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篇1

1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问题分析

1.1公共卫生意识淡薄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民本身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公共卫生管理就是生病吃药,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患病初期常常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最佳治疗时机被耽误。

1.2区域规划不合理

受到我国经济水平与行政体制的影响,我国在对卫生事业区域进行划分时是按照行政区域实施的。而因地域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全方面发展规划的缺陷,导致了我国的公共卫生资源普遍集中在了大中型城市当中,而农村的公共卫生资源则严重稀缺,出现了严重的资源与需求不对等的情况,一方面是城市公共卫生资源的过剩而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的极度稀缺,由此也就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1.3医保补偿制度及监管不到位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惠民工程,尽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比例已经很高,然而受制于农村地区本身卫生服务资源的稀缺性,造成了农村居民所能够享受到的卫生服务项目较为不足,因此许多农村居民只有在患上重大病症时才选择就医。而即使是到了医院接受治疗,农民往往又对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序不了解,从而导致了延时支付亦或是无法补偿情况的出现。此外,由于有医保补偿制度的存在,许多定点医疗机构额外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亦或是采取虚报住院天数等方式来套取国家的医疗补偿金,这一方面的问题便集中体现了医保补偿制度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

2改进建议

2.1加强行政管理

为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得以良性、健康的发展,有关的政府部门应当由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虑,出台一些符合当地群众切实需求的政策,依据行政管理方式来开展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另外,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还可依据群众的需求改变来对公共卫生事业产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2.2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网络

积极推行乡镇一体化管理,构建从就诊、收费、开药、及出院等一系列环节的记录工作,针对人员配置、行政管理、药品调配、基本设施与财务管理加强统一化管理,从而以此来建立起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新模式。要想扭转农村医疗服务的失控、无序乱象,就必须要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要求做好药品管理工作,针对药品价格及其他相关收费项目进行严格监管,保障药品的安全性与价格的合理性。

2.3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针对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代表的相关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作为一项参照依据来对参加合作医疗的资金补偿进行一定比例的分配,并针对部分较为贫困的地区,可适当降低合作医疗定点单位的纳入门槛。并且,扩大对农村基本医疗定点机构及管理机构的日常监管力度,以确保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群众能够得到更加公正、合理的补偿。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成效关乎着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仍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其中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区域规划不合理、医保补偿制度与监管不到位等多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提出了加强行政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网络、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措施,以期能够为改进我国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春晖.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优化措施探究[J].管理观察,2016,(29):67-69.

[2]陈康民.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养生,2016,(18):280.

[3]徐凤波.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6,(08):187.

[4]赵根明,赵琦,张俊婕,张朝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在农村卫生改革中的实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11):15-20.

篇2

一、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现状与特点

1.预算管理工作现状整体来说,随着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财务统计的相关数据表明,“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审制度,促进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采购及资金支付方式的改革,强化了预算执行刚性力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要求细化,也进一步加强了预算控制的监管效果。与此同时,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新会计制度落实不到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预算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实施存在困境。2.预算管理工作特点绝大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有资金都来自财政拨款。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内容除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药品和医疗设备的管理,还有就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处理,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突发性特点。这也导致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本身预算编制难度较大,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技能要求也相对较高。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除了部分疾病的常态化防控,还要设立重大疾病应急处置项目资金,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及时处理能力。因此,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编制预算准确性及完整性,直接影响到后期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和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的质量不高第一,预算编制的时间较短,虽然新预算法调整了预算编制的时间,以保证预算编制经过了充足论证,但是部分事业单位仍然会做突击工作,压缩预算编制的时间,对预算“二上二下”的编审制度落实不到位,经过“一上”就结束编制工作,交由单位财务部门完成,预算编制时间太短,导致预算编制随意性偏大、科学性不足。第二,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编制科目支出预算明细表时,填列部门预算经济科目和政府预算经济科目考虑不周或者不够严谨,一些部门在编制测算依据时,制定过于宽松的预算计划,以规避预算超支风险,造成资金浪费。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项目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支出预算与基本支出预算没有严格区别开来,经费的适用范围和支出标准也欠缺明细,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预算执行力度不强,缺乏刚性约束第一,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不紧密,导致预算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脱节。单位内部不同部门资金使用和需求存在差异,预算内容也存在差别。而预算人员不能与各个部门充分沟通,根据各部门具体需求来细化预算,导致预报编制的弹性不足,影响后期预算计划的顺利执行。第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重核算、轻预算”的观念,影响预算执行的力度。首先,预算编制没有将单位的发展实际与政府制度联系起来,实现有效衔接,增大预算执行的不确定性;其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没有制定周密的监管制度,对于执行效果欠缺考核与相应的奖惩条例,追加预算的数额标准和审计程序存在不规范操作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预算执行效率,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同时也影响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和良性发展。3.预算执行进度有较大偏差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执行进度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从年初开始就存在偏差。第一,“二上二下”的编制制度原则性较强,经过多个流程的审查和批复,很多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每年的3 ―4 月份才能按照正式的预算计划进行工作安排,导致实际的预算执行时间只有8 到9 个月。第二,由于预算编制的中长期规划不足,与政府长期规划脱节,再加上年初资金划拨速度较慢,影响到预算执行进度的稳定性。第三,每年正式预算批复下来后,为了缓解前几个月预算执行缓慢的问题,中期就开始突击补充各项预算,后期则不断缩小预算偏差,导致预算执行进度不平衡,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稳定运行。4.预算绩效评价模式单一目前关于预算的考核导向更倾向于对成本投入方面,而忽视了资金使用保值增值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对预算成本控制与预算执行偏差等方面的指标考核,而关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投入成效尤其是社会综合效益的考核不够重视,指标内容较少。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很容易造成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更完善,加大了预算的规范性管理力度,但是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的现实状况下,如果忽视对资金使用综合效益的考核与评价,将会极大影响预算管理考核的科学性。

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加快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全过程、全方面以及全员参与。针对本单位整个业务流程及各个岗位,明确规定预算管理责任,提升预算工作严肃性。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做好权责划分,优化预算管理工作流程,按照“合法预算、以收定支、科学支出”的原则实施计划编制。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到尽快发现、及时解决。要构建畅通的预算信息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预算协作配合机制和双向沟通机制,帮助预算工作人员了解实际,科学进行预算编制。2.做好预算基础管理工作为减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首先是保证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严格遵守“二上二下”的编制制度要求,加强部门间协作,保障优势预算项目资金有所侧重;其次是尽可能收集全面的基础数据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在参照以往数据的基础上,集合部门动态进行综合测算,为预算编制提供充足依据;最后是加强沟通和协商,保证基础经费,整合专项资金,加强“第二阶段”的预算调整与反馈,充分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具备科学性。3.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预算框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延伸单位预算控制范围,可以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融合起来,通过资源管理平台来共享预算信息,细化预算流程。另外,资产采购与政府集中采购政策结合起来,明确资产采购标准和流程,提升资产方面的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预算管理的准确性。细化预算资金支付进度安排,按照各个部门和科室的项目需求,制定预算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按照计划确保资金分配效率,确保预算开支的均衡性和有序性,减少由于突击使用或者进度迟缓造成的风险,同时促进预算执行顺利开展实施。4.强化项目预算管理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要综合利用滚动预算、零基预算以及比率预算等多种预算方法,减少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防止预算过度松弛。要对所编制的项目方案以及资金预算进行充分论证,可邀请专业权威人士参与到单位的项目预算方案的编制工作中,对资金预算进行充分论证,判断各项项目预算开支的合理性,同时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细化预算编制项目反而影响到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实际上,这种预算管理认知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对于一些能够通过科学的测算手段量化的预算指标数据,细化其预算科目,更有利于实施精准的预算控制措施。5.完善预算考核机制预算考核就是对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除了考核成本支出、执行结果与编制的偏差,还要增设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相关的评价指标,对资金配置效率进行评价。首先,明确岗位权责,设置预算管理的目标,并将其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科室及个人,提高全员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的重视程度;其次,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可用性,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及执行的考核机制,执行严格的奖惩激励方案,以目标为导向,将预算结果和预算编制的结果进行对比,根据偏差实施奖惩激励,以形成有效反馈;最后,提高预算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及预算管理水平,促进预算编制计划、执行过程、执行结果评价的有效衔接,形成预算编制有基础、预算过程有监管、预算结果有评价、预算评价有应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四、结语

