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抗语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张”是这四个人中的头领,在全班男生中也具有威信。每天,“二张”和“二王”是他的跟屁虫,更是他的枪指哪打哪。“一王”这个女生比较个性,喜欢和男生一起玩,有几个女生受她的影响,也加入了他们的团体。班里的班干部个性比较软弱,起不到带头作用。“二张”家庭条件富裕,家里有个小工厂,家长认为孩子无论学习好坏,长大了可以在自己的工厂工作。“一王”家庭条件一般,父母是恨铁不成钢,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动暴力,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二王”有个小弟弟,父母把精力都用在弟弟身上,无暇顾及他。犯了错误后,除了训斥,没有别的方式。
三、辅导策略
以往的班级中也有这样的对抗型学生,只是这个班里,这样的对抗型学生一起出现,就有把水搅的越来越混之势。通过了解到的情况,在网上查找资料,翻看班主任工作案例,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每天找他们聊天亲近他们,是最重要的。只有让他们喜欢你,不防范你,教育才会有效。否则,你的苦口婆心在他们眼里无疑是“唠叨”“烦人”。我重点从“一王”入手。上课经常叫她回答问题,只要答得靠谱,我就会大大的夸奖,而如果答案特别有自己的见解,会加分奖励,并伸出大拇指,发自内心的夸奖。日记本上,稍微好一点的句子,我会画上波浪线,写上激励性的评语。第一次单独谈心,我说她是一位非常有灵气的女孩子,思维敏捷,见解独特,我最喜欢这样的女孩儿。不知是这些话起了作用还是我的鼓励起了作用,后来的时间里,语文课上,她的回答越来越精彩,见解也与众不同,直击文章重点,成了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他的几位男生,尤其是“一张”老杰,我单独要了他的QQ号,只要他在线,就会和他聊上几句,什么都聊,就是不聊学习。这样,他觉得我是个很特别的教师(在QQ聊天中说过),我的话在他那里也有了一定的分量。
篇2
内特尔教授在第三次讲座“世界音乐中的即兴概念”中,回顾了即兴学术研究的历史和对即兴的不同定义,并用丰富的材料展示了多个音乐文化中对即兴的认识和运用。在音乐学历史上,把即兴作为独立过程的研究发展较晚,对此方面有较深认识的作曲家德里克·贝里(DerekBailey)曾指出:即兴是所有音乐中运用最广泛、同时又是最晚得到承认的因素,即兴的概念很宽泛,对音乐的理解应建立在对即兴认识的基础上。内特尔还通过举例说明东西方音乐世界中的即兴观念有很大区别:在西方艺术音乐中,即兴属于次要的艺术和技术;但在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如伊朗),最受推崇的就是无节奏规律的即兴创作音乐。内特尔认为,在所有的音乐系统中都有传承与创造、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对世界文化中即兴和音乐创作分类规则的学习将极大有助于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内特尔在现场听众的掌声中结束了他在讲习班的学术活动。王次炤院长代表学院向内特尔教授授予中央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内特尔成为音乐学系的第一位名誉教授,他表示中国民族音乐学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进行学术交流。
讲习班第二周主要安排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著名教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世界民族音乐博士生导师俞人豪教授先为大家讲授东亚音乐,他从中日韩三国音乐的历史联系、各自文化中的传统审美特征与现代社会中三国民族音乐审美取向的变迁三个方面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分析。之后的西亚音乐专题中,俞教授主要对木卡姆艺术的名与实、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特殊性与中外木卡姆艺术的生存状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并指出中国学者研究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水平居世界前列,但对国外木卡姆的流变和传袭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缺乏对中外木卡姆研究状况的比较。
另一位世界民族音乐专家陈自明教授分别讲授了印度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专题。陈教授对印度音乐的历史、律制、乐器、种类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于广阔的拉丁美洲,陈教授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展示拉丁美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最后,陈自明教授强调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然而此学科在国内仍处于发展阶段,希望有更多的学子来关注世界民族民间音乐。
在“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讲座中,李忻教授指出,以往只要提到欧洲音乐,人们就会想到欧洲古典音乐,而对于欧洲民间音乐了解很少。从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出发,李忻教授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交流和影响,并用影像资料展示了遗留在当今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一些历史印记。
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教授在连续四天的讲座中,对西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其中包括:
一、“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介绍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几位著名西方学者对本学科概念定义的不同理解。
二、“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回顾包括内特尔在内的几位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田野工作的思考,并展示了国内田野工作的影像资料。
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记谱与分析”,引用了内特尔的《在我看到乐谱之前什么也不能说》与约翰·布莱金的《音乐分析的普遍有效性》两篇文章,并通过对国内“十番锣鼓”等研究实例,展示了民族音乐学在记谱与分析中的多种可能性与复杂性。
四、“西方民族音乐志理论”,重点介绍了安东尼·西格(AnthonySeeger)所著的《音乐民族志》,并用山西忻州的实际例子说明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不同路径。这几次专题的特点是,不仅展示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更把这些问题与国内的具体实例相结合。张教授并没有给出固定的研究模式而是强调具体研究中的多样性,实际上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田野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存在。
在讲习班最后一周的安排中,美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马克·斯洛宾、美国威士利安大学郑苏教授等的讲座又掀起了一个小。斯洛宾教授曾任美国民族音乐学会(SEM)前主席,本次系列讲座主要介绍他在阿富汗音乐、东欧犹太音乐以及电影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斯洛宾认为研究犹太音乐系统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音乐对犹太人来说是联系的纽带和神圣的文本。在“电影音乐研究”中,斯洛宾教授介绍了世界上不同的电影音乐体系,如美国本土体系、国际化体系、民族化体系、亚文化体系等,提出课题:音乐在电影、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是什么?并对《金刚》《黄土地》等几部电影音乐进行了具体分析。
篇3
