师在案例的选取及讨论总结等环节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特别是对于实习实训环节,提前布置相应的观察点,让学生在实习环节就能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并能从不同课程的角度多侧面审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章节的知识点,课下随机调研几位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素材进行摸底调研,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关注点和话题点,有针对性地从采购案例素材库中选择当前最合适的案例。并根据当前的学生实际,多角度设置相应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赵敏.游戏启发式教学在《采购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7,36(2):189-192.
[2]马涛.高校基础课教学管理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20(2):68-73.
篇10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近几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及项目指导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总体目标相一致,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产业优化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即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更是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开拓视野,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创新型就业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篇11
大环境下,我国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改革。国务院印发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高职教育输送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从理论学习到能力实现的课程。中职服装专业学生在设计方面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策划能力相对于大专生、本科生较弱,文化底子薄是中职服装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最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制定的中职服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掌握服装设计基本技巧,具有较强服装制作能力,并懂得服装生产现场管理和市场营销,能从事服装设计、制板、电脑绘图、质检等岗位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培养的是中高级技术人才,可以为企业输送一线车位工人、跟单员、制板员、设计助理等。
二、构建原则
第一,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中职教育就是关注“中职学生”。关注中职生的能力发展、兴趣发展是中职教育最基本的原则。第二,以“能力发展”为根本原则。李炳亭的《教育发现》中提到:新课改转变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评的方式这一理念,坚决要求“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共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特色课的建构关键。第三,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即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第四,建立适合地方经济、符合学校实情的特色课。每个地区的服装产业结构、经济状况均有不同。长三角、珠三角的服装行业相对发达,因此对中职服装教育以及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采编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构建目标
以“能力本位”的思想紧扣职业特点,技能活学活用,综合全面发展是我们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服装设计特色课的构建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够实现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到技能学习再到综合技能实训,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其次,服装设计特色课还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并重视、保护、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天性。再次,特色课的构建还需要实现与其它课程的有效衔接,为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的整体教学做好准备。
四、建构的主要内容
①对知识内容的重新整合。服装设计课程所包含的学习内容有很多,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所有内容,学生不仅不能连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容易学后忘前,教学时间也不充足。归纳服装设计的知识包括服装廓型、服装元素“点、线、面”、服装造型、服装形式美法则、服装风格、服装色彩、服饰图案、配饰设计、整体设计等这几方面,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知识模块,在以主题开展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将每个知识点都渗透在其中。②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素材:服装是一个变化发展非常快的行业,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流行趋势,专业学习要及时地把握资讯,有良好的时尚嗅觉,这是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同时,能够有效地整理、分析并采纳素材、运用素材也是学生要掌握的技能。③专业技能的训练指导。中职教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训,并能够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训练,提升专业技能,因此技能训练的时间占了课时的三分二。正如中国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中所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让学生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地掌握专业技能是中职学校教学的根本目标。
五、建构特色
①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特色课的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课程,课程的授课形式不必拘于一格,应积极探索“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实训指导”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另外,使用多元教学策略,既注重了学与思结合、思与行相结合,提升教学实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鉴别并利用学习资源。②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方面可以借鉴或运用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等,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法方法,这样可以灵活掌握学习内容,使专业学习更系统。③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时尚性、前沿性是服装设计特色课的要求之一。主题教学中,学生通过主题内容的审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纳、运用等有效的自主学习,再结合课堂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够高效展开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延伸,从而使教、学、评三个环节真正做到有效。
六、评价体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等评价体系都在变革中。根据服装设计课程的专业特点,结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服装特色课在对学生评价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①学生学习状态评价: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呈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学习与技能实践,可以从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训练内容的数量以及实训过程中是否自律等等几方面建立评价体系。②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评价:学习服装设计需要不断地累积素材、更新素材。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对课堂专业学习有着促进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素材的收集、整合以及运用能力都是评价的内容。自主学习还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解决实训中的技术问题。③学生的达成能力评价:实训课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是连贯、可实施、有效的,因此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始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进而独立完成实训任务,并保证实训任务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要求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因此,服装设计课程的评价方法和形式可以以实训任务报告、素材日记、综合实训、考试、自评等多样化形式开展。
