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整地方法有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台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漏斗式集流坑整地等,不同造林地区可根据降水特点和造林树种选择应用。
1.1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小,是坡面治理的重要整地方法。具体操作是:在山坡上按造林设计,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常因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宽(横)0.8~1.5m,坑长(纵)0.6~1.0m,坑距2.0~3.0m。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25cm 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
1.2 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整地是沿等高线挖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宽约0.6~1.0m,沟底宽0.3m,沟深0.4~0.6m;外侧斜面坡度约45°,内侧(植树斜面)约成35°,沟长4~6m;两水平沟顶端间距1.0~2.0m,沟间距2.0~3.0m,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为了增强保持水土效果,当水平沟过长时,沟内可留几道横埂,但要求在同一水平沟内达到基本水平。
1.3 水平台整地
又称“带子田”,一般用于30°以下的坡面。沿等高线将坡面修筑成狭窄的台阶状台面,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有较小的反坡。台面宽因坡度而异,一般在0.8~1.0m 左右,阶长无一定标准,视地形而定,外沿可培埂或不培埂。水平台整地采用“逐台下翻法”,即从坡下开始,先修下边一台,然后修第二台,修第二台时把表土翻到第一台,以此类推。最后一台可就近采用表土填盖台面。
1.4 反坡梯田整地
又称“三角形”水平沟。反坡梯田的修筑方法基本与水平阶相似,唯台面向内倾斜成一定坡度,因荒山自然坡度的不同,反坡坡度为5°~15°,田面宽1~3m,埂外坡和内侧坡约成60°。
1.5 漏斗式集流坑整地
根据造林设计以栽植点为中心进行挖土,逐步向外扩大,开挖植树穴面积为2m×3m 或3m×3m,将挖出的熟土集中堆放,用生土堆成外高中心低的漏斗式集流面,在坑穴中心挖50cm×60cm或60cm×60cm 的植树坑,坑深40~50cm,将熟土回填植树坑内。最后将集流面夯实拍光以利汇集降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集流面上覆盖抗老化塑料薄膜,以提高集水效果。
2 造林时机的选择
要把握好造林时机,在北方地区,土壤解冻以后马上造林,因为秋季土壤中还蓄积了一部分水分,土壤一冻结,水分没有跑,一化冻一解冻,注意墒情,马上进行造林,这个时候水分正好出来,供应苗木的生长。另外秋季土壤墒情较好,在树叶落尽后及时造林成活率也较高。树穴挖好后,为防止土壤中水分蒸发,要及时栽种。如果实在太干旱,根据天气预报,春季造林以后,面临的可能是成活率很低。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能不能推迟到雨季造林。
3 起苗与运输
起苗要选择无风的阴天或早晚时间。土壤过于干燥,起苗时根系的须根会受到严重损伤,因此应在起苗前一周先灌水,一般当土壤含水量为其饱和含水量的60%(即土不粘锹) 时即可起苗或进行移植。起苗后,应边起边拣苗,并在背风阴凉地方,按照苗木质量标准进行苗木分级。如果苗木不能立即运输,应进行临时假植(用湿润土壤将苗木根系覆盖),以保护苗木根系不失水。如果长途运输,为保持苗木水分平衡,延长苗木活力,可将苗木根系蘸泥浆、浸水、蘸吸水剂等。运输材料可采用保湿性好的材料,如塑料袋等。运输过程中要适时检查,如发现苗木干燥要随时喷水。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应将苗木做以下处理:一是清水泡根。如远距离运苗,应清水泡根2~24 小时,补足水分后栽。二是泥浆蘸根。起苗时先挖坑灌水,用育苗地的黏土或它地黏土搅成泥浆,用塑料布或袋等物裹好再运,以免失水。三是树脂浸根。将苗木根系浸入超吸水树脂配成1%水溶胶内10 分钟,有水时该树脂可吸自身重500~1000倍的水,可供根系利用,无水时该溶胶可在根系表面形成一层胶膜,减少失水。四是蘸生根粉。将生根粉3 号1g溶于95%酒精500ml中,再加9.5kg清水。把苹果苗木根系蘸30分钟后定植,当年成活率达98%。五是浸萘乙酸。将山楂苗木根系浸入10 mg/L的萘乙酸溶液12 小时后定植,成活率比对照提高10%~15%,新根增加59.5%,新梢生长量增加20~34cm,光合度提高29%~83.1%。六是浸保水剂。将0.1~0.2mm粒径的粉粒状“淀粉接枝丙烯酸盐”类型保水剂产品,按0.1%浓度投入浸根用容器中,充分搅拌均匀,20分钟后使用;裸根苗在保水剂浸液中浸泡30秒后即可取出,最好再用塑料薄膜包扎。这样完全可以保证苗木根系在10小时内不失水。
4 造林技术
4.1 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为带原土栽植,苗木不易失水,根部不易受伤,造林后缓苗期短,苗木初期生长较快,在干旱地区春季、雨季、秋季均可造林,可以延长造林季节,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裸根苗,提高造林成效。多年实践,容器苗繁育与造林,对于我国西北自然条件比较严酷、旱灾频繁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造林栽植时首先挖坑,坑的深度视容器高度而定,然后将容器苗端放坑中再填土、踏实,填土以营养土团不露出地面,踩踏时不损坏土团为度。栽植后最好再覆盖一层松土以起保墒作用。
4.2 截干造林
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如杨、柳、刺槐、元宝枫等,造林时可采用截干造林,栽植后培土成堆(高20cm左右),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一般主干保留15cm左右为宜。
4.3 带土坨造林
大规格苗木春季造林时,根系带土坨造林可显著提高成活率。带土坨造林的关键是起苗时应尽可能的保护好苗木根系部分的土壤,用草包或蒲包将根系包扎成球状,防止根系土坨散落。大树移栽最好是带土坨定植,土坨大小一般应是树木胸径的8~10 倍左右,土坨一般用草绳捆扎为好。
4.4 壁植造林
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植苗造林时,一般苗木紧贴坑壁直立栽植,阴坡一般苗木靠上壁,阳坡靠下壁。壁植造林的主要目的是创造遮荫条件,减少蒸腾,提高造林成活率。
4.5 深埋造林
干旱立地和风沙区,营造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可将苗木地上部分2/3左右埋在土沙中,成活后再去除沙土。一些阔叶树种可将苗干压弯,用土压埋,当发芽放叶时再去除埋土,扶正苗木。
4.6 覆盖造林
植苗造林时,采用农用塑料薄膜、秸秆、枯枝落叶、石片等材料,以苗木为中心,覆盖根系上部表层土,可有效减少蒸发,提高蓄水保墒能力。覆盖采取薄膜覆盖和覆草露盖2种方法。
4.7 树干保护造林
早春干旱季节,造林时可采用农用薄膜、牛皮纸、报纸等材料,将地上苗干缠绕或包裹起来,可有效防止苗木失水,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发芽或放叶后,可适时去掉苗干保护材料。
参考文献
篇2
1.2固体水造林技术
固体水造林技术是利用高分子技术而展开的抗旱造林技术,其实质是用高分子材料将水易流动、易蒸发、易冻结、易融化的性质加以改变,将水固化在高分子材料构成的体系里,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缓慢释放水分,起到为植物提供稳定水源的目的。同时高分子材料还具有生物降解的良好性能,对环境无污染,对生态无残留,是抗旱造林技术中较为适宜我国大面积推广的技术种类。
1.3容器苗造林技术
干旱地区土壤中水分含量不高,同时土壤在理化性质上也表现出贫瘠的特点,因此,在干旱地区造林长会因土壤干旱和贫瘠带来成活率不高、生长缓慢等问题,最终形成了生态恶劣土壤贫瘠生态更加恶劣的恶性循环之中。容器苗造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土壤贫瘠和水分含量不足的问题,在东北地区,春季干旱较为严重,造林所用的幼苗常会因春旱产生脱水而导致死亡。东北林区探索出容器苗造林技术,用来繁育松柏类植物,容器苗造林的要点是在容器中盛状有丰富水分和养分等基质,在条件优越的大棚、温室、地窖中进行发芽和育苗,这使得苗木在发芽生长的初期获得温度、湿度、营养较高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苗木的培育。当进入到移植阶段后,将容器苗直接植入造林地,由于有容器的存在,不但可以降低运输和种植过程中对苗木的伤害,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苗木提供稳定的水分和养分。容器一般是由能降解、可穿透的材料制成,既能确保苗木生长发育获得营养,也能在苗木进入生产快速阶段使苗木突破容器的限制。从经济性和生物性的角度出发容器苗造林技术有着极大的推广价值,是干旱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造林工作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技术。
1.4覆膜造林技术
覆膜造林技术的实质是为苗木营造一个易于繁育和生长的空间,覆膜可以提高土壤温、湿度,在苗木周围利用覆膜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的小气候。覆膜造林的主要内容是:先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一道缝,栽时把树穴整成浅锅底形,穴边缘略低于地面。栽后盖上地膜,使苗木地茎通过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划破的缝压实,做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形成一个倒伞形,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温度,防止土壤蒸发,有利于苗木生长的作用。
2抗旱造林技术的要点
2.1抗旱型树种的选择
