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

篇1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已经出现了矛盾,即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这就迫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培育走向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为了更好地培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以《社区工作》课程为例,以课程的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实现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创新不仅迫使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社区工作》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社区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它主要涉及公共事业管理这一领域中的很多内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当前的社区改革密切相关。该课程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区现实问题和管理现状出发,注重案例研究,对于社区的管理主体、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方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总结归纳,形成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在课程知识体系编排上,也有着很多富有新意的地方,如在理论探讨上,着重体现公共管理基础;在管理主体上,突出强化社区自治管理;在内容设计上,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在材料选取上,紧密结合社区改革实效经验等。总而言之,本课程不仅是“社区工作”这一新兴学科的系统理论阐述,也是现阶段社区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加强我国社区现代化建设,突显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我国社区建设的新进展,能够综合运用社区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借鉴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开展社区管理相关业务。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社区工作开展得相对滞后,导致各高校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国外,轻本土

中国的社区工作理论源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基础,因此,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把握好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理论,没有跳出理论了解中国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往往脱离中国社区的实际。

尽管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度,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居民意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社区工作的本质不同,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即要能够掌握有关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又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土理论,才能更好地诠释我国社区工作这门课程。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实践

社区工作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重视实践,对社区工作不熟悉,怎能讲好相关理论?更别说能指导学生实践了。据统计,地方性高等院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农村主要的行政区划是乡或镇,很多同学对“社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体会到,陌生是没有好好进入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一无所知,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抽象。社区工作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了解社区,然而,多数教师在上完该课程后没有一次进入社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只以书本为主,对社区缺乏足够的了解,更是缺乏实务指导的经验。教师本人对社区都没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当前社区的主要工作及管理模式,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门课,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指导。若不勤于进入社区,了解社区,那么该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为了修得学分,对实践技能帮助不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相悖。

(三)在考评方式上,重分数,轻能力

目前,我院校《社区工作》课程的开设,其培养目标已经明确,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截然不同。首先,按照安顺学院教务处规定,课程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期末考试占70%,其他如出勤、作业、提问等平时成绩占30%,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期末考核为主。因此,部分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操作。其次,社区工作这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够具体。再次,基于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学生已经磨练出应付期末考试的技巧,只要期末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就行,抱着上课听与不听都无所谓的态度。即便学生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对于所教授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记忆知识的层面,学生无法合理地运用知识,也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它们。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2

“订单班”通常是以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为目标的。理论上,“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的不相吻合的局面,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步,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上起到增强的作用。在优势上,该模式的设计思路在校企合作方面能起到紧密的增强作用,能较好地实现校企与学生的共赢。就高职教育而言,“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导向明确,深层次的企业参与度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及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因此,“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以来就成为了高职教育教学寻求的重要目标和改革的重点。

然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万能,也不应该成为所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唯一目标。首先,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现阶段,职业教育是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一种素质教育观点。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就业”而轻“素质”,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始终。其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的基础准备教育这一问题上容易被忽略,虽然在短期内学生能较快掌握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迅速上岗就业,也较快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其忽略了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教育。再者,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对企业培养“订单”的人员数量上和批量上是有一定要求的,然而对技术人才有批量需求的企业并不多,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平均寿命2.9年,高职专业以3年制居多,显然是有现实矛盾的。

“冠名课堂”则是以“教学公司”为先导,“教学公司”基于教学目的并通过工作过程更直接地参与到教学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它与学校教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寻求通过对外承接商业项目有效促进在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冠名课堂”回归到课堂为重心并通过“教学公司”使“社会企业”成为“课堂上”的社会服务对象,“冠名”主要“冠”的是“社会企业”的“名”,将课堂教学变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社会实践,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提供有力依据。

“冠名课堂”回归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人才培养阶段通过课程的方式依托于“教学公司”直接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或同样的项目因完成的阶段性不同而对应不同的课程,在课堂中老师及企业人员带领学生直接参与或完成社会服务项目。这种模式首先是避免了重“就业”而轻“素质”的导向,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参与真实项目在形式上强调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其次,因不同课程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将可能接触不一样的企业和项目,在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学习和工作内涵,也能更理性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面对国内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冠名课堂”能更灵活地分配资源,能有效避免了“订单班”对中小企业人员数量上和批次上的要求,同时又达到了企业在课堂上的直接参与,这种模式也为企业对人才聘用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桥梁,为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模式。

同样,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都非易事,同样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项目的导入问题,时效性的问题,师资的问题等等,最终社会服务项目能否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模式的探讨

在高职院校,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有不同专业的工作室或模拟实验室,如动漫制作工作室、证券交易模拟室、机电研发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等等,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模拟真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教学的职业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但真实情况却是,模拟的内容与现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内容和理念也与社会的真实需求不相协调,加之学校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足,很难真正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管理和实施的力度上也难以到位,因此也很难真正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社会企业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建立“教学公司”

工作室的建立即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适当地鼓励和支持有能力和有需求的专业直接建立或将原有工作室转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使其具有独立的项目承接能力和独立的财务结算能力,股东和主要的职能人员直接由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同时在专业班级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公司的主要工作人员。“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为教学提供了以下几点优势:第一、改变了以往工作室仅仅停留于模拟的情况,从而更真实地接触项目和更近距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和学生职业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素养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和准备作用。第三、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更有力的佐证材料,能使专业建设更具时效性和更趋完善。最后,能改变主要只为社会输送人的“订单班”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不但输送人还能重点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从而回归到职业教育的真实本质。

(2)建立“社会需求-教学公司立项-项目导师-企业冠名课堂项目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的目的是便于对外承接项目,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形成企业对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时,当“教学公司”承接到项目后,必将进行立项,并将大的项目划分成不同的子项目,此时,“教学公司”的灵活性就得到体现,因为公司的主要职能人员就是本专业的教师,可以对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消化后带入到课堂,他们即是教师同时也是项目的导师及主要执行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同时考虑客户需求及本专业课程特征,将项目或划分后的子项目安排到正在开展的课程当中进行实施,在解决时效性问题的同时又能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安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如刚巧遇到项目内容与课程安排或课程进度的差异过大,“教学公司”本身的职能人员,包括在公司内兼职的优秀学生是完全可以消化的,完成消化后的项目同样可以作为课堂上的案例进项讲授,这样也要比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案例要生动得多。