一、目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体育健康教育这一块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自我意识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开展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学生本身,他们的重视度如何也是健康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最近几年的全国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显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体能呈急剧下降趋势;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呈急速上升趋势;城市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学生近视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学生口腔保健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绝对水平仍然较低;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相对不发达地区之间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极不平衡。
2.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不够重要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其他应试教育相比,其开展的速度比较慢,开展的程度不是很理想,在部分县城镇小学有条件的学校基本开展了,但是一般都是由体育老师或者其他任课老师兼任,并没有专业的老师上课,所教授的健康教育内容在深度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但是在农村的学校,开课率很低,很多学校连基本的课本都没有,更别提开展这门课程了,即使在课程表中安排了课程,也是上其他科目,安排在课程表中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体育课的“放羊式”已成了目前普遍的教育方式,这个远远无法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与强度。有的虽然时间上有保证,但是怕出意外,学校体育课如同“休闲课”,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其结果证实: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3.学校对于开展的课程设计太单一
学校是开展体育健康教育的有效场合,体育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理论结合实际操作,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体育课一般为每2周1个课时,课与课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因此,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大部分都是照本宣读,没有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一般以“填鸭式”为主,参与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利用,使得多数学生对现代体育教育的观念缺乏正确的全面认识。
4.老师不够重视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者,同时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教授学生的知识外,还应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关心学生在情绪、社会、智能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城墙也越来越高,学生畏惧教师的现象也很普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原因,教师一味地看重于成绩,使学生得到的关心也愈来愈少,所谓的全面发展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况。
二、提出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些对策
1.形成自我意识,学会控制自己
学生在学校的过程中是一个受教育的角色,一般是呈被动状态,所以,学生应该从被动的角色转换到主动的角色上去,主动地与老师同学沟通,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形成一个自主的参与意识;在小学阶段,学生拥有较强的活跃性、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注意力难以持久,所以在这个时候,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各种形式给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加强自己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2.加强领导,从学校环境着手
篇4
(一)部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当前部队已经认识到军人中有一部分存在著心理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基层部队乃至上级部队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心理问题是一时的,更不是病,只要摆正心态可以慢慢自愈。还有些部队领导认为部队就应当以训练为核心,不愿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而耽误训练时间,因此也不支持官兵在训练时间去进行心理咨询。
(二)专业心理服务人员不足
心理服务是一门专业性的服务,当前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但是在部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却严重不足,有的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由卫生干部实施,还有的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由思想政治干部实施,而且他们大多数是兼职,本职工作的繁忙以及对心理服务专业知识的不足,使得他们能够为军人提供的心理服务水平也有限。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部队心理服务人员中具有专业的证书,但是缺乏经验,能够分析出官兵心理存在的问题,却也不能给予实际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三)缺乏心理测试专业系统
在心理问题确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往往采用专业的测试系统,虽然当前部队在各个基层单位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在实际运行中却缺乏科学的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以及相关的测试仪器、设备等,只有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问卷,但是这对于军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很难发现和确定,尤其是在对新入伍军人进行心理测试时,由于问卷较多,人力不足,也缺乏系统的分析,难以发现问题所在。
三、完善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只有部队领导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相应的支持,因此下至基层部队领导,上至各上级部队领导都要转变观念,加强对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能过分的强调军事训练成果,还要关注广大官兵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才能保证训练效果,才能提高战斗力。重视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有三点意识:一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岗位上安排专门的人员,改变从思想政治岗位或者卫生岗位人员中兼职的情况,由专门的人员全身心的负责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参加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和能力;三是要广大官兵自身重视起心理健康问题,鼓励他们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及时的进行排解和疏导,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二)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部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实施,因此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十分必要,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二是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首先,部队应当拓宽专业人员的招收途径,从军校以及地方高校心理学专业招录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既具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的临床实习经验,到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直接开展工作。其次,积极鼓励本单位卫生人员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专业资格,并积极为他们转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部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拔一部分卫生人员参加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为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增加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和硬件设备
