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
互联网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整个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都对政府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周老虎”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天价烟”事件到“艾滋女”事件,从“最牛钉子户”到“宿幼女”事件,再到“局长香艳日记”事件、“兽兽门”事件,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迅速放大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公众舆论生成的重要平台。
网络的正面社会影响和负面社会效应如影随形,共存共生。网络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但也使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网络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公开,但也加大了新闻管理的难度;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也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网络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网络加强了对官员的社会监督,但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网络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网络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但也会给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渗透的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应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①
在2009年11月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网上舆论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切实引导好网上舆论,是维护网上信息安全的重大举措,事关事业兴衰、社会和谐。”②
正是在互联网对政府执政提出了重大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双重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首先“触网”,推出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因此,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可以说是中国各级政府顺应网络发展,应对网络挑战的必然产物。
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我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体制已基本确立,即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新闻和发言人制度。③2009年,云南、贵州、南京、安徽、天津等地顺应网络时代要求,纷纷试点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传播模式来说,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实现了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
从间接走向直接。传统的新闻模式中,新闻者通过大众媒体向受众信息,模式是间接(Mediated)。在这种模式中,者首先确定主题,然后召开新闻会向记者信息,最后通过记者的新闻稿件最终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由于传统媒体发稿周期较长,一般为24小时,甚至更长,新闻者根本无法实现与受众的直接沟通。而网络新闻则是由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向发言人提出问题,新闻发言人直接回答,从而实现了者和受众的直接传播。
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沟通。从信息的流向来看,传统的新闻模式中,公众往往缺少或不能向发言人反馈信息,因此,信息流向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在网络新闻模式中,公众由于直接面对发言人,因此他们可以随时进行沟通,正如两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的对话,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沟通。同时,Web2.0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借助Web2.0技术,通过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介,发言人与受众即时互动,网络新闻实现了真正的双向沟通。
从现实走向虚拟。传统的新闻都是在现实中的新闻,而网络新闻却实现了在虚拟中的对接。无论是者还是网民都是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现实中的舆论管理我们早已不再陌生,而且深谙其道。然而,面对虚拟的网络舆论,则需要者更高的舆论管理技巧。正如贵阳市市长袁周所说,网络舆情的变化促使政府必须进行角色转变,政府信息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从单向信息向多点、动态传递信息转变,从定时、定量传播向互联网上24小时随时更新转变。④
网络新闻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会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往往都是定期召开,而网络新闻会基本没有时间限制,网民可以随时提问,新闻发言人可以随时发言。例如,南京市设立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明确规定网上意见24小时之内必须回复。更有专家指出,针对网络舆情迅速及时的特点,网络新闻应该力争在黄金4小时之内得到回复。
除此之外,传统的新闻还受到地域的限制,而网络新闻则彻底打破了国别、地域的限制。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新闻记者、网民只要对主题感兴趣,都可以参加。另外,网络新闻会还打破了参与人数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会无论场地多大也只能由特定数量的记者参加,而网络新闻会则为无穷尽的网民提供了可能。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意义:开启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
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最早在《新闻执政: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政治部门》(《Governing with the news》)一书中曾提出“新闻执政”的理念,指出现代政府应当运用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的合法性。网络时代给政府执政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启了政府网络执政(Governing with internet)的新时代。
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中国政府由于采取传统的媒体管控方式,导致非典疫情假消息、小道消息泛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恐慌,不利于非典疫情的防控。汲取非典的教训,中国政府加强了新闻会的建设,权威新闻的,成功引导了社会舆论。
当前,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流渠道。“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也是政府改进作风、促进勤政廉政建设,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直面网络舆论,是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实现了从过去的间接到现在的直接,从单向传播到双向沟通,从现实到虚拟的突破,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是中国政府更加成熟和自信的表现,是中国政治更加透明和民主的表现。
网络新闻发言人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发言人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仍然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践和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新闻发言人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模式的推广。目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仅在我国几个省市试点,但它一出台就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从当前来说,整体舆论导向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台表达了肯定态度。然而,如何将网络新闻从试点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络新闻依托的是网络技术发展和网民的参与。不同地区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和网民的成熟程度各不相同,如何根据各地、各部门不同的情况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网络新闻制度,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网络新闻发言人形式、内涵的拓展及其制度保障。其实,网络新闻并非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不过最早的网络新闻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早在2000年3月2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北京艺百网络就举办了“中国首次网上新闻会”⑤。网络新闻是把传统的新闻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通过网络形成虚拟会场,把新闻者和分散于不同地点的记者集中在一起,使信息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
从目前我国几个省市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施来看,网络新闻发言人更侧重线上的网络新闻形式。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在互联网上信息,用发帖、跟帖等形式回复网络舆论,形式极其简单。其实网络新闻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同时网络新闻的内容也急需拓展。网络新闻发言人不是网络发言,而更应当是网络服务的一种形式。
网络新闻的理论指导。网络新闻发言人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是我国政府在网络执政时代的积极尝试。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都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闻实践同样也需要网络新闻等相关理论的指导。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来说,网络新闻实现了传统模式的多个突破。传统的新闻理论在指导新型的网络新闻的时候更显捉襟见肘。
因此,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对于提高网络新闻水平,加强政府网络执政水平大有裨益。伴随着中国网络新闻的蹒跚起步,网络新闻的研究和理论化同样也需要加强。
注释:
①叶皓:《网络时代执政的机遇和挑战》,《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5)。
②王晨:《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的讲话》,media.xinwenren. com/2009/1125/5903.html
篇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2013年在央视谈到新闻发言人,就总结了两句话:“一句话是不敢说、不愿说,一句话是不会说,说错话。”这的确反映了当下新闻发言人的普遍状态,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或许还是“不愿说”。如果没有硬性的制度要求其“必须说”,那么,不说最多是“无功”,说了还可能“有过”,作为个人来讲,当然是选择“不愿说”。相反,如果制度过硬,对发言人的发言频次有硬性要求,发言人自然会主动去提升媒介素养,去研究表达的技巧。久而久之,“会说”的发言人才会越来越多。
篇3
我国早在1983年就正式确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2003年起,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逐渐呈“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在信息传播中扮演主动角色的开始,新闻发言人可作为政府主动介入并积极引导公共舆论从而成功实现新闻执政的切入点与现实手段。
本文希望在对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言的政府与媒体、公众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对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学定位进行分析。