最后的“冠名课堂”则需要更多的实践以及跟社会需求企业更多地磨合,如企业对某项需求具有长期性,而课堂中又能量化实施的,既可以与该企业进行长期的校企合作,企业对该门课程可以进行“冠名”,并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让社会企业的人员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形成深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该院的二级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设立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同时开办了“广州解码广告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原工作室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创立起来,主要负责人由来自本专业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任在职教师担任。该专业的老师一方面能在上课的过程中选拔贤能,让各届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在公司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磨合形成了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在公司里是主要的项目负责人,既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独当一面又能带领学生团队完成项目,职业技能和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执教水平也稳步提升,并能在课堂中得到学生的较高认可;第三,真实项目走入课堂后,学生对要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也有了较高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能有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最后,当企业人员走入课堂后,拉深了企业对学生、老师和课堂的认可度,同时,学生也更直接和清晰了解企业的需求,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社会目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

该教学公司自2012年创立以来已经运营四年,在此过程当中,公司完成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并与广州弘悦广告有限公司、松铃集团、谭氏蜂蜜、荣高艺术彩雕、英乐维、和谐教育等多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形成了深度的合作,涉及的课程有:广告设计软件应用、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设计的项目如从化电大33周年纪念画册、松铃集团标志设计、松铃集团挂历设计、夏湾拿员工手册设计、荣高艺术彩雕瓷砖图案设计制作、美术与设计教育年会形象宣传设计、中山移动宣传物料设计等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了项目,公司每年接纳优秀的在校兼职学生约为10人。

篇3

篇4

建立教师工作站同时也是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教师工作站将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更权威的信息和资

料,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资科研水平、

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立

教师工作站的意义

我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基于 Java 技术和Android系统的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基本的软件测试能力,面向IT行业、软件企业,从事3G应用软件与动态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初级编码、数据库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软件销售与技术支持等领域的工作,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

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中指出必须具备“双师”素质,符合“双师”结构队伍要求,在企业一线从事过Java或Android系统开发人员。教师应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注意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工作站对教师而言,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逐步向软件工程师或系统集成项目

管理工程师等复合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学习新技术,了解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专业发

展趋势,增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作为一个载体和基地,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为软件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赴企业锻炼培养提供了尤为重要的平台。这种教师工作站兼顾了校企双方的需求,为校企之间开展紧密、继续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三、专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师工作站的工作

(一)明确进站工作目标

专业教师由于进站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一般只有半年,不可能将企业所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学到手,所以在进站工作之前应当结合自身教学工作情况与系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沟通,明确进站工作目标。通常的目标有:掌握一到两门课的核心技术,能够胜任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以便改进专业的课程体系;学习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为校内实验或实训积累经验,等等。

(二)熟悉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软件开发的流程

专业教师到企业后首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熟悉环境,进行角色转换的准备。首先要了解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业务范围,掌握企业工作流程。[2]其次要掌握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如何做好需求分析,进行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安排好编码与测试工作以及后期软件交付与验收。

(三)跟进企业软件开发项目

在熟悉了软件开发流程之后,教师如何有效地把握实际的软件开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了解切合社会需要的项目案例,最佳的办法就是跟进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在其中承担开发任务。在进站工作的半年时间里,笔者分别跟进了两个数字化校园项目,在其中担任配置管理员以及测试工作,着重提高了软件测试和UML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掌握了项目案例的第一手资料,在进站结束回到学校后,可以胜任两门课的项目化教学工作。

(四)积极参加企业技术培训

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新兴的软件公司,人员流动频繁,不断有新的员工加入到企业中。各个部门经常会有目的性的组织一些技术培训,其中有些是系列性培训。通过参加这些培训,可以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软件开发技术,学习使用最好最实用的软件开发平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它们传授给学生,使之跟上软件技术时展的步伐,能够让他们在毕业时适合企业用人的需要。

(五)经常进行阶段性小结

在进站工作的期间,一方面的学习是企业给你的培训,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员工自身工作也十分繁重,企业不可能派专人每天手把手对你进行辅导,大部分时间要靠自己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所以对于自己的所学应当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巩固所学成果和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总结的形式的是多样的,既可以撰写周记和月报,也可以抽时间与企业相关人员开工作汇报会或经验总结交流会,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工作,提高在教师工作站的成效。

(六)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

教师工作站的企业往往也是学生校外的实训基地,教师应当妥善安排好学生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交互结合,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四、教师工作站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在结束教师工作站工作之后,教师应当将所学用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借鉴企业实践考核,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为此,一要完善课堂教学实训、阶段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产学合作、顶岗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二要建设融实践教学、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师资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下将具体的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市场的人才需求调查入手,及时跟踪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根据需求人才的职业岗位群及所需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在撰写人才培养方案时,借助于在教师工作站对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知识要求的准确把握,制订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能够紧紧地围绕培养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以行业发展为定位、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质量评价以职业规范为标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

通过进站学习交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一部分专家走进课堂,有效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实训以及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学生由此可以零距离地获得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指导,缩短了他们在学院习得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企业用人的标准,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今后进入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企业专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对学院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提高了学院广大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3]

(三)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锻炼

篇5

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定位

独立学院是中国2002年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在原来大学二级学院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新事物。2008年2月,教育部出台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截至2010年3月25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超过100万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独立学院定位为三类本科,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是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社会的需要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力量源泉,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市场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会计专业人才近年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一般都比较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因此招聘时要求数年的工作经验,换句话说要求应聘者无须上岗培训就立即能够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事实上,这是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企业作为经济人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中国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熟悉会计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机关团体从事各种财务会计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考察上述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仍然侧重理论培养而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重视不够,这种目标模式事实上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本科会计教育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实用性、创新性、通用性和外向性的素质特征。其中实用性即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应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相应也应成为会计专业教学首要的或基本的目标。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2]。

三、构建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特色,我院采取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每学期从理教课时中取出3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第7学期用整个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构成了培养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认识是独立学院学生进入专业、了解专业,为以后专业学习进行铺垫的关键环节,其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热情。为达到实习的最佳效果,我院会计学专业经过精心安排和经验总结,采用了“专业导论+专业资料查询分析+小组讨论发言+基础常识”的模式。新生入学第一周,就针对还在军训的学生进行两个课时的专业教育,使之了解我院会计专业的培训方案、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专业相关课程、专业称职证书等。经过一学期《初级会计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后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展开,在专业认识实习中增加了会计基础常识这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诸如各种支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外来原始凭证并掌握如何填写,熟悉常用的自制原始凭证的种类、编制要求和常设项目,熟悉各类账簿各类及其各自的作用。专业资料查询的内容有:专业特色及定位、行业状况、法规变革、各种会计相关证书的考试、就业趋向、考研定位、会计典型案例分析等。学生自由结合组队,按实习内容分模块收集资料,在规定的时间每组派代表发言,陈述本组相关内容的观点,指导教师当场点评并给予成绩,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实习结束时每人上交一份手写实习报告,写出心得体会。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发言稿件及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相关知识的准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树立了信心,坚定了未来学习、就业的方向。

