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儿童体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2103篇参考文献;以“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116篇,对以上资料文献进行分类筛选,分析与本研究相关性较高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访谈法。对部分过年返乡的家长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走访部分农村小学了解学校的体育师资及体育器材。
(3)问卷调查法。以河南省濮阳市五个县级地区10所小学的1年级至5年级7-12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400份,采用现场发放,学生现场填报问卷,当场回收,回收有效问卷为352份,有效率为88%。
(4)数理统计法。将文献资料和回收的调查问卷相关的数据量化指标,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行为
2.1、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时间安排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单调,没有真正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可以看出来: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时间安排表得知,位居第1位的是做家务,有25.28%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做家务;19.89%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学习;14.49%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看电视;这也称得上农村孩子的“三步曲”,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中的女孩子,排在第6位的是进行体育运动,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有1-2种属于自己的体育器材,女生大部分为毽子和跳绳,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种类比较少。
2.2、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感兴趣程度
学生只有对体育运动感兴趣了,才有能有利于他们掌握一到两项的运动技能,才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显示出:有37.50%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感兴趣,这反映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也有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在调查部分学校时,发现墙壁上粘贴的课程表,其中有一栏是(体育或科学),有学生反映说都不是按照课程表执行的,其实他们几乎都不上体育课,体育课大部分被其他老师占用或者上自习,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时都是放羊式教学,女孩跳绳、跳皮筋。所以,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与体育教师也有一定的关系。
2.3、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
体育运动的态度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体育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平均每年用于体育器材支出的费用也非常的有限。可以反映出:有62.5%的家长反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运动,有88.07%的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平均每年的用于体育支出的金额为少于49元。家长既然反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平均每年用于体育支出的金额也越少。当问及家长为什么持反对的态度时,家长们说进行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耽误孩子的学习,这说明了62.5%的家长对于体育运动的作用了解还是甚少。
2.4、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我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单纯娱乐,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调查显示,56.25%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强身健体、22.73%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娱乐身心,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锻炼健身意识较强。农村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设施还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的比赛而进行体育比赛的仅占1.70%,说明了仅有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是被动的,应该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5、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的方式
65.91%的农村留守儿童和伙伴一起玩耍,和同伴一起玩耍有助于增进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他们互相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体育锻炼项目有多种了解,有助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也有27.27%的农村留守儿童是自己一个人玩耍,但是仅有6.82%的农村留儿童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这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和家人的情感交流的方式多一些,监护人可以及时的感觉到孩子的错误倾向,便于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
2.6、业余时间经常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的内容上看,男生和女生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体育游戏、篮球、跳绳、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毽子、其他,男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为体育游戏、跑步、篮球;女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为跳绳、毽子、体育游戏;这几个体育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太大的器材经费支出,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学校的经费不充足,受场地和器材的影响较大,绝大部分学生只有选择这种受约束力较小的体育运动项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外出务工的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联系时间间隔较长,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体育意识淡薄,经费出少;
(2)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都感兴趣,但体育教师没有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
(3)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参与体育游戏、篮球、跳绳、跑步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器材和场地匮乏,平均每周锻炼次数和每天锻炼的时间不断呈下降的趋势。
3.2、建议
(1)学校的领导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素质要全面进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2)家长要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加大对孩子体育消费的支出;
篇2
篇3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把孩子托给亲属照看,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遭到别人责备。他们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觉得自己没有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变得自闭、孤僻。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因为长期被隔代抚养或寄养,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情绪失控和冲动。由于他们没有安全感,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其主要体现为攻击行为。有些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遇到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他人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甚至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因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监督,他们认知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慢慢地,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地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如拉帮结派、逃学打架、流连网吧或游戏厅等游乐场所,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
1.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儿童具有需要承认和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经常鼓励孩子,指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孩子自信心就会倍增,从而激发出积极乐观的健康天性。