七、总结
特色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文化的一种形式。特色课的构建将打破以前以教师“教”为主的授课形式,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主的形式,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是性质不同的两个系统,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它关系到所有孩子的未来和整个民族的发展。李炳亭先生谈到:一节课应该要看到课堂背后的两个支撑,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认识,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因此,优秀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素质匹配,如何建构知识、态度、能力结构更加合理的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是服装特色课课程建构与推行的首要问题。最后,特色课特在哪?还要遵循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结合学校、学生、专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来改变,若违背或忽略这些客观情况,再有特色的课也违背了原则,只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2
新形势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办好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但是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传统工艺被逐步淘汰,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的现状。这与家长和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所抱有的期望相差甚远。职业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课程如何进行改革?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课程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的必要改进。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方面应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本文主要探索我校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分析中职教育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与企业单位的项目任务相互融合、渗透,以达到课改的良好效果。
一、中职教育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
(一)服装企业用人急迫与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矛盾
据调查,所有的服装企业都相应的存在用工不足、熟练缝纫工短缺、员工跳槽频繁、生产岗位开工不足等问题,但是中职学生在服装企业就业率极低,大部分企业不足2%。不得不说,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分析:服装专业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的原因,除了服装企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服装企业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理想有差距之外,主要原因就是知识技能不够全面,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
(二)学校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流程不相适应的矛盾
毕业生分到企业后,所学的知识技能适应不了实际岗位,还得重新拜师学习,三年的专业教育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分析:服装企业用人,要求的是整套工序从头到尾的技能,可能涉及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服装心理学、服装工业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中的相关部分。而目前中职服装教育涉及的知识相对企业生产流程实际来说,显得无法适应,说明教学中“就业导向”尚不明确。
(三)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单一与企业用人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企业按工种招工、定岗。中职服装教育培养目标在岗位定位方面模糊,没有不同工种的课程设计。
分析:多年来中职教育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教学方式,对企业的用人需求研究不够,导致毕业生初到企业时达不到技能多样化的用人需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科学的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的结合。拓展中,应当强化技能教学的统一和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又必须紧紧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所谓标准化目标课程教学,就是说在整个服装教学过程中,要有合乎规范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基本目标。实质上就是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等制订适宜的量化技术技能拓展目标,再进行课程的教学以及全面的考核和管理。在拟定目标的细则时,应充分注意它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应性。科学性是指整个目标体系要有科学的、规范的规定,而其中的每一个目标均应根据培养目的和教学要求系统合理地拓展深入,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插在教学进度中。使每一个目标都尽量反映出服装教学的客观规律性。准确性是指所教学的每一种服装样式的产品质量都要有严格的等级标准,每一目标的内容、范围、技能标准、评分分配、操作时间均以大纲、教材特别是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定,以企业单位的实际要求而定。适应性是指每个目标对每一位服装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们来说,应该是能够被接受的,能够认识、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并应顺理成章地接受有关部门的统一考核和检查。这样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更应当与服装行业、服装企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密相联。具体来说,拓展后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对应企业、工厂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学生要按照这样的《任务书》或《任务单》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并进行达标的考核。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应主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应会知识,可总结为十个基本技能目标:1、手工针法,2、一步裙,3、女西裤,4、男西裤,5、女衬衫,6、男衬衫,7、茄克衫,8、女西装,9、男西装,10、西装马夹。这些技术技能既要符合教材的要求,又要与服装企业的各款《工艺制单》的要求相联系相符合。总之,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要很好地与服装企业不断更新的项目任务相融合,把握好与时俱进,才会给课改带来具体的、实质性的变化。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打破仅在课堂上组织教学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是引入现场教学。将学生带入服装生产现场参观、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更深切的认识实践的重要性;二是聘请专家。为弥补学校理论教师生产实际经验的不足,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辅导;三是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的实际,要大力倡导以能力为本的课改思想,在教学中加大实践的比例,把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把实践教学分成:实验、实训、实习、生产等不同阶段,着眼适应服装企业的工作需要,扎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地与企业接轨,缩短上岗适应期。
篇13
