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评价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关于会计人员能力的评价
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监督、预测、决策和管理的功能,评价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履行其职责。评价时主要侧重职业判断能力、职业自律能力、职业执法能力、监督能力、决策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对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侧重评价职业自律能力、职业执法能力、监督能力、决策能力。
1.职业自律能力。会计人员掌握着企业的钱、财事务,控制着企业的费用开支,管理着企业的货币资金,如果没有很强的职业自律能力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会计人员要经常自觉学习有关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地增强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自律意识,保证会计事项的处理客观公正。
2.职业执法能力。指会计人员抵御诱惑,遵纪守法的能力。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是一个集许多利益主体的利益为一身的职业,掌握着一个单位全部的钱财事务,会计人员一旦丧失职业执法能力将给企业和本人带来很大的损失。
3.监督能力。《会计法》在共计七章五十二个条款中,涉及会计监督的专门章节达九条之多,可见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也属于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而注册会计师的职能是查错防弊,进行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评价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实现审计目标。对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更侧重:
1.职业判断能力。审计专业判断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判断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更多地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审计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充满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思维过程,在这样一个判断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职业敏感以及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2.对客户的责任。与其他职业相比,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尤为重要,他们的过失可能给成千上万人造成损失。对客户的责任看其是否保持职业谨慎,保证执业质量,按时按质完成委托业务;是否负有保密义务;是否不合理收费等,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信誉,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和信任。
3.职业执法能力。要求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做到熟知和掌握《审计法》以及其它相关法规,吃透法律法规条文精神。同时要具有无私无畏的精神,抵御诱惑,处理每一事项必须合法、合规,保持法律的严肃性方面,表现出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4.职业道德。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所应遵循执业品德、执业纪律、业务能力、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对同业的责任等,是否存在以败坏道德为代价去承揽业务等。
5.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把制度落实到每个人、每个部门和每项业务。
三、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评价
会计秩序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秩序混乱,将会扰乱经济秩序,危及经济安全,助长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评价着重在于:
1.是否保密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在市场经济中,秘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因而,会计人员应依法保守单位秘密,这也是诚实守信的具体体现。会计人员如果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会使单位利益受损,单位的损失最终将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每位员工身上,会计人员因此也会身受其害。会计人员泄露商业秘密将对整个会计职业的社会声誉产生负面影响,使会计职业信誉“受到怀疑”,整个行业的利益将会蒙受损失。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到不在工作岗位以外的场所谈论,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而且要抵制住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除法律规定或经单位规定程序批准外,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单位内部的会计数据和相关资料,此外,会计人员也应保持必要的警惕,防止无意泄露。
2.是否执业谨慎,信誉至上。诚实守信,要求审计人员在执业中始终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客户和社会公众尽职尽责,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维护职业信誉。同时注意评估自身的业务能力,正确判断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专业能力能否胜任所承担的委托业务。
3.是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评价会计人员是否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从业。审计人员是否遵循《会计法》、《审计准则》和执业规范程序实施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会计准则及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按照规定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反映。
总之,熟悉法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依法办理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搞好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为了保护债权人、投资者、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操守教育,建立操守档案。尤其应对曾经做假、造假、违规的会计人员建立职业操守档案。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会计造假手段五花八门,造假的单位各显神通,正因如此,那美伦美奂的会计报表上一串串令人心惊的假数字让多少债权人倾囊相助;让多少投资者掏尽腰包;让多少领导们功成名就;也让多少昔日风光无限的公司一下子成为秋风落叶。大量的事实证明做假造假、几乎都与会计秩序有关,与会计人员的“配合”有关,与会计人员低下的职业道德和淡漠的法制观念有关,在利益驱动下,他们或任意截留、转移国家和单位收入,或私设小“金库”,或造假证、做假账,从中套取、贪污国家资财。至于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偷逃国家税金,挖国家墙角,更是不胜枚举。
建立操守档案迫在眉睫。包括:(1)财会人员是否和其他人员伪造、编造、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的以及设立帐外帐的;(2)财会人员是否对明知是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对明知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经政策、财经法规、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予以办理,情节严重,造成国家和单位重大经济损失的;(3)财会人员是否参与策划或知情不举,截留、隐瞒各种收入,侵占集体权益的;(4)财会人员是否违反单位规定私自接受他人礼品(金)或者索要钱财,构成贪污或受贿的;(5)财会人员是否不接受财务、审计监督或隐匿、谎报、拒绝提供会计信息或资料的。
四、对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评价