人们常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物界对这一现象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适地种树是目前干旱造林的主要要求之一,很好的体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一自然规律。在干旱造林工作中,做到适地适树技术要求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实现科学、合理造林的主要基础。在造林工程中,树种的选择是否合理得当不仅影响着树木的成活和生长,同时对于树木的效益发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2]。一般在造林工作中,通常都是将地和树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对周围气候和自然环境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发挥树木最大的生长潜力,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使抗旱造林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抗旱造林整地的要点
整地是抗旱造林工作中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树木成活率和改善幼苗生长环境的主要手段。经过过去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得出,在造林工程中做好提前整地工作可以很有效的积蓄水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时还能够改善林业生长的环境、光照条件以及通风条件,使得土壤肥力增加。通常半情况下,在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工作中,整地工作一般应该提前半年左右进行,这有助于土壤结构的改变,在东北地区由于气温和干旱的原因也可以在选择植树前一年进行整地。
篇3
在干旱地区造林整地中,主要是以带状整地为主,带状整地也叫带垦,是呈长条状的翻垦造林地土壤,并在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不垦带的一种整地方法,这种整地方法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有利于保持水土,便于机械施工,其主要形式有:
(1)水平阶整地,多用于干旱山地,土壤薄或较薄的中缓草坡或黄土地区的缓坡或中坡。施工时,自坡下沿等高线开始修第一阶,然后第二阶土,以此类推,最后一阶可就近取表土盖于阶面,阶面处缘培修土埂或不修土埂,阶面宽度0.5-1.5米,阶长不限,相邻阶距1米左右,阶间距1.5-2米。
(2)反坡梯田,反坡梯田是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地一种行之有效的整地方法。断面呈三角形的沟,又叫三角形水平沟,田面向内倾斜成反坡。
反坡梯田蓄水保土,抗旱保墒能力强,改善立地条件作用大,造林成活高,幼林生长好,使用于黄土高原地形平缓坡面完整、土层深厚的造林地。
二、苗木栽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大苗、壮苗,大苗、壮苗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非常重要,在选择苗木时一定要按照国家制定的苗木生产技术标准,选择根系完整,无病虫的一二级苗。
(2)认真细致栽植,栽植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苗木根部舒展;土壤与苗木根部要密接;有条件的栽后及时浇水,并封土保墒。截杆造林也要注意封土,尽量减少苗木水分散失。
(3)栽后管理,造林地管理主要是防止蒸发和人畜进入造林地践踏苗木。同时注意松土除草,防止草荒,为苗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林业生产实践中,虽然总结出了许多旱地造林的方法和技术,但以上所述生产技术,在实际造林生产中尤为重要,为了大幅度提高旱地造林的成活率就必须在生产中综合的运用各种林业措施,灵活掌握各种造林方法和技术,不断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立地条件,而且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更好的为林业生产服务。
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造林进程中,各种节水保水措施相继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固体水、保水剂、抗蒸腾剂等大量应用于防旱抗旱,已经或正在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滴灌造林技术。部分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处于城市近郊有水源且需要绿化的风景旅游区或名胜古迹区。因自然地势陡峭,立地条件恶劣,坡度大、土壤贫瘠,导致树木生长发育不良,树木成活率低,形成低劣的生态景观。而滴灌造林技术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滴灌较常规灌溉造林具有诸多优点,如节水、减少整地费用、排盐、提高造林成活率等。滴灌的基本原理是将水加压、过滤,必要时连同可溶性化肥、农药一起通过管道输送至滴头,以水滴(渗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给树木根系供水分和养分。由于滴灌仅局部湿润土体,而树木行间保持干燥,又几乎无输水损失,能把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降低到最低限度。滴灌造林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土壤墒情及时供水。高质量的供水最终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利于树木成活率的提高和环境景观的改善。
2、吸水剂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农业部北部研究中心开发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称之为高吸水剂(也称高吸水性树脂、吸水胶、保水剂、抗旱宝等)。我国对高吸水剂的研制和生产应用起步较晚,系统的应用研究则从80年代初开始,之后发展较快,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它具有高吸水性、保水性、缓释性、反复吸释性、供水性、选择性、可降解性等特性。在林业上吸水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增强土壤的贮水和保水性能,减少土壤水分耗散,延长和提高向植物供水的时间和能力,使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业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固体水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固体水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项先进抗旱造林新技术。固体水(solid water)又称干水(drv water),是一种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不流动、不挥发的固态物质。这种固态物质在生物降解作用下能够缓熳释放出水分,被植物吸收利用。适于在远离水源、气候干燥、土壤保水性差的荒山中植树造林使用。尤其是在严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季节性干旱地区,应用固体水并配合其它集水蓄水保墒技术,既可以保证长时间地供给植物水分,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及渗漏,达到节约用水、水分高效利用的目的。
篇4
1.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在黄土高原山地造林上应用较多,即在峁坡、沟坡地段,因坡度较大,地形又较破碎,多采用鱼鳞坑整地。具体方法是:在山坡上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常因小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横长0.8-1.5m,坑纵长0.6-1.0m,坑距2.0-3.0m。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25cm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宜引蓄更多的雨水。
2.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整地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上口宽约0.6-1.0m,沟底宽0.3m,沟深0.4-0.6m;外侧斜面坡度约45。,内侧约成35。,沟长4-6m;两水平沟顶端间距1.0-2.0m,沟间距2.0-3.0m,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挖沟时先将表土堆放在上方,用底土培埂,然后再将表土填盖在植树斜坡上。水平沟整地由于沟深,容积大,能够拦蓄较多的地表径流,沟壁有一定的遮荫作用,改变了沟内土壤的光照条件,可以降低沟内的土壤水分蒸发。
二、地膜覆盖直播与植苗造林
覆膜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湿度,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的小气侯。覆膜可以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可以减少树盘内杂草横生,同时避免杂草与苗木抢夺水分的现象。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并可以防止苗木因干旱造成生理缺水而死亡。
覆膜方法:先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一道缝,栽时把穴(树坑)整成浅锅底形,穴边缘略低于地面。栽后盖上地膜,使苗木地茎通过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划破的缝压实,覆土宽及厚约4cm,苗木根茎与地膜之间覆土略厚,约有6cm,做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形成一个倒伞形,可使雨水尽快地渗入土壤中,增加土壤温度,防止蒸发,减少杂草丛生。如果造林前先浇1次水,栽植后再浇1次水,然后覆膜,成活率更高,一般可达100%。
柠条是黄土高原无灌溉荒山人工造林数量大、适应性强、生长稳定、保存最多的树种,在干旱、半干旱造林中占有重要位置。另外,毛条,沙冬青、紫穗槐、山杏、刺槐树种也可进行直播造林。
三、保水剂在造林中的应用
吸水保水剂是一类吸水力大、保水性强的高分子有机物质,它可以大量吸收土壤甚至空气中的水分并将其保存起来,其吸水倍数可达自身重量的100-200倍,能够反复释放和吸收水分。在半干旱地区应用保水剂造林可有效提高成活率,并保持苗木在造林初期一段时间内正常生长。
