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科学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在有效地时间范围内,适当的加快教学步伐,这样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头脑,同时还能振奋学生的精神,促使在课堂上集中精神,并且还能有效的延长学习时间。轻负高质的教学要求,就是要求我们在轻负的前提下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高质量的课堂要达到高密度、大容量,这就要求加快教师的教学步伐。课堂节奏加快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增多了,自然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高密度、大容量,必然要求所教内容要精湛,要突出该堂内容的重难点,避免出现以往的“灌输式、机械式的教学以及题海战术”,在有效的45min内完成有效的教学内容。适当的、科学的加快教学步伐就是现实这种轻负高质教学的措施之一。例如,在教学“元素化合物”这章节内容时,首先要以物质作为教学核心,接着联系“结构-性质-用法”以及“性质-存在-制法”这两中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最终逐渐提升初中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3教学中实施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问题式的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而言的,它以“问题”为纽带,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开拓思维和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浮力”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下这几种方法来开展问题式的教学:

3.1情境的创设

漫画之一,国王将皇冠交给阿基米德,设法验证其真假。漫画之二,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水溢出,人变轻了。教师在出示这两幅漫画的时候,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对其进行叙述,再通过这些漫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进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

3.2为引发思维提出问题

教师在提出了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唤起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这堂课我们也来研究一下该现象,阿基米德进入浴缸所涉及的物体有哪些?那么,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什么呢?我们是要研究谁与谁之间的关系呢?”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分析、回答,最终引出浮力的概念,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在上课之前明确其所学的方向。

3.3自主、探究、合作,加强自我的纠错、完善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将相关的器材分发给每个小组,并让小组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讨论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生生之间互帮互忙、优生带动差生、锻炼学生的胆子、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等。此外,教师要主要对小组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促使学生及时的改正、完善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定律的完整结论。

篇2

笔者举个极端的例子,曾听了同年级组老师“代数式”一课,执教者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刚和爸爸。小刚的身高用X来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刚的2倍还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2X+4)表示。老师问:现在告诉你小刚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2×85+4=174厘米。老师继续问:那么如果小刚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这样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提问“你还能说吗?”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不是真符合实际?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似乎改变了。课后,我问上课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振振有辞:我这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解决了“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

相对比,我在上该课时采用了这样的情境:

师: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屏幕上出现),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都怀着好奇心,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哪!”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二、暖风熏得学生醉――学生动起来就成功?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三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但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笔者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且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如我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取25”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同时出示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获胜?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然后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与同桌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时教师也应参与进去。最后我请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十分到位,在活动中知识得到了内化,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昔人已乘黄鹤去――应该完全摒弃传统教法?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2、不板书。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由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3、不作业。笔者在2005年参加了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其中8节课,竟有6节课学生整堂课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5%。有1节课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翻开作业纸,下课铃就响了。

篇3

1.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答问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1.2 突破难点,降低难度。

为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够着,同时也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设计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难点处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难困惑,使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应该成为提问教学中最值得推广的手段。

比如在讲解《体温的控制》一课时,为了突破难点―――体温调节的过程。笔者出示正常温度下皮肤血管口径大小的幻灯片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当外界为低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为高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人体是通过什么方法散热的呢?

1.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多角度的变化,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训练学生的思维。

2 科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2.1 提出的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否则,反倒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进行“力”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队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秤演示给以否定,使其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动机,把握探究方向。

2.2 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刻性。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兴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则学习兴趣将会降低,就会分散注意力。在课堂中尽量避免向学生提问没有深度的、低效的、无用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等等。学生对这种问题往往会不假思索性喊叫,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而且表面上热闹,造成教师反馈失真,影响学习效果。

3 科学课堂提问要注意的细节

3.1 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包括学生上课时的表情变化等。课堂教学反馈,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收、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收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而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反馈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及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给予反馈。

篇4

(二)学习环境

初中翻转课堂有两个学习环境:一个是基于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环境。我校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搭建了学习平台,并为教师和学生配备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教师通过教学平台,上传相应的、提前录制好的教学微视频、导学案以及拓展资料,学生则通过平台获取视频,自主进行知识的自学,并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来选择拓展资料进行补充学习,完成预习测验题。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把自学情况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精确把握学情,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在线互动、答疑释惑,真正实现把“教师”带回家。另一个为真实的教室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传统的教室进行了重新布局,打破原先“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格局,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4~6人形成一个小组。

