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土木工程实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木工程实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木工程实习计划

篇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应安排不少于四周的生产实习时间,四周的实习时间对于土木工程单项工程的工期来讲是较短的。通常土木专业的生产实习会安排在第六学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七月份,再由于实习期间高温、下雨等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可能只能见习某几道工序的施工,不能参与完整的施工过程,导致生产实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生产实习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生产实习经费较少,不能满足集中安排实习的要求;分散实习工地分布较广,难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检查和指导;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老师数量较少;部分要参加考研的学生因为时间上的冲突,已无心思进行生产实习等。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索

1、设定生产实习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在找准人才定位和凸显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高校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提出具体的学校标准并对学校标准进行细化与分解。明确生产实习对应的是学校标准(知识能力大纲)中的哪些要素和具体的内容。生产实习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生产实习环节的学习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要求;生产实习的培养标准是学生通过生产实习环节的学习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诸多方面要达到的具体要求。设定生产实习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就是为了评价和衡量生产实习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标准。

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稳定双赢的合作关系

以往,高校只是根据自己的计划模式去培养人才,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却不甚满意。“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8]。这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学生的在校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工程职业教育任务,学生的各种实习、某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都可以在企业进行,企业能够拥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条件,也能够明确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方向,拥有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的企业学习阶段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年,这也就解决了原来学生生产实习场所较少,以及生产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校企深度合作,选择优质的合作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前提。学校和企业单位打破合作壁垒,实现“双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在人才培养上,高校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发挥人才培养特色,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企业尽可能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场所、实训平台。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是学校主体或企业主体,但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3、加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能否完成及完成质量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为此,“卓越计划”要求高校应该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高水平专、兼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然而,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正是目前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淮阴工学院一方面细化、完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制度”,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也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横向项目研究或者产学研合作项目到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获得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努力打造出一批“双师型”的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另外,根据“卓越计划”双导师制度的要求,为了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在企业实习阶段,除了校内专职教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老师之外,高校还要在企业中聘请数量适中、责任心强、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担任企业实习的导师。校企双方应建立明确的双导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不断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

4、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机制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下的生产实习考核,应该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生产实习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摒弃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考核做法,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机制。生产实习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获取情况,更要考核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所预期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养成情况。生产实习的考核评价应该由校内专业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双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以包含工程素养、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到整个实习过程。考核不仅要考虑校内外双导师的主观性评价,也要考虑学生能力养成、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客观性评价;考核不能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实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在实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表现,都是考核的一部分。生产实习的考核可以依据平时考勤表、生产实习日记、学生能力素质评价表、生产实结报告等静态实物,通过考试、答辩、报告、研讨等动态方式进行。

篇2

对于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而言,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由于起步较晚,水平还相对较为落后,然而随着有关管理部门对于信息技术的认可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和推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如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流程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进度的效率和性价比,通过自动化办公系统来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自动化管理办公,通过招投标管理软件来进行工程量的准确而迅速的计算以及招投标报价的科学制定,通过各类专业软件来进行标书的统一编制、土木工程的概念设计乃至施工图设计,通过设计和施工计算软件来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基坑支护设计,以及通过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来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造价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日常信息维护管理等等。本文针对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化现状,对于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构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

二、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化现状

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近年来的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举措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使土木工程行业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大大改善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整体形象,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同时,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化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第二,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还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意识;第三,单纯、教条式的模仿太多,而缺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的意识;第四,由于信息化构架还不够完善导致其应用效率低下;第五,整个信息化战略缺乏统一的指挥,基本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信息互动方面极其贫乏。

三、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构架探究

1、加强信息技术多层面、多层次的推广,实现各类功能性信息技术软件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全面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停留在管理层面,为了切实提高施工效率、促进施工企业的科学化、创新化发展,我们必须拓宽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促进计算机工艺控制软件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创新应用。例如信息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对其垂直度的科学控制规范、预拌混凝土的自动化上料、整体安装大型构件及设备的同步提升管理、脚手架的整体提升、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安全性能检测与数据采集管理、建筑物沉降的检验、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应用等。

2、深化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领导和技术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从根本上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些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者认为,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企业施工管理,只不过就是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一个企业互联网平台及施工数据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实施必要的维护管理,即可以实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了,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要加强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体会到企业能够依据信息化资源的有效管理来正确地把握市场定位及走向,依据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来采取正确的投资行为,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最终成为行业的先驱与佼佼者。

3、着力实施网上办公系统的建设和推广,搭建和完善基于网络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平台

面对土木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施工项目成为施工企业的主要建设对象,而这些项目往往涉及到众多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环节,包括进度安排、审核标准、图纸、设计变更等等,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广是令人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切实构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信息化共享平台和网上办公系统,才能真正简化信息传递的复杂环节,使纸质文件退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历史舞台,并促进信息化的共享建设成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有力工具。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不断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水平,就需要工程师们打破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管理思想,将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推广。简而言之,就是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熟悉和掌握,从而充分把握最真实和准确的土木工程市场信息,这是关系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而不断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则是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另外,只有在深化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的同时,再实施一些更为人性化的辅助技术管理措施,才能更加切实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勇刚. 浅析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战略及实施构架 [J].经营管理者,2009(17).

[2] 李恒威. 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 [J].Manufacturing Automation,2011(06).

[3] 余春波. 邹议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J]. China Homes,2011(05).

