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抗语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张”是这四个人中的头领,在全班男生中也具有威信。每天,“二张”和“二王”是他的跟屁虫,更是他的枪指哪打哪。“一王”这个女生比较个性,喜欢和男生一起玩,有几个女生受她的影响,也加入了他们的团体。班里的班干部个性比较软弱,起不到带头作用。“二张”家庭条件富裕,家里有个小工厂,家长认为孩子无论学习好坏,长大了可以在自己的工厂工作。“一王”家庭条件一般,父母是恨铁不成钢,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动暴力,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二王”有个小弟弟,父母把精力都用在弟弟身上,无暇顾及他。犯了错误后,除了训斥,没有别的方式。
三、辅导策略
以往的班级中也有这样的对抗型学生,只是这个班里,这样的对抗型学生一起出现,就有把水搅的越来越混之势。通过了解到的情况,在网上查找资料,翻看班主任工作案例,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每天找他们聊天亲近他们,是最重要的。只有让他们喜欢你,不防范你,教育才会有效。否则,你的苦口婆心在他们眼里无疑是“唠叨”“烦人”。我重点从“一王”入手。上课经常叫她回答问题,只要答得靠谱,我就会大大的夸奖,而如果答案特别有自己的见解,会加分奖励,并伸出大拇指,发自内心的夸奖。日记本上,稍微好一点的句子,我会画上波浪线,写上激励性的评语。第一次单独谈心,我说她是一位非常有灵气的女孩子,思维敏捷,见解独特,我最喜欢这样的女孩儿。不知是这些话起了作用还是我的鼓励起了作用,后来的时间里,语文课上,她的回答越来越精彩,见解也与众不同,直击文章重点,成了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他的几位男生,尤其是“一张”老杰,我单独要了他的QQ号,只要他在线,就会和他聊上几句,什么都聊,就是不聊学习。这样,他觉得我是个很特别的教师(在QQ聊天中说过),我的话在他那里也有了一定的分量。
篇2
内特尔教授在第三次讲座“世界音乐中的即兴概念”中,回顾了即兴学术研究的历史和对即兴的不同定义,并用丰富的材料展示了多个音乐文化中对即兴的认识和运用。在音乐学历史上,把即兴作为独立过程的研究发展较晚,对此方面有较深认识的作曲家德里克·贝里(DerekBailey)曾指出:即兴是所有音乐中运用最广泛、同时又是最晚得到承认的因素,即兴的概念很宽泛,对音乐的理解应建立在对即兴认识的基础上。内特尔还通过举例说明东西方音乐世界中的即兴观念有很大区别:在西方艺术音乐中,即兴属于次要的艺术和技术;但在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如伊朗),最受推崇的就是无节奏规律的即兴创作音乐。内特尔认为,在所有的音乐系统中都有传承与创造、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对世界文化中即兴和音乐创作分类规则的学习将极大有助于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内特尔在现场听众的掌声中结束了他在讲习班的学术活动。王次炤院长代表学院向内特尔教授授予中央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内特尔成为音乐学系的第一位名誉教授,他表示中国民族音乐学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进行学术交流。
讲习班第二周主要安排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著名教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世界民族音乐博士生导师俞人豪教授先为大家讲授东亚音乐,他从中日韩三国音乐的历史联系、各自文化中的传统审美特征与现代社会中三国民族音乐审美取向的变迁三个方面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分析。之后的西亚音乐专题中,俞教授主要对木卡姆艺术的名与实、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特殊性与中外木卡姆艺术的生存状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并指出中国学者研究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水平居世界前列,但对国外木卡姆的流变和传袭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缺乏对中外木卡姆研究状况的比较。
另一位世界民族音乐专家陈自明教授分别讲授了印度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专题。陈教授对印度音乐的历史、律制、乐器、种类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于广阔的拉丁美洲,陈教授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展示拉丁美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最后,陈自明教授强调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然而此学科在国内仍处于发展阶段,希望有更多的学子来关注世界民族民间音乐。
在“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讲座中,李忻教授指出,以往只要提到欧洲音乐,人们就会想到欧洲古典音乐,而对于欧洲民间音乐了解很少。从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出发,李忻教授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交流和影响,并用影像资料展示了遗留在当今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一些历史印记。
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教授在连续四天的讲座中,对西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其中包括:
一、“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介绍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几位著名西方学者对本学科概念定义的不同理解。
二、“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回顾包括内特尔在内的几位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田野工作的思考,并展示了国内田野工作的影像资料。
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记谱与分析”,引用了内特尔的《在我看到乐谱之前什么也不能说》与约翰·布莱金的《音乐分析的普遍有效性》两篇文章,并通过对国内“十番锣鼓”等研究实例,展示了民族音乐学在记谱与分析中的多种可能性与复杂性。
四、“西方民族音乐志理论”,重点介绍了安东尼·西格(AnthonySeeger)所著的《音乐民族志》,并用山西忻州的实际例子说明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不同路径。这几次专题的特点是,不仅展示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更把这些问题与国内的具体实例相结合。张教授并没有给出固定的研究模式而是强调具体研究中的多样性,实际上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田野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存在。
在讲习班最后一周的安排中,美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马克·斯洛宾、美国威士利安大学郑苏教授等的讲座又掀起了一个小。斯洛宾教授曾任美国民族音乐学会(SEM)前主席,本次系列讲座主要介绍他在阿富汗音乐、东欧犹太音乐以及电影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斯洛宾认为研究犹太音乐系统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音乐对犹太人来说是联系的纽带和神圣的文本。在“电影音乐研究”中,斯洛宾教授介绍了世界上不同的电影音乐体系,如美国本土体系、国际化体系、民族化体系、亚文化体系等,提出课题:音乐在电影、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是什么?并对《金刚》《黄土地》等几部电影音乐进行了具体分析。
篇3
1.1小学生缺乏运动技能
据了解,虽然体育与健康已经成为现有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将其与其他课程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考核体系还是考核标准都呈现出了不完善性的特征。部分教师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多数是让学生展开自由活动,甚至还会出现由其他教师代班的情况。基于自由活动的背景下,一方面小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体育运动技能,另一方面体育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锻炼身心等作用也无法得到施展,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1.2健康教育不能得到有效贯彻
以体育与健康这一课程为立足点来讲,其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契合当前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然而,纵观当下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对此方面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而是将体育和健康教育作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科具有的作用无法得到凸显,体育教学开展的最终意义也无法实现。
1.3教师的专业性亟待提升