二、我校翻转课堂的学科教学特色

学习有效性有三个维度:一是学习速度,即学习效率;二是学习结果,即学习效益;三是学习体验,即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命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也是我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搭建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流程结构:课前———观看导学视频,达成知识传递,完成自学检测,提交疑难问题;课中———交流学习收获,归纳共性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有效达成目标,开展多维练习和巩固内化提升。课后———进行自主个性复习,完成下节内容自学。然而,我们认为学科特点不同,翻转课堂的目标定位和变革路径也应当有所不同。如何基于学科特点,寻求教学本质,丰富课程文化,改变课堂形态是各学科组实施翻转课堂的着力点。一年多来,各学科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研讨课、展示课等校本教研活动,积极研究,不断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翻转课堂模式。此外,就不同学科的翻转目标,也已经达成共识。我们认为:文科翻转课堂的目标除了落实语言运用的工具性目标外,重在拓宽学生阅读领域,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理科翻转课堂的目标为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外,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活学生的探知欲望。

(一)语文学科———把语文书读“厚”

初中语文学科的翻转策略为:一是从分课型入手,针对语文教学的“无序无型”,进行“分课型”变革。我们把语文课分为了三大模块“课本教学”“经典阅读”和“综合写作”,并把笼统的语文课分为五种课型———课文精读课、课文略读课、经典阅读课、阅读技巧课、综合写作课。教师按课型组进行分工备课,群策群力,自编相应的教程,录制相应的微视频,设计导学案,力求达到有型、有序和有效。二是从丰富课堂教学入手。课前以任务驱动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PPT、视频内容,并完成相应任务。我们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科学地记忆文言词汇,形成高密度的词汇网,令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区,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并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交流区进行组内问题讨论,将细、杂、低质量的问题先行解决,由组长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统一回复在教师的主题帖上。教师基于自学问题交流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立足学情。而课堂上,不再是以往落实重点字词句,理清文章故事脉络的浅层次讲解,而是抓住文章的一个点进行突破,将情感、价值观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教师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学生深入探讨,鼓励多元化的解读和表达,传递正能量。三是从拓展课程资源入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只是对课本知识的获得,更是精神品格的塑造。为了给学生精神提供“根”的滋养,语文组教师开出《温州二中作家作品导读》《古典的中国》两门校本课程,并在全校普及。每位教师再立足自身特长,根据自己既定研究方向,制订个性化的课程,以文学课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自身的研究与发现。例如,我们现在有:尹俊杰老师的“文学史教程”;黄筱琳老师的“现代诗歌教程”;郑小红老师的“电影美学教程”;潘志敏老师的“红楼梦”解读教程;杜亦平老师的“温州乡土文学”课程;吴积兴老师的“中国风写作教程”和寓言创造社;倪海娜老师的“瓯潮诗社”;王璇老师的“青葵话剧社”;等等。通过上述途径,我们力求让语文课成为充满热情、激动、憧憬,情感荡涤和心灵互动,并将师生的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二)数学学科———翻掉“第三种负担”

培养数学思想,提升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价值所在。我们的教师不缺乏让学生得分的技巧,但知识和技巧只能解决具体问题,而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触类旁通的,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应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更高超的技艺。基于此,我们的数学学科翻转策略是:翻掉“第三种负担”,激活数学思维。什么是“第三种负担”?它其实是学生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里所产生的负担,是由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负担,常常在课堂上产生。目前的数学课存在重结论、轻过程,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的弊端,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于是,便产生了“课上貌似听懂,课后却不会做题”的第三种负担。如何翻掉“第三种负担”?首先,我们按照“我预学—我梳理—我检测—我求助—我挑战”这样的思路设计好导学案,将核心概念和重难点知识录制成微视频,在导学案和微视频的作用下,因为学生课前深度自学,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对其就印象深刻,能轻松掌握;课堂上,实行当堂作业,反馈学情,力求做到“堂堂清,日日清”,以减轻课堂所产生的学习负担,并创设相关的情境,精简练习,旨在实现情智迸发、充满灵性的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由听懂变真会,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力;其次,借助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移动学习,布置个性化练习供学生在线检测。师生在线互动,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把数学教师”带回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点上有所成就。

