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服务实践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劳动了一上午后,现在我们正坐在店里吃着热气腾腾的土豆粉,心里是无比的畅快。休息片刻,下午的劳动马上就要开始了。fighting.加油!
下午依旧是一样的模式。看着手里厚厚的宣传单,看着源源不断的陌生的人群,我们开始有了劳动的乐趣。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劳累的几天,虽然是义务劳动,但我们收获了很多。
开始时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的,但是后来看着传单一张张的减少,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轻松。冻僵了的手,笑僵了的脸,走过了的街道,穿过了的人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任务的完成,更是自己的成长。并且我们知道了对待同一件事,你的兴趣越大,你的效率就越高。
虽然我们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困难和麻烦,我们有过分歧,有过退缩,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努力,直至达到目标。
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我们不但像以前一样知道了劳动的辛苦和乐趣,更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发挥团队集体的力量,不退缩不放弃,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社区服务实践报告今年的寒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假期。我校组织了很多项有意义的假期活动,期中有一项是去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动,虽然三次活动让我们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们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这三次的实践,使我们有了些关于社会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
对于我们来说社区服务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在父母羽翼下成长的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在社会上做些什么?为社会做点贡献呢?心理上总有这样的疑问......寒假的社区服务就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平台,迎接未知,考验自己,把想象和实际联系起来。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雪后,天气是那么的寒冷。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激起了我们要把社区服务的活动做得有声有色的决心。我们倒要看看自己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区服务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区服务,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社区服务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记得第一次来到平安社区,与李书记申请志愿服务时,我还略微有点紧张,但是李书记很热心的接待了我们,从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区服务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身为一名辽北技师学院的学生,毕业后的我们即将走上社会,所以我们更应该提早的走进社会、认识社会。
社区服务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而且第一次参加这样活动的我们也觉得很新鲜。通过这次的社区服务,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工作,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而我们的父母正在为了我们的好生活去承担着这么多压力与责任,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工作,好好的孝顺他们。
篇2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我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扩大了视野,对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不仅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比如说,居委会的资料总是井井有条,分类整齐,通过居委会大妈的言传身受,我知道了学习应该也像整理资料一样,每天都应该按门按科地把知识梳理一遍,这样,不仅有利于查找,而且还有利于记忆。不只是学习,家里的一切也应当是这样,书籍、衣服、玩具等等。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到社区里的老人那里慰问。
腊月寒冬,刘爷爷的孩子都去外地打工了。刘爷爷年轻的时候喝酒喝得太多,导致了中风,现在,每天他都会推着婴儿车在院子里练习走动。
我和王大叔到他家帮他收拾完家之后,就和他一起去散步。
一般的老人上了年纪都不会像他这样日日不停,风雨不住地锻炼,可见他的毅力有多么坚韧了。我以前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要天天锻炼,他告诉我说,这是必须的,如果不天天锻炼的话,就永远走不动了。
篇3
我所居住的小区,卫生环境还算不错,但入口处是一条狭长的小路,道路两旁蔓草丛生。从前一直觉得,曲径通幽,芳草萋萋,别有一番情趣,无奈杂草日盛,本就狭窄的小路被挤占了大半,草丛间夹杂纸屑果皮塑料袋,更显杂乱。于是周一清晨,我起了个大早,我了一双麻布手套,一把锄头,兴冲冲来到目的地。一开始,我用力把锄头扎进草堆中,前后猛砸,只觉手臂酸胀,腿有些发抖,而土块被翻起大半,草依然顽强的留在那里。折腾了大半个小时,只是白费力气,索性锄头一丢,双手拔起来。晨练的大妈刚好路过,笑道:“锄地不光是力气活,还是个技术活。眼手一致,有力均匀,姿势要正确”。她很耐心的讲解起来,边说边示范。弯腰,弓腿,我的姿势笨拙甚至滑稽,但慢慢也就适应,速度也快起来,忙活了一会儿收拾出一块空地来。
常言道,“眼高手低”,至此我猜真正体会到这种落差。多年读书,自认为积累不少知识,但将来进入社会,能否将其用于实践,值得深思。增强实践能力,多看,多思,勤学,勤问,不单单锄草如此,将来的求学,工作也应秉承这种态度。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几个清晨的忙碌,终于清理出整洁的路面,虽然身体疲惫酸痛,但心里着实开心。每当走在社区里,总会下意识的捡起地上的垃圾,看到街上的清洁工人也开始冲他们友善的笑笑。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为社会献一份绵薄之力,收获的是家园和心灵双重的快乐。
为丰富广大居民生活,提升精神文明,社区号召全民参与文娱活动。然而多数居民喜欢带着家中,邻里互动交流较少,气氛不浓。社区打算举办周末消夏活动,我应召帮忙宣传和组织。跟居委会负责人商量过后,大体确定了象棋,扑克牌,广场舞等几个活动,首先,写好活动策划,定好流程,第二,规划好场地,列好桌椅音响等物品清单;第三,安排好活动负责人以及服务人员。接下来,就是在醒目处张贴海报,挨门挨户动员大家参与了。有些住户推脱有事,我得耐心诚挚的邀请,如承诺帮他们照看小孩,帮忙买菜,活动现场提供冰镇饮品。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沟通交流,善于了解不同居民的实际需求,以诚动人。几天的上门邀请,大家的态度由冷漠到关注,积极性挺高。八月的夜晚,热气慢慢散去,小区的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或下棋,或打牌,或散步,或跳广场舞,怡然自得,乐在其中。我加入广场舞的队伍,帮阿姨们放放音乐,搬搬桌椅,拎几瓶矿泉水,事情虽小,但这种简单的交流却能真正打动人心。她们的快乐感染到我,身心都轻松愉悦起来。无论动作是娴熟曼妙,还是错乱笨拙,每个人都在认真的踏着自己的节拍,舞动自己的快乐。我见到一位老奶奶,跟在队伍后,跳得十分卖力,正如她对身边的人所讲:“人奋斗一辈子,不图名,不争利,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幸福的涵义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生活中,要笑对烦恼,适时减压,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快乐,传递希望和幸福。
我的邻居有一对老夫妇,儿女常年不在身边,丈夫中风多年,经济上虽宽裕但生活得非常落寞。我每周抽半天时间陪这两位老人,刚开始只是读读报纸,唠唠家常,但总是我说个不停,他们礼貌的应上几句。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们总说没有。我想,两位老人经济上宽裕,吃穿用度不用操心,老爷爷的病虽难治,但政府和子女做保障,医药费不愁。精神上嘛,老人家看看电视,我再讲点趣闻乐事,应该有所改善。
篇4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社区服务活动的报告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篇5
成员:遵义医学院“春晖”服务大队社区小队
英语系:xx
临床医学系 xxx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为社会服务,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在实践和贡献中体现自身价值,不断拓展社会活动范围,挖掘自身潜力,明确目标和历史使命,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
200*年8月1日~8月10日,我参加了由遵义医学院团委组织的“春晖”行动。短短十天留下了的是烈日下的厚重记忆以及社会实践带来的启迪和成长。有些感悟和学习到的知识我将终生受用。理论联系实际,磨砺自己的品性,成长才干,联系群众,感受收获的喜悦,塑造人生价值观,社会观,从而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
次此活动我被分配到了社区。社区位于上海路中段。上起自荷花池,下抵于山水龙华家园。和11个社区一起受管辖于上海路街道办事处。社区内有上海路实验幼儿园。工商银行,上海路社区医院,水果批发市场等便民设施。附近有几所学校,分别是:遵义航天中学,遵义师范学院,遵义高等卫生职业学校以及航天职业学校等。这里是遵义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发展中心。
统一着绿色衣服,白色鸭舌帽。我们的行动不仅代表着自己,同时也代表了遵义义学员的风采。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争取到次此锻炼的机会,和师兄师姐门一起度过这个充实的暑假。在社区朱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拉到社区,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受到了社区居委会十多名办事人员的欢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在各位叔叔阿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不仅顺利的完成了工作任务,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认可和喜欢。
这十天里,我们五名成员或分散或集中工作,负责不同的项目。每天早上9点不到就守侯在居委会楼下等待主任安排工作或是自己主动提出要求工作的内容。大家严格恪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主动争取。本着服务的态度和自我锻炼的目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整理和完善了各类质料,并且以板报的方式,普及了医疗保健知识,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我的工作丰富多彩。在社区主任的联系和帮助下,我得到了两天到社区医院见习的宝贵机会。在这繁忙的两天中,我连续两天中午没有吃午饭,以饱满的的热情和求知的精神,从陌生到熟悉,与这里的医患和护理人员,医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受到了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开拓了视野,也学习到了很多实际运用。比如我学会了如何叠手套,如何打针配药。其中最难忘的应当是自己给自己第一次扎针的经历。当我身捉白衣忙碌与病患中时,“天使的职责告诉饿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医学事业,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当具备的品质。我们必须确保自己的医术不会给病及其家属带来伤害。
以后的几天,我做过文秘,做过电脑打字员。还承担了我们社区和茅草铺社区的部分板报工作。我们学以致用,受到了小区居民的尊重和喜爱。原来每一个人的付出总会有收获,不能忘记的是幼年求学绘画的经历,现在的我能够有一技之长,得到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任务,这难道不是自的我的一种价值吗?这也是本次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暑假的社会实践,代替了以往暑假中百无聊赖的失落和无可奈何的叹息,光阴浪费在这上面未免太过于可惜。我们的青春应当是充满激情!社会时间提醒和鞭策着自己的生活步伐,一切按照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也改掉了暑假里嗜睡的坏习惯,给我的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短暂的十天学习为我所学和所用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是一段重要的经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在队员的交流中,在自己的感悟里,我的夹击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份甜蜜的收获和喜悦之情,是一种精神食粮。在别人眼中的无谓举动,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其中的幸福。
