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概念隐喻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需要。
2.1利用概念隐喻重视基本词汇及其隐喻意义的教学。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调查,绝大部分的喻体词不仅都是实体性概念的词,而且是生活中人们与周围世界互相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词性简单、音节较少、习得容易的常用词汇。这些基本范畴词汇对应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词汇,也正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当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识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利用已知事物来思考、表达新的概念,于是产生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隐喻起着主要的构建作用,它直接导致语言新颖性的产生,间接导致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一词多义的存在,学生很难把一个词汇的所有意义完整的联系在一起。因此,概念隐喻对学习多义词有重要意义。例如key“钥匙”(源域)通过人们的相似性联想投射到目标域上,从而出现“开关”、“按键”、“答案”“、关键”“、粗糙表面”等含义。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能积极使用的词汇数量有限,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阐明基本词汇的重要性,讲解每个基本范畴词的基本意思外,还要让学生领会词汇不同意义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利用隐喻思维进行联想,使词义范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既有特点又彼此相连的整体,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词汇量,提高词汇水平和学习效率。可以说,概念隐喻理论的运用为教师深层次讲解多义词提供了一条便捷而且符合认识规律的途径。
2.2利用概念隐喻扩展词语的内涵。
英语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词性的转化、词的派生、词的合成。有些词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还可以做形容词,词性的变化也是高职学生词汇学习的一大难题,常阻碍学生对句子甚至对篇章的理解,而使用隐喻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名词经过隐喻化表示动作,比如bloom是一个表示实体的名词,意为“花”,在“Thechildrenhadbloomedduringtheirstayonthefarm.(孩子们留在农场期间健康活泼有生气。)”中被隐喻化为动词,意识是“变得健康或快活、自信”。此外,在高职英语中,派生词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比如前缀pre-表示“前”,post-表示“后”,在wa(r战争)前面加上pre-,构成prewar(战前的),而加上post-,变构成postwa(r战后的)。这样一解释,浅显易懂,印象深刻。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应用隐喻思维能力,以发展学生的联想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
2.3通过概念隐喻理解语言的运用。
在英汉语言表述中,许多概念隐喻极为相近。比如都以狐狸比喻狡猾,以钢铁比喻坚强;在表达抽象的“时间”概念时都选择“金钱”这一概念进行映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而是深入到思维层次,更有效率的理解词汇的意义。但是,汉、英民族分属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挖掘和对比英、汉中的隐喻现象,就会发现各自在隐喻上的文化差异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dog”在英语中备受宠爱,多为褒义,如“aluckydog”,“Lovemelovemydog.”;但汉语里的“狗”多少带有些贬义,如“走狗”“,哈巴狗”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偏差和语用失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概念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有重要意义。
篇2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言语形式,是人们借助具体的、有形的、简单的始源域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无形的、复杂的目标域概念,从而实现抽象思维的一种言语现象。从新兴认知科学一具身认知兴起以来,研究者更多的从认知机制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由Layoff和Johnson在1980年提出,是指当人们需要建构一些抽象概念时常常使用隐喻来理解和表达的理论。具体而言,是指在概念隐喻涉及的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上,通过概念结构“架构”而实现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隐喻化,从而达到理解抽象、复杂概念的目的。这种概念之间的隐喻化既体现在语词层面上,也存在于心理表征层面上,如在“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概念隐喻中,人们使用“力量”概念来表征“知识”概念,通过知觉系统将具体概念架构到抽象概念系统上,从而能够深刻的理解抽象概念。总之,通过隐喻映射机制主体可以以身体的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表征和理解。
温度,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在身体上的反应。温度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它被用来构筑人类生活中许多的抽象概念,由此衍生出众多的概念隐喻。色彩、人的性格、情感概念都与温度有很大的相关。红色及其它鲜艳的颜色会经常出现在婚礼场合,这与色彩所给人提供的心理上的感受有关。温度概念也反应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性,“温和”,“热心”,“冷静”等词汇可以来描绘人的品性,另外,温度所衍生的概念隐喻在构建人的不同的情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关热的温度总反映出热情的、感情深厚的,如“热情款待”、“热恋”等,而冷范畴的词汇则表现出感情不和或生疏不关心的,如,“冰冷”、“冷眼相看”、“冷战”等。众多研究者对温度隐喻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二、关于温度隐喻的实证研究
从国内到国外,关于温度隐喻,众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温度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中,朱东华基于温度图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结果表明,基本隐喻存在跨语言的普遍性。彭传微俄汉语温度形容词概念隐喻对比分析中,证实了温度作为一个基本图式的合理性,说明俄汉语中的抽象范畴通过隐喻而产生的过程,这一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俄汉语的教学中。李丽虹在2012年的汉英温觉词汇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汉语中的温觉词更倾向于直接由温度域引申到态度、环境、心里感觉等域,而英语中的温觉词则喜欢沿着通感隐喻的方向发展,更多的是听、视、嗅域,显示了与汉语的差异性。
在温度概念与人际情感概念的联结的研究上,早在1958年Harlow证明了早期温暖体验在幼猴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将出生后的幼猴分为暖育组和冷育组,前者允许接近一个带有发热器的人造猴,冷育组所接近的人造猴是没有发热功能的。研究发现,暖育组的幼猴成年后交往正常,但是冷育组的幼猴成年后出现了交往障碍,而暖育组的幼猴成年后没有出现这种障碍。结果表明,成年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是以幼年期的所经历的温度体验为基础的。
Williams和Bargh在体验身体上的温暖能促进人际温暖的研究中,发现当被试触摸热的刺激会引起“热情”思维,而当被试接触冷的刺激会引发被试的“冷淡”思维。
IJzerman和Semin的温度觉是社会接近性的出一文中,通过要求被试评估自己所在房间的温度,结果发现在与其他被试坐的更近时会认为房间的温度更高。