一、新闻发言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2003年年底起,我国各地纷纷出台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浙江、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15个省级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覆盖了全国近一半的省级行政区。
由此可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现代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完善过程,是公众对现代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诉求过程,这种诉求必然伴随政府行为的民主、责任、透明、效益、法治和无私要求――这是对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诉求,这恰恰也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的必然要求。
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传播学解读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它根据国家的需要、公众的需要以及政治运作过程的需要,设定政策议程,以此影响媒体议程。进而设定公众议程,其中更多地表现了政策议程对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引导。
1 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调控大众传媒
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社会调控中的信,息源控制。信息源控制和行政控制一样都属于软性控制。但是,和行政控制有截然不同的是,这种制度一方面既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和新闻界沟通,并通过新闻界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方式。它通过信息源的有限性,协调政权、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比较隐蔽地引导舆论和控制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确实是平衡自由和控制的有效尝试。
(1)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信息公开的有效形式
根据先生的新闻定义,对新闻传播过程进行图解,可以拆分为三个阶段:
事实发生(信息源)及时报道受众接受(新闻形成)
显然,构成这一运动过程的是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新闻就不存在。换句话说,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新闻的全过程。若在新闻形成过程,将新闻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且把新闻形成的过程理解为政治传播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事实发生”和“及时报道”两个环节中,新闻会成了新闻形成的一个新环节,即:
事实发生(信息源)政府新闻及时报道受众接受(新闻形成)
具体到上述政治传播过程来说,实际上政府面对着两个不同层次的信息受众:一是所有公共信息的接受者――社会大众;二是特殊的信息接受者――媒体记者。这两个层次的受众之间的关系是:虽然表面上看,政府新闻会针对的对象是新闻记者,但新闻记者只是新闻会主体和新闻会对象之间的桥梁,新闻记者有权力和义务及时高效地向受众(公众)报道所获得的信息。也就是说,新闻会的对象最终是公众。因此,政府应当看到:一方面,政府掌握大量的行政资源、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威性和调节社会生活的权利,许多政府信息都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政府有责任让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最大的权利机构,政府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信息源。它在公众心目中拥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在信息繁杂和思想多元的今天,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多样,当人们无法分辨和取舍,更希望听到来自政府权威和统一的解释和说明。这一点在危机时刻和重大问题面前显得格外明显,政府的声音可以让小道消息不攻自破。
(2)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主体作用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作为体现人民利益、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运行的权力机构,其影响和作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代表国家的形象,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枢纽。新闻发言人制度自然是服务于政府职能的,其目的在于协助政府工作,协调政府与传媒、与公众的关系,从而协调社会的发展。
面对政治信息的特殊受众媒体记者,政府应该了解记者甚至了解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需求,并以满足记者要求来寻求与媒体的合作。美国学者李普曼说,若非借助一种标准作业的方式,那么少数的人(记者)能够顾全这么大的报道范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记者常常必须经由别人的“告知”才能完成报道。由于大众传媒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去报道无穷无尽的新闻,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要求媒体对所有新闻都以“我在现场”来叙述、以目击者出现在新闻现场是不现实的,更别说相对稀缺的政治信息了。尤其在媒体商业化下,记者的工作和收入越来越不稳定。任何采访成本的增加就意味着记者收入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帮助记者,就是帮助自己。政府给记者的“补贴”就是向他们新闻稿。而这些媒体除了付出记者的时间外,没有花费任何采访经费。就获得了新闻。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政府是现代社会中心信息源并希望控制大众传媒以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媒体为满足大众的需求报道政府新闻会并节省了报道经费和精力、大众希望政府信息公开以保障人民知情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发言人为当下政治新闻形成的具有决定性的一环简直是“众望所归”了。
2 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影响公众
议程设置的理念实际涉及的问题是:传播如何围绕特定的目的设置议题,使之达到影响社会、影响公众舆论的效果,它是传者和受者之间一种相互牵动、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传播媒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以沟通、扩散、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纠偏、排异等社会功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规范实施控制。议程设置是促进媒介更好地行使职责、发挥功能的一种方法。议程设置有三种功能:(1)在信息扩散之前,通过编辑实行限制;(2)通过增加信息量,强化信息环境;(3)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或解释。它涉及传播意图和传播效果的统一的问题。是建立在媒体对自身的定位和对受者深刻了解的基础上。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即媒介的传播,影响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大众传媒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媒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使某些事实从无数的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和
控制公众舆论。而人们则总是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媒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行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媒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控制舆论,左右人们的观点和思想的目的。
结合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可以对信息流动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图解:
来自信息源(S1、S2、S3)的信息(M1、M2、M3)转变成信息(MA、MB、MC)后,才传给接收者(R1、R2、R31。守门人从各种信息中,按照议程设置的需要,选出那些他认为可以传播的信息加以传播。这个模式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其不一样的程度取决于议程设置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当代的传媒,没有“注意力”是不行的,但仅仅具有“注意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大力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才能使媒体的活动同社会产生双向互动的“共振”。从而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毫无疑问,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帮助媒介完成这一社会使命。
3 新闻发言人通过提供消息来源引导媒体设置议程
篇4
1.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概况
新闻发言人制度由美国的总统新闻发言人形式演变而来,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于1983年,当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向海内外媒体正式介绍了国家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宣布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建立和实施。30多年来,新闻发言人制度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制度本身的应用也从国家拓展到地方、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宣传,在信息、形象展示、舆论引导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事件,卫生部在3个月的时间连续召开67次新闻会,是我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在中央至地方的各级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广泛推行。截至2014年10月12日,仅全国法院系统就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3281名。
2.我国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升了政府形象,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制约其作用更好的发挥。
2.1制度建设仍需持续加强
2008年5月1日,国务院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条例的推行大大加快了公共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程度,也切实有力的推进了法制社会的建设。但是,从当前执行的程度上来看,光是依靠国家级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对基层的机关单位很难形成具体的指导和约束。政府是公共信息的收集者、加工者和者,是信息强势群体,相对于公众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在具体执行细则上没有形成明确的约束,很可能使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流于形式,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损害。新闻发言人应享有怎样的权利,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具体的信息需要达到怎样的实效,的具体程序怎样,披露给什么样的对象,这些方面都仍需要下级主管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2.2信息回流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处于一个外部干预力量有限,公关属性突出的阶段,信息的流动带有很强的方向性。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流通基本是单向、线性的(如图1)。这是由于政府部门对新闻后的后续反馈机制建设重视不够,使得信息反向回流不畅通,从而使政府不能听到群众的声音,不能对具体情况做出适时的相应的调整和二次反馈。在政府与大众的信息交互过程中,媒体报道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对政府和机关的主动的信息报道的多,对公众关心和关注的反馈得少;对积极的一面报道得多,对消极的一面报道得少。这种方向性和倾向性,在实质上是背离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信息和交互形式的初衷。
信息 信息 信息
图1 新闻发言人制度下公共信息流程图