真诚的问候,主动的学习和探求让我很快的熟悉一个陌生的环境。用自己的信心和热情去面对生活和朋友是我成功的秘诀。学习做事做人同等重要,虚心求教是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捷径。
篇6
(一)机构布局 中心严格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五统一”的要求进行了统一的环境打造。坚持开展“六位一体”服务项目,设置了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理疗室、妇女保健室、儿童保健室、输液观察室、预防接种室等,现有诊室7间,床位20张。安置了直达电梯方便无障碍出行,为居民及时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在大厅候诊区域设置了咨询台。为创造整洁的内环境,中心与物业公司签订绿化、清洁外包合同,定期对绿色植物实行更换和养护;按照5S标准对清洁卫生进行管理;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理流程,严格执行垃圾袋装化,保证了中心环境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我中心是“无烟单位”,在醒目位置张贴禁烟标示,达到“四无”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 中心现有卫生技术人员34名,包含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5名,执业中医师4名,公卫医师1名,其中注册为全科专业的执业(助理)医师2名,另有注册护士14名。在所有医护人员中,中级职称中医类执业医师1名,中级职称临床执业医师3名,14名护士均为护师或护士职称,未取得职称人员4名。全部人员均按劳动合同法签订了劳动(或劳务)合同,履行了相应的用人职责。中心从2008年开始制定并完善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每月定时开展了绩效考核,并严格按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奖金。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制定了人员外派进修学习规定、人员培训规划及年度计划,每年组织员工按要求完成了继续教育任务。因人员均属临聘人员,流动性较大,现具有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员工仅有8名,仅占所有医护人员的28%。
(三)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收费管理制度》等各种财务制度。严格规范会计人员职业行为,设置了内审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设置了物价管理员。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财政专项收入专款专用。中心所有医疗收费项目、药品价格明细目录每天通过门诊大厅电视滚动播出。对成本进行医疗成本核算和药品成本核算,开展的业务活动所需费用全部按科室分类,月末逐笔核实核算并按支出明细逐项向各科室进行分配。
(四)文化建设 制定《综合管理办法》及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员工行为规范、诊疗规范、职业道德的管理,严明工作纪律。设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政务管理委员会等监督考核机构,每月进行精神文明查房、绩效考核,并针对各科室及岗位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仪容仪表、精神风貌等项目进行政府、群众、病人、内部顾客满意度的测评,听取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员工诊疗规范、职业素质、行为规范。
注重实施人文管理,与员工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中心的目标和利益统一起来,着重了以“自励、奉献、感恩”等为核心内涵的团队精神的培养。
改进了员工医德医风档案,将医德医风纳入每月绩效考核中,考核结果记入员工医德医风档案,并与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对出现问题的科室或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实行一票否决。在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实施过程中缺乏计划性,还需进一步改进。
(五)信息管理 以“亲人般的全面关怀,朋友式的服务关系”为服务理念,坚持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和便民性,制定了信息公开制度,利用大厅电视公示中心诊疗项目、诊疗价格、药品价格、医生信息、就诊流程、免费公共卫生服务等关键信息。网络接入沙坪坝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医生诊疗及公卫服务电子化、系统化、动态化。
二、公共卫生服务
(一)居民健康管理 2011年1-12月通过门诊患者就诊、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入户筛查等形式共为辖区12091 人建立、更新了居民健康档案,截止2011年12月31日辖区居民建档率达88.76%,健康档案合格率为90%,电子建档率达90%以上。
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辖区人口数统计局的数据与街道派出所提供的数据不一致,增加了筛查建档难度。我中心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理解,出现建档不配合甚至提供虚假个人信息等情况。另外,因系统问题,居民健康档案更新等一些情况不能很好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子档案建档率。
(二)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中心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健康小屋、多媒体播放设备等工具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每天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至少8小时。举办44次健康教育讲座,6次重大节日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共惠及24594人次。
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对疾病形成因素和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较低,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力度。
(三)预防接种 0-6岁儿童建证率100%,疫苗接种率99.2%,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率100%。
(四)传染病管理 辖区全年无聚集性传染病的爆发,传染病疫情报告率、及时率均达到100%。
(五)儿童保健 新生儿访视率95%,儿童健康管理率99.5%,儿童系统管理率较好的完成预定目标。
(六)孕产妇管理 孕产妇健康管理早孕建册率因辖区孕妇流动性大,又可以自由选择待产医院,信息渠道目前存在遗漏。产前健康管理率也因辖区流动人口多,孕妇流动性大,管理存在一定困难,人员意识和经济状况不均衡。产后访视率95%。
(七)老年人管理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2.68%。65岁以上老年人年检率较低,主要是辖区人口流动性大,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很多老年人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免费体检政策存在顾虑而不愿年检。
(八)慢病患者健康管理 2011年中心高血压建档率为65%,规范管理人数2883人,血压控制理想人数2943人。糖尿病建档率100%,规范管理人数1399人,血糖控制理想人数1604人。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率较低,主要是辖区人口基数较大,如按沙坪坝区社区诊断报告19.5%和4.8%的发病率计算,截止到2011年底还无法完成。现因公共卫生人员不足,加之一部分居民为获得免费体检而故意捏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回访时却否定病史,造成规范管理率下降。
(九)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建档率24.7%。规范管理率94%,患者显好率92%。
(十)中医药应用 中医体质辨识率100%,但因为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有自由选择药物的权利,且中医药在针对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的使用时疗效较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使用。
(十一)卫生应急管理 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并开展了培训与演练,但在相应记录上还有待完善。
三、基本医疗服务
(一)医疗费用
2009年,业务收入1492277元,服务25306人次;2010年,业务收入1994922元,服务31248人次;2011年,业务收入2786327元,服务39141人次。门诊次均诊疗费用增长了15%。
(二)质量管理 认真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医护质量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了符合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方案,改进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考核办法,严格遵守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通过每月行政查房、院科两级督查,突发应急事件演练,组织岗位技术练兵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医护管理质量。医疗文书书写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护理质量方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检验室的各项检验试剂质量均符合要求,并开展了实验室室内质控工作,院感方面指派专人负责。不足之处是各种申请单书写的规范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三)合理用药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按国家规定基本配备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完全实行零差率销售。落实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每月处方点评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导临床用药。不足之处为抗生素处方比例和静脉点滴处方比例偶有超标现象,还需加强改进。
(四)康复服务 建立了残疾人工作康复小组,配有专门的康复理疗医师,制定了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严格执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三个一”工作方针,为残疾人服务。为克服业务用房紧张的困难,将康复设备转移到原有的一条闲置走廊,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康复长廊”。不足之处是还要加强完善残疾人健康档案。
(五)中医药服务 单独设置了中医诊室、康复理疗室,通过悬挂标语和名老中医画像、健教宣传等方式提高中医药知晓率。聘请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副教授到中心坐诊,很受辖区居民欢迎,中医门诊量不断增加。近期又聘请了专职中医师,满足辖区居民需求。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中医内容的健康教育,发放中医健康教育资料,宣传中医药防病和保健知识。制定了一系列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开展了中药、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穴位注射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各项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为辖区居民服务。不足之处是利用中医药开展康复工作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目标
篇7
1.优化中心环境布局。诊查室和治疗室等增加了体现保护服务对象隐私;按无障碍设计要求设置通道;医疗和保健分区布局合理;对各功能科室及服务流程进行规范设置,方便患者。
2.改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和设施能够做到清洁、舒适、温馨,卫生间设施良好,干净整洁、无异味;挂号、收费、药房、检验等科室均设立开放式服务窗口;有服务等候区,并配备了适当座椅;在机构内全面实行禁烟,设有醒目、规范的戒烟标识,中心人员无人员吸烟、地面无烟蒂。
二、科室设置(10分)
中心设有以下科室