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发展质量,也对国家财政资金配置效率造成影响。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加强了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和指导。对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来说,推行政府会计制度一定要对本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抓住制度改革机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改革开放逐渐深入,政府职能逐步完善,相应的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也不断扩大,管理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共卫生事业是国家的一项利民福利政策,是防治疾病、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国民素质提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已进入关键时期,对应用性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更高。然而国内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起步较晚,教学模式多为传统模式,仍然为教师讲课为主,忽视了这一专业的实践,导致学生所学在社会中不适用,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应用能力较差。因此,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更好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也就成为高校与社会目标共同的话题。

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环境

(一)内在环境

随着国家对国民素质要求的提高,国内基础公共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这种机遇下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目前招收该专业的高校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职业特征典型的非综合型院校,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比如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公共卫生管理方向专业;另一类是综合性院校,这类学校具有多学科优势,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基础较为雄厚,然而专业方向特色不强。在中央或地方的共同管理与倡导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专业类新学校在加强专业方向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科的多元性,而综合类院校在保证教学多样化的基础上,也提高了ψㄒ到萄У哪芰Α

(二)外部环境

20世纪80年代初,“新公共运动”席卷全球,各国政府也开始对政府角色重新定位,推进公共管理。我国与西方国家比较而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政府职能未能实现全面转型,社会条件也不够成熟,导致这一专业的市场就业环境并不宽松。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也更加完善,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各高校为了响应国家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就业,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都在积极改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构建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综合型人才。

1.改进、优化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体系

课堂与书本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就要求学校构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除了开设有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外,同时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保障、社会学、市政管理学、管理伦理学、行政法学等多个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规划、决策与组织等方面的能力。然而专业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主次不分、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因此,对国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调研,并分析其现在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传统课程的缺陷进行分析,构建更为全面、突出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教育课程体系。以往的课程体系主要为:基础平台课+通识平台课+专业平台课,课程涉及知识面较为片面,实践性不强,不能满足这一行业准入型高的要求。为此,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专业创新课程、人文课程、认证课程与专业实践应用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校传统教学使用的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集中,学生课堂表现懒散等情况突出,因此可改为小课时、多课程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置,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强化学习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锻造学生自主学习与提炼知识的能力,为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和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下,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时展。比如在教学时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时事,选择恰当的教学改革方法,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公共事业管理实行讨论式教学、医院管理实施参与式教学、管理学原理实行案例教学、医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模拟教学法、药事管理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教学法等。在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时深入渗透这些现代化教学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在讲授时,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与教学思维,语言尽可能专业、简练、通俗、条理清晰,掌握课堂进行节奏,使学生在课堂短暂的学习中尽可能吸收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掌握面对人群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时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角色扮演等。

3.将课堂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主要职能为防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国民素质,包括筹集与分配资源、制定卫生政策、健全卫生保障制度、建立卫生服务组织、预防保健服务及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等管理活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员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人民群众,面对较多阶层,这就要求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还要灵活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而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接触的。因此,除了课堂学习外,学校可与科研单位、公共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联合,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接触先进的医学技术,提高学生卫生管理基本技能,从而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依据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转变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强化自身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4.科技引导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的已经不仅是传统的学习型人才,而更倾向于创新型人才。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员而言,创新性的运用、开发知识,是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就要求高校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接触先进科技、前沿科研的渠道。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带领学生参与;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学生申请新的科研课题,参与各学科的学术研讨。不断扩大与扩展科研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尽可能地与科学研究同步,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学校可O立专项奖学金,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同时在期末考核时,将学生的科研成绩列入评定标准。

二、创新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1.创新综合型人才培养中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前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质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播过程,课程体系是基础与前提。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课程的设置是所有教学的导向,因此要实现人才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就必须要设计出合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代同步。现代社会以及职业需要使得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更为特殊,课程更具有知识复合性、实践性等特征。

2.创新综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丰富教学方法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持久的过程,同时人才培养又是多面性的,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中持之以恒地采用多途径、多方法的进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面,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均有着明显的主观性,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满足学生接收知识的需求,因此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时,可以有目的性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采用案例分析法,为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可以采用亲验式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时可采用情景模拟法与PBL教学法等。

3.理论指导实践

篇4

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早在秦汉时期,伴随着中医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我国最早的卫生管理思想随之应运而生,此时的卫生管理思想受到统治阶级政治管理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封建性、保守型、强制性、等级性等特征[1]。进入近现代以来,公共卫生管理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定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基础性的、长期的制度安排[2]。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卫生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暴发流行,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卫生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导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时,信息交接不对称,播报不完全,沟通不深入;第二,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处理办法;第三,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尚不够健全,对民众进行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第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不足,其中,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

2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及教育现状

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提高我国卫生管理行业整体绩效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3]。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突发疾病事件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民众的关注,并且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推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所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对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4-5]。但是,我国却仍存在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且这种矛盾正愈发突出,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分离、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构成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也必将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等问题也都加剧了对高层次、高应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卫生管理人力的拥有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和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对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尚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建设和培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测和监督管理、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能,能在区(县)级卫生机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6-7]。

3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着眼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们也同样需要用科学发展思想指导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3.1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卫生管理事业人才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紧扣实际、立足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2树立合乎时展的培养目标国外的大学在培养卫生管理人才时注重层次培养,各个层次树立相应的培养目标,比如在美国,卫生管理教育基地设在各州的大学里,一般是设在大学的商学院、医学院或公共卫生学院,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的目标清晰分明:本科卫生管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和中层卫生管理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组织、医疗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组织与机构、政府等卫生管理部门培养中级或高级的专门管理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为大学培养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政府直属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少量的高级管理人才[8]。通过不同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组合和搭配及其在卫生管理机构中的协调配置,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各种人才可以各司其职,较为协调、完善地化解危机。而国内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不够分明,且高学历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一职多司、多职一司的管理缺陷。

3.3配备合理的课程及教育方法卫生管理人才是融合管理学知识、医学卫生知识以及卫生法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课程设置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应把社会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融入卫生管理人才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这些知识的学习程度应是有所偏重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机构对于知识能力的需求程度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在公共卫生教学中应突破封闭式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基层疾病预防工作实践中。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场讨论模式,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在科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进一步学习所学知识。