2.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抗压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输不起,是现代孩子的通病。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长辈又溺爱孩子,所以当孩子遇到一点挫折时,就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偏差。孩子的成长,其实需要一些“输”的经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赢”的成就感。所以,教师要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与成功,这些都是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篇4
如今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相比几十年前是质的飙升,但事无绝对,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久前有机会参加了一次打工子弟的课题,借此机会小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与留守儿童的问题。
1外来子女教育问题
改革开放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先富带后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城市支持农村,东部比西部先发展,大城市比小城市先发展。这个无疑是造成地区之间、社会贫富差距大的原因之一。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调查数据,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在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程度远大于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就如我们都知道的二八法则: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财富。2006年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升至0496,有的统计认为已达到05,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04。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带来了人口的流动和务工人员的增多。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虽然务工人员的迁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城市面临的人口激增问题,务工人员面临的生存环境及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围绕着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了解一下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户籍的限制、不能在异地高考等都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而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无非也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北京作为首都,众多的流动人口迁入让它面临着极大的人口问题。接下来我们以它为例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情况。
跟着父母到大城市打工的孩子由于户籍和政策的限制不能进入正规的学校,为了让这些孩子接受到基本的教育。21世纪初,石景山区民间自发建立起了2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但近年来政府集中清理不符合现代办学标准的学校,牺牲一部分利益来换取社会利益。至2017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仅存4所打工子弟学校。一方面是因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设施差,经费不足,安全保护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取缔之后不会影响城市的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据调研结果,在打工子弟学校毕业的学生一部分回家参加高考,大部分直接上专科院校。且不说回到老家适应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多么困难,那些留在北京上专科院校的人就失去了上正规大学的机会。务工人员的数量没有减少而学校减少,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无法接受到教育。还有就是辍学现象严重,学生心理状况问题,门槛过高等。我们应该小心呵护在城市的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情况。据之前的一次对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的父母和孩子都希望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援助。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在什么学校并无差别,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所以我们应当用心保护他们一颗颗坚强包裹下脆弱的心。外来人口流动性强、所以有着户籍限制的公办学校的就学门槛,除了借读费,要进入城市公办学校,通常需回老家乡镇政府开具家里没有监护人、同意外出借读的证明,然后要凭务工证、暂住证和计划生育证明等,到流入地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到公办学校报名。先不说城市就读的费用,而且必须要五证齐全,这样一来,很多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务工人员就无法负担,需要在陌生的城市各处奔波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所以我们应该考虑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缩减步骤,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便利。
自从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大。而就我们所知,北京市政府也在尽力减少入学限制为更多孩子提供上学机会。另外还需进一步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消除“二元化”管理带来的弊端,逐步将户籍管理职能过渡为服务职能。并且应该更加完善行政监督,合理划分财政支出,切实地给民办教育以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层层监督监管,不缺位,每个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负责人,这样每个人才会负责地完成。
2留守儿童问题
在人口从农村大规模流向城镇的过程中,大多数流动父母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致使留守儿童规模快速扩张。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在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生活水平养家糊口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但由于各种限制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和教育即隔代教育,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且祖辈的教育难免会传统,限制孩子的思想。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但留守儿童还应该包括那些即使在父母身边也由于父母忙碌几乎没有时间被陪伴的孩子。务工人员可能怀着让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心态,带他们在大城市生活,但当他们发现没有这样的机会和精力时,许多人会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但童年是一个孩子品行的形成期,没有了父母的教导和陪伴,会是多么大的缺失。而这样的亲情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影响。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缺失可能会内心封闭,对这个社会持有恐惧的态度,不愿意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脾气暴躁等。而父母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小问题会积聚变大而有一天会坍塌无法挽回。因此,应该防患于未然,提早采取措施。政府应该提高乡村的教育水平,缩小教育差距。社会也应该表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形成友善的氛围,社会会更加温暖。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打造地区发展特色。让人们可以就近选择工作,不必再离家打工。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间的联系
篇5
2.1研究对象
一般情况本研究中入选病例共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3~14岁,平均(6.59±3.41)岁,病程3个月~7.5年。其中Ⅱ级腺样体肥大7例(12.50%),Ⅲ级腺样体肥大36例(64.29%),Ⅳ级腺样体肥大13例(23.21%)。
2.2腺样体肥大程度与OSA18总评分相关关系
56例患儿OSA18总评分为53~115分,均数为79.65±24.13。对患儿生活质量影响:轻度有11例(19.64%),中度有30例(53.57%),重度有15例(26.79%);80.36%的腺样体肥大患儿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中度+重度)。OSA18总评分在腺样体各级分布情况:Ⅱ级腺样体组OSA18总评分分布分别为71.42%、14.29%、14.29%(轻~重)。Ⅲ级腺样体组分别为13.89%、72.22%、13.89%(轻~重)。Ⅳ级腺样体组分别为7.69%、23.08%、69.23%(轻~重)。三组总体比较差异显著(χ2=30.496,P<0.001)。OSA18总评分与腺样体大小进行Spearman相关性统计分析,腺样体大小与OSA18总评分相关系数r=0.410(P=0.002)。认为腺样体大小与OSA18总评分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2.3OSA18评分与PSG监测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由表1可见,OSA18各维度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除对监护人影响外,其余各维度与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oxygensaturation,LSaO2)亦存在相关关系(P<0.05)。同时,图1、图2显示OSA18总体评分与AHI、LSaO2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图256例患儿OSA18总评分与LSaO2相关性分析散点图Fig.2CorrelationanalysisscatterplotofOSA18totalscoreandLSaO2in56children。
