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了我为珍珠鸟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我的呵护下成长,我取得了它的信赖。取得了两者之间建立起友谊,成为朋友。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围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鸟在作者的肩头睡觉时,作者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只有与动物和谐共处,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重点: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1教师:昨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冯老先生那如诗如画的文章中去,进一步了解那珍珠鸟。
1.2齐读课题。
2.品读课文1、2自然段
(1)教师: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他们安了一个家。
(2)出示图片:绿蔓蒙盖下的鸟笼。
(3)教师:瞧,这就是那对珍珠鸟+的家,如果你就是那对珍珠鸟,你想给自己的家起个什么名字呢?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2小节,然后你来说说你起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4)交流"给家起名字",说说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5)教师:从作者为这对珍珠鸟安了一个温暖、舒适、安全的家,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这对珍珠鸟的喜爱)
(6)朗读1、2小节。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一起读读1、2小节。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三个月过去了,那绿蔓愈发繁茂了,突然有一天……
听录音(鸟叫声)
我猜想,是他们有了雏儿,想看看那小家伙吗?
(2)学生自由第三小节,到课文中去看看那小家伙吧!
(3)教师:你看到那小家伙了吗?它长什么样儿?
(4)学生交流读出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5)教师:想看看这个小家伙的图片吗?
出示图片:小珍珠鸟
谁来跟它打个招呼?
学生:嗨,小家伙,你好!
学生:嗨,你好!可爱的小珍珠鸟!
你觉得这个小家伙怎么样?(可爱,美丽)
这么美丽、可爱的小家伙,你们喜欢吗?谁来这句话读好了?指导读好句子。
(6)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满心欢喜,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三小节。
4.品读4、5、6自然段
(1)教师:小家伙一天天长大,它开始出来活动了,自己读读4、5小节,说说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珍珠鸟?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2)把你读书思考体会的结果与同桌交流。
(3)引导学生交流:活泼可爱、淘气、胆子越来越大,与我越来越亲近
句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说说体会(活泼可爱),指导朗读句子。评议。
句子:落到桌子上……蹦到杯子上……俯下头喝水……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试探,一点点亲近,那样子像个顽皮的小孩。)
说说体会,小家伙一点点接近我的一系列举动,哪些举动最逗人?指导朗读
句子:用小红嘴啄我的笔尖……啄我手指(完全放心了,友好)
说说体会,指导朗读。
小鸟与我的感情越来越好,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
句子:再三呼唤……(对我依恋,跟我感情越来越好)
教师:课文还向我们展示了小家伙回笼子时的有趣镜头,谁能读好这段话?指导朗读句子。
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钻进去……(有趣)
(4)师:直至有一天,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a)出示图片(人鸟和谐共处),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b)珍珠鸟是一种很怕人的鸟,可这小家伙为什么在我面前这么大胆,和我这么亲近呢?
学生:是我对它的爱,我不去伤害它。板书:爱
教师:我有哪些爱的举动?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不去伤害它;抚一抚(对它和亲昵爱护);手中的笔停了,生怕惊跑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师:你们真会读书,很会体会。是的,如果小家伙在屋里乱飞的时候,我轻轻吆喝一声,它还会接近我吗?如果在它俯下身子喝我杯子里的茶时,我不耐烦地移动杯子,它还会来接近我吗?如果在它啄我笔尖、啄我手指时,我挥挥手驱赶它,他还会接近我吗?正是我的宽容、我的爱使小鸟对我产生亲近和信赖。板书:信赖
教师:用你看到和感受到的,试着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
学生:信赖美好的境界亲密无间……
5.品读第7自然段
(1)师生接读。教师: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学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再读最后一句话,换一种说法。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创造美好境界
(3)教师:只要我们人人心中充满爱,这种美好的境界就不会只出现在作者的书房里,就会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4)欣赏画面(配上音乐)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用心去感受那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篇2
文本含义来自精读,而所谓精读其核心又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精读的同时精思,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核心。教学实录———《珍珠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同学们,我们对珍珠鸟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请同学们带着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生:是一种可爱的鸟,因为它有小脑袋和“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生:是一种好看的鸟,因为它像“蓬松的球”,还有灰蓝色的羽毛。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仔细阅读了课文。同学们能够从词语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鸟的美丽和可爱,那么同学们能否再体会一下,除了可爱和美丽,珍珠鸟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生:还是一种胆小的鸟。(让学生阅读课文,品读文字,知道珍珠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师:珍珠鸟是一种胆小的鸟,那么它害怕作者吗?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师:很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过程。请同学默读第4段,看一下珍珠鸟是如何一点点接近作者的。生:开始的时候珍珠鸟在屋里飞来飞去,乱撞灯绳。师:这表现了什么呢?生:珍珠鸟害怕作者。师: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体现出珍珠鸟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鸟用小红嘴啄作者的笔尖,作者用手抚摸它,珍珠鸟“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所以,珍珠鸟经过很多次试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爱护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赖作者,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生:我们要关心和爱护动物,动物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师:对,作者关爱珍珠鸟,珍珠鸟才会这么可爱美丽,才会和作者友好共处。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了“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这一问题,由此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自主感受珍珠鸟一步步亲近作者的过程,认识到珍珠鸟对作者由害怕陌生到亲近的态度变化,并引出“完全依赖”的概念。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精心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只有相互依赖,我们才能和动物友好相处,只有相互依赖,同学之间才能互助友爱,这正是本文作者冯骥才想要表达的人文思想。
篇3
那么怎样让“生成”这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使课堂美丽起来呢?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听了汪老师的《珍珠鸟》一课后,我茅塞顿开。
1 善于弹性留白,为课堂生成架设支点
