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欣赏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音乐欣赏教案

篇1

下面我们就以音乐欣赏教案《春晓》为范例,对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来了解一下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现代音乐欣赏课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座位编排

本教案在座位编排上采用扇型小组式排列法,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一环节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正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现在,有些音乐教师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不顾学生的感受,不顾教学质量,完全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的现象。其实一切问题都源自“讲台”。一个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教师又敬又怕,甚至觉得教师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尤其是在音乐课上。像教案《春晓 》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当。“一领众围”的座位安排使学生在心理上变的轻松自在,与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

(二)导入

有了好的座位编排,更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了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更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气氛昂然,博得满堂彩[2]。

教案《春晓》的课堂导入严格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图,并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讲述《春晓》的含义,并由此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对以往所学古诗的回顾,又请同学们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描述,启发了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益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迅速的“进入音乐”,更有助于他们用心去聆听音乐。

(三)授新课

1、简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教案《春晓》在这个环节上设计的非常得当,它不仅对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等知识点进行了精炼的讲解,而且还及时的为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以提问,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又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开发思维迷宫的钥匙。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只有通过认真的聆听音乐,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和风格美。[7]

教案《春晓》在聆听之前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受?词与曲的结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问题提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使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而变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功能的直觉性,加强了对音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复听并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以在教案《春晓》中,在学生复听并小声哼唱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红色皱纹纸、剪刀、小录音机、有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看似与《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毫不相关的物品,却在老师的问题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提问:“除了欣赏和哼唱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呢?”老师在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的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行创新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10]同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教师切忌将道具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会造成学生“活动”杂乱,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适当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可将教师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做学生的顾问,而不能代劳。在这方面教案《春晓》做的就很恰当。

5、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11]奥尔夫教学法不把理论作先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去尝试,去感知音乐,而教案《春晓》就从此基础上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做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教案《春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学生是审美的主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那些严肃高雅的音乐艺术接触较少,感到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他们往往对高雅音乐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们对大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兴趣盎然,基于这种情况,音乐欣赏课《春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激起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情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其中还存在着:导入方法不够新颖,有些环节缺乏趣味性,听赏《春晓》时目的不够明确等问题,但毕竟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只有正确的对待缺点,事物的发展才能有动力,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J].人民音乐,2001,(5):18—20.

[2] 本书编委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实用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5.

[4]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49.

[5] 李自密.教学艺术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伍新春,张军.教育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1.

[7]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32—34.

[8] 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报,2007,(5):158.

篇2

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优美抒情,第二乐段壮丽宏伟,是一首明朗的颂歌。"美丽的祖国""英雄的祖国""强大的祖国"从各个侧面歌颂了祖国,"辽阔的土地"古老的土地""温暖的土地"则从地域、历史、现实三个视角歌颂了祖国,言简意赅,实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这首歌曲被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歌曲音域较宽,气势宏伟,虽然不是一首儿童歌曲,但学生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还可以学唱其中的一些片断,因此将它作为欣赏曲目是很合适的。

2.学习者特征分析

班级共有33名学生,相对于一班,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各个村屯,不是那么的娇生惯养,非常活泼,自由奔放,相对于流行歌曲,网络歌曲来讲,红色歌曲深受他们喜爱,乐于接受,特别是对于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他们很喜欢,当听到这类题材的歌曲的时候,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精神振作。每次课前的红歌演唱,他们都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比如,歌唱祖国,大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3.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熟悉词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并能够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乐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一步感受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对于表现主题音乐的作用。

3.2 过程与方法:以识音识词,感乐感美,知学知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影音、图片多角度、多维度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快乐成长为音乐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用赏识激励期待的方式调动、评价每个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产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视听、演唱、表现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情感,树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心。

4.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熟悉词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并能够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乐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一步感受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对于表现主题音乐的作用。

4.2 过程与方法:以识音识词,感乐感美,知学知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影音、图片多角度、多维度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快乐成长为音乐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用赏识激励期待的方式调动、评价每个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产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视听、演唱、表现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情感,树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心。