1.临床科室: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
2.预防保健科室: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教育室、免疫接种室分类设室,妇女保健室和儿童保健室。
3.医技及其他科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西药房、中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观察室、输液室有电视,有躺椅并配备了空调。
三、基本设备(10分)扣1分
1、无煎药机
2、无中药饮片调剂设备
整改措施:以上两种设备已做计划,准备购进。
四、人员配置(20分) 扣4分
中心注册的在编人员名单、执业医师资格证、执业注册证、职称证书、资质证书、等相关资料 由中心社区办进行整理归档。
1.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具有国家法定的执业资格,无非卫技人员从事卫技工作,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90%;(4分)
2.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4分)扣2.5分
2、1中心有1名全科医师、按标准缺5名。
3.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其中至少具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注册护士。(3分)
4.至少有2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2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卫技人员中5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3分)扣1.5分
4、1中心有1名副高职称医师,按标准缺1名.
4、2中心无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按标准缺2名。
整改措施:以上三项缺项已向上级医院(同煤二医院)打报告,
申请调配相关人员。
5.具有与所开展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设病床的,每5张病床至少增加配备1名执业医师、1名注册护士(3分)
6.医务人员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学培训,取得相应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3分)
6、1人员培训。根据中心发展需要制定了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使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比例≥95% ,继续教育达标率≥96% 。
五、基本医疗服务 (100分)扣3分
1.健康教育:(5分)
(1)有社区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总结及效果评价。
(2)健康教育活动情况
①每年发放不少于12种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资料 ②每年播放不少于6种的健康教育音像资料 ③每年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内重点人群或重点健康问题,开展不少于9次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 ④按照标准设置健康宣传栏,内容每2月更换1次。
(宣传栏标准:至少2个、面积≥2㎡/个,设在明显处,宣传栏中心距地面1.5-1.6m。)
⑤每年举办不少于12次健康知识讲座。
2.健康档案:(8分)扣3分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
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无随意涂改。辖区居民档案建档率达到80%;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60%,健康档案合格率达80%。
①、1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低
整改措施:中心已更换了网线,确保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标。②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隐私,防止信息外泄。
③健康档案具备真实性、连续性。
④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内容一致(出现三项以上不统一即为不一致)。
④、1个人信息新版纸质个别未更换
整改措施:陆续全部更换完善
3.社区诊断:(3分)
按照社区卫生诊断要求,每3年开展一次社区诊断。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掌握本社区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态势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做出社区诊断,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计划,并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有调查资料和分析报告,监测实施成效,做出效果评价。
4.慢病管理:(20分)
①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慢性病管理。
②制定社区慢性病管理制度,建立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的比例≧90%。
③对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而血压增高又不能确诊者,至少进行三次非同日追踪随访,做好登记,记录在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登记本上(跟踪日期,血压值),同时完善电子档案;不能确诊者,建议上级医院诊断,明确确诊时间,做好记录,对确诊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④掌握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人数,并登记管理,对确诊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每年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并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通过随访掌握慢病控制情况。
⑤高血压病人健康管理率≥60%,2型糖尿病人健康管理率≥60%。登记管理能方便的统计出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5.老年人健康管理:(2分)
掌握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率≥80%。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慢病管理;对发现有异常的老年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定期复查。
重性精神病管理:(2分)
对辖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辖区重性精神病病人管理率≥40%。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居家的重性精神病人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计划免疫:(8分)
①加强门诊管理,掌握辖区7岁以下人口基础资料,做好疫苗领发、使用、异常反应、咨询指导及双签记录;做好消毒和冷链设备管理记录。
②预防接种室布局合理,分苗分台。
③接种人员有接种合格证书。
④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簿)率≥95%。为适龄儿童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进行常规接种,以辖区为单位单苗接种率≥95%。强化免疫接种率和群体性接种率≥95%。
8、妇幼保健:(20分)
(1)设立妇女保健室,配备专职妇女保健人员。掌握辖区育龄妇女、孕产妇的基数及分布(有登记册),开展优生咨询,宣传预防出生缺陷知识,为辖区内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2)为孕早期妇女建立保健手册,规范开展孕期保健及产后随访,早孕建册率≥9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98%。产后访视率≥80%。(3)开展妇科常见病的普查、防治及随访。
(4)设立儿童保健室,配备专职儿童保健人员,掌握辖区儿童数量及分布(有登记册),为辖区内0-6岁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辖区内0-6岁儿童保健册建册率≥95%。
开展新生儿访视,辖区内新生儿访视率≥80%
对辖区内0-6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
(5)开展儿童常见疾病防治指导,对儿童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及体弱儿、高危婴幼儿进行转诊及专案管理。专案登记管理率≥95%。访视记录表,填写完整、正确,及时录入存档
9.计生服务:(2分)
具有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开展相关服务: (1)有专用的计生服务场所及相关设施 (2)有药具展示柜及相应的避孕药具 (3)有计生宣传资料架及相应的宣传资料 (4)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的科普宣传、讲座、咨询、技术指导相关服务记录。
1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5分)
(1)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病例登记、转诊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
(2)协助专业机构开展疫点处理,排查密切接触者,留观随访,指导病例家庭落实消毒预防等措施。
(3)配合专业机构对辖区内的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管理,开展相应健康教育。
11、卫生监督协管服务(2分)
协助相关公共卫生机构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及采供血等协查和信息报告
12、基本医疗:(18分)
(1)实行24小时门诊、住院及值班;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2)开展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根据居民健康需要提供上门服务、出诊和预约服务,提供连续的跟踪随访,及时主动进行分类干预。
(4)与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有合同、有转诊记录。
(5)组建全科团队,各团队责任区域明确,职责任务明确,服务落实到位。团队覆盖中心所辖区域(团队成员包括执业医师、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
(6)治疗室、处置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设置,分区合理。
(7)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做到“小病在社区
13.康复:(3分)
(1)有专用场所及相关设备、设施。
(2)对辖区残疾人进行管理登记,开展残疾筛查及诊断。
(3)全面掌握辖区内残疾人的数量和康复对象的服务需求,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有计划、评估、康复训练记录
(4)指导残疾人进行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
(5)开展运动治疗、理疗、传统康复治疗等
(6)为社区残疾人及其亲属举办康复知识与技能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
(7)开展躯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评估和训练
14.中医医疗服务(2分)
开展中医医疗、康复、保健服务。
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适宜技术、康复等服务,中心配备不少于50种的中成药;
六、服务质量(20分)扣1分
1、建立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机构,制定质量管理办法,定期对医疗、护理、院感、医技、药剂、各种医疗文书等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措施(5分)
2、门诊处方、病历等医疗文书合格率≥90%;(合格率=病历、门诊日志、处方、各种申请单书写合格的文书数/抽查文书数×100%)(3分)
3、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制度,严格各项制度的落实
(1)医疗废物管理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相关的资料和记录。(3分)
(2)一次性医疗物品管理落实情况。
(3)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4)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医院感染率≤10%;
(5)合理使用抗生素,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规范输液管理(2分)
5、三年内无无责任医疗事故发生(2分)
6、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85%。卫生技术人员综合满意度≥85%。(3分)扣1分
七、内部管理(20分)