叶澜老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现有通道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一节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中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预约得到的,但如果在预设时教师有了充分的弹性设计就可以为课堂中的美丽意外的发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因为教师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和智慧的准备,当这些偶然发生时,他依然能够沉着地引导学生创造出“别样的美丽”。所以,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会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元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预设要为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而设计,教学设计中弹性留白的预设,则能给课堂架起一个生成的“支点”。
在《珍珠鸟》的课堂中,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汪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从今以后他们朝夕相处,非常亲近,请想象一个珍珠鸟和作者亲近的画面或小珍珠鸟在啄作者手指时会说些什么?写下来。”学生思潮涌动,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彩的内心独白应运而生:“小珍珠鸟说:没想到你对我这么好,我啄你的手指你一定很开心吧?如果你乐意,我就当你是我的朋友了,希望你能感受到我的诚意。“小珍珠鸟越来越亲近我了,它有时落在我的笔尖上,我摸摸它,它也不害怕,反倒低头用柔软的毛蹭蹭我。”……学生有感而发,笔尖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和诠释。这个环节的设计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直入学生心灵,给学生搭建了放飞心灵的平台,是学生个性生成、生长的支点。这样的课堂生成,基于汪老师给了学生生成的支点而丰富多彩,留白借于生成而丰满,学生在旁征博引中生成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更智慧的精彩。这种精彩让课堂美如夏花。
2 注重阅读感悟,让生成课堂凸显个性
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的个性化和个性化的阅读都要求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在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不是静止的、复现的“镜式反映”,而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的独特体会后的一种重新构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空间,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个性解读,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丰富的、多元的理解。而课堂生成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视界正在敞亮。
在《珍珠鸟》的课堂中,老师让学生交流“从哪里看出珍珠鸟对作者越来越信赖?”,学生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并深入文本情致理趣地探寻,答案多元而又合情致理,自然地实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张显个性、放飞心灵的乐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进行语文教材的深度挖掘,凸现教材中潜存着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感悟和情感生发,让生成课堂更具个性化。这种凸显的个性化让课堂美如夏花。
3 引导“化物为我”,为课堂生成营造氛围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39-03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很多误区的存在使课堂生成备受冷落。例如:教师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地完成课前的预设;教学过程的设计饱和封闭,教学结构严谨细密,课堂开放度不够;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如蜻蜓点水,对学生生成的资源缺乏判断力,导致精彩的生成白白流失。语文教学呈现出机械化、程式化、封闭化的趋势。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师过分看重课前的预设,对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缺乏关注。叶澜教授曾言,“预设是为课堂教学开展而做的预先策划,生成则是课堂教学进入实践阶段的动态展开。后者比前者要丰富和复杂得多,故而不可能实现也不必要追求事先预设与践行过程的完全一致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是发展变化的,它不会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进行,所以我们要在课前弹性预设教学环节,在课上巧妙捕捉有效资源,努力使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多向互动中不断生长,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本文试从“动态生成”这个视角来谈谈如何进行课前的弹性预设和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弹性预设教学环节,引导资源性生成
(一)开放互动的问题设计
为了形成师生积极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需要从封闭的环环紧扣的教学向开放互动的教学转换。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一问一答”的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在确认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有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创设平台、搭建支架。
如金磊老师在执教四年级《珍珠鸟》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读第四自然段,一句一句认真读,找找小珍珠鸟在做什么。
(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中的五句话,同学交流小珍珠鸟在玩耍、飞来飞去、喝茶、啄笔尖、啄手指)
师:这五句话构成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小珍珠鸟开始和“我”很陌生,后来像“我”的朋友了。
师:小珍珠鸟越来越亲近“我”了。
生2:我发现这段都是写小珍珠鸟的动作的。
师:作者写作的诀窍都被你发现了,请大家圈出描写小珍珠鸟的动词。
(之后教师再出示加红点的动词,学生齐读)
生3:我发现作者喜欢小珍珠鸟,起先小珍珠鸟离作者较远,渐渐地它胆子大了,蹦到了书桌上,后来,它完全放心了,啄作者写字的笔尖和手指。
师:作者用了一组连词,写了小珍珠鸟亲近“我”的过程。你们把这组动词放到画面中,还原画面,默读文章,还可以加上动作。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教师设计了开放而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从这段话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从文本内容、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的特点等方面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由此可见,问题设计得开放,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其思维水平,使学生生成的资源逐渐丰富起来并具有一定的质量。
(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打破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进行探究与发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们以小组合作识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教学二年级《水乡歌》第三小节四个生字:装、箩、咱、新。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①学习生字“装、箩、咱、新”;②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从读一读、记一记、用一用这三方面在组内进行学习交流;③接下来的分工汇报从最难读的字、最妙的记字方法、最精彩的运用这三方面进行;④汇报时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重点补充最妙的记字方法和最精彩的运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分组学习,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装”字的精彩运用时,有一组学生提出“服装、西装、上装”三个词,教师及时评价这是跟服装有关的词语,接着追问还有跟打扮和装东西有关的词语吗?马上有一组学生补充了“装潢、装饰、装修”这些词语,又有一组学生补充了“安装、装货、装配”这些词语。教师又相应地把学生组的“装”字的三类词语写在黑板上,引导全班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从上面的课例可以看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思维活跃,识字方法多样,小组俨然成了一个小课堂,他们在小组内主动学习,互相倾听、交流,优质资源逐渐在小组内生成。在分工汇报时,每个组员又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碰撞中理解生字词的运用,生成的资源令人惊叹。
篇5
一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阅读
