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技小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科技小论文

篇1

②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古文内容的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

③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清晰地划分课文层次,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的同时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信息技术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环境下大大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2信息技术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优势

2.1课堂理念新颖,与时代潮流接

轨为建设高效课堂,除了利用现代高新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系统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需要认清自己并不只是讲授者、阐述者的事实,而是在学生学习生涯里的引导者。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多样化,无法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这也就是积极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原因。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不只是局限于教学课本,更能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头脑、思想、手等多方面并用的局面,进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2.2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教师无法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授一些难以理解的课堂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录像、音频、多媒体动画等便于学生的理解,特别是在语文一些情境理解时,需要尽可能站在作者角度,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书本中相似的氛围,更能便于学生想象和充分理解。

2.3丰富教学手段

使其多样性在高效语文课堂中要求教学手段多样性,尤其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话剧表演、多媒体诗朗诵比赛等都是值得借鉴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一言堂”,自己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但是学生却没有发挥自己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践的时间,这对于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是非常不利的。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语文上的运用

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展示一些音像资料,让学生能边欣赏苏州园林建筑的精致、感受艺术氛围的高雅和文化内涵的丰富,边聆听课文的范读,融入苏州园林文化气息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会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而教师对这些欣赏类课文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的扩展,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旅游经验。因此,在学习一些对学生来说是欣赏类的文章时,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活跃气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在很多方面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予学生视听两方面的感受。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中,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制作幻灯片来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的思路,把文学和艺术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篇2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初中毕业生考省一级重点中学竞争十分激烈,考上重点中学则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很大。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对于一所初级中学来说,生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升学率高,本施教区的学生不会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不会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区以外的优质生源到学校就读,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学校既有充足而优质的生源,又有富裕的办学经费,顺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2.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抵触情绪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中考都不考校本课程,你学校要我孩子学习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你学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内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就行了。面对学生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和压力,学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应考内容的教学。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把原来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识点分散,容量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材难度大,学生对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4.教师没有精力

新课改后,课程种类多,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对新课程不熟悉,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长。有的教师既要教国家课程,又要教地方课程。还要教校本课程,而且经常变换不同版本的教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本人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国师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成绩。

针对目前许多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学考试制度瓶颈的制约。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目前国家的升学考试制度并没有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忽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争取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篇3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语文这门学科与数学、英语这些学科不同,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均有一定的理论性,由于一些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很难深入了解名人文章,从而很难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进而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一些学生会有这样错误的认知:语文中的一些文言文以及名人名作不仅很难理解,而且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最后语文考试中基础知识所占分值较低,所以没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理解文言文、名人名作。这样错误的认知会导致学生解题能力的下滑,从而使得成绩有所落差。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有效的讨论教学

1.讨论前引导学生对课好充分的预习

如果在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时,学生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会导致学生在讨论时出现不知道该讨论什么的情况,会直接影响讨论教学的成功开展。因此,教师在讨论之前引导学生对即将探讨的课好充分的预习,这样有利于讨论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文时,这篇课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在学习中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开展有效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身穿长袍马褂的父亲,灵活地翻过月台买来新鲜的橘子,一股脑揣给儿子,这其中运用动作的描写,刻画出父亲怎样的形象?当看到这些情景时,“我”忍住了快要流出的泪水,但在父亲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后,再也忍不住,眼角泛起了晶莹的泪水,这时候“我”会有怎样的内心想法?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教师先让学生独自先进行思考,之后再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之间相互交换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活跃班级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2.教师需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开展讨论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主导角色,在开展讨论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前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围绕课堂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思考、探究的时候,对课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按照分组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彼此之间交换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意识到自己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改善,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预习的不够充分或者思维能力的薄弱,会在思考中遇到一些阻碍,教师就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些点拨,让学生的探索有了思路,有利于讨论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由于鲁迅先生在描写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相关的背景描写,这样给学生在思考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形象和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思想带来了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在封建时期所写的作品,鲁迅先生是严厉反对封建落后思想的文学家。通过这样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为学生的深入了解作铺垫。因此,在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有效讨论的实践与探索,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以及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讨论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讨论教学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最终促使教学的成功开展。

篇4

小组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探究与利用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协作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绩、形成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有“形”无“实”,教师和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小组合作学习”。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有下面几个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看:首先,教师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之前不应该是盲目的,必须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是首要的。而有一些教师因为学校的要求,仅通过几节教学实录和网上的一些经验介绍即着手付诸实施合作学习,此时教师还处于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怎么能够指导学生去合作学习。其次,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虽然建构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桌椅摆成适合小组学习型,小组分工也明确,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一句话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

从学生方面看突出表现是:有的善于表现的学习优秀学生“以我为中心”独霸话语权,不知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展示,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不顾小组存在只表现自己见解,不顾全大局,不顾同学感受;有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呆坐观望,即使轮到他参与,仍然是推委推托,消极应对。还有的学生依赖学习表现好的学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只顾组内讨论,过于喧哗,干扰他组,影响合作质量。