2.3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除了在身份和行为上能够代表整个机构外,必须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熟悉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场面驾驭能力。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很难具备这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新闻发言人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需要开展常规信息、非常规新闻、管理发言人工作团队和与媒体保持联络等多工作。要胜任这个工作,新闻发言人既需要熟悉政府内部信息决策过程,又要兼顾外部媒体联络和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发言人来说,同时照顾好这几个工作环节具备一定的难度。
3.对现阶段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建议
从上述弊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仍具备一定的上升空间。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进一步深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旨在进一步推行政府执政的信息公开和透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相关制度性文件,督促不同职能、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管理机构制定能够指导和适用于自身信息工作的具体办法和细则。要明确新闻发言人信息公开的实效、范畴、程序和相关权责,使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真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新闻发言人、新闻媒体各尽其职。
3.2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沟通互动机制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信息双向流动的制度,一方面旨在使公众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及时、准确的公共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反馈公众关注问题和解答公众具有知情权的信息事项,后面自下而上的信息回馈机制是否通畅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政府要保证与新闻媒体和公众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除了召开常规的新闻会之外,也要广泛利用政府热线、意见信箱、听证会、见面会、记者招待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和了解公众意见,在掌握全面信息和公众聚焦点的基础上,做好与社会公众的信息双向沟通。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要也做到中央提出的“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切实扎根基层、贴近基层,关注和倾听公众的声音。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具备双向、多通道的信息流向,如图2所示。
信息 信息 信息
图2 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下的信息流向图
3.3大力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专业化建设
要大力推进新闻发言人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培训。在存量人才队伍建设上,对已经在职的新闻发言人可以进行系统培训,强化提升新闻发言人的专业素质。在增量人才队伍建设上,可定向选拔录用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同时,可考虑实施上岗资格认证,提升入职门槛,强调专业技能,保证新闻发言人队伍的专业性。一般的新闻发言人应具备以下三种素质:第一,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融会贯通,要了解全局的形势和政策,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第二,具备良好的智力和心理素质,要充满自信,遇到问题沉着、冷静,不慌不乱,不卑不亢,恰当地处理新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三,具备优秀的业务能力,能够弄清新闻事件本身的实际情况,了解社情民意、舆情动态,做到心中有数,讲究艺术,因势利导,把消息及时、准确的传播出去。
历经30余年,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铿锵前行,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成效的同时,但存在的问题同样需要我们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各项细化制度办法的出台和机制的持续完善,我国的信息公开体制会愈加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也会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J].新闻记者,2005,(1):44―47.
[2]彭姣时. 从公共关系学角度分析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J].当代传播,2004,(6):83―84.
[3]陈力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再认识[J].传媒观察,2004,(6):19―21.
篇5
与传统新闻发言人的比较
网络新闻发言人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网络媒介上的延伸。它有着新闻发言人共同的特质:代表特定的社会组织传达和特定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网络媒介的多重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新闻发言人的诸多区别。我们从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来进行对比:(见下页表1)
从表1直观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新闻发言人利用网络媒介将传播五要素整合:传播者的专职化能有效搜罗信息,及时掌握舆情,为政府取得舆论的主动权;作为媒介的互联网为新闻发言人集结了海量受众,也极大拓展了新闻的内容;加之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得网络新闻发言人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
意义与突破
1.下情上达的有效途径
网络新闻发言人更加关注个体所表达的权利,这其中既可以是网民的个体利益,也包括网民所代表的群体利益。话语权通过网络媒介扩大了,所有与公共事务有关或无关的人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咨询、交流等方式从新闻发言人那里得到及时地回应。传统的新闻活动中,参与人更多强调的是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表的政府部门与新闻界,而利益最大关系人――公众的地位有时被忽略了,公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政府信息从决策到到讨论的旁观者、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非参与者。所幸的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将打破传统新闻的瓶颈。
2.网民实现自我设置议程
在Web2.0时代,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得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减弱,而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生发出新的特点。议题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BBS、博客、网站上设置议题;议题内容多元化,网络把关人的弱化为网民营造了公共话语空间和“观点的自由市场”等等,这些新的特点满足了网民自我设置议程的要求,并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来影响政府议程的设置。
3.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沟通
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与公众面对面,互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实现了两端连通的直接沟通方式。尽管一些公众在表达意见时的夸张、虚假等成分也容易造成新的拟态环境,但网络作为单纯的信息传输器就相对客观,误差也会减小很多。
网络新闻发言人各显“招数”
(1)实名注册,负责人亲自上线
山东莒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名注册,亲自上线,轮流做客,与网民在线互动交流专用帖。他们事先安排主要负责人在线交流的时间,提前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进行公布,把在线互动的现场照片到网上,接受网友现场监督。论坛要求主要负责人针对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限期答复,来不及答复的问题集中答复,要求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24小时回复,跨“网”作战
南京市规定,针对网络发帖,涉及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原则上应该在24小时内予以回复。而且除了目前南京政府网站上开通的论坛平台,南京网络发言人还要监测人民网、西祠、天涯、新浪等论坛上涉及南京的发帖,并及时进行回复。
(3)视频面对面,上镜与考核挂钩
太原市民政信息中心网站开设视频节目《民生在线》,注重与网友的互动。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首先在网站上专门设置的咨询信箱内,定期查看网友留言并进行汇总,然后根据其内容,邀请相关处室负责人在视频上详细解答,并于节目播放前3天在网上通知网友。《民生在线》至今已播出14期,期间陆续接到各种咨询信息300多条,每期平均解决15条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及4条网友的具体提问。据悉,在信息门户网站推出视频节目是太原民政系统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具体行动,既为民政对象提供了新的咨询沟通渠道,也使得局机关可通过干部上镜,间接对其进行考核考评。
由于目前国家还未出台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置及管理的具体办法,各地纷纷“试水”,办法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有些做法也引来了网民的质疑,例如有人指出回复内容有搪塞之嫌。很多网友得到的回答都是“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您的建议正在交相关部门研究处理”等套话,甚至被怀疑是系统自动回复。这种为了追求回复时效的做法是否妥当,也值得相关部门探讨。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素质要求
首先,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具体包括掌握各种媒介特性,善于综合利用不同的媒介为新闻服务;要具备新闻的专业知识,准确无误地将政府信息出去;关注网络舆情,敏锐洞察言论动态,能够积极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收集和提取海量、变化的信息和快速有效处理政务的能力等等。
再次,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要有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和灵活严谨的思维,在网络新闻信息和政府态度时,要做到言辞表达清晰准确,逻辑缜密。这是因为网络的共享性将放大政府的一言一行,网络发言人书面表达的好坏就关系着政府的形象。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克服有些传统新闻发言人喜欢说官话、套话、打太极的毛病,而需要了解网络语言,甚至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可以用网民更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以平等交流的姿态来听取大众的声音,做好民情反馈工作。
篇6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历时6年左右,相较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它还处于成型期,分析其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影响因子和优化路径,有助于高校与媒体、公众、师生员工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高校的信息公开和民主管理,有助于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实意义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推行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施行之后,因此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章程规范,还是新闻发言人素质提高,以及实际运行都需要一个过程,但制度的建立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一面。