(三)英语学科———在跨文化情境中快乐学习

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记忆性、应用性、新异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当孩子面对一段非母语的文字,他需要运用自己的学习意志去理解、消化,如果词汇积累不够、交流互动缺乏、语言环境生疏、文化背景缺失,那么英语学习必然也会枯燥无味,孩子将会变得被动厌倦、思维迟钝。任何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开始时都是“起源于兴趣,之后才是需要。”基于此,英语学科的翻转策略为:一是录制导学视频,铺设学习台阶。由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差异性,学生一进初中就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培优和辅弱,须在“课外”下功夫。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语法微课程、阅读策略微课程和复习微课程在课前先自学,连基础薄弱的孩子因为有了事先准备,课堂上他们也能参与进来。学生在教师视频带领下,怀着一颗好奇心去阅读、去探索。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也变成了学生展示英语风采的舞台。二是利用平板终端,创设跨文化情境。平板上存储大量经典的英语原版电影、英语卡通片、英语歌曲、其他英语教材、学生的优秀习作等;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和图文等资料,随时随地地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且平板的音频播放和录音功能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反复模仿语音的平台,积极开展开心词场、语音网络投票、情景对话微课程比赛、出题比赛等活动也锻炼了学生英语的表达和运用能力。这种潜移默化、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他们在无意中提高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跨文化的意识。

(四)社会学科———让知识鲜活起来

社会学科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上。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将思品、法律、历史、地理及人文有机整合,如果不对现有教材进行精心处理,社会课就很容易变成说教课。如何让社会学科教学能唤醒学生心灵,传送生命气息?我们对社会学科翻转的策略是:课前微课助学,课堂价值引导。将课程中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地理概念、历史事件等)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则以价值引导为主,将重难点问题,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探讨辩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来改变和创造世界的欲望和冲动,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枯燥的知识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探讨的形式变得鲜活起来,这种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5

3.创设新颖的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心思都放置在历史知识的听讲中。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提问时,不能够盲目的按照教材中已有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创设新颖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问题创设,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服务。比如说教师在讲授清朝末年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有《》《》《》《》以及其他各种条约,这些条约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很多知识容易混乱。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个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台湾人们的反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就要进行思考,哪个条约的签订,关乎台湾人民的利益,然后通过回忆各个条约的内容,知道答案是《》。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水平。

篇6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图,这些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在地理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通过认真阅读地图,从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通过地图的直观作用来让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把地理理论知识和地图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地图时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通过认真分析地图,能让学生建立对地域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这一直观教具,并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科学方法,使他们提高地理综合能力。四、创设生动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快速地进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中。

(2)运用丰富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多是图表教学,要实现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图片、地球仪、多媒体等资源,创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升,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学习动起来。采用游戏教学、模仿教学等方式,将学生从静态转移到动态,如让学生绘制中国省份图,制作图表等。当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众多,如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在于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篇7

一般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虽有表述,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不能总是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适当的有所突破,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隐性历史知识要比显性历史知识更具说服力。部分情况下,隐性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可以阶段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第一,起始阶段的隐性知识挖掘,应集中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透露一些比较隐晦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找资料,或者是每一节课都讲解一些隐性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保证下一节课学生还想继续听故事。第二,隐性知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应与学生共同联手来查找知识,教师须将隐性知识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完成固有知识的教学工作。第三,在隐性知识挖掘习惯后,学生会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想知道的内容。但初中学生的手段毕竟有限,因此他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在客观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历史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教师可与班主任交流,在自习课时间或者是其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历史题材影片的观看,并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第二,参观历史纪念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比较表面化,即便有图片和数据,依然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枯燥、无聊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参观历史纪念馆,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带领学生去接触各种有质的东西,让学生深刻的牢记历史。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需进一步努力,应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开辟较多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篇8

学生一般都喜欢性格开朗、教学有激情、知识丰富、能带动课堂气氛的教师。所以,要做好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也对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了解,要了解社会的流行资讯。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教师要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建议,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可以让学生以匿名的形式写出对教师的看法,而教师要勇于接受并进行改正。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与同事互相交流,对专家虚心求教,不断完善自我。

