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成本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成本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篇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篇2

要建立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努力。从整个宏观层面上看,国家应该制定一部企业财务成本法,要更加规范企业的成本管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微观层面上看,我们只要强化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探索适合企业成本管理的新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就要求产品有市场竞争力,技术有开发力和创造力以及企业资产有保值、增值能力,能够适应整个市场需求的变化。要达到以上的目标,要求我国企业改变过去那种产品质量不高、企业整体素质低以及成本过高的现状,实现现代化的技术以及管理水平。

(一)成本管理思想进一步开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财务成本领域,而忽视其管理成本领域,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针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很少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与此同时,只注重其事后算账,忽略事前、事中控制;在账务处理方法上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整个财务核算的过程主要是依靠企业财务部门,基本上没有其它参与者,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要求我们在成本管理观念上有所改变,进行观念上的变革,要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要有更新的经营理念和创新理念,要不断开放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使之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篇3

一方面,企业降低成本能够提升其价格竞争力。当前市场竞争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竞争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算一件产品的质量再好,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与之匹配,这样才能够有市场和销路。低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占据着优势,而成本即是企业确定产品价格的主要依据。所以在价格确定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成本竞争,成本越低所获得的利益就越高,谁就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要求,企业应该结合市场形势和自身情况来制定产品价格,尽可能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在质量相当的条件下价格越低其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另一方面,成本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失去经济效益企业便会被市场所淘汰。而企业的利润直接决定了其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成本管理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减少成本都可以确保利润的提高,当收入不变时,成本的降低能够让利润增加。即便是对于一些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若其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企业便会连续亏损,也无法发挥出其在公共事业领域中的作用,甚至还会对政府的财政开支造成影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失去了自身价值。

三、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从国内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过去的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企业必须要转变过去那种以降低直接人工、材料费用为主的成本管理方式,不能让成本管理仅仅局限在生产阶段,而应该树立以产品寿命为周期的成本管理理念,做好公路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成本费用的管理工作。另外,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树立成本管理思想,努力让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都意识到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工作质量,唯有这样才能够把过去以来的被动式成本管理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成本管理。同时我们还可以到一些成本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中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学习借鉴他们好的成本管理经验,分析其成本管理模式并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加以应用,从而提升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二)充分运用价值链分析

成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管理工作起到了决策支持作用,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要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相一致,即不但要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同时还应该帮助企业建立长期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应该从企业全局出发,把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发展环境结合起来,从当前的竞争形势出发,不但要关注内部价值链,同时还必须要关注行业内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借助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战略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我们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关键环节做出更好的改进,从而降低成本;通过对行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身企业在行业领域中处于何种位置,从而更好的优化与上下游价值链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企业竞争对手进行价值链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找到竞争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成本管理措施。

(三)实施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

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对企业内部所有的成本项目以及成本要素进行综合整理,从而让成本管理和企业其他价值活动相匹配,另外还必须要积极扩展成本信息的来源渠道,收集更多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的上下游渠道或者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从而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交互式的成本信息管理系统,这是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有效性的保障。利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式,积极运用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组建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把这一管理系统和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结合起来,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最大化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也给企业推广实施新成本管理模式提供了技术方面的保障。

(四)完善成本管理与监督机制

首先,企业负责成本管理的人员必须要与采购部门、研发部门等其他部门深入沟通交流,确保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分解目标的有效达成。其次,要建立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建立起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管理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对企业各项工作成本的计算、分析与跟踪,确保目标成本的达成;最后,要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一是要建立成本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说材料采购成本考核机制、研发成本考核机制、报价管理机制等,二是要让各项成本的经济责任清晰明确,把成本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员工身上,三是要确保激励惩罚制度的贯彻落实。

篇4

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当代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强调以企业内部价值耗费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不能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并且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背景下,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对企业外部的价值链视而不见;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有形的成本动因,忽略了无形的成本动因;传统成本管理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能明确自己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所提供的信息不便于进行竞争战略调整;传统成本管理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环境和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只有及时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Simmonds)提出。之后,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JackShank)和戈文德瑞亚(V.Govindarajan)加入麦克尔·波特(porter)的战略观点,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如何利用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要实现“降低成本”。不难看出,“降低成本”与“成本优势”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分析比较传统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总结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长期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而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

(二)全局性

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

(三)外延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因此它能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四)竞争性

战略成本管理将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传统成本管理则较少考虑竞争与挑战,仅单纯改善现状。

正是因为战略成本管理以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宗旨,具备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竞争性等优势,从而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将踯躅不前的传统成本管理带出困境。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大体上由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构成。

(一)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就是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战略以对抗竞争对手。企业可采取的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有效途径,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以获得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以获得特殊溢价报酬而采取的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是指企业把经营的重点目标放在某一特定购买者集团,或某种特殊用途的产品,或某一特定地区上,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市场地位。目标集聚战略往往采取成本领先和差异化这两种变化形式,他主要围绕着一个特定目标服务而建立起来,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在全行业内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在下文中暂不讨论这种战略。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采购、生产、储运、营销和计划、财务、人事、研发、设计等,各环节构成整体,连接起来成为企业的价值链条,割裂任何一个环节单独分析都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体现在基本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例如加强仓储与生产车间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缺货成本;行业价值链分析从纵向角度确定企业在整个市场环境中的地位。企业可以通过协调或优化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或客户的联系,通过整合达到战略联盟,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供应商建立及时运输系统使采购过程流程化,降低双方库存成本。企业与买、卖方关系并非是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而是双方受益;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中处于平行地位。只有通过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分析,做到“知己知彼”,找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引发成本的因素。传统成本管理中,产量是重要的成本动因。但随着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比重的下降,成本分析的范围从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制造成本要素等拓宽到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战略成本动因可分为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主要考虑如何通过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这些因素包括规模经济、整合程度、地理位置、技术等。例如产业政策、规模大小、市场定位、工艺技术与产品组合的决策都会长久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而整合程度的提高可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如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时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稳定供求,还能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联系等。通过提高这些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改善企业效率。

战略成本管理的任何步骤都必须将这三个部分贯穿始终,它们也就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精髓。

四、现代制造业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步骤

战略成本管理自产生以来并未形成标准的基本程序,借鉴西方的有关学者的研究,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笔者认为其基本步骤可以分为:

(一)制定行业竞争战略

我们知道企业在全行业内竞争优势的取得不外乎通过两种途径: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而两种竞争战略都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影响企业在两种竞争战略中选择其一的最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

1.所处行业环境。任何制造业企业总是处在一定的行业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行业大环境对企业的战略选择、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企业所处的行业里盛行生产标准化产品,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时,价格竞争就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就应制定成本领先的战略规划;当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多种使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途径,同时奉行差异化战略的竞争对手又不多时,企业可以尝试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

2.竞争对手情况。企业在获取竞争对手的基本信息后,为了保持相对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成本优势,就必须通过必要的手段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价值链分析法,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确定竞争对手在各项价值活动上的成本分布,及占总成本的比例和增长趋势,关注其成本驱动因素,继而通过把本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价值链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确定自身的成本竞争战略规划。如果企业通过比较,发觉自身已经具备成本领先优势或者目前虽不具备成本领先优势,但当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其作为参照系重新设计自己的价值链,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运作效率,取得成本领先优势时,就应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相反,如果当竞争对手已取得成本领先优势并且对方的价值链已相当优化时,企业就应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在产品标新立异上下功夫。

3.目标顾客的需要。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顾客消费的需要。企业赢得了顾客,也就占领了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因此,顾客的需要,是企业在制定成本战略时必须着重考虑的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建立顾客品牌偏好和行为选择的数学模型,以寻求满足顾客群的最佳途径。当多数顾客以相同的方式使用产品,或顾客购物从一个销售商改变为另一个销售商时,不会发生转换成本,因而当特别倾向于购买价格最优惠的产品时,企业就应制定成本领先的战略,努力保持自己的成本优势,进而取得竞争优势。当顾客对产品有不同的使用和需要时,企业就可以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

对于上述三因素,企业应综合考虑,以最终决定采取的竞争战略。

(二)根据制定的行业竞争战略,进行综合成本规划和管理

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价值链的分布上可分为5个部分,即研发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不同,对各部分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1.研发成本的管理。研发成本是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验费等。有资料表明,在产品研究、开发阶段,成本的50%左右已被决定即无法在后续阶段更改了。因此,企业都要对研发阶段采取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为了设计出胜过竞争对手功能的并为顾客接受的产品,以维持竞争优势,企业就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而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开发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控制研发成本呢?笔者认为,在新产品研发阶段,应注意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强调设计的产品功能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度,尽量消除过剩功能和过剩设计。同时,可通过与一些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避免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当然,实施成本优先战略,并不意味着不要技术创新,而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主要强调过程创新,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采购成本的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将采购看成一种次要职能,在管理方面几乎不予重视,购买部门的内部分析也仅仅集中于采购价格,采购成本也是以主观确定的标准分摊给产品。为降低成本,采购部门往往只是一味选择价格低的供应商,而忽视外购活动和企业其他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损害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战略成本管理认为采购成本应是一个广义成本,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成本管理中不应仅仅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以战略管理方式对采购成本进行加工处理后,使成本管理的外延向前延伸至供应商,有利于企业综合考虑供应商对价值链中其他价值活动成本的影响程度,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企业无论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战略都应对采购成本足够重视。

3.生产成本的管理。这里所说的生产成本是指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料、工、费等成本。成本领先战略与产品差异化战略在生产成本管理的途径上略有不同。在成本领先战略的指导下,对生产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强化成本动因的途径:如扩大经营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采用技术革新降低产品单位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等等,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生产过程中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在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指导下,对生产成本的管理是在保证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孤立地进行成本管理,因此不仅要强调生产成本的降低,还要将产品的成本与功能综合考虑,有时企业为满足顾客需求和对不可预测需求做出灵活反映,有可能不惜牺牲规模和低成本。

4.营销成本的管理。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开拓销售渠道,控制销售费用,控制产成品资金占用,减少货运损失,及时回收应收账款。通过对销售环节的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产品销售成本,保证企业最佳成本的实现。另外,企业还应与销售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从而使战略成本管理向后延伸至销售商。值得一提的是,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产品差异对消费者的偏好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对购买次数不多的商品,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其性能、质量和款式,所以,企业应通过大量的广告、销售宣传、包装吸引力以及公关活动给消费者留下偏好和主观形象,因而促销开支相当高。在开始阶段,由于产品销量小,所得收入不能弥补新产品的推销和促销成本,使得企业产品利润很低,甚至出现亏损。可见,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应把眼光放在今后的长期财务收益上,不能太局限于短期营销成本的高低。

5.售后服务成本的管理。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中,服务已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学者李维特断言:新的市场竞争将主要是服务的竞争。不可否认,企业无论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战略,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以产生口碑效应、促进销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成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售后服务这一活动时,不难得出:良好的售后服务一般引致高额的服务成本,因而也应当受到成本降低的关注。既然售后服务具有如上所述的双刃效应,因此如何发挥其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便成为企业的一个战略和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对此问题加以考虑:(1)加强质量管理,降低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服务成本。售后服务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产品质量不过关,产品使用过程中质量问题倍出。因而售后服务成本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来降低或削减;(2)将顾客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资源加以对待。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充分利用顾客的消费需求信息优势设计和开发产品;在产品的使用阶段,对顾客进行培训,以便于顾客更好地使用企业的产品,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当然培训成本应与售后服务成本相比较,以孰低作为两者取舍的标准。

(三)战略性业绩评价

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行,要求有配套的业绩评价指标。这里所说的业绩评价与传统的业绩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只看“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评价方法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业绩,不包括非财务业绩,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资源和实力,且容易导致管理层行为短期化;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过程的适时监控评价,目标是引导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如果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目的是促进成本水平的不断降低,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成本控制的结果,即成本标准的执行情况,则评价指标应着重于财务指标,如内部制造效率、成本降低率等等;如果企业采取产品差异战略,评价的领域除成本控制情况外,还包括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等,因此在指标设计中必须结合并重视相关非财务“业绩动因”,并对它们进行追踪、分析和掌握,如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和智力资本等要素,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篇5

成本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之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未来市场竞争中对企业的新挑战,煤矿企业也不例外,对于煤矿企业而言,推行成本管理是保障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煤矿企业而言,推行成本管理对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煤矿企业不同高技术产业,也不同于知识产业,传统的粗旷式管理风格在企业内部根深蒂固,因而来说从现阶段我国多数的煤矿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而言,都是极不科学且不充分的;因而来说,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强化成本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管理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知道,伴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的便利,煤矿企业如果成本过高,那么客户会通过运输的方式从较远的地方进行煤的购置,因而来说成本管理对于煤矿企业而言,还具有明显的市场推动作用。