四、节水栽植措施
1.深坑低埋法
整地时树坑要深一些,栽植后封土面要低于周边20-30cm,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并可有效截留降水。
2.覆盖法
苗木栽植后,将树盘修成外平内低的漏斗形,可有效截留降水,在树盘表面就地取材,覆盖枯枝落叶,草皮、农作物秸秆、石块等,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3.封堆固苗法
苗木栽植后,及时浇足水,封大堆,扩盘1m见方,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篇5
1.2整地技术
整地造林技术是提升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的关键环节。整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以及增肥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整地技术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更好的进行蓄水,增强苗木根部土壤的水分含量,从而达到降低苗木死亡率的目的。在整地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首先是整地时间的选择,整地时间选择应坚持宜前不宜后的原则;其次是整地方式的选择,要做到不会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拦截蓄水作用;最后是整地规格的控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造林模式。通过对近年来整地造林的经验进行总结,一般水平阶整地相对鱼鳞坑与小坑效果较好;荒山坡地在坑下修筑好栏水埂,坑和坑之间也修筑好隔离埂,构成一个“T”字形,以便于更好的截水。不同的整地模式对地表径流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整地时间的选择一般是以雨季为主,春季次之,秋季效果最差。
1.3集水技术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苗木成活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水”,我们可以通过修筑蓄水池以及拦塘坝的方式将自然降雨集中在一起,从而为抗旱林木的早期生长提供水源。集水整地系统主要由微集水区构成,比如产生径流的积水面或者渗蓄径流的植树穴。结合实际地形情况,以林木为目标在整个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区和栽植区,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集水、蓄水系统。如果在树木栽植区的自然降水无法满足林木的自然发育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内土壤水分缺乏,那么我们就能够通过集水技术来对水流量进行调整,从而对土壤进行补水,确保水分供需的平衡。
1.4栽植管理
一方面是不同季节栽植的管理,春季栽植时通常在土壤解冻到20cm左右时进行。可以选择先植阳坡,再植阴坡的方式;按照先植小苗,后植大苗的原则,在土壤水分被大量蒸发之前,确保苗木均已被栽植入土;在雨季进行栽植通常可以选择透雨之后的连阴天或者是下雨之前进行栽植。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当地天气的变化,多关注近期天气预报,从而把握好栽植的有利时机,这也是雨季栽植成功的重点;秋季栽植应该选择落叶之后,土冻之前的时间段,这一阶段气温开始降低,水分蒸发量明显的下降,有助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来年春天还能够直接吸收冻土解冻水,让生根更快的萌芽和生长[1]。另一方面是苗木管理工作。做好苗木运输管理,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遇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栽植的情况应该做好假植,运输时间尽可能控制在早晚间;对于部分生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可以采取截杆截根的方式,降低茎干的水分消耗;此外还应做好苗木分级管理以及灌溉管理等工作。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2.1DJS造林技术
DJS造林技术的主要是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抗旱造林树种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装有营养土和水配比的混浆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种新技术。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的水和土,进行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两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回土埋严,修好树盘,浇透坑水。在无降水的情况下,苗木能够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不失水。
2.2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苗器造林技术指的是使用营养容器来进行播种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对于裸根苗来说能够延长造林时间,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有助于我们对缺苗进行补植,增加林木生长量以及抗逆性。为了更好地处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造林技术。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确保苗木根系完整,让苗木能够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营养成分,但是这种造林技术的缺陷在于成本相对较高。通过运用容器进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区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根据本地的实际调查数据显示,使用2年生油松或者侧柏容器苗造林能够达到85.3%的成活率,而比裸根苗造林方式20%的成活率高得多,同时也让造林时间摆脱了季节的限制。
2.3地膜覆盖技术
在北票地区,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开始覆膜之前,要结合林木的种类和栽植面密度等情况来设计好地膜块的大小。林木栽植之后进行浇水,待水渗透进入后,把1m见方的地膜从中心破洞,将苗木由洞口套入,将地膜铺平之后,确保苗木根基周围的地膜覆盖严实,并将树盘设置成为漏斗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地膜覆盖过程中应该确保边缘压实,可以在地膜上方洒一层薄土,避免起风时地膜被吹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增加湿润效果,在早春的3—4月时地面增温2.3~3.5℃,相对来说增加了10%~17%;15~25cm土层温度增加1.2~2.3℃,相对增加8%~25%,其次是地膜覆盖之后土壤的含水量处于18.43%~19.87%,和之前的测量值相比增加了15%左右,保墒能力较好。
2.4灌溉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应用取水灌溉技术,为了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当前我们普遍采取渠道防渗技术以及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来进行灌溉。而渠道防渗技术相比之下是现阶段大中型灌区较为理想的灌溉技术,其节水潜力很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常被称之为管灌技术,它指的是借助水泵的低压力将水输送到田间口,之后再接末级输水软管进行灌溉。但在应用此类技术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篇6
1我国北方区域的耗水特点
我国的森林分布的面积较小,尤其是北方的分布不是很均匀,如此是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现如今,我国正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困境,土地沙漠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而水资源的匮乏也导致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这样的现象更加明显,这也就导致北方地区的树木质量下降。我国北方地区的耗水量也因地域有所不同,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就会出现严重的缺水现象,种植的植物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根据地区的耗水特点必须加强植物的耐旱性,对地区的耗水量也要有所了解,如此才能够尽可能的使当地的植被有所恢复。
2植被的耗水特点
针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耗水特性,在植物的大部分生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需水量都是不同的,由于蒸腾作用植物的代谢也就有着不同的速度,依据生理指标加以衡量可以探寻到植物的生长与升腾作用的关系。升腾作用可以反映植物的水分处理能力,在干旱环境当中还可以根据升腾作用了解植物的抗干旱能力。通过专家对水分的参数加以研究就可以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利用升腾作用可以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尽快的找到对策提高植物的成活率,根据耗水量选择合理的植物在北方地区种植。
3抗旱造林技术的种类
3.1集雨技术
利用人工操作在植树地域集雨,利用山坡地段的径流选择让雨水集中,然后在林地周围打造一个汇水的区域,之后将水引入需要绿化的土地中,如此便可以改善土质环境。
3.2咸水滴灌技术
利用地下的咸水资源在造林的地段开辟道路,高效的利用水资源对造林地段加以灌溉,进而建立绿色的生态护林工程,在利用水资源的时候就要将盐结层的盐含量降低再进行使用,避免因为盐的含量太高造成植被的伤害。