目前服装材料课程作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学了没有实际用处。尤其高职学生的特点便是爱动手,感性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觉得理论性太强,有厌学情绪,觉得不如工艺、结构课来的实际。从学生的看法当中可以反映出很多教学难题,这是本门课程多数会遇到的。而且课程教学内容有些比较陈旧,教学方法也显单一,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认清高职教育目标,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定位,结合企业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随着我院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结合专业实际办出高职特色等问题,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随之展开。系部先后多次开展专题会议,通过市场调研,在服装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本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能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服装生产和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适应现代服装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服装材料课程有了以上的明确定位后,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职业理论基础课程,我们调研分析了服装材料的工作任务便是:了解服装材料、识别服装材料、选择和应用服装材料、设计服装材料。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了课程目标和学习的项目。让学生从消费学的角度,掌握纤维、纱线、织物及辅料的外观风格、服用性能和适用性,形成对各种服装材料的认识经验和鉴别经验,能根据自己的服装设计合理选择、运用,乃至表现自己的设计风格,对服装材料进行研发和再创作,从而实现服装设计的创新,达到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为从事服装的设计、生产、研究打下基础,这是我们服装材料课程所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二、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如何为后续服装设计等课程的服务
首先,为了与后续服装设计课程更好的衔接,预先培养起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采用倒推法来修订该课程大纲,依据岗位,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如服装设计必须具备服装面料的创新能力,依据岗位能力确定需求的知识点,然后确定课程学习的目标。
其次,本课程教学内容上与服装设计课程的衔接作了一系列有益尝试。例如,在“服装材料外观的识别”这一课题上,我将服装材料的各种识别方法与服装在实际剪裁、设计上的应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将教材中繁复的理论条框,用经验介绍与知识探讨的方法输导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知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通常服装设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根据款式选择面料,另一种是根据面料的特点、性能等来设计款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然后对服装进行观察评议,分析款式面料是否配合完美。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只会利用现成的面料设计制作成的服装显然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学生学会运用打磨、搓洗、皱缩、手绘、拼接、抽丝等各种手法创造全新的面料,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部分实践性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不给予条框的约束,鼓励学生头脑风暴式地实践自己的想法来改变原有的面料肌理,这样的实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三、课程重实践性、应用性,积极发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首先,通过大纲调整,增加了实训课时,执行实践教学计划,实训课比例达到了30%。
其次,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实验、实训、市场调研等结合起来。实验课,比如在服装原料鉴别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运用“感观识别法”、 “燃烧识别法”
。学生们将实验的过程、内容、结果认真的记录,并填写实验报告上交。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研课,如在讲到新型服装材料一章时,可以提前给学生一定要求,让其自由选题,调查一种新型的服装材料,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按小组进行讨沦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将自己做的课件在课堂上陈述表达自己调查的和搜集的内容,每组调查的新型材料不同,互相交流中认识了各种不同的材料,然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件制作、搜集资料、表达陈述、与人合作的综合能力以及探索精神,不拘泥于形式,学生有自我展现的机会,学会如何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获得极大成就感。
另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实际,实用。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教学内容,如纤维、纱线和织物组织结构,采用形象化教学,给学生展示实物及图片,利用“实物感知”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如讲到各种天然纤维的来源与结构性能时,可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形象直观的演示,再辅以讲解,这样要比纯粹的讲解效果更好。同时给予实物观察,再加后面还有实验课辅助。再比如机织物、针织物的结构,提倡学生观察、比较,把相应的样品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摸,去感觉,甚至去拆,然后自己认识总结。课后建议学生收集的面辅料小样,分类整理,注明其名称、原料成分、织物组织等,分析其服用性能、风格特征及适用范围,注意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认识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示范、对比,与其他同学搜集的小样进行比较,形成较为正确的认知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在认识常用服装面料品种上,教师收集了大量的种类各异的面料小样,制作成直观教具,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总结出各种面料的特点、性能、结构。再如,选择服装面辅料这部分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材料基础知识以后,让学生结合时装效果图进行服装面辅料选择、搭配练习,并详细说明选用依据。还可让学生依据季节、场合、目的等不同来进行面料选择练习。也可先确定材料的性能、特征或纤维成分,再选择相适宜的服装风格。
在面料再造部分,面对同样一块面料,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结合流行时尚和消费需求,运用一定的设计技巧,加法设计、减法设计、综合设计等对材料进行再造,使其更贴切地表现服装的主题,提高设计创新力。还可让学生使用任何材料来进行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材料的质感与肌理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最后,作业形式采取多样化,增加动手实践作业,改革单一的理论问答作业。如实物粘贴、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运用面料特征制作效果图、市场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
四、教师下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实地搜集课程所需的直观性教学资料
每年按照学院要求,派教师参加服装行业相关新技术、新工艺的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服装材料课程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或顶岗实习,直接安排到与课程相关的岗位去学习,如希努尔服饰公司、昊宝服饰公司等,广泛搜集课程所需的资料如一些新型面料等,研究企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并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成为课程改革的坚强后盾。
五、结合企业所需岗位技能,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应用能力
服装材料为了解决课时较少内容较多的矛盾,以及不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矛盾,删掉了各种服装材料的纺织加工过程和陈旧过时的老品种介绍;对于一些偏纺织工学方面的理论和公式都不作深入介绍。改变过去服装材料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偏向服装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重在用,偏向服装设计感官风格的培养,所有专业教师认清了方向和侧重点,将服装材料课程的改革贯彻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丁丽.服装材料课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08(1).
[2]王炜,卢光.高职服装材料课程改革的探索[j].纺织教育,2004(1).
[3]姚桂珍,钱旻.服装材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