三、煤矿企业推行成本管理的侧重点

(一)强化长远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一个方向性的说明,其是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发展目标;对于现阶段的煤矿企业而言,成本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有效的实现的,其需要通过一个长期的磨合以及完善过程。因而来说,对于煤矿企业在推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对于成员成本战略的规划,其中长远的长期战略规划主要包含对于成本管理人员的引进以及培养规划,还有对于企业目标的长远规划,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内部的长远成本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同时在战略规划整体目标确定之后,还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小的目标,这样更具指导性,便于目标的实施以及对阶段性工作的总结。

(二)立足实际。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浪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在进行自身成本管理策略或是模式的制定上面都是通过对于国外或是国内先进经验的借鉴,借鉴并不是不可以,但如果缺乏了以实际为基础的分析以及完善,那么企业所制定的成本管理策略效应便不能有效的凸显出来。因而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在未来推进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实际,通过对于企业内部媒井、设备、人员、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评之后,以实际的反馈因素分析依据作为成本管理策略或是模式制定的基础根据,这样才能够在成本策略执行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意义上对企业形成良好的指引,真正意义上发挥成本管理的意义。

篇6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竞争性等特点。

(一)长期性,即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

(二)全局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如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代用材料,可能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

(三)外向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将其着眼点延伸至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延伸至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四)竞争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与传统的成本管理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降低产品的做法不同,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取得竞争优势,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二、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于国际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一是经营战略的国际导向。国际企业虽然以母国为基地,但仅只是将其作为向东道国扩展的起点,以形成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的系统。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全球市场。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是没有“边界”的,竞争更没有“边界”。它们所追求的是全球范围的利润和全球市场的份额,既以世界范围为基准开展经营活动。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可以有效的适应其经营战略的国际导向。在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日趋加深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仍然把目光停留在国内,着眼于从国内寻求发展,势必会失去世界市场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为了争夺国外市场,寻找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就应该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而作为国际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本管理也应该与国际企业的全球战略相配合,将成本管理活动提高到全球战略层次,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二)国际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二是国际企业需要从众多的战略中,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性,选择出最适合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组合。从根本上讲,战略选择决定了战略成本的优势地位。选择不同的战略,将从长期战略意义上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作出判断,并从源头和战略意义上决定成本的可控与可塑程度。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国际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依据子公司所在地区的差异性,正确地选择子公司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国际企业发展与加强子公司成本管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国际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形成国际企业的成本优势。

(三)国际企业管理的第三个特点是战略管理一体化。所谓战略管理一体化,是指公司的重大决策和关键性的经营活动高度集中,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遍及全世界,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往往呈网络式辐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战略管理体系下,国际企业则更应该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因为在复杂的战略管理体系下,国际企业如果要对各个子公司的成本节约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不现实的。即制定各种细则力求在生产过程中不徒耗无谓的成本以及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收益也甚少。而如果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导子公司重在成本避免,立足于预防,则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在进行企业经营策划时就对国际企业各个子公司的地理位置、市场定位,经营规模等一系列具有源流特质的成本动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以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国际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实现成本效益比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国际企业必须探求提高(或不损坏)其竞争地位的成本降低途径。如果某项成本降低的途径会削弱国际企业的战略地位,则应弃之不用;另一方面,如果某项成本的增加有助于增加国际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这种成本的增加是值得鼓励的。

三、战略成本管理在国际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步骤

(一)根据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站在国际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角度,来制定国际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总目标。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比较复杂,在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着重考虑以下因素。①价值链的关系。战略成本管理范围不能局限于国际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还应超越企业边界进行跨组织的成本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下,国际企业成本管理的视野还应在全球范围内重构企业的价值链,以获取全球经济的组合优势;②公司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的国际企业,应当从全球地理位置和资源比较优势来获得成本优势。例如,丰田在美国,Calty成立了设计研究所,在东南亚生产关键零部件,在印度尼西亚生产汽油发动机,在马来西亚生产驾驶部件,在菲律宾生产变速器,在泰国生产内燃发动机。

(二)在战略成本管理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各个子公司制定其相应的战略成本管理分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子公司制定其目标时,母公司的作用应重在指导与协调,而不能过分地干预,因为子公司对其所处的环境有时比母公司更清楚。

篇7

2.权威失灵成本的表现形式。一是企业的中层经理及中层以下的职员对于企业高层经理的重大决策或长远发展规划采取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甚至抵制的态度。因为这些重大决策可能与中层经理人员的利益有冲突,或是增加其工作难度等,他们必然利用各种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争夺预算和争夺投资。在大企业里,一个部门拥有员工多,占有可供支配的资源多,则可能提高该部门的级别,可以设置较多的职位层级。因此,一些中层经理人员会不顾企业的整体利益,拼命的争夺资源,特别是在缺少强有力的投资预算时,很容易产生过度投资倾向。如上海宝钢集团在1996年由于某些分厂争投资,企业内部膨胀,效益下降,集团领导采取果断决策,包括财务管理电子化、裁员22%等一系列措施,1998年一跃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的龙头。三是片面追求某些绩效指标而不考虑总体效益。在大企业里企业领导总是设计出一套内部考核指标来评价中下层经理人员,并据此进行奖惩。因此,完成企业领导强调的指标,就成了中下层主管的目标。由于大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经济效益上和生产流程上往往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时,中层经理人员之间往往存在攀比心理,可能影响企业高层决策的贯彻执行。因此,企业领导对中下层经理人员的奖惩产生的激励作用却要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到负效应。四是交易关系转化成人际关系。市场交易处在独立企业之间时,两者之间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而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易,如上道工序的半成品转入下一道工序,就是另外一种交易,特别是交易价格不是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而是一种内部的转移价格。这种转移价格无论采取什么定价方法,如指令性成本定价、指令性基础定价等,都可能包含有更多的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某些中下层经理对企业高层领导的不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引发企业内部动力损失,增加组织费用。如上海客车制造公司就存在上下道工序转移价格不合理而造成上下意志不统一。