篇5
1 存在问题
1.1 护士方面
1.1.1 观念陈旧,对护士角色认识偏差相当多的护理人员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和分级护理要求,观念仍未更新,接受新知识能力偏低,不能正确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教育角色认知偏差。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教育工作只求形式上的完成,忽略了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同、掌握、执行等方面的落实。
1.1.2 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中本科学历占3%,大专学历占40%,其余均为中专学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的需求。部分护士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而且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去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2]。
1.1.3 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少,护士工作负担过重。健康教育仅局限于口头宣传和教育上,将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出院指导混为一谈。缺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育内容程式化、缺少个性特点,难以满足一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的需求。
1.2 患者方面
1.2.1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偏低[3]由于受社会舆论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患者认为护士只能打针、输液、发药,没有知识权威性,对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只相信医生的解释。患者和家属未能积极参与,影响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
1.2.2 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 由于患者自身文化层次的不同,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我院大部分患者来自农村,且老年患者多,自我保健意识淡薄,长期的不良习惯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加之经济条件受限,致使多数患者的需求仅局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痛苦。人在严重疾病、疼痛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暇领会健康教育,从而也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 对策
2.1 改变观念,认真履行教育者角色 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学习、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每个在职护士都能真正地了解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强化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是护士的根本任务,真正适应新模式下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护理部、护士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量化考核挂钩,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护士自觉地实施健康教育,确保工作到位。
2.2 加强学习,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 医院要重视支持护理人员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参加短期培训、学术讲座,开阔眼界,活跃思路。护理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营养学、伦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修养。学会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使之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步骤:①评估学习需求;②确定教学目标;③制定教学计划;④实施教育计划;⑤评价[4]。
2.3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医院要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按床护比配备护士,并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特点与需要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并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除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宣教。口头讲解是最直接、最简捷的方法,尤其适合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可以借阅一些医学保健书籍,并利用健康教育处方和板报宣传来增强健康教育效果。
2.4 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密切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丰富知识,提高素质,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逐步消除偏见,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中,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尊重患者,主动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逐步形成指导-参与-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
2.5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方法灵活多变 针对不同的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教育方法要灵活多变,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采用示范、讲解、训练及文字教育等方式,帮助患者学习。对文化层次较高者应侧重于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宣传;对于文化层次较低者要将遵医行为教育贯穿于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中,加强沟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以提高舒适度,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主,在病情平稳,症状控制后再进行健康教育[5]。
参考文献
1 杨建凤,孔微.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护理杂志,2000,12(17):21.
