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微课程地理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微课程地理教学

篇1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课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展开的微型地理教学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由于其时间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观看微视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课程学习,如等车、乘车、课间、吃饭等,以促进自主学习。地理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程上传到班群或网络平台,学生获取微课程后有针对地观看微课程视频,自主学习新课程内容,对于难点或疑点知识可进行反复观看,经过微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同样的,微课程视频也可用于课后解惑与复习,地理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做成微课程,学生可按需要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课程的播放进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消化,经过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着地理教师、学生的关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点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生动、简洁的文字,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地理教学活动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要求。微课程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成效。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教育部组织下,微课程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微课程相关培训并切身投入到微课程研究中。从最初对微课程一知半解的认识,到制作微课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思考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取与设计,图片、文字、声音、画面的呈现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课程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缮微课程,点燃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与教学水平。微课程不仅能促进地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或网络平台进行微课程交流与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共同成长。

二、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制作步骤

要制作好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教学趋势。地理微课程制作的基本步骤一般为“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反思与修改”。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主题广泛、题材微观,经地理教师处理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成为微课程主题。微课程主题的选择是制作地理微课程的首要步骤也是重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关乎微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课程之前要慎重选择主题,分析相关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处理或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选题时,容易出现选题偏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将知识点讲清、讲透,难以达到微课程地理教学预定目标。微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选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选择重点、难点或学生易错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方法传授等,同时要充分把握“微”特点,即内容精、时间短,确保能在10分钟内将知识讲清、讲透。

2.教学设计。

(1)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地理教学主题后,教师可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地理微课程素材来源广泛,可从央视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等下载有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其中央视网站的资源相较于其他网站更为清晰、齐全,特别是央视网站中拥有大量的区域地理资源,对于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地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主题后,根据微课程所要呈现的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处理。

(3)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障碍等。

(4)教学设计思想。

地理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条件,联系微课程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拟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

微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地理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6)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微课程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明确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制作的微课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环节、教学内容符合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学目标明确等。

3.制作微课程。

完成地理教学设计后,通过制作PPT完成微课件,再运用录屏软件将地理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程。在录制微课程时,地理教师只需要将制作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同时配上对知识点的讲解说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软件则全程记录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和讲解。录制的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教师只要在录制过程中控制好课件演示的速度,调节好讲解语速,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以免外来噪音影响视频效果。

4.微课程的反思与修改。

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离不开反思,反思作为地理教师的高级思维形式,应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始终,从选题设计到微课程的制作再到微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地理教师不断回顾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微课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课程作品的质量,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能发现闪光点,积累经验,为以后微课程制作奠定基础。

篇2

下面以《常见天气系统》为例,谈谈微课程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常见天气系统主要内容是天气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天气是底层大气过程的综合状态,由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降雨运动等多种气象要素所组成。地理教学中的《常见天气系统》包含大量知识,传统死记硬背教学缺乏灵活性,很难保障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且,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地理学习成绩也就会下降,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大大降低地理教学的效率。微课程融入《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有效改善了地理教学现状,提升了地理教学效率。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微课程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冷、暖锋面与天气内容相对抽象,不易理解,一些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微课程《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利用了电脑动画视频演示模拟功能,短短几分钟就形象地把整个过程,直观展现给了学生。演示过程中,天气系统的奥秘和魅力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对天气系统产生了兴趣,并自主思考、探索,观察天气现象。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天气系统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在产生兴趣后往往付出的努力是平时的几倍,这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学生对天气系统的认知

《常见天气系统》是高中地理中的必修课程,介绍的是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影响我国的几种常见天气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空间思维,使学生通过学习后更加关注天气变化,并正确解释导致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但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内容都十分抽象,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应存在差异,很难对天气系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微课程中的情景教学模式,将天气系统和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情景画面,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天气系统的认识,使天气系统知识不再抽象。学生对天气系统有了一定的认知后便可具有一定的天气知识思维。这样,学生学习其地理天气系统知识也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篇3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集合到了一起,具有双重性质。在地理学习中,除了灵活有趣的地理现象,枯燥难懂的人文知识也包含其中,这使得初中地理教学面临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始运用“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在微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得到简化,教学重点难点得到突出,课程时间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使得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活动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必须针对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微课程的相关概念

微课程是基于现代教学技术,针对课程内容的某一知识点设计视频,在视频中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通常时长不会超过10分钟。微课程的教学意义是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得以实现的。因此,微课程的质量与教学设计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采用微课程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在于其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即以教师为主体的视频文件和学生。在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对以下设计特点予以足够重视:首先,必须对课程主体予以尊重,以初中地理“地形的学习”一课的学习为例,课程对五大地形的透彻讲解与演示提出了要求,并且必须建立在以五大地形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导入及实际案例解说;其次,微课程的时间限制也必须予以尊重,地理微课程的时长最低为5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这一期间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注意力的集中十分关键;再次,微课程的完整性也必须予以重视,在结构上微课程主要涉及到的环节有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安排及学生合作探究等。

二、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微课程的意义

1. 微课程对传统地理教学课程内容能起到补充说明作用

在传统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地理知识的立体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抽象问题,不利于不同模块之间的教学活动的链接。以传统教材编排为例,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分别在两个模块中,微课程教学能够实现这两个模块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经典实例的运用,使新的知识得以引入其中,加强了知识内容之间的链接。在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学活动趋于科学化与全面化。