3.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原因。权威失灵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它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企业。也就是说,只要是企业,无论大小,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毫不例外地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其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这是由企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把社会上的交易行为分为三类: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其中买卖交易是市场上的交易,管理交易是企业内部的交易,限额交易是个人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个人或企业在市场上做买卖交易时,要付出很高的交易费用。如获取市场信息、签定契约、监督契约的执行等,都要支付成本。而当把市场上的买卖交易变为企业内部的行为时,如把交易对方通过收购或兼并到企业里来,这样就可以把买卖交易的费用节省下来。但是,正如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企业并不是无代价的节省交易费用,这只是把买卖交易变为管理交易,只是避免交易的本身,更确切的说,它改变了所要交易的本质。在市场交易中,双方分别作为独立的主体进行平等交易,成本与收益分别由双方独立承担。而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交易,则是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激励机制总不如市场有力。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由于激励机制不强,必然造成企业上级对下级的指挥和约束不力。这就是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第一个原因。

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第二个原因是企业高层决策者作出的决策本身缺乏科学性,或是决策有缺陷,或是某次或某几次决策的失误而失去信用。我们常听说,某某领导或某某机构有威信。威信有个因素构成,一是权威,二是信用,两者密不可分,信用是权威的基础,权威是信用的升华。

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第三个原因是信息失真。具体阐述可阅本文第二段。

4.降低权威失灵成本的途径。首先,强化企业内部的约束-激励机制。我们知道,在企业内部,只有处理好“权、责、利”三者的关系,事情才能办得好。在这方面,许多国外的跨国公司里,企业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之间都能很好地衔接,因为工作的标准、责任权力和利益等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人负责;哪个环节工作做得好,都能得到肯定和表扬,从而把推诿扯皮的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意志自然就能得以贯彻执行。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管理法”,即把下一道工序看作是上一道工序的顾客,上道必须对下道负责。其次,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80年代,AT费300万美元的巨资聘请世界上著名咨询机构为其做发展战略策划。咨询机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调整产品结构,即通信产品和计算机产品两翼齐进的咨询意见。AT把通信产品的比例从80%降到42%,而把计算机产品的比例从16%提升到44%;朗讯公司从AT分离出来,产品结构调整以后,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再者,企业高层决策者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把其意图和意志让中层经理乃至每个员工都知晓。如惠普公司CEO(首席执行官)亲自为公司中层经理人员讲课,使中层领导了解公司的发展目标,明白最高决策者的意图,再由中层领导将其传达给公司每个员工。这样公司中层经理人员乃至每个员工都能在思想上与高层决策者取得沟通,在行动上保持协调和统一。

二、信息失真成本

小时候曾经听过一个外国军队传递命令的故事,少校要求值班军官通知士兵晚上在操场观看哈雷彗星,后来经过尉官、上士传达到士兵,内容彻底变样。还有一个游戏,六七个小孩子围个圈坐,有一个孩子对边上的孩子讲一句话,然后把原话依此传给下一个人,当传到第一个孩子时他听了哈哈大笑,原话变了样。故事和游戏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即信息在传递中会失真的问题。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是无偿的,至少其成本可忽略不计。随着经济学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人们认识到需要支付成本。企业所有关于信息方面的耗费在经济学上称为信息成本,它是企业的隐性成本之一,其中,信息失真成本又是信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企业内部信息失真成本。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失真。本节开头的故事就是。这种现象在企业里经常遇到,如上海食品公司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由于分厂执行时大打折扣,影响整体效益。主要原因是:1)人们在接受信息并把它转发出去时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态度,尤其接受到自己不熟悉的信息并转发时错漏更大。2)如果信息接受者与信息内容在利益上不一致或冲突,接受者有可能在允许范围内按自己的利益取向修改或截取信息,这样一级一级向下传递,信息失真会被逐渐放大,即使最高层决策准确,到下边就可能面目全非了。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失真。1)下级从小团体利益出发,在信息收集、传递环节上,对真实信息进行取舍或加工,以此来影响上层决策。2)信息在自下而上的传递中是逐级浓缩汇总的,原来大量信息变成几张报表,甚至几个数字,X-量有用信息丢失,本来能反映深层矛盾的信息被掩盖了。第三种情况是横向之间的信息失真。由于不象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具有行政约束力,其信息失真一般表现为提供虚假信息甚至信息封锁。如分厂与分厂之间、生产部门与质量检验部门之间、供销部门与财务及统计部门之间等会发生信息失真情况。

2.企业外部信息失真成本。企业外部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在这样广阔的时空间收寻有用信息,其失真是难以避免的。企业及其外部环境都在不停运动,决策者可能发现,花了巨大费用而获得的信息,由于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得毫无价值。上海电机厂刚生产一种新产品,市场热销,领导为了摸清市场派出一些市场营销人员,虽然经过一番调查,但营销人员缺乏专业调查经验,获取的信息失真,而为了自身利益向领导报告可以扩大生产。厂领导同时又请管理咨询公司调查,咨询人员调查后得出相反的意见,向领导泼了一瓢冷水,他们向企业指出,需要考虑收缩新产品规模,开发另一新产品,理由是现在的新产品缺乏市场进入壁垒,不久会有恶性竞争。厂领导听取后者建议,及时调整生产,避免了一场灾难,这就是把企业外部信息失真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3.降低企业信息失真成本的途径。首先,在企业内部要理顺信息传递机制和渠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任务与利益相分离的原则。很多企业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和利用等信息处理工作是在同一部门,这无疑会加大信息失真成本。应该把信息处理和管理决策分离开来,信息处理由信息机构完成,可以借用电脑,通过专门信息服务或咨询机构来完成信息处理工作,企业决策部门相当于信息机构的客户,就象上例电机厂领导一样,减少了由于利益相关而造成的信息失真成本。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本节开头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就不会出现严重错误。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将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中间管理环节,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失真成本。再次,建立一整套避免信息失真的保障制度。如对提供虚假信息者以处罚,给“吹牛”行为施以重罚。

三、影响力成本

1.影响力成本的涵义。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结构复杂,矛盾交织,这时处在不同部门的中层管理负责人之间冲突自然形成了,他们为了部门的小范围利益(有时是个人利益),把自己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游说企业高层主管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网等非生产性活动上,以期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影响企业高层决策,这种成本经济学上称为影响力成本。