3讨论
篇6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到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本学校电子图书馆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纳,写出文献综述,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2.2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询量表及在导师指导下设计问卷,采用和全面覆盖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该镇初、小学校的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班级发放并回收。
2.3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整理,并通过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
3.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2014年12月上旬,问卷设计完成后共寻求5名专家进行效度检验,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检验后确定问卷有效。2014年12月中旬向蒙城楚村镇楚店村25名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及回收,12月底再次对该25名学生发放并全部回收。经检验,两次检测相关系数为0.937,确定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4.数据分析
4.1现状分析
表1你一般一周进行几次体育锻炼?(留守)表2你一般一周进行几次体育锻炼?(非留守)表1与表2数据对比显示,留守儿童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上较非留守儿童有较大差异。留守儿童中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达到三至四次以上仅占总体的30.6%,而非留守儿童中这一比例则达到了55.4%;在基本不去这一选项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选择比例则相差9.8%。由此可见,留守群体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明显差于非留守群体。
4.2影响因素分析
4.2.1家庭因素
爸爸妈妈会经常询问你的身体状况吗?*你一般一周进行几次体育锻炼?交叉制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健康的关注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可与体育锻炼的一大因素。数据显示,父母对留守子女身体状况的关注程度与留守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呈正相关。表4你现状和()生活在一起?从留守儿童监护的类型来看,有73.5%的留守儿童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农村没有广场,更没有一群群的广场舞大妈大爷们。因此农村老年人中的大部分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都很模糊,或者直接曲解,认为做家务,在田里劳作就叫做体育锻炼,更不会带领孩子在闲时进行体育锻炼。有4.7%的留守儿童是寄居在亲戚家的,而亲戚对孩子的照顾大都仅限于吃饱穿暖,很少能顾及其他方面。最后有2.4%的学生自己独自生活,最多限于附近邻居偶尔帮忙照看,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够照顾自己的温饱与学习已经不易。
4.2.2学校因素
学校是义务阶段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最适合的场所,学校体育更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表5体育课经常是怎样上的?中小学体育课堂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自有关部门对学校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调整与规定后,中小学的体育教育现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在农村由于监管力度不严格、考察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表8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仅有47.7%的学生能够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正常接受体育教育,有43.4%的学生上课以自由活动为主,由此可见,“放羊”的体育教学模式依然大面积的存在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表6你体育课经常的上课内容是?
4.2.3场地设施
表7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表7显示,仅有5.9%的人有条件到相对专门的体育锻炼场所进行课余体育锻炼,除去在学校内进行锻炼的人群,有56.3%的人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育锻炼场所。表8你认为最影响你可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哪些?从表8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在众多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中,有过半的的选项指向缺乏场地器材和缺少指导这两项。由此可见,此两项是当前最为影响该县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的环境因素。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当前蒙城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校体育开展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差距太大,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教育,教师专业素质较为低下,“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出现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不能起到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作用。其次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在外,孩子由祖辈隔代抚养或者寄居在亲戚家更甚至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不喜欢与人交流。祖辈大都没有什么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局限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培养,更不会去主动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最后,农村体育锻炼环境较差,没有场地器材,没有人指导,每天放学后要做家务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
5.2建议
5.2.1学校方面
从上到下的重视体育,重视学生的身体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成长,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成长。增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开拓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与必要性,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规范监察与考核制度,逐步促进体育课堂走向正规化。
5.2.2家庭方面
父母外出,应该经常关注留守在家的子女,经常打电话或通过网络等方式关注子女的成长。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缺乏亲情,在课余时间所受的关注很少,很容易犯错误。父母的关注与督促能为孩子标明前进的方向,培养适合孩子的业余兴趣,也能及时的引导子女健康的成长。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走入城市,随之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0-17岁)。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和疏于照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人身(生理)安全状况令人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遭受的他人的人身侵害,遭受绑架、害等人身伤害;二是由于安全知识以及自救能力所限导致的意外伤害,2012年5月,江西省宜春市农民王久寿照顾的5名留守孙辈玩耍时全部溺水身亡,这样的悲剧在农村留守家庭中数见不鲜;三是由于得不到及时到位的照顾以及必要的情感支持产生的安全问题,例如2008年2月25日,安徽太湖一12岁少年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各种风险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如果不好好保护这些年幼、脆弱的生命,不仅给家庭带来痛苦,也会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消极影响。
(二)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极其突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导致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三)学业成绩普遍较差、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无法对其子女给予有效的教育,加之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管教不力,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近乎无人过问的状况,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全国已有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待遇低、居住条件差、流动性大等特点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到打工城市接受教育。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各种制度、政策,更使两亿多农民工成了我国最大的人户分离的群体,使他们成了城市中无“根”的社会阶层,使农民工及其子女无法长期地、稳定地在城市生存下去,更无法为孩子提供正常的学习坏境。可见,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二元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错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后,无法对其子女进行有效地教育,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普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品德和生活习惯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祖父母对孩子常常是无比的溺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控制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减弱。许多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我行我素,在学校中也不遵守规章制度,小偷小摸、打架、早恋等问题经常发生,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础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需要特别给予关照的。