篇3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汇集处理高新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促进土木工程技术及施工手段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将引起土木工程企业管理方式的深刻革命,必然推动企业团队的重组及施工流程的优化,促使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的革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土木工程市场发展的高级阶段,必定融入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和信息产业,从而实现土木工程的高效益、高效率。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须致力建设三大系统。

一、建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控制及信息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设备,现代建筑师可以充分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可以尽情地表达大胆的创意和神奇的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创作成果达到传统创作方式无法比拟的新境界。例如以模型为对象的三维协同设计模型,采用了模块化的模型设计技术,使得设计方法从平面设计走向模型设计,由于模型设计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了共享的集成化工作模式,设计人员(多专业)在同一个模型上工作,减少了不必要的条件传递和确认,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将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设计、采购和施工),图形由计算机系统自动产生,使得设计人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设计方案上,设计过程更为直观形象。而以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设计环境,在三维模型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以专家库、知识库为支撑,研究新的设计管理和设计模式,构造一个更易于操作、具备智能化的设计环境。目前许多工业项目的模型设计过程已初步应用了可视化技术,比如,实体建模,使设计过程更为直观有效,并易于修改;可视化的设计校审,使校审更为形象,并可与设计深度交叉;可视化的进度审核,将设计的三维模型与项目进度资源数据库相连,从项目进度资源数据库抽取信息来可视化地展现和分析项目管理的各种状态。

在施工中推广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可有效地完成用传统控制方式难以实现的高难度施工项目。例如高层建筑的垂直度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预拌混凝土的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吊装和安装控制、整体模具的爬升和大型脚手架的提升控制;大型桥梁悬索受力的控制;幕墙的生产和加工控制;高温高压的焊接质量控制;建筑物的爆破、整体搬迁、以及沉降观测和数据采集,大型工业设施的三维空间管线布局的计算机模拟等等。信息化技术将全面革新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其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应用程度将越来越深,建筑工业化水平将越来越高。

二、建立土木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一项各行业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必须与行业技术有机结合方能发挥作用。为使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规范、有序、健康、高效地向前推进,须准确高效地制定土木工程技术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索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

土木工程行业涉及的门类很多,例如土木工程、房屋工程、设备管线安装业、装饰装修业,以及相关的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业等,包含的企业众多,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行业信息集合,其信息量非常大。没有一个规范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作机制,将难以保证这个行业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及信息处理手段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行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有效地对行业的有关情况

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全新的条件与可能。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使得全球产业信息的获得非常便利,可非常方便地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研讨,掌握人类最新管理成果,使得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土木工程业的管理提供了前瞻性、战略性和更为科学的依据,使建筑行业管理上一个新的水平。

信息技术给实体的数字化、时间的缩短、空间的缩小,对实体本质的把握更为科学,工程项目的单件性、时代性、环境性、多要素性决定了项目信息的大规模性、变动性、多门类性,信息技术使工程成为数字工程。而数字工程的建立,使工程管理进入新阶段,包括项目融资拓宽渠道、项目策划优选优化、项目设计电脑化,项目施工管理中运筹学在工期控制上的应用,多因素分析在质量控制上的应用,动态进行投资分析等。信息化使工程管理档案化、数字化、动态化,为工程的策划和融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修等全过程的管理提供便利的条件、全新方法和手段。

信息技术实现更宽范围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准确的会计管理、成本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更优化的决策管理、计划管理,更高效的项目施工管理。信息技术也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以及项目经理的信息更为丰富,为新产生的团队合作关系甚至跨国的伙伴关系提供了前提。高技术的办公环境,促进新技术的采用和人力管理理念的创新,对更有效地提高生产率提供了可能,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升级。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正如山西太原化学工业设计院于万里同志的文章《从国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看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所言: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多目标、既分别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工序、多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利用能够控制的资源(人力、机具、材料、资金、工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个既定目标(进度、质量、费用)进行科学的计划和以更多的定量数据做深入动态分析,对于工程实施有效地调整控制,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依靠整套先进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在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1.项目计划的编制。

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以及中标授标之后的合同条件都要求承包商编制切实可行的“细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对工程进行详细的剖析。软件对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任务做出精确的时间安排,同时还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原材料、劳动力、设计和投资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千头万绪的任务中找出关键要紧的任务(关键线路)以及对任务做出合理的工期、人力与物力、机具等资源的安排。

2.项目跟踪过程。

软件对于工程进度能够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它要求项目各级管理人员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和目标,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影响项目进展的内外部因素随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及时、连续、系统的纪录和报告并输入计算机,也就是真实、实时地反映工程进度,分析工程进度数据,及时反映工程项目的变化。

3.项目的分析、控制与优化。

由于管理软件实现了广义的网络技术,项目管理者根据跟踪提供的信息,对比原计划(或既定目标),找出偏差,分析原因,研究纠偏对策,实施纠偏措施。软件不但考虑时间问题还根据资源和费用进行分析求得一个时间短、资源耗费少、费用低的计划方案,并通过软件进行网络计划的优化,也就是利用时差不断改善网络计划的最初方案使之获得最佳工期、最低费用和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软件有对工程数据与作业活动的强大过滤功能,将现行计划执行情况与目标计划进行数据库比较,然后再将滞后于目标计划的所有工作活动过滤出来,进行单独的追赶或特别跟踪。对于发现工期滞后的工作项目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制定相应的追赶计划。对于现行超前于目标计划的工作可有意识地放慢部分超前工程项目的施工速度来降低工程成本或使总体计划更趋于合理。

三、建立土木工程基于互联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

互联网正在逐步深入土木工程,既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同时又为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方案、种种合作方案有效进行比较,高效进行优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传递,使建筑项目和承建商、材料供应商的信息沟通有效克服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同时增强透明度,推进公开化,网上招投标相当规模业务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招投标的竞争在更广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电子商务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机具的采购显得更为宽范围、广领域,甚至会进入货物及其流通的细微部分,使需求方对货物的质量、价格、生产方式、供货方式、市场信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透彻的把握。网上交易为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果、监督交易全过程提供了可能,同时还为买卖双方的合作经营伙伴关系起主导作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诚信失缺行为进行有力遏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人才上网,网上各专业专家组在网上会诊技术难关和质量难题,对土木工程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巨大的力量。也可以说,现代建筑企业更加依赖网上技术研发,依赖网上人才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做大做强。

