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会计课程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课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课程论文

篇1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基础课程,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如凭证、账簿、报表等这些会计信息的载体应尽可能给它们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上。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学习的结果只是背了一些名词和概念,对于真正的会计循环和操作并不了解。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毕业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是从事会计或者相关工作,如出纳、总账、报表、审核以及仓管等,这些职业岗位群要求学生能够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我国财经法规相关内容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就能上岗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现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核,以选择判断来作为考核主要方式,从而出现了会计速成热,考生往往通过短时间背诵理论考点就能获得一本证书,这本证书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我国会计从业证书的考核太偏重于理论的考核,导致了教师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且对于知识的讲解趋于表面化,很少深入论述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大量的准则和规章制度作为学生职业生涯必须牢记的知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对于实务操作的原理却讲得很少,这样直接导致了课改难以真正推进。

篇2

(三)学生不够重视在高校会计专业核算会计培养目标下,成为一名企业管理会计人员没有进入过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将所学课程进行简单分类,将与其他核算会计类课程连续性不强的“管理会计”排在核心课程之外。另外,“管理会计”课程由于综合性较强,教学任务通常要安排在大四学年,就业、升学等多方面的压力客观上也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不同于“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其他专业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管理会计”课程一般只采用单一的理论授课教学模式,并且受实验室和实践场地的限制,实践几乎没有。在教学方法上,“管理会计”教学大多采用理论教学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利用习题将理论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这种传统、单调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却不能培养学生将相关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受教者学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在应用型核算会计培养目标下,“管理会计”课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导致教学方法落后,具体表现在强调“教”而忽视“学”,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管理会计”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及教学实际,本文建议推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20世纪20年代后得到哈佛大学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的大力倡导。20世纪80年代,这种案例教学法受到了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TaskForce)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国内教育界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根据对西方管理会计教学资料的研究,“管理会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有效性具体体现在:

(1)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同于教材中高度简化了的例题,案例将具体企业管理会计方法真实再现,虽然相对复杂,但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案例通过再现较为真实的企业经营实际,将一系列综合性问题抛给学生,他们要经过独立思考、创造性分析,采用个体或团队的形式将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法使理论不再枯燥无味,有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设置与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实际相似的模拟案例让学生综合分析、展开讨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利。

(3)通过案例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能够再现企业经营情景的教学案例,同时给学生留下与理论教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各章节理论知识的学习,随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案例问题给予引导,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得到认证,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实现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对案例教学法做好系统安排:

篇3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按照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从“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出发,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充分体现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突出管理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高职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管理会计知识应用的上岗零过渡。首先,管理会计教学组织工作任务化,把课程内容设计为若干工作任务、若干个学习子情境,明确教学要求;其次,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实训基地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强调启发式教学、工作任务与学习子情境相结合等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三,构建管理会计课程考核体系多元化、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随机考核构成。

二、全面开展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

全面开展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对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把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与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密切联系;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师生互动性、学生自主性、教学的应用性紧密结合。借助于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使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全面开展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该课程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职业教学能力;找准专业特色定位,创新管理会计特色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性地将管理会计特色人才培养路径设计为:专业定位抓核心———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抓规范———力求办出特色;课程建设抓基础———做到亮点突出;教学管理抓秩序———保障秩序井然;教学质量监控抓细节———做到细节量化;实践教学抓条件———校内外结合;产学合作抓实效———开展项目服务;学术研究抓团队———打造学术团队;学生日常管理抓重点———抓两头带一般;学生学习引导抓强项———培养技能人才。

三、探索与实践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由模块课程向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的项目课程的转变,《管理会计》课程的设计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线,按照职业岗位任务的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管理会计课程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职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强,体现管理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管理会计岗位的岗位适应能力,适用行业企业单位对管理会计岗位的用人需求。管理会计教学充分体现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管理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和工作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了高职学生职业性、开发性和发展性的需要。把企业调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把职业岗位和教学内容对应起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管理会计的人才。对此,在管理会计的培养目标上,要切实结合职业岗位任务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这样就大大节约了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管理会计课程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造就管理会计课程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提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通过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落实管理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4