5.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感受音乐"为理念,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疏导、指导、辅导的作用,通过识音识词,视觉导入法;感乐感美,情感教学法;记谱记律,学唱法;才能展示法;多媒体展示法。

尽最大努力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让他们快乐成长。

6.教学过程

6.1 识音识词,记谱记律,激情导入:

(1)同学们,有一首影视歌曲,在电影没有公映的时候,它就已经被人所传唱了,而且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截至目前已经被中国人传唱了五十多年,这首歌曲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用一周的时间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曲的词作家、曲作家、还有原唱通过这部影片,这首歌曲结成了情深意切,情意浓浓的友谊,在纪念歌曲的曲作者逝世一周年的大型音乐会上,当歌唱家再次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为什么现场的人是那么的充满激动,掌声是那么的滂湃?台上台下为什么一片沸腾呢?你们知道这部电影名字是什么吗?这首歌曲是什么吗?这首歌曲曲作者词作者是谁?这位动情演唱的歌唱家又是谁嘛?想听想看这个视频吗?

(2)欣赏电影主题歌曲《我的祖国》

A、同学们结合视频回答相关问题(上甘岭;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歌唱家郭兰英)

(3)出示歌谱.

(4)首先熟悉一下这首歌谱相关乐理知识

几拍子 演唱形式 两个乐段

(5)聆听学唱主旋律《我的祖国》

(6)观看"我的祖国"视频: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通过网络影音及图片,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聆听接触《我的祖国》,通过回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视听能力。让这首歌曲在学生心中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音乐是听觉艺术,很多歌曲不是刻意的去教唱而记住的,潜移默化的视听情景的创设,这首歌曲的主要旋律会悄然声息的走进学生的。

6.2 感乐感美,视听学唱,情感升华。

(7)结合《我的祖国》主题歌曲视频引导指导学生进一步对作品进行理解,感受两个乐段所展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的教育。

(8)《我的祖国》创作背后的故事:并随着音乐小声哼唱。观看视频: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任何一部欣赏歌曲,都会有其创作背后的故事,通过视听,学生会身临其境的多角度、多维度去感知、理解作品,比教师的介绍要生动直观。

篇3

但是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和它的特殊性。音乐教师走入了录音、录像观摩课、单纯的听音乐的误区,给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被我们列为重中之重,音乐欣赏课就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的优势,发挥其作用。真正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形成的作用。

一、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

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天性里有种不安分的因素,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是对于音乐来说,除了从小受到过正式的音乐训练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只是停留在听、学唱的阶段上,他们觉得好听,就会去喜欢,主观上并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选择性。

他们喜爱的往往是现今的流行音乐。象周杰伦、蔡依琳等这些流行歌手的音乐。举例来说:我曾经调查过我的学生,他们就很喜欢这些流行音乐,很多人都自己买了随身听,MP3整天带在身上听。当我问他们喜欢怎样的音乐课的时候,80%以上的学生要求音乐课就要欣赏流行歌曲。这些都是由中学生的特定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并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好,而是要引导学生更多的欣赏具有更高艺术价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逐步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一)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用一些有情感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懂得他们的心理,运用自己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热情。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

(二)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努力完善自身情感的投入,吸引住每一位学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实践之中,在音乐中去加强情感体验的深度,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乐曲都有自己包含的不同的情感思想,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融入到音乐中去,全面的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感情来带动学生真情的进发,从而到达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歌曲《松花江上》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深切的体验歌曲作者所表现的在中华民族家破国危时的悲愤心情,把握歌曲凄婉、悲壮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进乐曲,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作用。

(三)逐步引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例如在课间操或者午睡前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一些优秀的曲目,在学校内多举办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如艺术歌曲比赛、小型音乐会,举办各种音乐兴趣小组等等,逐步的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音乐。

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

提高,全面提升业务水平

教师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导。“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来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③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审美素质的修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欣赏课重要培养的一种素质,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肯定是教不好学生的。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修养就要做到