由于农村地区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且经济发展滞后性明显,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与城市地区相比实效性较差[1]。同时,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但是在开展教育时,农村小学教师虽然能以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教师教育过程中缺乏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教学工作,很少针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训练和培养。此外,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不高,所以也无法保证传授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准确性,这也是造成农村小学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和健康知识缺失的直接因素。
2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
2.1加大对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视
据了解,虽然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以体育课程为基础和原型予以的改编、拓展与完善,但是对其进行深入探索可以发现,其与传统体育课程的变化也仅仅停留在了课程名称上,内容和形式仍然是传统体育课程的延续。在此背景下,学生既不能有效获取到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充分借助学科价值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与改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保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和顺利开展。第一,坚持新课标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内涵的了解与认知,从而能够对内容标准、理念和目标有更全面且系统的掌握,为后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教师要及时摒弃传统体育课程教育思想与理念,而是要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进行重新定位。这就要求农村教师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思想观念,运用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武装教育教学思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从而引领原本散漫、缺乏正规性的教学模式向科学化的教学模式发展,保证体育与健康教育具有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2推动健康教育的贯彻与落实
体育与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进行是必要的,如果只重视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对其未来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健康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与贯彻力度,确保其具有的学科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例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身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悄无声息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例如,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都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帮助小学生掌握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也为其后续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和预防知识的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针对此课程还要进行建档、教研等活动,逐步提升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从而实现健康教育的有效贯彻。
2.3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以实际情况为立足点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这也是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所以,想要保证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高效开展,就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弥补教师资源短缺的现状。例如农村地区的学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作用,与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取得联系,并加大交流与沟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共同为现有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与平台,从而使农村地区教师能够及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得以持续的优化,进而保证学生接受到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的先进性和准确性[2]。
2.4对教学方式予以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提升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成效的有效路径。所以,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将此作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侧重点,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充分融合。具体来讲,要对现有知识点予以完善,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达到提升身体健康素质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分类教学法,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爱好不同的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兼顾到学生的既有体育水平,而且还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提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2.5注重设施建设
篇4
(一)部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当前部队已经认识到军人中有一部分存在著心理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基层部队乃至上级部队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心理问题是一时的,更不是病,只要摆正心态可以慢慢自愈。还有些部队领导认为部队就应当以训练为核心,不愿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而耽误训练时间,因此也不支持官兵在训练时间去进行心理咨询。
(二)专业心理服务人员不足
心理服务是一门专业性的服务,当前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但是在部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却严重不足,有的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由卫生干部实施,还有的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由思想政治干部实施,而且他们大多数是兼职,本职工作的繁忙以及对心理服务专业知识的不足,使得他们能够为军人提供的心理服务水平也有限。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部队心理服务人员中具有专业的证书,但是缺乏经验,能够分析出官兵心理存在的问题,却也不能给予实际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三)缺乏心理测试专业系统
在心理问题确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往往采用专业的测试系统,虽然当前部队在各个基层单位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在实际运行中却缺乏科学的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以及相关的测试仪器、设备等,只有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问卷,但是这对于军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很难发现和确定,尤其是在对新入伍军人进行心理测试时,由于问卷较多,人力不足,也缺乏系统的分析,难以发现问题所在。