Lu,z.Y和Wang,z所做的从具身认知角度对社会排斥的隐喻研究中,发现与孤独相关的词汇以冷的形象呈现时反应更快。结果表明对孤独的概念表征包含“寒冷”。
Kang,Williams,Clark,Gary和Bargh在对身体温度是否影响信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温暖的体验会增强人际信任感。
Bargh和Shalev在日常生活中身体与社会温暖的可替代性一文中,重点讲述了他所做的三个实验,最后结论表明,个体可以通过身体温暖来补偿在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损失。一些温暖的身体经验能够减少因社会拒斥所引发的对人际交往的渴求。
Kai和Claudia的较冷温度提升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中,发现较热的环境有自我中心锚的存在,不愿意将个人观点分享他人,故观点采择能力低,反之,冷的环境观点采择能力高。
杜凯、马利军和张积家情绪与温度的关系:情绪是否借助温度进行表征一文中,发现,温度图片背景对面孔表情识别不具有易化作用,但对悲伤词和愤怒词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冷”背景加快对悲伤词判断,降低了错误率;“热”背景促进对愤怒词判断,降低了错误率。
三、总结与展望
温度隐喻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不论是温度词汇的跨文化研究还是温度与社会情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资料。纵观研究者们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温度一社会情感隐喻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不论是温度与社会情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还是温度一社会情感隐喻的形成机制与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人们以后在工作生活中的温度隐喻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保障。因此,温度一社会情感隐喻的相关研究会是现在及未来隐喻研究热点,关于左前脑在温度隐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这也是从另一新角度,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所做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研究中也存在不足,未来关怀温度隐喻的研究可以关注以下三点:
(一)完善研究方法
以往的研究范式存在一些不足。在温度隐喻的研究中更多采用了情景操纵范式或心境诱发范式,这些操纵处理都为了温度隐喻的启动效果,但是其中如人操纵咖啡杯的温度,暖和凉,具体标准的把握至关重要。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暖与冷的温度操作实在无法达到精确的标准。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以上方法的完善外还需要引进新方法来研究温度隐喻,如生理多导仪,功能性磁共振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
(二)拓展温度隐喻研究领域
篇3
专业: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职称:xxxxxx
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英文题目: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二、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词汇习得能力是外语学者最重要的语言能力之一。语言研究者提出多种词汇习得理论。从传统的翻译语法教学法到结构主义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比如根据构词法学习词汇、组块法学习短语与习语,再到语境理论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国内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词的音、形、义的介绍和分析,却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考察与讲解,从而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词汇,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少数学习者能够恰当的运用所学单词,用地道的英文表达思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大部分词汇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学习者的单词量有了很大提高。
关于隐喻的研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诗人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灵魂。长期以来人们主要研究隐喻的诗学功能与修辞功能。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发表的隐喻学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论。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无处不在,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lakoff运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束定芳和汤本庆指出: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蔡龙权认为:隐喻过程中的语义转移为语词的意义扩展提供了平台。隐喻、认知和语言的这一密切关系为词汇学习等外语学习找到了依据,这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包括隐喻的实际应用研究以及隐喻与语言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隐喻理论研究将继续进行理论探讨,随着隐喻研究与运用的不断深入,人类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人类学、神经理论等学科进行隐喻研究。隐喻研究历史的研究;传统文化的隐喻学研究;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隐喻理论的应用研究。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词汇习得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发现以往的词汇习得理论有其不足之处。而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此论文将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以期对英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有所启示,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的理论和依据
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根据,以词汇习得理论的历史研究及其不足之处为依据来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五、选题的特色及创新点
篇4
一、概念隐喻的本质及分类
由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指出,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和隐喻性表述,它们往往都来自一些基本的隐喻,这些隐喻构成了人类概念系统的基础,称为概念隐喻。概念的形成是源自于人们在世间万物与不断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征经验,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概念隐喻是指以隐喻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概念。人们利用在具体事物中形成的抽象的思维方式表达抽象概念。由此可见,用一个事物去经历和理解另一个事物就是概念隐喻的本质。例如,“人生是一场旅途”,旅途是人生的映射。旅途正是经历磨难、快乐与痛苦,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最终到达目的地的过程,隐喻意便是人生如同一场旅途,经历了、遇见了,并最终到达了。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概念隐喻被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类。结构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构建另外一个概念,如“时间就是金钱”;方位隐喻是指通过人的经验和知识所建立起来的意象图式隐喻,如情绪高昂―情绪低落、上级―下属等;本体隐喻是人们将模糊抽象的感情、思想、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实体,最典型的本体隐喻是容器隐喻,如出国、离家出走、目中无人等。