针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1. 更新教育理念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教师需要摒弃陈旧的观念,认识到: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需要改变学生物理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因此,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相关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种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初中物理论文,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 合理分组

教师最好对全班学生进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均衡分组,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 授之以渔

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要教给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在合作时能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4.心理疏导。

为了克服学生的从众、不合群、羞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教师在分组之后通过一些活动如主题班会、竞赛活动、课余活动等来融洽学生的关系,有针对性对存在某种心理情况的学生进行训练,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使学生得到教育。

5.精选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物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或从书本上能找到的问题。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因此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6.指导管理

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7.以人为本施评价

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走出陈旧评价观。初中物理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该与时俱进,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以便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要坚持以质性评定为主,量性评价为辅;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唯有这样,我们才更易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

篇5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由“课本知识”走向“生活知识”,不再把知识、技能看作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更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方法以及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①科学探究活动则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掌握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②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地理科学部分和我国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中对科学活动设计内容的特点、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本研究对我国科学教材科学探究活动的编排有启示的作用。

2 中外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特点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它也指学生构建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③在教学中,科学探究可以理解为从科技领域或生活实践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小课题,模拟科研程序,由教师置疑启发或由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或收集数据、检验假设、合作交流的过程。

2.1 中国地理科学教材中科学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形式多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教版教材中科学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形式多样,主要有观测、调查、讨论、标本采集与制作、资料收集等,重视课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及动手能力,特别是读图绘图能力和理性思维辨析能力。如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中读图绘图出现44次,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以数据表格、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及分析图表的技能。理性思维辨析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初中教材,尤其是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部分出现51次,每一节都出现“举例说明、说说理由、简要说明原因”等字眼,要求学生根据已学内容或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可见中国地理科学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美国科学教材中科学活动数量大,且以探究为核心,着重体现了运用实验让学生自主构建抽象的概念

探究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引导其观察实验现象,分解了知识难点,降低了知识难度,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④

美国科学教材中观察演示实验、制作模拟实验及设计探究实验占了绝大部分,可见教材十分重视动手实践,强调把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结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

在制作模拟实验方面,以《天气与气候》第二章第三节《风》为例,课前探索:“风向哪里转”,“与同伴合作,把气球当成地球模型,用记号笔描出风向。给出具体步骤和模型图片。问在转动气球的同时,另一人用记号笔在气球上划出一条从‘北极’到‘赤道’的直线,这条直线的形状如何。”通过这个模型的形象探索,气球上线的形状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地球自转时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其对风向的影响。由此,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会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记忆深刻,真正达到对新知识的内在构建。

在演示观察方面,以《天气与气候》第四章第一节《气候的成因》为例,探究“地球纬度对气候带的影响”,通过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被三等分的纸带围绕的地球仪上的“赤道”“极点”“中纬度带”,观察光照区域的大小变化,推断太阳光是否均匀地照射在地球表面。从在纸带上画出的光照区域可以直观地看到太阳光照在不同纬度的辐射量是不同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光照在地球各纬度分布不均是出现气候带的根本原因。这样直观的体验比凭空的逻辑思维想象更容易理解,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构建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 中美教材中科学活动设计的开放程度

3.1 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人教版新课标理念提到: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⑤尽管课标要求做到增加探究的开放程度,但由于人教版地理活动多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多被当成任务来完成。制作活动及探究活动都列有详尽的目的与步骤,开放性较小。

美国教材中多以探究形式出现,探究实验中设有启示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具有开放性。如,自行设计实验并在实验探究后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这培养了学生用辩证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

3.2 活动时间安排延伸到课外

人教版新教材中一些活动在课堂上无法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如收集资料证明我国季风的存在;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等。然后以小论文、调查报告、地理小墙报、辩论赛等形式汇报,这些活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技能,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如:八年级上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以“我国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辩论。

美国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地理活动,如,“土壤的形成和成分”中要求在室外找一平方米的土壤,观察土壤表层和地下若干厘米深的地层的颜色与质地,探讨土壤的肥沃度。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数据整理、讨论交流、自我评价等,既从大自然中学到知识,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3.3 科学探究资源的开放性

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人教版的课程资源面较窄,多表现为从网络、报刊上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美国教材中较充分地利用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广泛地涵盖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等。如每一章都有1~2个要求学生与家人一起完成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家庭资源。

4 小结

4.1 中美教材的活动对科学技能和探究能力的训练各有侧重

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科学活动侧重技能的培养,如读图、绘图,尤其是分析图表和数据、文字材料等的技能培养,而对观察、调查、访谈等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则只重视方法的指导,缺少对地理问题体验和表达技能的要求。可见,我国更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弱化了实践性和探究性。