2 张晓雪,田芸.11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价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6(18):67.
篇6
【关键词】 神经内科;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的活动过程[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质量不断的提升,老年疾病的不断上升,使人们对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现在开展健康教育对促进和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科成立三年以来,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强化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年住院人数由建科初的800人次上升到1200人次,病床位使用率由80%上升到130%,满意度由70%上升至98%,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护士对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加之神经内科的专科特点,危重病人多,各项护理工作量大,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健康教育宣传,觉得健康教育工作可有可无,大大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我院80%病人来自农村,文化素质偏低,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主要是求医治疗,对健康教育无太高的要求,缺乏听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耐心,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漠不关心,加之患者获得健康教育知识较局限,使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
3)新成立的科室年轻护士多,她们对神经内科的专业知识和保健知识不熟悉,难以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病人交流,对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
4)缺乏管理力度,缺乏计划、检查、评价等手段,使健康教育的工作浮于形式。
2 对 策
2.1 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能否满足健康教育需求,取决于护士有无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首先,要转变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知,使健康教育成为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行为,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增强健康教育的责任感。其次,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最后,要在工作中做到适时、适地为病人宣传健康教育知识。
2.2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
2.2.1 发放电话联系卡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我科特印制了电话联系卡,将科主任、护士长和医生的联系电话一并印在卡上,并保证电话24h畅通,对每一位患者的电话做到热心、耐心、细心听取,从不推诿和敷衍。并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差,在患者出院时还在其门诊病历上再次留下主管医生的电话号码,并由主班和责任班护士做出院健康教育,包括服药、休息、饮食及复诊时间等,让病人了解疾病的复发或再发的诱因等知识,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保证其身心健康。
2.2.2 进行电话回访 为了提高医院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时反馈病人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工作,更好的为广大病友服务,同时体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我科每月对部分病人进行相关电话回访一次。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将温暖送给出院病人,延伸医院服务。
2.2.3 结合病例进行具体指导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深入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如对脑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训练,教会他们行走的正确步态,对有语言功能障碍的从单音节开始教起,使患者从简单到复杂,慢慢恢复。
2.2.4 定期专题知识宣传 根据不同的季节进行墙报宣传,极大的促进了健康教育的进行。对糖尿病知识、脑血管疾病患者戒烟限酒的重要性、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要求等有关知识进行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知识有所了解。
2.3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2.3.1 加强礼仪规范的培训 护士的仪表、言行、行为及业务素质水平都会直接影响患者对科室及医院的整体印象。我科室已建立了各类工作流程的规范语言,并经常加强训练,强化护士的形体规范,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来为病人服务。
2.3.2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每月邀请科主任及医生为我们授课,护士长每月组织护理人员对不同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且每月进行一次笔试考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使其知识水平能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为实施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为患者做好健康教育。
2.3.3 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 为了提高健康教育能力,护士应善于运用交流技巧。要求护士必须注重自己的语言修养,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交流技巧。我们经常进行沟通技巧的训练,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不断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培养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在工作中护士要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同情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详细解答, 解释要具体,绝不能流露出厌烦情绪,要使病人和家属对护士产生信任,从而建立指导、合作、共同参与的护患关系。
2.3.4 加强医护患之间的联系 强调科室人员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护士作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才能有效实施健康教育。
2.3.5 加强对实习生和进修生的管理和带教 针对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首先讲解我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讲解健康教育的流程及内容,要求他们多与患者沟通及交心谈心,解决他们生活所需,共同参与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其次是在做晨、午、晚间护理中边操作边宣教,在治疗前、中、后边做边宣教,为每一位实习生和进修生做好表率,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通过传帮带,让每一位实习生和进修生成为健康教育的能手。
2.4 把握进行健康教育的时机和技巧 神经内科健康教育比较特殊,大多患者病情较重,愈后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属的紧密配合,但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教育必须符合患者的利益;患者的个别情况能受到关注;提高健康教育程度后患者的预后也相应提高。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为先导,紧紧围绕知、信、行三个中心环节[2],优化健康教育内容,灵活有序地掌握健康教育的时间,因人而异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在入院阶段,重点宣教其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住院环境,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宣讲低盐、低脂及戒烟、限酒的重要性,让患者克服不良嗜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在住院阶段,重点宣讲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各种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等,例如要求高血压患者坚持长期服药,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要求珠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周。在出院阶段,主要是要求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饮食和锻练方式,促进恢复。