2. 微课程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有着推动作用

微课程模式相对精简,面对不理解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某一知识点。并且在远程学习、校园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以地球公转引发的作用的学习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对这一知识点理解不足,那么在课下就可以对这一知识点的微课程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如此就可以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得以掌握。这对于推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3. 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教师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在教学表达形式上必然也存在差异。在对微课程视频的观看与设计中,地理教师能够对自身教学活动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并且在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形式上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初中地理教学模板,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具体运用

1. 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中,地形地势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微课的运用过程中,应做好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模块化的设计,使学生分析基础地形地势图形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基于地形地势,对气候条件以及人口居住等相关问题展开思考。以初中地理微课程为例,视频对相关地势引发的不同降雨情况进行了展示,学生在传统课文配合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夯实了各个模块的地理知识和基础,有利于他们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

2.突破地理重点与难点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微课的指导,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微课程能够利用三维立体图形,将地球运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如此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微课程模式下,学生思考问题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能够深入学习,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会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由于时间短、内容精简、突出教学重点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然,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篇4

微课教学;初中地理;优势;作用;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许多新理念、新方法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应用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过程当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初中地理教学应用微课教学,适应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大大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一“微课程”定义与特点

所谓“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规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通俗来说,就是传统教学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的创新,一般时间较短,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具体而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形象的说明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地理“微课程”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强,目标明确,主题突出,一般围绕一个地理知识重点或难点,进行集中讲解,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主题更加突出。二是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随着时间的加长在不断地降低,时间越长,注意力越逐步下降,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微课程时间紧凑,一般控制在8-10分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三是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地理微课程一般由画面、文字和音乐组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想象力和思考力得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四是高效快捷。初中地理微课程授课方式方便灵活,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间较短,可以占用较零散的时间,学习的场所也不受限制,可以在学校、家中,室内或室外,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授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等多种形式,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方式。而且可以利用电脑、手机或各类设备来观看“微课程”,不仅实现了移动化教学,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观看,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播放,对于较易掌握或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选择跳过,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二“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的优势所在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更容易掌控,主题鲜明。从学生方面来看,突破了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课堂,通过视频观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掌握了知识,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学习主动性目的性加强。从教师方面来看,“微课”视频教学使教师从繁重的讲授式课堂脱离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有选择的将适合的资料视频下载保存到电脑、笔记本或手机等设备上,可以进行移动式授课,特别适合观摩课、评优课等教学。相对与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自由,一次成功的“微课程”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甚至一定时期使用,也可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可以说,“微课程”一经使用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以其高效、优质、灵活等诸多特点,或将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和成绩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微课程教学对初中课堂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地理虽然是一门文科,但是其很多知识点涉及到理科的思维,很多思维不太敏捷的学生,遇到一些偏理性的知识点便无从下手,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可能更加无所适从,甚至出现理解上的误差。采取生动形象的“微课程”教学,展示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和丰富,从声、色、形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直观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疑难问题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2.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度成为教师冥思苦想的重要环节,提问法、故事法、创设情景法、引导法、反问设问法,等等,一代代教育者为此苦不堪言、绞尽脑汁的去尝试和探索。而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般的,通过视频的观感享受,直接调动起学习兴趣。比如地理教学中一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各种地理风貌,只要通过视频展现出来,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接受,更容易被吸引到教学中来。所以,“微课程”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手段。3.有助于巩固教学成果。“微课程”教学可以将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和形象,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接受。另外,初中地理的知识点较为杂乱无章,知识点琐碎,如果不能及时的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很容易漏失知识点。微课的引入,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的反复观看和复习,更加自由和快捷的学习和巩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对一知半解的问题或者衔接性紧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有所选择的去复习,或者可以系统的去观看整个章节的教学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一个阶段的知识点,使教学知识点更加连贯,通过知识点的串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四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应用1.初中地理微课程制作设计。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需要精心的设计,首先要确定教学主题,微课程一般针对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难点或重点进行设计,一般只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间上要有所控制,内容上不能繁杂。另外设计的教学方案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导入环节、讲解环节、点拨关键点、归纳总结等各个关键环节要条理清晰。还需要注意的是,制作时准备的素材要丰富而实用,要搜集与本微课程内容关联性紧密的素材,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都要和教学内容相匹配,能让学生形象直观的得到知识点的传授。同一教研室的教师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共同讨论、设计和制作出优质的微课,更加高效的服务于地理教学。2.丰富地理微课程的内容。初中地理微课程除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外,要融入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元素,或优美动听的音乐,或活泼形象的动画,或具有跳跃感的画面,都需要地理教学者扎实的微课制作的基本功,熟悉和掌握微课制作的技巧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地丰富微课的内容,要使教学的内容有个性、有特色,能被广大学生认可和接受,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在教学中加入丰富的设计元素,让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而具体,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学生,并把复杂的知识点通过技术化处理,更加的容易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加浓厚。3.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本质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新型的简单快捷的辅的学习形式。在地理学习中,一些学生读图能力较弱、地理问题分析和探究能力水平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地理知识相对较为薄弱,针对这些学生,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微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把“微课程”资源带回家作为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有目的性的选择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解决自身学习中没有理解的问题,补足学习的短板,促进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4.合理开展异步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只采用同一套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手段,来从事教学活动,整个班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区别对待。而微课程有效的避免了这一尴尬的问题,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资源的便利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异步教学,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难易度不同的“微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教育,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从而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和能力,提升教学成绩,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5.要重视教学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要重视各个教学细节,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的检验,通过设计者的辛勤制作,设计出一个不仅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有特色的优质微课程,要让学生从微课程中找到一种愉悦的观感享受,不仅能接受知识的熏陶,更能引起深层次的思考。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实时加入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要条理清晰、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带入到地理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想象力和思考力。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到了更好的辅教学的作用,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双提升”,因此也符合新教学理念。广大教育教学者今后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使更多优质的微课程层出不穷,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同.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7).

