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88-01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就逐渐上涨,但全国的整个就业市场是不乐观的,在就业市场越发紧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之下,就业形势也会越发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在就业竞争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职业流动意识、自我肯定意识等各方面都有所增强,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渴求、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凸显。这些是大学生就业现在的积极方面,但是消极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是服务基层的意识薄弱,大学生选择工作的地点总是向“高大上”的地方倾斜,不愿意往西部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工作,大学生们都拥挤处于人才饱和状态的大城市,而对人才紧缺的农村或是基层却无人问津。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盲目性高,目标不明确。大学生从专业的就业统计可以感觉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目标的学生为之甚少。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大多以谋生为目的,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分析,没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发展考虑在内,对未来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再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下滑严重,对就业总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下一家更好就跳槽的心态,在就业中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也给学校和招聘单位带来麻烦,还影响着同一届学生的顺利就业。最后是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块。
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在带有功利色彩、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扭曲也是不可避免的。加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严重的偏见性和盲目性。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在聘用时明显的向男生倾斜。二是从高校层面来说,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成绩好、专业能力强,但动手实践能力差,在日益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面前,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社会脱节性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三是从家庭层面的因素,家长对孩子都寄寓了厚望,望子成龙的心态直接导致了对大学生就业愿望值偏高。
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就是大学生自己。当代大学生多属于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抗打击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这些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就业情况。加上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找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与依赖性。同时,大学生个人能力匮乏,随着高校人数的扩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的支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石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性别歧视、区域倾向等各种问题,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协助大学生打破地区壁垒和性别差异,以积极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舆论导向的控制,通过树立典型的宣传活动,促使整个社会对创业的改观,并且积极呼吁用人单位改变就有的招聘观念,在对高学历人才招聘与男女比例招聘方面能够公平、公正,不能有失偏颇。
2.高校教育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刺激因素
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学习观与就业观的教育,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就业教育,循序渐进的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考查考试科目中,从源头上提高就业课程和规划课程的地位。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系统、个性规范的就业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家庭观念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强力后盾
家是我们休息的港湾,只有在家里才能展现最真实的自我。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家长转变陈旧的、固有的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与理解。同时,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家长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
4.自我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转变自己身上的惰性,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增强自我的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对于就业不能定位过高或者过低,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总的说来,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关心和关注的话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简介
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的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重,虽然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米,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儿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目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第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
(二)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就业困难。第一,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第二,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第一,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第二,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四)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对此进行理性思考,献计献策,积极应对,对缓解和促进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认为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第一,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第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
(二)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第一,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二, 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三)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用人单位应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大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类,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所需人才。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职业需求,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从对单位负责的角度考虑,敢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关系网,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四) 高校的改革。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第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第二,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第三,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
[3]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5
篇3
首先先从大学生自身问题说起,现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盲目投简历,盲目找工作,自身定位不足,不知道自己投简历是为了什么。找个单位做跳板,跳槽次数频繁,同时也说明了对企业对工作缺乏责任感。缺乏踏实刻苦工作的精神。另一方面,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波士顿环球报》曾在《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就业后需要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相比而言,其他国家的大学,在培养人才和为人才服务方面比我们“务实得多”。在美国,学生一进大学门,学校就会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接触职业市场。其后,还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以便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最后,学校和企业的责任问题也是重中之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我国高校设置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学校需求为导向,什么专业好招生就设置什么专业。学校与企业需求脱节。在企业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要求工作经验而忽视了企业也有培养员工与锻炼员工的责任。一个真正的有能力的员工不是在招聘时要求有工作经验而获得的,而是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一味的要求工作经验无疑是横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门槛。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①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②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呢?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那些发展迅速、就业需求旺盛产业的发展,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信贷保障。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传授相关创业知识,使大学生的利益得到保障,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刘继亮、陈 丽.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2] 李滨娜.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 华 章,2010(2).
[3] 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4] 吴克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江苏高教,2004(2).