美国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科学探究活动更注重操作探究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实践活动”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调查、访问、上网收集资料,并讨论写出调查小论文;“探索”环节,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亲身体验认识地理事物的乐趣;“技能实验室”囊括了分析、读图、观察、交流信息及数据解析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该教材较为全面地关注学生在探究技能、问题表达、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4.2 中美教材对科学活动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广度各不同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人教版的科学活动内容的广度大大增加,更加关注身边的地理科学。但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动多以阅读或习题的形式出现,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式缺乏新颖和想象力。而交流讨论类、社会调查、制作模拟等需要较多时间的内容,因课时计划安排太紧张而被教师当作课外阅读来处理,因此学生也就将其忽略了。

美国科学教材内容模块化,以科学探究理念为核心,“科学探究”专题活动穿插于相应的课程内容中,便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和实践。美国教材中活动的内容的广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课程,还专门设立“技能实验室”“生活实验室”“跨学科探索”等栏目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现代科技前沿的发展问题等。

4.3 中美教材中科学活动的开放程度各不同

总体上,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活动的开放性较小:设计实验探究的内容极少;课外活动多为调查、写小论文、开展辩论赛等形式;资源的利用多表现为通过网络、报刊收集资料。

美国科学教材中科学活动探究过程的开放性较大,学生有较多自去设计探究活动;课外活动也较为丰富,如调查、野外采集资料等;随着课外活动形式增多,课程资源的利用也就增多了,除了教学模型标本、图书等校内资源外,更多地利用了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社区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网络资源等。这让活动的开放性大大增加,而且能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⑥

注释

① 段作章等.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学科教育[M].地理学科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② 刘建如.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作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6).

③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篇6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如今的语文教本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类范文的收录,为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使语文课堂同步实施科技教育成为可能。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文学科渗透科技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彻

纵观中学教本中的课文,有不少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如在教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挑战者”号追思》两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历史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同时联系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航天飞机概况,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中学课本中,像这类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课文还很多,如《向沙漠进军》《漫话小行星》《月亮上的足迹》等。

(二)在课外阅读中普及

根据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状况,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报刊

在日常的课外阅读安排中,笔者非常重视科普报刊的纳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依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奥妙》等报刊,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2)电视

当前,电视已成为最新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因此,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目的性就更强了,效果也更佳。

(3)网络。

我校校园网的建成,城区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使学生的网络阅读成为可能。笔者就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国内以及本地知名的科技网站网址,如、.cn、(科技日报电子版)、kepu.cc等,让学生通过网络体验科技世界的精彩纷呈。

(三)在写作训练中提高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侧重于科技小品文的写作。确定与科技有关的主题,如《我在月球的一天》《我家的保姆――机器人BIBY》《我的一次化学实验》等。学生的科技想象思维着实让人吃惊,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文章内容多种多样,奇思异想令人惊叹。

(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

学校是推动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科技文化节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语文学科理应在这些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实践活动中科技知识的渗透更是学校科技实践活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可以结合学校科技文化节,开展以科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做科技专题手抄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与科技零距离,实现双赢。

二、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分清主次

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实践中,要把握好渗透的度的问题。教者应明确语文教学是主,科技渗透是辅。实践中,要依照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技课,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要注重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要选择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课文,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语文学科中科技知识渗透,切不可不着边际的牵强附会。

(三)要注重针对性

篇7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2、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98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教育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目前在我,这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是就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2.符合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2008年4月,四部委(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注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点从‘娃娃’抓起,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施新课程是教育的全面创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盈个性。而且,在实施新课程中,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创新型学习环境。

3.巩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

我校在2000年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科技创新少年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教育。2008年提出了在教学中构建广阔的科技创新学习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程和科技创新课程的四维一体的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重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重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课程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基础+特长+实践+创新”,以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实施了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科技创新理论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设“创造工程”训练课程。世界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这个公司的前任董事长兼经理,通过对员工进行创造力的培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41年,美国奥斯本先生率先写出《创造与思考》一书,该书提出了 “头脑风暴法”,目前,美国已有50多所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创新研究机构。 50年代,科技创新传入日本,日本发现这一科学非常有用,称之为“天书”、“聪明学”、“点金术”等,人们纷纷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始研究学习。

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是世界性新兴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实践、探索,理论上尚未成熟,也永远不会成熟,因为它研究的是怎样研究出未知的东西。就实践上日本、美国走在前列,而我国相对落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发展速度较快,而我省的创新活动相对发达省市较落后。

此前,由天津教科院张武什研究员主持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由中央教科所徐长发教授主持的科技部2008年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全国有近100所中小学作为案例学校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其中,小学初中开展此课题类似研究的比较多,高中相对比较少,像我校这样在2000年起就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更少。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科技创新少年班为载体,以学科创新性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为两翼,构建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1)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①建立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