(1)增加自身文学底蕴,多读书,多记读书笔记,增加自身文学修养,

(2)身正为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3)注重美学修养。

(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有的放矢。要多听、多看、多想,要学会领会作品的音乐语言、音乐效果、旋律如何、节奏特点、声部的组合情况、乐曲的发展情况等等。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音乐美学和音乐史方面。教师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授课时引经据典,使授课过程才能更加吸引学生。

(三)学会熟练的使用各种多媒体设施,从而更好的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保证。例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就可以利用电脑来做一个课件,有音有画,可以将曲目表现得更加活灵活现。有些条件差的地方,也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认真备课,采用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式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说,备课更加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编写教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编织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变的教学过程,将音乐欣赏课上的有声有色,时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钻研教材。“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音乐教材,才能把握住教材的要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并找出其重点和难点。”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制确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案设计。”例如同是一首曲目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就不能相同,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要求得更加深入,要在掌握乐曲感情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理论知识。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意找出正确的授课难点和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教具。“在欣赏前的提示、设疑一定要明确、恰当,以便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铺平道路。”教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不能松散,或者是前言不搭后语,要连贯,不能给人以突兀 的中断感。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要自然,否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

(二)上课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完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不能上成录音、录像观摩课,如果每堂课都变成按部就班的音像制品的放映式接受课,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不是很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教师都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简单的录音、录像观摩课,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就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措施。要把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观摩法、熟悉主题法、律动法、直观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调整乐谱顺序法、谈论法、启发联想法、启发想象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上成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将讲述法――讲述梁祝之间的爱情故事;观摩法――观看《梁祝》的剧照、图片;熟悉主题法――边讲故事边播放《梁祝》主题;律动法――在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随乐曲舞蹈;直观法――将乐曲的曲式结构、主题旋律列出,供学生参考,谈论法――由学生参与谈论乐曲的思想感情;启发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在古代时,梁祝相交的真实情景相结合。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味,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当今社会,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利用、相互借鉴,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势所趋,音乐教学的改革也必将顺应这个潮流。“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方法,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深化学生的欣赏层次。”冒继光先生在他的论文中谈到用散文化的语言讲述音乐、用多彩的画笔描绘音乐、从历史的视角理解音乐。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文学、美术、历史、地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乐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讲述1998年抗洪救灾中涌现的英勇故事,同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给学生讲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从文学、美术、音乐等多角度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促进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前我国的教育机制正在由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单纯的以教、授为目标,要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篇4

一、准确把握教材

1.深刻挖掘教材内容

音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获得有效生成的客观条件。课前的预设是课上生成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教学的生成性有赖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质量也源于预设的好坏。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上课之前做了精心准备(预设得完美)也是直接的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都直接影响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顺利。

(1)积极地聆听体验。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艾伦・科普兰这样评价倾听的重要性:“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尤其是欣赏诸如大型的歌剧、交响乐曲、协奏曲等音乐体裁时,由于这类作品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遥远,导致学生缺乏欣赏和聆听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近”音乐教材、熟悉音乐作品,进而乐于倾听、喜爱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2)恰当地点拨解说。由于音乐的模糊性及其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预设时需要依据学生欣赏音乐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恰当地点拨解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对音乐进行充分的思维、想象,使之主动挖掘、深入理解音乐文本,从而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成性教学。对于距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学生感到较为陌生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预设教材时,更加需要对这类音乐作品进行恰当、及时的点拨,以引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乐曲挖空心思地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吸引学生对陌生乐曲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聆听和探究的音乐活动中来。

2.灵活重组教材内容

欣赏教材是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音乐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突出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渗透,生成性的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灵活进行重组,把单一学科的音乐知识与多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生成多样化的音乐理解。

3.对比探究教材内容

在生成性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握有关音乐作品理论方面的知识,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兴趣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入手,使音乐作品中涵盖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渗透在聆听、体验音乐之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继而更积极地聆听和记忆音乐本体性的多种要素,生成多样化的精彩体验。

二、悉心洞察学生

1.了解学生的欣赏水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预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应以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要考虑到教案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若教师仅从教材和自身教学风格的角度考虑如何“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不关注学生如何“学”,那么,这种预设无疑是僵化、片面的,所实施的教学也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全面预设教材,更应该充分预设学生,对学生现有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在课堂中仔细观察学生的音乐表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整体发展水平,以求在教学过程中作出正确决策,导向教学的生成性、精彩化。