篇4
就业是大学生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加重了他们就业的压力,更使其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据调查资料统计,就业问题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也最忧心的问题。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目标与挫折常在大学生的就业环节中发生冲突而导致巨大心理落差和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亟待加强针对此问题的探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1.自卑和自负。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意识,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消极情感。就业前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很想大展拳脚,实现理想。但面对激烈的竞争,一旦就业遇到挫折,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对自身素质及能力评价太低,不愿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常认为自己多方面不如人,常埋怨责备自己,担心无法承担相关工作,即使是能胜任的,也会因缺乏自信而犹豫不前。这些情况常使他们在求职时表现出胆怯,采取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则自我评价太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他们往往成绩好,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高等学校。但是,他们常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的则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勤奋的印象,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有的择业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偏远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双向选择变成了单向选择。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2.社会适应恐惧、依赖性强。有些学生惧怕就业难,选择考研读博等方式来回避。相关调研显示民众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差、进入社会角色慢、动手能力不强,这便给他们初入职场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那些独立性不强的学生,常有心理恐惧问题,就业环节中常有30%左右的学生出现明显的恐惧状态。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中考、高考志愿时都遵从父母意愿,甚至是老师的意见,缺乏自主性。因此在找工作时也常常出现一人找工作,几人陪同的现象。依赖性过强常常成为这部分学生的通病,这会使用人单位难以留下好的印象。
3.抑郁或焦虑。有大学生在就业前会因为常受挫折、进展不顺等,导致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意志消沉,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及就业,也有一部分学生则是以偏概全,感到就业无望,担心毕业即失业,甚至每当谈到就业就“色变”,严重的则沮丧以至轻生厌世。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躯体方面的不舒服体验。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多为过度焦虑。他们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工作,对未来不确定,担心未来能否顺利,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等。大学生就业中的过度焦虑会对他们的应聘、面试等环节产生不良的影响,更加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4.怕苦心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经历的磨炼相对较少。不少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向往大城市和高工资,追求安逸、舒适的环境,不愿去条件相对差些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中小型企业。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创业、从基层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注重享乐、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等不良印象。这种怕吃苦、讲实惠的心理与现实就业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2006届毕业生对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为18.18%,超过了国企的15.69%。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24.69%、广东21.76%、上海10.74%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只有9.62%和7.39%。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社会关注,提供鼎力支持。为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社会各界都要给予积极关注和鼎力支持。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完善的就业环境,并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加快建立起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既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还要是对于那些到基层、西部及艰苦地区的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单位就业的大学生们给予大力支持甚至资金奖励。此外社会还应消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等方面的限制条件的影响,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学生的就业权益得到保障。
2.学校重视,加强教育引导。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作为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援助等服务,既要丰富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资源,也要培养他们的应对技巧,提高其信心,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他们在就业中的负性情绪。高校还可以通过创业基金会、创业大赛等途径,扶持学生创业;通过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办学等方法,有组织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保障,避免实习走形式、就业没路子的状况出现。
3.学生自立,不断完善自我。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们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只有实事求是地对自己进行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其次,大学生们要增强自信,克服自卑。自信应当成为大学生取得就业成功的动力。再者,大学生们应树立竞争意识,养成良好心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是市场的法则。大学生们只有做好竞争的心理准备,积极进取,养成良好心态才有可能取得进步与发展。
总之,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与重要的一步,更是他们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工作解决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完成时代的要求,做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合理应对就业心理问题,再加上社会关注,提供鼎力支持,学校重视,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就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竞争进取、立大志、展伟业,为国家振兴与社会进步贡献青春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韩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
[2]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
篇5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农民工进入城市、下岗人数剧增、“海归”人数增加等原因,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目前教育结构所造成的高校专业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提高等这些因素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1]。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大学生就业在总量上还不是问题,但本科学历以上的大学生就业仍存在就业难和短期失业现象(其中主要是结构性失业: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2]。这种就业难现象的根源除了高校连年大幅度扩招和专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等客观因素外,大学生本身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是阻碍他们正确择业和就业的主观因素[3]。
这些就业带来的问题对大学生个人学习、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会对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带来冲击,还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甚至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2]。
2.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
由于存在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就处于能力和人格的完善时期,他们许多方面的心理素质并不成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职业价值观、认知偏差、职业效能感三个方面。
2.1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即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发生着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研究表明,选择职业最重要的标准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因素;90年代的大学生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及生活水准等物质利益保障有关的因素)列为择业的重要条件[5]。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且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上,大学生更倾向于前者[6]。从这几个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物质利益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2.2就业认知偏差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认知偏差既有外显方面的,也有内隐方面的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自信心、归因方式、就业决策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有研究者研究了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7],发现传统思想对大学生的职业评价仍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大学生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评价更高,而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评价则更消极。这种偏见是在大学生的内隐态度测验中表现出来的,他们的外显报告测量结果则与之正好相反。这说明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但却在无意识中仍深受传统思想偏见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量上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大学生在无意识中仍觉得男性更适合从事技术专业类职业,而女性更适合从事服务行业。
一项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所做的研究表明[8],大学生常将男性在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跟能力、性格、专长等内在因素联系在一起,而把女性的积极表现和运气、关系、外貌挂钩。这种内隐刻板印象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职业定位、价值取向、职业生涯期望值等。她们会更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为弱者、追随者,不敢积极争取、不愿参与激烈竞争。这很可能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主观障碍。