3.4服务于人,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公共卫生管理的核心是人,同时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也是人,不同的是公共卫生管理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懂得何为公共卫生问题,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但是民众对于公共问题的认识由于接触的局限性,认知程度还比较抵,在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常显得束手无措。为了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发展合格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也要对民众的公共卫生教育负责,扫除公共卫生认知的盲点,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公共卫生理念。作为民众获取公共卫生知识最便捷的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管理者应树立及时为群众普及卫生安全知识的理念,定期为群众灌输公共卫生知识,夯实群众基础,同时也要做好预警工作,而更多懂得公共卫生知识的民众无疑能够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们更早地发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及时有效地排查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3.5全面发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完成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呈现两次飞跃性的发展。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时代具有智能性、综合性、全球性、开放性、快速性等特点。而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的就是及时地、快速地信息传播与沟通,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化是公共卫生管理自身特点发展最终的产物。提高整个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需要管理者挖掘或新建群众可接触的信息平台。第二,需要权威的、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对突发的卫生安全事故进行严格的定性及评估其危害程度,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方法,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发送给群众。第三,需要群众在平时积累卫生安全相关的知识,保证其能有效地接收到卫生管理者所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通知,便于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参考文献

1蔡亮.秦汉时期卫生管理思想的特征及形成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陈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历史和未来[R].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2003.

3王柳行,任丽平,郑楷,等.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2012,33(1):56-58.

4赵韶韵,郑建中,董魁,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00-402.

5庞肖梦,唐开源,沈文娟,等.公共卫生管理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22-23.

6刘宪亮,孔雪峰,张丽萍,等.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8):504-506.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人事聘用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问题也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来。人事档案管理如何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成为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近十年来,国家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不断加强,特别是2003年的“非典”以后,国家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同时,公共卫生人才的人事管理工作仍沿用传统干部管理办法,其档案内容未能突显出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特性和技术水平,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准确判断和全面评价。不利于单位对人才的使用。如何加强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人事管理,已成为现阶段值得关注的问题。

2 公共卫生行业人事管理存在问题

(一)公共卫生单位同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基本材料主要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政审、奖励与处分、职务工资等,人事档案集中展现了个人的德育状况和工作表现,并没有突出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特点。

(二)公共卫生事业本身是一个特殊行业,就单一的疾控部门来说,它的专业人员包括预防医师、实验室检测人员、消毒杀虫人员及科研人员等。他们各自从事不同的专业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工作人员常与病源打交道,因而也成为高风险人群。在疾病预防控制过程中,他们也应成为重点的防控对象,对他们的健康情况应有详细的记录,但目前的人事档案中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三)公共卫生专业性强,日常工作外还负担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学生培养及科研工作,专业技术考核材料几乎伴随他们的终生。但目前这方面的管理较为随意,未明确列入人事档案管理范围。

3 建立结合专业、综合的人事管理制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才能有效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挑战。为此,卫生部门应调整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内容结构,逐步建立以专业技术生涯、工作能力和信用记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模式,同时应该根据行业的特殊性,增加健康档案部分内容。

(一)完善学历与继续教育档案。公共卫生是个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专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不断在进行如在职研究生等的学习,每年也有各种不同专业继续教育,这些学习经历是个人工作能力的补充,也应成为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是较为特殊的行业,工作中经常接触传染病的传染源,有很高的职业风险。因此,专业人员除每年的常规体检外,应增加更多的有关传染病的检查项目,根据卫生法规的相关规定,保留各种有风险传染疾病的检查记录,随时跟踪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职业暴露。保证从业者的健康的同时也控制相关疾病的传播。

(三)技术档案内容。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人事档案依旧是参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分类都渗透着党管干部的痕迹,无法真实反映出一个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因此,应完善调整档案的内容,如科研情况、教学任务、论文水平,学界影响等。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及业绩成果,是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一大亮点

(四)增加个人社会信用档案。信用档案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专业人员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积累个人信用财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可为自身的职务升迁、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单位也可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培养稳定、忠诚的人才队伍。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防范职务犯罪和因个人不当行为造成的各种损失。

公共卫生的建设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工作主体,其人事档案也必然成为卫生部门人事管理的核心部分,档案内容直接影响到卫生事业人才资源的应用,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完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优化人才资源,建设人才队伍,为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管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根据教育部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列出了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等主要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属于医学院校,举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偏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因此,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以围绕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而定。经过我们的调研,认为过去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学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过大

作为医学院校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过去,我们在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上一直是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自身的学科优势,突出医学特色。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认为医学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长期形成了“医+管”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总量大的问题(2007年培养方案调整前共开设了13门医学课程,共计878学时,占总学时的31.90 %。2007年培养方案将医学课程调整为12门,共710学时,占必修学时的28.35%)。加之过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收的是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难度大,学习负担沉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采取“医+管”的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忽视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1)知识体系庞杂、层次混乱:即有行政管理的内容,经济、工商管理内容,也有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2)课程分类不准确、课程功能不明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界限化分不明确,如《公共关系学》这么课程究竟归入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一直没有定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教师在讲授中也不知所措。(3)课程内容陈旧或交叉重复以及相对脱离实际等问题,如《初级卫生保健》课程的内容已经非常陈旧和脱离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4)管理专业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较低,占总学时数的22.08%。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以前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只是简单的将医学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牵强的捆绑在一起,可谓泾渭分明,缺乏逻辑关联,形成管理与医学的教学各唱一台戏,课程设置不完全合理,出现教师对专业培养目的不明确,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整体认识,造成了教的不自信与学的不明确现象。因此如何解决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针对这一专题进行了调研和探讨,对相应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其目标是立足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并构建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必要医学知识的特色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此对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进行确切的定位,从专业建设角度对医学课程和管理课程分别进行整合,以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医学课程内容,同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医学理论知识。

(一)医学课程的整合

笔者所在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本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才能,同时也必须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我们以往的医学课程内容包括了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十余门课程。由于科目多,内容多,课程之间的衔接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把握深浅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重视不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让其后在学习工作中能够用得上。为此,在不违背医学教育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设置独立的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即把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医学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见表1)

基础医学概论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有机的融合一体。临床医学概论是把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有机地融合一体。这对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要求教师对一些疾病的讲解应“着重从管理角度应抓住些什么问题才能提高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如何判定该病的病案书写、诊疗计划的质量,用药是否合理规范,卫生服务者通过何种努力才能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损失与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

“医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几门医学课程的简单压缩,而是医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其优势在于给予学生比较明确的重点,增加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目的地、比较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整合也有一定难度,整合后的知识体系可能涉及几个学科和几个教研室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专业教师匮乏可能是制约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

表1 医学课程整合统计表

原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整合后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基础医学课程:系统解剖学44

生理学60

免疫学20

微生物学24

病理学58

药理学60

病理生理学54 基础医学概论120

临床医学课程:诊断学84

内科学102

外科学102 临床医学概论120

(二)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调整和整合

作为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是能力强、素质高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经济分析和预测。因此必须具有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和管理学知识,必须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因此,需要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对此,我们明确了管理为主,医学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思想。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管理专业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增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课程,如卫生政策研究、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统计等课程。对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则直接砍掉,如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在总学时相对不变的基础上,精减了近 268 学时的空间来发展管理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教育。(见表2)