2.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是会计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课,是学生接受会计实验的第一步,学生主要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对账及结账、更正错误、试算平衡、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的实务工作。实习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结合刚学过的《初级会计学课程》,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程序,掌握实际操作方式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务实敬业精神和坚持原则、严谨认真、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使学生熟悉财会部门各岗位之间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联系。

3.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通过《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了解会计电算化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软件的操作方法。以《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中的资料为建账资料,利用财务软件实现手工账的业务,并与手工账实训流程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掌握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使学生对电算化的优缺点有一直观的认识。在掌握用友ERP-U8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能够处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为,以能够独立操作该软件系统为最终目标。

4.ERP沙盘模拟实训。在实训模拟中学习和认识ERP沙盘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了解真实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运作全过程,直探经营本质,要求学生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企业经营和未来市场环境变化,分别做出发展战略、生产、产品研发、营销等方面的决策,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选择就业岗位提供一定基本知识。

5.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是综合的、全面的,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他们能够胜任实际工作单位的所有会计工作。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是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完成后的实践,主要是配合会计教学的需要,从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到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学、税法等知识,在校内实验室里进行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写、财务报告的分析等,通过对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模拟练习,既可扎扎实实掌握会计实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又有助于学生对该课程体系的理解,从而建立起该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及科学性。

6.网络创业实训。《网络创业实训》是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模式而设置的实训环节,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通过本实训,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复合型特征的、高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训的宗旨在于: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关的项目中去,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为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阿里巴巴淘宝网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营销与创新创业一流的全真的实训环境。

7.财税会计综合设计。财税会计综合设计是我院从2008级才开始试点进行的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实训内容为:选择一家一般纳税人的制造企业的3个月的业务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每人为一个单位,用12周的时间,分别对该企业的业务进行会计综合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实训、纳税申报、纳税筹划、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等工作,使学生掌握会计各个岗位在企业的具体任务。之后是为期4周的企业岗位实习。

8.毕业实习。虽然在模拟情况下进行了综合设计的实习,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为弥补模拟实习和实地实习相比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达到胜任会计工作的程度,在毕业学年共安排8周的时间,赴校外进行全方位会计实务实习。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在毕业班中开展三方人才定制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促进学生就业。

四、展望

一个地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取决于该地区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程度。中国教育文化的传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利性期望、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制约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施。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真正落到实处,其方法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外部企业资源平台的扩展,我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在以后的实践教学进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博迪.从实践教学环节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6).

篇6

一、学徒制的主要含义和内容

(一)含义

学徒制指的是在相关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在实际中展开真实的拓展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和学习,自己将所学知识结合实情运用到工作中去,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工作技巧的目的。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又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以后便可直接进企业上线工作。因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性不高,实际应用性高,就业中讲求的就是操作经验,因此这种学徒制是高职技术专业人才教学培养的有效管理模式。

(二)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实现学生的“学”与“术”双向发展和综合运用,学生同时也具有了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文化、技术和知识同步传承手段。在这种学徒制中,学徒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相当于是将学习场所搬到了公司,将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从学习层面来说,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形成自我认知和成长,完善了学习过程、升华了学习结果;从就业层面来说,一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进行高校招生时,企业会直接参加面试,对于考察合格的学生会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作为企业预备人才,学徒同时享有佣工待遇,这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和保障[2]。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徒制的实施

(一)实施过程

学徒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交替、相互联系,实现人才培养中工学交替并且以企业为主。学徒制第一学年,还是以学校教学为主,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巩固专业基础。学期末,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短期的实习培训,一般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到场指导,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主要岗位和日常工作,为今后学生就业快速适应公司环境打下一个基础。第二学年,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学校全部的理论课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空缺和岗位需求,自主选择岗位进行为期约两个月的技能培训。接下来第三学年,是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和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好要进入的岗位。此时学生正式转变为学徒身份,在技术师傅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岗位实训。

(二)实施原则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基于现代创新教育基础,根据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而制定、实施的。在实施学徒制的过程中,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规范引导、讲求实用,在专业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课程改革,培养活动要以企业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和人才定位为主要参考方向,从专业的社会化发展前景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专业课程教育的开发要时刻以学生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做好产业和岗位的连接,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学和实践[3]。实施学徒制主要包括两大领域的学习安排,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要将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到企业技能培训中去,构建实用型、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关于课程设置上要符合专业要求,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公共教育课和实践设计课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综合要求。实施学徒制,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操作过程中,都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充足和均等。现代学徒制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跨界教育模式,学校安排的授课教师和企业提供的专业师傅就成了“双导师”。企业专业人员在操作技术上熟练,在工作经验上丰富,带徒效率高、质量优。

三、学徒制实施的特点和难点

(一)特点

现代企业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进步,企业大多采用流水化生产和自动化设备,机电设备不断数字化、现代化,对于专业安装、操控、维护和管理设备的人才需要量也不断增加。针对这一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发展。应运而生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应用其中,效果明显。学徒制的主要教育特点是将企业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组织性学习,学徒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习”“训”交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始终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可以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学内容;在企业实习中,学生又可以接触最真实的工作模式,能够根据所学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二)难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行学徒制的时间不长,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一方面,国家对于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支持力度不够,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意愿和家长反应等因素,不敢加大这种教学实践力度,而企业在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政策鼓励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学徒制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本身学徒的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即便是定岗上线也无法给企业创造收益,而企业还要排出专业师傅带领、指导,还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支付给学生工资,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这些方面来说,国家对于学徒制的激励体制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高职专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缺乏。高职学校的教师长期待在课堂上,一线操作经验不足,难以深入课本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工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教师整体水平要和行业服务要求对等,才能使学生的校外实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才能为学生的上岗操作提供基础。企业环境对学徒的影响。学徒进入企业实习,环境和身份的转变都比较大,学徒不了解工作内容、操作生疏,企业工作节奏快、环境嘈杂,这期间的学习操作和安全比较难以保障。加上初入社会,企业对于学徒的认同感普遍不高,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这些,学校和企业要对学徒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教师和带工师傅也要做好沟通,为学生实地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学徒制,需要不断跟进学生的学分管理,促进课程考核。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要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加强日常管理,实习持续周期要与课堂学习时间相适应。同时,在学习时要注意增进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的了解,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注重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做好学习笔记、分享心得。学徒制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教育途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创新,要用严谨、专注的态度建立健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学生,通力合作,培养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二)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中,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学生在入学初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在后期的实习中更好地践行企业实习标准,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将具体的实践任务搬上课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实际经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徒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安全可靠的实习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要积极引入企业案例进行知识剖析,或者模拟一些列企业生产工序,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只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实践意识,才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对专业实战经验保有积极性。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模式发生转变,大量机械化数字设备的使用提高了企业生产力,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学徒制的推行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也顺应了教育改革新趋势。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度坤.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探索[J].职教论坛,2014,(18):68-71.