(三)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撤点并校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上下学面临一定安全隐患。
农村学校教师数额少,体育、音乐等教师极少,年龄老化、学历较低显现严重,课程开设不全难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全面发展。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仅局限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之外的活动,则不再关注。学校和老师只顾及学生的成绩,反而会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而忽视他们。农村学校里,基本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学校在工作中普遍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而且很多留守儿童情感比较脆弱,教育的方法和方式稍有不适就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以至于引发安全等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也通常比较消极,安全成为德育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
三、制度规范、城乡互动、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打破各种城乡壁垒
党的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产物,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做到:
首先,政府应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适当鼓励、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上学,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创办乡镇企业,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就近务工,而不用将子女留守在家,去很远的地方打工。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提供资金、税收、手续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引导他们创业,并通过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农民即使不外出务工,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子女接受正规教育,这是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
同时,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投入,通过减免打工所在地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最终使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创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农村,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以及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组织家长交流成功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要家长科学教育,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关爱下健康成长。
(三)学校应尽职尽责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首先,应全面了解本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去向、联系方式和监护人情况等有关信息,对留守儿童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成长状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记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以便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有针对性的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篇8
一、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即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符合本校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涵盖校园中的多种文化,如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科技、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它们紧密联系。
二、体育文化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寓教于乐,是课堂教育功能的延伸。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拼搏意识,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团队意识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小学生自我教育、潜移默化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经常观看体育比赛或参加体育运动,能无形中优化学生的拼搏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将儿童培养成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一个学校应该是有着自身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萃萃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相关的图书信息资源;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体育器材设施;有构建体育文化的雕塑、壁画、宣传报栏等景观氛围。这些资源、信息与氛围,构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貌。这种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风貌的具体体现,它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孕育的结果,喜爱体育运动的学校,师生思想活跃、身体健康、接受新事物快,能最先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使校园形成与时具进的时代校风。作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者,要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搞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人生,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以体育文化为载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和谐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思考问题往往主观片面,缺少人际交往技巧,不善团结互助,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不利。而体育文化倡导的是现代体育的包容理念,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使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懂得与他人共存的重要性,进而使他们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篇9
一、借助其欢愉性,建构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现行的三大版本教材在第一学段都编入了不少篇目的儿童文学素材,人教版72篇(首),北师大版56篇(首),苏教版16篇(首),[3]但为什么欢愉的教材变得枯燥了呢?王金禾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中指出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二是课堂教学不能抓住儿童文学的特征进行教学。[4]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小学语文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急功近利与对知识性识记以外其他语文能力的忽视。当下,在无法撼动评价体系的条件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儿童文学阅读的新鲜感和完整性,如儿歌《柳树醒了》、童话《月亮的心愿》,故事《乌鸦喝水》[5]等儿童文学的韵律美、意蕴美、情节美,其浓郁的趣味性仍可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使学生在趣味的牵引下愉快地完成阅读,并逐步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借助第一学段丰富的儿童文学教学资源时,只需教师尽量少讲、少分析,把时间与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适宜地引导学生不断地从节奏、意蕴、情节等儿童文学特有的欢愉性切入教材,这样,学生既能在充分的阅读中享受儿童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充满愉悦性的审美情趣,又能掌握文学类文章阅读的一些基本技巧,语文课堂就既能自然活泼起来,又能较好适应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构建起汉语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可以更长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搭建其交流平台,增强汉语阅读教学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教学中耗时最多,表面上也适合用“量”来评价的阅读教学,教师却死死守着每册教课书的二三十篇课文,对课外阅读教材及阅读篇目或点“目”为止,或置之不理。为什么呢?一是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把阅读仅仅地理解为“读”,所以阅读变成了朗读,变成了堂上百花齐放的诵读与点评;二是对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理论,迫于急功近利的“分数考评”压力不敢实施,而是采用堂上过量分析、讲解的方式来“提升”学生阅读答题的套用能力。