2.把握学生的欣赏心理

在生成性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预设要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便是依据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来组织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欣赏教学中来,进而产生对音乐体验的五彩纷呈,导向开放性、动态化的生成式教学。

三、充分利用资源

1.调配课内教学资源

预设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努力寻找、开发和利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来为生成性欣赏教学服务。音乐教材、音像资料、实物器材、多媒体辅助教具等均属于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此外,教师与学生围绕音乐作品展开的对话、互动、合作、探究等亦可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预设时应依据中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维度地搭配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点燃学生音乐想象和思维的火花,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以实现动态化、生成式的音乐欣赏教学。

2.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课外活动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虽不属于课堂教学范围,但其作用不容忽视。在一项“‘你如果有2小时空闲时间,喜欢干什么’的调查报告中,选择听音乐的中学生占到46.8%,排位第一”。这说明在课外的闲暇时间中,倾听音乐是中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显示出听音乐在中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课外资源,并将其合理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来为生成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服务。

总之,诸如通过网络资源和电视节目,阅览课外音乐书籍,观察生活中的音乐以及社会调查采访等多种方式,均能够拓宽音乐信息的来源渠道,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欣赏个性,让学生多方面地体验音乐和理解音乐,从而为课堂上的多样化生成铺平道路。

篇5

1999年,根据李岚清总理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乐的讲话精神,国家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从而规范了高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交响音乐欣赏这门课的教学,希望通过音乐欣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载体,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如何开设好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知识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区县,农村,很多同学在初中高中阶段甚至没有开设过音乐课,对于音乐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有些学生甚至把音乐欣赏课与唱歌课混淆,认为就是在课堂上唱唱歌。大部分学生对于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没有接触过,对于我国和国外的经典的音乐完全不知道。而我们开设音乐欣赏课,就是要让高雅音乐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对音乐进行分析,理解,因此在教学当中就会有比较大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为同学们普及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再循序渐进的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

二、开设音乐欣赏是对进行学生美育教育的很好的方式

将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条件,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成果。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音乐的美,是现实生活当中美的反映,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声音体现。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能够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培养丰富而高尚的感情;能够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培养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渗透到音乐欣赏的教学当中去。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同学们培养和发展音乐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一)、在教学当中首先要让同学们知道音乐欣赏是什么,它有几个阶段

1.美感阶段。当我们被某种音乐所吸引时,我们就进行了音乐欣赏的美感阶段.它是音乐欣赏的前奏和开始。

2.感性阶段。音乐是感情的艺术。它总是强烈的唤起我们的喜怒哀乐,唤起我们的情感体验,同时深深激起深藏内心的情感片段与音乐的共鸣。

以上两个阶段也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容易达到的阶段。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希望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

3.理性阶段。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它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听觉能力来做必要前提。理性欣赏更贴近音乐的本质,需要能感知、分析和判断音乐。

(二)、创新教学手段

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音乐,视频,幻灯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音乐,喜欢上高雅音乐。在课前把需要板书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 精心设计制作出来,利用幻灯机、投影仪可以将图片和文字引入学生的视野,这将给学生在视觉上冲击,让学生从单纯的聆听转变为有目的的欣赏。此外要要把音乐与视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会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更能在音乐的情绪、节奏上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通过视频,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发挥出大家的想象力,更加的容易融入到音乐当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了解音乐的内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音乐教师,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可行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备课教案。

高职院校开设非音乐专业学生选修的音乐欣赏课程应注重情感欣赏,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音乐创造的美,让学生可以在一种美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逐步完善其人格品质,达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篇6

一 多媒体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巧妙结合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广泛系统的欣赏接触音乐作品,就可以很快地增长对音乐的鉴赏力,同时也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音乐欣赏教学最好制作幻灯片课件,恰当而得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化设备进行教学,也可以将以形象思维的唱游寓于音乐欣赏教学中,会收到好的效果。他们虽然不像学龄儿童那样天真稚嫩的心态,但也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年龄特点,因而,在给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上欣赏课时,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少儿学生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纸、游戏、情景表演。