2.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10月15日,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文艺作品应该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标志着我党开始重视健康的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作用,抵制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同志的讲话无疑给学校提出培养人才的新目标,那就是德才兼备,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品德和文化的培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偏重于会计与商业经管类课程,基本忽略了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方面的课程。这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仅仅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步入社会后,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被恶俗文化引诱、占领,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3.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会计准则为了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处于一个不断修订修订的过程。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对我国旧会计准则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打破了过去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垄断地位。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估计技术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而不再局限于会计知识的机械化重复应用。2014年3月份,我国财政部再一次对2006会计准则进行重大修订,使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更加抽象,其应用进一步要求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综上,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国际趋同是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情况,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加侧重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会计知识的简单复制。但是,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侧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二、完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议

1.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产品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交易模式,促使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相关新兴事物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提高,企业的虚拟化程度会提高,企业的外延会逐渐增大,企业的生产、销售、交易和借贷模式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无疑将会引起产品成本核算、期间费用核算和借贷利息核算等发生变化,挑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思考和判断能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生产和加工会计信息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更为准备的会计信息,势必要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流程有一个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知识普及,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作贡献。

2.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艺术学科。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表达了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本科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无疑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学生,也就预示着国家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所以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作品都教育人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人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现有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重视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这容易导致一些学生有才无德的现象。因此高校应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讲授,普及学生人文艺术常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职业能力培养课程。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公允价值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要求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因此,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不能仅仅关注会计理论、会计知识的普及,还要关注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提高,应该在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高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的课程。

篇5

高职类院校学生对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的态度不端正分以下几种:其一,如今,有很多学生都人云亦云,选专业的时候一点都不慎重,采取别人选什么我也选什么的原则,完全不为自己切身考虑,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而选了之后却对其没有多大兴趣,最后采取消极的态度,破罐破摔。其二:部分学生在选了会计专业之后,认为审计课程学习的难度系数非常之大,甚至就认为自己根本学不好审计课程,最后荒废了自己。其三:有很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就业前景非常之好,所以对待审计课程,学生们都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并没有将学习的热情投入到审计课程的学习中。这些学习态度对于学习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职类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如今,社会中人做事靠关系非常甚行,进入高校授课的教师鱼龙混杂,有的教师的专业知识量根本不达标。即使是知识渊博的教授也由于对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的不重视而不尽心尽力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亦或是对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甚为失望而自己也轻而待之。这些现象都是老师没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导致的结果,无论及专业,无论及学生态度,作为老师,育人子弟,就得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就无法将专业知识以最高效、最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更不用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将会计专业审计课程学到最好。

(三)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方法太过传统、落后

由于高职类院校中没有大力推行开来,所以部分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太过传统、落后,许多院校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太过陈旧、刻板,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的都是”满堂灌”的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撕心裂肺的讲,只是原原本本的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都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了生,试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接受多少,即使学生都接受了,试问能够实践多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变通,学生心须按照既定的教学方针去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常灵活的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刻板,特是对于比较刻板的会计专业审计课程,加上刻板的教学方法,根本就达不到所谓的学习效率。

(四)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的考试形式单一

现如今,大多数高职类院校还在采用闭卷考试的答题形式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传统的测试方法只能考评学生对专业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试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本来就没有给学生安排太多的专业实践活动,再加上考试测评的不周全,使学生本身就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不重视,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有纸上谈兵的本领,而没有一点实践能力,即使学生从学校出来时有最高的分数,也没有太高的做事能力。这样,从学校推荐出来的学生进入到企业工作时,就会严重的脱轨,学校的就业和社会的实践工作就断了链接。学生没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五)大部分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都没有实验室