篇7

经管类专业因其就业面广、开办成本相对较低而受到国内众多院校青睐。一些原来只开办理工科专业的职业学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加也都开办了经管类专业。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的开办存在盲目上马、遍地开花现象,存在专业设置过急、新专业发展缓慢以及专业定位不准等问题。在工科类职业学院里,经管类专业因不是主体专业往往不受重视,学校投入较少;与经管类院校相比,其师资与实训条件相差甚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工科类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要在校内站稳脚跟,在国内众多经管类专业竞争中突围,就得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建设之路。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总的专业建设思路应是先外延再内涵,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校外顶岗实习为着力点,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以高就业率为立身之本 纵观历史,事业成功者皆为顺应历史潮流者。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要发展,首先要分析国家形势和自身情况,明确任务。从国家形势看,十七大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就业问题始终应作为职业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从经管类专业在工科职院面临的形势看:校内大多数教职工是理工科出身,甚至大部分学校本身是行业学校,对经管类专业不太了解,觉得工科专业技能性强,招生就业不愁,似乎没有必要开办经管类专业。从生源状况看,由于工科职院的校名带有鲜明的工科特色,报考者多冲着学校特色专业而来,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思想更加剧了经管类专业的压力。工科职院的经管类专业必须力抓就业问题,以高就业率来获得校内教职工认可和吸引优质生源,这也是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开办之初的首要任务。

将营销观念应用于就业工作 有些工科职院,全省一个行业只有一两所同类院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色专业就业竞争相对较小。而经管类专业几乎所有职院都已开办,而且就业面广,批量用人的单位很少,联系就业单位难度较大。要提高就业率,需“走出去,引进来”,系部领导和教职工要转变观念,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将自己定位为推销员、业务员角色,实行“全员营销”。只是推销员通常推销的是公司产品,而教职工推销的是“毕业生”。应将4P营销理论(4P,即Product,Price,Promotion和Place)应用于就业工作,先作就业“市场调查”,进行对口就业单位和就业区域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带上名片和专业介绍资料,上门到各企业进行推介,暂时没有用人需求的也留下联系方式,以期日后有合作机会。同时应号召教职工联系同学、亲友,引进就业单位,介绍学生就业。在初期全面出击后,根据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再开始筛选就业单位,提高就业质量,逐步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进入“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更深入的校企合作阶段。

以校外顶岗实习为着力点

以校外实习弥补校内实训条件不足 工科职院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一般主要建设特色专业实训室,而缩减经管类专业实习实训投资,很多经管类专业开办之初是空手办学,实践课流于形式。在校内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只有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搭建校外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岗位实习、顶岗实习平台。校外顶岗实习既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显著提高,又可以让教师下企锻炼,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标准。校外实习表现好的学生可能会被企业留下直接就业,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很大促进作用。

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点往往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应认真研究顶岗实习中的问题,作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推行校外顶岗实习程序化管理:程序一是系部选择确定实习点。实习点的选择对整个顶岗实习任务能否圆满完成至关重要。管理混乱、员工素质差的实习单位会使学生很难适应,导致学生在实习中途“开小差”或与实习单位员工起冲突。如果学生都在一个实习点实习,看起来容易管理,其实同班学生容易因岗位安排问题起矛盾。所以,系部至少应确定两到三个管理较规范的实习单位供一个专业的学生挑选。程序二是学生顶岗实习意向调查。强制学生顶岗实习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实习前应对学生进行调查,征求学生意愿,在专业大部分学生愿意顶岗情况下,统计学生愿意去的地区和想从事的岗位。程序三是引进实习单位宣讲招聘。虽然是顶岗实习,也应让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程序四是签订实习协议,包括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协议书、学生顶岗实习申请书、承诺书和家长知情书。程序五是顶岗实习前的教育与动员。应将顶岗实习教育真正作为一门课程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顶岗实习教育教材和实习指导书。程序六是顶岗实习的追踪与监控。应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做好顶岗实习安排,制定出顶岗实习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明确顶岗实习中系部、专业教研室、专业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辅导员和实习点学生负责人各自职责,师生定期联系,做好工作记录。程序七是顶岗实习考核与总结表彰,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要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报告,由本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顶岗实习结束后,及时做好实习经验总结与交流,表彰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从而,以严密的程序化管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加强对外交流 在提高就业率来确立校内地位,以顶岗实习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还应加强对外交流,以期在对手如云的经管类院校中占据一席之地。策略就是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让其他经管类院校或专业认识、了解自己。应选取师资队伍最强的项目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专业技能比赛,通过在比赛中崭露头角赢得关注。同时,应力争主办省级赛事、参加本省专业技能竞赛和技能状元比赛,首先在省内取得一定影响。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参加高层次技能竞赛、熟悉技能竞赛评比标准后,应在校内指导学生成立专业协会,开展一系列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竞赛、会计科目扑克大赛、营销案例大赛、商务谈判竞赛等。通过比赛,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做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对接。

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根

专业内涵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根 开展校外顶岗实习、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算是专业的外延建设。高职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专业内涵建设。做好专业内涵建设,才能大幅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才有可能扎实深入地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专业技能竞赛才能有更好的成绩。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就是专业的“产品”,“产品”契合社会要求,质量提高了,同其他“产品”相比才更有竞争力,才更容易“推销”。所以,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内涵建设,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

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内涵建设要以特色取胜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加强专业建设也势在必行,但各院校、各专业的改革,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和外部环境条件来组织实施。经管类专业绝不能看别的学校有什么就办什么,最忌战略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招生规模相对而言不会很大,在专业就业面广的情况下教学难以面面俱到,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情况,以及院校依托的行业特点,进行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方向和特色。要把经管类专业的设置和本校的特色结合起来,不能照搬经管类职院的专业设置模式,也不要致力于发展专业齐全的经管学科体系,而应坚持重点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方针,对经管类专业设置进行合理布局,在坚持整体性的同时走特色发展道路。如建筑类职院会计系开设工程会计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等,可依托行业优势寻求实习就业渠道。要充分认识外界环境的作用,既要认清学校的层次,找准发展的方向,并充分体现出自身特色,又要认真研究市场周边环境,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多方面争取各种发展资源。同时,要加强校际间合作的力度,增长见识,拓展思路,从而缩小和优势院校的差距。要善于总结提炼,丰富工学结合的内涵,使专业内涵建设以特色取胜。

