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工匠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工匠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工匠论文

篇1

2.1高压喷射注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就是通过钻机和高压水射流的方式,在裂痕内进行浆液喷射作业,对建筑物墙体变形情况进行有效改善,进而对建筑工程的稳定性进行大大提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多种高压喷射方式,通常情况下分为单管、双管、三管以及多管高压喷射注浆,在淤泥、淤泥土质、碎石以及人工填土等工程中这种注浆技术应用的最多。在建筑工程注浆施工前,施工人员应详细检测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严格遵循检测结果对是否应用高压喷射注浆技术进行准确确定。当建筑工程地质中没有较多粗粒径块石或较多植物根茎,可以应用这种注浆技术。当地下水流较慢,有利于浆液迅速凝固时,应选用高压喷射注浆技术。

2.2劈裂灌浆法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劈裂灌浆技术主要通过专业机械设备来达到水泥浆自由流动的目的,这种注浆技术可以将实体裂缝空隙进行充分填充,进而对建筑工程的稳定性进行最大程度地提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劈裂灌浆技术具有较小的应用范围,通常情况下,这种注浆技术都在建筑结构内部应用,这种技术在内部质量控制中具有良好效果,同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不会产生任何危害。在施工过程中劈裂灌浆技术的应用,应对桩底压力、成孔垂直度及成孔深度加以重视,并与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注浆方式。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降低对建筑工程附近设施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普遍选用后注浆施工技术,也就是运用高压灌浆管,当注浆桩混凝土凝结到相应施工要求时,将注浆管提前预埋,通过高压灌浆泵对灌浆压力进行有效平衡,在桩底将按照水灰比提前配置好的浆液注入其中,并将桩底沉渣及时清理干净,选择这种注浆方式能够对桩的承载力进行有效提升,并利用压实与加固方式将桩柱的变形程度降到最低,进而实现最佳灌浆效果。

3建筑工程施工中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

3.1墙体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工程房屋墙体施工中注浆主要应用于易产生裂缝的墙体。如建筑工程墙体出现渗漏等情况,应在楼板与墙体结构间进行钻孔与管道预埋作业,随后在孔内注入浆液,所选用的注浆材料其粘结能力必须要高,这样才能对墙体的粘合能力与抗剪能力进行最大限度地增强,进而达到避免裂缝等问题出现在墙体的目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门窗位置也极易产生裂缝、渗漏等情况,为确保建筑工程墙体施工质量,必须在门窗周围进行钻孔作业,注浆技术应重点应用于门窗框底位置。在施工过程中注浆材料的选用十分重要,因为施工人员选用的浆液混合物质量必须符合施工要求,结束注浆作业后,应将注浆桩管口及时封闭,并对浆液的干缩程度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渗漏情况的出现。在墙体渗漏状况中,首先对渗漏墙体的部位进行准确定位,随后在墙面上进行钻孔注浆作业,对墙体空心砖的密实度进行有效改善,进而对外墙的抗渗透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提升,并实现墙体渗漏问题的有效控制。

3.2混凝土结构部位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往往会出现混凝土结构裂缝等问题,注浆技术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主要应用渗漏等问题的处理。严格遵循混凝土结构渗漏位置的具体情况,进行孔位设置,对孔与孔之间的间距进行合理控制,通常情况下,将其间距控制在30cm-40cm的范围内,将其钻孔直径控制在0.8mm-1.2mm的范围内。建筑工程施工中,其孔深的多少要严格遵循建筑工程渗漏位置的具体状况进行确定。在建筑工程注浆施工中普遍存在浆液干缩情况,基于此,应将环氧胶在浆液干缩位置的两边进行涂抹,进而达到密封的效果。

3.3室内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注浆技术在室内施工主要应用于厨房、地下室及卫生间等位置,这些房间普遍存在较高湿度,相比其他使用功能的房间,这些房间产生渗漏的机率更大。注浆技术在地下室渗漏施工处理中,施工人员必须对钻孔位置先进行清理,随后通常高压注浆及注浆填充作业,应修补渗漏部位,确保施工注浆位置都在一个平面内,防止注浆施工中填充不均匀情况的出现。特别是对钻孔位置及角度的确定要加以重视,切割缝和混凝土表面不能出现垂直状况,钻孔深度应控制在超过200mm的范围,将其间距在100mm-300mm的范围进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必须将孔底的杂物及时清理干净,防止裂缝出现在孔壁和孔口之间,进而对地下室渗漏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篇2

1.2注浆施工独有的施工特点

注浆施工技术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填补结构裂缝的技术来看的话其施工特点和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可操作性强,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广,其对于施工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进行注浆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其和施工场地也不存在明显的关系,对场地的要求不高;(2)效果好,采用注浆施工技术来进行施工裂缝的修补效果是极为明显的,它一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修补表面的强度,另一方面又不会对原有的工程表面造成破坏,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工程的完整性;(3)环保性能优越,这也是当前我国较为提倡的一点,其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较小,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破坏。

2注浆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

2.1如何在施工前挑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择对于施工质量来说至关重要,这一点对于注浆施工技术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在注浆施工前我们应该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注浆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首先看中的就是其快速凝固的性能,一般只有能够快速凝固的材料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注浆的效果,这也是我们选择材料的一个主要标准,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材料在环保指标上是否存在超标现象,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材料也是材料选择的一个主要指标,就当前现状来看,我们常用的主要材料是一些无污染的化学材料以及水泥浆等。

2.2墙体裂缝的注浆填补方法

墙体裂缝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种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我们采用注浆施工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就墙体裂缝而言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墙体裂缝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注浆处理办法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注浆效果。一般说来,墙体裂缝的操作流程都是首先进行钻孔,然后埋设一定的管道,最后进行浆体的灌注,这时对于材料的要球不仅仅需要其能够快速凝固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粘结力,注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封闭处理,尤其是要注意水泥浆可能在施工中会产生干缩现象,这也是需要我们处理的一个主要问题。

2.3对基、桩、柱等结构部位的注浆处理

基、桩、柱等结构部位对于房屋非常重要,它起到了支撑作用,如果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排查,及时补救,在对结构部位进行处理时,首先要找到病因,可以从房屋的设计、还有施工的过程、房屋的管理使用过程依次进行认真的检查,找到病害部位后,以病害部位为参照点,找到钻孔的孔位,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在35cm左右,钻孔的深度根据病害决定,干燥的缝隙表面在离缝隙两边的4cm左右处,涂上环氧胶来进行密闭处理,以免注浆时浆液流出,如果是潮湿的缝隙,就沿着缝隙开槽,槽宽在2.5cm左右,槽深也在2.5cm左右,缝隙一定要小心处理,在清洗钻孔和槽内后,压上早强水泥封槽和埋管,将干缝内注入低粘度的环氧树脂类材料,固化时间要在14h左右,然后进行及时的填筑,这样才能起到相应的粘结作用。用于湿缝中的环氧材料,要具有亲水性和排水性,从而进行固结补强。一定要注意:注浆时,如果注浆液只有部分发生的作用,起到了效果,并没有全部起到粘连效果,这就说明注浆失败了,要进行重复的注浆。

2.4厨房和卫生间出现裂缝的注浆填补工艺

在房屋建筑中厨房和卫生间是出现裂缝并且发生渗漏的重点场所,在这里发生渗漏的话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需要进行及时的填补,事实证明,在厨房和卫生间采取注浆填补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其主要的施工流程就是先在砖缝上开一个小道,然后注入环氧浆,并且要注意进行多次注浆,确保施工的效果。

2.5地下室发生渗漏的补救方法

地下室发生渗漏也是我们比较不愿意见到的一种裂缝危害,但是地下室渗漏却是常见的一种病害,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及时的采取注浆施工技术进行弥补,首先我们需要找出裂缝位置,然后清理裂缝内的一些杂物,清理完成后进行高压注浆,注浆完成后再针对注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渗漏点进行后期的修补和完善。