一项对大学生择业控制点结构和现状的研究表明[9],当前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外控倾向。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有73%的接受访谈的大学生都把社会关系当成是自己择业的最大困难,虽然造成这种结果不乏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但大学生的态度也存在把责任归于外在客观因素,推卸责任的成分。此外,研究中有81%的大学生把面对择业信息时的无从选择归于择业信息不公开、企业公司的信息网络不畅通等社会原因,而不是自身取舍信息的能力问题。这些归因风格虽然在短期内可使大学生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心理适应,值得在今后的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加以关注。
2.3职业效能感
职业效能感是指“对个人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的信念”,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是一种对达到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10]。有研究表明[11],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但女生的择业效能感更稳定,并且所有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都会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减少(如在大学期间与朋友、教师、家人的交流机会比中学时少得多)。其后的一项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0]: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职业引导和社会支持对职业效能起着促进作用,但学校的职业指导对大学生职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大学生得到的来自学校的社会支持较少。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一项对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的研究表明[12],大学生的总体职业决策效能感水平较高,但在问题解决部分的自我效能感则普遍较低,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中存在性别和学历的差异。另一项研究[13]也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较高,职业决策困难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且职业决策效能和职业决策困难是显著相关的。
3.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应从树立正确价值观、克服职业偏见、正确归因、提高职业效能感四个方面来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及有效应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3.1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问题是急于追求物质利益,而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研究表明[2],缺少工作经验是大学生就业时遭到的最大挑战,不少用人单位动辄要求两三年工作经验,而当前教育体制下所培养的大学生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同时,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非常高,这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使大学生错过了不少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就业机会。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在就业时应把发展因素放在首位,把通过学习、实践来提高自己能力作为择业价值观的核心。同时,大学生还应多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偏好,因为除了学历、能力之外,还有生活阅历、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也是重要的个人素质,而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这些正好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
3.2克服职业偏见
在以往,专业技术类工作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一般较高,因此容易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重,而这些工作又主要是由男性来承担,所以形成了现在大学生中对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人员的评价比从事服务类工作人员的评价更高,且认为男性更适合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这些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7]。有研究表明[14],大学生职业印象形成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以及刻板化信息、个体化信息的典型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执行就业过程中的判断和决策时,应冷静思考,从多方面的客观因素来评价职业的好坏和决定是否去争取该职业,避免用传统的、主观的想法来进行判断和决策,或是在匆忙中做出决定。
3.3正确归因
从大学生把社会关系看作是就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把择业信息的难以取舍归因于择业信息不公开、用人单位信息流通有障碍这些因素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回避现实问题,将责任推卸于外部客观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求学期间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尝试,当面临毕业、被动接触社会时才从想象回到现实,以致心理平衡被打破,对控制点的评价发生变化。由此看来,大学生应在求学期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需求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方能在择业时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所在,避免不正确的归因方式[9]。
3.4提高职业效能感
由于引起我国大学生职业效能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支持的相对缺乏,因此大学生应加强同教师、家庭、社会的联系,从社会激励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效能感。同时,学校、家庭、社会也应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投以更多的关注,多给予他们积极的信息和评价,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效能感。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偏低这一问题,主要应从学校入手,学校的就业指导应当侧重于职业决策中的实际困难应对方法上,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12]。
参考文献:
[1]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2]杨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社会稳定[J].社会科学,2005,(2).
[3]殷雷.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状态[J].心理科学,2004,(4).
[4]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5]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6]王沛,康廷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2).
[7]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8]胡志海.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J].心理科学,2005,(5).
[9]张杉杉,孟庆茂.大学生择业控制点的结构及现状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
[10]王祯,时勘,高晶.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
[11]张杉杉,郑日昌.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
[12]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
篇6
引言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不是国家直接一一安排,接口空缺职位,对口专业,除了一张毕业文凭,大学生为保证就业的安稳,不被淘汰,必须面面俱到的准备相应的就业技能,端正择业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并让自己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积极表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时代性。如今的大学生他们个性强,独立自主,并且敢于竞争,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高,喜欢尝试全新的挑战。他们充满自信,在择业过程中敢于表现自己,朝气蓬勃。在全球化、多媒体化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就业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他们渴望就业,渴望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并且在就业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就业方向,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突破了过去固定的就业模式,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消极表现
大学生心智虽然成熟了,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而造成造成他们的就业心理困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们缺乏从基层做起的耐心与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为保留所谓的“面子”,不愿从零做起。二是,求职过程中攀比心理较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吃在嘴里看在碗里,不能脚踏实地的在就职岗位上安稳工作。当然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还面临诸多其他的心理困扰,这些负面心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扰的重要因素。作为大学生以及社会、学校及家庭应当引起重视,并对大学生的消极就业心理加以疏导。
二、大W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高校扩招政策
近年来,伴随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强。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与高校培养的人才出现失调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据相关数据统计高校毕业生由2003年的212万人跃升至如今的700多万人,这势必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
2.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落差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眼高手低的就业心理,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当走向社会都希望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获得职高权重的收益好的理想岗位。但现实往往使得许多大学生不能如愿,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然而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缺乏正确的认知,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新步入职场的人都需要脚踏实地从头积累,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调整职位与自我的匹配。因此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切忌抱有对职位不切实际的幻想,长此以往只能是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不断地失望。
3.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就业观念发生巨大的转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受不良就业理念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唯利是图的就业观,这种功利主义很强的就业思维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的追求良好的就业环境,较高的工资报酬,但这种天上掉馅饼的美差并不能轻易的落在刚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因此扭转错误的就业理念是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措施。