同时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1)法学课程的整合。依法管理是管理方法中的一种最基本要求。作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系统的法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学知识。但是由于课时有限,作为管理专业不可能开设系统的法学课程,因此在实践中将上述相关法学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在专业课程《卫生法学》中。既节省了课时,又普及了学生相关法学基础知识。(2)增加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比例及其工具课程比例,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卫生管理岗位上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以前管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设置门类开设少,课时也偏少,无法培养学生预防意识。通过课程改革,预防医学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增加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学时,并将统计软件应用整合在卫生统计学中。(3)对一些课程中重复的内容,采取确定为某门课程重点讲授,其它课程简单介绍或不讲授的原则,这样既节省了学时,又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中的厌学情绪和轻视态度。

表2 整合前后医学课程与管理专业课程对比

整合前 整合后

医学课程总学时 608 240

管理专业课程总学时 846 1062

医学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4.28 9.58

管理专业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2.08 42.41

医学课程门数(门) 10 2

管理专业课程门数(门) 20 20

三、课程整合的实施保障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几门课程糅合在一起,在整合过程中应该有科学调查与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师资等作保障。具体说需要以下保障:(1)需要有组织保障。学校应设置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临床医学概论教研室等相关机构。(2)要有专职教师。要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在教学中有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对教学内容全盘把握,使相关学科的教学恰当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脱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积极听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了解课程整合反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4)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如学历教育、外出进修等。课程整合对师资的要求高,这需要教师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5)优化教材。教材的选择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应优先选择具有实践案例较多的优秀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有关卫生改革的新思路、新理论、新做法,提出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前沿讨论课题,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金昌沫.袁文丹等.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

[2] 景浩,梁旭.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

篇7

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员不足现象比较突出。我市许多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科(人力资源科)配备的人员多数只有2—3人,个别大一些的单位也只有4—5人。而且科室除了人事工作外,还兼管其他工作,工作人员分兼管的工作比较多,所以大多数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专职人员。兼管档案人员只能称得上是个保管员,档案材料放到档案室“一锁了之”,工作需要时才到档案室去查资料。人事档案长期无人整理,档案材料无鉴定、无人监督较普遍,人员变动时,档案交接程序不完整等,根本达不到“归档齐全完整、鉴别认真、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的要求,严重存在档案材料收集不及时、不完整,零乱无序、甚至有丢失等问题。对收集的资料只是集中放在一个资料盒,没有及时分类、归档、鉴别。

2.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现象比较普遍。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阅卷的规范、质量要求高。不少单位管档人员变动大,加上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更没有后续的培训,而且档案材料的分类,鉴别难度大,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管档人员的业务技能偏低,材料分类混乱,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3.管理手段滞后。目前多数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还是传统手工操作,而且还仅限于纸面管理,个别单位只是用电脑做一些简单的目录打印等一般性工作,没有建立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进入信息现代化管理的时代,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为了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1.建立稳定的档案管理工作队伍。保持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稳定,是每个单位做好管好人事档案的关键,单位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为管理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政治责任感。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严守纪律、执行制度、保守秘密,减少失误和差错。二是提高业务技能水平。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培训,熟悉和掌握人事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各个环节,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勇于开拓创新,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单位使用人才资源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

2.全面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偏低,在每个年代都有其主客观的因素,但共通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人员培训提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事档案记载的是每个人成长历史的真实面貌,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对新老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对当时很多事情并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在工作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提供数据有误差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各单位应重视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从各方面关心和教育他们,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和工作处置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做到档案材料各环节无差错,及时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

3.加强档案基础性工作。各单位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标准规范的综合档案室,购置质量好、能防盗、防虫、防潮、防火的档案柜,有条件的安装空调、监视器、电脑等设备。平时要加强对档案的维护和保护,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确保档案安全和有效利用。

篇8

林业生产单位是以生产和保护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林业生产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管理比较粗狂和落后,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急需在林业生产单位生产工作中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基于此,本文针对林业生产单位的特殊性,参照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探讨林业生产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措施,以期为解决林业生产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林业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概述

所谓林业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林业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资源,发挥集体智慧,通过员工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和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林业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培训教育和生产档案。林业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2. 林业生产单位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安全生产管理意识比较淡薄。林业生产单位的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普遍都认为木材生产任务调减后,员工的劳动强度下降了,安全系数提高了,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机率较低;很多员工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只是报纸和电视上才有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思想上的松懈导致日常工作中各种操作的不规范。

(2)野外作业较多,容易发生多种自然灾害。林业生产的很多作业都是在野外进行的,很多安全设备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林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经常会发生多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例如突发的暴雨、毒蛇的袭击、雷电的伤害等,极大地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3)员工的来源比较复杂,安全管理难以规范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林业生产单位的员工来源比较复杂,有负责采伐的农民工,负责山上造林的工人、负责巡逻的护林员、负责运输木材的运输员、负责木材加工的工人和扑火队员等,他们的劳动范围和技术标准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很难规范化。

(4)安全经费投入较少,对违章作业的处罚力度不够。近年来木材采伐产量逐年减少,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机械化小工队越来越少,林业生产单位投入到设备更新和保养上的费用较少,导致机械设备在陈旧和破损的状态下投入使用,这对员工的人身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此外,目前对林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检查比较片面,很多时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发生大的安全事故,安全检查员都会进行隐瞒或者是包庇,致使林业生产工作中的违章作业和事故隐患现象得不到有效的制止。

(5)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受到林班、自然条件和采伐方式的限制,限制林业生产中的个体承包户越来越多,他们通常都以降低成本为目的,虽然林场对承包户主进行了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但是承包户主并没有将安全生产的理念传达给其雇用的工人,致使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 林业生产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措施

3.1 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是林业生产单位实现安全生产、预防职业危害的重要措施,因此林业生产单位要在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督、落实责任”为重点,对各种宣传资源进行优化,不断推进安全文化的建设。在林业生产淡季,林业生产单位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从事生产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分批培训,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对机械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确保特种作业人员都是持证上岗的;对于新上岗的工人,林业生产单位要坚持开展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对于转岗的工人,林业生产单位要切实做好岗位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3.2 加强安全经费的投入,建立生产设备及材料追究制

林业生产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除了对已有机械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和保养,还要购置安全系数更高的采伐设备,对破旧设备进行报废,改善员工的安全生产环境。此外,在有危险、坡度大的山坡上集材时,一定要安全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进行安全操作,避免新员工因操作不熟练而操作的安全事故。

林业生产单位所购置的生产设备和材料必须是质量过关的,尤其是采伐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如果生产设备和材料在使用期内发生严重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严重生产事故,要严格追求生产商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应该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还要追查在问题产品的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行贿受贿行为。

3.3 加强救援技能培训和救援设备的引进

由于林业生产多在野外进行,增加了救援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合理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的救护队伍,其次要精心挑选思想过硬、身体素质良好、敢于吃苦的救护队员,最后要从实战出发,积极开展各种救援训练,增强救护队的战斗力。我国救援装备和技术比较落后,致使现场救援工作进展缓慢,因此先进救援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刻不容缓。此外,林业主管部门和单位要通过举办林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提高林业生产单位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的应急知识,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置技术,确保林业从业人员在遭遇事故时能够采取恰当的应急措施。

3.4 加大对林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

在林业生产淡季,林场要组织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而不是仅仅对承包户主一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在生产过程中,林业生产单位要加强安全检查,如果安全部门人手不够,那么要安排具备一定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到采伐第一线监督和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林业生产单位要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工作资格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所有特种作业人员都是持证上岗;林业生产单位要将员工的安全考核与工资和待遇挂钩,作为年终考核目标兑现奖励的依据,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林业生产单位要对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教育,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确保其他员工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4. 小结

近年来我国林业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根本转变,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毋庸置疑地,林业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必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认真执行。当然,在林业生产工作中存在很多变化及不确定的因素,再详细的管理措施都难免存在纰漏,这就要求林业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亚森・热合曼,陈陆建.试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和对策[J].企业管理,2010(5).