二、国内外概念隐喻理论及发展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掀起了学术界对隐喻研究的,酥咀糯尤现角度研究隐喻的时代全面开始。莱考夫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跨域映射”,如“高速公路”和“因特网”是两个不同的语域,我们可以用与“高速公路”相关的词汇来描写“因特网”。1999年,英国学者卡梅伦和洛合编出版了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和应用》),开始注重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标志着隐喻研究步入应用性研究阶段。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隐喻机制和隐喻作用的著作和论文大多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如空间隐喻、时间隐喻等。当然,在莱考夫的概念理论基础上,我国对隐喻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比如《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一文指出概念整合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一文指出概念隐喻理论阐述修辞语言的常规模式;在《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一文中介绍了近几年来最新的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的发展状况及其应用研究。此外,胡壮麟在论及概念隐喻及其他理论后指出,对人类语言更深入的研究不仅需要语言学,更需要跨学科研究。因此,今后我国学者对概念隐喻的述评及应用必将进行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以赢得在这一研究领域应有的国际地位。
三、概念隐喻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研究隐喻在不同语言翻译中的应用,结合概念隐喻理论正确理解作者的隐喻意,从而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翻译策略。此外,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和课题,在外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外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促进其外语词汇学习。
另一方面,网络设计中也大量运用了隐喻,比如万维网的出现与应用对教育和学术的发展有显著的实用价值。目前,很多软件的开发也运用了隐喻。比如,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都巧妙运用了隐喻。还有研究发现,在企业内部使用隐喻有利于激励员工、团队和整个组织。例如,将团队划分为体育型团队、军事型团队、家庭型团队、协会型及社区型团队,有利于员工快速明确其职责和与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四、结语
总之,概念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语言现象,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手段,对人类思维方式、语言的理解以及许多技术的运用有重要价值。概念隐喻与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不断地向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渗透。
篇5
1.引言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工具,被人类用来建构抽象范畴的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科技论文,事件结构。(Ungerer&Schmid, 2007:114-126) 隐喻的功能是借助熟悉和具体的概念来表达、或者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
语言学家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隐喻在经济领域普遍存在。吴恩峰和全晓云(2007)在研究中发现:在以经济认知域为目标域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交通”隐喻概念系统,这个系统包括陆路、水路和航空三个子系统。在“经济是交通”概念隐喻中,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是抽象概念,而交通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包括空间,运动等概念。通过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抽象领域经济可以通过交通域的空间、运动等具体概念构建。例如,实业创业走到十字路口,央行加力踩刹车,大唐电信驶入快车道。
本文拟根据当代隐喻理论,对 “经济是交通”隐喻的映射结构作探讨。我们采用的语料来自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金融时报》的经济报道标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概念隐喻“经济是交通”的映射机制是什么?
2.理论基础
2.1事件结构隐喻
莱考夫和他的学生(1993:15-18)总结了事件结构的一般规律:事件结构的不同方面,包括一些概念,比如状态、变化、过程、行动、原因、目的、方式都被隐喻成空间、运动和力量。科技论文,事件结构。一般的映射过程如下:
目标域:事件
源域:空间
状态是位置。
变化是运动。
原因是力量。
行动是自动驱动的运动。
目的是目的地。
方式是路径。
困难是运动中的障碍。
预期进展是旅游计划。
外部事件是运动的实体。
长期有目的的活动是旅程。
上述隐喻结构表明了,一些常见的抽象概念如:时间,状态,变化,原因,行动,目的和方式可以借助隐喻来建构。
2.2蕴含层次
莱考夫(1993:18-20)提出,各种隐喻映射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它们有时以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低一级的映射包含于高一级的映射中。下面的例子显示了三个层次。
层次一:事件结构隐喻
层次二:有目的的生活是旅程。
层次三:事业是旅程。
篇6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 考 文 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篇7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
例2.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
例4.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Argument is a building;Argument is 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 building,framework of a building,construct a building,collapse,the 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 fierce war,at tack the enemy,win the War,be defeated in the 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
例6.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
例7.Within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you call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
例8.He attacked my argument fiercely.
例9.Joe spared no pains to defend his argument.
例10.Joe won the argument with her.
例11.Jo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又如:“Ideas are 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 can be digested.
例13.Food can be swallowed or devoured.
例14.Food can be nourishing.