1、有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各项规范,并严格执行;(3分)
2、有药品、财务、设备、后勤等管理制度,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考核、有奖惩措施;各种抢救设备和仪器保持完好状态。有设备维护和使用记录。有急救药品登记记录,药品在有效期内。
特殊药品的管理,(3分)
(1)购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必须经药品监督部门批准,
(2)有专人负责特殊药品的采购和保管 (3)有特殊药品报废销毁制度
3、信息公开:服务辖区范围和辖区居民基本情况;业务科室名称、布局,门急诊挂号、就诊、取药、交费等事项的流程与服务地点;卫生技术人员名录,服务团队及负责区域;(3分) 门诊服务内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收费价格、药品价格等进行公示;有服务监督电话,有服务预约电话;
4.各类人员岗位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员竞争上岗,工作人员职责明确.对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有记录,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3分)
5.日常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统计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有关卫生信息,数据准确。(3分)
6.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挂号、收费、取药、疫情报告、健康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3分)
7.中心对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对非所属的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指导、考核,及时、全面收集汇总辖区内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信息 (2分)
以上是我中心经召集相关责任人和科室对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考指标体系标准逐条进行自我评议初步结论,自评得分191分,
争创“全国示范社区卫生中心"
随着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逐步深入,我中心近日召开了动员大会,中心全体班子成员和各科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为推动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会上大家纷纷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从人员配置,药品管理,工作制度,医德医风,信息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中心主任白玉忠提出,创建全国示范卫生中心关系着中心今后的发展,是今年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要进一步树立主人翁精神,加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针对争创存在的问题,认真仔细研究,加以解决,继续发扬中心团结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各尽所能,使中心创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推动中心更好更快地发展。
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8
参与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出墙报、进行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清理绿化带内随意丢弃的垃圾;
清理社区内墙面上张贴的广告;
服务孤老,为社区孤寡老人做家务事;
收集社区废品卖掉处理,将挣的钱用于社区公共建设;
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小朋友开展读书学习。
实践心得
今年寒假我参加了假期社区服务活动,虽然五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五天的实践,使我有了些关于社会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锋。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大学生寒假社区服务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在父母羽翼下成长的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在社会上用双手来收获什么。到底我能干什么?心理上总有这样的疑问,寒假社区服务就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平台,迎接未知,考验自己,把想象和实际联系起来,看看自己是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篇9
·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操
众所周知,社会是政治思想教育最生动最有效的教材,其中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重要的组织形式。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不仅勇于实践,渴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才,而且关注社会,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道德情操。[1]43
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守独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陪他们聊天、散步,帮助他们打扫卫生,为他们表演节目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了这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况,心里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认识到在当前中国老年化日趋扩大的今天,改善这些特殊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人集体行动起来。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奉献给社会,特别是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进而在对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祖国建设的参与意识中,使自己的道德情操逐步升华。
· 在反思总结中增强公益意识
“最高形态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无教之教’,而形成无教之教的唯一途径是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自我教育的要求是要学生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对象’去时时反省、改进和提高,获得自我反思、评价和学习的机会。”[2]136因此,如果要让学生从他们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中学到东西,那么服务活动后的反思总结是关键性的。
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不仅为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同时也为高中生提供了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通过反思,使学生了解了公益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更加明确了它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意义,提高了他们价值判断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使认知和情感得到了更为紧密的结合。二者相互促进,最终使学生了解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了解了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生成了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在他们记述自己参与社区服务的心得时,“更多真情﹒更多爱心”成为主旋律。在增强公益意识的同时,更加关心和参与身边的公益事件。
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学校和家庭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自我”,在精心指导中“发展自我”,在有效评价中“突破自我”。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参与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在活动参与中培养道德情操,在反思总结中增强公益意识。
篇10
服务性学习区别于传统的社区服务活动,传统的社区服务活动,如清洁社区、扶残助孤等活动,一般由学校安排或获得学校支持,但没有以学校课程为基础。服务性学习强调的是立足社区,为社区提供服务,而且是以课程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将社区服务与课堂教学结合,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组织层面强调在服务活动中,通过固定时间的、有组织的思考或归纳、总结性分析帮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张旺,2006)。
二、服务性学习之优势
首先体现在其社会性。服务性学习把社会服务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调课堂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使学生在服务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与社区人员一起分享的方式来学习、夯实专业技能,在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从服务对象中获得成就感,这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对于促进和激发学习兴趣非常有益,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成分(王永峰,2009)。另一方面,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不同背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应变能力及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为日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服务性学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精神,培养公民责任感。
其次,体现在其学习形式的开放、分享协作性。(1)与团队成员协作体现开放、分享。服务性学习中,学生提供服务往往通过团队的方式进行。显然,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程度越高,服务活动进行的越顺畅;把普通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生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师教”逐渐淡化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服务内容、方式和活动的安排都是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而且是在团队成员一起分工协作的开放情境下学习,不仅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精神。(2)为不同背景社区人员提供服务体现开放、分享。服务性学习将学习地点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场所,学生可以与不同性别、不同学识能力的群体、个体接触,可以了解多种职业,了解各种职业的不同工作内容,专业技术的多种应用形式;从而获得的经验性学习体验,不仅促进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更能增强对工作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热情。(3)服务内容、学习内容体现开放、分享。服务学习的开展是两个主体需求的有机结合,其一即是学生,其二即是社区的服务对象,服务活动既要达到教学目标,也要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切实起到帮助社区人员改善生活的作用,因此服务学习的设计及实行,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可以做出多元选择,也会根据服务对象需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服务内容、活动的安排。