篇3

路桥地基会出现沉降问题,除了自身材质质量问题外,就是路桥之间的衔接部位不够紧密,路基过渡段工作没有做好。施工人员应注意的是在施工中保持搭板和桥面面层在厚度和结构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沉降的可能性。在方法的选择上则应灵活处理,根据当时需要作出决定,考虑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可以多种方法混合使用,尽量减少路基塌陷,最大程度上提升路基的承压能力。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状况,比如月降雨量和年降雨量,土质层下的水位变化情况等,然后做出最优决定。处理台后填充材料的时候,尽量降低它的含水量。

三、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施工的特点和具体要求

首先,道路桥梁的施工,不像一般修房子那样,几个月就可以完成。整个工程在施工中,由于长期是室外工作,所以经常会受到各种外界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连续几个月的下雨,或者遇到地质灾害等难免会耽误工期,再加上道桥施工涉及面广,如地质学、物理学等,再加上技术问题的困扰,所以复杂度和难度也是可想而知。整个工时消耗的时间因此会很长,有些甚至需要几年才能完成,在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上也是相当大。

四、影响道路桥梁路基施工的因素分析

(1)影响路基施工的质量因素有很多,每一样工程首先考虑的都是质量问题,到路桥路基的施工也是如此。在路基的中心部位,也就是通车部位,是整个道桥的承载力的核心,所以,位置材料以及设计的整体性的结构和稳定性就变得非常重要,下面部分则是路基,工程主要要保证路基不变形,有足够的使用时间的抗磨损性。所以,在施工前,要对路基问题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了解,设计好路基的主体部位,预算好路基坡度和桥面高度,规划好排水系统的安装位置。

(2)要保证路基施工时不再出现必要的麻烦问题,我们应在施工前进行详细勘察,利用各种相关知识了解当地的地质和水文情况,对各个因素进行详细解剖,分析出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做一定的人为工作,以改善现有状况。路基的硬度和抗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除了自身外,取决于填充材料,因此,一定选好材料,改变路基原有的不利条件。同时,改进和压实路基方法是目前使用很广泛的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路基结构,也是确保整个路基质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还有坡度和高度,排水系统的设置等问题,这些问题小而细,却是路基质量保证的关键所在,一定要在细节上重视起来。

五、当前公路桥梁沉降段路基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路桥梁的路面平整度不够的问题。施工单位如果没有严格的进行操作程序的管理,将会加重路桥路面的平整度急速衰减,这样将会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存在颠簸感,并且对车辆运行速度产生极大的影响。

(2)道路桥梁出现路基坍塌即跳车的问题。桥台沉降和桥头填土存在差异,导致梁伸缩缝与桥头搭板之间的连接度不够,降低了通过车辆的行驶速度,无法运行设计时的全线速度,也影响了行驶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并对桥梁产生较大冲击。

篇4

一、工程概况

万科天誉中央广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北侧为龙翔大道,东侧为德政路,南侧为一号路,西侧为西埔西街南向临近深惠大道,地理位置优越。本设计包括了一个购物中心和四栋超高层建筑。本项目设三层地下室,地上为五层的购物中心,南侧1~3#住宅楼为41层,西侧4#办公楼为32层。

4#办公楼按《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SJG15-2005)要求,经过计算4#办公楼自身不满足建筑节能要求,考虑建筑的规划布局、绿化和建筑朝向,故须增加建筑物保温层,因深圳市地处夏热冬暖地区,经过节能、环保、工程造价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特决定在剪力墙、柱外侧增加保温层以满足建筑节能要求。

二、保温砂浆的选择

从方便施工的角度出发,按《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及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其他现行有关节能标准、规范和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的要求,4#办公楼剪力墙、柱外侧增加中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层。

表1:4#楼保温砂浆做法

编号 做法 厚度 25 附注

1 涂料或其他饰面材料(具体详业主室内装修图纸) 使用于4#办公楼结构柱

2 5厚抗裂砂浆,并压入耐碱玻璃纤维网布

3 20厚中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

4 涂刷界面胶浆

5 基层墙面处理

6 钢筋混凝土柱

中空玻化微珠是一种酸性玻璃质溶岩矿物质(松脂岩矿砂),经过特种技术处理和生产工艺加工形成内部多孔表面玻化封闭,呈球状体细径颗粒,是一种具有高性能的新型无机轻质绝热材料。

中空玻化微珠无机保温砂浆墙体保温系统由中空玻化微珠干混保温砂浆为保温层,在保温层面层涂抹一到二层具有防水抗渗、抗裂性能的抗裂砂浆保护层,该保护层与保温层复合耐碱网格布形成一个集保温隔热、抗裂、防火、抗渗于一体的完整保温体系。该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同时具有较高的防火性能(燃烧性能A级),中空玻化微珠保温材料属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目前已经应用到大量的工程中。

三、中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特点

1、适用范围广,施工简单,操作方便。

2、该产品品质稳定,抗风压能力强,不易开裂、不易燃烧,有利于环境保护。

3、施工方法为整体抹灰施工工艺,节省劳动力成本,性价比较高。保温系统与基层全面粘结,形成连续的无空腔防水保温整体,保证保温层牢固安全。

4、产品材质稳定,和易性好,收缩性小,吸水率低,保温性能好,耐久性较强,无机材料的稳定性确保系统与基层墙体达到同等寿命。

5、新型无机材料,无毒无害、无辐射,是一种真正的绿色环保建材,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净化了环境,具有极佳的社会效益。

四、中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原材料要求

1、“中空玻化微珠”是玻璃质火山熔岩矿物破碎后加热膨胀、玻化冷却而成的表面封闭、内部多孔,呈不规则球体状的无机玻璃质颗粒。

2、保温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外观应为均匀、干燥无结块的颗粒状混合物,其性能指标要求见下表:

表1:性能指标要求表

性能名称 性能指标要求

外观密度(kg/m3) ≤250

分层度(mm) ≤20

干密度(kg/m³) 240~300

抗压强度(MPa) ≥0.02

导热系数(平均温度25℃)/(W/(m.k)) ≤0.07

压剪粘结强度(kpa) ≥50

56d线收缩率(%) ≤0.03

软化系数 ≥0.6

蓄热系数(W/(m.k)) 1.59

初凝时间(h) ≥1

终凝时间(h) ≤4

抗冻性 15次冻融性循环后质量损失率应不大于5%,抗压强度损失率应不大于25%

燃烧性能级别 A

五、中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施工工艺

1、施工工艺流程

图1:施工工艺流程

2、作业条件

①基层墙体经检查达到质量标准要求,无质量缺陷。

②基层表面应无油污、浮浆等,大于15mm的凸出物应剔除铲平。

③施工机具、运输设备运行正常。

3、施工准备

①材料: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材料、双组分复合硅酸盐保温材料专业配套罩面剂、32.5级水泥、砂子、水。

②工具:木抹子( 用于粗平抹面)、平铁锹(拌和上料用)、铁抹子(用于抹灰压光)、长毛刷(清扫灰尘及刷浆用)、阴阳角抹子、砂浆搅拌机、托灰板、灰桶、2.5 m大杠、1.5 m中杠、2m靠尺板(检查垂直及平整用)。

4、施工方法

图2:施工方案

①界面拉毛

现浇混凝土墙面应事先拉毛,用毛刷甩界面处理剂,水泥砂浆在界面成均匀毛状体。经过8h,水泥砂浆达到终凝后方可涂抹保温材料。要求拉毛长度适合, 当设计保温层厚15~20mm,拉毛长度为3~5mm。界面砂浆按砂:水泥:界面剂=1:1:1的比例配制,为保证界面砂浆施工的适宜性,合理调整界面剂用量以达到适宜的稀释度。

②打巴、冲筋

根据保温层设计厚度,在墙面两端顶部吊垂直。依据垂直控制通线做垂直灰饼,再根据两垂直方向灰饼之间的通线,做墙面保温层厚度灰饼,每两灰饼之间的距离(横、竖、斜向)不超过2m。

③保温砂浆施工

须设专人专职进行保温砂浆及抗裂砂浆的搅拌,以保证搅拌时间已配合比的准确。搅拌好的保温砂浆应在3h内用完,且应随配随用不得回收落地料再二次加水使用。中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应分层施工,第一遍抹灰施工厚度控制在10mm以内,第二遍施工厚度控制在15mm以内,分层施工间隔至少应在72小时以上。保温砂浆施工时应达到贴饼、冲筋的厚度,并用大杠搓平使墙面平整度达到要求。阴阳角施工时宜从外向内压抹。