篇8

3.人力资源管理不善有些企业一方面利用员工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想通过节约人工成本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极力降低员工工资,对职工的技能培训不负责任。这样便导致企业配合失调、高级人才流失。并且企业内部一些岗位确立不科学,一些员工无所事事,浪费人力资源且使成本控制效率低下。另外,企业体制的不健全也导致内部人员责、权、利不对称,甚至形成多重领导,这种弊端导致小部分人对各类成本不重视,管理不精细,引起内控漏洞,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1.树立现代化成本管理观念首先,企业要总结过去成功的成本管理经验和方法,逐渐形成一种能够使企业长久生存下去的成本管理理论。其次,还要不断关注生产成本管理,及早发现成本管理中的弊端,及时作出补救,同时还要关注企业发展的新动向,大胆借鉴优资企业,形成独特的生产成本管理理论,开辟现代化成本管理的新思潮。

2.拓宽成本管理的范畴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狭窄,企业应当进行全面成本管理,使成本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完整。这就要求企业在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现状的情况下,拓宽成本管理的范畴。比如,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库存管理,减少不合格产品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过多库存带来的资源占用。另外,必须保证原始记录、会计凭证、统计资料等基本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以便更好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还要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线,采用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全体人员的权责相符合,以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选择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的成本管理理论离不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企业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选用现代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如;采用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管理技术,建立有利的局域网。实行无效成本的避免。即企业应当保证目标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实现,有效地避免成本浪费。全面实现预算管理创新,抓好成本管理工作。在编制预算方法时,要根据市场预测,依据工作量编订产值计划,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的原则,实行成本预算和收入预算的双重预算制度,从而保证成本预算的准确性。

篇9

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是任何企业在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根本前提和关键因素。邮政企业从98年邮电分营后,一直致力于成本管理与控制,探索发展之路。

1.制定措施,压缩开支,源头避免

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费用管理措施,是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近年来,邮政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措施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划清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第二,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开支范围和标准及审批权限。注重审批控制,避免浪费、挪用。第三,实行年度财务预算,对预算外费用要上报审批方可开支。第四,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第五,加强成本费用构成情况分析,查找异动项目原因。

成本管理不应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应立足于预防,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集中消除无效作业和任务,能不发生的就不发生,能用更经济方式的就取代原来的方式,这样从源头上避免,比一味压缩更为科学合理,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向效益观念转变。成本费用的控制关键在于“成本避免”。

2.注重短期成本,也要注重长期成本

短期快速的成本降低措施有可能以牺牲长期成本降低为代价。因此成本控制涉及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在设备技术性能的选择上,设备性能影响到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之间的抉择,设备性能高,投资大,成本的资本化程度高,需要长期分摊的成本高,但设备使用期间的变动成本会显著降低。因此,企业需要在综合考虑资金实力、营业规模、生产能力利用率和变动成本的降低幅度等因素之后,在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和选择。3.控制作业成本是突破口

邮政长期以来形成“全程全网”的运作和结算模式,当前竞争压力要求邮政企业分产品提供比较合理的成本数据,而邮政产品大量的共同费用难以准确分配,使企业无法得到真实准确的单项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无法对竞争性业务进行定价,难以实现对邮政产品的战略定位,从而错过商业机会。

依据“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邮政企业也在着力于共同费用在每个单项产品之间的分配。目前,分配的程序是,先把有明确归属的直接成本计入对应的产品成本,对不能直接计入的,主要是资产的折旧与摊销、人工成本、管理费用等项目,先按单位(部门)归集,之后再按照各单位测定的费用分配比例在各期、对各个单项产品进行分配。但这些费用的分配不仅仅是算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从管理层面看,间接费用的分配隐含着效益评价与激励的问题,哪个单项业务分配的间接费用越多,效益越不理想。选择不同的分配方式,关乎市场的定位与导向。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单一成本分配标准不合理。如在邮件处理环节,目前主要是按业务量对该环节的成本进行分配,这会造成业务量大、低复杂程度的产品分配成本高,业务量小、高复杂程度产品分配成本低。

2.成本分配无法体现区域差异。如在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承担的实际成本远大于按标准测算分配的平均成本。这也会给企业决策带来失误,使高估成本的产品失去竞争机会,使低估成本的产品产生潜在损失。

3.原有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失真。邮政企业成本费用是先按部门层层归集,之后再按比例分配到单项产品,而各个单位(部门)所拥有的资源本身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均衡的,所占用资源的成本费用分摊到各个产品之上,也造成产品成本信息失真。

针对这种状况,应引入作业成本计算的方法来加以改进。邮政单项产品成本就是这项产品从“窗口收寄——邮件处理——投递——客户签收反馈”所需要的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两大作用:首先,具有压缩作业的资源投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固定成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定的作业量消耗的资源费用越少,提供的产出功能越多,作业效率越高,产出价值越大。其次,具有把资源用在最有利可图的地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相对准确的成本对产品重新定价,根据成熟产品的实际成本采取降价策略提高获利产品的销量,从而使产品结构得以调整。

三、把握战略成本

战略成本寻求并创造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及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其目标是获取成本增值,具有前瞻性。从战略成本角度考虑邮政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和管理,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着手点。

1.加大邮政企业资产盘活力度,对闲置资产进行出租出售,降低这部分资产占用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2.合理调度,优化邮政网路结构。邮运网路整体结构的调整,和与之相匹配的车辆装载量的调整,能从根本上使整个“邮件流”网路更有效率。

3.优化城乡营业网点布局,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益的地方,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4.业务重组,管理流程再造。建立以关注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流程体系,打通部门墙,使组织管理扁平化,从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

5.推行邮政企业用工制度改革,采取多样的用工形式,如对部分季节性明显的岗位采用季节工、钟点工,节约企业人工成本。

战略成本把以往不可控的成本变为可控成本,和作业成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能使成本管理起到更显著的效果。

四、抓内部成本,也要抓外部成本,注重整体控制

传统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较多关注企业自身的生产作业环节。笔者认为,更需要通过整合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环节,全方位控制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使最终产品的价值(1+1>2)而成本(1+1<2),达到整个价值链成本最小化,这必然成为邮政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新依据。

由此可见,企业应注重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相结合;控制作业成本,把握战略成本;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并重;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来实施成本管理问题。