三、完善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只有部队领导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相应的支持,因此下至基层部队领导,上至各上级部队领导都要转变观念,加强对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能过分的强调军事训练成果,还要关注广大官兵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才能保证训练效果,才能提高战斗力。重视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有三点意识:一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岗位上安排专门的人员,改变从思想政治岗位或者卫生岗位人员中兼职的情况,由专门的人员全身心的负责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参加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和能力;三是要广大官兵自身重视起心理健康问题,鼓励他们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及时的进行排解和疏导,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二)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部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实施,因此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十分必要,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二是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首先,部队应当拓宽专业人员的招收途径,从军校以及地方高校心理学专业招录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既具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的临床实习经验,到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直接开展工作。其次,积极鼓励本单位卫生人员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专业资格,并积极为他们转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部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拔一部分卫生人员参加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为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增加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和硬件设备
篇5
1 存在问题
1.1 护士方面
1.1.1 观念陈旧,对护士角色认识偏差相当多的护理人员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和分级护理要求,观念仍未更新,接受新知识能力偏低,不能正确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教育角色认知偏差。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教育工作只求形式上的完成,忽略了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同、掌握、执行等方面的落实。
1.1.2 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中本科学历占3%,大专学历占40%,其余均为中专学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的需求。部分护士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而且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去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2]。
1.1.3 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少,护士工作负担过重。健康教育仅局限于口头宣传和教育上,将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出院指导混为一谈。缺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育内容程式化、缺少个性特点,难以满足一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的需求。
1.2 患者方面
1.2.1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偏低[3]由于受社会舆论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患者认为护士只能打针、输液、发药,没有知识权威性,对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只相信医生的解释。患者和家属未能积极参与,影响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
1.2.2 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 由于患者自身文化层次的不同,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我院大部分患者来自农村,且老年患者多,自我保健意识淡薄,长期的不良习惯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加之经济条件受限,致使多数患者的需求仅局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痛苦。人在严重疾病、疼痛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暇领会健康教育,从而也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 对策
2.1 改变观念,认真履行教育者角色 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学习、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每个在职护士都能真正地了解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强化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是护士的根本任务,真正适应新模式下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护理部、护士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量化考核挂钩,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护士自觉地实施健康教育,确保工作到位。
2.2 加强学习,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 医院要重视支持护理人员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参加短期培训、学术讲座,开阔眼界,活跃思路。护理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营养学、伦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修养。学会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使之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步骤:①评估学习需求;②确定教学目标;③制定教学计划;④实施教育计划;⑤评价[4]。
2.3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医院要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按床护比配备护士,并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特点与需要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并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除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宣教。口头讲解是最直接、最简捷的方法,尤其适合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可以借阅一些医学保健书籍,并利用健康教育处方和板报宣传来增强健康教育效果。
2.4 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密切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丰富知识,提高素质,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逐步消除偏见,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中,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尊重患者,主动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逐步形成指导-参与-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
2.5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方法灵活多变 针对不同的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教育方法要灵活多变,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采用示范、讲解、训练及文字教育等方式,帮助患者学习。对文化层次较高者应侧重于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宣传;对于文化层次较低者要将遵医行为教育贯穿于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中,加强沟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以提高舒适度,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主,在病情平稳,症状控制后再进行健康教育[5]。
参考文献
1 杨建凤,孔微.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护理杂志,2000,12(17):21.
2 张晓雪,田芸.11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价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6(18):67.