篇7

一、音乐欣赏的概述

1.审美心理的重要性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必将出现与音乐相关的审美心理活动,比如感知能力、审美心理因素等,从而使欣赏者得到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审美体验。但由于审美心理因素的进入,使得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清楚了解审美心理与现实音乐欣赏教学的联系,从而证实审美心理是音乐欣赏的良好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在教学课堂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审美心理提升不够明显,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良好保障。此时教师应做好表率工作,在不断提升自身音乐欣赏审美能力的同时,了解审美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并带动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与学习。音乐教师对审美心理的研究,是推进音乐欣赏教学更好地发展的坚实后盾。

2.音乐教学的追求目标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音乐的形式过于单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这需要教师用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带动学生,引领学生专注聆听,从而提升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变化来提升自身修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让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在聆听中陶冶情操,深入理解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已成为高职院校不断追求与探索的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灵魂得到升华与净化。

二、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授课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而音乐欣赏本身具有的净化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充分融入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下,可以使学生懂得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提升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心理教学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中,能够独立自主地感受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乐器、舞蹈、歌唱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体会与满足。

三、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施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欣赏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丰富课堂形式,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亲身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这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创建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可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来感受与接受音乐。

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在以往教学案例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教材是固定的,教师应灵活授课,一味地沿袭前人的课堂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活动方式,如节奏感练习、多声部和声练习等,既可以磨合学生间的默契程度,又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在实行的过程中,从被忽视到被重视,走过许多弯路。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音乐欣赏教学也在不断进步,但由于起步过晚而处于劣势。欣赏课上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本身也无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定了音乐教学的失败。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号召教师寻找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路,教师应当努力设计音乐欣赏课程教案,从更深层次探索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从而激励学生聆听音乐带来的美感。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2月至7月)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一名教导处副主任、专业音乐教师三人、专业计算机教师二人,课题组成员要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整理,要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章、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学习并制作出冀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十册各单元音乐欣赏的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乐曲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与乐曲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作曲家的图片、背景文字资料等。

2、实验研究初级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这一阶段为初级探索阶段,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对这种欣赏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实验方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修改。

3、实验的深入阶段(2006.2——2006.8)

定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讨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定期进行形成性的检测和阶段性的小结,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典型的课例,教案、总结经验。

4、总结思考阶段(2006.9——2007.1)

六、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七、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八、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二、设问答疑,让学生“活”起来

初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对音乐的理解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值得赞许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呢?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践证明,提问法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设计问题,就会使学生总处于一种很期待得到,期待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因此而持久恒定,思维想象也会因此主动参与,感知体验的程度也会因此而加深。因此教师在欣赏是可通过启发、诱导、提问的方式进行。有人将欣赏音乐分为3个阶段: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那么,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例如我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人音版第二册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器乐欣赏部分《瑶族舞曲》时,刚开始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学生嘘声不断,可我坚持住了,在前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首歌曲《追爱》同学们基本都听过,因此引入时我用的是这段歌舞表演,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把同学们的胃口吊的满满的,这首先便达到了音乐欣赏的第一个阶段:官能的欣赏。接着我便用大屏幕播放管弦乐队的演奏视频,同学们一下子便被那种恢弘的场面所震撼,听完一遍之后,学生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说瑶族人民很勤劳,有的说音乐很活泼,有的说瑶族人民多才多艺等等,对于这一课,作为教师的我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所听到的去联想,这正是应了音乐欣赏的作用之一,发挥学生想象力,对音乐进行审美的过程。达到了音乐欣赏的第二个阶段感情的欣赏。最后我才出示作者简介、作品背景、曲式结构分析、分段欣赏等,这时候学生对这些非常乐意接受,达到了理智欣赏的阶段,用这样的方式去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想象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篇10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的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极大地缓解了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许多优于传统教学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主流辅助手段。