三、合理使用教材

智慧地处理教材教师使用教材要合理,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处理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来进行教学,就会使教学生硬、刻板,使学生们学得累,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无论哪种教材都是有教师发挥的空间的,新课程改革就更加要求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智慧地处理教材,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师要会使用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特点,整合教材知识,选择更好更适合的内容加入到教材中,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让教学变得轻松,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篇9

在新课改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初中语文课堂要注重朗读

朗读可以诱发学生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是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朗读教学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语文感知,它还能够激发学生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当前的语文教材与传统的教材不同,它更适合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能够在朗读初中语文教材的同时,加深对中华名族语言美的感悟,学生在丰富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积累更多优美的词句,这些优美的词句能够用于平时的写作以及语言表述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学生通过大声地朗读教材、声情并茂地朗读教材,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对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创设朗读情境。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朗读,效果也明显存在着差异。在一个氛围佳、角色分工明确的环境下进行朗读,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朗读情境,也能够更加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创设一个类似的情境,给学生分配不同的朗读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做法。而创设情境除了分角色进行表演之外,还包括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使用,挂图、小道具的使用等等。

2、教会学生朗读技巧。要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教材的范读,范读可以是教师自行进行朗读,也可以利用音频进行示范性朗读。在范读的过程中,逐渐将朗读的基本技巧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从起初的模仿,逐渐转变为自我朗读,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3、通过媒体教学来唤醒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当前学生的朗读缺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却执迷于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朗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通过媒体教学来唤醒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

4、通过科学的评价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对所有朗读的评价都是一样的,那样学生便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给予科学有效的评价,切实使得学生在评价中得以提高。学生不断地进行朗读,教师不断地进行评价,在这样的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朗读水平。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朗读热情,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朗读素养。只有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学生才会更愿意向老师学习朗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二、初中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感

1、引导学生从字词中揣摩语感。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字词,也有一定的文字和语言功底。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不会正确的运用。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感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文本内容中的字词进行揣摩,加以理解,弄清字词在文本中具体的含义和作用,从字词中揣摩语感,注意语感的积累。

2、关注学生从阅读中积淀语感。阅读让学生的视野拓宽,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初中生通过阅读与语文知识有关的书籍可以提高自己的涵养,丰富自己的见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从阅读中积淀语感,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学生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阅读才能获得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学生阅读书籍的类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具有阅读价值,比如一些描写暴力、血腥的书籍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积淀语感。这些充满暴力字眼的书籍会让学生时刻处在紧张、兴奋的状态中,也许在短时期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长期下去,会让学生心灵扭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通过筛选后的一些书籍积淀语感,从而达到语感教学的目的。

3、促使学生从诗词中把握语感。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我们从短小的语句中可以感受作者全部的感情世界,同时也可以感同身受,与作者领略盛唐的繁华,晚唐的衰败。因此,教师需要促使学生从诗词中把握语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理解诗词,欣赏诗词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诗词来把握语感。在诗词欣赏中把握语感是初中语文语感教学的一个途径,语文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诗词的魅力,促使学生能够投入诗词欣赏中,从而感悟并把握语感。

篇10

2.课堂组织形式需要创新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校守旧地、永恒地使用一套教学计划,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是他们百用而不厌的秘密武器.要创新总是畏手畏脚,因为害怕改革后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在一些学校里,学生成绩直接影响教师的薪金和教师职称的评价.这种用学生成绩来激励教师的办法恰恰束缚了教师变革教学方法的思维与手脚,使他们不敢创新.课堂时间只有一个单一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分配任务,学生遵守应对任务.这种单一的被动形式的组织,严重阻碍了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必要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新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如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根据班级成绩分组数,一般组人员数量不能太多,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组,每个组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创新学生的培养目标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成绩,让学生有能力继续学习知识,这是文化发展模型的表面类型的学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从一个事实中推断出其他事物的思维能力.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新时期,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最重要的是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创新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效教学的主要体现.