篇6
在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教育活动,使患者掌握日常护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改变过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1]。通过对我院患者所接受的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进行分析,现总结出健康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以及管理对策与各位同仁交流。
1 存在的问题
1.1 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也不够全面 虽然开展整体护理后患者的健康教育被纳入了护理工作范畴,但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护士的思想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把完成治疗、单纯被动地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而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而且有的护理人员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也不够全面,尤其是对健康教育程序的概念认知模糊。
1.2 健康教育缺乏技巧 病人刚人院,对环境的变化及角色的转变还未适应时,护士就行人院宣教,忽略了病人真正的需求;病人身体状况存在疼痛不适、呼吸困难等情况下,很易使病人对教育者及教学内容感到厌倦或抵触;对病人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时,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1.3 教育内容与形式简单化 护士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语言指导多,操作指导少,方式单一,内容不适用,对不同需求的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患者个体化需要的内容,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1.4 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临床护士普遍专业理论技术水平低,知识面狭窄,且知识结构陈旧.更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培训。护士缺编又严重,而患者的护理需求又不断增加,整体护理引进后,护理工作量逐渐增多,护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及较频繁的大小夜班轮转,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繁忙时段护士根本无时间去对患者进行具体的健康指导,更谈不上客观地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上述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
2 管理对策
2.1 转变护理观 护理人员要从狭义的传统的护理中跳出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上约束,进入全新的具有现代健康观,现代医学观、整体观、系统观、社会观、心理观、预防观的“大护理观”[2]。在未来的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3]。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化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2.2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工作。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积极倾听,尊重患者权力,语言有针对性,使用恰当语气、语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在患者沟通中,护士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充分信任感的气氛,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加患者信任感,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护士才能准确收集到患者的相关信息,及时解疑答惑,解决患者所需。
2.3 掌握健康教育的时机达到有效指导 护士熟悉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另外,有些患者出于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类型及心理状态的不同,对健康教育时间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因此。护士还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分时段进行宣教,避免在同一时间内一次性灌输,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4]。
2.4 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2.4.1 加强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要培养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能力,就要学习护理伦理学、心理、人文知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并能学会关心他人[5]。在医院营造一种充满爱心的尊重,关心满足患者的需要为中心的文化环境,使患者真正得到人文关怀。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护理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信念和态度,突破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的局限,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健康工作,担当起医院健康教育、健康保健、健康促进的重任。
2.4.2 规范训练提高开展健康教育能力 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班,提高基础理论水平。组织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系统讲解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大家深刻理解其概念的内涵,把握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特别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另外要进行严格的专科训练,突出教育内容的知识性,通过系统的专科疾病知识的培训,使之建立全程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掌握教育方法的技巧和原则,其重点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治疗方案而异,实现教育的个体性和针对性,设计出适合个体需求的教育计划。
2.5 应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 避免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各病区制定专科健康教育路径,指导护理人员按计划和时间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路径,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逐项落实,以防遗漏,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健康教育工作连续、规范、具体[6]。
3 小结
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与护士的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时机、患者个体因素以及护士沟通技巧等因素有关,并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质量,护理部每月对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边调查、边分析、边改进”对策,有针对性地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因人、因时实施健康教育;制定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引导护士掌握沟通技巧等,使患者健康教育有效性得到不断改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燕华.在深化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9(4):87―88.
[2] 黄平.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素质的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40(8):71.
[3] 郑淑君,张振路,何穗芬,等.医院健康教育服务部作用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37.
篇7
1.2病人因素
我院很大一部分是新农合病员,这些病员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卫生常识缺乏,对自已的健康不够重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护士健康教育持怀疑否定及不信任态度,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1.3护理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护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健康教育内容肤浅,形式单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护理管理者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具体的护理服务项目略不到位病人就会投诉,要求陪偿,而健康教育虽然也是病人应享的权利,但它的益处是隐性的,并未普遍得到病人的认可,合同护士流失,造成护士时有不足,护士长在缺编的压力下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健康教育,也不做具体指导和示范。护理部因病房护士编制不足,护士承担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等显性工作的大量增加,为了确保病人安全,对护理健康教育也没做更进一步要求,健康教育不到位时也没有如其它护理缺陷一样与当月奖金掛沟,只限于口头督促护士长加强而已。
2加强健康教育对策
2.1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并合理配置
第一要求非护理岗位护士归队进入临床,第二护理部请示院领导为合同护士加薪,要求合同护士与在编护士同工同酬,以防现有合同护士流失,同时吸引更多的较优秀护士前来应聘,尽快使临床一线护士达到标准配置。有足够的人力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2.2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培养护士综合素质健康
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行为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人际交流、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目前我院护士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还有欠缺,因此,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是最关键的措施。所以护理部努力为护士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选送护理骨干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选派护士长和优秀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短期学习班,组织院内继续教育,通过学习找出差距和不足,以点带面,形成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函授等形式的系统学习,以提高知识层面,改变知识结构。鼓励护士长年订阅《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等专业杂志,不断了解、掌握护理最新动态,最新知识,紧跟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深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2.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确信护理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职能,在资金上给予适当地投入,购置一些音像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模具等,其次护士长要在病房护士配置到位的前提下,就象重视其它护理工作一样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护士长要明确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护士职责,是病人应该享有服务,护理部要把护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质量控制范围,检查结果同样与当月奖金掛沟,还可以专设护理健康教育检查月。