校长担任“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为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成员。

②建立科技创新特色班和科技创新少年班

面向全市选拔科技创新特长生,每个年级设置一个行政编制班―--“无为中学科技创新特色班”,开设常规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年级部在各班“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中选拔优秀的学生组建“无为中学科技创新少年班”,选派优秀科技辅导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技法培训。各班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由本班科技辅导员负责培训。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①科技创新课程教学

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每周开设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技能、技巧的训练并在创造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技创新选修课程,选修的学生600多人。

②学科创新性教学

以学科创新性教学为主战场、主阵地,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将科技创新教育目标纳入学科教学目标;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引导自主创新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创新性教学意识规范,使创新性教学步入教学常规。省教科院杨思锋主任、市教科所李文波主任分别来我校观摩了两节创新型课堂教学,并予以充分的肯定。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一方面,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显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和结果之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并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个性。

①每年十月份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科技节。科技节的内容有:

科技创新和科普讲座。我校先后邀请了省教育厅程艺厅长作了《数学的奥秘》讲座、中科大叶邦角教授作了《无限小世界》讲座、中科大孙立广教授作了《神奇的南极》讲座、北京化工大学励杭泉教授作了《高分子时代》讲座、中科大孔燕教授作了《创新思维训练》讲座,安工大冷护基教授作了《创新技法训练》讲座、安徽工程学院金世伟教授作了《青少年科技创新选题方法指导》讲座。这些讲座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针对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在人类进步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发明与创造的课题发现方法、发明技巧等,使学生们创新热情高涨。

科技创新活动交流会。邀请全校热爱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座谈,并将我校已经毕业的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校友请回来,谈心得,讲体会,同学们异常高涨的热情令人惊讶,同学们将自己精心研究和创作的科技小论文、学习体会、科幻文章等拿出来交流。交流会非常成功。

科技小论文竞赛。活动之初,我们专门通过校园内网系统介绍了前几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同学们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共收到各班呈报的科学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体会等200余篇,有十多篇科技小论文在全国获奖。

科技创新比赛。我校十二个科技创新少年班现有600多名科技创新爱好者,各班级还组建了以科技副班长带头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系统的创新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启迪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每年能收到创新作品300余项。优秀的作品上报参加省、市、县和全国创新大赛。近四年来我学生创新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十项,省一等奖二项,市长奖三项,县长奖三项。

科学幻想绘画比赛。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不同的绘画种类、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创作的科学幻想绘画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同学们对科技发展的期待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活动共收到各类科学幻想绘画作品300余幅,并在活动总评阶段进行了展示。

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

为了调动同学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兴趣,了解历代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不被人所知的故事,我们还专门进行了“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每年有几十名同学参加了比赛。并通过校园内网系统对全校进行了现场直播。许多中外科学家的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每位学生的心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各学科智力竞赛。我们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智力竟赛,主要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年级有30名同学参加总决赛,我们还把考题张贴于校园,由于题目新颖、涉及的知识面广,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

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爱心比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消除祖孙的代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我校开展了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活动,学生利用手边的废旧物品制成一件件充满爱心的小发明。学校请来获奖学生的爷爷奶奶举办赠送仪式,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较大影响。

电脑制作和计算机编程比赛。学校组建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有100多人参加电脑制作班和编程班。每年参赛的作品有200多件,并在校宣传栏上进行展示。

我校在省、市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作品展示。为了让同学们能感受到全国、省、市大紧张、严肃、规范的比赛程序,我们重新组织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和选手,重现了当时的比赛情景,使同学们对科技创新大赛的程序和参赛过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科学发展史及高科技成果展。我们收集了大量反映人类文明史、科技进步史和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各类宣传资料、画报、图片等,制作了几十块大型展板;我校还从上海市科普宣传团借来反映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提高、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等内容的展板300余块;每个班级还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块展板,也在全校进行了展览。同学们纷纷驻足展板前,踊跃观看,详细摘录,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

物理、化学、生物趣味实验展。为了使同学们能直观地观察到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了实验室仪器,并培训部分学生作为操作员,共布置了3个展室,面对呈现在面前的千奇百怪的物理、化学、生物现象,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试验,大大激发了其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情趣。

动物和植物标本展。同学们对动物和植物标本展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同学们能了解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我们按生物进化的先后顺序,对生物的不同类型的标本和模型进行了分类展示,同学们高昂的热情充分表达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操。

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夏令营。我校每年组织科技创新少年班的学生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科学夏令营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参观我县周家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动物养殖基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每年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我校每年组织近百名学生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参观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天文台、机器人大赛,学生还亲自参与植物标本制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