保温层验收:保温层施工完毕后,用检测工具进行检查。保温层应垂直、平整、阴阳角方正、顺直,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修补,直至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抗裂砂浆的施工。

④抗裂砂浆施工

抗裂砂浆粉料:水按2.5:1(重量比)用砂浆搅拌机或手提搅拌器搅拌,先在容器中按比例加入清水,然后慢慢倒入抗裂砂浆干粉,同时用搅拌器搅拌至均匀膏状。抗裂砂浆配制好后,使用过程中不得任意加水,应在1.5h内用完。抗裂砂浆第一遍抹灰厚度为1-2mm,竖向把网格布压入砂浆内,再从中间向四周抹压,搭接横向不小于8cm,纵向不小于10cm,搭接完毕应平整无褶皱,饱满度100%。第二遍抗裂砂浆抹平压实,网格布呈暗格为佳,再压入第二层网格布,最后抹面层抗裂砂浆,总厚度5mm,面层应收光压实。

图3:现场施工

5、施工注意事项

1、操作地点环境最低温度不低于5度,风力不大于6级。

2、保温砂浆和抗裂砂浆必须是由专业厂家严格按照配方配制好的袋装材料,施工时加水搅拌,不需添加任何外加剂,配制好的砂浆要及时用完。

3、施工完毕后要注意成品保护,墙面避免磕碰及水冲浸泡,并保持室内通风干燥。每次施工完毕后,要及时清洗施工机具和搅拌器材,以免影响使用。

6、成品保护

1、施工完的墙面等处残存砂浆应及时清理干净。

2、对已施工完毕的墙面,其它工种作业不得损坏。

3、保温层、抗裂层、装饰层在干燥前防止水冲、撞击、振动。

六、质量验收标准

1、防材料品种、配合比及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保温层与基体墙面之间粘结牢固,不得有空鼓、起泡、裂缝。

3、外观质量应达到表面光滑、洁净、接槎顺平,灰线清晰顺直。

4、保温层干燥后,轻敲有均匀空声为正常情况。

5、主控项目

①所用材料品种、质量、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保温层厚度及构造做法应符合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保温层厚度不允许有负偏差。

③保温层与墙体以及各构造层之间必须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及裂缝,面层无粉化、起皮、爆灰。

6、一般项目

①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指标及相关其它物理性能指标,应按经国家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检测确定值采用。

②建筑节能材料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明令禁止使用的材料和钞票,除应符合节能标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环保要求。

③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应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SZJG31-2010),建筑节能验收时,应通过现场检测(或送样品检测)核查节能部件材料的有关性能指标是否符合原节能设计的要求。

7、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表2: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保温层 抗裂层

1 立面垂直 4 3 用2m托线板检查

2 表面平整 4 3 用2m靠尺检查

3 阴阳角垂直 4 3 用2m托线板检查

4 阴阳角方正 4 3 用20cm方尺检查

5 保温层厚度 不允许有负偏差 探针、钢尺检查

七、结论

中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质量稳定可靠,容重轻、保温性能好、粘结性能耗,早强快干,施工周期短,并且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作为新型绿色无机材料,无毒无害,具有优良的吸音、透气、耐高温、耐水、耐冻性能,收缩率低,中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保水性、附着力强,面层不空鼓;施工不下垂,不流挂,减少施工损耗。 在当前施工工艺中可省去主体结构的抹灰砂浆,而直接用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上墙,大大节约成本,减少了施工工序和劳动强度。

本文参考文献:

1、《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2年第01期

篇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氏技术德性思想以古希腊先哲深邃的思想为基础,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人对技术的独到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德性思想。 

一、古希腊先哲奠定了技术德性思想的基础 

古希腊人以神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其改造自然的愿景,自然力被神话,征服自然的前提是某个特定之神的存在,技艺之神应运而生,技艺的神话是指在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人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幻想出来的技术,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神话,古希腊人此时的技术水平还相当低下,偶然的技术发明令原始人惊叹不已! 

人类要生存就要改造自然以获得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体,这样的活动即可称为技术。因为利用技术创制出新产品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古希腊人对技术持肯定态度,人们逐渐明白“用每一种官能来考察每一件事物,看看他们明细到什么程度。……在体力和敏捷上我们比野兽差,可是我们使用我们自己的经验、记忆智慧和技术……可见的东西使我们看到了看不见的东西。”[1]同时,技术具有原始性缺陷,对未来具有不可预知性,隐藏着巨大的负面效应,此刻就迫切需要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技术在其应有的轨道内运行,切勿出轨。 

人们运用技术的目的是让思想蓝图变为实物,从而为我所用。“建筑材料现实地存在的时候,就是它被用来建筑的时候,也就是在建筑过程中。作为建筑材料的建筑材料,它的现实性就是建筑,是那个建筑活动……铜潜在地是一座雕像……作为潜在的东西,它的完全现实性才是运动。每件东西都能够有时候是现实的,有时候不是。”[2]因技术活动是潜在理念变为现实存在,过程中诸多不确定性使其后果难于预料。人的认识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故技术德性问题日益显著。技术是充满智慧和自由的,但是技术本身又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技艺之神对人类拥有的技艺表示担心,忧虑人类过度运用技艺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道德约束尤显重要,从而对技术进行理性层面的审思。此乃古希腊人对技术德性的审视。 

二、苏格拉底的技术德性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苏格拉底看到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提出,耕作是其他一切技艺的养育者,而且农庄的管理可以培养人的领导能力。他认为:“耕作对于农业贫瘠的雅典来说至关重要,要重视生活最必须的农业经济基础。”[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维持自身存在的根本,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苏格拉底时代主要靠农业生产来获得,要想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只能通过革新技术,更新劳动工具,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人类最初使用的劳动工具是石器,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逐渐取代了石器,技术继续发展,很快铁器成为主导,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众多生产技术都蓬勃发展起来。“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技术的文化传承,乃是人类生存模式的要素,而且为一切人类社会所实践……没有一种人类社会可以没有技术而得以维持。人类自身的进化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幸掌握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并使之传承下去;因此,人类进化史的基础是技术史。”[4] 

三、柏拉图的技术德性思想 

柏拉图认为:神创造一个理念,工匠在神的指引下,把神原本设计好的理念变为现实,但是工匠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人造物的外在形状。“对其他工具也一样。当一个人发现了天然适合某样工作的工具,他必须把这种工具天然的‘型’表现出来,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材料,而不能凭想象随意把它表现成其他样子。”[5]柏拉图认为并非每个人都是铁匠,而钻孔使用的钻头是铁匠制造的,表明技艺是工匠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一种必备的技能。柏拉图强调:产品使用者对产品比产品生产者更有发言权,“木匠的工作是造舵,如果要把舵造好,必须得到舵手的指导。”原因在于:生产者不管生产出什么产品,其最终目的在于让渡其使用价值而获得价值或者得到与其价值相当的其他产品,而接受产品的人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对产品性能最了解,从而能提供准确的优点与不足,便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改进。 

工匠制作出物品,在给人们该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负面效果,即技术异化。在《斐德罗篇》中谈到埃及古神塞乌斯发明了文字,便于人们积累经验流传于后世,形成宝贵的财富。而国王萨姆斯则认为:如果人们学会使用文字,就会过于依赖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人脑懈怠,反而给我们带来害处。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技术异化的征兆。 

篇6

作者简介:吴 杉(1970―),女,湖北黄石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教师,造价工程师,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工程造价。