篇8
2.家庭的影响
“一些单亲、特困家庭和不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阴影。有些家庭中存在严重的封建思想加之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学习更是漠不关心。”[1]有时候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性格偏激暴躁的父母就会对孩子动则打骂,过分苛责,认为他们没用,给自己丢了面子。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从情感上帮助学生减轻压力,给予学生鼓励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和无能的心理暗示。很多学生就是在父母长期的责骂和埋怨中对学习丧失兴趣,看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和前进的方向,盲目的混日子,导致学习效果越来越差,最终产生厌学,叛逆,不以为然的心理。
3.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向学生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人生的发展。“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的性质不但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率,而且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2]有的中职学校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生。由于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个别教师在长期面对他们后会慢慢失去耐心,会不停地抱怨,潜意识里也认为进入中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就是人们口中说的“差生”,是无可救药的坏孩子。进而会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愿意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不能用一颗真诚平等的心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训斥,甚至是挖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因而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大的距离感和隔阂。在这样的情形下,往往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变得封闭,情绪压抑,甚至不愿和老师沟通交流,产生的消极的回避态度,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4.社会偏见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部分是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品德或行为上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在当今这个崇尚高分和学历文凭的社会中,许多人都无法用正常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学生,都习惯与用带有偏见的有色眼镜去审视这些学生,因此他们就变成了大众眼中“不学无术”的坏典型,成为了老师口中没出息、扶不上墙的“稀泥巴”,成为了家长眼中不上进、丢脸面的“坏孩子”,而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尊严是极大的伤害。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外界的眼光和评论会对他们脆弱的心灵造成难以补救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被他人冷漠对待、瞧不起、鄙视的状态,听到的多是埋怨和苛责的声音,看到的也多是漠然和鄙夷的眼光,这些非善意的对待导致很多学生变得内向,自卑,不敢与人交流,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明白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愿意做任何的努力和尝试,从潜意识里自我否定,认为真实的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天生的庸才。
二、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习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实情况是一些中职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合理安排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切实落实到必修课的教学工作中去。
1.地位尴尬,重视度不够
虽然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3]要求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很多时候,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中,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2.师资薄弱,缺少专业性
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师资匮乏。很多中职学校缺乏专业从事心理健康健康的教师。在现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师资队伍多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乃至辅导员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具有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经验,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态度,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即使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也有一定得理论储备,但他们中得多数人尚未掌握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4],“不懂得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知识机械地套用传统学习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5]这并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反而会因为不专业的教学而导致学生对此课程的轻视、厌倦和抵触。
3.形式呆板,教法缺灵活
目前在一些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古板,不生动,缺少活力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式多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辅以刻板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坐在座位上听,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压抑,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同时由于教师专业背景的缺乏,对于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局限于照本宣科,案例的讲解缺乏理论支持和现实分析,这样无法引起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度不足,体验性不高,加之薄弱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能致使学生在独立处理一些自身心理危机时感到力不从心。
4.难以评价,考核方式陈旧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考核,一般采用的多是与普通文化课程相同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这样的考核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掌握程度,无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无法让学生了解和重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特征以便更好地调整心态、完善自我。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全无体现。
三、关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依然是因为学校的不重视不作为所引起的。学校的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开设的前提,学校应认真研读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充分认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专门的学科形式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自信心,改善师生交往的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2.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引进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来看,关键在于解决师资问题。首先,学校必须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容不得马虎和敷衍,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因此,学校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应首选那些教育观念新、态度积极、爱岗敬业、师生关系融洽、素质良好、自身心理健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只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功才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持。”[7]其次,学校还可以吸收心理系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中等师范改制中大多数需改教其他专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到中职学校任教,充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职教师队伍。
3.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政策及财政许可范围内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正视现实、端正态度、克服自卑、自闭心理,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识。”[8]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小组讨论,情境演绎的形式,一方面创造一个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小游戏中也能理解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疏导方法,消除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惧怕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又能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生动形象的教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篇9