[摘要]邮政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屋建瓴,统筹兼顾,才能取得长期的、良好的实施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搞好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邮政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篇10

那么在了解对方时,我们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呢?成本标杆分析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业绩与业已存在的最佳业绩进行对比,以求不断改善企业的活动、提高企业业绩。至于在选择竞争对手方面,因不同的情况应选择不同的竞争对手。当然在了解中,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是重中之重,需要企业充分的重视。当代的市场中,价格仍是大多数顾客最看重的因素之一。那么企业在了解对方的成本时,可以运闲先进的价值链和成本动因来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对手的生产,并将其与自身的成本加以比较,这样会更加清楚地找出双方存在的差距,并进行相应的产品技术的改进等。

2.正确选择企业的战略方向。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能力间的竞争,而通过对价值链、顾客价值的分析,其竞争制胜大概分为三大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而成本领先战略是这三种战略中最基本的战略,它的核心是企业通过利用一切方式和手段来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成本最低者,即企业通过低成本作为竞争的手段来获取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选择“人无我独有‘的经营战略,力求在产品或服务的个性上独树一帜,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而集中化战略是使得产品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为市场中某一特定的消费领域服务的,所以是前两种战略在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的应用。在产品的成本竞争战略上,这三种微观层次上的战术战略均是非常重要的。但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和企业,其相应的战略应有所不同,但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中,价格因素仍是企业进行竞争的主要手段,如市场上一度时间激烈的彩电价格战。这就决定了成本领先战略目前是大多数企业的首选目标。同时我们也需看到经营常常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确定成本竞争战略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在必须进行竞争战略调整时能以最小的代价完成相应的转化。而为了更好地确定产品的成本,确定成本的领先优势,就要求企业在产品的成本制定上抛弃以前的粗糙化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改为更加精确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化法或成本位置控制法等。通过产品的成本动因分析,可以了解成本发生的原因,并通过消除不增值作业和完善增值作业以及强化成本动因的控制来降低成本,从而为顾客相对的创造价值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3.进行规模化经营;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以适应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企业逐步走向世界,为了更好地确定其领先优势,尤其是降低产品成本,那么规模经济效益的实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竞争战略方式。它因从长远、整体的角度来看待成本问题,具体包括竞争战略、技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组织结构设计等而与传统的成本管理不同。企业通过这种战略,既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又可以提高市场产品的占有率,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一种“以小博大”的短期成效显著的财务战略的投资。如中集集团,他们通过短短几年的收购兼并和成功改造,完成了华北、华南和华东三大基地的部署,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造就了辉煌的“造箱帝国”。当然,在采取这种低成本扩张战略的策略时,也要注重研究当时的各种行情及正确处理善后事宜,否则就会像山东轻骑集团那样造成大而不强的后果,反而造成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要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现在通行的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兼并、合资和购并企业。而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可并对象可谓成千上万,这就要求企业在决策时要极为慎重,在考虑自身的上下游产品时也要综合的考虑被购企业的地理位置、竞争力情况以及同本身产品的关系等;而对于那种试图经营多元化的企业,因在进入一新的行业时风险因素较大,为规避风险,企业可以考虑先成立一相关的高科技公司,吸引原有股东投资,具体依实际情况而定,如采用割股上市的方式等。同时这种扩张战略还必须服务于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否则就会像亚细亚商场那样适得其反,最终走向衰落。

篇11

1.2质量成本分析不完善

质量成本管理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质量成本分析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质量成本分析为企业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多数企业只是在数字上做简单比较后就下结论,缺乏对质量成本费用的完整性分析,欠缺质量成本有关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分析,使得财务等部门搜集到的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质量成本分析的不完善,无法根据质量成本分析的结果制定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1.3质量成本责任不清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职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在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中的工作负责。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上,由于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各项质量成本应在哪个环节支出、支出多少、支出的合理性、支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信息都不完整,最终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无序、责任不清的局面。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追究责任时各个岗位上的员工互相推诿,对发生的质量事故无法追究责任和调查原因,加重了企业质量成本,从而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4质量成本意识差

员工参与不积极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之一就是全员参与。制造企业的一线员工以农民工群体为主,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接受培训的机会少,缺乏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他员工,认为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职责,缺乏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也不重视产品质量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没有意识到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严重的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问题;没有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的重要作用。

2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应该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需要,由企业财会部门或外部专业机构设计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与质量成本相关的行之有效的原始数据核算统计表,列出哪些活动属于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与之相关的就属于质量成本。然后在质量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制定质量成本统计核算凭证。同时,建立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质量成本科目或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减少会计核算和质量成本核算工作之间的重复,完成与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的衔接。

2.2加强质量成本数据的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非常重要,它是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应用的关键环节。如果质量成本分析得不深入、不透彻,不具有实用价值,有了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么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毫无意义。对质量成本的分析,需要质量成本控制部门人员和财务部门人员的配合,尤其是要重视对损失成本的分析,找出导致损失成本的原因,分析损失成本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应对策略。给企业造成更多影响的是外部损失成本,如信誉损失、索赔费用等。质量成本分析应以质量成本计划指标为依据,从多方面层层进行分析。而且分析质量成本时可以借助于一定的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分析目标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质量成本变化趋势、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

2.3完善质量成本责任制优化

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充分保证质量方针、目标实施和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中,对员工进行质量成本教育,将质量成本管理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各部门、车间和个人,明确每个员工在质量成本管理中的工作内容和相应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工作应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标准完成,这样就可以确保各部门、岗位和个人的责任得以明确。并结合奖惩制度使质量成本管理与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运用经济手段增加员工质量成本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保证工作的质量水平。

2.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员的质量成本意识

各个岗位的工作失误都会导致质量成本的增加,因此,质量成本管理也应像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一样,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程序应明确规定各部门人员在质量成本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在实践中,认为质量成本控制只发生于产品的实际生产阶段是不正确的,现代质量成本的控制始于产品的研究设计阶段,甚至包括了供应商的评价过程。必须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整体过程来考虑产品质量成本,全员一起参与质量成本的控制过程。首先,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思想的宣传。让企业全体人员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外部法律的进一步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一旦出现外部损失,其产生的成本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利益问题。通过宣传使其认识到质量成本管理的价值所在,质量成本管理不只是会计人员和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责任,设计人员应设计高质量的产品;采购人员应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销售人员应提高应对客户投诉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环节的努力降低企业的质量成本。其次,引进质量管理人才,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水平。成立专门的质量成本评估考核部门,监督各部门质量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