其实,在当下师生都无法挣脱分数羁绊的前提下,通过搭建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慢慢由前台转到后台,从而自然而然地变革教学方式,使阅读由“读”回归阅读。譬如,儿歌适合朗诵与游戏:现在课堂教学常用的方式是诵读乃至背诵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汉语的节奏与韵律美及积累应试所需的语言材料。如,将教师讲解儿歌内容的时间缩短,加入设计的儿歌游戏,这样儿歌的学习可自然延展到学童的课外娱乐生活中了。堂上游戏平台的搭建,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学童对语言材料的识记,而且也加深了学童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语文学习发展为语文生活。这样做虽然会增加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工作量,但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及课程的活力都可得到提升。又如,学生们非常喜欢的童话、故事等儿童文学作品适合讲述与表演:当下已有不少教师在单篇作品中运用学生讲述与表演的方式来调节讲析为主单调的阅读教学方式,虽效果不错,却比较费时且受益面有限。其实童话与故事可用全册集中分组交流教学的方式,来解决时间与受益面的问题。堂上讲述与表演平台的搭建,不仅仅是训练了学童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检测学童的阅读水平与矫正学童的阅读误区,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童课外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散文适合自主阅读与体悟:当下常用的方式是讲读结合。其实,儿童散文一般比较清新、浅近,教师只需点拨一下,可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体悟与交流读后感。堂上阅读体悟与交流平台的搭建,不仅可节省大量的堂上时间,而且有助培养学童专注阅读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童自主学习与交流、探究能力的形成。
搭建各种儿童文学学习的平台,可促使教师更多地从台前走向幕后,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根本上动摇以教师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的传统,把时间与空间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搭建起语文课与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的通道,[6]从而解决困扰各层次教育者的“学生读书少及不爱读书”的问题。
三、回归其审美特质,促进作文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因而写作教学不仅枯燥而且低效。学生为什么“怕”呢?一是写不出来;二是“写不好”。其实儿童文学可以帮师长们找出原因与方法:“写”不为心声,不是自然而为的,所以写不出;“好的评价”来自成人标准,不是孩子能理解的,所以写不好。要解决写不出的问题,其实教师们首先要像儿童文学作品一样回归儿童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智与情感特点,提出合理的写作要求:写心声,语言自然(稚拙)。对于还“写”不出心声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说”出心声,其实已是“写”了。这其实就体现了李吉林老师所说的“提前起步”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提前”了,这种“提前”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意识提前,为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做好铺垫,并不是简单地将三年级的作文写作要求提到二年级甚至一年级下学期,使不少学生在这种要求的压抑下写不出作文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书写困难的解决,学生或急中生智或背水一战,“写不出”的问题会得到缓解,但随之而来的“写不好”的问题却更为普遍、更难解决。真的有那么多的孩子写不好吗?其实,其中不少的作品我们用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去评判,则充满童真之趣。比如,有一个孩子写自己学琴时等待老师时的无聊心情,他不断地如实重复叙述他看到一个又一个学生来了,爬上楼梯,老师还没来,只好在走廊等,这样重复叙述了三四次。当然老师的评语是“重复啰嗦,应写出每个同学不同的细节。”这样的要求其实等同于福楼拜对莫泊桑的要求。站在非语文教师角色读这段文字:第一次叙述觉得“平”;第二次感觉“烦”;第三次有点想笑;第四次忍俊不住。回味整个片段很有荒诞派小说关于“无聊”情绪表现的艺术效果。教师们重温一下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7]就会发现有不少孩子的习作是写得很不错的。由是作文的问题,还不不仅是“分”的问题,还来自于成人对儿童的了解与尊重的问题——以适合孩子的标准判断他们的行为,包括写作活动,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
对于孩子们来讲,有趣的语文课堂才会有效。儿童文学是孩子们的文学,他们喜欢它。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在语文学习中让孩子们读自己喜欢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能写的语言。
参考文献:
[1][7]黄云生主编.转引于《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12:28;P23.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篇10
2.心理问题突出。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3.安全隐患趋多。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出现心理障碍,自身行为失控;三是留守儿童独自在家里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的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4.留守儿童存在行为缺陷。(1)纪律散漫,不听祖辈教导。(2)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5.价值扭曲。(1)好逸恶劳。(2)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3)“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6.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1)经常不洗脸、不洗澡。(2)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3)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
第一,从心理着手,矫正农村留守儿童扭曲的心理。
1.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的留守儿童,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
2.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
3.对留守儿童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
二,实施“特别关爱”工程
1.教师要深入到留守儿童当中去,到留守儿童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留守儿童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2.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
4.教师要经常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
5.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使情感得以抒发。
6.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除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不正确的思想。
三、积极推进家庭教育
第一,想办法提高父母对留守儿童的认识 。目前,许多外出务工者在认识上有明显误区:有的认为,为子女储备教育资金是最为重要的;有的认为,其子女没有明显偏离社会的行为,不需要父母在身边,等等。这样,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席”,使孩子在思想、道德、情感、品行、心理等诸多方面出现偏差,严重影响其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父母应尽量增加与子女的联系,多倾听子女的心声,细细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强化联系的纽带,配合学校教育。
第二,合理选择临时监护人,尽可能营造较为完整的家庭结构。调研结果证明,结构完整的家庭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实施有效的家庭思想教育。在结构完整的家庭里,儿童所得到的教育是健全的,反之则否。但是,“无论缺乏父爱还是缺乏母爱,都可能给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儿童带来终生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使孩子角色认识、结构伴侣、职责承担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导致越轨行为”。因此,父母在外出前,要合理选择熟悉孩子、有爱心的、能给孩子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人,让留守儿童获得一定程度的“父母”之爱,有一定的家庭归属感。
第三,临时监护人应明确自己的责任,转变教育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一般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他们过多重视孩子的吃、穿及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和品行关注很少,很难谈得上有意识的思想教育。本人在调查中发现,各种类型的监护人都存在着教养不当的问题,普遍重养不重教,放任及溺爱现象非常严重。临时监护人要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监护责任,这监护责任不仅包括对孩子的养育,还包括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第一,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农村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