1音乐文件播放快捷方便

音乐欣赏课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资料。传统存储媒体是录音磁带和录像带。由于我们每一堂课所需的音频或视频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盘磁带上,即使是,所需播放的顺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带上存储资料的顺序。上课时,要找到我们所需的音乐作品或重复播放某一音乐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磁带进行快进或快倒,这往往会因为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素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影碟机和光盘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播放的音乐素材,但音乐欣赏课分析音乐作品往往需要播放音乐作品中的某一片段,使用影碟机仍然会明显感觉到不便。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通过利用计算机播放器的数字计时和播放进度条可轻松、快速地对任意一个文件进行快进、快倒、片段播放等操作,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无限次地重复播放,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音频和视频文件进行编辑、剪裁,自己制作出所需的音乐片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播放和处理音乐文件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音乐欣赏课往往会同时用到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在上课之前不得不派学生将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视机和音响等设备搬到教室,下课后又得将这些设备搬走。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带上教案和存储课件的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即可。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通过板书和教师口头讲授,但由于板书的容量有限,且书写比较费时费力,有很多内容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尴尬局面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会存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授课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文字信息,有效地扩大了教学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从而能够有精力更为集中地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细节。

3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听觉联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好。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能更好地引发同学们的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以声音为其物质材料基础,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声音都不会有确定的含义,不可能对某一客观实体或它的运动过程做出规定性的、明确的、不容误解的描述。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语言不可能代替音乐,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对音乐的解释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将音乐与非音乐的因素相结合,就可以实现通过音乐来描述外部世界的目的,它们带给人的认识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如:与文字标题、诗歌结合的歌曲,与人体动作结合的舞蹈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歌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电影音乐。因此,如果我们利用编辑软件给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图片或字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单一的听觉感受变为了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拓宽与创造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固然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音频、视频素材的采集整理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重复使用,下一轮上课前不必再整理众多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只需打开课件即可快速熟悉讲课内容、完成教案编写,进而轻松地完成备课。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真可谓“一劳永逸”。

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会被发现。任课教师只需在课后根据课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件进行调整或修正,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使课件设计越来越完善。由此看来,使用多媒体课件上音乐欣赏课可以使我们获得越来越理想的课堂效果。

5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生的学习

一些复杂的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往往涉及图形、图像制作软件(如Photoshop),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如CoolEdit,AdobePremierePro,UleadVideoStudio等),动画制作软件(如AnimatorPro,3DMAX,Flash等)和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方正奥思等)的操作,单独完成困难较大。这就需要多位老师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使教师们在课件制作中得以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一些积件式课件信息量大,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应用于教学。对于拥有校园网络系统的学校而言,可以将这些课件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其他内容,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6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提倡老师们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否则很难体现出自己的意图和教学特点,只能充当“课件放映员”。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终究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非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我们应该根据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和媒体的特性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补充。第三,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所以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授课进度,突出重点和难点,否则即使是精心制作、功能全面的优秀课件,也容易使学生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第四,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教师既是课件的操作者和使用者,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件能非常清晰地体现教师的整体思路,但由于所有的内容和走向都是事先设定好的,所以它在教学中显得比较被动,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的播放会使学生变成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了讲稿演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课件以外自身主导性的发挥以及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调节。

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很多,但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毕竟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直至成熟运用还需一个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明确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设计出扬长避短的对策,探索出一条高效音乐欣赏课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更新之路。

篇11

2、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业务

不言而喻,要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材,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自身要有高素质。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应该很完美,应该是世间万物,无所不晓,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一定能迎刃而解,如果回答不出,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失去份量,对教学带来很多麻烦。因此,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身得要有一桶水的功夫,这就是说,作为音乐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加强业务进修,吹、拉、弹、唱,样样要通。在当今的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如美国,对于没有取得音乐专业学校文凭的人,连幼儿园的音乐教师也当不上。当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恰到好处,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3、要有详实的教案和科学的授课