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会计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有不同的要求,事实上,几千年的会计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生产关系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会引起会计职能的变化,除了如实地反映、核算外,如今的会计还参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等功能。会计人员相应地形成了会计核算层次、会计管理层次、财务管理层次和企业决策而四个层次。而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决策者三个层次的人员都已脱离了会计核算工作,他们更多地从事企业内部的综合、协调、创造、企业资本运作的组合和组织实施上。而这四个层次的会计人员在我国都统称为财会人员。那么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评价的标准应该有所区别。
对会计核算人员评价指标就是不做假账;对会计管理人员评价指标是将国家财政制度的规定与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变成企业内控制度加以贯彻实施;对财务管理人员评价指标是分析企业资金运转,保持企业最佳财务状况,研究企业最大资金承受能力;对财务决策人员的评价指标是准确判断企业未来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充分理解企业运作思路,对我国引入的经济理论、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形成的基础数据差异进行分析、筛选,减少差异,提高预、决策的准确性。
所以说,评价会计人员综合能力既包括反映监督能力,也包括管理决策能力,具体体现在:
1.信息资源的综述能力;信息资源是许多决策的成败关键,企业产品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市场经营信息化都与财务数据有着紧密联系,不同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不同的,但是其核心资源都是财务,而会计人员就是提供核心资源的主体,他可以直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建议。评价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准确地借助于财务数据反映单位的经济信息。
2.分析协调、判断决策能力。虽然会计人员的工作以主内为特色,但有些涉外业务活动是需要财务人员参与的,如筹集资金,企业在筹集资金时,有可能会和金融机构打交道,和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发生关系,方方面面的关系也会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除沟通协调、政策理解、分析判断、管理控制、文字表达能力外,还应包括陈述和表达观点、开展辩论的表达能力;开展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经验和总结能力;对人和社会的价值以及调查和判断的理解,作出价值判断结论的能力;对社会上各种思潮、各类现象、各方面的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社会冲突具有宽广意识;具有对行为进行判断的基本知识;具有对科学、艺术、文学的欣赏常识;培养调查研究、抽象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具有广泛的交际能力和与他人协调、处理和解决冲突的调解经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及领导组织能力。
五、关于会计人才评价的方式
不同的单位、不同的要求决定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对会计核算层次人员建议采用基础会计形成性考核,税务会计形成性考核,会计岗位考核,问卷调查考核,日常工作表现考核等对财会人员的政治思想、财会工作任务、工作规范程度、业务能力、工作质量、工作业绩、后续教育、职业道德、工作与工作表现、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对会计管理层次、财务管理层次和企业决策三层次人员建议通过综合评价方式,评价他们是否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崇高信念的工作抱负;责任感就是兢兢业业、从大局出发,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也可以借助一些量化指标进行。
量化指标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用扣分或评分的方法逐条逐项进行(另有若干加分因素)。其中60%(财会业务工作情况)以财务部门考核为主,40%(职业道德、诚信等)以相关部门或业务单位、财税部门为主。
对财会人员的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一次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反复评价往往就具有代表性。因此,建议通过向不同的评价主体如上级领导、同行、信息使用者询问、局域网上匿名评价等方式反复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则最终能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为保证其连续、有效性,对每位会计人员奖罚并存,至少进行三年的跟踪评价。
六、提高会计人员评价效果的措施
篇2
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情况先自学教材,自学后进行评价测试,这就是“不教先评”。“不教先评”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
“不教先评”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每个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或按教材中编排的单元,或按某一主题自行组织单元。既可以按照教材单元编排的顺序,也可以共同商量确定单元教学的顺序。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布置一个单元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低年级要求要明确,布置任务要细致。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在教完汉语拼音以后,布置学生在预习单元教材时做到“读、标、圈、划”。读,熟读课文;标,标出自然段;圈,圈出自己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划,划出自己喜欢的或不懂的句子。最后,进行教学前评价测试,教师分析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测试中反映的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教学。
“不教先评”符合中小学生心理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要求自主,喜欢探究和冒险是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首先面对教材,自学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自学以后进行评价测试,使学生看到自己自学的成果,展示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不教先评”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自己学习,使学生消除依赖思想,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就如同第一次是朋友开车将你接到家中做客,第二次,让你自己走过去,你不一定认识路。倘若第一次你就是按照朋友告诉的门牌号码,自己一路问人走过去的,第二次再叫你去他家,一定不会不认识路的。
“不教先评”提高了教学针对性,节省了教学的时间;通过评价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将单元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所有学生通过自学都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多花工夫的部分。第二是一部分学生掌握,一部分学生未掌握的内容,这是必须提供个别教学的部分,个别教学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同学间相互提供。第三是学生自学都未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即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评价分析以后,教师整合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进行针对性备课和讲课,讲学生的共性疑难、讲本单元的关键、讲需要拓展的内容。
“不教先评”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了学习。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形式,每4—6人一组(中学最佳效果是4人)进行分组。每次考试评价以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并将小组平均分在班上公布,且表扬绝大多数小组。
“均分激励”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传统的考试评价片面放大了分数竞争的作用。班级同学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学生心态扭曲、心胸狭隘,恶化了学生人际心理环境。“均分激励”由于每个组员的进步都会给别人带来进步,别人的进步也会导致自己的进步,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均分激励”使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均分激励”使学生学习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使得学习小组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由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因此成绩好的同学会觉得光是自己成绩好不行,必须尽力去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也会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必须认真学习,尽快把成绩赶上去。实验班同学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学习成为经常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事。