在改革之后的教学课程中,实验室的设置对于高职类会计专业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审计课程的学习是需要实验室的协助教学。但是如今的大部分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都没有实验室的设置。在会计专业实验室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可以大胆,自由的去研究,实践审计课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之后,学生才能深刻,清晰的接受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知识。而没有会计专业实验室,一切都只是空谈,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满堂灌”,或者是老师将实验的各个原理,流程等逐一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不会达到好的效果,而实验室的设置却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审计课程的积极性。

二、提高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提高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想要提高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得提升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高职类院校可以对相关教师进行严格的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用一定的奖罚制度去激励老师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学校也可以更多地举行老师优秀教学的评比活动,让老师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合作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最重要酌是高职类学校应该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保证每个老师都有足够的专业素质,足够的热情投入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中。拥有足够的专业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积极投入到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工作中,其次就是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用最合适的方法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努力将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学习达到最高的效果。

(二)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积极性

要提高高职类院校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积极性,必须得让学生认识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重要性。首先,会计专业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变得越来越热门,那么教师首先就得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就业前景,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审计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首先就会尽力地试着去学好审计课程。其次,相关教师应该改变百己的讲课方式,尽量让自己自的讲课方式新颖、出奇,让自己的课堂别有趣味,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再者,老师也可以采取一定酌奖罚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或惩罚,让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动力,从而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学习中,这样,学生才能够将会计专业审计课程学到最好。

(三)大力推行高职类会计专业宙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传统教学方式的刻板、陈旧已无法与如今灵活多变的社会相契合,所以,要想提高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得大力推行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的措施。首先,我们将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实新时期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来展开教学工作,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中的审计课程的学习,在讨论中,学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再结合同学的们不同的们观点,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生动地接受这一专业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的观点。其次,在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板主动地去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可以用最纯洁的心去合作,去竞争,学生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竞争关示,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中的审计课程,学生合作小组中可以自由地探讨各种审计结算的方法,审计的方案,审计的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是最能激发彼此学好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高职类会计专业必须得配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高职类院校本来就是专门培养社会实用人材的,而且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是直接与专业就业接轨的,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配有一定的专业实习活动,可以将个别小公司的审计结算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这样既可以高效提高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物力。

篇6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篇7

(三)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选择试点班级,以学习者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教学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以经济案例或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的目的,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收集过程性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收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项目模块化教案、练习题、案例、实训指导书、试题、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完善教学资源库库,丰富教学资源库的教学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共享。重视教材建设、以公开出版的教材做为参考,开发校本教材,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五)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校内教师评价与校外社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间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方式的评价方式。

(六)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探索专业课程师资培养途径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安排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活动,使会计教学组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课程开发、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进行教科研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形成年龄梯队和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二、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一)促进专业的发展。骨干专业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应从骨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入手,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结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校骨干专业的发展,并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策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精品课程建设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课程结构的模块性,建立体现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三)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吸收来自企业的专家、技师共建课程,进行课程的开发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进而建设一支素质高、教学技能过硬的“双师型”精品课程师资团队。

篇8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紧盯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需求开发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课程开发路径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紧密地与会计软件应用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贴近社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三是将课程的学习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基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行动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或者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的案例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乐学促勤学,以勤学强能力,做中学,看听学,教中学,学中悟。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能力目标。