国务院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对制造行业企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质求精的期许。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内涵并不仅仅是制造业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对建筑行业也是如此。我国工程建设中勘察设计不谨慎、施工管理不到位、偷工减料质量差、成本管理问题多等乱象层出不穷,也亟待“工匠精神”的建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程相关工作,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及招生情况下,未能形成明晰的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模式,培养效果有待提升,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对岗位需求差距很大,工作中难以做精,素质培养的缺失使得毕业生从业过程中稳定性较差,流失率高,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匠精神”起源于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欧洲作坊内,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理想精神的追求。契合时展需要,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都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在职业教育中十分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也是德、日等国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秘诀之一。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就“冰山模型”运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效展开研究,仅用于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证分析及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研讨。所谓“冰山模式”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上部分”和深藏水面之下的“冰山下部分”。其中,冰山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显性能力数值,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教学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隐性能力指标。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起关键性作用。知识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指运用某种知识进行具体工作的操作能力;社会角色是指基于一定价值观采取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自我概念是指自身本质属性认识和思维,也可以称自我意识、自我认识;特质也称“品质”,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动机来源于需求,是驱动个人行为的兴奋剂,驱动着人们不断去做某些事。

二、结合“冰山模型”对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需达到的能力目标提取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如何把意识形态方面的“工匠精神”具体分解出那些可操作的、可测量的高职人才培养指标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尝试结合“冰山模型”(主要针对冰山下部分)对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需达到的能力目标进行提取,如下表: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方案

1.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针对原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规格”进行细分和修订,依据提取的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需达到的能力目标,把原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目标”重新划分为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具有进取心和积极向上健康心态等子目标。

加大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时间的比重。目前我们开设的职业道德课程只有28课时。从国外尤其欧美高职教育发展形势来看,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时间的比重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在培养上更注重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在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中逐渐起到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比较自我、有个性,学校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课程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选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

2.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与熏陶“工匠精神”

邀请行业专家、资深造价工程师参与培育“工匠精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些名师具有能工巧匠的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职业技巧;名师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名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名师交往、研讨、请教工程造价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在无形中感染学生;名师还具有专门的培育高水平弟子的方法、技巧,以名师的方法培育,学生容易成才,所谓名师出高徒。

3.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将“冰山模型”基本理论应用于高职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隐性素质的培养,同时如何考核、评价这些隐性素质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之前的传统的笔试、论文、大作业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素质能力指标。每门课程必须重新构建成绩评定标准,依据课程特点把平时出勤率、到课率、作业、成果书写整洁度、 准确度等结合给出最终成绩。对于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重点还要考查分工与协作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评价指标的量化。

在基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的“冰山模型”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了工程相关行I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然而,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这项研究刚刚起步,进一步提升工程造价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丰富学校现代化办学内涵,高职教师任重而道远。

篇7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史学革命将看待历史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其中,“自上而下”(topdown)的历史观,属精英史观,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作为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关键力量。在建筑史研究中体现为以宏伟、壮丽的标志性建筑为研究对象,如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中的官式大木作建筑研宄。与此相对,“自下而上”(bottomup)的历史观,即平民史观,关注平民社会。在建筑研宄中体现为对普通建筑的关注,乡土建筑研宂即可视为该种思维的投射‘。受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所限,最初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围绕北方官式建筑展开。然而,早在1950年代,刘敦桢先生已经意识到“宫殿陵寝庙宇”与“广大人民的住宅建筑”有着极大的不同2。时至今日,乡土建筑研究往往更关注寻找新奇的、异于官式的建筑形式,以及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极少被视为与官式建筑同等地构成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的一个方面一一即皇家营造体系和民间营造体系。因此,目前的乡土建筑研究仅仅是目光的下移,而背后的研宄思维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的讨论中,高大宏伟的官式建筑仍然是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大量保存、看似平凡的乡土建筑无法获得同等重视。这无疑低估了乡土建筑研究蕴含的巨大能量。与受皇家控制的官式体系不同,乡土建筑代表的民间营建体系反映了更为真实的生活,关注到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某些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比如民间营造法中各地对“蒿尺”的不同应用。由于丰富的地域差异,以乡土建筑研究为视角重新看待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可避免单一线索的线性建筑历史思维,带来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思考,成为打破“自上而下”的精英史观的突破口。

3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及其特点

3.1中国乡土建筑研宄中的问题

3.1.1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极易与乡村建筑、民居建筑概念相混淆。溯本求源,“乡土建筑”一词来自于西方语境中的“VernacularArchitecture”,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描述为1999年第12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乡土建筑遗产》(CharterontheBuildingVernacularHeritage)中公布的六条识别标准‘,其强调的是同一地域下的原生性、民间性和文化共性,并没有任何将乡土建筑局限于乡村社会中的限制,也没有针对建筑规模、功能和形态的规定。但由于传统社会中次级行政区域接受官式影响较少,故地方特色乡土建筑多生长于此;同时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乡土建筑又较容易保存在较偏僻环境中,因此导致乡土建筑与乡村建筑存在一定交集。但这并不能取代乡土建筑对民间性、自发性、地域性的强调,为某一历史地理单元内使用共享的地方特色营建工艺建造而成的民间建筑,并不存在城与乡、大式与小式的二元对立。

3.1.2木构营造体系

木构营造体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特点,涉及尺度、材料、形制、加工方式、结构构造等物质方面的研究,以及工匠系统、营造制度、营造哲学、使用者与建造者的互动关系等非物质方面的内容,是围绕木结构的加工及使用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判断某一建筑是否属于乡土建筑研宄范畴的关键是考察其是否使用了本地自生的地方性木构营造体系。以营造体系定义乡土建筑研究范畴,可以避免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筑,或民居建筑混淆,消除“城乡差异”和“类型差异”2。无论州府、县镇、乡村,无论祠堂、寺庙、士绅住宅、百姓房舍,无论有无斗拱,无论有无雕饰,是否为该地区工匠以地方特色工艺修建,才是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反映的核心价值。比如位于泰顺泗溪镇临水宫,一处道教庙宇建筑,具有一定规模,并且相比民居而言用了较高形制的斗拱结构,但由于其反映的仍然是本地样式和技艺,故应被视为泰顺地区的乡土建筑。

3.2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意义及特点

3.2.1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仅地区差异性大,并且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划分、民族构成都有变化。乡土建筑,不仅分布广发,并且许多营造活动仍在继续,故而使用乡土建筑的木构营造体系视角是把中国建筑历史变迁置于空间维度下进行考察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以乡土建筑为代表的地域性建筑研宄的重要性,已被学界认同。吴良镛先生在《关于中国古建筑研宄的几个问题》3中提出要着眼于“地区建筑的研宄”。张十庆先生在《关于地域建筑研究的思考与认识》4一文中认为“单一的脉络无法串联起纷繁的中国建筑演化历程,地域因素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国建筑,有其重要的意义,研究将从注重时间轴到时空并重,从注重官式到注重民式,希望地域建筑研究能成为以另一种方式和角度对以往所熟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阐释和思考”。因此,结合“地域性”与“民式”的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2.2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特点

针对乡土建筑分布广泛,具有典型地域风格;保存数量较多,但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的特点,其木构营造体系研宄需科学地精确化。

(1)地域精确

精确划分研宄区域。不同于现有的地方性建筑研究丛书,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的研宄区域不再沿用现有的行政区划范围,也并非单一依靠自然地理、气候分区,而应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界定研究范围,特别是通过历史地理、考古文化区的研宄,还原特定历史环境背景;另外,尽量选择乡土建筑保存数量较多且类型较丰富的区域开始研究。在研宄初期,尽量控制研究范围,不宜过大,选取相当于县、乡级别的地理范围进行深度考察。只有在科学的研宂区域界定中,进行小范围高精度的研宄,才能使该地域内的木构营造体系完整呈现,以此为基础可进一步判断该地域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