4.要用不同的标准来

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考核用于每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使他们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可以慢慢建立学习信心.只要有信心,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篇11

教师讲得过多,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就少,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我们把弗氏的这个观点称之为“再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动脑、多探究交流,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在上新课时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如果学生在一堂课中老是被教师训斥,早已心灰意冷,哪还有心思去学习;不仅如此,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甚至会讨厌教师和厌倦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再充分肯定;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讽刺挖苦,而应给予鼓励;对学困生要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在课堂上应常用:“你回答得真好!大家为他鼓掌。“”噢,还没想好呀,没关系,继续想。“”你能再想想吗?“”不要紧,我会帮助你的。“”成功了,祝贺你。”等语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篇12

2.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化学教材的编排,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科学,主干知识明晰,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使得学生在初学化学时能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学习,不会感到内容的不适应,反而感到生动有趣。

3.教材语言生动有趣,版面图文并茂。初中生的学习最忌死板的说教和空洞的理论。新教材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难理解的现象,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阐述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乐于阅读,在版面设计方面,有图画,有文字说明。图画可观可感,文字说明有感染力。学生打开教材,就会被教材的精美设计所吸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实验教学,趣味性强。化学是实验学科,不能靠学生背化学方程式如背实验步骤来进行化学教学。教材增加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实验的天地里去欣赏多姿多彩的实验过程,感受各种实验的妙处。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使每一位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化学就感到化学的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材有着如此的优势,那么,教师该如何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利用好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学好用好教材是关键。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把教材看做本,研究好教材,把握教材的实质,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通过教材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用好教材就是要用活教材。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是一个范例,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灵活运用教材,活学活用,创造性使用教材,从而用者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结合初中化学学科教材内容,采用边讲边实验教学法

初中化学学科教材的变化,随之带来的是教学法的改变。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化学是实验学科,教师不能靠讲实验来让学生学实验,不妨采用“边讲边实验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感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枯燥,是以活生生的实例为基础的。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问题当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具备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能力。如果学生对问题感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然后在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篇13

二、引导并激励科学探究的进程,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课程培养目标之一就是: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重要的,而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通过激励、铺垫,使学生具有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这样才能通过科学探究来发现规律,得出正确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基础,增长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探究中,对于实验中如何捕捉实像、观察实像,这本身就是实验探究的难点。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对实验进程进行引导,实像怎么去寻找,如何才能得到最清晰的像,学生在动手探究中不太注重物距与像距的比较并记录。笔者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针对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必要时激励学生敢想、敢做,正确的给予肯定。学生认识到要完整地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像,而且要观察像的大小、倒正,尤其还要比较像距、物距。有这一层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探究更增加了信心,从这一点上更是激励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实验。随着实验探究的进行,探究的难点出现了,如何观察虚像?虚像是光屏接受不到的,这个时候笔者又因势利导,让学生回顾在平面镜成像、观察水中的鱼时,形成的像又是如何观察的,同学们思考并找出虚像,既然在光屏不能得到,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笔者引导学生,把凸透匀当平面镜,把蜡烛火焰当游鱼看待,学生终于明白,虚像观察时需要逆着射出光线的方向去观察,才能发现它,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于是同学们在笔者的引导下相互合作,都观察到了虚像。可以说,这个科学探究,在笔者的不断引导并激励下,同学们都完成了这个实验,探究的规律都很全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提高。三、完善并促进科学探究中的交流与评价,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益,升华科学探究的成果

在新教材中,新课程教学中都十分强调科学探究中的交流与评价。学生无论在进行中还是完成科学探究得出结论之后,一定要完善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有共同感悟与思考,对探究的结果再深化认识,对探究深入的学生可以拓展和延伸,在讨论和交流中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效地补充,这不仅对学生起到了启发和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有力地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发现问题取长补短。可以说,合作交流、自我评价更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彼此的互动中触发新顿悟和灵感,让讨论更加精彩纷呈,让科学探究的成果更加辉煌。

笔者在科学探究之余,和同学们平等交流,有时共同商讨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探究方法。笔者经常提供一定的目的问题、情景、资料、信息等,有利于学生争议、交流,学生中大都可以对每一个科学探究写出一定程度的探究报告,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识。在合作中,学生既能坚持原则又能互相尊重,吸收他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丰富自己的结论,都具有团队精神。这样大大提高了科学探究的效益,升华了科学探究成果。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坚持以上的做法,认真积累,形成了一点教学经验,由于水平有限,总结得不够具体全面,敬请批评指正。但笔者深刻认识到: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成为探究型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