3.3储水灌溉技术
依据造林环境的实际情况,在地下水资源的汇集之处修建圆柱形状的储水窖,储水窖的内部需要修建防水层,将雨水和雪水等自然水资源加以存储,经过合理的分配水资源进行植树地段的灌溉。
3.4覆盖技术
这种技术是以树苗为中心的,在树苗的周围铺设地膜和秸秆等物,然后喷洒生化性质的抗蒸发剂,然后在穴面上覆盖生草等物,尽可能将树苗上的地膜铺设成斗形,这样就可以让水分长久的留在树苗周围,不论是降雨亦或是灌溉水分都可以直接流入树苗的根部。
3.5抗旱保水技术
在种植树苗的时候可以在树苗的根部放置适量的保水剂,保水剂可以通过和适量的水混合溶解再投放,经过第一次的浇灌就可以将水保存的土壤之中,树苗会被保水剂的糊状物质覆盖,最后盖上新鲜的土壤就可以保障水分吸收的时间较长。
3.6种子处理技术
北方地区的植树造林一定要选择较好的树苗种子通过加入粘合剂的均匀调配生成质量较好的配方肥料,之后经过加工使其变成丸状或者是颗粒状,添加有机肥料或者是无机肥料对树种加以处理,在播种的时候可以保障种子能尽快的吸收水分,提升存活率。
3.7截干无灌溉技术
在秋季时植树造林可以选择比较易生长的树木种类,例如杨树和洋槐等树木,通过截去主干留下近二十厘米的秆即可,树苗的表土覆盖最好呈现土堆的形状,同时不需要加以灌溉,在春暖花开之际就可以将其剖开。
4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在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阶段一共需要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步就是选择比较抗旱的树木种子,这种种子所需的摄水量最好很少,种子对水分的吸收能力要好而且其存活时间较长。在比较干旱的地区要选择适合的地区尽可能保持其长效性和稳定性。第二步就是整地造林,通过选取没有虫灾病害的种子选择其适合生长的地方通过整地处理进行口径的选择,一般的种子或者是树苗的种植口径在五十厘米到六十厘米之间,这样树木的种子就可以更好的成长起来,还可以保障树木成长的环境良好。第三步就是起苗和种植的阶段,在种植之前先将土壤的湿度调节好,湿度必须符合植树的标准,然后通过拢冠,所有的树种必须做好标记,之后就可以进行挖掘树坑,然后将标记好的树苗加以种植,在树苗容易受损的坑位加以标记,尽可能的提高树苗的存活率。一般的起苗阶段都是在阴雨天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太阳的直射造成树苗的水分大量的流失,充分保障树苗的内部水分。如果树苗过高,植树人员就要对树苗进行截取,用塑料包裹截断的地方,避免十分流失。总之,我国正出于林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我国北方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已经是刻不容缓,相应的使用抗旱造林技术可以全面的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在具体种植之前要了解树木的耗水量以及基本的抗旱能力,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种植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在种植阶段也可以对相关的问题加以注意,抗旱造林技术可以帮助植树造林的成功率更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篇7
2整地
提前整地可有效改善立地、截留和贮蓄降水、提高土壤墒情,做到“地等苗”,造林时能合理安排劳动力,不误时机迅速造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2]。整地应从造林前一年的雨季前开始至当年春季前进行,一般应提前2~3个月完成造林整地。困难地由于自然植被差、土层薄、坡面径流严重,不能及时有效对降雨进行截留、储蓄及利用,造林存活率低。采用的整地方法,以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原则,推广蓄水保墒整地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善造林立地。一是鱼鳞坑整地与翼状鱼鳞坑整地。鱼鳞坑形似半月形坑穴,坑面一般取水平状,翼状鱼鳞坑是由水平引水沟和大鱼鳞坑复合而来,在坑的两角设有引水沟,沿等高线向外延伸,沟内形成微小坡度,便于径流沿引水沟汇集于鱼鳞坑穴内。鱼鳞坑要围绕山坡与山坡流水方向垂直布置。翼式鱼鳞坑整地方法具有集水、蓄水的效能,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径流利用率。二是反坡梯田整地与水平阶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是在缓坡地采取沿等高线将坡面整成宽1.0~1.5 m、里低外高、坡度约15°的反坡梯田,水平方向每隔2~3 m做一高0.2 m、宽0.3 m的地埂拦蓄径流。水平阶整地与反坡梯田整地形式相近,反坡梯田整地与水平阶整地适宜在坡度比较平缓、坡面比较完整的宜林地上。通过整地可截断地表径流,增加植树穴内天然降水0.5~1.0倍的蓄水量。三是二次整地。花岗岩、片麻岩区土层较薄,达不到整地深度要求,具有风化半风化母质山地可采用二次整地。在当年的秋冬至翌年3月雨雪后抢墒先在山坡上整浅坑,挖到硬母质不再刨挖,到6―7月,浅坑内母质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变松软,再进行第2次整地,整到设计的深度再回填土。四是客土整地。石质树坑要以客土为主,客土土壤如过于黏重,应预施一定数量的沤肥、沼气肥、绿肥、土杂肥等,适当掺加原坑碎石或山皮土,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整地规格根据造林地类型、树种和目的不同而要求不同,荒山植苗造林一般采用鱼鳞坑整地,深度要达到60 cm以上;点播造林采用状整地,深度40 cm以上。生土打埂,熟土回填。平缓地做树盘,斜坡地在坑外侧清理出地基,用石块砌好外侧围埂,砌埂高度10~30 cm,要求坚固整齐,不得以埂砌坑、以埂代坑。
3苗木选择及处理
要优先选择在当地生长良好、根系发达、根蘖性强、耐干旱瘠薄、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既可减少造林用水,又具有一定的生态、经济、观赏价值,苗木规格要达到Ⅱ级以上。苗木处理除选用良种壮苗、保湿、严格检疫检验等常规措施外,为保证苗木成活,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苗木浸泡[3]。几乎所有苗木都适宜进行浸泡,根系含水量大的树种浸泡时间可稍短,一般树种浸泡时间应超过48 h。浸泡时,可将整株苗木没入水中,也可只将根系部分浸入水中。泡苗用水以选择流动的活水为佳,不可用污染的水,以防苗木中毒死亡。二是苗木截干。截干造林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调查显示,截干造林成活率较传统栽植方法高出20~40个百分点。不同的树种及造林目的,截干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荒山造林苗木采用重截干措施,一般保留地面以上的高度为5 cm以下,封土后可基本覆盖剪口。三是生根粉处理。应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根系,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缩短生根时间,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成活率。使用时,一般是将裸根苗根部放入ABT 3号生根粉25 mg/kg溶液中浸泡1 h,或用ABT 3号生根粉25 mg/kg溶液和成泥浆,用苗根蘸泥浆进行造林。四是抗旱保水剂处理。抗旱保水剂具有强力快速吸水、高度保水、反复供水的突出特点,可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至上千倍纯水,可为苗木根系直接提供水分。使用时,将抗旱保水剂与水按1∶200的比例混合,使其充分吸水,形成冻状物,蘸根后造林。也可将10~15 g抗旱保水剂充分吸水后直接填入树坑苗木根部后覆土。
4造林
春季一直是伏牛山区造林的主要季节,此时气温回升,树液流动,有利于苗木生根发芽。但春季气温回升快,干燥多风,降雨少,土壤墒情差,是该区干旱最为严重的季节,加之春季时间短,农活多,全年造林任务难以完成,造林成活率低。伏牛山区7―9月是雨季,降雨量大且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土壤墒情好,此期造林苗木成活率较高。雨季一般多采用容器苗进行造林,成活率较高。
于秋末冬初进行造林,由于该期的地温下降比较缓慢,土壤尚末冻结,根系尚有一定的活力,加之此期间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秋雨多、土壤墒情好等,苗木在入冬前能很快完成伤根的愈合,并能产生部分新根,还能及时地利用冬季雨雪进行灌溉,使翌春的苗木不需经过缓苗,生根发芽早,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秋末冬初,农闲劳动力充足,正是造林的大好时机。秋冬季造林应选择在树叶脱落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土壤上冻后严禁造林。对于裸根苗,栽植应采用穴植法,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做到根舒、苗正、根土密接、适当深栽、分层压实,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选择容器苗进行造林时,要求苗根不易穿透的容器在栽植时应将容器去掉,苗根系易穿过的容器可与容器一起栽植,分层将容器与土壤间的空隙压实,切勿踏破容器。
抗旱造林主要有以下4种:一是深坑低埋法。整地时树坑宜深,栽植后封土面应低于周边20~30 cm,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并可有效地截留降水。二是覆盖法。苗木栽植后,将树盘修成外平内低的漏斗形,可有效截留降水,树盘表面就地取材覆盖枯枝落叶、草皮、石块等,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4]。三是苗干套袋法。栽植后将苗干套上塑料袋,可减少苗干水分散失。四是容器苗造林法。由于容器苗是全根全苗,造林不受到季节的限制,运输较为方便,造林成活率很高。一般要选用中型育苗袋,规格为(20~30) cm×(35~40) cm,苗龄1.5~2.0年。
5幼林管护
一是封闭树体。通过封闭伤口、封闭树干,减少树体中的水分损失,提高苗木成活率。无论苗木规格大小,截干、修剪结束后,应对截干和修剪的部位进行封蜡或涂漆,用湿泥涂抹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二是及时浇水。一般在造林后5月有一场气温较高的持续大旱。此时,新植的树木已发芽展叶,高温容易导致其回芽死亡,应及时浇水保苗,浇水后进行覆盖。
6参考文献
[1] 侯晓娴.抗旱造林实用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179.