以点带面做好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这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创办历史不长的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而言,可选取重点,以点带面促进专业内涵建设。首先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核心都是工学结合,但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工作过程不太好明确划分,应探索各有特色的工学结合模式,如选取典型企业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其次是课程建设。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应抛开本科重理论的模式,实实在在地到企业和同类院校进行专业调研,做好毕业生信息反馈,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提炼典型工作过程,提炼职业素质,来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确立核心课程,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三是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作好校内实训室规划,让实训室能各专业共用,不重复建设。要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建设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实训室。其四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考虑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 教育要以人为本,而专业内涵建设的“本”在教师。要加快专业内涵建设,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好的思路。专业建设和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会有阻力和困难,这需要从领导到教师都转变观念,并加强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广大教师,专业的各项建设,如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师资队伍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经管类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普通本科院校,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实践能力较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将校外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室建设与教师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并广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是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鼓励、引导教师教研、科研一体化 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内涵建设要以特色取胜,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这就必须发挥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应鼓励、引导教师自觉学习职业教育理念,多参加对外交流,了解职业教育先进教学方法,吸收其他职院专业建设经验。在专业建设中善于思考,不断发现和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将专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下企业锻炼中遇到的企业技术难题申报成科研项目,从教学研究中发现科研热点,以科研推动教研,使教研和科研一体化发展,形成专业内涵建设的特色。

总之,提高就业率可以提高专业地位,吸引生源;校外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证书能使学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三者都可以带动专业内涵建设。同时,专业内涵建设是根,专业内涵建设好,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推动实习、技能竞赛和就业。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应始终以就业工作为中心,以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确立校内地位,以校外顶岗实习和专业技能竞赛加强校企合作和对外交流,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最终回归“根”“本”,做好专业内涵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将弱势专业建设成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1]李永刚.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OL].(2011-06-27).省略/jy/zt/zyjn/rdjj/200806/t20080627_

504996722.html.

[2]解瑞红.对理工类高校发展人文专业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探索,2010,(11).

[3]梅爱冰,严军.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M].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梅爱冰.高职就业工作中的“营销策略”[J].职业技术,2009,(3).

篇8

高职养殖专业是培养养殖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高职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为养殖场、兽药饲料生产经营部门和兽医门诊等,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1],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养殖业已逐步转向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迫切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加大[2]。如何在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间驾设一座桥梁是当前高职养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高职养殖专业教学多年,现结合工作实践就高职养殖专业人才的定位与培养,如何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探究行。

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1.1 坚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周期较短、实用性都较强,为受教育者创造就业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最大优势。因此,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培育人才基本前提[3]。养殖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产业之一,无论是处在第一线的大中型畜牧场,水产、家畜与特种动物养殖场,还是养殖技术指导和兽医门诊等为家庭及社会养殖提供服务的机构,从事兽药、饲料生产、加工及经营的企业都是高职养殖专业学生的可用之地。随着我国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大,那么,养殖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好用、实用,即易上岗,留得住,能适应变化。教学中计划大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1.2 坚持产学结合办学模式

养殖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比学习理论知识更难, 养殖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专业教育也应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人才教育要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摸索出“双向合作、互惠互利”的产学结合之路,将课堂延伸到实习基地,把岗前、岗后的培训和教育结合起来,把实习锻炼与技能提高结合起来。

1.3 立足学校办学条件及生源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强,而高职的教学条件和资金的累积都十分有限,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争取要素效能的最大化。一方面要集中优势办好办强品牌专业,立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面向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选优汰劣,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的基础上,改革课程设置和考试考核制度,探索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养殖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2 高职养殖专业人才定位标准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是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按“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指导思想,高职养殖专业的人才定位标准应该是“以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养殖业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需要的,能够从事养殖技术开发与推广、动物疾病防治、养殖场经营管理,并能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4]。高职养殖专业的合格人才在就业上突出“三个去向”,即毕业后可从事三个方向的岗位:一是在大中型养殖场从事养殖技术的开发、推广和管理工作;二是在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三是在畜牧技术推广部门或兽医门诊从事动物防疫工作。要在这“三个去向”中易上岗,留得住,干得好、能适应变化就必须具备的三项“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技能,了解并掌握科学养殖方法,能诊断治疗家畜的常见病,防治传染病,要了解新型饲料的成分及科学配方等;二是大中型养殖场和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包括集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三是适应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其中涉及动物营养学、绿色环保养殖、现代养殖设施的开发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与理念、技术创新。

定位“三个去向”,培养“三种能力”不是空泛的,坚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方针,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职业实践等三方面的教学,推行“思想教育-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生产实习-后续教育”的培养模式,首先要能适应岗位,缩短学习与岗位的距离。要能积极工作、细心工作养殖业的就业岗位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养殖业技术性强,风险性高,任何专业技术上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坚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方针,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职业实践等三方面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切以实用为标准。

3 人才培养途径及方法

人才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而人才培养需要一定途径,这就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否科学。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必须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且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对于养殖专业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养殖业的就业岗位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艰苦,且养殖业技术性强,风险性高,缺少职业道德绝不可能将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5]。过去的学徒式培训尚且注重品德方面的传帮带,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更不能轻视职业道德品质这一重要重要环节。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告诫和说教,而是要贯穿在课堂教学与技能实习操作的每一个环境,在长期潜移默化中逐步影响和渗透。

3.2 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必须贯穿到各个地区教学环节中去。

3.2.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要能适应养殖生产第一线岗位且在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高职养殖教学绝不是为养殖场进行现行生产的操作工培训,培养对象是高级养殖技术人员,而不是普通饲养员和农村兽医,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技能。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6]。理论课程结构和内容关系上把握好必需与够用的关系,专业操作技能同要求一是熟练,二是融合,三是突破。要围绕着能够“承担该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这一高职教学目标要求开展课程改革[7],如恩施山区目前群养动物量少,单个动物饲养多,兽医人员缺少,就有意识增加动物传染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中兽医等课程教学比重;根据当前动物交易市场活跃的现状,新增了动物防疫检疫、畜牧兽医法规课程;在社会普遍兴趣养宠物热的背景下,不仅新增宠物诊疗与美容技术,还加重了宠物医疗的课程分量。传统教材中养猪、养禽、养牛羊三门课技术含量偏低,且教学内容重复,合并为一门课程,而新增特种兽类养殖与特种禽类养殖,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3.2.2 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改进教学模式 所谓应用性和针对性就是要注重实用和适用,前者强调学什么而不是强调为什么,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与科学化,而注重实际应用,要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强化知识、技能和职业特性教学,面向行业,后者要求贴近地方经济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8]。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方式成绩。总之,整个教学木工都推行“思想教育-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生产实习-后续教育”系列化,目标始终锁定在掌握规模化生产和管理技术上。

3.3 强化师资力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专业教师队伍。而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是高职院校中较常见的问题,现在很大的一部分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专业课教师不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锻炼,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不单会“说”,而且会“做”的“双师型”队伍。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要立足高职现状及养殖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要在对职业岗位能力结构与人才知识结构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职业实践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以不断适应掌握规模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晓荣,何德肆.高职养殖专业对接地方养殖链的研究探析[J].当代畜牧,2012,224(12):61-64.

