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信息技术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技术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技术教育

篇1

1.1 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1.1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1.1.2 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 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 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 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 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 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 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 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 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篇2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在进入到小学学习之前并不是对信息技术完全陌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非常精通的掌握,这就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非常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这其中包括兴趣、基础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要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基础好、兴趣高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教学难度,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较差、兴趣不高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巨大的魅力,改变他们既有的态度和认识,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进行必要的改进,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分量,以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或者是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等,多重教学方法的结合必然会全面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

    三、合理使用教学评价,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篇3

主办单位: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2117

国内刊号:11-5678/TP

邮发代号:82-67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4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有重要作用。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是我在教学《资源管理器》这一内容时的两种问题设计。

第一种设计:

前两个班我先讲解文件及文件夹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要求新建文件夹以及存放文件。虽然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文件夹以及文件的相关操作,但总体感觉课堂组织比较松散。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两个班表现出不会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的同学特别多,文件放的哪里都是,没有条理。

第二种设计:

鉴于以上这种情况,我结合学生到图书馆借书的经历,我把这一节的教学重新调整了一下,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重新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们写下去图书馆借书的过程(拿着索书卡――根据索书号标的图书的种类到相应的书架――再根据分类进行查找图书)。这样学生们知道,为了方便借阅和管理图书,图书管理员把书进行了分类,并把书架也标明所放书的种类,让每一本书都对号入座。同学们这样就知道了,书架就相当于文件夹,书就是文件,而我们就是图书管理员。

这样就知道,建立文件夹的意义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合理的存放的文件。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发展的。当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来源和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人的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信息技术课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任务的选择和设计要难度适宜,并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自我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

3、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才智、进行创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地。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除教材之外,工具书、图书报刊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教师应提前将这些学习资源进行整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4、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交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来探索新知识,设计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和上网查询,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巧用课堂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逻辑起点。人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习过程尤其如此。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认识力和感悟力正是在启思的过程中得以养成好提高的。课堂的提问要有艺术性。

1、教师要精心设疑

对教师而言,设疑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的。具体来说,教师设疑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好问题。

(2)启发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能启发学生循着教师提问的思路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3)全面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涵盖课时的全部知识点。

(4)层次性原则:设计问题时需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设计难度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5)梯度性原则:人的认知过程往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6)开放性原则: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尽量避免单一答案,要有几种结论的可能,可让学生去讨论。

篇5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序,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 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误区二 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最近,我听了几节信息技术评优课,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老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老师则是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老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老师都能像这位老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老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老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篇6

1.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论坛

学院及其各个部门都有主网站和自己的部门网站,并且开放了留言板和BBS论坛,以供学生学习讨论时使用。比如数学论坛、数控论坛,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论坛,并可在论坛发表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可以在论坛留言寻求帮助,与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也可以提出一些看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留言,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学习讨论。

2.电子阅览和专业机房的开放

学院每个系都有自己的专业机房,还有面向大众开放的图书信息中心机房,并且配备了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另外,学院还配备了教师进行辅导,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控编程的时候,对一些新的编程语言不理解,在学习造型设计的时候会对教师介绍的非常用软件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此种情况,学院在开放电子阅览室的时候,就可以制定相关的专题,让学生主持并开展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新鲜感,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3.资源共享

学院主要是通过FTP来实现资源共享的。FTP系统能够上传和下载,学院将一些最新的软件、优秀作品和资讯放在FTP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和参考。学院还在网络中心服务器上专门设置了一个区块,用作FTP系统上传和下载的专门区域,并把它连接到校园网上。教师利用FTP呈现可下载的相关主题的学习情景、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思考。而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再上传到FTP上,或提出新的问题,补充新的内容供大家探讨。另外,学院的教师也可以通过FTP对学生的一些问题进行答疑,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4.利用邮件

在浙江省一年有两次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e-mail。所以,学院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邮箱,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怎样申请邮箱、如何发邮件、如何利用邮箱等实际操作训练来达到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目的;另外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邮件将作业和疑问发给教师或其他同学,这样大家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解决各种问题。

学院要求每个教师都把自己的邮箱告诉学生,学生利用自己申请的邮箱,可以把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作业,以e-mail的形式发送回家,回去后再将完成的作业以e-mail的形式发送给教师。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做到人人会发e-mail,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网络的目的。

在职业院校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职业院校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

1.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教学创新往往“有心无力”

职业类的院校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上,往往忽视对信息技术的进修和提高。此外,很多教师虽然很想通过多媒体手段或者课件制作工具(如Flash等)更加生动地把实物的组成与分解、动作演示与模拟、过程控制与实现等展现出来,但由于自己本身对多媒体工具不了解,所以常常表现出“力不从心”。

2.投入经费不足,教师难以开展相应的工作

在教师教学中,很多课件的制作往往需要借助于其他的硬件辅助工具,而现有的设备总是难以满足。由于缺少基础信息设施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使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开展,一些优秀教师的课件或视频希望通过网络来,使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学习和巩固,同时也可以让其他教师借鉴,而此时网络会因为负载过大、对带宽要求过高而无法实现。