2.5 注重关爱病人 关注病人的一言一行,用善意的表情改善病人的心情,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减少、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护理人员必须与教育对象建立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和人际环境,才能有效地运用宣传、干预手段、动员说服教育对象,改变旧观念、旧习惯,采纳新的健康行为。同时在工作中恰当运用微笑服务,在工作中多一个微笑就能多赢得病人的信任,给同伴带来欢乐,给工作注入活力,让我们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人们生活环境、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对生存质量和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对全方位健康促进和保健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临床医疗服务。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增强了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健康知识水平,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的电话回访,服药率达到100%,自我监测及血压有效控制率达到90%,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升了医院服务形象,在工作中我们应根据工作任务和要求,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确地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 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给病人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1.2病人因素
我院很大一部分是新农合病员,这些病员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卫生常识缺乏,对自已的健康不够重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护士健康教育持怀疑否定及不信任态度,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1.3护理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护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健康教育内容肤浅,形式单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护理管理者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具体的护理服务项目略不到位病人就会投诉,要求陪偿,而健康教育虽然也是病人应享的权利,但它的益处是隐性的,并未普遍得到病人的认可,合同护士流失,造成护士时有不足,护士长在缺编的压力下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健康教育,也不做具体指导和示范。护理部因病房护士编制不足,护士承担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等显性工作的大量增加,为了确保病人安全,对护理健康教育也没做更进一步要求,健康教育不到位时也没有如其它护理缺陷一样与当月奖金掛沟,只限于口头督促护士长加强而已。
2加强健康教育对策
2.1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并合理配置
第一要求非护理岗位护士归队进入临床,第二护理部请示院领导为合同护士加薪,要求合同护士与在编护士同工同酬,以防现有合同护士流失,同时吸引更多的较优秀护士前来应聘,尽快使临床一线护士达到标准配置。有足够的人力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2.2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培养护士综合素质健康
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行为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人际交流、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目前我院护士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还有欠缺,因此,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是最关键的措施。所以护理部努力为护士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选送护理骨干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选派护士长和优秀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短期学习班,组织院内继续教育,通过学习找出差距和不足,以点带面,形成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函授等形式的系统学习,以提高知识层面,改变知识结构。鼓励护士长年订阅《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等专业杂志,不断了解、掌握护理最新动态,最新知识,紧跟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深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2.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确信护理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职能,在资金上给予适当地投入,购置一些音像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模具等,其次护士长要在病房护士配置到位的前提下,就象重视其它护理工作一样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护士长要明确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护士职责,是病人应该享有服务,护理部要把护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质量控制范围,检查结果同样与当月奖金掛沟,还可以专设护理健康教育检查月。
篇8
一、我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或者家庭条件不得已选择中职学院,因此很多中职学生都存在着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性格不开朗,害怕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际,十分在意他人的目光。长此以往,容易对学生的性格养成造成影响,不利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甚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举步维艰,无法发挥个人价值。
2.厌学心理经过调查发现,有32.8%的中职学生都存在厌学心理。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初中学习成绩不好,文化课底子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落榜学生”。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因此产生厌学心理,另外,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迫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在进行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件煎熬的事,对自身的发展和成材并没有关系。
3.人际关系处理上的问题。很多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性格敏感,与同学、教师和家长的关系紧张。学生的性格发展出现问题,中职学院中学生打架事件频发也说明了这一点。在人际交往方面,很多中职学生异往上出现了偏差,中职学院也属于“早恋重灾区”,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得到提高。
二、解决我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教育对策