从被动走向主动。高校以往公关意识不强,一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只注重内部危机干预,而忽视外部信息沟通。迫使高校不得不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催化剂就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悄然兴起的论坛、博客、微博、QQ群等自媒体形式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高校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在校大学生第一时间将自己摄录的照片、视频、音频等传送到网上,信息一旦在网上公开就会以几何倍数扩散,校方不仅要接受媒体和公众的拷问,同时,师生也因从外部获取信息失去应有的知情权而质疑学校,内外夹击之下,使高校在危机管理中完全处于被动局面,不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变被动为主动的最好方式,高校主动向媒体和公众突发公共事件、收集反馈舆情信息、澄清失实信息,矫正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主动开展学校重大主题宣传、重点活动报道,引导媒体关注高校的改革发展。
从压力走向借力。高校的社会形象是其竞争力的显示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直接导致各校对外宣传压力的增大,一方面要增加正面宣传,另一方面还要消弥负面新闻。因此,高校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两者之间最便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也是高校善待媒体的一种姿态,更是善借媒体的一个契机。高校要善借媒体之力生势,首先就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本校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高校在对外宣传上的理想境界是“好事传千里,坏事不出门”,“好事传千里”容易,难就难在“坏事不出门”。在媒体资讯发达的今天,高校要想坏事不出校门绝无可能,那么至少要通过新闻发言人之口,借媒体之手,有效地、控制、纠偏各种有关学校的信息,让舆论监督也成为正面报道,让“坏好事”,从而提升学校应对危机的能力,向社会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
从控制走向法制。高等教育涉及百姓的根本利益,高校的改革发展自然也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特别是教育质量问题、高额银行贷款、校园安全问题、学术失范、等负面消息,更是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要想单方面控制信息比较容易做到,但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类型和数量增加,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增加,高校不再享有绝对话语权,想继续单方面控制信息几乎不太可能。从高校管理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从信息控制走向信息管理法制化的转折点,这不仅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维护自身形象和权益的法律武器。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减少侵犯高校名誉权的现象发生,避免未经授权的高校成员言论对高校造成不利影响,必要时,高校还可以据此追究媒体等的法律责任。[1]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影响因子
面对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此项制度对高校来说还是一种探索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影响其发展成熟的因素很多,主要与大部分高校领导对这一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关,更重要的还和该制度在高校的构建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不够完善有关。[2]
加强正面宣传与消弥负面新闻认识上的不平衡。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是营造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正面宣传和消弥负面新闻。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高校往往忽略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面宣传功能,仅把其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处置平台。在各类媒体上,高校就重大科技成果、校庆等重大活动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新闻发言人进行新闻的较少。而一遇到突发公共事件,高校为了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和公众传递真实信息,避免失实报道,有效消除不利影响,维护学校良好形象,新闻发言人的及时出现却仅仅因为突发公共事件而被公众牢记。如2011年9月,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传染病,新闻发言人、副校长冯晓接受东北网专访等等。
由于高校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加强正面宣传和消弥负面新闻认识上的不平衡,导致这一制度等同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处置办法,没有充分发挥其正面宣传的功能。因此,高校应建设好、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畅通正面宣传渠道,以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方式,向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服务。
对内与对外功能上的不平衡。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兼具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双重属性。内部制度是指新闻只向组织内部成员,外部制度是指新闻向组织外部的媒体和公众,但大部分高校仅将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外部制度,从而造成高校新闻对内与对外功能上的不平衡。
从功能上来说,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兼有对内和对外两种,不能只选一种或偏重一种。对内可以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以及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提供平台,营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对外可以为高校与媒体、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供渠道,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而新闻发言人制度其实是高校信息公开的一个载体,通过内外并举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
名校与普通高校制度作用上的不平衡。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不同的高校运行状态不同、作用发挥不同,这与各校的社会知名度有关。2011年5月23日,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这是清华百年校庆期间的一个捐赠项目,对于清华来说项目应该不算大,却在全国引起舆论哗然,校方、企业及时作了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也就高校捐赠冠名问题作了回应。应该说高校接受企业捐赠并不少见,但为什么其他高校没有像清华这样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主要还是媒体和学校知名度的双重放大效应造成的。相对而言,不少普通高校虽然制度建立有了一定时日,但往往只是一个摆设,没有真正“落地”,没有召开过新闻会,有的新闻发言人还没有接受过培训,这是其制度效应衰减的表现,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遭遇学校知名度影响的症候。因此,要防止普通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空壳化,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培训,还要做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与媒体的“红娘”,引导媒体走进高校,并鼓励高校召开新闻会。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化路径
制度功能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制度的具体设计,还取决于制度的外部环境和执行者的能力。尽管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作用,但要进一步推进这一制度,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优化。
制度优化路径。首先是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的优化。在具体实践中,一些高校领导视新闻发言人制度为新闻管制制度,对制度定位的不准确势必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因此,高校应进一步细化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新闻、重大主题宣传、重点活动报道、突发事件、舆情收集反馈、失实信息澄清等新闻宣传工作办法,作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施细则,为新闻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内在保障。其次是制度的系统配套问题。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单兵突进,没有系统性的制度配套,再好的制度也行将不远。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其校务公开密不可分,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消除校方与师生员工、校方与媒体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百度搜索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校务公开制度,但如果执行不力,那么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运行频率就会增加,难度就会加大。因为校务公开的制度盲区和监督死角以及本应由校务公开制度所承担的职责,会转嫁到新闻发言人制度身上,通过这一制度的运行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因此,校务公开制度的健全是保证新闻发言人制度良性运行的保障。
能力优化路径。高校新闻发言人一般由校领导担任。对于这种崭新的身份,由于面对媒体的心理准备不足,因高校新闻发言人起步较晚还存在经验与技术不足,以及媒介素养和能力的缺乏,致使很多高校新闻发言人出现“能力恐慌”现象。
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能力优化路径有:一是着力提升善待媒体的能力。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首先要学会善待媒体,要理解、尊重媒体,满足媒体合理、合法的需要,同时还要宽容媒体出现的失误甚至差错,最终服务好媒体。[3]二是着力提升善用媒体的能力。新闻发言人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共享的需要,告别过去那种生硬的、以命令方式管理舆论的模式,掌握新的说话方式,学会用新闻传播规律来“说话”;善用媒体这个有效载体,消除那种看重正面报道,抵制负面新闻,对媒体关心的问题躲躲闪闪的心态,让公众知道本校的工作动向;尤其是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善用媒体的传播功能,提升高校公信力。
资源优化路径。媒体与高校是既矛盾又合作的互动关系。两者的矛盾关系表现在媒体对高校的监督上,两者的合作关系表现在媒体对高校发展的推动作用上,这种推动作用来自媒体为高校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功能,为高校管理提供了预警机制。因此,高校的资源优化路径就是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介,建立与媒体的互动关系,提升与媒体的合作能力。[3]
高校新闻发言人要善借媒体资源来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就要正确把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方法,充分尊重媒体记者,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新闻会或采访中采取不瞒、不躲、不顶、不拖、不推、不急的策略,与媒体共同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特别是普通高校,更要充分借用媒体资源,策划实施好本校的新闻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在公共危机中,高校特别是名校更要通过媒体将信息迅速传递到公众中间,让高校成为危机新闻的第一定义者,从而真正化“危”为“机”。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与媒体、公众、师生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也是高校公开、透明、民主和责任的体现。建立健全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突出新闻宣传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还需要各高校在工作实践中去提升制度价值。
参考文献:
[1]姚金菊.论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其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2).