篇9

一、新生代员工队伍特质

1.时代刻画了新生代的整体形象。新生代是指80年以后出后的,因为80年代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重要的历史转折点,8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80后、9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这两个重要历史背景使得这两个年代人有着与以往任何年代人更多的不同与个性。他们在物质丰富、家庭宠爱中长大,大学升学率历史最高,而就业压力又是历史之最,他们选择职业的目的可能更多地因为现实因素。因为新生代内在的价值观已经由过去的理想型转变为现实型,他们比历代年轻人更注重现实利益、讲究实际、看重眼前,成长过程中缺乏吃苦与责任意识,强调个人本位主义,在个性追求及生活方式上更崇尚舒适与自由,但又往往自主或非自主地依赖于家长,造就了“不想长大”的新生代心理特质。

2.入企后二次成长的冲击与蜕变。新生代员工对组织的想象和对工作的期盼往往过于理想化,进入企业后,会因传统电力企业复杂庞大的体系及严峻的实际工作产生较大的内心冲击,不现实的渴望和最初工作的平庸导致内心不平衡,特别是对于成长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意度会相对较低。这时,他们的心理波动比较大。职场上抗压能力的差别会使新生代面临不适与尴尬,也最容易出现“不敬业”现象。能顺利将稚嫩的一面蜕变成熟面对挑战就会给自身迎来机遇,否则不调整好自己,就会一步步消磨意志,浪费了知识才华。因此培养与管理好新生代越早入手越好,他们需要在工作中二次成长,成熟后的新生代必将成为未来员工队伍的主流。

二、基于新生代特质,开创复杂适应性管理

1.注重入企学习,加强岗前专业培训。电力系统是专业性极强的企业,打造高知识高技能的专业化适应人才是企业发展与人才管理的核心,再花哨的管理都要以专业过硬为前提,因此企业也一定要重视新员工的入企学习及岗前专业培训。首先,让其最大程度地了解本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构成,了解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深入基层,学习实际工作,掌握真实的现场工作情况,消除他们头脑中的幻想。通过专业领域的轮换实习,新生代获得了良好的学习锻炼机会,拓宽了视野。同时企业通过这一期间的表现,对个体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过程,为日后人才的合理应用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对于专业细分的需求性人才,也不要急于让其马上上岗,要深入工作进行岗前的全面培训,将头脑中的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嫁接,通过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消化,才能激发其日后的创新思维。

2.突破局限,提供挑战甚至跨界锻炼,激发他们的潜质。新生代员工的综合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是历代无法相比的,源于他们受教育时代的优势,他们头脑里储藏的知识就是生产力,可塑性与潜能极大。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把员工当做被动客体,这对新生代是适得其反的,“复杂的适应性管理”的特点就是要有永恒的新奇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这一理论,不把新生代管牢,激发他们的潜能,适当给予他们富有挑战性甚至跨界的锻炼,让他们勇于创新,努力实践,甚至允许他们碰一碰壁,在接受和适应社会变革及企业发展上,实现敬业精神与业务能力的共同提升。管理学家霍尔指出:“提供富有挑战的起步性工作,是帮助新员工取得职业发展最有力且最不复杂的办法。”这也是培养年轻人信心和事业心最好的办法。即使在电力企业最基层班组,往往能产生出好的创新成果,一点一滴的创新不仅会优化工作,更为年轻人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重视人才,启动贴切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每个人特别是新入企大学生非常希望自己从事的事业能给予理想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这样他们就会非常努力地工作。要帮助他们扎根企业树立理想与愿景,贴切地为每个人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确立职业目标,明确职业路径,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或学习机会。这样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值越高,信任度越高,员工的工作就越出色。这种“皮格马利翁”效应特别适合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因为他们更自主自信、自成一派。在帮助他们发展自我的同时,管理者特别要加大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认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扬长避短,这样的管理既让新生代成为知识技能结构完善的复合性人才,又为企业未来发展赢得了高素质人才的储备。一方面能激发年轻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赢得了忠诚度与人才资源。

篇10

第二章  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  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监督工业劳动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应根据工作的需要,设置专职机构或专职人员,全面负责本地区工业劳动卫生工作。

第四条  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工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区工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向上级提出年度总结及专题报告;

(三)领导所属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机构的劳动卫生监督、监测、科研、培训、卫生宣传、职业病预防和治疗等工作;

(四)对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工业劳动卫生工作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

(五)完成工业劳动卫生方面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五条  各级计经委、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协同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工业劳动卫生工作,对职业危害的治理也负有监察、监督职能。

第六条  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专职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本部门的工业劳动卫生工作,其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工业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的规定,建立健全本部门工业劳动卫生管理制度,制定本部门工业劳动卫生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企业贯彻实施;

(二)制定本部门改善劳动条件措施,拟定治理、粉尘、毒物、物理性职业危害规划,统筹经费安排,组织企业实施;

(三)指导所属企业卫生机构,全面开展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人治疗、安置、劳动能力鉴定等管理工作;

(四)管理本部门各企业劳动卫生监测统计报表工作;

(五)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布置的有关工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任务。

第七条  市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各县(区)卫生防疫站(或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以下简称劳卫机构),分级行使劳动卫生监督权。

各县(区)卫生防疫站(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应配备人员和设备,全面开展劳动卫生监督、监测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八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下设市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作为全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心,对各县(区)劳卫机构、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实行业务和技术指导。

第九条  企业接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卫机构的监督,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职人员,全面负责本企业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十条  实行劳动卫生监督员和助理监督员制度。劳动卫生监督员,按监督区域分市、县(区)两级,由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劳卫机构和与工业劳动卫生工作有关部门现职工作人员兼任。市、县(区)两级各设劳动卫生主任监督员一人,副主任监督员二至五人,监督员若干人。

各级劳动卫生监督员,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名,报同级人民政府委任。

助理监督员在县(区)劳卫机构和企业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内设立,由各级劳卫机构提名,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委任。

第十一条  各级劳动卫生监督员和助理监督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办事认真,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作风正派;

(三)熟悉本专业技术,能独立进行工作,熟练掌握本细则和国家有关规定;