(2)时间精确

研究时间段落的精确性。由于现存的乡土建筑大多集中建造于明末、清朝,因此研宄将不再以朝代为时间单位,而根据该地区内乡土建筑的实际发展变化脉络,将时间单位缩短至10年或20年左右。比起缺乏实际意义的绝对时间单位,甚至可以以工匠系统中的“一代人”为度量单位进行研宄,可以产生与实际建造更加密切的关系。与以朝代为标准进行的研宄不同,较短时间段内的研宄更加突出建筑变化的连续性,而非不同时间段内的差异性,避免了较大时间差内建筑形制、营造工艺的变化带来的割裂。因而,这种更加细致精确的研究模式适宜反映更加真实的建筑变化。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初,苏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实施意见》,推行“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的发展方式,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业态、旅游业态。2013年2月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研学旅行”的概念。随即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将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作为推广研学旅行工作的试点。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强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州国际教育园从南北两面夹抱着石湖,石湖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它是绣工大师沈寿家园和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隐居地双料遗址。更有南朝史学家顾野王文化遗址、吴王拜郊台、吴王井、藏军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等优美景观。园内职业院校集中,苏州科技学院的“师陶园”;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吴文化园;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图书馆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代表作,其巧妙融合“山”“水”概念并深涵造园思想,蜚声海内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半湖观鱼”;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模拟病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半湖碧玉”的渔庄;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茶艺馆、“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等均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吴地文化的旅游资源。园内职业院校众多,丰富的教育元素更是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

整合苏州国际教育园中具有人文价值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对园内的旅游资源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历史名人等堑匚幕进行恰当分类,编写出符合园内学生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的旅游文化本土化园本教材,不仅能为师生提供探寻地域文化并在探寻过程中传承和弘扬吴地文化的载体,得到吴文化的熏陶,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也为学生的研学旅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依托教育园南区在石湖景区内的优势,把石湖的辉煌融入园本教材系列,形成配套的旅游读本,可以为园内外师生乃至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旅游读本,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价值,打响“游学国教,筑梦石湖”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园本文化旅游教材的定位和编写原则

为了编写园本教材,首先必须对教材有清晰的认识。“教材通常被认为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素材、材料或手段。”[1]本文所指的教材采用此观点,把素材的教材化作为教材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就旅游文化本土化的园本教材而言,对教材必须准确定位,即既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又可作为其它专业学生的选修材料,亦可是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课外读物,更是学生研学的重要资料。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一)准确性与成熟性结合的原则。准确性是教材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不管编写什么教材,教材一旦失去了准确性,也就没有了正确性,内容的不正确也就失去了作为教材的资格。特别是文化旅游史料的准确性决定了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基点。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选入教材的内容,原则上要求是研究相对成熟的,即人们的看法比较一致的内容才适宜编入教材,这样的教材才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

(二)客观性与可读性结合的原则。本教材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客观地向学生介绍和传播旅游和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对客观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教材与论文不同,不能掺杂主观的色彩,主观因素的支配会影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入手,强化亲和力,增强可读性。特别是注重选择学生易于理解、感悟和体验的内容,因为“文化旅游的本质是学习和体验的过程”。[2]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原则。教材既要通过教育园园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体现吴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又要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研学真正达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又要把教育园内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吴地文化元素成为广大市民旅游文化读本的有用载体。

(四)针对性与创新性结合的原则。教材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在传承和弘扬吴地文化中发挥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实践,使学生通过教材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创新潜能得到培养和挖掘,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五)知识性、趣味性与能力培养结合的原则。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体现趣味性,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力求做到图文并茂,从感官视觉上能吸引学生,达到趣味盎然的效果。而且要将知识性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之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爱家乡、爱教育园的真挚情怀,并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国际教育园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凸现教育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功能。

(六)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原则。教材应能体现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从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能够充分把握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相得益彰。

必须指出:考虑到学生研学的需要,在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处理上,需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即安排必要的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科教文化旅游景点观赏活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更深地品味吴文化的魅力。在更好地了解园内院校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放松心情,放飞理想,并续上苏州文化匠师的绵长文脉。

三、园本文化旅游教材的内容设计

苏州国际教育园是苏州乃至国内较有名的教育集聚区,以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界分为南北两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入驻院校13所,在校师生近10万人。教育园内的质旅游资源不仅多,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如新石器时代的越城遗址、北宋的楞枷寺塔、明代的申时行墓等三处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春秋及南北朝的治平寺遗址、南北朝的顾野王墓、清代重建的范成大祠、行春桥、越城桥以及民国的渔庄等六处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园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有:

(一)传统文化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根据教育园文化旅游园本教材的本真特点,又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自然景观和地文景观类,如吴王拜郊台、吴王井、藏军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渔庄、行春桥、越城桥等;二是历史名人类,如顾野王、范成大、沈寿、余觉、申时行等。此外,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及其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诗歌阅读水平的角度,前人名家们留下的关于石湖胜景的诗歌、散文也是学生学习吴地文化的极佳素材,如“范成大的《初归石湖》、李白的《苏台怀古》、白居易的《游楞枷塔》、王鳌的《越来溪怀古》”等。[3]

(二)现代人文景观类

国际教育园内独特的人文景观比比皆是,既有延续至今的文化,也有现代文明下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景观,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仿苏州园林设计的师陶园、国家级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的制作和传习中心、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学院图书馆大楼等。

(三)传统与现代交融类

为了把教育园的外部环境打造成对学生开展旅游文化教育的平台,园内道路的命名都赋予了浓郁的吴地文化特色。“如南北方向的纵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的名、字、号命名,像雪君路、圣陶路、顾公路、致能大道、希文路、元髀贰⑽樵甭贰⒀泉路、文梁路和范蠡路等;东西向的横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诗句命名,如一川街、双清街、旅思街”[4]以及文耀街、年华街和丛霄街等。“延伸之,这些文化名贤都有相关的文化旅游景点作支撑。如,致能大道取自于南宋爱国诗人范成大的字‘致能’,蕴含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又如,文梁路取自于苏州工艺美院创始人、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颜文梁之名;再如,生于苏州并曾任苏州知州的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名篇《苏幕遮・怀古》中有‘黯乡魂,追旅思’之句,此即“旅思街”的出处,而范仲淹纪念馆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天平山下”[5]。当人们漫步于园内绿荫大道,不仅能感悟跨越千年历史、传承千年文明的沧桑和愉悦,而且让人深切感受到苏州区域内的国际教育园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以上这些都是极具教育和旅游价值的材料,从材料化的文化旅游园本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乃至市民了解石湖的历史、国际教育园的文化,进而感受吴地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情趣等,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四、园本文化旅游教材的鲜明特点

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园本教材的编写必须紧紧抓住苏州国际教育园内职业院校集中的特点,在突出旅游性的同时凸显职业性,为职校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园内读本。

教育园内职业院校集聚主要表现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北两个区入驻了8所职业院校,包括南区的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北区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技师学院,另有苏州科技大学和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两所以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高校。而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特定岗位(群),培养技术应用或管理人才的,职业院校是传播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圣地。因此,园本教材的编写需要从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情感及职业习惯等有机融入到读本中,突出职业性的鲜明特点。笔者认为,这个职业性应该集中体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的传承。

所谓“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渐臻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工匠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价值观,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是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信仰。“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其铸造出的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同样举世瞩目。可以这样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是职业院校学生应该树立的一种理想和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据苏州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苏州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研究调研,其中的“职业教育学生对学习内容需求”调查子项表明,学生普遍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导。可见,职业院校聚集的苏州国际教育园编写的园本教材中需要加入“工匠精神”的元素。

比如,位于教育园内的渔庄,为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别墅农圃堂故址,后由近代书法家余觉所建,其夫人便是“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的沈寿。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在女红传习所,沈寿培养了大批刺绣女工,使得苏绣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与此相得益彰的是园内的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有“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历史悠久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这些都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极好素材。

苏州历来就是百工集聚的“工艺之都”,能工巧匠辈出。“从相传春秋时期善于铸剑的干将,到明永乐年间名闻朝野的‘香山帮’泰斗蒯祥,以及擅长石料工程筑造和石雕、‘官至工部侍郎’的陆祥。他们名中的‘将’‘祥’都与普通话或吴语中的‘匠’近音,可见其技与名已无法分割。”[6]正是历史上无数能工巧匠发挥了“工匠精神”,才创造出卓尔不群的“苏作”品牌及其市场影响力。苏州刺绣、苏州檀香扇、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作为“苏作”的亮丽名片,其历史上所形成的独有特色,既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又是需要在高超技能基础上的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以及兼容并蓄。不仅是一种慢工细活,更是一种专注、敬业的职业精神的体现。是“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内涵之光在匠人身上的闪耀才得以弘扬,以这些内容为载体,配之于教材中的文化体验环节,对于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而让“工匠精神”光而大之都是大有裨益的。

⒖嘉南祝

[1]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2]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秦益范.苏州石湖胜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4]陶友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高职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究[J].职业技术,2013(11).