篇4

一、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在贯穿于整个的建筑过程中的。对于整个土木工程的工期和工作量以及消耗的资源的量等都是要受到施工进度的直接影响。而土木工程是否能够按期计划如期完工,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就意味着是否能如期竣工以及交付使用,并且也对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对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无故的拖延了工期或者延长了施工的期限,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成本控制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不仅对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一项损害,也会对社会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二、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来说,影响其施工进度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为的因素,有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以及完工的时间,还有施工的质量等都是由人为可以有效控制的。而且也不止是施工单位可以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实际上只要是参与了工程的建设的相关单位,都可能对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若是其拖延了工作的进度就可能直接造成施工进度的放慢。其次是物资供应方面的影响,因为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或者周边的材料供应和周转不够及时,在材料的供应造成一定困难,就会给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如果现场的施工设备过多,不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使得现场发生堵塞的现象,而施工的设备过少,又可能致使施工的效率较低,使得施工的资源被闲置下来,从而拖延了施工的进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的就是资金的问题。若要工程可以如期完工并且交付使用,那么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一旦发生资金的危机或者运转不周,对于施工进度来说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对土木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总的来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必须在管理中针对各种可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的因素都考虑到,并且制定出对应的措施,以保证工程可以如期竣工。这就需要提前做好控制目标的体系建立工作,并且进行责任分工和综合协调。对于总目标还要进行具体的分解,对于各个分部还要确定相应的目标和负责人。对于项目工程的总的进度还要编制一个计划表,这个计划表根据工程的合同条款来制定的,也是对于施工进度计划的一个审核标准,在编制施工进度的计划时就要按照这个总的计划表来确定施工和设计以及材料设备等物资供应的进度计划,还要安排资金和各项资源的运转等。对于进度报告的制度化建设也要及时跟进,使得进度信息的沟通可以畅通无阻。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进度计划的审核和检查的分析制度。在对进度协调的会议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包括了对相关地点和时间等的确定。在施工图纸的审查和施工的变更管理方面也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确保在设计的交底和会审方面能够得到及时的安排,并且在设计修改方面尽可能的减少,保证工程的施工可以连续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做好控制措施,确保工程计量以便进度款项可以及时得到支付。还要及时协调材料设备方面的供应,以及施工的计划和资金的筹备都可以有序的展开。在制定资源的需求计划方面也要做好前期的预算准备工作。监理单位对于工程的预付款和进度款的拨付也要及时的进行办理,使得资金投资可以顺利投入到各个控制目标中。还要严格奖惩制度,如果提前竣工要给予奖励,若是无故拖延工期或者主观因素造成了工期的延误也要给予一定惩罚,或者追求其赔偿责任。在合同条款的制定上也要将合同的工期以及相关的赔偿条款进行明确,使得合同管理得到强化。若是发生了工程设计的变更,更要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的检查,在进度款的拨付方面也要严格进行管理。如果确实发生了工期的延误,也要充分的考虑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工程延期。最后就是加强对工程施工进度的风险管理,对各种可能影响施工进度的风险都要做好应对的措施。

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是需要施工中的各个参与方给予充分配合和支持的,必须要及时的进行沟通和协作,同时严格检查制度,才能确保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有效进行。

篇5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施工课程有别于其他类别的课程。然而,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内容体系方面

结构不合理,教材体系陈旧,没有解决好“大土木”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模块的关系,没有形成较好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有层次的互动式的施工类课程教学体系。

2.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传统的施工课程课堂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加挂图,如不改革已达不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

(1)随着“大土木”培养方案的实施,课程内容多,要求掌握的信息量增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费时费力,远满足不了这一课程的基本要求。

(2)施工课程有别于其他类别的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和变化是比较快的,教材也必须及时的更新与充实,这就必须通过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加以补充。

(3)施工课程十分注重和需要案例教学,但典型工程案例常常由于时间因素和其他原因往往又不易获得。

3.在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计划中占很重的比例。常规的实习安排是时间集中、学生集中、场地单一,老师根据教学安排事先联系好实习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到工地去参观、见习,由现场技术人员和老师对工程概况及施工技术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自己去看。由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工序多且较复杂,短时间的实习往往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观看到工程的全过程,无法达到大纲要求。

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教材内容,实施调查研究[1]

过去的工民建、道桥、市政、港口和隧道等8个专业合并为“大土木”专业后,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内容既不能局限于原来工民建专业的建筑施工部分,也不可能将8个专业施工课的教学内容全部讲授。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结合我校该专业就业情况分方向教学,不同方向的班级教学内容适当的增减。

2.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十分重视授课方法的科学性,精心设计每堂课,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讲课内容力求“少而精”,少讲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知识;能在实习现场讲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这样既突出了重难点,又可节约时问,适应现在少学时的要求,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运用现代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仿真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一场革命,对土木工程施工这类课程更具有独特优势。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然而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们往往很难看到施工的全过程。若将典型工程的主要工序录下来再制作成课件,加上购买部分施工教学录像片等,则可跨越时空的界限,使学生领略某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又可节省板书时间,优势十分明显[3]。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施工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施工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课程理论学习的同时到现场教学,加强理论基础的理解和应用;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散点-追踪”、“学徒制”形式实习,对施工现场和施工工艺过程有一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施工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便于学生掌握施工技术并能指导实践,我土建学院探索出的一套“散点-追踪”实习模式,具体做法如下:参如实习的学生以技术人员(如施工员、质检员、管理员、监理员等)助手的身份,每3~6个学生为一组跟随一个技术员进行实习,将整个年级学生分散到附近各施工现场实习。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实习时间安排在《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程开始,连续两个学期和暑假,约为一年时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每周(考试周除外)至少去施工现场两个工作日,具体时间有学生根据工程进度情况灵活确定,但以不干扰正常上课为前提,形成一种工程进度“追踪”实习模式。

结论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的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可以弥补单一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选择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于这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既丰寓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增强了实践能力。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 积极合理地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它适应了建筑业快速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大华.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探索[J].商情,2011(20):151,176.