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表明,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自主去学习。要想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首先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讲究导入阅读的艺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我想读下去,我愿意读下去”的欲望。在教学《珍珠鸟》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珍珠鸟吗?”珍珠鸟,别名锦花鸟、小珍珠等,羽毛灰蓝色,有整齐的白色圆斑,像珍珠一样,头上有暗青色的角状突起,尾部羽毛较短,红嘴红脚,体态娇小玲珑,动作活泼轻巧,原产于非洲。今天我们要学习《珍珠鸟》,作者是冯骥才,是当代作家,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作品选材角度新颖,能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挖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课文《珍珠鸟》便是一例。这样的导入引领着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和文本对话,激起学生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欣赏,拥有了快乐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健康的阅读心态。
二 加强词句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课文时,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词句训练时要注意两点:(1)要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2)要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时,写到种花生仅用八个字:“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收获时也只用“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些简洁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感受整个过程之快。“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并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父亲对花生的评论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表现了花生内在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在阅读时,注意两个鲜明的对比,一个“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一个“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说明了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果实不显眼,但有用,对人有好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花生的外表不好看,花生的用处很多”,可以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虽然花生的外表不好看,但花生的用处很多。”这样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阅读课文的效果。
三 注重积累,掌握阅读技巧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当然,阅读的积累不仅仅是体现在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突破。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开展阅读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突出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略读的训练。(2)围绕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进行综合训练。(3)掌握阅读规律和方法提升的训练。三种训练、各有侧重,彼此关联,因文而异。如在《新型玻璃》的阅读教学时,注意说明文的特点,学生可以把各种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进行归纳:夹丝网防盗玻璃中间夹一层金属丝网,自动报警防盗;夹丝玻璃非常坚硬,碎片会粘在一起安全;变色玻璃能反射阳光,随阳光强弱变色调节光线;吸热玻璃夏天阻挡阳光,冬天阻挡冷空气调节温度;吃音玻璃使噪音强度减弱消除噪音。这样的归纳阅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篇6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选取了生活中的一组镜头,通过一个个温暖的画面,阐述了关于修身养德的人生大命题。这几篇课文都是典型的叙事说理文。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本组课文时,由于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局限,他们难以高屋建瓴地觉察到那些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语言的价值,更难以体认文本中作者的人生感悟。如何使学生获得语言与精神上的双重滋养?根据文本特点,笔者从“与生活对话”“为理性表达”两个层面展开阅读教学尝试,前者指向文本的叙事部分,后者指向文本的悟理部分。
一、与生活对话: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视界的融合
本组课文的事件背景从空间上来说分为国内、国外,从时间上来区分有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不同的叙事背景,不同的生活体验,时空的距离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了不小的阻碍。伊格尔顿曾如此阐述阅读时的心理过程:“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但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的更加全面的理解。”只有融合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的“视界”才可以生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对文本理性的把握。
(一)链接生活
《钓鱼的启示》讲述的是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经历,但是阅读者可能并不熟悉钓鱼这项运动,对于一个钓鱼者放掉一条大鲈鱼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从而对文本所提出的“道德实践之难”这个主题的理解浮于浅表。课堂教学中通过链接真实世界中一系列的钓鱼生活图景,帮助学生建立作品置身的“视界”,从而达到文学与生活的视界的融合。
【教学设计示例】
1.导入: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你们享受过钓鱼的快乐吗?
2.展示课件图文:也许在长满青草的湖岸边,也许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也许是在朝霞漫天的早上,也许是在雨声绵绵的黄昏;也许是一家三口,也许是孤身一人。什么都阻挡不了钓鱼者心中的向往,一根竿,一钓钩,一罐饵,还有静坐天地之间悠然而从容的等待。最激动的是等待中鱼竿的摆动,最紧张的是拉鱼出水的瞬间,这个时候,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快乐。
3.总结: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出示课文题目)
(二)还原生活
叙事说理文表现生活,记录生活。当作品生成后,生活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读者与文本对话,需要联系上下文、研究人物的言语心理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等,这就是一个通过探求语境、还原语境,最后还原生活的过程。《落花生》文字简短,语言浅显,理解起来并无难度,但是议花生部分含义深刻,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不仅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把握内容要点,了解父亲其实是借花生教育子女,更要穿越时空,认识父亲许南英的人生轨迹,透过文本了解人物深层的行为动机,从而进入作品置身的“视界”。
【课堂实录示例】
师:在父亲的眼里,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它把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那么概括起来,这是讲花生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外形普通,果实不好看。
师:是的,父亲认为花生的这一特点是最可贵的。那么他为什么在花生众多特点(能榨油、味儿美、价钱便宜、外表普通、果实不好看)中独独认定这是最可贵的呢?你能联系下文谈谈吗?
生:因为父亲强调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因为花生虽然没有令人心生爱慕的外表,它普通、不张扬,但是却为人造福,默默奉献着自己。
生:父亲是借花生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是的,父亲强调花生外形的普通是有用意的。他是要借助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朴实的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虚荣的人,华而不实的人,只讲体面的人。
师:(补充父亲的资料)其实父亲不仅在赞美花生,教育儿女,更是在表白自己的人生理想。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台湾安平人,安平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许南英是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带着家属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同学们,如此一个清贫、爱国的父亲,在他的眼里什么是最可贵的呢?