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趋向形式化
有相当多的学校错误地认为升学、应试才是根本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也象征性地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育”流于形式。
(二)趋向医学化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部分学生的恐慌和压抑。
(三)德育化倾向
把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学校德育的一部分,经常把心理疾病视为思想错误和品质恶劣。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不断完善其人格,原有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不行的。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关或不称职的教师临时安排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有些学校把心理咨询工作局限在只针对少数。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习一般性的卫生知识。
(二)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够理想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发展教育和预防教育,课堂仍然是进行团体辅导和咨询的主要阵地。目前各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仍容乐观。有些学校教务部门认为课程太紧,部分学校没有总体目标要求,因此部分教师仅个人偏好的心理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条件普遍较差
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在于它对工作环境有着特定的要求,而目前各校心理咨询工作条件简陋。有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很小,一些做法不符合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比如咨询室与其他办公室混在一起。
(四)在辅导上,往往偏重于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支配和配合
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着“闭门造车”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某些地区已经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数还局限在上几节课、搞几个比较花哨的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或者请一些较知名的专家教授来几次讲座,急功近利的想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目的。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对策
(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络
由于学生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我们应该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家长学校及家长会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庭生活中能为孩子及家人创建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家庭、社会只有这三种教育形成合力,一定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根据其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收集,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及障碍的发生率;也可以更好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学生中产生影响。
(三)学校要全员、全方位和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一是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要建立和办好。中小学校由于经济、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均衡,确实困难导致有些学校在人员、场所和资金方面,而这会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地影响。二是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四)拥有良好的班主任管理体系
篇10
(一)教学环境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目前,体育教师都在轰轰烈烈地大谈特谈体育教育改革、体育教学的走向,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基本上走的都是老路,首先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压下,学校体育变成了“喊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科目。其次是进行新课程改革,势必会加大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而学校在体育教师的配置和课时量的补贴上,都没有明确的投入。体育教师在加课加量不加薪的前提下,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
(二)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限制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新的理念、措施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改顺利实施的保障。课改几年来,虽然很多教师都参加过各级各类的培训,但并没有真正去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而且各级培训中缺少体育课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相当多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生硬灌输、机械学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片面理解新课标的目标,教学过程中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比如,新课标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淡化竞技性技能教学,有的教师就把自主变成“放羊”,上课让学生自己玩,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更没有技能掌握的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玩到底;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不顾学生的实际,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储备,根本完成不了教师布置的任务,结果只能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体育课堂教学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体育课程标准其它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理解课程标准的三级目标体系,认真制定教材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做到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能发挥教师的引导性。
(三)评价体系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学生的体育评价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既关系到教师的教,更关系到学生的学,新的课程标准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新课改提倡多主体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评价等方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现在很多教师都是采用过程和成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重在对学生的出勤率、上课表现、成绩的评价上,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评价,忽视评价的真正目的是学习反馈信息,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它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课堂教学评价是体育课堂的方向舵,是学生目标的定向评定。体育课堂评价应该是“随时的”也是“即时的”,还必须是“适时的”,而绝不能是“费时的”和“过时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和要点是“教师心中有对学生的爱心并随时进行有效评价的意识和方法”,教学评价必须是有准备的、有预先设计的、有爱心的和有技巧的工作。
(四)学生伤害事故束缚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安全工作无小事。由于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学生安全问题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前提。而体育教学在开放环境下操作起来挑战性、竞争性很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体育教学安全似乎已成为颇受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大致可以归类于两大类:一类属于教学责任安全事故,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的原因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另一类属于意外安全事故,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可确定性原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其实,无论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不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任何细小的安全事故,然而体育教学中发生各种严重程度不等的伤害事故在所难免。虽然有文件明文规定属于不可避免的意外的伤害事故学校老师可免去责任,但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出现一点伤害事故,麻烦事就接踵而至,这是绝大部分体育教师都亲眼所见或亲身体验过的。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既然是创新,是改革,那么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学模式方面、组织形式方面肯定有教科书上没有的,在此情况下出了伤害事故怎么办?这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与其引火烧身,不如偃旗息鼓。这可能是广大体育教师首先的想法。这就造成了我们经常所见到的现象:课堂上一味强调安全纪律教育,取消了带有危险性动作的课程等一系列与课程改革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对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将防范措施与业务提高相结合。在课堂管理方面严格要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场地器材符合安全卫生要求;活动前仔细讲解,正确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对受伤学生及时采取适当的救护。同时,上级有关部门应及时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解除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也可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以将损害减少到最低。