篇6

2校企合作模式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1)及时补充讲义,增加新技术。盐城工学院土木学院与几家施工企业深入合作,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做导师,合作建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讨论交流授课内容,略讲课本中一些实际已经不使用的施工技术,将最新的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施工方法补充进讲义,并由施工企业提供施工的方法和工程实例。充分利用施工企业的资料资源,给教材配套典型的案例照片。2)采用多种形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施工结构构造,除了使用通常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外,由笔者设计,并参考施工企业的意见,在学校图书馆地下室,建造了模板脚手架展览室,包括墙下条形基础模板、桩基承台、梁板柱结构和板式楼梯的钢筋绑扎与模板搭设、剪力墙模板、室外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墙下条形基础模板主要展示垫层、条基、基础墙的构造、模板搭设以及砖的砌筑方式。桩基承台主要展示承台钢筋布置、承台模板的搭设以及承台和桩的连接方式。梁板柱结构的展示主要包括板中受力钢筋、分布钢筋,梁中受力钢筋、架立钢筋、箍筋,柱中纵筋、箍筋的布置,以及钢筋之间的锚固形式。另外,还展示了梁的侧模、板的底模、柱子侧模的搭设和整个模板支架系统。板式楼梯的展示包括梯柱、梯梁、平台梁、平台板、梯段板中的钢筋布置和模板搭设,还展示了整个模板支架的支撑系统。剪力墙模板展示包括剪力墙中钢筋的布置、大模板的安装和拆除,特别是对拉螺栓的使用。室外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主要展示内外立杆、大横杆、小横杆、扫地杆、剪刀撑、脚手板、密目安全网、连墙件以及脚手架的搭设要求。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参观学习,教师结合实物讲解。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某个具体的工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选择施工方案。还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授课,讲授最新的施工案例。3)深入企业实习。利用暑假和第七学期的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去施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安排工程师指导。由于实习时间长,并且学生进入大四即将面临找工作,实习积极性较高,企业也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盐城工学院土木学院与赞学网公司合作,要求实习学生及时上传每天的实习日志和图片到赞学网平台,校内的指导老师可以登录网络平台进行评阅打分。4)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在考试形式上,除了传统的闭卷的理论考试外,可以尝试采用综合题开卷、口试、答辩、科技论文写作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市场调研等形式,谈谈对某个具体施工方法的理解。这样不但能够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知识掌握的能力。

篇7

土木工程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主要培养从事道路、机场等工程和房屋、桥梁、隧道等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工程人才[2,3]。培养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是对土木工程领域提供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保障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程设计、短期的实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已显现出诸多的弊端,不能适合卓越计划需求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以“卓越计划”为导向,进行新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的转变,同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招生和就业均发生了较大的变换[4]。生源数量增多但质量相对下降,本科毕业生已经从过去的以科研、勘察设计单位为主要的就业方向改为主要面向小型设计公司、施工单位、生产单位和工程管理等单位[4,5]。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少人工作后即被派往国外,在国外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或工程管理,也有不少人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大的多样性,对人才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在具有多样化,除具有传统教育所注重培养的设计创新能力外,还应具备管理、公共关系、社会协调、自我推销、通力合作等能力素质,具备有较强的经济意识和效益观念及竞争意识[6],是当前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现在的用人单位主要以企业为主,尤其是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或私人企业为主,而企业从本身的效益出发,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人才是不经过再培养或短期培训就能够立即发挥作用,独挡一面的熟练技术人员。这对高校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工程师应达到以下目标:适应土木工程领域的需求,为中国特色的土木工程建设发展服务;具备“走出去”的国际化服务意识和能力,为土木工程领域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备长远战略眼光,能够高瞻远瞩,培养坚实的后备人才梯队,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适应和引领未来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

二、构架“2+3+3”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频繁往来,社会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宽专业知识面、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土木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市场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要求更是多种多样。一方面国内外人才市场结构的复杂多样,用人企事业单位类型增多;另一方面,各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在强,除具有传统教育所注重培养的设计创新能力外,工程管理、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及社会协调等均因具备,工程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经济意识和社会经济效益意识,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观念及行业竞争意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业务范畴要求即多样又严苛,人才类型已不再是一一对应的供求关系,社会化、市场化用人模式成为主流。培养复合土木工程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培养方案,并定义以满足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培养目标的“市场导向型”培养模式。

“2+3+3”模式提出用两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本科基础课程学习,用3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及及实验课教学,用3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及在教学基地上开展实习并开展工程实践与毕业实习,根据理论知识结合工程实践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实施“2+3+3”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时间超过教学计划的三分之一;通过实践,加强工程应用,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过程中,注重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

强化工程实践。就是将零散的实习、课程设计及走马观花式的工地参观式实习整合到工程实践中,实践周期延长至3个学期,长时间有效的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纵能力。企业实践环节顶岗实习是“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重头戏,按照“2+3+3”模式,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须在企业顶岗实习累计一年,以各勘察设计单位、设计公司、施工单位、生产单位和工程管理等单位为依托,按培养大纲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制订工程实践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完成企业文化认知、工程技术与工艺训练、施工项目管理训练、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训练及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利于就业。企业学习阶段安排在第三、四学年及暑期,成绩考核由学校和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共同完成。