最后,服务性学习的优势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和谐发展有赖居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有赖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服务性学习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服务,通过精心设计、安排的服务活动,解决社区人员的实际问题,满足社区的实际需要,实现对社区物质、人文环境的改善与提高。
三、基于服务性学习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会计专业借助地处广州的地缘优势,旨在培养能适应广州及周边珠三角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分析、检查能力,能胜任出纳、会计核算和审计等岗位的财会人才。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服务性学习模块,目的是以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过程为主导,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教学活动,突出会计专业核算、分析、检查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服务风尚,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可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达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并进的效果;而且更是为贯彻“立足广州,根植社区”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以较强的人文素养,践行专业服务社区,造福社区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基于服务性学习的核心技能提升路径
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分四阶段进行,分别是:单项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由单项到综合,由技能到能力的培养路径,实现核算能力、分析能力、检查能力的三大核心能力的提升。在课程组织形式上主要是“理论+实践”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两种形式。显然,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控制,核心是知识传授,知识应用培养模块,以及综合素养训练模块,这里的综合素养指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是包含学习、沟通、交流等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培养,在走出校门之前,走上社会工作岗位顶岗实习之前必不可少,借助服务性学习所体现的社会性、分享、协作优势,服务性学习模块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凸显。
(三)服务性学习模块
服务性学习模块包括单项模块和综合模块(如图1所示);单项模块主要是基于会计专业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构建,基于出纳岗位、会计岗位、财务分析岗位,结合课程构建了如何辨别伪钞、家庭账怎么记、个人工资怎么算等服务活动,活动所包含的实践内容与基本要求见表1。综合服务模块的构建可以借助广州的龙头地域优势,选择与社区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
四、会计专业服务性学习模块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组织与教学场地
单项模块实践方式:在单门课程中,融入服务性学习模块;如在出纳技术训练结束时,可按班分组设计服务方案,同时进驻几个社区,开展出纳岗位的服务性学习活动,根据活动反馈结果,包括社区服务对象、服务活动主体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纳、讲解、指正、辅导,然后再实践的过程,在不断地PDCA(计划、实践、反馈与提高、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综合提升,并且使社区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综合模块实践方式:综合实践模块在四个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由教师带队参加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合作项目,在合作过程中,不仅教师可以掌握行业内该专业的先进技术,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企业专项,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同步骤。
(二)服务性学习的师资队伍
服务性学习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学团队合理分工,要求专业中教师要有约三分之一来负责第三年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包括与社区沟通,寻找社区合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事务。由这些教师代表学校,主动去寻找合作企业,建立学生综合服务实习单位资源库,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合作渠道;并且也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师要有约15%到校外进行培训,与企业项目经理一起合作,完成项目,不仅可以更新知识,提升职业能力,而且可以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同步骤,真正实现零对接。
(三)服务性学习的课程考核评价
服务性学习的课程考核评价,要对专业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事前方案筹划,事中活动实施中专业素养表现与人文素养表现,事后活动总结撰写三个方面进行考核。首先是对服务方案设计进行考核,包括方案的内容完整性、合理性、可行性,展板、宣传海报内容及设计等。其次是服务实施过程,如各小组的出勤情况、服务过程表现,专业知识解释与展示、专业技能展示与指导、人文素质表现等。最后是活动报告撰写,关注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收获,帮助其及时总结与归纳;并且在考核中,应注重服务效果,要把受众的反馈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以反馈为主,占70%。受众的反馈也应予以量化,主要从五方面来评价:(1)工作态度:工作之投入和自发性、学习之积极性;(2)可靠度:良好的信誉;(3)工作之效果、透彻及准确程度;(4)工作效率:能够如期胜任有关工作;(5)主动性:创意与独立。
参考文献:
1.张旺.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述评.上海教育科研[J].2006,(1):31-33.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也是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以英国《济贫法》为标志,早期公共服务主要针对特殊人群,以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二战后伴随着各国国内社会问题的增多,国民对社会服务需求的上升及各国经济的复苏,欧美各国开始了大范围的社会服务普及运动,社会服务的立法和实践得到极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影响,西方各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果捉襟见肘,每况愈下。由此,英美等国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率先开始了政府部门的民营化改革,并引领了波及全球范围的公共部门改革浪潮,其中机构化(agencification)运动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8年,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宣布批准《改善政府管理:下一步方案》,标志着创设机构(executive agency)的开始,随后相继成立了130多个机构,[1]政府宣布将把90%的公务员转到机构。这些机构执行着政府不同性质的职能,所涉及的公共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如社会福利的管理、狱政的管理、证照的审核签发、救济金办理、就业管理、会议服务、军需供应、工商注册、专利保护、破产服务、标准计量、地产登记、药品管制、天气预报、农牧渔业服务等。[2]随后,这股风潮一直从欧洲到北美继而波及亚洲和非洲。机构化被视为是政府行政系统内部决策与执行的分离,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服务需求增多而导致的政府职能扩张与政府机构精简压力之间的矛盾。
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经济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问题与社会服务的需求激增。政府面临精简机构与提高服务质量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之下,如何在控制政府规模的同时满足公共服务需求,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社区作为承接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我国部分地市根据政府的要求,做出大胆尝试,探索各种不同的社区服务形式,产生了一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社会组织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来看,社区组织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如何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整合社区服务载体,重构社区治理结构,以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社区公共服务的基本形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社区公共服务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为目标,以社区服务机构为主体,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提供公益、公共服务以及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无偿、低偿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服务。[3]福利性和公益性被视为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1987年民政部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城市社区服务会议,1989年在杭州又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此后,社区服务广泛兴起,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壮大。伴随行政体制改革及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社区越来越成为承载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和居民自主服务的基础平台。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几种代表性的服务形式――服务大厅、流动服务站及为民服务模式,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也呈现出阶段性演化特征。
1服务大厅模式。该阶段以建立社区工作站或社区服务中心为标志,基本做法是,在社区设置“敞开式办公、一门式服务、一站式管理”的服务大厅,承接政府部门转移的社区行政管理事务和社区公共服务。这种模式自2000年武汉市江汉区探索实践以来,掀起了全国各地社区体制改革的浪潮,先后出现了诸如上海模式、铜陵模式、北京模式、沈阳模式、盐田模式、南京模式等独具特色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制。这些模式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地区,在改革的侧重点上也各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都是以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为重心,依托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立相应的组织形成一定互动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有学者把其统称为“社区工作站模式”,即“服务大厅模式”。[4]
2流动服务站模式。社区服务大厅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固定区域内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居民的需求。然而,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或者居民居住比较分散的大型社区,服务大厅设置上的固定性限制了其服务提供的可及性。作为对服务范围的一种弥补,一些地区创新出流动服务的方式,即流动站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山场广袤、地域狭长、交通不便、群众办事路途远等问题,采取流动上门服务的方法,为群众提供流动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把事情办好。流动站模式以基层政府为依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流动性为主要特征,在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将社区服务的咨询和信息带到居民家中,就地解决居民的生活难题。另一方面,在贴近居民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动态及需求,将新情况反馈给社区服务机构。作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流动站采取“订单化”的分类管理方式,工作人员从基层政府各职能部门抽调。