篇8
一、树木的抗旱性分析
1、叶片形态对抗旱性的影响
相对其他植物而言,树木的根系更为发达。其生长周期长,四季气候变化过程中降雨量也存在差异,抗旱性能主要体现为树木在干燥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针叶形松树的种植量最大,其叶片形状特殊,接触空气面积小,有效的保护了自身水分不被蒸发掉,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干燥炎热的夏季,都不会影响生长。据研究表明,针叶形植物耐旱能力最强。
2、抗旱树木的解剖特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生长的树木其环境干旱,为了适应环境达到抗旱性的效果树木的形态结构、解剖构造与生理功能上都发生着变化,所以树木抗旱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树木解剖学研究,解剖学的研究能揭示树木适应外部环境内在机理。抗旱树木的解剖特征主要表现有:胁迫下叶片气孔的运动形式;茎的某些解剖结构及根(丛枝菌根)的次生构造的某些特点;有学者在观察研究灰毛滨黎茎的解剖结构时,发现该植物具有抗旱的多轮异常的维管束,因为该结构的存在干旱条件下的物质运输更加畅通,其他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得到全面保证。
3、抗旱性的分析与人为干预
叶片在阳光照射下会进行光合作用,这期间将蒸发掉大量的水分。在降雨较少的恶劣天气中,树木会进行自我保护,将光合作用的速率放缓,秋夏季节交替阶段,树叶会出现干枯掉落的现象,这都属于树木为适应少雨环境而做出的自我保护。叶片是树木中蒸发水分最多的器官,研究不同树种应对干旱的防御能力时,通常会选取其叶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析。
二、抗旱造林技术的运用
1、 选择树种
在树种的选择中要时刻谨记"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对树种进行抗旱性强的选择时也应该选择一些适应生存环境条件的外来树种,如此可以使小气候环境改变,树木便可以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比如说参试树种以相思、合欢、加勒比松、黄豆树等,那么进行造林后就可以对树林进行胸径、树高及冠幅生长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对该地区的抗旱能力研究分析,以选择出该地区较为适合的树种。
2、 整地
在实际的造林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造林地形其采取整地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对整地过后的林木有研究发现,不仅仅是针叶树木也包括阔叶树木,经过整地之后的造林成活率可以提高到90%,如果不进行整地的造林的话其成活率可能只是停留在10%附近,所以整地工程的实施在造林中可以有效地使造林树木的成活率提高。
3、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
伴随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在对于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很丰富,比如说保水剂、"根宝"、旱地龙等的应用,在提高我国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有着明显的效果。有实验证明,进行旱地龙及保水剂的应用的栽后一个月的树根其根部的生长情况要是其他没用化学剂的根部的2-5倍,并且根部的长度也比较长,最后的成活率对比显示而没经过处理的树木成活率仅仅约为42%,而经过处理后的树木成活率在75%左右。
4、采用容器苗技术造林
容器苗这种造林技术在干旱贫瘠的山区是非常实用的。山区的土壤通常较为贫瘠,而且土壤的肥力不高,常规的树种在这种地区的存活率非常低,给其种植带来难度。容器苗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这种情况,促进其种植的改革。容器苗种植要求在栽植树种时,只将底部去掉,通过对根部的保护增加树苗的成活率。需注意的是在种植树苗时,其入穴深度在容器口上方的一二厘米处最佳,然后在其上面撒一层薄土,以此保持墒情。实践证明,这种造林技术比传统的育苗手段成活率要高出很多,并且在生长的初期,速度也非常快,这种技术方法已在某些地区被广泛使用。
5、深栽造林
作为成功经验的深栽造林是指在在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含盐量较低(低于0.3%)、土质较松散的沙质土与沙壤土地区中,进行打孔深栽杨树,插杆深入到地下水的10-20cm 处,踏实的同时栽植孔也填满土。目前这种方法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等地推广。
6、 雨水造林技术
雨水造林技术是以天然雨水为主要形成形式,在形成地表径流之后,通过合理控制雨水,并合理进行处理与分配,使得树木的生长需求即便是在干旱的气候与土壤环境下也能够得到满足。这种方法是一种公认的土壤改进措施,可以使得降雨较少的地区土壤形成有稳定水分资源,在提高经济林品种和产量里应用雨水造林方法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7、覆膜技术造林
农作物种植中,覆膜技术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业种植上,在干旱地区的植树造林中也可以被使用,并且效果明显,树苗的成活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土地被覆膜以后,会减少水分的流失,使土壤的湿度增加,并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温度,防止由于温度过低导致幼苗的死亡。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并且也被广泛使用。覆膜种植的具体做法为:首先,将膜剪出一道缝隙,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树苗植入之中,并要注意穴边不要高于地面。其次,将根茎与膜之间覆盖大约6 厘米厚度的土,不要有缝隙。最后,对移植好的树苗浇一次水。这种方法基本可以保证树苗的存活率,因此,此技术在干旱地区种植树木中非常受欢迎。
8、固体水造林技术
固体水造林技术的主要目的是稳定植物水源。固体水造林技术主要是利用高分子技术实施的,因为高分子材料可以改变水的性质,水本身具有易蒸发、易融化、易流动和冻结的特性,所以利用高分子技术可以对植物水源的保持起到一个稳固的作用,可以将水固定在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水系里,同时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因为高分子技术可以有效的降解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在我国可以大面积推广抗旱造林技术,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还利于全球气候环境的改善。
综上所述,在干旱地区进行植树造林是一件较为费心费力的事情,因此,为更好的完成干旱地区的造林活动,工作人员应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等进行调查,然后对该地区的环境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树种,利用造林技术,提高幼林的成活率,进而高质量的完成植树造林这项艰巨的工程任务。
参考文献:
[1] 孙颖,耿立君,万丽杰,孟凡丽. 辽西半干旱石质山区覆盖保墒造林试验[J]. 防护林科技. 2013(01)
篇9
在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研究前,需要对抗旱性结构、抗旱生理以及抗旱造林措施进行阐述。在树木的抗旱性结构方面,树木通常可以通过减少叶量和叶面积、增加根、叶、茎的结构来提高其自身的抗旱能力。在实际的树木抗旱性生理方面,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等各种数据都会随着树木的抗旱能力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1 树木抗旱性结构
树木在实际的生长过程中,会因为外界环境等各个因素的影响,而受到生长的挑战,其中,对树木生长来说最常见的环境问题就是干旱问题。在树木的生长过程中,其抗旱性主要指的是树木能否在干旱的环境中有较强的生长、反之、生存的能力。目前情况下,我国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给我国树木抗旱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以及新科研技术等,而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树木干旱性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1.1 形态结构
在树木生长环境比较干旱的情况下,树木因为环境的影响,其就会使自身的叶量下降,同时,也会缩小也叶的面积,这也是树木能够应对干旱环境的主要方法。例如在黄土高原对刺槐根系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刺槐根系运用不同的环境进行实验,在根系的生长中加入中量的水,就可以帮助刺槐的根系进行有效的增长,而其含叶量也可以增长为79.3%,等到干旱环境持续两年之后,其含叶量对比为24.2%,并伴随有大量的落叶出现。