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联系工程实际生动实在地体现学以致用。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实际现场,用现场实践完善课堂理论。通过企业培训加强学校一线在职教师工程实践技能,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主动学习实践,收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工程经验,完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际能力结构,不断了解本专业当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课堂上教学可有针对性企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由企业推荐的技术专家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进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三、适应新形势需求,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7]。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课程体系设置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锤炼,现有的课程体系已经过长期考验证明,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原有的课程之间互相协调,课程与教学环节结合密切,主要课程及专业构成的课程体系不能随意改动打乱,但看根据新的培养目的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面向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力学综合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力学综合实验是专业基础内容,包括力学模型的建立、力学求解过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的基础;材料力学是力学实验的具体应用和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充分认知和研究,是主要认的核心内容;结构实验是发展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发现设计问题的主要手段,通过结构实验课检验结构理论的正确与否,也是鉴定结构质量的直接方法,鉴定各类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基础。课程设计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实习的作用有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学习工作及企业标准,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的一种手段,并能使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操作,学以致用。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在依然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前提下,需要重视和加强的是对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在保证原有主要课程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工程管理、环境保护及经济与法规等方面的选修课,如工程运行管理、经营管理、造价管理和施工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经济与法规等方面的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和效益观念。同时,需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与应用,在实验成果整理、课程作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中,应强化计算机应用的训练。

此外,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学生的“双证书”政策,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为工作后考取注册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校企共建课程,应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需要的知识、关键的技能、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面向共建的过程控制装置,将过去的单纯实习变成到企业完成系列实践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林健.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1(6):18~20.

[2] 许明,刘在今.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7(2): 21-23.

[3] 刘勇健,吴炎海等.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6):13-17.

[4] 方从严, 梁有峰, 吴庆. 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2005, 13(2).

篇8

一、引言

“卓越计划”,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2],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作为首批获批该计划的高校之一,我校目前正积极布署,并进一步突出英语能力,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人才,推行“卓越全英计划”建设。而土木工程专业属于传统的工科应用型专业,更是“卓越全英计划”实施的主要专业之一。《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属于学科基础课,为确保“卓越全英计划”的顺利实施,该课程迫切需要进行配套改革。因此,本文就该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探索相关教学改革和创新措施。

二、本课程总体现状及存在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主要研究土建产品(建设项目或单位工程)生产过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生产工艺、原理和方法等,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组织问题,即:包括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内容,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基本理论与实践性紧密结合、更新较快等特点。根据当前高校教育现状[3-5]、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的意见反馈,并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本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具体如下。

1.教材内容陈旧单一,不能与时俱进。目前市面上相关土木工程施工的教材种类繁多,各出版社、不同作者的教材不下几十种。但通观其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甚至部分章节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特色。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工程实践、滞后于现行施工规范,基于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却未能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紧密结合,不能与时俱进。例如:冲孔灌注桩、旋挖灌注桩目前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翻阅现有的各类施工教材,却很少涉及此类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再者,近些年不少相关施工的规范更新越来越多,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的出台,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方面的内容和规定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但按照新规范修订后的课程教材目前还屈指可数。

2.教学课时量不足、教学内容有所偏颇。本课程内容涉及了技术和管理两大专业领域,而且针对某一具体建设项目或单位工程介绍时,以建筑工程为例,包括了从地基基础到上部主体及屋面工程、防水装饰工程,以及各类质量安全、文明施工、降低成本、技术组织措施等内容,虽然目前我校安排了64学时,但从教师教学感受和多届学生修完本课程后的反馈中,均认为课程内容繁多,学时量偏少。对教师来说,较多内容未能充分展开讲授;对学生来说,由于课时较紧,加之其他课程在大三学年扎堆开设,没时间去充分领会。此外,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也存在偏颇,如预应力工程、钢结构工程、结构安装工程施工,这一方面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该部分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很强,甚至一些教师都不太熟悉。但这些内容却与国家目前推行建筑工业化、倡导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主旋律密切相关。

3.教学方式与师资队伍存在不足。教学方式手段的优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与教学师资水平密切相关。教学方式上,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互动交流较少;虽然以多媒体方式生动了传统的板书教学,但对于缺乏工程经验的学生来说,还是较难想象或体会出实际施工的工艺流程、操作方式等。针对我校的“卓越全英计划”,对于土木工程的所有主干课程都需要全英教学,但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相关任课老师基本缺少海外经历,英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方式和效果有待改善提高。因《土木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较多内容若能结合现场教学将会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但由于不少高校存在诸多原因,如: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数量不足、工地安全、资金、学校重视程度等问题,使得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要么是集中式的走马观花,要么是分散式的“放羊”,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而且由于实习时间限制,很多情况下现场实习的内容只能是其中的部分分项工程,窥豹一斑。此外,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一般仅安排一周时间,在选题和时间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选题脱离实际,凭空发挥,某些时候多人一题,甚至一班一题,造成只有少部分学生认真撰写课程设计,而其他学生就投机取巧;时间仓促,学生无法充分收集素材、调研,深入思考并展开训练等,由此造成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甚微。

三、与“卓越全英计划”相适应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如前所述,我校在教育部“卓越计划”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行了“卓越全英计划”改革,在土木工程专业试点了“卓越全英班”的招生和培养。通过选拔优秀学生,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全英教学,并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通过这项改革计划,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适应21世纪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研究能力、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施工单位、地产公司就业的比例逐年升高。因此,该形势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也需做以下相关改革和探索。