[2] 孔雪旺,陈功义,闫民朝.高职畜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0(24):4,11.

[3] 王维新.加快提高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8):8-9.

[4] 朱梅芳,陈学文.奶牛养殖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1):178-179,187.

[5] 欧燎原,李淑云.执业兽医与乡村兽医从业指南[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204-205.

篇9

收录日期:2015年4月30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严重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无疑是一条重要的举措,积极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各方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科学内涵

就业能力,是近年来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的综合。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简言之,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寻找自己正确位置的力量,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才能完成择业就业的过程。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其成因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的雇工标准日益提升,特别是中小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胜任工作。同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形形的问题,特别是这表明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技能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在所属专业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后,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当前,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部分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大学生。这折射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不少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面过窄,脱离现实,有的缺乏前沿性、发展性,不能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实际内容。企业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除了考察必备的专业技能以外,还会关注学生的知识面。当前,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宽广度远远不够。

(二)实践能力较差,主动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胜任工作,但现实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实习,没有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当前,大学生在校园里习惯了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一旦步入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铺天盖地而来,顿时措手不及,对新环境的不适感频频出现。

(三)求职能力不强,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求职能力指大学生筛选就业信息、面试应聘的技巧和技能。大学生求职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就业迷茫”,面对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不少大学生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次是应聘时不注意礼仪和缺少应变能力、面试怯场和应聘简历制作粗糙等,大学生因为应聘能力不强而错失良机的比比皆是。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就业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没有围绕明确的目标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5%有明确的规划设计,62%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33%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规划不够明确。而大学生能否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轨迹能否完满。

(四)基础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许多还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自负或自卑。部分学生自恃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连单位的部门经理也不放在眼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才刚刚走出校门,资历尚浅,没有工作经验。如果大学生抱着自负或自卑的心态与人交往,结果肯定都是失败,因为平等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影响就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够强。目前,我国由于专业设置有极强的目标性,导致培养的学生过分“专业化”,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灵活性,最终导致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招生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自觉性,难以达到真正的人职匹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表现为同质性或结构性失衡;二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低,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影响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长期以来,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就业能力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够,以知识介绍为主,能力培养较少,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等关注不够。同时,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较少,甚至是空白。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总结,现提出以下思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生作为贴着学校“商标”的“产品,”“就业能力”是产品的质量。要根据专业的就业前景灵活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高校必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把培养人才和毕业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调整大学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如有的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政策,学生入学一年或两年后在选择专业;或探索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规模联动机制,高校的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相结合,建立供需预测机制,从短期、中期、长期的不同角度,对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其次,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高校应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制定方面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在注重专业知识积累的同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天津商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指明方向和提供途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从大一刚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等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大学一年级,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前景和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制定出就业目标和实现计划。大学二年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三年级,进行应聘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如何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如何写好求职信和提高面试技巧等。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三)以实践实训为平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的,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搭建更广阔的锻炼平台: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良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举办创业大赛,帮助学生发掘和发挥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力。校企合作办学,企业通过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将职业相关技能嵌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惠娟.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改革与开放,2010.9.

篇10

为了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我系领导积极寻找校企合作单位,并根据合作单位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方案。目前我们选定的主要合作单位为某综合性度假村和省内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为会计专业学生设计的工学交替学习方案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基础课及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以塑造职业素养为主、实践专业知识为辅的顶岗实习,专业课进一步学习和实训,以专业知识为主同时兼顾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顶岗实习,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就业指导。其中第一阶段的顶岗实习在度假村进行,第二阶段的顶岗实习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在时间安排上,第一阶段实习在秋季进行,第二阶段实习在前一年的12月到次年的4月之间进行。

3具体实施

3.1第一阶段的顶岗实习

经贸旅游系与某度假村签订协议,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分批分次到该度假村顶岗工作1至2个月,该度假村是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村,学生在那里主要是在餐饮部、客房部工作。同时,系里派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住在一起,一方面根据岗位特点、工作环境为学生量身定做讲座,主要安排的讲座有内控制度、管理学、心理学、税法、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等。另一方面及时为学生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实习,提高了沟通能力,培养了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学生通过将工作实践与讲座内容相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以内部控制为例,众所周知,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质量乃至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内部控制实务性强,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度假村的内控制度和工作实践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理论与实践的机会:企业的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处处都体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提供建议。

3.2第二阶段的顶岗实习

第二阶段的实习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会计专业最好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自然是广大工商企业,但是由于受到人员数量、会计信息保密性的影响,企业往往不愿接纳在校生去其财务部门实习。而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其业务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业务旺季即每年的年报审计期间需要大量的审计人员和实习生。所以,我系会计专业学生目前最主要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就是山西省内的会计师事务所。我系与事务所签订协议,在每年年报审计期间派驻教师作为企业的审计人员,同时带若干名学生进驻审计项目,这样一方面事务所得到了需要的审计人员,而学生也获得了工学交替的机会,并且教师也获得了实践机会,从而实现双赢。

4经验总结

两阶段式顶岗实习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一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4.1不能教条理解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并没有一种普适的模式,一定要结合地方特色、专业特点来设计顶岗实习方案。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当地学校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找到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的机会要远大于中西部学校。因此,中西部高职院校搞顶岗实习不能强求专业完全对口,实践证明非专业岗位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有些专业所指向的岗位群或行业可以允许学生长期、大规模地进到企业进行实习,但是会计专业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特色在精心设计实习方案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分阶段、分批次进行顶岗实习。

4.2要做好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前文提到,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都有教师跟随。我们的学生初入职场,难免有所不适,甚至有的学生对顶岗实习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教师在注意到这些问题时及时地开导学生,给他们分析顶岗实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此外,教师还要经常与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了解学生在工作当中的实际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4.3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系学生工学交替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前文提到,学生去会计事务所实习的同时,教师也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审计项目。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一般都要有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目前我系带学生去事务所实习的大都是具有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资格,并且具有一定的企业财务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篇11

Key words: applied;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improvement ideas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80-02

0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突出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而言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财务管理专业列入新专业目录并明确说明其是与会计学专业并列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几乎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也都将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尽管如此,对于能够体现我国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处于探讨之中:一方面,许多高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质量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不尽相同,各校又均以此体现各自办学特色;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普遍不理想,被广大师生广为诟病。