(四)主任监督员,由卫生局主管工业劳动卫生工作的局长担任。

副主任监督员,由卫生局工业卫生处处长、防疫科(股)长、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所长、县(区)卫生防疫站站长、主任医师、主管医师、医师一级的人员担任。

监督员,由卫生局主管工业劳动卫生工作人员、各级劳卫机构具有医士以上技术职称并从事劳动卫生工作三年以上的人员或与劳动卫生工作有关的相应一级的人员担任。

县(区)劳卫机构的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应有医士以上职称和一年以上劳动卫生工作经验。企业内的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应有医师以上职称和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或具有医士职称和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

第十二条  劳动卫生监督员的职责:

(一)对本地区内各企业的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调查和监测结果,签署劳动卫生监督意见书;

(二)遇有发生多人重大急性中毒事故时,有权制止生产、疏散现场人员,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参加急性中毒事故的调查处理,有权在调查报告或结案报告书上签署意见;

(四)参加企业新、扩、改建工程项目、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的劳动卫生防护设施的设计审查或竣工验收,对不符合国家及上级有关工业劳动卫生规定的项目,有权拒绝签字;

(五)对违反本细则和国家有关规定者,有权根据劳卫机构的决定,提出处罚意见。

第十三条  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的职责:

(一)对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内的劳动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调查与监测结果,签署劳动卫生监督意见书;

企业内的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对企业外行使监督权时,须在各级劳卫机构的组织和授权下进行。

(二)遇有职业危害严重的现场或发生急性中毒事故时,立即向当地劳卫机构报告,协助劳动卫生监督员处理事故现场;

(三)对违反本细则的企业,有权根据劳卫机构的决定,提出处理意见。

第三章  防护措施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企业工程项目(包括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的劳动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查,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

(一)企业在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建设项目设计时,必须向设计单位提供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三废物质”等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情况,要求设计单位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矿山安全条例》、《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及国家与地方其他有关规定,设计卫生防护设施,使职工作业场所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二)设计单位根据企业所提供的职业危害情况,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编写工业卫生专篇,保证卫生防护设施的效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三)企业向卫生部门申请设计审查或竣工验收时,须填报《工业企业三同时审批表》,并提供工程任务书、选址平面图、工艺流程、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卫生防护设施及效果、劳动卫生学评价书等书面材料;

(四)设计审查或投产验收,在《工业企业三同时审批表》上须有劳动卫生监督员签字(盖章)和卫生部门的盖章,方能生效。设计一经审查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如更改,须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五)未经审查批准或验收合格的“三同时”项目,不准列入计划,不予贷款,不准施工或投产。

第十五条  对“三同时”项目的审查、验收实行分级管理:由各企业主管部门和县(区)立项并下达计划的工程项目,由县(区)卫生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和验收;由中央、省、市立项并下达计划的工程项目,由市卫生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和验收。

第十六条  企业必须按有关规定,正确使用安技措施费,加强粉尘、毒物和物理性职业危害的治理,对卫生防护设施应经常检修和定期保养,大修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三年,设备完好率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建立设备档案。

第十七条  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遵守操作规程。

第十八条  企业不得擅自将有毒有害作业转移或外包给其他企事业单位或个,确需转移或外包的,企业须事先向主管部门和劳卫机构提出申请报告 ,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并经计经委和劳卫机构同意。

第十九条  女职工不宜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井下作业和有强烈震动的作业,在妊娠期、哺乳期不得从事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物质的生产劳动。

第二十条  企业或校办工厂,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有粉尘、毒物、射线等有害作业的生产劳动。

第二十一条  工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毒性和防护性能的效果鉴(检)定,一律由各级劳卫机构进行,企业应慎重考虑鉴(检)定结果和意见,尽量采取无毒代有毒,低毒代高毒。

第二十二条  接触放射性同位素或X线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加强保管、使用和防护工作。放射性同位素,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擅自转移、转卖或销毁。

接触放射性同位素或X线的人员,须定期进行个人放射剂量检查,所在单位不得擅自中断。

第二十三条  凡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都要接受职业卫生教育。未经职业卫生教育的,不准上岗工作。

第四章  劳动卫生监测

第二十四条  劳动卫生监测系指对作业场所各种粉尘、毒物、物理因素及气象条件的测定。分预防性监测和经常性监测。

第二十五条  预防性监测:

(一)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在投产验收前,须对卫生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鉴定;一般在生产试运转正常三十天后,。连续进行三至七天测定,劳卫机构根据测定及调查结果,提出劳动卫生学评价书;

(二)非“三同时”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效果鉴定;

(三)现有卫生防护设施大修后,在试运转十五天后进行卫生防护设施效果鉴定。

预防性监测费,由受测单位支付。

第二十六条  经常性监测,分定期监测和抽样监测。

(一)定期监测。企事业单位须按照《沈阳市劳动卫生监测暂行规定》,定期进行现场浓度(强度)测定。企业无自测能力时,可以委托各级劳卫机构完成;

(二)抽样监测。各级劳卫机构,要对本地区内的各企事业单位的有毒有害作业岗位,随时进行抽样监测。受测单位应协助工作,不得以不正当理由拖延或拒绝监测。

经常性监测费,由受测单位支付。

第二十七条  企业、企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劳卫机构,都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劳动卫生监测报表,建立健全工业劳动卫生档案,加强工业卫生管理工作。

第五章  职业病防治

第二十八条  凡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各企事业、科研单位,校办工厂,都要加强职业病的检查、治疗、安置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  职业病检查须按照《沈阳市从事有害作业职工健康检查和职业病管理暂行办法》进行。

第三十条  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新职工,须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经过工业卫生医师同意后,方准上岗工作。

第三十一条  对有就业禁忌症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妥善安排。

第三十二条  企业、企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劳卫机构,都要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按期填报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报表、建立健全职业病管理档案。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将体检结果、职业病诊断,及时报告职工群众,接受群众监督。

第六章  奖励

第三十四条  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单位,经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核实,由市政府授予《工业卫生模范单位》称号:

(一)全厂有毒有害作业点的合格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二)劳动环境监测率和职业病体检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三)无急性职业中毒或其他急性职业病人;

(四)慢性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第三十五条  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单位,经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核实,由市政府授予《工业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一)全厂有毒有害作业点的合格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二)劳动环境监测率和定期职业病体检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三)无急性职业中毒或其他急性职业病人;

(四)慢性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第三十六条  凡荣获《工业卫生模范单位》和《工业卫生先进单位》的企事业单位,对其主管负责人和有突出贡献的责任者,酌情奖励,同时授予荣誉证书。

第三十七条  集体或个人在防止职业危害工作中,取得成果,经过鉴定达到国内、省内、市内先进水平的,分别酌情奖励,并同时授予荣誉证书。

第三十八条  各级劳卫机构在监督、监测、科研、职业病普查、劳动卫生管理等工作中,经评比最佳者,授予《劳动卫生先进单位》称号;对负责劳动卫生工作的科室,酌情予以奖励。

第三十九条  对认真贯彻本细则,取得监督实效的劳动卫生监督员或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在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研究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者;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者,分别酌情予以奖励。

第七章  处罚

第四十条  对违反本细则,造成危害的单位、有关责任者或直接责任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制裁;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进;对其有关负责人及直接责任者,予以警告、记过处分:

(一)违反本细则第十四条关于“三同时”的规定,在投产一年内,作业场所内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五倍以上者;

(二)违反本细则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关于改善劳动条件,保护人体健康的规定,百分之三十的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经常超过卫生标准十倍以上的;

(三)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关于监测、体检与报告的规定,不按规定时间完成监测、体检与报告者。

第四十二条  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单位处以二百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限期改进:

(一)违反本细则第十四条第(一)、(二)款关于“三同时”的规定,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细则第十四条第(三)、(四)款关于“三同时”的规定,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细则第十四条第(五)款关于“三同时”的规定,处以五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三同时”项目,在投产后一年内,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五倍以上,或有可疑职业病人发生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细则第十六条关于卫生防护的规定,导致卫生防护设施效果显著下降,现场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五倍以上者,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1.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尘毒作业点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十倍以上;或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物理因素作业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者;

2、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二十倍以上;

3.百分之十五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四十倍以上;

4.百分之十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五十倍以上;

5.百分之五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一百倍以上;

6.有一个有毒有害作业点的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二百倍以上。

(七)一次发生三人以上急性中毒事故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发生急性中毒死亡事故的,每死亡一人罚款五千元,最高罚款为二万元;

(八)慢性职业病发病率增高,递增超过百分之三以上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本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的,对发包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发包单位限期采取措施;

(十)违反本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对接收单位罚款五百元,并责令停止劳动;

(十一)违反本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罚款五百元;

(十二)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五条第(一)、(二)、(三)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不按期进行监测、体检、完成报表的,罚款五百元;

(十三)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二条关于放射性同位素和X线管理规定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十四)违反本细则第十七条关于个人防护的规定的,处以五百元罚款。

出现以上情形之一的,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分别处以一次性罚款(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扣发奖金(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或记过处分。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单位实行责令停产;对其有关负责人与直接责任者,予以撤职或降薪处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三同时”项目,在投产三年内,有百分之三十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十倍以上;

(二)造成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三)损坏、拆除劳动卫生防护设施的;

(四)挪用劳动保护技术措施经费,使劳动条件得不到改善的;

(五)劳动条件非常恶劣,慢性职业病发病率或发病人数逐年增高的;

(六)限期改进,逾期不改的;

(七)未经各级卫生部门审查同意或验收合格的“三同时”项目。

第四十四条  劳动卫生监督员、助理监督员、各级劳卫机构负责人、监测与报告人员,因失职、受贿、渎职、弄虚作假、以权谋私,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以及违反本细则有关条款,造成不良影响的,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一次性罚款(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扣发奖金(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警告、记过、撤销监督员或助理监督员资格、撤职等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对单位处罚和对职工罚款,由各级劳卫机构执行。罚款五千元以上或责令停产,须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计经委、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及企业主管部门备案。扣发职工奖金,由各级劳卫机构通知受罚职工单位执行,执行结果须报劳卫机构。对职工的行政处分,由各级劳卫机构提出意见,按干部管理权限履行手续,其结案报告,须报卫生行政部门、计经委、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及被处分人的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六条  追究刑事责任,可由各级劳卫机构或受害者,向危害者所在县(区)的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审理。

第四十七条  受罚单位和个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后十五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拒交罚款的,每日加收百分之一的滞纳金,由劳卫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篇11

当前,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面临着低生育水弹的现实风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每年出生人口 2000 万、总人口将净增 800-1000 万人,因而人口呈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而劳动适龄口数量激增,就业形势比之前更为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增加,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不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给造成巨大挑战;贫困人口的结构趋于多元化,使推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变得非常艰巨。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持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战略意义。在企业基层中要自觉地将人口计生工作放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大局中思考,要清楚地认识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高标准的管理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构建和谐有序的生产工作软环境,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和满足资源最大化地利用并服务于社会的要求。树立人口计生工作就是经济工作的观念,切实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确保少生优育,倡导少生致富的理念。

2.目前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

2.1失业、无业人员呈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企业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城市无业人员、失业人员、停薪留职和买断工龄职工人数不断上升。那么企业在对这类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就会出现“断层”或“空档”的情况,原有的一些行政手段就无法实施。

2.2人户分离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经济发展、企业改革、老区重建等,产生了大批的动迁户和暂寄户。因此使得“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的这种人户分离现象不断增多。这些人户分离人员,不仅脱离了单位,脱离了户籍所在地,同时也脱离了所在企业、社区的计划生育的管理,因此,就造成了计划生育管理不到位的现状。

2.3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

煤炭行业企业,职工队伍偏老龄化、劳动力相对欠缺,这样企业就会招临时工来做补充,或者到外地学校招收应届毕业生,这无形中就造成了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而在这些流动人口之中,也有不少育龄人群,她们大多居无定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压力和困难。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婚配形式也日益形成多样化。如今人民群众的择偶观已发生了转变,择偶不再仅限于当地,跨省、跨市、涉外婚姻都在不断地增加,也使得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2.4离婚、再婚率不断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离婚、再婚现象逐年上升,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登记结婚与离婚比例接近6.4:1,该数据说明每 6 对新婚夫妇中就有一对离婚夫妇,而且再婚后,未经过相关部门审批而造成计划外怀孕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这就导致计划生育部门在人口统计过程中出现遗漏现象,使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以做到位。

3.以人为本加强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3.1提高领导对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强企业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首先得取得领导的重视。在企业中的任何工作都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计划生育工作也不能例外,因此,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做好领导的工作,及时将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现状、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报告给相关领导,取得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使他们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在计划生育这个重大问题上给予全力支持。比如说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制度、规定;组织企业员工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交流会,及时传达上级部门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并加强学习。

3.2加强领导考核评估、落实目标管理责任

企业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始终是要由相关领导亲自抓、亲自管,要严格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来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一票否决”和奖惩激励机制,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把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指标当中,然后再将各项考核指标细分到各班组以及个人,实行责任连带考核制度。对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及个人,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违规违纪生育问题要加大处罚力度,严惩不贷。每年年底,对各目标责任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并依据考核情况实施奖惩。总而言之,加强考核评估、落实目标责任是企业做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只有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民主监督,才能更出色的完成计划生育任务,形成“人人重视计划生育、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局势。

3.3各部门齐抓共管、统筹协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做好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大量扎实的基层管理工作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计生干部队伍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并且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创建“党政负责、部门配合、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工会、组织宣传部、纪律监察部、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作用,落实内外部计划生育工作。另外,企业要加大各部门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监察力度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力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户分离”人群、失业人员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更是使计划生育工作难以做到位。因此,只有企业各部门携起手来、互补互助、综合治理,才能够打造企业基层计划生育健康发展的氛围。

3.4转变思想观念,打造优质服务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已婚育龄妇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舍身处地的为她们着想。首先,计生工作人员要加大对育龄妇女的关怀,及时了解广大育龄妇女的真实需求,并对其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和遗传疾病预防指导,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针对新婚、怀孕和再婚妇女以及流动人口要做到上门服务,争取职工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支持。第二是企业要始终坚持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宗旨,每年举办两次育龄妇女节育措施检查及一次全面身体健康检查,并且在检查期间,要坚持开展优质服务,针对被检查者的病情进行统计和反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第三是要加强计划生育文化的宣传,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专题活动,例如独生子女健康教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教育等,来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或者利用企业内部广播、报刊等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效果。要想做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就必须将宣传教育与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结合在一起,使宣传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使广大职工群众充分意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总之,以人为本加强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坚持不断地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管理服务共同发展,为企业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也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之基础,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篇12