用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它是成绩册中学生学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平时测试评价成绩乘以60%(有时实验班级自定比例),加上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进行的综合评分,即为成绩册中该生的学期平时成绩。
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评价
篇3
我国农产品物流统计无论是统计思想还是统计的主要内容,都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现存指标在内涵和外延都与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概念相差甚远,缺乏系统、综合地反映农产品物流活动运行和整体优化状况。政府统计部门还未建立起与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同步或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统计体系。长期以来,农产品物流相关统计数据缺失严重,使得研究和建立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和跟踪监测体系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使我们对农产品物流的理解始终处于定性的认识水平上。由于缺乏量化依据,很多思路建立在定性认识水平上,很难在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形成上产生实质性影响。农产品物流企业在经营中因不掌握市场需求而存在盲目性。
农产品物流活动必须以信息为先导,只有信息流畅通,才能带动商流与物流齐头并进。但我国目前统计信息的各自为政,加剧了农产品物流业的条块分割,削弱了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协调和整合能力,最终成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及时、准确、科学地提供农产品物流统计信息,应加强农产品物流统计和调查,以全面及时地反映农产品物流业状况和变动情况,准确掌握物流业的规模和水平,为政府部门制定物流政策和发展规划服务,为企业提供投资决策依据服务,为正在蓬勃发展的农产品物流业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建立农产品物流运作的综合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考虑到单个物流组织的成本最小化,同时也应考虑到农产品物流活动全行业所带来社会总物流成本最小化,应当是在考虑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谋求农产品配送成本的最优化。
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分析框架,根据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现阶段关注重点,指标体系包括共14个一级指标,88个二级指标。
Y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X1:农村公路网络密度;X2:通公路的村占该地区村总数的比例;
X3:农村机动力运输量占总运输量的比重;X4:该地区高速公路长度占公路总长度比;
X5:该地区高等级公路长度占公路总长度比;X6:农产品“绿色通道”数量;
X7:农产品专用运输工具占比;X8:物流中心或流通中心网络密度;
Y2:农产品物流装备状况
X9:农产品物流设施老化程度;X10:农产品物流设备的标准化程度;
X11:农产品物流设备的机械化程度;X12:农产品物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X13:箱式货车数量占比;X14:箱式冷藏车数量占比;X15:冷冻库占仓库总数量比;
X16:农产品冷藏运量占农产品运输量比;X17:保鲜库、冷藏库占仓库总数量比;
Y3: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
X18:农产品加工转化率;X19:采摘技术水平;X20:冷冻保鲜技术水平;
X21:包装技术水平;X22:自动装卸技术水平;X23:仓储技术水平;
X24:检测技术水平;X25:物流中心技术的综合化水平;
Y4:农产品交易方式
X26:农产品期货交易量占农产品交易总量比;X27:公开的竞拍交易量占农产品交易总量比;
X28:订单交易量占农产品交易总量比例;X29:电子商务交易量占农产品交易总量比;
Y5:农产品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
X30:农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X31:农产品物流联盟的稳定性;
X32:农产品物流企业的专业性;X33:农产品物流企业协作化程度;
X34: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水平;
Y6:农产品物流供给能力
X35:农产品年运力;X36:农产品集装箱运力;
X37:农产品收购网点密度;X38:农产品批发交易网点密度;
Y7:农产品物流需求
X39:农产品货运量;X40:农产品周转量;X41:农产品商品和物资库存量;
X42:农产品市场交易总量;
Y8:农产品物流成本
X43:农产品物流成本高低;X44:农产品物流成本稳定性;X45:农产品市场交易费用;
X46: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整个农产品成本比;X47:农产品交易的成功率;
Y9:农产品物流效益
X48:农产品加工增值率;X49: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产品产值比;X50:农产品产品库存率;
X51:农产品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
Y10:农产品物流效率
X52:农产品物流周转速度;X53:往返载货率;X54: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
X55:物流设施利用率;X56:物流中心配送效率;
Y11: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
X57:准时交货率;X58:商品完好率;X59:交货合格率;X60:订单满足率;
X61:采购计划完成率;X62:供货计划完成率;X63:交货农产品新鲜度;X64:客户满意度;
Y12:农产品物流信息化
X65:农产品信息共享率;
X66:农产品信息集中度;
X67:农产品信息传递的通畅性;
X68:农产品信息传递准确性;
X69:农产品信息传递及时性;
X70:农产品信息利用价值率;
X71:网上定单率;
Y13:农产品物流绿色化
X72:绿色加工配送中心占配送中心比例;
X73:原材料综合利用率;
X74:再生资源利用率;
X75: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
X76:产品退回再生率;
X77:可替代资源的利用率;
X78:废弃物集中处理比例
X79:集装箱使用率
X80:车辆尾气平均排放达标率
Y14:农产品物流软环境
X81:农产品跨地区销售受限程度;
X82:市场交易规范化程度;
X83:经营环境竞争公平性;
X84:法律制度的完善性;
X85:政府服务的高效性;
X86:物流各方遵守交易契约的信用度;
X87:道路运输行业发生重特大事故概率;
X88:农产品物流综合服务组织的协作性;
三、农产品物流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物流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对物流评价模型的研究较少,而农产品物流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更少。对农产品物流的绩效评价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主成分法、因子评估法、判别分析、聚类分析)、模糊聚类法,功能系数法,平衡计分法、效用理论法、AHP法、数据包络分析、灰色关联度评估法两阶段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法,集成方法(可拓理论与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
篇4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篇5
我们与成长袋(五个学习习惯方面的小图标)、“我们的小金库”银行存折紧密结合。想要让“小飞鱼”上升一格,有三种途径:一是在课堂上获得15个小图标;二是在班级各项活动中获得小奖状;三是学期有进步者。而“每周一星”则贴上每周小飞鱼游得最快的小朋友的照片。学期末,颁给奖状。
篇6
但从《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羊城晚报》及《楚天都市报》的发展经历来看,其成功的运作有目共睹。因此,地方报的发展潜能不可估量,其势头之猛锐不可挡,当然其优势更不可忽略。
既然是地方级综合性日报,那么,地方性新闻必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方性新闻也叫本土新闻,属新闻的一个种类,是根据报道的领域范围来分的,以传媒所在行政区为根据。彭菊华所著的《新闻学原理》中指出:“除了高度专业化的传媒以外,又通常以本土新闻为主,非本土新闻为辅。本土新闻为主直接指向本土化新闻和新闻本土化,这是新闻传媒和新闻传播的一种基本策略,是新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