生:不要追求外表的华丽,把钱花在讲吃讲穿上,而要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上。
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生:要学真本领,抵抗侵略者,保家卫国。
(三)补充生活
留白是叙事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探求作者有意无意的隐蔽、残缺、中断、无言等创作空白,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珍珠鸟》的叙事是含蓄的,作者与鸟儿无言而温馨的陪伴,令人心醉。浏览全文,“真好”一词概括了阅读的全部感受:在作者的眼中,珍珠鸟不是普通的小动物,而是具有情感、思维的可爱的朋友,令人浮想联翩。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艺术框架,读者可调动生活经验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审美创造,捕捉其中的言外之意,丰厚阅读感受。
【课堂实录示例】
师:了解了珍珠鸟与作者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信赖的整个过程,你会用什么词语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生:美妙。
生:真好。
师:是的,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用这个词语“真好”。看来这个词语真是含义丰富啊!它表达着什么意思呢?
生:有珍珠鸟的陪伴真好!
生:养珍珠鸟的感觉真好!
生:朋友,你送我这个礼物,你真好!
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自己,这种收获真好。
师:一个“真好”既是文章事件的开端,更是养鸟感受的总结。作者与珍珠鸟之间无言的陪伴令我们也心醉不已。假如鸟儿会说话,它们能与作者用语言交流,那么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文章提供的事件框架,展开合理的想象吗?
(出示课件:珍珠鸟初到“我”家,雌鸟:“
。”雄鸟:“ 。”作者:“ 。”生下雏鸟后,鸟爸爸:“ 。”鸟妈妈:“ 。”雏鸟:“ 。”作者:“ 。”)
(生根据提示进行创作,并交流创作情况)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想象重构了这篇文章,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这篇文章,你们不仅是阅读者、欣赏者,同时也是写作者。
二、为理性表达: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思想的碰撞
悟理是叙事说理文写作的最终目的,它是叙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是作者的智慧所在。《珍珠鸟》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落花生》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钓鱼的启示》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以及《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人类精神家园里的明月与清风。悟理,就是品尝这来自心灵世界里最纯净的甘露,或畅谈辩驳,或书写感悟,或演绎情境,以达到唤醒情感、充实心灵、重塑精神和升华思想的目的。
(一)是非之辩
《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次由大鲈鱼引发的道德碰撞:面对好不容易捕获的鲈鱼,儿子恋恋不舍,而父亲坚持遵守捕捞规则,一定要放弃鲈鱼。这一晚让儿子感受深刻,终生难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点,展开辩驳,从而获得理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父亲( )地说:“ 。”
我( )地说:“ 。”
……
1.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将父子俩的争论补充完整。
2.演一演:根据情境,使用创作的对白演绎争论。
3.说一说:对于这场争论,你支持的是什么观点?说说你的看法。要求使用“因为……所以……”“如果……就……”等关联词。
4.总结:父亲与儿子的争论,是一场关于( )的争论。
(二)应变之道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论述了应变之道,告诉读者解决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幼年时,父亲传授“我”应变之道。长大后,“我”在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不墨守成规,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结尾: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什么是“受用不尽”?
生:用不完,得到许多好处。
师:“我”从这教导中得到什么好处?
生:拥有了服装店,还成功地举办了时装展。
师:你怎么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积极思考,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生:解答数学应用题,可以有S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就会选择另一种方法。
生:语文学习也一样,作文的开头有许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使用时,就会选择另一种。
生:我妈妈做菜经常会变着做,比如鲫鱼汤怎么做才美味,尝试各种配菜后,最后选择最恰当的一种。
师:是的,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敢于尝试走另一条路的勇气。现在你能模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 )不能( )的话,就可以( )试试”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答应用题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A种方法不能找到答案的话,就可以使用B种方法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作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这个题材不能写出新意的话,就可以换一个题材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洗衣服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一般洗涤用品不能去污渍的话,就可以使用特效专用的洗涤剂试试。
(三)追求之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追求体面,还是追求奉献?《落花生》中将苹果、石榴、桃子等作为体面人生的代表,将花生作为奉献人生的象征,引发了关于平凡与伟大、索取与奉献的辩证思考。
【课堂实录示例】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将桃子、苹果、石榴与花生比喻成两种生活,前者是体面的美丽生活,后者是普通的平凡生活,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我会选择前者,因为我喜欢自己是美丽的、让人爱慕的样子,我不喜欢默默无闻的人生。
生:我喜欢普通的生活,我的父亲告诉我只有普通的人生才是踏实稳定的人生。
生:我喜欢与众不同的生活,我希望自己被人关注,被人喜欢,而不是深深地埋在地里,被人瞧不起。
生:我喜欢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关注。有时候,太被关注也是一N痛苦。
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苹果派与花生派的辩论。
(师依次出示演说内容)
第一张牌:
苹果派:“苹果”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花生”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二张牌:
苹果派:“花生”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苹果”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三张牌:
苹果派:假如没有“苹果”……
花生派:假如没有“花生”……
师:(总结)假如请你改一改父亲的话,你会怎么改?
(出示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所以,你们要学习花生,它朴实无华,无私奉献。
生:所以,你们要喜欢花生,它不羡慕他人,认真做好自己。
生:所以,你们都要有花生的精神,把果实献给大地,把辛劳留给自己。
(四)无为之美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珍珠鸟》给了我们信赖之美。这份美来自于冯骥才和他的珍珠鸟。一份人与动物的相处经验谈,隐含了道家哲学的玄妙与精深。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句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家冯骥才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赖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不管它。
生:什么也不做。
生:不动声色。
生:不惊动。
师:看来要想赢得珍珠鸟的信赖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了?