篇12

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与费用,较低的成本费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为企业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谋求发展的机会,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并设置行业进入门槛。目前高利润的指标下,企业行政打假、综合管理、物流送货总体体现较高的成本,特别是物流送货上门,更新厂房及机器设备,加大了物流的仓储分拣和送货成本,总体而言,企业仍然盈利,但是企业在战略发展上,宏观层面并没有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没有将成本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从而导致企业应对充分竞争下的创新能力不足,相对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一旦专卖放开,将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2.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市场观念不充足

企业在调整自己对成本管理的态度之后,将成本管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之后却往往忽视了企业的成本管理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这一要点。较多的企业成本管理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和经营,没有采用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对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市场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明确企业自身的现有的客户群体和潜在的客户群体,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企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没有达到预先估计比值,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开展和健康稳定的发展。

3.企业在成本管理中采用的方法较为落后

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直接与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有关。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向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比如向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企业当前的资产负债情况,让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企业成本管理还要给予企业的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财务信息,以便生产经营的高效进行并减低生产的成本。但是目前烟草商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较为落后,通常采用事后分析的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无法和精益化的企业成本要求相适应,从而导致其管理的水平还处在较为低下的水平,不能达到预想的理想水平,不能够为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有时采用个别的管理方法,但是多是以部门、单位在做,没有形成烟草商业企业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因为各个烟草商业企业的业务是雷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参差不齐的落后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导致相反的效果。

4.对竞争对手的信息掌握不全面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大数据的时代全面的了解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状况,对企业的竞争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谋求生存发展机会,就要在加强成本管理的同时清晰的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对手的营销手段,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并以此调整企业自己的行为和经验活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则较多的关注企业的生产环节,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的成本收益,大多侧重关注企业的财务环节,而不重视整个价值流程,对财务的影响因素并不关注,这就直接导致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分析不足,掌握的外部环境信息不足,不利于企业的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烟草商业企业作为中国烟草的一部分,过多的执行国家既定政策,对于国际上英美、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日本烟草公司在放弃行政垄断,实行企业经营垄断后的市场竞争方面缺乏足有的有效的研究,许多信息掌握不到精髓,没有意识到我国烟草企业,特别是商业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

二、构建精益会计下的烟草企业成本管理体系

基于精益会计体系的成本管理是从财务层面和非财务层面展开,财务信息方面由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部分组成,非财务信息层面则包括客户价值、时间成本、质量成本和非财务业绩指标等方面。

1.财务信息层面

(1)成本决策方法:传统的标准成本方法是以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考核,通常用行业标准作为参考从而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成本控制,这是常见的事后分析方法,存在着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精益会计体系下的成本决策方法则避免了这样的缺陷,常见的方法为JIT存货管理决策和产品特征成本决策。依据烟草商业直接服务零售户的大样本数据库,利用JIT存货管理决策方法,提倡企业最大程度的减低库存成本,最好实现库存零成本的目标。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企业的库存,该方法承认企业的存货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不合理的成本浪费现象,存货会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加大,使得企业资源的配置的低效性甚至是无效性,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该方法认为企业要提高生产效率并将企业的存货成本降到最低。产品特征成本决策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具有相似特征的产品具有相似的加工过程,而产品的生产速度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的生产速度越快,则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会越低。因此产品的成本与产品的生产速度之间具有直接的关系,成本受到生产速度的影响和制约。

(2)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成本核算方法的重要一项就是对价值流的成本核算,企业的精益生产要求建立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和体系,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整合。资金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能够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最新最可靠的财会信息,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方法有利于省略许多无效的产品检测程序,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该方法的计算方式简单,便于理解和和计算参数。但是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成本核算方法要求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要及时根据价值流的情况进行汇总并总结,要指派特定的人员对特定的项目业务进行负责和汇总,要严格保证价值流的有序顺利进行,还要求企业对生产的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保证生产的稳定型和统一性,要求明确有关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决策,要对生产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保证生产情况的可比性和可分析性。存货与成本的关系要求企业要严格的控制企业的存货,从而达到严格控制企业的成本的目的,将成本保证在最低的水平。同时这种成本核算方法最好需要行业层面统一研究,形成合力。

(3)成本考核研究:价值流的成本考核研究分为对精益业绩计量指标和价值流目标成本考核两个方面。在精益的会计体系之下,多数的精益化生产企业大多采用的计量的指标通常有生产单元、价值流标、企业层面三个不同层次的范围业绩计量指标。生产单元的计量指标计算方法简单,计算结果便于理解,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精益生产意识和生产水平,信息汇总工作更加高效和高质量,信息更容易收集和分析。价值流业绩指标组需要跟踪监督指标变化,为价值流的精益改进提供保障。企业的价值流目标成本考核具有较为明确的流程,要确定产品的运行成本,财务会计人员要将价值流目标与企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精益化的改进,减少目标和平均值之间的差距,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占领市场。

(4)价值流成本分析研究:在精益会计成本管理体系中价值流成本分析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展示企业在不同的价值流的不同资源的使用情况,有利于提供直观的资料和依据,让企业管理层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分析影响价值流的直接或者间接因素,并通过有效的优化组合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建立精益化的生产模式,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福利,更有利于为企业的创造更多的财富并提高竞争实力。价值流是企业各个部门的共同智慧,反映了企业较为全面的资源利用状况,它不可能只由一个人孤立完成。价值流是企业分析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估手段,有利于配合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精益的生产,建立和完善精益会计体系,加强成本管理,以便达到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2.非财务信息层面

非财务信息是指数据信息通常不会用财务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呈现或者披露财务信息。一般情况下,若数据信息不按照财务报表的形式来展示而是以其他方式来披露的所有方式都属于非财务信息层面范畴。非财务信息中的客户价值是企业根据客户自己的特点和情况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调整,对自己的产品设计、生产和售后服务进行改进,让客户获得自己的价值。时间成本则是企业产品或者服务随着时间流逝让客户得到价值的差异。质量成本是企业在追求低成本而导致的质量的降低。企业在精益化会计体系下的成本管理应该十分注重非财务信息层面的成本管理。