在当代众多新闻传播著作中,不难发现,对于中国新闻改革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而是日渐加快。学者们对于地方化报业的关注尤甚,都可以说予以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改革意见。罗以澄教授在《自选集:新闻求索录》的《武汉地区新闻传媒的精品打造之路》一文中表示:地方性传媒“危机并非多虑,优势并不必然”;李良荣教授则表示很有信心:“在这一片跌宕中,我特别看好地方级综合性日报。地市报在所有报纸中最具有发展前景。我相信,地市级报纸必将异军突起,蒸蒸日上。”
那么,地方报为什么最具有发展前景,它究竟具体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1、独特地域优势。相当数量的人口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应该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再加上地方报在地方的群众基础较好,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发行网络,报纸的发行因为距离近,相对成本较低,因而可以实现以最快的速度投送报纸。地方报在所属县区大多建有记者站,因此,地方报在新闻信息选取上有更多自。
2、当地群众优势。地方报在当地群众基础通常较好,人们已习惯认可了它的权威性。长期办报经验积累,使地方报对当地读者的需求、习惯、阅读口味了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那些区域性经济新闻、本土新闻,更能成为自己的特色菜。因而在受众分割上,可以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读者也能从这些具有相对性的信息中得到有效需求,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
3、地方报的指导优势。报纸对于地方工作的知道会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贯彻党、政府的方针政策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方性新闻在地方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具有当地特点的报道对于本地区的改革建设意义非同凡响,并且更是一种监督与及时的引导,地市一级独具特色的经济结构形式,使报纸对于地区工作的了解从实际出发,具体而微。
当然,地方媒体的“危机并非多虑”,地方性新闻传媒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浪潮跌宕起伏,其弊端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发人深省:
篇7
1.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按规模大小把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型。有人认为,企业规模不同,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也不同。但笔者认为,企业规模的大小对绝对指标及企业净利润有影响,而该绩效评价体系中除了个别非财务指标外都为相对指标,使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了可比性,因此划分企业规模在绩效评价方面没有任何意义。
2.虽然把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但还不够,具体表现为非财务指标数量太少,权重太小。
3.没有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指标权重,而是笼统地把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80%,把非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20%,有“一刀切”之嫌。
4.财务指标以传统的会计利润为中心,没有考虑资本成本,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充分吸收EVA的思想。EVA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业界提出的一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企业收益与资本成本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EVA=税后经营利润-投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EVA将研究开发费用、顾客与市场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由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并在受益期内摊销,更好地体现了配比原则。它的突出贡献在于既要考虑债务成本,又要考虑资本成本,只有当企业净利润大于资本成本时才真正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创新。
5.操作方法过于繁琐。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具体计算过程相当复杂,导致其获取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强,从根本上违背了管理的本质。
二、可行性管理方案——战略管理思想的应用
笔者提出的可行性管理方案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为依据,由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此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修正。这套管理方案注重非财务指标在企业中的作用,突出战略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1.新方案只按行业而不按规模提供指标数值。
2.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如IT行业由于自身技术含量高于其他行业,所以应加大与研究开发相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3.运用EVA的思想,把资本成本放在与债务成本同等的位置上,同时又注意应用的简洁性。新方案用“有效利润”代替“会计利润”,有效利润=税后净利润-Σ(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投资人将资金投于企业,其目的在于获得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回报,所以只有当税后净利润超过投资人把钱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称之为有效利润。有效利润的计算公式在某种程度上不够精确,但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其简洁易行的特点,方便了它在企业中的推广,如EVA的计算公式精确入微,但由于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反而妨碍了它的推行。
为了清晰阐述“有效利润”这一概念,现举例如下:某制药企业于2000年3月4日设立,设立之日A投资20万元,B投资26万元,C投资50万元。2002年3月31日A又追加投资14万元,新加入的D投资10万元,又知2002年全年该企业实现税后净利润30万元,假设2002年银行存款利率为10%,求2002年该企业的有效利润。
有效利润=30-[20×10%+14×10%÷12×(12-3)+26×10%+50×10%+10×10%÷12×(12-3)]=18.6(万元)。
由于用有效利润取代了传统的会计利润,所以一些与利润有关的指标计算公式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所有者权益。
4.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避免“利润陷阱”。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论证单一目标的谬论时指出:目前关于目标管理的大部分生动的讨论都着眼于寻找一个正确的目标。这种寻找不仅会像寻觅点金石一样徒劳无益,而且必定是有害的,会产生误导。管理企业就是平衡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目标。鉴于此,新方案对非财务指标更为重视,大大提高了其在指标总数中的比重。新方案把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不再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而是把指标作为一个整体列示,防止了次优化行为的产生,如公司为了得到较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减少了对优质顾客的赊销,以致带来大量销售收入的流失。本方案可以消除这种次优化行为,有利于管理者从总体上把握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所有因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此方案不仅是一种测评体系,还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取得突破性竞争业绩的管理体系。