生:不容易。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不管它”也是一种不容易?
生: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当珍珠鸟有了雏儿的时候,肯定很想看一看,但是作为主人的作者却抑制住了这种好奇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生:当小鸟在屋里乱飞的时候,作为主人肯定很想去管一管它,让它不要乱飞,可是作者克制住了自己,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生:小珍珠鸟靠近的时候,我们都肯定想去抓住它,摸一摸,但是作者什么都没有做,不动声色,这也是不容易的。
师:哦,这就是此地无声胜有声,此时无为胜有为。正是因为作者的无为,所以才有了小珍珠鸟的有为。(出示内容:无为而治――老子)这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精髓啊。
(出示句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篇7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与创意、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著名思想教育家李燕杰说:“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强调教育艺术化,籍以增强它的磁性,增强教育魅力与实践性。”很显然,魅力教学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施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魅力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书育人课堂艺术的具体反应。一个具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水到渠成,有着春雨润物细无声、杨柳风吹面不寒的味道,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虽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多是取决于教师的灵活反应与巧妙地教学设计,但是,对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组织的辅助作用,我们也是无可厚非的。多媒体课件作为最为普遍的手段之一,对于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施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辅助作用。
首先,丰富的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创设美好的课堂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而言,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据了大的优势,所以,如何创设符合课文需求的课堂情境成了现代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中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同时施以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创设具体情境,帮助教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为后面分析课文进行铺垫。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海底世界》一课,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真正的海底世界,可以课上放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伴随动听的音乐朗读课文,仿佛亲临海底,静观海底美景,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如《望月》一文,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听到优美动听的曲子,他们也很难想象出水月一色的美景。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背景音乐的牵引下,慢慢引出整个课文情节,最后以唯美的大海夜景、星月交辉为谢幕,将会带给学生一种区别与传统教学的全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还有五年级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我们可以直接用影视再现的手法,将影视中的故事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找出描述手法的不同,将《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深刻解析,在故事情景再现的情境下,不仅学习了课文,积累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其次,多彩的网络资源可以再现学生所未知的事物。
我们可以利用多彩的网络资源搜索到课文中所出现的学生所未知的事物。在屏幕中具体地展示学生没见过、头脑中没有形象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听到、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才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与创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因此非常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珍珠鸟》这节课,部分学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珍珠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头脑中也只有基本的珍珠鸟的形象,或者是仅限于课文插图,这时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珍珠鸟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形象。
小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排斥,正因为这一特点,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都是生动且易懂,浅显又不失深刻的道理。还有寓言、成语故事等,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小故事通过小短片、电子书等方式呈现出来,将会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细化基础知识的传递。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导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知识与语法特点,才有助于今后进行大量文学阅读与思想感悟。因此,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基础成了知识金字塔的地基。怎样才能将这些知识系统而又详细地传授给学生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了。而多媒体技术中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知识细化,使之更加清楚、形象生动。例如:
篇8
二、 清晰的思路过程
【课例】L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他觉得从教学的操作来看,教学重点应该是猎人讲述故事的过程,至于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都只是为中间“天鹅破冰”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打破文章的记叙顺序。明确教学主题和重点后,他开始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读最后一小段,问学生:猎人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他“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猎人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有必要走进课文,了解猎人为什么这么做。接着,他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1)斯杰潘老人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哪些环节打动了你,请用线画出来,并写出感悟;(3)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再抽取小组汇报,预设在老天鹅撞冰处,分析感悟老天鹅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在天鹅群撞冰处预设关于团结方面的名言警句;在破冰成功欢呼时,预设“天鹅会欢呼些什么?”文章学完了,再回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质疑:如果不要文章的开头结尾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开头那两段是记叙了一段真实的经历,引起人的兴趣;结尾交代了老猎人停止打猎的结果,写出了人被天鹅感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反思】这节课,教师进行了文本重构,目的是使文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主题构建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文本重构后,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三维目标更容易达成。经过重构后的课程已经不再是灰色的文字,而是具有了鲜活的思想主题和生动的形式,所以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综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三、 生动的语言道具
【课例】C老师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在确立了依循文章写作思路,引领学生围绕“想变成什么”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教学时,她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搭建一个个生动的支架,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在学习第一个愿望变成雨滴时,教者问:这小小的雨滴怎么样啊?随即出示一张幻灯片“( )的雨滴”,学生纷纷说:“透明的雨滴”“晶莹剔透的雨滴”“可爱的雨滴”“顽皮的雨滴”等等。教师巧妙的设问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词汇让人欣喜不已。教师紧接着又问一句“你变成雨滴想干什么呀?”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我想在绿叶上跳舞”“我想在绿叶上睡觉”“我想在绿叶上溜冰”……“假想一下,你实现了梦想,现在就是小雨滴了,你有什么感受啊?把你的感受读给我们听听吧。”这又回到读中去了。
【反思】主题事件式教学的生动除了在整体设计上需要鲜明的主题和清晰的教与学的思路,在具体的知识点的呈现和教授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上,也应该充分体现生动形象的特点。比如教师的语言、课件、教具、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等,都需要用心去组织、设计。包括教师有意设计的一些情境情节,为核心问题作铺垫的小问题等,都要做到亲切、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多感官地去感受、体验事件学习过程,从而储存进新鲜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知识,有机链接到自己的记忆宝库之中。
四、 精彩的结论
篇9
【课堂实录】课堂中,学生在我层层剥笋的教学设计下,与文本进行一次又一次对话,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说说学习感受:
生1:通过与小鸟的零距离接触,我发现信赖是多么可贵。
生2:信赖其实就是一种爱,记得我考试考得不好,妈妈总是对我说:“孩子,不要紧!这样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果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课后观察】当我沉醉在教学的成功时,发生了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放学时,两个学生突然发生了争吵,原因很简单:一个学生作业做得慢,组长想按时回家,于是就吵开了。这件事让我的内心很不平静。
【反思】课上刚欣赏了《珍珠鸟》这篇课文,学生们的朗读、发言,都是 “发自肺腑”,与作者真正“走”到了一起。可为什么转眼之间他们为了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发生了争吵呢?学生言行前后不一致,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我觉得在教学思想上出了问题:首先,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与学生对话主要以文本为中介进行交流,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看成是知识的施与者,完全是在我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理解,根本不是学生自愿,自主的接受。其次,没有把“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融入心里,不信任学生,每一次提问,总是让一些好学生发言,看上去是一节有声有色的好课,其实只不过是一幕精彩的木偶剧。可想而知,怎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心坎里,起到育人的作用呢?