例15.Food can be spoon-fed.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的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的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6.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The stakes were high.Nevertheless,Joan decided to take her chances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例17.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She could lose it all.Nevertheless,Joan decided to ante up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篇8
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
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
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3.1对隐喻本身的研究
对隐喻本身的研究依次包括“隐喻的分类”、“隐喻的理解和加工”、“概念隐喻”、“隐喻的功能”、“隐喻的使用和表达”、“隐喻的鉴别”、“基本隐喻”以及“隐喻模式和结构”。
我国学者主要侧重介绍了隐喻在国外英语界的研究动态、发展过程及隐喻的研究对象,并通过分析隐喻的定义、基本功能及理论、解释为什么隐喻的研究对象如此广博,并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并且探究了莱考夫的经验主义隐喻观以及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
我国学者还从隐喻的本质、产生原因、理解过程、功能、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隐喻研究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隐喻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此外,在隐喻研究背景下,根据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以及隐喻的不同方式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初步的重新归类,以辨明这些修辞格与隐喻的关系,许多修辞格实际上是隐喻在各方面的表现形。
3.2隐喻与认知
从认知和思维角度对隐喻所做的研究,有的是在对认知语言学做综述探讨的过程中提及隐喻理论,有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主要分析语言、认知、思维和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有关隐喻语言本质的问题:认为隐喻不但是修辞手段,更是认知模式,其认知力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的认知模式、隐喻的习得和隐喻与感知系统等方面对隐喻与认知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了英语语言的隐喻化特征及其与认知的关系。
我国学者近8年对认知隐喻学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更主要是思维和行为问题,它普通存在于语言与思维之中,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中,通过隐喻把已熟知的经验用来概括求知的事物,把已准确描述的习得用来说明描述欠缺的事物,即基本隐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最初对世界的看法,但随着时间推移,基本隐喻会产生新的隐喻,而新的隐喻又会变成基本隐喻。此过程最先形成了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说与写形式则为语言隐喻,隐喻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语言表达又体现了人们这种认知机制。
3.3对隐喻的语义研究
对隐喻的语义研究主要涉及诸如“隐喻的意义表征”、“隐喻意义的理据”等问题。这些研究都和意义直接相关,因此归为语义学范围。
从语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探讨隐喻理论的语义学价值,主要从认知隐喻理论入手,分析隐喻在词义演变、语义转移中的作用以及对语义场理论、语义特征分析的影响,阐述了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而运用又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
通过对传统隐喻理论的研究思考,认为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而运用又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认为隐喻的意义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它的真正意义存在于我们对词汇的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运用中。
3.4隐喻与语用
与语用有关的研究主要是进一步对隐喻现象、做语用解释,探究隐喻与语用的结合点,有的从语境及语用得体着手,有的分析语用认知和语用关联。回顾8年来语用学家对隐喻现象的一些探索,归结起来有如下特点:确认隐喻的研究必须考虑到语用的因素,认为隐喻本质上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须从语用角度分析隐喻的有关问题,从已有的语用理论中,如Grice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寻找适用于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目前国内对隐喻在语用学科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对会话含意和关联理论的分析,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渗透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方式。从笔者收集到的材料来看,我国外语界对隐喻与语用的研究还涉及: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义。认为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拓展了以往的隐喻理论,并认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面展开隐喻研究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引起中国语言学研究者关注。
3.5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
8年来我国学者把对隐喻的研究应用到语言翻译中去,一方面分析不同语言中隐喻话语的翻译实践问题,一方面探讨隐喻理论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和价值。其中主要着重于:从翻译研究中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来探讨通俗科技英语翻译、古诗词英译等语篇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结论:直译加解释和转换隐喻是英译中国古诗隐喻最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研究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译者应结合目的语读者不断提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具体的语境灵活地采取自己的翻译策略。
3.6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隐喻,即研究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而这被认为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与方向,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这项研究属于正在兴起的应用认知语言学(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的范畴,旨在寻求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作为外语(EFL)的教学中的应用。我国学者研究隐喻并把隐喻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探讨词汇教学、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我国学者从隐喻与教育的关系入手,得到如下结论:隐喻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必须重视隐喻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不可以点带面,将隐喻能力的培养置于交际能力之上;从理论上并以实证方式探讨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的作用;通过隐喻的语言表征功能和处理功能,阐述其词义扩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提高外语学习者隐喻意识,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评析
4.1结论
通过分析近8年隐喻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可以得出我国学者研究隐喻成果有如下特点:
(1)对隐喻本身的研究在深入发展,其中主要侧重于隐喻分类、概念隐喻以及隐喻的理解和加工、对意义的研究、意象图式。
(2)对隐喻研究的范畴及概念及概念化非常关注。
(3)对篇章隐喻的研究和换喻的研究开始重视。
(4)特别关注隐喻的识别和理解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理解隐喻的可能原则的构想。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是在于对语言规则的描述,它不追求对语言现象的解释。
(5)隐喻研究已经进入外语教学、跨文化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
(6)对隐喻的研究比较全面,涵盖了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既对隐喻理论进行了介绍评析,从构成、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不断研究完善隐喻理论,又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了具体语料。
4.2问题和不足
考虑到我国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在今后五到十年里,应加强对隐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继续对国外有影响的有关隐喻理论、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介绍,促进我国隐喻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
(2)应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隐喻在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以弄清隐喻使用的频率、范围等。
(3)现代隐喻理论在外语教育中的作用虽然已经得到一些关注,但还没有引起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建议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能够对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界有所启发。并且进一步对汉语环境下儿童对隐喻的习得进行调查,这对了解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极其重要。
(5)建议外语界和汉语界合作,对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过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对比之后,隐喻就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是否具有普遍性,具有何种差异就非常清楚了,这对于外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意义。
(6)现代隐喻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对隐喻性语言的研究和语言隐喻性的研究有望对人类的概念系统提出新的见解,但是目前隐喻研究界对人类语言隐喻性过分夸大,使语言的复杂性简单化了。
(7)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开阔,立意可以更高,与其他学科的协作可以更紧密,要从隐喻是一种言语现象出发,把隐喻与人们的认知功能、思维方式、语境、文化背景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8)我国国内语言学研究学者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欠缺,不愿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宁可采用思辨法来研究隐喻。
4.3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言研究领域中的隐喻研究虽然在近8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例如:
(1)怎样将隐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怎样将隐喻与二语习得结合起来?