[5]殷堰工.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6).

篇9

能够恪守师训其实并不容易。王澎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所,从事建筑、环境的研究工作。当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澎却远离热闹,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用来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他熟读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默背《世说新语》,从白居易、李渔等传统诗词中获取营养,去感知那已远去的中国的美,把对文化的理解融入设计理念中。他时常感到,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去承袭与发展华夏建筑的独特韵味。那段日子,不断有朋友劝他:“现在有很多项目特别赚钱,你竟然还闲在西湖观风景。”王澎思想挣扎过,但想到导师的教诲,想到自己的志向,他坚守了下来。“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王澍后来回忆说。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转眼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速,西方建筑思潮和模式让很多国内建筑师顶礼膜拜,一味的“崇拜外国、排斥民族”浮躁之风盛行,传统建筑的精华与美学尽遭遗弃。对此,王澎颇有微词:“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城市,然而他们把一切都破坏了。他们建造起宽阔的道路系统,每一个街区都给开发公司建造高层住宅,把纽约、洛杉矶、拉斯韦加斯融合在一起,那就是上海。”王澎希望能有所作为,摩拳擦掌地想出山,但齐教授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他暗暗咬牙坚持,既然火候还不够,那就再沉几年。就这样,在他毕业后的整整10年里,他没有建一座房子,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而是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里。这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用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经推出,立刻引得啧啧称奇、阵阵喝彩。《瓦园》的成功,令王澎声誉鹊起,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的建筑理念:扎根本土,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

篇10

就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民间艺术、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和宗教艺术。[1](p.473)这是张道一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化论》一文中首次所讲,此后在《中国民艺学发想》《民艺学的若干研究》等论文中也相继讲到这四个层次的艺术形态。这四个层面次的艺术创作、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基本上包含了中国所有的艺术形态,它们是构成中国艺术史的基本史料。作为基于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艺术史学,应该在整体的、综合的和宏观的艺术史观和文化整体感的史学视野中进行建构。我们以往的艺术史(美术史)等著史,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所占比例或位置很少,有的几乎不涉及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艺术史(美术史)的体例几乎以文人艺术(美术)、宫廷艺术(美术)和宗教艺术(美术)为主体,或者是以汉族艺术(美术)为主体的体系与体例结构。尽管也有“民间艺术史”(“民间美术史”)或“民族艺术史”(“民族美术史”)这样的专史,但它不是作为整体构架艺术史的系统、体系和体例的著史,而是独立于整体艺术史学之外的民间艺术(美术)专史,因此“艺术史”中的民间艺术或民族艺术不在位,从而缺乏文化整体感。这里,我们对少数民族艺术(当然很多的少数民族艺术也属于民间艺术)暂时存而不论,主要探讨“民间艺术”在中国艺术史学建构中的价值与意义这个问题。

一、中国民间艺术:艺术结构层与意义

张道一先生指出:“宫廷文化、文人文化和宗教文化是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升华的。由于民间文化带有原发性,面广量大,一直成为其他文化摄取滋养的基地,因而带有‘母型’文化的性质。如从《诗经》三百篇的时代,便建立起‘采风’的制度,宫廷‘乐府’也是来自民间。文人画的发生与发展,有可能受到民间青花瓷的影响。宫廷的院体画和工艺美术,是从民间选调画家和手艺人,然后加以规范。至于宗教艺术,则是直接采用民间艺术的形式,赋予宗教的内容,以便于在大众中流传。这样四种文化形态,实际上也是四个大的文化圈。”[1](p.473)张道一先生这里从艺术形态的层次分析入手,探讨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性质,并认为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是最基础层,它滋养了其它艺术形态和文化层,带有“母型”文化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宗教艺术所形成的“四种文化形态”也是“四个大的文化圈”。基于这种艺术状态和艺术史实,中国艺术史学就应该在这“四种文化形态”或“四个大的文化圈”的艺术形态范围内建构。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四个文化形态或四个大的文化圈,看作是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大文化支柱。

民间文化滋生了民间艺术,但是中国民间艺术到底包含哪些“群体”所为,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宗教艺术的作者几乎都是民间工匠,也就是说如何处理民间艺术与宗教艺术的关系,我们这里还要把宗教艺术形态与民间艺术形态区分开。我们这里所说的宗教艺术主要指的是外来佛教文化形态的佛教艺术,如石窟中的佛教绘画、雕塑,以及佛教音乐、舞蹈等艺术形态。有了这个区分,对民间艺术就有了一个基本范围了。张道一先生有一个解释:“一般地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民间艺术是相对于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和宗教艺术而言的;在现代,则是指艺术的倾向和风貌,并区别于专业艺术家的艺术,它之所以是个艺术层次,是因为其作者主要是基层的劳动者(在我国主要是农民和部分手工业者),他们的创作带有原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其地域性也很强。就这个意义上说,它带有艺术的‘基础’和‘矿藏’的性质。”[1](p.528)这里也涉及到,民间艺术变迁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史学研究的主题。我们可以将“封建时期”理解为“传统”的民间艺术这个概念,这里的民间工匠中,有的艺术技巧非常高,具有专业性技术的特点,因而他们常被召入宫廷从事艺术活动。在中国传统民间工匠中,很多都是从事专业艺术活动与创作的能工巧匠。如汉画像石、石窟艺术、陵墓石刻、陶器瓷器,乃至一些重要的建筑都是由那些具有精湛技术的民间工匠所为。当然这里有官方或宫廷组织和监管的艺术活动,如江南的云锦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御用品贡品,就属于宫廷艺术的范围,但工匠是民间艺人中挑选出来的。所以在艺术层次的划分时主要注意这个问题。同时我们要注意专业的技术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书画中,有“行家”和“隶家”之分,大体上说是从专业与业余的角度说的,至少从文人的心理而论,他们不愿意自己与有较高技巧的“工匠”并称,而宁愿把自己称为“隶家”;现在我们把“现代”民间艺术理解为街巷市井、田野乡村民间的业余的艺人,即今天我们说的农村市井中的业余民间艺人。因而今天的民间艺人对应的是专业艺术家和官方的艺术组织机构的艺术家等,如艺术专业院校的艺术家、各级官方的画院的画家、歌舞剧院的演员等。这一点恰好与传统的“行家”、“隶家”有所区别和不同,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赵孟(文敏)说:“良家子弟所扮杂剧,谓之行家生活,优所扮者,谓之戾家把戏。良人贵其耻,故扮者寡,今少矣,反以优扮者谓之行家,失之远矣。”又曰:“杂剧出于鸿儒硕士、骚人墨客所作,皆良人也。若非我辈所作,优岂能扮乎? 推其本而明其理,故以戾家也。”[2]当然,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的“行家”和“隶家”与杂剧(戏曲)方面的认识不同,且同样也是赵孟之问。“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曰:‘戾家画也。’子昂曰‘然。余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时,皆高尚士夫所画,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谬甚也。”(元代王思善《士夫画》又曰:“赵文敏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然又有关捩,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明・董其昌《容台文集》这一段关于“隶家”对话问答,被不同时代人记录,说明了问人间对这个问题的观点非常重视。概言之,隶家、行家之分在元、明主要是指文人气(士人气)与工匠之间的区别。在中国传统人文意识中,文人们一向看不上工匠之作,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提出:“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人高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也。”这大概就是没有专门的民间工匠的史学记载与著述的重要原因(当然多数工匠不识字,也无法记录自己的工匠艺术)。于此也看出了中国传统“艺术”史学中“民间艺术”是缺位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尽管有大量的雕塑与雕刻作品,盖因民间工匠所为,故没有“雕塑史”以及有关雕塑的著述。缺乏民间艺术的“传统”的艺术史学的这种现象,在今天必须加以纠正,让民间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史学的基本部分和架构史学体系与体例的史料。