5.在目前国家仅公布国有资本金绩效数据的情况下,新方案的实施可以其为依据,并采用沃尔比重评分法求得财务指标的最后分数,非财务指标的计算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为准。但是该法自身也存在缺陷,现举例说明如下: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公式为:实际分数=实际值÷标准值×权重。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此公式正确,但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值越小得分应越高,用此公式计算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另外,当某一单项指标的实际值畸高时,会导致最后总分大幅度增加,掩盖情况不良的指标,从而给管理者造成一种假象。如右表中流动比率的实际值过高,仅此一项的分数就达到75分,掩盖了其他不良指标。新方案克服以上缺陷:①改进实际分数的计算公式。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分数=[1+(实际值-标准值)÷标准值]×权重。②避免以偏概全。新方案在最后的管理报告中给出了单项指标的评分等级,一目了然,使管理者在分析问题时不仅注意总体,而且顾及了个体,不至于以偏概全。
篇8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FuzzyComprehensiveJudgmentTheory)与层次分析理论(AnalyticHierarchyTheory),通过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
一、绩效评价指标要素构成
(一)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
21世纪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知识管理的时代。知识管理是会计师事务所长期的经营战略,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好处是:创造会计师事务所新的竞争力,增加其利润,降低其成本,提高其效率,建设其新的企业文化。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外部来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内部来看,由于审计业务和管理成本的上升,收益率在下降。业内人士都有同感:审计业务越来越不好做了。
但是,也应当看到新的趋势:货币资本的作用相对淡化,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上升;体力劳动的价值在下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价值在升值;有形资产的比重与作用在减小,无形资产的比重和作用在提升。这一切,意味着以知识、技术、信息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同时,这些也给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对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注册会计师难以管理;对知识技术价值以及由此形成的绩效不好量化评估,以往对集中统一的有形劳动采取外部监督是有效的,可是用到分散、个性化的无形劳动上几乎是无效的,由于人员频繁跳槽,即使采取种种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但是,作为商业秘密的知识、信息和技术都是这些人员开发、使用和掌握的,与人同在,不可分离,人走了,商业秘密也就带走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因此受到侵害。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的主动离职,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损失是该岗位年薪的2.5倍,公司的人员在离职后可能对公司造成的损害,相当于其掌握的公司商业秘密的一半价值。还有的注册会计师,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取得了一些客户资源和市场经验,却据为己有,反过来向会计师事务所叫板要价。显然,重视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管理十分必要。因此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好坏的基础因素就是其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具体表现在知识管理总裁(CKO)职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状况、知识管理战略和预算的制定情况、员工培训率及相关费用三个方面。
(二)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本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员工的智力劳动,人是知识的载体,智力劳动的特征是高知识积累性劳动和高度专门化的劳动,这两者决定了高创造性。从智力劳动力的内涵特质看,构成智力劳动内涵的知识与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一般生产要素有极大的差别,它们的使用价值参与下一次的审计业务并“复制”价值。这样知识在被替代之前,其价值就永恒复制,从而无休止凝结在审计业务之中。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知识更新力度和员工学习氛围四个方面。
(三)知识管理的结构资本
结构资本是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得以实施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主要包括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三个方面。组织结构是组织的骨架和粘合剂,它还为会计师事务所员工工作和彼此交流提供了一个大环境。没有坚固的组织结构,会计师事务所就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员工也会灰心丧气,漫无目标。组织结构资产不能被当做法规,必须被调整得能适应市场和工作的需要,不能定期审查组织结构资产价值和效能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失去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优势。
(四)知识管理的知识系统
ThmasH.Davenport指出,企业像管理有形资产一样来对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被容易获取的地方。对有形资产而言,存放地点是“仓库”,相应地存放知识资产需要有“知识库”,即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共享、交流、继而创造新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系统是一个不断发掘新知识,获得新知识的循环、提升的螺旋过程。其知识系统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留住人才和知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从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信息的规范化、知识资源的存量、知识交流状况、知识显性转化的情况和知识资源的利用率七个方面。
二、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国内外已有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的特殊性,如其显性知识包括:政策法规、行业性文章如违规案例分析等;项目底稿与沟通轨迹,如项目底稿的电子版、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上下级、业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轨迹记录等等。其隐性知识包括:对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个人理解与总结,对具体实例特别是违规实例的分析总结,对重点、难点、漏点的个人把握,个人对客户业务的理解、对客户管理流程的了解,其他个人技能技巧性知识,如计算机应用技巧等等。本文根据一致性、完整性、可控性、平衡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会计师事务所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知识系统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适合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确定因素集合
结合前面建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因素集合U={U1,U2,U3,U4}={重视程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知识系统};U1={U11,U12,U13}={CKO职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知识管理战略和预算的制定,员工培训率及相关费用};U2={U21,U22,U23,U24}={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知识更新力度,员工学习氛围};U3={U31,U32,U33}={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U4={U41,U42,U43,U44,U45,U46,U47}={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规范化,知识资源的存量,知识的交流状况,知识显性转化的情况,知识资源的利用率}。
(二)确定评价水平集合
设评价水平集合V={V1,V2,V3,V4}={优,良,中,差}。
(三)确定同级因素的权重集合
四、实例分析