(2)隐喻的选择运用如何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3)属于认知领域的隐喻同非认知领域的隐喻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对儿童习得隐喻的阶段、过程与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是如何发生作用?
(5)隐喻对于汉语和英语而言是否具有普遍性?汉语隐喻与英语隐喻具有什么样的差异?
尽管目前隐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作用的认识;通过隐喻的语言表征功能和处理功能,阐述其词义扩展功能,提高外语学习者隐喻意识。至于如何有效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5.结语
本文对近8年我国语言学界研究隐喻方面的现状和成绩进行梳理、总结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揣浅陋,陈述了个人的一些见解,仅供同行参考。笔者期盼着这一领域内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现。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在借鉴中创新,寻求隐喻研究新的亮点。
注:国内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或主要外语学术期刊包括:外语研究;中国英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国外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Aristotle.1954.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2]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G.& 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In 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仁[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6]王寅,认识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82-890.
[7]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2).
[10]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
[11]肖福寿.隐喻的意义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4).
[12]杨在虎.隐喻研究背景下修辞格的重新归类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13]赵蓉.隐喻阐释的两种新视角及其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14]李福印.当代国外隐喻研究的热点――第五届隐喻研究与应用国际会议论文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5]邓巨.认知模式――隐喻研究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16]孙启耀.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2,(3).
[17]谢之君.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篇9
跨层面多维的隐喻研究已成为必要。早期的隐喻研究主要限于词汇层面,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扩展到了语法、语用、语篇、非语言等不同层面[4]。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主要涉及认知层面、文化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篇层面,基本跟上了国外隐喻研究的步伐。客观来说,不同的研究层面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均有其价值所在。隐喻研究层面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条件、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因素。
三、隐喻理论与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揭示英汉隐喻异同的规律,并对造成异同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隐喻类型研究和跨层面研究为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也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因此,有必要理顺近年研究中隐喻理论的应用,探讨其对英汉隐喻“异”和“同”的阐释力。
(一)隐喻理论的应用和探索
近年研究对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主要涉及现代隐喻理论、语法隐喻理论及国内学者的理论探索。1.现代隐喻学理论。具体主要有Lakoff与Johnson(1980)的概念域映射理论,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5],Johnson(1987)的意象图式理论[6],Fauconnier(1994)的心理空间理论[7],Fauconnier与Turner(1998[8];2002[9])的概念合成理论。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图式理论是用来阐释隐喻语言的常规模式。由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单一的,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图式理论对隐喻的解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概念合成理论则从两个心理空间开始,建立跨空间映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建立层创结构以实现认知运演,弥补了意象图式理论映射单一性的不足。此外,Talmy(2000)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10]在英汉隐喻运动表达的对比研究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2.语法隐喻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Halliday首次提出该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隐喻研究的范围。他认为隐喻不仅出现在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当语法形式或语法范畴发生转换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1999年,Halliday和Mathiessen提出新的语法隐喻体系[11],详细地论述了语法隐喻的本质、种类、意义等。从本研究选取的论文看,语法隐喻理论在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多。因此,从语法隐喻角度进行英汉隐喻(类型)对比研究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3.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探索——语言世界观。很多学者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作了对比研究,但对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则很少被论及。陈家旭(2006)[12]认为语言世界观是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主要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反映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能从哲学的高度解释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的许多根本性问题。语言世界观的问题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提出来的。概括地讲,语言世界观的主要观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语言世界观与语言的民族性是一致的。语言世界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语言是各个民族的世界观,语言间的对比就意味着世界观的对比。因此,应更加注重从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第二,语言世界观不仅承认语言的共性,更强调语言的个性和民族性。由此可见,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不仅要注重共性的对比,更要注重个性差异的对比。本研究选取的论文中,约79%采用了现代隐喻学理论,从词汇、语法、语篇、认知,文化等层面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构建与作用机制,并阐释了造成异同的动因;约15%的论文采用了语法隐喻理论,主要对英汉情态隐喻、英汉语气隐喻、英汉科技语篇中的名词化隐喻,以及英汉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类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理论探索方面的论文则仅占6%,可见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构建方面略显薄弱。