4.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我国,家庭培养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往往对他们抱着很高的期待,希望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寻得一份“美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部分家长在孩子毕业后主张孩子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闯荡,希望孩子走出去,进而影响孩子在求职过程中的选择,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难以获得一份比较满意的职位。当然也有家长,希望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抱有让孩子唯公务员不工作的心态,这样的家庭理念同样会限制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5.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自身,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相应的培训,及基本的就业素质的培训,因此面临就业时常常不知所措。大学生对自己的了解不准确,缺乏对自身客观的评价,而且对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知之甚少,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扰的因素。作为即讲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在临近毕业的一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规划,减少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扰,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有效转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
1.大学生对自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在就业求职之前首先对自身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估,既不高估自身价值,也不贬低个人能力,对自己进行恰当的定为,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在自己预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择业时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脚踏实地,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提升自我价值。
2.要正视问题、做到放松心情、学会心理调适,从而缓和心理冲突
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自己的认知并不完全相符甚至出现严重的偏差,因此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失望、悲观、不满的情绪。当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调整,接受现实,接受自我,平常心对待遇到的问题。大学生面对求职困境要学会扬长避短,不能一味抱怨,也没必要自卑,可以再接再厉,选择其他的岗位发挥自我价值。
3.家人帮助疏导就业心理压力
作为大学生的强力后盾,家人是大学生求职道路上必不可少援手。作为家庭成员当孩子面临就业时,要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力度,与孩子沟通他们的求职意愿与就职方向。在个人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指点。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或负担较重时,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求职信心,缓解他们求职时过大的心理压力。
4.加大高校就业心理指导改革力度
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当学生即将踏入社会时,学校有必要为学生进行求职指导,以及求职心理辅导。高等院校针对毕业生应该设置专职的求职心理课程,做好求职前的心理辅导工作,能够避免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且高等院校可以对在校大学生定期展开就业心理辅导讲座,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细致的指导,让大家更加明确自己的求职奋斗目标,进而提高高校的就业率。
5.大学生要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大学生作为求职的主体,能否顺利实现从学校祥社会的过度,关键还是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首先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并且深入研究自己本R档纳缁嵝枨螅择机进行社会实践,自觉提高自己求职的竞争能力,提高自我价值,在求职过程中能够大大增加成功就业的几率。
6.完善社会效能,增强大学生就业心理保障
社会是承接大学生的载体,因此社会有责任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作为社会首先应该完善就业体制,提高就业机会的公平性。其次,社会应该增加大学生就业平台,例如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保障体系。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美好的未来,为保证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大学生应积极解决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在就业过程中冷静的面对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做好职业规划,在市场化、需求形式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谋取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同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领大学生闯过就业难关,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E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8-01-01.
[2]区柱标.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6).
篇7
1.就业期望值偏高
对于大学生而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仅希望找到舒适的工作,而且希望有高的收入回报,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大城市、大企业等大单位,看重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不愿意到欠发达的西部条件艰苦的地区单位就业,出现了“宁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去农牧区就业”的局面。同时,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都不愿到私企或者非国有制企业去工作,在大城市寻找好的“铁饭碗”工作的观念严重制约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而当前我国最需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西部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一些艰苦行业。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社会中大众化的就业需求相矛盾,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专业技能不足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当前,许多大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技能不精通,功底不深。目前高校现有的按专业招生培养的模式存在着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的倾向,一些专业划分和设置过于狭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使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尽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很多大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由于高校缺乏以市场为向导的理念,致使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最终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不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兴职业人才严重紧缺,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遥感算法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人才均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原来比较热门行业逐渐变冷,例如财会、计算机操作、行政人员等一些专业均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
此外,许多大学生只学不用,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另一个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掌握自身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很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毫无疑问,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然而在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应该具备的相应的专业技能,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就无法避免了。
3.实践能力不强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当前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多元化的改变。从总体上看,就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参与工作。但是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出校门,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就算有,也只是实习的经验。因此,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又一大因素。再则,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实际操作能力不太重视,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正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不少大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和认可,这个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实践经验、人际交流、为人处世、口头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等。另外,很多用人单位从本单位的效益考虑,都不太愿意花代价培养新人,这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4.职业适应能力不足
从当前社会的就业模式和人才结构的要求来看,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他们能否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一项核心内容,职业适应能力不仅决定了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也十分重要。目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于形式主义,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择业意识不完备;
(2)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部分学生在未走上社会就已产生畏惧和退缩的倾向,缺乏自信;
(3)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缺乏了解,致使他们在求职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二、大学生就业外部问题分析
1.职业目标不明确
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身”,缺乏灵活性,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都不是太理解,因而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太明确。然而职业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方向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内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缺乏必要的认识。虽然有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基本上都形同虚设,只是在毕业的前夕进行一两次集中式的介绍就业技巧等等,难以大规模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更加谈不上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职业目标规划了。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2.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完善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缺少专业性的教育和培训;