“艺术而冠以‘民间’加以限制,不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是标志着一个层次,一个最基础的层次。”[1](p.528)这不但标志了民间艺术是层次问题,也显示了民间艺术对其它的艺术层次的影响和关系。我们常说“精深存闹市,博大在民间”。这就说明了建构中国艺术史学,民间艺术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史学著述与研究没有民间艺术,显然是不完整的著史。我们还常说“礼从俗来”,说明了民间“习俗”对“礼制”的自下而上的影响,民间艺术对其它艺术形态的影响,也证明了它具有“矿藏”的性质。明清时期的版画很多都是民间工匠与文人画家共同完成的作品,如陈洪绶经常先绘好版画的画稿,再由民间刻工刻制完成。我们经常看到的明清小说插图版本就是由民间工匠和文人共同完成的插图,而这些插图版本我们需要纳入民间艺术史学中来探讨,并作为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史料。宫廷艺术也是无法离开民间工匠这个群体的,虽然他们在按照宫廷的要求完成或创作作品,但在一些技法的处理和观念意识中,会不知不觉地带有“民间”的技术和意识,这是不可避免的艺术现象。譬如说陵墓石刻都是官方直接由宫廷监管的“艺术”活动,我们至今能够看到的古代陵墓石刻几乎都是帝王、贵族之陵墓石刻,它们由宫廷派人专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负责,由民间工匠制作完成。作为这里的“技术”层面而言,都是民间的工匠的技术,一些具体的“艺术”处理的方式也隐匿在民间工匠的技术中。即使召进宫廷的画家,专为宫廷服务而从事的艺术活动,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有民间带来的“技术”因素,这些因素必然对宫廷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艺术发展的纵横关系上,民间艺术作为‘母体’而派生出其他艺术,并始终给其它艺术以滋养;而其它艺术成熟独立之后,又与之形成并列发展关系。……民间艺术是艺术的一个基础层次。它可以同其它艺术并列,但从本质上说则是其它艺术的基础,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1](p.543)这里张道一先生把民间艺术与其它艺术的关系层说得非常清楚。既然民间艺术对其它层面的艺术形态有影响,那么从民间艺术角度来说,民间艺术就会对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和宗教艺术的变迁路径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括艺术形态、风格、主题、母题等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正是艺术史学研究与建构内容。民间艺术大体有两类创作群体:一种是民间的工匠手艺人,他们有代代相传的精湛的技术水平,有的工匠甚至身怀高超绝技,以家传方式继承行业技术,通常称他们为“能工巧匠”。画像石、陵墓石刻石窟雕刻、绘画,以及其它手工艺等艺术形态,都出自这些民间工匠之手。另一种是民间普通民众,他们没有工匠那样的家传技术,纯粹是处于喜好,当然也有一定的手艺技巧,有的也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质,但基本属于业余喜好。所谓具有“矿藏”性质的民间艺术,也包含这一类的民间艺术形态,尽管粗糙、质朴、生涩,如剪纸、年画、面花、纸马、女红、藤艺、竹编、吉祥物,以及皮影戏等这类的民间艺术形态,它们是典型的下层劳动者的手工艺品,几乎是为日用生活之用品。所以它们是“原发性”、“自娱性”和“业余性”的民间艺术形态,这些艺术形态反映了底层劳动者的民间思想、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形态,但同时它们对其它层次的艺术形态有关系,也会产生一些影响。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中说:“吾尝言之矣:事实之偶发的,孤立的,断灭的,皆非史的范围。然则凡属史的范围之事实,必其于横的方面,最少亦与它事实有若干之连带关系;于纵的方面,最少亦为前事实一部分之果,或为后事实一部分之因。是故善治史者,不徒致力于各个之事实,而最要著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此则论次之功也。”[3]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民间艺术在中国艺术史学整体建构中是不能缺位的。

篇11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项目地点:云南保山腾冲县界头乡新庄村

建筑师:华黎

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361平方米

项目功能:博物馆、书店、茶室、办公、住宿等

设计:2008年4月-2009年5月

建成:2009年5月-2010年12月

二、项目基址:博物馆的基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新庄村龙上寨的村口。基址南北长30米,东西长35米并有近2米的高差。北侧是进村的道路,东侧是村子。西侧是开阔的田野,南侧是一片树林。云雾缭绕的高黎贡山绵延于场地的北、东两个方向,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周边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三、项目背景及设计理念:项目所在地区无疑是一个自身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深厚传统文化的环境。从设计角度出发,在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场所属性的乡土环境中建造博物馆,建筑的活动也属于当地传统资源保护和发展的一部分。正如造纸的保护与发展一样,建筑应当根植于当地的土壤、并从中汲取营养。而当其开花结果后,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土壤的成分。“保护”并不是维持原状,而是通过与当下的结合,促发新的生命力。

基于这样的想法,建筑师设计思考开始于对当地气候、建筑资源、建造传统的考察与理解,希望建筑从建造角度体现与“当地”的一种深入的结合,因为建造――而不是形式――才是建筑的地域性最本质的出发点。建筑最终采用当地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做法,应用木、竹、火山石等当地常用材料,并完全由当地工匠来营建,此一系列举措都是基于地域建造这一思想而来。

四、项目平面功能与交通流线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外部环境相交融的建筑理念,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全木架结构,院落式空间,随地形逐级抬升,分为展览、工作和住宿三个功能区域,具有接待、展示、休憩、会议、工作和住宿等六项功能,让博物馆的参观、居住和使用者在轻松闲适的氛围中与村落人文沟通并产生对乡土的亲近。

博物馆内主要功能区六个展厅的设置按照造纸流程:泡料煮料―打浆―抄纸―榨纸―背纸―晾纸―揭纸的顺序排布,功能完善、合理紧凑。

五、建筑形式:建筑具体形式是对周边环境的回应,空间组织则围绕光线、景观、风等基本元素展开。建筑在尺度上采用聚落的形式来适应场地环境,化整为零,避免体量过大带来的突兀感;而聚落式的建筑在内部又产生了居者在室内外不断交互的空间体验,以此来提示观众建筑、造纸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个村庄连同博物馆又形成一个更大的博物馆――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而博物馆则是村庄空间的浓缩,如同村庄的一个预览窗口。建筑在高度上由东向西逐渐跌落,适应场地周边的空间尺度。展厅的屋顶形态起伏各异,形成了一道人工景观,与周边的山势和稻田相呼应。展厅墙面上的洞口将玻璃布设与外墙平齐固定且没有窗框,就是为了使其从室内看如同不存在,成为一个纯粹观景开洞(因为镂空的条石已解决了通风问题,玻璃窗无需再开启)。而从室外看,展厅的墙面更完整、抽象。

博物馆使用大面积的门窗,有较好的采光,使得室内通透明亮,符合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建的设计要求,适宜展示与参观。

六、构造特点:采用当地的传统木构架作为结构体系 材料选用上尽可能采用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避免使用混凝土这种给环境造成更多负担的材料。墙面采用杉木、屋面采用当地的金竹,地面和基础则采用了当地常用的火山岩(腾冲的火山地质创造了丰富的火山石矿),故此,建筑全部用料都是当地材料。

并由当地村民建造,采用当地传统木 构架建造。乡土环境中的建造方式具有前工业时代的手工特征。缺乏现代工艺处理,杉木、竹、火山石及手工纸这些当地建筑中普遍应用的材料看起来似乎都不那么精致和结实,它们会随着日晒雨淋褪色、干裂、长青苔、变黄,然而正是这种变化赋予建筑一种时间感,使其融入环境当中,这些自然材料被看似为缺陷的属性也正是它的美德所在――本质得以呈现。这也如手工纸,看似粗糙,但其质感肌理展现出造纸的原料、方式等线索。当其变得精致光滑时,这些品质也就随之丧失。

正是基于此,建筑并不追求基于机器制造的光鲜精致和无可挑剔,而是更注重“还原”和“呈现”价值,建筑在细节中试图体现真实的建构逻辑:例如在屋檐下梁的位置暴露梁和柱、外墙底部的柱础和镂空条石方角,都在提示梁柱而非墙体承重的事实;又如室内屋顶木结构直接呈现;再如手工纸用于展厅内部墙面的材料,塑造了一个整体抽象的内部空间,使得用于展示的墙面更多成为背景,然而细看纸背后隐约可见的龙骨骨架,其又暗示了墙体是空透的构造特征。建筑细节在此使建筑具有了体现本体特征。