为确定各级因素的权重,向黑龙江省资产总额在100万以下、100万至1000万、1000万以上的小、中、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各20家发出咨询问卷60份,收回问卷58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92%)。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一级因素的权重为Wu1=0.1826,Wu2=0.1755,Wu3=0.2446,Wu4=0.3973;二级因素中重视程度因素的权重为Wu11=0.4011,Wu12=0.2065,Wu13=0.3924;人力资本因素的权重为Wu21=0.2082,Wu22=0.2874,Wu23=0.4062,Wu24=0.0982;结构资本因素的权重为Wu31=0.2315,Wu32=0.1820,Wu33=0.5865;知识系统因素的权重为Wu41=0.3677,Wu42=0.1562,Wu43=0.0790,Wu44=0.0511,Wu45=0.0675,Wu46=0.0946,Wu47=0.1839。
邀请10位管理学专家,在充分理解本文建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后和有关理论分析的前提下,按“优、良、中、差”的标准对大庆市某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用矩阵C、矩阵D、矩阵E和矩阵F分别表示一级指标U1,U2,U3,U4下的各个二级因素与模糊评价集合V构成的模糊关系矩阵。
利用模糊关系运算公式逐层计算,并进行归一化,结果为(0.0740,0.3760,0.5080,0.0420)。
篇9
3.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绩效考核与控制人力资源部是绩效考评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绩效考评实施办法方案框架的设计、综合平衡考评标准,初步审核各部门上报的考评结果,提出全公司考评意见报公司绩效考评委员会。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专项考核办法。绩效考评以年度、月度为考评期。年度考评按照《业绩考核兑现办法》执行,月度绩效考评与当月奖励效益工资分配挂钩。
二、强化工程管理的主要措施
通过完善工程管理“四部曲”实现基建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控制。第一部曲:建设全面的基建内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工程内控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管理部门、财务、审计部门的职责、范围及工作流程,全面梳理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第二部曲:抓住工作重点,控制资金管理流程强化资金的全方位管理。所有重大决策严格按照“三重一大”规定及有关法规制度进行,重点纠正“四个偏差”。强化全封闭管理。明确资金审批权限,形成岗位制约,严格资金支付管控,落实手续分管制约。强化关键环节管理,逐步形成审批监督与责任监督、业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第三部曲:加强工程关键环节控制,确保工程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概算控制,正确划分各项费用。实施工程资金付款审批制度,严格资金开支。严格工程资金月度现金预算管理,有效降低工程资金占用。加强工程竣工决算控制。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决算编制共享平台,固化角色分工和关键字段控制,以职责审批和系统数据双重控制提升决算报告数据质量,夯实基建全过程管理基础。第四部曲:建立工程财务稽核工作网络,实施工程后评估机制设立工程总稽核网,完善工程财务管理的非现场稽核体系,通过电子网络及时收集、处理、分析连续期间的数据,动态把握和反映各部门在一定期间的工程管理状况。采取后评估方式分析工程项目实际效益,重点评价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等。
篇10
爱心为主,三心齐用
年龄不是代沟,与学生相处的关键在于要怀着爱去平等交心。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道:“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过要走近学生还要加上一条耐心。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所思所想,并拥有这三颗心,会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打成一片”,并最终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所以我经常和学生参与各种文娱和体育活动。当然,单独和学生交流也是和学生拉近距离较好的一种方法。记得有一次无意听到有位学生的妈妈动手术,于是我就专门找到这位同学,了解其母亲的病情,并叮嘱他关心母亲,不仅避免了家庭原因对他的负面压力,而且也让他养成了关心和团结同学的良好习惯。
严而有格,信任尊重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一方面,教师的爱要做到爱而有度。在当今多种思想文化激荡、新旧价值观念冲突、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一方面对学生的爱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还需严格要求,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绝不能随便放过,要帮助他们究其病因,以便彻底杜绝。作为一个老师,自身说话做事也要严格要求,能做的就说,不能做的就不要随意说,否则就会降低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很可能学生就会养成经常食言、失信的习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对于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原因而养成自卑性格的同学,我会努力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变得乐观和积极向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既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评价客观,因材施教
教师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评价,而这种评价则必须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的愿望。因此,我在教育中力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学习差的学生不歧视,注意发现优生的不足,防微杜渐;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对于后进生来说,成绩的劣势并不能掩盖他们的很多优点,比如热爱班集体、性格直爽,安排他们做事情,一般都做得很好。对这些学生来说就要鼓励他们,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对他们因材施教,单独布置作业,让他们在学习上感受到快乐。同时,班级要开展那些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汲取有用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篇11
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
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结构特征:组织是有意图地实现相对具体目标的集合体;组织是形式化程度较高的集合体。在理性古典组织理论中,组织结构是为了有效实现目标而专门设计的。从根本上说,组织模型是机械模型,这个模型把组织作为可操作部件的结构,每个部件都可以单独改变,以提高整体的效能。理性古典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及法约尔和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与科层制理论。泰勒提倡通过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来达到科学管理,其理论核心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它的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员工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员工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收益。行政管理理论提出了“自上而下”的理性化方案,主要阐述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其关注点是管理的行为和功能,以期通过协作与专门化寻求建立一个单一而有效的部门原则。韦伯则致力于对科层制结构特征的简要描述,以期能提高组织的效率。比较而言,泰勒主要是从微观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参与者的工作和决定予以考察,把结构特征作为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而法约尔和韦伯则更多地是从结构角度出发,他们力图把组织形式的特征概念化并予以分析。
总之,该理论采纳了封闭系统战略:组织中的所有成分都是为特定目的而存在的,且都会对组织整体起到积极的甚至是最佳的作用;所有资源都是恰当有用的,且这些资源的配置都满足于组织计划;组织的所有行动都是合理的,组织的结果也是可预测的。由于理性系统强调的是结构特征而不是参与者的特征,因此,理性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人的组织”。