上好音乐课,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常用音乐课教案一般包括:(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材分析;(4)教学过程;(5)教具准备;(6)课后反思。

a.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课:(1)组织教学、交待本课时学习任务;(2)基本练习:发声、音程、节奏、视唱练习等;(3)复习旧歌;(4)教唱新歌及讲授新知识,包括介绍新歌、启发、谈话,教师范唱、教唱曲谱与歌词、音乐欣赏;(5)动作表演。?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应掌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以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1)熟悉歌曲是前提;(2)范唱讲解要作好;(3)唱准歌谱是基础;(4)咬准歌词很重要;(5)善于鼓动不可少;(6)及时纠错要记牢。

b.音乐欣赏课:(1)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不仅能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而且对学生的爱好、情操、审美观等都会产生巨大影响;(2)欣赏内容包括声乐、器乐;(3)音乐欣赏方式:听录音或教师范唱、独奏等亦可;七、八年级可结合唱歌课来进行;九年级可整节课欣赏。(4)欣赏课的结构与教学的一般过程:①介绍作品的名称和内容;②听作品的音乐主题;③欣赏全曲,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听后座谈、讨论、教师小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中要掌握好两条原则:(1)“由近及远”,就是安排教材时,最好先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方面入手,然后逐步发展。比如欣赏中外音乐作品,宜先欣赏中国的,然后欣赏外国的。在中国音乐当中应先欣赏歌曲和民歌、民乐,然后欣赏较专业化的钢琴及管、弦乐作品等。(2)“由浅入深”是指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度与结构形式,表现手段等难易程度的深浅。一般说来,开始应该让学生欣赏内容较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的音乐作品,然后逐步加深。就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而言,也应力求从简单的音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宏大的音乐作品。

篇12

一、通过学生的认同感满足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

中老年人一般都喜欢他们年轻时流行的“老歌”,觉得听来亲切而惬意,而年轻人则一方面会认为“老歌”已经“过时了”,认为中老年人已经“out”了,另一方面则会热衷于流行歌曲,觉得当前的流行歌曲才更加悦耳和动人心弦,才更“对味”,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认同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更乐于欣赏当今的流行音乐。鉴于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认同感满足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非洲鼓乐》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江南style》的视频片断,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小幅度地舞动,以释放高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热情,然后,再播放《非洲鼓乐》,让学生随着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所播放的视听兼备的非洲鼓乐“起舞”,使得学生通过非洲舞者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形体动作表演与造型,体验非州人民在激昂而密集的鼓声中热舞时澎湃的热情,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充满激情的音乐之美。这种感同身受的震撼,即刻消除了音乐作品与作为鉴赏者的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对其的认同感和欣赏之情,从而在满足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捷克的森林与原野》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前精选的捷克的秀美风光,使学生对于“捷克的森林与原野”有一个“直觉”感受,然后再播放《捷克的森林与原野》,使得学生在欣赏交响乐的过程中,自动激活自身记忆中的视听细胞,激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融入的真情实感,并感动于音乐中所流露出来的美好意境,从而达到音乐审美的佳境,使欣赏音乐的过程成为享受和鉴赏的过程。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认同感满足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从而优化了音乐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通过学生的求异性引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欲望