(二)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
综合上述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相关理论,近年研究对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言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导致英汉隐喻存在“同”和“异”。例如,汉语中能够被隐喻为名词的动词总数明显低于英语,英语具有“名词优势”,而汉语有“动词中心”的特征,因而英汉学术书评中的语法隐喻存在差异。2.在文化方面,不同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大环境不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故英汉两族人民在进行隐喻认知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汉语中对情感的概念隐喻化认知深受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文化及中医理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汉语中独特的人类基本情感的隐喻化认知。3.人类的生理构造、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功能具有相似性,使人类在认识世界中获得类似的身体体验及物质经验。因此,不同民族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基于共识文化就产生了语言和认知上相似的隐喻。例如,许多与身体部位相关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出相同的认知策略。4.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趋同倾向,势必造成更多的共识文化语义[13]。人类语言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处于开放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得以迅速发展,某种语言特有的隐喻映射会进入另一种语言,为他国人民所接受[14]。比如,中国人常说的“风水”已经融入英语词汇(fengshui);英语中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软着陆”(softlanding)、“牛市”(abullmarket)、“熊市”(abearmarket)、“峰会”(summitmeeting)等隐喻已经在多种语言中体现。
四、跨学科视角及研究方法
在当今跨学科研究的大趋势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应在跨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寻求突破。虽然隐喻研究早已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15],但是近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基本属于语言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分支。由此可见,跨学科视角的隐喻研究仍有提升的空间,有助于扩充和完善隐喻理论,可为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例如,对隐喻的语用特性及其翻译的研究等。
篇10
一、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隐喻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形成一股研究热潮。人们不再仅仅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把隐喻看成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把它看作是“介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的既反映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人类智能工作机制的一种动态过程”。
语法隐喻的提出触及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语法隐喻中主要构成部分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影响,从而揭示出它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是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称为“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Halliday (1995)指出,对人类经验意义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方式,即直白式和隐喻式直白式是我们表述经验的典型方式,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称为一致关系。因此,直白式就是一致式。在一致式中,名词表示实体(Thing)或参与者,动词表示事件(Event)动作过程,形容词表示属性(Property),副词表示方式(Manner),连接词表示逻辑关系。
(一)及物性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喻,即“一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过程”。随着过程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他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每次选择变化都会导致一致的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之分,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便是我们所说的概念语法隐喻。例如:
(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a是物质过程,是表达此种语义的基本式,符合人类认知的表达式。b是心理过程,是隐喻表达式,将物质过程隐喻成了心理过程。
一种语义过程用另外一种过程来体现,该过程的参与者、环境成分等功能成分也发生相应改变。各种语义功能可以相互体现,构成隐喻表达式。再看两例:
(2)a. It lightened and then thundered greatly (物质过程).
b. The lightning was followed by a great crash of thunder (关系过程).
(3)a. The boy cried loudly (行为过程)
b. The boy let out a loud cry (物质过程)
及物喻不是具体事物之间的比喻,而是语法结构之间的隐喻化。本来的物质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心理过程,如例(1);本来的物质过程也可以隐喻化为关系过程,如例(2);本来的行为过程可以隐喻化为物质过程,如例(3)。
(二)名词化概念隐喻
名词化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是创造语法隐喻的最强大的资源。名词化主要是指将体现“过程”的动词和体现“特性”的形容词,经过隐喻化变成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实物。在名词化过程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范畴意义不断被转化为名词的范畴意义。例如:
(4)a. If the item is exposed for long, it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b. 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
例(4)a中的动词expose, deteriorate被隐喻化为b中的名词exposure, deterioration; 例(2)a中的动词lighten和thundered被隐喻化为名词lightening和thunder。名词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有力手段,是雅式文体的重要特征,广泛用于科技语体。
三、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意义