④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县、市、省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或参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劳技创新作品大赛。我校学生在各级创新大赛中获得国际奖一项,国家级奖二十八项,省级奖六十多项。其中典型的创新作品有:陶涛同学发明的“无声喇叭”在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中荣获二等奖、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倪伟同学发明的“全自动菜籽脱壳机”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在安徽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脚踏气压式农用喷雾器”在安徽省青少年科学论坛中获省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紧急刹车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系统”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郭圣君同学发明的“灌溉深井落物捡拾器”在全国劳技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王娟、解涛、郭杰、钱晨阳、罗靖、刘原辉同学荣获六项全国银奖,我校郭圣君、解玮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创新少年”,张伟豪、张蕾、王娟同学荣获三项科技创新市长奖,俞笑闲、盛焕、黄翰天、陈子丰、翟雪、高尚荣获六项科技创新县长奖。

2、研究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利用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宣传,加强班级和创新作品展览室的创新布置,营造学校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制定科技创新活动评价和奖励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①开发和利用好十多年来我校师生积累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2000年以来,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每次都有几百名学生参加,近千项创意,几百件发明。十三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料和经验,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指导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我校丁玉清老师撰写的论文《创新型班集体构建初探》获全国一等奖,论文《让创新的火焰照亮年轻的心》、《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初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浅谈劳技创新教育》获四项全国二等奖,《层次启动式教学中的课外三小活动》获省一等奖,《物理学科教学中创新性教育初探》发表在《科技教育》杂志上。这些理论研究对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②有效利用社会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本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能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上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决定着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紧紧依靠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中国创造协会、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委员会来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我校已经是全国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我校紧密联系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大学等名校,提高科技辅导员的实践指导能力,聘请中国科技大学孔燕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冷护基教授、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金世伟教授为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指导组成员兼校外科技辅导员;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县科普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与我县的高新技术和工件制造企业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制作能力。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①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化。

对高一、高二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分别提出明确的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对高一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基本仪器、工具使用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对高二学生进行创造技法和制作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②实现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化。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开设科技创新教学课程,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组建科技新少年班,每周开设一节课。

③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常规化。

每年将全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列入学校工作总计划,各教研组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落实到时间、地点、负责人和活动经费。全校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校园科技节、暑期科技夏令营、“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班级科技创新活动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高一、高二年级部每月开展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活动前有计划,活动过程有记录,活动结束有总结和反思。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①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②科技创新教育与发明活动相结合。

篇8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每一位科学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面对编排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教材,我们认识到了只有学习才能够让自己适应于新教材的教学。

本学期,我们全组人员不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理论学习,还开展了一系列自主性学习。我们努力向书本学习。组内有的成员自费订阅教学期刊《科学课》,我们利用空余时间认真阅读,并就某些热点问题在组内开展讨论。也有的成员自费购买的科学探索者美国"研究性学习"丛书,都成为老师们平时开展科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对照材料。发现阅览室里的《环境教育》、《走近科学》等杂志也渐渐走近了我们的课堂,成了我们教学中好参考。

我们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活动。准时、高参与度、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活动。如有老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回校后及时反馈、传达收获,使资源得以共享,使全组老师的观念得以同步更新。

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通过网站、论坛等平台把关注的眼光投到了学校以外、永嘉以外、浙江省以外,及时了解科学教育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在沟通和交流间更新自己教育观念,转变自己思考和参与实践的思想。

二、积极参与学校大课间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促进教师的成长

教师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承担学校布置的工作,边学边教。配合学校组织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如环境监测,撰写科技小论文等,这些活动都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兴趣。另外规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做好拔尖、帮困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组教师尽力抓好培优补差工作,例如在年级段中集中抓优生的竞赛辅导。

三、扎根课堂,播种热爱、兴趣的种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我们每个教师的观念都得到了较大的转变,教技大长进,教风更扎实,大家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运动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乐园;课堂上不应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为了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益,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都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提前做模拟实验,及早了解、掌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上,老师们精讲精练,潜心力行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们在丰富的探究活动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赋予新知识以自己个人的意义。课后,我们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走进科学世界的热情。"问题角"的设立、实践性开放性试题的考核,真正激发了一大批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通过课堂、通过活动,我们在学生的心田间播下了热爱和兴趣的种子。

篇9

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产生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要。同时,教师适时提供化学探究的场景也十分必要。当前我省采用的初中化学教材,近些年来教研部门和教改部门已经进行了多轮次的改版和修订,现在它已经发展地很成熟了。笔者仔细研读了初中化学新教材,认为新版初中化学教材着重突出了一个“探究性教学”的特点,这在以前的版本教材中所不常见的。这种具有“探究性教学”特点的化学教材,对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而言,简直如同大洋航海的灯塔一样,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化学教师的备课指南,而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就能本着老师的教学指南,开创“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从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师能深入挖掘具有“探究性教学”特点的初中化学教材,过程本身就是我所倡导的初中化学教学的革命性创举。循着化学教材的“探究性教学”特点出发,教师的“教”才显得活泼生动,高屋建瓴;在此环境中,学生的“学”就会呈现乐此不疲,遍地开花。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需要教者积极地突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化学知识一个“究竟”。