1.转变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需求决定了大部分人的价值观,随着外企的涌入,专业技能型人才已经逐渐成为了热门,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才可以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应当重新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学生灌输新的理念,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要让学生意识到,专业型人才在社会中会越来越受到青睐,蓝领的待遇也会日益提高,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将中职学院看作人生的新起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成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集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视中职学习,克服自卑心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塑造健康性格。教育者可以通过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加强班级建设,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并让学生重新喜欢上学习,克服厌学心理。“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应当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给予学生充分的保障。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优雅的学校风景,宽敞明亮的教室,卫生整洁的学生宿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使学生可以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学校加强班集体的建设,营造班级内部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在加强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融入到学生之间,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习如何与其他同学交往。提高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增强自身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与其他学生和睦相处,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异性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当下最重要的事,减少中职学院中的早恋现象,弘扬中职学院校风,共同建设健康的中职学院校园环境。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彻底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院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校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除了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学校还可以在学校中张贴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海报,学生在校园中活动时,可以随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克服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者应当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转变学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来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班级建设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克服厌学心理;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成为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若愚.浅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2015,0(31):20-21.
篇9
(一)社会方面。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接受思想与文化的途径较多,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他们在面对多种价值选择的时候,便不知所措。
(二)家庭方面。严厉的父母,经常命令孩子把学习放在首位,这些孩子往往独立性较差;过于溺爱孩子的父母,多为孩子创设较好的生活环境,这些孩子的依赖性较强,自控力较差;放任自流的父母,经常任着孩子发展,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师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三)学校方面。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一线教师,也很缺少。在加上,有的大学生不喜欢参加集体文娱活动,这样他们的身体素质便逐渐下降了。目前各院系层面较为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心理问题,便常会将复杂的心理问题转化为思想教育工作,仅仅依靠自己的生活阅历,并不能真正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四)个人方面。由于大学生存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偏差,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差距,独立意识与依赖心里的矛盾,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许多大学生面对淡漠的人际关系甚至激烈的学习竞争,常常对自我加以封闭,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观看电视剧与玩电脑游戏上,从而与外界隔绝。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高校在预防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具体如下:
(一)院系领导要注重培养心理骨干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校要帮助从事思政工作的员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其积极学习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主动探求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实现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引导大学生掌握适量的心理学知识。大学生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高校应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个体或者团体辅导等,来提高大学生的自省能力,指导学生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三)加大心理咨询工作力度,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同时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避免一些同学担心自己的隐私或者不敢到心理咨询室去咨询。通过拨打热线的方式,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给予必要的辅导。同时,高校也要将异常心理现象排查工作常态化,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四)营造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教室走向课外。高校要从学工处与校团委抓起,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观摩心理健康剧场,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开设各类相关讲座,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篇10
(一)教学环境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目前,体育教师都在轰轰烈烈地大谈特谈体育教育改革、体育教学的走向,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基本上走的都是老路,首先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压下,学校体育变成了“喊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科目。其次是进行新课程改革,势必会加大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而学校在体育教师的配置和课时量的补贴上,都没有明确的投入。体育教师在加课加量不加薪的前提下,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
(二)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限制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新的理念、措施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改顺利实施的保障。课改几年来,虽然很多教师都参加过各级各类的培训,但并没有真正去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而且各级培训中缺少体育课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相当多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生硬灌输、机械学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片面理解新课标的目标,教学过程中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比如,新课标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淡化竞技性技能教学,有的教师就把自主变成“放羊”,上课让学生自己玩,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更没有技能掌握的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玩到底;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不顾学生的实际,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储备,根本完成不了教师布置的任务,结果只能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体育课堂教学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体育课程标准其它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理解课程标准的三级目标体系,认真制定教材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做到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能发挥教师的引导性。