3.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职业教育中,往往重视技能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通常表现在信息技术类课程开展得太少而且很多都是选修课。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好像与信息技术没有关系,所以就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这些均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严重滞后,以致于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怎样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传统的技术教育中

第一,要体现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转变上。高职教育属于大学教育,它所面对的学生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以学习技术为主,所以,职业学院的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发现知识、获得新技能知识的指导者,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的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篇7

2.信息技术教育关注度差

没有关注就没有发展,未成年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未能够深入人心,导致教学配套的整体滞后。因而,制度和观念的约束,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具体实践

基于笔者对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了解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点,针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提出如下的意见或建议。

(一)组建专业信息技术

教育科研机构目前我国职业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具备一套完善的体系,而义务教育阶段却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这片领域的产学研相关工作。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应该有一些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机构,将其课程进行合理的转化,有选择的嫁接在中小学课程中。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将是此类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教材的信息化信息技术

教育区别于其他课程,更新快,呈现方式需要更加多样化,很多知识无法通过课本有效传递。而信息化的教材具备更新方便、成本低、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已经在诸多网络教育平台中广泛使用。

(三)教学过程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网络应用的使用情况进行有目标的改革,可以使用如下方式。

1.增加信息获取方法的学习截止到2013年12月,仅我国境内的网站数目就达到了320万个,网页数达到了1500亿个,网页长度更是进入了PB的计数时代,而全球的信息量会更多。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准确、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有一定难度除加强搜索引擎学习之外,更应该讲解信息在网络上的分布特点。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比如现如今有关作业批改、题库试卷、课程视频、问答、文库、百科、资源共享网站等,构成了庞大的学习信息获取网络。

2.增加信息良莠的判别与认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早在2011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就分析报告,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相关。2013年美国有一项最新研究也显示,青少年浏览一条香烟广告就想吸烟的欲望增长22%。更何况在如今的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涉黄、涉赌、暴力等,这些内容要比香烟广告更加影响未成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尽到教育应尽的责任,起到早期预防的功效。

(四)教育体制的变革

首先,可以增加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自主招生或者特殊招生的考核。这也是在我国现行的高考体制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作为“大课”前提下的一条出路。其次,增加各层次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尤其是农村学校。

篇8

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网络

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多数学生在文化课方面都比较薄弱。如何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技能是当前教育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期望能够对突破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难题起到借鉴意义。

一、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突破教育的局限性。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这是由于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其次,教师要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经过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得知,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然后根据实践需要再积极选择最优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方式[1],更好地服务于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教师在开展实践教育中,需要学会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教师与学生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实践教育中,不仅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确立自己的位置,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组织,同时组织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要积极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尽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及活动带来更好地服务,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2],但是教师要把握一个关键点,即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时,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

三、制定良好的评估制度

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可以引入评估制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课件的内容。需要坚持精确性,同时保证内容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制作教学课件时,需要注重对内容的提炼。其次是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做到目标明确、符合逻辑以及确立合理性。再次是掌握学生对教育知识接收的能力,保证教师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难度适当。最后是技术质量,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根据适当的学习材料提供科学的材料补充,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课件进行适当的美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工具

信息技术为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工作。在当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利于网络工具来开展教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3]。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目前学生应用比较广泛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把一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再受到环境、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浏览网上的教学资源,增强对同一内容以及问题的了解,切实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从四个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育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较好地提升教育效果,这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也是很大的改革与进步。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教育教学工作都可以在信息技术系统中找到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而实现职业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广泛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

作者:杨晓琴 单位:甘肃省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信息素养、任务驱动、独立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1、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

自从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扩展与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从上述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根据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1)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学生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5)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6)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习惯、能力的人。因为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下个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总之,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每个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3.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所以,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是学生如何去获取有关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引导者和咨询者,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 "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不能通过教师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和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欢娱和乐趣,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教学环境: 教师讲授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中或在安装有多媒体广播教学的机房中上,我们还提供网络化多媒体学习机房,并具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必要的资源(网络资源库由教师创建并逐渐扩充和完善,我们将教学课件及教案存放在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查阅,把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安装在校园网中光盘塔服务器及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学习用)。我们还在校园网中建成福州一中信息技术教学网,每周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都以网页的形式公布,学校还接通了INTERNET宽带网,多媒体机房中的每台学生机均可连上INTERNET。我们还自己开发了基于Web方式下的福州一中选择题考试系统,此系统可以实时地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开发了其他的一些管理软件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软件。这样的教学环境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百看不如一练",所以我们在每节课上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或练习任务,通过上机的操作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练习中碰到的疑惑产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动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更广泛的角度积极适度地去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学生也会在积极的鼓励和赞赏中产生进一步去学习和探求新知的动力。

课程设计过程如下:

课程设计第一阶段:

1.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知己知彼"的客观态度,获取自我的信息 第一周教学和学习任务如下:

篇10

情感是人的一种态度,是人对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健康、积极、合理的情感可以让人们的记忆、理解、思维等更加活跃。

2.情感在学习中的地位

积极的情感对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着促进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情感发展来看,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训练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因素,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记忆、思维等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同样对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有直接的影响。

(1)情感对记忆的影响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材料毫无兴趣,那他的记忆效果就会很差,然而如果学习的材料可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他们的记忆效果就会好得多。通过自己的能力克服了困难而引起的愉快,也会对记忆教材有良好的效果。这就说明记忆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

(2)情感对思维的影响

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思维过程,而情感在思维过程中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知识的传递,更要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情感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目标。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老师,我们要让兴趣在教学中时刻存在,而新颖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机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讨论、竞赛等活动都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潜力

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尽量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进行自主学习。在全面的素质教育中,关键是以学生的智能发展为本,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教学情景,“授之以渔”,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情景教学更接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吸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从而丰富背景知识,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精神。

3.组织讨论交流,营造合作氛围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后,就要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应该鼓励大胆发言,营造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合作学习中体验乐趣。例如开展的“争当安全网络卫士”的讨论活动,既可以在电脑教室里延续交流讨论的良好气氛,可以让学生对净化网络的意识得到更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活动课教学”、“情景教学”以及 “任务型教学”都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是分不开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体验集体成就感和荣誉感,培养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合作精神的培养。如果学生没有合作意识,教师是很难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另外,教学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民主,融洽的互动关系,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对教学过程进行讨论和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应该互相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4.开展积极评价,强化成功体验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成功的体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取得成功后产生的满足感和愉快积极的情绪。成功与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表现的机会,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优点,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自身的潜力,这有益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可利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加以应用,例如:制作中秋节、母亲节、教师节电子贺卡等,给学生尽量多的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可以得到表现的机会,唤起情感共鸣。另外,教师在其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要求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来回答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吸收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方式来为他们架起通向成功的桥梁。

5.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

篇11

在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观察过程中可以发现这样的教学问题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对于课堂问题的出现经常是站在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了学生课堂问题出现的原因所在,解决方法没有以学生角度进行问题研究和解决。这样的教学思想与“生本理念”教学思想相对立,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从而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新时期“生本理念”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明确性转变传统高中信息技术“应试教育”思想的关键在于对教师“生本理念”进行有效的引导过程,从而使得教师能够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展开细致的研究,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不断优化,最终达到新时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要求。在此,学校应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进行有效培训,增加教师之间教学理念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促使教师传统教学观点产生质的飞跃,达到“生本理念”贯穿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2.突出学生主体观念,有效形成“生本理念”“生本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诠释了学生为教学主体这一基本思想,围绕学生发展进行教学过程的开展与研究,将课堂教学过程归还给学生,使得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中围绕“探究式”与“合作式”教学方法进行“生本理念”的有效结合,突出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进行学生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高。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生本理念”运用的根本所在。

篇12

1.内容跳跃性大、更新快。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继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无论对施教者,还是对受教者都存在一个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重新认识与提高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地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取舍上,我们应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上理论课时,我觉得在教室中配合实物的观摩,就比在机房中面对着计算机强;而上实践操作课时,则可在机房通过上机演示、现场实践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并优化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身份,积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顺利步入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

2.技术性高、实践性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WORD2000制表这一节“建立并设置表格”的内容时,如果仅用口述或老师演示,那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与不断反复调试才能把握要领,真正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3.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如通过运用各类工具软件的制作或编程的设计,可把构筑于脑海中的想像呈现在屏幕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讲网页设计时,在启动FrontPage2000,指导学生建立网页结构之后,任由学生去自由组织与选择各类素材,完成各网页间的超级链接,并根据网页创作主题来让学生相互间进行学习与评比,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通过知识与知识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从而达到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

人们常说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学无成法”,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有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观感知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

2.对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教师的电脑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述中文录入,可先用拼音码、五笔码、区位码录入同一个汉字,然后调用高级程序语言自编的机内码换算程序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无论何种输入法,在同一个标准汉字库下其机内码是唯一的,从而打消了有的学生在录入汉字时,因录入错了编码而抱怨电脑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汉字输入法,无外乎就是音码、型码和数字这几种而已,从而打消他们对输入法难学的畏惧心理,并通过自己的练习与老师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很快选定各自喜爱的汉字输入方法,更快进入到文字录入的学习状态。

3.自由作业法。数学作业同一个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计算机作业也一样,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在讲述粘贴、复制和移动命令后,进行练习时,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4.讲授与练习相结合。传统的课程教育是在教室中用“粉笔”+“黑板”这一固定模式,便可达到教学目标,然而,信息技术教育传授者却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在机房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对受教育者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真知,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友情,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三、对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点思考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更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宣传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开设活动课、选修课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纳入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中,不同课程承担不同教学任务。 通过活动课、选修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2.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来讲、学、考,绝不能搞满堂灌,而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3.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不统一的问题。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并应处理好课程内容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

4.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5.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探究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独立发展服务。

篇13

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信息技术的特征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