当然,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前,应该主动和实验室做好课前沟通,共同为学生新的化学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这种全方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和重要的。

二、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探究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笔者在此共享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倡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辟化学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化学课外活动的独特优势,从而独辟蹊径地培养学生探究化学世界的能力,当然教师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2.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资料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2)课外活动的组织。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③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3.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篇10

一、开放实验室,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1.目前作业布置形式单一、机械、枯燥,都是现有的作业本、课外辅导资料等,不能适应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需要

学生每日都在重复进行这样的作业,久而久之,对学习和作业失去了兴趣,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做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开放实验室,实行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则是对作业形式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使得作业形式多样化,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课堂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机会少

学生动手时间不充分,限制了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深入研究,抑制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3.实验室开放,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需要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突出科学探究”。《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而科学活动正是科学探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从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实行实验室开放,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4.实验室开放,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奥秘都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另据调查显示:有近8成的学生愿意在老师讲解了所学知识或进行演示实验后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探究。所以,进行开放实验室,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保持对自然科学足够的求知欲,而这正是学习的动力源。根据加德纳《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Gardner,1983)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开放实验室,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也是满足具有不同智能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开放实验室,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概述

开放的实验室是指校内实验室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在实验室中完成事先预订的科学活动,以及利用校内外资源在校内外非实验室进行科学活动。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事先设计好的,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学生选择的科学活动性作业。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三、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实践

1.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设计

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1)实验器材易得,实验器材的来源必须是实验室现有的和生活中易得的(如饮料瓶、吸管等)。(2)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3)易选择,学生可根据年段、研究方法、所学知识等不同角度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4)在实践中完善,在活动中深入。

根据以上的原则,设计出开放实验,科学活动菜单,如下表所示。

实验开放菜单(节选)

注活动编号便于分类和查找,例“7A01”表示:七年级上第一个科学活动。“7B”则表示七年级下。

2.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准备

(1)科学活动报告单的准备

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在科学活动报告单的准备上也是有分层的,七年级的科学活动报告单中科学活动目标、原理,所需仪器和药品,科学活动步骤,数据(现象)记录表,科学活动结论等样式一般都是设计好的;八年级的科学活动报告单则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科学活动步骤;九年级则要求学生不仅要自己设计科学活动步骤和科学活动数据(现象)记录的表格,还要对科学活动作出评价或是写出相关的研究报告和科学小论文。另外在写实验的仪器和药品时要注明校实验室是否能提供,便于实验材料的准备。

(2)科学活动材料准备

考虑到校内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校内外其他资源的整合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验报告单已将相应活动中学校实验室能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以及要学生自行准备的材料(一般都是易得的)列清楚时,学生实验前根据所选实验,领取实验任务单,提前3日向实验员预订实验仪器,实验室不能提供的则自行准备。

(3)建立合作小组,制定相关制度

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4~6人为一小组建立活动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实验仪器的借用、管理、理赔和活动时间、场所的安排等事项。合作小组建立的同时,建立健全实验仪器和实验室的预订制度、安全制度、实验仪器赔偿制度、老师指导制度,以保障实验有序、安全、有效的进行。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一定要有任课教师亲临现场监督和指导。

四、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完成

1.作业完成的场所

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完成根据具体任务所需,学生可选择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完成。

2.针对同一块知识,设计了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活动任务单以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择

如,部分学习成绩、实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选择了“9A11家用电器铭牌调查”,这一活动则相对上一案例中的实验难度就要低些,活动的地点也由校内的实验室延伸到了校外的家中。但同样的,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也有收获,他们认识了不同家电的电功率。上课中利用他们所做的调查,让调查的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劳动成果,调查的学生就很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探究的精神得以培养。

又如,另一部分学生选择的是“9A12读懂电费单”,这一活动研究了电费是如何计算出的,特别是阶梯电费和峰谷电费的计算,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搞清楚的,而他们的研究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3.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还设计了适合不同智能学生的差异性实验(实践)作业

例如,在九年级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实践性作业——“青花瓷”化学版演唱。这一作业就适合“音乐智能”较好的学生去完成。

有一部分学生做了这一作业,并在班上进行演唱,同时说明其歌词中所反映的化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像这样的作业,做的学生兴致勃勃,听的学生轻松愉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悟,原来学习可以这样快乐。

4.同组成员进行差异性分工

例如,在进行调查研究类的科学活动中,我们让动手能力好的学生负责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文章写得好的学生负责记录和写调查报告,善于表达的学生则讲演调查报告。

5.差异性科学活动作业的补充与深入

我们在实施此活动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会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深一步的探究。