以会计信息化实践操作的各个模块为内容,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记账凭证录入、总账期末的会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的核算及供应链管理等。能熟练、正确地进行操作,提高会计电算化实务处理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用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正确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完成各项会计工作。在维护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软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角色,具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基本定义、基本原理;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组织制度、组织过程以及相关内容;(2)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编程及开发过程;(3)掌握财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的结构联系及操作过程,能够熟练应用;(4)掌握财务软件的综合业务处理。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巩固前面所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开发原理及业务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完善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包括: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中级会计从业资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以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为一个项目,使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者与别人合作完成建账初始、基础设置、财务处理、会计报表、购销存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案例教学法。以一个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为案例,仿真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岗位,独立完成账套初始、基础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在企业上岗,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相适应。3.角色扮演法。根据会计工作性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体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部门的审核会计、出纳会计、系统管理员、主管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各岗位实际操作运用及各分工和衔接的工作。学生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会计信息化岗位的理解,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4.小组讨论法。制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提纲、计划,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具有团队合作、团结奋进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广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针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详细讲授、总结、提问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还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并及时批阅;对于上机操作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除了加强课内上机练习以外,还重视课外上机练习操作;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期中、期末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被确定为考试课,满分为100分。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在75-85分之间为良好、在60-75分之间为及格、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3∶7的比例加权平均后汇总而成。平时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即过程考核和课外作业组成。期末成绩: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统一命题,分A、B两套试题,从拟定、校对、试做、审批等环节来严把试题质量。考前由系部从中任取一套来统一考试。最后由任课教师统一流水阅卷,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

篇9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买方价值链,基于此我们将此概念推广并根据经营活动的有机联系,将价值链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

纵向价值链就是把供应商和顾客分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彼此出售和购买产品的各种联系,构成的一种链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这一概念将最终产品看做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作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这样企业可以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这一整体价值链的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合理分享利润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王满编著《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买方价值链,基于此我们将此概念推广并根据经营活动的有机联系,将价值链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

纵向价值链就是把供应商和顾客分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彼此出售和购买产品的各种联系,构成的一种链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这一概念将最终产品看做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作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这样企业可以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这一整体价值链的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合理分享利润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王满编著《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篇11

由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难度大、高职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自身对难点掌握不好等原因,致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如何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达到教学目标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设计重整教学内容,形成“递进式”教学层次

“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称之为“高级”,是因为它专门研究财务会计中的特殊问题、疑难问题、新问题、仅在个别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尚不成熟的问题,代表了会计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高职院校中至今尚未统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职称考试及就业考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涵盖会计职称考试和注册考试涉及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将来完成从基层财务人员到高级财务人才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考虑课程的衔接与互补,确定教学内容不能贪大求全,应按一定逻辑关系安排“递进式”的教学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更新上应以真实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不断地与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以真实案例为背景的教学案例,将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能懂、易学、逼真”的教学效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引入职业判断思维,以实践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量涉及需要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经济交易或事项,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适当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1.以实践为导向,充分掌握讲授教学法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首先,在讲解过程中应重点解释各学习情境中的关键专业术语,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外币兑换业务,可以以生活中到银行兑换外币为例引入正题,把专业性强的会计术语变为常见事项,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克服学习畏难情绪;其次,帮助学生理清业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讲授过程中注意“复旧学新”,避免学生因前面专业基础差影响本门课程的学习情绪;最后,抓住问题的实质,注意相关章节之间的关联性,教会学生利用职业判断正确处理业务。

2.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相对难度较大的课程,高职学生仅单方面依靠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教学内容,效果不好。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参与性等优点,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连接理论和实践内容,学生在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实际真实的社会工作情景进行典型化处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互动讨论,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充分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企业合并专题时,教师可以引入“优酷”与“土豆”的合并案例,并围绕如果你是“优酷”和“土豆”的财务总监,你将如何对该合并进行会计处理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领会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3.将任务驱动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实现技能培养目标

教师按照重整后的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任务)即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带动学生学习,借助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将课堂教学改为真实岗位学习,由实训基地财务经理根据任务进行分解,为各组学员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成员分工协作独立地完成任务,最后由各组分别展示任务完成过程并讲解任务解决方案,教师进行点评。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探讨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进行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改变了以往传统单向传输式教学,将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变为启发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同时锻炼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职业能力。