篇13

3.战略成本管理将推动船舶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巩固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和推动,企业将选择自身最具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价值链与市场进行深度融合,船舶企业的核心优势资源通过内外部价值链整合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集中和放大其资源优势,从而推动企业的差异化发展,实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巩固和强化。

二、战略成本管理在造船集团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一)造船企业价值链管理现状

1.纵向价值链管理现状分析从造(修)船及海工装备等制造业分析,在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中,大型造船集团公司都成立了专业的物流中心统筹集团内企业的物资供应。当前,虽然外部供应商或物流中心向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原材料,但仍存在国产配套率不高而大量使用国外进口配套设备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此外,集团物流中心尚未实现成员企业物资采购的全覆盖,未能充分释放集中采购的优势。从下游与船东或客户的关系定位分析,虽然个别企业已采取引入船东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造船企业或是相互参股、与船东共同研发满足海事新规范的新产品等模式,甚至投资海外船舶租赁公司为造船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的扩张平台,但是,整体而言,船企与船东的合作紧密度仍显不足,船舶租赁公司作为联结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载体,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完全彰显其巨大的资本聚集效能。

2.横向价值链管理现状分析横向价值链分析的是造船集团产业规模的合理水平。经历了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后,造船产能过剩,外延式投资的规模效益在订单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显现,企业亏损的结构性原因无法破解。多数企业开展与外包商的合作及企业间的外协合作,通过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但是,造船产业布局分散、产能持续释放使得产业工人区域流动性增大,外包价格居高不下加大了成本管控的压力。企业间的协作也多属于因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被动合作,缺乏合理的长远规划,出现了不可预期的合作成本。

3.内部价值链管理分析我国部分国有造船企业集团已推广以精益生产管理优化作业流程、以经营接单的目标成本为导向倒逼成本等过程成本控制理念,但是,与日韩企业精细化管理风格相比,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流程改造未能同步跟上战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造成生产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倒逼成本机制未逐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生产单位,企业仍无法控制每一个生产价值链的成本。综上所述,近几年国内部分造船企业集团产能过剩、产品结构单一、主营产品盈利能力低等有必要运用价值链分析并重新明确企业的产业和规模定位,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空间广阔。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运用造船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可以找到如何运用战略成本管理设计业务板块定位的方法。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这三种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下的成本优化,涵盖了纵向、横向及内部价值链的管理。

1.延伸纵向价值链,筹划产品利润船舶制造业的价值链一般从船东定制、按船东要求进行设计、金融机构融资、向供应商、配套商采购原材料、配套设备等,经过制造和装配,最终完成产品。纵向产业链的延伸除了通过与船东的深度合作取得稳定的订单来源,还可向配套产业、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产业进一步拓展,以控制原材料环节、融资环节、贸易环节的成本,体现了通过纵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获取竞争优势的思想。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向价值链的上游延伸。可考虑提高在重要供应商如钢铁企业的参股力度以控制资源成本。同时,进一步拓宽物流公司集中采购的覆盖率,使大批量采购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发挥。另外,加快集团内配套企业的发展步伐,改变以往“重造船轻配套、重引进轻创新”的做法,鼓励船企和配套企业合作开发高端船配产品,实现国配率达到80%甚至以上,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2)与船东合作开发。满足海事新规范的节能环保新船型,牵引船东需求创造购船意愿,甚至考虑在船运业低迷时加大参股船东的比率。另外,扩大船舶租赁公司的规模和创新金融产品,不仅能够为船东购船提供融资支持,而且可以通过船舶租赁的形式向市场输送运力,分散船东购船成本及资金压力,以资本运营带动产品需求。

(3)打造船企境内外资金运作平台。船舶制造及海工产品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船企支付给外部金融机构的利息支出数额巨大,通过提升资金管理的集中度,打造境内外资金运作平台,对造船企业集团内子企业进行整体融资,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

2.整合横向价值链压缩固定成本

(1)本量利模型分析指导同质化的板块并购。以造船企业集团的固定成本及平均产品边际贡献率等成本数据为依据,运用本量利分析模型分别测算基于船舶企业的各类产品板块、为达到一定的利润水平需保存的生产规模,以此为基准指导企业间并购重组,收缩同质化产品板块的规模。

(2)经济和风险分析决策低端的业务外包管理。现代造船模式表明,对造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优化,保留造船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是世界各造船国家提高造船效率和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造船集团可以从经济和风险两方面考虑选择业务外包模式。从经济效益权衡,外包可以带来更低的管理费用、更低的研发成本、更低的生产成本,但也可能导致内部资源的闲置及超额的交易费用,同时,企业将面临着外包商失控、难以形成长期标准化、技术风险、合同风险等风险。因此,集团应保留如船舶设计、船舶装配等船舶建造的核心业务,而对于非核心业务如分段制造、涂装、搬运、清洁等业务活动,可以实行外包。甚至放眼全球,推行“走出去”战略,可选择在境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拓展船舶修理等外包业务。

3.重构内部价值链降低成本

(1)建立或整合设计开发资源,加强技术创新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技术研发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处于首要地位。建立企业的研发中心,整合企业的研发人才等资源,聚沙成塔,打造高结构、高技术的研发平台,通过实施后发技术研发创新,才能逐步实现我国造船企业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彻底改变企业的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彻底改变我国造船企业成本格局,缩小企业技术开发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开发在企业管理中的效能,为实现“科技水平世界领先”奠定基础。

(2)根据环境动态变化,调整重构价值链,确定新的价值链切入点。不断建设和完善现代造船模式是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精益化造船管理水平往往决定着企业生产成本。在现代化总装化造船模式条件下,通过开展造船信息系统集成,造船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识别各种成本动因,获取有用的成本信息,从而确定企业成本优势的来源,及时调整、重构内部价值链,推动企业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流程,更好的实现设计、生产、管理精细化,实现造船企业价值链重构优化的动态化,不断发掘和扩大企业新的成本优势。

(3)建立营销、采购中心,打造客户、供应商及相关资源管理平台。通过建立营销和采购管理中心,统一企业营销,统一分配订单资源,避免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集合集团的营销优势共同应对外部竞争者,与此同时,进一步发挥采购中心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在企业战略分析中同时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不断优化和重构与供应商、商业伙伴、同盟者、竞争对手等战略格局,积极获取新的资产和能力,不断优化总装造船及船舶配套产业布局,通过系统性的优化,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