(2)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基础设施上投入严重不足;
(3)高校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尚不完善,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
(4)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政策的宣传上,没有体现“生涯指导”的理念。
篇8
一、大学生常见的错误的就业观
1.理想与现实脱节类型。理想与现实脱节型主要是因为多年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了很高的理想,总希望自己毕业后有一个能够实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面对更多的是非公企业的办事人员、业务人员的招聘岗位,理想好像一下破灭了,失去了继续求职的信心。他们或是好高骛远,期盼选择社会上要求较高的职业,而自己的实际能力又相对较低;或是追求热门,希望选择社会上的热门行业、热门企业、热门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求职人数少而分散的职业;或是偏好国有企业或国家机关,过分强调用人单位的国有性质或到国家机关工作;或是偏好大城市,不愿意到偏远山区工作,而只愿意留在大城市。
2.一步到位型。一步到位型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时,总希望一步到位,也就是工资待遇、职位都要达到高档次,进入高层次,而不愿意在基层岗位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或是在择业时,不顾市场经济下职业的变化趋势,希望永久地在一个行业中干下去。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崇尚的是三高标准:起点高,职位高,薪水高。对自己能为企业创造多少的价值考虑较少,对工资待遇考虑较多。不少毕业生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及艰苦行业工作,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宁肯改行、待业也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工作,而自身又缺乏管理岗位必要的实际经验和能力,其结果便是错失成功的机会。
3.虚荣攀比型。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有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职业的内在要求,而是一味考虑到牌子响亮,面子荣光,满足自己及家人的虚荣心理。其结果要么因为满足不了职业需求而受挫,要么因为施展不开而不得不重新就业。
4.盲目随从型。现今,我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心态多样化和就业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无法认清社会环境和择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无法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而是盲目被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单纯强调经济利益,忽视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形成错误的就业观。
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科学的就业观就是全面、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观。结合当前形势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科学的就业观应该是高尚的、长远的、多元的、大众化的以及有效的。
1.树立高尚的就业观,将实现社会责任和体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树立高尚的就业观的关键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观应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因此,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在服从社会需要和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体现。大学生要有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感,如黄炎培所说“责在己先,利居众后”,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将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基层的地方去施展才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2.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将实现理想与面对现实结合起来。在高等教育基本实现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要突破精英化的就业观念,建立起大众化的就业观。大学生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摆脱精英光环,对自己做出正确“估价”,从自身综合素质出发,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准确认知,合理预期,恰当定位,认识到大学生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到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在大众化就业形势下的积极选择。基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将是吸纳毕业生的最大空间。基层经验更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是未来发展的资本。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从最基本的东西做起,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最终脱颖而出。
3.树立长远发展的就业观,将立足当下与放眼未来结合起来。刚刚走出校门大学生,在工作经验上是缺乏的,在经历上几乎是空白的,在工作能力上是有待提高的,所以,要有从各个方面积累、历练、发展的过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掌握国家未来发展规划和就业形势发展,对各个行业发展趋势和走向做出正确的预测和把握。其次,应该考虑的是选择的职业、行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是否具有更多的提升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大学毕业生没有必要追求完美,而应在职业发展中不断发展自我,充实自我,在不断提升中取得成就。
4.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将转变就业观念与拓宽就业途径结合起来。随着我国经济制度开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变化,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新创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小企业已经构成我国新的就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应该也随之向“公私”兼顾的方向转变。随着社会就业制度的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要学会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就业类型上,不唯单位性质论;在地理位置上,弱化非大城市不去的思想;在就业途径上,积极开拓自由职业,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定位,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和关键。同时,全社会也应该形成合力,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相互配合,优化就业环境,确保大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刘蕾.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实现利益协调问题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4).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95-01
我国当前阶段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这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难题。下面将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問题以及调试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对就业形势存在焦虑心理
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外部环境影响,很多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并不看好。他们既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又担心自己在未来的求知过程中会不会遇到挫折,从而产生明显的焦虑心理。有时候会感到内心烦躁,有时候会感觉无所适从,一想到自己的未来就业就会忧心忡忡,从而在就业方面表现的比较差。
(二)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自傲心理在很多的大学生身上都体现的比较明显。很多的学生受到传统的旧观念影响总是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过度的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从而带给用人单位一种不踏实的感觉,不受欢迎。而一些学生则始终比较看低自己,在大学四年时间当中他们也学会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是却始终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两种心理状态都是十分不健康的,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1]。
(三)对家庭依赖性比较强
很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都缺少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主动性也比较差,再加上受到社会当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会导致学生过分的看重金钱力量,忽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重要性。他们没有想到怎样去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适应社会需求,而是将希望寄托于父母的帮助和社会关系上,从而导致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身上都有着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爱好特长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应当能够有正确的把握,这样才能为日后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2]。
(二)加强思想引导
对于学生进行的集体思想辅导方式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所出现的自卑感和依赖感等心理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受众面积比较广,同时也更加的节省时间,容易产生共鸣,让学生在集体思想的引导下更好的减少心理压力,更加积极的面对未来工作。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按照小组方式进行划分,让学生自己来找到解决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能达到集思广益和扬长避短的效果。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正视社会现实是现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健康心态之一,只有学生保证自己能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当前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作为学生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来正确的看待社会工作,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3]。对此学校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能敢于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在就业的过程中要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是应当正确的认识到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同时,大学生需要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不能为了寻求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这个时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可以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从而逐步帮助自己得到提升。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他们的未来就业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因此,现阶段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定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54-56.