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实,教学中仅靠被动感知的词性转换练习或课文内容的体验是难以获得主动的认识和理解的。对语法隐喻加以适当的讲解认识和练习可以加快这种语言现象的掌握。毕竟,我们读的科研文章不大可能是直白式的,我们写科研论文时也要学会合理应用语法隐喻表达方式。就大学英语,乃至研究生英语教学而言,如果要学生今后能阅读或撰写科研论文,语法隐喻表达方式的认识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把语法隐喻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对语法隐喻和一致式语言现象进行适当的理性学习,通过直白式和隐喻式的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对不同的语篇的不同表达方式获得理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应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从而提高外语的输入和输出水平。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不单纯是以记住多少单词量而定,是否具备了英语语法隐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也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篇11
一 引言
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聚焦于隐喻研究。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自从1980年Lakoff与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就成了语言学家开始着手研究的重要课题。新兴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凭借隐喻这一认知手段,语言学家试图从语言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并反映人类思维的规律。在语言表达上,不同民族的隐喻思维和认知具有共性。情感谚语作为语言的精粹,同样能够反映出人类对情感这一抽象概念的隐喻思维与认知的共性。本文以中英情感谚语作为研究对象,把概念隐喻视为理论框架,试分析情感谚语所隐含的隐喻特征共性,以便揭示中英两个民族对于情感这一抽象概念在认知思维上的关系。
二 概念隐喻及情感
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最初源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后来在论文《当代隐喻理论》中莱考夫(Lakoff)阐述道: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莱考夫把这个具体的概念域称为始源域或原概念,抽象的概念域称为目标域或目标概念,且认为“隐喻是原概念向目标概念的映射”。莱考夫把该隐喻称为概念隐喻,其核心内容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人们普遍认为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人体、人的日常经验及知识,而所有这些又与环境和文化密不可分。莱考夫声称“隐喻映射的普遍性有所不同。一些似乎是具有共性的,另外一些是广泛的,还有一些似乎是某种文化特有的”。笔者认为,这源于环境及文化对人们认知模式的影响。借助概念隐喻,语言学家试图根据不同地域人们语言的表达方式来探究隐藏在情感谚语之后的认知模式的共性。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由于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构成了探索人类认知研究的基本部分之一。由于情感的抽象性,人们常常借助于概念隐喻对此类谚语进行表达。
三 中英情感谚语的概念隐喻特征共性分析
情感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特殊感觉,具有极其丰富的、普遍的象征性含义。情感谚语作为表述人类情感的语言精粹,深受英汉两个民族的喜爱。没有隐喻,抽象的情感概念常常不能得到充分的诠释。缺乏隐喻的情感谚语,同样无法很好地、全面地阐释“情感”的主题。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以《中华谚语大辞典》《英语谚语荟萃》 中搜集来的情感谚语为研究对象,尝试揭示中英情感谚语在隐喻表达上的某些共性。
人类思维的共性之一就是借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事物。情感是人类一种反应内心感受的重要现象,而这种现象又是复杂抽象的,人们要么借助于具体及有形的事物来映射描述它,要么把它归属于某种超自然的“魔力”,所以情感本身常常被隐喻化。英汉情感谚语中,两个民族往往采用相同的概念隐喻来映射人类的这种特殊感觉。
1.用具体事物隐喻情感
首先,情感是物质(emotion is a substance),如:
Stolen pleasures are sweet
Much coin,much care
Much science,much sorrow
Pity is a lever for quickening love
Wrath is a transformer
喜从天上至,祸自地中消
爱情是美德的试金石
人们用物质隐喻情感,是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物质的交换与流通,所以物质就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为其熟知的东西。这种用具体形象之物隐喻抽象模糊之物的表述就源于人类最初的认知模式。
其次,情感是容器(emotion is a container),如:
Love is full of trouble
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
笑里藏刀
爱情就是五味瓶,内含酸甜苦辣咸
人们以容器隐喻情感,是因为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很容易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及情感也看做一个容器。“情感是容器”的概念隐喻就源于中英两个民族这种共同的认知模式。
2.用人隐喻情感
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其肉体的各种器官和功能就是一种语言。因此,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倾向于用身体作为媒介。人以其身体去认识世界,描绘事物,表达情感,正可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此,中英情感谚语中都有以人来隐喻情感的表述。
首先,情感是邻居(emotion is a neighbor),如:
Joy and sorrow are next-door neighbors
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
When sorrow is asleep,wake it not
能为爱情系上永久的保险带的,不是结婚而是真诚、体贴与尊重
其次,情感是杀手(emotion is a killer),如:
Anger punishes itself
Care killed a cat
Fear kills more than illness
Work won’t kill,but worry will
气伤身,怒伤肝
忧伤神,愁伤身
猫有九命,忧虑丧生
恐惧杀人甚于病
3.用魔力隐喻情感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及英国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无不让人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让人生死相许”的内心呐喊,这些都是情感具有魔力的最好印证。这说明中英两个民族对自己无法解释清楚的某些东西(如情感)常常借助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如魔力)来诠释。中英文以魔力隐喻情感谚语的例子有:
Emotion is a kind of negative magic power
Envy and wrath shorten the life
Love makes all hard hearts gentle
怒气使人脑失灵,是非曲直难辨清
喜则人,怒则兽
四 结论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概念隐喻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在情感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表达上中英语言有着相当多的共性:中英情感谚语中常常采用具体或有形之物来隐喻抽象的情感概念,以使抽象的情感概念得以较清晰形象的表达;而对于那些无法用具体事物形象表达的情感谚语,中英两个民族都习惯于借助一种超自然的魔力来隐喻。显然这些共性与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模式及共同体验密切相关;它们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及文化共识。本文希望通过对中英情感谚语概念隐喻的共性解读来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借此探讨隐喻与语言、思维和认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12
为了对多义词引申义的短时习得中概念隐喻进行效能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本研究通过在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本科一年级选取三个班进行对比教学研究,对以下设问进行研讨: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多义词引申义的短时习得效果?