二、再上《珍珠鸟》,“信赖”落在行动中
【设计教案】不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悟到“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个道理,更要让学生在课堂外落实到行动上。在交流时,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理解这句话上,还要把眼光拉远,让学生明白在行动中更要相互信赖。
【课堂实录】上课开始,同学们回忆了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1、2两个自然段。我看见同学们的脸上带着微笑,不由自主地说:“刚才老师看见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睛里充满信赖的光芒,使我感觉今天我们的课堂一定也会是温馨而又美妙的。”果然,孩子们在我不经意的信任下,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在全班齐读小珍珠鸟可爱的句子时,我听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名的捣蛋鬼金汉伟,读书总是比别人快半拍。我暗想,时机来了。我来到他的声旁,说:“你愿意单独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金汉伟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疑惑的目光,他不知所措。我紧接着说:“难道大家不相信这位同学能读好吗?老师觉得他行,给他点信心好吗?”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好!”片刻的安静之后,金汉伟把这段话读完了,教室里又是一片安静。我趁机说:“大家相信金汉伟,金汉伟就读好了课文。所以,我们要用信任的目光去看人,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学生沉默片刻)
一学生说:“学校田径比赛,我不是最好的,可我得了第一。因为比赛前,大家都对我说:史佳俊,你准行!是同学们的信任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觉得我今后也要在其他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们信任。”
另一学生说:“我以前收本子时老嫌谈迪(注:一后进生。)作业做得慢,老说他没有出息;我想我以后还要多给予他一点耐心!”……
【课后观察】学生对同学都相当客气,说话也温和了许多。
【反思】人鸟之情从冯骥才的书房流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这正是我追求的教育效果。
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怎么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呢?
(一)摆正师生关系,解放学生身心。
“以人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优化课堂学习的氛围,关注学生身心的解放。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将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转移到师生之间,奏出了和谐的音符。很难想象,严肃的课堂能创造出美的境界。
(二)把握文本内涵,注重文道统一。
我国古代讲究文道合一,所有的文章中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把握好思想道德的教育点,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情渗透到学生心中。如,孙双金老师上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老师带着学生走近冰心老人,感受到了她对世界的爱。我想,学生也会受到感染的。如,以上案例中,当老师发现了课堂中不和谐的“音符”时,巧妙地生成为一个有效的课堂资源。结果孩子们接纳了这位学生,这不就是信赖带来的震撼吗?因此教师不要担心学生的“失常”会影响你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发言、朗读、表演不是尽善尽美时,老师要鼓励这个学生,并以此影响其他的学生。可见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将文本的思想融入到师生的每一次对话交往中,学生就会从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中汲取人文营养。
篇10
一堂精彩而独具匠心的课,开场很重要,往往一个老师的巧妙开场便能让听课老师恍然大悟,理解这堂课老师的设计精华所在。一位老师教《珍珠鸟》一课,其中有个很巧妙的提纲挈领式的设计,便是教师非常巧地抓住全篇的句首“真好!”二字,感受珍珠鸟对于冯骥才先生的几处“好”,体会珍珠鸟对于冯骥才如朋友、亲人般的关系,再反过来去寻找和想象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好,从而真正地体会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又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教师开篇即让学生猜文中严监生临死前躺在病床上伸出两个手指头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以及赵氏对这两个手指头的不同猜测,教师板书于黑板,其实便是把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包含其中了。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再组织教学,理解便容易得多,教师此“导”所谓导在提纲挈领处。
再如《灯光》一课,“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教师开篇即板书于黑板,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这条线索进行探究,这就是老师导得妙,导在提纲挈领处,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导”在学生困惑处
“学导课堂”中老师的“导”之功应体现在恰如其分之处,也就是在学生困惑处,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便能让学习如破山之水,通畅无阻。如一位老师教《伯牙绝弦》,教师让学生通过课文注脚理解了关键字“善、江、峨、念、志”的意思,从而扫清全文理解的障碍,接下来的教学水到渠成。再攻克“伯牙那么喜欢鼓琴,在钟子期去世之后,为什么能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又很巧妙地利用了一段链接资料让学生了解伯牙在钟子期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知音,从而明白知音对于善琴之人的重要性。最后又通过一个巧妙问题的设置“伯牙这一绝还绝了什么?还有什么是绝不了的?”给予课堂延伸拓展,留给文本一个意味深长的解读。
又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老师在让学生感悟文章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时,不是采用一般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读语言,说好在哪儿,能体现人物什么性格特征,而是采用了别出心裁的“换语言表演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替代文中所用的三处洪教头的“来!来!来!”在四人小组中表演,从而一目了然地感受到原著中采用的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表达方法—人物语言的重复,让读者对《水浒传》中那么多主要人物心中都有个比较鲜明的印象,脑中一出现某个人物,口中就会念出他的经典语言。对于林冲的经典语言则是通过联系全原著以及他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有个比较直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不敢!”二字以体现人物略有些窝囊和懦弱的性格自然深入人心。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总理的伟大时,就是导在学生困惑的问题上。如当学生提出“总理为什么白天不批阅文件,要晚上加班呢?”“总理为什么不先批阅我的文件,而让我等到天快亮呢?”……这些问题时,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相关资料解决,在解决这些困惑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因此说,导有法,导到学生困惑处,便能攻克教学难点,引导课堂畅如行云流水,有张有弛,让学生学得得心应手。
三、“导”在知识的缺陷处
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并不少,但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学生们因常涉及到且老师常点拨而比较熟悉,而如拟物、通感、白描、象征等这些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也是学生知识的缺陷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借用一双慧眼予以适当的点拨,这样会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甚至是表达能力。
一位教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学生默读完课文就巧妙地抛出一个问题:题目虽然是《林冲棒打洪教头》,可是作者却花很多笔墨描写洪教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就有了“反衬”这个答案。此时老师马上引出这是西方引过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而我国古代早就有了类似的方法,然后老师出示“唐代贵妇图”“导”出背面铺粉法。学生对于“反衬”并不陌生,对于“背面铺粉法”却很陌生,教学这样的古典小说,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这样相关的知识点。