篇10
(一)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寻找职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或者寄希望于党和国家政策、毕业生就业职能部门,而不主动去寻找工作和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专科生由于学历的差异,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农村同学的地域差异,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大学生一旦被自卑的心理笼罩,在求职时面对用人单位难免会显得底气不足,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焦虑心理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担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渺茫,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这样,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或是在面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家庭意愿冲突等问题时都会产生忧虑焦躁、烦躁不安的现象。而过度的焦虑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就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四)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支配,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他人左右,不顾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随波逐流,盲目从众。从众心理会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大学生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培养果断的抉择能力。
(五)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主要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六)攀比心理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自我的实际出发,缺乏对自我客观正确的分析,总和身边的同学比较,看到别的同学进了名企,或是进了大城市,就感到心理失衡,总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相当的工作,盲目攀比,使得不少大学生迟迟不愿签约,最后造成就业的不顺利。
(七)自负心理
有的大学生过高地估计个人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天之骄子”自居,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挑三拣四。这种大学生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印象,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当现实与幻想落差很大时,很难接受现实,甚至会产生极端想法和行为。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自身择业自主意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当真正面对就业竞争与就业风险的时候容易惊慌失措。因此,面对“双向选择”时,毕业生应该在心理上具备自主择业的意识。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择业是自主的,它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之中。
(二)树立正确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就业时急功近利、怕苦怕累的心理误区和就业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应该从自己的所学专业出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并且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等确定职业期望值,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从而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学会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为防止产生自卑、焦虑、挫折、从众攀比等情绪障碍,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情绪,做好心理调节。
(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求职就业不是毕业最后一年才去考虑的一件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谋划,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而职业规划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促成自我实现;有利于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质,发掘潜在资源优势;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资讯,规划长远发展;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增强自信心;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有助于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15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高校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虽不是名校出身,但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求职大学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篇11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诚信存在的问题
(一)简历水分严重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需要向应聘单位提供一份简历材料,这份简历被认为是求职择业的一块“敲门砖”,发挥着开启求职第一步的作用。通过对50名毕业生进行访谈可知,45%的学生认为简历造假有利于就业。很多大学生存在这种观念上的错误,他们为了争取宝贵的就业机会,不惜代价伪造各类证书、篡改考试成绩,以此来增加招聘企业对其的印象分。
(二)违约时有发生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隐瞒自身发展计划。如部分大学生准备考研或出国,但为了双重保险,故意隐瞒实情,欺骗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旦考上了研究生或出国手续办理成功后,则立即跟签约单位毁约。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没有找到满意工作时,就随便跟一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旦找到合意工作后,便私自单方违约。据权威机构对全国600多所高校就业调查显示,近17%的毕业生有违约行为,近40%的毕业生曾有违约的念头。由于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存在侥幸心理、盲从心理或不负责任的心态,只顾一己私利,把毁约当成儿戏,违背诚信原则,导致用人单位遭到损失。
(三)求职面试不诚实
企业招聘一般要经过笔试和面试2个重要过程。笔试需要依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考场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高分。而面试往往时间比较短,面试官只能凭借与面试生的交流情况和其简历来判断。口才好的面试生可以通过吹捧自己来增加面试分,让用人单位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工作。可是,当到单位参加工作后,才发现其不能胜任应聘的工作。
(四)盗窃他人荣誉成果
很多大学生为了给就业增加筹码,将别人的奖学金证书PS成自己的证书,或将别人的科研成果“加工制作”后变成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堂而皇之地将这些资料提交给用人单位。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给用人单位造成很大的困扰,对其他同学也不公平。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很多大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了玩游戏或者玩手机上,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2.对诚信品质认识不足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才得以形成,包含着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人们一直遵循的价值取向是做人做事的价值评判标准。然而,部分大学生对诚信品质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在找工作时没有诚信观念,极易做出就业失信行为[1]。
(二)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后果
大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他们成败的关键在于一纸成绩,成绩成为了决定命运最关键的筹码[2]。同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教育环境下,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教学成果的评比,这是好事,能够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但也导致很多老师只关注成绩,无视诚信教育,无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这让大学生不能在学校的土壤中汲取诚信的营养,使其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树立诚信就业的观念。
2.家庭教育的挫败
在家庭中,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诲跟随我们一生,然而,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求孩子在班上拿第一名、学习成绩比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强。甚至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只注重其自身能力的发展,不注重其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孩子怎么做事,却没教导其怎样做人。有的父母还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违背道德准则的事,给孩子带来了反面的影响。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对策与措施
(一)构建和谐的社会信用制度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状况出现不良状态。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不仅要繁荣经济,还要以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为导向,为大学生搭建相关的信用平台,构建和谐的信用制度,建立诚信奖惩机制,规范其就业诚信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
(二)完善就业监督机制
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除了应加强学校的诚信教育、家庭的德育培养外,还应完善社会就业监督机制。比如社会媒体要及时报道毕业生在就业中的诚信失范行为,让大学生在强大的舆论面前,即使有作假的想法也会望而却步。用人单位可以对大学生的就业表现做出反馈,把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当作案例反馈到高校的教学中,给学校营造一种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为在校大学生走向岗位奠定诚信基础。