(三)评价体系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学生的体育评价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既关系到教师的教,更关系到学生的学,新的课程标准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新课改提倡多主体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评价等方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现在很多教师都是采用过程和成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重在对学生的出勤率、上课表现、成绩的评价上,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评价,忽视评价的真正目的是学习反馈信息,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它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课堂教学评价是体育课堂的方向舵,是学生目标的定向评定。体育课堂评价应该是“随时的”也是“即时的”,还必须是“适时的”,而绝不能是“费时的”和“过时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和要点是“教师心中有对学生的爱心并随时进行有效评价的意识和方法”,教学评价必须是有准备的、有预先设计的、有爱心的和有技巧的工作。
(四)学生伤害事故束缚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安全工作无小事。由于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学生安全问题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前提。而体育教学在开放环境下操作起来挑战性、竞争性很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体育教学安全似乎已成为颇受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大致可以归类于两大类:一类属于教学责任安全事故,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的原因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另一类属于意外安全事故,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可确定性原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其实,无论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不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任何细小的安全事故,然而体育教学中发生各种严重程度不等的伤害事故在所难免。虽然有文件明文规定属于不可避免的意外的伤害事故学校老师可免去责任,但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出现一点伤害事故,麻烦事就接踵而至,这是绝大部分体育教师都亲眼所见或亲身体验过的。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既然是创新,是改革,那么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学模式方面、组织形式方面肯定有教科书上没有的,在此情况下出了伤害事故怎么办?这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与其引火烧身,不如偃旗息鼓。这可能是广大体育教师首先的想法。这就造成了我们经常所见到的现象:课堂上一味强调安全纪律教育,取消了带有危险性动作的课程等一系列与课程改革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对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将防范措施与业务提高相结合。在课堂管理方面严格要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场地器材符合安全卫生要求;活动前仔细讲解,正确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对受伤学生及时采取适当的救护。同时,上级有关部门应及时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解除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也可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以将损害减少到最低。
综上所述,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还很多,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这些问题将越来越明显。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现实,以便在以后工作中,更好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真真正正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1
2)现在因经济条件改善,多数老年人比较注重防衰老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并根据科普知识自己诊断疾病,但他们缺少诊断依据,缺乏必要的病理、药理知识,缺少诊断疾病的真正能力,导致延误疾病的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药害事件。
3)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用药的疗效、毒副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减退,用药依从性增加,其每天服药时间、次数时而记不清楚,可出现重复用药或漏服,而年轻的休养员用药的依从性较差,自认为身体状况良好,病情稍微好转即停药或不按医嘱用药等,结果是血药浓度波动过大达不到治疗目的,有时药物在体内蓄积损害机体的器官。
4)我院接纳全国各地的休养员,其中大部分人不从事医疗工作。由于工作环境和紧张等因素,有的患有高血压、慢性胃炎等疾病,初次用药时有些药物的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必须与患者讲清楚。如服用美托洛尔要求该药在使用时剂量一定要准确,否则将不能准确地控制病情。美托洛尔属中等脂溶性药物,食物中的脂类能影响该药的吸收,因此采用空腹服药,而不选择生物利用度高的饭后,所以药剂摆药时切记交代服药注意事项,护士按医嘱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军队疗养员康复合理用药的建议
1)药师应定期随医师查房,帮助老干部及时清理自备药箱中变质和过期药品,指导、帮助老干部贮存药品。针对老干部记忆力减退现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将每天所服药品做一记录,保存药品说明书,保障用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宣传有关药物知识,特别是用药注意事项,了解临床用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经济浪费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1]。
2)药师深入疗养科室,了解休养员用药的有效性和依从性,指导、检查护士摆药情况,医护人员需详细说明注意事项,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通过多次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目的。
3)提高医护药人员素质,院领导应重视临床药学开展,使其在参与疗养康复的诊疗中,以合理用药为原则,为医休双方提供药学技术服务,逐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为药学人员提供轮流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教学活动的机会,提供在职学习的条件。
篇12
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测试
笔者为1000名高职生做了心理健康测试,测试题所显示的结果令人感到吃惊:在所调查的1000名高职生中,只有215人心理健康,497人有轻微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很严重的人高达288人。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高职生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1.高职生有抑郁自卑心理
笔者调查了某高校300名高职生,发现心情愉快的学生人数为70人,心情一般的人数为53人,感到郁闷的人为79个,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的人数高达98人。这些数据表明,很多学生都处于抑郁自卑状态。
很多高职生走进高职院校是一种无奈的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还有的人感到自己前途渺茫,不知道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因此郁郁寡欢,十分自卑。同学、朋友聚在一起,不免进行攀比,这样经济条件稍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高职生一般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没有表现欲,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他们很少有快乐的情绪。