1.2 解剖构造
对叶片进行解剖可以知道,叶片的解剖构造与树木的抗旱性具有很大的联系。而树木中不同部位经过相关结构的解剖,可以知道树木结构生长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对树木抗旱性进一步的进行了解。通过对根系结构的不断研究可以发现,树木根系的横截面中,韧皮部面积与木质部面积之间的比值的研究,根系导管与根部的根茎面积比值的研究,可以对树木的抗旱性进行一定的排序,其抗旱能力由小到大依次进行排列为:沙棘、白蜡、白榆、毛白杨、臭椿、紫蕙槐、旱柳、刺槐。
2 树木抗旱性生理研究
2.1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会受到植物体内水分直接的影响,简单的说,当树木处于干旱的环境时,树木就会因为植物体内水分较少的原因而造成自身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有补偿点的出现,而树木中出现补偿点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并且受威胁的时间较长。当树木受到干旱的威胁时,树木自身的蒸腾作用就会随着树木的水势下降而不断的降低,从而降低水分的流失。蒸腾作用虽然不是植物衡量抗旱能力的主要指标,但是可以有效的对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行反映。
2.2 酶活性
A pase是一种水解酶,在水分的胁迫下,A pase水解酶的活性就会随着植物抗旱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此水解酶的活性与植物抗旱性能力具有负相关性。植物在干旱环境中,其自身SOD、CAT和POD的活性就会增高。例如在对芒果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SOD、CAT和POD活性在轻度和中度水分时就会不断的增高,而在重度水分存在时,其活性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2.3 根系活力
树木抗旱能力最有利的生理指标就是树木的根系。在水分的胁迫作用下,树木的根系活力就会不断下降,这样不仅对植物生长过程中有机元素的吸收有直接的作用,同时可以会产生其他不利的后果,例如根系新陈代谢速度的降低等。因此,想要保证树木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就需要保持树木在水分的压迫下根部具有相应的活力。
3 抗旱造林措施研究
简单的说,抗旱造林措施就是对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水分利用率的提高,抗旱造林措施的有效进行是保证树木能够顺利进行生长的重要举措。
3.1 树种选择
在树种的选择过程中,要时刻谨记“适地适树”原则,在对树种进行抗旱性强的进行选择时,同时还需要对一些适应生存环境条件的外来树种进行引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小气候环境,以保证树木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生长。例如,通过以依那合欢、念珠相思、黄豆树、加勒比松等作为参试树种,进行造林后,可以对树林进行书稿、胸径及冠幅生长进行分析,并以此对此地区抗旱能力进行研究,从而选择出 较为适合的树种。
3.2 整地
在实际的造林过程中,依据造林地形的不同可以进行相应的整地措施。例如,通过对整地过后的林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针叶树木还是阔叶树木,整地之后的造林成活率高达90%,而对于没有进行整地的造林来说,其成活率仅为10%左右。这就表明,对造林整地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高造林树木的成活率。
3.3 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旱地龙、保水剂、“根宝”等的应用,对我国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对栽后一个月的树根进行旱地龙及保水剂的应用,可以明显的发现,其根部的生长是其他没用化学剂根部的2~5倍,根部的长度也较长,然后通过最后的成活率对比可以得出,处理后的树木成活率为75%左右,而没经过处理的仅为42%左右。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树木的抗旱性的研究是在对树木生理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树木生理性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了从静态到动态的研究。在对树木进行了一定的抗旱性研究之后,可以进一步的对树木水分利用率和树木耗水模式等进行了解,进而为干旱地区的造林模式提供最佳的造林方案,为以后植物造林提供有利的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魏军魁,谢晓霞,张媛斐,姚远,周亚琼.高能保水剂在抗旱造林中的应用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56-58.
[2]崔萌,魏军魁,谢晓霞,张媛斐,姚远,周亚琼.高能保水剂在抗旱造林中的应用试验[J].陕西林业科技,2008(4):47-49.
篇10
北票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市东北部,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偏少,且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50~400 mm,年蒸发量为2 160 mm。地貌类型属于典型的辽西低山丘陵地区,属科尔沁沙地南缘,干旱少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风沙危害严重,经常发生自然气候灾害。因此,造林时必须选择抗旱能力强、生命力顽强的树种。油松是我国北方的常见树种,能够在干冷气候下生长,并且抗寒能力强,耐土地贫瘠。因此,油松成为北票地区抗旱植树造林的首选。油松营养杯育苗需要2年时间,即前一年采集种子育苗,第2年春季将油松树苗转移到营养杯培养,并在当年雨季前移栽。现将具体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营养杯育苗
1.1 选地做床
育苗地要求通风性好,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深厚、疏松,四周存在水源,交通相对便利。苗床宽一般是1 m,长度因地及需要而定,深度应与装满土之后的育苗袋高度一致,且每个床位之间要预留50 cm以上的人行通道[1]。
1.2 营养杯规格
营养杯要选择厚0.8 mm、高11 cm、半径4 cm或者厚0.8 mm、高16 cm、半径6.5 cm的塑料杯子。营养杯下部必须打2~3个直径为0.5 cm的小孔,以利于通气透水,以免苗木窒息死亡。
1.3 装袋
头年春季播种,播种前要做好消毒与催芽工作,并做好病虫害预防。于第2年早春苗木萌动前期进行装袋。把树苗起出后,将弱苗、病苗移除,选择顶芽丰满、根须无破损的优质苗移栽,边起苗边装袋,步骤为“一铺、二盖、三提苗、四满、五墩、六靠牢”。“一铺”即将袋平放,灌入1/3的土,把树根均匀分开;“二盖”即向袋内放入1/3的土,盖住树根;“三提苗”即将树苗稍稍提正,避免窝根,从而让树苗保持在袋子中间;“四满”即将土灌满;“五墩”即用两只手拎住袋子向下墩实,置于营养杯中;“六靠牢”即将装好苗的营养杯一个靠一个放入苗床内,避免透风[2]。
1.4 苗床管理
I养杯在苗床上排放整齐后,用土壤将苗床和营养杯之间的孔隙填满,以免透风。此后应及时浇水、浇透,清除杂草。由于在营养杯中培育的油松幼苗需要吸收足量的养分,所以营养杯中袋内的土壤应混入农家肥、有机肥等,从而丰富土壤养分,确保树苗健康成长。
2 移植造林
2.1 造林时间选择
油松苗一般在营养杯中培育3个月后即可移植造林。虽然营养杯苗可以在春、夏、秋季造林,但是成活率最高的造林时间则是7月上旬至8月下旬。此时是雨季前夕,具有雨热同步的特点,此时栽植有助于树苗的成活与生长[3]。
2.2 苗木选择
移栽苗以选择株高20 cm以上的优质壮苗为宜。过小、过弱的营养杯苗,保护困难,抗逆性差;过大、过高的营养杯苗上山搬运困难,增加造林成本。
2.3 树坑规格
造林前夕,仅进行大穴深挖,幼苗通过深栽即可茁壮生长。树坑直径约是营养杯直径的2倍,坑深要比营养杯深,应坚持合理深栽、坑壁垂直、坑口与坑底大小相同的原则。
2.4 抗旱移栽
使用营养杯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提高苗木造林成活率,保证土体的完整性;同时,也确保了杯内须根的完整性,防止断根现象的发生。为了保持土体的完整性,首先在树苗装载、运输、卸货过程中一定要轻拿轻放;其次在植苗回土期间要顺着坑壁压实土壤,防止散落土块伤及苗根;最后在移栽造林期间,要科学选择栽植深度,并在栽植前期拿掉营养杯,一般栽植深度要大于25 cm,有利于提高树苗的抗旱力[4]。
3 移栽后管理
苗木移植后,如果不是特别干旱,无需大量浇水;同时,也无需进行2年培土防护,这是由于营养杯苗具有很好的抗旱能力,既使在越冬后期也极少会出现旱死现象;此外,在幼林地管理时也无需进行铲趟。这种简化的育苗程序,可以有效降低育林成本,减少对幼树的伤害,并增加了幼苗成林的概率。
对于早造林期间自然生长的油松以外的其他树种(如家榆等),要给予全面保护,以提高林地的物种多样性。
4 参考文献
[1] 刘庆林,周晓萌.树木的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280.