七、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手工造纸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应当关乎于造纸这一事物的特征,自然、环保、乡土、人文等。但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从现实层面,手工纸是绿色无污染、与环境友善的制造方式;而从内涵层面,它实际是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尊敬自然,也承认事物的生命轮回周期,任何事物都是来自自然,又回到自然,建筑也应是如此。

手工纸的文化价值在另一点也有所体现,即真实性。纸本身反映了劳动的痕迹和其制造过程的特征,因此具有文献价值;建筑亦是如此,如实的反映建造的痕迹与特征,强调材料、结构等元素能够还原其本质,亦可理解为一种“在场”。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房子盖起来了,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它对于建筑师和当地工匠来说都是没做过的事情。这个过程好像联姻,或者说嫁接,通过它产生了一个新的结果。而对于村子来说,未来的建筑又蕴含了更多的可能性。

建筑的活动作为地域传统资源保护和发展的一部分,一定应当根植于当地的土壤并从中涉取营养。而当其开花结果后,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土壤的成分。“保护”并不是仅仅是维护原状,而是通过与当前的结合,促发新的生命力。基于当地环境,建筑资源,建造传统的考察与理解,建筑师希望建筑从建造角度与“当地”的一种深入的结合,因为建造――而不是形式――才是建筑的地域性最本质的出发点。在采用适宜的材料、技术和工艺,并且适应当地气候的同时,我们希望博物馆全部由当地工匠来建,这样建筑的地域性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一种经济与社会意义上的介入。

参考文献:

1、华黎,建造的合计――云南高黎贡造纸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11(6);

篇12

洪家光,1979年12月出生,现工作於中国航发c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在工作的19年中坚守岗位担使命,力保生产不放,带病带伤也要继续工作。在工作中主动啃硬骨头,大胆创新,突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加工技术封锁。多年的创造创新,提升了自己的技术,带领了一群创新团队,拉动了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航空在世界上的地位。

用时间诠释文化艺术――李家琦

李家琦,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30多年来,李家琦参加了近百种海鸥手表的机芯精饰及雕花镂空的主设计和样机u作,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款陀飞轮雕花镂空腕表和首款双陀飞轮雕花镂空腕表的设计u造,将中国u表工业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顶级“验血师”――朱洪斌

朱洪斌,现任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主管、高级技师,连续两届全国电气化学标化技术委员会委员,s是两届总计83名委员中唯一不是学化学的委员;没有真正上过大学,s曾被江苏计量科学研究院聘为博士后出站论文答辩的5名评审专家之一。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生产一线,在小专业里有着大作为。

大别山探矿人――张怀东

他探矿25年,步行山路超过18万公里,相当於用脚步丈量地球赤道4圈;他主导开展了775个钻探钻孔,进尺达63万米;他上山勘探必备蛇药,常与捕兽夹、毒马蜂不期而遇;他带领团队成功找到钼金属资源量达245万吨的世界第二大巨型钼矿床。他说找到钼矿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是几代大别山探矿人共同的成果,他就是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高级工程师张怀东。

精雕细琢 不负匠心――孙云毅

孙云毅,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品u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多年来心研究吹u各种名贵颜色的琉璃料瓶、料器,从事各种琉璃料器的配料及工艺u作K传承了古老的博山琉璃吹u艺术手法,真实的再现了当年传统技艺的u作过程。

“老黄牛”的吊装人生――胡从柱

中建钢构公司流行一句话:“哪里项目难做,就让胡从柱去。”30多年来,从深圳地王大厦到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从广州白云机场到福州奥林匹克体育馆。30多项工程,他走过祖国大江南北,四海为家。40N万吨,是他直接和指挥起吊钢构件的总重量。

抹灰状元――祝平辉

祝平辉,桂林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一位普通的抹灰工,20个年头,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探索,他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技精於勤,扎根平凡岗位,勤练技术,同样可以书写非凡成就。

“钢轨医生”――关改玉

“探伤”就是给钢轨做“B超”,探伤工作关M着铁路行车安全和旅客生命。要由探伤工背着十几斤重的精密仪器,逐一对钢轨焊接接头处进行质量检测,“揪”出病害。这样一份男人都觉得辛苦的工作,但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女孩儿,s一志褪墙8年。她就是大国工匠、中铁十七局工匠的艹龃表――中铁十七局铺架分公司工会副主席、唐曹铁路项目探伤工关改玉。

三十一年坚守麻风村――农加贵

篇13

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上述要求所定的本科教学,显然面临改革的必然。应该承认,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无论就其课程设置或教学组织,都与现实的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对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走入社会就业后对其素质评价的调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意识层次不高,不能适应日臻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思维模式较单一化、思维方向不甚明确;缺乏对世界性、全球化市场动态的新概念;缺乏预见性、超前观、系统性和动态观,“工匠型”的特征较为突出。

2.思维理智的低层面导致了观察、分析、决策、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面对市场表象需要加以理性判别并决策方案时,往往因循守旧,莫衷一是,缺乏多方案决策思路和和多方案优化抉择的敏锐。

3.缺乏定量解析与定性决策一体化思维、分析的实作手段,在进行策划方案研究时,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有机整合。

4.缺乏现念,生活行为与工作行为不甚规范,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自信不足与对团队作用的漠然。

5.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仅仅因循于等级考试的基本要求,缺乏应用开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编程能力。

6.写作能力低下,演讲及陈述方式一般,与人沟通时抓不住主要因素,语言表达贫乏。

7.外语水平较差,其余诸如音乐、美学、艺术、哲学等范畴中的人文知识欠缺。

8.工程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缺乏工程师基础训练和工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材的改革

我国的高校统编教材无论就其系统的严密或是规范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作为理论的升华和系统整理,严密和规范理应成为教材编写的主要准则。而教材与理论专著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材应当具备对学习者的诱导和启发。笔者认为在教材的改革中,我们可选择地把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的片言只句,以最切合内容的方式引进到我们的教材中去,以增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教材的趣味。

2.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总体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从事建筑工程管理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组织开展第一课堂授课教学的能力;全球性经济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应对WTO市场新格局,调查并掌握市场动向,具备样本组织~数理定型~趋势预测~派生可行决策(往往应为多方案)的能力;创新意识强,善于学术整合,勤于习作,勇于投入,具有良好的市场经营顾问和企业管理顾问的知名度;理念清晰,懂法律,行为规范,具备直面市场、指导市场的理智心态。

3.互动参与式教学

根据近年来笔者组织的各类诸如“塑造杰出职业经理人”、“塑造杰出地产营销人”、“塑造杰出物业管理人”的岗位素质提升培训,深感这种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应引进到高校的教学中。互动参与式教学大大缩短了教与学双方的距离,诸多参与式课程,如团队合作的精神、非理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现场销售能力演练、即兴式命题演讲的思维联想、沟通技巧、营销策略、礼仪与公共关系等,能启迪参与者的强烈个人意识,从而自主地积极投入其中互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不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类的学生适用,而且适用于所有的本科专业。

4.毕业设计(论文)的自由选题

我们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对自己数年来学习进行总结并应用于实践的检阅,而并非指导教师的教学总结;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重大教学环节是展现本科人才全面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而并非指导教师学术思想的展现。因而,由教师主观命题所设计的大纲,必然出现以下两方面的弊端:一是事先的设计期望与最终成果的期望内容距离太大;二是教师个人意图所框定的范围将使学生在完成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处于被动。从教育生态理论的观点出发:处于这种被动状态所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者被置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而其系统的熵增较大,不利于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三、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教育事业应对WTO的改革尝试,应以试点方式组织开展。日新月异的市场期盼着高素质人才的涌现,教育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产业,理应为市场输出大批理念超群,业务扎实的优秀人才。不失时机地开拓教学思路,及时引进、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启动新型教学机制,是高校教师应予以深层思考并大力付诸实践的探索课题。可以展望:不断地处于动态演进过程中的教学改革,必能不辱使命地开创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舒达.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