2.高职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笔者对300名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做了调查,积极完成作业,学习有主动性的人数为43人,基本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的人数为53人,29人学习的时候偶尔积极,139人从来不主动完成作业。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的高职生学习积极性非常差。
很多高职生家庭环境较好,没吃过苦,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沉重负担,迫于家庭的压力才上学。还有的人只想混一张文凭。所以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惰性,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业。
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高职生其实内心矛盾。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学业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很后悔。
3,高职生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很多高职生自我防护能力差,自理能力差,情绪十分不稳定,容易产生波动,没有勇气面对困难,碰到挫折后就会一蹶不振,所以经常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更有自杀的事件发生。
二、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身原因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变化的转型时期,因此容易产生心理波动。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认知上发生偏离,导致面对困难,不知所措,逃避现实。
2.外部原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和挑战充斥着整个社会。这些因素使高职生感到无所适从,心理负担沉重。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高职生因为院校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就业中更处于不利地位。
三、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能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载体。因此,一定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多组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这些工作小组可以多举办一些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还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够疏导学生心理,使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
3.加强高职生的自我健康教育
高职生的自我教育在自我保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影响人格的发展。高职生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调整自我意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消除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情绪,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4.鼓励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可以学会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5.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缓解就业压力
篇13
1.学校体育文化能帮助中学生准确评价与认识自我,促使身心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让中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如加入各种体育团队,参加田径、球类、体操等各种活动,以及各种体育比赛,从中体验成功,提高个体身体活动能力的有效感,促进对自己的积极感知,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自卑、自负逐渐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自强。
2.学校体育文化能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通过“战术”配合来表达你的意识和情感,能让陌生的你、我、他成为运动场上默契配合的伙伴、场下无话不说的朋友。
体育运动是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环境之中进行的,随着场景、内容的不断变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更替,你需要及时调整自己待人处事的方式,同他人进行沟通。只有这样,你才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种种乐趣,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从而提高你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的能力。
3.学校体育文化能帮助中学生保持健康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在紧张学习之余,参与体育运动和观看体育竞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最佳状态。因为体育活动能丰富你的生活,改变你的心境和思维方式,改善你的情绪,帮助你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体育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你的兴趣和爱好;体育内容的复杂性和多边性,能激发你的应变能力。因此,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能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感。
4.学校体育文化能帮助中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使中学生具有自信、自强、宽容、大度、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行为素质和心理品质。
运动和比赛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主要活动方式,中学生利用公平合理的竞争来表现自己,不仅锻炼了独立性、果敢性、坚忍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还增强了自信心、上进心、不畏困难、敢于拼搏等品质。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中学时期是中学生人生中求知、转折的重要阶段,心理对自身和外界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文化的丰富多彩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面对年龄较轻、学习压力较重、心理承受力不强的中学生,对其心理健康能发挥积极作用。
2.建议
学校体育文化面对着特殊的群体,心理是否健康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学校体育文化的优势?下面给出几点建议:
(1)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人文化。学校体育文化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把体育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如运用各种传媒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要以公平竞赛、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风尚来教育、感化学生;同时更新体育观念,使中学生认识到强健身体是人生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及各种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培养中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2)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绿色化。要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修养。要积极改革各种体育考核办法,改进对体育活动的各种评价措施,支持组建各种体育团队,支持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运动项目,形成自己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科技化。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器械的建设成为体育文化的载体,它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了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品质,这些又折射了人们的心灵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彻底理解。先进的体育设施、场地,能够对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陶治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