1.建立课程组制度,打造教学团队。师资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水平,而师资构成的合理性则决定了其传承的持续性。欧美在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是将施工方面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企业的培训中,高校很少设置专门的施工课程或进行较为强化的系统训练[3]。而在国内则较多依赖高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企业倾向于招收能“直接上手”的毕业生。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施工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另外,《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全英计划”的一门主干课程,还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英文授课和对外交流能力。为此主要做一下几点工作:①对该课程成立专门的课程组,课程组成员组成以老中青相结合,合理搭配,分工协作,群策群力。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担当重任,并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作为顾问,与青年教师座谈交流经验,使其尽快成长起来。②课程组整合资源,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施工方面的科研实践工作,这样既能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可积累工程施工经验,并掌握施工领域新动向,做到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从而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撑。③为适应全英教学要求,我校和学院积极支持,并下拨专项教师培养基金,资助教师出国或出境进行短期进修和强化训练。此外,尤其是青年教师还应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或出境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提升科研水平、英语交流能力,并拓宽国际视野,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理顺和充实教学内容,编制立体化教材,丰富教学手段。①该课程内容上面广量大,在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必须首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内容总体上涉及技术和管理两大领域,对本科阶段从层次上来讲可分为两个层次[3],即:工种工程施工、项目工程施工。其中工种工程施工,是基于分项、分部工程为基础而划分,这部分内容是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内容,也是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项目工程施工,是在掌握工种工程施工基础上的综合、深化和应用,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和创新能力。在规定的有限学时数下,对于原理性较强的内容适当多分配些学时,对于纯操作性的内容可分配较少学时。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建设事业发展很快,且规模庞大。就体量、高度、跨度、施工条件复杂性等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这也使得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各类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理念等不断涌现,因而教学内容上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新规范不断更新充实。更新的途径包括:现场调研、参加学术交流会、网络媒体以及教师直接参与施工科研和实践等。③对于本科教学来说,合适的教材较为重要。我校目前采用了本课程组张原老师主编的《土木工程施工》(上、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这本书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国内首部系统采用3D多媒体技术编写的施工教材,配有生动逼真的视频动画,且获得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该教材也受到学生们的好评。为适应全英教学要求,还需不断更新充实内容,结合文字、图片、表格、动画、录像等立体化方式,准备再版这套教材,并编写专门的英文讲义或教材。④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手段。如: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等进行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近两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利海集团、格力地产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此外,我校设置了《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知名专家短期讲学资助计划》,通过该计划,我们也聘请了香港大学教授给本科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短期集中英文授课。⑤当前,通信与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并渗透到各行各业,将该技术与传统课程教学手段相结合,建立专门的具有开放性和交互式的课程网站、学习论坛、交流群、微博等也是一种趋势和常态。但目前我校该课程还没有专门的网站。为此,我们将着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网站建设,并引导学生同时浏览学习其他兄弟院校的施工课程网站,尤其是已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站,如: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土木工程施工精品课程网站。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土木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显得非常重要。①与“卓越计划”宗旨相配套,完善现有的课程设计、实习制度。课程设计应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先让学生自行收集素材,独立进行完整的训练,再与实际的实施方案进行对比,以培养其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习环节中的生产实习一般与土木工程施工密切相关,由于前述种种原因,统一采用集中式的实习方式不太现实,目前较多采用开放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开放式生产实习相对灵活,实习环境是开放的,实习过程也是开放的。但该方式必须采取有效的监控手段来保证实习的质量,否则就成了“放羊”状态。为保证开放式实习效果,可采取随机抽查、委托实习接受单位监督等,并借助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如:电话、电子邮件、群、微信等,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跟踪其实习动态。②提倡推行土木工程施工实训制度。施工实训类似于结构课程的实验环节,理论授课后,为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应让其亲自动手进行实践训练,例如:当讲授完脚手架工程的基本构造、搭设工艺及注意要点后,可让学生动手尝试脚手架的搭设,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形象直观地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③加强校企联系,建立基于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因此我校积极拓宽思路,与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为产学研一体化和学生参与实践提供平台,如:近年来我校相继与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格力地产、利海集团、深圳鹏程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四、结语

我校“卓越全英计划”的宗旨可概况为创新性、实践性和国际化,《土木工程施工》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主干课程,如何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拓宽其国际化视野,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交流、思考、探索和提高,为培养更多的“卓越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邱红胜,谭细明,陶红梅.“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67-69.

[3]郭正兴,武雷.新形势下施工课程的教改与实践[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南京),2008:167-172.

篇9

1.与土木实验平台相对应,设立《实验系列课程》,打好全面开放式实验的基础。

2.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课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年作品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等结合起来,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研究型、创新型实践课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如力学模型测试、应用软件培训、结构模型竞赛实验课等。

3.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即对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科技创作和论文写作等活动,进行考核后计入学分,且可免修其他课程。

(二)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类实验课等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土木工程概论》可计划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组织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专家授课,使新生刚入学就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以智引人、以志树人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有一定的特色,将课程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以子项工程中的工种工程施工为对象的基本施工知识;第二层次是以整个项目工程施工为对象的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在后者中引入现代化的最新方法,采用多媒体授课,授课过程中,使学生站在项目经理的高度,统管全局,运用最新技术,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土木工程材料和结构类课程内容广泛,实验课时较多,长期以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主动参与少,可计划制作各类实验课件,让学生利用课件,主动参与,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室试验,这项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掌握创新方法。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年级的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更好地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拟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规定对四年级的导师制必须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导师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在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要提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3.探索寓于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路子。在教学过程中,开拓一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参加挑战杯结构设计竞赛: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主动精神,竞赛活动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以体现团队精神。组织学生科技活动:设置学生科技活动基金,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结合教学环节,撰写小论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安排撰写小论文,促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为实行开放性实验创造硬件条件。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进行调整、投入,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工作。在保证开出原计划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土力学、建筑材料等各类课程的实验基础上,拟增开一些实验项目如“预应力张拉工艺”、“结构非破损试验”、“道路工程现场检测”等。

(三)通过“产、学、研”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搞好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拟将广大教师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为较大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网络,组成可跟踪最新技术、灵活的校外实践基地。这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观念。观念的更新,可使我们克服困难,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在认识实习的两周时间里,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现状、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使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生产实习可实行“开放式”,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修订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纲并用于实践。落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产、学、研”基地,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涉及到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合作单位;每年拟聘任10名左右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毕业设计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设计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设计题目与用人单位要求相结合。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2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涉及到两个关键点:学校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学校该怎么样培养。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涵盖的方向非常广泛,比如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所以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培养。而且学校还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土木专业结构的特性以及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明确地对各个专业进行定位并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等方面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从社会实践、实验培养、设计培养三大方面来阐述如何基于卓越计划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实践应用对科技的进步起关键性作用,从而引发了社会迫切的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证明,构造“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注重工程素质教育”的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家港校区是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研究为辅的综合型大学,由于成立不久,在各个方面与别的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校区的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方向不明确、培养方法固定、教师资源不足、实习基地少等,所以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创新开发素质和整体素质等方面与实际岗位的要求具有相当的差距。总体来说,校区办学历史较短,土木工程专业师资不足,实习基地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内容多为演示性、验证性的,课程与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学生质量难以保证,上述诸多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校区需要努力制订一套针对本土木工程专业的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发现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技术应用和开发等为主的工程技术人才,要与当地的沙工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区分开。它的目标应是培养从事土木工程技能操作和建造等为主的工程技能人才。