3为民服务模式。居民模式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在社区设立居民事务全程代办站,提供政务代办、事务服务。2001年至2003年间,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难问题,浙江省玉环县、重庆市大足县、安徽省郎溪县、山东省莱西市、北京市怀柔区先后开创为民服务。2008年1月19日莱西市的为民服务制获得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在16家中央媒体的集中报道后,为民服务更是广为传播,各地政府竞相开展。从为民服务涉及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居民日常生活急需的各种服务,发生在与居民的日常需求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部门。流动服务站通过延伸服务线打破了社区服务提供上的地域限制,扩展了服务范围。而为民服务制则通过政府内部的流程再造,改变政府的服务理念与工作方式,满足了居民对便捷化、优质化服务的需求。
无论是作为社区服务主体的服务大厅模式还是作为补充的流动服务站模式或是为民服务模式,表面来看,均改变了政府服务方式,提高了服务效率,在社会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度,然而,如果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区管理模式、重构社会治理结构的角度来说,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第一,需求导向不足。社会问题与社会需求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社区居民是社区服务的对象,也是社区服务的目标指向,社区需求结构决定着社区服务的内容、方式和重点。以“需求为导向”的逻辑,体现了社区公共服务的价值所在。经过各地多年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的探索和实践,服务大厅模式的运作已相对比较成熟。然而,以政府指令为导向的动力机制和“自上而下”的行政思维限制了其发展空间。而作为对服务大厅模式在地域上和形式上补充的流动站模式和居民模式,也表现出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中国特有的压力体制、逐级发包、目标管理责任制不仅描绘了政府机构任务实现机制,同样也解释了为民服务的运作机制。[5]因此,无论服务大厅模式、流动站模式还是居民模式,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明确社区服务的逻辑起点,造成需求导向不足。
第二,管理层级混乱。从目前我国各地社区服务实践探索来看,可以划分为分设模式、下属模式、条属模式和专干模式等几种基本类型。[6]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管理模式,还在于没有从根本上理顺社区管理体制,造成包括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社会服务站等多重治理主体间关系上的混乱。流动服务站在本质上是基层政府或各部门的派出机构,居民制在组织结构上,则借助现有的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各组(小区),分别设立服务中心、服务站和点,或依托现有的行政服务中心来运作。[5]从表面来看,服务大厅、流动站、为民服务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呈现互补效应,实际上多重服务载体使得原本混乱的社区管理体制更加复杂。
第三,主体责任模糊。虽然在社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中出现了诸如武汉百步亭、上海罗山会馆这种走在社区治理前列的典型,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合作共治,但是,从全国社区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多数社区中心服务人员仍以政府公派为主,如果加上流动服务站和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则公派比例更高。流动站的服务人员主要是从现有职能部门抽调,站的服务人员同样主要来自现有机构或相关职能部门,员只是起穿针引线或督促作用,这实际上使得基层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进一步模糊了相关主体的责任,同时也加剧了社区管理的碎片化程度。[5]
第四,缺乏灵活性专业性。由于服务大厅、流动站、制的服务人员以公派为主,特别是流动站与点作为基层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在本质上其组织结构与政府部门无异,同为官僚体制。那么,所有官僚体制存在的弊病同样会出现在这些派出机构上。带着管理思维而非服务思维来提供公共服务,造成公益性有余而灵活性与专业性不足,服务质量与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三、服务模式――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应然选择
1改革社区管理体制。近年来在我国社区治理中各地政府一直试图通过组织流程再造来探求整合社区资源的途径,但由于改革理念上的偏差,一直未能摆脱“垂直整合”的传统思路,各种尝试没能从根本上理顺社区体制。城市社区在事实上形成了“两级政府、四级管理”的治理结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7]从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来看,我国发达地区社区社会服务模式可以归纳为体制吸纳型,即以政府为核心,通过一定的吸纳渠道(社会服务方式)、吸纳机制和吸纳平台开始将社会服务的提供职能与生产职能相分离,实现社会服务的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有效分工与合作。[6]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服务大厅模式、流动站模式还是为民服务模式都只是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在管理体制上也摆脱不了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框架。
2011年,民政部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新型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着理念、体制、机制全方位的创新。最根本的是要打破既有的体制框架,理顺管理主体间的关系,重构社会治理结构,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能否打破“体制吸纳型”这一格局,以市场、社会为中心进行体制创新。
自1951年蒂特马斯(RTitmuss)第一次提出“社会服务”概念以来,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已成为当代福利国家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伴随着从早期的补缺型服务向普惠型服务的提升,发达国家的社会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对制的灵活运用,不仅实现了对公共部门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改造,也实现了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
在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的关键阶段,经历着与发达国家的类似阶段,同样面临着政府与社会的系统改革。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服务模式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一般认为,机构是一个由专门的立法机关设立的执行专门职能的官方自主机构,是一个独立于政府序列和公务员体系之外的法定实体。[8]它们是承担行政执行职能的公法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职业范围内的各种活动,并由此承担相应的义务。机构意味着一种“分散化公共治理”[9]局面的出现。
借鉴西方经验,我们可以撤消目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机构或派出机构的社区服务中心、流动站或站,统一打造“社区服务机构”这一综合性的平台。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分类(主要有行政事务类、居务管理类和社会服务类)为基础,将三类服务项目承接出去,在社区管理层面上实现政府决策与执行的分离,基层政府就此脱离具体服务项目的提供,社区服务机构则扮演政府“大管家”的角色。街道办不再作为基层社区管理单位,而是社区发展核心部,专司决策,负责与社区居委会协商制定社区发展政策与规划;社区服务机构则负责社区公共服务具体项目的提供,由此实现政府职能自上而下的“纵向”分权到由里及外的“横向”分权的转变。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社区管理体制上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还能全面推动社区管理体制重心下移的改革。
2构建社区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第一,在人事安排上采取经理负责制、合同制管理。首席执行官(经理)是机构的负责人,该职位向全社会开放,通过公开竞争招聘产生,实行合同聘任制,只对社区发展核心部首长负责,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没有任何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在竞聘别重视吸引私营部门的管理者担当此角色,借此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和工作作风。机构的负责人对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人员任用、工资福利、财务管理等享有自和独立性。社区服务机构(即整合后的社区服务提供组织)与社区发展核心部(即改造后的街道办)的关系,由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
第二,在组织架构上以框架文件和首席执行官为主要构成要素。框架文件是社区发展核心部与首席执行官之间签订的一种协议或工作合同,文件规定服务机构的使命以及首席执行官的职责和权限机构存在的目标,一般有效期为3到5年。框架文件以长期规划和年度报告为基础,社区发展核心部承担制定框架文件并根据年度审查修改框架文件的责任,机构负责人即首席执行官则对既定框架达到最佳结果承担个人责任。[2]
第三,在内部管理上采用以项目制为主的企业化运营。在社区服务的主要类别中,除了涉及社区发展政策方面的行政事务需交社区发展核心部制定以外,其他行政事务和居务管理事项均可交由社区服务机构承担。即便像市容监察、行政执法、公共信息采集等这样的行政事务,社区发展核心部也可授权委托社区服务机构执行。而对于大量涉及社会服务类的项目,社区机构可以着眼于现代化的管理原则,采用企业化管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公开招标,合同出租,启动项目管理,明确业务范围和责任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行政机构从政策的出台到执行均需“对上负责”,委托链条是自上而下的。因此,无论是目前的服务大厅、流动站亦或是为民服务均呈现出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如果政府服务的理念没有根本改变,任何形式上的改造只是换汤不换药。社区管理体制及模式的创新重在实现政府服务理念由目标责任制向需求导向型的转变。社区服务机构作为社区服务执行机构,直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居民是委托人,而机构是名副其实的人,承接居民交办的事项。
现存的三种主要社区服务模式表面上看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实际来说却使得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单从不同地市社区管理模式之多就足以证明管理体制本身的混乱。而服务模式意在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与一门化管理,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彻底变革,通过整合现存的各类社区服务载体,从而打破职能壁垒,理顺管理体制。社区服务机构的设立一方面分解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防止因政府社会服务功能扩大而导致的机构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对合同制在不同领域的广泛运用会带来全新的公共治理格局,重构社区治理结构。
采用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社区服务机构,将服务出售给最适合的组织去承担,后者可以是非营利组织、私营企业,由专门人才和部门完成技术性、专业性的工作,引导社区服务朝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而这正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谭康林.欧洲国家的机构治理[J]. 欧洲研究, 2010,(2).