1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

问题

通过对上述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实践教学内容较为零乱,与理论教学未能实现很好衔接。现有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多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未能充分围绕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体设置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囿于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之深刻影响,各高校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的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内容偏窄、学分偏低,未能与理论教学实现很好的衔接。

1.2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未能体现人才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特色。纵观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难发现一份与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著不同、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鲜明特色和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案。现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案普遍存在诸如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前后未能实现相互衔接,实践教学组织安排与体系构建未能与市场、社会、企业需求等实现“无缝对接”,未能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均应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特色。

1.3 实习实训基地的“空心化”,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实训之目的。建设实习教学基地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方式在数量众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造成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更谈不上专业实训。即使像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金融类实习实训基地设置了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基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会计信息的保密性,这些单位大多数都不愿意接收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生;即使学生找到了这些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单位,在单位内也只能是进行参观实习,很难深入到实习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内部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训活动。实际上,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的为数众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几乎呈现“空心化”状态,实习实训基之“空心化”问题毫无疑问会严重影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1.4 实践教学教师指导的“虚拟化”,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是其“瓶颈”。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和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目前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甚至有相当部分老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对一些细节不甚了解。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甚至指导实践教学呈现“虚拟化”状况,流于形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已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之“瓶颈”。因此,建立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上胜任实践性教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2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思路

2.1 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教学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教学系统。然而,目前众多高校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统一的做法是以理论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内在要素的基本要求,更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时代需要。鉴于此,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借鉴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教学理念,针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设计相应的“投资实践模块化”、“融资实践模块”、“资本运营模块”、“现金流量管理与计量模块”等几大实践教学模块化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以“实践性、实用性”为标准进行模块集成。目前教育界流行的主流观点也认为,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能够突出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又有助于确保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实践教学环节的集成化构建。根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制定出既科学合理又符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流程图,是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集成化思想,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模拟实训为基础,以认知实习为依托,以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为补充,以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为综合”,构建出逻辑清晰与层次分明、能够实现前后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集成化流程图,这是破解当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的有效措施。

2.3 实践教学基地的网络化组织。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载体,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当前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相继建立了为数不少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没有理顺实习实训基地与校方的合作关系、交流形式、权利与义务等相关问题,甚至都没有签订合作协议,造成各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多停留于文字或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或办法,呈现出“虚渺化”之态势,难以保证这些实习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更谈不上借助此平台实施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为了改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虚渺化”,各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网络组织管理理论,以网络化形式将各实习实训基地“集结”起来,对实习实训基地实施“网络化管理”。这是因为,“网络化管理”具有如下优势:网络组织内节点企业能够相互协作、获取特定资源、节省信息费用。如果把高校与实习实训基地置于同一个网络组织之中,“集结”成为“网络节点”,校企双方通过签订权、责、利明确的实习实训合作协议,从而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2.4 实践教学专业教师技能化的培养路径。目前各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显然难以满足应用型本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已成为提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岗位培训、创新职中培训新模式与新内容,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岗位培训,自觉提升其实践教学

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各高校在组织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惠忠.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构想[J].会计之友,2007(11).

[2]刘树艳,李玲.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7(5).

篇12

高职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由于高职生起点较低,相比起本科生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较低,而且当前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以学历来作为求职门槛,导致很多高职生在就业问题上受挫。这些外界的因素使得高职学生滋生自卑心理,在求职和择业过程中伴随着焦虑、失望、愤怒的情绪,无法正常表现自己,更加不被用人单位青睐,造成恶性循环,无业可就。

而很多就业受挫的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就业失败,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于自己的运气或者社会的不公,造成心理上的沮丧或愤恨不已,被挫折打击得失去斗志。

由于高职生所处地位的尴尬性,导致他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依赖性很强,他们常常缺乏主见,希望得到别人的意见和帮助,因此很难独立自主地去承担责任,而如今社会很多企业对工作能力相当重视,部分高校生在工作中无法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并且责任感不强,很容易就会失去工作,对他们的心理带来打击,以及负面情绪的增长。

此外,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心理预期过高,因此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功利心比较强,服务意识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工作岗位十分挑剔,有业不就,过分关注薪资、福利、地域等因素,最终无法选择合适的岗位就业。

另外还有家庭对子女的期望的也会影响学生的抗挫承受力。

二、高职生就业抗挫承受力的培养路径

针对上述就业受挫情况,笔者对本校2015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他高职学校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了几种培养就业抗挫能力的途径。

(一)抗挫承受力课程教育

1.就业专门课程。我们可以分析市场动态,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相对应的岗位培训计划,可以从进校开始就尽量将专业往就业方向靠拢,并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课程,提高学生将专业知识化为工作能力的水平。

2.心理调试课程。首先,开展心理学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准确定位,学会自我激励,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对市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就业方向调整自己,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挫折观,理性看待就业挫折,不要因为就业不顺利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怨恨社会的不公正,学会正确分析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加以改进,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军事训练教育。在学生进校时就开展军事训练,培养其爱国精神、坚强的意志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抗击挫折的能力。

4.社会交往课程。学生要走上社会,社交礼仪也是一门必修课,在人际交往中注重技巧和礼仪,对顺利就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交往课程可以采用实例演习、教学见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文明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指导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方向定位、开展社会实践、提高职业素质等等。但是目前我校的就业指导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有待更新,就业指导的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指导形式有待改进等。就业指导不是几堂课就能完成的工作,而应该是全程式的、个性化的。我校2015届即将毕业的学生主要是这几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筑艺术类、纺织品艺术类、机械电子工程类、经济管理类、电子信息工程类。这些专业都是当今社会紧缺的吃香行业,就业指导老师可以根据每个专业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行事风格等因素设计不同的指导方案,比如说建筑艺术类中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先设计一份意向调查表,请每一位学生认真填写,老师再按照调查表上的不同职业意向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分别给每组学生召开集会,并设计面试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进行面试演习,提高其对就业面试的心理免疫力,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此外,从学生进校起就应该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年纪的兴趣和个性都会发生变化,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对未来的憧憬,学会自己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三)校企合作教育

当前社会每年毕业季都是“就业困难季”,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就业率竟有所上升,原因就是他们采用了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7个分院都与企业有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置学生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并且定期请企业员工来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校企合作不但能解决高职生就业受挫的问题,还能保证企业的人才资源,是一条非常有用的途径,本校可以参考。

1.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比如说“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去企业进行实习,一边学习职业技能一边把在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上去;或者也可以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开设职业技能课,让学生接触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挑选教师去企业接受锻炼,以实践经验来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高职院校也可以在合作企业建设实训基地,保证学生能够直接进企业实习。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由于现代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总是优先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所以校企合作的这一举措还能为学生以后求职应聘打下基础,提高他们的求职竞争力。