(三)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诚信,即诚实守信,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高尚品德,是一种行为规范。作为大学生群体,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更应该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然而,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很多大学生在就业中投机取巧,不讲诚信,违背了诚信道德规范。因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培育大学生其他技能的同时,还应全方位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在学校召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讲座、举办诚信答题比赛,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使自己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诚信就业,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个人层面
1.树立诚信就业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是促成诚信就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正能量,无论是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还是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第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把诚信价值观作为行事准则,做到考试不作弊、交往讲诚信,让自己在学校形成讲诚信的观念,对将来就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第二,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容易受到功利心、从众心的影响,导致就业不诚信行为的产生。因此,大学生要以诚信、敬业的“正能量”抵御“负情绪”的产生,树立诚信就业的价值观念,引导诚信就业的行为实践。
2.注重诚信价值观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第一,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要用诚信价值观引领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切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去谋求职位,要做到诚信就业。第二,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学会用
诚信价值观进行“内省”,善于改正错误[4]。当下就业竞争激烈,为了避免就业时受到盲从心理、功利心理的影响,大学生要用诚信的价值观来引导自己及时反省,预防不诚信行为的产生。第三,大学生要用诚信价值观促进自己事业心、责任心的养成。大学生在工作时,要把诚信观念作为价值取向,要有奉献精神,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大学生在面对所犯错误时,要敢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推诿逃避,做到诚信就业、诚信工作。
四、结语
“诚信是成功的钥匙,诚信是金”。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根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接班人,不仅要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努力构建大学生诚信体系,提高大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诚信就业环境。
作者:孙晓云 王玲玲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芳溢.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与研究[J].现代交际,2016(12).
篇12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stract The job is the only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leave the campus, it'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job market in the new era, to provide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latform of fair competition and to display their talent, but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have a better mental qual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mployment process, and pointed ou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新时期的就业市场,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但也要求大学生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恶化成为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到求职的成功率。因此,需要对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心理压力,助其成功就业。
1 当代大学生求职就业主要心理问题
1.1 怯懦心理
怯懦,通俗来讲就是胆小、脆弱。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羞于表现、展示自我,在应届毕业生中表现尤为突出。面试前,部分同学如临大敌,显得手忙脚乱、坐立不安;面试中,由于过于紧张而面红耳赤、不知所云,甚至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现象,之前准备的“台词”、“腹稿”都付诸东流;还有一部分则表现得过于小心谨慎,畏首畏尾,生怕说错一个字而毁了自己的前途,以至于没有充分地展现出自己的实力。这类同学都渴望获得胜利,拔得头筹,但却由于没有调试好心情而错失良机。大学生都要经历第一次“自我推销”,由于涉世未深,又缺乏经验,难免产生紧张情绪,但是紧张过度就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1.2 焦虑心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就业市场更为开放,在拓宽学生就业面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那些毕业后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无疑更大。因此,很多学生产生了焦虑心情,生怕自己也无法成功地找到岗位,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序胆战心惊。待遇越是好的单位,录用程序的考核越是严格,造成许多同学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信心。这种自我怀疑的最大表现就是急躁和焦虑,为了更快找到工作,他们操之过急,还没有仔细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薪酬待遇,就匆忙签下了合同。
1.3 盲从心理
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需求,以及就业环境的现状,因此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盲目跟风。首先,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攀比的心理。由于在当代大学生看来,大学生仍是个社会地位较高的身份,没有意识到他只是个普通劳动者,没有正确认识到自我定位,经常出现眼高手低、挑三拣四的现象。这类大学生通常更加关注的是“工作条件好、薪资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等条件,一心想去经济发达的地区,看不起一些基层单位,宁可在城市待业也不屈就。但是他们放弃自己的初衷而跟随大众的潮流,在选择工作时毫无主见,同学或是家长说风,他便是雨,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因而错失了最佳的机会。
2 大学生就业求职错误心理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社会正处于从封闭性走向开放开放性的转型过渡期。社会冲突和矛盾必然加剧。其次,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政策进一步实行,给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过去“统招统分”政策的影响,大学生不免产生了靠国家、靠父母的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一旦面对“自主择业”就手足无措。另外,由于没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但现实却比他们所想的要残酷很多,因此产生了心理不平衡。此外,由于心理学研究在我国还是新兴学科,社会认可度和大众参与度不高,致使即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或求助于他人和心理医生。
2.2 学校和家庭因素
在高校,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形式过场,没有实在效用,与现实社会脱轨。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决种种心理问题,使其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挑战。但是,很明显,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不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教养孩子,使其人格和心理素质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因而在面对压力时,就暴露出了种种心理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行,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核心家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四世同堂”,成为社会的主流,且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由于过分溺爱孩子,而导致其没较强的适应能力、自理能力和抗压能力,面对挫折就退缩、屈服,甚至崩溃。
2.3 学生自身因素
从大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来看,一直都处在校园这个环境中,接触社会的机会少之又少,涉世不深。这导致其往往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得多,在面对风浪和挫折时就产生心理落差而手足无措,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是比较差。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时期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其人性、品格、道德等内在涵养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同时又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来自各方各面的干扰和刺激,就容易产生心理畸变,暴露心理问题,甚至心理扭曲成疾。此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叛逆,存在显著的自我矛盾,表现为自我怀疑和较大的情绪波动。正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使其情绪处于敏感时期,加之职择业本身就是各种矛盾的聚合体,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产生剧烈波动,心理问题可想而知。