为了培养校区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张家港校区土木工程教育应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宗旨,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为了实现培养工程师的目标,整个培养环节应以“实践应用”为主线,包括重要学科的实验、重要学科的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独立实验操作、实际工程操作、现场施工管理、施工现场参观等。下面就以社会实践、实验培养、设计培养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做进一步的深化加强,是学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5]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现在所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学校在实践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实践性教学仍然是目前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学体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并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精心安排实习,让学生积极与建筑工地技术人员施工工人进行交流,从而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本上的知识。

(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3)加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尽快落实安排年轻教师到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挂职学习,与本部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交流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4)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了解,加深对土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习现场看到的实际生产技术,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又能提高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6)将校外企业的工程师或行业资深土木工程师请进来。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有一定资历的现场工程师请到学校兼课,或举办系列讲座,定期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取长补短。

(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合理安排一些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比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一些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竞赛、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关注并积极参加建设部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专业认证考试,努力学习知识,参加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

2.加强实验培养与管理

近两年船建学院岩土工程实验室购置了土木工程专业各学科所需的常规实验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实验要求,成为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实验基地,实验设备利用率很高。课程组编写了各类试验指导书与讲义,实验过程均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做好以下几点:

(1)图书馆要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种书籍,学生可以通过借阅来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老师上课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3)学院要积极组织各种建模比赛,老师要配合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坚持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鼓励部分本科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实验研究工作,提高能力,得到锻炼。

(5)采用常规试验和创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试验内容选用实际工程业务进行试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严格实验报告的撰写。

3.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船建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台计算机机房,满足课程设计上课要求,并配置了服务于本专业各类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环节所需的AutoCAD绘图软件、北京理正系列岩土工程设计软件和国家建研总院推广的PKPM网络版系列工程设计软件。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学校应该做好下面几点:

(1)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设计,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试验完成效果好的小组要进行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型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重视土木工程专业软件的教学和应用。对于像AutoCAD、天正建筑设计、PKPM、鲁班预算等学生工作以后所应用到的软件,学校应该加大力度组织安排学习,建立专门的机房供学生学习应用。通过这些软件来完成基础课程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学校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教学培养的主体是学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学院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大赛、建模大赛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体验设计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4)在各门课程学习完之后各专业课程设计之前,应先安排半周时间让学生到基地实习工程施工现场观摩。

(5)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指导,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

(6)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7)优化课程设计考评机制,保证土力学考核的合理性。

三、结束语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它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学校应该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进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虽然是一个成立不久的综合性高校,但是学校以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制订了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完善计划体制,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先华.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2]付秀艳,韩建强,张玉敏.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思路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42-143.

篇11

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各类实验、实习(认识、生产和毕业实习等)、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其中,实习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最为活跃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施专业知识教育、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人才综合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实习教学,保证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众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具有其自身特点,一是实习地点多为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二是工程进度受工程规模和气候影响较大,学生实习期间一般只能观察到某一项静态工程或工程的部分施工环节,不可能是全部施工工程;三是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上的要求和人员组织上的需要,实习一般具有集中性,即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四是实习地点一般较为分散。

由于以上特点,土木工程实习长期以来存在以下问题[1-3]:

一是实习安排常与实习内容脱节。按照教学计划,专业实习一般均集中安排在学期初、学期末或某一集中时间段,这种时间上的集中安排,无力考虑工程的实际进度状况,施工现场条件往往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存在偏差。而且由于施工过程一般较长,在集中安排的实习时间内仅能观摩到几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掌握项目施工的全部过程。

二是实习手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长期以来,实习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统一指导下的集体行动,教师讲、学生听,只观摩、无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实习经费不足、条件受限。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经费日趋紧张,在实习地点的选择上受到极大限制。而且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真正动手及细致观察的机会大大减少,大大降低了实习效果。

四是施工企业接待实习热情不高。企业一般更多顾及管理上和生产上的问题,不愿接待学生实习,即使勉强接受,也很少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也极大地影响了实习效果。

五是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数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他们理论水平虽然较高,但从校门到校门的工作经历使得实践经验普遍缺乏。再加之很多学校师资有限,实习学生多,指导教师少,很难保证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针对上述问题,各高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期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如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改变组织形式或在实践内容上做局部调整等等,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2仿真教学的概念

仿真也称为模拟,就是用一个虚拟的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的技术,是用计算机生成一个虚拟世界,使用户借助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的交互。仿真科学与技术是人类继理论、实验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认识、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仿真教学是一种多通道综合作用的教学方法,是仿真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化。通过将学员置身于仿真环境之中,从而充分调动其感觉通道、运动通道和思维通道的学习机能,大幅提高接受知识的效率。研究资料已经表明,对采用仿真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比教学后,学员记忆内容前者约为后者的二倍以上[4]。

仿真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节约成本、安全无风险、不受时空限制、形象直观等优点,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虚拟学习环境,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3土木工程专业仿真教学的层次及定位

仿真技术对于软、硬件的要求较高,限于目前的研究水平和资金支持状况,不同领域对于仿真的程度有不同的要求。根据用户参与仿真的不同形式以及沉浸的程度不同,一般可以把仿真划分为四个层次。