本实验想通过培养隐喻意识的一词多义教学实践检验一个假设:应用概念隐喻理论能够促进学生多义词引申义的短时习得效果;实验设计主要参考Boers在比利时关于应用概念隐喻和学生词汇记忆效果的实验研究,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曹巧珍教授发表的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课堂一词多义教学的实验研究设计而成。在三个班接受了8组多义词的学习后,研究进行了即时测与延时测,实验所得数据都采用SPSS11.5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研究在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本科一年级成绩相当的三个平行班学生中进行,这三个班级没有经过特殊的挑选,为随机抽取的自然班,英语成绩都处于各级的平均水平,又是整体参加测试,属于整群抽样。他们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是全新版大学英语,而该大学为全国招生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份,因而认为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按照中考成绩每班抽取25名学生参与实验,(因为前测中T检验需要样本容量小于30)。每组25名学生成绩在组内需呈正态分布,有利于进行方差分析,缩小数据模糊度。
实验组1:应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多义词各个义项的讲解;
实验组2:应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多义词各个义项的讲解,并辅以语义网络图;
控制组1:传统教法,对多义词各个义项的讲解,用例句进行阐释;
实验材料来源于三方面:(1)本实验采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2)比利时语言学家Boers和西班牙教育学家Lindsay Clandfield的教学实验;(3)Alice Deignan编著的(Cobuild语料库7:隐喻)(4)南开大学出版社,苏立昌编著的《英汉概念隐喻用法比较词典》该研究中,隐喻意识是自变量,多义词记忆效果是因变量;因变量反映在后测分数上。实验中包括三项测试:前测,即时测和后测,提高隐喻意识以及测试记忆效果的方式基本参照Boers的研究运用中的相关方法。提高隐喻意识方面,将需要记忆的目标词及其例句按其包含的概念隐喻排列;每个概念隐喻以标题的方式展示出来,体现同一标题的多个目标词,其例句排列在该标题下方,同时进行适当的相关讲解。检测记忆效果方面通过检测验受试在一定语境中回忆目标词的效果实现。
及时测效果计算出均分和标准差,然后根据标准差进行方差齐性分析,当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时,可以用one-wayANOVA(方差分析)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三组是否在每个单词上都达到显著差异,假如成立,说明三组中至少有一组和其他两组有显著区别。查实三组两两之间是否都有显著差别,此时用LSD方法进行检验,因其检验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即水平间的均值只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小差异就可能被检验出来。当堂测试三组之间多重比较,当显著性水平小于或者等于0.05时,各单词在每两种教法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无差异。从LSD检验之后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就短时记忆而言,比较三组之间的教学效果,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是否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在实验组内,组2的教学效果又是否强于组1,可以一目了然。
本项目把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英语多义词习得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给受试阐释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能促进其多义词的短时习得,并能提高其词汇产出能力。因此,很有必要把认知语言学的多义性理论应用于我们的河南理工类高校的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中,促进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当然,我们在此不是认为该教学范式应完全取代一些传统的词汇学习方式,如记忆。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记忆一系列的词项,所有语言都有“不规则性”,如英语中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需要记忆。另外,所有语言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法难以系统地得以解释。然而,除了记忆,我们认为了解词汇意义的认知结构有助于词汇的教与学,丰富词汇的教与学方法。但是应该指出本文只是对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的初步探讨,更为可行和实用的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教学之中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oers F.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Applied
Linguistics,2000.
[2]Deignan,A.,D.Gabrys&A.Salska.Teaching English meta-phors using cross-linguistic awareness-raising activities.ELT Journal,1997.
[3]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篇13
动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与人类的某些特征相似。因此,动物隐喻经常被人们使用。动物词汇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日常交流中。但由于对动物隐喻了解不足,经常会出现对有些句子不理解或者误解的现象。本文将以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词汇隐喻为例,探讨英语中使用动物隐喻现象,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工作原理。
二、文献综述
1.概念整合理论的概念界定。概念整合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由 Fauconnier 和 Turner 等人在 Lakoff 和 Johnson 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是对心智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始于不同认知域的两个输入空间,进而产生能够抽象概括出两个输入空间内容的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这四个基本的心智空间是建立在类比、递归、知识框架、概念包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操作,彼此映射链接,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2.有关隐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隐喻的发展与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其研究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隐喻”这个概念,将其视为一种修辞手法。随着语言学和认知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不单指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和行为。隐喻成为了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在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 Lakoff和 Johnson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将隐喻纳入了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重新考查和研究。此外,Gibbs, Fauconnier, Zoltán K?vecses, Ning Yu 等人,对概念隐喻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Fauconnier 通过对隐喻的再反思,对概念映射、概念整合等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从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下对动物词汇进行研究。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国内的认知语言学主要起步于80年代后期,但在这段时间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国内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石毓智、束定芳、林书武等人为代表,产生了一批隐喻理论研究的著书及论文。1996年后,概念隐喻的综述性文章逐渐增多,学者对于概念隐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研究逐渐深入。1996年,束定芳在《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首次对现代隐喻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1997年,林书武发表了《国外隐喻研究综述》。1998 年,束定芳发表文章《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将隐喻的研究引领到更深刻的层次。概念隐喻在理论上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在实践方面还有需要再加强。
三、浅析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隐喻
俚语能够生动地、形象地表达人类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英语日常交流中有很多俚语,其中许多与动物隐喻有关。本文将以最常用的与动物词汇隐喻有关的俚语,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概念整合理论的映射方式。概念整合理论是基于类比、递归、知识框架、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操作,它涉及四个心理空间的在线加工过程。这其中包括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1和Input Space2)、一个包含两个输入空间的抽象结构的普遍空间或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以及输入空间中元素组合、交互的合成空间(Blend Space)。
2.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隐喻。在英语俚语中,人们经常会说“every dog has his day”(人都有得意的时候),“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一个幸运儿),“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 lost sheep”(误入歧途的人),take a pig to flute(赶鸭子上架),“beat a dead horse”(徒劳)等等。例如,当人们说:“Jack is a black sheep in his class”。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这个例子的话,首先确立输入空间的联系。一个输入空间是一只黑羊站立在一群白羊中;另一个输入空间是杰克在班级中。类属空间即他们与他们的同类格格不入或者对对同类有影响。合成空间合成之后,可以很快理解为杰克在他们班是害群之马。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人们对概念整合理论有了进一步了解。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认知事物和分析隐喻有很大的帮助,丰富了人们认知图式,增强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揭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在动词汇隐喻映射方式,将隐喻研究推向另一认知深度。
参考文献:
[1]孙毅,陈朗.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2]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9~12.
[3]黄华.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