第二,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一定比例的生活老师和校医。
第三,要不断加大对农村部分贫困家庭的基金扶助。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这些劳动力既可以照顾到自己孩子,又能够创收。
篇11
儿童文学是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并能为他们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包括儿歌、谜语、童话、故事、小说、剧本等各种式样的作品。儿童文学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广西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并通过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许多小学生仍害怕语言表达,突出表现在不论是在作文语言表达还是口头语言表达上普遍存在语言贫乏、不善言辞的现象。因此,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成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当前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困难问题
语言表达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思想、意见、观点、感情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能力就是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来的应用语言的能力。当前,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学生认知心理有待进一步发育完善;二是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重视不够;三是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对大量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而剥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时间,导致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弱化;四是重书面写作教学和表达技巧的理论指导,而轻小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儿童文学阅读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主要是通过刺激小学生大脑的机能来获取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进而获取有益的价值。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正是阅读的结果,并且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是当前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通过儿童文学阅读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有效利用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很多,而作为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范本,应当精挑细选,有效利用教材。首先,在开学初期备课,应找出本学期语文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其次,将找出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等三大类。再次,对分好的每一类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筛选,并从中找出适合小学生训练的典型作品。最后,在典型作品中科学合理地确定语言的训练点,尤其需要注意这些训练点既要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小学生习得语言表达模式,并积累大量的字词、句子、段落等丰富语言素材。比如,老师在精选语言的训练点时,需结合课文学习的目标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而确定有效利用的训练点。例如,小学语文课后的“一课一练”栏目是一个可以很好地有效利用的训练点。
(二)有效指导策略
离开了课堂教学以及老师的指导,大多数小学生在日常中的语言表达只是简单、重复、机械的表达。为此,老师的课堂指导非常重要,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的重任。为了达到这个有效指导的目的,老师需要通过有序训练来实现。这种有序训练体现在以课程大纲为标准,结合学生实际,依托于教材而进行,需要老师紧紧把握儿童文学这条主线,紧扣主题和材料,抓准语言、结构、表达展开。例如,老师组织小学生通过领读、范读、齐读、轮读、分角色读、个别读、自由读等方式进行有序的朗读训练,不仅在错落有致的节奏美朗读中激发了小学生开口读的兴趣,还在朗读训练中强化了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老师指导学生在《武松打虎》(4年级上册)中的“武松和老虎搏斗”这么一段朗读时,先通过引读第15小节来营造紧张的氛围,然后让学生们自读第16至第2l小节,让其了解武松与老虎共开展了几次搏斗且每回合老虎是如何进攻、而武松又是如何应战的,紧接着引导小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读并感受人物的特点,最后分角色朗读回归整体,再现当时扣人心弦的搏斗场景。经过这样有序的朗读和指导,不仅增强了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促使其对重点语句丰富寓意的掌握,进而达到了培养语感、训练句子表达方式的目的。
此外,有效指导还包括家庭的指导,通过家庭的指导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家长参与到和孩子的亲子共读中,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各自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从而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效拓展策略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为此,拓展训练是一种为儿童提供大量语言范例,丰富儿童语言积累,形成语感的有效策略。
首先,有效拓展可以通过开展交流读后感、写读书笔记等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来实现。例如,利用校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银河里的星星》等进行模仿语言表达的训练,在仿写佳句、模仿写作思路等活动训练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有效拓展可以通过亲子共读来完成。利用家长和孩子的一起阅读并交谈,为小学生储备丰富的词汇量,便于后面开展更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夯实基础。例如《洋葱头历险记》《爱唠叨的妈妈》《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亲子共读,通过家长的念,学生的跟读,最后学生可以独立阅读这些作品,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培养了语感,丰富了生活积累,还基本解决了生字词认读这一教学难关。
最后,有效拓展可以通过在班级里配上适量的可供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书籍来实现,比如可配图文结合的阶梯阅读类书籍或者是国内外获奖的绘本作品。与此同时,考虑到部分小学生基础比较好,也可适当增加少量纯文字的“小本头”。此外,当学生对这些书籍进行阅读时,还可以配上阅读记录手册,帮助学生认读生字,积累词句,真正让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有效展示策略
阅读是内化的积累吸收过程,而表达展示则是外化的表现。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认为,好书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不但能益智,又能娱心,使你潜移默化,乐此不疲。为此,当学生一旦品尝到儿童文学的无尽乐趣,那么他就会获得持久的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有效的展示正是学生获得学习持久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首先,有效展示可以通过使用博客、学习园地等形式呈现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后形成的读后感、心得体会、奇思妙想、作品的再创等。例如,可在班级学习园地定期张贴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和摘抄读书笔记,并每10天评出前5名作为“阅读之星”进行奖励,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也激励了学生努力做好语言表达,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阅读成果。
其次,有效展示可以通过班级PK展示学生的作品。班级PK就是把A班的作品发到B班的QQ群里,调动起B班学生和家长的竞赛欲望,再把B班的作品转发到A班,又激发A班的求胜心。在双方两班的良性PK中,家长、学生享受到了竞争带来的快乐,又因为作品的相互启发,带来了新的灵感,并通过积极主动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进行PK展示。