五、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评价

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有效的评价能促进活动有效、积极的开展。根据“评价时空的开放”,对学生通过菜单选择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进行班内的初评和校内科技周活动内的复评。班内初评是指平时科学任课老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筛选,选出较好的作品推荐到学校,由学校在每年一次的科技周活动进行评比(图2、3为科技周活动照片)。校内科技周活动复评,则对推荐上的作品按演示实验类、探究实验类、科技调查类、科技制作类、科技创新小发明类进行评比和嘉奖,优秀作品在各班进行巡展,使学生作业的成果得以分享,作业中的科学知识得以推广和普及。

综上所述,我们实施“开放实验室,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为了改变学生作业单一、机械、枯燥的现状,发挥学生不同的智能,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施过程中,从菜单的设置,学生自主选择科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活动的评价等都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做作业上真正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从而使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乐学,最终学有所成、学有所就。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4.

篇11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物理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物理知识对物理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物理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物理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在讲授重力时,要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4至6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打不飞的棋子”实验,这一实验只需几个象棋子和一把尺子,将象棋子撂成的撂,后用尺子迅速击打最下面的棋子,下面的棋子飞出而上面的棋子不倒,这一实验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有趣的小实验引领学生走进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习的快乐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篇12

1.趣味生活现象:罐装的自动喷剂喷了一会罐身会变凉──液化;捉黄鳝和泥鳅很滑──摩擦力;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会浮起来──物体的浮与沉;大雪后很寂静──声音的反射;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趣味物理故事:寓言故事“猴子捞月亮”、成语故事“杯弓蛇影”──平面镜成像;励志故事“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3.民谚俗语:“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压强;“人心齐,泰山移”──力的合成;“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汽化和液化;“镜中月,水中花”──平面镜成像;“墙内开花墙外香”“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分子扩散现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重力……

配合新课程目标,在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阅读、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个人解释,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会使他们学得更有兴趣。总之一句话,发现教材的兴趣点,使兴趣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三位一体,课堂便会精彩纷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课本素材,提供阅读平台

为做好本次课题,对全校八、九年级1157名学生阅读物理书籍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多数都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去读课本,虽有阅读的愿望,但书籍来源匮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涉及自然规律、物理原理、物理特点、物理定律的实验过程和人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历程,本身就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科技阅读材料。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教材的外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物理学史研究的过程、物理人物、自然规律探索的经典事例、人类对物理研究的历史、物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机结合的事件等等编排成阅读参考目录,张贴在班级中,并附有参考书目,以便供学生到图书馆进行查询或借阅。教师也可将与其有关的科技图书直接搬到教室,如《少年物理学》、介绍中小学教材中科学家的《中学物理》、《理解宇宙》、《趣味物理学》、《物理世界》、《宇宙探秘》、《趣味物理辞典》、《物理知识探源》、《普通人的物理世界》、《物理学简史》、《地震知识》、《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等,摆到教室的临时书架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以有效地刺激学生阅读物理书籍的兴趣。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中的具体物理现象、物理故事、物理规律的描述等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尽快形成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根据要求,精读、粗读多种方法共举

对浅显易懂或一般性的知识,如匀速直线运动、噪声的控制、光的直线传播及为拓展学生视野而设置的“STS”、“科学世界”等内容,可以粗读,了解基本内容或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对学生中遇到的重要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各种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等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如定义功时“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阅读时要咬住关键词“力的方向上”,还要仔细推敲“功”的含义是什么?又如天平的使用方法中“在左盘放好准备称量的物体,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质量大的还是先加质量小的……”,当然这里“左盘放物体,右盘加砝码”是关键词,还要仔细推敲出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不这样做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再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把“或”换成“和”,意思就完全不同了,“或”表示只在“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中存在一种状态,而“和”表示两种状态并存,这是不可能的。

2.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读书,能让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也能提高阅读的兴趣。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每章开头都有两三个问题,许多章节设置了“想想议议”,每节都有大量的导向性问题,如“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什么是立体声?”、“为什么通过光缆可以观看有线电视?”、“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见了这些扣人心弦、关键而奇妙的问题,会信心百倍地阅读课本,从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约翰・洛克曾经说过,“阅读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知识素材,是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思考过后必然会提出大量的新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已有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并从阅读课本中找出答案,从而猎取和升华知识。例如:“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适时提出:这里运动状态指什么?状态发生改变有哪几种情况?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阅读课本经过思考找出答案,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3.文段阅读与插图相结合

新编物理教材特点之一就是大量插图的增加。其中大多又采用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卡通漫画手法绘制,形式多样,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插图与文段的联系,以阅读文段来诠释插图,以阅读插图来丰富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阅读时要勾、划、批、注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时要在教材上做好“勾”、“划”、“批”、“注”等标记。如对“热量”这一概念,阅读时可注解为:(1)它不是状态量;(2)热量是能量交换的表现,是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物体吸、放热这一过程中,一个物体谈不上热量。