2.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当代的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娇生惯养,不习惯吃苦,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向企业输出的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往往需要奋斗在企业第一线。通过校企合作教育,让学生从基层锻炼起,亲身体验工作的辛苦与价值。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浮躁怕苦的毛病,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忍耐力和承受能力,保证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尽早适应社会角色。其次,在工作岗位上不比在学校,有老师来主动教学,所以在企业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吸收经验为以后的职业道路做好铺垫。此外,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人际交往和交流沟通是少不了的,学生在工作中有许多需要跟上级领导、部门同事相互沟通的地方,通过这些工作,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目前比较科学合理的有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前两年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最后一年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也能够对高职教育办学进行资金和资源上的支持,企业的资源可以成为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也能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资源。校企合作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承受力,保障了企业的人才质量,从而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篇13

一、展示设计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展示设计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属于初级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趋不可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尤其近年来国内展会的展馆面积、展会数量和规模都在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会展经济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愈发显著,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虽然我国展示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尤其是2010年的世博会我们更清晰的看到展示在科技、文化领域中的突出成绩,越来越广泛的国际交流势必成为一个大趋势,但是整体而言,我国的展示设计水准不高,纷乱无序,达不到国际标准。会展设计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展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我国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高等教育和在职培训两种方式为主,就类别层次而言,有国家统考、在职培训两类,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层次,会展设计由此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之一,开设展示设计专业或者学习展示方向课程的院校也日益增多。由于我国展示设计教育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快速发展的展示设计行业对高职展示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成比例

据统计,全国约有百余所高校开设展示设计专业或者设置相关专业方向,随着近些年展示设计行业的发展,展示设计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数量上的缺额倒是不大,但是高级设计人才却十分缺乏,从业人员的质量不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行业从业人员非本专业出身,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其他设计类专业转型而来。并且我国展览公司也是近几年才从装饰公司、广告公司独立划分出来,有些现在还是这些公司的一个部门,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层次比较单一是现今展览公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二是专业人员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很多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接触实践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导致上班后根本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往往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见习期才能正常开展工作。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缺乏适用性

开设有展示专业或者展示方向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角度上各不相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各有侧重点。一些院校的展示设计人才培养主要为技术和策划两个方向,然而在实践中,这两类人才往往不容易协调一致、有机配合,尽管各个系部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展示设计方面的相关课程,其构思往往与展示设计项目所追求的总体构想和风格效果不能协调。

现今的展示设计相关书籍很少,并且还多以教材为主,专著极少,专著大部分为说明性著述,只有少量与展示技巧相关的经验总结。其中译著还占了一部分,各种译著和我国的经济状况、历史人文等不相协调,这就使得其适用性大打折扣。各个院校使用的展示设计教材,大多是简单的理论和图片的罗列,鲜有对展示设计的精髓,如:设计理念、构思布局、营销协调等方面进行相应阐释。

3、师资缺乏、理论与实践无法并行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大多是重理论、轻实践,展示设计教育也是如此。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安排学生实习,但是这些实习多是最后一个学期或者学年,设计专业的学生不比有些专业的学生,实习单位可以一次性安排几十甚至上百人实习,往往一个公司能够接受的人数非常有限,因而导致院校有组织地安排实习单位极少,事实上相当于已经进入正式工作阶段。

三、解决方案

针对高职展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校展示设计专业初步构建了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空间教学+导师工作室预约+项目工作室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空间教学

1、信息平台的依托

“世界大学城”是2010年5月由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型网络服务平台——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空间教育教学革命”信息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开发课程平台。上千家院校在空间开展教育、学习、管理、交流等项目,空间教学正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全新传授和学习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自主学习机制得以建立,拥有比名牌院校学生多一种学习的方式。

2、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黑板书写教授方式是单向的,老师一个劲的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而信息化的空间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使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课堂与实践现场的互动,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网络环境中跨时空的资源整合让传统的开始逐渐倒退。老师在大学城空间里面建设课程,在课堂上通过大学城空间和投影以及电子白板把所有专业知识传输给学生,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直观生动的场景学习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堂“空间教学”课堂可以打破以往的时空局限,扩展到围墙之外。平时因为没有实践场景而无法讲授的一些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可以通过视频的再现全面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的知识。课程学习后的作业布置也是在空间中完成,老师把题目布置在自己的空间中,学生把完成好的作业放置在自己的空间,通过链接老师去学生空间批改作业,并且指出存在问题。在空间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和权威,更多的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并对其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监管,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互动交流加强

在“世界大学城”这座存在无限发展可能的“城市”中,大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可以任意学习交流的。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空间留言,大家可以去任何一个空间进行学习、借鉴和参考,在空间留言或者发私信这些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老师随时关注自己的空间信息,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1]二是建立展示设计课程群组,群组有班级课程群组和专业讨论群组。班级课程群组是有展示设计课程的班级拥有的一个小集体,在这里,老师会布置一些课程学习任务,学生有疑问的可以在群里提出,老师及时解答,同学也可以帮助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专业讨论群组里,聚集着本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在这里大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群组里甚至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也会为师弟师妹们的学习支招,这样各届学生之间的传承关系、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非常融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帮助极大。

(二)导师工作室预约

系部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安排有负责专业学习的导师,导师有专门的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借鉴了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中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在展示设计相关课程教学时理论讲授部分用空间进行教学,但是在学生的作业完成阶段就要进行导师工作室预约,主要操作方式是学生在教室或者其他地方在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创意构思等阶段时有任何的疑难问题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就在导师的教学空间和导师预约好个人上课时间,在指定时间进入导师工作室和老师一起探讨、解惑,导师在工作室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导师工作室预约方式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更充分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按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老师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项目工作室实践[2]

项目工作室在我校存在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项目工作室致力于把教学与项目设计实践相结合,使其服务于人才培养,与其他方式一起实现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互补。主要是通过这个平台和企业、设计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深化教学成果。在这里,企业或者公司带来的一些项目,老师或者学生在外面接洽到的一些设计项目都在项目工作室完成。项目工作室中的学生切身参与工作,根据各自特点,分工合作,经过近几年项目工作室实践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针对性和实际动手能力。虽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各种问题,诸如先进技术、人际交流、业务洽谈等,但是他们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受到身边师生或者企业人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出现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这个由各个不同年级学生组合而成的大集体里,工作室老成员还需承担带、教、培训工作。这样的项目工作室成了学生就业的桥梁,学生通过在项目工作室的工作和学习,为零距离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 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环境、国际文化交流都促使展示设计的概念和对象以及展示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手段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性展示活动也在逐年增多,怎样把展示设计的教育质量提升上去,培养出能够适应行业需要的组织、策划、管理等方面的高标准、高质量、复合型展示设计专业人才,应当成为中国展示设计行业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而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各个院校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