篇5

由于学生的遗传基因、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起点是有差异的。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再开展有针对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差异化发展。

教师面向全班的授课无法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微课程”教学视频却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使得分层教学落到实处。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运动》历来是教学和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融会贯通,那么整个高中地理学习将会变得轻松。而教师设计的“地球的运动”微课程教学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多次重复观看,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弥补了学生的基础较差或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缺陷。因此,微课程可以实现异步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

2.“微课程”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微课程的模块化、个性化设计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资源。例如,当学生在学习昼夜交替知识有困难时,可以反复观看地球自转的视频,以理解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地方时产生的影响。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掌握这些知识?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教师提供的微课程教学视频作为学习资源,来解决困惑或弥补不足。特别是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课时较紧、学习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微课程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难点、疑点,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微课程”作为课堂演示资源,再现地理过程的细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受学生阅历尚浅及认知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如果能利用微课程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得相关地理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让学生观看挂图、模型或插图的方式,但均由于图式单一而没有立体感,难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而利用“微课程”可以直观展示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在头脑中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通过微课程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制作一节质量较高的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深入领会地理课程标准的精神,更要认真研读地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地理教学设计上下工夫。为此,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地理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提升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水平。地理“微课程”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设计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的,所以在地理“微课程”主题的选择上不宜有较多的知识点,主题突出的优点是便于将某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地理“微课程”的主题主要有:课前导入,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地理核心概念的解读,课后相关地理知识的拓展,地理典型习题的精讲,地理知识点的归纳,地理学习方法的传授,地理学习经验的展示等。

2.时间设计

由于“微课程”是课堂某一知识点教学过程的再现,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的,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地理“微课程”的教学时长一般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以保证学习质量。

3.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过程完整简短,主要包括:地理教学问题的提出,地理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

(1)切入知识点要迅速,并能吸引学生

由于“微课程”的教学时长为10分钟左右,所以教学导入要十分迅速,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地理“微课程”的教学导入方法较多,例如:设置一个疑问,悬念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从学生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动画导入。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在微课程视频“昼夜交替”中,可以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象导入主题。总之,地理“微课程”视频教学的导入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都要力求新颖,直接切入主题,特别是要与本节课的知识点紧密相连。

(2)内容讲授线索要清晰

地理“微课程”教学是就某一知识点的展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要突出主干知识的讲解,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工夫,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形成对某一知识点的系统认识,从而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切实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对地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要讲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昼夜交替”是指在地球表面昼和夜不断转换的现象;“昼夜交替”它不是指“昼夜现象”产生,“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也不是指“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相关技能的教学,要说清楚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同时,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还要不断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3)结尾要简洁

尽管地理“微课程”的教学时长较短,但教学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在小结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更要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地理“微课程”的小结要干净利落,如讲授《地球的运动》中的昼夜交替时,教师直接让学生总结出昼夜交替的规律即可,从而使学生明晰从中学到了什么。

4.资源包设计

地理“微课程”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主题突出,结构相对完整。教学视频是地理“微课程”的核心内容,它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和文字素材,以及上

(下转页)

(上接页)

课时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意见和学科专家的教学点评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的“主体单元资源包”,从而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5.教学语言设计

在地理“微课程”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较高的要求,要简单明了,不要不断重复同一句话,更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由于地理“微课程”是预先录制好再以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看的,因此在地理“微课程”视频的录制过程中,教师的语速要适中,语言要有感染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配合手势、面部表情等,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字、关键词等表达清楚。

三、结束语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教师是“微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技能是一大挑战,因此教师要研究教育技术学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以及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总结、完善和提炼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基础上,把“微课程”理念引入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J].地理教学,2013(5):29-31.