3 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能将其过度理想化,应针对现实情况,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由于当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择业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又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方向,更要把握社会市场对谋职业的需求量。因此,在制定期望值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扩大化,以至于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化。但是由于资历尚欠,经验不足,这些理想的职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选择取“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措施。先确定一个职业,在工作中来完善自己,增加实际经验,进而逐步获取自己理想的岗位。在大学中,我们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就业市场的现状,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结合,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
3.2 正确认识自己,提高核心竞争力
俗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就业这场战争,我们只有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才能够在战争中拔得头筹。正确认知自我,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的及时归纳总结,在总结中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没有必要一定在沿海大城市中工作,当下,我国西部地区有着更加广阔的就业市场,更多的就业岗位,等待着大学生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另外,在就业过程中不能自傲自大,过分高估自己,也不能自卑自疑,小看了自己的能力,要以平和的心态、正确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在大学期间,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明白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适合何种性质的工作,并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贡献。实事求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更高的需求。
3.3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技巧
在校期间,校方应为大学生进行形式各样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如设置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各类技能每培训班等。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提前意识到就业的严峻形势,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其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就业工作有的放矢。各高校应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建立健全就业辅导和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就业网,将各类用人信息及时公布在网上,保证信息共享。此外,创新形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时事评论大赛等,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制度和政策,同时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其面试求职中的应变能力,助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3.4 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
除了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社会也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求职就业环境,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择优录取,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杜绝性别、年龄、地域等歧视,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平台。企业要更加宽容地对待大学生,给予他们成长成才的时间,给予他们必要的物质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求职过程中及时引导,避免走上歪路,产生心理问题,使其对于困难和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面试环节中,努力创造更为轻松自然的环境氛围,避免大学生由于过度紧张而没有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和能力。
新时期的就业市场,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但也给大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怯懦、焦虑、盲从等,都严重影响着就业的成功率。应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助其以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起友.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21).
篇13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伴随着全国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完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而在实现大众化教育后必然会带来大众化就业。同时高校每年的毕业人数也随之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至2005年的338万,再到2010年的630万,与这逐年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对的是年年下滑的就业率。2010年6月底和8月底两次数据显示,专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均高于本科生。6月底就业率为研究生81.61%、本科生75.08%、专科生77.90%;8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6.23%、本科生81.72%、专科生82.55%。2011年省教育厅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全国有大学毕业生933万人,新一轮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即将遭受更大的挑战!虽然政府与社会各界都在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增加就业机会和岗位,但面对年年扩充的就业大军,要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十分困难。当然,我国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尖端人才,同时很多地区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与专科生“抢饭碗”的现象,在遭受金融危机影响之后尤为明显。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学习深度有待挖掘
在对2011届毕业生和在校生调查后显示,有85%的同学认为就业中面临最大的瓶颈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很多同学们对课程设置存在诸多疑惑。例如有一些学生反馈专业课程与公共课课时安排缺乏一定的侧重性。部分专业课程一周只有两到三课时,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衔接连贯性较差,给专业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建议可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专业课程课时安排,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
(二)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单一化,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很多学生反映大学上课基本上都是接受理论授课形式,缺少实践操作,与实际脱离。因而出现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现象,缺乏学习的创新性与主动性。个别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未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造成两者在应用上的知识断层。而企业在招聘管理、会计、营销等相关专业的人员时更倾向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这也是此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最初就业率趋于劣势的原因之一。
(三)各专业的对口程度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深刻影响大学生就业环境后更是清晰地折射出国内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当前,一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培养出的学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
(四)就业期望和就业地域束缚了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高于2000元,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普遍存在初次就业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突出体现在薪水和工作环境上。
三、提出未来毕业生就业思路,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一)加深校企联系程度,针对性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各高校应适当合理的增加专业课的课时,使学生能更充分的接受专业知识。同时深入了解毕业生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就业情况、工作表现,了解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采取跟踪调研方式,统计数据,与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平台,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进行紧密联系。加强毕业生推荐服务,形成省、校优秀毕业生推荐等,使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生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中实现自我指导、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二)内外兼修,实现教育模式多元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教育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实践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人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落实“三个调查”,逐步转变毕业生就业、择业观。一是进行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开展行之有效的就业教育,特别是教育毕业生树立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大力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创业成才;二是开展就业市场调查分析,让学生深入实际实地考察研究;三是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最新就业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企事业单位招聘动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市场意识,扩充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