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其参与者寻求多种相同或者不同的利益。但是,它也认识到组织远不只是达成既定目标的工具,从其本质上说,组织是力图在特定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团体,因此,不应把组织看做主要是达成特定目标的手段,而应把它本身看成是目的。它强调个体参与者从来都不只是被雇佣的劳动力,他们投入的是他们的智慧和情感:他们加入组织时带着个人的观念、抱负和计划,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通过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因素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结构,Roethlisberger和Dickson(1939)称之为“感情的逻辑”。与些同时,该理论遵循了功能分析,系统如果要生存,就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而且所有研究都试图发现满足这些需求的机制。为此,该理论强调行为的结构,关注做了什么,责任和动机就成了更为突出的变量,这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结构更丰富和精确的指导。它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和巴纳德的协作体系和Likert的结构分析。人际关系理论主要研究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及其产生行为的原因,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而巴纳德的社会协作体系把组织作为有目标的沟通合作体系,将所有参与者整合到一起以使组织目的被成员接受的非物质性的、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以及道德的行为基础。Likert通过对领导类型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第四系统组织。
总之,该理论认为参与者只有部分行为是与组织有关的,而只有这些与任务相关的行为才能作为问题来讨论;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则将与组织相关的行为界定扩展到个体活动和态度的方面。如果说理性古典组织理论采用的是结构机械模型,那么,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采用的就是有机模型。理性组织是设计出来的,而自然组织是演进出来的;前者是有意识地设计,后者顺其自然地发展;理性组织以精打细算为特征,而自然组织则以发自自然为特征。因此,自然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组织的人”。
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根植于其运作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它强调个体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松散性。个体要素被看成是半自主行为的主体,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个体和子群体之间的联合时而形成,时而解体,协作与控制变成了主要问题。同时,系统边界也似乎是无形的,行动者的任务和针对组织或环境的行动也似乎是武断的,并依据系统运作而变化。开放系统并不只是使组织结构特征的一致性变得松散,而是将其注意力从结构转向了过程,强调的都是组织行动而不是组织,过程不仅被看成是组织的内部运作,而且是作为系统的组织自身运作。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西蒙的决策行为理论以及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决策行为理论考察组织的结构特征对个体决策者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满意原则的“管理人”。该理论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且与环境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系统理论关注系统中的战略性部分及其相互依赖性,系统中把各部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协调的主要过程及其所追求的目标。而权变理论所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定关系模式即各变量的形态。权变观点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
总之,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动态系统,组织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中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与其周围及渗透到组织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交互纽带,环境被看成是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终极资源,并成为系统延续的关键。作为组织与其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要服务于人,建立和维护内部的运行机制,组织还必须建立基于价值的社会共同目标以服务于社会,维持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开放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社会的组织”。
生态系统的当代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致力于研究人类行为、组织结构与其环境互动性的社会体系,主张行为个体、组织只有在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中才能得以生存、定义、描述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当代组织理论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关系的、生成的、演进的实体或一个视野中的实体,即现代社会的运行是在“组织实体”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生产者”之间进行的。现代社会是由各类组织机构组成的,组织机构是由全体成员共同构成的,而不是由各种生产资源要素构成的,组织就是社会中的一个社区,所谓“组织是社会的一个器官”。生态系统当代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尼尔森和温特的演化理论以及组织生态学理论。演化理论主要是从组织内部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以及个体与组织的交互学习过程来解释组织异质性、持续竞争优势和多样化等问题。演化理论集中关注组织惯例、惯例的变体、环境选择以及成功惯例的累积性保留并认为惯例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企业行为模式。而汉南和弗里曼的组织生态学致力于探讨组织种群的创造、成长及消亡的过程及其与环境转变的关系,该理论重点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多种类型的组织,同时探讨了相同组织内的不同组织形式如何在长期的竞争环境压力下作出反应。总之,该理论认为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组织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系统。组织不能只关心利润,不能把经济绩效理解为利润,利润是组织也不能把组织目的定义为利润最大化,把组织的性质或概念,理解为“生产者”或“经营者”,而应该理解为社会经济和人文活动的组织者,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使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格生态得到和谐发展以期人类本性得以真正体现。因此,生态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社会的组织”。
述评及其启示
理性古典组织理论和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的错误在于坚持了对组织认识的这种两分法。从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来看,由于过于关注组织的规范结构,理性系统的分析家实际上忽略了组织的行为结构。在坚持劳动分工是组织基础的同时,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却从个人的经验和有限的观察出发,旨在寻找组织设计的先验假设。此外,理性系统中的理性概念是有局限性的。在组织的最上层,指导整个决策制定的价值前提是处于体系之外的。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放弃了理性的主张而代之于感情的逻辑,但是,在对非正式组织理论的重点研究中,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却放弃了对非常重要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的认识。借用权变理念的术语来说,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只是极端地关注了有机型的组织。
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由于坚持了开放系统的这一正确主张,从而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学组织理论的形成。但是,开放系统既没有按照统一的研究纲领来进行,也没有据以运作的分析单位及其关键维度。正是这些缺陷,使得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根本无法提出对组织结构和行为的统一观点,而始终处于组织研究两分法的艰难境地。此外,西蒙的决策理论虽然始终致力于微观分析,但是,作为分析单位的决策前提却从未被人予以操作化,以便使之得到广泛而一般的应用。由于关注了决策前提,西蒙主义对组织结构的研究是薄弱的。而系统理论把组织的目标和价值分系统作为组织系统的子系统加以研究并认为组织的很多价值观来源于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该系统从外界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信息并确定组织的价值观,以便组织履行社会大系统所确定的目标和职能。但是,组织系统理论没有更为深入剖析组织的价值观也没有予以操作化。