[3] 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篇6

新课标教学理念不断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也很看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内容进行改变。微课程理念开始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二、“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程可以实现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差异较大,在地理学习中的起点也自然不同。因此,教师就先需要调查掌握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对应地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水平。以往教学采取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也只是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核心,围绕他们进行教学,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而微课则可以实现这一点,真正做到分层教学。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中,这之前是教学及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要是可以掌握这部分的知识,那么可以为其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制作教学视频,这样学生在没有弄懂的地方就可以反复的进行观看,学生通过暂停、慢放、重复等可以逐渐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进而可以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等,这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基础较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及掌握知识,达成异步教学。2.微课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建构自我微课程具有一些特点,包括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模块化,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昼夜交替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反复地看地球自转的微课视频,进而掌握知识,还可以掌握昼夜交替带给地方时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坚持进行反思,如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为什么没有掌握?怎样才能学会?让学生也这样进行反思,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视频,进而展开学习,以此来弥补不足和解决问题。高中地理的时间较紧,学些压力较大,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让他们可以有效地建立知识体系。3.微课程是课堂演示资源,将地理过程的细节再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空间、时间、学生认知能力、阅历等,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教学难点及重点,学生学习和理解上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微课程,则可以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难为易,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掌握。比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时,这一部分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以往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同时采取传统的教学反思,让学生观看挂图、模型等,但是因为这些图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立体感也不强,就使得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受限,让他们较难对知识有完整、感性的认识。但是使用微课程则可以改变这种问题,可以用视频将昼夜长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总结变化规律,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进而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效果。

三、“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

微课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有效地制作微课视频,需要深度理解地理新课标的精神,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地研读,科学地进行设计。1.设计选题微课程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因此,在选择主题上知识点不应该过多,只有做到突出主题,才能把知识点讲解清楚,地理微课程的主题主要包括课前的导入、解决核心概念、突破难点、拓展知识点、精讲典型题型、教授学习方法、归纳知识点等。2.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微课程的过程需要做到完整性,还需要做到内容精炼、时间短,需要包含:提出地理教学问题、安排教学活动、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在引入知识点时需要做到铿锵有力,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时间较短,一般都是在十分钟左右,这就需要导入知识点要快,让学生看到后可以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视频上,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问,给学生导入悬念,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还可以利用动画或者是图片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导入。如在讲解昼夜交替中就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导入知识主题。在讲授内容上要做到线索清楚,教学中需要针对一条主线进行,将重点放在讲解主干知识上,重点讲解重点以及难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地认识学习的知识点,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结尾部分需要做到简洁,微课程的时间比较短,但并不代表可以没有结尾。教师在设计小结中,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帮学生梳理好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讲解完昼夜交替之后,教师在总结时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昼夜交替的规律,让学生可以明白微课程中学习到了什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内容比较集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兼顾到每个学生。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应用微课程,充分发挥出其优势,精心设计微课程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J].地理教学,2013(5).

[2]张晓君,李东哲,陈需.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篇7

一 什么是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微视频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vv所提出的60秒课程,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这里我所指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是指基于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在5~8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地理问题或核心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视频。视频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二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特点与意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广、形态多。所以,“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观看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将微视频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有重要意义。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对知识点的针对性强

其围绕一个特定地理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集中聚焦该内容,教学主题界定严格,突出问题显著,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实用高效。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由文字、音乐(或解说)、视频画面三部分组成

丰富多彩的媒体视频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画面、音乐、解说声音多管齐下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深思问题。

3.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使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地展开学习

时间上方便灵活,及时、高效、便捷。空间上机动灵活,微视频的使用不受场地限制。使用方式上多种多样,网络、手机、微博、微视频地理学习平台等,都可使用。

4.现代科技产品为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提供了便利手段

随着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通过网络覆盖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等领域,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优质和丰富的资源。

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为什么要在5~8分钟,而不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时间30~40分钟,这是符合脑科学原则的,即符合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以内的基本规律。下图为注意力集中时间曲线图。

由图可知: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以下的时间内能够高度集中,这时投入学习就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不断延长时间,注意力就开始下降,这10分钟左右的集中学习是最快乐的,也是学习动力、创造力、想象力最大的时间段。因此,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应限制在5~8分钟。

四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方法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设施:电脑、麦克风、摄像头、宽带网络等

软件设施:(1)图片处理软件(如我形我速、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2)音频工具(如MP3录音机、Cool Edit Pro等)。(3)视频采集、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Snagit32等)。(4)幻灯片制作软件(如ppt等)。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主题和设计方案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应该有“主题确立、视频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微视频制作、完善优化、总结反思”六个基本环节。(1)确立主题。微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程应该是井然有序的。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只关注一个地理知识点。教学主题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如“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经纬度的确定”“方向的判定”“非洲的气候分布规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断”等。(2)视频方案设计。确立主题以后,就要对视频制作的方案进行设计。方案设计的内容要包括:语言设计(引导语、讲解语、点拨语、总结语),地理问题设计,地理课教学情境创设,导学方案设计和温馨提示等。

3.素材准备

搜集并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地理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材料。搜集方法,可利用教材配备的光盘资料,也可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全面的资料。

4.微视频的制作步骤

应用ppt制作出教学课件,充分利用ppt丰富的功能,让你的课件内容有血有肉、生动且对学生有吸引力。调试好电脑耳麦、摄像头的功能,使其正常工作。通过屏幕录像软件Snagit32,选定ppt播放屏幕大小。确定屏幕录像,同时开始播放ppt,必要时对幻灯片内容进行解说。录制后保存成avi视频。利用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视频加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高质量:文字、图像、声音力求较佳。(2)主题明确: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地理问题,重点突出。(3)具体生动:问题或解决方法清晰,将地理原理暗含于地理问题、现象、故事和解决的策略中。(4)巧妙悬念: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想不到的地方和对问题有恍然大悟的感觉。(5)举一反三:让学生看到地理问题背后存在的问题,对相同地理问题有本质的深度解读与思考。(6)培养情感:让学生在微视频教学中产情感共鸣,从而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