4.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结合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制作成集画面、图像、文字和声音等为一体的,具有智能结构的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课件,不断研究课件制作的内容,然后不断优化课件使用效果,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能只是将黑板和讲稿换成投影,要实质性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效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课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仅使用会计职称考试用书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为主要教材的情况,虽然这种教材紧跟会计改革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的脱节,但因其在内容设计上过于准则化,缺乏真实企业案例,相关章节没有逻辑顺序,内容难度过大,普遍存在学生自学困难、看不懂教材的情况,应将其作为教学参考书,再开发更适合课堂教学的教材。在教材内容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各学习情境之间的递进关系,引入丰富的实际案例,充分解释每个知识点,增强趣味性,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作为“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建设的主体思想,从独特视角将企业特殊经济业务全面、立体地呈现给学生,形成“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新局面。

篇12

《高级财务会计》涉及的多数内容对一般企业而言非日常会计业务,对学生的实用性不强,如果将其设置为专业主干课,就意味着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该课程,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但如果将其设置为专业拓展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来讲解,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当然,笔者的意思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拓展课,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可以选修,无论是从财务会计体系的完整性还是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来看,该课程必须是必修课,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为三本或二本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将自己培养的学生定位为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从中小企业的会计需求出发来进行的。对一般中小企业而言,会计日常业务的处理没有那么复杂和高深,《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知识在中小企业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因此,从这点看,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拓展课也是比较合适的。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称之为“高级”,是因为它专门研究财务会计中的特殊问题、疑难问题、新问题、仅在个别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尚不成熟的问题。目前我国出版的适合本科生用的高级财务会计类教材种类较多,每本教材中涉及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选择的是哪本教材,必须注意到,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及课程地位等因素,若高级财务会计学科的所有研究专题均为学生讲解,必然会出现该门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争占学时的现象。而且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无法穷尽该门学科的全部研究领域。因此,应在整个高级财务会计学科研究领域中进行部分专题的筛选,作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如下原则来进行:(1)是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2)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及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3)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和考研的竞争能力;(4)是否对学生通过诸如注册会计师等考试有所帮助。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笔者觉得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选择如下教学内容:外币折算、租赁、所得税会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对于其他未选择的专题,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门类,结合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覆盖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涵盖而未涵盖的专题。

三、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必修课,教学中要强调《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大三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希望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充分应用。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如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等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考试。依据《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特点,其教学方法可作如下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目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就《高级财务会计》而言,其特征决定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这就要运用案例将鲜活的交易或事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身临其境,了解处理对象的本质,自主寻求能刻画经济现实的会计方法,快速实现从会计课堂向社会现实的转变。信息化时代,案例的选择渠道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案例均来自于现实经济生活中新近的、有争议性的、切合理论内容的素材。因此,案例教学是以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下,使学生自觉地进入经济生活现实,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二)自学反馈法

自学反馈法就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并将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作业或其他形式反映给教师,教师据此进行反馈,以此来完成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比如对所得税会计业务,相关问题的处理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均已学习过。也就是说,在学习所得税会计核算业务时,学生已具有了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自学能力。因此,对于这类教学内容,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评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采用该教学方法时,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自学相关知识并完成必要的作业,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予以反馈。该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导向法

篇13

基于“发现式学习”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更新教学思想,创建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式来开展。

(一)更新教学思想,创建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基于“发现式学习”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接受式学习”的理念,将“发现式学习”融入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创建构建主义教学理念。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构建主义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定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目标。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目标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会计”,而是指导学生能够“懂会计”,对《会计学》专业产生一定的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内容不能与会计学专业学生相一致。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管理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看待《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在指导学生对《财务会计》相关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什么?”、“财务会计核算原则是什么?”等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查找问题,得出答案。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财务会计》相关内容的记忆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发现式学习”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真正展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课程内容之间的普遍联系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清晰《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普遍联系,发现课程学习内容的核心内涵。例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以及《成本管理会计》中,就包含着许多的相同知识点,教师可以将这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整理,组织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更加灵活的掌握知识内容和记忆知识内容。同时,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优秀的教学方式,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能够使学生主动进入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使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展现“发现式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简单的《会计学》内容和实践方式的学习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手工操作实训,主要实训的内容为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填写等内容。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发现更多的实践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