[2] 王玉明.英国中央政府执行机构改革[J].地方政府管理, 2000,(5).
[3] 刘志昌.转型期构建社区公共服务模式探讨[J].理论界, 2005,(12).
[4] 詹成付.社区建设工作进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491-498.
[5] 雷尚清,刘蕾.为民服务:演化逻辑及其困境[J].中国行政管理, 2012,(12).
[6] 林闽钢.我国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和机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3,(3).
篇12
早在1988年,上海就开始实施政府购买就业岗位,购买培训成果等中介服务的事情,但真正意义上的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1]。1995年,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兴建了罗山市民休闲中心,为了提高休闲中心管理效率,该局不采取依靠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等传统社区组织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协商,委托给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由其为当地居民提供社会交往、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享受公共福利服务的公共场所。这种购买打破过去只向市场企业购买服务的模式,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走向多元,而政府购买服务由此第一次进入实践。2000年,上海又率先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要求。紧接着卢湾等6个区12个街道开展依托养老机构进行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并逐步从养老、社区卫生扩展延伸到就业、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甚至整体化的运营。2002年,普陀区长寿街道成立民间组织服务中心,通过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方式探索社区民间组织管理模式,这种卓越探索使其在2008年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9年又获得首届上海慈善奖。2003年,上海市政法委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组建新航、阳光、自强三个民办非企业组织,从事禁毒、社区矫正、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2]。2005年,浦东社会发展局引进民办非企业性质的 “上海成功教育管理与咨询中心”,管理新区的郊区学校东沟中学,并以契约方式委托新城教育事务所,按照“安全、规范、质量”的要求,对全区23所民工子女简易学校进行监管。2006年,卢湾区提出基层社区应有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打浦桥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单位与民办非企业的华家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签订了购买协议,打浦桥社区的公共财政投入包括:硬件设施投入、实体运行日常费用以及人员费用等,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3]。
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又与民办海川学校、阳光慈善救助社、街道老年协会等8家民间组织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后又与32家培训机构签订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协议。此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金规模和项目类型迅速扩张。2007年,浦东民政局安排3000万元资金,将30多个公共服务项目委托100余家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中介机构。2008年,上海静安区购买上海静安公益场所管理服务中心的社会服务,对静安区免费开放的14个学校、29个篮球架和昌平路上新建的笼式足球场实施场地管理,主要在秩序维持、保洁、体育指导、预约等各方面事务[4]。
二、上海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一) 类别多、范围广、发展速度迅猛
发达国家购买公共服务包括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社区、养老、就业等,美国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甚至包括了道路修建、治安消防。我国由于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不健全,有资质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数量较少,导致公共服务领域、规模和范围都异常狭窄。总体说来,上海政府公共服务购买虽涉及行业与管理类行政事务,但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与管理类,可参见表1[5]。
从地域上看,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政府购买发展最成熟和完善,不但第一个进行公共服务购买实践,还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文件,譬如《关于促进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浦东新区民间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浦东新区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等等,在购买过程中还委托第三方对社会组织项目进行合作审查,并跟踪了解社会绩效评估,最关键的是将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了资金的稳定。目前浦东新区购买公共服务的种类已达18大类、68子项目。
上海市政府购买服务实践的资金支付方式呈多样化:一是专项业务基金。如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与区县民政局两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出资,以上海市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招投标平台,按比例配套使用福利彩票公益金,购买社区安老、救济、扶优、助残服务以及其他社区服务。还有,上海市经委从2005年起年均10%左右递增1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购买行业协会服务。二是预算外资金。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购买社会组织在社区文化体育方面的服务;三是财政预算。除浦东外,闵行区每年财政用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资金达1000万元。
(二)注重平台建设,推进社会组织的发育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说明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治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契约或者伙伴关系已是大势所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要相应的实现机制,这就是平台作用。譬如普陀区将全区300多家社会组织的日常管理、党建工作和婚介机构监督及家庭收养的评估等职能转移给区、街道、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还譬如浦东区积极搭建政社合作互动平台,构建市民中心,任何重大决策、事项都通过该中心提前征询意见,政府与市民、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企业交流和互动都在平台交流,而这个中心运营也由政府购买浦东区社工协会服务实现。2008年,上海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通过公开竞标方式获得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托管权利,政府采用整笔拨款方式投入,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现已成为上海最大社区服务中心,并成为全国社区服务中心的示范窗口[6]。2007年,静安区区委、区政府及时提出对静安区社会组织实行枢纽式管理的构想,即发挥联合性社会组织作用,以政府委托授权的形式,对区、社区(街道)、系统社会组织实现归口管理和服务,形成了“1+5+X”民管民的枢纽式管理机制,其中“1”是指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5”指全区五个街道的社会组织联合会,“X”指全区各行业条件的社会组织联合会, “1+5+X”已经成为培育和服务各社会组织的平台[7]。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仅实现了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还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型,进而促进市场和民间组织发展。根据上海民政局统计,上海已注册的社会组织高达10200多家,而未经注册草根组织更无法统计,但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非常稀少。为此,浦东新区根据自身特殊情况做出积极努力,推动成立了社区专业服务组织(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综合治理类社工组织(中致社区服务社),促进了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还制定了专门性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对行业协会、民非单位的培训机构和养老机构,从建设、运营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目前浦东新区各类社会组织总数超过660余家,备案群众团体3000多个。上海市黄浦区2007年登记民间组织373个,其中社团9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78个,购买服务主要集中在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项目和社区为老服务项目上。
(三)购买的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正逐步从城区向乡村延伸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城区,但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郊区城市化,乡村的公共服务需求也在提升,这也需要政府通过购买形式予以实现。这种购买要实现成本—效益的有效性需要几个条件:地方政府有财力购买公共服务、地方政府有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观意愿、地方有相应的社会组织为政府提供其所要购买的服务且形成竞争性市场。满足这些条件的乡村地区并不多,但上海发达的服务体系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条件。上海松江区为了让村民享受方便、快捷、优质、廉价的公共服务,全面推行小超市、小戏台、小药箱、小学校、小窗口、小交通“六小工程”,但与城区社区公共服务不同的是,“六小工程”提供服务的载体是村委会、学校等组织机构,如小学校是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机构服务的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性人才培养,着力提供农民市场就业竞争能力[8]。上海浦东新区对涉农社会组织给予4万元的开办经费、运行费和房租补贴,以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提供的多样化。上海奉贤区购买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区域型政府补贴培训项目”,如养老服务、老年活动室和服务社,财政支付其服务员岗位和保险费补贴,解决了老年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满足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需求。此外,上海还准备在有条件的乡镇和区县推行社区保洁、居家养老、社区教育、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中介机构的评估鉴定等方面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
总体说来,上海通过对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购买,使政府的改革意识和竞争观念得以加强,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政府在逐步减少事务性工作的同时,也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上海购买公共服务的不足之处