再次,有效展示可以通过班刊、个人作品集等展示学生的作品。例如,在班刊里收录集体主题创作的作品,让厚厚的班刊记录学生们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让文字留下他们思想的浪花,这对激励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具有重要鼓励作用。再如,还可通过个人作品集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出个人作品集,让一本本图文并茂的个人作品集记录并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成长的足迹,如此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为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2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对自身和他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隐心理问题和外显的行为问题,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在解释问题行为发生发展的理论中,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Jessor等人的问题行为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影响最大,尽管这三种理论在解释问题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承认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的支持对问题行为有重要影响。基于这些理论观,本人在2008年就此专门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应用自编问题行为问卷和1992年Furman编订的社会关系网络问卷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分高于普通儿童,且差异显著;(2)学业不良儿童在获得父母、教师和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得分上均低于普通儿童,并且在母亲支持和教师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业不良儿童在父母、教师的冲突和惩罚得分上显著高于普通儿童;(3)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会支持有显著的相关关系。(4)社会支持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父母、教师的社会支持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师的惩罚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非常重视,他们忧心忡忡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对于如何去预防和矫治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和做法。例如,有的人倾向于采用苦口婆心的说教方式,有的人倾向于采用堵截似的施压惩罚方式,而更多的人则是“软硬兼施”,家长、教师和学校在采取了种种方式之后仍人发现收效甚微。实际上,判断采用哪种方式更有利于预防和矫治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是需要一定理论依据的,根据上述问题行为形成的理论以及本人的研究结论,我认为对待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疏导式的支持性方式,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中去预防和矫治问题行为,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正视儿童学业不良的现实,改善亲子关系
在中学阶段,学业不良儿童虽然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但父母仍是他们获得支持的另一个重要源泉,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父母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惩罚严厉却可以导致或加重问题行为。但是当父母面对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业成绩时,往往采取不正确的处理方式,例如冲突惩罚多,而社会支持少。实际上,学业不良儿童本身就因为成绩问题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和挫折,在自我概念和认知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父母再一味认为学习不好就是他们不努力,而采取严厉惩罚的方式,那么就更容易导致学业不良儿童丧失自我信心,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不讲究找其他发泄途径而导致问题行为出现或加重。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学习问题过分敏感,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对学业不良儿童施予更多的关爱和接纳,接受孩子学习困难的现实,增加和学业不良儿童的交流,了解他们学业不良的真正原因,并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和建议,使学业不良儿童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信任,从而预防或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
二、树立良好的教育评价观,改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很多农村和小城镇的学校就依此来评价教师的业绩,这就使得教师格外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不好就是拉班级的后腿,给老师的脸上抹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支持就相应减少,惩罚就相应增多,从本研究的结论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如此就与实际情况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学业不良儿童在学校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接纳;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支持少而冲突多惩罚严厉,这一反差就更容易导致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频繁出现。因此,学校首先应该改变不良的教育评价机制,改变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观念,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与学业不良儿童的冲突并较少对学业不良儿童的惩罚,加大对学业不良儿童各方面支持的力度。教师的任务不能仅限于给学业不良儿童提供学业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让学业不良儿童感受到来自教师各方面的爱与理解,增加与学业不良儿童的交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问题。再次,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业不良儿童负面情绪的疏导工作,并教育他们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学习问题,给学业不良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和学校环境,为他们成绩的提高和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三、引导同伴交往,建立健康的同伴群体
在中学阶段,同伴给予儿童的社会支持最多,但同伴交往对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却不一定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还会加重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学业不良儿童为了满足其在家庭和学校中难以满足的平等和信任需要,往往选择与自己有着相同价值观和背景的儿童交往,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同伴群体,导致更多问题行为的出现。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业不良儿童的同伴交往,使其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正确指导学业不良儿童的同伴群体还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疏导的原则,学业不良儿童的同伴交往不同于他们和父母、教师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平等的和发自内心的,儿童的同伴交往是他们正常的社交需要,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同伴交往只能采取疏导的方式,如果家长和教师一味地阻止甚至强行解散其同伴群体,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其次,是积极的介入原则,不阻止学业不良儿童的同辈交往,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有效方式对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管理,使它们在有益于儿童发展的轨道中运行。
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
当学业不良儿童在父母、教师和同伴那里仍然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支持与帮助时,很多学生就把这种消极的情绪闷在心里或者发泄在行为上。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使学业不良儿童不仅接受心理教育,还能进行自我教育。这一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学己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和小城镇也应该借鉴这些先进的做法。学校首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营造健康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的学校心理环境;然后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问题行为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主要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应包括: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列入政治、思想品德等课程中;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总之,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这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在儿童认知过程中的内化作用,全面了解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并把它运用到对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系统干预中。要有效发挥社会支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减缓作用,就需要加强父母和教师对学业不良的积极支持,减少父母、教师的冲突和惩罚;积极引导学业不良儿童正确处理同伴关系和异性关系,建立健康的同伴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方面的健康教育等,如果学业不良儿童处于一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处处感到温暖、理解和认可,那么学业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必然会得以相应的减缓。
参考文献:
[1]葛娟.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2]麦岛文夫.中学生与问题行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3]李文道.初中生社会冲突和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4]刘在花,张承芬.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问题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5).