篇11
固原市原州区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辖6镇5乡3个办事处,194个行政村1 149个自然村,总人口44.1万人。区域面积2 766 km2,境内海拔1 450~2 500 m,年均气温6.3 ℃,年均降雨量300~550 mm,干旱、冰雹、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按地形地貌和气候上的差异划分,南部为六盘山阴湿区、北部为清水河谷平原区、东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因而给造林造成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相当低。经过多年的造林实践,原州区大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现将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 整地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需现整地,整地的目的在于蓄水保墒[1]。整地时要因地制宜,将水平沟、鱼鳞坑、带子田、水平畦合理配置,做到“死土培埂,活土还原”,这样有利于苗木的成活。
1.1 水平沟
先在山坡沿水平线挖60 cm深、60 cm宽的沟,再用沟上沿活土层回填,回填后的水平沟底宽底1.2 cm,沟间距为4 m。此种整地方法一般适用于黄土丘陵区18°以下的坡地整地及草改林补植整地。
1.2 带子田
先在山坡沿水线用犁翻挖80 cm宽的带沟,再修整成15°反坡状,带间距为3 m。此种整地方法一般适用于黄土丘陵区原带子田加密整地。
1.3 节水畦
在栽植前,以地块为单位,结合小班地形先做好整体规划,株行距为1 m×3 m,再放线打点,然后挖坑培埂。培地埂时,将小坑穴挖出的土用来培地埂,暂不回填,土不够用在两边取土,保留栽植行内表层肥土。地埂要直,表面整齐。此整地方法适用于改良经济林区补植整地。
1.4 鱼鳞坑
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外高内低,长径沿等高线方向展开,一般为0.6~1.0 m,短径略小于长径,深度为30 cm以上。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地以及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的造林地整地。在栽植前,结合地形先做好整体规划,株行距中心为1 m×2 m,再放线打点,然后挖坑培埂。
2 造林
造林以初植密度为主,具体为:水平沟内1 650株/hm2(外沿1 m栽1株),带子田3 330株/hm2,鱼鳞坑2 505株/hm2。一般以混交林为主,可以防病虫害,造林密度的大小对林木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均有重大影响。通常在立地条件较差而造林成活率不高的地方,适当增加初植密度,以保证幼林及时郁闭所必需的成活株数。
采用植苗造林、直播造林,裸根苗造林时应将苗木放在带水的桶中,保持根系湿润;苗木栽植时挖40 cm×40 cm的栽植穴,然后把苗木置于穴正中扶植,填土一般提苗舒根,并用脚踩实,继续覆土至地平面,扶正踩实,即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2]。
2.1 植苗造林
选用当地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提高苗木成活率,做到不伤根,随挖随栽。由林业总站派技术人员严把质量关,派林木检疫站技术人员严把检疫关,根据多年的造林经验,原州区选择了山桃、刺槐、榆树及柠条作为主要树种进行栽植。
选好苗木后,利用保水剂、生根粉、拒避剂等药物浸蘸树根,并且做好苗木的保湿工作,始终保持苗木根系不受曝晒,可用透气的袋子装好。
根据情况对苗木进行定植,山桃、刺槐、榆树定高15~20 cm,地径0.5 cm以上,柠条根系发达,高度定为15~20 cm,可适当将毛根系剪掉。
原州区属于干旱少雨区,最大的特点是风沙大,导致苗木风干严重。因此,要将栽植好的苗木掩埋,让苗木露出5 cm左右即可,这样也不用到发芽时刨土,减少了人力,也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3]。
2.2 直播造林
直播造林分为春、夏、秋3季造林,山桃、榆树、刺槐春秋造林,柠条3季都可以造林。山桃属于硬核种子,要选用沙藏催芽处理过的种子。在整好的造林地上,挖深10~15 cm的小坑,每坑播种2~3粒种子,播后覆土。柠条种子在3季可种植,只要天降一场有效降雨,可采用在造林地人工点播,点播3~5粒种子,种子必须撒开、稍微覆土,不宜深。否则,再次降雨后苗木芽不能出来。利用机械播种,调好机械后播种,出苗率很高。
3 病虫害防治
原州区属干旱地区,造林受到鼠害破坏非常严重,为了减少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林业局采取营林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等有效方法防治[4]。一是营林措施。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封育、调整树种结构、造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二是生物防治。积极探索采用天敌来消灭鼠害,保护和利用毛缺沟寄蜂、狐狸、猪獾等天敌;还可用鼠夹、弓箭等器材来人工消灭鼠害。三是物理防治。灯光诱杀,5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有虫林分内,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每天开灯时间为20:00—23:00,每5 hm2设置1盏诱杀灯。为了保护天敌,不应长时间使用。四是化学防治。采取用杀螟松、氧化乐果1 000倍液、敌杀死2 000倍液等农药浇根毒杀各龄幼虫,防效可达95%以上。
4 参考文献
[1] 田志强,张静.宁夏南部干旱山区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215-216.