再如一位老师教学《儿童诗两首》中的《童年的水墨画》,其中有一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学生肯定不解——草地上怎么会蹦跳着笑声呢?老师花不多的时间带出“通感”这修辞手法,既为学生解惑,也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还有《藏戏》一文中第8-16自然段中讲到不同人物的面具颜色是不一样的,而各种颜色又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意义,一位老师在出示面具课件时就点明此处是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
四、“导”在表达方法的迁移中
翻阅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最后一点不难看到“领悟……的方法”“学习……的写法”等等,由此可见,表达方法的迁移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
篇11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桂玲.分析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4):46-47.
[2]李聪华.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和教学处理[J].新课程・小学,2014,(9):157.
篇12
什么是“主题单元教学”?核心就在于“主题”二字。所谓“主题”,不能简单、粗浅地理解为一组文章的“主旨思想”或“话题”,而是要将其作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点,或是语文信息整合的“粘合剂”加以关注和应用。这也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单元教学探究的主流趋势。与以往的单元教学不同的是,主题单元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撰,改变了以往教材中以记叙的中心、顺序或人物描写等标准来划分教学单元,而是立足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关于语文的学习经验和体验,分别列出如“亲近文学”、“关注科学”、“奇思妙想”等教材主题。这种主题单元的设置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内在与多重的联系,使散落破碎的知识体系和人文内涵被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主题”,引导学生从中真实地、多角度地获取语文信息,实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因此,主题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也需要重点突出其“主题”性和“单元”味,把握好四点原则:
1.系统性原则。不仅要实现知识或能力发展的系统化和序列化,这里所讲的系统性,首先是将主题单元教学视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态系统,在有效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体验,重视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
2.整体性原则。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整体意识,教案设计要以单元的形式加以展现,在单元主题的统摄下整合教学内容,使每篇课文的教学都紧扣单元主题进行联系、补充、环环相扣,达到巩固课程知识、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目的。
3.生成性原则。语文课程教学是基于文章的人文层面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认识、反应往往呈现出多元性特征。教师在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课程教学时,也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灵活地取舍和调整课时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弹性化”方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
4.资源性原则。主题单元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的单纯应用,更要求“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深入地发掘语文教材的文本资源,要联系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跨学科资源乃至于生活资源,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文本的拓展阅读和学习。
二、小学高年级主题单元有效教学的基本步骤
结合主题单元教学内涵的研究,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将整体单元划分为四个基本教学环节:整体阅读、确定目标――细细揣摩、探究结果――回首要点、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自我提升。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是由《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3篇课文构成的,统观教材可以发现,该单元实质上都是以诚实守信为主题,整合阅读可以组成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块。
1.整体阅读,确定目标。在单元学习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语文能力初步发展的客观学情,在单元综合性学习中,要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的阅读线索,以便于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地领会“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对此,教师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特点,从中掌握“诚实守信”的单元主题。
(2)引导学生掌握单元课文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从语言文字、遣词造句入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指导学生发现体现文章主题的关键词句,共同了解单元的主题思想。如《诚实与信任》可直接从课题入手,《珍珠鸟》的文本导读可从关键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入手,《九色鹿》则可以由调达前后行为的变化来帮助学生发现九色鹿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在有目标的文本阅读中与课文展开深层次对话,真正地走近“诚实守信”的单元模块主题。
2.细细揣摩,探究结果。在整体感知单元主题并形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第二步就需要更有效地组织学生深入文本学习,进行细致的比较、探究,。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体验,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地攻克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有效的对话,展开深入的文本解读与探究学习,必须确定学生与文本学习间的对话基点,以保证物化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文本阅读与问题情境领悟中、体会文本的关键词句。《珍珠鸟》一课就可以在文章教学前利用诗词引出人与鸟的话题,如师生共同朗诵白居易的《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进而引出人与鸟的话题。并就文章的关键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提出问题: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也可以联系文章中的若干描写片段,如“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从文本的意象描写出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和文本带来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理解并与文本视域实现有机融合。
(2)寻找文本空白,深层次感受课文的主题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存在的连接空缺即“空白”进行想象性与创造性的填补,从“文字漏掉的神韵”中感受“含蓄无垠,思致微妙”之境。《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我”与小红车主人的对话平平淡淡,但为什么小红车主人的话会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就启发了学生要深入发掘文中对话所蕴藏的情感、韵律,最后发现文章主题: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诚实与信任”。
篇13
什么是随机教育?随机教育指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课堂教学的流动状态,课堂教学进行中应随时把控变化着的教学情境,积极发现并捕捉到教学情境隐含的一闪即逝的新课程资源,并充分运用捕捉的信息来调整教学。
一、随机教育能给教学设计留有巨大的空间