[5]吕勤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1).
[6]石学云.学习障碍学生社会支持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9).
[7]程虹娟,龚永辉等.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
[8]王永丽,俞国.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
[9]程虹娟.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0]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32(1).
[11]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及其与人格因素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l2]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3]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4,(2).
篇13
1 心理咨询介入机构养育儿童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本身的残疾情况,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能性。福利机构养育的儿童,大多是被父母遗弃,本身具有一些先天或后天的身体或智力残疾。因此,在发育发展过程当中,由于一些发展受挫等方面的原因,其心理就有可能产生一些创伤,影响他们进一步的成长。
固有的集体养育模式,造成了孤残儿童心理和情绪问题的发生。被父母遗弃、养育过程中缺乏父母关爱,以及集体养育的模式,影响了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个体发展,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然会造成其产生情绪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产生。
因此,在福利机构内开展针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其心理、情绪、行为等问题,促进孤残儿童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2 针对孤残儿童进行心理咨询的适宜方法
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有较大比重是有智力残疾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缺陷。针对这种情况,使用理性的心理咨询疗法可能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而艺术疗法是一种非语言性的心理治疗,不受年龄、语言、认知能力等限制,适用于福利机构当中的孤残儿童。
艺术疗法当中的绘画疗法,由于其对空间、儿童智力水平、语言能力等因素要求较低,更适合运用于福利机构供养的孤残儿童群体。根据贾敏等研究,绘画治疗可有效改善和稳定情绪障碍儿童情绪;而有研究也表明,绘画艺术干预也能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语言可懂度,有效改善其社交能力;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绘画治疗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当中也能够对认知、行为身体、语言等方面起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在某福利机构根据教师、护理人员意见及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建议,选取若干具有情绪问题及相关问题行为表现的儿童以团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系统性的绘画疗法心理治疗,以改善其既有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 对福利机构供养孤残儿童使用绘画疗法进行心理治疗取得的成效
根据生活老师和特教老师的反应的情况及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筛选,在福利机构内部选取6名孤残儿童进行第一批的绘画等艺术治疗方法的心理干预,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该6名儿童在情绪、学习、行为等方面都有改善,现将其中2名儿童情况进行简单说明。
(1)孤残儿童严某,肢体残疾,智力正常,3岁时被父母遗弃入住福利院,在福利院特教中心蒙智班学习。接收绘画治疗前,在福利院生活、学习2年。据生活老师和班主任反应,严某日常生活中,羞怯,恐惧、经常有哭闹等情况发生;学习上接受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在日常教学中不配合教师教学,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困难,与老师、同学交流较少。
2014年上半年开始接受绘画治疗,初始图画色彩、图形单一,线条不流畅,画面布局不均,整体画面感觉灰暗、低沉;要求其对所绘图画进行简单描述,不能很好描述,发言被动;并且在整个绘画治疗过程当中,与心理咨询老师交流少,对外界干扰反应较大,容易转移注意力。
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师数次陪伴之后,严某所绘图画画面中逐渐出现多种色彩,图形也逐步多样化,画面布局合理,各事物比例恰当,整体画面感觉明亮、愉悦;绘画治疗过程中主动与心理咨询老师交流,对所绘图画可以简单进行描述,能够对图中情况进行想象,并扩展成简单的故事。愿意跟心理咨询老师讲日常发生的事情,并加以评论,说出自身感受。根据生活老师和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观察,严某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增长,经常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出各种问题,学习积极性提高;与其他小朋友游戏时间增多,哭闹情况减少。
(2)孤残儿童许某,12岁,5岁时被遗弃入住福利机构,肢体正常,无明显生理性疾病,日常中与他人无语言交流,无视线交流,经常自己在角落玩耍,并伴有拍手、摇晃身体等刻板性动作,由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初步确定为自闭症症状。接受绘画治疗前,在福利机构内部特教中心技能训练班进行基本生活技能学习,据生活老师和班主任反应,许某由于与他人交流问题,学习能力较差,生活中需要生活老师辅助,否则难以自理。
2014年上半年开始进行绘画治疗,初始绘画只使用单一色彩,笔触只能短暂接触纸面,在纸面上留下的笔迹均为点状,不能成线性;与心理咨询师无交流,对心理咨询师所提指令无反馈。
经过咨询师近一年的陪伴,许某图画中开始逐步出现线段、长线、圆形等多种图案,开始有意识的进行色彩的更换,笔触接触纸面的时间不断增长;与咨询师逐步开始有视线交流,开始对咨询师讲话,但不能进行对话;对咨询师及生活老师、教师等呼唤开始有反应,对简单的指令能进行实施。
目前严某、许某等6名孤残儿童绘画治疗仍在持续进行当中,并准备在近期引入沙盘游戏的心理治疗方法,争取更进一步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出努力。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