综上所述,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还很多,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这些问题将越来越明显。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现实,以便在以后工作中,更好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真真正正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1
2)现在因经济条件改善,多数老年人比较注重防衰老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并根据科普知识自己诊断疾病,但他们缺少诊断依据,缺乏必要的病理、药理知识,缺少诊断疾病的真正能力,导致延误疾病的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药害事件。
3)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用药的疗效、毒副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减退,用药依从性增加,其每天服药时间、次数时而记不清楚,可出现重复用药或漏服,而年轻的休养员用药的依从性较差,自认为身体状况良好,病情稍微好转即停药或不按医嘱用药等,结果是血药浓度波动过大达不到治疗目的,有时药物在体内蓄积损害机体的器官。
4)我院接纳全国各地的休养员,其中大部分人不从事医疗工作。由于工作环境和紧张等因素,有的患有高血压、慢性胃炎等疾病,初次用药时有些药物的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必须与患者讲清楚。如服用美托洛尔要求该药在使用时剂量一定要准确,否则将不能准确地控制病情。美托洛尔属中等脂溶性药物,食物中的脂类能影响该药的吸收,因此采用空腹服药,而不选择生物利用度高的饭后,所以药剂摆药时切记交代服药注意事项,护士按医嘱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军队疗养员康复合理用药的建议
1)药师应定期随医师查房,帮助老干部及时清理自备药箱中变质和过期药品,指导、帮助老干部贮存药品。针对老干部记忆力减退现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将每天所服药品做一记录,保存药品说明书,保障用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宣传有关药物知识,特别是用药注意事项,了解临床用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经济浪费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1]。
2)药师深入疗养科室,了解休养员用药的有效性和依从性,指导、检查护士摆药情况,医护人员需详细说明注意事项,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通过多次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目的。
3)提高医护药人员素质,院领导应重视临床药学开展,使其在参与疗养康复的诊疗中,以合理用药为原则,为医休双方提供药学技术服务,逐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为药学人员提供轮流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教学活动的机会,提供在职学习的条件。
篇12
一、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存在的问题
1.生理方面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在生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营养状况方面出现低体重和矮身体等现象。由于农村物质条件的限制,还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留守儿童本身对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良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在贫穷偏远地区,也许温饱问题还是他们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一些由祖父母代管的儿童,由于祖父母本身年迈体衰,他们沿袭祖辈的“自然喂养”的方式来抚养他们的孙辈,很少注意营养的搭配和食物的选择,低体重和矮身体现象普遍。当然其中也有超体重的现象,这是由于不合理的无序饮食喂养和盲目加量喂养,使之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少所导致的。
其次,在卫生习惯方面,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生活条件和设施滞后,再者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卫生意识淡漠,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卫生要求不高,有些留守儿童出现不洗脸、手上有黑垢、长指甲、不梳头、不勤换洗衣服、长时间不洗澡等不良状况,这很难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还有,由于监护人精力有限,疏于管理,缺乏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许多不安全事故如溺水死亡、烧烫伤、摔伤等在留守儿童中发生率较高。
2.心理方面
儿童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及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有利。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在外,监护人无暇或很难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细微变化,使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情感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性格内向、孤僻。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有情感依恋焦虑,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更多地是静静地观察周围的生活,很少与别人交流、沟通,包括祖父母和其他的监护人。由此以往,他们慢慢地变得不愿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狭小的空间内而不愿向别人袒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变得孤僻、内向、不合群。
2.2自卑心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本身就感到孤立,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则给予他们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做得更好不要辜负父母的辛勤劳动,他们也很努力却很难在同伴群体或他们的监护人中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他们变得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3寂寞抑郁。留守儿童经常在取得成功或失败后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宣泄他们的情感,他们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轻易地外露,长时间的积累使他们变得抑郁寡欢、寂寞无聊。有的留守儿童便把自己沉浸在电脑游戏、武打或言情小说中,从此便不能自拔。
2.4虚荣心强。留守儿童利用父母的补过心理。认为只要他们张口父母就会无条件满足他们的要求,便谎言学校收书费、补习费等向父母索钱,然后和同伴进行攀比消费、比出手大方、比牌子等。这种现象极大的促进留守儿童的虚荣心,不利用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2.5怨恨父母。有些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可以在他们父母跟前撒娇、玩闹,而他们却行影相吊,便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或觉得他们的父母无能,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幸福。
3.社会性发展方面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为儿童顺利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首先,在社会认知方面,留守儿童更多地表现为自我中心但同时又很自卑,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目前的事态紧密相连,而很少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联系。在学习成绩和知识技能方面很少积极地看待自己,很注重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外在评价。其次,在社会情绪方面,留守儿童在家里与监护人关系疏远,不愿与监护人沟通、交流。在学校里,对人冷淡、寡言少语、不愿交流、感情淡漠、意志薄弱、缺乏热情、对集体的事情不关心。再次,在同伴关系方面,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地冷漠和攻击性。留守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较弱,使他们在广泛地建立和维持友谊上面临很大的困难。最后,在社会行为方面,不安全依恋关系导致丧失人际交往的情感和信任基础,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留守儿童很少主动沟通、乐于助人、热情谦让、合作分享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特殊群体,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庞大,而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1%,该人群健康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农村问题的解决和全社会的发展,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个人的信息档案,形成监护体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政府制定得力的措施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政府要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此方面做更深的调查研究,把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列入解决的议程当中来,督促村委会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详细的个人信息档案如留守儿童姓名、家庭状况、父母务工地、联系方式、监护人姓名等具体信息,明确监护人的身份并审查其监护能力。并定期给他们进行身体健康普查、心理咨询、监护人教、养、护方面知识的培训,确保如果儿童一旦某方面有问题能及时联系到其父母并与其监护人妥善解决,不留任何空白。
其次,组建留守儿童朋辈学习活动小组。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相同的经历和境遇使他们在心理上具有明确的共性特征,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容易使他们在心理上互相理解,情感上相互尉籍和支持,所以学校或村委会可以把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在课余、双休日、节假日组织起来,让他们一起学习,一块玩耍、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在小组的活动和交往中,留守儿童能分享到彼此的快乐,并一同面对问题和困难,相互支持,同想办法,共度难关。在活动中能积极有效的发展儿童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极大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再者,更新监护观念,强化监护意识。父母在外出之前,要选择责任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监护人来照管儿童,并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使监护人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对儿童的监护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吃饱穿好,而要关注他们心理层面的需求,多与儿童交流、沟通。父母也要定期与监护人交流、互换信息,随时掌握孩子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其他方面。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要倾注更多的关爱。
最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宇纳,翟凤英.中国农村地区婴幼儿辅食添加状况[J].卫生研究,2001(5).