5.完善优化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完成后,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其效果,地理教师要反复观看自己制作的微视频作品,同时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试看,并让其提出修改建议,使微视频进一步完善优化,尽量提高微视频课程的质量。

6.总结经验,开展教学反思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开展后,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留言,结合自己的微视频地理教学实践,认真反思,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努力提升微视频地理课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五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要制作出一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不仅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狠下功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地理课程教学。

1.制作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时,要充分发挥地理教师个人的特长与优势

在重难点问题上,要向有特长的地理教师虚心请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精心设计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使学生们能得到最优质的地理教学资源。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般为“导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播放――学习理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反思感悟”。对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如何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在观看的同时如何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加入课堂练习,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及时进行对该微视频的反思。

3.要制作出一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除了有完美的教学设计外,微视频中还应该有一些靓丽的视觉效果或优美而又活泼的动画。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软件技术运用能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软件运用技能与技巧,熟悉各种图片、音视频制作的方法,才能精心设计、制作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为学生学习地理服务。

4.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中,主讲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对所讲地理知识进行透彻的分析

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语言精辟,声声入耳,促使学生抓住细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微视频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5.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要重视细节

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完整且浓缩精华的地理微视频,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如“东南亚”专题,可以划分为“东南亚地理位置”“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六 甲海峡”“东南亚富饶的物产”“东南亚国家”等几个短小精悍的小专题供学生学习,这样这一节课的内容不但简洁实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6.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要加强微互动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既有点拨提示,又不断地渗透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 结论

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变革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篇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01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高中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都是教师在前面进行讲解,运用黑板、绘图、地球仪等工具促进学生的理解。而微课将这种形式打破,对授课方式进行创新。它将固定场所转变为随时随地的电子学习,冲破现有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微课程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一)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诉求

微课程提高了学习的自,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兴趣内容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多样化的地理课程。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的需求,只是根据不同的学习进度将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宇宙与地球、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以及环境保护的具体应用手段。在这一平台下建立的知识版块,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具有针对性的以实用手段为标准,对知识进行单方面的讲授。而微课打破了这一弊端,它将知识的各学习版块分成了更多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达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效果

对于高中生来说,地理的学习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地理时,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与空间布局思维,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眼界的开阔性。但大多数学生都缺少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不能将此内容放在同一模块上分析。如地球的剖面图演示、地球纬度与经度的计算等。单纯的教师讲解可能会让学生更加混乱。而微课可以将整个过程直观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将演示过程更加具体的表现出来。

(三)促进师生角色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微课的学习当中,它将教师的地位进行弱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资料的寻找到课程的学习再到实际习题的演练都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基础上进行发展,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这里的角色转变非常明显,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性构建。教师从课堂中的主体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与促进者[1]。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

(一)促进课前的知识传递与输送

微课堂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知识的传递与输送。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为例,体现出微课的主要传播方式与途径。教师主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与教学意义这三个方面来制作微课。而其中教学目标还包括学生的接受程度、技能水平与思想情感。教师主要达到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轨道方向和运行速度,分析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以达到增强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奋进心的目的。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微课视频中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地球的运转制作成具有动画效果的变动图。以Flas设计的手段探寻地球转动的变化规则,以观察它在公转时的运行方向、速度以及整个流程[2]。第二,制作地球公转与太阳移动点之间的规律变化图。同样是使用Flash将季节的变化情况表现出来,再制作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效果,以达到学生可以将整个过程绘制下来的目的。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学生掌握了地球公转的一系列条件、执行情况与意义。教师最后要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测验,根据已有的视图让学生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阶段性辅助的前提下促进教学情况的落实[3]。

(二)构建微课的具体形态

微课的制作当中,必定离不开PPT等信息技术化的手段。教师可以将高中地理知识在各内容与结构上进行渗透,以具体化的问题阐述,形象化的图片表达,来完成其中的实际内涵。例如,地球自转这一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地球自转的概念,再使他们通过微课归结出地球自转的意义。让学生渗透到知识的深层次角度中。教师的微课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在视频中做出地球自转的动画,将地球各个角度的变化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从各侧面进行分析。第二,通过地球周边的恒星来增加知识的扩展性与延伸性。可以将恒星用三角状的符号表现出来,用序号将它们进行标号,让学生自己在书中寻找对应的位置。第三,在地球的每一次运转中配上不同的声音,让其在变化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记忆点增加。第四,教师还可以在微课的制作中加入一些生活实际,令学生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比如,教师可以制作地球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则,将晨昏线的概念引入到其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在微课上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检查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4]。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微课的主导下,学生不仅在学习角色上进行了转变与突破,在学习的能力与时间分配上也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当某一知识点没有做到灵活掌握时,学生可以对这一模块的微课视频进行重温。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间进行任务规划,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所以,微课是适合当前地理教学的新型手段,它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娜.高中自然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篇9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原理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领域的基础。