[2]荣小红,高学敏.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篇7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高效施政的有效途径。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共关系。美国政府和官员就善于利用记者招待会、新闻会、记者吹风会等各种渠道,甚至宴请记者喝咖啡、共进晚餐,有意透露各种信息,影响媒介议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个――仅华盛顿特区就有1.1万――为政府公关的“发言人”。另外,“公关”的质量,也直接和总统的政治前途挂起了钩 :尼克松总统曾经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为“公共关系的失策”,布什总统在9・11事件后却借助公共关系成功地改变了当选初期给公众留下的欠佳形象。中国政府今年也更加重视政府的公关活动,通过聘请知名公关公司来为中国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公关的主要目标是塑造良好的形象。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所形成的总体评价,是政府的表现或业绩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政府的形象既能够决定政府的威信,也能够影响政府效能的发挥。
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
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助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主要表现在:
一、打造透明政府,塑造阳光形象。
二、开发信息资源,加强沟通协调。研究表明,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信息资源80%掌握在政府手中。信息的公开不仅有利于知情权的实现,而且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速和提高社会财富运转的速度和效能,使资源通过市场杠杆的调控更好地实现价值。
三、公布突发事件,正确引导舆论。
四、密切中外联系,营造发展氛围。
加快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职业化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们国家已推行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总的来说,成绩明显但问题也还很多,突出表现在:随意不规范,数量少且时效性差,缺少沟通意识……要使新闻发言人在政府的公关宣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职业化建设,使其在政府的内政外交决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8
一、时代呼唤:企业需要新闻发言人
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每一个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宏大背景。即使是偏于一隅的小企业也不例外,你的经营与其他行业、广大的公众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的生产关乎着大洋彼岸人们的生活。因此,有关企业的信息传播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一般都有专人从事信息的工作,被称为企业新闻发言人。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即使是十来个人的小企业,也会有兼职的新闻发言人。企业新闻发言人,顾名思义,就是在企业中负责新闻和信息、接受采访、解疑释惑、澄清事实,维护企业形象的专职人员。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当今世界许多大企业推行的一种基本的信息制度,其公开性和透明性在促进企业由传统封闭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开放式经营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有专家认为,企业新闻发言人是企业与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的中介人,是企业公关部门的核心人物,也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受企业委托,向公众表达企业对某些事情的意见与主张,通过发言人可以及时地向公众和媒体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吸引媒体关注,维护企业声誉。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起于1983年,最早由政府设立了新闻发言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渗透到企业。早在2001年,联想等知名企业开始设立新闻发言人。2004年8月,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对中央大型企业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随后几年中,各级各类企业开始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各类企业已认识到,一个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打造优良的市场品牌,训练有素的新闻发言人不可或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企业发言人就应时而生了。
二、准确定位:企业新闻发言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角色
在企业需要新闻发言人共识的背后,是对企业新闻发言人角色定位认识的混乱和不到位。
我们认为,在现代企业的管理经营中,新闻发言人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形象的传播和维护者,或者说是企业对内对外信息传播的管家。这就企业新闻发言人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定位。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取决于公众对该企业的认知。大众传播理论揭示,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都亲身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公众是通过媒介来认识世界的,媒介通过信息制造出“拟态环境”,人们以“拟态环境”为中介来认识和感知世界。一个企业在“拟态环境”中什么样的信息,就会在公众心中形成什么样的形象。作为企业新闻发言人,要在经常性的就本企业某一重大决策或举措,举行新闻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全面准确地有关新闻或阐述企业的信息,让“拟态环境”中流动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和新闻。企业也应由以前信息的多头和随意变为经由企业新闻发言人这一惟一通道,保证企业的信息出口统一、准确和清晰。
在此,不得不提企业在危机事件中的信息管理。企业在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经营中,某种事故、意外、灾难的发生,在所难免,它的突发性、灾难性,往往是不期而至。企业在危机事件中如果不及时输出准确信息,“拟态环境”中就会充斥着流言蜚语,对企业的形象事业带来负面影响。此刻,企业新闻发言人是企业危机公关团队的核心人物,他要及时出面澄清事实,传播真实的信息,积极主动应对,做好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使其及时准确报道,以此影响公众、引导舆论,将企业的所受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十项任务:企业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能
企业新闻发言人要成功地把企业的想法、方案和战略与公众进行沟通,顺利地完成企业形象传播者和维护者的角色定位,就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做到守土有责。具体来说,企业新闻发言人要做好以下10项任务。一是要实时跟踪企业相关新闻动态;二是要向企业相关部门通报重大新闻;三是要评估媒体的报道与反应;四是要建议企业作出何种反应;五是要安排企业高层的公开活动日程;六是要起草企业高管的公开发言和演讲稿;七是要策划和举行企业高管的新闻会;八是要以企业发言人的身份接受媒体的采访和专访;九是要策划企业高管接受媒体采访并在采访前彩排;十是要出席企业相关的重要会议。
上述十项任务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媒体是怎样看我们的”,十大任务中的一、二、三项涉及这一问题。其重点是监控企业生存的舆论环境,作为企业新闻发言人,应及时掌握各类媒介对企业信息的传播,洞悉“拟态环境”有什么样的关于企业的信息,那些信息有利,那些信息有害,要及时反馈公众相关信息。二是“我们要让媒体知道些什么”,上述四到九项是关于要让媒介知道些什么的。传播学中有“议程设置”理论假说,即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受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例关系。通俗地说,就是大众传媒报道什么,受众便关注什么;大众传媒越重视什么,受众就越关注什么。作为企业新闻发言人,要合理地设置媒体议程,策划新闻“卖点”,引导企业的公众舆论,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篇9
在各种行业中,医药企业设置新闻发言人岗位尤为重要。医药行业由于其特殊性,一旦出现负面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是灭顶之灾,对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许多失败的医药企业新闻危机公关已经告诉我们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玩票”性质的职业,它需要的不仅是在面对质疑时有一个人出来说话,更需要一个懂得怎么发言的发言人!而在我国,专业的新闻发言人是一种稀缺资源,从事医药行业的新闻发言人更是少之又少!