初中生正处于稚嫩走向成熟的身心过渡阶段,对外界的许多事物感到好奇的同时,往往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因此初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相对来说也就更为困难。而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将遭遇更加严峻的挑战。因而,将“以生为本”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来开展工作是当今班主任实现有效管理,带好班级的一种可行思路。分析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对策,开展科学正确的班级管理,可以让班级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学生的特殊年龄

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刚刚步入青春期,在此阶段其所受到的教育与日后的成长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最为典型的表现便是叛逆性,教师或者家长的传统说教语言往往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嗦、麻烦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对外界长辈的干预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往往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叛逆心理的影响下,许多初中生会朝着“班级制度”的反方向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班级管理上的困境,使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二)管理方式落后

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硬性”管理办法,一切事情均严格按照班级规章制度执行。这样做虽然说能够对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则会让学生产生更为显著的抵触情绪。例如,班级规章制度中对于迟到的处罚,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对学生的“误罚”。长此以往,极有可能降低班主任的威信,亦或者逐渐拉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学生的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道理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同性格的人会对一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或者一次奖惩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也可能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班主任能够妥善处理,那么班级将会产生良性运转。如果没有处理好,那么管理工作的难度将会急剧增加。

二、以生为本视野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措施

(一)充分了解学生

所谓“以生为本”,便是在开展工作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首先,班主任要尽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环境,并从其学习、生活的每一方面去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为以生为本原则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尽量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使无论什么性格的学生都不会产生被孤立感。比如,在一个班级的班会活动中,班级的总人数有43人,但实际只到了42人,有一人因病未到。那么在活动计划中就需要将未到的一人也加入其中,通过聊天软件、短信、电话等方式,让没到的学生能够适当地参与到班会活动中。这样更容易产生温馨的气氛,以利于日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最后,班主任还需要将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深入到其家庭成员中,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动态,在学生出现生理或者心理上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另外,在必要时班主任可与学生多进行一对一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加深感情,进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信任感。

(二)建立科学的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在班级制度的作用下,学生的日常行为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指引。但在制定详细的班级制度时,则要以学生自身为基础,打破固有观念,灵活思考,让学生一起加入到班级制度的制定中。

例如,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可以废除原有的条条框框,摒弃“学生犯错,非骂即罚”的不科学制度,加入“量化分”制度,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扣分加分,并最终在期末总结分数。对于得分高的学生,可以多加鼓励与表扬;对于得分较低的学生,则可以进行一对一交流,分析其学习生活中的优点与不足,耐心解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民主化班委制度

班委是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帮手,因此一个好的班委组成对于班级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在一些班级中,班委是通过班主任直接任命的方式就任,相对来说并不是十分民主。而要实现班委制度的“民主化”,就需要通过竞选的方式组成班委。通过班委成员以身作则的表现,来带动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学风和行为习惯,并进而推动整个班级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以班长的选拔为例,可以通过让竞选人进行演讲、管理知识问答以及学生民主投票的方式进行良性竞争,尽量争取让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并从中受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班委的竞选不应该戴上“学习成绩”的有色眼镜,要让每一位学生各尽其才,充分发挥其本身独有的天赋,为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设多元化课外班级生活

很多初中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养成于课后的休闲生活中,比如说沉迷网游、聚众打架斗殴等。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从课外班级生活入手,建设多元化的班级生活,让学生的课后生活是健康、绿色、积极的。比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户外游、野炊、趣味竞赛、电影观摩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到课后休闲生活的丰富多彩。另外,在教室内还可以设置课外读物角、英语角、作文角等地方,让具有这类爱好的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其爱好,并带动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结束语

在当今新课改逐渐深入的教育背景下,以生为本的视野能够为日常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从学生个体、班级制度、班委竞选以及班级课外生活等多个方面实现班级的良性发展。尤其是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关键过渡期,良好的班级环境会对其初中生活以及日后的成长发育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班主任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 黎敦灵.探析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187-187,188.

篇13

一、合理的财务制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财务管理是监督、管控各项经济活动的核心,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的活动。在大学生微型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由于企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导致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财务监管不严、财务信息失真等现象发生。据此,从以下方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控制水平。微型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合理定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建立对资金筹集、成本控制、税务申报、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的管理制度,实施全面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建立高效的财务监管体制。构建独立的内部监督审计制度,正确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避免个人主义和专断行为,同时提高团队决策的效率与速度,加强科学规范管理,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

3.开展财务外包降低财务成本,弥补财务人才的不足。综合企业资金、能力等多方面原因的条件下,合理确定财务外包范围,实现信息化对接;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订详细合约(外包范围、期限、价格等)及保密协议;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处理能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个人能力与素质,避免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过分对外依赖。

二、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生微型企业规模小、投资少,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员工可观的薪酬。因此,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不适用于大学生微型企业的。介于团队思想和微型企业的相似特点,故从高效团队的思想启发探索微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若要满足企业不断的成长和发展,就必须从招聘、培训、薪酬等各个细节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将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而更新发展,而在现阶段最主要的是规范,而非精细。

2.借助团队创业维系核心优秀人才。微型企业在创业初期员工较少,人员流动性较大,各个员工所处的岗位对企业决策、战略方面的影响大,因此就需要培养一个“团结、信任、拼搏”的创业团队。优秀的创业团队将会为团队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提高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3.提升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要想把企业做大,必须要在优秀领导者的带领下,让每位成员有充分的发挥才能的平台,使整个团队发挥最高效的作用。而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是集智慧、勇气、责任、以及善于发掘人才等能力与一身的。

4.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大学生微型企业初期通常规模会受到限制,对员工的物质奖励有限,提升员工积极性的最优方式是建立基于心理的激励机制。企业可以通过描绘企业发展愿景以及员工个人愿景及发展空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或让员工入股或期权,以及实行底薪加提成等工资模式,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三、建立“微观营销”模式

“微观营销”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营销词汇,国际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给出的定义是指企业针对某些特定的地点或人物对产品的需求而专门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活动。

1.借力服务的差异化,合理定位产品市场。大学生微型企业更适合选择专业化服务,做市场补缺者,避免和大中型企业竞争,也可以通过个性化服务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即找到整个市场竞争下的“鸡肋”或是遗漏的细分市场。

2.网络营销,利用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信息爆炸,做好电子商务的建设。电子商务能够更加快四准确的获得商业信息,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所以微型企业应巧妙利用网络,打出品牌的同时扩大市场。

3.依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高效的渠道开发策略。协同营销,企业可以选择与自身规模相近的微型企业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营销渠道和产品推广等方面进行合作,以此来突破自身资源的限制。借势营销,微型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的规模、品牌等优势积极寻求合作,例如生产配件、“贴牌”生产等。但是,这种营销方式不可长期依赖。

大学生微型企业现在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同时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微型企业是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的就业渠道,减轻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大学生的民族素质,培育了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稳定器。

注:本文为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马蔻.浅议我国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