篇13
在复杂井施工时,抑制剂、封堵剂和降滤失剂往往同时加入,这样既增加了钻井液成本,又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使钻井液成份复杂,维护处理难度增加。针对目前防塌剂存在问题,经过大量的室内研究,研制出一种同时具有封堵、抑制及降滤失作用的新型抗高温防塌剂。
1.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合成与特点
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合成。将单体、引发剂、分散剂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形成均匀溶液,然后升温至一定温度,保持该温度2~3小时,反应完成后既得产品。
新型抗高温防塌剂的特点。能有效抑制粘土的水化分散: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通过吸附作用吸附在钻屑和井壁表面,形成较为良好、性能稳定的吸附层,阻止钻屑和井壁表面与水接触。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新型抗高温防塌剂颗粒在压差作用下会发生弹性变性,以适应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孔喉,对较宽尺寸的孔喉产生良好的封堵作用,降低钻井液向地层滤失。与钻井液和其它处理剂配伍性好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对钻井液性能无不良影响,不增粘、不起泡。抗高温能力强:新型抗高温防塌剂抗温能力达200℃,可在深井超深井中使用。新型抗高温防塌剂无毒,有利于环境保护。
2.新型抗高温防塌剂性能评价
理化性能评价。外观测定:产品的外观颜色为无色或淡黄色胶状体。分散性测定:将一定数量的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加入水中,在搅拌器下搅拌5min,倒入量筒中静置3min后观察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分散状态。新型抗高温防塌剂水中分散良好。含量测定:用一张滤纸称重,设重为W1;用一干净容器称取200g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将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全部倒在滤纸上,过滤10min;再称取剩下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及滤纸重量,设为W2,用下式计算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含量,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含量为93%。粒度测定: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新型抗高温防塌剂粒度在2.5~120 m。
对钻井液性能影响评价。页岩滚动回收实验:采用页岩滚动回收实验,对新型抗高温防塌剂抑制岩屑分散性能进行了评价,可以得出,在0.5%~2%的加量范围内,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加量能显著提高岩屑回收率,说明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具有较好的抑制岩屑水化的性能。
封堵性能评价:采用砂床侵入实验方法对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封堵性能进行评价。按蒸馏水∶钠膨润土∶无水碳酸钠=100∶6∶ 0.25的比例配制基浆,高速搅拌20min,室温下密闭养护24h后即为基浆。取基浆300ml,搅拌加入9.00g试样,高速搅拌20min,在室温下将400g粒径为0.150~0.250mm的石英砂倒入钻井液砂床滤失仪的筒状可视钻井液杯中,铺平,小心倒入配制好的试验浆150ml,上紧杯盖,打开下阀杆,接通气源,将压力缓慢调至0.69MPa,保持30min,测量砂床最大侵入深度。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抗高温防塌剂能有效封堵砂床,砂床最大侵入深度为11cm。
相对抑制性评价:称取(105?)℃下烘4h的钻井液试验用钠膨润土10.00g装入页岩膨胀筒中,在压力机上加4MPa压力,并保持5min,取下安装在页岩膨胀仪上,分别测定5%KCl溶液和2%样品溶液浸泡岩心7h的膨胀高度。按下式计算相对抑制性: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抗高温防塌剂的相对抑制性为36%。
对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在0.5~2%的加量范围内,新型抗高温防塌剂的加入对钻井液表观粘度影响不大。
对钻井液滤失性能的影响:对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在不同温度下的降滤失性能进行了评价,经过实验,在0.5~2%的加量范围内,新型抗高温防塌剂的加入对钻井液的滤失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低于60℃的低温条件下,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对钻井液滤失量影响不大,随着温度升高,新型抗高温防塌剂的降滤失效果增加,在200℃在仍具有一定的降滤失效果。
3.防塌机理分析
强封堵机理。由于新型抗高温防塌剂粒度小,很容易挤入一些纳米级的孔喉中,在孔喉中形成典型的架桥封堵,而且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具有较好的弹性和适度的可变形性,与地层孔隙适应性好,封堵范围广且封堵更为有效。
电性抑制机理。由于新型抗高温防塌剂电性呈正电性,它在井壁上的吸附就能够降低井壁的负电性,这样就能够部分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及分散。
降滤失机理。新型抗高温防塌剂具有弹性和可变形性,通过参与形成泥饼,进一步降低泥饼的渗透率,降低钻井液滤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