大学物理作为工科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物理的内容和方法、物理概念和图像等各方面有个全面地了解。然而近年来不断受到教学计划调整课时压缩的制约,社会上的实用功利主义思想抬头,各专业教学有“轻基础,强专业”倾向,基础课不断受到排挤,院校的基层管理者对基础课程的定位不清晰,有时明知其重要性却仅落实在口号上,不见有丝毫行动,这些都使得物理的课堂教学课时不同程度地普遍减少。因此,如何使教学达到应有的目的;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同时,体现对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物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物理课程的基础地位认识

工科院校中大学物理课往往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而一年级学生刚刚完成了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此期间学生所学课程多为基础课,如数学、外语等。然而受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现实和浮躁的急功近利风气影响,很多非物理专业学生都会提问:为什么工科大学生要学学物理课?这就要求教师作出科学合理又易于接受的解释,而这又要从物理课程的基础地位说起,通常物理教师总是强调物理课程的重要性,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学好物理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但如此解释未必令学生信服,事实上很少专业知识是从物理学推导出来,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基础:特殊的原理、方法和语言。除了部分职业物理学工作者需要了解某一物理专题尽可能多的细节外,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在大学阶段储备物理学知识的细枝末节。

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任何专业,大学物理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的教育,更不是主要为专业课服务的,而是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思想、方法、历史、现状、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个全面了解。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的基础课。

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让学生和老师明确大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学科、带头学科。物理学对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特效果,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阶段,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科学的历史。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大学物理应当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据其应有的重要位置。

3 优化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的基础特点,大学物理教学应有别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专业教学,其实应是它们之间的一个衔接和缓冲。教学不只是从思想、方法上作出改进,教学内容也应优化。大学物理内容不能简单重复中学学过的,应视学生情况该省略的就省略,剩下的课时可用于拓宽内容提高兴趣。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物理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 系统性。系统性对一套教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既是一部人类对科学世界的探索过程,也是对世界由浅到深的一个认识过程。知识的系统性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科学的方法。

3.2 新颖性。相对早期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而言,最缺乏的是知识的新颖性,近年来,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个内容的重要性了,所以在内容选取上也注重引进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和新的例子。讲授经典物理时可介绍新知识、新思想和新应用,如在力学中可以混沌现象来说明牛顿力学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电磁学部分可介绍超导材料的应用,光学部分可介绍光导纤维、激光原理,波动部分介绍次声波在生产中应用等。当然对于物理前沿的教学分寸要把握好,不能大篇幅地讲解,只能从提高物理兴趣上作引导,否则会破坏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3.3 趣味性。大学物理性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不太好学的课程。正是由于难学,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难以坚持下去,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适当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例如《PHYSHICS》一书,不仅纸张厚实,印刷业很精美,都是使用彩色印刷。同时在内容的引入和例题方面都采用一些与现实很贴近的例子,相当具有趣味性。相比之下,国内的教材不仅在印刷质量方面一般,在趣味性方面就更显得不足,通篇教材学习下来感到很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

3.4 实用性。知识应当紧密接触现实应用,相对大学物理而言,由于知识体系的特点,我们很难将其与现实连接起来。纵观现在的物理教材,很少有将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相运用的。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以为自己学了一门用处不大的课程。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增强知识点与实际的联系。同时,利用一些知识点,鼓励学生创新、发明。

篇10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不仅是该章的重点内容,还与前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反之,则为逆城市化。

达成目标发掘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目标管理式的学习,学生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执行人,达成目标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应当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微课程教学法将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课中侧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根据“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程目标,笔者把教材内容按课前和课中进行分割,把课程标准转变为可量化的课前和课中各有侧重的达成目标。

课前准备

1.设计课前学习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学习任务必须与达成目标配套,学生完成任务即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先把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再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笔者阅读教材,发现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阐述了“城市化对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过快的城市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只用了两行字一带而过。再细心研读教材,能发现教材在“什么是城市化”这一部分内容中,只用三行字说明了城市化的意义。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过多,这样容易导致一些学生过度放大城市化的个别问题,走极端,而忽略城市化对个人和地区的积极意义。因此,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三,以表格的形式和分类比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强化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有过度的城市化或不合理的城市化才会出现严重的“城市病”。

2.录制微视频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自主学习”“所有的学生都是在懂了的前提下开始课堂学习”,主张“课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与经验来确定学习任务中的困难部分,并录制成配套的教学视频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中“城市化的概念、标志、水平衡量指标和动力”等知识在教材上都有讲解,但是都分散在图文中,没有作系统而清晰的归纳。为了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笔者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概况”为主题的微视频1-1。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教材是通过两张图来呈现的,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笔者以“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解读为案例,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进程阶段”为主题的微视频2-1。其目的在于:一是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一个任务;二是教会学生阅读流程图的方法和思路;三是让学生在掌握读图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及原因”,教材是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案例来呈现的,但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难以表达动态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现象。因此,笔者以教材案例为脚本,录制了一个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微视频2-2。其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任务一中的所有知识;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三是让学生在掌握比较说明的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3.设计课堂活动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有以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的配套教学视频,而最有特色的当属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即问题引导的课堂“四步法”,尤其是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微项目学习”。微课程教学法主张微项目的探究主题要来自真实情境,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笔者从苏州乡土地理入手,搜集整理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创设“苏州城市化”的探究主题。首先让学生绘制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使得主题具体化和可视化,感受“苏州城市化”现象,内化“城市化”进程;其次让学生以“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为辩题,展开一场辩论活动,使得“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象化和立体化,使学生辩证认识“城市化”,展望“城市化”;最后让学生以“苏州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形式,为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立志投身于“苏州城市化”建设。