面对媒体,中国新闻发言人更显稚嫩
比起中国新闻发言人的不成熟,国外的企业新闻发言人已颇具规模,两者之间有四大差异:
1.立场不同。新闻发言人实质上是所在机构的代言人,所以发言立场应是他的所在机构,发言内容应代表官方的正式立场和观点。比如曾经的白宫发言人弗莱舍,他口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一词是:“总统布什”或者“我们”;而中国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中,“我”、“我这里”等类似表述相当频繁。这会让人难以分辨其中是否夹杂着个人观点和看法。进一步而言,如果由于个人看法产生了误导,那后果由谁承担?责任问题很难界定。
2. 语言风格不同。国外的发言人在语言上更具幽默感和感染力,中国发言人严词强令居多,偶尔的幽默也和整体风格不协调。这是因为中国新闻发言人往往以书面材料来表述、自由临场发挥较少;面对媒体记者较为紧张,容易忙中出错,慌中出乱。
3. 面对记者表现不同。在新闻会上,国外发言人的投入程度明显高于国内发言人,与记者之间针锋相对,言词上的辩驳气氛也更为浓烈。而国内新闻发言人大多照本宣科,只提供既定信息,面对尖锐问题,回答多半单调而无实质内容,或者答非所问,毫无说服力。
4、制度的规范化、透明化不同。美国有信息公开相关规定,企业哪些信息应该披露,按什么程序披露,如何落实责任人和追究失职责任,都有详细的规定。而国内的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待完善。
由这四大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企业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性亟待提高!
未雨绸缪,构建危机“防火墙”
我国的企业新闻发言人多为企业内部人员兼任,专业性难免有欠缺。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培训,来让不专业的新闻发言人专业化。在新闻发言人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新闻发言人培训机构逐步兴起 ,但质量参差不齐,难有保障。而针对医药企业专门进行新闻发言人培训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上师大、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上海商报联合举办了针对医药健康方向的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这是国内首家融国家高等院校、社科院和新闻媒体为一体的新闻发言人“黄埔军校”。以专业的师资力量打造专业的医药企业新闻发言人,提供“黄金人脉资源”,让企业轻松结识政府要员和媒体资源,使企业更好地面对信息时代的种种危机,步步扎实,发展更稳健。
篇10
在公共关系课程的小组合作课题中,我们选取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危机公关”作为研究的主题,目的是通过调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政府危机公关的处理方式,当前的突发事件,以及媒体与公众在整个事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从而研究在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危机公关策略以及从中体现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缺点,最终从政府应当如何与媒体、公众交流的角度探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
首先,我们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从中抽取了有关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公关中的作用,并以温州动车事件作为此次研究的典型突发事件。其次,在了解了相关背景资料之后,我们制作了针对高校应届大学生的一份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是从个人信息、从个人角度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核心要素,以及从个人的角度看政府如何处理与媒体和大众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提问。最后,通过对温州动车事件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具体体现,选取了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为核心的新闻会,和以总理为核心的新闻会,作为体现当前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和亮点的具体案例,并对此进行可分析,从而得出我们的结论。
二、分析总结
针对调查结果,我浏览了大量国内国外的资料,试图从繁多的建议和研究中寻找最佳的问题解决途径,以下是我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的最佳解决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搜集以及对温州动车事件这一突发事件的研究,我们目前主要需要解决的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有新闻发言人的选择和发言技巧的培养、新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加强、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管理策略。旨在通过完善政府公共危机下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协调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关系,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
首先,我认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处于经济发展上升的阶段,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投入的不平衡,以及与各个国家的交流加强,文化冲击加大,不但增加了导致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因素增加,更加增添了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难度,所以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要与时俱进,然而,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是新闻发言人这一要素,由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提供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来实现官民互动,以达到实现充分交流的目的。
其次,在调查结果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还缺乏公信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网民近5 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即时化、多样化、便捷化、国际化。在几乎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受害者及其家属、利益冲突方、民间组织等等,都是天然的民间发言人。而民间表达的意愿在网络平台上持续爆发,更是让不少新闻发言人措手不及。由此看来,新闻发言人背后的团队应当给予新闻发言人足够的信息支撑,最终给公众更翔实的信息。此外,新闻发言人不应只讲官话,只是盲目维护政府形象,并不是掩盖政府处理事件的不足,而是要积极的赢取社会公众的信任,以坦诚的态度积极的处理已经发生的事件,尽力挽回损失,取得遇难家属的原谅。
最后,是政府应当如何在危机事件中进行媒体管理。在危机发生之前,政府应当加强对影响危机产生的因素的监控和预警,利用媒体进行日常监督,尽可能地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在温州动车事件的案例中,其实是由于铁道部疏于对动车的日常监护和管理,才间接地导致这种事件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中,政府应当争取舆论主动权,及时地通过媒体向公众最新消息,通过媒体权威的信息,同时媒体吸纳公众的意见;在危机发生后,要积极的和媒体配合,公开事件处理的过程,重获公众的信任。
三、学习心得
在公共关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问题解决能力,我认为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而且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理论,并通过课题研究将理论结合实际,使得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这一课程的精髓。我在其中学习到了团队合作的策略、分析问题的思路、文献收集的方法、课程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技巧和应用SPSS技术分析的方法等等,同时团队合作中,我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课题完成后,我们都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精神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参考文献】
篇11
男性为主,年轻化,学历高。被调查人员中,男性新闻发言人占绝对优势。中青年新闻发言人占主流,超过八成新闻发言人在31~50岁之间,其中,31~40岁的占55.77%,41~50岁的占30.77%,21~30岁和51~60岁的分别占11.54%和1.92%,20岁及以下和60岁及以上的发言人占比为0。学历层次较高,九成新闻发言人有大学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超过四成。其中,大学本科占48.08%,硕士占40.38%,博士占1.92%。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和大专学历的分别占3.85% 和5.77%。
网络和基层发言人占比较大。近四成受访者从事新闻会兼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专门从事新闻会发言人工作的占15.38%,网络新闻发言人占28.85%,从事新闻会兼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占26.92%。另有28.85%的从事与新闻发言相关的其他工作。县市级新闻发言人占主流,近四成人员在县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在省级机关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作的占30.77%,在地市级机关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作的占25%,在县市级机关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作的占38.46%。其余5.77%的人在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发言工作。
从业年限短,发言经历和新闻经历少。平均从业年限较短,从事新闻发言工作平均年限4.4年。每年参加新闻发言工作的次数在10次以下的占67.31%,11~20次的占17.31%,21~30次的占9.62%,30次以上的占5.76%。没有新闻媒体工作经历的高达61.54%。
专业教育、职业培训不足。八成以上新闻发言人没有受过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教育。有过新闻传播类专业正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5.38%,而没有过新闻传播类专业正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达84.62%。36.54%的发言人没有参加过新闻发言人专业培训。每年参加新闻发言人专业培训的频率基本为零的占42.31%,每年参加1~2次的占53.85%,每年参加3次以上的仅占3.84%。26.92%的新闻发言人认为所参加的专业培训脱离自身工作实际。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技能储备能够适应新闻发言工作的仅占9.62%,基本适应的占69.23%,21.15%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能适应新闻发言工作。