四、诱导、强化训练,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主动化的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倾向。阅读教学要走出目前费时低效的境况,物理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习惯”上做文章,教会学生读书,使其终身受益。

1.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阅读的自觉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习惯的先决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了读的欲望,才可能自愿去读。教师要不断的教育学生,让他们把阅读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让他们感到阅读是生活的一种自然,形成一种习惯,有空就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升阅读能力。

2.用好教材这一载体。新课教学中,以旧知识为基础,以旧启新。结合新知识给学生设置一定的疑念,留足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带着“不安全”感阅读教材,解决新问题;对重要的概念规律和重难点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从教材中找出其内涵,准确地理解掌握;在章节复习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简练的文字或直观的图表等就某一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归纳要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赏析课外阅读材料,增加物理阅读深度,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物理阅读水平。课本仅仅是学生阅读内容的一部分,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给学生学习物理提供宽厚的知识背景,增加学生知识的深广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一是多读一些与物理课程联系紧密的书、报、杂志,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二是多读一些科普书籍,如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家的事迹、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及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报刊、杂志、书籍等。通过广泛阅读,不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积累了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4.办好“物理园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物理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学生将会投入更多热情来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如每月办好一期“物理园地”,在这个园地里开辟“物理学家”、“身边的物理”、“自学体验”、“优秀小结”、“物理小论文”等专栏,使学生乐在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篇13

一、社会应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条件,以便于学生能于、便于直接参观、访问、现场调查、实践操作等方式获得知识储备,丰富课外活动,创造外因条件,获得直觉、经验

如:在学习机械能源时组织学生参观风力、水力发电厂,学习燃料后组织学生参观沼气池;学习内能利用对环境影响后可组织学生到水泥厂、造纸厂、木材加工厂等处进行切身体会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给人们造成的危害;通过科技馆、家电维修部、发电站等的实地参观访问,为电学部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生活基础,减化电学部分学习的抽象、枯燥,为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认识开好头,起好步;通过安装家庭电路、修理小电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起到实效;这些都要求学校、社会积极调动力量,加强学校与工厂、农村、社会服务部门的联系,发挥社区优势,争取家长的支持。

共建学习的科普基地、环境基地、能源基地、实践操作基地,以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不能提起“安全”就将学生拘囿于“两点一线”之间,使人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不下水怎知道水底变浅?关键不是杜绝尝试、体验,而在于学会科学尝试。

二、合理配置课程设置,加强小学教育中科学素质培养,从小做起

现行小学教材中的“科学”、“手工制作”等课程应予以重视,实际的学习中仍把这些科目作为“副课”,尤其农村学校有设课不开课的情况。应该很好利用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好奇心。如天平、秤的手工制作对以后学习杠杆、滑轮的探究学习中有莫大的帮助,在最基本的认识基础上,为学习提供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简单的制造原理技法。

三、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广设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带动第二课堂效果,扩展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知识面

我校在校本课程中的趣味实验中设置的重力、重心、静电等这些实验课题在教学中都很有帮助,学生在学习重力、电流等方面表现很突出,带动小组成员,显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不断地积累了素材,为猜想、假设提供源泉;学校配置的创新思维实验室,对组合机械模块动手操作,在学习简单机械的原理及机械组合就显得轻松自如;其中的组装电路元件的动手实践对学生连接电路、有助于对电路控制和变化的学习。应该再大力开发种类。

四、教师积极开发资源、丰富学生感性知识,引导物理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教师能动作用,如:学习影响电阻大小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很方便的找段电缆线,引导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用互联网展示无限宇宙,亲自看不到磁悬浮列车,可以在网络视频上感受;通过照相机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亲自经历凸透镜成像性质决定于物距;视频播放电磁起重机,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神奇用途。

当然实物、视频展现仅是手段,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对学生物理思维的过程训练要更为重视,能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运用“逆反原理”猜想磁场可以产生电流。究根问底,老师引导学生更深层次设问,若有磁场和电流又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推进了学生“联系普遍性”思维方式,学会了找联系,在猜想中不自觉地进行实验探究。

五、为学生创建展示自己、发展自我的空间

学习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价值,体验自我成就,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学习热情,体现知识的力量。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通过开展学生设计趣味实验和小发明、小制作,提供展示的平台。天平、秤的制作,学生在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同时,并能很好应用条件;电动机、发电机、扬声器的制作,使学生觉得那么不可思议的机械,结构、原理竟很简单;神奇的“来回摆”,原来是动、势能的不断相互转化;学习了火箭的原理,启发学生尝试自制各种利用相互作用力来活得动力的模型;学习了电路,设计一个楼梯关控制灯的电路,体现反复设计,勇于自己,增强在实践中验证自己创造的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