4.设置评价反思平台

“微课程教学法”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注重差异性,强调和谐性,突出创新性,对每位学生都抱以积极而热切的期望,寻找并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每位学生的潜能。因此,笔者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设置了“评价收获”和“反思困惑”。设置“评价收获”一栏,旨在让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学习任务中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同时,在构建中检验自己自主学习的达标程度;设置“反思困惑”一栏,旨在给学生一个反馈自主学习成效的平台,以便教师掌握课堂上需要一对一指导帮助的学生。

课堂过程与反思

1.检测

内容:7道单选题。预设时间5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选一组展示答案,其他组评价。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全部独立完成;2分钟组内交流、互讲。

经组长统计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和第6组是所有成员100%正确;第4组有1人的第2小题在组内交流时得到纠正;第7组有1人的第3小题与组内不一致,但没有接受组内同学的说法,最后主动提交到全班展示。

反思:①用时超过预设,说明学生对组内交流互讲过程不熟悉。②第7组组内有分歧且没有协作好,说明:一是小组成员的组合搭配欠妥,没有领头羊,这也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的普遍症结;二是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三是学生之间缺少信任感。③对于大胆主动展示与同学结论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表扬该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护他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在小组交流时细心观察,及时介入,一对一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2.进阶

内容:“苏州城市化”的特点和表现。预设时间10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绘图和分析图,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并汇总一份组内进阶成果,最后全班开展“展示―质疑―回应”。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都绘制好曲线图;接着约用2分钟,各组组长都能及时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协作评价,并绘制一张代表本组共识的曲线图;随后约用5分钟,各组组长召集本组成员分析所绘“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展开“苏州城市化进程特点和表现”协作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展示单上。

意外:教师发现第4组有两位学生的图位置偏上且超出了规定区域,在全班交流结束后让其查找原因,这能让学生明白制作地图时比例尺的重要性。用时2分钟。

反思:①本环节的协作交流过程顺畅,说明学生学会了组长负责制的协作评价与展示交流。由此看出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②及时捕捉到学生活动中的意外,并开发成学习资源,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出意外的学生及时诊断;二是让全班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尽管比预设时间多用了2分钟,但学生的收获是极大的,印象也是极深刻的。这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3.探究

(1) 辩论: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15分钟)

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静思2分钟,选择正/反方,梳理理由;2分钟后,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开始自由辩论,要求正方、反方交叉进行陈述或辩驳。

反思:①本环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时间限制,发言人数受到限制,需要改进。②由于辩论的主题来自真实生活,学生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清晰,得到渗透和内化。

学生观看新闻“智慧苏州”的视频和“苏州风貌”宣传片,感慨城市化对苏州的积极影响。

反思:动态的视频、及时的新闻,让学生的体会和认识立体化和可视化,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但这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素养和深厚的功底。

(2) 献计献策: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8分钟)

内容:学生先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再归纳3条以上的可行性措施,时间为4分钟。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呈现苏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些举措。

教师归纳学生的计策:①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苏州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让苏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③加强打工人员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④对苏州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绿化,增加绿地覆盖率;⑤加强苏州的交通运输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增加公共交通;⑥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打造智慧苏州。

学生观看视频“苏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举措”,当看到与自己不谋而合的计策时,兴奋不已。

反思:该环节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事实素材的呈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但教师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会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预设。

4.评价

篇11

1.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4.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6.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7.课后及时总结

篇1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工程问题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0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技术人才,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合理的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迎合了社会对多层次、多种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给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创新型工程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作为高等院校应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与工程问题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能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等教育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高校能按通用标准和行业表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旨在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何为工程师,工程师是具有从事工程系统设计、管理、操作和评估能力的人员,其与科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科学家解决“为什么”,而工程师解决“怎么办”。科学家探索世界发现法则,而工程师使用法则解决问题,实际上工程问题是工科课程的生命主线。但在实际的材料力学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却很少了解课程知识点包含的工程问题,理论与实际完全脱节,从而产生学而无用的认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笔者将把自己多年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引入工程实例的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的理解的心得与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随着科学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加上社会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因此在校学生学习的课程数目及内容与以往相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因此分配给基础课的学时逐年下降,和一些专业课老师聊天时,他们经常感叹每次都要先给学生补数学或力学知识才能开始专业课的讲解,否则学生无法接受。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有关工程中的复杂力学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但同时为了能对计算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给予判断,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力学素质要求也更高了。材料力学就是在保证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前提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研究方法。[1]这门课涉及了大量的工程问题,针对不同问题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尤其重要。面对学时内容减少,质量要求提高的矛盾,必须对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做到减学时但不减核心内容,通过引入工程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包括笔者在内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师,通过多年在力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需要改革和思考的空间仍很大。作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获取文凭,作为教师大学阶段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全面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据此教学理念,应以课程为引导,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题的机器。