与记者和媒体的接触有待加强。超四成新闻发言人没有日常联系媒体及记者的习惯。除了新闻会之外经常与媒体机构或记者进行联系交流的仅占55.77%,较少联系的占38.46%,从不联系的占5.77%。两成新闻发言人认为自己很难与记者成为朋友。认为新闻发言人能够与媒体记者成为朋友的占80.77%,认为很难的占19.23%。近两成新闻发言人每天接触媒体时间不足1小时。
篇12
职业新闻发言人,培养刻不容缓
相对于政府而言,企业更需要自己的发言人,特别是医药这个“高危”行业对新闻发言人的需求更迫切!对处于潜在危机中的企业,尤其是危机频发的医药企业,一着不慎、处理不当就是满盘皆输。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说,“在中国做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特别不容易”。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刚刚起步,对大多数新闻发言人而言,新闻工作还是一个新领域。新闻发言人队伍的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问题非常严重。新闻发言人在中国是重要的稀缺资源。
在国外,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都普遍设立新闻发言人,甚至10人以上的中小公司都配备兼职新闻发言人。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高于危机公关应对层面,走向专业化是今后一大趋势。而中国的医药企业,不能因为没有出现危机就不加以重视,有时预防危机更重要。医药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处在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的境地。医药行业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应对各种危机。这就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培养医药行业的新闻发言人势在必行!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受到传统宣传机制和思维的束缚,习惯于“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2010年微博兴起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言人,传统的宣传机制和思维方式被彻底颠覆,郭美美和红十字会的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企业必须按照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改变思维,改善方法。新闻发言人要成为“专业的传播者和沟通者”,而不再是宣传时代的“喉舌”。
中国医药企业,新闻发言人不可或缺
新闻发言人应该全面了解所在企业的信息,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媒体工作经验和传播技能。美国等西方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发言人基本上都是从媒体记者或编辑中招聘。这一点在当前我国的体制下难以做到,因此才有了新闻发言人的培训,他们接受训练的重点在于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和传播技能的训练,在发言时才能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段段揣摩,临危不乱,随机应变。新闻发言人,绝对不是一个动动口就可以的职业。
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后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工作团队为他提供支持。这样才能把新闻会做得尽善尽美。
危机是现实的,风险是未来的,而零风险则是不存在的。康泰克PPA事件、巨能钙双氧水事件、霸王洗发水事件、云南白药配方泄密事件、尼美舒利事件……这一系列的医药行业的危机事件都在警示着我们,面对危机应及早防范、预警,并通过优秀的新闻发言人,正确引导舆论,转危为机。
桑迪首席咨询官张继明先生,经过对医药保健品行业多年的研究和实战经验总结道:“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事实上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不仅能帮助企业很好地解决危机公关,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还能时时做好预警,广交新闻界朋友,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篇13
一、 在我国建设一支高水准、高素质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必要性
1、体育活动、体育事业与信息传播高度关联
无论是人们出于强身健体目的而进行的个体身体练习,还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从事的挑战身体极限的竞技运动,都与某种或某些传播行为存在关联点和契合处。传播者、传播工具、传播技术对体育的影响显而易见,现代社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之并驾齐驱的体育传播,这其中尤以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表现突出。可以说,没有电视转播提供的稳定、生动而清晰的画面,就没有世界上众多体育联赛的成功与辉煌。体育信息产业正是体育与传播共同孕育的一个产业领域,市场、商业、收益等因素使体育与信息、传播联系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
2、体育新闻发言人是体育传播发展水平与程度的表征之一
传播业发展到今天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会轻易否定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是公众享有的了解政府、社会变化的权利。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各种媒介,其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向受众传播各种信息,保障他们的知情权。设立新闻发言人是各国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等为满足公众信息需求而采取的有力举措。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正是公众体育信息知晓权得到保障的一个具体体现。
目前,保证体育传播渠道的畅通、体育传播效果的理想以及体育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各国体育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设立和培养体育新闻发言人则是体育传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可以说体育新闻发言人是体育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拥有多重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他是重大体育事件、突发体育事件、体育常规工作等有关信息的者,是所在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单位部门直接与媒体接触的联络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以一个面对公众的体育界的形象代言人而出现的。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影响到了体育信息的集散与流动,也反映体育界与媒体、公众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体育传播的发展水平与程度。
3、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体育传播的强力支撑和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出色工作
从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众多衍生功能来看,其与传播的诸多功能间存在一定的交集,“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和交融性在时刻整合着大众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层次,这就迫使人们去寻找能够凝聚和提供精神归属与心理满足的对象,体育新闻正好承载并表达了这一需求而被人们广泛选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于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的重要作用,这给从大众传媒领域中突现出来的体育新闻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①如今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同时也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从体育在整个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地位来看,无论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众凝聚力、提升国家形象,还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拓展体育市场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体育新闻传播、体育信息传播都予以了强有力的支撑,可谓功不可没。
我国体育事业是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公众自然拥有对体育信息的知晓权利,重视和维护公众的这一权利是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主管机构、体育社会团体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体育事业和传媒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应运而生。体育信息能够从者那里源源不断地流出,并经由媒介的有效传播最终流向它们的受众群体,从而让一次次成功的传播生动展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体育新闻发言人出色的工作。
二、当前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体育新闻发言人并不是新生儿,在很多场合他们直面媒体,回应公众,努力工作。从地方政府的体育管理部门到全国的体育团体乃至国务院的行政机构,从某支球队到某个赛区,从小型赛事到大型赛会,甚至是全球关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他们屡屡亮相,频频出声。与体育记者打交道,向球迷、体育迷们传递信息,为公众提供体育资讯、进行体育宣传,可以说在这么多年的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历程中,他们的成绩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当然我们在肯定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贡献的同时,并不能回避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中存在的弱点与弊病以及这支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尴尬与困难。时至今日,我国体育界人士并非普遍拥有信息公开的意识,也不全都具备与媒体精诚合作的认识与态度。他们对设立体育新闻发言人不以为然,即便媒体与公众的需求已经非常强烈,可是体育新闻发言人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人不但无视体育爱好者和公众的信息需求,而且对媒体工作者不尊重、不友好,甚至还出现了暴力侵犯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事件。