篇12
春季是植树造林的关键时节,耀州区国有柳林林场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春季林木抗旱造林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成效[1-2]。
1 砍灌
砍灌是荒坡造林的第一道工序,一般都采用与等高线平行的带状清理方式割除造林地上影响造林的灌木、杂草。在施工作业中,要根据造林作业设计的造林密度确定栽植带与保留带的宽度,以种植行为中心,割除其两侧灌木、杂草,将割除的灌木、杂草堆积在保留带上[3]。
2 整地
造林前整地,可以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改善幼林生长的环境条件。整地不仅可以促进土壤的疏松,利于苗木根系的伸展,还可以促进土壤蓄水能力的提高,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保证土壤的墒情。若造林地点选择在山地上,通过合理的整地,可有效地拦截地表的径流、减缓流速,减免土壤侵蚀。经过铜川市耀州区国有柳林林场多年实践,该区春季山地造林一般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要求沿等高线设置坡面开挖成半月形的坑穴,坑的排列呈三角形,外缘用生土围成高10~20 cm的环状土埂,外沿打实拍光,坑的规格(长×宽×深):刺槐、油松、侧柏为50 cm×40 cm×40 cm,核桃80 cm×80 cm×50 cm,表土回填15 cm。整地时要捡净坑穴内的灌木、杂草根茎以及石块等杂物,合理整地可以促使苗木根系愈合快,提高苗木成活率。
3 培育壮苗
植树造林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培育健壮的苗木。根据立地条件和造林目的,优先选用抗旱、抗逆性强的树种,尤其以乡土树种为最佳。用于造林的苗木必须是经过验收且具备“一签两证”的Ⅰ、Ⅱ级优良苗木。近几年,耀州区春季山地造林一般都采用容器苗木,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4]。
4 造林前处理
4.1 截干处理
对于萌芽力强的刺槐、花椒等树种,移栽前应进行截枝干处理,一般主干保留的长度在10~20 cm。通过截干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散失,从而提高苗木移栽的成活率。
4.2 蘸浆、浸泡
山地造林栽植前先对苗木根系进行修剪,剪除过长的主根、侧根和劈裂根,对苗木进行蘸泥浆处理,起到根系保湿的效果。经长时间运输、假植的苗木在移栽前要用水浸泡根系1~3 d,以保证苗木吸收足够的水分。
4.3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为了促进苗木根系的发育,应选择生根粉和保水剂对苗木的根系进行处理,以缩短苗木的生根时间,增强苗木抵抗逆境的能力,促进苗木成活。使用时,一般将苗木根系浸入生根粉水溶液中,或用生根粉和成泥浆进行蘸根造林。
5 造林
造林苗木起苗要求选择无风的阴天或早晚时间。在起苗前7 d先灌水,保证苗木吸足水分,苗木出圃时,要做到根系完整,保证带一定数量的须根;原则上要做到随起随栽。当天没有栽完的苗木和不能及时栽植的苗木,要选择背阴处进行假植,并及时浇水。对于刺槐等萌蘖力强的树种,应进行截干造林,其他树种可适当修枝、疏叶,以减少蒸腾。需要长途运输的苗木,大苗装车后要进行洒水,用湿麻袋或其他防晒防风物品覆盖。小苗起苗后,每50株或100株包扎成1捆,装车运输的过程中应重点对苗木的根系进行保护,防止其受到损伤而失去水分,应尽快地运往造林地进行造林。
种植点的配置上,一般采用三角形的配置方式。坡面破碎、地形变化复杂的地方灵活掌握种植点的位置,不拘于株行距的规定,但要保持单位面积上种植点的数量。在苗木的栽植过程中,还应合理地使用保水剂,在栽植幼苗时,回填熟土至苗根下10 cm处,将事先吸足水的保水剂与土壤充分混合回填压实,并进行地表覆土[5]。苗木的栽植上要严格“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做到苗正、根舒、适当深栽、根土密接、分层压实,栽后要及时地浇足定根水。栽植结束后在地表上覆盖1层土,并踩实,以防止大风使树干摇晃,导致苗木的根部灌风而失水死亡[6]。
6 林间管护
苗木在栽植后,应积极地落实林权,一定要做到精细抚育,采取施肥施药、浇水除草、整形修剪等抚育措施;做好林间管护工作,防止人畜的毁坏,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效益[7]。
7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春季抗旱造林技术措施[EB/OL].(2009-12-29)[2011-12-03]..
[2] 赵,刘艳辉.春季抗旱造林技术要点[J].林业实用技术,2004(3):22.
[3] 孙颖.建平县春季抗旱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236.
[4] 陈景宏,贾秀琴,张君润.春季抗旱造林的几项关键技术措施[J].陕西林业科技,2007(3):157-158.
篇13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重要性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就是高温、缺水、蒸散量大及少雨。在这种情况下,植被很难适应贫瘠的土壤结构与恶劣的气候环境,因此成活率很低。为了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的进程,选择合适的抗旱造林技术是发展林业的重要条件。通过适地适树的原则,规划水资源的利用,通过科学的造林技术手段,保证地区生物多样性原则,吸收先进的抗旱造林技术与成果,保证造林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抗旱树种选择
干旱半干旱地区树种选择关系着之后苗木的生长状况与造林成效。要进行树种的选择需要从三方面进行考虑。
1、适应性强
在进行树种的选择时最重要的就是树种对干旱地区的适应强,在缺水的环境下依旧可以进行立地种植。
2、具有造林价值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树木对恶劣的气候环境进行改善,因此选用的树种需要具有调节环境的价值。
3、具有干旱培育技术经验
所选用的树种需要经过抗旱培育,并且在抗旱栽培上有一定的技术成果,这样才可以保证树木的抗旱性,在缺水地区能良好的生长。
植物抗旱特性是决定水分利用的重要因素,树种的变化会引起生态环境中水分消耗的改变。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根据植物的蒸腾耗水特性选择耗水性少、水分利用效率高、抗旱性强的树种作为造林树种,以免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三、抗旱造林的整地技术
整地是在造林种植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利用整地技术可以改善土壤内部结构,使土壤的透水性与透气性增强,从而达到增加土壤肥力与蓄水能力的目的,并且通过适时整地可以清理土壤内的断根、石块,使树木根系可以在土壤内部更好的生长、延伸。干旱地区通过整地,可以拦截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树木根部土壤含水量,降低树木的受旱死亡率。在整地过程中主要把握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措施:一是整地时间,整地时间宜前不宜后;二是整地模式,整地模式要以既不破坏原有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又能最大限度地以拦截蓄水为目的,进行合理筛选。三是整地规格,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模式。
四、抗旱造林的苗木处理技术
许多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都表明,保护好苗木根须湿润和完整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一般苗木从起苗到栽植,经历了伤根、晾晒、运输等过程,必然造成树体的失水,所以苗木浸泡是充分补充树体水分的有效措施,所有苗木都适宜进行浸泡。为了保证苗木根系与水、土的充分接触,提高根系的吸水条件,使用保水剂可以使林木根系能直接吸收储存在保水剂中的水分,不会出现根系水分倒流的现象。在雨季之前整地时将保水剂与栽植穴内的土壤混匀,使保水剂具有吸足水分的机会,在极端干旱少雨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应将保水剂放到水中待充分吸水后再与土壤混匀。另外将苗木根系蘸入泥浆中也可以有效提高根系吸水效果,在泥浆中掺入化学肥料有助于对养分的吸收,在近年来研究中出现了磷肥泥浆法,尿液泥浆法和肥料分浆法。由于苗木起苗使其根系大部分受到损伤,为了促进根部根系的生长,采用生长素刺激处理,ABT生根粉应用是较多的。应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根系,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缩短生根时间,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成活率。为减少树木蒸腾及水分流失,对造林的树木进行短截,按照一定高度打头、截干,并修剪侧枝。截干造林是干旱石质山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截干造林的最核心作用就是人为减小了地上部分通过皮孔、伤口、叶片的水分蒸腾量,同时也有利于防冻、防抽干。不同树种、不同造林目的,截干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采用重截干措施,截干时从根基部向上留5~10cm,将干剪除或锯除,用漆涂抹伤口。
五、其他抗旱技术
1、覆膜
地膜覆盖抗旱造林技术是干旱区最有效的技术之一,能大幅提高造林成活率。覆盖地膜具有保水及增加植物体内水分循环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温度,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加快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苗木的生长,增强自身的抗逆性。通过覆盖地膜或杂草,与对照相比土壤含水率维持在较高的的水平,同时也印证了地膜或杂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起到抗旱的作用。
2、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是利用容器加营养进行播种、苗木移植来繁育苗木。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相比具有延长造林时间,躲过春季干旱期、提高苗木成活率、有利于缺苗的补植、提高树木生长量,抗逆性强等优点,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的问题,开辟了新途经。其主要原因是容器苗造林能保持苗木根系的完整、不伤根,使苗木充分利用容器中原有的营养土和水分,不用缓苗,直接生长,但其又存在缺点如苗木成本较高等。
3、灌溉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取水灌溉技术,为了节约用水,目前采用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和喷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仍然是目前大中型灌区较理想的输水灌溉技术,有着极大的节水潜力。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简称“管灌”,它是通过水泵提供的较低压力,把水用管道送到田间口,再接末级输水软管来灌溉作物的一种灌水技术。喷灌技术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移动式管道喷灌、滚移式喷灌、时针式喷灌、平移式喷灌、绞盘式喷灌等。