在保证主干知识体系基本完整,教学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提高课堂的接受速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繁琐的公式推导感到枯燥无味,也冲淡了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因此适当压缩了一些公式的详细推导过程,突出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具体的推导过程学生可参考教学资料。同时对部分简单例题只分析求解思路,省略详细的求解过程。但同时加大力学问题的引入,多举事例详细介绍每个力学问题产生的工程背景,提出矛盾,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力学知识在工程中的使用条件、范围及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此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今的教学已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填鸭教学。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力求生动、形象,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但也要重点突出传达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

结合材料力学中的工程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矛盾,引出解决问题的概念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压杆稳定问题时,首先介绍1876年美国横跨阿什特比拉河上同名桥的断裂,[3]当时列车从21米高处坠入河中,列车因锅炉失火而烧毁,158名乘客中有92人遇难。但实际上桥梁斜撑杆设计时根据强度计算的临界应力是76.9Mpa,而斜撑杆的最大工作压应力41.2Mpa,安全系数为1.87,结构应是安全的,但为什么会发生事故呢?1907年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在架奎伯克桥时,桥梁倒塌,9000吨钢材变成一堆废墟。1922年冬天下大雪,美国华盛顿尼克尔卜克尔剧院倒塌,死98人,伤100余人,这些工程结构的强度都没有问题,但为什么还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安全事故呢?通过介绍这些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了加深学生对稳定性的理解,笔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一长为300mm,横截面尺寸为 20mm×1mm的钢板尺,钢的许用应力为196MPa,问若按强度条件计算钢板尺所能承受的轴向压力是多少呢?学生很快得到答案3920N。但通过实验发现当轴向压力达到40N时,钢板尺就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学生对这一结果非常吃惊。很自然笔者就引入对于此类细长受压杆件的稳定性问题,接下来的公式推导也就水到渠成。当然公式讲解完成,还要反复强调公式的使用范围和条件,这点在材料力学中反映的尤为重要,对于一个工程问题选错公式直接威胁结构的安全。当然在学生的习题作业中,笔者也经常引入一些简单的工程计算,加深学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组合变形时:一小型混凝土水坝墙,当知道水平面高度时,问坝底的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是多少,水平面多高时坝底混凝土拉应力为零?又如:一个中空的圆柱形砖制烟囱,考虑自重及承受的风力,问烟囱应建多高才能保证底部不受拉应力?这些有着具体工程背景的习题,学生尤其感兴趣,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用处,学习不再盲目。讲解构件内力图时,引入用于教室或仓库的多跨帐篷,其屋架可简化为三铰拱力学模型,通过受力分析可计算各个铰链的分力,再求解杆件内力图。这些实实在在的工程生活问题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动力。

除了传统模式下的布置课堂作业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及进程拟定一定的课外研讨题目。这些课题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或深入,也可以是构件应力和变形问题的数值模拟计算,或是一些工程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扩展思路,开阔眼界,紧密与工程实际问题联系。当然在选择题目时,既要考虑题目本身的工程意义,又要与力学知识点紧密相关,难度适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4]题目过难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太简单又意义不大。例如布置学生制作纸质桥梁,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充分结合课程中弯曲强度知识点,兼顾安全与美观,集思广益,动手动脑,个人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要求学生学会上网查找相关知识点的科研方向,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虽然这些工作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自然觉得轻松,也善于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质量评价

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时,不仅采用传统意义上的书面考试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结合学生的作业、实验及课外研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更全面、合理、客观的评价,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通过课上一些重大工程事故的介绍,也唤起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当然在学期最后的成绩评价中,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外研讨和动手制作中的表现,学生们清楚死读书,仅仅学会利用公式解题是无法得到好成绩的。对学生多方面的成绩评价,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虽然开始学生对此颇有怨言,有抵触情绪,但到后来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工作问题得到解决时,发现了学习的乐趣,非常自豪很有成就感。例如在具体的成绩比例构成中,最后的卷面成绩只占60%,力学实验占10%,力学科研论文占10%,力学工程模型制造占20%,着重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体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理念,尤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当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和作品时,笔者能感受到他们思维的开放性,能清楚感受到学生们的确是经过思考,付出了努力的。当看到他们介绍自己作品时洋溢的那种自信与骄傲,令笔者感到非常欣慰。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同学的课外作业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网络,这离笔者的初衷有些差距,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提高,应该让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提高知识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在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学生深入了解了工程问题中包含的材料力学知识,培养了工程意识,加深了对力学知识点的理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当然,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努力工作,因此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只有不断补充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组织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3

2.肤浅的理论课教学计划。一些计算机职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通常会借鉴计算机专业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重点强调理论课体系的完整性,因此他们形成的理论课教学计划较为肤浅。尽管这些院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比较全面,但是理论课程缺乏一定的深度,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学不到实用的计算机知识。

3.将计算机操作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一些计算机职业教育学院通常在实践课中对理论课的相关知识进行验证,使得实践课位于理论课附属地位。计算机职业教育院校的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在培养计算机专业的过程中主线发生偏离,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解决计算机理论课地位误区的有效方法

1.充分强调计算机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教学中,并不需要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与详尽,因为计算机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个点,并不需要多么全面。因此,计算机教师应充分强调单一领域的计算机理论教学,让学生在单一领域中有针对性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专业,对知识了解更加的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的计算机理论课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依附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线。教师在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应该进行理论知识的回顾,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师的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回顾学过的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这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