即便是从现有的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来看,以下问题还在一定范围中存在:
1、业务水平不专业,工作能力不达标
考虑到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角色与重大使命,我国相关部门顺应时代需求,对有关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专业培训,其中既有全国范围内的以政府新闻发言人为代表的高级新闻发言人的培训,也有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主动出击,努力推出的新闻发言人。而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中虽然不乏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士,但是有一些体育新闻发言人未经筛选,匆忙上岗,其知识构成不够专业、不成系统,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不尽如人意。他们不具备相应教育背景和缺乏专门学习培训的弊病在工作中暴露无遗,其工作不够正规、不够专业,难以承担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某些体育新闻发言人的个人修养令人难以恭维,在与媒体接触的过程中状况百出,问题频现,工作效率、工作效果备受诟病。
2、工作开展不正常,信息不定时
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所代表的单位、部门构成复杂、性质多样,相关人士对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的性质、角色、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有的将体育新闻发言人当成摆设来装点门面,使得他们空有其名,闲人一个;有的则让体育新闻发言人担起了不相干的事情,工作重心游移不定;还有的认为体育新闻发言人仅为其一方所用,其认为必要时才让体育新闻发言人出场,至于媒体和公众需求不用考虑太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体育新闻发言人的本职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往往临时突击或勉强应付,记者和球迷们期盼的新闻会、通气会不能定时举行,他们的工作便以非正常状态出现。
3、关键时候靠不住
人们在遇到体育界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特别需要体育新闻发言人出来消息、传递信息、解疑释惑,但是这个时候有些原本还较为活跃的体育新闻发言人却销声匿迹,或者突然失声,保持沉默了。不管是有意还是被迫,这种信息封闭、信息真空的情形使人窒息,特别令受众反感。这样的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让人感觉非常不靠谱,不值得信赖,总在关键时候掉链子,难以承担起体育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职责。每每这种怪象发生时,体育界、体育圈便以负面形象出现,正应了那句“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情形导致的可怕后果便是,体育的社会认同感大大降低,其实最终受损的还是体育本身。
三、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配备、建设的主要环节与步骤
1、分类配备,区别对待
中国体育界需要设立体育新闻发言人并建好这支队伍,这是广大受众与各类媒体的共同心声,体育界人士不应回避这一客观现实。当然体育界部门众多,赛事、赛队各有特点,对于不同层次、级别的单位而言,他们的体育新闻发言人除了基本的共性之外,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俱乐部与体育总局,小型赛事与大型赛会,其体育新闻发言人在工作范围、工作重心上就不一样。各单位、各部门应该广泛征求媒体同仁、专家学者与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身情况,认真研究本单位、本部门体育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和岗位要求。对各位体育新闻发言人应当合理分类,加以区分,既考虑体育新闻发言人作为新闻发言人和体育结合的共性,又要从工作实际出发,体现各家体育新闻发言人的特性与个性。
2、精挑细选,能者上任
体育新闻发言人是体育界高级专业人才,他们应该拥有扎实的体育、新闻专业知识,掌握高超的公关礼仪、语言表述的本领与技巧,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灵活应变能力,能充分认识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义务,愿意和善于与媒体合作,真诚面对受众需求。在选拔体育新闻发言人的时候,有关单位或部门可以从前文所述的条件与标准去筛选,体育、新闻、中文、外语、历史等都是不错的专业背景,但是挑选者不应拘泥于学历与学位,此外是否具有在新闻媒介机构、体育宣传部门工作的经历也是选拔人才时考虑的重点。当然挑选者最终还必须综合审视与衡量候选人的素质,如除了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是否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人品等也是不可含糊的。
3、学习培训,不断提高
对于现已在任的体育新闻发言人,国家或有关部门有必要对其强化训练或督促其不断学习,这种培训提高的重要性不亚于当初的选拔。只有给予体育新闻发言人不断学习充电的机会,他们才有可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水准,创造理想的工作业绩。当然这种旨在提高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集中培训、专题论坛、技能大赛等,可以邀请专业老师予以指导,也可以是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学习内容应该是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如新闻传播、体育、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国外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经验等,以及或成功或失败的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实践经历都能成为他们学习提高的生动教材。
4、管评结合,优胜劣汰
对体育新闻发言人的日常管理和对其工作的定期评估也是确保建设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的重要举措。体育行政机构应该专门有一个部门来负责体育新闻发言人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评估内容与指标应包括德、能、勤、绩多个方面,可以请本单位、本部门的人士来评,也可以请同行来评,媒体人士来评,体育爱好者来评。对于优秀者应当在业内广泛宣传,树立典型,而对于屡屡不合格、不达标的则应将其排除出体育新闻发言人的队伍。
四、 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
1、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须确保制度化、规范化
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设立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让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中国体育事业出力,为体育信息受众服务,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定相应的措施,明确他们的职责、权利、义务,确保其工作正常、合理、有序地展开,使他们的工作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试想如果体育新闻发言人今天来了明天走,在与不在都一样,这样形同虚设的体育新闻发言人,媒体自然不欢迎,公众也不会认可。只有在制度存在的前提下,他们的工作才有据可依,才能排除种种干扰,获得必要的支撑与扶持,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能以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出现在众人期盼的各种场合。当然,设立体育新闻发言人岗位绝不能一窝蜂,切忌盲目跟进,搞一刀切。有关单位或部门一定得从实际出发,决定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和建设工作。
2、信息掌握是基础,自主工作是保障
拥有信息、掌握信息是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前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能出席或列席一些重要会议,或者常常被挡在重要场合之外,信息源总是被掐断,或者即便掌握信息,但是却不能自主、灵活地开口、出声,工作总面临重重障碍和阻挠,那么再出色、再有抱负的体育新闻发言人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自然就难以令人满意。
事实上,目前许多体育新闻发言人信息渠道并不通畅,他们游离于本单位或部门的高层或核心圈之外,对重大信息也不完全掌握,工作起来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界人士对新闻发言人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和缺陷,对公众知情权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对媒体的独特地位也不能理解。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的话,那么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无疑会失去媒体和公众的信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只有正确认识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性质、任务,充分重视体育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与地位,确保其信息渠道通畅,信息来源丰富,工作自主,工作环境宽松,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有作为。
作为信息、信息公开的主角,新闻发言人及其工作已经成为当代民众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领域和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一样,备受公众关注,众多体育项目、体育赛事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崛起、繁荣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体育传播的支撑。作为体育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体育新闻发言人承载着媒体的期待,背负着体育界的重托,离不开大众的广泛支持。直面当前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中的种种问题,通过合理步骤并采取有效措施,尽早让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其信息渠道畅通,工作环境宽松,这是建成一支高水准、高素质的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