每个人都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学生也是如此,如果一堂课总是“平铺直叙”,没有什么“起伏”,那么,学生很容易会产生心理疲劳,更谈不上欣赏了。鉴于此,教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求异心理引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欲望。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热情歌颂全人类团结友爱、热烈欢呼胜利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之第一乐章》时,可以先播放悲哀的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两首情绪完全相反的曲子,使作为鉴赏者的学生由此产生完全相反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情感从一个极端带向另一个极端,如此大的心理反差,快速而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惊异于不同音乐给心理上带来的不同冲击的同时,有效引发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欲望,从而使学生对于主课内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在音乐欣赏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用心。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独特的民族风》这一课时,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都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吧?主题歌是什么?……非常对,《西游记》的主题歌是《敢问路在何方》!哪位同学会唱?……哦,这么多同学都会唱啊,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放一段,大家可以一起跟着唱……”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是几乎每个假期必放的节目,所以,同学们对其中的主题歌非常熟悉,但笔者安排在课堂上播放的却是民间艺人用唢呐演奏出的《敢问路在何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学生在一瞬间愣住之后,通过仔细聆听,从民族乐器所演奏的音乐中发现其独特的美感,并在新的发现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教师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导入新课。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学生的求异性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音乐鉴赏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乐于欣赏音乐,更要教会学生善于鉴赏音乐之美。即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应围绕音乐审美这个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以顺利达成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音乐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课件,并在展示有关画面与文字说明的过程中,向学生“历数”沙皇亚历山大的惨无人道与血腥统治,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部交响乐虽然反映的是遥远的国度、遥远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却能使每一个人为之动容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从《悲怆》中真切地感受到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抒发的情感,并与久远时代的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交流与共鸣。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营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之美的同时,学会理智鉴赏音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把新课程教学理念贯彻于音乐欣赏教程之中,紧密围绕审美教学,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思路,利用循环审美教学策略,对学生加强音乐审美的引导和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和感悟音乐意境,鼓励学生体验和发掘音乐中蕴含的艺术之美,从而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对于音乐欣赏课而言,它具有内容容量大、知识面涉及广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作品,还需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风格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讲解。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难以完成这一任务,或者说完成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之中的应用,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多媒体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可以将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以及优美的歌声有机融为一体,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直观地理解音乐的美与意义,对音乐欣赏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结合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对多媒体互动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上的使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立体输入的优越性。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直以来,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之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学生在听一些音乐作品时,即使反复地听,也难以接受与理解,他们缺乏足够的热情认真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而对于教师而言,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往往也是其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教师很难从这些单调的曲目之中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但是,在多媒体教学引入到音乐欣赏课当中,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有效地创设情境,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在进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学时,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流动的画面,反映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欢快激昂的乐曲。这样一来,通过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将声、光、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创设出一个紧密联系作者创作背景的情境,在带给学生熏陶的同时,也激发出其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教学当中。

3.发散思维,解决难点

在音乐教学体系之中,音乐欣赏具有基础性地位,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对学生的音乐事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拓,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音乐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有效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应用,再辅之以相关的教学软件,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理论进一步形象化,将原本虚拟的音乐直观化、具体化,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教学之中的难点问题,并有效突出重点。例如在对《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进行教学时,一边使用多媒体教学,一边让学生寻找音乐中的欢乐主题,并进行确认:采用听辨对比的方法辨别“欢乐颂”主题出现次数,音乐主题采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乐队全奏,力度的角度来讲,第一段的力度的确是比较弱的,很低的音区,欢乐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我们找到后,埋在土壤里面,第二段中提琴的时候,有一种整个重心都起来,好像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小提琴出来时,非常具有歌唱性,欢乐已经茁壮成长,最后一遍时,斩钉截铁地出来。

4.丰富主题,巩固知识

对于音乐欣赏课而言,它具有内容容量大、知识面涉及广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作品,还需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风格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讲解。因此,仅仅是让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运用,播放一些有关作者的电影或者文字记录,从而拓展课堂内容,丰富教学主题,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例如,在对《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进行教学时,欣赏电影《复制贝多芬》中的《第九交响曲》首演场景,带领学生感受体验欢乐盛典。这是拍摄与2005年的影片《复制贝多芬》中最感人的场景,各领域的艺术家们重现了1824年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首演的场景。影片的女主角安娜是虚构的,她的工作是给贝多芬抄谱的,“复制贝多芬”由此得来的。 剧组在匈牙利的考托纳剧院模拟这幕场景,由当地的凯奇凯梅特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协助演出。由55人组成的交响乐团、66人组成的合唱团和几百名临时演员身着华丽的服装齐聚一堂,给予人们完美的视觉、听觉审美体验及心灵碰撞。

5.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固然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音频、视频素材的采集整理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重复使用,下一轮上课前不必再整理众多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只需打开课件即可快速熟悉讲课内容、完成教案编写,进而轻松地完成备课。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真可谓“一劳永逸”。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会被发现。任课教师只需在课后根据课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件进行调整或修正,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使课件设计越来越完善。由此看来,使用多媒体课件上音乐欣赏课可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6.结语

多媒体教学与音乐欣赏的有效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吸收能力的增强。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