现在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上课不仅要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习程度的差异等情况设计教学。因为,教学设计无论准备得怎样具体、详细也不可能完全适合一堂课,所以就要实行随机教育,使教学设计随课堂动态的变化而进行及时修整、并不断完善。因此可以说随机教育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可调节的,是有空间性的。这样也可以给学生留出想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完成一堂有生气、精彩的课。
我在教授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这堂课时,本来设计好以介绍作者的方式导入,然后再进入文章的整体感知,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但是当我在一个班上完后感觉效果并不好,学生并没有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鸟的可贵,它与人类的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当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突然耳边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我随机一动,改变原来的计划。我让学生先闭上眼,静静地聆听来自窗外的声音。这是全班顿时安静下来,那清脆的声音更加清晰地传入室内。“小鸟的叫声”,一个学生不禁喊道。“小鸟唱的真动听”,又有一个学生说。接着,很多学生都开始谈论自己的感受了。是呀,在嘈杂的城市里,很少有人能静下来聆听这天籁般的声音了。接着我把珍珠鸟的图片给他们投影出来,而且还放了几张人类残杀鸟的图片。这时同学们都纷纷说:“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好朋友”“人类真狠毒,连这可爱的小东西都伤害”,等等。我不失时机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品读课文,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对待他的珍珠鸟的,和它又建立了一种怎样的关系,从而直奔文章的主题,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堂课效果很好,同学们感触很深,直到下课还久久不能平静。现在,面对纷扰复杂的社会,枯燥无味的说教已经不能很好的感染人们的心灵,适时的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体验来进行反而更有感染力。因此,在灵动的课堂环境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抓住有利时机,用不固定的方式来随机地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的,实现有效学习。
二、随机教育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因情而调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说明,即使课备得再好,也无法预料课上的所有情况。教师应机智灵活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开放性、交际性,也就很难实现其教学目标。
我在教《桃花源记》时,按照教学计划详尽讲述这景色优美,社会安宁,物质富足,民风淳朴,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把这些内容讲好,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当我问同学们喜欢这里吗,很多同学都一致说:“向往、喜欢。”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却说:“老师,我不认为这种生活很美好。”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请他说出原因,他说:“我认为,这里虽然美好,但是消息闭塞,人们全都孤陋寡闻。”啊,这是我从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我随机一动,带着鼓励加请教的口吻说:“好,你是第一个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的人,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他指着课文说:“你们看,课文上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正说明他们因信息闭塞而孤陋寡闻吗?”我眼前一亮,对啊,走出传统,学出新意,敢于质疑,不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我于是借此,让同学们分组搜集讨论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信息。这样同学们热情讨论着。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体现他们也叹息自己消息闭塞,孤陋寡闻了。还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纯粹是闭关自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发言热烈。我及时引导问:“假如这个世外桃源一直存到今天,它会是什么样子?根据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特点,它还是一处理想境界吗?”同学们纷纷表示:他们可能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早晚会被淘汰。
一节课在热烈、活泼讨论中结束了,我意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新问题、新情景,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显示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才能,发挥教学机智,能随机应变在极短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多种方案,获取可靠信息,随机地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
三、随机教育能使课堂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捕捉住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常常跳出定式思维。学生在课堂中经常迸发出有创意的、建设性的、闪光的想法,教师应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评价。
如我在教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文章主要体现了愚公坚韧不拔,为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但是有很多同学却一致觉得愚公傻,迂不可及,他的做法不可取。于是,我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所想所感。最后,我非常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并指出,其实本文的一个关键是让学生学习那种精神而不要在乎他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并且又为同学们讲了一些为理想而不断拼搏奋斗,不懈努力的名人故事,那节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随机教育要求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方式
语文教学应注重问题提出的方式、价值以及是否适时。教师要巧设问题,要把握住时机,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机进行。
紧扣重点,选准角度。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还可以应时机转换视角,一问可多个角度。例如,教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教师一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在教学时,我一反常规地发问:“这首散文诗是由三幅画组成的。每幅画面上有背景,有海燕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这一问,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扣住了主旨。
五、随机教育要求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随机评价
现在有的教师对学生评价以鼓励性为主,不管学生回答的如何都说好。这样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学生,自己都没有答对,老师还说好,所以不再重视回答的准确性,反正结果都是好。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随机,表扬观点而不表扬人,否定答案而不是否定人,
这样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六、随机教育也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有的语文课,特别是文言文、议论文等,很多同学都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讲这些的时候,教师随机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插一个小幽默,或是讲一个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小故事,或是补充一个课外文学知识,甚至做个小游戏,等等,对学习都会有很大帮助。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教师都要致力于不同时间,不同情景,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向,根据学生不同特点,用不同方式恰当地进行随机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有效学习,这才是最有生命灵性的、和谐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