1)桌面式:桌面仿真以计算机的屏幕作为用户观察虚拟境界的窗口,一般通过各种外部设备(如鼠标、追踪球、力矩球等)来驾驭虚拟环境。参与者利用计算机屏幕观察虚拟环境,并操纵其中的物体,但由于周围现实环境的干扰,参与者并不能完全投入虚拟环境中。这种仿真尽管缺乏完全投入的功能,但是相对容易实现,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应用面比较广。

2)沉浸式:高级仿真系统提供完全投入的功能,使用户有置身于虚拟境界之中的感觉。它利用头盔式显示器或其它设备,把参与者的视觉、听觉和其它感觉封闭起来,并提供一个新的、虚拟的感觉空间,并利用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其它手控输入设备、声音等使得参与者产生一种身在虚拟环境中、并能全心投入和沉浸其中的感觉。

3)增强式:增强式不仅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现实世界,而且要利用它来增强参与者对真实环境的感受,也就是增强现实中无法感知或不方便感知的感受。

4)分布式: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就是多个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同时参加一个虚拟空间,共同体验虚拟经历。如,虚拟作战演习。

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特点以及目前的仿真技术水平,一般的仿真模拟可定位在桌面式层次,即利用数字摄影、摄像技术对实际工程主要工序的施工环节进行记录,建立作为虚拟场景的背景;或者利用三维图形绘制技术对虚拟世界进行建模。然后对基本资料进行“深加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施工的全过程。这样,既基本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也相对容易实现。较高级的仿真模拟可以考虑其他层次。

4结语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创建土木工程虚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性改革,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仿真技术应用于实习可以有效提高和完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许多施工操作程序可以在模拟环境中演练,可以再现和虚拟工程的作业过程,把工程现场、实验等搬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室内“实习”去认识工程、获取经验、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将仿真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生观察、操纵、建构其中的对象,使他们获得实际实践过程得到的体验,可以作为现场实习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宁宝宽,鲍文博,黄杰,黄志强.土木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0-43.

篇12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17—121.

篇13

通过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去向,以及今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得出,学生受聘于设计单位的比较少,而受聘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地方院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大多分布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鉴于我国的国情及学生的就业需要,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如何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好的学习锻炼机会,成为当务之急。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办学特色

目前,全国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软硬件条件差异,存在不同的专业定位及办学特色。根据近几年设计院、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为地方、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在土木相关建设、开发、施工等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学期,实现人才循序渐进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每年的9月―12月是第一学期,1月―2月是第四学期,3月―6月是第二学期,7月―8月是第三学期。大一至大三学年,每学年分4个学期,大四学年分2个学期,共14个学期。大四学年的第2学期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各学年的第三学期设为8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立动态的教学管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企业生产旺季时学生顶岗实习,淡季时学生回校学习,工与学交替。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交替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核心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

(1)建筑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制识图能力、工程材料运用能力、测量能力。

(2)结构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工程结构设计实现能力。

(3)工程施工能力。具体能力为施工方案设计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指导施工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近年来,通过教改立项等方式不断推进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从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在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从整体上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及科研、创新潜质。

为实现上述核心能力,土木工程专业专业严格按照“大一年级熟练掌握初级岗位技能,大二年级初步达到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三年级熟练掌握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四年级初步掌握助理工程师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本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适当前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打通理论课和实践课,构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扎实的前提下,建构贯穿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学生入学先从实践学习为起点,各学年均实施工学交替方式,并且各学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螺旋式上升关系。

土木工程专业构建了理论和实践两大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四大类课程系列,分别为数学课程系列、力学课程系列、结构课程系列和施工管理课程系列。具体如下:

图1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技能训练―结构设计―工程设计”为课程主线。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制图与识图、测量技能训练、材料试验与检测、工程实践、毕业实习、课程及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等;结构设计包括整体式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屋架结构设计、基础工程设计等;工程实践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现场实习等。

以专业课程《土木工程测量》为例,该门课程是本专业“三板斧”课程之一,本门课程很多高校开设在大二学年,为了能让学生在大一第三学期能够全部顶岗带津贴实习,实现企业预备役的目标,本专业将此门课程前置到大一第二学期,直接对接第三学期,同时,为了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专业有更好的了解,在职业前瞻教育课程中,开设了《土木工程测量》实践课程4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准仪器的使用。总体而言,该门课程的完成主要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前瞻教育中的测量入门课程;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理论课程学习+测量技能“第三学期准入制”考核;第三阶段:大一第三学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相应的测量实训任务,并通过第三学期总结考核。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理论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螺旋式上升关系。

四、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坚定不移地走“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发展之路,校企共同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确定课题、任务急项目指导书。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体现工学结合。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以生产带动实训,实施“订单式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有效落实。特别对工科专业而言,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接企业“订单”,为企业加工零部件或产品,可使专业实训教学由消耗型变为生产型,学用紧密结合。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实习全程评价、校企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打破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注重技能考核,建立和完善第三学期准入机制,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第三学期学习。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在企业确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由企业提出用人数量和岗位要求,并参与制订学生实习计划、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等,实习期间按协议规定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专业则依据教学计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及实习企业具体的用人要求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共同签发学生实习证书。鼓励学生在第三学期实习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及实习岗位,申请专利、发表相关论文。

五、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满足不同发展规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我们在各环节均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以实验教学为例,我们设计了演示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种类型,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等多个层次。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发丰富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可打破课程界限,在相关的实验室任意选修需要的实验项目,每积攒16学时,获得1学分。每年有超过2/3的学生选修了扩展实验,有效加强了学生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及科研潜质的培养。

结语

目前,按此专业培养模式已经试行了4年,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对土木工程的总体认识与宏观概念相对清晰。诚然,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刚刚开始,最终效果尚需时间与用人单位的检验。在探索过程中,笔者深感仍需不断努力,保障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晓春,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