作为舶来品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全国各地的实践各有千秋,上海的购买工作主要是面向社会组织进行,其购买过程的缺陷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第一,面临合法性问题。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明确规定,2002年6月国家出台的《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采购范围为,依法指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虽然“服务的行为”包括公共服务,但对服务的理解仅限于政府自身运作范围,比如后勤、信息化维护等等,而政府为公众提供的服务并没有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上海市意识到这一问题,一些区县为此做出了改革。除上述提及的浦东新区规范性文件,2008年,静安区民政局、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静安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新增)公共服务项目资质的规定》,对购买服务的流程、评估和标准做了规范。2010年,闵行区人民政府转发了《规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等规范文件。但是全市层面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尚未建立,规范化操作办法还未形成。这一点明显落后于深圳。深圳修订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政府采购社工服务合同》、《社工机构行为规范指引》、《政府购买社工岗位需求规定》等文件,明确确立实施范围、购买方式、服务供应方资质和能力,强化项目评估,严格评估标准,落实资金保障及合理安排资金,并要求加强过程管理[9]。上海市应加快修订《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制定相应规范文件,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尚无清晰完善的程序。购买公共服务应有清晰完善的制度程序,譬如服务范围、资质标准、预算管理、合同样式[10],以及多元、公正、科学的评估体系。上海购买公共服务范围虽大体确定,但预算管理和评估体系方面严重不足。预算管理方面,虽然2012年上海市准备从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公共文化体育、就业服务等若干领域试行“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审计评估方面、信息公开”,但总体未纳入财政预算。支付方面,上海基本采取“市级政府出政策,区(县)级政府出资金”方式,虽然经费都是政府支付但市级财政统一拨付和区县财政拨付意义显然不同。区县财政拨付意味着委托方和受托方直接挂钩,很容易促使区县政府在“强政府、弱社会”格局下直接干预社会团体内部事务和具体工作方式;而如果由市财政统一支付,那么区县政府就会更加关注实际绩效。评估体系上,上海基本处于“谁购买、谁评估”的境况。如何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构建专业化评估指标体系仍需探索。
第三,多数政府购买属于岗位购买模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购买岗位。譬如各类协管员,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一种购买公共服务。譬如公共厕所、公园、新建区域综合性公园、居住区配套公园整体运营。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多是项目形式,即社会组织承接的项目越多从政府部门获得,购买费用越多。上海多采取购买岗位形式,各类专业文员、社会工作者和辅助管理人员(包括协管员)队伍,分布在“条”和“块”、行业和基层,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其中与弱势社会群体有密切关联,主要着眼于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这些岗位的经费支出为人均4万元。由于购买经费和服务质量、效益以及项目多少无特别关系,而是与人数相关,长期实施必然造成效率低下、质量受损,当政府提出细化要求必然面临经费不足问题[11],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社会意义[12]。
第四,独立竞争性购买比例仍然很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按照竞争程度、主体间关系大体可分为三种模式:独立非竞争性购买、依赖非竞争性关系、独立竞争性购买。竞争程度最直观表现就是公开竞标,相较于其他地区,上海购买形式已经多样化,譬如单一来源采购、委托管理、项目申请、意向性谈判、资助、凭单等等,但公开竞标占全部公共服务比例不足。虽然浦东出台了《浦东新区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明确规定,但真正意义上公开竞标数量依然很少。主体间关系即政府和社会组织关系是独立性还是依附性,即是否属于形式性购买,主要看社会组织是不是政府推动成立,是否需要政府经费支持其自身活动。一些学者认为上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并不是购买而是政府“给”的,主要是指社会组织本身就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对社会组织内部事务有较大干预权甚至直接任命负责人;没有明确公共服务标的,政府往往将自身意图通过非社会组织形式予以实现,无法真正培育民间力量解决基层社会问题[13];经费主要源自政府,离开政府资金无法生存。
四、结束语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日趋复杂,单靠政府力量已很难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起来的公私伙伴关系。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的首要区域,在上海的所有区县中,浦东新区又最为完善。譬如购买服务数量受政策主导,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制度性保障;当经济波动、社会发展滞缓时购买数量自然下降;政府职能改革停滞时购买相对减少,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仍处于边缘位置,资金并没有从整体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等等。好的方向是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基本向弱势群体倾向,力求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定意义上属于“真正的”重大制度转型[14]。显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能仅仅着眼于政治形象,因此如何从购买岗位模式转向购买服务模式、从社会组织和政府的依赖非竞争性转向独立竞争性还需要大量的体制改进和社会组织培育以及宏观环境改善。上海公共购买服务的发展还需要全国层面的制度创新和工作改善。
参考文献:
[1]郑卫东.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讨—以上海市为例.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2):24-29.
[2]王振海,王义.地方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9):59-63.
[3]乐园.公共服务购买: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契约合作模式—以上海打浦桥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例[J]. 中国非营利评论, 143—160.
[4][7]井志侠,高斌,戴俭慧.我国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证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4-67.
[5]陆春萍.我国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进程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4):102-116.
[6]蔡礼强.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报告蔡礼强.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民间组织蓝皮书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0?2011), 2011年.
[8]郑卫东.农村社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初探—以上海松江区为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0-141.
[9]王金根.深圳实施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研究.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发展报告(2011版).
[10]李海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93-97.
篇13
培养聋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只能靠教育内部的努力来实现。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聋生充分地了解主流社会群众,亲身体验到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产生良好的感情基础,逐步深化为自我发展的内需,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在如下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一、调整心理环境,建立信任基础
心理环境是人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重要因素,只有把聋生从长期由聋人社圈中消极因素造成的压抑心理中解脱出来,才能激发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兴趣。根据聋生普遍的爱好,学校把双休日设为“心理调整日”。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市区古文化遗址,由当地中学的学生分组向聋生讲解,学校老师手语辅助讲解这些古迹的内容、各朝代建筑在造型上的特征及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学生了解到这些粗犷的石刻里包含了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感到无比新奇。
学校还请市博物馆的专家带着相关图书来校作“海上丝绸之路”专场报告。“双休日心理调整活动”有效调整了学生的心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知识的情趣。“双休日心理调整活动”使聋生对健全人产生了“信任”的基础,学生感到和他们交往能长知识。
二、体察人间真情,感受社会关爱
亲身经历所产生的感受是最真切的,也是最具震撼力的。信任基础建立之后,学校在学生中组织了“人间真情”体察活动,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上——主流社会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在新浦汽车站,他们看到雷锋车组的服务员冒着高温酷暑,帮助残疾人抱孩子、搬行李,甚至背着残疾人上厕所;在社会福利院,他们看到那些孤残婴幼儿在保育员怀里呀呀学语,跚跚学步,无不为这爱心所感动。
在多次以个人名义资助我校特困生的陆女士家里,学生们万万没想到她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两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仅有的几件家具,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古董”。陆女士讲,自己的舅舅也是残疾人,一生不幸,早年去世。为了表示对舅舅的怀念,她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资助聋校的学生,希望同学们奋发进取,自立自强。学生们听了以后,无不为这人间真情所感动。当年受助的学生万xx、朱xx情不自禁地拉着陆女士的手失声痛哭。
三、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充分展现自我
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就无法开发自己的潜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多数聋生对自身能力持有怀疑态度,对自身的发展严重缺乏自信,这是聋生在人格塑造中的一大心理障碍。根据“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规律,我提出了让高年级聋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建议,让他们在服务实践中充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为了让社区群众能有机会了解聋人、理解聋人,进一步促进思想沟通,学校利用闲置教室开办了社区服务点,让学生亲自指导群众织毛衣绣花;帮助社区的学生打印学习资料。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到服务点学习、交流的群众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