生态系统的当代组织理论使用变异—选择—保留的基本环境机制作为解释工具。但是,演化理论和组织生态学理论过多地与生态学系统进行类比,导致它没有涉及人的决策和动机,致使价值观问题也被忽略了,而且整个过程都被视作不可避免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对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围绕着组织管理系统的价值观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使得组织管理面临基点不稳的问题,即组织的价值观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面对这些事实,当代组织理论研究者们深思的是一个具有“二律背反”意味的问题: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与强调组织的制约性一般是互斥的,但为什么成功的企业组织能有一种综合协调的机制扬个人自主性、个人的发展之长而避其短,使企业组织趋向良性运转呢?当代组织理论研究者们的回答是:建立一种以幸福为中心的价值观系统,而这种具有终极性的价值观系统正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核心所在,它的存在对个人行动和组织的行为产生的韧性约束,推动了组织成功地迈向卓越,使人的本性得以真正体现。
篇12
1.2.1功能包含的项目不同的工程管理方式不一定相同,但所有的工程管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工作内容都包含投资控制(F1)、进度控制(F2)、质量控制(F3)、安全控制(F4)、合同管理(F5)、信息化管理(F6)和协调能力(F7)七项工作,因此,项目管理功能的好坏都是由上述7项内容决定的。
1.2.2功能评价标准评价工程管理的好坏,在于各项工作内容达到了预定目标,还是未达到预定目标或者超额完成预定目标。为了避免评价人员的主观判断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评价标准应尽可能的客观。具体可采用表1所示标准。
1.2.3功能权重系数价值工程具有系统性,各个功能项目在功能中的权重是不同的,功能中各项目的权重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具体可参考王乃静主编的《价值工程概论》[6]。因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的目标控制,因此,投资控制(F1)、进度控制(F2)、质量控制(F3)是三项基本内容[7],在功能中的权重较大,结合以往工程经验,可测得工程管理各项功能权重系数如表2。
1.2.4功能评价系数结合各功能项得分情况,确定工程管理评价中功能评价系数Fij。
1.3工程管理评价中的成本
1.3.1成本评标标准工程管理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投入的过程,整个管理阶段投入的管理费用总和就是成本。应注意,该成本不能和功能中的投资混淆,投资是工程建设成本,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是工程管理成本。成本评价标准见表3。
1.3.2成本评价系数结合工程管理评价成本得分情况,确定成本评价系数Cj。式中:cj为第j个项目管理成本得分。
1.4价值评价系数根据价值工程原理可知,第j项工程的价值评价系数Vij可用式(4)表示。
1.5价值比较通过上述步骤确定了每项工程的价值评价系数,对比各工程的价值评价系数,价值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工程管理的好坏。
2实例分析
某工程共分为5个标段建设,各标段完工后情况如表4。首先根据式(2)和式(3)分析各标段工程管理的功能及成本评价系数如表5。其次根据式(4)计算各标段价值评价系数如表6。最后进行价值比较,价值评价系数越高,工程管理越好,反之工程管理越差。通过表6各标段综合评价系数可以看出,标段3工程管理最好,标段5工程管理最差。
篇13
古典利率平价理论框架由凯恩斯最先建立,由保尔.艾因齐格最终完成。利率平价理论按投资者是否厌恶风险分为未抵补的利率平价和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
(一)未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
在未抵补的套利中,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他认为汇率变动完全在预期当中,因而没有通过远期外汇合同来锁定汇率。未抵补的利率平价的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姿Ee为本币的预期贬(升)值率,?酌为国内利率,?酌0为国外利率。它表示本币预期贬值(升值)的幅度等于国内与国外利率水平的差异。
(二)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
抵补的利率平价并未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做出假定。因为套利者能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固定未来交易的汇率。抵补的利率平价表达式为:
?姿E是本国货币的远期贴水(升水)率。该等式表示: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远期贴水(升水)率。
二、利率平价理论的验证及进一步完善
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有大量的国外学者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实证检验。Robert.Z.Aliber(1973)通过观察英美两国1968年1月至1970年9月的数据,发现实际远期汇率与由抵补的利率平价得到的远期汇率总是存在偏差。Pierre-Alexis Cosandier以美元、英镑、瑞士法郎及德国马克为研究对象,1962-1978为样本期间,采用3个月期的欧洲货币存款月利率,检验结果支持利率平价条件。Berk(1999)通过对美国等在80年代前的长期债券利差与该国以购买力为基础的汇率数据为样本,验证了非抵补的利率平价是成立的。
因为利率平价条件是建立在一系列完美假设的基础上的,如资本的自由流动、套利资金的供给弹性无穷大等,而现实中这些假设并不满足,所以实际的远期汇率与理论上的远期汇率存在偏差。很多学者从利率平价的假设条件出发,通过放宽这些假设条件对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产生偏离的主要原因。Branson(1969)最早注意到交易成本的存在对利率平价的影响,他指出要使得抛补的套利活动存在必须要保证一个最小的抛补利差,这个利差要足以弥补套利成本,他提出了一种估计交易成本的方法,并用这一方法估计出了美元与英镑之间(1959-1964)、美元与加拿大元之间(1962-1964)的交易成本,二者极为接近,约为0.18%。Frenkel(1975)运用抛补套利的方法,推导出了引入交易成本情况下中性带的上下限,并估计了三种货币之间的90天远期抛补套利下的交易成本,估计出的交易成本大约为0.15%。Deardorff(1979)运用单向套利方法,基于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思想,推导出的中性带较之前抛补套利的中性带更窄。
Keviin Clinton(1988)认为以前文献对于交易成本对利率平价偏离的影响被夸大了,因为互换市场被忽略了。他通过理论推导及实证分析指出,利率利率平价偏离的上限不会超过三个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中的最小者,引人互换市场后,计算出的由交易成本引起的偏差不应0.06%。
对供给资金的非完全弹性, Prachowny(1970)通过假设供给资金的非完全弹性对利率平价进行了修正,得到一条新的中性带。Frenkel(1973)利用美国与英国1959-1970的数据估计了此间两国的弹性的最大值和中性带的宽度。Frenkel(1975)同时考虑了交易成本及资金供有限弹性两个因素,对利率平价作了进一步修正,推导出一条更完善的中性带。
Aliber(1973)区分了政策风险与汇率风险,指出政策风险的存在是导致利率平价偏离的原因之一。Levi(1977)认为不同国家在利率和外汇收益方面的税率的差异也会产生利率平价的偏离,并推导出了考虑税收时的利率平价公式。
Michael P.Dooley and Peter Isard(1980)把归因于资本控制的政策风险与税收的影响分离,单独估计了来源于资本控制预期的政策风险对利率平价的影响,并以德国马克(1970-1974)为例证实了这一影响。
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利率平价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利率平价理论仍存在一些局限。比如,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利率平价理论是一个汇率决定理论,但现实中汇率的变动也往往引起利率的变化。
因此到底是利率决定汇率,还是汇率决定利率,利率平价理论并未表明。再者,从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利率平价的文献来看,很多学者对利率平价的研究大多还局限于传统的利差套利视角,而从目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现状来看,资产价格套利较利差套利对资本流动的作用更大。因此,在利用利率平价理论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时候,应该把资产价格套利因素引人到利率平价中,这样分析出的结果可能更加客观、更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Martin F. J. Prachowny. A Note on Interest Parity and the Supply of Arbitrage Fund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